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2024-09-24

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精选14篇)

1.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一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缺少耐心和细心,缺乏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以下学生的情况: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本节课开始呈现“曹冲称象”的视频,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在呈现1号瓶子之后,教师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去解决,最后就剩下瓶子的容积这一新学知识没有解决,瓶子的容积这一知识是在圆柱的体积基础上进行教学,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置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在正立和倒立两种情况下,教师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规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操作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同一个瓶子的容积是不会随着倒出水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但是两位同学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相同的瓶子,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的计算的瓶子的容积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经过思考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影响的,排除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逐步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上。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呈现2号瓶子时,教师问,这个瓶子中还需要加入多少水才能灌满呢?观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视频之后,学生很容易的想到了要把不规则的空气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空气的体积,从而实际问题便迎刃而解。本环节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会更加的深刻,有一种“抓钢有痕”的感觉。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关注学生的做和想,在做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想和做中不断的构建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2.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二

一、学情分析的现实缺陷

1. 教学设计中忽略了学情分析

在去年的市优质课评比活动中, 笔者聆听了14所学校20多位体育教师的课, 并仔细翻阅了他们的教案设计。结果发现, 大部分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 在教案中只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但在学情分析这一块, 很少有人涉及, 忽视学情分析现象十分严重。另经统计, 在第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现场优秀展示课的31篇教案中, 只有19篇有学情分析, 在2010年第1~11期《体育教学》杂志“实案选登”栏目上, 共有教学设计样本57篇, 其中有学情分析或说到学生情况的只有21篇。优秀范本尚且如此, 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缺失状况的严重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 注重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 淡化班级个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这些全国级优秀教案的学习分析, 发现有学情分析的40篇教案中, 虽说课前预设中也进行了学情分析, 但很大一部分分析都是简单随意, 泛泛而谈, 缺乏针对性分析, 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有的仅从学生整体所处年龄阶段特点分析, 忽视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分析。如“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 学生注重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 喜欢新鲜事物, 乐于表现, 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选自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箱上前滚翻教学设计) 。有的仅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的总体倾向角度来分析, 忽视个性倾向、兴趣特点和班风纪律分析。如“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和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选自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六年级肩肘倒立单元第三课次教学设计) 。此类教案的学情分析显得笼统、片面、抽象, 根本无法反映授课学生的特征, 也不能体现出关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学生情况, 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相吻合, 可见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几乎形同虚设, 很难真正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3. 关注课前学情分析, 忽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即时分析

在观摩的诸多体育课中, 发现教师习惯于根据课前教案的预设, 按部就班的层层深入实施教学, 极少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需求。如果发现课堂教学进程或学生表现脱离课前预测分析, 教师马上把它调整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根本不管这样调整是否已经脱离课堂实际, 是否违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本市的一节“不同形式的篮球传接球”优质课评比中, 当教师要求学生4人一组进行四边形传球练习环节时, 有几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一会儿后, 自作主张采用2传2抢小组打比赛的形式进行传球练习, 教师发现后马上给予制止, 说:“传球都还没学会, 打什么比赛, 按照老师要求好好练!”学生只好垂头丧气地乖乖听教师的话停止练习。课后, 据了解, 这几组学生的篮球水平已经相当不错, 是该校篮球队队员, 可惜任课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因势利导, 想出更好的对策, 而是粗暴地制止他们, 一成不变地按照计划执行教学进程。这种不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课堂, 表面上看似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但缺乏灵动与创新, 不利于学生发展。

二、学情分析的两大层面

1. 学生群体共性层面的分析

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 主要是对某一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特点和规律、运动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逻辑起点等方面的分析。这一点在平时的学情分析中关注得比较多, 分析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 , 学生的这些特征是相对不变的, 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 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但由于学校的教学更多的是以行政班为编制的课堂教学, 因此群体共性的分析更多地落脚在具体班级学生的共性上, 可以通过资料查阅、集体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交流谈话等形式, 对某一特定授课班级四五十个学生的共性特征进行了解、分析。从中了解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在课前所具有的一般状况, 即哪些知识、技能、经验是这一群体的大多数已经具有的, 哪些是他们还不具备的, 哪些是现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还必须知道所要授课班级的男女人数、教学进度、班风纪律、课堂常规落实等等情况,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这些对借班上课的教师尤为重要。

2. 学生个体差异层面的分析

尽管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龄阶段, 但不同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爱好、特长、个性心理和身体形态、素质等各方面是有差异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群体的共性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平时课堂仔细观察、交往接触, 按照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 大致将学生的水平分成一般程度的学生、技能 (体能) 困难学生、尖子生等几个层次;按照个性心理特征, 将学生分成活泼好动型、安静本分型、调皮捣蛋型等不同类型。教师尤其要对一些特殊学生着重关注, 把这些有个性、特殊的学生牢记于心。只有了解了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才能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更好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事实证明, 准确、客观、细致的学情分析是攻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更是优质课堂的奠基石, 但为何出现学情分析的缺失现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们缺少对学情分析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 学情分析并不是指单纯的课前分析, 它应包含课前分析、课中分析与课后分析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才能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1. 课前分析——深入了解教学起点

在课前, 首先要求教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掌握、个性倾向、特殊群体、班风班纪等方面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针对将要教授的内容, 在前期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已知”与“未知”, 为将要进行的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询问, 以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了解, 或者通过问卷、提问的形式进行调查, 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较准确的预判, 从而仔细分析学生对于新学习内容的兴趣点在哪里?技术难点在哪里?掌握动作的盲点在哪里?常见的错误动作会有哪些?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如何?他们喜欢怎么学?怎样更利于他们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了解, 教师就能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明白学生能学会什么, 怎样才能学会, 对于易犯错误应采用什么措施, 就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提高教学效率。

2. 课中分析——动态把握发展现状

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态的、变化的个体, 随着教学的展开,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很可能脱离教师的预想, 再说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不稳定性, 因此, 最重要的学情分析还应是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高度关注和清晰判断。

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准备阶段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辅助练习, 或者是与主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活动, 并根据学生的练习和掌握情况进行判断, 以此来作为后继教学内容的基础, 分析判断出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切入点;其次, 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加强巡回指导, 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 判断学生对已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难点, 分析教学难点和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施教,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再次,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诱发其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不明白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分析学生对本课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最后, 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 其表情、眼神、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教师关注的范畴。我们可以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 从他们的神态表情、言语交谈中及时了解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判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从而采取有效的办法, 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积极性;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参与练习的气氛、情绪中觉察到参与学习的兴奋程度, 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 技术动作学习的难易程度, 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情况, 根据发现的问题, 及时运用自己的课堂智慧去调控动态中的教学。

3. 课后分析——及时积累学情资料

课前与课中的学情分析容易被教师们所接受, 但对学生学后状况的反思性分析往往被人所忽视。课后的反思也仅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成败去思考, 很少记录与思考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这样无意间就错过了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期。其实, 课堂教学后, 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对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意表现有了更多的了解, 将这些认识与了解在课后进行记录、总结, 不仅能有效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最直观、最深刻的学情资料。

此外, 对学生课后的交流也是获得学情资源的重要渠道。可以从“这节课有趣吗?你学到了什么?你累不累?”等等问题的问答中了解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和体能状况, 进一步了解学生技术动作习得情况, 为今后教学积累学情资料。

教师唯有从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际出发, 关注静态学情和动态学情, 关注学生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分析思考, 才能有效把握学情;唯有做好学情分析, 才能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 轻松驾驭课堂教学,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 2010 (7) .

[2]周雪莲.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 (10) 。

[3]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如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09 (1) .

[4]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资料汇编[G]2008.

3.学情分析与中职基础课教学 篇三

关键词: 中职基础课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互动

目前,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样难逃厄运,教师之间谈得最多的是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考试成绩不好;而学生则抱怨语文教师授课平淡,文言文难学,教学太呆板,认为日后就业语文无用处等,造成教师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则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大睡特睡的现象。

为什么在中职学校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中职教师忽视学生的专业要求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因此,基础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生理、心理的实际情况,在备课、上课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标准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数、外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相反,在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数、外处于次要地位,学生往往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放在学习的首位,认为在中职学校,学好专业主干课程才是重中之重,才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标准分析学生的学情,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有可能乐学、好学。比如“导游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导游专业的专业标准去设计教案和授课过程,导游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导游的职责是为游客介绍沿途游览的名胜古迹和山水风景,让游客有更好的感受,同时解决旅途中的突发事件和常规生活问题的专业。因此,从事导游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应当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听、说”的环节。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紧密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学生生理、心理、个性出发分析学情并融入备课与授课过程中。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有些是“00后”,这些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普遍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溺爱,从情感上看,他(她)们行事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沟通较少;在性格上,许多家长担心子女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有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他(她)们学习英语、读经,学各种乐器,不一而足,家长忽视他(她)们爱玩的天性,造成他(她)们普遍具有反叛意识,厌学、恶学情绪大。此外,过于富裕的生活、长辈的过多疼爱,也让他(她)们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他(她)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忍耐力差,没有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往往产生逃避心理,容易自暴自弃;从行为上看,他(她)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更重,有些学生上课看电影、玩微信,有些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查资料,但他(她)们往往脾气较暴躁,难与群体融为一体。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不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是正确分析学生学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素养、操作素养(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学结合等)。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热爱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各种选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所教学生的学情,备课、授课才可能有针对性。

四、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各专业的操作技能。针对中职学生文化理论基础差、个性躁动、自暴自弃、逃避社会、社会交往能力差等特征,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备课、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文化基础现实和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各种生动有趣、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案与教学实施过程,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出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案与教学实施方法。如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应在提高学生的诵读与口语能力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听、说”水平上下工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选择地重点学习那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文章设计教案。合理整合学科资源,如学校可将景点导游词的学习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一篇景点导游词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景点导游词的讲解教学于语文常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景点导游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情分析是根本,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与授课,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邵燕楠.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2013.(2).

4.体育教情学情分析(共) 篇四

一、体育教学情况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培育21世纪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关系到全民健康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校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了体育学科课程,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0多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室外体育运动,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在阳光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在健身育人、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竞赛,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体育活动。

学生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当前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短缺。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及时得到补充,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

课”,切实提高体育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5.一年级体育教案学情分析 篇五

能掌握用前脚掌蹬地起跳、轻巧落地的连贯动作;相互合作,练习中能体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学习内容:

跳跃:跳单、双圈

学习步骤:

一、统一规章,身体力行

教师活动:

1、集合队伍,宣布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基本队列练习。

3、引导学生进行“反口令”练习,讲解示范,并及时点评。

学生活动:

1、快速、安静、整齐地排好队伍。

2、反应快、动作规范,声音响亮。

3、明确各个数字代表的动作,反应迅速。

组织:四列横队

oooooooooo

oooooooooo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二、积极参与,认真完成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利用橡胶圈开展活动,自主创编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练习单脚用前脚掌在原地轻轻向上跳,体会前脚掌起跳的要领。

3、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跳单双圈教案:讲解示范跳单、双圈的动作,指导各组学生创编花样跳。

4、组织各组进行花样跳圈展示、并点评。

5、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跳单、双圈的接力比赛。

6、再次组织学生比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比赛次数。

学生活动:

1、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利用橡胶圈开展活动,积极创新。

2、积极模仿,认真练习掌握要领。

3、仔细看,认真模仿,相互讨论,积极合作。

4、各小组积极参与,相互观摩,学习。

5、通过接力比赛和互相观摩,进一步掌握用前脚掌蹬地起跳,轻巧落地的连贯动作。

6、乐于反复进行游戏比赛,能与同学积极配合完成任务。

组织:

ooooooo0000

xxxxxxx0000

ooooooo0000

xxxxxxx0000

三、活跃身心,快乐游戏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进行放松游戏“看谁反应快”。

2、各小在规定区域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3、点评各组的活动情况,并提出要求。

4、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学生活动:

1、明白游戏方法,按要求进行。

2、相互指导帮助,积极合作。

3、交流评价。

4、乐于反复游戏,相互配合,有序开展。

组织:小组之间面对面

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

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四、积极放松,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感觉进圈”放松练习。

2、及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

3、宣布下课。

学生活动:

1、积极参与放松练习。

2、学生相互评价。

3、师生再见。

组织:八小组分散四列横队

oooooooooo

oooooooooo

xxxxxxxxxxx

6.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篇六

(一)我对学情分析的基本认识: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坚持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与巩固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要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双边活动并不合作的情况,使合作的双边学习流于形式。介于此,我们不妨总结实际经验与教训,对历史学科的学情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能力要点分解与训练步骤。

1、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我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其预习结果是:全班50位学生,经常进行预习的只有5位,占10%;有时进行预习的为25位,占50%;有20位学生从来就没有预习,占40%。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没有预习的课堂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学习,它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怎么讲,他怎么听,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囫囵吞枣、吃夹生饭,因此教师上课提的问题,有时不知所云或无从下手,这样就出现了个别好生“一言堂”或“鸦雀无声”,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引导的局面。课后复习的目的是加强对当日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知识都是承前启后的,没有旧知识的积累,新知识的获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复习是何等的重要。但事实是:全班只有25%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复习,有37.5%的学生是等到考试时,为应付考试才复习,有37.5%的学生是偶尔复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3、加强激励机制,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在双边活动中,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双边活动,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其次,要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4、教师在课堂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历史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历史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历史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单项能力训练评价指标。1.教师自评

教学双边合作活动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及学生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哪些准备。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这样,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还要提出几项单项能力训练要求:

①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④要面向大多数,使教学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会经过努力能够接受的。

⑤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⑥组织好学生复习。2.研修小组互评

学情分析是使粗放的备课走向精细的教学设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学情分析单项能力训练的项目和要求:

7.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一、课前了解学情, 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某小学语文组曾组织过以《凡卡》一文为教例的教研活动。

《凡卡》该教什么?教师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梳理出教学目标为: (1) 通过理解课文, 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 (2) 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 包括对比、反衬、暗示等。教学重难点则为:了解凡卡在信中所述的苦难并理解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凡卡》要学什么?“这些”是不是学生想学的?教师们在某班做了一次学情调查:自读《凡卡》一文, 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写在纸上, 交给老师。

根据调查反馈分析, 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生活。但普遍对第11至14段内容缺少理解表述, 有的直接指出第13段读不懂。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细节有感受, 更多的是对细节提出了质疑。如第2自然段凡卡担心什么?叹气时想什么?为什么凡卡愿挨爷爷打不愿挨老板打?为什么凡卡老向窗户外面看?

经过分析整理, 教师们对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的阅读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不需要教师指导即可读懂的是第8自然段, 阅读难点是第11至14段及与全篇的关系;学生对文章某些重要细节不理解或者是看不到, 这些内容是阅读的盲点。由此推断出, 本课学习需要提升的阅读能力是对隐含信息的发觉与推断及在此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凡卡》该如何教?明确了“学生已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及“想知道什么”, 三个板块的弹性设计水到渠成地诞生了。

板块一:读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悲惨生活。

板块二: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

板块三: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凡卡》教得如何?课堂上, 朗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交替使用。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 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深切地感悟到语言的精髓。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 学生会的反复讲, 不会的没有讲是教学的“无用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制订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判断。唯有如此, 才能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预案,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上把握学情, 灵活变更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 正是面对“学情”临场开发教学资源的最佳策略。由此可见, 教师不仅要把智慧用于课前预案的设计上, 更要根据学情灵活应变, 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 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新设计, 动态生成, 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相机诱导

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或不确切的理解, 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错误”和“问题”, 为我所用。

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让学生用四个字归纳课文中的第四件事。学生的归纳大多集中在“关心阿三”“关心女佣”“关心佣人”三种。突然, 有位男生把手举得老高, 大声回答:“关心女人!”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笔者没有加以否定, 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比较哪种说法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学生感觉“关心佣人”最好。因为“阿三”只是一个人, “女佣”也只是佣人中的一部分;“女人”提法不妥当。只有归纳成“关心佣人”, 才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上述案例中, 教师针对学生不很确切的回答, 随机应变,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准确地概括内容, 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二) 顺水推舟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需求,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学情”的教学价值, 顺水推舟, 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笔者教学《火烧云》一课, 有学生质疑:“‘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里为什么要用‘烧’而不用‘红’?我看到过天空中的火烧云就是这样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的。”教师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接过话茬:“对呀, 为什么不用‘红’呢?我看用‘红’也可以嘛!”并在课件中出示句子, 将“烧”换成“红”, 让学生读一读, 比一比。于是, 争论开始了……

(三) 另辟蹊径

“条条道路通罗马”。当教师发觉学生对某问题一下子难以理解时, 不要穷追不舍, 而应选择另一条途径, 进行成功的突破。

如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教师提问:“设计”是什么意思?学生有的说“就是建设”, 有的说“应该是想和思考”, 有的说“是画图”, 有的说“是绘制”。很明显, 学生的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于是, 教师另辟蹊径, 先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的外形, 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 李春要建造这样一座桥, 事先要做哪些工作?学生想到了:李春要考虑造什么样子的桥, 要花多少材料、多少时间, 要把想造的桥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 或者先做个模型……教师顺势引导:在一个工作没做之前想好方式、方法, 画出图样, 有时还要造出模型, 这个过程就叫设计。

三、课后反思学情, 总结修订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和反思。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考虑教学策略还有哪些需要修改或补充, 以便及时修订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年级语文课, 内容是教学拼音ai ei ui。课始, 教师播放录音故事《龟兔赛跑》。 (大概用时三分钟)

师:刚才的故事里藏着三个复韵母宝宝, 小朋友认识吗?

学生有的说gui, 有的说ao, 有的说p, 教室里显得有些嘈杂。没有学生正确地说出这节课要学的三个复韵母, 最后还是教师揭示了课题。随后, 教师又出示了一张树形图片。

师:知识老人给我们送来一棵知识树, 树上结满了知识果。 (教师出示ai ei ui的图片, 贴到树上, 学生齐读)

师:猴哥哥带着声母b p d来找ai了, 小朋友读一读。 (学生拼读)

……

师:跟我念:“bai枝头玉米别乱掰, dai上课专心别发呆, pai伸出小手拍拍拍。”

(随后ei ui的拼读, 教师也采用了同样的教法)

最后是两个游戏环节, 开火车和摘苹果……

从“游戏反馈”环节看教学效果, 大概有六成以上的学生不会读或读不准音节。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失败呢?一是一部分学生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学生受方言和乡音的影响, 在拼音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特有的语音问题。二是教师较多地关注教学的趣味性, 而忽视了发音方法和要领的有效指导。于是, 教师改进了教学策略:借助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的拼音基础,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发音方法和要领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拼读困难, 达成“准确拼读”的教学目标。

8.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八

关键词 学情分析 现代高校体育 “分层教学” 价值探究

一、前言

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对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就引起教育部及教育相关部门的深刻认识。随着当今社会职场对职业人的个性化需求的细化、高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高校教育越来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教学目标。这就不得不使教育者转换课堂主体,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于是“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法被顺势引进,并开始广泛运用。

但是深入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后,仍发现不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及上课过程中对学情分析不够细致,针对性差,主观预设过多,操作起来也就失掉了“分层教学”的意义。因此重视学情分析在现代高校体育“分层教学”中的价值,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全面掌握,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落实体育教育宗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分层教学”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教学目标,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分层教学”要求应用者能够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情况下,提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身接受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现教学个性化需求,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及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体育爱好。

(二)“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实现科学选才,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高校就业市场特别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过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使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中胜出,将涉及多方面的共同利益。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有着丰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广泛的现代体育受众人群,随着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消费观念的开化和消费指向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潜能,如果我国体育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必然面临竞技人才、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匮乏的局面,而“分层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市场缺口。由于高校体育面向的受众人群主要是拥有良好知识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的普通文理学生和拥有一定基础的文化储备,更掌握精湛的体育技能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的潜能能够得以挖掘,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学生在这片未开发的领域中必将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而“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意愿及学习潜能的发掘,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科学选才。

三、我国高校体育在实践“分层教学”中学情分析现状

(一)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过于依赖运动成绩,对学生学习意愿了解不够,不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

根据马克思原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学习意愿也会受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是高校体育教师在备课分组时,往往过于依赖学生原有的运动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了解不够,不注重学生潜能方面的发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戕害学生的体育爱好。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教学方案设计有效性差

教学方案是授课过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授课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体育教师往往对于学情的分析过于粗略,主观预设过多,对于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学情分析不够全面,甚至不怎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偏好,因此上课有效性较差,难以达到“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从教者领会“分层教学”的真正精神和内涵,重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从教者要明确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定义内涵,真正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正确预测该生的发展潜能,在充分分析学生潜能及基础学情的情况下,设计中出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分化培养。

(二)针对“分层教学”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制定合理科学的有效考核标准,加强教师对学情分析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9.浅论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篇九

泊头市富镇中学 李冬艳

学情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形成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认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什么作用,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学有延续性的特点,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直到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材和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存在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对 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但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往往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知识本位的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时强化知识,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只有对所教知识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和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

(二)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知道学生才学过的知识,对于要教学的新授知识,哪些学生已有了解,了解了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缺乏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是他们进行真实教学活动前的真实状态,这些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缺乏了解,就会使教师完全凭经验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在一个不合适的起点上进行,也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甚至不知道把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

(三)忽视学生个体潜在的状态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表现不放心,一遍遍的重复讲解和示范,没有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通过教师的替代思维来表现教学的完美;还有的教师上课总是喜欢让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好学生的替代思维使教师顺利完成教案。

(四)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顺利进行,以理想的状态进行教学,教学只是为了走过场。因此,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而不见,用划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唯一的评价标准备课,进行“一刀切”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新理念

学校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并发展其优势智慧。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慧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慧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发展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慧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师看待学生应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种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二)个性化教学

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智力特点,学生不可能在单一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某一种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些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及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智 力特点,允许并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三)个性化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三、学情分析的落实

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备课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要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老师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来灵活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又要适度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 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内驱力,将外在教学目标系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动力。因而在设计中,教学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备课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学生的认知倾向分析

10.教学设计不可忽视学情分析之我见 篇十

东关小学 葛舒琴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学情分析的理解。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带饿学习动态。

学情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可以是分析下面的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不具备时,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如果弥补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具备了,应该回忆什么?)

(2)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新课的有关内容,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教师在课堂上要如何点拨和引导才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何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明白的是:哪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亮点或学生的兴趣。

关于学情分析的一点说明。

11.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十一

一、初中语文议论文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所以此处的学情是指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学生的普遍特点、学习方式和需求进行分析。议论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新的学习内容,所以应该以学习的起点能力分析为主。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的学习阶段,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会不适应,不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他们对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多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七年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初步阶段,缺乏议论文基础知识。但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还没有形成定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八年级学生由于对学习环境熟悉程度加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圈子,再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多较为叛逆和贪玩,对学习的热情削减,上课积极性不高,成绩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靠,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学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自制力增强,较为懂事,也较易管理;另一方面,考试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细化,有着比较理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很好。该阶段,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一般达到了较为高层次的理解与运用阶段。

二、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基于以上对初中各年级的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步阶段,应该以了解议论文基本认识和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为教学目标,争取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较快掌握新的知识,即学生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后能正确辨别议论文文体,掌握议论文的特征。教学内容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先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形成概念性认识,侧重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和基本的议论文结构讲解。

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八年级的议论文教学则应该对议论文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初步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和学会使用方法在议论文中进行论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行文结构为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做到宏观把控,能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九年级是议论文学习的重点阶段,应以议论文的分析与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上注重议论文的系统逻辑性讲解,巩固基础知识和议论文阅读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总括,学生应该在掌握好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上,对议论文进行深度剖析,探索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论证方式,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感知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三、基于学情的议论文教学方法

1确立总体设想

初中的议论文教学要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到全面了解,即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清楚各册教材中的议论文的分布情况和内容,同时进一步学情分析,细化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学习能力。

2方法教学

议论文的讲解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如结构讲解法:为了方便教学,一般把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分为论证试、评论式、阐释式、辨析式、感想式、引申式等六种小类,抓好这些基本模式,注意段落结构的分析总结以及过渡、总领和归纳等特殊方法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套公式似的的学习训练;要素教学法: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明确论点在文中的常规位置、论点的种类和各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辨不同的论据,总结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法教学法:不同议论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一般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总结这些论证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议论文的迁移学习。

3读写训练

课堂的讲解主要起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要真正掌握知识运用,必须通过一定的实操训练来实现。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很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议论文的学习最终目的也是学会使用这种文体。关于读写训练,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及时规律的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在学习之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是及时的和有规律的。及时即在结束某篇或者某个单元的讲解之后,根据讲解内容的特点布置相关的阅读训练或者写作训练,可以是类似的议论文阅读分析题训练,也可以是运用所学论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来写一篇小的议论文,加强对所学论证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规律即必须有一定训练周期,既要符合教学进度和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层次要求,来确定周期和写作训练深度,做到由浅入深,反复加强。

(2)丰富训练方法。

教师要敢于打破训练方式的单一性和传统性。频繁采用一般的试题训练和写作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灵活的训练方法。例如,以当下热点问题开张一次辩论比赛,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论点,收集生活中有趣的论据素材并组织论证,从而将所学用于实际,既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又能在无形中加深对议论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3)指导论据收集。

议论文的写作,合适的论据使用十分重要,缺乏论据的议论文就显得空乏简单,没有深度。然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经历有限,在论据方面的收集和运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扩展或推荐相关类的资料供学生泛读,给予相关论据指点,即扩大知识面可以积累论据素材。也可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阅历,积累写作素材。

(4)专题训练与总体训练相结合。

12.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十二

学情就是研究和了解学生在学习特点、兴趣、习惯、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学情分析,最终通过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学生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因材施教就是要认真的研究教学对象,而研究教学对象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学情分析,所以学情分析是一项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高职学生由于录取处于末位,录取学生多,一些三本学生愿意到高职学技术,造成分数之间差异大,甚至可以达到300多分,也就必然造成很多客观的学情因素,分数的差异是一种表面特征,伴随分数差异,很多方面差异也显现出来。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学习能力欠佳,更谈不上学习方法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差。高职教学要因材施教,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具体分析学情,才能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驾驭目前学情比较多样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2 机械类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和各类机械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等能力,懂设计、精工艺、通操作、会维修。对这些的学生整体来讲,来自农村比较多,吃苦能力稍强,能够适应职业生产的倒班要求,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在入学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对于以后从事的机械类行业也有初步认识,在职业素养上比较好培养,专业要求学生逻辑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空间想象能力好,肯钻研,能吃苦。这些学生主要是牢固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

3 教学方法探索

3.1 增强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快乐之者。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只有解决了内在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学习的前提条件,为以后打下基础。

3.2 改进改善教学方法

1)增加教学针对性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兴趣、优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方案设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授课、实践教学,要循序渐进,课程少而精,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能的理论和实践,而不在于进行通才教育。在具体授课时,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良好的课堂设计相互配合来贯彻教学。

2)课堂内容要丰富,要能提高专业兴趣性。课堂中不能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要有专业的前沿发展,前瞻性技术、新产品介绍,行业的发展情景分析等,让学生要在课堂上领略日新月异的机械科技和技术发展,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增强兴趣,更愿学习机械课程。课堂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媒体、挂图、音像,教具、模具、新技术新产品、参与式教学、头脑风暴等交叉综合运用,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充满期待,却怎么也猜不着,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3)要有可操作性。机械的教学及培养目标中要求通操作,可见操作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爱动手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编写针对性操作计划,一定的操作练习会让他们更能得到锻炼,更能增强自信,操作最好是一人一机,固定时间、固定加工或者操作规范,操作中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或者解决。达标后,给予考核,并继续加强,直至熟练。让学生自己看见自己一步一步的学会了什么东西。

4)校内项目教学和社会项目教学相结合。就高职院校而言,校内实训是每个院校的特色或者是吸引学生的地方,但是校内实训缺少市场因素,校内实训和校外的实训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外实训采用全真系统,全真操作,全真管里,校内校外相互补充,实现以项目带动教学。

4 结语

努力挖掘学生学情,认真分析,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实现学生、教学相互联动,校内校外实训相互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懂设计、精工艺、通操作、会维修的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改革多元化变化,高职学生录取多元、多层次,导致了学生学情差异,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可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机械高职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机械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13.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十三

作者:雷慧慧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4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现有的学习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下课热情活泼,个别学生的脑筋转的特别的快,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快速解决。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自觉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书写状况总体来说比开学时有进步。但有少部分同学还是字迹潦草,也有坐在后面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上课容易开小差,有时候玩玩这玩玩那的,还有说小话的。但是整体来说本班还是个聪明活跃的班级。

一、具体情况分析

我班总人数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比例均衡。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真可爱,聪明活泼的孩子,有一小部分学生学生习惯良好,书写工整大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自学能力较强,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沟通,尤其是家长能常督促孩子写好作业,并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

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感几乎为零,上课下位,头往后,跟其他同学说话开小差。这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完全不能认真遵守纪律。个别孩子从小就是那样比较孤僻,不善于交流,也不怎么与他人交流。所以对老师说的话根本不懂。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容易开小差学习效率不如其他学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平时工作繁忙,由爷爷奶奶带,作业根本就没人辅导,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这些同学行为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我行我素。如毛麒翔同学,他其实特别聪明,这个孩子好动,精神不集中,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他的手在下面不停的玩,思绪更知飘到哪儿去了。也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读过学前班,刚开学的一个月,对学校、老师、同学都非常的陌生,再加上性格内向,胆小,总是哭哭啼啼要回家,更不知什么是作业,所以,在教学上有点困难。不管他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我相信只要孩子愿意,家长愿意和老师配合,积极配合老师,我对孩子们是充满信心的,相信日后一定能把教学成绩提上去。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在学习、生活上加强教育,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新奇的课堂环节,创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指导每个孩子做好自己,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约束自己、锻炼自己,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2、强化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极为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3、养成学习意识。要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体育教学学情分析 篇十四

—— 交流、评价探究成果课

活动背景: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端午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及传统习俗的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责任担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对端午文化的需求,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受端午习俗的魅力,掌握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基本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活动实施年级:

五年级 课时安排:课时 活动计划:

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出示本节课的交流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各小组围绕“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各小组围绕“端午习俗我参与”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活动实施过程:

一、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 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端午节》、并自由组合成了六个活

动小组,分头对照活动标准对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探究活动。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 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大家对照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掌握更多的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明确第一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三、明确第二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习俗

我参与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四、总结提出后续活动要求

通过今天的成果交流、评价,老师看到了你们各个小组沉甸甸的收获。不论是成果交流,还是参与体验汇报,你们都从中获得了考察探究的方法,学会了分工,懂得了合作,能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呈现出累累硕果,同时,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整体反思本次活动,并进一步改进完善活动方法,争取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学情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近几年随着洋节的深入,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但他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只有让学生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明白过节的意义,体验风俗,感受快乐,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阳光、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让他们自主探究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很兴奋很感兴趣。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开展观察、实验、考察、调查、设计与制作等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交流分享小组对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探究结果,增强了对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学生在掌握包粽子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首先,在探究中增长才干,丰富了综合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融合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本次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了探究问题,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确定好课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别成立了“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六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合作完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无形中主动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掌握了不少课堂以外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参访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流利的表达、如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合作、如何总结、如何思考„„当学生尝试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此同时,家校互动,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多了、沟通多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材 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是 考 察探究类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节课,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评测练习

1、通过本次的考察探究活动,你觉得你掌握了哪些考察探究方法?

2、在本次的“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环节,你在本小组当中担当了什么角色?自己认为表现得怎样样?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在参与端午习俗体验的活动中,你都收获了哪些技能服务于生活和学习?

4、能将在本次《端午节》考察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与收获,呈现出来吗?你打算怎样做?

5、在参与实践、调查采访、获取资料的时候,你是怎样与人交流的?觉得自己有进步吗?打算以后怎样做?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分为两大环节,一个是关于端午文化的成果交流,一个是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关于端午文化的考察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 6 个活动小组,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多个小组能选择两样习俗参与实践。汇报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人手包出一个粽子,并且有的学会了编五彩绳,有的学会了做香囊,有的还学会了做彩绳粽子„„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恒心和毅力。

应该说,本节课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端午文化的魅力,在小组合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学会了沟通与包容,收获到了快乐、成就感、耐心、细致,可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课标分析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上一篇:湘西民族元素研究下一篇:五化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