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建党伟业(精选14篇)
1.弘扬建党伟业 篇一
让人记忆犹新、心血沸腾的是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从2.2万余人骤减至800人左右,死伤惨重,士气低下,万念俱灰,流言四起。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一】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向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此刻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此刻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此刻的和平而建立,虽然此刻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完美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此刻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此刻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这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二】
我参加了集团工会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主题观影会,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建党伟业》。通过观看使我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十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这十年里发生了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使人永远铭记的事件。比如: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展现了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爱国爱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以时间的为顺序,将那十年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影片中表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全国人民愤怒了。各地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游行示威,要求收回国土,严惩卖国贼。一名女学生跪在地上高举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的镜头深深震憾了我。我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些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感动,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我能生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而高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些革命先烈们为中国寻找到了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国家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三】
一部电影,翻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虽说只有两个小时,虽然相比于那段纷扰的年月我们只不过管中窥豹,但我仍感觉到先贤们于迷惘困苦中执着于真理的艰辛与可贵。震古铄今的伟业就起于几位看似狂妄的年轻人,而如今的我们也正当年,是否我们也能建立属于我们的伟业呢?
看《建党伟业》这是第三遍,每一次看,笑点还是会忍俊不禁,泪点还是无法不动容。三年前的我不会想到,三年后我会坐在北大里,和众同志观影,亲历着电影映射到现实的奇妙。我曾理所当然的以为波澜壮阔的光影中流淌的是与我银河之遥的故事,关乎战斗,关乎国运,关乎历史和未来。而此刻,我的目光从文艺审美升华到汲取受教,我的身份从观众叠加为党员,看到前排同学的背影投射到屏幕里五四运动时振臂高呼的有志青年中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光影里的人群中,有一个,应该是我。历史穿越银河,书写时间简史;党员生生不息,扣响时代之门。生于和平年代固然幸运,而燃烧于革命的熊熊烈火中才是幸福,惟愿党徽中一抹金黄的我能从此发光,去编织属于我的光影传奇,不朽我的奋斗离骚。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四】
《建党伟业》所描述的这段历史,是我十分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刻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户外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述并不太贴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十分民主自由的政府。
建党伟业观后感言精选模板【五】
2011年6月,最值得期待、最不容错过的一部中国电影,当属《建党伟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以电影的形式,回顾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拨开云雾看那纷繁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还是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课。我昨日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很深。
影片的历史维度很广,从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这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影片一一回顾: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张勋复辟、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以至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中共一大召开。
在这部影片中,虽以《建党伟业》为名,但是故事的重点不是共产党。影片的主线并是不共产党的建立,而是中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探索。影片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平等被无视,自由被蹂躏,博爱精神荡然无存”。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影片叙至的1921年,中国大地战争不断,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混战。面对这样的境况,有的人是乘机捞好处,有的人是不断求索国家存亡之道,更多的人则是浑浑噩噩。每个时代,都有机会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今天我们看来,当时那些被斥之为稚嫩的学生、那些“坐而论道”的教师,他们是有理想的,他们在思考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边是民族的希望!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真的感觉到,那个时代远离我们而去了。也可以说,是我们已经抛弃了这样的氛围。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是机会主义者多、功利主义者多,理想主义者少。看看影片中,北大那些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人。我常感慨:那真可谓是星光熠熠啊!然而,这些人的结局多不算很好,因为他们“知识越多越反动”。事实上,的确是如此的。这个道理一直都是这样的,几千年前老子就有这样的思想了。例如,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辜鸿铭,他的思想就是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是相左的。
今天,我们抛开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回看这些人物,我们都应该佩服他们,都不禁为其倾心。陈独秀当时对胡适说:(辜鸿铭)难掩其才华。辜先生虽然是翻译家,但是在我看来,辜先生并不是将外语翻译成中文,而是将中国文化翻译为外语。辜先生骨子里是传统的。
影片中,对辜先生是公允的。对一些“反动”学者是公允的。
除了这些文化人,还有一些政治上相对立的人物,影片也是开明的。例如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陈公博。在我们的党的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叛徒,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信仰不是很坚定的人进入了党组织。这本是规律,不可能诞生一个政党,她就是完美的。而一些人,即使最后是离开了党,但是他在党内所做的事情,不应该被抹杀。真实的历史才显大气!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了,如果是人的话,他已然是耆宿。然而对一个政党而言,尤其是对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政党而言,中共才逐步走向成熟。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掀起读党史的热潮。既然读史,就应该多一份成熟,多一份大气。
中国共产党不是古代那些主张愚民的统治阶级,中国面临的形势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形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便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的结果,中共走向成熟,中国走向强大,依然需要中国的志士仁人。
2.弘扬建党伟业 篇二
一、意境——画面造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艺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的图景,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 是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意境的源流可以上溯至《周易》和《庄子》, 那时已经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问题。这是它的酝酿期。至魏晋隋唐时, 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三境”:“物镜”、“情境”、“意境”。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明确的从主体与客体、情与理的内在关系分析的意境的内蕴。意境理论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发展初期就注重探索民族风格, 从中国传统艺术那里吸取营养, 力求将中国的传统美学精髓注入电影艺术, 费穆和吴永刚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费穆在《略谈“空气”》一文中写到“必须使观念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 如达到这种目的, 我以为创造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我觉得, 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也足以强调其空气的。所谓旁敲侧击的方式, 即是利用周遭的事物以衬托其主题。我一位剧中的环境表现处理, 也足以使观众精神贯注在银幕上的。”费穆所谈的“空气”就是指氛围, 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情与景谐”, 人物与环境的融合渗透, 就是意境。
在电影艺术中, 意境往往以依托情感, 借助视听语言呈现出来。在电影《建党伟业》这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中, 为了适应现代电影市场的运行机制, 借助了商业电影的时尚元素, 明星大牌云集, 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意境的营造上《建党伟业》更注重画面造型了力量, 它用舒展的画卷营造出了那个热血奋腾、群情激昂的年代。
首先, 色彩在《建党伟业》中是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具有心理象征的作用, 能引发人的心理反应, 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影片中毛泽东与杨开慧在北京共度新年一场戏, 就使用了红、白、黑三个主要色彩。春节来临, 漫天雪花洋洋洒洒, 杨开慧身着乳白色棉袍, 廊檐下挂着红灯笼, 黑色的夜幕上不时有盛开的烟花。白色代表了纯洁、高尚;红色, 象征着热烈、生命革命;黑色, 代表了特定的历史环境。通过三种色彩既营造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纯真爱情, 又勾勒出时代风云变幻, 还表达了青年人的革命信念。
其次, 光线营造意境的又一元素。影视艺术借助光效可以塑造人物, 表达情感, 渲染氛围。在蔡锷与小凤仙在车站分别一场戏中, 光线营造意境的作用在《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中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了。傍晚的车站光线昏暗, Anglelababy身着土黄色大衣, 古典造型惟妙惟肖;蔡锷将军神情暗淡。当说道“蔡锷不只是中国亿万人的蔡锷更是我小凤仙的男人”时, 一束光突然照亮了Anglelababy的脸部, 观众清楚地看到小凤仙的情感变化。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交相辉映, 个体在广阔的社会风云中是那么渺小, 爱情是那么无助。
二、虚实——电影叙事
关于“虚实”的观点来源于先秦老子的学说,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 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 对中国的传统美学影响深远, 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艺术创作要做到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才能“气韵生动”。中国的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这一观点, 尤其是在电影的叙事方面表现的就更为突出, 诞生了一批“诗意电影”, 比如《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这些电影在叙事表达策略上追求舒徐委婉、平易流畅, 多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 正如中国艺术强调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建党伟业》在现代商业电影体系中, 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 延续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风格。
首先, 从《建党伟业》的叙事模式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商业电影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建党伟业》故事情节零散, 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内核贯穿其中, 叙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其中包括孙中山海外归来、就任总统, 毛泽东参加光复新军, 袁世凯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 孙中山与蔡锷出师讨袁, 张勋复辟, 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人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之路。正如《纽约时报》评论:《建党伟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影制作水准的良好代表, 是对1911年到19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一次宏大而写意的再现, 除去战争镜头, 很少有流血场面。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激情。全片叙事稍显凌乱, 但形散神不散。情节虽然是零星串联, 但涌动在青年人心中的青春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其次, 从《建党伟业》的叙事风格上看, 影片注重整体空间环境的营造中展开故事。从故事情节上看, 影片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 其叙事风格充满了焦虑和沉痛, 情节中充斥着暗杀,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彷徨;第二部分叙述十月革命后, 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及五四运动, 他们似乎看到了引航的灯塔;第三部分是讲这群社会精英成立中国共产党, 也是影片中最富有青春和激情的。影片在“虚实”关系上试图将电影“客观实录”的本性, 与中国诗词的韵味结合起来, 在“实”中融入了的情感体验。这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达到了高潮, 烟雨迷蒙的南湖, 撑开的花伞, 结实的木船, 雄壮的歌声, 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自由——理想信念
如果说“意境”和“虚实”两点是从电影的外在形式谈起, 那么“自由”是从影片的内在精神说开去。“自由”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是“心斋”, 又称“坐忘”, 当达到这种境界时, 就可以看做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以审美观照来说, 如果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和功利的考虑, 就不能发现美, 就不能得到审美愉悦;以审美创造来说, 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 他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 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 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的乐趣。
《建党伟业》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 正是把“天下人的自由”作为自己对美的追求, 可以说这是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胸膛中始终充满理想和激情, 这些热血儿女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身先士卒报效祖国”。青年人心中的圣火并没有随着世俗而泯灭, 化作星星之火, 燎原之势!在影片中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对自由的追求:毛泽东和杨开慧、陈公博和李励庄。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时毛泽东和杨开慧依依惜别;陈公博偕新婚妻子参加大会, 在有特务跟踪的情况下提前退会返回广州。这两对年轻人对自由的态度截然不同, 毛泽东和杨开慧能够摆脱实用和功利为理想和信念而追求, 赢得天下人的崇敬, 在“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歌声中实现人格的高扬;陈公博和李励庄, 不能从个人的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 认为有特务在跟踪他们, 他们的精神压抑、紧张, 怯懦使他们无法享受创造的自由的乐趣, 无法听到南湖游船上一个个青春跃动的心脏。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语境中, 中国电影该如何高扬主旋律, 并保持民族化美学特质, 《建党伟业》做出了积极探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也许这就是《建党伟业》在海外备受好评的缘由吧。
摘要:众多明星联袂打造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上映后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这部影片引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虚实、自由等观念, 从的画面造型、电影叙事、主题开掘、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表现, 在中国电影民族化美学特质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
关键词:《建党伟业》意境,虚实,自由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先秦两汉卷)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银幕内外的建党伟业 篇三
刘烨记得,当初和赵薇拍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时,他把头发往后一背,赵薇叫:“哎!主席主席主席!”其实上大学时,就总有同学说:哎呦,刘烨可以演毛泽东。但那时,谁都没往后想。直到有一天,刘烨和导演韩三平一起去看篮球赛,正看着,韩三平突然说:“刘烨,你来试试演毛主席吧”。猛一听,刘烨有点诧异。但仍说:好。
6月15日上映的电影《建党伟业》中,刘烨塑造的毛泽东,和以往特型演员塑造的,有很多不同。比如,片中有一个他把杨开慧扛在肩头看烟火的情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有着每个时代年轻人爱情的特质,浪漫、美好、激情。毕竟,《建党伟业》中,无论毛泽东、杨开慧,或是其他写进历史的人物,在影片讲述的1911年至1921年这十年乱世间,都还是风华正茂问苍茫大地的年纪。
银幕上的“三段论”
说清《建党伟业》的剧情,是个艰巨的任务。如它的兄弟作品《建国大业》一样,“建党”也是由历史片断组合而成。时间,锁定在1911年至1921年。
这十年间,中国帝制瓦解,共和为政,军阀势力此消彼长;这十年间,宋教仁遇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十年,乱象丛生。
然而,乱世出英雄。这十年间,有孙中山、黄兴等人为推翻帝制而革命;有胡适、辜鸿铭等人为文化解放而辩论;有进步学生火烧赵家楼……武昌起义、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历史的一声声响动,在1921年7月找到了回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上,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一大代表”们,朗诵出的《共产党宣言》,此后,震动了世界。
1911年至1921年,中国先后成立的党派多达上千,为什么最终是共产党?《建党伟业》在完成这道论证题时,选择了三个节点——北洋时期、五四时期以及中共一大。
编剧董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要展示时代背景,让观众了解时代背景,再去用一些当时人的情绪,把时代背景和建党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串起来。而其中“五四运动”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承上启下的段落。因为这个段落,催生了“一大”,也衔接了民国初年的内忧外患。
董哲曾是一位写穿越小说的网络写手,对军事、历史兴趣极浓的他最常混迹的地方是“铁血论坛”,因为写了网络小说《汉风》被导演米家山发现,因此结识了韩三平。《建国大业》时,他只是“文字副导演”。2009年10月3日“建国”刚刚公映,他就被韩三平叫到办公室,告知要开始准备《建党伟业》。
关于影片,韩三平的要求是,不能拍成一部13人开会的电影,“一大”只是个结果,要追根溯源——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又为什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于是,也就有了结构上的“三段式论证”。在韩三平看来,第一段是讲当时的中国怎么不行;第二段是探索怎么才行;第三段是解决了怎么才行的问题。
三段式结构,从最初构思,思路便如此,但“节点”却有所调整。比如故事起点,就有几个思路:1917年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1900年等。初稿则是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剧本前后调整了三十几稿,正式剧本的结构确定是第6稿,也最终确定《建党伟业》自1911年开始。
在董哲看来,影片的三段结构,第一段展现的是政治乱、经济乱,各方面都乱;第二段也“乱”,但在于思想,按照韩三平的解释,可叫做思想开放与碰撞。
于是,以北大为基地的“新文化运动”成了该段落的一大亮点。1917年,蔡元培聘请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任职北大。影片该段落一开场,就是辜鸿铭与胡适、陈独秀、罗家伦等人的激烈辩论。唇枪舌剑,字字玑珠。
“新文化运动”某种意义上就像中国的文艺复兴,因而也成了《建党伟业》同时亮相最多明星的段落。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辜鸿铭、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摆在这些人面前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中国总是不行,另一个是中国怎么样才能行。
有一场戏,毛泽东说:袁世凯复辟、张勋又复辟,中国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答案是,中国绝不是换一个总统和总理的问题。董哲说,“要让观众看明白,这个时期,有人向往日本模式,有人向往西方模式,也有辜鸿铭为代表的保皇派。通过辩论表现百家争鸣。”所有人都不知思路在哪儿,但那,却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
伟人们的青春造型
除故事結构外,《建党伟业》还有一大关键,就是人物塑造。20个月的筹备期,足够主创们在定下片中角色后,根据人物形象挑选演员,组合成明星阵容。
虽然袁世凯个子矮,周润发又很高,但他的大眼睛,宽额头都跟袁世凯很像;至于范伟扮演的黎元洪,据说是当初副导演做了个PS,把范伟的头换到黎元洪的头上,给他粘上胡子,大家一看太像了。于是,定了。
不光追求“形像”,还要追求“神似”。毕竟,以前的电影电视展示伟人的都是大家特别熟的那些阶段,比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是以长征之后为主。《建党伟业》回到1921年前后,那时,领袖们都很年轻,而他们年轻时的资料特别少。周恩来、邓小平年轻时,都不是人们熟悉的那个样子,朱德年轻时和后面的形象差距也很大。这时,剧组只能刻苦“做功课”。
董哲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拿着朱德的照片反复看,发现关键点——他的眼神是军人的眼神。不管任何时期的照片,不要看他的脸,只看他的眼睛,都是尸山血海里走出的一个人。所以影片中有场戏专门表现朱德军人的勇猛。
即便形似,神也似,化妆术也是让明星向伟人“靠拢”的关键。《建党伟业》化妆师黄桦就曾向媒体解密,如何让刘烨在形象上更为接近青年毛泽东。比如刘烨是短头发,毛泽东当年是长头发,就做一个比较长的头套。刘烨的眼睛虽然炯炯有神,但和毛泽东的眼睛比,可能大小程度还不够,而且毛泽东有特别双的双眼皮——这,就成了在眼睛上技术处理的关键。而毛泽东的嘴唇比较厚、圆润,刘烨的偏薄一点,所以在刘烨的嘴型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靠近当年“一大”党员形象,剧组搜集了很多五四前后的照片。他们发现,那个时候的女学生很多都是短发,比较有身份的夫人有的烫了很时尚的短卷发,但是不能剪群众演员的头发啊,于是,就用大量的头套给她们戴上。至于男人,当年有中分头有偏分头,发际线都推得老高。所以,如果拍摄群戏,难保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男演员在现场推头,一排排、一溜溜,全部要把头发推掉。
影片之外求证“为什么”
6月15日,《建党伟业》如期公映,电影内关于“为什么”的求证,结束在中共一大召开,而影片外,关于“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实还有很多可探究处。
就在《建党伟业》上映前两日,中共一大召开地上海,一场名为《上海·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展》的展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拉开序幕,展览采用档案重现历史的纪实手法,通过400余件档案文献、图片与实物的陈列——如,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时书名印错的错版本;在上海筹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于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后公布的第1号布告;194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祝贺上海解放的电报等,依据种种档案细节,再现了银幕下的建党伟业。
影片《建党伟业》在很多细节处都渗透出: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非常注重教育普及。在农会里办夜校,在工人里传播知识,教他们认字,共产党的支部深入到农村的每一个村庄。而在《上海·红色记忆》档案展中,也有许多关于教育普及的档案珍藏。在上海市档案馆有关专家看来,“看对象培养”,是上海当年宣传进步思想的一大特色。比如有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有高等学府上海大学,还有针对女工的杨树浦女工夜校。而进步读物,也根据不同人群,分许多种,甚至还有不同的封面伪装。
电影《建党伟业》在1921年画上句号,然而1921年后,仍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着。《上海·红色记忆》档案展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往事——比如,成立于1927年的中央特科如何保卫党的安全、惩处叛徒;比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秘密电台原型怎样发送绝密情报;比如,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如何精心保管党的重要文件……
除此外,还有一段鲜有人知的往事更为传奇——地下党如何以商人身份在敌人眼皮下,为革命提供经费。这,就是广大华行的故事。
广大华行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潜伏最深的地下机构之一,其主要領导人为卢绪章、杨延修、张平。他们多次掩护中央领导和地下党领导来往于国统区;向根据地秘密输送情报和大批急需物资;给党的一、二线机关和延安送去大量经费。
20世纪7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便是广大华行总经理、秘密党员卢绪章。
所谓与“魔鬼”打交道,是指为掩护身份,卢绪章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保护伞。1947年4月,卢绪章成立中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聘请陈果夫任董事长,他自任总经理。1948年3月,中心制药厂举行开工典礼,经卢绪章再三邀请,陈果夫抱病出席。由于陈的到场,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也亲率警察局局长、社会局局长等市府官员前来捧场,实际上为卢绪章撑起了保护屏障。
因此,1947年底,当卢绪章听说,国民党特务机关因发现自己去过东北,又与苏联驻沪领事馆有来往,已怀疑广大华行是共产党秘密机关,卢绪章是共产党后,他一面减少与苏联驻沪领事馆的来往,一面通过关系做陈果夫的工作,取得陈的信任。于是,当陈果夫接到有关卢绪章“通共嫌疑”的案卷时,只批了“归档”两字,事情便不了了之。这样有惊无险的事还发生过多次,但每次都被卢绪章抬出各式各样的后台,巧妙化解。
广大华行一直运营到1949年3月,公司资产清理后,上交党组织近100万美元,圆满结束了历史任务。
历史中还有许多类似于广大华行这样的细节没被写进影片《建党伟业》。但它们却都像是对电影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某种回答。毕竟,历史有许多偶然,但也有许多注定会发生的必然。
“一大”会址寻访记
195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开始了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的工作。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等人,专门负责此事。上海市公安局根据指示,把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放出,请她协助寻找。周佛海虽然后来成了汉奸,但当初是中共“一大”代表。
根据周佛海之子,后与父亲分道扬镳的周之友提供的线索,其父《往矣集》一书中,提及过他出席“一大”的情形——“在贝勒路李汉俊家。”
贝勒路自1943年起改名为黄陂南路。沈之瑜约杨淑慧去贝勒路。第一次,杨淑慧没有找到会址,此后,又去几次。有一天,杨淑慧觉得,望志路106号很像是当年的李公馆。
此后,经过反复调查,“一大”会址确实就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而106号和108号的最早住户就是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俩,他们将两幢房屋打通,人称李公馆。
不久后,中共上海市委派人把先后找到的《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兴业路 “一大”会址拍了照片。1951年5月,毛主席和董必武看过照片证实,开会地点是在“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家里。
195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一大”会址进行初步修缮,一开始,会议室布置在楼上。1956年春节,董必武来到纪念馆,他肯定地说:“当年我们开会不是在楼上,而是在楼下。”
1957年6月,纪念馆负责人前往北京,走访了李达、包惠僧、薛文淑和刘仁静等人,最后根据董必武的意见将会议室布置在了楼下。
4.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四
暑假中,我和同学去电影城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党的历史的一些书籍和影视片,我是很喜欢看的,它可以使我得以重温革命先辈在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在《建党伟业》放映之初,我有幸的观看到了这部渴望已久的历史巨献,当我看完后,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我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内心澎湃,因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那是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那是一段向往光明的历史。电影《建党伟业》公映了,它让人瞩目的不单单是规模庞大的演员阵容,还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在看似混乱无序的社会表象下涌动的众心归一的大道。
影片从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恢复帝制,蔡锷在云南誓师讨袁,再到溥仪在张勋的帮助下复辟,围绕这条主线,电影给我们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各种思想错综复杂、各种势力交织纠结的历史背景。
整部电影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立体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那一幕幕深深的震撼了心灵,仿佛自己也随之走进那历史的长河中,跟着那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走上街头,高呼“爱国无罪”,用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些以救国为己任的革命先烈,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们以顽强大无畏的精神、以求知若渴的心态、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念,抱着共同的理想,不断的在黑暗中探索,不断的在探索中思考,当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时,他们并没有退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极其顽劣的环境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注定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在结尾处,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12名共产党人一起低声唱起《国际歌》,铿锵有力的歌声慢慢的传了出来。
小船飘浮在湖面上,周围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那历史性的一刻,永远的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沣水中学
5.看建党伟业有感 篇五
《建党伟业》观后感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6月20日单位组织观看电影《建党伟业》,让我们再次感受了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最让我感到激动莫名的电影片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眼睛感到湿湿的;最后,当12位共产党人一起低声唱着《国际歌》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真实看到革命先烈是怎么一步一步艰难的走过来的,也清楚的了解到我们的党是怎样从稚嫩走向成熟,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观的了解。
真的很感谢这部电影,它让我们体内的热血又沸腾了,让我们对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甘愿赴汤蹈火!很感谢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建立的新中国,很感动先辈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大无畏的精神!我们要把这强烈的爱国精神转化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就有的贡献。
6.建党伟业有感 篇六
建党伟业使我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正像陈道明扮演的顾维均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的。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7.弘扬建党伟业 篇七
在不久前《建党伟业》举行的首次全国媒体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家媒体齐聚会场后才发现,这里就是该片的重头戏——13位中共一大代表第一次聚首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片场。在怀柔中影基地这个巨大摄影棚内,以1:1比例打造、见证中共建党的“南湖游船”矗立其中,刘烨、周迅和汤唯等21位主演身着定型装从船中走向绿纱围就的发布会现场。偌大的绿纱从棚顶依势飘落到地面,在灯光的映衬下,会场的主席台仿佛飘在湖水之上。在主席台下面,除了这21位明星和韩三平、黄建新等影片主创人员,明眼的记者们还发现了上海通用集团总经理丁磊、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江苏广播电视台台长周莉等诸多“大佬”的身影。
“毫无疑问,《建党伟业》将是明年市场上最重要的影片。对这样一部影片来说,选择在什么样的地点、以什么样的形式、怎样的声势首次亮相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从现在媒体的报道以及社会上反响看,这次亮相是成功的。”首次公开以“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身份亮相的中影营销公司总经理蒋德富告诉《综艺》,“这次会场的选定和现场布置都由营销公司精心设计。经常有媒体的朋友问我什么叫电影营销,其实在这次发布会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亮点,这是《建党伟业》营销的开始。”
基本确定商业合作伙伴超30个
“《建党伟业》在营销策略和具体做法上都会不同于《建国大业》。”投资两千多万元却在国内劲收4.2亿元票房,《建国大业》的巨大成功让当时组建才一年多的中影营销公司声名鹊起。“其实那时候我们在营销上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闷着头想把宣传做起来。宣传费用有限,同时内心也很挣扎,不知道主旋律电影能否进行商业化运作。后来随着大家对影片关注度的逐渐提高,才尝试做了一些商务合作,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仅这一项收入就有上千万元。《建国大业》的成功完全是‘逼’出来的。”蒋德富表示,通过这部影片的操作,中影的营销团队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次我们要主动出击,步步为营,在各个方面都会更加从容,更有信心。”
据悉,这次中影集团对《建党伟业》的投资计划是6000多万元,是《建国大业》的两倍多,主创和演员阵容比起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星肯定要超过《建国大业》”,而且不乏像周迅、刘德华等大陆和港台的人气明星,且“更加年轻化”。“青年观众会更喜欢。营销毕竟要围绕产品开展,这样的影片定位为营销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比如商务合作伙伴的拓展、后期宣传的开展等。这些都是决定影片发行成败的主要因素。”
在蒋德富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中影营销公司自己编写的诸如《<建国大业>营销大全》《<杜拉拉升职记>营销大全》等几本厚厚的书,书中记录了这些影片从创意到最终下片全过程中的重要印记,包括影片的相关资料、每一次宣传活动、每一篇重要的报道和商务合作谈判纪要等。“影片的宣传和商务是两条线,这两条线都是围绕着影片拍摄这一条线进行的。”蒋德富指着《建国大业》营销方案中的一幅示意图对记者说,“这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比如《建党伟业》,围绕拍摄线,包括从开始筹备剧本到开拍,再到拍摄完成、后期制作、进入市场等一系列环节,我们把其他宣传和商务两条线也分为几个阶段。上面是一条宣传线,包括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宣传,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根据影片的拍摄进程设定不同的宣传方式和重点披露的内容。下面这条是商务线,在影片项目确定后我们就开始运作商务洽谈,中期落实商务合同,后期开始落地执行,正好能和影片的后期宣传相结合。这三条线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前提是影片的质量要有保证,决不能做过度宣传。”
据蒋德富介绍,这次《建党伟业》的营销在整体思路上与《建国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整个营销团队的策略变了”,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出击。“有了上次摸索出来的经验,《建党伟业》从一开始就确定下商业运作模式,提前筹划好每一个环节,包括商务合作方案和宣传攻势,以及联合制作、联合发行的模式等。”蒋德富的“主动出击”,还体现在商务合作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为此,除了鼓励自己的营销团队寻求新的合作策略和模式,他还专门邀请了几家民营策划公司为自己提供可选择的营销方案,拓展思路,“发现和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营销方案。”据他透露,目前《建党伟业》“基本确定”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30个,其中包括首席商务合作伙伴凯迪拉克这样的国际企业,以及 “不止5家强势省级电视台”的制片投入等。“这些合作伙伴都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他们有的是影片的股东,同时还将为影片的拍摄、宣传活动等提供大力支持和资金支持。比如电视台,在后期的影片宣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蒋德富还透露,仅通过商务开发这一项,“在宣传资源上将实现超过6000万元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大部分是资源置换来的。
大营销:从凯迪拉克开始
“比如与凯迪拉克的合作,就源于中影集团营销公司整个营销策略的调整。”蒋德富解释说,中影营销公司成立之初就有三步走的计划:“起步阶段,花钱办事;之后是少花钱多办事;最终达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不花钱办好事”。他说,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大多是疲于奔命地谈一些小合同,不仅做起来很累,利润也不高。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他希望改变以往“小营销”策略,实现“大营销”概念:“计划在国内十大行业中选择十个排头兵企业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签一些‘大单’。我们将在汽车、银行等各个行业都选择一个相匹配的企业,签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
《建党伟业》对于蒋德富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是一部题材重大的主流电影,其内容、投资规模、主创阵容和明星阵容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商家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我们不可能用一部小成本电影去和人家谈这么大规模的合作。”以《建党伟业》的首席商务合作伙伴凯迪拉克为例,其直接赞助的资金就高达一千多万元,还有对于剧组、后续所有宣传活动在资金、资源和演员用车等方面的支持等;以这部影片的合作为契机,中影集团还与凯迪拉克签订了一份三年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凯迪拉克与中影集团也将有更多模式的合作,甚至直接投资拍摄某部电影。”
其实凯迪拉克与中影集团的合作早在去年11月份广州车展之时便已拉开了帷幕。当时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出席了车展现场,并与凯迪拉克的上级公司上海通用集团总经理丁磊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今年1月份凯迪拉克对于《孔子》首映礼贵宾用车的提供则是双方首次合作的尝试。而这次对《建党伟业》的全面支持则将这种合作进一步升级。
关于与中影集团的这种长期合作模式,上海通用集团总经理丁磊在发布会上用“异曲同工,共创辉煌”8个字来回应。而凯迪拉克方面也向《综艺》表示:“我们一直倡导这种长期的合作,一次性的贴片(广告)或植入(广告)只能短时间加深观众对于品牌的印象。如果植入广告做得生硬甚至对品牌形象还会有不利影响。而与优质文化企业间的这种长期的合作,一来可以使我们的产品得到持久宣传,另外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凯迪拉克的品牌形象。”
对于中影来讲,与凯迪拉克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一个项目与之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这样的合作伙伴如果能达到十个的话,三年内,中影集团仅营销一项就能够有稳定、可观的收入。在此基础上的其他合作就是往金字塔的底座上垒多少砖的问题了,只要基础打好了,金字塔会越垒越高。”据蒋德富介绍,除凯迪拉克之外,中影集团与IT企业和几家银行的合作目前也正在洽谈中。
目标瞄向电视台
在《建党伟业》的新闻发布会上,很少在电影界“抛头露面”的欧阳常林、周莉等几家强势电视台台长的到场引起业内外的关注。据蒋德富介绍,中影集团这次将“广泛”地和地方电视台合作,“目前确定合作的电视台应该不少于5家”。他透露,这些电视台首先在制片成本方面会有一定的资金注入,在后期的宣传方面也会利用各自在广电方面的资源为《建党伟业》大力宣传,包括常规宣传,举办地方特色首映活动等。
此次之所以把电视台作为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因为中影集团从之前《南京!南京!》上映时与江苏卫视的成功合作中尝到了甜头。江苏广电不仅对该片的制作成本有所投入,并利用自己在江苏本地的媒体资源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影片上映前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江苏广电集团宣传管理部副主任高王珏女士介绍说,“不仅仅是电视,广播、网络、首映仪式、媒体见面会等基本达到全覆盖立体式宣传。最后《南京!南京!》已经成为了我们当地的一个社会话题,票房也较其他省份和其他影片高出很多。”因此,在《南京!南京!》之后,江苏广电又与中影集团合作了《建国大业》,其模式也与前者类似。
蒋德富称,以往与电视台的合作都比较随机,没想到几次合作下来效果非常好,所以这次中影集团和制片部门有意识地加大与地方广电系统的合作力度。另外,此次合作也会突破以往的模式,在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新的亮点。”
有30多个商业合作伙伴“撑腰”,又有地方广电的支持,再加之影片的社会影响和主创、明星阵容等,“如果影片的创作水准能够如期实现,我们的运作计划能够成功的话,影片的票房目标应该不仅是超越《建国大业》,而是要创造国产影片票房的新纪录,希望超越《唐山大地震》”。但由于投资主体众多,最后影片的票房成绩即使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每家电视台的分账也有限。众所周知,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都是按秒来计算的。再加上还要承办《建党伟业》在地方的宣传活动和首映仪式等,对于非主要投资方的地方电视台来说,这种合作模式似乎并不划算。表面看来有些“吃亏”,但地方电视台其实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通过这种合作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明年是建党90周年,每一个单位和部门都想借此机会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高王珏对此解释道。湖南电视台的投资代表、芒果影业负责人李湘女士给出的答案也与此相似:“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湖南台会推出一系列献礼片和电视节目,《建党伟业》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况且,湖南又是共产党的发源地,自然会更重视。”
此外,中影集团在电影界的地位、经验和资源优势也是各地方电视台看重的。近年来,各地方广电系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例如江苏广电的幸福蓝海传媒、湖南卫视的芒果影业等。电影以及与之相关的院线和影院,也成为各地方台新的经营项目。“在这方面中影能够带给我们很多资源和经验,包括发行和营销方面。”高王珏说,“比如第一次和中影合作《南京!南京!》,他们的营销经验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另外,将来我们也会有自己主投的电影,到时候也希望中影能够在资源和经验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帮助。”据高王珏介绍,江苏广电还计划与中影合作成立一个制片研发机构,以求在同一故事上获得电影与电视剧的双赢。“就像是《杜拉拉升职记》和《风声》那样既拍电影又能拍成电视剧的项目,不过此事还在酝酿之中。”
资源置换互利共赢
“一张桌子四条腿,如果折一条,桌子肯定就站不住了。但如果它有六条腿、八条腿支撑,即使折一条,桌子也不会倒。电影营销也一样。”蒋德富表示,中影营销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营销资源,用多条腿来支撑整个电影营销的平台,实现电影营销复合型和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贴片广告、植入广告、首映冠名、形象授权等,中影集团还有自己的网络宣传阵地“中国电影网”,并于一年前开发了《影时尚》杂志。“营销需要资源,这是为以后的工作铺路。我们在与客户的合作中,除了能为对方提供贴片广告、首映广告和形象授权,还能在我们的网站、杂志上为其提供延伸服务,无疑可以增加与对方谈判的筹码。”
8.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八
韩菁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我们的党一路走来,如今已90华诞了,在内忧外患中成立,在腥风血雨中拼搏,在新中国的成长道路上探索,在改革开放中奋进,这一路的酸甜苦辣,如今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能过真正体会、理解、珍惜呢。《建党伟业》给了我们体会历史感受历史的机会,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感受到了一代革命先人的澎湃热情,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路的曲折艰辛。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人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
看完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激情荡漾,心潮澎湃,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看的电影,尤其是在当今物质快速积累,精神逐渐匮乏,价值观动荡的时代,我们年轻人更加要看!看什么叫历史?什么叫爱国?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什么叫激情?什么叫青春?什么叫付出?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仰?什么叫愤怒?什么叫责任?什么叫艰辛?什么叫报国?什么叫匹夫有责?
9.建党伟业 篇九
说终于,绝非我对这部由上百个外国人主演的电影有着哪样热切的期盼,只是觉得一部电影经过紧锣密鼓的大力宣传,调动了各行各业人们关注的目光,被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是青苗还是野草,到了该拿出来亮亮的时候了。
《建国大业》我没有看,《建党伟业》本来也不打算看的,作为一个既非队员又非团员没资格更没兴趣成为党员的私营企业员工,是没有组织主动为我埋单、把我赶到电影院去完成广电总局八亿票房的“伟业”的,当然,我更不会自己掏钱进电影院,不知多少块的票价,应该可以给女朋友买一件好衣服了,生活艰难,猪肉都快吃不起了,进电影院看伟业,实在是种奢侈。或许,哪天网上出了影碟版,下了来看一下,还是有可能。
老毛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看过本来是没有权利对一部电影评头论足的,但又有人说过,我从未生过蛋,却比母鸡更知道鸡蛋的滋味,有此理由,来品一品,论一论,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再说,我并非想对那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本身评价什么。我只是想猜一猜,被这部电影的人造气场吸住的各色人等,能从这部名为《建党伟业》里看到、得到什么。导演们能看到红色献礼片的巨大商机。政治正确的红色电影没有理由不受到有关部门的扶持,就算自己都不会想看,但他们绝对会做出肯定的姿态来,就像伟业能得到总局的票房保证一样。总局凭什么能保证?因为它十分明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动员能力有多大,奖金有多雄厚,别说看一部,就是看十部,反正都是纳税人的钱,都是不心疼的。既然能赚钱,导演们又何尝不愿呢?更重要的是,能向某处表明:我是你的同道,我们是自己人。
演员们能从出演这部电影里得到看不见的巨大利益。一旦被当成是自己人,潜在的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否则,你很难想象那些早已移居国外的演员们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表达自己对养育自己的党和政府的热爱——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靠着丑闻来维系自己的曝光率以及赚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只取一半的片酬?他们怎么会自己开着私人飞机去拍片?
忠心的老党员们看到了希望所在。作为最基层不受重视的党的基石,他们对现在的种种不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这样一部电影的被大力宣传,仿佛让他们看到了高层再回到那个可以让官员无私年代的决心——他们可能会觉得,那并非幻影。
既得利益者们能从片中找到说服对现实不满着的理由——你看,在当年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才建立了我们的党,无数烈士抛头洒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几十年容易吗?珍惜你们来之不易的幸福吧。现在的日子已不错了,你们天天受各种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想这样想那样,要这个票要那个票,还是中国人吗?对得起牺牲的先烈吗?
追求自由者感兴趣的,无疑就是片中那些在近百年前追求自由民主的青年激情澎湃了。他们会深深感觉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使命感,甚至不排除在电影院里激动得入戏太深,随着片中人高举右手,大呼:自由!民主!自由!民主!
至于想看明星者,当然不会失望,据说七十秒一个明星脸,可以看到他们眼睛肿。浪漫者可以从中看到青年毛爷爷和杨开慧的像韩剧般的浪漫爱情,悲观者却也能因之自怨自艾。九零后看到当年青年们的不羁,八零后看到自己曾经的反叛,男人看到英勇,女人看到柔情,中老年人看到熟悉的激情岁月,小孩子也可以看到热闹。
10.弘扬建党伟业 篇十
01 历史人物:袁世凯 明星:孙淳 PK 周润发
《辛亥革命》孙淳版:世故不失野心 市井不失霸气
《辛亥革命》中袁世凯的故事从他佯病蛰伏、赋闲垂钓讲起,孙淳在片中亮相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背影,这个亮相也决定了在整部影片中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的人物风格——世故不失野心,市景不失霸气。在《辛亥革命》的大部分篇幅里,孙淳所饰演的袁世凯始终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既想权倾天下,又怕兔死狗烹,在剪发、庆寿等几场戏中,孙淳成功地演绎出了袁世凯身上的狡猾与谨慎,而在逼溥仪退位的一场戏里,袁世凯走出大殿之后扔掉装病用的拐棍,又令人物身上隐藏的霸气展露无遗。
《建党伟业》周润发版:老奸巨猾 枭雄迟暮
比起《辛亥革命》中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孙淳版袁世凯来,《建党伟业》中周润发版的袁世凯已经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因为妄图称帝而众叛亲离。周润发版袁世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一代枭雄的末路演绎得颇为精准,比起走人性化路线的孙淳来,周润发还是显得更加老奸巨猾且霸气外露,表演上也更具有舞台感和仪式感,令观众看得更加过瘾。而周润发在袁世凯这一角色上的扣分点在于他的外形太过高大帅气,真实的袁世凯其实身材矮胖,《辛亥革命》中孙淳的扮相倒是与袁世凯很有几分神似。
02 历史人物:隆裕太后 明星:陈冲 PK 范冰冰
《辛亥革命》陈冲版:末世太后 宛若慈禧
隆裕皇太后实际是清朝最后的掌权者,也是亲口宣布清王朝灭亡的人。在《辛亥革命》中,陈冲所饰演的隆裕太后身上既有腐朽的贵族气又有末日悲凉,这样的角色也恰是她的专长所在。稍嫌遗憾的这一版隆裕太后被演绎得与慈禧太过相似,不熟悉历史的观众甚至很有可能将之混淆为同一人。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中,远没有陈冲演绎的那般凌厉气盛咄咄逼人。尽管是演绎,但陈冲版隆裕宣布退位的一场戏依旧十分震撼。
《建党伟业》范冰冰版:美丽符号 惊鸿一瞥
从形象上来说,五官太过妖艳的范冰冰的确不如端庄大气的陈冲更像一个皇太后。事实上,历史上的隆裕太后姿色平平,也因此从未得到光绪帝的宠爱,如此说来,不管是范冰冰还是陈冲都还是太过漂亮了。《建党伟业》中范冰冰饰演的隆裕太后只有一场戏,就是在太和殿接受袁世凯的朝拜,同时提醒身旁的溥仪注意仪态。这一场戏中范冰冰版隆裕太后忍辱负重心事重重的样子,倒是与真正的隆裕太后的心境颇为贴合,可惜这场戏太过短暂,令范冰冰沦为一个美丽的符号,未能更多地诠释出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
03 历史人物:黄兴 明星:成龙 PK 洪剑涛
《辛亥革命》成龙版:草莽有余 青春不再
成龙既是《辛亥革命》的总导演,又是影片中最大牌的明星,他所饰演的黄兴几乎成为了《辛亥革命》中戏份最重的一个主演,人物的丰满程度也远胜于其他角色,几乎抢去了真正的男主角孙中山的风头。《辛亥革命》中着重塑造了黄兴作为革命军军事领袖的英勇形象,成龙饰演起这样的武将不在话下,唯一遗憾的就是成龙身上的草莽气还显太重,缺乏领袖之风;另外历史上黄花岗起义时黄兴只有37岁,由成龙出演风华正茂的黄兴也显得太过成熟了一些。
《建党伟业》洪剑涛版:卡通英雄 一闪而过
《建党伟业》中洪剑涛饰演的黄兴在影片开始处宋教仁遇刺的时候有过一次亮相,炊事班的胖洪一亮相就赢得了一片笑声,洪剑涛太过卡通可爱的形象似与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不符,但事实上历史上的黄兴也是一个圆头圆脑的魁梧形象,洪剑涛无论从形象年龄还有气质其实都颇接近原型。可惜洪剑涛版的黄兴只在宋教仁遇刺一场戏中有所表现,不及《辛亥革命》中成龙版的黄兴那样全面立体英雄神武。
04 历史人物:孙中山 明星:赵文瑄 PK 马少骅
《辛亥革命》赵文瑄版:外形神似 自成一派
《辛亥革命》已是赵文瑄第三次饰演孙中山,儒雅的气质、神似的外形以及流利的英语都让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时颇有手到擒来之感,也许正是此前已经重复过太多次,令赵文瑄在《辛亥革命》中的演出显得太过轻车熟路,虽然自成一派却也没有惊喜,全片中孙中山有大量演讲、辩论的戏份,但除了第一场向华侨募捐的演讲颇为令人动容之外,其他几处只见大段的台词背诵,不见精巧的表演设计,难免令人失望。
《建党伟业》马少骅版:中规中矩 难留印象
和赵文瑄一样,马少骅也是演员中饰演孙中山的专业户,只不过在群星闪耀的《建党伟业》中,原本名气不大的马少骅未受到太多关注,实际在《建党伟业》中有关孙中山的戏份也并不算太少,或许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马少骅在片中没有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
05 历史人物:黎元洪 明星:姜武 PK 范伟
《辛亥革命》姜武版:有血有肉 堪称惊喜
姜武在《辛亥革命》中饰演大总统黎元洪,而姜武版的黎元洪也堪称是《辛亥革命》中的最大惊喜。姜武将这个在近代史上多少显得有些面目模糊的重要人物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初次饰演军人形象的姜武也将自己身上特有的朴素哲学气质带到了黎元洪身上,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个被逼坐上都督职位的前清将领的心理活动,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建党伟业》范伟版:亦步亦趋 面目模糊
11.建党伟业 篇十一
外国语学院英语1003班刘甜
学号100810088
我以前没看过建党伟业,但是因为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所以就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这不看倒不觉得,一看就深深地被这部电影感染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激情荡漾,心潮澎湃,这是一部 属于青年人看的电影,而且作为中国青年,更加要看!什么叫爱国?什么叫激情?什么叫青春?什么叫付出?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仰?什么叫愤怒?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报国?什么叫艰辛?什么叫历史?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什么叫匹夫有责?在这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演员陈道明在剧中沉痛的话,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我们是幸福的。
作为90后的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所以以后如果我们再遇到麻烦,困难时,不妨想想这些为先进革命烈士的壮举,想想他们当初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幸福,多少次风里来雨里去,整日为民族解放奔波,无暇顾及妻儿老小。或许这样,一种对万事万物的豁达会萌生,不少麻烦、困扰也会跟着消散。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建党伟业》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们的纯净信仰,那股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用最初的平实心态,去携手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催使我们的青年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让我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一场辩论,无论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胡适之,还是“旧文化”的拥戴者辜鸿铭都让我见识了“大家”的风范。尤其对于后者的人物塑造尤为赞赏。辜鸿铭第一次出场时,是在北大的就职会上,他嘴叼雪茄,手持文明杖,后老勺拖一根细长的辫子,当他登台发言时,一个洋火计趄步向前接着他的雪茄和手杖,对他毕恭毕敬。对此我多有疑惑接下来他诙谐幽默又不乏自嘲的开场白把我心中的疑再次推向高潮。对于导演这一翻人物设计,我如坠烟雾。看完影片一到家就急切打开电脑百度。原来他生长在西方,学通中西,精通七国语言,深得西方人推崇而又誓死捍卫中国旧文化。表面看来他是一个集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体,实在不然。这么一个有着极为复杂的文化理念的老学究仅几个小动作及寥寥数语,就把他的思想主向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导演的精心设计,为刘佩奇演技的叫好晚了一段时间。个人真的很欣赏辜鸿铭的人格魅力,尽管他当年多么嘲笑甚至抵制妇女解放。但是他的有些言论,我很认同,比如,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他眼里只有唯有中国才是真正的帝国,其它皆西夷之邦。尽管他热爱的帝国其时已沦陷为各西方列强及小日本的殖民地。他仍以蔑视的眼光看高他一头的洋人。
12.建党伟业有感 篇十二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蛮有意思,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见深情,刘烨的演技真是牛!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三条主线,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13.《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十三
《建党伟业》感后感
在看完《建党伟业》后的第一感觉是“上了一堂过瘾的历史课”。能得到“教育”意义的启发固然不错,但如果在观赏之余还能顺着电影的脉络做一次历史的回溯,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受那个旗帜飘扬的年代,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影片选取的时间段主要是从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开始,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十年经历了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那个颠倒错乱、无奈但又充满了激情的年代,武人弄墨,文人扛枪,个人的命运跟家国天下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动荡激扬中,在每一个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的人的生命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必然少不了对历史的解读,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在北大图书馆里“北大三杰”与辜鸿铭关于新旧文化的精彩辩论,还有就是对五四运动的刻画。年鉴学派的大师,马克·布洛赫曾经说过:“需了解现实就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辩论那场戏中争执的两个焦点,一是新旧文化之争,二是中国自强究竟该学习谁。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传统的一次反思也是寻求救国之道的迫切行动,只是,这时的文化精英们似乎更愿意认同新的东西,激进的表达着与传统断绝割裂的决心。新与旧在当时被看做是绝对的对立,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产生的宣传效果自然是振聋发聩的,可是辜鸿铭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却让人不得不深思:“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新的必然就代表着具有生命力,旧的就只能是行将就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只是当旧的不能承载我们过多的期望时,传统与现在就断裂了。我们总以为逆流而上搏击生活才叫人生,其实随波逐流中我们未必不是在前进。
关于究竟该师法哪国的选择上,也是经历了太多痛苦后的一种双向选择。经历了民国初建的兴奋和喜悦之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依然渺茫,而正是李大钊等人用行动试着将一种可能变成一束黎明的曙光。近代中国一直处于一种被迫赶超的状态,必然,很多东西都会变得功利化和实用化,恨不得一蹴而就,即使是孙中山也希望是“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之前错失的是机遇,而时间是永远追不回来的,现在却陷入了一种疲于奔命的死赶。尤其是教育方面,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质疑“学„„有什么用”。一百年前给出的答案是民族觉醒,救民于水火。那么当下呢?在回答时需要我们更为慎重的考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日本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都想将中国拖入战争。于是在一场“府院之争”之后,段祺瑞的国务院取得了胜利,大批劳工被运往欧洲挖战壕、修工事,成为了支援协约国的庞大后院补给部队。一战结束之后,中国人莫不欢欣鼓舞,因为中国成为了战胜国。对于赴法参加巴黎和会,国人的期待是很高的。不仅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如此认为,连学界都抱着莫大的期待。影片中在使团出发前,梁启超都忍不住兴奋的对顾维钧说:“你看,在我们的身后站着四万万的同胞。”而顾只是平静的回答了一句:“弱国无外交啊。”事后果然如顾所言,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极大的刺激了国人的神经,五四运动因此爆发。对于五四为何会爆发和其经过暂且在此处不谈,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和继承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
提及五四,有人会毫不犹豫的联系爱国主义。可是仅仅是爱国而已么,影片肯定了这一主流观点,但是对其他方向的延伸却显然不够。爱国主义是一张巨大的网,可以覆盖住足够多的本来应该显露于人前的东西。这一切有着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微妙差别。但是就像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那段对话一样,顺应潮流,推波助澜,随历史大潮而动,这点却是没错的。陈独秀那杯酒洒在火上的场景极具效果,有的东西注定如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影片的最后是重头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再是表现伟人们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的少年意气,而是竭力想引领观众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意处理方式叙述一个党的建立。他们当时或许后来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未必如此完美,日后的道路谁也不可预知,但是此时就是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把他们紧紧的连结在一起。会议结束之后众人一起唱起《国际歌》的场景振奋而充满希望,有一瞬间,其实我们的心境是相似的,因为我想坚定与忠诚都是我们何时都不可缺少的信仰。
14.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十四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好,故事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讲起直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胡适、孙中山、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拍一部电影了,可要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的,剧中人物形象有的并不丰满,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观看时随得剧情的起伏,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编剧的功力确实不凡,演员的演出也十分精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是三段式剧情,分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后的知识精英崛起,然后才是点题剧情“建党伟业”。
从影片的一开始,现代化的音响与画面互动着将我带进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之前旧中国黑暗的历史画面。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建党伟业》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与今天,血肉相连。
《建党伟业》的画面也很注意视觉效果,让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欢南湖上周迅演着王会悟撑得一把伞,坐在嘉兴南湖的船头,烟云笼罩的湖上,古色古香的木船,船头美丽的女子曼妙的身姿,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美景,真是美极了。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更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感
受到社会的变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只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解放思想,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美
好的自由,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20140303
【弘扬建党伟业】推荐阅读:
建党伟业详细剧情12-24
建党伟业心得体会了08-12
《建党伟业》观后感受2000字11-24
关于观看建党伟业心得体会07-20
年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11-13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千字11-15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字12-31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09-13
最新影片《建党伟业》观后感700字10-03
建党日建党日 朗诵词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