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

2024-10-30

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精选7篇)

1.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 篇一

2014年住院病人腹泻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经过两年坚持不懈地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进行腹泻医院感染监测,腹泻率逐渐降低,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我们是专科医院,精神科住院病人多,封闭式管理,集体供餐,存在一定的隐患,所以,决定继续开展精神科住院病人腹泻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住院病人的消化道感染率;

2、分析原因,寻找规律,采取措施,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消化道感染。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

1、对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住院病人进行监测。

2、病房一旦出现腹泻病人,即出现腹泻> 3次/日,或1天水泻5次,应填写腹泻病人调查表,做到逢泻必检,分析危险因素,判断是否医院感染。

三、消化道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消化道感染分为:

1、感染性腹泻

临床诊断:大便> 3次/日,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便WBC≥10个/HP;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病原学诊断:便常规镜检、便培养、电镜检出肠道病原体;或从血液、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

说明: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腹泻;应排除诊断治疗原因如洗肠、或基础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等所致的腹泻。便WBC≥15个/HP 且有RBC,应诊断痢疾。

2、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临床诊断:近期(1周内)曾应用抗生素或在应用抗生素期间出现腹泻伴大便性状改变;有发热、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外周血WBC ↑。

病原学诊断: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镜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伪膜;细菌毒素测定证实。

四、监测方法

1、医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消化道感染的定义、采集粪标本的注意事项以及正确填写腹泻病人调查表的方法。

2、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腹泻病人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⑴临床医生:完善病案,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

⑵护士:了解患者腹泻情况、呕吐、体温等症状和体征,观察患者腹泻、呕吐的次数、气味、性质,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隔离病人,做好患者的卫生宣教和生活指导。

⑶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宣传解释

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督导病房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控制传染源,切断感染途径;记录每个

消化道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3、消化道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直接留置粪便(标本量约黄豆大小,最好采集带血、粘液或脓液的部分)于清洁、干燥的广口容器中(如常规使用的尿杯)。

4、调查登记方法

⑴病房发现腹泻患者,由经治医生或监控医护人员填写腹泻病人监测登记表中1~3项,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

⑵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感染情况,对腹泻病人进行追踪调查和统

计。

⑶调查腹泻是否属于医院感染,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患者腹泻、呕吐的次数、气味、性

质,是否发热,病原学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感染。

⑷腹泻病人监测表包括以下内容。

①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

②患者的住院资料病区、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③腹泻情况腹泻的次数、气味、性质,是否伴有呕吐,呕吐的次数、气味、性质,大

便常规、血常规结果等。

④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疾病因素:糖尿病、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饮食因素:不洁食物、进食过多;消毒隔离因素:餐具消毒不严、自护能力缺损;某些药物的影响:使用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润湿性泻药,其它。

⑤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

和药敏试验结果,疾病转归情况等。

腹泻病人监测登记表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病区床号

姓名性别年龄

诊断联系电话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二、腹泻情况

腹泻日期年月日每日腹泻次数

气味酸味腥臭味腐败性恶臭性质脓血便 水样便 粘液便 稀便 米甘样便

呕吐有无呕吐次数

性质食物清水样黄水样血性样腹痛部位

大便常规血常规

三、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疾病因素糖尿病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饮食因素不洁食物进食过多

消毒隔离餐具消毒不严自护能力缺损

药物因素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润湿性泻药

其他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

日期年月日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五、医院感染情况是 /否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

(1)年月日(1)

(2)年月日(2)

微生物培养有/无微生物名称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

(1)

(2)

疾病转归痊愈好转无效死亡日期年月日

报告人调查人

5、腹泻病人监测表的填写

腹泻病人监测表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病区、腹泻的次数、气味、性质、大便常规、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日期、感染诊断等,这些因素是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腹泻时,应注明次数、气味、性质,有无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的引起原因,如疾病、饮食、消毒隔离、使用药物因素等;患者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确定感染日期指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每个消化道患者需建立追踪档案,对疾病的转归进行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五、相关指标的计算

消化道感染率消化道感染率=观察期间内住院患者的消化道感染数 ×100% 观察期间内住院患者数

消化道医院感染发病率=观察期间内腹泻患者医院感染数 ×100% 观察期间内患者腹泻数

六、总结与反馈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及时整理监测结果,如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2、做好平时监测工作,发现聚集性腹泻病人,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3、每季度小结,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2014年元月

2.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 篇二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监测信息系统,感染率,漏报率

0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且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1,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3],我国许多地区和医院逐渐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其系统内容丰富,各具特点[4,5,6]。利用计算机终端、局域网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国内外医院感染专业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7]。 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型标准化管理模式,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整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8,9,10]。

1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1.1系统需求分析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院内感染病历监测、消毒卫生学、抗生素合理应用监测等各项工作,而且一直使用的是单机版的院感监测软件,上报感染病例时需要临床医师手工填写院感病例上报卡,院感科专职人员接到院感病例上报后, 下病房或到病案科手工查阅病历判断病人是否是院内感染, 每月对全院收集的数据进行手工统计,效率低,且工作量大, 无法及时早期发现感染的暴发,依赖临床医生上报,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漏报率高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11]。为此, 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我院使用的院感信息化监测管理软件,使其成为协助医院开展感染管理工作、制定感染管理制度的依据。

1.2设计内容

采用B/S和C/S构架,后台采用SQL SERVER2008,将监控软件集成到医院感染科工作站,构建医院感染的上报、 预警、监控;对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1.3设计思路

在研究HIS理论、设计与实现方式的基础上,总结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HIS平台上构建医院感染预警系统,研究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规律和控制措施,及早发现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提高感染监控水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1.4设计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检索、收集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文章,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确定设计、实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据,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调查法,调查目前三级综合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现状,用于辅助新系统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法,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其架构、功能等情况进行案例剖析,评析其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取得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等。

2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整体规划

2.1系统构架(图1)

2.2系统介绍

(1)计算机配置推荐:1 CPU :1.87 GHz ;2内存: 4G;3硬盘:160G;4 CD-ROM和串行通信口:有无均可; 5鼠标和打印机:各种类型均可。

(2)系统特点:1覆盖所有科室;2高敏感预见性, 通过症状体征即可预见院感可能性;3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即可获取院感数据;4覆盖医疗、护理全部医疗过程;5院感指标在系统中出现即可获取到。

2.3系统功能

院感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用于全院患者病例检索。 通过设定好的院感预警判读条件信息进行全面、快速、准确地检索。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提供给感控科人员查阅审核,对于符合院感条件的病例,可以直接保存为感染病例, 并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消息平台将该感染病例的处理情况直接通知给患者的主管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

采用B/S和C/S构架,后台采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 将监控软件集成到医院感染科工作站,构建医院感染的上报、预警、监控,对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预警、监控, 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医院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医院感染的实时预警监控、效果评价、与临床互动、效果跟踪、一类手术预防用药的提醒与管理、耐药菌的早期发现与控制、院感集聚性发生的早期识别、院感的及时诊断及识别、目标性监测模块功能(包括l CU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等高风险患者筛查, 以实现跟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地区在医院感染监测方面的接轨[12,13]。

3结语

3.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 篇三

【关键词】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

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老话题,但近年来随着多家医院发生多起院内感染事故,医院内感染又进一步被大家重视。一旦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住院日就要有所增加,大大减慢了病床周转率。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有很多,为了了解和掌握本院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对本院2010年——2012年三年间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共计4109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连续、全面、综合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住院病历41094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809人次、845例次,感染率为1.97%,感染例次率为2.06%。

2.2 年龄与医院感染 809例医院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189例,占52.29%;50-59岁的189例,占23.36%;40-49岁的98例,占12.11%;30-39岁的38例,占4.70%;20-29岁的48例,占5.93%;10-19岁的4例,占0.49%;10岁以下的9例,占1.11%。由此可见,老年患者是院内感染的发生的主要人群。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341例次,占40.36%;其次泌尿系感染149例次,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共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其中占头三位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5 医院感染各科室感染率 从感染率上来看,最高的为烧伤科,达3.60%;最低的为职业病科,为0.21%;从感染例次发病率上来看,最高的为消化科,达5.23%,最低的也是职业病科,为0.21%。

2.6 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为烧伤科79.90%,最低的為心内科22.94%;抗菌药物应用细菌培养率最高的为职业病科96.89%,最低的为消化科52.36%。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41094份病历,共发生809例院感,感染率为1.97%,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二级医院感染率<8.0%)。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次调查记过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40.36%;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病房流动人员多,开窗通风情况较少,易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发生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的机会都增加,所以导致其院感发生率较高。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明显低于卫生部规定≥50%;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分离出的致病菌以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及葡萄球菌为主,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本次调查的致病菌种有95株多耐药菌,占45.24%。在我院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普遍存在用药起点过高、选药不合理、用药过于集中、没有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引起多耐药菌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干预措施 ①加强手卫生管理,洗手已经被公认为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好方法,但我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依从性较差,在今后工作中,要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医源性传播。②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工作,做好病房的通风、消毒及日常监测工作。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⑤按照要求做好各项院感监测,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及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富秀玉,马桂霞.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196-2198.

4.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篇四

1监测目的

1.1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 1.2建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 1.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1.4评价控制效果。2监测对象

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ICU)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高危新生儿感染。优先选择新生儿ICU和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

4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 4.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4.2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5监测方法 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或新生儿ICU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

5.2.2使用海报、宣传手册和卡片等手段广泛宣传教育,以利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收集数据的准确。

5.2.3确保新生儿室(ICU)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医师

①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的方法。②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3.2护士

①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表。②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如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出现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④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如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短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当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需要观察插管部位时,更换敷料。⑤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⑥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员

①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②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③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电话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三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④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

5.3.4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②持续观察新生儿室(ICU)新生儿,在新生儿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新生儿临床征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如确定是,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④负责检查新生儿室(ICU)护士填写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⑤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5.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标本采集方法临床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标本。①适合于保留导管

标本采集要求:从该可疑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集,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分别标记清楚。②适合于导管拔除

标本采集要求: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培养或剪下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实验室进行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的直径为5cm,待干60秒钟后进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触摸。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5分钟。每瓶采血0.5-1mL,总量不超过体重的1%。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选定的新生儿室(ICU),对监测起始时间已住进新生儿室(ICU)和此期间新进入新生儿室(ICU)的所有新生儿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填写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医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

5.5.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

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新生儿室(ICU)[新生儿转出新生儿病室(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等。重点需关注有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新生儿出现脐/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红肿,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

5.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 篇五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做好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监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医院感染病例资料。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汇报。

三、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监测情况,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四、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医院感染发病率应控制在10%以下: 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应低于1.5%。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日常监测中发现的高危科室、多发感染部位、危险因素及 控制措施等开展目标性监测,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六、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年至少幵展一次现患率调査,现患率调査的 间隔时间相对固定,每年7-8月份幵展。

相关文件:

6.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篇六

一)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

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有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常同时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等情况。

2、随着存活时间延长,透析次数不断增加,正常皮肤和粘膜屏障频繁损伤,部分患者还需依靠重复输血维持,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发生率高。

3、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每个透析单位都有150~180升的水与其血液接触;在透析滤过的过程中患者还需接受15~30升左右的置换液。

4、急诊透析时的深静脉置管较长时间在血管内保留;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反复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

5、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均重复使用部分一次性透析产 品,更增加了透析单位内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尤其是肝炎病毒的感染。

6、透析单位内的医护工作者也面临着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威胁,因此,如何防止透析单位内的医院感染是十分重要且又非常艰巨的问题。

由于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因此,透析室内的感染监测与管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二)常見与血透相关之感染

通路感染(access site infection)菌血症(bacteremias)发热反应(Pyrogenic reaction)源於血液內病原生物之传染

(Infections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透析单位内实施规范管理,制定较为完整的血液净化中心消毒管理细则,达到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落实到班,责任到人,每日检查,及时纠正不足。

感染控制措施 – 人物

工作人员﹕ 防疫注射

持续性知识与技能培训

严格執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政策 清晰工作指引及守则

定期重新审顶常规程序及政策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及考核(感染质控中心)呈報可疑感染病例

医、护、工的监测和防护:

1、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肝炎病毒全套和肝功能,对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和抗体均呈阴性者)应注射乙肝疫苗。工作人员不在治疗室就餐。有专用的公共卫生设施。如工作中发生意外感染,可立即注射高效价抗-HBS免疫球蛋白500mg,一月后再注射一次。

2、工作人员进入和离开透析室以及监护各个患者之间均应进行严格认真的洗手。凡上机,下机,更换和拆卸设备及抽血等操作需带手套,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污物时也应带手套。

3、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室的专用工作服每天更换,工作鞋每周清洗。

病人﹕ 病历评估

防疫注射及定期血液测试

病人教育(如血透前的健康宣教)探视人员﹕

尽量不设探访时间,以減少人流帶來的环境污染 需配合卫生防护中心发出的防护警示

患者的监测和防护

1、新患者被列入透析规划前需查肝功能和肝炎病毒全套,以后每月检查一次致半年,继而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对有感染征象者应及时给于检查。患者中的乙肝易感者应动员接受乙肝疫苗的注射。对贫血者尽量动员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最大限度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

2、透析患者在透析室的活动范围限于其本人透析用床单位,不得随意操作透析室内的各种仪器。对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行血液,体液隔离,采取专用透析机和透析床。有条件应隔离透析。

3、做好卫生宣教:让患者掌握透析常识及血管通路的保护和应急处理,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加强营养管理,改善贫血,提高免疫功能。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

4、加强动静脉内瘘的监护,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注意患者体温脉搏的变化,疑有动静脉内瘘感染应及时做血培养,以尽早确定诊断,给以正确的处理。

5、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疑有感染者应尽早使用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杀菌剂,注意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尽可能选择安全性大,肾毒性低的药物。

感染控制措施 – 环境

病房构造设计,隔离措施 病人及探视人员进场措施

家具及一般用品的清洁和消毒,衣物及医疗废物处理

除虫措施

透析室的感染管理措施

1、透析室的消毒管理:进入透析室需更衣换鞋,非工作人员,非透析患者和陪客不得随意出入,治疗和护理操作时禁止探视,减少室内污染的机会。

2、透析结束后整理物品,床单位布类全部更换,做到一个患者一套布类。

3、透析结束后,透析器、血路管、内瘘针分别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分别放置,送供应室统一处理。

4、用0.5%过氧乙酸擦拭室内物品和地面后,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1小时并有记录。

5、透析室在每天终末消毒后封闭,至治疗前启用。

6、每周定期更换消毒容器和消毒液。

7、除每日的常规清洁工作并行之有效的通风外,每周六清洗患者的拖鞋(患者拖鞋专人专用)。

8、每周六大扫除一次,彻底清洁消毒透析室。

感染控制措施 –反渗水处理系统

确保反渗水达到微生物及化学成分合乎人体接受标准 水质监测措施及保养维修程序

反渗水处理系统监测:

反渗水系统监测(外置警报系统)每天 细菌化验(微生物)每月1次

水质內毒素检测(微生物)每月 1次 水质标准测试(化学物质)6 个月

反渗水处理系统保养:

清洗天台水缸 6 個月 沖洗沙石过滤器 每天 除铁器逆沖程序 隔天(自动程序)活性炭滤器逆沖程序 隔天(自动程序)軟水器还原程序 每周 2次(自动程序)加添盐粒 兩周1次及有需要时更換

更換 1micron 滤芯 每月 1次及有需要时更換 反渗膜消毒 兩周1次(化学剂消毒)循环迴路系统喉管消毒 每天(热消毒)水机消毒程序:

1、砂滤器反冲,树脂缸再生,活性碳缸的正冲反冲每周2次。

2、反渗膜用0.05%过氧乙酸消毒每2周一次。

3、储水缸和输水管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每周一次(有条件的水处理系统应采用每天热消毒)。

4、每天都应常规地开动反渗机。

感染控制措施 –透析机

记录机件出现的問题及维修日期 维修后必须进行消毒才可使用

每次关闭后重开的血透机要按沖洗及进行测试 消毒后48小時的血透机需重新消毒才可使用 按供应商建议定期更換机件滤芯 避免共用物品

透析设备的消毒管理:

1、透析机应每透析一人次均根据透析机的型号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清洗,如德国B.Braun血透机用含氯量5.25%的次氯酸钠消毒;瑞典Ganbro超200血透机用3.5%过氧乙酸消毒。待消毒清洗后备用。

2、透析机外壳用0.1%过氧乙酸擦拭消毒,透析机上的盖布定期更换。

3、血透机闲置时每天都应常规地开机进行冲洗。

4、优良的水质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安全治疗的基本保证,因此,对水处理系统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消毒管理制度,工作落实到班,责任到人,定期监测水质,不定期抽查水质

美国(AAMI)标准

透析用水细菌含量不超过200细菌生成单位(CFU/ml)。透析液中细菌的最高含量不超过2000CFU/ml,1990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经调查的51个透析中心有53%其透析用水细菌含量超过AAMI标准,有4%透析中心其水中的内毒素含量超过AAMI标准1ng/ml。

与上述透析用水同步调查的结果有35%透析中心透析液中细菌含量超标,有12%透析中心透析液中内毒素水平超标。

透析液的管理

A浓缩液根据透析机的品牌而定。医院制剂室必须严格执行制剂要求,每次配液均经制剂快检,并在血透机上混合采样测“血气”及电解质,合格后才能启用。不同的透析液须分区存放,注意先到先用。

B浓缩液(苏打液):由于制剂不稳定,放置过久CO2挥发,PH值会升高,钙盐沉淀增加,造成机内管路堵塞,影响血透机的正常运转,同时B液的环境细菌容易繁殖。因此B液必须每天新鲜配制,装B液的桶应每天清洗,定期消毒。

透析液细菌的主要来源

碳过滤器和离子交换树脂是大量细菌的来源。

结构不合理的供水系统和储水罐是细菌污染的另一个来源。

透析用品的管理

1、严格区分无菌和未灭菌的医疗用品并分区存放,对无菌物品应根据灭菌时间的先后有序存放,使用时按灭菌时间的先后有序选用,并每周定期检查有效期限。

2、对透析用一次性物品,认真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规定,使用前检查物品的有效期及外包装的完整性,使用后做到消毒,然后送供应室统一处理或焚烧销毁。

3、部分一次性透析用物品的复用必须严格遵守复用程序(透析器的复用其他篇章将详细介绍),对重症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严禁复用。

4、感染肝炎病毒患者的透析器和血路管应在专用场所处理并单独存放。

5、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更要注意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严禁在感染处穿刺。内瘘穿刺时,严格消毒并铺无菌治疗巾,防止感染。做到一人一个消毒盘,一根扎脉带,一块无菌治疗巾。

微生物监测

每月本科自行采样送检透析水和透析液的细菌数和空气微生物。每季度由感染科专职人员监测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消毒液、空气等的细菌数。

7.医院感染监测年度计划 篇七

关键词: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监测,控制

医院感染是全球卫生问题,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原发病, 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中重点监测的部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能够减少医院感染事件。本次研究对我院2011-2013 年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监测, 分析医院感染的情况, 提出具体的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 年收治儿科住院患者24 860 例, 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年龄1 ~ 12 岁, 其中男12 560 例, 女12 300 例。

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统计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 要对患儿的医院感染特征进行分析, 包括感染的部位、原发病、住院的时间及年龄、性别、侵入性操作等。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依据, 对患儿的医院感染进行科学的诊断。

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24 860 例儿科住院患者中, 有770 例儿科住院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发生概率3.10%;感染780 例次, 感染例次率3.14%, 见表1。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本次研究的770 例医院感染患儿中,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感染401 例 (52.08%) ;其次是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 分别有112例 (14.54%) 和97 例 (12.60%) , 见表2。

感染病原菌:医院感染的患儿标本中, 共检出892 株病原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58 株 (40.13%) , 肺炎克雷伯菌208 株 (23.32%) , 表皮葡萄球菌143株 (16.03%) , 大肠埃希菌127 株 (14.24%) 以及口腔黏膜真菌56 株 (6.28%) 。

易感因素: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①年龄:医院感染发病较多的是1 岁及1 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儿科住院患者中共有12 750 例该年龄段的患儿, 其中医院感染840 例 (6.59%) ;而> 1 岁患儿共有12 110 例, 感染195例 (1.61%) 。两组数据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②住院时间:住院天数> 10 d的患儿2 584 例, 其中医院感染288 例 (11.15%) ;住院天数6 ~ 10 d的患儿8 365 例,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325 例 (3.89%) ;而住院天数< 5 d的患儿13 911 例, 发生医院感染157 例 (1.13%) 。住院天数> 10 d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③抗菌药物:患儿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不同。在770 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中, 采用一联抗菌药物治疗523 例 (67.92%) , 采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208 例 (27.01%) , 采用三联抗菌药物治疗39 例 (5.06%) 。

讨论

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通常, 年龄较小的患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同时, 住院时间越长, 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是患儿在住院期间, 环境中的病菌较多, 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及交叉感染。另外, 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联抗菌药物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院感染发生率3.10%, 感染例次率3.14%。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及胃肠道,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另外, 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与患儿的住院时间、年龄、原发疾病、季节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因此, 对儿科住院患者进行科学的医院感染检测, 确定感染因素后进行有效控制, 能够减少儿童医院感染的事件。

为了降低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首先, 医院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构建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加强消毒隔离操作;要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 提高环境的卫生以及消毒水平;对免疫力功能低下的患儿要保护性隔离, 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要加强卫生和康复知识的宣传, 既要保证卫生, 又要加强患儿的营养;最后, 要对患儿的疾病进行准确判断, 使用合理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谭庆, 游明园, 孙煦勇, 等.某医院感染病例特征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11 (1) :99-101.

[2]杨巧玲, 于淑琴, 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12 (7) :67-69.

上一篇:感悟自然体验日记下一篇:2024年九月至2025元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