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2024-07-24

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共11篇)(共11篇)

1.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一

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哪些风险?

1、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占有金融资源过大,其系统风险的危害比较大。在金融控股公司

中,无论将部门的风险分散化到怎样的程度,即使系统内部不发生风险,但是由于系统外的风险,也会波及到系统内。在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体系中,这种不能分散的风险可能导致系统风险。这是因为,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控制的金融资源占据着金融和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可能使整体经济暴露在风险之中;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使银行与产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就可能使震荡更容易传播。

2、2、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集团内子公司的利益相互影响,所以就可能出现子公司之间进行内幕交易、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

3、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提高财务杠杆比率,比如总公司以外来资本(如通过发债或借款)拨付给子公司的资本金,在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同时反映出来。如果该子公司用该笔资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就被重复利用,这意味着资产重复计算,可能会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到集团的金融安全。

2.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二

一、金融危机对航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一) “谨慎性”是重要前提

因为参与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华尔街的投行顷刻间销声匿迹, 所剩无几。这给了我国金融机构、公司企业重要启示:谨慎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才是首要目的, 而不是以投机获得收益为目标。

案例1:将南方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 (以下分别简称为南航和东航) 年报中披露的燃油期权交易做比较。

2007年, 南航将2006年的空头燃油期权合约转为多头。根据南航年报数据显示, 2007年交易性金融资产 (航油期权) 为2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交易性金融资产 (航油期权) 为2600万元人民币。2008年6月, 南航总经理刘绍勇参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大会时, 就认为航油套期保值业务风险极大, 该业务的推出不是以燃油的实际供求关系为出发点的, 机构炒作的嫌疑很大。至2008年9月, 南航之前签署的套保合约到期后都自动终止 (年报显示:“2008年12月31日, 燃油期权合约全部期满结清。”) 。

相比较之下, 东航企图通过航海套期保值手段盈利, 带有很强的投机性质, 导致2008年全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约预计亏损达64.01亿元, 占总亏损的46%。东航2008年的年报中披露该集团于2008年度签订了三方组合的原油期权合约, 即本集团上方买入看涨期权价差, 下方卖出看跌期权。简单的说, 就是这个合约组合由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构成。此等合约将分别于2009年与2011年间到期。然而, 2008年中期油价开始下跌, 卖出看涨期权对东航是有利的, 但是对方不会行权, 盈利只是期权费;而买入看涨期权损失的期权费加上卖出看跌期权带来了巨额亏损, 是前者远远无法弥补的。

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航空公司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谨慎性应得到高度的重视。谨慎性是在金融危机后复杂的金融环境下管理金融风险的前提。大宗商品的波动无常、汇率波动难以预测, 大胆甚至盲目的金融投机只会自取其祸。

(二) 金融风险管理更加需要“前瞻性”

以往依赖于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已经不能充分的管理金融风险, 前瞻性的预测成为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保障。

对于航空公司, 本次金融危机加大了汇率的波动, 汇率的非预期风险成为了关注焦点。如果缺乏前瞻性的预测, 外汇期权交易必将蒙受巨大损失。

案例2:东航外汇套期合约交易情况如表1所示。

在2007年和2008年销售日元、买入美元是基于对日元会贬值而美元会升值的预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金融危机后, 2007~2008年度美元和日元变动趋势与预测的完全相反, 因此, 在2007年度, 套期净收益只有1586千元人民币, 比2006年度的5376千元减少了70.5%。而在2008年, 净收益已经为44222千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根据东方航空公司2006年至2009年年报内容整理

作为对前两年度外汇套期损失的反应, 2009年东航保留了部分原类型合约的同时签订了销售美元买入日元的合约。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历史的依赖, 认为“历史可以预测未来”。但是, 在动荡的金融危机时代, 这一信条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事实是欧洲数国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复波动助推的美元升值, 日本受美国贸易打击导致的日元疲软又一次违逆了东航的初衷。所以, 尽管保留了部分销售日元、买入美元的外汇合约, 套期净收益却只有3272千元人民币, 仍少于2006年的5376千元。

(三) 金融风险管理更加关注风险的极端化

风险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和异常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体开始重视异常风险。压力测试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敏感性分析中, 对于缺口的控制更加严格, 对波动范围的估计更加放大。

案例3:在南航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 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时, 假定于当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分别提高5%和2%, 并在此假定的基础上计算将导致的净利润及股东权益的增减情况。这一假定中的变动百分比经计算, 即美元兑日元降低3.06%。而在2009年, 年报的外汇风险分析已经这一变动百分比调整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升值/贬值3.4%”, 估计在此基础上将增加或减少的集团税后净利润。由此可见, 在2009年这一年变动百分比的幅度调大, 这是南航在分析风险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做出的反应。

二、金融危机下航空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本次金融危机以金融衍生产品为导火索, 范围国际化。对于航空公司, 其业务与国际接触比其他企业更为紧密, 在金融工具的应用过程中与国际渗透更广泛。也就是说航空公司的风险更国际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除了一般企业具备的商业风险、利率风险、流动风险, 还面临着外汇风险和大宗商品 (燃油) 价格风险。因此, 尽管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些航空公司已经为应对金融危机做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调整, 但是航空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 针对以上3点新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一) “套期保值”是硬道理

不论航空公司运用何种金融工具, 其目的最合理的应当是套期保值。套利是利用相对定价错误的证券获取无风险利润, 而许多国际投行推出的金融产品经过复杂的设计环节, 甚至包含金融欺诈, 投资者很难把握其真实价格, 准确判断出定价错误。投机更不可取, 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无常而且幅度很大, 对未来波动方向下赌注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二)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为实现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航空公司一方面要纳入更多的考虑因素, 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进行持续的评估。“历史可以预测未来”的信仰在动荡的金融危机时代没有太大的价值。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持续的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尽量减小风险衡量误差, 也才能更精确的发现本公司面临风险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 及时根据自身风险容量调整公司战略

不同的战略会使主体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航空公司应选择与风险容量相一致的战略。金融危机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航空公司也开始考虑极端化的情形。而应对极端化的情形, 企业就应当具备充足的资本实力。因此, 应尽量避免激进的战略, 朝稳健经营方向调整。

摘要:本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当今国际金融环境, 也对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航空公司的视角探讨了金融危机给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并针对如何建立具备谨慎性、前瞻性、透彻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管理,航空公司

参考文献

[1]佘丽.浅析金融危机下中资企业的套期保值——中国航空公司巨额亏损的启示[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 (6) .

[2]刘凤霞.应对新型全球威胁的企业风险管理[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3) .

[3]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三

摘 要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金融风险,如何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針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保险风险 利率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避金融风险隐患。

一、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经营目标,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二、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状况

作为保险公司,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保险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每份保单的风险在于承保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引起的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从每份保单的根本性质来看,上述风险是随机发生的,从而无法预计。对于按照概率理论进行定价和计提准备的保单组合,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实际赔付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价值。

(二)资产与负债期限未能有效匹配可能带来的风险

保险投资在技术层面的最终目标应是保持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资产负债不匹配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所谓资产负债不匹配,简单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不能保证其在未来时间中资产变动与负债变动的一致性。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随时间、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各种资产、各种负债对各种条件的变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各自增加、减少的比例也就不相同,资产的变动与负债的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缺口,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还体现在久期上。久期指保险公司持有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时间的加权平均。理想的状况是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三)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境外市场,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

(四)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的变动而使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体现为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和利差损风险。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就是指保险公司为了筹集大量资金以应对非常规现金支出,而不得不在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变现其资产的风险,此风险一般发生在利率增长的时候;当公司发行保证利率的保单的时候,就会面临利率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公司实际的投资回报低于保单的保证利率。特别是当公司从保费收取到资金上划一直到最终的投资之间的延迟时间较长的时候,此风险会更加严重。

为了给客户提供较高的保证利率,保险公司一般会投资于较长期的资产以赚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但同时,客户可以在保单未满期时退保或者以保单作抵押向公司贷款,因此使公司面临利率风险,特别是在利率增长客户有再融资需求的时候。在市场利率非常低的时候,公司的投资回报会大大低于其保单的保证利率,从而面临严重的利差损。如何有效地化解利差损不仅是保险公司,也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五)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一方或某金融工具的发行机构因不能履行义务而使另外一方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违约行为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数额。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资信,后者取决于金融资产自身价值的高低。

(六)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筹集足够资金或不能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将资产变现以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指投资项目具有变现能力,保险公司在需要时可以抽回资金,用于满足现金流出量的要求。流动性作为保险投资的原则是由保险经营的特点决定的。

三、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健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金融活动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从战略角度管理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之中。一个基本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一是政策和监管层,对公司的所有风险都负有政策制定和指导监控的职责。二是高级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负有责任。三是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并确保这些战略得以实施。四是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由于风险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会涉及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业务部门在掌握信息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这些业务部门建立和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二)资产与负债的失衡风险控制

保险资产组合由保险负债的性质和期限决定。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受严密监控,务求将资产到期日与预期赔付方式相匹配。

由于保险公司在特定时点上的负债要受到公司内部因素(处理能力、接受程度等)和外部因素(契约、法规等)的制约,公司的管理者对本公司负债的影响力较小。考虑到相应的交易成本,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结构使资产和负债相匹配,减小保险公司技术偿付能力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达到理想的久期凸性匹配,即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随着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宽及中长期投资品种的丰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和进行战略性资产配置等手段来改善资产与负债期限的匹配状况。

(三)市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最高限额,以控制市场风险。设定这些限额时,公司充分考虑其风险策略及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限额的设定亦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公司可以运用各类方法量化市场风险,包括敏感性分析及计算风险价值,风险价值是一种运用历史市场价格的简明扼要的统计计量工具。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财务数据,在中国现时市场环境下运用风险价值方法具有局限性。

(四)利率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利率风险,比如:投资于与其负债资金流匹配的资产;通过退保惩罚制保护退保的自由度;退保惩罚因子一般会随着保单年度而逐渐减小,比如第一保单年度退保惩罚因子为10%,第二年度为9%……第十保单年度为1%,以后各保单年度为无退保惩罚;退保时根据资产的市场价值对退保金进行调整。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利率风险政策,规定其须维持一个适当的固定及浮动利率工具组合,以管理利率风险。有关政策亦应规定公司管理计息金融资产及计息金融负债的到期情况。

(五)信用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与场内交易、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发放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权益投资、与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安排、保户质押贷款等有关。本公司通过使用多项控制措施,包括运用信用控制政策,对潜在投资进行信用分析及对债务人设定整体额度来控制信用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在运作时,坚持流动性原则。公司从可用资金的性质出发,把长期性资金运用到流动性较弱的项目上,把短期性资金运用在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上,使投资结构合理,从而保证总体上的流动性。这样能有效地规避因部分保单退保、减保以其他方式提前终止保单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匹配投资资产的期限与对应保险责任的期限来控制流动性风险及确保公司能够履行付款责任,及时为公司的借贷和投资业务提供资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定的存款基础等方法来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贺宏.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对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现在影响.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7).

[2]聂兴凯,徐海燕.面对金融风险,你准备好了吗?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9).

4.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四

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做一些征信合作,人人贷公司也有和其他平台共享征信的计划,人人贷是第一批加入的会员单位,并积极的在互联网金融去共享一些东西。2014年3月19日,人人贷公司通过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机构联席会成员单位资格审核,成为联席会理事单位。这是该机构受此吸纳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选机构理事会,人人贷公司也是唯一入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会是未来这个行业发展过程的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其他一些比较成熟形态的市场,都经历过由于很多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导致过度负载造成风险集中爆发,人人贷公司也希望能推动征信共享向前发展,尽量去降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人人贷公司已经主导了一些事情,例如建立行业黑名单,不只是客户的黑名单,也包括行业人员的黑名单,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不仅仅来自市场风险,也有的来自行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人人贷公司推这个也希望让这个队伍得到净化。

加入上海资信对人人贷公司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体现更大的价值,现在愿意在互联网金融上提供深度资料的机构的数量还是有限的,未来是不是能发挥全部的作用还需观察。人人贷公司与互联网金融线下机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定期去审查他们的经营情况,以及他们的借款人的实际的逾期情况,跟人人贷合作的有些线下机构会对他推荐的借款人实施垫付,实际上是两道风险准备金去保障风险,已经接受垫付的借款人是不计入人人贷逾期率的。

5.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五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色色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empirenews.page--]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empirenews.page--]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从90年代初期开始,泰国GDP增长率、经常项目差额/GDP、外债总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等一直在逐年恶化。其实际GDP从1988年的近14%下降到1996年的6.7%,这说明泰国经济越来越乏力;外债总额占GDP比例从1989年的37%左右上升到1996年的50%多,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从1987年不到15%,上升到1996年的40%多,1995年甚至接近50%了,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说明泰国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实际上,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其实际经济和金融运行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股指变动等,如果用前面所述的灯号显示的话,几乎是全线飘“红”,这些指标不仅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就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最差的。因此,可以说1997年东南亚危机在泰国首先爆发并不是种偶然。[!--empirenews.page--] 分析泰国金融危机前的一些金融指标可以看到,如果泰国当时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各项金融指标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措施化解相关风险,完全可以做到防微杜渐,而不至于在1997年,当国际金融投资基金为了达到自己盈利目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泰国货币进行投机性攻击时,一触即溃,导致泰国金融危机,并波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实际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曾经依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变化预测出东南亚可能即将爆发金融危机,不过,很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6.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六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要求企业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而无论是否属于金融企业。其中定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程序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及其在本期发生的变化。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2014修订)

第六十二条对金融工具产生的各类风险,企业应当披露下列定性信息:

(一)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在本期发生的变化。

(二)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程序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及其在本期发生的变化。

实务案例

000869.SZ 张裕A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600779.SH 水井坊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力求降低金融风险对本集团财务业绩的不利影响。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已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以辨别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风险,设定适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并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以监控本集团的风险水平。本集团会定期审阅这些风险管理政策及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以适应市场情况或本集团经营活动的改变。本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定期或随机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是否符合风险管理政策。

600309.SH 万华化学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600062.SH 华润双鹤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000999.SZ 华润三九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603699.SH纽威股份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600619.SH 海立股份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600848.SH 自仪股份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000539.SZ 粤电力A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力求降低金融风险对本集团财务业绩的不利影响。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已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以辨别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风险,设定适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并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以监控本集团的风险水平。本集团会定期审阅这些风险管理政策及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以适应市场情况或本集团经营活动的改变。

600639.SH 浦东金桥

风险管理目标

本集团从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将风险对本集团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低到最低水平,使股东及其他权益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基于该风险管理目标,本集团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是确定和分析本集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承受底线和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可靠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将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7.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 篇七

一、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采用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 从我国金融业的现实情况来看, 各金融业态之间的相互合作, 业务联营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合作, 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等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推出。实际上, 目前国内已经客观存在着一些金融控股公司。这些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中信、光大、平安等。中信已改制为纯粹型控股公司, 母公司不再是经营机构, 而只是一个纯粹的投资控股机构。二是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三是由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主要有海尔集团、山东电力集团等。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是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即通过控股不同业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业务的自由化, 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是单一的, 并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专业化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有利于我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型, 它通过机构和业务的融合, 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通过控制不同业务的子公司不仅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 而且能够通过相关性不高的业务组合来分散、规避风险;通过合并报表合理避税并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等。但是,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也伴随着比单一金融机构更大的风险, 由于增加了控股公司的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的复杂性, 导致金融控股公司产生了很多经营风险, 若监管不利, 将会带来很大金融危害。因此, 充分认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在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是我国金融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 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如果控股公司将一笔资金投到其子公司中, 而其子公司又转投到其他子公司中, 如此循环下去, 同一笔资金会被重复使用多次, 形成资本放大效应。若控股公司内资金的流动性不受阻的话, 这种投资方式可以体现出控股公司结构在效率上的优势,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尤其是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 但一旦出现支付困难或流动性受阻, 这种投资格局也会使危机以成倍的方式扩大, 影响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安全。由于是同一笔资金连续转投资, 使得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 如果投资者再盲目大量举债, 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上看, 就会产生过高的财务杠杆风险。

(二) 关联交易风险

在同一金融控股公司内部,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免要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主要是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 出现“银行融资———并购———上市———再并购———再上市———银行融资”的循环, 由于起点和终点都是银行融资, 一旦资金链条断裂, 银行会遭受巨大亏损, 产生流动性危机, 随后危机将会蔓延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关联交易的风险, 花旗集团等金融控股集团承担了安然的贷款、证券承销、衍生交易、咨询等诸多业务, 赚取巨额佣金。但随着安然的破产, 损失惨重。

(三) 风险传播

在经营上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是一个整体, 某一子公司危机会通过控股公司机制的传递作用, 将风险扩大和传播, 使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都面临风险。而且, 在社会公众眼中,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是一个整体, 对其中某一子公司产生信用危机, 将会波及对其他子公司及整个金融集团的信用危机, 最终可能使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下降。

(四) 规避监管导致风险

受利益的驱动, 只要不同的金融业监管体系之间存在差异, 金融控股公司就可能采取规避监管的行为, 建立一种阻力最小的组织模式, 比如使不受监管或监管程度较低的金融机构成为控股公司的控制主体, 这一行为会增加各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困难, 从而使风险隐藏或直接导致风险。

(五) 内部贷款风险

向各级子公司贷款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实施控股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但是,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过于复杂, 贷款人很难把握贷款的使用情况, 负责监管这些子公司的部门也难以准确判断资金的来源。

(六) 不透明结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规模越大, 参与的企业越多, 关系越复杂, 监管者就越难以正确地判断金融机构的风险, 这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首先会使控股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更加困难, 在危机发生初期无法事前预警。

(七) 财务信息披露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旗下各子公司从事不同行业的经营活动, 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 会计准则与统计口径存在很大差异, 这导致了集团各子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小, 不利于监管者及时、准确地根据会计财务信息进行风险评价与分析。

(八) 内部的利益冲突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实际上是存在着各种冲突的, 如银行储蓄的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寻求“金融资产的安全”, 但如果控股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而把银行资金用于证券交易, 则违背了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类似的还有控股公司内的基金经理专门购买控股公司关联企业的股票, 而不管其赢利性和安全性如何等;再如在资源的分配上,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如何向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的标准是什么, 都是问题。若分配不公, 则不免造成各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对策

(一) 加强市场准入的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 应以控股公司的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关键实体的审查为中心, 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具体审查中, 对不同关键实体的准入标准应有所侧重;对金融机构的申请, 主要对其财务指标必须有相应的要求;对企业的申请, 应考察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充足理由, 以及是否有具体的业务发展计划, 如果控股公司机构过于复杂或存在“壳公司”等逃避监管的企图, 监管者可拒绝其成立或扩张的申请。

(二) 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监管应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首先要求各子公司满足所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尤其是一些没有明确资本充足率标准的行业, 如租赁、典当等, 应尽快确定其合适的名义资本充足率, 并要求各子公司达到其相应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第二个层次是要求整个控股公司的并表资本充足率达到稳定水平。但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统一规定, 由各国监管当局掌握。因此, 各国根据其具体国情确定合适的资本充足率, 以保证监管的效率。

(三) 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可直接左右其下属各子公司负责人的经营思想, 要研究对金融控股公司具有直接控股经营权的负责人任职资格的测试制度, 要对持有股份超过一定比例的主要董事提出任用标准等等。

(四) 控制过度的风险集中

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向监管机构报告有关控股公司对风险集中进行确认、监控与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每一个被监管的子公司必须满足专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对风险集中的限制标准, 控股公司向其某一交易对手或附属机构的信用风险暴露超出控股公司资本的一定比例时, 必须向监管机构报告并说明情况等。

(五) 防止关联交易

这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重点, 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法规条例, 应要求母公司定期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控股结构的变动, 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关联交易的情况, 同时对以前的合法交易进行跟踪监测, 应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 对不良的关联交易予以严格限制, 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关联交易, 必须经监管机构进行核实。

(六)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

在对控股公司和各附属公司分别监管的同时, 负责监管母公司的监管部门应实施对控股公司的并表监管, 在此基础上对其风险和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规模、赢利水平及资产净值的重复计算, 更真实地反映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和发展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风险。

(七) 市场退出和控股公司责任的要求

在控股公司违规操作或支付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 监管机构应当有相应的市场退出机制。该机制包括紧急救助、接管、关闭和破产清算等内容。另外, 还要研究当控股公司所属的子公司破产和接管时控股公司所应承担的责任, 不能仅仅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金融控股公司应成为其附属银行的“力量源泉”, 随时准备在遇到支付危机的时期提供附加资本, 这样可对银行起保护作用, 有利于提高金融的稳定性。

(八) 改进监管体制建设

在金融业三个相对独立的分业监管部门上, 组建一个负责总体协调和跨行业监管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三个分业监管部门对具有银行、保险、证券等性质的金融业务实施专业化功能性监管, 而金融监管委员会则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的总部进行监管, 从而既充分鼓励了金融创新, 又实现了对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子公司的全面有效监管。

[责任编辑:潘洪志]

摘要:当前, 政府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主要有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播、规避监管风险、内部贷款风险、不透明结构风险、财务信息披露风险、内部的利益冲突风险。政府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时, 应加强市场准入的监管, 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控制过度的风险集中, 防止关联交易,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 改进监管体制建设。

8.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八

【关键词】国际金融环境;外贸公司;汇率风险;规避;措施

2005年7月,我国正式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自汇改到2013年的九年之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单边升值态势。2014年初,人民币汇率一度达到6.0408的历史最高纪录,但随后便出现了超过3.5%的大幅跌落,在历经了下半年度的升贬交替后,2014年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N”形走势。2015年,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入篮SDR、“8·11”汇改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给汇率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该年1月至7月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先贬值、后升值的波动过程,而在央行8月11日宣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调整后,人民币汇率再度下跌。2016年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几次大幅震荡。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受到了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弹性的日益增强,人民币汇率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双向波动的“新常态”。

一、外贸公司汇率风险的类型

各种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存在很大差别,据此可以将威胁外贸公司的汇率风险划分为交易汇率风险、会计风险以及经济风险。

1.交易汇率风险

在以外币计价的经济交易中,本币汇率、外币汇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化,这加大了交易双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我们称之为交易汇率风险,可将其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 会计风险

又称折算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的会计处理过程中,经济主体将功能货币向记账货币转变时,由汇率变动而引起的账面损益。大多出现在母公司与外国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科目、损益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变动。

3.经济风险

又称经营风险,是一种在范围、时间上经过延伸的交易风险,是指计划外的汇率变动对外贸公司销售成本、价格、数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是一种潜在预测性风险,会引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变动。经济风险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力较小。

二、规避外贸公司汇率风险的具体措施

1.选择适合的计价货币

外贸公司在进行出口贸易时,最好选择具有升值趋势的货币或是“硬币”作为计价货币,而在进口贸易中,具有贬值趋势的货币或是“软币”更适合担任计价货币的角色。如果进出口合同涉及的金额较大,那么外贸公司应该以多种货币的组合形式来计价,此举更能对外汇汇率的急升急降起到缓冲作用,进而规避外汇风险,建议采用“软币”和“硬币”相结合的方式,将因货币贬值而产生的损失用货币升值所带来的收益抵消掉。

2.合理规划外币贸易融资及本外币贷款

一般情况下,外币贸易融资的利率较低,其次是外币贷款、最后是人民币贷款,在人民币升值或汇率平稳的时候,多选择外币贸易融资或外币贷款来替换人民币贷款,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或正进入一个快速贬值的通道中,要减少外币贸易融资或外币贷款,增加人民币贷款,前提是确保现金流健康。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常见的外币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有: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福费廷等。出口押汇是指银行凭出口商提供的信用证项下完备的货运单据作抵押,在收到开证行支付的货款之前,向出口商融通资金的业务。 进口押汇是指信用证项下单到并经审核无误后,开证申请人因资金周转关系,无法及时对外付款赎单,以该信用证项下代表货权的单据为质押,并同时提供必要的抵押/质押或其他担保,由银行先行代为对外付款。福费廷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就叫做包买票据,音译为福费廷。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1)巧妙运用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俗称远期结售汇,是银行与企业共同达成的一种行业协议,规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汇率,其目的在于规避汇率风险。例如,外贸公司在5月1日签订销售合同,当时的成本按美元:人民币为1:6.45,现在货物刚刚出运,现在的结汇价是6.55,预计8月30日收汇,8月30日的远期结汇价是6.57,可以将该笔业务锁定汇率。在当前的外汇形势下,人民币远期看贬,但实际是双向波动,这种做法在实现了外汇保值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所以外贸公司要谨慎选取该种方法,并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巧妙地运用远期外汇交易,科学合理地对汇率波动进行预测,最终实现交易获利的目标。

(2)合理应用外汇期权

外贸公司应用较广泛的金融衍生工具是外汇期权,在外汇期权的交易过程中,合同相关人员对合同的履行具有选择性,从交易的本质来说,就是权力间的互相交换。外汇期权相对于远期外汇来说,对汇率变化的独立性、适应性更强,保值效果更加突出;一旦出现外汇汇率的波动,在该汇率变化不符合预测汇率的情况下,合同持有者具有不执行该合同的权利。

4.适当增加人民币的跨境结算

2009年,随着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幕已经被缓缓拉开。当前形势下,外贸公司不仅要从自身的业务源入手,与外商客户积极地沟通、洽谈,适当地增加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公司要面向银行咨询,进一步增加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数量,这种做法一方面降低了外贸公司的外汇风险敞口;另一方面为公司合理利用外汇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境内外平台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5.丰富外汇信息来源途径

在信息时代,外贸公司应更加重视外汇信息资源的收集、汇总,建议要求合作银行定期向公司提供贸易融资产品的最新介绍,并通过邮件等方式实现对远期价格的每日一报。外贸公司要密切关注行业内的各大主流媒体,如汇聚智汇、贸易金融、中国外汇等,实时接收汇率应对、汇率研判、汇率走势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国家对于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的相关政策,掌握外贸市场的国际走向,不断增强公司对汇率走势的独立判断能力,并为汇率风险规避工作选择合适的工具。

三、结束语

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外贸公司的日常业务经营已经与汇率风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必须加大对汇率风险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有针对性地防范汇率风险。此外,外贸公司控制汇率风险要与自身的业务特点、资金状况、具体情况等紧密相关,灵活地运用各项汇率风险防范措施,并配合使用多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霞青.义乌外贸公司规避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研究[J].现代商业,2014(05).

[2] 周易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产业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7).

9.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九

2014年第04期 作者:曹志龙 阅读(203)【来源:《上海律师》 查看本期目录 】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尤其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的合作引人注目。借由一款“余额宝”产品,阿里巴巴强势打破传统的银行金融模式,不仅让商业银行反思如何应对新兴金融模式的冲击,也使阿里巴巴在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另辟天地,而天弘基金也顺势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一跃成为中国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哪些法律风险?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任何涉及到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相关业务的互联网应用,都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因此,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有着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优势。但同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立法还处在尚未明晰的状态,这一领域也是风险的高发区,甚至金融犯罪的滋生地。

(二)互联网金融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与网络金融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互联网(即INTERNET)完成的金融活动,后者的外延更大,网络不仅包括互联网(INTERNET),还包括内联网(INTRANET)、本地网、专用网等概念。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金融互联网,是把金融产品放在网上出售,把互联网当渠道;互联网金融,则是按互联网的思路做金融,核心是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真正认知客户、了解客户,并使客户自由平等地获取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

理财式互联网金融: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向受众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余额宝帮助用户进行碎片式理财。利用淘宝对用户数据的熟知以及丰富的资源,将用户账户余额与货币基金联系起来,使用户用于消费的资金也能进行增值,用于理财的资金能进行购物,其受众主要为淘宝用户。

支付式互联网金融:由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涵盖网上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不仅包括传统银行涉足的领域如小商户、连锁商业机构,也包括物流和以快钱与银行合作为主建立的跨银行、跨地域、跨网络的信息化支付清算平台,以及基金销售支付等创新模式。

融资平台式互联网金融:充当金融中介的作用,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众筹类网站,如点名时间,投资者的收益为非股权,非债权回报,一个融资项目同时接受多个投资者资助。另外一种为P2P型网站,为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提供一个平台,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并融资,回报为债券回报。

二、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以余额宝为例

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方便。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

(一)余额宝模式中各主体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来源于客户自身环节,诸如客户端计算机系统风险(计算机病毒、钓鱼网站等)、互联网应用认知风险、交易对方欺诈、犯罪风险、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违约风险、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风险等都会引发客户的经济损失。例如最近发生一桩案例:市民邹先生通过支付宝平台,以网银转账方式将款项打给他人。操作时邹先生将对方姓名并没有输错,却误将银行卡号输错,打款后竟显示转账成功,引发纠纷,谁之过?相关问题广受媒体关注。

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宏观层面上,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着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自然等环境风险以及货币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则有企业端计算机系统风险、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员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这其中以阿里巴巴“员工内鬼”事件为著。2013年11月27日,从事电商工作的张某伙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前技术员工李某,利用工作之便,在2010年分多次在公司后台下载支付宝用户资料,其内容超过20g容量,随后两人将用户信息多次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

金融企业风险:金融企业风险有来自宏观上的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等环境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还有来自微观上的网络平台技术风险、员工风险、金融企业自身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虽然天弘基金短时间强势跻身十大管理规模基金公司,但2014年2月26日消息披露,虽然余额宝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但天弘基金201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风险:银行风险除了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宏观层面的风险外,还有银行网络平台技术风险、交易信息审核风险、银行自身运营风险、员工风险、法律风险。银行固有系统平台风险一直存在。据介绍,2006年3、4月份,向某等人用网上下载的扫描工具对各个网上银行的服务器进行系统扫描,找到漏洞后再将服务器内含有网上银行客户信息的数据库进行下载,建设银行客户蒋女士的账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正是这样被其掌握。向某等人遂采取行动,将蒋某账户内的20万元盗走。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三种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企业因自身原因造成客户的经济损失,都会引起侵权责任或是违约责任。

2、刑事责任:余额宝以及其他各种“宝”的互联金融产品,虽然革新了传统金融领域的运营模式,但某种程度上与《刑法》上禁止吸收公众存款规定的行为相类似。当政策发生变化时,这种挑战金融管理的红线经营模式容易被取缔。而融资类的互联网金融,会由于政府目前监管不到位,很可能演变成或者是被利用来进行非法集资、放高利贷等金融犯罪。

3、行政责任:第三方支付方式是特许经营业务,央行对此有严格的管控。在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罚则部分规定了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出现相关情形时,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介绍

(一)政府机构监管措施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领域,和传统金融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政府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移植过来,而应该在监管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犯罪,其中很多是以窃取个人信息作为必要条件的,因此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

(二)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投资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也是防止损失发生的重要途径。投资与风险就像硬币的两面,对立统一于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中。市场投资主体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投资管理水平来尽量地避免风险。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投资观,收益与风险总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对“固定收益率”和“零风险”等的过度宣传都要有所防范。另外,投资者的风险发生更多时候是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所造成的,所以要加强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和技术,形成正确地使用网络的习惯,才可以防止不必要损失的产生。

(三)行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在强调政府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内部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对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除了内部加强自律外,还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

(四)企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一种风险管理,二者间的关系为风险是管理的过程,内部控制各要素分别处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是预防风险的发生,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对法律风险实现全面、规范、动态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降低整体法律风险水平、为公司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措施以制度、流程、组织和职能四个方面为主。在此基础之上,首先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和系统地识别、测评和定向分析;其次是依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是对法律风险的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该三大环节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封闭的管理过程。

(五)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控制与防范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合同法律风险的主要成因有:法律规定发生变化致使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签署时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不复存在、相对人丧失继续履约能力、相对人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丧失时效、合同相对人被处罚、发生其他诉讼影响该合同继续履行。合同法律风险可能会引起违约责任、缔约过失或者是合同的权利方丧失权利。因此,对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以余额宝提供的格式条款为例,余额宝支付前与用户达成的协议中有如下两项:

1、关于个人信息的处分。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3条约定:“您知晓并同意,为向您提供余额宝服务,本公司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邮箱、联系地址、支付宝账号等)提供给相应的金融机构。您同意相关金融机构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在金融机构的账户、交易信息、资产状况等)提供给本公司。”

2、关于免责条款的效力。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6条约定:“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仅向投资者提供资金支付渠道,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并非为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参与方,不对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协议方的任何口头、书面陈述或者向支付宝网上传的线上信息之真实性、合法性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或对此承担任何连带责任,不对相关金融机构及任何第三方的法定义务和/或契约责任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公司亦无义务参与与理财产品协议交易资金划转及支付环节之外的任何赔偿、纠纷处理等活动。”

以上两条都意在规避余额宝公司本身在支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但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存在限制,并非任何条件均可在格式条款中规定,如何订立符合法律效力的条款、如何对条款进行措辞,都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范畴。

对于合同管理(Contract Management),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全过程即意指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合同管理始终存在。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合同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10.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十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进入30年代以后产生了大量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成果又积极推进了高校科研管理的活跃与发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简要概述与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金融;科研管理;学术界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各国政府,学术界,大型企业的重视与研究。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风风雨雨中取得巨大发展的30年。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能更好地适应高校使命和任务的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这其中,教学管理体制优化和创新成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重点内容,这也对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量化技术,所谓的风险是指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及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在整个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产品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随后,Von Neumann(1947)应用预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Markowiz(1952)发展起了证券组合理论,他认为投资者选择证券组合时关注的只是未来现金流的均值与方差。他假设投资者的预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项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最优的投资决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认为投资者出于自身流动性偏好的不同选择收益与风险的均衡。这进一步完善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数学学科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使风险量化成为了一种可能。

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受到了许多大型企业的推崇,掀起了一场把金融风险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热潮。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组织,必须尽快同国际接轨,对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迎接挑战。

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事物的活动。风险与其同源共生,理应引起我们对风险的关注与重视。

正如前文所述,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很难单纯用不确定性(风险)来得到满意的解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关注,加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博弈论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许多学者在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用不对称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释许多有关财务结构方面的问题。

由于科学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风险涉及科研管理的面很广:

1.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影响的风险。

2.科研经费在科研活动中是否到位,预算与成本控制是否合理的风险。

3.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的稳定性,能力与道德的风险。

4.科研成果是否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风险。

对于这些问题,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模型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科学研究活动的流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并运用var等金融模型工具,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勾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在于把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将科研管理与金融学科进行结合,丰富了科研管理理论。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利用金融模型等金融工具尽力全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为我国的高校科研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国内外关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在大型企业的实践及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将会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1.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 篇十一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为一体的大型金融集团, 在通过业务的协同效应与金融创新、销售渠道的整合、信息平台的统一与共享着其发挥出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本与效率优势的同时, 这种组织结构也承受着不同于分业经营所独有的特殊风险。加上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的多是开展综合经营的公司, 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纷纷展开了对综合经营的反思, 他们认为综合经营会带来金融风险的交叉传导与利益冲突 (conflicts of interest) 的特殊风险, 最终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是导致危机触发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金融控股公司是分散还是加大风险, 学者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不正当的内部交易、不透明的组织结构以及各公司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公司整体层面的风险更加复杂难以估量, 因此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大于一般金融机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上分散化、业务上多元化、管理上集中化,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Wall (1987) 对美国银行业开展其他业务的实证研究表明, 银行通过成立银行控股公司开展证券业务并没有增大其整体风险。Kroszner和Rajan (1994) 的研究也否定了上述观点,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之前由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分支机构承销证券的违约情况与由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的违约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并没有发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通过承销低质量证券向社会投资者转嫁破产风险的行为。Kwan (l997) 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商业银行子公司的银行业务收益与银行控股公司内的证券子公司收益的相关性很低, 说明银行通过控股公司开展混业经营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Richardson等 (1994) 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部分学者还对不同金融机构合并组成集团后的风险分散效应进行了研究, Michael S H.Shih (1995) 批判了合并一定可以降低经营风险的错误观点, 发现强强联合才具有风险分散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 绩效较差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会使得合并的两个公司表现更差。并且两个公司收益越负相关, 出现破产的概率就越大;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人员在机构合并后实现经营目标的机会会更少。Kuritzkes、Schuermann与Weiner (2001) 在研究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分散化效应对经济资本分配的影响时, 得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散化效应存在, 并且效果递减的结论。

当然, 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并没有分散微观机构的总体风险, 提高效益。Demsetz与Strahan (1995) 的研究表明, 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在经营分散化程度上要比小银行高很多, 但分散化很难转化为低风险。规模较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具有更好的多样性, 但是风险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多样性, 与大银行相关联的某种活动和特征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经过实证分析表明, 资产规模与公司特有风险负相关, 而与系统风险正相关。这两种风险此消彼长, 使得规模不同的银行控股公司具有大致相同的总风险。

二、金融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 从操作层面看, 利益冲突要转化为现实的不正当收益需要突破种种限制:监管限制, 如对证券发行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规定;行业自律限制, 如“防火墙”的隔离作用;市场力量限制, 如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等。而在这些限制面前, 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银行利用了利益冲突进行牟利 (Kroszner&R ajan, 1994) 。上述三方面恰恰体现了正统经济学框架中的市场、政府与第三方中介相互制衡的原理。我们结合本轮金融危机, 对上述三个限制条件逐一分析, 就会发现混业经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

1、市场限制力量的失效

在多数情况下, 市场竞争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形成好的市场秩序, 但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本次金融危机。本次危机中次级按揭、房地产作为新的投资机会, 走入投资者的视野。在发现新的投资机会之后, 厂商与投资者争相涌入市场, 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虚假的繁荣, 误使企业和投资者认为这是真正的投资机会, 在预期的支配下, 市场参与者纷纷地买入, 而这种买入行动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上涨的价格反过来又强化了之前价格上涨的预期。于是, 在这样的一个正向反馈循环中, 泡沫开始形成并被不断吹大。

2、监管约束的不足

监管机构持续的放松监管和伞形监管结构造成的监管真空对综合经营的监管存在着结构性和周期性地错配问题。也就是说阻止综合经营利益转移或者实现“隧道效应”的监管约束并未起到很好的规则效果。简言之,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监管也呈现出了失灵的状态。

3、缺少公正独立的评级机构的监督

上述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 所有的限制条件几乎都出了问题, 而越过这些条件直接将混业经营与金融危机挂钩无疑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说, 危机爆发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金融工具, 或者经营模式本身, 而在于与其配套的系统性的制度背景无法很好地嵌套在一起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且, 除却上文的分析之外, 综合经营不至于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诱因还存在以下论据:首先, 综合经营带来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证券、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业务在同一集团内部由于防火墙设置不当, 以及风险隔离措施不够到位导致其进入危机。如前所述, 本轮危机产生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杠杆化、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经营行为及对其监管不利, 很显然不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风险扩散与传染所致, 与综合经营没有直接的联系。以几大投行的杠杆化操作为例, 2007年, 美国五大投行杠杆率均达到28倍以上, 而雷曼、高盛的主要盈利来源是靠交易、投资、资本金业务, 而非传统的投行业务。也就是说危机潜伏于具体的业务运营模式中, 而非业务模式之间的风险传染所致。其次, 从危机的触发和蔓延过程可以看出, 凡是和按揭贷款及其衍生证券业务联系密切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挫伤, 比如花旗银行的主要损失来自于投资和交易业务, 涉及CDO和CDS的业务占其损失的80%;擅长“垃圾债券”业务的美林证券, 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危机受到显著影响都与大量从事按揭贷款业务密切相关。由于其坚决地远离结构性投资工具, 并较早地压缩次贷按揭业务规模、提高放贷标准, JP摩根银行则在危机中受损最小。

三、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

虽然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危机, 仍不乏有经营良好并安然度过危机的公司, 这正说明了综合经营和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Marcia M., Jamie J.和Hassan (2009) 指出银行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公司管理者的行为。而在整个经济中, 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是最值得关注的, 因为它最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体系的危机。因此, 各个国家对银行业的流动性都做出了数量上或性质上的限制。并且一旦危机发生还有各种救援措施, 如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制度。但也正因为这些救助措施, 使得银行在正常经营时会选择次优的流动性储备水平。Cooper和Ross (1998) 研究证明了联邦存款保险会鼓励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 并且持有的流动性储备也会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Lev Ratnovski (2009) 阐述了由于在不可避免的系统危机中, 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会扭曲银行业, 使得银行做出次优的流动性选择, 这些都会进一步恶化危机的蔓延。因此, 银行应该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发现有危机苗头时, 能够适时地改变流动性储备。

四、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反思

本次危机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公司都是在财务状况尚佳的情况下突然陷入危机,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流动性不足。事实上在危机发生前, 市场上的各个行业就已经严重缺乏流动性, 以致链条崩溃从而引发危机, 而在危机发生初期, 由于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而疏于管理, 最终损失惨重甚至破产。从此次危机中可以看出, 公司对流动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正常经营时的流动性管理和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两个方面。

1、正常经营时的流动性管理

(1) 正常经营计划。无论规模多大的公司, 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央流动性控制、不同情景下的净筹资需求、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意外事件计划是强壮的流动性管理所必需具备的要素。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衡量与管理流动性的框架》 (此次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是银行, 在这部分的研究中, 我们主要以银行为研究对象来说明问题, 其他金融机构也存在同样或部分类似的问题) , 以下几项原则尤为重要:首先, 要建立流动性管理的结构。每个公司都应该形成由董事会批准的流动性战略, 该战略应能够支持流动性每日更新的管理需要, 并且董事会应保证高管采取必要的措施监督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同时把握当前和预期的流动性动向, 实施有效率实时的监控。其次, 建立衡量与监控净资金需求持续进程, 并且应在各种环境下分析流动性, 同时要经常地评价所使用的假设在新的环境下是否仍是有效的。再次, 要保持良好的市场沟通渠道。公司应该定期地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包括供应商、债权人等, 负债多元化来保证必要时出售资产的能力;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土壤。除了基本制度的建立外, 对于风险的评估应该是独立的, 一般由专门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审计委员会承担该项职责, 并对董事会直接负责。最后, 公众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积极性。

(2) 应对意外事件的计划。根据内部控制的原则, 制定计划必须包括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处理, 尤其对于那些较多依赖不稳定筹资来源的公司。制定意外事件计划包括应对危机发生的战略和在紧急情况下筹集资金的程序。

财务战略是公司的最高层财务规划, 在处理流动性危机情况下, 管理上的协调是最为重要的。公司要保证高管能够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 据以识别可能触发流动性危机的事件, 并且有效地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责任感。同时, 公司应该有针对不同市场环境改变资产负债组合的战略规划。在应对意外事件的情况下, 公司平时的信誉、与债权人的关系就可能成为另一根救命稻草, 因此, 在公司正常经营过程中积攒信誉也是不容忽视的长期工程。

因为流动性强调经验和专业性, 那些负责跨行业沟通的财务主管是最擅长确认和管理资金流动性风险的。他们更容易理解现存业务和创新性的跨行业产品的潜在的突发性风险,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地应对意外事件的计划。正如在此次危机中, 业绩表现良好的公司, 财务主管审时度势, 独立公正地评估流动性风险, 使公司损失降到最低。反观那些在危机中表现不佳的公司, 没有为突发的、暂时的流动性紧缺定价, 在内部的关联交易中, 也缺乏行业借贷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其次, 许多公司没有把表外债务的融资需要放入他们的应急资金计划中, 其中的一些流动性负债是契约性的, 但总会计师既没有监管风险也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对于那些不是契约性的, 但为了保护公司声誉, 也不得不支付的隐性负债同样也没有被考虑进来。

2、危机发生时的流动性管理

在危机发生时, 流动性管理更加强调利用经验, 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出需要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 根据变化了的假设预期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同时, 在危机中资金流动性管理工具的灵活性也非常重要。那些在2007年下半年表现良好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对衍生证券产品的评价方式, 他们发展内部独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 采用多种风险测量方法和工具。此外, 他们不再相信评级机构对复杂结构的信用证券的评级, 在决定如何回应市场变化时, 加入了自己的判断。因为对于风险管理来说, 估值程序是其核心。

一般的风险度量方法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假设时, 会发现关于资产间相关性, 市场流动性和其他方面的假设不能给使用者一个真实的世界。比如, 很多风险模型都假设资产价格波动服从正态分布, 而现实中, 资产价格往往呈现一种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 换句话讲就是说理论上的小概率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也往往就是这些在模型中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给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图1反映出本次危机前后一些常用风险度量工具的使用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后, 这些工具的使用率下降了, 而且完全依赖单一工具的公司也减少了, 说明很多公司都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工具的可靠性, 并减少了对这类数量型风险度量工具的依赖。历史经验也表明, 那些经历过重大问题的公司都过于依赖单一的风险度量方法或是有限的风险度量工具, 或是依赖于那些灵活性不高、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调整的方法。鉴于此我们也将重新审视这些工具和方法并给出一些改进建议。

(1) 在险价值的估计方法 (Value-At-Risk) 。VAR是一种用统计技术来度量由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化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化的风险的方法。VAR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度内, 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在险价值估计法使用的是向后看的测量风险方法, 它依赖于历史数据以及一些假设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假设就是资产价格波动服从正态分布, 如前所述, 它会低估现实世界中的“小概率事件”, 而且它也不可能捕捉到超过历史正常水平的市场波动。Simone and R obert F. (2001) 对其假设和缺陷进行研究, 发现对于呈后尾分布特征的情形使用CAViaR (conditional autoregressive value at risk) 模型效果更好。另外, 使用更短的历史时期, 使VAR模型增加对短期市场变化的敏感性;给予最近的观察值更大的权重;更频繁的估计波动率等等。除此之外, 传统观点认为VAR方法不适用于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在实际中, 对缺乏流动性资产或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采用盯住市场的做法, 而不是以面值记账, 这样就可以使VAR方法对潜在的风险更加敏感。

(2) 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是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组合期望价值的变化, 它假定一些特定事件或是影响投资组合因素的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压力测试是一种模拟资产组合或负债组合对于不同金融环境下如何反映的技术。

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法是种向前看的风险度量工具。然而, 和VAR方法一样的是, 该方法也是使用历史价格数据, 并且一般使用Aaa级公司债券的价格压力来模拟新产品的风险, 因为新产品没有任何历史数据可供研究。所以在本次危机中, 那些通过相同历史数据使用VAR和静态单因素压力测试方法的公司大多都遭受了损失, 因为这些压力测试并没有给风险管理者提供新的有用信息。尽管如此, 市场上还是需要多样化的风险度量工具, 尤其是这种向前看的风险分析方法。

Mathias (2008) 指出模型使用者和模型建立者一样也需要理解压力测试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让使用者确认判断, 与他人交流以及提供决策依据, 因为在模型设定时, 这些目标有可能会冲突。所以, 使用者要非常清楚自己使用该工具的目的, 并且熟悉公司的主营业务和营利模式是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风险管理者在使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法时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假设。

图1为次贷危机前后常用风险度量工具使用情况。

3、公司高管人员的作用

公司高管人员要在发展业务和控制风险这两者间掌握好平衡。在实践中, 公司高管团队中应当拥有一名有风险管理经验的专家, 并且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要包括公司首席执行官、各主要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高级领导人。通过他们之间的沟通, 可以帮助高管人员判断整个公司是否实现了风险偏好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的目标。

当然, 高管人员能否在发展业务和控制风险中达到平衡还取决于公司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是否健全, 好的激励和补偿机制能够平衡风险偏好和风险控制行为, 平衡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 平衡个人或公司部分单位的目标和公司全局范围内的目标。

总的来讲, 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公司通过召开年会等方式对分布全球的机构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将全球范围内搜集的信息应用于公司的全球流动性计划中, 及时准确地处理流动性风险, 使其不再恶化。并且通过创立自身的内部定价机制, 使各个金融行业的分支机构以其内部定价为标准, 控制他们的行为, 以避免造成资产负债的不平衡和企业资本的降低。

五、对国内金融综合经营公司的启示

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包装过度、金融机构财务杠杆过高和无节制的信用创造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仍然是当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次贷危机的发生虽然使得业界人士对金融产品和创新性的综合经营模式产生了质疑, 但是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维度, 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可能成为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有效锻造中国金融实力、助推经济成长的重要途径。既然综合经营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原因, 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国内开展综合经营提供了借鉴和警示:如果国内要广泛采用金融综合经营这种模式, 那么这些公司在开展业务运营时不仅要锻造自身的支柱性的核心业务, 还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定价体系。在管理和监控风险时, 要综合运用多种风险度量工具, 减少对于单一风险模型和工具的依赖, 并不时对其进行改进。此外, 要切实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加强公司高管人员同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流动性管理, 包括正常经营时的流动性管理和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两个方面, 动态监控自身的杠杆率和流动性指标, 并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要完善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尽可能避免高管人员急功近利, 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增强信息在公司各层级间的传递效率, 这样也有助于金融综合经营公司的风险控制。

摘要:金融危机发生后, 许多学者将金融综合经营作为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本文分析认为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最为重要的是公司应在日常经营的管理中居安思危, 尤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慎之又慎,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避免危机发生时危及自身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美丽的染纸教学实录下一篇:篮球运球初二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