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论文

2024-07-13

浅析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论文(精选2篇)

1.浅析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论文 篇一

三、国债发行规避非市场性因素影响的措施或建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日臻完善,品种繁多的基金、黄金、保险以及个人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且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产生了个性化和多样化。长期以来信誉度高、收益稳定、品种限期单一的国债已不能完全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当年的“金边债券”其独特的优势将渐渐地被新的理财产品所代替。为增强国债的吸引力,扩大国债投资群体,建议在国债产品的设计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定等方面,应摒弃指令性任务、政策性包销和期限结构简单等政策导向,通过疏通利益分配机制、优化产品设计和畅通国债投资渠道规避阻碍国债销售的非市场性因素。

1.建立国债发行手续费浮动匹配机制

2009年以来,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国债主要有1年期、3年期和5年期三种。从文中表1可以看出,1年期国债最受个人投资者青睐,持有期限较长的3年和5年期国债因期限长、流动性差而销售冷淡。但3种不同期限的国债其发行手续费则统一为7%。从理论上说,财政部门发行期限较长的国债其成本相对偏低,反则国债销售成本高而利用率低,从客观上造成财政部门国债发行成本和频率增加的现实难题。为此,建议建立国债期限和发行手续费之间的浮动匹配机制,即5年期国债发行手续费高于3年期和1年期国债发行手续费,通过调整不同期限国债的发行手续费来推动中、长期国债的发行,从而提高营销人员对中长期国债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债发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2.优化国债结构,丰富国债品种

国债期限种类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喜好投资者的需求,采取长、中、短期相互结合的国债发行比例进行灵活调整,针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可适当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比例,如发行3个月、6个月、9个月等多种期限的国债种类。同时,要及时了解百姓投资理财的特点,适时调整国债发行频率,如根据每年第一期国债销售火爆的特点,可在每年的一季度加快国债发行频率,到下半年的9、10月可适当放缓发行频率,从而达到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和发行频率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财政部门需要对应债主体的投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应债主体设计特色国债品种,例如在农闲时发行农村特色国债,年底分红派息和投资回笼资金较多时发行短期贺岁国债等等,以更多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同时,可将长期国债利率与国家通货膨胀指数相结合,适当考虑保值补贴,有效消除投资长期国债者的后顾之忧。

3.国债发行手续费实行差异化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之间国债承销比例和销售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按照统一标准支付发行手续费势必影响承销比例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销售积极性,在地市和县乡网点较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国债营销成本要高于集中程度较高的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建议对国债承销总量大、贡献大的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发行手续费管理,借鉴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适当提高国债承销总额较高机构的手续费标准,充分调动承销机构和营销人员的销售积极性。

4.允许地方国库尝试现金管理操作,吸引国债持有银行竞标国库现金存款

国债政策性包销制度导致商业银行被动持有大量未售出国债,在现行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对持有的国债缺乏投资渠道。目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已具备了国库现金存款定价机制,如个别国有商业银行具有SHIBOR实时利率浮动2%以内进行协议竞标存款的操作权限。对此,建议逐步放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政策限制,允许持有一定数量国债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国债投资,畅通被动持有国债的投资渠道,在丰富市场投资品种的同时抵消国债承销政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坚.中国债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霞.从双鸭山市凭证式国债销售状况看农村国债市场开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梁国平,徐德华.农村国债市场发展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国家金库深圳市分库.凭证式国债的创新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浅析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论文 篇二

当季节性蔬菜廉价至几分钱一斤仍无人问津只能烂在田间地头时,耐储的姜蒜正在规模庞大的冷库里待价而沽,十元左右一斤的天价姜蒜考验着国人的忍耐力:吃还是不吃?

价格只有国内市场一半的国酒茅台,以有悖常理的国内外价格倒挂,让人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是茅台过剩低价倾销海外?还是茅台紧缺身价看涨?

2010年11月,尽管中国买家在英国以5.5亿元天价拍下乾隆瓷瓶至今尚未付款,但缺少诚信的中国炒家还在苏富比闹出“世纪大笑话”,将估价800到1200美元的瓷瓶炒高到1800.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足足高出2万多倍,上演中国人傻钱多的炒作剧。

温家宝总理感叹“通货膨胀像老虎,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后不久,中国消费者就涌入商场超市将货架上的肥皂、洗衣剂、洗发水抢购一空时,宣泄他们对通胀的恐慌。

一边是财富拥有者在资产泡沫化的盛宴中疯狂攫取,一边是囊中羞涩者在通货膨胀侵蚀下被剥夺。在穷人补贴富人的中国财富二次分配中,完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

2010年,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元的报道,让人看出了中国通胀的根源。据报道,去年9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余额M2已达69.64万亿元,以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货币是8.7万亿美元。当时我国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

一边是欧佩克油价4日达到111美元,一边是国家发改委紧急通知从严惩罚电煤“变相涨价”;日化巨头刚刚发出涨价的预警,国家发改委就施压联合利华暂缓涨价。但在今年国务院发布史上最严厉的“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后,截至3月31日,全国608个城市(共657个城市)公布的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除北京“稳中有降”,重庆提出确保双职工家庭7年能买房外,目标全部上涨,都含蓄地与GDP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涨幅都在10%上下,这等于变相发出了楼市涨价令,给出的上涨幅度远超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

也许地方政府公开唱涨房价的底气在于2011年M2增幅目标16%,即预期中央政府将继续开动印钞机给货币池掺水10万亿元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宏观调控下的中国大地曾经遍地烂尾楼。可以想象,建设大跃进下的当下中国,一旦关闭印钞机,一场资本游戏将戛然而止,大量烂尾工程将重现中国大地,这也许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房价下跌的真正原因。

在国人的记忆中,曾有一袋钱买不到一袋米的惨痛经历,许多人明白钞票不过是一张纸,货币超发不过是一场财富再分配游戏。在账面财富普涨的全民狂欢中,许多人将被抛进财富缩水的冰窟!

199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3万亿元,到2000年的时候,M2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3.25万亿,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的M2的规模已经到72.59万亿,是1990年的47.4倍!尤其是,过去10年间M2累计增长接近450%,年均涨幅接近20%。央行今年货币信贷政策底线是M2增幅目标16%,低于2010年的实际水平。按照16%计算,今年M2将达到84.2万亿元。而按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增长8%左右计算,2011年GDP将达到43万亿元(2010年39.8万亿元),M2约相当于GDP的1.96倍。

毫无疑问,中国GDP高歌猛进的年月,中国货币水龙头大开,货币池被过度注水,百姓货币财富被稀释,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

在全国两会上,招行行长马蔚华抛出“房价上涨是因百姓钱太多”之说,遭遇舆论挞伐。其实,马蔚华的本意是批评通胀,但他忽略了中国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将占有绝对多数财富的既得利益阶层等同于百姓,让占绝对多数的百姓在“被钱多”后感到不满。

众多生存艰难的中国房奴,面对迅速贵过房价的墓价,并被突然告知为逝者购买的墓位可能只能使用20年时,顿陷既做房奴又做墓奴之困。跟土地相关的垄断型资源以稀缺的名义涨价,正在将土地变成财富再分配的主要工具,将困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土地问题放大成社会矛盾焦点。

二、通货膨胀造成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我们举个例子,通胀的劫贫济富效应更容易被理解,通货膨胀之前,富人拥有两套各价值150万的房产,穷人拥有60万存款,富人的财富相当于穷人的5倍;通货膨胀时,单套房价涨至200万,那富人的财富变为拥有400万的资产,而穷人依然是60万的存款,富人的财富变为了穷人的将近7倍。并且,穷人以前能买将近半套房子的钱,现在连三分之一套都买不到,购买力在下降。当然,房价的上涨也不完全是通货膨胀的因素,但至少说明通货膨胀对富人的不动产和穷人存款确实是有影响的。

可以看出,在整个通货膨胀的经济周期当中,大部分人的钱被少部分人拿走进行再分配了。宏观经济学上,对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认为,第一,通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富人贷款扩大再生产;穷人存款看病、养老、子女上学,是债权人;第二,通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而富人特别是商人,往往是利润收入者,而工薪阶层主要是固定收入者;第三,通胀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富人往往拥有众多的实物财富,而穷人多是存款救急;第四,通胀有利于政府,相当于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不利于普通民众。综合上述四点不难看出,通胀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的过量发行货币造成的,使得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对与企业来说,生产穷人商品的企业不敢轻易提价,成本压力大,生存艰难,而对于生产富人商品的企业来说,则是借口成本上涨,提升利润率。客观上,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而言,也是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大班优质科学教案《可爱的不倒翁》及活动反思下一篇:辽宁社保缴纳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