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2024-08-05

改革开放主要内容(精选8篇)

1.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篇一

2015 年3 月17 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该《方案》分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4 部分。现将“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大家领会掌握。

(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基本不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目前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或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其属性。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安置: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二是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2.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工作, 但总体而言进展缓慢, 事业的单位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机关和企业单位的改革。2000年,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见》, 在确定改革总体目标和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的背景下, 开始了我国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阶段。

一、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 (1978年-1987年) 、实施拓宽 (1988年-1992年) 、逐步深入 (1993年-1998年) 、深化完善 (2000年至今) 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恢复与探索, 这一阶段主要是顺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恢复职称评审、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 对聘用制进行初步探索。实施拓宽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 扩大事业单位管理的自主权, 对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

深化完善阶段,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阶段。

1999年, 原人事部又在天津召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 初步确定了改革的目标任务, 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2000年, 党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把推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此后, 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见》,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 对改革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2002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针对各地各部门在试行聘用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制定了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和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待遇处理意见。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开始建立, 标志着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2004年, 全国试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36%, 2009年逐步增加到80%, 到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2003年, 中央召开了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2005年11月, 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开始推行公开招聘。

2006年, 原人事、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实施办法。

2006年10月, 原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2008年3月, 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资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并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2009年9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并从2010年起, 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

2011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2年4月16日全文发布, 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 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这是新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1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发布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9个配套文件。

2014年2月26日, 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并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和培训、奖励和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说明。

二、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主要内容

(一) 实行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 事业单位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一体化的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基本上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 这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 适用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原始的人事制度逐渐体现出其缺乏科学分类管理的问题, 并不能够体现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也无法反映各类事业单位不同岗位人员的性质与特点, 这严重阻碍了单位活力的激发和释放, 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大, 类型多, 涉及的领域广。只有根据不同事业单位和其工作人员的性质、职能和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类推进改革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的人事政策才会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将实行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和前提, 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对事业单位实行的分类管理主要是从单位性质和职能上, 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划分和改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 转为行政机构的, 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改制转企,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社会力量举办的事业单位,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人事政策上与国家举办的同类机构一视同仁。

(二) 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实施岗位管理制度

聘用合同制度就是一种以合同形式对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基本的人事关系进行确定的用人制度。聘用合同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其主要的制度目标就是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 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而聘用制的基本制度目标, 只有通过岗位管理这一途径和手段才能加以实现和完成。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岗位管理是推行聘用制的内在要求, 岗位管理是聘用制的深化和具体化, 二者共同体现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 推动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把事业单位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 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大的转变。通过确立双方平等人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有利于调动单位与人员两个方面积极性。一方面, 通过自主应聘, 按聘用合同履行职责和享有待遇, 落实了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在人员的岗位聘用、薪酬、考核、奖惩、争议处理等反面, 也发挥了有据可依的作用。

要保证聘用合同制度的有效性就要将以“事”为核心的岗位管理作为该制度制定的基础。岗位设置管理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 并将每一类岗位分为若干等级, 实行科学统筹的最高级别控制和结构比例调控, 形成动态管理。各单位在此基础上按需设岗, 并对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任职能力制定具体的要求, 核定岗位薪酬待遇, 通过按岗考核、以岗定酬、按岗培训, 实现岗位管理的全面入轨。

(三) 落实和规范公开招聘制度

落实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健全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拓宽了事业单位人员选拔渠道, 搭建了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 扩大了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通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能力和水平, 增强单位活力, 提升事业单位自身竞争力。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要是针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 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是建立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 在各单位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情况下自主设置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 进而针对岗位要就开展公开招聘工作。

(四) 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

人事管理法制化是社会主义人事管理的本质要求, 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人事管理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可依。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 从人事管理上来看, 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 颁布了公务员法、领导班子选拔任用条例, 对企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等, 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虽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改革步伐相对缓慢, 但2014年5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正式颁布, 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成果的法制化。

《条例》基本涵盖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 系统的规定了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管理、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人员退休、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条例》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 为建立聚集人才体制机制, 是未来完善和出台一系列配套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指导性文件。

三、小结

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目标任务, 是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下,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 以转换用人机制, 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 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科学化、法制化。通过改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等.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王秀珍, 候甦予.探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四大重点[J].财经界, 2014 (21) .

3.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篇三

《意见》就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如何组织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改革体系:统一为初、中、高三级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实行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分别评定制度。原则上,小学教师能评上的最高职称为“小高”(小学高级),而“小高”在职称体系中只算中级;中学教师能评上的最高职称为“中高”(中学高级),“中高”在职称体系中相当于“副高”。如此,二者的职称就算到顶了。

此番改革,将撤销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被称为“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教授了”。根据《意见》的精神,只要符合相关的条件要求,中小学教师就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显得更为科学、合理、公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新的职称制度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现象,激发了他们干事业的正能量,调动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样的改革,在调动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据统计,仅山东和吉林两省在改革扩大试点过程中,就吸引了3 562名硕士学历以上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工作。

完善标准:注重师德与业绩,淡化论文与学历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因过分注重论文、学历而饱受诟病,之所以会长期延续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指出,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容易评的东西往往就会被强化,不容易评的东西往往会被轻视,就像评价学生一样,评价考试分数很简单,就容易被看重,而艺术素养、品德发展等不容易评价,就容易被忽视。在教师职称评价上,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数量容易被评价,于是就把科研论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

过分注重论文、学历的结果,就是极大地挫伤了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且教学成绩突出但没有过多时间参与科研工作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引导中小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为此,《意见》指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基本是“一刀切”原则,忽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实际,导致大量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遭遇了很大的不公。为此,《意见》特别指出,制定中小学教师具体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

创新评价: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

参评者把材料递交上去后,谁来评、如何评,评价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等,是职称评定的敏感环节,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在当前的职称评定流程中,行政主导的分量依然过重,导致其间存在大量难以把控的空间。

为此,《意见》指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各省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评委会的组织管理办法,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在评价形式方面,《意见》提出,可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指出,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称评价时,至少在初审阶段应该下放到学校,让学校有发言权,而不是直接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和不了解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专家。要把那些有评价能力、业务能力较强、有公正心的人推选出来担任评委,确保自下而上推选出来的人是信得过的。

评聘结合: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学校,因职称设岗比例有限,容易出现多人排队等名额的现象。对此,《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

此番改革,致力于实现职称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并突出了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意见》提出,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意见》明确指出,在乡村学校任教(含城镇学校教师交流、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样的制度设计,畅通了不同学段学校教师和相同学段不同学校教师的流动渠道,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均衡配置。

对于各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问题,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该如何设定的问题,《意见》要求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正高级教师数量国家实行总量控制。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意见》出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

4.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篇四

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今年3月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电网环节分别设立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主要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调度,参与跨区域电网的投资与建设;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电网,保证供电安全,规划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按市场规则进行电力调度。区域内的省级电力公司可改组为区域电网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5.改革开放主要内容 篇五

内容

历史师范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6年3月28日——2016年4月19日,实习生第二批。

二、实习单位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

学校概况: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西藏自治区重点中学,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东路中段,创办于1969年。

三、指导教师

专业课指导老师:尚二斌

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赵润生

四、实习过程

实习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实习是师范生教学生涯的开始,是师范生展示成果的舞台!面对实习我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担忧,兴奋的是我即将走上梦寐以求的教学舞台,在那儿展开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堂课,面对我的第一批学生,即便只是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学生;担忧的是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任务,不能搞好实习学校交给我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的完美的解答学生的质疑,怕自己不能很好把握 “立德树人”的形象!

虽然四年来我们持之不断地学习学科教育知识和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了了解“教育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根本问题外,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然而,这些来自文本阅读、个人思辨和微格培

训的教育信条、意识取向和行为习惯,在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如何自然而熟练地适用呢?

实践出真知,所以实习应该能帮我们解开所有的疑惑。3月28日我们第二批实习生来到民院附中,经过简单的分组后,我们四个女生被分到初中部实习。

在见过专业指导老师尚老师后,她给我们四人又分了实习带领我们的班主任,指导我们进行班主任管理活动的学习。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被分到了二班,开始了我们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实习目的

实习对于我——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 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学业成果的舞台。这不仅仅是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更是一个了解学生学情、熟悉教学方法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机会,还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遇,为此我在为期一个

多月的实习工作中认真研习教材,总结学生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处理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并在教学中恰当处理师生关系。

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转眼即逝,通过实习,我充实了自己,学会了如何教学,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学习到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在实习中很快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历了这段实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新一代教师肩上的重担,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不易。在实习过程中,我对比自己的中学时代,感受着我们与现在学生的差别,现在的学生领悟能力、信息接收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都远远的超越我们的时代,这对我们师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要求、教学技能和丰富的知识蕴含。实习过程中,我熟练地掌握了教学技能,不但如此,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

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里,我一直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

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和班级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作为实习生一员,一直紧记实习守则,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主动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的任务,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此,本人甚感欣慰。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主要进行了教学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实习内容师范生实习主要内容。、实习内容

1.听课见习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一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专业课老师高一高二的历史课共8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

6.节后教育主要内容 篇六

1、高处作业方面:外架班组要及时检查,对外架的整修和维护工作必须切实到位,排除隐患,确保外架的施工安全。各班组工种作业时要穿紧工作服、防滑鞋、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及带好工具袋等,暂时不用的工具要装入工具袋,各种物料用系绳或溜放的方法放到地面,不得向下抛掷物料,作业人员不得互相嬉戏打闹,以免发生失足坠落事件。上下交叉作业时,不要在同一垂直面上作业,如必须在上层物体有可能坠落的范围之内作业,上下层之间要设隔离防护层。在脚手架上作业或行走要注意脚下的探头板。遇到大雾、大雨及六级以上大风时,要停止高处作业。

2、施工用电方面:应加强对工程中的所有起重设备、施工机械的运行及线路、临电设施、楼层分配电箱、电缆、漏电保护装置及所有的电气线路等认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配电箱、开关箱内不要存放物品,以防触电。周围要留出足够两人同时操作的空间和通道,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的杂物。非电工不得修理各类开关电器,任何人不得用其他金属丝代替熔断器(保险丝)。及时检查楼层通道及地下室的照明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有损坏的照明设备应及时更换。使用电动工具应使用经专业电工检测过的电动工具,发现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破裂,电源线有破损,插头有损坏时,不要使用,要立即更换。长期不用或者受潮的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应先让专业电工测量绝缘阻值是否符合要求。电源与作业场所距离较远时,要使用移动开关箱,不得接长电动工具自带的电缆。使用电动工具时,不得拆除或更换电动工具原有的插头,禁止不使用插头而将电缆金属丝直接插入电源插座,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要先检查电源有没有漏电保护器,手持电动工具要经常保养维护,作业完成后拉闸断电,说好开关箱、配电箱。职工临时宿舍内不得违规乱接电线和使用电器,禁止电线乱搭乱挂和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等。

3、施工机械方面:机修班应对工程中所有的机械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使用中的机

械设备发现有异常现象或响声的,应立即停止使用,认真检查原因,排除隐患,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继续使用。应及时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及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做好记录。木工在操作木工机械时,不能拆卸安全防护装置,操作时不要戴手套,不能在机械运转中进行维修保养、加油和清理工作。加工废旧木料前要先将铁钉等清除干净,工作完毕要工完场清,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钢筋工在操作钢筋机械时,应先检查电气、机身接零接地、漏电保护器等是否灵敏可靠、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完好。操作混凝土搅拌机时,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料斗提升后,不得在料斗下工作或穿行,清理斗坑时,要将料斗双保险钩挂牢后再清理,机器运转中不得将工具伸入提料筒内趴料,下班后将搅拌机内外刷洗干净、料斗生气、挂牢双保险钩、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运转中不得进行维修保养。塔式起重机和施工电梯作业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金属结构和工作机构的外观正常良好。②各安全装置和指示仪表齐全完好。③各齿轮箱、液压油箱的油位符合规定。④主要部位连接螺栓无松动。⑤钢丝绳磨损情况及各滑轮穿饶符合规定。⑥供电电缆巫破损。

4、模板作业方面:安装模板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车道工序模板未固定之前,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为保证模板的稳固性,除加设立柱外,还应在立柱的纵向和横向加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拆除模板时,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拆模现场,拆模人员不得在上下同一垂直面作业,防止发生人员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不能留有悬空模板,大木板对方要有固定的对方家,防止事故发生。

5、消防方面:施工现场明火作业,要先办理动火审批,作业时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并派专人看护。施工现场电气发生火情时,要先切断电源,再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器灭火,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现场消防设施不得随意挪动。

6、文明施工方面:作业现场要保持清洁,施工完一层清理一层,施工垃圾集中存放并及时拉走,现场内各种管道要做好防护,防止搌扎,接头处要牢固,防止跑、冒、滴、漏。物料现场的堆放要在规定地点存放,不得占现场道路,不堵塞交通,不影响施工。四四四四、、、、补充内容补充内容补充内容补充内容 各位员工,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助和配合,恳请大家在马上投入的工作当中,全力协助和配合好项目部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连接着工程的进步,生活的美满,社会的安定。安全生产,以人为本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方针策略,也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愿望,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发扬团队精神,努力打造优良品牌工程,为创省安全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为成为标杆模范项目部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3、高处作业不准穿硬底鞋,高跟鞋等登高上岗作业,应穿软底鞋。

5、6、集体宿舍内严禁使用电加热器,严禁职工乱接乱拉电线,严禁使用明火与碘钨灯烤衣物品等。7、8、要特别注意违章作业的出现;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9、10、应认真做好夏季“五防”工作的要求,防汛、防火、防毒、防暑、防盗。

11、夜间施工时照明一定要配足、低洼的环境下施工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塌方现象。

7.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方法 篇七

一、文章题目扩展法

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题目入手,抓住课题的特点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课文内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题目清楚明白地交代了文中的人物、事件。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针对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如“公仪休是谁”“他拒收了谁的礼物”“他拒收了什么礼物”,引导学生将课题内容加以扩展,并稍作整理,便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以人和事为题的文章都可以用此种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重点词语连词成句法

1.文中生词串联法。文中的生字都是要求学生会认或会写的,而带有生字的词语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运用。用生词串联法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文中一类生字有“亚、旷、滴、掀、娇、纤”,二类生字有“薇”;文中相应的生词分别为“托利亚(人名)、旷地、几滴雨点、娇嫩纤弱、蔷薇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篇幅短小、生字不多的文章适宜用生词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当然,生字较多时也可以选择与课文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生词进行这样的训练。

2.文中四字词语串联法。有些课文中四字词语颇多,且每个词语都有丰厚的内涵。读着这些词语,就仿佛看到了一幕幕场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就有很多四字词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词语,如“家境贫寒、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下落不明;一袭破衫、四处寻访、奋笔疾书、明史巨著、名垂青史”,指导学生说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们在选择词语时,要尽量根据课文段落将词语进行分类,做到全面而不累赘,简洁而不疏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从而降低概括课文内容的难度。

三、关键句子合并法

对于课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教师要引领学生很好地认识、掌握并使用它们,这样学生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对把握文章结构、写作也大有裨益。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有总领全文的句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最后一自然段有总结全文的句子———“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三、四自然段又分别有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只要将这些句子巧妙地加以整合,就可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四、主要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我们可设问:“嫦娥是谁?”“她为什么奔月?”“她是怎么奔月的?”“结果怎样?”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串联整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五、要素概括法

8.快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招” 篇八

第一招:扩展课题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小书虫博士的第一招就是“扩展课题法”。博士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我给江主席献花》为例,对笨笨熊说:只要加上时间“1997年6月30日”;加上地点“香港启德机场”,就能得知事件的主要内容。小书虫博士还强调说,可以根据文体来定,比如像上述的记叙文就可以按写事文章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扩展;对于说明文(包含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扩展。掌握了这一扩展规律,一定会很容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招:整理开头法

小书虫博士说:“有些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就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捕捉开头的信息,加以整理,也能迅速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第十册《三亚落日》的开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你看,这不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信息吗?再比如第十二册《大江保卫战》开头的一段:“1998年的夏天……灾情……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请留意加点的语句,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招:归纳结尾法

小书虫博士告诉笨笨熊,很多作者常在结尾处进行点题、总结,以增强感染力。捕捉结尾信息可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第十二册《碧螺春》结尾:“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一句就传递出课文的主要信息,是不是?再比如第八册《祁黄羊》的结尾:“悼公听了很受感动,……真是难得呀!”不难归纳出:祁黄羊做事出以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第四招:捕捉精华段

文章的重点段、过渡段、精彩处往往是作者行文的着力点,充分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因此,捕捉文章精华段进行概括也可以快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第十二册《秦兵马俑》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就直接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第八册《天火之谜》:“‘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们同样也能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五招:连接段意法

上一篇:教育机构实习日记下一篇:爱我家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