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专题教学设计(共10篇)
1.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一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下面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做一点具体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从课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忘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运用,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要注意一道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从一个人人歧视、饱受嘲弄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新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主要任务是读读背背,通其大意。
【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会感情色彩的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爸爸的花儿落了》——2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丑小鸭》——2课时 主讲人:杨聪颖 《诗两首》——2课时 主讲人:刘志丽 《伤仲永》——3课时 主讲人:邢卉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人】 杨聪颖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学习.课文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体会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思考,讨论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
真切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以及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
二、走近作家作品,检查预习。
1、作者及作品简介。
2、检查预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收敛.()脑髓.()桑葚.()斑蟊.()积攒.()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2).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
,杂文集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本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4、文章的开头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第二课时
一、学习1、2段,品读百草园美景。
1、本部分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用哪些词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3、文章在写景时用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这一段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二、学习3-6段,复述故事,感受神秘色彩 1、用自己的话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2、感情朗读精美片段,体会故事的神秘色彩。
三、学习7-8段,体味雪地捕鸟的乐趣
1、少年鲁迅在雪地捕鸟时,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2、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有什么好处。
四、延伸感悟:
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百草园的生活,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呢?和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乐园吧。
五、小结。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学习9-24段,回味书屋,感受成长 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第九段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二、研讨文章的主旨。(多媒体展示题目)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见研讨与练习一——3小题)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讲人】杨聪颖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林海音,并能说出其作品。
2、通过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标题的双关含义。
3、知道什么是插叙。
4、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成长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珍惜亲情,正确对待长辈的教育。
2、体会成长的内涵,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
【教学重点】
体会父亲的深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结尾句:“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提问:①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意思呢?②“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是什么意思?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让我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2、《城南旧事》简介。(教师口述)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字音及段序。
2、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叙述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写眼前的,哪些是回忆过去的? ②本文的叙事顺序是什么?(简介插叙的作用)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一)默读“六年前我赖床,爸爸惩戒我”片段,思考:(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派代表回答问题)
1、说一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件事后英子有什么变化?
2、你有没有类似的“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文章其他情节,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爸爸的形象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归纳概括爸爸及英子的形象。
三、延伸感悟。
文章第3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了,我们又是多么怕呢?”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一说,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小组讨论完成)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讲人】杨聪颖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及其作品。
2、理解丑小鸭的形象。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丑小鸭的形象,探究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
2、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教学难点】
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图片导入。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丑小鸭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对这些遭遇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他有怎样的行动?
3、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陷入了丑小鸭的尴尬境地,没有人认可你,理解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丑小鸭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探究丑小鸭的形象。
(一)自主学习
1、丑小鸭不停地逃啊,走啊,根本原因是什么?
2、第一次看到天鹅,丑小鸭感觉是怎样的?
3、第二次看到天鹅,他是怎样做的?
4、他是无忧无虑飞向天鹅的吗?
5、害怕为什么还要飞向它们?
6、既然天鹅是高贵的美丽的,为什么丑小鸭要以等死的心态飞向他们?
7、他飞向天鹅后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翔美丽的天鹅?
2、他为什么觉得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3、到底是一只鸭子变成了天鹅,还是它本来就是天鹅只是它自己不知道罢了?
4、如何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说:生活有很多可以变成天鹅的丑小鸭因此他送给我们一句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吗?请你根据你的体验再加一个条件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只要 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三)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安徒生的简历: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丑小鸭的经历是安徒生自身生活的写照!所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2、读完这篇童话,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五、小结:
生活中我们或许现在还是一只丑小鸭,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发现自我,我们就会离天鹅湖越来越近,所以路再长,我们也不怕。
六、作业。
2.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二
单元学习表, 顾名思义, 是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一次梳理, 它应该包含整个单元学习的所有内容。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小练笔、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 它们各为一体, 却又相互联系, 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因此, 笔者设计的单元学习表包含了这些基本内容, 并适当增加了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的内容, 具体如下:
在一个单元学习一开始, 让学生填写“单元学习表”, 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作扫描、梳理, 教师则通过学习表对学生的学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 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再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表进行综合运用, 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 单元学习表是引导学生管理自己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发挥好表的统整功能, 激发学习自主性
单元学习表的运用, 引导每个学生从宏观的单元主题到微观的字词运用去解释、关联及统整整个单元学习材料,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多彩的童年生活”。填好单元学习表之后, 有的同学就带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来与同学分享, 有的同学去书店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仔细阅读, 有的找了其他有关少年勤学的名言来背诵。原本这些活动只有教师讲了他们才会去做, 但是现在, 因为对整个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 因此, 准备工作也就走到了前面, 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变得驾轻就熟。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感受语言艺术”。经过预习, 填写好单元学习表之后, 因为对所选的课文极有兴趣, 有很多学生在教师没有布置的情况下, 早已开始精心准备《半截蜡烛》《打电话》的表演。等到上这些课文时, 学生们的表现就极为精彩, 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为到位, 理解更为透彻。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画竹, 通过综观全局, 所以哪些地方需要泼墨挥毫, 哪些地方需要工笔细描, 学生早已了然于胸。因此, 当类似的学习内容 (相同主题) 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浮过时, 他的记忆也必将越发深刻, 并能从中发现规律, 教师也可以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 从从容容展开教学。
二、运用好表中的“个性点”, 实现差异教学
单元学习表以最有效的方式, 适应每一个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性向。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运用独立学习使用已熟悉的概念、词汇与命题, 来说明解释学习新教材,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或“补救学习”, 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每个学生在基础、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 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 但总有一些认识会是相同的。那么, 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来因材施教呢?如何把握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呢?单元学习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
如在学生的单元学习表上, 笔者设计了“难读字”以及“词语抄写”的内容。每次学生将表格上交之后, 笔者都会认真地进行分析, 哪些字是学生普遍认为难读的, 那就需要在课堂上强调一下, 哪些字是个别学生认为难读的, 那就个别交流,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对待词语也是如此。有些字词是较多的学生都出错的, 那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指出, 有些是属于特殊现象, 也就个别交流。如此, 课堂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有的放矢, 使教学不再盲目。
单元学习表上还设置了“我自学懂了的内容”以及“我的疑问”, 这是针对课文阅读情况设计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预设来开展教学活动。其实, 如前所述, 学生并非零起点, 每一位学生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因此, 笔者很好地利用了单元学习表中学生阅读课文情况的内容, 对于多数同学都已读懂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轻描淡写而过;对于多数同学存在疑问的内容, 笔者就重点解读。而有些看似无关的内容, 实际上在阅读中大藏玄机, 笔者就加以引导。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国风情”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 按照预设,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学习重点, 但在检查学生的单元学习表时, 笔者发现, 多数同学都已经自学懂了这一点, 那么, 课堂上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这一点;与此同时, 很多同学提出“为什么船夫的技术这么好”, 这一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 但事实上却可以大做文章。课堂教学时, 我表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 然后带领学生研究该问题。结果, 同学们都发现船夫的技术好与威尼斯的地理特点有关, 也与小艇的特点有关, 更与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关。如此,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威尼斯的小艇”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
三、引导好表的综合运用,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填写单元学习表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要把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在一张简单的表格上, 看似简单, 却包含了许多学习能力, 要好好地组织语言, 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 还要有精准的概括能力。
当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 学生就可以拿着这张“单元学习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审视和评估:那些曾经认为难读的字是否会读了, 那些曾经写错的字词是否记住了, 哪些疑问解决了, 哪些疑问还没有解决……感性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此时, 教师再次利用表格,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强化单元目标,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学生再次获得整体性的认识, 融会贯通, 其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 当一整册教材学习结束的时候, 每个学生都把各个单元的学习表装订成册, 如此, 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8张表格, 此时, 它就变成了知识的浓缩, 所有的学习要点、重点、难点都在其中显现, 在复习阶段, 学生就可以更有侧重地进行复习, 对学生今后的预习、抓住重点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展现在学生身上是不同的学习特质, 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建构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地图, 久而久之自然营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与能力, 达到学会学习的总目标。
3.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三
考查方式
由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看,《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考查的内容涉及不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考点有:规律的相关知识、意识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命题者常把这些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所以对这些知识必须熟练理解和掌握。
知识精讲
考点1哲学
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等于世界观。每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少论证的,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觀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①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例1(2010·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正确,选c。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例2(2010·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属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考点3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解读: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上的方向。第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从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它从不自封
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例3(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
考点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6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解读: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③发展阶段上有差别: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代替了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哲学依据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一哲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4(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考点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例5(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题中选项具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①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点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
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例6(2010·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例7(2010·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选B。
考点1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解读: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②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间接经验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③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④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相对地上升到了较高一级的程度。
例8(2010·上海政治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考点1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解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1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解读: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9(2010·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参考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18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读: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遇到困境完全归诸客观、遇到顺境完全归诸主观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要注意克服。另外,这些条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巩固练习
1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智力随自然界的发展而自发的发展
C.意识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思维和自然界本身关系不大
2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理论是对实践的主观反映
D.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3博克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真理需要检验
4.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A Let’s learn Let’s chant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本课所学的常见的动物单词pig, bear, dog, duck, cat。补充rabbit
2、能用英文介绍这些动物:It’s a duck….、能听懂歌谣,理解含义。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几种动物的单词pig, bear, dog, duck, cat,rabbit.教学难点: 单词pig, bear, dog,的发音,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语音知识。能跟读chant并理解含义。本节课歌谣比较复杂,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pig, bear, dog, duck, cat的图片和相应的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Let’s sing Colour Song?
(2)Oral practice学生口语会话(涵盖1—3单元)。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导入课题:Today we will go to Unit 4 We love animals.带读并学习animal一词。课件播放猫的叫声,让同学们猜什么动物,由此学习cat.并引入句型It’s a cat.操练单词和句型。
(2)课件播放鸭子的叫声,让同学们猜什么动物,由此学习duck.并引入句型It’s a duck.(3)出示狗的头饰,让大家学习dog.(4)继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玩游戏猜谜。教师将所学的动物pig, bear, dog, duck, cat单词的图片只露动物的尾巴,让学生猜猜看 What is it?,导入单词的学习,四线格书写。学生根据动物的尾巴猜谜,并七嘴八舌的讨论。在教学单词的同时自然导入新句:What is this? It’s a … 的学习并将词句结合交流。
教师请学生读单词。让学生相互说说、评评,让学生间相互纠正单词的发音。
(5)教师出示动物图片,请学生将图片用单词读出后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并要求贴在相对应的单词底下。使单词的音、形、译三者相结合。
(6)教师请五名“小老师”到讲台前带读单词,既是对能力强学生的表彰也是多方面调动学习兴趣的体现。让每名“小老师”带读一个单词。
(7)打开书39页,全体学生听录音跟读单词。要求每读一个单词,手指一个单词。跟读单词时力求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趣味操练(Practice)
游戏:小组对抗赛
a按五个小组pig, bear, dog, duck, cat开展对抗比赛,各小组挑选一名组员上讲台前抽取单词卡片,大声认读,本组的其他组员快速做出此种动物的动作或模仿声音,正确的加分。以此类推,直到六个小组都轮流过一次。
b.各小组间自由挑选组员,按自己的意愿说本课单词,但只张嘴不出声音,要求对方猜出单词是什么。例:cat小组挑选dog小组的一名组员并不出声音的说单词bear,dog小组的组员要按照口形猜出单词,猜对的加分。以此类推,各组间自由考察,相互提问。
Conclusion
a听本课歌谣,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形近音近的词,了解发音规律:cat—fat, pig—big, dog—log, duck—truck, bear—pear.b情感升华
动物它们被制作成皮包,皮草,美食,供人类享用。过度的捕杀,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
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Homework:
1认读本课单词
2把课文读给家人朋友听 3跟搭档用所学句型问答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测试 篇五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史书中的记载B.出土陶器上的符号
C.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悬殊D.原始居住区中房屋的高低
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4.从“焚书坑儒”到“挟书律”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5.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
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
6.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7.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
8.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9.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
11.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
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
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
15.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B.云南行省C.江浙行省D.福建行省
16.以下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都曾单独设立过(行)省
A.陕西、甘肃、云南B.陕西、山西、江西
C.江西、山东、四川D.江苏、江西、云南
17.对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明正确的是
A.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构
C.宣政院统领强渡和西藏地区事务D.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19.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
20.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
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2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2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
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12分)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用列举史实说明。
一、选择题:
1.C2.C3.D4.D5.B6.A7.A8.B9.C10.C11.C12.D13.A
14.D15.D16.A17.D18.D19.D20.A21.A22.D23.D24.C25.C
二、材料解析题:
21.问题: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愈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
22.(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废除。如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清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如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6.高三“数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
1. ( 2012·镇江联考) 若x,a1,a2,y成等差数列,x,b1,b2,y成等比数列,则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2. 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成等差数列,适当交换这三个数的位置后,变成一个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公比是_____.
3. 设数列 { an} 的前n项和为Sn,令 已知数列a1,a2,…,a500的“理想数”为2004,那么数列12,a1, a2,…,a500的“理想数”为________.
基础题是对数列通项、前n项和的简单理解,让学生熟悉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公式.
第二部分: 数列的性质
1. 设{ an} 为等差数列,若a11 /a10 < - 1,且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小值,那么当Sn取最小正值时,n等于________ .
2. ( 2012·无锡名校第二次考试) 若一个数列的第m项等于这个数列的前m项的积,则称该数列为“m积数列”. 若正项等比数列{ an} 是一个“2012积数列”,且a1> 1,则其前n项的积最大时,n =________.
3. 在等差数列{ an} 中,公差d =1 /2,前100项的和S100 = 45,则a1+ a3+ a5+ … + a99=_______ .
4. 一个有限项的等差数列,前4项之和为40,最后4项之和是80,所有项之和是210,则此数列的项数为 ________.
通过这组题让学生对考查知识点灵活把握,熟练区分等比、等差数列.
第三部分: 基本量计算
1. ( 2012·南京模拟) 设Sn是等差数列{ an} 的前n项和. 若S3 /S7 =1/ 3,则S6/ S7 = ________.
2.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 { an} ,{ bn} 满足a1= a ( a > 0) , b1- a1= 1,b2- a2= 2,b3- a3= 3,若数列 { an} 唯一, 则a = _______.
3. ( 2004年江苏) 设无穷等差数列 { an} 的前n项和为Sn.
( 1) 若首项a1=3 /2,公差d =1,求满足 的正整数k; ( 2) 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 an} ,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 成立.
这组题告诉学生有一种方法叫基本量法,不要盲目追求技巧的运用.
第四部分: 数列单调性
1. 设Sn是公差为d( d≠0) 的无穷等差数列{ an} 的前n项和,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_________.
①若d <0,则数列{ Sn} 有最大项;
②若数列{ Sn} 有最大项,则d <0;
③若数列{ Sn} 是递增数列,则对任意n∈N*,均有Sn> 0;
④若对任意n∈N*,均有Sn> 0,则数列{ Sn} 是递增数列.
2. (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 an} 的前n项和为Sn,且a2an= S2+ Sn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 Ⅰ) 求a1,a2的值;
( Ⅱ) 设a1> 0,数列 的前n项和为Tn,当n为何值时,Tn最大? 并求出Tn的最大值.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前n项和公式,以及对数运算等基础知识,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基本运算能力以及方程与函数、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五部分: 构造或证明数列
1. ( 2012·扬州高三期末 ) 设数列 { bn} 满足
( 1) 若b3= 3,求b1的值;
( 2) 求证: 数列{ bnbn+1bn+2+ n} 是等差数列.
2. 已知数列{ an} 满足an> 0且对一切n∈N*,有
( 1) 求证: 对一切n∈N*有
( 2) 求证: { a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 an} 通项公式.
3. 设数列 { an} 是一个无穷数列,记
( 1) 若{ an} 是等差数列,证明: 对于任意的n∈N*, Tn= 0; ( 2) 对任意的n∈N*,若Tn= 0,证明: { an} 是等差数列.
这部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算太高,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构造数列的一般思路,并多练习,寻找感觉. 要敢于动手.
第六部分: 通项与求和
1. 下面的数组均由三个数组成,它们是: ( 1,2,3) ,( 2, 4,6) ,( 3,8,11) ,( 4,16,20) ,( 5,32,37) ,…,( an,bn,cn) .
( 1) 请写出cn的一个表达式,cn=__________;
( 2) 若数列{ cn} 的前n项和为Mn,则M10=_____.( 用数字做答)
2. 已知数列{ an} 满足 则数列{ an} 的前100项的和为______.
关于求和这一块,有多种方法应做系统的专题复习,包括定义、公式、整体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的运用等.
7.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七
1. 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2008年,许多地方在考场上使用了手机信号屏蔽器,该屏蔽器在工作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由低端频率向高端频率扫描. 该扫描速度可以在手机接收报文信号中形成乱码干扰,使手机不能检测出从基站发出的正常数据,不能与基站建立联接,从而达到屏蔽手机信号的目的,手机表现为搜索网络、无信号、无服务系统等现象. 由以上信息可知( )
A. 手机信号屏蔽器是利用静电屏蔽的原理来工作的
B. 电磁波必须在介质中才能传播
C. 手机信号屏蔽器工作时基站发出的电磁波不能传播到考场内
D. 手机信号屏蔽器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干扰手机工作来达到目的的
2. 关于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的磁场一定是变化的
B. 振荡电场周围产生的磁场也是振荡的
C. 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的电场也是均匀变化的
D. 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的电场一定是变化的
3. 一正弦交变电流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 )
A. 该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为[i]=10sin(50[πt])
B. 该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
C. 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10[2]A
D. 若该交变电流通过阻值[R]=40Ω的白炽灯,则电灯消耗的功率是8kW
4. 如图2,通电螺线管置于闭合金属环[A]的轴线上,[A]环在螺线管的正中间.当螺线管中的电流逐渐减小时( )
A. [A]环有收缩的趋势
B. [A]环有扩张的趋势
C. [A]环向左运动
D. [A]环向右运动
5. 如图3,一电子以初速[v]沿与金属板平行的方向飞入两板间,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电子将向[M]板偏转的有( )
A. 开关S接通稳定后
B. 断开开关S的瞬间
C. 接通S后,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右迅速滑动时
D. 接通S后,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迅速滑动时
6. 如图4,动圈式话筒能够将声音转变为微弱的电信号(交变电流),产生的电信号一般都不是直接送给扩音机,而是经过一只变压器之后再送给扩音机放大,变压器的作用是减少信号沿导线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失,关于话筒内的这只变压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升压变压器,因为[P=UI],升压后,电流减小,导线上损失的电能减少
B. 一定不是升压变压器,因为[P=U2R],升压后,导线上损失的电能会增加
C. 一定是降压变压器,因为[I2=n1n2I1],降压后,电流增大,使到达扩音机的信号加强
D. 一定不是降压变压器,因为[P=I2R],降压后,电流增大,导线上损失的电能会增加
7. 如图5,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b]是原线圈的中心抽头,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从某时刻开始在原线圈[c、d]两端加上交变电压,其瞬时值表达式为[u1][=2202sin314t V],则( )
A. 当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2V
B. 当[t=1600]s时,[c、d]间的电压瞬时值为110V
C. 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在滑动变阻器触头[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小
D. 当单刀双掷开关由[a]扳向[b]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小
8. 如图6,正方形闭合导线框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将它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匀速拉出匀强磁场. 若第一次用0.3s时间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1];第二次用[0.9s]时间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2],则( )
A. [W1=13W2] B. [W1=W2]
C. [W1=3W2] D. [W1=9W2]
9. 矩形导线框[abcd]放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方向与线圈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7. [t=0]时刻,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在0∽4s时间内,线框的[ab]边受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ab]边所受安培力的方向规定以向左为正方向),可能是( )
10. 如图8,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两条相距[l]的平行光滑导轨[ab]与[cd],阻值为[R]的电阻与导轨的[a、c]端相连. 质量为[m]、边长为[l]、电阻不计的正方形线框垂直于导轨并可在导轨上滑动. 整个装置放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滑杆的中点系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绳绕过固定在桌边的光滑轻滑轮后,与一个质量也为[m]的物块相连,绳处于拉直状态. 现若从静止开始释放物块,用[h]表示物块下落的高度(物块不会触地),[g]表示重力加速度,其他电阻不计,则( )
A. 因通过正方形线框的磁通量始终不变,故电阻[R]中没有感应电流
B. 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为[0.5g]
C. 若[h]足够大,物体下落的最大速度为[mgRB2I2]
D. 通过电阻[R]的电量为[BlhR]
二、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1. (8分)(1)如图9所示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请将图中所缺的导线补接完整.
(2)已知一灵敏电流计,当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正接线柱一侧偏转,现把它与线圈串联接成如下图所示电路,当条形磁铁按如图10所示情况运动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A. 甲图中电流表偏转方向向右
B. 乙图中磁铁下方的极性是N极
C. 丙图中磁铁的运动方向向下
D. 丁图中线圈的绕制方向从上往下看为顺时针方向
12. (4分)绕有线圈的铁心直立在水平桌面上,铁心上套着一个铝环,线圈与电源、电键相连,如图11. 闭合电键的瞬间,铝环跳起一定高度. 保持电键闭合,铝环则应 (填“保持原有高度”或“回落”);断开电键时铝环则应 (填“跳起一定高度”或“不再跳起”)
三、本题共4小题,满分48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 (10分)在远距离输电时,要考虑尽量减少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 有一个小型发电站,输送的电功率为[P]=500kW,当使用[U]=5kV的电压输电时,测得安装在输电线路起点和终点处的两只电度表一昼夜示数相差4800kW·h. 求:
(1)输电效率[η]和输电线的总电阻[r];
(2)若想使输电效率提高到98%,又不改变输电线,那么电站应使用多高的电压向外输电?
14. (12分)如图12所示为一个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的长度[ab]=0.25m,宽度[bc]=0.20m,共有[n]=100匝,总电阻[r]=1.0Ω,可绕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对称轴[OO′]转动. 线圈处于磁感应强度[B]=0.40T的匀强磁场中,与线圈两端相连的金属滑环上接一个“3.0V,1.8W”的灯泡,当线圈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时,小灯泡消耗的功率恰好为1.8W. (不计转动轴与电刷的摩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求线圈转动的角速度[ω];
(2)线圈以上述角速度转动100周过程中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为多少?
15. (12分)如图13甲,光滑的平行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点和[P]点间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在两导轨间[cdfe]矩形区域内有垂直导轨平面竖直向上、宽为[d]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一质量为[m]、电阻为[r]、长度也刚好为[L]的导体棒[ab]垂直搁在导轨上,与磁场左边界相距[d0]. 现用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拉棒[ab],使它由静止开始运动,棒[ab]离开磁场前已做匀速直线运动,棒[ab]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接触,导轨电阻不计,[F]随[ab]与初始位置的距离[x]变化的情况如图13乙,[F0]已知. 求:
(1)棒[ab]离开磁场右边界时的速度;
(2)棒[ab]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整个回路所消耗的电能;
(3)[d0]满足什么条件时,棒[ab]进入磁场后一直做匀速运动.
16. (14分)将一个矩形金属线框折成直角框架[abcdefa],置于倾角为[α=37°]的斜面上,[ab]边与斜面的底线[MN]平行,如图14. [ab=bc=cd=ef=fa][=0.2]m,线框总电阻为[R]=0.02Ω,[ab]边的质量为[m]=0.01kg,其余各边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框架可绕过[c、f]点的固定轴自由转动,现从[t=0]时刻开始沿斜面向上加一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与时间的关系为[B=0.5t],磁场方向与[cdef]面垂直. (cos37°=0.8,sin37°=0.6)
(1)求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并指出[ab]段导线上感应电流的方向;
8.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八
(二)座号姓名成绩
1、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月几人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吴越,湖月照我影,…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留别》)
3、过春风十里,犹厌言兵。渐黄昏、杜郎俊赏,波心荡。谁生?(姜夔《扬州慢》)
4、鹿门月照开烟树,(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山一程,水一程,更。(纳兰性德《长相思》)
6、。(杜甫《登岳阳楼》)
7、春水碧于天。,还乡顺断肠。(韦庄《菩萨蛮》)
8、漠漠水田飞白鹭。,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9、,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杜甫《旅夜书怀》)
9.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九
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二)(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做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缥碧(piao)()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3.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1分)
(a)风烟俱静百废具兴(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d)急湍甚箭欺人太甚
4.上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上的优美景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1分)
5.文段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从_______ 到______,从______ 到 _______。(2分)
6.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请在文中空格处填空,并且把它翻译出来。(2分)
翻译:
8、翻译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做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______:(2)性嗜酒嗜:______________(3)造饮辄尽 造:______________(4)衔觞赋诗 觞: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词语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每有会意B.无论魏晋
C.常著文章自娱D.因以为号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提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你还了解哪些读书方法?选择其中一种,用简明的语言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文中:
再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马说》,做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送东阳马生序》做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一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yu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②腰白玉之环 腰:
③无冻馁之患矣 馁:
④假诸人而后见也。假:
3、试找出这篇文章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5、翻译下列两个短句。(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译文:
6、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2分)答:
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10.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篇十
要想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影响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 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融通。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及其运动》这一单元时,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为学生本单元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要指向单元的总体目标
一个主题单元通常包含数个课堂教学设计,它们虽然相对独立,但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要把一课的教材置于主题单元之中进行研究,弄清整体结构,加强各课间的前后连接与呼应,以达到较好的整体效应。“教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知识,使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的结构都有着很清楚的认识,知道在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更好地把握教材、解读教材,使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就会有目的的、理解性的去学习了。《减少土地的流失》一课为本单元的结束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探究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及其成因、岩石的风化及土壤的组成、雨水和河流等各种因素对土地侵蚀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一系列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从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单元目标要求入手设计了导入环节。首先出示“泥石流”的视频,让学生去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将本单元前几节所学的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地侵蚀的因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在温习所学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利用这些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提供了前提。这样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导入新课,既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又有效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三、整个单元系统地规划后再分课教学,最终高效达成目标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把各个目标分配到不同的课时,系统的规划后再分课教学,最终高效达成目标的过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在这课之前的第1课先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在以上两课的基础上过渡到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把引导学生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组成。在本课教学中,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利用“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以及观察种了豌豆的石膏,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导入时以谈话的方式以岩石为话题作为认识地球内部力量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再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在设计这个环节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老师提供的图片对岩石变化的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测; 再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以及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界的风化。在以上的研究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自然界中的气温变化、流水、动植物、大气等会使岩石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风化”的概念,再通过所学到的概念解释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概念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认识了风化作用以后,引导学生了解像风化这种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会改变地形地貌。通过欣赏风化作用形成的景观,来加深风化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获得美的体验,最后拓展延伸。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延伸到自己生活中,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一杯水的观察》课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追问下,探究的问题开始五花八门: 老师,“我想研究水到底透明吗?”老师“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老师我想到“很多成语都用到水,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水滴石穿……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孩子们的问题涉及到不同的概念体系,还跨越不同学科。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答非所问,偏离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只好强拉硬拽向目标奋进。在《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中问: “让浓盐水杯中未溶解的盐再溶解该怎么办呢?生1: 搅拌; 生2: 加热……那不是加快溶解的方法吗? 我只好再解释一遍,学生再一次思考奋力向我的目标靠拢。可见科学问题要有合适的尺度,要“循序渐进”。学生提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 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这样才能简单明了。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点,以学定教,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引领学生做真科学。
摘要:从课程理论得知,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发展知识、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单位。单元是一个教学系统,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
【单元专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单元格的操作七年级教学设计专题09-25
专题2第一单元 课时2化学反应限度09-02
统计专题式教学设计10-30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专题07-03
学科教学论 专题08-19
清史专题教学大纲11-06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07-01
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