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位置教学反思

2024-07-24

认位置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左右。在这块内容的教学上做了直观引导,“小朋友写字用哪只手?”(右手)将它举起来,抓筷子用哪只手?(右手)在举起你的右手。我们以后举手就要举右手。但是一到上课还是错误频出,时常要提醒他们左手代表左边,右手代表右边。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而言,他们能正确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但是今天的教学需要科学完整地表达出“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对于挂图上的上下、前后、左右、学生能清晰地辨认。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有时他们搞不懂“谁在谁的位置”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问两个问题:

1、这个问题是让我们确定谁的位置

2、这个物体时在我们的左手边还是右手边。可以试着举起你的手来想一想,帮助学生思考。

在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的第1题时遇到了写字问题。这题能考察学生对上下左右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但是学生不会写字,这时只能在黑板上写出“上、下、前、后、左、右”教他们跟着我多读几遍,只要能大概辨认出着几个字然后照葫芦画瓢把字写出来。看着他们写得歪七八钮、到笔画也很严重。我觉得题目应该出示六个字让他们圈一圈。或者可以尝试让学生认识这些字,并能联系写一写。

这是一个九宫格的题目,最糟糕的是他们分不清“前后跟左右”,应该这个题目里答案只有上下跟左右,但是部分学生会把左右用上下来表示。我让他们把自己放在哪个动物的位置去感知他们也很难理解。确实,我不能用我的思维去衡量建议他们。今天睡觉快醒来时突然梦到:在你的肚子(脸)前面的是前面,在你脑袋后面的是后面,在你肩膀两侧的是左右那么你看,拉几个同学上讲台摆成九宫格。让学生形象地说出前后、左右分别是谁。然后再把小动物等看做人让他们去辨别。可能会更形象易懂。

2.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二

一、坐在学生的位置体验教学方式

教师从课堂内容的设计者、实施者变为学习者、聆听者, 便能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并引发诸多思考。

1.从学具的展示看学生的好奇心

上课伊始, 刘老师给各组学员发学具——信封, 拿到信封的学员迫不及待地打开, 想一探里面的秘密。此时, 刘老师大声说:“谁让你打开的?叫你动了吗?”那声音和语调简直就与在座的学员在课堂上当老师时的声音和语调一般无二。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但稍停片刻, 依然有几个学员试图打开信封。原来, 教师和学生都有对新事物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这是“人之常情”式的必然反应。受“批评”的几个学员理由也大致相同:“您不让动, 但我们想动, 您讲操作要求, 我们听不进去。”

于是, 问题引发了:我们是应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任由他动学具, 还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效率而听教师的指挥统一行动呢?良好的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 这毫无疑问。但学生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学生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得不关注的。

2.从小组合作的效果看学生的合作方式

在小组合作环节, 学员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时积极性很高。五分钟后, 刘老师喊停。九组学员中只有三组学员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刘老师分别让完成任务的小组代表介绍合作与制作的过程, 其他组成员则边听边对比, 并小声议论。然后, 刘老师指出九组学员在合作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有些组一听到命令便立即动手做, 于是出现了争抢材料和拼图重复等问题;有些小组听到命令并不急于动手, 而是先观察学具, 找到学具的特点, 再探讨设计操作。结果显示:动手快的小组并没有拼出教师要求的作品, 但看上去动手慢的小组却成功了。

于是, 问题出现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内是不是要先设计, 再完成操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如何进行任务分配?

3.从课堂教学实效看分层教学的需求

接下来有三个教学内容:一是观察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特点, 二是通过翻转滚动模型分析“面”在运动中的特点, 三是从长方体中截出最大的正方体。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形成三维空间的观念。

可以说,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难度越来越大。在整节课的解题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学员渐渐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仅有三五个学员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配合教师把课上完。畅谈感受时, 好几个学员直言不讳地说:“一开始我是想好好听、好好表现, 可后来我是真弄不懂、搞不明白, 就不想跟了。在这节课上,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学困生。今天坐在这里当了学生, 才知道当一个学困生有多么难受。”

最后, 学员悟出两点:一是建立认知需要时间, 需要分解知识点进行逐层理解与消化;二是“分层教学”十分必要。可是如何通过分层设计、分层教学满足诸多不同需求的学生呢?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式

在授课之后的大讨论中, 学员们围绕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畅所欲言。有些学员提出:“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做也不好, 那样做也不好的问题, 到底该怎样做才好呢?”其实,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的看法有三点。

1.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在备学生环节, 应舍得花功夫、下力气, 以便根据学情及时调整适宜性, 科学地把握课堂生成的教育现象, 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简言之:走近学生,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每个问题、每个情境都不一样, 对此, 教师应总结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经验, 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3.辩证思维, 没有最好, 但求更好

教师只要在确定方式方法时, 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宽思路, 注重在备课中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更大限度地提供选择性, 便能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3.《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确定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确定位置》这个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空间与位置”,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间的关系,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提升,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确定位置》中例1、例2教材分析

在西师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这个内容,教材例1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引导学生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也就是把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到方格图上的位置,并给出了列、行的概念,具体来说:1、直接呈现小红所在的班级的座位图,引起孩子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能主动地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2、对照学生座位的情境图编排了方格图,并明确表示小红的位置可以用方格图中的点来表示,这是知识从具体位置向用数对表示位置进行抽象关键的一步,3、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列、行的意义,教科书又安排了一个对话框,让学生去找小娟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这是为后面例2用数对表示位置奠定基础。4、教科书安排了“说一说”,既有从具体情境的位置到方格图上位置的抽象,又有列、行意义的理解,是上两层次的综合。例1以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巧妙的由生活场景过度到平面图。因此例2直接用方格棋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列与行的知识来认识数对,把数对与第几列第几行进行相互转化,让方格图来引导学生探讨确定位置的方法,这就把例1的情境图和方格图合二为一了。也就是说,这里的棋盘既有情境支撑的作用,又有表格抽象的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棋盘来学习数对确定位置。因此,在教科书中就采用了直接表述的方法,说出“黑棋子、白棋子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么表示,简单明确地用对话框的形式告诉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找黑棋子和白棋子的位置,目的是加深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直观性和优越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执教《确定位置》例1和例2后的感受

(一)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在新课标提倡反思创造型的教师,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基于这样,我在教学《确定位置》内容的时候,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使用教材方面,做了改变和创新,这也是我上这一节课在教材的使用上创新的一个方面。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教学例1和例2的内容时,根据课堂的需要,我改变了教材中出现内容的教学顺序,把这两个例题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从语言表示位置——抽象到方格图表示位置——提升到数对表示位置,沿著这条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找礼物》活动开始,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用已有的知识来确定位置,根据老师的要求提示从身边的位置找,从而自己总结出: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既有第几列、又有第几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迅速的找到位置,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然后又让学生从找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出发,进而抽象到书上主题图的位置,说小红、小娟、小强的位置,引出方格图中的位置,同时强调位置是用列和行相交的点来表示的。最后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说出位置的另一种表示法——用数对表示,问:用数对是怎样表示位置的?这样把例2中数对的知识放在这里出现,我觉得这样更自然,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很轻松,整个教学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最后,我发给孩子们我们班的座位方格图,让孩子们在方格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找出好朋友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在旁边,这样的教学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识—抽象—实践。

(二)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生本教学的模式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坚持以孩子为主线,让孩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过程导入找礼物让孩子自己完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是从孩子的身边事开始的,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兴趣很浓,整个活动孩子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最后说出“为什么能这样准确、迅速的找到礼物呢?”2、找位置让孩子们完成。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自己思考用什么方法,怎样去找?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3、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也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4.《认位置》教学实录 篇四

1、初步感知左和右。

师:小朋友,我们昨天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你们喜欢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我看到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谁愿意告诉我你举的是哪只手?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你举起左手,那其余的同学举的是哪只手呢?

生:右手。

师:对,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大家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生:右手写字。

生:右手画画。

&&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左右手可是一对好朋友,你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别的好朋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

生:有。

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生:能。

师:有小朋友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有些不敢确定)不对。

讨论思考,交流。

生:不行。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我们就不知道在谁的左边。

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3、联系自己

我们已经认清了画面上的位置关系,那你能不能说说你的左右各是谁吗?

生自由说。

4、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师:现在你和你的好朋友握手,请一、三、两排得小朋友向后转,全体起立,伸出你的右手握一握,你发现了什么?

生:好像有点不一样。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原来我们握手时面对面,所以看上去不一样。

。....教学反思:

5.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五

1.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

2.使学生能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左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举得对不对。

提问:生活中你的两只手能够做什么呢?(学生议论、交流)

(1)上课发言要举手,(教师示范)应该举哪只手呀?

(2)我们写字时一般用的是哪只手呀?

(3)你注意过没有,解放军和警察叔叔敬礼时举的是什么手? 组织学生模仿敬军礼。

讨论:我们的右手还能做哪些事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提问:另一只手我们叫做什么?(左手)

谈话: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右手有分工,双手协调齐 动作,相互帮助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认位置)

二、观察情境,认识位置

1.认识左右。

(1)提问:把书翻到第9页,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手是哪只手?

(2)提问:第一张课桌坐的是小明和小红,谁能说说小红在小明的哪面?小明又在小红的哪面呢?

追问:第二张课桌上放着练习本和数学书,说一说: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哪面?

(3)讨论:你还能看图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说出:

①小刚在小芳的左面,小芳在小刚的右面;

②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如果学生 说不出来,可以直接提问:看图想一想,小明和小刚的位置 是什么关系?)

③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④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楚谁在谁的哪一面。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游戏。

(1)讨论:在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像左右手这样的好 朋友吗?

(通过讨论并汇报,进一步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 眼,左脚、右脚。)

小结:我们身体右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左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

(2)谈论:人的手、脚、耳、眼都有左右之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要求听老师下达的口令,做动作。

①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②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③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楚在谁的哪一面。

2.说一说。

(1)坐在你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前面、后面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3)(三位小朋友站成一横排)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再次强调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3.看图说一说。

学生可能更多地用上、下描述物品之间的关系,要提示还可以用左、右来描述面包和牛奶的关系。

4.摆一摆。

(1) 把数学书摆在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后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

(2) 把文具盒摆在中间,把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左面,把学具盒摆在文具盒的右面,最后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5.排一排。

请一个小组6个学生上讲台,侧面对着底下的学生。

(1)提问:(指第二个同学)XX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请第三个同学照样子说一说。

(2)底下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排一排,说一说。

6.看图说一说。

(1)说说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2)月季花的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6.一年级教师路晓燕——认位置案例 篇六

上下、前后

敦煌市七里镇学区铁家堡小学 路晓燕

一案例背景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有组织青年教师上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教一年级数学,所以我特意准备了这趟课《认位置》——《上下,前后》,内容不多,但面对一群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我还真的好好准备准备,我看了内容不多,也很简单,我跟这些一年级小朋友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且喜欢有图片的内容,学起来更是起劲,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的幻灯片,让孩子们和我在愉快中度过这堂课。

二案例描述

学生们很喜欢我哦,只要我一进来,学生们立刻坐端正,一个比一个,都在等着我夸呢,很快,我的夸奖让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进入今天的课堂,首先,我提问:“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 都看到了到了什么?”孩子们的观察力可真厉害,有很多我都没想到,(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窗帘,墙壁,电灯,垃圾桶,门等)我说:“孩子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观察的真好,下面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教室,你们发现一些这个教室里都有些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很快就纷纷举手说出了教室里的摆设。我问道:“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孩子们很快回答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随之我又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跟同桌交流讨论后汇报:只有5,6个孩子举手,我叫了詹欢回答,他很流利的说了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我又叫了权睿奇来回答,他很快接着詹欢的话,说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其他小朋友也纷纷举手开始说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等,我看学生们学生很好,就地取材,让孩子根据我们的教室,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同学们都七嘴八舌说的很棒。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我同时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课堂的最后我进行了一个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我呢随便说一个同学的名字,请同学们说说这位同学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都是谁,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只要有打错的,同学们夸张的表情就给了很好的提示,答错的同学很快就改正了,就这样,一堂课在我们的游戏中轻松的结束了,孩子们玩的很开心,我觉得自己上的也很轻松,我认为自己这堂课是成功的,快乐的玩,轻松地学这种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低年级小朋友。

三教学结果及反思

7.认位置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认知化 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认知化处理就是在呈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换言之,就是教学的节奏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也可称逻辑层次学生化。认知化处理主要有三大策略:幼稚化、兴趣化和有序化。

一、幼稚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所谓幼稚化,就是教师自觉将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还原到和学生同思考、共水平状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惑学生所惑,这样,才能助学生所需,解学生之疑,释学生所惑。可以运用以下几个策略。

1.显性化

显性化是教师幼稚化的重要措施。在给学生提供多个思维加工信息时,要充分注意到有不少学生并不能够把所需的若干加工信息记在头脑中。教师往往过高估计或者忽略了学生记的能力,而当老师提供的显性化信息详略得当,学生能够记得下来,就会保持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否详略得当,要以是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略而不使差生迷茫,详而不使优生厌烦。

2.慢化教学节奏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学节奏过快是普遍现象,教学亟需重视慢的艺术。教学节奏的快慢要恰当,符合学生的思维速度。要注意安排倾听学生心声的环节,捕捉有意义的生成资源。这些都需要恰当的时间。教学中要把“让问题飞一会儿”和倾听学生心声的时空补足,是当前放慢教学节奏,丰富教学内容逻辑层次的重要举措。

3.关注细节

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拦路虎、绊脚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形成思维障碍。这些思维障碍往往就隐藏在教学的细节之处,常常被忽视。所以,有效教学需要关注细节,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要注意安排倾听学生心声的环节,捕捉藏在教学细节中的干扰学生的拦路虎、绊脚石,留有排除思维障碍的余地。

4.多问为什么

学生思维主要表现是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要稚化思维,表现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问为什么,把教材内容中缺乏因果过渡的部分补足丰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重力势能这节中,教材内容中缺乏为什么重力势能与重力的功密切相关的教学层次,郑青岳老师发表的关于重力势能的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补充这一认知逻辑层次,设置问题情境:一个物体在平行粗糙接触面拉力作用下,经历先下坡、水平面和上坡的过程[1],通过分析提取各力做功情况和重力势能变化等认知加工信息,并列表记录。通过这些显性呈现的认知加工信息使学生得出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

当然,要注意甄别学生问“为什么”的教学价值。学生常见的“为什么”有三类:其一,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具有价值;其二,超出能力范围或与教学目标不相关;其三,“忘前疑后”,有的“为什么”纯属学生不记得或忘却了上位信息,造成对下位结论的不解而发出的声音。所以要注意依据教学目标控制学生的“为什么”发展方向,把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为什么”深挖细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对“忘前疑后”的“为什么”要及时补缺。对超出能力范围或与教学目标不相关的“为什么”要及时打住,不要纠缠。

5.循序渐进

这是一条基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积少成多,高难的知识台阶化。要考虑学生思维可达到的能力和心理可接受程度,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

6.设置复习巩固环节

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温故知新,巩固性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当老师在讲新知时要对学生头脑中的旧知有切实的估计,按照遗忘规律,把控学生的遗忘程度,设置恰当的复习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在做出新的结论时也要考虑运用必要措施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加工信息从而顺利理解结论。

二、兴趣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努力提升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运用好“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

1.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教师设计时要按照知识→问题→情境,学生学习过程按照情境→问题→知识[2]。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1)做实验;(2)讲故事;(3)播放视频、动画,展示图画和教具;(4)运用风趣幽默语言;(5)画粉笔图画。要把知识巧妙地融于鲜活的情境之中,用情境吸引学生,用问题点化学生。要善于利用新奇的实验现象、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解观察者从正上方观察水中物体变浅问题,运用画粉笔图画和风趣幽默语言创设情境:先画一点一线,表示物点(发光点)和水面;问:“你在正上方为什么能够看到这点?”这点发出的光有一束进入人眼睛;再问:“确定物点或像点用几条光线?”选两条即可;先作出最简单的一条,垂直水面的光,折射后不变方向,再画一条斜射向水面的光线及折射后的光线,这两条光折射后进入眼睛,画出大眼睛,问:“请同学们瞪大眼睛,看看老师画的是哪位同学美丽的大眼睛?”学生都开怀大笑,谁能有这么大的眼睛啊,老师你太夸张了吧!至此,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条光线的夹角是极小的。

2.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活动主要包括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和师生对话。要运用问题化手段克服教学活动的外化,避免课堂有温度,无深度。通过互动、交流、合作、讨论、评价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运用问题化把活动调动起来,兴趣指向知识。

3.情感激发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3]。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物理学史内容或教师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感人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提出问题后,安排一点时间,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安排让每一位学生有发言或讨论的机会,需整体规划,有计划地落实于每一节课堂中;留有认真倾听学生所言和评价的时间等等。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情关注,亲其师信其道。

三、有序化

知识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也有规律。有序化就是整合这些逻辑和规律而使教学流程具有合情合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一般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以有关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整体规划,依据幼稚化、兴趣化方法进行细节夯实。下面谈两个策略。

1.按照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整体规划教学逻辑层次

教学重演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著名教育家玻利亚也曾提出:“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2]。新课标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有关科学思想方法的物理学史内容和探究性实验或活动的内容,是新课程强调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的体现。

教学中,要精心研究有关科学方法的物理学史内容的教学逻辑层次,运用问题化手段,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比如,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伽利略对运动原因的教学内容中已有丰富的逻辑层次[4]。教学中应当体现出来,使学生对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有清晰的感受。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要精心设计逻辑化教学层次,以问题化为手段,避免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另外,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也可以有机渗透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或要素。比如,在弹力教学中,先通过观察和体验三个明显形变的弹力相互作用的实例,归纳出弹力产生条件。接着,呈现微小形变的实例,因为直接看不见形变,生成问题“形变是否是必要条件?”假设此条件仍适用新实例。设计放大实验进行求证。

2.依据相关的学习理论整体规划教学逻辑层次

陈刚老师分析了奥苏贝尔、布卢姆和加涅等人的学习理论,用学习理论来阐述学生学习的规律,从而提出了建立在“学生怎么学”的基础上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模式。他认为,依据信息加工机制,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满足:(1)容量限制要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获得结论所需的信息,应保持在适度范围,减少干扰信息;(2)序列加工要求。教学中提供信息的方式应满足呈现一次加工所需的信息,获得一个新的结论;(3)信息加工方式要求。教学中信息呈现应符合特定结论获得的加工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分析教学结论的内容及数量,并通过追踪每一教学结论获得的信息流程,确定新结论建立的必要信息及加工方式,由此对教学活动作出合理安排。学生要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必须形成概念和规律间的本质或者因果联系,也就是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的逻辑方法,即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和演绎。归纳推理中有穆勒五法,演绎推理最基本的形式是三段论,是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最常运用的[5]。

据此,笔者对新课标人教版中“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逻辑层次分析如下。学生有意义习得动能及动能定理,运用演绎推理的信息加工机制,需要显性化呈现以下逻辑层次: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据此关系定量研究能量;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根据已有知识,功的定义、牛顿第二定律和速位公式得到关系“合力功等于一个新的组合量的变化”,这个“组合量”等于质量和速度二次方乘积的一半。学生根据以上逻辑层次,演绎推理得到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围绕这一大的逻辑层次,运用幼稚化和兴趣化方法有效夯实这三个逻辑层次中的加工信息。比如,开始播放海啸和水轮机发电视频,让学生体会动能的危害和应用,激发研究动能的学习动机,并进一步复习巩固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的定性认识;复习巩固定量研究能量的方法是根据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提供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牛顿第二定律和速位公式得到新的关系;教师显性化三个层次的加工信息,并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从新的关系中推测动能公式和总结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实验是获得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源泉;其二,实验是检验概念和规律的唯一标准。概念和规律终究通过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而形成,所以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必须通过逻辑加工方式获得,才是有意义习得,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缺乏逻辑推理能力或者由于遗忘不能获得满足一次加工所需的信息,就无法获得新的结论,表现出疑惑不解,只能机械记忆。不论由于自身原因还是教师原因,一个记性差的学生,他获得的逻辑加工的体验是极少的,因而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远不能达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水平,导致对物理望而生畏。这种状态的学生,虽然对新奇的实验现象兴致勃勃,但一旦触及概念和规律时就索然无味。兴趣化和幼稚化的方法主要是为使学生有效获取并记住满足一次加工所需的信息,只有促使学生经历了有序化逻辑思维加工过程,才能真正促成知识向学生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郑青岳.“重力势能”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2013(8).

[2] 吴加澍.中学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J].物理教学,2012(12).

[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惠作.例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8).

8.认一认教学反思 篇八

《认一认3》中的字,相当一部分字学生已经认识。所以本课的教学,我先从熟字入手,让孩子们交流一下,说一说那些字你是认识的,读什么,你是从哪里学到的,人人争当小老师,把认识的字介绍给小朋友。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则让学生看图读拼音识字,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老师带着学。如针对“星”这一读音教学的难点,我借助多媒体,显示夜晚星星闪耀的画面,让星娃娃开口说话,跟小朋友交朋友。这一小小的情境,激起学生要读好“星”字,与星娃娃交上朋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利用情境导语教学“风”字,显示不同季节的风的画面,让“风”字发生颜色的变化,一次次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并配以风声,让学生入情入境,认识并练读“风”字。巩固时,以8位新朋友考考小朋友的形式,通过媒体辅助,创设小朋友念对新朋友的名字,就显示对应图画和小朋友见面。另外自编儿歌,配以音乐和童声朗读,让学生听听、学学、动动,既创设了轻松的课堂气氛,又照顾到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更好地进入新的学习中去。

9.《认钟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国标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和大约几时。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对策:让学生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正好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在这段动画片里有一样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请你们边看边找,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课件播放动画片)

2.指名汇报,公布正确答案:钟表。

3.提问:你知道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吗?学生介绍

4.揭示课题:钟表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钟表”。出示课题。

【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说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及能力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组织探究,认识钟面。

(1)师:今天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小闹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真漂亮!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各种式样的钟表)

(2)师:无论什么式样的钟,都有一个钟面。仔细观察你的钟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教具钟演示:12个大格,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板书)

由学生介绍时针和分针。

提问: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呢?

每人在自己的实物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3)师:下面请你们拨动你的小闹钟,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走,而且走的不是一样快的……

(4)师:老师这儿也有个钟面(课件出示一个空白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完整吗?再给它加上些什么才算比较完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

2.认识整时。

(1)指着刚刚添加完整的钟面,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出是3

时的?(学生介绍认识整时的方法)

(2)出示5时的钟和表,提问:这只钟和这块表上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几时。

(3)出示电子钟,提问:你知道这个是什么钟?这个电子钟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小结:圆点后面两个零,前面是几就几时。

(4)师拨钟面,指名口答。

(5)请你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让同桌的小朋友来认一认。同桌活动。

集体反馈时根据学生拨的整时让学生说说当时一般在做什么?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拨钟(5时整),提问:这是几时?再拨(5时过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时刻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讨论最佳答案。再拨(5时不到),提问:这个时刻怎样说比较合适呢?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几时不到和几时过一点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2)出示“7时不到”“7时刚过”“7时整”三个钟面,指名认钟并说明理由。

(3)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小闹钟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可以是整时或大约几时)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拨的`时间,并说明此时此刻自己一般在干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拨钟、小组交流、全班性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去获得新知。】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1.画一画。“想想做做”5。

丁丁听说我们小朋友今天学习了认钟表,想出示几个钟面考考大家,可没想到他是个小马虎,画出的钟面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三个钟面,依次指名说说缺少什么。

你能帮帮丁丁,把这几个钟面补充完整,并且使钟面表示的时间正好是丁丁要求的时间吗?学生完成,集体评议。

2.议一议。“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有一天,老师听到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明说10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二节课,小丽说10时的时候她在床上已经睡着了,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原来一天之中,上午有个10时,晚上也有个10时。

3.说一说。课件出示:上午时,中午时,下午时,晚上时。

让学生根据这几句话填上合适的时间,并说说当时自己在干什么。(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力求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加强趣味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掌

握一天24小时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开放。

周末的时候你们一般都做些什么呀?

请小朋友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张周末的“作息时间表”,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渡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作息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多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实际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情境。

(2)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3)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及时的进行扎实巩固。

10.《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

乐平九小 高新华

《确定位置》一课,主要教学用方向和距高来描述一个点的位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高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有关问题难点是能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在前面学段,学生已经学会用东西、南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八个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在进入新课时,我先限孩子们一起复习如何用运六个方位来描述具体位置,不仅复习了旧知,从而慢慢引导孩发现,想要知具体位置,除了方位,还要知道兵体角度以及具体距离,接着开始进入新课教授。

在探素新知阶段,我先出示了课本上的情境图,以猴山为就测点,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描述大象馆、猫馆、鹿苑分别在猴山的什么方向。接着让学生发现方向坐标被平均分成子四个直角,而每个直角又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30°用课件漠示“北偏东和“东偏北”,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验收鲜艳的课件来区分“--偏--°”,逐步引导下,孩子能够快的说出相对的“--偏--°”,例如“北偏东30°”,孩子能形报快发现也可用“东偏北60°”来描述具体位置。

情镜图上的角度是直接给子学生的,并没有让学生用量角帮来实践。在下面的练习中,有一题要学生亲自用量角器来量出角度,我借此样次与学生一同复习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但算是一举两得,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把要量的角标由未,并且把度数标出米以混司但在后来的习题中,发现学生还是会把55°看成45°,这说明量角问题需要加强。

教材是按“方位一角度一距离这样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出示,我遵循了这样的处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才出示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也比较循序渐进。“距离”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所以没有多大问题。我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说清楚“--偏--°”上。

11.《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一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确定位置》教学反思。“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谁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产生了纷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教学反思《《确定位置》教学反思》。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引出“数对”,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班上的位置,然后出示几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3、评价方式的多维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本节课教学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总结方式:请你评价一下你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觉得你能摘到哪颗星,想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结合全课的教学,设置了“守纪星”、“智慧星”、“探究星”、“合作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使课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12.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十二

21世纪教材第二册中的《确定位置》一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那怎样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切入点呢?对于今天的孩子,大部分有去影剧院看电影的亲身经历,而拿着电影票对号入座的过程不就是在确定位置吗?于是我这样引入:事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座位号,听到上课的铃响后,根据手中的票去找自己的座位;有的很快找到了座位,有的找错了座位,有的找不到座位很着急。这时我说:“没找到座位的同学暂时先找个位子坐下来,看来,我们根据票找位子还有一定的困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好吗?”同学样齐声说:“好”,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我说:“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谁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找到的?”玉佳说:“我的座位号是3排6号,我先找到了第三排,再找第6号。”我说:“其实生活中的排也叫‘行’,接着我让同学说说自己所在的行,并用‘行’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朋友的位置,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列”,之后我让全体同学站成队列,说说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咱们的生活中,还有其它确定位置的方法吗?同学们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家住在二单元6号,单元号也是确定位置的方法。”有的说:“我家住在北大街17号,街号也是确定位置的方法。”我问:“还有吗?”课堂上一片沉默,突然王英杰说:“老师,我在华山小学一年级一班,小学年级班也是确定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

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觉得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生活化”的数学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

二、生活中的数学,必须依赖实践活动,使数学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和朋友在教室的位置,在队列中的位置,让学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教室里,在队列中,在自己身边,从而感悟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人人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成“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学习风尚。

13.认一认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认一认2》16个汉字中前八个是关于动物的,教学中,我将这八个生字串连在一个情境中――动物王国。以儿歌《找朋友》迁移出话题“小朋友们,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到好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热闹的地方结识更多的新朋友,愿意吗?”激发了学生认识新字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便在认识动物王国中的新朋友这一情境中开展了。

二、多样化诵读,保持学生识字热情

《认一认》与拼音穿插进行学习,在满足了儿童识字需求的同时,也激发了儿童继续识字的兴趣,使孩子们保持识字的热情。关于《认一认》的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期识字经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识字。教学《认一认2》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了本课汉字的基础上,我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如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生动多样的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习能力

《认一认2》中,红色的音节都是学生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的。教学时,首先我引导学生看图认识鹿,其次追问“除了看图的方法,我们还能从哪知道这个字读鹿?”引导学生认识到还可以通过用拼音节的方式拼读出来。随之,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不简单,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拼音节和观察图这两种方式学习了。既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又给予学生肯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学生形象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想象空间拓展极小。

教学“羊”字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描述羊的样子时,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羊”的甲骨文,引导学生感知“羊”字的变化。如果是这样教学,孩子在图画和文字之间就可以建立非常形象的联系,发挥它们的形象思维来记忆汉字。这样既可让学生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有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教学“竹”字时,我只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直观的知道那就是“竹”音是这样读的。没有考虑到怎么样能让孩子第一次认识这个字“竹”的时候就对字的那个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医院院内质量控制范文下一篇: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