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2024-10-08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精选9篇)

1.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一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

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 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 不是与同事发生纷争, 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 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 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 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甚至恣意发泄, 借题发挥, 造成人际环境恶化, 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 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遇到挫折容易心理失衡, 并诱发不良情绪, 甚至形成灰暗情结, 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5.不良的个性特征。

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个人主义、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转变观念, 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

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校、教师本人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所以, 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来澄清认识, 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 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 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保健医生”, 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 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 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 教师更不会有, 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 就像生理疾病一样,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 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 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 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 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职业素质相比, 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 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 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 无法从“我”做起;其次, 由于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 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 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对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 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 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

2.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或在学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 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3.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 聘请专业人员, 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 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 使教师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4.建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的素质, 因此必须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当此任, 他们必须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 与咨询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5.设立热线电话、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

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 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6.

2.关注民办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二

76%的民办学校教师觉得压力比较大,甚至很大。有4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82%的教师认为在民办学校工作成就感低甚至没有成就感。86%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82%的教师感觉压力来自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81%的教师觉得在民办学校不快乐。多数教师在遇到问题时宁愿自己默默承受,致使压力堆积在心,而最终通过其他主观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反映睡眠不好。民办学校与教师间松散的聘任关系、学校与教师间不平等的地位,使得教师无法与学校的命运休戚与共。许多教师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甚至有教师感觉未来是毫无希望的。

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抑郁、焦虑、躯体化障碍、职业倦怠,还有说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心情烦躁、无法入睡等。

在民办学校工作8年的小高老师,由于自己是非师范毕业,虽然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但进入公办校的大门是空中楼阁,为了实现当老师的梦想进人了民办学校,做了一名数学教师。这8年他更换了4所学校,原因是被解聘或自己炒学校,他感觉民办学校的商业气息太浓厚,急功近利,教师之间竞争大,除了升学率的竞争之外,工资待遇的竞争也非常大。特别对于那些较优秀的民办教师,往往都会选择待遇更优厚的学校。因此容易造成学校教师流动性大。也许正验证了“穷则思变”这句话。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教师的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他觉得现在主要的心理困惑是学校生源问题,学校除了实验班,其他班的学生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每个班级里又有较多的,顽劣的、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从而会影响普通班级教师的成就感,甚至产生倦怠。并且长期教普通班级,虽然教学能力肯定是不断提高,但从专业上来说,挑战越来越小,专业水平会处于倒退状态,民办学校给教师提供成长学习的机会不多,会使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搁浅。

现在小高老师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还带2个班级的数学课,感觉压力很大,且无处宣泄。民办学校的班主任,可以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从管理上来说,出现任何小事情都是班主任的责任,学生找,家长找,学校领导找;从成绩上来说,不单单要顾好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还要兼顾班级的总体成绩,必须牺牲自己的时间,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得民心的班主任还好,至少还有一些成就感,会有一些学生的体谅,不得民心的班主任,就会出现有苦说不出,无处宣泄情绪的状态。

毕业班教师的压力巨大。从民办学校办学效益来看,主要是靠升学率来打响招牌。因此,从董事会到总校,再到学部校长室,再到教务处,再到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压力一级下到一级。每位老师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且越临近中考,压力越大,每个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提高学生成绩。为了保住饭碗他不敢有一点松懈。现在感觉脱发十分的严重。每天回家就呼呼大睡,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放几天假,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

做了几天的班主任他感觉家长对待老师的尊重程度不是很高,在家长的眼里,我花了高价钱把孩子送过来,你们老师就应该有能力把孩子教育好。在董事长眼里,你们是我花钱雇佣来的,你们就得为家长和学生们服务好。如果家长和学生反应不好。很可能就要被炒鱿鱼,没有一点改正和提升的机会。

民办学校福利没有公办学校好,也没有公办学校稳定,民办教师没有在编教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很多时候,在民办教师之间存在的竞争也就更大,小高老师以前很关注教育局面向社会招考的信息,但现在他对这个政策已彻底没有什么幻想了,统招的师范毕业生都无法正常地安排呢。3年中这个学校教师跟走马灯似的来去,有的新教师还没有叫上名字,不知道哪天就消失了。他经常感叹人情淡漠。

民办学校教师对待心理健康要学会“自助”。教师要多学一些心理健康知识,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关注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就应该考虑适当增加休息,或者听听轻音乐,唱唱欢快的歌曲;或者找朋友聊聊,说说开心的话;或者抽空散散步,随时排解自己郁闷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工作、生活中,要注重过程,淡化功利,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克服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困扰。要敢于正视现实,万事看开些,让人生的那枚硬币一直正面朝上,多给自己快乐心情。凡事成也积极,败也积极,始终积极。遭遇挫折时,转移注意点,与名人、美文交流。不妨读读林肯、居里夫人等伟大人物的传记等。当我们和他们交流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挫折是微不足道的了。当然,其他一些积极娱乐性的书,也同样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环境。办学者对教师的关心要做“细”,树立起民主、平等观点。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教育管理者要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这是理解教师的前提和搞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基础。只有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达到激励人的行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办学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周围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包括周围主观的人际关系等。在一个清洁整齐、舒适安全、文明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必然会感到工作轻松愉快;在一个团结互助、协调和谐、平等相待的集体环境中,一定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高涨。因此,学校领导者要千方百计地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娱乐、工作环境,利用节假日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让教师的心情在活动中得到放松,借活动为教师创造交流机会,增强教师的协作精神。

合理客观地评价教师。要尽量给每位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与差距,要及时肯定、鼓励或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使其处在较好的激励状态。在教师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合理分配的原则,个人的工资、奖金要尽量与其承担的职务、责任、工作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激励职工的积极性。

运用有效激励调动教师积极性。运用强化激励技术,满足人们的需要。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挖掘其闪光点,诱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正确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双重激励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口服心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今后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运用关怀激励技术,实施感情投资,对教师自身始料未及的某种需求。领导者能超前给予考虑并实施感情投资,能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感情共鸣。特别是在教师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发生不幸时,领导者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安慰。运用关怀激励技术,要努力做到把握时机、雪中送炭;体察细微,以心换心;择其重点,超前实施。从而与教师建立起牢固的感情纽带。

3.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 篇三

一、前言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社会整体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有关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资料却很少。偶尔能找到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但也只是做一些粗略地统计,没有太多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1]。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2][3],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同时,本研究还希望通过对教师心理素质这一研究领域的细微探讨,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这一应用领域更多的关注。

二、方法

(一)问卷编制参阅文献,设计一些与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比如创造性、自信心、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责任心等,再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方面的量表[3][4],经过选择、修订与补充设计出一套有48道题的问卷。将此问卷在一个随机选取的小样本(140人)中进行初测。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量表中共同度低的测题,获得的正式问卷由28道题组成,共有四个因子,分别是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和情绪调适。检验其结构效度为0.63,分半信度为0.75。

(二)对象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78.8%。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教育学院接受脱产或短期培训的学员,他们是来自广西各个市、县、乡的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其中男性127人,女性70人,大多数来自于中学,2/3的人年龄在20~35岁之间,大专文化程度占50%,普通教师约占3/5,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占1/3。

(三)数据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及情绪调适等方面有影响的变量

以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各因子以及量表总积分为自变量,以学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或教导主任及学历等为因变量进行逐步选择法多元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见表 1。表1中只列出了对教师心理素质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

表1 对各因子有影响的变量的分析指数

附图

表1显示,对创新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学历;对自信心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性别;对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班主任;对情绪调适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四因子总积分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

(二)学历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学历中的中专组、大专组及本科组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因为高中组人数太少,这里没有对它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中专组(n=49)、大专组(n=106)和本科组(n=39)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比较结果

创新精神 中专组 29.6122 4.030 中专<大专*

大专组 30.8868 3.533 中专<本科**

本科组 31.7436 3.076

自信心 中专组 17.6735 2.657

大专组 17.5943 2.654 无差异

本科组 18.3590 2.170

人际关系 中专组 23.2245 3.596

大专组 22.2264 4.095 无差异

本科组 23.2821 3.252

情绪调适 中专组 32.5510 5.752

大专组 33.6604 5.031 无差异

本科组 34.4615 5.572

四因子总积分 中专组 103.0612 11.285 中专<本科*

大专组 104.3679 9.482 大专<本科*

本科组 107.8462 7.979

(*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以下同)

表2显示,大专组与本科组只在总积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组与大专组及本科组在创新精神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中专组与本科组在总积分方面也存在差异,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男性(n=127)与女性(n=70)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因子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P值

创新精神 男性 31.1339 3.488 1.99 0.048*

女性 30.0714 3.762

自信心 男性 18.1024 2.481 2.11 0.036*

女性 17.2857 2.814

人际关系 男性 22.7323 3.864 0.43 0.667

女性 22.4857 3.810

情绪调适 男性 34.1497 4.975 2.36 0.019*

女性 32.2857 5.859

四因子总积分 男性 106.1181 9.015 2.79 0.006**

女性 102.1286 10.579

(三)性别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性别中的男性与女性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显示,男性与女性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以及总积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四)班主任与各

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班主任中“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显示,“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五)校长或教导主任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表4 是班主任(n=70)与不是班主任(n=127)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因子 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p值

创新精神 是 31.1714 3.208 1.20 0.232

不是 30.5276 3.813

自信心 是 17.7000 2.866 -0.44 0.657

不是 17.8740 2.494

人际关系 是 21.5857 3.903 -2.93 0.004**

不是 23.2283 3.687

情绪调适 是 32.9143 5.912 -1.11 0.267

不是 33.8031 5.036

四因子总 是 103.3714 9.807 -1.42 0.157

积分 不是 105.4331 9.698

表5 对校长或教导主任“是”(n=89)与“不是”(n=108)的显著性检验

因子 组别 M SD tp值

创新精神 是 31.3820 3.591 2.23 0.027*

不是 30.2407 3.576

自信心 是 18.0562 2.451 1.18 0.238

不是 17.6111 2.758

人际关系 是 22.8876 3.915 0.81 0.421

不是 22.4444 3.777

情绪调适 是 35.4607 4.343 4.96 0.000**

不是 31.8611 5.596

四因子总 是 107.7865 8.510 4.19 0.000**

积分 不是 102.1574 10.028

表5显示,“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在创新精神、情绪调适、总积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信心与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调查,从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等方面,研究学校教师和校长们的心理素质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方面与教师们的学历有关。中专组与大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组与本科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大专组与本科组差异不显著。这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7]:创新性高的人大凡都有高智商,而大凡能读大学的人一般都有中等偏上的智商水平。因此,选择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或许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更有帮助。

对教师性别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等方面存在着男女性别的显著性差异。男性在上述因素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地分析。

在人际关系方面,达到显著性的变量是“班主任”。调查数据显示,“是”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是班主任”在得分上低于“不是班主任”的,难道班主任反而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更不如其他人吗?这一结果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情绪调适方面,达到显著性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校长们还在创新精神方面与普通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本研究抽取的校长被试主要是男性,因此这是否也影响了各因子在性别检验上的差异,导致在性别检验中出现男性得分普遍高于女性。

在所有因子的总积分上,“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校长们的积分普遍高于普通教师。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在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以及情绪调适等方面处于更良好的状态。

上述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进一步研究校长们的心理素质并加以完善,设计一些有效的心理素质培训计划及方法,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结论

(一)创新精神方面,大专组、本科组与中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前面两组比后一组有更高的得分。

(二)对教师的性别调查显示,男性在各因素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并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人际关系方面,班主任比不是班主任的得分更低,并呈显著性。

(四)校长或教导主任与普通教师相比,在情绪调适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性,并在各因子及总积分上普遍高于普通教师。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 沃建中.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5).

[3] 查有梁.判定教师素质的三种检验方法[J].中小学管理.,(9).

[4] 李凌,缪晓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公众观的调查和分析[J].心理科学.2000,(5).

[5] 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 张大均,郭成.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6).

4.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四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几年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小学教师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体现在: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教师的隐形劳动付出越来越多。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教师与学生在思维方式、态度体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异;又由于教师与学生分别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在思维特征与品质上各有特点。这些心理差异的存在,为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个性方面上的缺陷,如自我为中心、依赖、孤僻、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淡薄、意志薄弱等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上的难题增多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加大了,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并让学生了解、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变旧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也与当前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依然存在有着直接关系。从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广大的学生家长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动机驱动下,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也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及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估学校和教师,并把这些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因而,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竟争性,迫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及进行课外辅导。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育行政部门相应制定了一些文件,规定小学教师每周上课的额定标准。但在不少学校,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还是很多。由于每周上课节数的超出,与之有关的备课、课外辅导、批发作业等工作也随之增加。超周课时现象与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师资数量不足、身体素质差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在岗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教师。3.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据调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项目有课堂教学、备课(写教案、准备教具、教学实验等)、课外批改和订正随堂作业、课外批发试卷(练习、测验和考试)、课外辅导等。除以上教学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承担其它工作项目。如指导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上公开课和其听其它教师的课、参加教研活动和其它活动。很多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仅此一项便又增加了许多连带性工作,如负责早自习、早操、课间操、午餐、打扫卫生等;组织出黑板报、班队活动、社会实践、庆“六一”“国庆”等组织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其他,如写品德评估、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等。教师的工作可谓名目繁多!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二、难卸的多重角色如上所述,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多方面的重任。教师不仅仅为学生而存在,作为社会个体,他们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会群体中,无疑扮演着其他各种社会角色。一般说来,教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

务,诸如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子女的就业安排及与社会关系的联系等等,无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成为他们精神负担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作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对购买住房、积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开支,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在此必须提出的是,教师家庭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多重角色与角色间的冲突,更导至他们心理冲突的加剧和心理压力的加重。因为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超长、工作项目超多,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教师们常常是全力顾及工作而放弃家庭,顾及学生的前途而牺牲子女的未来。社会对于教师的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时时刻刻处在周围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监视之中。因此,教师总是努力成为模范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文明礼貌,为人表率。尽管这也是社会对普遍公民的行为要求,而且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这些文明行为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与普通公民一样,教师并非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一时的行为闪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社会道德要求对于教师的双重标准致使教师必须处处留心,尽是做得尽善尽美,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难圆的职称梦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上作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联系在一起,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解释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人为因素多,如论资排辈等;因为有些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劳动的效果,使得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地从外在的如学生合格率、升学率、工作量等方面提出证据,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性的内容指标上的倾向。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如此反差,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为指标有限,接踵而来的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教师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教师心理压力。根据亚当斯的公平论,人们常常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更关心自己所得的相对值的大小,从而产生是否公平的内心感受。这就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和强大的压力感。

5.中职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 篇五

1)、自卑感。主要表现为胆怯,缺乏自信,不够积极主动性,做事瞻前顾后,担心会失败。这方面尤其是在各社团工作中更为明显,因为我们学校的社团组织比一般中专学校较特殊,一般的社团成员里都是有大专和中专两部分同学组成的,所以在社团工作中大专生显得比中专生有优越感,相比之下中专生则显得更有自卑感。在MSAS—70问卷中,“常因犹豫不决而错过了机会”的症状较严重的和严重的同学有31人和19人,两者占了所有参加者的15.822%。“总担心事情会失败”的症状较严重的和严重的同学有32人和26人,两者占了所有参加者的18.353%。在“当别人看着你或者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中,有32位同学认为自己症状较严重,占了所有参加者的10.26%;认为自己症状严重的有5位同学。

2)、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现在的在校中专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的也比较明显。在MSAS—70问卷中,“我认为正确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会去做” 的症状较严重的和严重的同学分别有31人和58人,两者占了所有参加者的28.164%。“我常不顾别人的指责,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的症状较严重的和严重的同学有30人和11人,两者占了所有参加者的11.974%。“做事大都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的症状较严重的和严重的同学有36人和17人,两者占了所有参加者的16.771%。

3)、依赖心理和受挫心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上中专之前基本上生活起居都是家长包办,也很多同学在中学其间是没有住过校的,甚至是第一次这样长时间离开家里离开家人。所以在中专生中依赖心理和受挫心理也比较突出。很多

学生生活能力比较差,也不太胜于求助于人。在MSAS—70问卷里,“遇到不会解答的难题时,就不去思考了”中,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33和69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32.691%。“在家里我的事情都由父母替我做”,症状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10和37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4.873%。

4)、焦虑心理。在MSAS—70问卷里,“常因为一点小事,情不自禁发脾气”,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25和40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20.569%。“在学校常常不能专心上课和做作业”,症状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45和15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8.987%。“有时一到学校就感到肠胃不舒服”,症状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36和22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8.354%。“我常常因某事而坐立不安”,症状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31和6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1.708%。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中,“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症状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17和34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6.139%。从这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我校中专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并由此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5)、学习压力及考试焦虑。在访话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中专的同学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明确的学习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在MSAS—70问卷里,“一听说要考试,我心里就紧张”,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41和18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7.82%。“考试时因担心成绩的事而影响了答卷”,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23和49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22.489%。在“听课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在休息时和放学后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中,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23和37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19.631%。在“我爱玩游戏机,一玩起来就忘了学习”中,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37和10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5.305%。在“期中、期末考试前,不制订复习计划”中,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57和24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25.961%。中专生的学习表面

上是轻松的,但事实上他们学习的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跟身边的大专同学相比,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压力常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不良心理现象。

6)、青春期“性”困惑。从年龄来看,中专生处于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变化;从角色来看,中专生的学习生活没有高中生那么辛苦,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性”方面的教育与学校、家长的教育有不一致的地方,他们宁愿相信道听途说也不会请教老师和父母。所以中专生对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疑惑还是比较多的。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的“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中,认为自己症状严重的有31位同学,占了所有参加者的9.93%。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和不自在”中,有136位同学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占了所有参加者的43.379%,超过一半的同学在这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

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是中专生自身的生理和情感因素,客观因素则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对及学校教育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自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生理因素:中专生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生理上由发育走向成熟。生理上的剧变,必然带来心理上的激荡,然而中专生的心理发育与生理成熟不同步,生理上的成熟与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很难正确地面对思想上、学习上、情感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情感因素:中专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容易动感情。他们常会为一点小事激动不已或心灰意冷,遇到不顺心之事,情绪极不稳定,而使心理发展失衡,加上不会自我调整,极易影响心理健康,以致出现记忆力变差、心理紧张、焦虑和忧郁等不健康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许多存在不良心理的学生,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心理依赖性强而情感脆弱;有的家长不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造成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使这部分学生变得性格孤僻多疑;有的家庭成员出问题,使学生感到丢面子,心理负担沉重。

3、社会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上学交费、自主择业,使许多缺乏心理准备的中专生无法承受,由此引起心理压力。

(2)大众传媒冲击着中专生的心灵。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无时不刻不受到大众传媒的冲击,特别是来自电视、网络、明星偶像的影响绝对超过了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很多电视剧和引进大片灌输的都是张扬个性、独来独往、崇尚暴力,而一些报刊通篇讲的都是明星们的小道消息和私生活,这些都对中专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当说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4、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现阶段学校大部分进行的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对于规章制度,学生感到不适应,又无可奈何,必然导致他们的对抗心理,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培养。

2、在抑郁、价值观、总体幸福感、应付方式方面,中职生目前状况如何?

(1)抑郁心理:在中专生中目前大约占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在MSAS—70问卷里,“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感到较严重和严重的分别有39和17位同学,两者占参加者的17.879%。也就是说我们的中专生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抑郁性心理。

(2)价值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发现,中专生的许多心理困惑都与他们的价值观状况有关。自我价值迷茫是学生常见的问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具有着生命的整体价值,例如,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人的生命整体的价值观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产生了片面的倾向,给学生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惑。一些学生视学习成绩、知识、文凭、学位为生命的惟一价值。一次考试的失败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学生为寻得一个能够给个人带来优越地位和丰厚收入的高学位、高学历,终日裹挟于文凭热、考级热、考证热当中,考前的紧张与焦虑,考后失败的失望与沮丧,一次次地挫败他们的自信。一些学生视爱情为生命的惟一,恋爱使他们放弃了一切,一旦对方提出分手,突然发现自我荡然无存,心中倍感孤独与失落。

人际冲突引起的心理问题在中专生心理咨询中占的比例较高。现代社会赋予了个人越来越多的独立与自由,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冷漠。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过强的自我意识和过度的自我保护,再加上青年期的自我封闭心理,使得学生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他们渴望交流又怯于交流。大家普遍感到离开中学来到这里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一些人缺少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奉行“自我中心主义”,我行我素,毫不顾及他人利益和他人的感受,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一些人常常处于焦虑和抑郁情绪之中,有的人厌恶和逃避集体生活,有的人甚至发展为严重的人际交往恐怖症。

选择困惑也是中专生在择业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到来,使学生们拥有了在择业方面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自由。然而,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使中专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内心高期望值与自身现有能力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就业市场现实需求的矛盾,择业的趋利性与自我发展的矛盾,多样选择本身存在的矛盾,都使中专毕业生们在择业的过程中时常处于多重心理困惑之中。

6.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六

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若缺乏健全的人格,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处于飞速发展期的幼儿更是如此。近年,全国各地教师自杀现象,精神失控虐待学生甚至残杀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论数量还是严重程度都日益增长[1]。随着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伤害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左瑞勇[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主城区各类民办幼儿园随机抽取的217名教师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民办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但在人际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上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张长英,宗鸣霞[3]采用SCL-90对22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呈中上水平。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极其深刻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教育失范行为屡屡发生。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学前教育”,这意味着以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这既给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同时也可能会给幼儿教师造成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压力,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系统研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人口学特征对幼儿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对维护和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和完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内容及体系有重大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的部分幼儿老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剔除回答不全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为85.6%)。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测试工作由经过培训的老师组织实施,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量表包括90个题目,9个分量表,分别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方面进行测量。采用5级评分制度,表示无、轻、中、重、极重5个程度,分别计1~5分[4]。

1.3 统计处理

收回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症状自评量表的阳性筛查标准为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4],阳性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筛查。以总分≥160分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总检出人数为110人,总检出率为55.2%。该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1]。为了进一步查明幼儿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对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的各因子筛查人数及比例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2.2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幼儿教师在症状自评量表上的总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4],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幼儿教师SCL-90总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说明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给予重视。从表2和表3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被调查群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1]。

2.3人口学特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下同)。

以学校性质、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儿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幼儿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又以教龄、所教年级和收入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教龄、任教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

2.3.1所教科目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了考察任教科目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任教科目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任教体育、艺术科目的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任教五大领域的幼儿教师。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老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1]。

2.3.2 职称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为了考察职称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职称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不同职称类别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职称为小学2级的幼儿教师的躯体化状况显著高于其他3种职称的幼儿教师,原因可能是职称为小学2级的幼儿教师希望尽快晋升职称级别,承受的压力较大,再加上经验不足,待遇相对较差,因而可能导致更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职称为小学高级的幼儿教师在敌对、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种职称的幼儿教师,说明职称对幼儿教师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恐怖心理均有显著影响。职称为小学高级的幼儿教师因为职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而在工作中更愿意与人和平相处,工作中引发的焦虑情绪更低,对工作的态度也更积极。

3 结语

本研究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突出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学校性质、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不同教龄、任教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对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显著。任教体育、艺术科目的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职称也会影响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系统探讨人口学特征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文章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的199名幼儿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突出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职称和任教科目对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症状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余秋梅,李里,周波,等.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201-204.

[2]左瑞勇.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张长英,宗鸣霞.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0(3):194-197.

7.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七

关键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6—0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迅速提高,高校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科研竞争使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他们由于年龄特点、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惑[1]。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2],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面临着职业适应、社会适应、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婚姻、住房、家庭安排、职业定位等等诸多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已成为危害高校青年教师的杀手,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欠佳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结合黑龙江省、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调查结果[3~5],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青年教师期望值不断提高,高教系统的全方位改革,竞争渐趋加剧,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应激情绪状态的出现,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概括起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应不良症状: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生理—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

3.人际交往症状:青年教师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4.神经官能症状: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腦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在青年教师中常见的主要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两种表现形式。

5.职业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职业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工作不求进取,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期望过高: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从德、学、才、识方面示范于学生。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博学多才、儒雅风趣的君子和淑女形象展示于人。这种角色期望使青年教师内心苦不堪言,感到压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意识控制正常的需求和行为。青年女教师尤甚,主要原因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他们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与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的转变,使得教育的性质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觉得自己花钱获取知识,理应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要求,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尊重,没有敬畏感,青年教师也因此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神圣感,产生失落情绪。

2.竞争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了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高校普遍采用教授、导师轮流坐庄、按名额分配、由领导指定等办法,这种模式无疑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这种机制中的劣势尤为明显,普遍感到困惑、茫然。

3.福利待遇差距大:随着高校收费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教师收入的增长。目前,高校分配制度多以职称高低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多少来分配,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承担的课题较少,所获报酬也相应较低。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身体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获得相对较低的酬劳,更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感、挫折感,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不自觉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打工族。

4.人际交往狭窄:首先,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性质相对封闭,每天接触的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社会交往的单一,使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时,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束手无策。其次,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意识强,傲视一切、有恃无恐,其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较多,造成自我伤害较多。再者,青年教师缺少外出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新事物了解、接受的机会,也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

5.其他因素: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教师尤为明显。

三、维护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关注青年教师健康,从精神上减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实绩考核制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二是经常与青年教师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三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交流、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走出个人小天地,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加深情感交流、消除工作误会,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增强集体凝聚力。再次,青年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3.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主观理解所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尊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此外,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理想与自身能力和现实生活接近,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传统思想。最后,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自我解脱,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健康、永葆激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

[2]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杜会科学,2007,(6).

[3]王晓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4]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8.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八

克山农场中学

王宇

当代中学生存在无法承受学习成绩竞争的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13~18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中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严重的甚至会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中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物化倾向。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高考发挥智力水平、积极面对生活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可以使中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中学时代有着激烈的拼搏和竞争,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中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转向靠自己。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中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中学生活。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中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我认为对于这一状况中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中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同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开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而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

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中学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

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

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

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

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

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

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

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上一篇:90后的经典老梗搞笑签名下一篇:反腐倡廉内控机制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