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精选9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一
桂城街道2017—2018学 B、通过前几年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科普常识都有待提高。(删去“通过”)
C、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卫生素养”前加入“是否”)
D、得此美酒,人们怎能不着急不去请朋友来品尝?(删去(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分)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是佛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论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张之万之马(9分)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引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 乘 遂 为 掀下 连 易 数 人 皆 掀 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尝日行千里/方欲行 B、询其故/温故而知新 ....C、遂牵而去/遂成枯落 D、训良如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段句。(3分)方 乘 遂 为 掀 下 连 易 数 人 皆 掀 坠 11.结合原文,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3分)
(三)(12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 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2.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回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想到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心里堵堵的。唉!我该不该向老师说清楚呢?
“时间不多了,请抓紧时间,作好交卷的准备。”监考老师一面巡视着全班,一面提醒我们。在剩下最后五分钟时,我正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忽然,右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声音:
“喂,师。我觉得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我欣喜地望着老师,感到这位以前一直让我觉得十分古板的老师一下子变得那么和蔼可亲。我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了。
“好了,回去吃饭吧。你看,雨又下大了。”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向老师微微地鞠了个躬,转身退出了办公室。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其一,我战胜了自己,没有帮人作弊;其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师生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
雨啊,真好!
15.开头的“雨烦人”和结局的“雨真好”各是什么原因?(4分)
16.选文开头写“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结局写“雨啊,真好”,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加横线的“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指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3分)
18.文中结尾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写作(50分)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的欢笑„„这一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4分)(1)(2)(3)(4)
2、选文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3、结合选文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3分)
2.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二
关键词:广韵,反切,破读,虾
一、虾蟆
《童趣》 (P20)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虾”是“蝦”的简化字。【说文解字】 (2) :“蝦, 蝦蟆也。”蝦蟆也就是蛤蟆, 学名蟾蜍。《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 而见食于蝦蟆。”描写的是蟾蜍吃月 (古人对月食的误解) 的景象。【广韵】麻韵167页 (3) :“蝦, 胡加切, 蝦蟆。”麻韵164页:“蟆, 莫霞切 (mɑ) , 蝦蟆。”【康熙字典】1090页:“蝦, 《唐韵》胡加切 (xiá) , 《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 (xiá) , 并音遐。”根据见系二等字语音演变成细音的规律, “蝦”反切的现代读音应为xiɑ, 但是现代汉语中“蛤蟆”一词和“蝦蟆”正是同一个词, 可知在表示“蟾蜍”这个词的时候, “蝦”的语音演变比较特殊, 延续旧音读为ha (匣母浊音清化为h, 声调转为阳平) 。
“蛤”字本义为蚌蛤。【说文解字注·虫部】670页, 即为蛤字, 释为“蜃属”。【康熙字典】1082页:“蛤, 《唐韵》《正韵》古沓切 (ɡé) , 《韵会》葛合切 (ɡé) , 并音鸽, 《玉篇》蚌蛤也。《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蛤”本义为蚌蛤。现在读ɡé音的词有蛤蜊 (ɡélì) 、蛤蚧 (ɡéjiè) 等。故, “蛤蟆”一词本作“蝦蟆”, 后来“蝦”字语音发生变化, 读为xiɑ?, 后来和“鰕”共同简化为“虾”, 用来表示鱼虾之“虾”。既然“蝦”字已不能正确表示hɑmɑ的语音, 就开始借用“蛤”字来记录语音, 就成了现在的“蛤蟆”。因此, 清人沈复《童趣》中的“虾蟆”应破读为hɑmɑ。【现代汉语词典】488页同。而教材未作注音, 恐易误导学生错读。
二、禁
《紫藤萝瀑布》 (P16)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广韵】侵韵220页:“禁, 居吟切 (jin) , 力所加也, 胜 (读shenɡ) 也, 又居荫切。”沁韵441页:“禁, 居荫切 (jin) , 制也, 谨也, 止也。”可知“禁”表示承受之义时读阴平, 表示制止、禁止之义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656页、662页“禁”字同。教材中, “忍俊不禁”中的“禁”表示控制的意思, 故读去声。本册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52页)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中的“禁”字同样读为去声。
三、晕
《春》 (P53)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说文解字注】304页:“晕, 光也。”【广韵】问韵396页:“晕, 王问切 (yùn) , 日月傍气。”广韵中的晕字只有去声这一个音。【康熙字典】497页:“晕, 《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 《正韵》禹愠切 (yùn) , 并音运, 日傍气也。《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 日晕。”看来不独广韵, 诸家韵书都只有去声一个音, 都是作“日傍气”解。【汉语大字典】1527页“晕”注有平去二声, 平声释义很简单:“昏迷, 失去知觉, 如:晕倒;晕厥。”并未举任何文献例证。看来, 义为晕倒、昏迷、眩晕等的平声读音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同。因此, 《春》中“黄晕”之晕当读为去声。
四、澄
《济南的冬天》 (P57)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广韵】蒸韵198页:“澄, 清也, 直陵切 (chenɡ) 。”庚韵:“澄, 直庚切 (chenɡ) , 水清定。”【康熙字典】651页:“澄, 《集韵》持陵切 (chenɡ) , 音惩。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又《集韵》唐亘切 (denɡ) , 音邓, 清浊分也。”【汉语大字典】1750页“澄”注有chenɡ、denɡ二音。【现代汉语词典】同。二者区别:音chenɡ时作形容词;音denɡ则表动词, 当“使澄清”讲。所以, “澄清”中的“澄”读作chenɡ。
五、荫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P126)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说文解字注】39页:“荫, 草阴也。”荫的本义是草阴。【广韵】沁韵441页:“荫, 於禁切 (yìn) 。”同一小韵中还有“廕”字, 释为“庇廕”。【康熙字典】1055页:“荫,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禁切, 音廕。《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又通廕, 《左传文公九年》:“本根无所庇廕。”又《集韵》於金切 (yin) , 音阴, 草木荫翳也, 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由此可知, 简化字中的“荫”实际上是“蔭”和“廕”两个字共同的简化字, 读yin时, 表示阴凉、树荫之义;读yìn时, 表示保护, 荫庇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本文中应读去声。
六、稽
《皇帝的新装》 (P137) :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广韵】齐韵89页:“稽, 古奚切 (ji) , 考也, 同也, 当也, 留止也, 又山名, 亦姓。”荠韵269页:“稽, 康礼切 (qi上声) , 首至地也。”所以稽查、稽留、无稽之谈、滑稽等都读ji阴平;而稽首之稽读qi上声, 比如“再拜稽首”。【现代汉语词典】同。
七、予
《皇帝的新装》 (P138) :封他们为爵士,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广韵】鱼韵68页:“予, 以诸切 (yú) , 我也。”语韵256页:“予, 余吕切 (yu) , 郭璞云予犹与也。”读平声义为“我”, 读上声义为“给与”。【康熙字典】85页“予”同, 【汉语大字典】52页“予”同, 【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文章中的授予一词应读上声。
参考文献
[1].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科学出版社, 195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M], 中华书局, 195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阮元, 《十三经注疏 (影印本缩印版)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三
关键词:部编辑 ;语文 ;注释; 通假字
2016年审定的“部编本”初中教材,伴随着新一轮的教改于2016年秋季开学正式使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语文教材,已经使用在广大师生中受到很高的评价。从人教社到各地教育局、教研室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课下注释于前几套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此我本将其中两处拿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同否
“部编本”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下注释⑦注解“尊君在不”句时,解释“不”为“不,同‘否。”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将“不”解释为“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两套教材分别用“同”和“通”两种不同的说法。
“同”和“通”是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分别表示异体字和通假字 。下面我们试着从字形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个字的关系。
“不”《说文解字》载“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段玉裁注释为“像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结合说文和段注来看,“不”是从地面仰视角度看到的鸟飞行的形象,假借为当否定词用的“不”字。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检索更高的字形《甲骨文编》中收录“”,《金文编》中收录“”等字形。从字形看像“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应该为:萼足。例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音近假借来表示“不”的含义。
“否”《说文解字》载“,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释为“会意。不亦声。”即从口从不得意的一个会意字,也就是徐锴所说的:“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就其产生的年代来看,检索字形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否”字形,金文中可见到几个字形如“”。可见其产生年代应该晚于“不”字形。
从音韵角度上看“不”为“帮母尤韵”,“否”也为“帮母尤韵”,可见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同音的。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这种变化应该产生在中古以后。
由上可推知,“不”字形的造字义为花蒂的子房的象形造字,因为字音相同假借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不”;然后又新造专门用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会意字“否”。这两个字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使用,随着语音的演变在中古以后“不”字形分化为二:一为表不会、不是等含义的“不”;一为表示“不然,不是这样”含义的“否”。在此基础上意义虚化为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两个字在语音上相同,意义上相近,且有同源关系,因此不应该将两者归为通假字,在表示“否定”这一含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否”字形产生之后,“不”字形很少用来表示这一含义,只是在文献中出现,因此两个字形之间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不”为“否”的古字,“否”为今字。
二、说,同“悦”,愉快
“部编本”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④注释“不亦说乎”时将“说”解释为“说,同‘悦,愉快。”而在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又先后两种说法:第一版解释为“说,‘悦的古字”;第三版解释为“‘说通‘悦,愉快。”
“说”《说文解字》载“,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释“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此从言兑会意”。检索暂无更早的字形。
“悦”《说文解字》未收录,为从心,说省声的形声字。
“兑”《说文解字》载“兑,說也。从儿聲”,甲骨文、金文中可见“兑”字形,如 。从时间上来说“兑”字形产生时间最早,然后是“说”字形,在之后是“悦”字形。
从意义角度来看,“说”为“此从言兑会意”的会意字,从“兑”字中得到一部分意义,从儿,从口,八象气之舒散。从儿从口即“兄”字。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长兄即长子,是带领子弟们向上天、向祖先祷告的人。“兑”为长兄祷告时口中说话、出气的形状。祷告要说话,要把事情告诉给上天或者鬼神,取悦于鬼神,并希望鬼神能够赐福于人。所以将其与“言语”的“言”组合会意出新字形“说”。“说”字形自产生之初,就有了祷告的过程“说话”和祷告的结果“愉悦”两个方向,也就同时兼有两种含义,再加上“说”字形还肩负着“说服”这一含义,身兼数职。
为了表意明确在“说”的基础上增加“心”表示心情方面,也就是祷告的结果,使鬼神“愉悦”。从自行演变角度看“说”与“悦”存在着先后的产生顺序,而且在“悦”字形产生之后,“说”字形基本上不在表示“愉悦”的含义,只在文献中存在。
因此“说”与“悦”两个字形在表示“愉悦”这一含义的义项上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为“悦”的古字,“悦”为今字。
由此来看几套教材中关于“说”的解释2001年审定的第一版应该是更准确的,后几版以及“部编本”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三、结语
“不”与“否”,“说”与“悦”两组字在产生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在特定义项上新字形产生之后,旧字形的这个义项逐步消失,最后只保留在传世文献之中,因此这两组字均应该为古今字关系。“部编本”教材对这两组字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语文(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二、三版.
4.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段考试卷 篇四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洗濯(dí)
诱(yîu)惑
枯(gū)干
卖弄(nòng)....B.饥(jī)寒
酝酿(liàng)
嘹(liáo)亮
漫(màn)湿 ....C.舒(shū)活
肥硕(shuò)
伫(zhù)立
烘(hōng)托
....D.绽(zhàn)开
雏(chú)形
玷污(zhān)
朗润(ruì)....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蓑衣 凝成 隐密 痴想 B、收脸 零落 卑微 宽恕 C、栖息 伶仃 缀连 倔强 D、诅咒 树梢 呈清 磅礴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B、具体而微——因为整个形体非常细致,所以显得很微小。C、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D、获益匪浅——得到的益处很多。
4、下列文言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定神细看,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去之别院。C、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雁啄春泥。
5、请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5分)(1)“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填写出下列诗文名句。(9分)(1)《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宏伟气魄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3)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例句,以“时间”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鸿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论语()
不亦说乎()
是知也()
...
2、解释加点的字(4分)①不亦说乎()
② 君子()...③传不习乎()
④死而后已()..
3、课文理解(4分)(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的语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则中有两句阐述如何向别人学习的语录是:(任写一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春》(10分)
①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__(A、绊 B、伴 C、拌)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__(A、嘹 B、缭 C、燎)亮地响着。
1、请给第①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解释第②段中加点的词。(2分)
(l)卖弄:()(2)宛转:()
3、在②段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分别是()()(填序号)(2分)
4、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5、“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中的“杨柳风”指的是什么?(2分)
(二)飘向大洋彼岸的红领巾(11分)
几年前,我收到丹红同学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钟老师,您好!我离开大家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念我的同学、老师。钟老师,您知道吗:①在我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我多么想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啊!可这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嗨,谁叫我当时没有完成作业让你生气呢!”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到丹红同学的时候发现昨晚的作业她竟一个字也没有写,我气坏了,把本子狠狠地摔在地上,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她。
丹红同学惊恐地抬起头,结结巴巴地解释:“钟老师,我不„„”
“不做作业还狡辩!”我火冒三丈,一下子打断了她的话:“你,你别想入队!”
②顿时,她愣住了,眼圈红了。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半个月后,她竟随父母移居美国了。看完这封信,我才知道她没有完成作业是因为发了高烧,那天她还是带病坚持来学校上 课的啊!
③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多好的孩子,多么纯真的感情啊,虽然远离故土,可她依然深深地眷恋着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她的心依然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于是,我把情况向大队部作了汇报,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了那颗诚挚的童心,特别批准她为少年先锋队队员。一条鲜红的红领巾飞跃千山万水,寄到了丹红同学手中。
很快我收到了她的来信,④信中夹着一张彩色的照片: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胸前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⑤她正深情地行着一个庄严的队礼!照片的背面写着:敬礼,老师!敬礼,队旗!敬礼,我亲爱的祖国妈妈!
1、文中第①句写丹红的美丽的梦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居美国前没有实现这个美丽的梦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句写丹红“顿时愣住了,眼圈红了”表现了丹红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有关照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塑造了丹红这个可爱的人物形象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3分)
5、第⑤句集中表现了丹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四、作文(40分)
“ 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我们前进动力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
请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段考试卷(答题卡)
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座号_______评分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
2、()
3、()
4、()(8分)
5、请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5分)
(1)()(2)()()
(3)()
()
6、“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填写出下列诗文名句。(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例句,以“时间”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1、(3分)()()()
2、(4分)①()②()
③()④()
3、(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春》
1、______________(2分)
2、(1)()(2)()(2分)
3、()()(填序号)(2分)
4、()、()、()(2分)
5、_______(2分)
(二)飘向大洋彼岸的红领巾(1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作文(40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段考试卷(答案)
一,1、C
2、C
3、B
4、C
5、(1)引用
(2)反复
拟人
(3)排比
拟人
6、(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归雁洛阳边。(3)断肠人在天涯。(4)江春入旧年。(5)随风直到夜郎西。
(6)还来就菊花。
7、示例:时间好比一把尺子,它能衡量我们奋斗的进程。时间如同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步伐。(比喻恰当即可)
二、1、lún yuâ zhì
2、“说”通“悦”,愉快。②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 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 停止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1)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2)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三、(一)
1、春花图
2、(1)炫耀(2)、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3、B、A
4、拟人、比喻、排比
5、春风
(二)1、想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没有完成作业而让老师生气
2、表现丹红失望、伤心的心理。
3、写出事情发展的结果,丹红加入少先队的梦想成真。
4、语言、外貌、动作
5.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篇五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和字形不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猝(cù)不及防嘈(záo)杂不辍(chuò)恐吓(hè)
B、溺(nì)水憧(chōng)憬言讫(qì)乐(yuè)以教和
C、炫(xuàn)耀濒(pīn)危横亘(gèn)黄晕(yùn)
D、抽噎(yī)濡(rú)湿虔(qián)诚妯(zhóu)娌
2、下面属于形声字的一项是()(3分)
A、故休杨村
B、日月火耳
C、水尘林森
D、枝杆柱栏
3、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有余悸胜气凌人了了可数风尘仆仆
B、怒发冲冠任劳任怨消声匿迹怨天尤人
C、名幅其实煞费苦心司空见惯崭露头角
D、言简意赅苦心孤诣笑容可掬含辛茹苦
4、下面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B、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C、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个靠。”
D、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5、下面各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空城计》——罗贯中——明末清初小说家
B、《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俄国作家
C、《卖油翁》——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D、《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6、古诗文填空。(8分)
①,只缘身在此山中。(1分)
②荡胸生层云,。(1分)
③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2分)
④《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守边生活艰辛的两句诗是,。(2分)
⑤《论语》中写“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2分)
7、仿写。(2分)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仿:如果我是,。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2分)
①睨之,久而不去
②以钱覆其口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10、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1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
草鞋人和皮鞋人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
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
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
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
冬日看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18、举例说明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的。(3分)
19、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你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六
-----陈泌秀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覆盖面广,题量适中,很好的检测了学生成绩,2班达标率高于1班。现对学生成绩作出具体分析如下:
一、积累部分
第1-5题失分较少,说明学生的课外积累还行,对课文的基础知识把握的也不错。第6、7题错的较多,说明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认真,不该出错的地方却出错了。名著知识没有得到重视。
二、阅读部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失分少,说明学生对课文把握的很好。课外阅读失分较多,说明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也反映了阅读教学中存在弊端。
三、写作部分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认真,写了半个题目。不会审题,对主题把握不好。叙事不完整。入题太慢。详略不当。文采不好。
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教育,应彻底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字词训练。加强名著阅读。对需要背诵的课文,必须过好默写关。争取在下次考试中人人达标。
本次考试中,部分学生字词、默写等失分仍然较多,说明学生未认真、系统地去掌握。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重视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计划地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积累。同时,不能忽视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2、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训练。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言语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等实践学会的,而不是主要依靠教师的“讲”和分析来获得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重心,变传统的以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为语言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构建以探究式为主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平时教学实践中,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使用较为普遍,但是探究式的学习被忽视。本次考试中发现个别题,学生理解不到位,回答不够透彻。今后应逐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构建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真正地体现“教”是为“学”而服务的。
4、要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加强作文教学训练。多读多写多练,多进行审题训练,注重文采训练,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5、要继续加强学生的练字。由于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学生卷面失分较多。
7.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七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八
—Its seven dollars. 七美元。
【点拨】 询问物品的“价格”时,一般可用“How much is/are ...?”,也可用“Whats the price of ...?”。
2. —Can I help you? 我能帮你吗?—Yes, please.是的。
【点拨】 当商店里的服务员询问顾客要买什么东西时,一般用 “ Can I help you?”;顾客如果想买东西,可说“Yes, please.”,然后再说具体要买什么。
3. Here you are. 给你。
【点拨】 当你买、借东西时,对方给你时一般用“Here you are.”来表示。例如:
—May I use your pen? 我可以用一下你的钢笔吗?
—Certainly. Here you are. 当然可以,给你。
4. —Thank you. 谢谢你。
—Youre welcome. 不客气。
【点拨】 当对方向你表示感谢时,可用“Youre welcome.”来回答,意为“不客气/不用谢”,也可用Thats OK. / Not at all.等。
5.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你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间?
【点拨】 名词所有格的构成,一般是在名词的词尾加“s”;当表示两个人共同拥有某人/某物时,只在最后一个名词词尾加上“s”;当表示两个人分别拥有某人/某物时,要分别在名词词尾加上“s”。例如:This is Tony and Jims room. 这是托尼和吉姆共有的房间。
6. I like thrillers and I like action movies. 我喜欢恐怖片,而且我也喜欢动作片。
I like thrillers but I dont like comedies. 我喜欢恐怖片,但不喜欢喜剧片。
【点拨】 and与but都是连词,通常可连接两个并列的单词,词组或句子。and的意思是“和;又;而且”,表示并列、承接或递进等关系;but的意思是“而;却;但是”,表示否定或转折关系。
7. She often goes to see Beijing Opera with her father. 她经常和她父亲一起去看京剧。
【点拨】 介词with 有“与……在一起;和……”的意思。例如:Can you go shopping with me? 你能跟我一起去买东西吗?
8. Does she want to go to a movie? 她想去看电影吗?
【点拨】 当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变为一般疑问句或否定句时,要借助助动词does来构成,谓语动词要用原形。例如:He doesnt like history. 他不喜欢历史。
9. —Can you swim? 你会游泳吗?
—No, I cant. 不,我不会。
【点拨】 can 是情态动词,意为“能、会”,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无论是第几人称,也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can均无变化;can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后面要跟一个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含有can的一般疑问句是直接把can提到句首构成,肯定回答一般用“Yes,主语+can.”,否定回答一般用“No, 主语 + cant.”。否定句是在can后面直接加not构成否定句。例如:She cant speak Chinese. 她不会讲汉语。
10. I can play the guitar. 我会弹吉它。
【点拨】 表示乐器的名词在作play的宾语时,其前要用定冠词the。
11. Can you help kids with swimming?你能帮助小孩游泳吗?
【点拨】 help ... with ...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在某方面帮助……”。例如:She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 她经常帮我学习数学。
12. Come and show us!来给我们展示一下。
【点拨】 show用作动词时,是及物动词,意为“展示;给……看”,后面可接双宾语。例如:Can you show me your new watch? 你能让我看看你的新手表吗?
13. I usually get up at five oclock. 我通常在五点钟起床。
People usually eat dinner in the evening. 人们通常在晚上吃晚饭。
【点拨】 表示“在几点几分”时,要用介词at;泛指“在上午/下午/晚上”,要用介词in。例如:I often do my homework at seven in the evening. 我经常在晚上七点钟做作业。
14. —Why do you like P.E.? 你为什么喜欢体育?
—Because its fun. 因为它有趣。
【点拨】 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原因,回答时要用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Why do you like English? 你为什么喜欢英语?
—Because its very important. 因为它很重要。
15. —Who is your science teacher? 你的科学老师是谁?
—My science teacher is Mr Wang. 我的科学老师是王老师。
【点拨】 who是疑问代词,意为“谁”,用来对“人”进行提问。例如:
—Who is the girl? 那个女孩是谁?
—She is my sister. 她是我妹妹。
16. I have math on Monday, Wednesday and Friday. 在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我有数学课。
【点拨】 表示“在星期几”,要用介词on。
巩固练习
()1. —_______?
—Only $5. It is very cheap.
A. What time is itB. How many do you want
C. How much is itD. Whats wrong
()2. —Can I help you, sir?
—_______. I need some books about western culture.
A. Yes, please B. No, thanks C. Yes, you canD. No, you cant
()3. —Could you lend me the book you bought last week?
—_______.
A. Yes, here you areB. No, I cant lend it to you
C. Its not interesting
()4.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_______.
A. Thats greatB. Youre welcome
C. Im sure of that D. Im afraid not
()5. _______ mothers both work in the same hospital.
A. Tim and Peters B. Tims and Peter
C. Tims and Peters D. Tim and Peter
()6. Its a nice house _______ it hasnt got a garden.
A. andB. orC. butD. so
()7. —Mary, would you like to go hiking _______ me?
—Yes, Id love to.
A. inB. atC. toD. with
()8. —Can you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Sorry, I _______. My computer doesnt work.
A. dont B. cantC. mustntD. neednt
()9. I learned to play _______ piano at the age of four.
A. a B. an C. the D. /
()10. —A single room, please.
—OK. Will you please _______ me your ID card?
—Sure. Here you are.
A. send B. showC. sellD. serve
()11. I go to school _______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A. atB. inC. on D. for
()12. Peter usually gets up early _______ the morning.
A. onB. in C. atD. of
()13. —Why do you hope to visit Hawaii some day?
—_______ it has beautiful beaches.
A. Though B. OrC. BecauseD. So
()14. —_______ will clean the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Lily.
A. WhoB. WhatC. WhereD. When
()15. We usually have a football match _______ Sunday.
A. inB. onC. atD. to
16. Meimei ha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 Meimei _______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17. 根据汉语完成英语,每空一词。
布莱克太太经常在英语上帮助我们。
Mrs. Black often _______ us _______ our English.
9.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 篇九
一、积累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喧腾(xuān)匀称chèng)迸溅(bèng)奢望(shē)B.栖息(qī)倔强(juè)堕落(zhuì)滑稽(jī)C.庇护(bì)骸骨(hái)黄晕(yùn)欹斜(qī)D.分歧(qí)贮藏(zhù)枯涸(hé)嫌恶(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险象跌生 具体而微 B.擎天撼地 闲情逸致 苦心孤诣 绝处逢生 C.忍俊不禁 玲珑剔透 盘虬卧龙 春花秋实 D.眼花潦乱 花枝招展 骇人听闻 悬崖峭壁 5.古诗文默写(8分)(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别人误解了自己,从《论语十则》中我们知道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站在北固山下,看到大雁飞过,不禁吟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4)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5)李白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襟怀的诗句
是:。(7)《钱塘湖春行》中以植物变化写春天的是:。
(8)《次北固山下》刻画破晓日出,江上春早,抒发诗人情怀的诗句是。
(9)《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与思关系的一则是,6.阅览室是读书学习的安静场所,有个同学却不守室规大声喧哗。请你说句得体的话劝其不要这样。你会这样说:
(要求:简洁、得体、有说服力)(2分)7.阅读冰心的这首小诗,说说你的感受。(3分)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下列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2分)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三、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2—19题
带上三句话上路
李小刀,你将要远行,孩子,将有一生的岁月等你去走,我送你三句话带在身边。
快乐是一种美德
要保持快乐,孩子,这是我们穷人最后的奢侈。不要轻易丢掉快乐的习惯,否则我们将更加一无所有。
你要快乐,在每一个清晨或傍晚。你要学会倾听万物的语言,你要试着与你身边的河流、山川、大地交谈。在你经过的每一个村庄,你要留下你的笑声作为纪念。这样当多年以后人们再谈起你时,他们会记得当年曾有一个多么快乐的小伙子从这里经过。
快乐是一种美德。无论你背着多少行李,你也不要把它扔到路边的沟里。即使你的鞋子掉了,脚上磨出了血,你也要紧紧地攥着快乐,不和它离开半天。
快乐是一种美德,孩子,这是因为快乐能够传染。你要把你的快乐传染给你身边的每个人,无论他是劳累的农夫还是生病的旅人,无论他是赤脚的孩子还是为米发愁的母亲,你都要把快乐传染给他们,让他们像鲜花一样绽开笑脸。
孩子,在你经过的每个村庄人们都像亲人一样待你,他们给你甘甜的
泉水,给你的行囊里塞满干粮,你就给他们快乐吧!记住,快乐是一种美德,它能让你在人们的心中活上好多年。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
在你的旅途上,孩子,会有许多你没有见过的鲜花开在路边。它们守在溪流的旁边,在风中唱歌跳舞。
不要忽略它们,孩子,我们的眼睛永远不要忽略掉美。你要欣赏它们的身姿和歌声,你要因为它们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不管你的旅途多么遥远,不管你的道路如何艰险,你都要和鲜花交谈,哪怕只用你喝点水、洗把脸的时间。
不要看不见满径的鲜花。但我要告诉你,当你沉浸在花香中的时候,不要忘记赶路,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的时间。你只是一个路过的人,孩子,你要去的地方是前方,你的旅途依旧漫长,你的鞋子依然完整,你的双眼依然有神,你属于远方,而不是这里。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相信这条路的前头还有千朵万朵花在等你。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在你没到之前,孩子,不要为一朵花停住脚步。
你去的地方是远方,孩子,你要知道,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为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
你会在某一天踩着满地阳光到达。孩子,只要你的身体里流着奔腾的热血,只要你举着火把吓退野兽,你就早晚会抵达那个你想要去的地方。那是远方,那是幸福之乡。就在你打点行装,准备返回的时候,我要对你说,孩子,别忘了为那些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
你要记得在你的旅途上你喝过别人给你舀来的泉水,你吃过别人给你送上的食物,你听过一位姑娘的歌声,你向一个孩子问过路,你在一间猎人的小屋中度过一个漫漫黑夜。要记住他们,孩子,你要记往这些人的声音、容颜。在你返回的前一天晚上,你要为他们准备好礼物。
你要把几块丝绸、几块好看的石头细心地包好。你要给姑娘准备好鲜花,你要给老人准备好烟丝,你要想着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的礼物最好找也最难找。
这些就足够足够了。再带上你在路上看过的风景、听过的故事,再带上你的经历和感触,在燃着火的炉边,讲给他们听。
告诉缺水的人们前头哪里有水,告诉生病的人们哪种草药可以治病,把你这一路的经验告诉他们,把前方哪里有弯路告诉他们。
这些是最好的礼物。
不要忘了给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孩子,只有这样你的这次远行才算没有白走。
12.“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中的“花”可以怎么理解?(2分)
15.为什么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6.怎样理解“那是远方,那是幸福之乡。”中的“远方”、“幸福
之乡”?(2分)
17.为什么给帮过自己的人准备礼物,“这次的远行才没有白走”?(2分)
18.文章一开始提到“我们穷人”。你认为拥有这三句话的人能被称为“穷人”吗?这两个“穷人”的概念有何不同?(2分)
19.除了文中提到的三句话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话应该被记得?你能再写几句吗?(2分)
(三)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0——25题(11分)
(1)我读初中时,晚自习还一律都点煤油灯。那些家庭较富的,就点马灯,一般人都点玻璃灯,像我们这些家庭较贫寒的,则只能点用墨水瓶、破布条自制的敞灯。晚自习钟声一响,我就拿着那盏简陋的小灯,知趣地走到教室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默默地看书。我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不和人逗笑、说话,甚至连招呼也懒得打。灯,给了我一个内向而孤僻的性格。当然,每天晚上,班主任总会如期来到身边,就着如豆的小灯,给我指正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错误。
(2)一个初夏的晚上,我照例坐到那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闷头做作业。突然,我的小灯熄灭了。原来,一位班上调皮的孩子,正跷着脚坐在我前面的课桌上,一面高声炫耀自己的阔绰,一面用扇子乘凉。我(甲)______________地点上我的灯,可是,它又一次被扇熄了。“请你不要扇我的灯。”我(乙)______________地说。“怎么,扇着你的灯,你那也叫灯?到我家垃圾里去拣一个,保证不会被扇灭!”我只觉满腔热血直朝头上涌,(丙)____________地站了起来,要不是旁人拉住,我的拳头早揍扁了他的鼻子。
(3)那晚回家,我哭闹着要爸爸给我买一盏马灯。可是在我这个吃饭都要定量的家庭,买马灯谈何容易啊!
(4)自那以后,我不再去上晚自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班主任把我叫去,说了很久的话。话的内容大多忘却了,但有一段无论如何也忘不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你能在比别人艰苦的条件下,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那你就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那以后,我不再自卑和孤僻,而是每晚(丁)___________________地拿着那盏小灯出入教室。在那盏灯下,我从无知走向成熟„„初中毕业,顺利得到了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5)以后的人生历程中,类似那一晚的事,还时有碰到,而每每此时,我总想起班主任的话„„
(6)说老师是灯,这比喻似乎有些陈旧,可在那个危险的年龄,在那个迷雾蒙蒙的人生十字路口,把我照引到撒满阳光的正道上的,的确是我的那位班主任。
20.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2分)A、怒不可遏 B、若无其事 C、气急败坏 D、尽量客气 E、悄无声息 F、不卑不亢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__ 21.对第一段中词语“知趣”,结合句意解释最恰当的是()(2分)
A、不去招惹人,也不许人招惹自己。B、有自己的想法,自得其乐。C、由于自卑孤僻而想远离别人。D、知道进退,不惹人讨厌。22.第(1)段中有两句对“我”的自卑、孤僻做了具体的描述。请你任选出一句,用横线画出。(2分)
23.第(2)段中“闷头”一词与第(1)段中哪个词相对应?(2分)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4)段有两处“自那以后”,“那”分别指代的是什么?(2分)
答: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25.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下面的哪一项?将其字母填入括号内。()(1分)
A、班主任 B、灯 C、人生的价值 D、往事
四、阅读《塞翁失马》,完成16—20题。(14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2)人皆吊之 吊:()(3)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18.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此何遽不为福乎?(2分)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分)
19.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2分)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 20.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
2011~2012学上期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23分)
1.C(2分)2.B(2分)3.C(2分)4.(1)B A(2分)
(2)把“千方百计地”放在“使”的前面或者去掉。(2分)
(可以在原句上改,也可以把修改意见写在横线上,还可以把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
5.(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人不知而不愠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4)何当共剪西窗烛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三、(11分)
12.①全文的线索 ②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一点1分,共2分)
13.①妈妈的礼物成了夜明珠似的东西。
②妈妈的礼物被大母鹅吞进了肚子里。
③妈妈的礼物被石头一样坚硬的蛋壳保护起来了。(注意原文中三次出现的“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点1分,共3分)
14.①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②它给了小女孩无穷的勇气和力量。③小女孩依靠它战胜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答出一点给1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15.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什么或是否贵重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母爱,小女孩从中得到了精神力量。(或 小女孩感到妈妈的礼物是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母爱在,就能给自己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2分)
好处是:启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任答一点得2分)
四、(14分)16.《淮南子》 刘安(一空1分,共2分)17.(1)亡:逃跑(2)吊:安慰(3)引:拉(开)(4)十九:十分之九(答对一个得1分,共4分)18.(1)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2分)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2分)
19.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一点1分,共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20.①遇事要沉着冷静,处之泰然。失去时不要沮丧;得到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②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得失福祸。
③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要着眼于长远,看到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其余理解只要合乎文意,答一点即可得2分)
2009—2010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3.“墙角的花”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孤芳自赏,脱离集体。(3分)(意思对,即可)
4.略,(仿句与例句基本一致,内容贴切、自然即可,每句1分,共2分)5.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分)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分)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分)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二)(16分)
12.(2分)沿途的各种诱惑。13.(2分)略
14.(2分)“你要学会倾听万物的语言,你要试着与你身边的河流、山川、大地交谈。„„你要留下你的笑声作为纪念。”
15.(2分)因为自己的目标还在远方。如果为一朵花停留太久,可能会忘了自己远行的目的,也可能会延误了时间。16.(2分)理想的彼岸。目标最终达成的时候。17.(2分)学会感激才是最后的完美。
18.(2分)不能。前一个穷人是指物质上的;后一个是指精神上的。在精神上富足的就不是穷人。
19.(2分)对每一朵花微笑。不要撒谎。等等。
(三)(11分)
20.E D A B(一处扣0.5分)21.C(2分)
22.“我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连招呼也懒得打。”或“晚自习钟声一响„„默默地看书。”(2分)23.默默地(2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07-03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06-11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文06-26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09-30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06-23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卷08-10
七年级上册语文通假字09-02
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10-23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11-05
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七年级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