写景散文知识点

2024-10-27

写景散文知识点(精选15篇)

1.写景散文知识点 篇一

云南印象

没有来到云南之前,云南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概念来自于书籍、图片和各种媒体,并没有鲜活和生动起来。

今年的夏天真正走进彩云之南,领略这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气息。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

简洁、悠闲

1.昆明印象

昆明是个有着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都市,繁华的商业街和热闹的人群,和其他城市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让我有些意外。走在昆明的街上,总想寻找到一些民族特色,却让我略感失望。

2.大理印象

很庆幸最初没有选择乘坐火车来到大理,我想铁路边并不一定有公路边所能看到的这样多的民居。下午乘坐的大巴上总是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当我睁开眼睛无意间向窗外一看的时候,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眼前是连绵的群山,山并不高,郁郁葱葱的长满了各种绿的树,翠绿、苍绿、嫩绿……层层叠叠,山凹里夹杂着方正的梯田,油绿的稻子、深绿叶子带着黄绿穗子的玉米,一层高过一层,一块连着一块。山坡上绿树掩映着白色、浅清色的民居,飞檐上雕着各种象征着祥瑞的小兽,飞檐下面是圆形的图案,我看不清或是看不懂那都是什么图案,猜测起来大概是猴子、猫头鹰形状的小兽。我想应该都是云南农家人民祈求祥和平安的良好寓意吧。民居依山而建,三三两两的星罗棋布在山坡上、山凹里。民居后面就是云雾缭绕的山,山上的树长得并不粗也不高,但是都很茂盛,一阵阵的小雨洗刷着树叶,显得油亮有富有生机。厚的薄的云围在山顶,让人想起了武陵人家的世外桃源。如果住在这里,从家里出来,走上一段山间小路就到了自家的梯田,耕种一些农家菜,自给自足,养一些家禽,这样的生活不就是世外桃源了么。

初到大理,感受这里和昆明的不同。没有住在新城,而是选择了古城。建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城市保留着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给我的感动和欣喜已经很多了,即使还没有真正走进她。汽车从容地行驶整洁宽阔的八车道上,一边是泛着微波、烟波浩渺的洱海,海边的小镇恬静地卧在山海相交的地方。一边是连绵起伏的苍山,山顶云雾缭绕、风吹云动、气象万千。

古城只有一条街,铺着青色的石板,路边有清澈的流水和小桥,当地人告诉我,水自苍山引出,泉水一年四季汩汩不断,清澈干净。街边小店林立,多的是木雕和饭庄。店门大多是红漆木门,上面雕着镂空的图案,中间部分的木板上有十二生肖或是松鹤延年,都有着祥瑞的寓意。踏着石板路,听着路边小桥下潺潺流水声,耳边传来当地方言,真想留在这山水之间,做个悠闲的大理人,日日月月和茶花作伴。

大理的花很多。我只认识家里长在花盆里的三角梅,在我的印象里这种花很娇气,养不好的话会发脾气不肯开花。但是在这里却到处都是,路的两边全是长得郁郁葱葱的三角梅树,是的,这里可以称为树,因为它不仅开得热闹更长得很高,树一样的茂盛。除了三角梅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花、粉的、黄的、紫的……古城路边随处可见用鲜花编的花环,生机勃勃的鲜花戴在头上走到哪里都洒满了一路芬芳。路边的花摊各种花争奇斗艳,价钱并不贵,我想每天买一束放在房间里,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要胜过任何昂贵的香水,这也是种随处可见的幸福

3.丽江印象

从大理到丽江并不远,建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较来看的话,丽江的民居少了大理的隽秀和精致,虽然也有半圆形的瓦和飞翘的屋檐,但是屋檐下却缺少了一份诗情画意。

丽江也有历史悠久的古镇,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路并不宽,大概有三、四米的样子。街边的小店鳞次栉比,轻松欢快的手鼓和着民谣吉他从敞开着的木门里传出来,门楣上挂满东巴文化的饰品,麻布、草绳、彩色的串珠、铜质的风铃和着叮叮当当的银器作坊里传出的声音,让整个古镇充满着神奇的色彩。走在繁华拥挤的古镇,随处可见的就是东巴文字,那些似画非画、似字而非、色彩斑斓的图文绘制在雪白的墙壁上,旁边和汉字相应,让人不得不惊叹祖先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智慧。

束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距离丽江市区还有一段路程。这座古镇像个深闺里的少女,羞涩而安静。踏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穿过民居之间狭窄的空隙,来到了一座石桥上,当地人称它为“青龙桥”。我不知道它名字的由来,但是走在桥上,发现铺桥的大理石已经磨得特别光滑,大块大块的大理石露出了内部的纹理,像一幅幅画,仔细看来,这些无比光滑的石头,有的像起伏的群山,有的像浩渺的烟波……我不禁感慨:这座桥是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经历了多少年的河水冲刷、经历了多少人马的踩踏,依旧岿然不动在这条清澈的河水之上啊。

顺流而上,我们找到到了河水的源头。这里没有了石板路和喧闹的人群,只有潺潺的水声和着鸟鸣,我坐在林间的小亭子里,一瞬间不知今夕何夕。

来到丽江就一定要看

看玉龙雪山。临近傍晚,我们驱车去看她,因为在我心里,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阿妈,用她甘甜的乳汁滋润着这片土地。避开旅游路线,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通往一座山脚下的小村庄。这是一座住着纳西族村民的小村庄,小巧而精致。每一位见到我们的村民都露出淳朴的笑容。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大块的火山岩建成了结实耐用的房子,冬暖夏凉。门前小路两侧有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哗哗地流过,清凉清凉。随路而行,我们来到了玉龙雪山脚下,这里真的是雪山脚下,因为在她面前,我感到了神圣和美丽。苍翠的树木随着山势而长,一直到山顶我才看到了白色的积雪,云很低,像依恋着妈妈的孩子一样吻着山尖,真想张开双臂拥抱她。

就这样,我的心留在了彩云之南。

2.写景散文知识点 篇二

“学法问题是初中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他们的阅读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去完成, 别人谁也代替不了”[1]。因此, 阅读方法指导, 如同交给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日本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明:积极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是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见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找出线索, 理清思路。“阅读文章, 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 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2]。散文的线索统帅着文中所有的材料, 只有把握了散文的线索, 才能理清脉络, 领会作者的思路。如在《白杨礼赞》一课教学时可这样引导:中心线索“不平凡”。文章起笔开门见山, 点明中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在高声赞美白杨树后, 显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然后从白杨树的形态、色彩、精神三方面入手,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最后再次点题。学生理清线索, 对文章思路就清晰。

2.学会抓住文眼, 理解文意。“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 能抓住文眼, 就是读懂文章。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 就容易找出文眼。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 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二、进行质疑, 引导比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学生积极思维才可能真正进入意境投入学习, 才可能让教学舞台动起来。笔者认为:动起来的关键在于“质疑”, 即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一个由“无疑———有疑———无疑”的质变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多问几个问题, 提供几处让学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联系的场景, 阅读就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主、个性、互动的新平台。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学生就能做到“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写景散文把景和情恰当结合起来, 景是情的依托, 情由景而生。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发现,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间的区别, 认识文章多种手法的运用。如教《春》时, 让学生思考: (1) 在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写作安排有何不同? (2) 绘春中, 各图景的描写有何不同? (3) 朱自清的“春”与咱们的“春”有何异同?你又会怎样绘春?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每段内容, 还要学会注意上下文联系, 注意与生活联系才能很好地把握中心, 理解写作技巧。学习“绘春”部分, 则主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引路, 通过启发, 引导学生联想思考、探索、对比、讨论、交流, 最后解决问题,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有疑有问、有思有创的能力。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 就实现在阅读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生“体”的作用。

三、有感情朗读, 教学生“品”

“品读, 顾名思义, 就是品赏性阅读,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特有的方法”[3]。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感悟。品读:就是让学生不仅读进去, 还读出来。读进去:是指让学生通过初步的读, 感知文章要说明的是什么?有哪些关键词句?是哪些知识的积累或迁移?读出来是指:让学生带着初读的感知, 进行深入的品, 力求品出问题, 品出情 (文中的情感) 与思 (对作品的感悟) , 以情启思,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 使文章如出己口, 如出己心, 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当然,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 要深入品味, 就须透过语言文字, 读出丰富的内蕴。要养成这一习惯并让它成为一种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 只有认真品味, 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语言美不仅要求在“炼字”、“炼句”上下工夫, 还要在读中悟其义, 品其味。笔者在《春》一文教学指导过程中运用录音磁带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春天美景。通过“听—想—试”来读, 用喜悦、赞叹的语气读, 分角色读, 多层次的训练后学生很快掌握文章的中心, 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四、巩固学法, 进行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及态度形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4]。进行迁移训练就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自读方法, 进行其他文章的阅读。在写景散文阅读指导中可以这样做:让学生学透写景散文阅读的知识点。

学生学透写景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后就把有用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知识网。在阅读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后, 应引导学生掌握的“法”求待探求的“知”, 引导学生学习迁移由自发而趋于自觉, 举此“一”, 有效地“反”三到课外阅读中。在学习自读《春》课文后,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如何“读一段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要, 然后分析课前准备好的一段课外收集的“春”的片段, 这样就把方法运用到课外分析上, 实现能力的迁移。

总而言之, 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 通过对散文的分析可以体会散文语言的艺术, 培养和提高写作的构思、选材及表达能力,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陶冶思想, 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指导写景散文自读时, 认识到各个环节虽是紧密联系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目标→指导→反馈时, 可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不一定按部就班。散文教学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分析好散文本身就是艺术创造。学好写景散文关键在于感受→朗读→品味→理解, 以读 (朗读、析读) 为本, 读中明理, 读中入境悟情。

参考文献

[1]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

[2]林庆丁.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3]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3.小学写景散文特点浅析 篇三

1.写景散文在结构上讲究谋篇布局

小学阶段的写景散文,大多呈现出总分总的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四年级的《长城》《颐和园》《牧场之国》,苏教版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四年级上册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开头的自然段统领全文,然后分段叙述,用细腻的笔触写景或状物,最后一段点题,概述文章主旨,或以抒发感情的句子作结。

有的课文是分总式或总分式。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就是这个模式,课文先用几个自然段描写乡下人家的各种风景,最后点出中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的课文即使整篇不是这样的结构特点,其中的段落却呈现这样的样式,有的围绕中心句展开,有的围绕重点词描写。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清、绿、静”这三个词展开写;《雅鲁藏布江》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围绕“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个中心句来写。为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作者写了高低不同的九个自然带所呈现的景观,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冰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物,充分体现了“多样性”。这些课文即使不是明显的总分式或分总式,只要用心体会,也能发现其篇章结构的特点。

2.写景散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散文语言优美,教材上的课文更是文质兼美。有的语言清新活泼,有的语言耐人寻味,有的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金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两句话,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生动的拟人,不但写出了“秋天的雨”是秋天的开始,更写出了秋雨的美丽宜人。又如:“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进攻”“撤退”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然的轮回是谁都无法阻挡的。再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何等优美富有诗意!把三月的河水缓缓流动比喻为“竖琴”,突出了水的动感乐感,写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而春水若“明镜”,则是静态之美,凸显了春水的透明纯净光泽亮丽,读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既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本,又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用好这些语言材料,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注重顺序安排

写景散文,重在抒情,即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不过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把情感注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作者所书写的情感,乃是散文的“灵魂”。

教材所选的写景散文,顺序都很明显。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方位顺序,有的根据景物的变化描写,有的根据作者的观察角度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浙江潮》《三峡之秋》《火烧云》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写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景物的变化;《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长城》《颐和园》等则是按照方位的变化,写出了景色的不同。当然,无论采用什么顺序,都是为了更好地写景抒情。

二、写景散文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注重精读

写景散文要在“读”上下功夫。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明白,哪些语段需要精读,哪些越段只需略读。对精读乃至背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既可积累语言,又可培养语感,提高欣赏能力,开阔思维,陶冶情操。《桂林山水》是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二、三、四自然段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把握特点,读出其山水的特点,运用朗读比赛、合作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准确的理解,并积累了语言。

2.方法心得——重点突破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在学生课文后,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紧紧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学习。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体会“海面的色彩不同”与海底的高低不平及海水深浅的因果关系,再读出它的“瑰丽”。第三自然段要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体会“珊瑚的各种各样、海参的懒洋洋、大龙虾的威武”。如果学生通过这几个自然段能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方法,后面的学习,教师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交流中自然形成个性的体验与感情。

3.感悟途径——虚实结合

写景散文形象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景物的描写又不能太实,作者写出的景物,是加了作者感情与想象的,是作者主观之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真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观潮》中写道:“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到这里,学生对钱塘潮的汹涌澎湃、恢宏磅礴之气势有了切身感受。

4.关键环节——读写结合

4.抒情写景的散文 篇四

篇一:夜来香

秋夜无眠。

平静而深沉的夜色闪烁着点点星光,清风徐徐,皎洁的月光朦胧着静寂的花园,所有的生灵满怀惬意的满足,进入了梦婆的仙乡,只有我,睁着企盼的眼睛,守望着不眠的心灵,颤栗着羞涩的爱情,等候着你轻柔的足音踏响我心的柔情。

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注意过我。喧嚣的尘世中,我孤寂的生命,原本不是为了炫耀一时的璀璨,只为了生命的美丽;在漫长的岁月中,静静地守候,只为“缘”,只为爱的相知。

月影婆娑,我静静地绽放,只为你的亲睐。

我含羞的眼睛,瞥见你既惊且喜的眼神,端视着我的不曾改变的容颜,你伸出大而厚的温暖的双手,轻轻抚摸我的纤弱的哀怜;我的爱颤抖着晶莹的泪珠爬上眼帘,任你温热的嘴唇亲吻我的含羞的爱恋。

聆听秋夜的絮语,我的爱沉醉在幸福的幻梦中。我不曾想到爱的迷境中的霜重露寒,忘记了给我的爱觅一个美丽的港湾。醒来的心灵,黯然遥见你匆匆的背影已远,留下一段似曾有过的爱恋让我去猜,去揣测人世间的“缘”。

清晨的霞光中,你匆匆的步履踏响去时的路。一脸的感伤,一脸的惆怅,神情落寞地再次来到我的身旁。而我的最后的一滴情泪也已被晓风炙干,又到哪里去寻找那最初的相遇的热切的情感呢?

明净的秋日的天空,铺展一片深邃的蓝,我亭亭玉立的容颜,依旧是不曾受伤的圆满。花开,只为爱的美丽;花开,只为“缘”的契合;花开,只为深深的相知和眷恋。

篇二:寄春书

一夜江南雨,雨里轻轻烟,我是檐下听雨人,端坐三季,只为等待一场春的轮回。看庭前遍绿,帘外桃红,我舐毫吮墨,小字慢书,微澜心事落薄锦,但求青鸟传音,酬你越过阒寂冬日捎来的满目琳琅。

一岁芳华春始发,陌上缀锦,堤畔凝翠,这定是你为我捎来的心香瓣瓣。你知红尘中,我彳亍独行,你知斜阳外,空落一树香雪。阑干十二曲,东风吹彻,你知我多么向往你的江湖。

若说夏的江湖是泛舟品荷,秋的江湖是南山访菊,冬的江湖是围炉话酒,你的江湖就是青瓷问茶。不染嘈杂纷争,远离风霜刀剑,不徐不疾,你一抬腕一点水,就将酥润小雨化作丝缕清芬。绿水噙香,细笔描摹的青花里一荡一漾,茶烟轻扬,温润了方舆九州,亦温润了我苦守三季的憔悴。

到底不曾辜负等待,你是这样暖,只消二三海棠,七八桃李,一把垂柳,就把春色点点酿就,纷红乱紫,缭拨了人间寂寞,明亮了我的心神眉宇。你的暖是我今生不可割舍的眷恋,日月山川,只愿随你载茶于江湖,蛰寝于星辰,既已与你相逢,哪怕此后枳棘充路,又有何惧?迢迢天涯,愿与浪迹。

十里春风,纵马摇铃,你说要赠我羽衣,邀我共舞霓裳。一瞬间,空林衰草不再荒芜,万里同晴。罗袖临风,拢一把飞红,那是你倾倒于我掌心的温柔;约指叮咚,收一握金缕,那是你书写于我眉心的约定。执此一诺,镂心铭肺,自是不能忘,自当不相负。三生三世亦觉太浅,六道轮回里循环往复,永无转移。沧海知云意,你拔剑长啸,递响林樾;夕露沾羽衣,我抹琴挑弦,展味低徊。人间多少缘劫,有你共一曲,再不问寒暑炎凉。

也曾与你微有芥蒂,也曾与你肝胆相违。曾怨你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曾怨你“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更曾怨你“落花飞絮茫茫”。独怀一点忧患,暗生几多愁伤,我在远离你的角落里自怜自叹。你含笑不语,不多言,也不解释。你是如玉君子,温和谦恭。你只是轻轻落下几行好雨,滋润我枯竭的心河;你只是缓缓吹起几丝柔风,温暖我日渐冰冷的热情;你只是借一弯春山静月,照进我的孤独,托起我藏于内心深深处无人知晓的梦。

你说,再多的言语不及懂得二字,我是多么庆幸有你懂得。你染红了春桃,并非为了给我双颊熏染胭脂;你剪绿了垂柳,并非为了给我双眉赐画螺黛;你挑黄了金钟,并非为了给我额首贴上花钿。你知我不爱浓艳,于是你在山水间泼墨留白,绘一番错落疏散的恬淡画意,雅致别趣。你借唐宋的风华给我送来“一汀烟雨杏花寒”;你借明清的雅怀赠我“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知我唯你,而你却说,世间只有我懂你。

伯牙挥手,子期辩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与你今世同怀,再无憾。春风渡口,你为我水湄湔衣,烹茶度厄。落英缤纷处,与你共坐花裀,你拈一朵轻红,我以为你要簪在我的鬓间,而你嘴角微扬,亦无语,只将轻红细细佩于我的衣襟。三魂为你滞,七魄为你荡,一段铭心,情一往而深,生生死死皆由你。

可恼东君太薄情,终于还是要挥手作别,回首昔日,山泉溪林,有蛱蝶翩跹,有双燕徘徊,我的心事开始反复零乱,毕竟难留,毕竟匆匆,毕竟逝水向东流。锦绣良辰容易抛,东风吹老了枫江兰径,只是无奈。万重花落,芳意属谁家?杨柳濛濛吹飞絮,柔肠寸断。

当然依依,定然不舍,你碾碎一把落红,郑重在我的心口钤上一枚朱红小印——“花落春犹在”。恰如一语点醒梦中人,我的心下豁然明朗,谁说春归去就了却了韶华?“无数心花发桃李”,你不会远离,你从未走远。与你红尘外相视对笑,明心见性,胸中云梦了然,扯一朵闲云舞婆娑,春心永驻。

篇三:清明话茶

一场铺天盖地,席卷大江南北的冷空气的袭击,使贵州“小江南”湄潭的春天似乎来得要晚一些,清明节快到了,茶叶才冒出点点新芽,“茶乡湄潭”的气息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通过一双双纤纤玉手,茶的内涵茶的文化茶的艺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湄潭翠芽、雀舌、毛峰、栗香……透过清澈的玻璃器皿,被雪凝消毒杀菌的新茶异常清馨。

随着温热的湄江泉水渗进茶杯,茶叶缓缓散开,春天的绿色便尽显在眼前。茶香姑娘的优雅、端庄、大方,在淡淡的情趣中,让我们了解了茶文化的历史、美学、礼仪,在谦、敬、和、美的茶德精神中,对和谐和美感悟其中。

香气慢慢散开来,在流淌着古筝乐曲的茶楼里,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弥漫着融进三五成群亲切的聚会中,每间小茶室的氛围更加浓厚起来。

品茶让人沉静,尤其是清明的茶,茶香令人陶醉。

一壶清香的茶,浓酽的茶,让人品出春天的韵味,品出了自己需要的人生……

5.写景的散文范例 篇五

一、写景的散文范例

不经意间,她的妆容改变了。只见,点点滴滴的美丽,沉淀其间,为她酝酿出一个最柔、最雅、最美的秋天。今天,就让我这个新建小学的孩子带你走近她,去品鉴她最美的一面——。

二泉映月石

位于小池的东南角,立着一块不高不矮的石。暗黄的石面上鲜明地印刻着“二泉映月”这四个红红的字。石头是不爱说话的,它静静地望着小池,无论晴日当空,还是秋雨绵绵。每当我走到它身边,抚摸着它冰冷的身躯,我就能感觉到它冷漠的心底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讲诉一个凄美的故事,此时此刻,那熟悉的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仿佛萦绕耳间。不愧是设计师的匠心——无声胜有声啊!

六乐台

方方正正、层层叠叠、起起伏伏,在小池北边,几块大理石砌成了这一番奇特的景点。而最令人惊奇的是,每块石上都印刻着鲜红的小篆,虽然这些字我都不认识,但是那一曲一直间,充满了灵动与秀气。施老师介绍说,小篆是秦代李斯所创制的,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出现与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书同文”的文化精神。如果要欣赏六乐台的美,得等到雨天:淋湿后灰黑的大理石显得沉着冷静,犹如一个沉思的智者;鲜红的小篆在雨水的浸润下更加清丽、鲜明,引人注目!

和畅亭

和畅亭是我的老朋友了,它横跨在小池上,四根雕刻着蟠龙的柱子撑起红绿相间的宝顶。春天,我们结社诵诗;夏天,我们乘凉赏莲;秋天,落叶满亭;冬天,银装素裹。站在亭中,南望二泉映月石,树枝与亭栏交错,仿佛一张画框将石头印在中央。北赏六乐台,古朴典雅,与亭子互相映衬。如果在月色如华的夜晚来到小池,细心品味着亭台石月,必然美不胜收呀!

她就是我们的新建小学,在这块土地上,只有真诚与质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跟随在她的身旁,我们这些孩子在幸福、快乐地长大!

二、写景的散文范例

傍晚时分,一阵阵香喷喷的饭菜香飘进了我的鼻子,那香味是那么熟悉,似乎又是那么遥远,伴随着妈妈烧的家乡菜的香味,我似乎又回到了我那遥远的故乡。

春节的脚步刚刚走远,就迎来了正在沉睡着的万物,她们揉了揉眼睛,开始贪婪地吮吸着大地的乳汁。她们吸着吸着,柳树变绿了,小草长高了,小花变红了,小动物们变得更欢快了。

随着一阵阵知了的叫声,夏天已悄悄来临,白天炽热的阳光烤着大地,人们似乎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外面显得特别安静。只有清澈得见底的小河里可以看见小鱼、小龙虾、泥鳅等在欢快的追逐、戏闹,偶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小河里玩耍、抓鱼。而夏天的夜晚却是特别的美,天上繁星闪烁,地上晚风吹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外面散步、纳凉,田野里一阵阵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荧火虫这时候也来凑热闹,星星点点,飞来飞去,仿佛一下子把我带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慢慢地,苹果熟了,高粱红了,水稻黄了,这表示秋天来了。果农们纷纷向自己的果园里跑去,欢快地收获着自己付出幸勤汗水的劳动成果。在那遍田野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收获的果实,更是农民们丰收的喜悦。

冬天,小动物们玩累了都跑到地下睡觉去了,而原来绿色的大地经过冬天的洗礼,已变得一片苍凉了,看不到一些绿色和有生命迹象的东西,只是偶而飘起的雪花,给了大地一些生机,孩子们欢快地跑到雪地里玩雪人,打雪仗。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三、写景的散文范例

沙沙沙……雨悄悄的来了,在人们毫无防备之中来了。

这雨来的突然,夜幕降临时,那云层渐渐的垂下来,半遮着天空,轻轻的一阵 凉 风掠过,雨就来了。很细,很密,扑到人的脸上;草上、树上,慢慢展开到整个城市里,都是轻飘的、流动的、潮湿的雨雾。在雨中像儿时一样奔跑,躲过那一大滴一大滴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珠,跨过一个一个地上的小水潭,好像拾回了儿时的快乐。回到家中,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不可否认,雨是会跳舞的。天空、大地乃至屋檐,全部都是雨丝的舞场,不甘心只是听着屋檐下雨的滴答声,也不甘心只是呼吸到细雨带来的湿润润的空气,我要看这夜幕中的雨如何起舞。打开手电照向远方,夜空中有了一道亮光,雨儿们仿佛发现了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跳的更欢了,在我的聚光灯下闪闪发亮,每一丝的滑落都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亮线。又是一缕轻柔的风,让我陶醉在这浓浓的夜色中。

“五月的柔和的夜晚从我的窗口望进来,用它那些星星朝我温情的眨眼,我睡不着,我是多么幸福!我的全身从头到脚,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无法理解的感情。”这是著名作家契科夫说过的一句话,五月柔和的夜晚打动了他!而我被打动的虽也是五月的夜晚,却更因这晚上的蒙蒙细雨——五月清爽的夜晚从我的窗口望进来,用蒙蒙的细雨向我张开热情的怀抱,我不想睡,我是多么舒畅,我的全身上下,弥漫着一种罕见的、也从未有过的感觉。

闭上眼睛,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的诗情画意,舒展眉头,静静听,深呼吸,用心去体会雨中泥土的气息与淡淡的花香,在静谧的夜晚,宛如歌声般的心跳与雨滴相互唱和,产生生命的共鸣与感动!睁开双眼,雨依旧在下,心中的乌云不见了,是细雨洗涤了我的心灵,冲刷了我的烦恼,爱你!蒙蒙的细雨!

四、写景的散文范例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下来了。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的小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在邀请人们到广阔的太空中去遨游。皎洁的月亮像一只银色的小船,在深蓝色的大海中航行。

山村的夜是一台热闹的音乐会。银白色的月光里,蟋蟀在弹琴,蝈蝈在吹黑管,青蛙在敲木鱼。山里孩子的心啊,随着蟋蟀的叫声飞进了草丛,随着蝈蝈的叫声飞上了山峰,随着青蛙的叫声飞进了水塘。

皎洁的月光装饰着山村的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天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而广阔;繁密的星,如同海天里漾起的小浪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山村的夜静极了。一轮月亮从东方蹦出来,像一只银盘,挂在天边,而皎洁的月空从这只银盘中抖出,撒在松软的乡间小路上,与地上的灯光互相辉映,整个乡村显得格外宁静,清幽。阵阵清风,吹过了秋日的败草,吹到了粗糙的树干,带来了一股股泥土的清香。

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空那样迷人,空中闪动着一颗颗小星星,它们越来越多,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在眨着眼睛和我说话。啊!整个世界都显得那样神奇。听,风儿吹动着小溪,哗啦哗啦有节奏地响着,蛐蛐也躲在墙缝里,没完没了地叫着,这些声音交织成一曲动听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6.优美写景散文 篇六

资深的游客熟知,探访“天下第一泉”,白天观风景,夜晚赏风情。雾里看花,雨中观山,月下赏泉,这是至美上好的选择。

夜色这神秘莫测的玩艺儿,悄无声息地不知从何方漫延开来。将楼山房谷和嘈杂的市声溶解,仅有澎湃亢奋的泉音,琴瑟合鸣的泉韵和那些与泉匹配的碧柳、翠竹、花坛、绿地朦胧下来了。

转瞬间,只觉眼前一晃,趵突泉景区象进入迷幻王国的水晶宫一般,那一盏盏耀眼夺目的彩灯顿时点亮。“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亮汪汪的那三股奋力突兀的旺泉,这些深藏地宫的水之精灵如同商量好了一齐挺直腰板,攒足劲儿蹿出地表,按捺不住欢跃的活力,竞相跳荡。在地下射灯、地面彩灯的相互映照下,如从九霄虹霓分离出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类色素,反复不断变化着不一样的色调。在水面浮金跃银,泛光泼彩,令人赏心悦目,心醉神迷。至顶端又幻化成亮晶晶、湿漉漉爆蕾舒瓣的三簇雪莲花。游宾听着轻柔悦耳的乐曲如入神境仙界,如醉如痴。

水雾氤氲,泉流荡漾,时波时涟、时聚时散,不时送来缕缕泉风,丝丝凉意。灯光落在波光潋滟的水面上宛若无数支神奇彩笔在挥动,把天光水色涂柒成一帧五彩斑斓的画幅,光怪陆离的“印象派”构图更显的神妙奇特。灯光抹在婆娑的树枝、摇曳的柳丝之上,恰似涂了一层闪光的油彩,满目皆是玉树琼枝。彩灯啊,你笑吟吟地随意戏波、抚株,耍将起来真称得上一位绝技妙手!就连观澜亭、泺源堂、乃至白雪楼也未能躲开彩灯机灵的扫描,丹柱、黛顶、石阶也变得玲珑剔透,闪烁着金玉般豪华的色泽。

今宵有多少游人为趵突泉的胜景奇观而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天下第一泉”那大气磅礴的生机,蓬勃向上的气势,令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而为之动容,叹为观止。以《聊斋志异》而名扬遐迩声播四海世界“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先生,曾以生花妙笔留下传世佳作《趵突泉赋》:“……尔其石中含窍,地下藏机,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江页洞而珠垂;砰轰兮三足鼎沸,鞺鞳兮一部鼓吹。沈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经上栏而湿衣……”。在文才横溢的蒲公眼中,泉下必须藏有神秘的洞穴和奇妙的玄机,竟然使得三股泉水喷出地面构成三峰鼎立。散去后而幻化成锦缎状的涟漪。水波涌动声如雷吼,惊得鱼跃鸟飞、藻芹晃动,翻起的波澜直拍护栏溅湿衣衫。这就是趵突泉气势磅礴的壮观图景。

7.写景类散文的本色教学 篇七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活泼而清新,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景象,让人不由心生向往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结构简明。全篇多用比拟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落日的奇特瑰丽之景,姿态万千,色彩斑斓,动静交互,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展开写景散文的教学呢?这里我的教学主要定格在“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读悟悟,品品背背”。

一、以读为本,返璞归真

写景的文章大多语言精炼、文字优美,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同时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范本。教师应该抓住此契机,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读品品。这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言语知识与言语技能,抛离这个“本”,语文学科的特性就淡化了,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丰富学生的言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故而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对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这类文本语言的精妙,这样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亚落日》这篇美文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实在太多,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文本特色等。如果进行条分缕析的教学,效果常常是蜻蜓点水、面面不到。所以对于这篇文章,我教学的基调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悟悟、品品背背。实践下来,这类文本这种基调的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在品读落日前的壮丽景色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读完后我问学生:“文中哪句话你读得最满意?请起来试试。”待学生读完后,我接着追问最满意在哪里。学生交流讲出了自己对文本内容最真实的感受,这时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升华,这样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积累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将“权力”下放,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自由发表感受,自由掌控学习深度,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这一瓢就是为了学生,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在课堂上领略到散文语言的魅力。

二、品味言语,见其特色

写景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不同的写景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而这些正是学生要学习要感悟的。基于此,在进行写景散文的教学时,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言语魅力,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课伊始,听写一段与文本内容类似但却没有什么特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动脑、写写字,同时将听写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读读比比,比比后再读读,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悟,说说哪种表达好,好在哪里。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领略言语的特色。文中有两个词语“赤朱丹彤”“潇潇洒洒”,怎么读,才能把颜色读清楚;怎么读,才能读出潇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用词的精妙。我相信此时能悟出来、表达出来的正是他们自己对语言的一份积累。同时,在落日过程中如“悬”“涨”“跳”等对落日滑落过程的拟人化描写方式正是学生品味语文的关键点,抓住这些有趣的拟人化词语,学生读读品品,读读聊聊,兴趣盎然。

三、感悟意境,再现“画面”

优美的写景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得到熏陶。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进一步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由此达到“意”“境”二者的统一。当然也可以用情悟境,即感悟文章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由此而升发出吸引人的艺术境界。

《三亚落日》的重点就是落日过程的感悟,这里我尝试着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品词析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画面中,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所以这更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为了更能体会那美轮美奂的落日过程,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太阳滑落的过程,再读读自己最欣赏的画面之后,给予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选择欣赏的画面仔细品读,品读的时候关注能表现各个画面特点的词。在此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交流的兴致很高,当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兴奋点时,文章优美的内容都能背出来,这样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本色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去解决学生的疑惑与不解。同时在教学时找准契机指导学生掌握探索式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教学,给学生搭建平台,教会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与疑惑的方式方法,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言语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本来意愿。

写景类散文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产生心灵的共鸣。当心理相融的时候,学生就能感悟到文本语言最大的魅力。

回眸《三亚落日》的文本,你会发现文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带着真情,带着作者独有的思绪,充满了生动的感悟和活泼的思维。但是少了贴近学生真实的教学,这份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得到的,这篇散文中有大量的比拟句,这就让文中的落日有了人的灵动。当落日在硕大无朋的海面上来回地蹦跳时,我让学生先交流:“如果是你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上,你会怎么样?”学生很兴奋,从他们的眼里我感觉似乎这张大床就在他们的眼前,讨论交流热烈,富有情趣,此时,落日在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活力,如万物一般具有勃勃生机;此时,我们本色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灵动;此时,一切都是美美的。

摘要:要落实写景类散文的本色教学,一要以读为本,读读背背,读读品品。二要品味写景散文的言语魅力,感知文章的言语特色。三要以抓关键词、句,以再现“画面”的方式来感悟写景散文的意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想、美美地说。

8.将四美切入写景散文教学中 篇八

关键词:写景散文 教学内容  确定 哲思美

现当代写景散文在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都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而且各类教学考试中,写景散文也是常考的热点。因此,教师合宜地确定这类散文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浅谈根据写景散文的“四美”特质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感知画面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突出特点莫过于作家对画面的描摹,“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寓其中;状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感知画面美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的基础,然后才能心神合一,穿越时空阻隔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才能探寻作者的心灵世界。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以作者盼春、颂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以作者笔下的五幅春天的画面为基础来确定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简要图示如下: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感知画面美重在联想和体会,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作家笔下的画面,指导学生将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二、品析语言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抓手。“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这话一点也不为过,作家用巨大如椽、细似金沙的妙笔精心织就的锦绣文章,我们若是视而不见,与暴殄天物无异,因此,品味语言美是教学此类散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带领学生品析词语搭配、句式选择、修辞嵌用等效果。比如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新增课文《风雨》,虽是一篇短文,却堪称语言的富矿,无论是行文中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中的多种手法,抑或是文中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都值得师生在学习时仔细品析,尤其是文中描写风雨却不见“风雨”二字高超技巧更值得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本文,品析语言美自然就应该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抓手。比如让学生想一想: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为何多用短句或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又為何用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等。

三、欣赏情感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诚然,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景不过是情的寄托,而情是景的灵魂。比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分展露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以及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那么,怎样带领学生穿越文字丛林,透过字里行间来体悟这些感情,就应该成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欣赏情感美要多让学生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是怎样抒发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感?如此情感究竟美在哪里?此时,文中情与景的相关点、相似点,也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结合点,作者的联想点,抒发感情的焦点,都要成为我们指导学生鉴赏的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体察作者的感情基调、线索、发展变化等。

四、体悟哲思美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文章如果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等于人没有灵魂,散文的思想,是作家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厚重的思想,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教学中最难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风雨》这篇文章,到底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有人说“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也有人说“更应该要看到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要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社会背景,三要体察细节,大可不必因袭前人的见识,因为能读出自己的创见,才最具价值。

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目前并没有科学的理据可供借鉴,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教。

9.写景抒情散文文章 篇九

细雨缠绵,红尘作伴,瓦片早已风化,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大理石地板早已长出点点苔藓,那是历史长河流过的痕迹。一把油纸伞,一段故事,记忆的传承也许有一天它会消失。一点一滴都被我们保留,具有江南特色的房屋整齐的坐落在哪里,当你推开每一家的房门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一把梨木的太师椅做了几代的当家主?如今看它依旧庄严肃穆,淡淡的木香飘散在这江南小巷,让我陶醉在其中,

微风习习,时间如梭。桥面早已没有人。每当你走过这里依稀可以看出那当年凿出的花纹,清晰,细腻。坐在亭子的石座上,我朦胧地看到一位身着淡墨绿色的荷花旗袍的美人正依靠在桥边,却迟迟未肯走上,过了许久她终于踏了上去,池中的荷花正挺立在那,绿叶衬托着娇嫩的花瓣,怜人极了,让人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我紧随其后,原来那是一条小巷,哦那是江南小巷。

夕阳伴天西下,蝶沐日飞舞。已是傍晚,孩童们早已放学归来,路上的欢声笑语就连西下的落日也舍不得落下。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路旁的古树也随之欢舞,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江南小调,简洁动听。也许是玩累了,都三三两两的走回家去了,哦不,是应该走回那条江南小巷。

夜幕来临,星笼大地。一家人坐在庭院里闲聊,祖辈躺在摇椅上,一手里拿着把扇子不停地扇呀扇,虽已是初秋了,可夏那股子燥热却丝毫没有减轻,反而更热了。一手拿着紫砂壶里面的龙井茶是今年新采的,抿一小口,那是大自然的味道。他向天空指指点点,没人知道他要做的是什么,我只知道那夜下的江南是如此的神秘。天上的星一颗颗的镶嵌在那乌黑的油布上,美极了。你也许不曾了解星的美,大概是你在城市里呆久了,只记住那霓虹灯下的冷淡,那条江南小巷,早已驻进我心。

10.古城印象写景散文 篇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地,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它寄托了我们的追求;它是心之故乡,也是梦的向往。或为那独特的文化,或为那悠久的历史,或为那心中的信仰,或为一个曾经的诺言,我们竭尽全力,不畏艰难险阻,只有一个目的:在有生之年,踏上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气息,领略那里的魅力。

对我而言,心中也有这样一个圣地。它就是有着南诏遗城,大理故都之称的大理古城。说来也有意思,初识大理,并不是源于某本旅游杂志,而是金老名作《天龙八部》。剧中,我知道了在彩云南国的某个角落,有一座古城。自此,心中便萌生了一游古城的念头,挥之不去。

七月,一年最热时节已过,但在故乡,依然骄阳似火。带着火一般的热情,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只身来到新客运站。匆匆购得车票,一看是下午两点的车。离发车还有二十分钟,我于候车大厅寻得一座位,静坐等候。

两点,准时发车。当人们埋头大睡时,我却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虽第一次去大理,但是先前我已知晓,此次大理之行第一站将是下关城,然后由下关城转大理。

高快在杭瑞高速上疾驶了三小时后,抵达下关。取包出站,我迷茫了:该到哪儿乘车呢?似乎是看到了我的迷茫,一些貌似司机的人朝我走来,叫我搭他们的车。说实话,像这样招徕生意的人,故乡还真不少,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乱收费呢,所以我只是谢绝。从车站售票员那里得知,车站就有发往古城的车,喜不自禁。

出门右转便是中巴车的始发地,一上车就出发了。中巴车一路向东北,渐渐远离了下关城区。郊外,公路两旁是漂亮的农家小宅,与小楼相印成趣的是水稻田和玉米地。水稻一片青绿,玉米却已抽穗。单看着早熟玉米,就知这片土地的不一般故乡玉米抽穗还要一个月。

二十分钟的车程不远,很快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城墙和高大的.城门了。远见,城门上书有行书二字——博爱。大爱当及众生,博爱,一个不错的名字,难怪这里游人如织。

城门口下车,手握像素不高的手机拍照留念。城墙由一尺见方的青石砌成,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以帝王之都的霸气。墙外事一排柏树,我对植物的了解甚少,说不出具体是哪种,姑且称其为柏树吧。

入得城来,主街为青石板铺就的大道。石板表面布满光滑印记,已有无数双脚从上面踏过。石板以它特殊的容颜来讲述古城的沧桑。街道两旁各种小店鳞次栉比,古董玉石,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小店没有高大明亮的橱窗,也没有彩灯装饰的招牌。商品优雅地摆放在木制柜台上,招牌不过是块横木以楷书书以XX店。而供人住宿的旅馆,依然沿用客栈这一称呼。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往来行人不紧不慢;三三两两,也有单独出行的比如我。还有人推着自行车,车是古董级别的,装有小铃,前有行人时,耐心的车主会按铃,而不是大城市里汽车那刺耳的鸣笛,缓缓前行。

逛街的兴致来了,而天色却在变暗,住的地方还没着落呢。行至一街,两旁植有青柳,沿街,我听到流水之声。印象之中,只有丽江古城内才有溪流。此时听到,不禁一惊。循水声而去,我见一燕居客栈。木制大门不高,以扇半开,另一挂以木牌,写有燕居客栈。自语道:不用找了,就是这了。

入院,但见花草无数,梅,兰,竹,菊,金桂,青松错落有至。院子不大,花草栽植有序,丝毫不显拥挤。

见我,主人招呼我进屋坐。我自我介绍,点明来意,登记取得钥匙,主人带我看了房间。闲聊时,主人想我介绍了古城值得一去的苍山,洋人街,洱海,以及来时的博爱街。

洗漱完毕,打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之后,我匆匆睡去,得为明天出游养精蓄锐。

第二天,终其一天漫步古城领略,古城的沧桑悠久;参观洋人街,感受它的保罗万象;畅游洱海之畔,任心灵自由翱翔。

暮归,作《满江红》以记之:

故国神游,雄关道,步履悠悠。溪行处,水车轻转,娇柳如绸。燕居虽狭藏天地,古城既辽纳九州。莫辜负,自由少年身,且行游。青石街,古牌楼。

碧水间,小龙舟。愿乘风,览尽南国山水。霞光晚照惊丛雀,海波稍平落沙鸥。待从头,重走滇南道、携挚友。

11.写景散文知识点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endprint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12.写景散文知识点 篇十二

我个人认为, 教师的引导语言应该明确、具体、可感。“美美地”这样的要求太过空泛, 学生无法感知、操作, 这样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读得矫情做作、说得空洞失真等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 这类文章是美的, 是耐人寻味的, 但是不同的写景散文有它不同的美, 有的侧重于语言的形式美, 有的侧重于内在的意蕴美, 有的侧重于思维的逻辑美, 有的则在于内容的情思美……所以, “美”是有个性的。只有深度解读, 放飞想象, 用心品味, 才能“美”出风味, “美”出精彩!

一、读, 彰显个性美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 在让学生语气恰当自然、不矫情做作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下, 同样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

1.紧扣字词读出“味”。

一位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九、十自然段时, 进行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朗读指导教学。

课件出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四野……只听见隆隆, 隆隆, 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 隆隆, 隆隆。”

师:此时此刻,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碰撞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课文这两小节分别用了三组“隆隆” (红色突现“隆隆, 隆隆, 隆隆”) 来表达这种力量, 你想用怎样的朗读传达你内心听到的鼓声呢?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他没有受标点符号的局限, 读得沉稳而铿锵有力, 震撼人心。你们还想怎样读?可以不受字数的限制。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不错, 密集的鼓点体现出速度之美。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你听到的鼓声很独特, 它是富于变化的。

生: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师:太棒了!由轻到重, 由缓到急, 气势越来越磅礴。

上述课例中, 教者立足文本, 又超越文本, 在学生品读语言、想象画面之后, 引领学生恰到好处地重构文本, 让他们读出自己内心所听到的鼓声, 并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彰显了文本本身的节奏之美和力量之美。

2.角色扮演读出“趣”。

其实, 只要我们用心研读文本, 就会发现不少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一样具有情节性和趣味性。《九寨沟》一文第四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九寨沟的四种珍稀动物, 描写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享受乐趣,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针对四年级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我让学生两两合作, 一名学生朗读, 一名学生表演, “你”读得越生动, “我”就演得越精彩。学生尝试的欲望和热情被唤起, 一个个争先恐后。读演中, 我再相机引导, 学生都能抓住体现动物特点的词语, 读演得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教学《鸟语》时, 我让学生分别模拟燕子、布谷、喜鹊的声音与老师和同学对话;教学《黄果树瀑布》时, 让学生用手势、用身姿配合朗读, 表现出“飘”“微风拂过”“涌上来”“喧嚣”的感觉, 感受渐近渐响的水声;教学《莫高窟》时, 让几名学生根据大家的朗读, 表演文中所描写的飞天姿态, 以及自己想象到的飞天的姿态……这样,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牵引抽象语言的感知、内化, 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为后面的仿写环节作好了铺垫。

二、品, 感悟意境美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导读写景散文, 常常是教师感情充沛、陶醉其中, 而学生面对教师的“煽情”却显得索然无味、无所适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不高, 听说读写空洞单薄, 对话教学无法开展, 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究其原因, 是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画面, 读不出画面就缺失了具体可感知的内容, 就无法主动积极地去建构自己的语言、思维和情感。

所以, 写景散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 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情感熏陶, 再从情境、画面中回到文字, 生发语言。

我在执教《灰椋鸟》第五自然段时, 首先出示夕阳西下的多媒体画面, 然后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引读过渡, 之后出示我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的一首小诗。

在《琵琶语》的乐曲中, 我示意几名朗读出色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朗读这段文字。最后, 我问:“孩子们,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听到了一段古典音乐, 看到一个身着古装的女子在跳舞。

生:我也仿佛看到一个女孩在跳舞, 她穿着非常美丽的衣裙, 就像电视里皇宫女子穿的一样, 很华丽。

生:我看到整个画面一片金红色, 无比绚丽。

生:我感觉到灰椋鸟忽飞忽落的姿态是那样优雅, 很有诗意。

诗意的画面、典雅的音乐与教者的言语引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巧妙交互, 为学生创设了沉醉其中的意境, 营造了令学生流连忘返、百品不厌的氛围, 诱发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深入感悟、尽情表达,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写, 激荡情思美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的, 只有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才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写景散文的教学, 同样要充分发挥文本对写作的“领路”功能, 准确把握文本特点, 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仍以《灰椋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课件出示:“树林内外, 百鸟争鸣……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来, 读一读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好喧闹啊!

生:很热烈, 很有气势。

生: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师:是的, 无比欢腾, 极具感染力。正如文中所写, 这声音似———

生 (齐) :飞瀑落入深涧!

师:如———

生 (齐) :惊涛拍打岸滩!

师:这喧闹的鸟鸣似飞瀑, 如惊涛。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如雷鸣震耳欲聋。

生:似鼓声豪迈激昂。

生:像万马奔腾, 气势磅礴。

师:就让我们带着内心的震撼, 齐读这段话。

师: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孩子们, 这是一个怎样的俱乐部啊?

生:快乐的。

生:自由自在的。

生:无忧无虑的。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 身处这样的俱乐部, 你会怎么玩, 怎么闹呢? (出示小练笔:假如我是一只灰椋鸟……)

13.雪花写景散文 篇十三

冬天的雪花,它们在飘落的时候无声无息,它们不像夏天的雨,雨在落地的时候噼噼啪啪,有时还伴有电闪雷鸣,生怕人们不知道它们的到来,而雪花在下的时候你如果不抬头去看,还不知道它们已在纷纷扬扬?的飘落,它们就像一朵朵从空中飘落的花瓣,又如是一道白色的帷幕挂在天际,让整个世界变的朦朦胧胧,让你分不清那里是山那里是平原。

它们的飘落好像是在故意来覆盖大地这荒凉景象,不让人们抬眼就看见那?一片凄凉,但是冬天你看到的不都是白茫茫一片,有的时候你也会看见皑皑白雪里有一点点绿,那是松柏绿色的针叶,它们刺透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白雪,探出头来看着人们来去匆匆的身影,有时候你也能看见白色的雪里有一抹红,那是冬梅在雪里绽放,虽然没有绿色的叶子陪伴,但一朵朵红的粉的小花还是尽情的展现它们的美,给人们在严冬里带来一抹温馨,冬天的雪花在飘落的时候,它们不会粘连,永远如一片片飘落的花瓣。

14.写景散文 篇十四

雨,滴答下个不停,落平地,溅起,落水央,漾起,胜美。枝头,片片叶,经雨的洗涤,更绿了。天,经雨的冲刷,更蓝了。边儿,花儿贪婪地吮吸着雨水。聆听之,亦感受大自然的芬芳。草刷刷竖起,仿佛在眺望它们梦中的那个世界,那个它们望尘莫及的自然天。

亭,静立!它的镂花纹在雨中朦朦见,似乎更加清晰了,石椅的纹案依稀可见,似乎岁月的沧桑并未改变它一分一毫,那石很缤纷,很美。

那绿绿的垂柳折下自己的小柳腰,将发丝垂下,点在湖面,其涟漪圈圈,令人遐想无限。

爬山虎格外耀眼,叠叠在那墙面,增了几分柔情,有了雨又平添了几分似水,幽幽景,很引人眼去望那抹绿。

雨,又撒,愈小,愈小,凝视那天空,会出现何景?何踪迹......

雨漓漓撒在水面上,低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意境好美,犹如泛舟湖上,去抚那静湖水,去眺望远处山景,朦朦胧,究竟是因朦胧而美,还是因美才朦胧?隐现在鸟踪,鸟鸣那样清脆,那样悦耳,让人来不及追溯,便从耳畔轻俏地滑过。可雨总是会停,这一切多像一场梦,何时会醒,何时又能梦到那雨?

天空,蔚蔚的,引思索无限,,天外是何景,又是何年?雨落啊落,滴在树儿,芳草上,滴在鲜花石桥,滴在我心,滴在我的童年。云丝丝,好悠,好柔,雨水将你染得更白,将我心染得更净了。

树梢,画眉在枝头舞蹈,嘴里还哼着交响曲,让人见了就有一身的舒畅与满腹的好心情。

旁儿,矮树丛丛,枝儿好嫩,浅浅的绿,配上大树深深的绿,让人见了便不舍离去,那种绿在画家的调色盘上是看不到的。小虫小蚁也出来,欣赏欣赏这幅美很绝伦的好风景。

15.写景散文写作指导 篇十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上一篇:法务部工作职能及流程简介下一篇:农村学校如何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