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024-08-15

简便运算教学设计(共19篇)(共19篇)

1.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⒉能举例说明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吗? ⒊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⒋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算式。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启发学生思考: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⒉知道观察,发现规律。①第一组运用乘法交换律。②第二组运用乘法结合律。③第三组运用乘法分配律。⒊总结规律。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⒋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指名板演:

3151(5)()12 5664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⒈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⒉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这道题先算“1×100”会使计算更简便。50⒊出示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第10、11、12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⒋出示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这三道题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道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2.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二

一、关注知识迁移

首先,需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合“小数乘法”,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整数乘法的知识迁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整数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注重方法引导

1.加强口算训练,这十分必要,也很关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数的口算,如0.25、1.25、0.08、 0.4……应让学生牢记。学生口算能力强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比较容易,即会很自然地应用口算定律来解决问题,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2.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同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能力。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新知的学习分为三个知识点,即“三个数连乘、两个数相乘、乘加乘或乘减乘”;课堂练习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怎么算?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这样算有什么作用;在课堂中,渗透迁移的原理和凑整的思想,让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师要把握每个知识点中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使内容不重复,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枯燥,又使运算定律的教学落到了实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简算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进行合理的变化后再进行简算。

3.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混淆或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错误。如2.5× 32,学生知道32可以先拆分成4×8,第二步应该用2.5×4×8,但有的学生却用2.5×4之后再乘上2.5×8, 结果变成了 (2.5×4)×(2.5×8),在这里多乘了一个2.5,本来可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的,但是学生却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了。而在做4×(2.5+1.25) 这样的题目时,一些学生又写成了4×2.5+1.25,忘记1.25还要与4相乘。这两类练习题,是学生出现问题最集中的。针对学生作业错误,我在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课后及时进行作业分析、讲评和订正,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进一步理清学生的思路。复习时,我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类型做了一些归类。一类是能计算出满十、满百、满千或者容易口算出结果的算式,如0.25× 4.78×4、2.33×0.5×4。第二类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如1.1×2.5+0.9×2.5=(1.1+0.9)×2.5。第三类是拆数后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其中又可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这个数能被4、8除尽的,如6.4、32等;还有两个数相加减,这个数接近1、10、 100、200……如0.25×32×1.25=0.25×4×8×1.25、4.86× 99=4.86×(100-1)、0.65×201=0.65×(200+1)。其中,把一个数拆分为两个数相乘的,拆分后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拆分为两个数相加减的,拆分后可以运用分配律计算。

3.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简便运算 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 应用

一、引言

简便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细微灵活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还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性进行培养,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重复运用“题海战术”,造成小学生的思维固化。例如:在传统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对于简便运算中的数学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缺乏重视,只是单纯地通过大量的、繁杂的简便运算的题目来重复机械化的练习;有的教师不重视对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的深层次挖掘和讲解,在对运算规律和性质进行讲解时一带而过,使得学生缺乏探索性;还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使学生成为运算的奴隶。针对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简便运算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简便运算教学策略的优化

简便运算主要是指小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特点,在运算规律或运算性质的指引下,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实现运算的简单、快捷。简便运算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特点,如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

(一)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简便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主要是将烦琐的、难的数值运算进行简化,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数值计算的方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数学运算性质、运算定律的指引下实现数值的等值变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如可以运用“凑整”( 凑十、凑百、凑千等)的方式进行简便运算。经过多次训练后,很多学生能够在计算中更加准确,计算速度也更快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二)整合教学目标,创建多元化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数学简便运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探索和理解运算规律,能够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将这句话进行分解后不难看出,这是对简便运算教学中“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这两个目标的界定。经历运算规律的探究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简便运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进行简便运算。这一过程的经历能够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升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将简便运算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做到学生一看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后马上产生使用多种方式解题的联想,并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自我判断,最后确定一种最合理、最优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讲解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为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目:“11.45+2.12+77.88+8.55”。在展现这道题目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你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切实感受到运用简便方法不仅提高了运算的速度,更提高了运算的正确率。学生在感受到避繁就简的运算后,更激发了学生简便运算的积极性。在展示完例题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继续完成两道运算题目:“(1)10-5.35-2.65;(2)5.36+4.981+10.64+6.019”。在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一看到类似题目就会产生简便运算的联想。

(四)多种方式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价

在学生训练后,教师还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探索出运算的最优化方案。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教材中和教师展现给学生的简便运算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方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或许并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也不是其所能接受的。因此,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例如:在进行简便运算16×125时,很多教师总是跟学生强调125和8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凑成1000,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这样展示:16×125=2×(8×125)。当学生采用16×125=4×(4×125)时,教师就认为不正确。其实,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来固定学生的思维,一种方法简便与否,学生只有亲自尝试后才能感觉到。

总之,简便运算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简便运算意识、思想的培养,将这种思想和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使其变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运算中灵活运用简便运算,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臧娜.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03).

4.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寻求起点,揭示题

1、你能在2分钟内完成下面6道题吗?试试吧。

①103+28+97+72

②688-291-9

③(2+12)×4

④2×44

⑤129×101-129

⑥XX÷12÷8

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能那么快吗?

生:这些题都可以简便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些定律和性质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题)

三、梳理知识,分类整理

1做这些试题的时候你们都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呢?(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连除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有补充吗?

老师曾经总结过是定律2性质。

2、自主看书,完成任务。(出示)

A、请把定律2性质的意义和字母表达式说给同桌听。

B、同桌商量,(思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容易混淆?)请你分类整理,让人一目了然。

师:老师黑板上也挺乱,想听听同学们是如何分类整理的?

学生汇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根据变换符号: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

师:我们刚才复习了那么多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每一道试题到底运用到了哪一个定律或者性质呢?我们现在来对号入座。

(出示上开始做的6道题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师:我们对运算定律做了整理,分类。这样我们对这些运算定律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做的六道题目。请你们自己用红笔给自己修改一下。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一)基础练习。

1.A+B+=A+□+B

运用了

定律。

2.436-=436-□-□)

运用了

定律

3.◆×☆×■=◆×(□×□)

运用了

定律。

4.(2+12)×8=□×□+□×□

运用了

定律。

(二)辩错题。

①101×6=100×6+1

()

②123-68+32=123-(68+32)

()

③2×(8×4)=2×8+2×4

(三)解决问题。

水果店卖苹果一箱4元,香蕉一箱元。某单位买苹果和香蕉各7箱。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一个盒子能装12枝钢笔,每枝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盒共用多少元钱?

(四)怎样填,可以使计算简便。

38×4+()×38

76×36+()×()

28×()=()×

()×()

(五)最佳创意:

从以下4个数中,任选算式。

200

5.小数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五

1.内容分析:

本道例题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的小数的简便计算。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这样可以是一些运算简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独立完成小数的简便计算。2.教学目标: 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教学重点:

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进行简便计算。4.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定律简算。5.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64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0.80.5)0.4(2.4+3.6)0.5

0.8(0.50.4)2.40.5+3.60.5 478125 点拨: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4.明确学习任务: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教材例题:

2.5×43 → 2.5×(40+3)

学生自主思考,分别出现竖式计算及简便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点拨:学生展示后,要讲出简算依据。

3、小结: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

三、当堂训练,反馈总结。

1.必做题。

(1)口算。教材试一试左侧(2)简算:教材试一试右侧。(3)教材练习三的第二题

2、选做。

12.7×4.6+12.7×6.4-12.7 4.35×57.8+43.5×4.22

四、随堂检测,反馈总结。

1、12.5×(8-0.8+0.08)24.75×4 5.46×3.8+54.6×0.62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6.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书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改写成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能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使用简便算法择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连除式题简便算法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美,培养审美情趣。体验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口算(出示口算题卡)

450÷90 100÷50 7200÷100 350÷7 8100÷90 1280÷128 360÷40 100÷25 1400÷14 3600÷36 2000÷1000

2、复习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54-(254+37)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二、自主探究

教师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乘法、减法的相关运算定律,那么,在除法算式中是不是也有简便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1、出示例3(1)组织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例3问题。

(2)组织汇报,让生讲清每种算法先算什么,观察比较做出猜想,完成自学表格中的“自主探究”部分,教师巡视。

(3)再次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并出示课题。

三、完成“自我检测”相关题目。

四、谈感受、说收获。(合理选择运算方法,可以使计算变得又快又有趣。)

五、板书设计

连除法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c÷b 教学设想与反思:

7.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探索 篇七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8.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八

一、将数据拆分,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譬如说44×25,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将44进行变形,因为看到25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25×4=100,所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想办法变形,将44转化为11×4,并且反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4就是11×4,11×4就是44,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即可。这样,经过几个反反复复,学生一定会记得牢靠,教学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二、将题组拓展,渗透对应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对应思想容易理解,人与人名、人与家之间就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认知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譬如: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24×3=72 7×15=105 16×5=80

24×30= 7×150= 16×20=

24×300= 7×1500= 16×35=

该例中,每组的第二、三两题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积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比较对应因数间的大小关系,不计算就可直接写出二、三两题的得数。往往有些老师只满足于有了结果就行了,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要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感受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反反复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形成,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将知识串联,渗透函数思想

2011版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被除数48;48×3;48×10;48÷2;48÷8,除数8;×3;8×10;8÷2;8÷8,商6,这道题实际上是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应用,在教学时可以不要就题讲题,而要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作出相同的变化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系统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四、将规律抽象,渗透符号思想

在运算律教学中还可采用归纳法,可以从实际问题场景引出乘法中两个因数相乘的算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研究乘法算式特点,观察到“因数相同,位置交换,积不变”,形成猜测;接着通过举例验证,便于归纳,形成结论;最后将规律概括抽象,上升到符号化的表达,用a×b=b×a来归纳这一规律,体现一种符号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只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虽然研究很费时,但学生会完完整整地经历一次数学规律探索的过程,即“猜测——验证——结论”,感悟到一切猜测要想成为一个公认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相信学生今后遇到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那样,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 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自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简便方法 计算下面各题。

251348(9+12.5)12524

2、下面的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31/2(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2、应用

(1)教学例5.计算3/51/65.① 请试着做一做.②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 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④ 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教学例6.计算(1/10+1/4)4

① 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 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10+1/4)4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2/5+1

=1.2

3、小结

在学生交流后,强调以下两点:

(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在计算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第10页做一做。其中的第2小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例5 计算3/51/65例6 计算(1/10+1/4)4

3/51/65(1/10+1/4)4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1/2=2/5+1

10.简便运算教案及活动设计 篇十

1.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定律吗?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呢?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探索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计算。

二、新课学习

1.例1

11.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简便运算;小学生;高段数学

新课改的实施,使小学生实际计算能力和课堂表现不符的情况得到有效解决。尽管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能主动探究问题。但事实上,其基本的计算能力却出现了滑坡,不仅明显减慢了计算速度,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计算正确率。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高段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与同行之间交流和学习。

一、掌握基础知识,保证简便运算的准确率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小学高段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数学基本知识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小数点前后的数准确分清。个位、十位、百位依次是小数点之前的排列,其中1在百位上,2在十位上,3在个位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依次是小数点之后的排列,其中6在千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4在十分位上。分数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对分数的性质和意义充分了解,对真分数与假分数、通分与约分的含义真正掌握,只有熟悉这些基本知识,才能保证简便运算的准确率,这对于学好小学数学,灵活运用简便运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简便运算速度

计算的基础是口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怎样才能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呢?教师可通过制作口算小卡片,在游戏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随机挑选回答问题。通过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这样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加深对一些常见数据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简便运算速度。如12.5%=0.125,50%=0.5,1/4=0.25,同时,还可让小学生对20以内的平方数进行背诵,如16×16=256,15×15=225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简便运算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简便运算速度,使学生的运算质量大幅提升。

三、密切联系生活,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技巧

“联系实际、注重生活”是新课程数学所倡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合理启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并学会总结规律,这样才能使数学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教师在教学生乘法结合律时,结合实际生活,对知识模型进行构建,在教学中对下面的题目进行设置:星期天,小刚和小伟去文具店买文具,他们准备买8支铅笔、8本作业本,每支铅笔3角钱,每本作业本6角钱,这样他们共需要支付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对于他们所花的钱数,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吗?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快得出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8支铅笔和8本作业本的总价,再相加二者的得数,即 3×8+6×8=72(角);二是根据题目发现,两个人买的是相同数量的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8,可通过相加二者的单价,再乘以数量,也就是(3+6)×8=9×8=72(角)。这时候,教师可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运算规律的启发,然后告诉学生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通过对这个数学模型的形象构建,帮助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含义更快地理解,同时也能对简便运算的技巧更好地掌握。

四、培养运算能力,逐步灵活运用简便运算

首先,应加强“简便习题”训练。简便运算对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了突破,同时颠覆了四则运算。结合运算定律,对运算顺序进行重组。简便运算是对学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进行考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练习量,对于简便运算的各种方法就很难掌握和理解,所以加强练习对学好数学非常关键。而加强计算练习需要讲究方法,并非是搞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具有较弱的记忆力,容易形成模糊和错误的记忆。目前小学生具有较重的学习负担和较多的学习科目,无法保证其记忆品质。所以,在数学中对简便运算的强化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集中各种简便运算的习题,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而巩固记忆,加深认识。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道数学题采用多解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找到更为简便的运算方法。可在班级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简便算法大赛,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全部学生的思路进行汇集,使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例如,在计算12×4×5=240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计算12×4=48,最后48×5=240。而思维敏捷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另一种算法,即运用乘法结合律,先计算4×5=20,再用20×12,口算得出结果240。这两种方法相比较,显而易见,后一种方法更为方便和快捷。对于这些简便算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多运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是提高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小学高段的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运算定律。对学生特殊数据背诵、口算能力和运算能力逐步进行培养,使小学生能快速和正确地掌握小学数学运算的简便方法。

五、教学方法多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参与环境竞争的欲望,同时追求形式的变化多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限时训练、听算训练等多种多样的计算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解题技巧,不断提升高段数学简便运算的能力。在运算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激励和指导,并给予合理的评价,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其数学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六、优化教学方法,传授教学技巧

1.加深理解,自主探究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对运算律进行理解和探索,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尝试计算一种新的简便方法,对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解。再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再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的演绎和归纳推理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结合交换律的特点,猜想什么是交换律,举例子说明什么是交换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表达,86×68=68×86。通过研究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交换律,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能让枯燥的法则和概念深入浅出。

2.辅助掌握,传授技巧

由于简便运算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所以要在短时间内灵活运用和快速掌握,并非易事。学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必要的预算技巧。能够真正地化繁为简,是简便运算的宗旨。因此,教师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应传授学生必备的口算原则。例如,在进行152×48的计算时,很多学生习惯将152拆解成100+52,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52×48,能够口算出乘机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样在点拨学生去拆52,运用另一种方式来求解。通过对这个原则的强化,促进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选择最优方案,对不同的计算方式进行尝试,进而真正提高简便运算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进一步培养小学高段数学简便运算的能力,并且使小学生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数学计算枯燥变为有趣,由有趣变神奇。在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也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久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5(15).

[2]王毅.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体会[J].内蒙古教育,2015(14).

[3]钱晓娜.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网友世界,2014(12).

12.对简便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为简便计算而简便计算, 只有在题目要求学生简便计算的时候, 学生才会使用, 而在题目没有要求时, 很多题目明明是非常典型的可以用简便计算的题目, 学生却没有意识使用简便计算。显然, 简便计算不应该是教师的显性要求, 而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 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的简算能力?

一、巧用生活背景, 激发简便计算的需求

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是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出发点, 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选定计算方法, 这也是学生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

如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可以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我们班准备买校服, 冬装每套65元, 夏装每套35元, 现在我们班级45个同学, 每个同学要买冬装和夏装各一套, 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解答计算, 一般有两种情况: (1) 65×45+35×45 (2) (65+35) ×45;在这里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65×45+35×45= (65+35) ×45, 更重要的是学生惊喜地发现当冬装和夏装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百时, 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自然地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当学生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来理解:“两个数分别去乘一个相同的数等于用这两个数的和去乘这一个数”, 最后“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变”便有了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这种共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选择简便计算并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 而是出于优化解题策略的需求, 出于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方法的深刻感悟。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自觉内化所学知识, 在不需要强调简便计算的情况下去自主地分析、选择, 简便计算就有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

二、突破思维定势, 扩充简便计算的领域

意识是一种积累, 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这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能突破简便计算只是计算技能的思维定势, 把简便运算提高到思想层面上来重视, 不是仅局限于题中有明显要求的计算题, 而是拓展、渗透到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等教学中, 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 使得运算尽可能简便、正确, 那么我们的简便计算教学就不会再为题目的显性要求所左右了。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解法的最优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把握或创造各类简便计算的素材, 多向学生问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多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 及时表扬在“非纯计算题”外的领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时刻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简便计算不仅仅是“计算题”的专利, 只要涉及计算的领域都要启动简算意识。逐渐由教师的提示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在没有明确要求时也能养成自觉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习惯, 真正地落实进行简便计算的行动。

如在教学“一堆煤, 原计划每天烧35千克, 可烧45天。改进炉灶后, 每天烧21千克, 这堆煤能烧多少天”时, 学生列式为35×45÷21, 学生的习惯为先算35×45然后把积除以21得到结果。笔者在全班学生算得结果后, 提出了:你觉得这题的计算麻烦吗?有没有一种简便的算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办法来优化这一题的计算。最后,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发现了更好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35×45÷21=______, 进行约分后, 结果等于75;方法二:35×45÷21=5×7×3×15÷21=75×21÷21=75 (天) , 其实质是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显然, 这两种方法都比第一种省力, 真正实现了算得又对又快。

三、关注简算生成, 感受简便计算的价值

有些教学资源若不留心就会稍纵即逝, 教师能否认识到这些资源的核心价值, 能否不漏痕迹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最小的素材引发学生最大的思考?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只有抓住平时的点滴契机, 引导学生感悟简便计算的方法, 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和好处, 那么通过一定的积累, 学生方能产生质变, 才能主动、自觉地形成简算意识。

如在教学“一个零件, 上面是圆锥形, 下面是圆柱形, 它们的底面半径是1厘米, 它们的高都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时, 学生的第一感觉是: (1) 先求出圆柱的体积:3.14×12×3=9.42立方厘米; (2) 再求出圆锥的体积:3.14×12×3×1/3=3.14立方厘米; (3) 最后, 把圆柱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就是零件的体积:9.42+3.14=12.56立方厘米。很快学生出现了另一种解题方法: (1) 底面积3.14×12=3.14平方厘米; (2) 3.14× (3+3×1/3) =12.56立方厘米。笔者抓住这一难得的生成性资源, 鼓励学生讨论, 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 有的说:“从乘法分配率的角度看, 第二种方法把圆锥看作一个和圆柱等底, 高是它的1/3的圆柱, 这样计算一个组合的新的圆柱的体积, 计算起来更简便。”巧妙的转化思路不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益处, 同时也明白了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样的讨论既渗透了优化、转化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在行动中唤起了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效果良好。

简便计算其实并不简单, 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内涵, 我们在关注学生对于计算技能掌握的同时, 更要关注其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 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为了因为题目要求而简算, 而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简便计算变成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从而真正促进数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3.《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三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三种不同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知“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的页数=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以及“总页数―昨天的页数―今天的`页数=总页数―今天看的页数―昨天看的页数”,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减法的运算定律。这样的设计,遵循了“由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生对运算性质的认知难度。

2、提炼方法,活用性质。

在归纳出减法的运算性质之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三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总结提炼出根据不同数据特征选择简便算法的具体方法,然后通过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简便运算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

14.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四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近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习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近整百的数去拆。

15.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公共交通,枢纽站,停车场,雨水,排水

一、工程概况

某综合性公交枢纽站总用地面积约1.9hm2, 总建筑面积约1399m2, 共分公交车停靠区、社会停车场、休闲广场和服务配套设施四个部分, 其中, 候车岛8座, 可容纳10多条公交线路停靠;社会车辆停车位120个 (大巴车位12个, 小车位108个) ;休闲广场和服务配套设施包括中心花园、步行街、2幢商业建筑、2幢公厕。

二、雨水系统的组成及平面布置

1组成:雨水系统主要由雨水管、检查井和雨水口 (含雨水口接入管) 等组成。

2平面布置:

雨水管:该枢纽站呈长条形、地势平坦、功能分区清晰, 因此汇水面积宜以中心花园为界划分为左右两个区, 并共用主干管排出, 遵循就近排放的原则, 接入会展南路绿化带市政雨水检查井SY12 (接入管管底标高为4.48, 管径800) 。根据总平地面标高布置管道走向, 排水管道沿场地内部道路路中布置, 共设7条雨水支管:5条布置于图中5条车道路中、2条布置于1、2号商业楼背后;其中支3、支4、支5、支6汇合后排入干2, 支1、支2汇合后排入干1, 干1、干2与支7再经汇合后由汇出总管排入市政雨水检查井接口。

检查井:规范规定在管线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检查井, 包括终端井、支管接入井、管径变化井、底标高突变井、转弯井 (转角大于30度) 、以及按间距要求布置的井。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 300~400管径的雨水检查井最大间距不超过50 m。此外, 检查井还和雨水口的位置有关, 雨水口的连接管是一定要排入检查井连通排出的, 因此, 管道连接处及转弯处等都要加检查井。本工程主要就是根据雨水口支管接入要求, 根据雨水口的位置及间距进行布置 (详见表1) 。

雨水口: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 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本工程沿道路两侧成对布置,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按正常路线的间距, 规范要求为25~50m, 比较平的路面要多设间距要短些, 一般按25~35米, 坡度大的路面可以大些但不能超50米, 本工程雨水口间距按不大于25 m进行布置;另一种是根据汇水面积划分及集水点进行布置, 在单体建筑的雨水管接入处、候车岛的最低点、交叉口、凹形路口范围及附近的汇水面及集水点等处进行布置或适当加密。

三、雨水管线设计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 汇水面积计算的简化

采用面积管长比法[1]计算各管段所服务的汇水面积。面积管长比法是指将汇水面积按管线长度分配的方法, 其划分原理和形状与树相似—管线为树、汇水面积为树冠, 因此也可以简称为“树分法”, 其最佳适用条件是均匀布置的管网, 本工程管网布置均匀, 满足此条件。

本工程管线总长度为945m, 总汇水面积为1.9hm2, 则“面积管长比”=1.9/945=0.00201 hm2/m, 相当于每m管线所服务的汇水面积为20.1m2。

(二) 利用EXCEL具有的表格处理和计算能力, 编制具有自动计算功能的电子表格

1设计暴雨强度

P:设计重现期取2年。

t1:从汇水面积最远点流到第1个雨水口的地面集水时间, 根据场地条件取10min

t2:雨水在管内流行时间

m:延缓系数, 雨水管道取m=2.0

EXCEL计算式:

2雨水设计流量:Q=ψ.q厦门.F

ψ:径流系数, 根据场地条件取0.60;F:管段所服务的面积 (汇水面积) , 采用“面积管长比法”划分汇水面积。

EXCEL计算式:

3管内流速v=1/n*R2/3i1/2

n:管壁粗糙系统 (双壁波纹管取0.010) ;R:水力半径, 对满流圆管, R=D/4 (D:管径) ;i:水力坡度

EXCEL计算式:

[注:此公式是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EXCEL计算式:

5坡降:管段长度与水力坡度的乘积

EXCEL计算式:

[注:使用EXCEL复制柄可自动将第8行公式复制到以下各行单元格中, 不必每行依次输入公式, 十分方便且不易出错]

(三) 根据管网布置, 按照各汇水面积进行逐段计算:

1在填入径流系数等常数及管长后, 只剩下三个未知数管径D、流速v、敷设坡度i。

2从管线起点到终点, 根据设计管段, 逐段将参数输入计算表中, 其中t2必须逐段累计。起点结合所在地坪标高的覆土要求确定控制管线高程, 本工程由于管线位于车行道下, 因此起点覆土深度为1m。

3试算:管径、坡度、流速, 只要假设三者之二, 就能求出另外一个参数, 试算结果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设计流速最小0.75m/s、最大4m/s, 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300mm, 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 , 以及计算表中设计流量与允许流量的差值进行判断是否合理可行。本工程起点管径按DN300代入计算。若设计流量与允许流量的差值为负值, 则放大管径一级代入试算, 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详见表2所示:

四、结论

1露天公交场站建筑密度小、场地坡度变化较缓, 管网布置均匀, 最适宜采用这种简化计算方法。在本工程及其他数个公交场站中, 此简化计算方法与正常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相比较, 结果基本相同, 但发现个别设计单位不经计算, 将管径定得太大, 构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露天场站面积一般都在8千平左右 (占厦门公交场站总量的80%以上) , 且管网布置均匀, 在有足够排水坡度条件下场内支管管径用最小管径DN300即可满足流量要求, 基本不用计算。这样就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露天场站管线优化布置上。

3特别重要的露天场站, 为提高管网的安全及可靠度, 可将重现期适当提高。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蔡波妮.面积管长比法划分汇水面积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6 (08) .

[2]张连东.利用Excel进行雨水管线和水力计算[J].当代建设, 2003 (06) .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04.

16.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17.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七

小学数学1坊

范县第二小学

王永红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扩展到解决其他简单问题。

2、形成解决小数加减简便运算的一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白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推广到小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难点:灵活利用加法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汇报: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0.4+0.8○0.8+0.4

(2.6+5.3)+1.7○2.6+(5.3+1.7)

14.6-5.7-4.3○14.6-(5.7+4.3)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

(1)彩色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想要买全部的四种文具,一共要多少钱呢?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特点,让学生发现)

(2)学生尝试简便计算。(3)指名汇报,并说出计算过程。

(4)出示数字:9.582、3.6、1.75、6.4、0.43、0.25、2.57、0.418(分成两竖排写)师生玩凑整的游戏。

(5)小结发现的规律。

四、动手实践,灵活应用:

小组学习书中例3:

1、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准备怎样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4、说说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6.7+4.95+3.3=6.7+□+4.95

(1.38+1.75)+0.25=□+(□+□)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

5.6+2.7+4.4

9.14-1.43-4.57

9.5+4.85-6.13

77+2.7+2.3+25

3、提高练习,发散思维: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这道题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8.68 +4.3 +()

18.《乘法简便运算复习》教案设计 篇十八

教学内容及重点分析

内容:乘法简便运算中的几种类型复习。

学生基础及难点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差,不能找到算式与乘法分配率字母表示公式的联系,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

重点:识别简便运算的类型,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乘法分配率内容及字母表示公式,能够在看到一个算式找到它与乘法分配率的联系并找到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能将公式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及理解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简便运算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投影、板书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以旧带新

一复习

1乘法分配率

(1)谁来说一说乘法分配率的内容?

(2)在你的本上默写下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示公式。

2 介绍简便运算的类型

(1)“Easy”类

例:64×48+36×48

特点:与乘法分配率字母表示公式非常相似,直接运用公示。

练习:

54×14+46×14

76×39-66×39

(2)“凑整百”类

例:287×99

特点: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数接近整百(或整十),将这个数拆分

练习:

201×43

38×102

(3)“乘1”类

例:57×99+57

特点:三个数运算(有乘有加),有两个相同的数的其中一个是单出来的,给它乘1。

练习:

92×99+92

56×101-56

(4)“连乘”类

例:35×12

特点: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数是25、125、个位是5的数字,把两个个数拆分。

练习:

25×32

125×480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运算

1乘法分配率

(1)内容

(2)字母表示:(a+b)×c=a×c+b×c

2 简便运算的类别

(1)“Easy”类

例:64×48+36×48

特点:与乘法分配率字母表示公式非常相似,直接运用公示。

(2)“凑整百”类

例:287×99

特点: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数接近整百(或整十),将这个数拆分。

(3)“乘1”类

例:57×99+57

特点:三个数运算(有乘有加),有两个相同的数的其中一个是单出来的,给它乘1。

(4)“连乘”类

例:35×12

特点: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数是25、125、个位是5的数字,把两个个数拆分。

3 练习

54×14+46×14 201×43 92×99+92

56×101-56 25×32 76×39-66×39

19.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简便计算不仅是数学计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字感觉的重要途径。尽管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也接触过简单的简便计算,但是四年级的简便计算才是重要的奠定基础阶段。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改进空间,需要根据教学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一、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多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通过大量简单重复的机械性运算,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简便计算的“思维定式”。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过量简单的数字重复运算,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未免有些枯燥,使学生认为简便计算就是“反复找那几个数”,产生了抵触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只强调阶段性的高强度练习,而不去归纳总结,使学生难以摸索出简便计算的规律,而且应用基础不扎实。再次,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只找有利于简便计算的数字而不去看运算符号,如面对125×8÷125×8这道题,部分学生会根据简便计算的定式将此题这样做125×8÷125×8=(125×8)÷(125×8)=1000÷1000=1。即使是题做对了,但是对于做题时运用到的运算定律往往回答不出。最后,部分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教方式僵化,忽略了根据学生数感差别而因材施教。

二、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简便计算的应用策略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比大量的单纯数字的计算或者在内容上学生不易理解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如,用某企业采购某两种商品的例子不如用学生买文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班级给6名学习进步学生买奖品,每人奖励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6.8元,一个笔记本3.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多数学生很自然地要先算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奖励,用(6.8+3.2)×6=60(元)来计算,也会有学生6.8×6+3.2×6这样计算,然后通过两种计算方式的对比,得出第一种计算方式计算快速且不易出错的结论。同时涉及学生日常购买的学习用品,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对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习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出题引导与重方法归纳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教师在平时出题时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使学生明白通过简便计算可以把繁杂的数值计算通过等值变型,转变为简单的计算。同时要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归纳哪些数可以凑成10、100、1000…简便计算要作为一种终身的计算习惯去内化,使简便计算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习惯。但是这种习惯需要平时的积累,这要求我们教师多设置简便计算的情景,将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贯穿于整个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

3.关注性质教学和负面效应

只有适当地训练简便计算,学生大多可以不同程度地掌握,但学生往往对用的什么方法和这种方法怎么得来的说不清楚,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要求我们提高学生对简便计算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运用的方法,使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4.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基础的扎实,要求学生计算过程“一步不落”,偏离了简便计算的教学目的。在学生中有些学生的数感很强,往往看到了算式后直接通过心算很快就说出了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拆分与拼凑,这样不仅使他们厌烦而且长期下去会钝化他们的数感;而对于数感很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在他们对简便计算不能完全理解和熟练应用的时候,可以先采用四则运算分步计算,使这些学生从主观上放弃对原有方法的固执,肯于接受简便计算的学习。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积极引导,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到教学实践之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诀窍,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张利川.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科學咨询,2015.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优秀主题教案详案《娃娃家》及教学反思下一篇:09安全月考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