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精选13篇)
1.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一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 要:美术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美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个人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担负着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双重责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当前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还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紧密相关。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采用高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不堪重负而出现心理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还是有些陈旧,明显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科技发展带来了时代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教育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理念与模式必须要跟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潮流。美术一直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认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美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师要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体制所限,师生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积极、主动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引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自然也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3.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材为载体,我国当前的高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可供教师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隐藏在教材内容背后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找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学内容。
4.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美术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适合在教学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自然、贴切,才能有好的效果,如果过于形式化、生搬硬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并且思考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r,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大大提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比较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善加引导,就有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美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目的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社会各界应积极探讨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钟丽萍.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高考(综合版),2015(11):163.[2]朱丽芬.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3(84):190.[3]吴刚.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21.作者简介:宋洋(1984―),女,辽宁盘锦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
2.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反映了其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其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容易将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知识获取能力、优秀程度的重要评价依据,在学习成绩与自我期待有差距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旦这种差距无法得到改善,学生的自卑情绪加重,会造成心理问题,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会造成身心俱疲,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基于素质教育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这种现状下,学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自身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小学语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语文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下所述:
(一)挖掘榜样,构建健康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这句话应用在小学语文当中同样适用,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实现。例如:教师在讲授《放牛娃王二小》时,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来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欣赏整个故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一种爱国之情。
(二)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随着我国物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诱惑,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心理压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积极心态培养方式,排解学生在生活中的焦虑、狂躁等消极情绪。写作作文一种宣泄情感最佳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排解许多不良情绪。
(三)开展阅读,培养正确挫折观念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挫折,如何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需要学生园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科学挫折观念的培养,将耐挫能力贯彻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正面迎接挫折带来的挑战,不以逃避的心态面对。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例如:《乌鸦喝水》,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告知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当你遇到挫折时,应开动脑筋,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挫折。通过这一措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念。
(四)适当表扬,培养学生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着个体决定。如果学生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反之,则有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以鼓励、表扬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当遇到挫折时,能主动往好的方面思考,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还是取决于其本文有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具备。而实际上,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以及基础性等相关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优势。
(五)拓宽评价主体,增强评价真实性
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主体仍然局限在教师,但是教师不会时时刻刻陪伴在小学生身边,而且小学课堂表现与课后表现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增加了评价难度。为提升评价科学性和真实性,并把评价主体拓宽至学校、家长。基于学校角度,可以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评价;基于家长角度,应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多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情况,使得教师能较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增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积极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较大的必要性,同时也是十分可行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有效的渗入至语文教学中,要将其主观存在的疑惑抛弃,在最大程度上将其干扰与阻力排除掉,探索出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切实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将自身的教学效益不断提高,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93.
[2]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老区建设,2011,14:62-64.
3.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心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重要性;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维护,能够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这样不仅对于学生自身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品德,最终达到育性、启智、导行的效果。由此可以得知,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之所以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正是促进心理教育对学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途径,语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这个教学科目较少的阶段,语文是除了数学之外学生所接触得最多的科目,在此中渗透心理教育就能够为时间方面提供充分的保证。又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富有生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去,而在这个时候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就能够得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心理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也逐渐作为教学有利辅助工具被进行运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存在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使得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只是单纯地借助教材作为主要媒介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吸引力,而小学生又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缺少乐趣的教学课堂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耐心,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语文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那么也就无法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渗透,没有对学科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
现如今学校和家长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这样片面但是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就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心理教育渗透,丝毫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成长发展,只一味地将学生局限在考纲之内进行学习。而且就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能够促进心理教育的方面,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将学科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心理教育的渗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三、如何能够促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情境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比如说在学习《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两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寓言中的角色,并在课堂上按照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表演。这样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为了更形象地再现任务,学生都会对课文进行仔细的研读,认真体会其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及心理变化,能够让学生从这两个故事中分别学到“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知错就改,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否则就会一无所获”的两个道理,是心理教育渗透的具体表现,也发挥出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心理教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有效利用学科资源
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同时也能够侧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给予心理教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来使其产生有利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其他的更多例子来对学生做更多的讲解,如在学习《井底之蛙》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不要把眼光总是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安于现状,也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因此教师还可以举出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因自大而兵败项羽或是夜郎自大等例子,让学生对该道理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受到启发。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能够促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论述,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同时也希望文中所提出的有效策略能够在该方面产生真正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
[2]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32)
4.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四
枝江三中语文二级子课题 李玉梅
2009年秋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一般是被一中二中拒之门外的,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是意志力相对薄弱,面对困难易退缩,自信度不够,而且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思想上保守害羞却又渴望展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语文学科老师,我平时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具有美感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些文章中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这些美的语言、善的内容、真的情感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是其它任何样式的说教不可比拟的,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是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沃土,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课文《春江花月夜》中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描绘、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奋斗的激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小孤山大孤山》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本中这样的诗文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美是无处不在的,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做到无处不在。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情,甚至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这类农村高中就学的,本来就是一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有不少的朋友在一中、二中,中考的差距让他们无奈的走进我们三中,严重的自信不足时时困扰着他们。如果在高中他们依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的话,那么他们也许就真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即便是人在学校,也可能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而在平时的表现中,则是破罐子破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是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式等,我们学校推广的是“多向互动——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这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一个大的突破。它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导语激趣——点拨讲解——检查矫正——总结评议。这个模式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但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虽教有教法,却是教无定法。各个不同的程序,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添加了不同的辅助手段,如播放录音、观看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我在上《春江花月夜》时,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跟着读背,一节课下来,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诗歌了;上了《牲畜林》,我给学生播放了国产电影《举起手来》,既让学生对课文所运用的“以幽默手法描写战争”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上《林黛玉进贾府》,《枉凝眉》优美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了小说所描写的氛围之中。
除了这些电教手段之外,报纸、杂志等也会时不时的进入我的课堂。这些辅助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时不时的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学文言文,有时我会在课堂上举行小小的文言知识竞赛,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查;学诗歌,有时我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辩论会、演讲比赛也是我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法。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比如我在《项羽之死》中针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进行提问。有的学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大丈夫应当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尊严大于一切······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现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老人与海》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在你看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桑地亚哥失败了,他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可以说毫无收获;有的说,桑地亚哥成功了,他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执着奋斗的精神······可见,展开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也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在乐中有得。要做到课课教法有异,堂堂手段不同,方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发挥随笔的倾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心中烦闷、苦恼、自卑,或对谁有看法,或家里有什么事,都渴望倾诉,有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对周围的同学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心里又憋得难受,他们常常选择写下来,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我一直要求学生周周写随笔,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更是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经历的事。因此,学生大多写的是近期班上的事、寝室的事、自己的事、家里的事,写的是自己的喜、自己的忧、自己的好、自己的恶。通过随笔,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那些心理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排忧解难。陈清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明白周围的同学为什么排斥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是三五成群的,我却是形单影只,真是有说不出的郁闷。”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那个刻苦好学的女孩子的形象。我找到她,陈清一到我的面前,就泪光闪烁,她说,在寝室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和她说笑,有时大家明明谈得正高兴,但她一进去就都不做声了,在教室也没人和她搭腔。这个孤独的女孩感到要崩溃了。真的是这样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她同班的两位比较听话的女学生了解情况。那两个女同学说,“她从不主动和别人交谈,每次自由活动时间她都一个人跑到教室里去,从不理睬我们,也不和我们一起玩。”“她在教室里常常趴在座位上做作业,周围有讲话声她就极不耐烦,用手捂住耳朵。”原来这是一个心里只有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的敏感的女孩,我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提醒她不能让学习占据自己的全部身心,要多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直认为是别人排斥自己的陈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尽力主动和同学交往,在友谊中尝到了甜头,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王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随笔中流露出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张海玲同学在随笔中倾诉了失恋的痛苦,孙璐同学在随笔中发泄了对某老师的不满······我一发现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就会马上找学生谈心,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了学生不少的心理问题。随笔不仅让学生的心理苦恼有了释放的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是一石二鸟。更主要的是,随笔也为我们的心理教育提供了机会,使不少学生时常拥有好心情。
5.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多年的那种“严肃有余,微笑不足”的面孔。变权威的管理者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真心的朋友。关心、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赏识、多表扬,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自信的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不代替学生作出判断和抉择。而要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悦纳自我,走向成功。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用实验探究一下。然后,放手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分组探究,分组研讨。我只在一边作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十多分钟后,仅有2组同学因操作失误而“失败”。
最后,点拨再学生。你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很自然的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亲手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学生会记得很深刻。
同时,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还练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掌握了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实验技能。并在这一探究中加深理解了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化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
目前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性,合作意识、人际关系都很差。为此,我在开学初就组建了化学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式互助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一起研讨各种疑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先民主选举了一名学习成绩比较好,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然后召开了组长职责培训会。明确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学会组织协调组员,大胆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化学互助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遇到疑难问题都能积极的查找资料,探究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养成。学生们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学会了体贴他们、照顾他人。为今后的人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例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谈论的形式实验探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有何异同。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复习,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每组设计安装三套制备装置。
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引导和简单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分组讨论,协作探究和成果展示,都是自己开动脑筋,激发思维,积极探究搞出来的。这样不但加深了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比较,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大家都能主动参与,大胆探索,乐于动手,勤于交流。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动眼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品质,从而构建了一种自主探究、民主合作、平等交流的互助学习模式。
三、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倾向。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是以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教学“满堂灌”,课外辅导“题海战术”。最终导致教师整天“紧张焦虑”,“职业倦怠”。学生也“厌学弃学”,“麻木自卑”。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经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实验验证。最终得到合理的结论。
衡量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根据结论而定。关键是看结论是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例如:在探究“钢铁的锈蚀实验”中,我提前准备了足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指导各组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要求,用一周的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探究。并按照书上表格的要求逐天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得到钢铁锈蚀的影响因素。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周后由于观察的时间不同,装置放置的地点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也略有差异。有的比较接近,有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对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都给予了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6.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着在校的小学生,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诸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学生。学生中常出现嫉妒、自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下面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讽刺。备课时,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四年级《搭石》这篇课文,主要讲“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进入秋天,人们会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无论是谁,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青人总要背老人过去。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人们无私奉献、尊敬老人的心灵“美”。针对班级中那些在平时自私自利、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哪些“美”,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发现了哪些同学心灵很“美”,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如学完四年级课文《乌塔》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写“假如是你,你能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吗?你会出去自己挣旅费吗?”根据这样的提示写一篇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写出了很好的作文。有些学生写到:“我真佩服14岁的乌塔,她那么小就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一个人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我长这么大了,还要妈妈给我洗衣服,有时还要爸爸给我整理书包,我什么事也要爸爸妈妈帮忙,更别说像乌塔一样出去旅游、出去挣钱。我要向她学习,她太了不起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和自己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相当丰富,有让学生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有保护文物的看法,有观察图进行对话,也有趣味语文故事。另外,还可以通过作文竞赛、朗读比赛、课文阅读等形式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的触角。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读完之后,专门开一个座谈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读了《陶罐和铁罐》这一篇童话,知道了铁罐很骄傲,看不起陶罐,结果最后氧化消失了。而陶罐很谦虚,最后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文物。我们做人也要像陶罐一样谦虚,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说:“我读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故事,很受感动,故事里的小男孩很善良,无论什么事都为弟弟着想。我也要像他一样,爱我的家人,关心别人。”
7.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七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压力的来源
( 一) 家长方面给学生的压力. 21 世纪以来, 我国从刚开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的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带来的不仅仅是全民素质的提高, 同时带来的也是就业难的问题. 现阶段, 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着非常大的期望, 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 将来能够上一个好大学,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很多的家长只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考虑, 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压力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使人前进的动力, 但是过大的压力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 二) 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少的, 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在一种高强度紧张的学习过程中,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学生紧绷的状态很难得到释放, 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 当一名学生思维疲乏的时候, 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 会感到一种紧迫感, 这种紧迫感会促使他继续学习, 长久以往的处在紧促的学习氛围中, 精神得不到放松, 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二、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的渗透
在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内容是枯燥的理论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看, 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提不起兴趣的话, 学习进度就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所以说,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入情感培养的内容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进行学习时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学习起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磨炼
( 一) 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特殊性, 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差很大, 在平时课下生活时, 数学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教师可以帮助基础稍微差一些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指导, 也可以提醒学习稍微好的同学多注意课下的练习, 通过这种情感渗透的方式, 可以有效的缩短学生课上的学习差距, 对教学进度的正常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 二) 对学生的压力进行一定的消除. 高中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讲授理论知识, 课上留给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的时间远远是不够的, 这就导致了数学模拟训练的产生. 虽然数学考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 但是模拟训练成绩的好坏也会对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通过课下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用真情实感消除学生对成绩好坏所产生的压力, 在给予一些学生学习帮助的同时, 打消他们对考试成绩的顾虑.
( 三) 增加磨炼机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创设一些符合学生能力的模拟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解题在加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的接触面, 但要注意的是, 教师所构建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感到一些挫折, 对学生影响更大的正是那种进行解答时的挫折感和完成解答后的成就感. 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想法, 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 而且要让学生逐渐拥有属于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的学生为其制定学习计划或是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 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眼光是不同的, 学生经历的这些教师以前都经历过, 作为一个过来人, 教师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在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鼓励式教学方法带入课堂, 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教学, 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放手去做, 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引导,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身心也变得健康积极起来.
五、小结
近年来, 教育领域也一直在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摒弃, 对“生本理念”进行落实,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 学生在潜意识里更加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和老师拥有平等的地位,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渗透的话, 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实践研究, 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今阶段, 我国的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落实非常有力度.在高中的学习科目中, 数学这门课程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状态, 一方面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思维, 另一方面, 在开发的同时压力也是并存的.很多地区高中学校中, 学生因为心理压力所产生学生厌学, 辍学, 甚至对人生自我放弃的事件屡屡发生.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实践研究,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武松.浅谈中职数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师, 2014 (14) .
[2]岳晨路.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甘肃教育, 2014 (13) .
[3]戴艳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与评价2014 (07) .
8.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普通高中;篮球教学;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55-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学业生涯的重要阶段,面临着高考升学的重大压力,要想在压力面前取得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府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健康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高中体育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来强身健体显得还不够,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全面,因此,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中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课程中这三种途径来实施的。从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分析来看,由于学校、师生缺乏健康意识和理念,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健康教育课课时得不到保证,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篮球模块教学结合健康教育的目标及课程设置和要求,利用两者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结合,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篮球模块教学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使上课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充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课堂效果更好。本研究通过探讨和分析健康教育专题实施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达成情况,提出健康教育课程与篮球选项教学相结合的相应对策与系统策略,为其他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借鉴,并最终实现健康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篮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两者结合的基础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篮球运动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对抗,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篮球运动还具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人格修炼,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生理学角度看,篮球运动是一项含有各种跑、跳、投等动作技能的运动项目,对力量、耐力、手脚配合灵活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个项目对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对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有助于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和协调支配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篮球运动是团体的项目,是浓缩了社会性、群众性和竞争性的社会群体性运动,它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学生参与篮球运动,能学习到许多社会行为规范,获得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承担适当社会角色的能力。因此,篮球的健身功能为篮球模块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完美的融合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是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学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以“以学生为本”为实践指导思想,将“模块教学”理念引入体育教学过程中,试图建立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应。而篮球项目本身的功能与项目特点为实现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符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思想的融合,以及体育教育功能的整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需要。
三、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设置
在目标设置时,容易忽视模块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脱离现象,在与健康教育目标结合的时候,更容易造成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背离,造成脱离目标,所以在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把目标与内容很好的结合。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目标是,了解中国善食卫生营养,基本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良好的社会适应,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设置目标时结合篮球课程,设置健康教育的目标,比如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中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学习时,目标要求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掌握正确的用力顺序,预防损伤的出现,正确认识错误动作,避免错误动作的出现,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在篮球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健康教育理论,通过各种篮球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健康理念的培养,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篮球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各种相关的教学手段、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改进模块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篮球模块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模块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更加融合、更生动、有效。
1、问题情境式的教学方式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情境相联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强化学习的态度。情境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还为了使学生相信和关注健康问题存在的危害性,从而为进一步防御危害健康行为打基础。教师所选的问题可以是与健康有关的小问题,也可以是现实中发生的健康新闻事件,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贴近生活,与学生的关注点要贴切,与篮球项目充分结合,这对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篮球基本技术学习过程中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规范、合理、科学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认真、严谨的态度,贯穿正确学习技术动作的好处,教授他们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NBA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球星打球时候戴护肘、护膝的原因,这些可以与正确的技术学习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也可以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结合培养,以技术学习为主的模块是为了掌握基本的篮球技术为实现终身体育,为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奠定坚实基础。
2、互动教学法的运用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讨论、交流和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可以使用“问答式”、“ 头脑风暴”、“师生讨论”都可以作为互动教学法的方式。在篮球模块教学中,可以使用篮球教学比赛、友谊赛以及学校之间的联赛进行交流。这种教学策略既可以运用于讲授知识这个阶段中、讨论课或者专题课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例如为了适应社会,拥有良好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中的比赛教学模块,使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锻炼他们的意志和抗压能力,从而达到拓宽交际领域的目的,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
3、篮球模块教学与学校的健康教育活动结合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要健康知识或技能后,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检验就可以巩固学生的健康信念,通过行为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比如在学校举行的科学锻炼预防运动损伤知识讲座之前,老师在篮球投篮技术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认识投篮的发力、用力以及动作的连续性和动作链的建立。通过错误动作的对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错误动作对身体的伤害以及预防的方法手段。告诉他们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投篮环节手臂用力过多,用力过猛时间长了就会照成肘关节疼痛,或者是手腕的用力过多,造成手腕疼痛,这些错误的动作对身体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老师引入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注意,能够起到预防伤病、促进技术的规范学习的效果。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对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三)评价策略
教师在作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学生的个人进步度,肯定学生自己的进步,提高积极性,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为目的,促进他们建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正确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目标。把篮球的评价体系与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
投篮技术的评价以健康为目标,以技术的准确、规范为依据进行评价,还要考虑学生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综合的评价。为了更好地获得学生真实的反馈,在评价时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从而达到去伪求真。师生互动的方法可以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活动(学生的体验)进行了互动交流。互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必要时采取问答式。
(四)教材设置
教材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没有及时更新,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教材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健康知识的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根据时代的进步做出调整,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不适合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域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同,所以在学校里面所开设的课程以及开设课程的力度也不同,所以在评价体系里面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这才具有评价的意义,才真正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8]12号.
[2]王振亚.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0,(31).
[3]胡柯达.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杨贵仁,盛志国,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地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人生的各个时期,从呱呱坠地婴儿,到含饴弄孙的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冲突。婴幼儿要有健全的人格,青少年会遇到青春风暴,中年要度过更年春秋,老年要防止精神变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才能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关于心理健康,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自尊自信;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胸开阔,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平衡发展,人格健全。
目前,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判定一个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家长、老师及社会的重视,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
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迹的资料,并举行一个汇报会,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
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笔者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10.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廖章华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高中生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我想应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应如此。
关键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言传身教 注重反馈 适时鼓励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的说,它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高中生活紧张而富有挑战,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保障高中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高中生心理现状
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较普遍,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由于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师配备的有限性,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紧迫。比如,一线教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和他们聊人生的目标。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这也正是当前学科教学的盲区。这时候高中政治教学便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
二、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其次,学校生活对高中学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浓、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三、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新教材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在高中新课改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中,就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
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要求
(一)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呢?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气,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
(二)注重以生为本,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政治教材的许多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在讲授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葫芦娃》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去体会七个娃娃身上的性格,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懂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进一步体会优秀文化的作用。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一首你认为对你的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歌曲,并在班上演唱给大家听。通过交流,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歌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在教学中做到的。
(三)、注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情、生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初中,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并且,政治学科一周开课较少,学生思想认识产生了偏差,态度不重视等,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钦州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钦州港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地学生由于钦州港的开发对建设,本地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外来的学生有很多是家长来钦州港经商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四)注重学情反馈,充分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
11.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029-02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底蕴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普遍不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不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内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1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过度依赖古文书籍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主要集中在高中教师对于古文的传授教育,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在高中语文古文学习方面过度依赖古文书籍,主要包括各种文言文解析以及诗词精解等教辅类古文工具书。高中学生主要通过这类教辅书籍对课堂中学习到的古文诗词进行理解学习,从而减少了自己对古文诗词的品读感悟,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鉴别环节,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古文诗词实际价值的发挥[1]。從而导致高中学生借助传统文化渗透来提升文化素养的效果不明显,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不利于高中语文教育中文化底蕴的构建。
1.2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忽视对高中学生情感的传导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仅仅通过让高中学生熟练背诵古文名句或者诗词名篇来提高渗透能力,而是要让高中学生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古文诗词的实际含义。正确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使高中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思想共鸣,有针对性的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对其进行传承发扬。但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性教学方面,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过分重视古文翻译技巧的传授以及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分析,严重缺乏对于高中语文中古文以及诗词思想情感的传导,从而使高中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古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不能从根本上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工作的实际价值不能得到科学发挥。
2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2.1 高中语文教育中科学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诗词
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材中的古文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观念、传统文化民俗、人文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流露出雄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挖掘,并且要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极思考其中传达出来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感,不断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2]。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从翻译技巧的传授逐渐转移到文化观念以及文学底蕴的传导领悟中去,在传统古文诗词的思想情感、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表达等方面寻找传统文化的审视点,进一步表现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特质。重视古文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作者的详细资料,研究古文诗词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发现古文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提高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力。
2.2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要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水平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反映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不断加强对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比如在《荷塘月色》文章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所写的《莲花》以及李白诗篇中的《古风》等与荷花相关的诗词名篇融入到文章的教学中,还可以配上与之相关的歌颂荷花的古今名曲,更直观的演示荷塘月色的真实情景。引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很容易联想到荷塘月色如梦似幻的美景,有利于高中学生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熟练掌握。清楚了解该文章中传达出来的深刻文化内涵,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在课外学习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的课外学习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科学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学习的特点,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第一,教育学生阅览大量的国学经典,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国丰富的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科学阅览国学经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中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高中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促进高中学生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期间,可以合理安排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尽量确保所阅读的名著内容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进行配套阅读,提高经典名著的阅读效率,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水平[3]。使学生在对经典名著作品完整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思想名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经典名著的阅读量上,可以要求高中学生在不影响正常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每学期阅读一篇到两篇经典名著。第二,增强经典古文诗词名篇的背诵量。提高古文诗词的解析以及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要求学生课前诗词美文背诵或者赏析的形式增强阅读量。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之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美文的朗读、背诵以及赏析,使高中学生在欣赏、探索以及感悟中加深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准确感知能力。使高中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实现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2.4 增强汉语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能够传承创新的重要根基。汉语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国民素质的好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高度重视汉语作为我国母语的崇高社会地位,不断强化高中语文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力。此外,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者以及教育者,也应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以及实践者。高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根据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科学化渗透要求,提升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以及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环境,确保师资力量的合理供给。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传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力。
参考文献
[1]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52.
[2]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68.
12.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十二
一、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学习上不如意, 不顺心就会引起学生情绪波动。部分学生因厌学而学业不良, 往往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 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策略落后是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原因之一。
因此, 为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 教学时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更应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也要重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次、选择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如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与创造而采用愉快教学。以及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可采用分层递进教学和成功教学。
第三、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牢牢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自己的教学, 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形成。同时能改善了师生关系, 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 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 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 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 对同学的友谊等, 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卢沟桥的狮子》, 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 如《五彩池》描写了五彩池的美丽景色, 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 如《诚实和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教材中所渗透的心理教育内容还有很多。如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对学生进行讲真话、反撒谎的人格教育:皇帝明明什么也没穿, 一丝不挂, 但全民百姓、官员没有一个敢说出实情, 因为他们怕自己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最后只有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三、改进教学评价,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 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教师的口头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 应以有针对性的鼓励为主, 以使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 也会毁灭他的一生。而书面评价最忌讳无情和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学生, 批语既可以当头棒喝, 醍醐灌顶;也可以巧妙提醒, 不露痕迹。无论哪一种, 我们都应将情感渗透到书面的评语中去, 而不应是相同的干巴巴的点评, 要知道来自教师饱含情感的手写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 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总之, 教师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多些赏识的语气, 少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 少点狭隘的否定, 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 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多举些奋进耐挫的名人事例, 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 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13.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十三
精彩,在不断地思索中生成
2009-05-20 15:40:11| 分类: 教学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给予是快——乐的》的三次
“旅途”
10月14到1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这金秋十月里,重温学生美梦,没有工作的负担,没有家庭的琐事,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堂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等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期间我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课堂实践活动,让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我的《给予是快乐的》这堂课在这次培训中也不断地成长着,从鄞州到杭州,最终又回到鄞州,她经历了三次不平凡的“旅途”。
一、黯淡无光的“旅途”
(一)课堂实录。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2)读悟文本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呢?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生:哥哥 保罗 男孩 弟弟
师:那这几个人物之间能不能用带“车”的词语把它连起来。
师:课文围绕“车”讲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师:是啊,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车给保罗,保罗看到一个小男孩非常羡慕他,于是就带小男孩去兜车,而小男孩却承诺弟弟将来送一辆车给他。多么感人的故事,而保罗却以为小男孩非常羡慕他有这样一辆新车,有这样一位哥哥,可保罗却错了。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用笔划一划,保罗错了几次?
2、深入课文,感悟内涵 师:哪句话写保罗第一次错了?生说,那保罗为什么以为小男孩非常羡慕他有这样一辆新车,有这样一位哥哥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到4小节,哪些句
子能看出来?
生说,师投影出示: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师: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小男孩那羡慕的样子? 生说,师随机把“走来走去”、“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变红色。师:小男孩在哪里走来走去?生:在新车旁。师:看,他是多么羡慕!师:是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羡慕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能拥有一辆闪亮的新车谁都羡慕,谁再来读一读。师:除了小男孩的动作、神情,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看出小男孩的那
份羡慕。
生说,师投影出示: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师: 引读“保罗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生接读“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师引读“保罗点点头说,”生接读“是啊,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师引读“男孩睁大了眼睛,”生接读“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师引读“保罗点点头,可男孩惊叹地说”,生接读”哇!我希望……”
师:咱们同桌分角色来读一读,读出小男孩羡慕的语气,注意对方的表情、动作。请两桌学生来读一读。师及时点评:
1、读得不错,大家都能从你俩的朗读中感受到小男孩的羡慕和保罗的高兴。
2、听出来了,如果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也会很羡慕的是吗?
分角色读,师读旁白,男女生读。
师 :难怪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事实上小男孩却说,师读。
投影出示:
“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师:从小男孩轻轻抚摸的动作,羡慕的神情以及惊叹中,我们以为男孩希望有这样的哥哥。然而我们都想错了(生齐读这句话),男孩不是希望有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是啊,一般的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位哥哥,可小男孩却想当这样的哥哥,真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难怪保罗吃惊地的看着这个男
孩。
师:此时此刻保罗心里会怎么想呢?他这一次又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
课文6到13小节。
生回答。师及时评价: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回答问题,真能干!师:为什么保罗又错了,让我们读读课文最感人的一幕吧,师配乐范读。
投影出示: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这一幕让你们感动吗?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这段话。现在谁来读
一读小男孩那感人的话语? 师:多么深情,他把美好的希望留给了弟弟。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我们又
一次被小男孩自然朴实的话感动了。师:我们看兄弟俩互相依偎,脸带微笑,哥哥是那么快乐,弟弟听得那么开
心,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师:有这样的哥哥真是一种幸福,大家愿意当这样的哥哥吗?生齐读这
段话。师: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情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保罗会想些什么呢?
小练笔:请同学们在旁边写一写,此时保罗会想些什么?
师:保罗被小男孩深深地感动了,投影出示: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引读:他下了车,生接读: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播放《平安夜》曲子。听,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平安夜,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人人在这个夜晚,都会尽享欢乐,相互祝福,感恩过去,祈祷未来。坐在车里的三个人碰到了一起,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你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感到快乐吗?为什么?你现在就是保罗,你
快乐吗?为什么? 师:圣诞前夜,一个美丽的夜晚,一个快乐的夜晚,一个难忘的夜晚。投影出示: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师: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一位诗人也跟大家一样。但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这首小诗《给予》
一束花,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露出你的笑,别人感受到的就是阳光。师配乐范读 ——→ 生齐读
(二)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整堂课基本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思路也很?清晰。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保罗错了几次?”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再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小男孩你快乐吗?为什么?那保罗呢,你快乐吗?”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首小诗结束,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劳资第三、对保罗的内心感受抓得不实,学生虽然有读,但读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小男孩的那种羡慕与惊叹没有体现出来。老师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的指导。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三)专家点评
海小的教导主任(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一等奖)凌虹老师就我这堂作出了精
彩的点评。阮老师整堂课目标清晰,课堂中各种方法设计也不错,导入部分的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学生说的也很有兴趣。不足的地方:一开始的问题提的是不是在直接了,能否换种语句“在这个故事中,保罗几次误会了小男孩?”教学本课时,似乎是为了使学生进入一个预设的课程中,没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文的后半部分,阮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小男孩你快乐吗?为什么?那保罗呢,你快乐吗?因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说到位,我认为,课堂气氛的关注应该在探讨的过程中烘托出,使整堂课的学习在一种好的氛围中结束。
经过专家的点评,加上自己的修改,《给予是快乐的》第二次“旅途”来到了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二、增长见识的“旅途”
(一)课堂实录
1、初读理解,初步感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板书完成课
题:给予是快乐的)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13页,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通课文。
同学们刚才都读得非常认真,那么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再读读
课文,想一想。
反馈——请一生回答。在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哥哥 保罗
男孩 弟弟
谁能看着板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送车
哥哥 保罗
兜
车 将来送车 男孩 弟弟 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带着小男孩兜车,把车开到了小男孩家门口),小男孩(答应腿有残疾的弟弟将来也送他这样的一辆新车)。保罗(深受感动,把男孩的弟弟抱进车里,和男孩兄弟俩一起度过了
一个难忘的夜晚)。
过度:在圣诞节的前夜,保罗帮助了素不相识的男孩。在相处的过程中,保罗几次误解了那个小男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深入课文,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保罗几次误解那个小男孩,你是从哪儿
读出来的?
(两次。第一处: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男孩。第二处: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保罗又错了。)(2)保罗第一次怎么会误解小男孩?自己读读1到4自然段。
(课件显示1到4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朗读。谁来当保罗?谁愿意当那个小男孩?(师提示语)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宽裕的近义词是——富裕,不宽裕就是不富裕,家庭条件不好)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师:评价:有这样的好哥哥,保罗特别自豪。
继续: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评:睁大了眼睛,万分吃惊。谁也想读读这一句? 不用花一分钱,简直难以置信!)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都想读,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
(3)品读两句话。
男孩对保罗如此羡慕,难怪保罗会以为
课件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课件出示:而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这里分别有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是老师加的,你能说出省略号里的内
容吗?(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A这样他也可以拥有一辆哥哥送的新车了……B要什么有什么了C过上幸福的生活了D衣食无忧,吃穿不愁,要啥有啥,满足各种心愿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这样我就可以给弟弟买一辆新车了,让弟弟过上幸福的生活,照顾弟弟了。(句子复原)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句子,结构类似,语言也差不多,哪两个字导致意思的截然不同?(课件显红:有,当)(板书有)有,意味着索取,意味着得到,(板书当)当,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奇妙,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反应出人物
不同的思想境界。
当这样的哥哥为弟弟付出了很多,还承担责任,这就是哥哥
让我们来读读小男孩的话:(课件去上一句)而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评价:语气坚定。充满了自信。)听着男孩自信的话语,保罗吃惊了,(板书:吃惊)此时此刻,保罗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拿起笔,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此处要下去个别指导)
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件显示6——9自然段。
听着小男孩自信的话语,保罗心生敬佩,不由自主地请小男孩坐上他的车去兜了一圈,可是在兜风的路上,保罗又一次想错了,这一次保罗又错在哪呢?自
读课文6到13自然段,想一想。
保罗这一次又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到13小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回答问题,表达也很流畅!副板书(要是你用上“原以为……没想到……”,相信语言表达会更流畅)还能用上“不是……而是……”这对关联词来说一说吗?——语言组织得非
常巧妙 师:让我们也像保罗一样追随着小男孩的身影去看看他的举动吧!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1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投影出示: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谁来当当哥哥,把美好的心愿告诉弟弟?(课件图文那张)
师:多么深情,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看兄弟俩互相依偎,多么快乐,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评议: 老师感觉你已经走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了,把对弟弟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男孩的话语自然朴实,打动人心。男孩,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也想着将来
送一辆新车给弟弟? 是啊,弟弟是个残疾人,生活不方便,难免会自卑,难免会丧气,看来保罗给弟弟一个这样的承诺,是希望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师:有这样的哥哥真是一种幸福,大家愿意当这样的哥哥吗?我们一起
来读读这段话。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课件出示: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板书湿润)此时此刻,保罗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拿起笔,在书上空白处写
一写。
保罗深受感动,萌发了给予的念头。
于是——(课件接)接读: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师:同学们,平安夜,在西方国家,好比就是中国的大年夜,是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这个晚上,保罗载着兄弟俩来到了大街上。听,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圣诞树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橱窗里的各种小礼品也熠熠生辉。看着这一切,小弟弟,你快乐吗?为什么(哥哥和保罗叔叔的给予让你感受到了快乐。)小男孩儿,你感到快乐吗?(得到了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你很快乐。因弟弟的快乐而快乐)保罗,你呢?(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获得是快乐的,但给予比获得
更为快乐!)
师:是啊,平安夜,一个快乐的夜晚,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难忘的夜晚。投影出示: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板
书箭头)
让我们也永远记住这人世间最美的语言,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5)最后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首小诗《给予》,师配乐范读 ——→ 生齐读(音乐:爱的奉献)
(二)专家点评
杭州市拱墅附校副校长、省教坛新秀张祖庆老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点评。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特别是阮老师在这堂课中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抓关键语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策略。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阮老师抓最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个高品位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相信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相信学生内心是充满快乐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快乐的。
同时张老师就这堂课也提了一点建议。前面两个小练笔省掉,在最后边听音乐边听老师介绍国外圣诞节的情景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圣诞老人也出来了,此时,小弟弟,小男孩,保罗,看到圣诞老人,他们会
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式:
圣诞老人,今天我真快乐()。因为这样的对话,让孩子们有写话的空间,他们会觉得是在倾诉,不会感觉是老师强压给他,会让他们真情流露,主题得到升华。“听君一笑席话,胜读十年书。”张老师的点评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恍然大悟。于是《给予是快乐的》有了第三次的“旅途”。在这次“旅途”中,最令人
难忘的是这个环节:
三、精彩纷呈的“旅途”
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平安夜,在西方国家,好比就是中国的大年夜,是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这个晚上,保罗载着兄弟俩来到了大街上。听,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圣诞树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橱窗里的各种小礼品也熠熠生辉。圣诞老人也出来了,此时,小弟弟,小男孩,保罗,看到圣诞老人,他们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式:
圣诞老人,今天我真快乐()。教师评价:(哥哥和保罗叔叔的给予让你感受到了快乐。)(得到了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你很快乐。因弟弟的快乐而快乐)(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获得是快乐的,但给
予比获得更为快乐!)《给予是快乐的》虽然已经“旅途劳累”,但在这次“旅途”中收获多多,没有遗憾,只有幸运。今后如果再有这样的幸运,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一如既
往地追寻!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作者:周琳 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11-1-13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曾经让你感到快乐呢?
2、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快乐,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感受一种特殊的快乐(出示:给予是快乐的)。来,齐读课题。
3、注意“给予”的给是多音字,再读一次 谁来说说给予是什么意思?
是的,给予是一种付出,一份奉献。
4、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得到”的快乐,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认真去读一读。想想课文主要就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谁来读?指名读,随机正音:羡慕的写法,衣着的读音。齐读)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看,谁能来说说这个故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去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用笔划出这些句子。
2、来,说说文中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①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课件出示)
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是在男孩看见保罗的车的时候)师:他喜欢保罗的车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师:是呀,他的家庭并不宽裕,这闪亮的新车怎能不使他羡慕?可是 当他得知保罗的新车是他哥哥送他的圣诞礼物之时,他有什么表现?
(课件出示: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师:如果是你,你希望„„是的,保罗也是这么想的。(课件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师:可是小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课件出示)
师:来,读读这两句话(学生读)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课件点击变红:当、有)师:是的,有这样的哥哥,他就可以获得新车,心里是想着获取。而当这样的哥哥,就意味着要送出新车,他心里是想着给予。(板书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师:是呀,小男孩一心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多么让人感动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同学们,让我们来当当这了不起的哥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喜欢这位哥哥吗?保罗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他,并请他坐车。可开了一段路,男孩却说——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课件出示)
师:对于男孩的这个请求,保罗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小男孩是想在小朋友的面前炫耀。)但是保罗又错了。请接下去读课文,看看男孩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②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拨:“三步两步”——是呀,小男孩是那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意外的惊喜带给弟弟,请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迫切表现出来;
“背”——一个多么关爱弟弟的哥哥啊!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紧靠”——这对兄弟的感情多深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齐读。过渡: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关爱了?
③(课件出示)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侯,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其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句?小男孩承诺的仅仅只是送一辆新车给弟弟吗?
——指生说——是的,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要鼓起弟弟生活的勇气,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他说(女孩子读)——(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小男孩说这句话是要让弟弟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所以他说(男孩子读)——
●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原来男孩不是炫耀,而是关爱,是为了给他的弟弟一个希望,让他更快乐。(师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④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引:小男孩的一言一行,让人感动,更感动了一路随行的——保罗。出示:读)●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是呀,此时,他会想到小男孩先前让人意想不到的种种表现——当他以为小男孩也想拥有一位能送他新车的哥哥时,小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他想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当小男孩请他开车送他回家时,他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自己,没想到小男孩是为了将关爱带给弟弟。于是,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圣诞节前夜——平安夜,一个充满着希望、温暖和爱的夜晚,同学们,请想想一下他们会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就这样,他们三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指板书)
四、学习写法,拓展阅读,这是丹.克拉克告诉我们的,高尔基也这么说,课后请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像这样传递爱的故事很多,而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走进我们的课堂除了感人以外,还因为故事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保罗两次想错的地方,也是我所没想到的。读着课文虽然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我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的,如果去掉“保罗的这两次错想”,故事就没有一波三折,给人的惊喜,当然就显得平淡。板书:一波三折
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也有很多,有心的孩子找到了课后可以与大家分享。
五、结合生活,讲述给予。
【关于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8-19
培智教育美术课教案10-17
培智教学方法11-13
培智教学交流方案07-29
培智五年级语文教案08-01
培智生活语文课教案09-06
培智生活语文十一册09-09
培智实用语文第五册09-17
培智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11-12
培智语文二年级《国际儿童节》说课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