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2024-08-25

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共8篇)

1.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篇一

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宣传内容

公民道德20字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五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三做——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

三讲一树——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树新风。五好文明家庭——

一、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

二、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

三、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

四、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

五、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构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络。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文明城市——是中央、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体现整体文明水平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先进县城——是指尚没有得到文明城市标准的,但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城市、县城,经过申报、考评、公示可命名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或县城。

文明单位——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经过群众认可和有主管部门的考核、评选,由党政机关批准命名的先进单位,可分为全国、省、市以及县区级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是指尚没有得到文明单位标准的,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经过申报、考评、公示可命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目前仅中央文明委授予。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居于前列,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经过申报、考评、公示可命名为文明村镇。

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较好成绩,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在本地处于先进的建制镇和行政村,经过申报、考评、公示可命名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两薄——薄弱时段、薄弱环节。

三个起来——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三大创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个覆盖——“四个延伸”覆盖全城,垃圾袋装化覆盖全城,环境绿化覆盖全城。

四进社区——科教进社区、文化进社区、法律进社区、卫生进社区。

四个起来——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把车辆管起来。

四个延伸——向居民小区延伸、向集贸市场延伸、向小街小巷延伸、向单位内部延伸。

五个突破——在街道和社会建设上取得突破、在摊点管理上取得突破、在环卫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在综合执法上取得突破、在市民教育上取得突破。

三管好——管好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不讲不文明的话;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做不文明的事;管好自己的腿,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践踏花木草地,不走不文明的路。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

创建省文明行业的“五好”内容——组织领导好、行业风气好、职工素质好、经营管理好、社会评价好。

“三三三一”工程——“三改”(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三反对”(反对赌博、反对迷信和婚丧事大操大办),“一提倡”(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创建“平安大道”的标准——交通安全畅通,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警务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各类广告的要求——“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

2.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篇二

关键词:抗生素,使用常识,措施

2005年3月11日,陈重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滥用抗生素》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也会导致药物毒副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后果[1],并且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且代价还在不断继续,一些国际医学组织和中国卫生部门对此表现极为关切。特别是在儿童用药方面,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让越来越多的儿童深受其害,已经威胁到下一代人的生命力。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必须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抗生素,这不仅是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人类而言,抗生素和石油、煤炭一样,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普及抗生素使用基本常识,积极行动起来,更正错误的抗生素用药观念,普及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是我们对社会发展所负的重要责任。

1 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必要性

在我国,虽然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1]。据统计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2.47万吨用于出口。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2]。随着细菌耐药和抗生素不良反应等问题的产生,特别是一些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3,4],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日益重视。尽管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目前并没有在国内根本改善,但近几年,一些医院还是在合理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索。随着时间地推移,对抗生素的认知是在不断地更新,所以需要及时更正以往抗生素的错误用药观念。只要民众具备了基本的抗生素使用常识,才有可能有效地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及使用常识普及的现状

1.1.1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依然很严重,临床上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5]。不合理使用、滥用及过量使用抗生素,造成ADR增多,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新闻媒体也时有曝光。滥用抗生素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到了不容忽视的时期。

1.1.2 抗生素使用常识普及的现状

虽然有关部门开展了普及知识的活动,但范围小、时间短,影响不大,普及力度不够,都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观念的根深蒂固,人们对使用抗生素依然存在许多的误区。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有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生病时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患者生病时真正需要。

1.2 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

1.2.1 人们对使用抗生素存在根深蒂固错误认知

普遍认为抗生素=消炎药;只要使用抗生素就可预防感染;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频繁更换抗生素;一旦有效就停药等。

1.2.2 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忽视了人体自身抵抗力

由于对抗生素存在许多的误区,导致人们对抗生素过分依赖。不管什么病都要用抗生素,否则,总会不放心,抗生素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剂。患者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在一定程度又给医师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借口,是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1.2.3 医师给患者不正确的用药指导

有的医师凭经验或习惯性用药,或出于经济利益因素为患者用药,以及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得不到发挥,一定程度上误导、加重了抗生素的滥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会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单就感冒而言,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可医师在用药开具处方时不能严格执行治疗用药原则,为了增加治愈的把握,基本都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2 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对遏制滥用抗生素的重要作用

多角度多途径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抗生素耐药、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已是势再必行。不少文章都提到,加强对全民用药基本常识的宣传,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是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有效措施,却没有提到具体的普及措施。应利用怎样的形式、怎样的途径,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面向社会宣传普及合理、安全用药的知识,更正抗生素的错误用药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抗生素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使用,克服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进口药的倾向,教育消费者以平和的心态安全选药、用药,避免医师的经验性用药,肯定药师在用药中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到,从疾病的产生到痊愈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任何药都没有药到病除的功效。把科学合理的用药和提高自身抵抗力的作用有机结合,两者才是病除的关键。医师和药师的相互指导作用及相互学习,才能使用药更加的科学、合理,并且还能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2.1 能引起有关部门对滥用抗生素问题足够的重视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

抗生素滥用及危害性是隐蔽的,不像环境污染那样直观,故难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社会力量促使国家制订、颁布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具体法规,制订的我国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达到彻底地实施。从而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陈重华委员指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病菌耐药性问题不是突发事件,没SARS疫情那样的直接后果,但其危害性毫不夸张远比SARS疫情严重。

2.2 人们知识水平和对健康要求的提高,能够对医院和医师起到监督的作用

除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督,患者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和身体健康,民众的监督是抵御抗生素滥用最有力的一道防线。多方位的监督,能有效地迫使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出于经济利益因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应坚决抵制,加大惩处力度,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效提高用药防线和监管力度很关键。

2.3 杜绝患者自己滥用或不适当使用抗生素,使其能更好配合医师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许多人脑海中抗生素能帮助治好咽喉疼痛等疾病的想法根深蒂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盲目信任药品广告宣传,导致患者经常主动要求医师给以或自行购买大量或多种及新一代品种的抗生素。我国民众的医学保健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抗生素的使用存在许多误区,这让一些医师担心如果拒绝给患者开抗生素处方可能会招致患者的不满。纠正错误的用药方法及理念,遏止抗生素的滥用恶习,才能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2.4 促进儿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儿童是抗生素滥用的最大受害者,是抗生素应用的主要人群之一,且就诊前多服用过抗生素[6]。新华社报道的消息称,儿童哮喘病的增多就与滥用抗生素有关。由于儿童本身各器官发育不全,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潜在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滥用抗生素最恶劣的影响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的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2008年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使用抗生素有可能破坏肠道的先天免疫力,这也是引起耐抗生素细菌感染的原因。家长对细菌耐药性的知识排在所有抗生素相关知识需求的最末[7],需要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

2.5 人们对抗生素科学、合理使用的日益重视,奠定药师在临床治疗中指导用药的地位

临床药师是应参与临床治疗的全过程,担负起临床治疗中指导用药的职责。由于我国国情对药师的教育程度要求不高,大部分的临床药师只过中专或以下的专业培训,导致临床药师没有正确指导医师用药的能力,加上长期以来药师是不用参与医师的用药决策,医师用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经验或药品广告与商家的促销。临床药师的出现让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掌握丰富的药物理论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不少还是处在被动、尴尬的处境。

2.6 遏制抗生素滥用于动植物中

在农村畜禽及鱼类等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严重,动植物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也需同样得到重视。有统计表明,我国年约生产700吨喹诺酮类抗生素,仅该类抗生素就有一半以上被养殖业用掉[8]。而残留在畜禽及鱼类的肌体内,甚至相应的蛋、奶里面的抗生素和耐药菌都会吸收到人的体内,传播给了人类,因此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对遏制抗生素滥用于动植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抗生素使用常识普及的措施

3.1 广泛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抗生素使用常识

传播媒介能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认知得以同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人们达成共识,凝聚人的力量。因此利用传播媒介速度快、途径多、覆盖范围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数多,影响强度大等特点,把抗生素使用常识制作成科普片、广告片、动漫片等短片进行宣传。

3.2 卫生部出台措施规定所有抗生素的包装盒或药品说明书上应附有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基本内容

这是一条最直接的途径。就像香烟盒上标有“政府忠告市民,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以后抗生素也要标有类似这种作用的内容。让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就能马上得到正确地用药指导,方便、快速。从而克服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进口药的倾向,能够更加科学、合理选药、用药。

3.3 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内容,印在医院出售给患者的病历里面

病历是记录患者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也是保障患者得到正确治疗的先决条件之一;病历是维护患者利益,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必不可少的法律文件,有着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师、病历、患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这样医师、患者都能通过病历了解到有关的抗生素使用常识,从而可以尽量避免医师的经验性用药和患者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

3.4 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内容,印在处方背面上

处方是医师对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是医师、患者与药物进行接触的直接媒介。处方的背面都是空白的,而且是一次性使用,使用量非常的大,这样做不仅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达到很好宣传抗生素使用常识。

3.5 出版一类专门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大众刊物

刊物是传播文化和知识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能够更多、更全面普及抗生素的内容。且这一类刊物应该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被大众轻易接受,专门、充分普及有关抗生素的一切内容。单就使用常识,它就能够从许多方面,不同角度充分、详细地表述出来。

3.6 把全面、详细、具体的抗生素使用常识内容作为科普知识列入学生的教科书

从下一代做起,为我们的将来打好基础,为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遏制滥用抗生素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发挥抗生素应有的作用,别让病菌耐药性把“抗生素时代”过早地结束。陈重华委员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抗生素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不能一等再等了。否则,当我们面对细小的病菌束手无策时,留给下一代的,有可能将是一场灾难。

参考文献

[1]汪循东.门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6(2):177-178.

[2]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9):528-530.

[3]闵秀全,苟莉,向稚丹.儿科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杂志,2007,27(4):513-514.

[4]胡锡池,严子禾,周晓明等.高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4):252-254.

[5]施勉,洪梦婕,吴友云.本院2005~200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杂志,2010,20(4):48-56.

[6]刘喜梅,周剑峰,柴建农等.儿科门诊病儿就诊前用药情况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61.

[7]宗青,陈正珊,钟淑玲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7):15-17.

3.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篇三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伟大成就 基本经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

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其次,树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把循环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再次,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各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幅1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2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9%,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另外生态环境状况也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比1990年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森林覆盖率增加3.7%。国际组织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证明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生态旅游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新建森林公园850处,新增规划面积529.64万公顷,其中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283处。到2005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928处,总面积达1513.42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5%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27处,面积为1105.15万公顷。森林公园优美的森林风景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户外游憩、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家林业局尝试开展的国家花木专类园建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以花木生产为主的苗圃探索出一条科研、生产建设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生态文化是生态建设的灵魂。我国人民已经确立了环保意识,树立了资源节約型消费观,培育着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全社会基本树立和形成了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二是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生态文化节日得到大力发展。三是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

1.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很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注重开荒,而且强调开荒的限度是以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为限,强调要保持好生态系统的平衡,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持之以恒,而且把小流域治理、植被建设、水利工程互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这些措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使生态环境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生态文明 ”的概念,但是在讲话和报告中,却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 ”、“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意识”、“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概念,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2.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自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为创立人—自然系统的最优化和协调化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生态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到了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要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在“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就在于深刻认识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

因而我国不是就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在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谋求生态文明的发展。

4.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得益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全社会已经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已经树立。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人们已经树立了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消费者也在悄悄转变消费观念,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人民出版社,197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1997-11-11.

[12]江泽民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8-3-14.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郑汉华.江泽民同志生态文明思想述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15]吴雪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4.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篇四

一、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电[1995]128号文)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建[1998]16号文),水利工程建设程序分为8个阶段。

(一)、项目建议书阶段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可研批准后,应正式成立项目法人,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

(三)、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文件报批前,一般须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对初步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

2、初设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后,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3、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主要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并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文件基础。

4、如有重要修改、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复审同意。

5、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承担初步设计的合同责任。

(四)、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阶段

1、施工准备的主要内容有5项

(1)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2)完成施工用水、电、通讯、路和场地平整(3)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4)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5)组织招标投标,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

(五)、建设实施阶段

1、建设实施阶段是指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施。

2、项目法人或其代理机构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

3、开工条件:

(1)前期各阶段文件已批准,施工详图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建设资金已落实。(3)主体工程招标已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4)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5)建设管理模式已经确定,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的管理已经理顺。

(6)项目建设所需全部资金来源已经明确,且投资结构合理。(7)项目产品的销售已有用户承诺,并确定了定价原则。(8)按监督权限办理了监督手续(监督注册)。

4、参建各方的职责:

(1)项目法人:在建设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应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协调建设各方的关系(设计、监理、施工以及地方),研究解决施工中的关键问题,组织有关验收工作等。(2)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按合同规定,在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控制,站在独立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关系。(3)设计单位:按合同要求及时提供施工详图,确保设计质量,按工程规模派出设计代表进驻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施工详图经监理单位审核后交施工单位施工,设计单位对不涉及重大设计原则问题的合理意见应当采纳并修改设计,若有分歧意见,由建设单位决定。如涉及初步设计重大变更问题,应由原初步设计批准部门审定)。(4)施工单位:履行承包合同,严格执行规程规范,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

5、质量管理体制及质量管理责任

(1)、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包括,设计单位服务体系、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2)、质量管理责任279号令 第三

条 规定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3)、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在工程现场的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在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这里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质量管理体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对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而言的,参建单位每一方都是质量责任主体,对自己的质量行为负责。监督单位履行的是政府监督职责,不代替参建单位执行质量体系。一般来讲,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监督机构——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包括设计单位)由上而下,从人员情况,特别是掌握的资源上看,基本上呈金字塔结构。

这里明确政府监督是一种强制性的监督。为了加深、明确各方对自己质量责任的认识以及对监督工作的理解,监督部门特意在监督注册回执单的背面又将各方责任进行了明确。希望参建各方都有清醒的认识。

(六)、生产准备阶段

(七)、竣工验收阶段

1、竣工验收条件:

(1)按批准的设计内容全部完成(2)经过单位工程验收(3)经过工程档案资料专项验收

(4)经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5)经过环境保护设施专项验收(6)经过消防专项验收(7)完成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文件的编写(8)由审计机关完成竣工审计报告。

2、具备上述条件后,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

(八)、后评价阶段

二、项目法人责任制

1、按照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0号)的要求,项目法人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施工准备工程开工前组建完成2、组建项目法人要按项目的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和备案

3、中央项目由水利部(或流域机构)负责组建项目法人。流域机构负责组建项目法人的报水利部备案。

地方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并报上级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投资2亿元以上的地方大型水利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省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项目法人。

新建项目一般应按建管一体的原则组建项目法人。除险加固、续建配套、改建扩建等建设项目,原管理单位基本具备项目法人条件的,原则上由原管理单位作为项目法人或以其为基础组建项目法人。

一、二级堤防工程的项目法人可承担多个子项目的建设管理,项目法人的组建应报项目所在流域的流域机构备案。

4、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目法人组建(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指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由县级(包括县级以下)负责实施的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小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财政补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牧区水利、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项目)

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以下简称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对项目

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法人的指导和帮助。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兼任项目法人的法定代表人。项目法人组建方案上报材料主要内容:

(1)、项目主管部门名称;(2)、项目法人名称,办公地址;(3)、法人代表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参加工程建设简历;(4)、技术负责人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参加工程建设简历;(5)、机构设置、职能及管理人员情况;(6)、重要规章制度等。

5、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应基本具备的条件:

(1)、法定代表人应为专职人员,并熟悉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有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2)、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负责过中型以上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能独立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3)、人员结构合理,包括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经济、财务、招标、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大型工程项目法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10%,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25%,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一般不少于总人数的50%。中型工程项目法人具有各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参照执行。(4)、有适应工程需要的组织机构,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定员编制,按照水利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6、项目法人必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正确处理建设各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达到保证质量、保证工期、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目的。

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管理和生产安全负总责。

7、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法定代表人应为专职人员,熟悉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组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经历,有比较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参加过相应培训。(2)、技术负责人应为专职人员,具有水利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有比较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参与过类似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处理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3)、财务负责人应为专职人员,熟悉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经济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应的从业资格,有比较丰富的经济财务管理经验,具有处理工程建设中财务审计问题的能力。(4)、人员结构合理,应有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经济、财务、招标、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人员数量原则上应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应不少于总人数的50%。(5)、项目法人应有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的组织机构,一般应设置综合、计划财务、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等部门,并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合同、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8、项目法人是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1)、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批准的建设规模、内容、标准组织工程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设计变更的审核与报批工作。(2)、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组建现场管理机构并负责任免其行政、技术、财务负责人。(3)、负责办理工程质量监督、开工申请报告报批手续。(4)、负责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工程建设外部条件(5)、依法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及设备等组织招标,签订并严格履行有关合同。(6)、组织编制、审核、上报项目建设计划和建设资金申请,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工程建设资金,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严格按照概预算控制工程投资,用好、管好建设资金。(7)、负责监督检查现场管理机构建设管理情况,包括工程投资、工期、质量、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责任制等情况。(8)、负责组织制订、上报在建工程度汛方案,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并对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负责。(9)、负责按照项目信息公开的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供项目建设管理信息。(10)负责组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11)、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组织或参与工程验

收工作。(12)、负责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包括对各参建单位所形成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13)、现场建设管理机构作为项目法人的派出机构,其职责应根据实际情况由项目法人制定。

三、招标投标制

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的意见》(国办发[2000]34号);

3、《评标委员会和评标办法暂行规定》(国家计委、经贸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令第12号);

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第14号令);、《关于招标公告发布有关事项的通知》(豫计政法[2000]58号)

四、工程建设监理制

1、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质量,并协调建设各方的工作关系。

2、依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8号),《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29号)

3、监理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建设监理资质,按照批准的等级和核准的经营范围,承担承担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分包监理业务。

4、监理机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其中总监和主要监理人员应与监理合同约定一致,不得擅自更换。各类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监理单位工作原则是“公开、独立、自主”。

5、监理工作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理工程师应将其监理实施细则及对各监理人员的授权范围,书面通知承包单位。

6、监理机构应结合监理工程情况,编制切合实际的监理规划、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和内部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

7、监理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根据监理工程项目情况,可采取旁站监理、巡视检验、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等监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必须进行旁站监理。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认真审核、复核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配备必要的现场检测设备和人员,对施工原材料、中间产品进行抽检、分析,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监理机构应按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核查承包人现场检验设施、人员、技术条件等情况。应对承包人从事施工、安全、质检、材料等岗位和设备操作等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的资格进行验证和认可。

8、监理机构督促承包人按照施工合同约定保证施工设备按计划及时进场,并对进场的设备进行评定和认可。在检查施工条件、开工准备工作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

9、监理机构督促设计单位按合同和协议的要求及时供应合格的设计文件,审查设计文件是否符合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原审批意见,以及是否符合勘测设计合同规定;代表项目法人核查设计文件和各项设计变更,提出意见与优化建议;组织设计单位向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设计交底。

10、监理机构和监理工程师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监理机构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在施工中,监理机构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时应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工。

11、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审核付款申请,签发各类付款证书。监理工程师审核工程计量的数据和原始凭证,确认工程计量结果。

12、按照规范要求的格式与内容,及时、真实地做好监理日记、日志、月报、会议纪录、监

理总结等的填写、记录和整理工作。

13、水利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委托代理等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各类合同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以及履约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

14、编制监理、施工合同文件应采用已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和《堤防和疏浚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5.基本礼仪常识 篇五

1.餐巾不是用来擦汗、擦眼镜或刀叉。餐巾应至于膝盖上,不可挂于胸前。

勿拍打餐厅提供的纸餐巾,会惊吓客人。

2.餐叙中,不可任意趴到桌下捡餐巾或拾物,会被误认为行动诡异。

3.勿大声或拍手喊叫服务生,应以左手示意。

4.宴客时,男女主人要先举杯敬宾客。宾客回敬,以一次为妥,并由主人开始依序敬起。不能跳过某人,要依序敬酒。不可以水杯当酒敬人,为不擅饮酒者或女性可以水或果汁回敬。

5.女性不必主动向客人敬酒。男性也不宜向隔桌友人敬酒,更不宜离桌到处敬酒,有喧宾夺主之嫌。

6.正式餐会绝无划拳、逼酒及敬烟等不良动作。

7.吃西餐刀叉是由外向内依次取用。放最左最右边的是吃生菜的刀叉;其次是吃鱼或吃肉用的刀叉。盘子前横放的叉子或匙是吃甜点、喝咖啡或喝茶用的。

8.西餐出菜顺序是开胃菜(鲜蚝、小鲜虾、什锦瓜果或沙拉)、汤、主食(肉或鱼或其它)、甜点(布丁、蛋糕或冰淇淋)及咖啡或茶。

9.西餐饮酒有餐前酒(香槟、威士忌、红白葡萄酒或调酒)。饭中酒(红白葡萄酒或绍兴酒。红肉喝红葡萄酒,吃鱼选白葡萄酒)。饭后酒有白兰地、高梁酒或甜酒。拿香槟杯或葡萄酒杯,手要握住杯脚。拿高脚杯要兼握住杯身。拿啤酒杯则要握紧把手。喝白兰地要手握杯身。白葡萄酒和香槟须放在冰筒中冷藏再喝。

10.吃西餐时,餐桌上如放置一碗水,碗中漂浮一片柠檬或花瓣,那是用来洗手指的,千万不可以端来喝。

11.宴会餐桌上每人面前摆水杯、红白葡萄酒杯等杯子。不可用玻璃杯盛茶及咖啡。喝茶及咖啡均要使用垫盘。

12.吃西餐时,自己的面包是放在左边的小盘子。吃面包要撕一片吃一片。

13.不宜低头喝汤,要以匙就口,喝汤不出声。

14.吃肉或吃鱼要切一块吃一块,并以叉子叉肉或鱼送入口中。

15.西餐吃毕时,刀叉合并齐放在盘子上,叉子向上、刀刃向内;未用完时,刀子分开摆在盘子上左右两边。

16.吃中西餐时,若要短暂离席,要把餐巾挂在椅背上或对折放在面前的大盘子下。

17.男士有为女士拉椅子的礼节,也可由侍者代劳。

18.正式宴会,进餐厅时,要先看放在入口的座位图,找出自己的座位,以免上桌时再仓皇找座位。

19.参加鸡尾酒会时,勿喝太多,否则极易喝醉。

20.请帖指名邀请夫妇时,若夫人临时有事不能出席,可由女儿代替,但要先告知主人。

21.接到请帖后,如不能出席,要尽早设词婉告主人并致谢。

二、穿著的礼节

1.正式应酬时,男士穿合时宜的西装。女士穿合时宜的礼服、洋装、套装或旗袍。在大饭店吃饭,穿著要整齐、仪容要端庄。

2.女士中午不宜穿长裙或长旗袍。

3.男士打领带的长度以盖住皮带头为限,不宜过长或过短。

4.男士穿西装不宜穿布鞋。衬衫以白色长袖或浅色为宜,不宜穿鲜艳大红或短袖。

5.男士晚上应酬不宜穿白色西装。不管白天晚上,最好别穿黑西装配黑衬衫。(拉丁美洲家有丧穿全黑衬衫加黑西装)

6.参加丧礼穿著宜朴素,避免穿红色衣服或打红色领带。

7.男士穿双排扣西装,要随时扣上扣子。穿单排扣西装与人见面握手或起身讲话时,要扣上第一个扣子以示礼貌。穿三个扣子的西装,第三个扣子可以不扣。

8.参加餐会或是酒会,男士不宜穿白色袜子。

9.旅游时,不可穿西装,要穿便服和休闲鞋。

10.不可穿睡衣出门,更不可穿睡衣接待客人,也不宜穿拖鞋外出。

11.进入宴会厅前,要先脱下大衣并交给侍者挂在衣帽间。

12.宴会席间不可随意脱西装,至少要征求主人同意才可脱掉。

13.接到请帖时要看清楚服装规定。规定穿便服,则不宜穿西装赴宴。正式宴会的请帖上,均写明服装规定。

14.日常生活中,穿著要合乎年龄、身份及季节。

15.女士不宜把太阳眼镜插在头顶上。阴天及室内不宜戴太阳眼镜。

三、住的礼节

1.进出旅馆或自家房门,关门要轻声。

2.客人来家?堳臛X时,进门最好不叫客人脱鞋。

3.室内收音机电视勿开太大声,以免干扰邻居安宁。

4.与邻居要和睦相处及守望相助,见面主动打招呼。

5.进入已有乘客的电梯后,脸要立即朝门。电梯内勿与人交谈、吸烟或饮食,遵守先出后进原则。

6.女士独自进入电梯时,如有男士在场,则不必背对男士,要侧站以防万一。

7.在国外住旅馆时,每天早上出门前勿忘在枕头下放一或二美元小费。国内亦然。

8.晚上睡觉前,记得拉上卧室窗帘。

9.住公寓大厦不可在门外放鞋子、鞋柜及鞋垫等杂物。

10.住家垃圾依规定分类。

四、行的礼节

1.搭乘主人开车时,主人右边是首位,后排右边是第二位,左边是第三位,中间是第四位。第三位最后上车。

2.搭乘司机开车时,后排右边是首位,左边是第二位,中间是第三位。司机右手边是第四位。第四位最后上车。乘坐轿车时要让位尊长辈先上后下。

3.搭乘公共电扶梯靠右站,左侧通行。

4.搭乘捷运或公车要遵守先下后上原则。车上不可大声交谈及抽烟。相机让座。

5.与女士、位高、年长者同行时,要让彼等走在右边。

6.上下楼梯时,要让女士、位高或年长者先上后下。

7.三人以上同行,勿横排行走,以免占据马路妨害后方行人通行。

8.一人独行时,要走在马路右边,遵守规则。

9.开车不任意按喇叭。

五、说话礼节

1.参加酒会时,要主动争取与宾客交谈,惟要与人交谈时,宜先自我介绍。与多人交谈时,勿任意插话。

2.与人交谈,得知对方为校友,宜称对方为学长姐,勿因自己年长而叫对方为学弟。

3.与人交谈,勿自吹自擂,滔滔不绝,你来我往互动。多说对方优点,双方交谈才会顺利进行。对人多说好话,总不吃亏。

4.与人交谈,手不宜插入口袋,更不可以嚼口香糖或槟榔,也不可带墨镜与人谈话。

5.与人交谈,要面带笑容,和颜悦色。

6.与人交谈,不可贸然问年龄、薪资及婚姻等个人隐私问题。

六、见面介绍的礼节

1.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位低者介绍给位尊者,年轻的介绍给年长者,客人介绍给主人。

2.介绍时要等女士先伸手,男士才能与之握手;年长者先伸手,年轻者才能与之握手 ;位尊者先伸手,位低者才能与之握手。

3.握手时,两眼正视对方面带笑容。握手不可太用力也不可都不用力。

4.握手时,男士以脱去手套为原则。女士可带手套与人握手,微与位尊者或年长者握手,然以脱去手套为宜。

5.见面如需行拥抱亲脸礼,则先亲右脸颊再亲左脸颊。

6.介绍时,如对方递交名片,则要回送名片,如无名片可交换,宜当面致歉。

交际场合中,最好备有名片交换,以便扩大人际关系。

七、其它应注意礼节

1.搭飞机、参加演奏会、重要会议或演讲会时要记得关掉手机。

2.球场观看高尔夫时,当选手在击球或是开球时,均要关掉手机,也不可高声谈话或喊叫。

3.拜访朋友要先约定时间与地点,不宜随便串门子。拜访或赴宴不可迟到或早到太多。

4.晚辈要主动表示前往拜会长辈,不宜随便叫长辈来玩。长辈表示来访时,不宜拒绝。

5.应酬场合,不随便找人拍照。

6.参加亲友聚会,记得带合适礼物相送。

7.打电话要先报自己姓名,长话短说。

8.参加正式舞会时,要主动邀请邻近的女士共舞,惟须注意礼节。

原则上是邀请朋友的女伴共舞,不认识者最好不要贸然邀请。

6.日常基本礼仪常识 篇六

1、站姿——要有稳定感

最容易表现体态特征的是人处于站立时的姿势。社交场合中的站姿,要求做到“站有站相”,注意站姿的优美和典雅。

女性应是亭亭玉立,文静优雅;男性应是刚劲挺拔,稳健大方。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是:端正、庄重,具有稳定性。站立时的人,从正面看去,应以鼻为点与地面作垂直状,人体在垂直线的两侧对称,表情自然明朗。

温馨提示——注意防止不雅站姿,例如:

⑴ 上身。歪着脖子、斜着肩或一肩高一肩低、弓背、挺着腹、撅臀或身体依靠其他物体等。

⑵ 手脚。两腿弯曲、叉开很大以及在一般情境中双手叉腰、双臂抱在胸前、两手插在口袋等。

⑶ 动作。搔头抓痒,摆弄衣带、发辫、咬指甲等。

2、坐姿——讲究稳重感

坐姿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人体姿态,它反映的信息非常丰富。优美的坐姿是端正、优雅、自然、大方。

入座时,要走到座位前面再转身,然后右脚向后退半步,再轻稳地坐下,收右脚。

入座后,上体自然坐直,双肩平正放松,立腰、挺胸,两手放在双膝上或两手交叉半握拳放在腿上,亦可两臂微屈,掌心向下,放在桌上。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男士双膝稍稍分开,女士双膝必须靠紧,两脚平行,臀部坐在椅子的中央(男士可坐满椅子,背轻靠椅背)。双目平视,嘴唇微闭,微收下颌,面带笑容。起立时,右脚向后退半步,而后直立站起,收右脚。

温馨提示——要坚决避免以下几种不良坐姿:

⑴ 就座时前倾后仰,或是歪歪扭扭,脊背弯曲,头过于前倾,耸肩。

⑵ 两腿过于叉开或长长地伸出去,萎靡不振地瘫坐在椅子上。

⑶ 坐下后随意挪动椅子,在正式场合跷二郎腿时摇腿。

⑷ 为了表示谦虚,故意坐在椅子边上,身体萎缩前倾地与人交谈。

⑸ 大腿并拢,小腿分开,或双手放在臀下,腿脚不停地抖动。

3、走姿——展精神风貌

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从一个人的走姿就可以看出其精神是奋发进取或失意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等,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在生活中有的人精心打扮穿着入时,如果走姿不美,就会逊色三分;而有的人尽管服装样式简单,优美的走姿却使他气度不凡。

标准的走姿要求行走时上身挺直,双肩平稳,目光平视,下颌微收,面带微笑;手臂伸直放松,手指自然弯曲,摆动时,以肩关节为轴,上臂带动前臂,向前、后自然摆动;身体稍向前倾,提髋屈大腿,带动小腿向前迈。

温馨提示——注意矫正不雅的走姿:

⑴ 内八字和外八字。

⑵ 弯腰驼背,歪肩晃膀。

⑶ 走路时大甩手,扭腰摆臀,大摇大摆,左顾右盼。

⑷ 双腿过于弯曲或走曲线。

⑸ 步子太大或太小;不要脚蹭地面、双手插在裤兜或后脚拖在地面上行走。

⑹ 男士的走姿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一步一挪;或像闲人一样八字步迈开,那会给人以萎靡不振的感觉。

4、蹲姿——别不顾优雅

蹲姿一般以下列两种为宜:

⑴ 交叉式蹲姿。下蹲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后与右腿交叉重叠,左膝由后面伸向右侧,左脚跟抬起,脚掌着地,两腿前后靠紧,合力支撑身体。臀部向下,上身稍前倾。

⑵ 高低式蹲姿。下蹲时左脚在前,右脚稍后,两腿靠紧往下蹲。左脚全脚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右脚脚跟提起,脚掌着地。右膝低于左膝,右膝内侧靠于左小腿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势,臀部向下,基本上靠一只腿支撑身体。

温馨提示:

下蹲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有弯腰、臀部向后撅起的动作;切忌两腿叉开,两腿展开平衡下蹲,以及下蹲时,露出内衣裤等不雅的动作,以免影响你的姿态美。因此,当要捡起落在地上的东西或拿取低处物品的时候,不可有只弯上身、翘臀部的动作,而是首先走到要捡或拿的东西旁边,再使用正确的蹲姿,将东西拿起。

5、递物——讲究安全、便利、尊重

行为举止要考虑到是否有礼貌,是否伤害他人。以日常生活常见的递交物品为例,请把握递交物品三原则:安全、便利、尊重。

若递刀递笔给他人,就必须“授人以柄”,千万不要把刀尖、笔尖对着他人递过去,要令人有安全感并使对方很方便地接住,还要等对方接稳后才能松手,这就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端茶递水最好双手递上,注意不要溅湿他人;要讲究卫生,捧茶杯的手不要触及杯口上沿,避免客人喝水时嘴唇碰到你手指接触过的地方。

若递交书本、文件,也要尽量双手递上,让文字正向朝着对方,使对方一目了然,不能只顾自己方便而让他人接过书本文件后再倒转一下才看清文字。

温馨提示:

递交物品时一般要求和颜悦色,并说:“请接好”、“请用茶”、“请收好”之类的礼貌语,还要注意目光的交流,双方最好处于“平视”状态,尽量避免“俯视”时的傲慢、施舍之意或“仰视”时的畏惧、讨好之态。

6、行为——注意情境、角色、距离

行为举止应恰到好处。举止三要素:情境、角色、距离。

⑴ 随情境变化在办公室与在运动场,在教室与在足球看台上,出席婚礼与出席葬礼,朋友聚会与商务谈判……所表现出来的举止神态截然不同,才是正常现象。

⑵ 有角色意识

如果主次不分,没大没小,反客为主,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贻笑大方。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行为举止就不可能为所欲为。特别是官员、军人、教师等类型人物的行动就显然不大自由。特殊人物的举止格外令人关注,其效果也与众不同。

⑶ 有距离概念

男女同学之间如果经常靠得太近,未免有“相处过密”之嫌;情侣之间,如果离得太远,就有闹别扭之感。尤其是在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远近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距离75厘米左右是“个人界域”,意为“亲切、友好、融洽”,适合于朋友、同志、同事谈心;距离在45厘米以内是“亲密界域”,意为“亲密无间、爱抚”,适合于恋人、夫妻、母女等最亲近者的交流。

7、握手——友好情感的传递

握手次序应把握尊者优先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其次序是:上级、长辈、女士。具体说,在上下级之间,一般由上级先伸手,下级再相握;长辈与晚辈之间,应是长辈主动先伸手,晚辈立即反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应由女士先大方地伸手,男士有礼貌地响应。

在表示祝贺、慰问的特殊场合,下级、晚辈、男士也可先伸手。

主客之间:迎客时,主人先伸手,以示欢迎;告别时,客人应先伸手,表示感谢。告别时,若由主人先伸手,就有逐客之意。

温馨提示:

⑴ 伸手时右手掌要与地面垂直,以示友好、平等。如果伸出的手,掌心向上是顺从性的握手姿势,以示谦恭、服从,乃至乞求、巴结;如果伸出的手,掌心向下是控制性的握手姿势,表达的是居高临下、傲慢,支配控制对方之意。

⑵ 握手时,必须注意目光交流,适当寒暄。切忌与对方握手时目光游移、左顾右盼,与第三人谈话。

⑶ 通常,握手只能一对一,注意不能几个人交叉握手,要等别人握完后再握。

⑷ 不能戴手套与人握手,女士戴的礼服手套除外。

⑸ 与一般女性握手只要握手指部分。

⑹ 不要用湿手、脏手或有疾病的手与人握手,如果对方已伸手,你应该亮出双手,简单说明情况表示歉意,以求得谅解,才不至于失礼。

⑺ 跨门槛时不可握手。宾主告别时,要注意跨门槛(一只脚在门槛边,一只脚在门槛外面)时,不可握手。

8、行礼——多姿多彩、灵活运用

⑴ 鞠躬

鞠躬是我国古代传统礼节之一,至今仍是人们见面表示恭敬、友好的一种人体语言。和握手相比,鞠躬表达的敬意更深一些,常用于婚丧节庆、演员谢幕、讲演、领奖等场面以及下级对上级、服务员对客人、初次与朋友见面。特别是在大众场合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时,个人不可能和许多人逐一握手,则以鞠躬代之,既恭敬,又节约时间,值得大大提倡。

⑵ 拱手(抱拳)

拱手礼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礼节,而且它既可以避免人数众多时握手的不便,又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春节拜年、单位团拜、亲朋好友聚会或向别人祝贺时。

⑶ 起立

这是向尊长、来宾表示敬意的礼貌举止。常用于上课前学生对老师,开会时对重要领导、来宾、报告人到场时的致敬。平时,坐着的位低者看到刚进屋的位尊者,坐着的男子看到站立着的女子,或者在送他们离去时,也都要用起立以表示自己的敬意。

基本礼仪常识——仪表篇

1、仪态——展示您的教养

仪态,指人的姿态、举止和风度,即一个人的表情、行为、动作,也包括人的体态语。它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感情、素养和气质。个人的礼仪修养正是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发型的选择要根据自然、大方、整洁、美观的原则,既要观察发型的流行趋势,又不能盲目追赶潮流,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和脸型特点。

4、服饰——也要讲原则

⑴ 遵循国际通行的“TPO”三原则:

T(Time)表示时间,即穿着要应时。不仅要考虑到时令变换、早晚温差,而且要注意时代要求,尽量避免穿着与季节格格不入的服装。

P(Place)表示场合,即穿着要应地。上班要着符合职业要求的服饰,重要社交场合应穿庄重的正装。衣冠不整、低胸露背者委实不宜进入法庭、博物馆之类的庄严场所。

O(Object)表示着装者和着装目的,即穿着要应己。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社交活动的具体要求、自身形象特点来选择服装。

⑵ 讲究协调

要与年龄、形体相协调。超短裙、白长袜在少女身上显得天真活泼。偏瘦和偏胖的人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欠美之处凸现。

要与职业身份相协调。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服饰不大自由。行政、教育、卫生、金融、电信以及服务等行业人士的服饰要求稳重、端庄、清爽,给人以可信赖感。公关小姐的服饰也不宜过分性感,否则会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伤害。政治家、公众人物的服饰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更不可掉以轻心。

5、西装——穿出你的风度

西装的穿着比较讲究,否则就显得不伦不类。

⑴ 西装的衬衫

衬衫一般应选用硬领尖角式的,领口一定要挺直,而且要比外套的领子高出1.5厘米左右,并贴紧。颜色以纯色的为佳,其中白色为最容易搭配的颜色。袖口略长出西装袖口约2厘米。下摆要塞进裤子里,不要散在外面。衬衫配领带时,应把所有的扣子系上,不能将袖子卷起。不系领带时,最上面扣子不要扣。

⑵ 西装的外套

新买来的西装在穿着之前,要把袖子上的商标(小布条)剪掉。

双排扣的西装比较庄重,一般要把扣子系好,不宜敞开。单排两粒扣的西装扣法很有讲究:只系上面一粒的是庄重,敞开都不扣的是潇洒,两粒都扣的是呆板,只扣最下面一粒的是流气。三粒扣的西装,扣好上面两粒为佳,只扣中间一粒的也行,全不扣的未尝不可;切忌只扣最下面一粒,也不宜只扣下面两粒。

西装外套上的口袋只是装饰性的,一般不装东西,以保持平整挺拔。左胸的口袋,只可插鲜花或手帕。切忌把钢笔、记事本等装在左胸外口袋,这些小物品可放在外套左右胸内侧口袋里。

⑶ 领带

穿着西装,领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要注意领带的色彩,要与外套协调搭配。领带系好后,其长度以大箭头垂到腰带下沿处为佳,可上下浮动一寸左右。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的第三、第四粒扣子中间;也可将领带夹别在里面而不外露,只起固定作用。如果穿马甲或毛衣,一定要把领带放在毛衣、马甲里面,还要注意毛衣、马甲的下摆切不可塞进裤子里面,以免臃肿不堪。

⑷ 西装的长裤

西装的长裤以裤脚接触脚背,一般达到皮鞋后帮的一半为佳。裤线要清晰、笔直。裤扣要扣好,拉链全部拉严。

⑸ 配套的鞋袜

穿西装一定要配皮鞋,千万不要穿凉鞋、布鞋、旅游鞋等,而且皮鞋要擦亮。黑色皮鞋可配各种颜色的西服,其他色彩的皮鞋要与西服的颜色相同或接近才能相配。配袜子也应讲究,不可忽略。袜子的色彩应采用与皮鞋相同或接近的颜色。不宜用白袜子配黑皮鞋,男士切忌穿女士常用的肉色丝袜。

6、女装——体现品位与风采

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着装要得体、有品位。

⑴ 首先考虑自己的身材

身材矮胖的人,应避免选择过于鲜艳和大花、大格子的衣服,而应穿着垂直线条式样、颜色素雅、剪裁合体的服装。身材高瘦的人,要避免穿垂直线条、过于透明的衣服。

⑵ 也要考虑自身的肤色

肤色白皙的人穿什么颜色都合适,如穿深色服装,更显得肤色细白洁润;肤色黝黑的人则最好选颜色素雅、较明亮的颜色,可获得健美效果。

⑶ 衣着搭配要协调

一般来讲,上衣与下装的质地款式应相配,不要上衣十分厚重而下装又极轻薄,也不要上着职业装而下着牛仔裤。除此之外,还要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

⑷ 服装与鞋子也要在颜色款式上加以搭配,比如套装配高级皮鞋,运动装配旅游鞋等。

8、饰品——巧着一物尽风流

装饰品是人装束的点缀,既可画龙点睛,亦可画蛇添足,并非多多益善,因此不得不讲究。

⑴ 适应场合。高档珠宝首饰,适用于隆重的社交场合,不宜在工作、休闲时佩戴。

⑵ 适合身份。选戴首饰要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角色相适应。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宜戴首饰;公务员穿着执法制服时不能佩戴首饰,平时佩戴的饰物以少为好;男士若戴项链最好不要外露。

⑶ 扬长避短。选戴首饰要考虑自身的身材、肤色、衣服款式等因素。注意扬长避短。比如体型较胖、脖子较短的人应选佩较长而细的项链;身材苗条、脖子细长的人则最好选佩宽粗一些的短项链,造成视错觉以弥补颈项美感之不足。

⑷ 量少为佳。炫耀性地佩戴众多首饰显得俗不可耐。若有意同时佩戴多种首饰,总量上不可超过3种,只有新娘可以例外。

⑸ 色质相同。若同时佩戴多件首饰,应力求色彩、质地相同,以避免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之感。

⑹ 佩戴得法。要了解并尊重风俗习惯。项链通常只戴一条,不宜同时挂着金项链、珍珠项链等;耳环讲究成对佩戴,且不宜在一只耳朵上同时戴多只耳环;手镯戴一只两只皆可,但也不宜在一只手上戴多只手镯,手链通常只在左手上戴一条,不宜双手同时戴手链;胸针通常别在西装左侧领上或左侧胸前。

基本礼仪常识——言语篇

1、言语——体现你的修养水平

未曾说话先有礼,一旦开口更有礼。

⑴ 说话时要注意对方心态和时机

就是要考虑对方能否听得懂,是否感兴趣,接受程度怎样。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时刻,一句由衷的祝贺、一段真诚的赞美,必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时、心情沮丧之日,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番恳切的鼓励,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

⑵ 不可说假话、空话、大话

“狼来了”只能捉弄人一回、两回,第三回就必然受惩罚了。栽赃陷害、出口伤人、诽谤他人,是对人的极大伤害,挨打的皮肉之伤易愈合,被冤的心灵创伤难平复。

说空话、大话者,可能会迷惑人一时,但绝不能哄人长久。在这种情况下,“日久见人心”,所见的是浅薄之心,不可信赖之人。

⑶ 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

在日常生活及社交中,还有一类“言不由衷”的现象,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和惯例,则不能视为虚伪和失礼。

在社交场合的客套话,如“久仰大名”、“幸会”、“光临寒舍”、“蓬荜增辉”等,显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令对方感到舒服,觉得受到尊重,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是不失礼貌的表现。

在亲友,尤其是情侣之间,常说些“冤家”、“好恨你”等等,且不必为他们担心,这些带戏谑的反语,与相敬如宾相辅相成,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2、情感——是否动听的关键

人是最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获得礼遇可满足自尊需要,因此,说话必须讲究情感。

⑴ 态度诚恳。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嘴巴动听,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与人交谈时,神态应专注,如果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答非所问,就很失礼。

⑵ 善于聆听。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去打断对方的话语。

⑶ 细微有别。人类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情感就大不相同。如:坐、上坐、请坐、请上座;喝茶、请喝茶、请用茶,就令人明显感受到所获礼遇等级的差别。

⑷ 严于律己。说话者要有换位思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技巧——说话也要有艺术

⑴ 要有角色意识。说话时应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次不分、没大没小,从来都是不礼貌的。

⑵ 要顾及他人。俗语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说话者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要考虑到听众是否听得懂,因此要尽量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要将心比心,说话要有善意。还要注意在聚会场合,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

⑶ 要考虑措辞。直率固然是优良品格,但在许多场合说话则不宜直来直去,否则就是缺乏教养,可能使人误会、难堪。在酒店用餐、出席宴会,你就绝不能讲要去大便小便,非说不可的话,也只能讲去卫生间、洗手间。

⑷ 要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因为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

4、称呼——与人沟通的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亲缘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公、婶婆、三叔、二伯、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按辈分身份称呼,显得亲切温馨。

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相称,如“孙院长”、“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王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张”、“小黄”,比较尊敬随和,也较常用;姓加后缀,如“王老”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对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称其名,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未婚女性称“小姐”、已婚女性称“女士”;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老板、服务员、小姐、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5、寒暄——有情有礼不尴尬

寒暄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常见的寒暄方式有:

⑴ 问候式。如“您好”、“早上好”、“新年好”之类的常见礼貌语;“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最近忙吗?身体好吗?”之类的关切问候语。

⑵ 触景生情式。如“晚上好!这时散步很好”,“今天天气真好、这里风景很好”。这类话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寒暄方式。

⑶ 赞美式。如“多年不见,您风采依然”,“小王,你这个发型可真漂亮”之类的语言对方听了肯定高兴。

⑷ 敬慕型。如“久仰大名”、“拜读过您的大作”、“很高兴见到您”等等。

寒暄语或客套话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选用,以诚恳、亲切、自然为好。

温馨提示:

对久未联系的朋友不宜贸然说“孩子多大了”、“代问夫人好”之类用语,以免碰巧触及对方隐痛而尴尬。可用“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寒暄语。

7、电话——闻其声可知其人

打电话的人作为主动行为者,应该考虑到被动接听者的感受。

⑴ 不打无准备之电话。打电话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站着最好,坐着也行,但不要躺着,或歪靠在沙发上,那样势必发出慵懒的声音,更不能边吃东西边打电话。拿起听筒前,应明白通话后该说什么,思路要清晰,要点应明确。

⑵ 选择适当的通话时间。原则是尽量不打扰对方的作息。一般而言,三餐时间;早七点(假日八点)以前,晚十点以后;对方临出门上班时、临下班要回家时,都不宜打电话,除非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切忌半夜三更打电话,以免惊扰对方及其家人。通话时间也要控制,尽量长话短说。

⑶ 注意说话礼貌。音量要适中,以对方听得清晰为准。语速要稍缓,语气应平和,给对方以亲切感,但不可拿腔拿调、装腔作势。

一般而言,接通电话后,应立即作简要的问候、自我介绍并说出要求通话的人,切忌说“你知道我是谁吗?猜猜看!”之类的话。

打电话始终要用礼貌语,常用的有:“您好”、“我说清楚了吗”、“谢谢”、“再见”、“晚安”!

接电话的礼貌体现自身的教养和家庭或单位的风貌。拿起话筒,首先以礼貌用语,通报自己的单位名称。在办公室接电话,切忌旁若无人,影响他人工作。若是在家中,接电话时一声“您好”式的问候,对方就可回话了,若有必要,接着再作自我介绍。

如果对方要传呼张三,接听者应该热情地告诉对方,如:“好的,请稍候。”然后用手捂住受话器,或去请或直接把话筒递给张三。如果张三不在场,接听者应委婉地说:“需要转告吗”,“可以留下您的电话吗”,切忌以一声“不在”、“没看到”即挂断。

在电话机旁要备好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对方的留言。接到打错的电话也要亲切地说:“对不起,您打错了”。

当电话交谈结束时,可询问对方,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最后以“再见”之类的礼貌语结束。

放下话筒的动作也要轻缓。如果话音刚落,你就“啪”地一声扣上听筒,可能会使你前面的礼貌前功尽弃。一般是让尊者或由打电话方先放下自己的话筒。

8、手机——开机关机不可忘

手机礼仪既有电话礼仪的共性,还有其特殊的规范。手机的基本特点在于移动性,可能把噪音带到任何场所,因此手机使用者要特别注意顾及他人。

⑴ 开机为通话之本。在一般情况下,要让手机处在开机状态,随身携带,以便及时接听,不让对方焦急等待,也不让远离主人的手机吵烦他人。在不便及时接听的情况下,一有机会,就要及时回音并说明原因,致以歉意。

⑵ 不该响时,绝不让它响。在特殊场合,比如在开车、开会、动手术、讲课、表演、会谈时,在影剧院、医院、音乐厅、图书馆里,在飞机、公交车、宾馆大堂上……你不能旁若无人地打手机!

⑶ 长话短说、顾及他人。打手机应特别注意说话简洁,节约通话时间。如果对方正在路上或在办事或处在不宜多说话的场合,就更应长话短说。

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但要注意:不要利用它发送信息垃圾给你的熟人,不可以用此开庸俗的玩笑。

基本礼仪常识——公共场合篇

1、公共场合——文明守礼注形象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

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唿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乘车——共同营造好环境

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能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3、旅游观光——争当中国好游客

游览观光: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7.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 篇七

一、精神文化是教学的应有意蕴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的世界观奠定了精神文化存在于一定物质形式和活动的合理性, 是教学活动中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在依据。

学校精神文化是以一种内化为潜形的、精神的规范和尺度去影响人的, 它反映的是学校人、事、物的精神性存在。学校精神文化不可能离开学校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而单独存在。学校的人、事、物皆可能焕发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又可能深深潜隐于学校的人、事、物中。精神文化是学校物质升华而绽放的最美的“花朵”, 学校精神文化建构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 例如, 师生、学校建筑、物质设施以及制度、管理、学校活动 (包括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手段) 等学校时空的所有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有活力的因素, 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行为倾向尤其是价值观念, 起着核心的作用。教学活动是师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最富集、最稳定、最基本、最为常见、最生动、最重要的学校活动, 因此, 教学是学校精神文化依托的主要载体。

其实, 在教学中建构精神文化不仅是学校精神文化基于教学等物质载体存在的结果;另一方面, 也是教学活动本质的使然。

广义看, 教育是一项文化事业, 教学是文化传承的手段, 同时对文化也具有改造、整理、创新功能。不仅课程知识, 而且教师教学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都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 我国的教育学教材中都多有论述。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 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纯知识形态 (即物质形态) 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所折射出的深层的、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人。前者可谓文化知识, 后者不在于传递知识, 而在于“唤醒生命”、“催发灵魂”、“陶冶性灵”, 是“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 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可见, 精神文化是教学中应有之义。

将教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 除上述精神文化与教学二者关系的理论诉求外, 还有着以下几个现实因素。 (1) 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 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 计划性强, 目标明确, 组织程度高。 (2) 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教学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活。 (3) 教师参与的面广, 涉及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校领导。就学科教师而言, 有长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 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 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 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甚至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都有着共同的责任, 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如果他们能形成统一的合力, 那么教学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教学是师生互动事实真相的表达, 是师生学校生活中生命的真实栖居, 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 正彰显着学校精神文化广袤深刻的内涵。当我们以精神文化的视角看待教学时, 自然会唤醒教学活动中精神文化建构的自觉。当然, 笔者并不否定和反对其他形式和途径建构精神文化的作用。

二、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审视

教学永远具有精神文化的品性, 是精神文化的存在。然而, 在目前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中, 存在着教学与精神文化相割裂的现象。精神文化建构似乎只是校长、团队、班主任或学生管理等某些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与广大教师的教学不甚相关。其做法也大多仅仅是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更有甚者, 学校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建构, 而是移植他校的校风、校训以及张贴名言警句外烁之。譬如, “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学校精神文化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学校, 但在许多学校教学中却很少或从不关心师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等内涵的体验, 似乎与教学毫不相干甚至相反。再例如, 倡导“平等、博爱”, 但在教学中却大量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此种种, 不但无益于精神文化的建构, 反而加重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危机。另外, 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做法是,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校精神文化或在班会上传授有关学校精神文化的知识以及提出规范性要求。

上述观点和做法可概述为精神文化的管理建构、移植建构和教学渗透建构, 其中隐含着以下几种前提性假设。 (1) 认为精神文化仅是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责, 而与教学无关或相关不大。 (2) 认为学校精神文化是外烁的, 而不是内源于学校实际涵养培植的。 (3) 认为教学中没有精神文化因素, 需要在教学中硬性加入精神文化内容。 (4) 认为精神文化是以理性知识“传授”和规范“约束”来建构的, 且主要存在于外显的知识形态中。

显然这几种前提性假设有着预设谬误。首先, 就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而言, 人文学科课程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价值显而易见, 不必赘述。自然科学知识经教育处理而转变为课程知识时, 也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当课程知识在教师个体价值重赋和全面展开的师生互动碰撞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 (教材) 知识已成为独具师生个性、颇具精神文化意蕴的教学知识。

其次, 学校精神文化不只存在于知识中, 也存在于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以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包含着一定的精神文化。譬如, 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能蕴含有“崇尚科学理性和尊重自主创造性”的文化特性;单向说教式教学可能蕴含有“尊重权威、严肃、纪律、服从”的文化特征;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能蕴含有“尊重、民主”的文化特性。当然, 笔者并不否定知识之于精神文化的奠基作用。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知识能对学生精神文化的涵养、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可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对精神文化的生成亦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教师的文化素养、人格品行, 以及课堂时空的文化氛围等更具有榜样和激励作用。

再次, 精神文化本质上是精神性的存在, 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规范性要求, 更深层的是个体实践性的、体验性的, 以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呈现的、人格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能“超越一切浮世表象”而透过外在形态的物质焕发出来的精神实在。精神文化尽管内在于人的心灵, 但不是人的自然秉赋, 而是属于人社会性存在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精神文化是人在长期社会生存中文化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精神文化的内在性和社会实践性, 决定了精神文化只能用个体的体验去唤醒、建构, 而不能搬运、移植。对师生而言, 就是要以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为本, 并内源于教学与学习生活建构。

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谬误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其一, 精神文化简化为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责, 而在学校管理的理论认识中, “工厂理论”占据着广大教育者认识观的制高点。在模式化的科层组织管理中, “重组织轻个人”、“重工具理性轻人文关怀”, 师生情感、价值、需求等被淹没在同一化的、模式化的、规范化的刚性管理中, 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人被进一步强化为单一的“经济人”。正是由于精神文化被简化为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能, 在学校实践中才会仅限于某些学校管理者或部门的活动, 造成师生教学活动与精神文化建构的割裂, 而由于学校管理理论的“工厂论”认识, 又带来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沦落。

其二, 传统课程中“学科中心论”自觉不自觉地掏空或弱化了精神文化的蕴涵。众所周知, 课程设计的依据主要有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国传统的课程是学科中心倾向的, 以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关注知识的传递, 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需要、价值等人文关怀不够, 对社会时代发展的追寻有些落后, 这直接带来了精神文化蕴涵的不足, 致使教学中不得不依靠外在知识的硬性加入或渗透来建构精神文化, 或干脆直接搬运和移植他校的精神文化。

其三, 在教学中渗透精神文化建构的观点还有着陈旧教学论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教学论中, 教学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我国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下, 教学最终沦落为“智育”, 课堂成为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 人的伦理、意识、价值观、情感等生活世界被遗忘在教学之外, 只见学科知识条块, 不见价值与精神。至于精神文化甚至思想道德教育, 还需要从别处搬来生硬的加入到教学中, 即教学渗透。而这些材料或与教学任务相关不大或不相关, 渗透得实在勉为其难, 不但占用了教学时间, 妨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使得原本圆润的学科教学变得生硬僵涩。

三、教师:做自觉的精神文化建构者

教学过程是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过程, 精神文化建构应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精神文化建构者、追求者。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精神文化的理性认识, 还要以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精神文化的价值思考, 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正如前所述, 精神文化是教学蕴含的另一方面, 是教学的一种品性, 教学应关心精神文化的生成并以此激励学生、陶染学生、催发学生, 这亦应是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摆脱教学单面的价值立场, 总体把握和思考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 在价值的终极立场上, 关怀教学、思考教学。

教学伦理的考量必然要求教师将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即教学生活。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种包含师生价值、意识、伦理道德等精神因素的生活过程。教学成为生活, 师生的精神和意义世界将不再被忽视和遗忘, 且会加深对教育真谛或意义的理解, 并以此建构教师自我意义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 精神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意义, 必然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和理论的觉醒。其实, 教学中师生以生活的态度去感悟、体验教学过程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时, 精神文化也就开始自觉的生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精神文化的建构者, 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 在课程 (教材) 知识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的教学知识的过程中, 提升教师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 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 (教材) 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 课程 (教材) 知识是自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 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信息, 但这些精神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 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教学知识是课程 (教材) 知识的教师个体化实践, 具有远远大于课程 (教材) 知识的精神文化含量。首先, 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 (教材) 知识时, 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 以及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规律和教学资源条件等而再造新的知识 (教案就是一种体现) , 重新赋予课程 (教材) 知识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是课程 (教材) 知识, 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 具有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次, 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细节, 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譬如, 平等的师生关系蕴含着民主的价值思想, 等等。概言之, 教学知识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建构开发了的课程知识, 也可称为后课程 (教材) 知识。毋庸置疑, 教学知识的精神文化信息是无比丰富的, 是师生活动最具有个性化的部分, 最能彰显师生精神文化特征, 且最易为学生接受, 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因此, 教师在将课程 (教材) 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的过程中, 应重视对课程 (教材) 知识的超越, 提升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这是教学建构精神文化的根本, 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检视。

精神文化是教学的灵魂。失去精神文化滋润的知识和教学,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都是缺乏灵性和活力的。譬如, 数学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严谨、逻辑、理性等相应的精神文化, 则数学教学仅仅是在学生头脑中堆积符号的训练。我们传统的应试教学就存在将课程 (教材) 知识中本已少得可怜的精神文化信息赶尽杀绝的现象。其实, 教师不只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更在于让学生领悟和生成一种相应的精神文化, 以学科的精神文化培育人。同时, 教学活动的本身也不仅在于结果如何, 而更在于让学生领悟和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 以教学过程的精神文化培育人。今天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为教学超越课程 (教材) 知识, 提升教师对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能力, 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 2003 (3) :28.

[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 2007 (2) :14.

[3]王培峰.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精神生活[N].中国教育报, 2002819.

8.预防煤气中毒基本常识等 篇八

煤气中毒,即常说的一氧化碳中毒。这种中毒事件特别是在冬天时有发生。因此,克服麻痹思想,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基本常识十分重要。

1.煤气中毒是咋回事? 当煤燃烧不完全时会产生一氧化碳(煤气),这种煤气被人吸入肺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运送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发生一系列中毒症状:轻度的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中度或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虚脱,常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紊乱、传导阻滞等,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死亡。

2.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首先要克服麻痹思想,房内生火取暖,一定要安装排烟设备(如烟筒、烟道),并经常检查有无堵塞和漏洞,出现排烟不通畅或漏烟,要立即修理。烟筒伸到室外的部分,最好安一个弯头,防止呛风倒烟。室内门窗不要关得太严,门窗上安一风斗,既可防止煤气中毒,又能流通空气。有人说,在火炉上放一壶水可防煤气,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错误做法。用煤气或液化气做饭烧水,也应严防煤气中毒,办法是注意管道有无漏气;不用火时,应关紧闸门。

3.发生煤气中毒该怎么办? 一旦发生煤气中毒,应立即把患者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扣,使其及早呼吸新鲜空气。如患者昏迷不醒,可针刺其人中、合谷、内关、涌泉、十宣等穴位,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送医院急救。(山西 文强)

进地窖要当心

冬季,农户大多利用地窖或井窖储存白菜、地瓜或家畜饲料。可您知道吗,薯类和蔬菜在存储过程中要进行呼吸,这样会使窖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存储物如果发生腐败变质,还会释放出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如果人突然进入地窖内,就很可能发生中毒事故。

上一篇:icu护士带教计划下一篇:调查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