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1.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篇一
区文化产业办工作总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我区文化产业办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细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细河文化发展繁荣的思路对策。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主体,休闲娱乐业、手工技艺、玛瑙建材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确立了以旅游业、手工技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细河精品,开发建设了黄家冰雪世界、黄家水上乐园,推出了手工技艺等一批具有细河特色的文化品牌。我区文化产业除旅游业、手工技艺外,其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几乎为零。只有部分就业人员少、产值低、零星分布的文化产业,如电影院、网吧、电子游戏机厅、台球馆、歌舞厅、印刷复印中心、装潢广告店、图书零售与出租店、音舞书画艺术培训中心、休闲健身馆、旅行社等总共不上百家,从业人员过千余人。
二、上半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化改革发展年”的部署要求,积极工作,努力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进展。
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品牌提升。积极配合省市文化部门,全力开展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通过紧张细致的工作,顺利完成预备名单申报文本,并接受专家组实地考察。上半年,经过认真调研,我区理清了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并策划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同时还推出了文化产业开发项目,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产业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共识,仍习惯以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产业,没有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推进力度不强。没有用经济的办法、产业的方式来办文化,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明确,从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兴办和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区文化产业门类不全,有的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发展不平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手工技艺等产业有所发展,但工艺美术品制造、文化出版、影视制作等相对滞后。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作为文化产业主导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比例偏低,特别是核心层的比例严重偏低。我区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占比大大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人才力量明显不足。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但是长期以来,我区人才资源短缺,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方面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很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真正懂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更是稀缺。
2.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篇二
1、观念先行, 政策铺路
湖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省, 发展文化产业既无区位优势, 又无政治优势;既无资本优势, 又无技术优势。近几年湖南省的文化产业能够飞速崛起的原因在于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很早就得以确立。早在2001年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 建设经济文化”的方针, 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1-2010) 》等一系列文件, 观念先行和政策的引领成为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整合资源, 培育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要发展, 首先必须让文化企业得到发展。湖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按照集中优势、保护竞争、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思路, 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 着重培养能力突出、原创力强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形成以国有文化资本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六大文化产业集团,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显示出向支柱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3、发掘自身特色文化
湖南省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湖南还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资源, 单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有张家界、桃花源、大围山、九嶷山等19个。湖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样丰富, 历史上名人倍出, 还有体现出湖湘文化的岳麓书院、让大文豪范仲淹登高一呼的岳阳楼。此外, 湖南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只要找准契合点, 湖南的特色文化也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4、广揽贤才, 注重培养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湖南将人才培养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广揽贤才, 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湖南以宽松的工作环境, 丰厚的待遇和合理的机制打破各种地域和体制壁垒, 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招揽了如陈鲁豫, 欧弟这样的优秀主持人。同时也培养了如魏文彬、欧阳常林、龚曙光、瞿优远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事实证明湖南省的人才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电湘军, 出版湘军, 动漫湘军在这些人的领导下现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先者。这些文化领军人物的存在, 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民众支持
湖南省还有一个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 就是湖南人民, 尤其是城市居民, 对于文化消费的热情和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长沙市的酒吧和演出市场长盛不衰, 愈演愈热;超级女声这类的选秀节目在湖南举办时广受关注, 倍受好评。民众的热情参与, 是湖南省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湖南文化产业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经济规模小, 区域差距明显
湖南省并非经济大省,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没有能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 致使整个湖南用于文化产业建设的投资无法做到全面发展。各个地区各自为政, 相互联系少, 而省会长沙市由于得到了省内各个地区的资源和大量的资金汇总, 发展相对迅速。这样的发展方向容易造成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发展缺乏整体性, 对长远发展不利。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政府。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日益增大, 文化产业的投资前途十分光明, 因此政府可以广开渠道, 吸引多元化投资, 除政府以外, 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 同时以市场化运作, 将原本各自为政所存在的问题剔除, 缩短各城市的差距, 逐渐形成以长沙为核心的梯度型文化产业集群,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2、潜在产业发展不足, 地区特色有所欠缺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是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我国农民数量庞大, 十分具有市场潜力, 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经济条件差, 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经营市场。同时, 湖南文化产业提倡拥有全球视野, 对于自身本土的文化特色关注度不够, 缺乏地方特色, 而文化产业发达的美国和日本, 它们所输出的文化产品中都体现出它们自身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 也使得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农民群体难以找到共鸣, 潜在产业的发展也就更为困难。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需要以政策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同时给予资金和人才的援助。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产业。至于地区特色, 需要的是发掘和包装, 可以实行媒介带动, 活动包装等, 比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 就是展现地区特色的一个很好的舞台。
摘要:近年来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年均增速高达到17.3%, 增加值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总产出在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 成为湖南5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同时, 崛起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几大品牌也已享誉全国。本文着重分析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并着重从政策角度提出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文化产业,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1]范周、吕学武主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韬略:变革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向勇、喻文益著:《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
[3]蒋建国主编:《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6) 湖南人民出版社。
3.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篇三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4.文化产业富民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一、制定村级“五个一”目标
1、其中制定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截至目前我区15个行政村全部制定有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并做好汇编和示范村上墙。
2、培育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我区有13个行政村发展或引进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其中最有代表:新兴村长天龙投资有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与新兴村大龙口农户的山坡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创意经营模式,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合作社发展状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3、打造1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有13个行政村有生态化种植基地或建设个达到规模养殖标准的,其中具有代表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是:沙螺寮村鑫润海水养殖有限公司通过以农民土地入股壮大工厂化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民收入。
4、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截至目前有15个行政村制定村级集体济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是:红沙村依托万亩大蚝养殖基地的品牌,采取招商引资、土地入股分红的摸式,建设红沙村在蚝加工基地,申请大蚝注册商标并进行加精包装,建立电商平台,实现年销售大蚝20万斤,增加集体经济及养殖户的收入。20xx年计划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
5、建设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目前有已完15个行政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具有代表是:山新村、红沙村,山新村依托五黑鸡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点带面,使五黑蛋鸡特色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着重发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模式,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实现订单种养,继续推动五黑鸡养殖;红沙村整合海水养殖资源,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形成产销一站式服务;红沙村依托万亩大蚝养殖基地的品牌,以优质大蚝带动网箱养鱼及对虾养殖等海产品的互联网直销模式。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实现订单养殖,提升海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养殖户的收入。
二、“十项进村”完情况
1、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进村行动。全区已有15个村选定1项以上特色明显的富民产业,制定了行政村经济发展计划,占计划100%。重点围绕产业脱贫攻坚特色优势产业和“一村一品”“一村多品”要求,重点新兴村、山新村、中间坪村,在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上,打造规模特色产业,并把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纳入发展计划。
2、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三品”提升进村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种植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红香薯、红衣花生等特色杂粮,围绕红衣花生、红香薯、中药材牛大力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千方百计引进兴港、满福、兴港福、小八黑、兆丰、星态湖等一批农业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无公害”品牌,把“附加值”变成“倍加值”。我区“三品一标”建立3个分为光坡村福蔬菜基地、栏冲村蔬菜种植基地、王府街道办红砖垌种殖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20xx多亩,实施莲藕和蔬菜2个产品质量种植项目,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农业有机固废弃物循环处理利用。
3、实施生态养殖进村行动。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农特产品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做强做大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先后引进了鑫润养殖、海马水产养殖、红树林农牧海产等一批水产养殖、加工企业,招商吸引力不断增强。
4、实施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积极组织实施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项目1个(岗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鑫润公司),组织举办技术培训3期。
5、实施新型经营主体进村行动。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本级预算安排,重点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4家,家庭农场45家。通过政策和财政扶持,农业部门给予技术指导,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投资建立起一批特色种植基地,如光坡满福蔬菜种植基地、杨武水果种植基地、中间坪鑫富种养农场等。
6、实施农旅结合休闲农业进村行动。推进休闲农业工程,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重点对栏冲村海源合作社生态农家乐、新兴村长天龙投资有公司休闲观光、中间坪村小八黑生态家庭农场扶持,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7、实施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进村行动。进一步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乡两级示范区创建,努力覆盖更多的村屯和农户。正在提升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2个、乡级示范区3个。推进农业服务工程,强化科技支撑和指导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和试验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沙螺寮村现代海洋渔业科技园已获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认定,结合利用“虾光一体”光伏渔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2亿多。推进农村改革工程,20xx年企沙镇牛路村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20xx年全区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截至目前基本完成可确权颁证农户5005户,面积达36613.19亩,占全区应确权登记农户数的98%。
8、实施农产品保鲜加工行动。积极争取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区正积极组织防城港市兴港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防城港市XX企沙镇钦晓水产冷冻加工厂正在组织申报地头冷库示范建设,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其中XX区满福蔬菜种植基地已在地头建成冷库并通过验收。
9、实施电子商务进村行动。抓好农村电商工程,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支撑体系,推动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电商服务站计划建设15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点3个、非贫困村(面上村)电商服务点12个。
10、实施社会化服务提质进村行动。加快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抵押担保和村级服务“六大体系”。在XX区公车镇红砖垌开展水稻机械化直播创新示范,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82%。我区节水灌溉面积20xx多亩,具有代表性节水灌溉是大龙口蜜柚基地水肥一体化灌溉工程500亩和满福蔬菜基地节水灌溉400亩。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推广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等新型生物防治技术20xx亩。
三、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项目未落实到位。争取自治区的产业项目少;本级预算的产业项目经费少。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难落实。大部分村无资源优势和新型经营组织进驻,集体经济收入难达到要求。
三是人手不足。开展宜居乡村、扶贫、征地、党建等多项工作叠加,影响产业富民相关项目工作推进。
四是建设冷库需要投入资金过大,而且收益缓慢,老板不愿意投入这一笔资金。
四、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协调各县(市、区)和涉农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服务,既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形成合力。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抓好“产业富民”专项活动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各项工作。
(二)多方筹资,加大招商。积极筹措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和杠杆作用,撬动各种资金发展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继续实施“10+3”行动计划,发展现代种植业的,抓好土地确权和流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帮助企业研发引进、适销对路的产品。
5.农场发展文化产业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抢抓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整合文化体育资产和文化旅游资源,探索经营养“文”、招商兴“文”的有效途径,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三、具体措施
(一)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场围库经济的发展,开发旅游业;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业的改革,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管理好音像影视业和网吧市场,使其按照规范的文化市场运作。
(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对大宗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xx年要维修好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电影放映机和健身器材等设备进行创收,由工会组织实施,使其运行起来,逐步成为(范文网)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投资兴建文化广场,使其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场所。
(三)抓好试点,重点突破。要像抓种植业结构调整那样抓好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xx年重点把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委托经营或承包经营的方式搞好创收,另外要管理好电视网络和音像影视业,鼓励私人组织经营性文艺团体来场演出,丰富职工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使其成为我场文化产业的龙头。
(四)完善机制,培育市场。文化产业需有一定特长和经营头脑的人来经营,要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文体专业人才作用,采取集资、融资、入股的方式,扶持他们开发文化产业,要从资金启动,经营场所,经营政策,经营项目上予以扶持,为他们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发展平台。
(五)成立协会,带动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农场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成立兵乓球协会、篮球协会、体工队、秧歌协会、民间曲艺协会等各种文体协会,带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范文网
四、组织领导
6.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汇报 篇六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核心,突出规划引领,加快项目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到年底,全县接待游客x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x亿元,同比分别增长x%和x%。一是抓规划编制,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启动世行贷款文化保护项目规划编制,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通过省级评审,确立了“一心一带两区五节点”的构架体系,为开发建设厘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二是抓项目建设,景点体系不断完善。大云寺景区中轴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西王母信俗展示中心完成主体,文明路、广场和水景观“三通一平”工程加快实施;
王母宫景区完成山上停车场硬化铺装,正在实施瑶池圣水池、九层叠水、浮雕墙及西王母大殿屋顶维修工程;
美年文化城大润发超市、中影迪斯尼影院、文旅大厦、温泉度假酒店和养老公寓建成主体,养生养老住宅一期工程完成装饰装修;
体育场钢结构雨棚、观众看台开工修建,足球场年底前可建成投用;
田家沟科技示范园全面建成,县城至田家沟旅游道路正在进行路基整修,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三是抓示范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建成汭丰乡郑家沟、城关镇凤凰、泾明白家等一批旅游示范村,配套农家乐x家,为发展乡村旅游探索了路子。四是抓宣传推介,品牌效应逐步凸显。成功举办第五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全国百媒西安千人平凉问道礼佛养生游走进泾川和凤凰、白家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组团赴深圳、厦门、西安、兰州、银川等地参加专题宣传推介,泾川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明显提升。五是抓行业监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坚持对全县a级以上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农家乐进行巡回检查抽查,有效规范了经营服务行为,为游客创设了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
x年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旅游要素不全、区域协作不广、品牌打造不够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项目、资金、市场三个方面的重大制约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项目渠道单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实施,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参股、合作合资等方式建设的项目较少。二是投资机制不活。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的机制尚未形成;
景区开发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大云寺中心景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度。三是客源市场较小。目前,我县旅游的客源市场以周边县区和西兰银三大省会城市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及境外游客相对较少,影响了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x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的初步考虑是:抢抓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大景区建设机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核心,围绕“一条主线”,聚焦“三项任务”,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三项措施”,全力打响“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品牌,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这条主线,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多方整合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旅游要素,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年内接待游客x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x亿元,同比分别增长x%和x%以上。
聚焦“三项任务”:一是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将大云寺·王母宫核心景区、田家沟景区纳入智慧景区先期建设,年内完成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工作。二是加快景点晋等升级。全面启动大云寺·王母宫景区xa级景区创建工作,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服务功能,奠定创建工作基础。三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温泉开发区、汭丰、红河x个特色小镇和城关凤凰、泾明白家、党原城刘等x个乡村旅游名村建设,新建农家乐x户,评定星级农家乐x家,努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实施“八大工程”:一是大云寺中心景区建设工程,建成前区广场铺装、道路硬化、停车场及绿化亮化等基础工程,完成大雄宝殿、藏经楼、卧佛殿、天王殿内部装饰装修和佛像造像,开工建设方丈院、客堂、僧房等工程。二是美年文化城建设工程,开工建设文化商品一条街及x号养老公寓等工程,全面建成养生养老住宅,年内交付使用。三是体育中心及博物馆建设工程,体育中心完成雨棚、看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博物馆力争上半年开工,年内建成主体。四是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工程,完成城隍庙仓库维修、完颜民俗文化展览室布展工程,建成罗汉洞、韩家沟景区停车场及综合管理用房,配套实施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五是王母宫景区道路改线工程,争取明年x月底前开工建设,x月底建成通车。六是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续建工程,完成展馆布展和大门、绿化等附属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七是温水养生园建设工程,力争x月底建成运营。八是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大旅游市场环境整治,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发展环境。
强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项目论证。围绕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开发,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抢抓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大景区建设机遇,论证一批思维超前、前景看好、幅射力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项目,不断完善文化旅游项目库。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全面启动大景区管委会各项工作,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
多方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加快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三是全力开拓市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努力开拓旅游发展空间;
7.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篇七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8.文化产业迈向“支柱性产业” 篇八
——政策奠定支柱地位,投融资渠道全面敞开
中央从政策层面赋予了文化产业以历史性定位,不仅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提出到2016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的规划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财政、金融、保险各方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纷纷出台,引来政策面的“大释放”。用文化部官员的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财政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与此同时,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也相继出台,出版业、电影、动漫等行业都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金融方面,文化部联合保监会公布了首批11个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试点险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形成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全面合作。商务部则表示,将不断集成创新财税、金融、外汇通关等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政策的集体“给力”带来的首要效果是资金面的快速增长。除了各大银行文化产业贷款快速增长之外,其余投融资渠道也逐步放开。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文化产业VC/PE投资案例已有36起,投资金额高达76亿元,而2010年全年投资金额仅13亿元。
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投资价值不断凸显。据投中集团统计,截止到2011年11月,全国已有7家文化产业企业IPO融资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
2011年12月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降低从事电影摄制等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专家表示,文化产业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域“不够开放”,而电影行业“投资无门槛”将形成实质性利好,其他领域的投资可能也将逐步降低门槛。
总体来看,2011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扶持手段,表现出定位清晰、方式创新,以及呈现体制化、系统化的特点,即不再以单一的扶持手段为主,而是以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交所发展曲折之年
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关键一环——知识产权认证、抵押、交易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以后,各地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可谓“遍地开花”。而2011年更是文交所市场的“曲折之年”,值得单独回顾。
年初因为《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的估值问题,社会上众说纷纭。文化艺术品份额化这一全新的交易模式,在社会上激起了艺术品股票争论的轩然大波。
在一次次的规则制定、完善与修改中,文交所逐渐抬高门槛,入门必须有100万元以上资产,很大程度上使文交所成为小众市场。
即使有国务院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以天津模式为代表的文交所仍然面临空前的挑战,创新的合法性、艺术品能否分割、退市及评估等,都成为悬而未决的话题。尽管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表态,但各地仍陆续成立数十家文交所,呈现遍地开花的格局。
作为文交所制度的创立者,天津文交所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化的路子,为濒于灭绝的各种传统手工艺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苏绣、湘绣、唐卡等艺术品已纷纷登陆天津文交所。
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天津文交所增加了一条艺术品面向市场的渠道,由于关注度高,对于艺术品本身就是一次提升知名度的机会。从苏绣绣娘的反映来看,由于市场对刺绣的价值较以往有更大的认可,因此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也较以往有所提高。
不过,遍地开花给文交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同质化竞争抹杀了金融创新取得的成绩。国务院清理整顿交易所的文件下发之后,文交所再一次处在了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需“发力”明确
回顾2011年,除了“文交所”的发展模式出现争论之外,我国文化产业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首先,相对于中国经济顺差,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文化出口的乏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只有让承载着中国思想和观念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才能形成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可喜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也呈现出异常红火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所有园区、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收入总额已超过900亿元。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定位不清,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导致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地方政策对接不理想,普惠性扶持政策也不利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甚至一些房地产商也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借机“圈钱”、“圈地”,变相发展商业地产。
再次,当前文化贸易企业依然面临困境:第一,缺乏资金支持。由于无形资产比较多,实物资产比较少,依然存在贷款难。第二,出口退税低,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有限。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出口退税逐步降低,比如书报刊从17%降到13%,现在又降到了11%。第三,审批程序复杂。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审批程序较繁琐,在国外演出档期紧,文化产品交期明确的情况下,繁琐程序影响对外文化演出和交流。第四,部门的规章和相关政策衔接配套还不够,省级以下的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与完善。第五,文化产业监管的分类标准、指标体系、文化资产的评估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文化产业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结08-01
济南文化产业07-09
邯郸文化产业10-25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08-12
文化产业自查报告09-05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09-28
音乐文化产业论文11-02
文化产业园区创建11-04
文化产业孵化基地01-03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座谈会议纪要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