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控制论文(精选8篇)
1.环境控制论文 篇一
鸡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因素,广义上是指鸡体之外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1)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气流辐射、雨量、光线、噪音等。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内外寄生虫等。
(3)饲养管理环境:包括食物和供水的数量和质量、运动、卫生、饲养等。
狭义上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所有动植物界的物种都有一个最适环境带,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可以表现出最高的产量。管理、鸡舍设置以及许多与现代畜牧业相联系的因素都能对鸡产生影响,只要按照鸡的不同生活需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环境因素的控制
(一)温度的控制
1、适温的重要性
(1)鸡是一种恒温动物,在可能的范围内自身进行调节,尽量保持相当稳定的体温。同时,由于吃料与活动等而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从而维持一定的体温。
(2)鸡耐寒怕热:鸡由于有羽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较耐寒。另一方面,鸡体表面积小,还覆盖着厚密的羽毛,又无汗腺,蒸发和扩散体热困难,对热气候的反应要比其他环境因素诸如湿度、气流(风)、光照、营养等因素的反应敏感得多。
2、适宜的温度
不同类型、用途和生长阶段的鸡,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龄以前的雏鸡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处于“变温”状态下,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3、舍温控制
(1)育雏期的人工保温:雏鸡的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保温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冻死,所以,雏鸡要给以人工保温。
(2)育雏期以后的温度控制:育雏期以后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继续保温。但是,适宜的舍内温度有利于健康和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这时仍需注意调节舍内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5—28℃。
(二)湿度的控制
1、湿度的影响
(1)湿度过高:垫料和生活环境潮湿,卫生较差,给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疾病;种蛋受污染,使细菌进入蛋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些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因细菌繁殖过多而爆裂或造成死胚、弱胚或弱雏;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存活和孢子化,引发球虫病;霉菌在潮湿的饲料中迅速繁殖,破坏饲料的成分,使鸡吸收的养分减少,导致生长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受精率下降、孵化率下降、饲料报酬低;潮湿饲料、垫料容易发霉,鸡吃进了霉变饲料或从垫料和料槽中摄进大量霉菌与毒素后,容易感染霉菌病。
(2)湿度过低: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育雏初期,如由于室温较高、雏鸡呼出的水气和排泄的粪尿较少以及垫料干燥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湿度过低。尤其是使用暖炕温床育雏的条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舍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造成舍内灰尘飞扬,雏鸡绒毛变脆,大量脱落,脚皮干燥,眼鼻粘膜发干,食欲不振,影响增重,还会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生。
2、保持合适湿度的措施
一般地说,高湿的界限为高于75%,低湿的界限为低于40%。湿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排除潮气;饮水器要放置牢固,防止歪倒弄湿垫料,可把饮水器放置在能吸水的新砖上;每天翻动垫料或更换过湿垫料1—2次,保持垫料干燥;对于高湿地区,鸡舍应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鸡舍尤其是非暖炕温床保温的育雏舍的地面干燥,应尽可能转用离地栏养或笼养;在潮湿季节不宜采用喷雾消毒,确实需要时要适当提高浓度,减少用水量。
(三)密度的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癖、应激等问题。
密度小时,浪费场地、浪费栏舍且不便于管理;密度大时,鸡散热困难,会烦燥不安,啄癖增加,饲料采食量下降,肥大的鸡会发生昏厥,甚至死亡。因此,气温较高时,为利于鸡只的散热,鸡群的饲养密度宜小于其适宜温度下的饲养密度。
各个生长阶段鸡的舍饲密度以多在为合理,这要看品种、饲养方式、季节,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通风的控制
1、对鸡舍中气体的组成有基本的要求
以肉用仔鸡舍内气体为例:
氧气:必须占鸡吸入气的21%,当氧气降到11%时,呼吸困难,舍内空气中氧量只有6%时鸡会死亡。
二氧化碳:正常空气中仅含0·03%—0·04%,舍内二氧化碳要保持在0·2%以下。
一氧化碳:舍中一氧化碳达0·4%时就会有雏鸡死亡。
氨气:氨气是养鸡中最常见、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鸡舍中过量的氨是由含氮物质腐烂分解的产物。在正常空气中其含量为10—12ppm。鸡舍中要求不超过20ppm。如人感到刺激时,必须加强换气。
2、通风的方法
(1)机械通风:靠风机开动的多少或快慢来调节风
量大小;有条件的鸡舍,可以使用热风式通风供暖工艺,将供热系统(热风炉)和通风换气结合起来进行,以使鸡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达到有机统一。
(2)自然通风:在鸡舍内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由饲养人员随时掌握和管理。靠窗户与风口等开启的多少或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夏季多开窗,通风换气;冬季可以少开窗,保证舍内温度不低于正常生长和产蛋的舍温。另一种是用卷帘布做围墙的,夏季可将布帘卷起,冬季将布帘放下,使鸡舍不透风即可。
3、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鸡者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换气,使得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增多,而影响鸡的生长,甚至发生煤气或二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做好保暖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切不能强调保暖而忽视通风。
冬天育雏,1—2周龄时以保温为主,需通风时先提高室温,防止冷空气侵袭雏鸡;3周龄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冬季可在中午和日暖时把南边窗户开启数次,每次10分钟。
密闭式饲养时鸡舍的通风,不要靠打开窗户吹进自然风,而是使用风机,使鸡舍定期输进新鲜空气和排放污浊气体。这种通风系统必须能进风而不能进光或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除此之外,雏鸡舍与青年鸡舍应设有供热管道,以保证在冬季时鸡群采暖的需要。
(五)光照的控制
1、光照的作用
(1)促进性腺机能:可以通过眼与下丘脑影响鸡性激素的分泌,对鸡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成熟与繁殖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光线刺激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动旺盛。
(2)使鸡的所有机能固有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也就是说,光照对鸡的生理起同期信号作用。
(3)使鸡看得见饮、食与活动:对于肉用仔鸡,光照只是起着照明作用,使肉鸡夜间能见到水和食物采食。虽然从表面看,光照对肉鸡的增重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可以通过影响采食量和运动量而间接影响肉鸡的增重。
2、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是指自然阳光,它一般不受人为控制。自然光照提供了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照明时间。用自然光照可以节约能源,增强机体的代谢,其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能使鸡体合成维生素D3;在冬季阳光的照晒可以使鸡舍温暖而干燥。
(2)人工光照:是指用各种灯光,主要是用电灯进行的照明。
在有些品种,每天需14—17小时的光照,母鸡才可能达到最高的产蛋量。完全利用自然光照达不到这个要求,为此,除白昼的自然光照外,晚上还必须补充人工光照,才能使产鸡得到足够的光照时间。
3、光照的基本原则
人工光照必须按照规定的光照制度严格执行,不可忽照忽停,忽强忽弱,光线强度应渐明或渐暗,突然关灯或缩短光照时间,会引起惊群或换羽,产畸型蛋;照明时间不能忽长忽短,尤其对产蛋种鸡增加光照时间应该是逐渐的,开始时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将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引起减产甚至换羽等。
4、加强人工光照管理
光照的内容包括光照的时间和光照的强度两方面。
(1)光照时间控制
鸡场如果是人工控制光照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按时开灯、关灯,特别是在换班或工休时更应特别注意,防发生差错;现代化养鸡场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定时钟,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灵敏,性能可靠。
(2)光照强度的控制
在光照强度方面,1勒克司的光照强度相当于0·0929尺烛光,也即1尺烛光等于10·76勒克司。
1—7周龄雏鸡舍要稍亮,可用10—12勒克司,以后用5勒克司。产蛋种鸡的光照强度通常为10勒克司。
调节光照强度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压变压器,使照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二是改变灯泡的瓦数,例如,育雏在第1—2周用40瓦灯泡,以后改用15瓦或25瓦的灯泡。三是控制开灯数量。
5、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
对不符合光照制度的,应补充人工光照。
(1)密闭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缺乏自然光照,全部靠电灯光补充光照。
(2)普通鸡舍:日光不足部分用电灯光补充,有三种方法。一是天黑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光照时间减去当天自然光照时间的差数,在当天天黑时开灯一次补足。二是早上天未亮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全部在天未亮时一次补足。三是早晚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分两次补给,一次在早上天未亮时补给,不足部分天黑时补给。其中以早晚补充光照效果最理想。
6、灯泡的安装
总的要求是瓦数小,灯泡多,灯距短,光线匀,照度够。
电灯一般安装在通道上,灯距3米左右,相当于1·5倍于灯泡与鸡背水平面的间距。如果舍内有排灯泡,则每排灯泡应交错分布,以使地面获得均匀光照。
无灯罩或脏灯罩、脏灯泡均降低光照强度1/3—1/2,因此,每隔2周或1周要擦去灯泡或灯罩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明亮,并随时换去坏灯泡。
多层笼养鸡舍,灯头上设置灯罩,使聚积的光线朝下,尽可能不让光线直接照到上层鸡笼。鸡场综合控制
(一)清洁卫生
在集约化的养鸡场,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在空舍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水洗效果明显,药物消毒特别是熏蒸消毒效果更好。若鸡场不能进行空舍清洗消毒,会导致鸡成活率不高。
除鸡舍本身的空舍消毒制度之外,对外来卫生管理也要严格,如雏鸡的来源、用具的消毒、饲养员的更衣换鞋、门口的消毒设施等等。
(二)稳定安静
应减少对鸡群的惊吓、怪叫,清除舍外摇晃物;每次捉捕、转移鸡只要轻捷,不能粗暴,不能在舍内追捕鸡只,不能穿红、黄色和花格等鲜艳衣服去鸡舍,不让生人接近鸡群;要防止猫、狗、老鼠等进入鸡舍,对小鸡更要注意防止惊吓。
鸡饲养环境还包括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场址选择、鸡舍建筑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养环境的好坏。养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
农村养鸡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饲养场地周边环境不良 由于个体养鸡投入较小,不可能选择离人居住环境远的地点。往往在村落种养鸡,从而和人居环境、其他养殖环境相互影响;并且常常是一个村几家甚至几十家都养鸡,密集度非常高,无法实现500米的养殖安全间隔。有的鸡舍与鸡舍见距离连10米都不到。鸡群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中生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特别有利于疾病的传播,而大多数农村养鸡户还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二)生物安全的隔离能力较低 由于场地投入布告,设施现代化程度低,隔离水平较低,因而无法做到近距离条件下的疾病防疫。(三)环境控制状况较差 具体表现在对设备的消毒、环境的消毒、饲料来源的控制、进出人员的管理等情况,都不能达到控制、限制疾病发生的环境要求。日常消毒程序也不完善。(四)鸡只的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大多数养鸡户不注意鸡本身的代谢产物(如鸡粪等)的妥善处理,造成鸡只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五)生产上不能做到全进全出。不同日龄的鸡一起饲养,死鸡不能彻底处理等。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控制环境,减少损失,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做到养殖安全隔离(500m)和提高隔离能力。2.尽量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进鸡前和出鸡后要对鸡舍、鸡笼、饮水器食槽等设施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程序。3.建立一个适合本鸡舍的消毒程序 1)雏鸡:每周用10%百毒净或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一次;保持水槽、饮水器、料槽的清洁,每隔三天消毒一次,以10%百毒净或消毒液浸泡半小时。2)育成鸡:每十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3)成鸡:每十五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4)每一个月进行一次饮水消毒,首选百毒净,也可用优氯净,发生传染病时连用7天治疗浓度后在恢复到预防浓度。4.粪便消毒。粪便每三天消毒一次,清扫后再用消毒剂消毒。粪便积成堆,覆盖一层黄土,利用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消毒。5.弱鸡、病鸡及时隔离,死鸡进行深埋(1.5-2M)处理。6.有条件的可在鸡舍门口设消毒池,并保持一定量的消毒液。消毒液常用3%-5%来苏尔、2%烧碱、10%百毒净等。7.每天要注意清扫鸡舍的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2.环境控制论文 篇二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 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环境成本, 它的确立, 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 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 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 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 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 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 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 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 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 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 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 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 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 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 并予以披露, 这样, 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 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 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 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 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 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 煤炭在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 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 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 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 煤炭开采条件因素。
煤炭开采条件很差,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 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 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 环境污染也越严重, 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 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 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 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 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 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 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 矿井开采年限因素。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 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 开采深度不断增加, 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 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 煤炭生产量因素。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 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 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 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 超过环境的阀值, 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 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 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 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 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 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 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 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 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 然后, 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 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 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 优化设计生产流程, 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 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 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 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 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 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 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 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 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 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 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 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 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 进行清洁生产, 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 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 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 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 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 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 谁负担”的原则, 污染者要付费, 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 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 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 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 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 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 但是, 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 是资源被无偿使用, 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 而环境成本外化, 是资源被循环利用, 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 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 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 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 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 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 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 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 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 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 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 2003, (1) .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 2008, (5) .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 2009, (2) .
[4]李秀香, 刘俊文.论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外在化[J].生态经济, 2007, (3) .
3.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篇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高校内部的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其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制度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导致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频出,不利于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高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关概念和要素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结构的要素之一,控制环境包括高校的领导阶层和他们对高校的控制程度以及对高校的政策、行为和方法的控制程度。如果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是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非常困难。任何高校要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有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自己的财务信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缺陷,所以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控制的组织系统内部实现,通常称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管理的目标,各种的组织,计划,控制和调节内部实现,方法和程序。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和控制,是组织战略的有效实施必要的工具。
高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面对环境的日益变化,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的招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内部员工和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学校领导和管理不可能将所有的个人直接监管的实施。通过个人的领导和组织,不能直接进行高校管理活动;不能发现和评价管理活动和结果。为了学校秩序和教学效率,使部门的业务活动能正常开展,只能依靠严格的内部控制的协调,组织,和部门的活动控制,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和管理人員,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为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协调,落实管理决策。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高校中下设许多部门,如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斗争,内部控制组织形式以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机构为主,其中直线职能制机构各行政领导部门分管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由行政领导分管和调配,这种组织结构下,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偏高;矩阵制组织结构是在直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管理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双重领导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清、职权不分的问题,由于受到双重领导,各部门成员之间受到双重的领导,工作上复杂性增加,不利于工作的稳步开展。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缺乏具体的激励目标。不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并没有设定具体的激励目标,没有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明确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是高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不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对绩效激励的认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重要的岗位经常缺人,新入职员工又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后备人才极度缺乏,严重影响高校的运转。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对策
健全组织结构设置
健全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合理的分配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做到合理分工、协调工作,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完善内部的控制机构;二是建立奖惩制度,设立内部控制管理机构,从领导层和各部门之间抽取优秀的人员组建,对员工的行为你进行督察和管理,如果发现员工在工作之间初显失职的行为,立即介入调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失职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予以嘉奖,由此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工资的分配系数要使其趋于合理、公平。提高绩效工资的分配系数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使其产生更好的绩效。在重新制订考核标准基础上,对系数进行公开,重新制订考核系数,使每个员工都能够预估自己的水平,在同一个部门或者科室的员工由此会产生竞争心理,由此会进一步努力工作获得更高的薪酬,促进高校效益的提高。
加强员工的培训。培训是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具有一批知识和技能都健全的员工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备要素。因此高校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计划,为学校的发展培养夯实的后备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订五个方面的培训计划: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新员工培训;基层员工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自我培训。
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4.环境控制论文 篇四
基于施工环境负荷的施工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摘要:为了减少施工阶段环境污染,推行绿色施工,本文提出了施工环境负荷来量化和比较施工操作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识别施工阶段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作 者:陈晓红 李颜娟 CHEN Xiao-hong LI Yan-juan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68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年,卷(期):,“”(1)分类号:X3关键词:施工环境负荷 重要环境因素 对策 绿色施工
5.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 篇五
2002-10-2
5摘要:本文论述了环境成本的性质和分类;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控制的方法;环境成本会计控制与环保法规和环境标准及会计准则的关系。
环境对会计专业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短语——“环境会计学”来总结。环境会计学已经并将日益增大地影响所有会计专业领域。迄今为止的主要影响,是通过环境成本和责任的报告而对财务会计学的影响。
一、环境成本的性质和涵义
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对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用要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护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支出。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分析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人们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必须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分析,进而讨论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认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由本企业承担”,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本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确计量,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不是绝对的,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环境被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蔓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延误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显然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起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金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向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被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三点:1.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2.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3.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与环保法规的关系
目前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
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实务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三种判断:1.现行环境法规,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2.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是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
3.潜在的环境法规,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
四、环境成本会计控制的方法
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和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在于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也就是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但在某些准则或建议书中也存在一些适用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款。ISAR认为,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资本化。这些方式为:提高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其实质是,即在当前环境法规日益严厉的情况下,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只要认为它们是对企业生存和未来利益具有代价时,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这种判别方法是从环境角度考虑的。尽管这种方法适用条件过于笼统,使会计人员处理环境成本有了更大的自由,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类方法应该是环境成本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例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很难区别。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这样,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地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
2.许容,姜星明.环境成本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研究 [J].财会月刊,2000,(5).
作者: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周一虹
6.环境控制论文 篇六
夏季高温对养猪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公猪精液质量变差,母猪死胎和弱仔数量增多,仔猪断奶体重降低等,都会使养猪者遭受非常大的损失;上面的危害每一个养猪人都明白,但在生产中却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使得采用的一些措施效果不理想。本文就生产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进行讨论。
1、水流速度与温度
猪在高温时对水的需要量大,但猪又有一个懒惰的毛病,所以,猪必须在每次饮水时喝进足够多的水。比如一头哺乳母猪每天要消耗30~50升水,要在短时间内喝进这样多的水,就应该保持每分钟1.5~2.0升的水流速度,否则会出现饮水量不足。提高水流速度的办法,除了使用优质的饮水器外,还要考虑水的压力;如果供水系统的水压不足,可考虑在温度高的时间段内使用加压泵,以确保母猪能喝进足够的水。
另外,水的温度对母猪的降温也有很大影响,低温的水可以降低消化道的温度,可以促使猪喝进更多的水。保证在高温时段供应凉水对猪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上水管道在进入猪舍前一般都在地面下,一般温度都不高,但由于舍内气温高,如果水不流动,温度会很快上升。保持水低温的办法有两个选择,一是水管用隔热材料包裹,二是经常保持水的流动;水源充足的猪场可选择后者,水源不充足的猪场可考虑前者,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水管外面再套一层塑料管,这样的投资既少,也容易操作。
2、小猪保温箱的作用
小猪保温箱对于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高温季节,保温箱的作用到底多大,却是需要考虑的;如果注意观察,夏季有许多小猪并不在保温箱中,而是不论白天还是夜间都在保温箱外躺卧,保温箱成了摆设;但保温箱的存在,却成了影响舍内通风的屏障,对怕热的母猪十分不利。另外,由于小猪不进保温箱,而保温箱却同样占据着相当大的面积,使箱外的区域变小,经常出现母猪压小猪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温季节,把保温箱撤掉,仅留下铺板,或者在靠近栏杆角上设一个挡风的装置,小猪在这样的区域远胜于保温箱中,既节省了网床面积,也解决了小猪保温的问题。(高温季节的夜间,舍内温度也能达到25℃左右,再加上铺板的保温功能,完全可以使小猪处于合适的温度区域。)
3、风扇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风速对猪体散热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效果好的前题是风必须吹到猪身上;我们经常看到给猪使用了风扇,但猪仍然大口喘气,原因是风并没有吹到猪身上;这种情况在使用吊扇时经常遇到,特别是定位栏内的哺乳母猪,除非一头母猪上方安装一台吊扇,几头母猪共用一台吊扇的效果是相当差的。考虑到产房中小猪怕冷,哺乳母猪的风扇最好是固定位置,既能吹到母猪,但还不能吹到仔猪。
温度特别高的时段,风扇对公猪的降温效果是很差的,因为公猪睾丸需要的温度比身体要低2℃~3℃,也就是说猪体尚能承受的温度,睾丸内的精子已经承受不了,所以经常会看到公猪一切正常,但采出的精子活力很差;所以,温度高的时间,公猪采用风扇降温的效果是很差的,必须考虑降低环境温度,或者局部降低睾丸温度的办法。
对怀孕母猪,特别是位于定位栏的母猪,因为密度太大,猪体周围自然会形成一个高温区域,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中午给定位栏母猪水洗时会出现热气腾腾的场面,也就是说猪体周围的温度要远高于猪舍平均温度,这时使用风扇将猪体周围的热气带走,对猪的降温效果是非常好的;在猪舍一端安装一台大风扇,在另一端开设进风口,使舍内形成穿堂风,如果再结合滴水降温,对怀孕母猪的降温效果非常好。
4、外降温与内降温
外降温是降低猪体环境的温度,内降温是降低猪体的温度;相比二者效果,内降温的效果比外降温要好,原因是因为内降温可以使体内多余的热量释放出去。对猪来说,内降温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通过采食或饮水,低温的饲料和饮水变成高温的粪尿,会带走大量热量;让猪多喝水除了降低水温外,还要注意夏季饲料中的食盐浓度要加大。内降温的第二个办法是通过吸进干燥的空气,变成湿润的空气,通过体内水分蒸发带走体热,这一点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吸入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汽的浓度差,如果吸入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汽浓度一样,那就没有降温作用;而如果二者浓度差很大,那降温效果就会很好;保证让猪吸进干燥的空气是内降温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气温很高但湿度小时,母猪不会热死;而气温并不是很高,但湿度很大时母猪会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内降温不起作用的缘故。
5、水降温带来的潮湿
前面说了内降温时需要干燥的空气,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给猪降温经常会使用水;我认为,干燥的环境更胜于大量的用水。针对不同的猪舍,所采用的措施也是有区别的,在哺乳猪舍,不论气温多高,都尽量不使用水降温,特别是地面冲洗;因为地面冲洗会暂时降低猪舍温度,但因为湿度大而降低猪内降温的效果却是长时间的,因为水不会很快蒸发掉,猪舍就会长时间保持高湿度状态;另外,哺乳仔猪是最怕潮湿的,潮湿会增大仔猪腹泻发生的可能。
采用水降温时,要避开哺乳猪舍和保育猪舍;在其他猪舍使用时,最好结合通风降温,因为水降温是水分蒸发时吸走了空气中的热量,通风可以将舍内产生的水蒸汽带走,这样会增加水分蒸发的数量,降温效果更好。
夏季猪场消灭蚊蝇措施
蚊子和苍蝇虽不属于寄生虫病的范围,但它们所造成的危害比任何一种寄生虫病都严重,所以也把它们按寄生虫对待:蚊子是乙脑和附红细胞体的主要传播媒介,而苍蝇则是消化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蝇控制不住,疾病发生不断。
猪场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有效解决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许多猪场老板感觉头痛的一件大事,尽管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但大多无济于事,收效甚微。以下介绍一些猪场有效解决苍蝇和蚊子的具体办法,供猪场老板参考:
一、苍蝇的消灭
消灭苍蝇的办法很多,通常的办法是在猪舍内喷洒驱蝇或者杀蝇的药物,但仅这些办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苍蝇问题。要想完全彻底的根除苍蝇,一定要消除苍蝇的生产和繁殖场所。只有采取多种办法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苍蝇的滋生与危害。
1、猪场联合起来,同时进行灭蝇。
2、饲料中添加有效药物
蝇诺亭是一种高效抑制和杀灭蝇蛆幼虫的预混剂,其主要成分是环丙氨嗪,一种高效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对双翅目昆虫幼虫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尤其对在粪便中繁殖的几种常见的苍蝇幼虫,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控制动物圈舍内蝇蛆幼虫的繁殖,杀灭粪池内蝇蛆。在蝇害期间每吨配合饲料中添加蝇诺亭1000克,可以使苍蝇在成虫以前被消灭,这一办法在很多猪场都有很好效果。
3、解决苍蝇繁殖场所
粪便是苍蝇的主要繁殖场所,猪场应每天将产出的粪便收集到化粪池或者专用储粪坑,定期用塑料布密封发酵,靠密封将苍蝇虫卵或幼虫闷死在塑料布中。注意用塑料布盖时,必须盖严,如果塑料布有洞,需要用土或其他东西堵严,不能有漏气的地方。
4、切实搞好猪舍内环境卫生
栏舍内猪的粪便和撒落的饲料仍是苍蝇繁殖的重要场所,舍内的环境卫生同样重要,且每天必须坚持做好,定期检查猪舍撒料现象,并且及时的彻底清理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苍蝇的数量。
二、蚊虫的防护与消灭
1、阻挡隔离
在窗户上钉窗纱,可以有效阻挡蚊子的进入,但由于窗纱比较密集,会严重影响舍内外通风,如果采用大蚊帐,将整个猪舍包起来,内外通气范围加大,通风效果要好得多这一办法在小型猪场比较实用,如果在舍内装上机械通风设施,这个措施就比较实用。
2、灭蚊设备
在猪舍内外设置多个灭蚊灯具,也可把蚊子吸引进来并通过药物杀死。一些猪场采用蚊香驱蚊也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3、药物灭虫
在蚊子产卵繁殖的场所投放杀虫药物,也是控制蚊虫的有效办法。死水是蚊子产虫卵的重要场所,只要每周对猪场内有死水的地方,如排水沟、积存的雨水等处放置杀虫药,蚊子的虫卵大部分在成虫前就会被杀死,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猪舍内的蚊子数量。
4、环境卫生
猪场内外环境卫生相当重要,污物堆放场所和杂草往往是蚊子栖息最多的地方,清除猪场周边和猪场里面的杂草,蚊子也就没有了藏身的地方,经常性的消除各种杂草,集中处理污物,会使蚊子无处藏身,也是减少蚊子的有效办法。
防蚊灭蝇的方法很多,猪场不控制好蚊蝇数量肯定是不行的,对猪场疾病的防控会增加很大的难度与风险,各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一些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控制措施,切实把蚊蝇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猪场日常管理制度之车辆消毒措施
1、尽可能降低一切车辆(包括轿车)靠近猪场的机会。
2、运送饲料药品的车辆最好固定。
对运输饲料、药品等的车辆进行预约,并在预约好的当天换好消毒液。一切接近/进入猪场大门的车辆应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单位、所运送物品、最后接触包括活猪在内污染敏感区域的地点以及具体时期。登记完毕后对车辆进行清扫、冲洗及消毒。
穿好干净的隔离服的工作人员先打扫车辆,包括车表面和车内部,车辆内部包括车厢内地面、内壁及分隔板,外部包括车身、车轮、轮箍、轮框、挡泥板及底盘。除去车体大部分的污染物如泥土、稻草等。将可以卸载的,现场不能或不易消毒的物品移出放于场外。
打扫完毕后,用高压水冲洗车辆表面、内部及车底,检查车辆看是否还有遗留的有机物。确定无残余有机物后将车辆驶入大门消毒池内。
使用消毒剂对车辆进行喷洒,特别注意工作人员卸载物品可能接触的地方,注意缝隙、车轮和车底。驾驶室由本场消毒人员喷洒消毒。驾驶员穿上消毒服及靴子并进行消毒后进入车辆驾驶室。消毒剂停留至少15-30分钟后驶出消毒间。若选用的消毒剂对车身有损伤的则用水冲洗完毕后再驶出。
驶出消毒间的车辆停留在生活区,干燥后卸载所载物品。
消毒人员消毒完毕后,换下消毒服,消毒后进入生活区。
3、所有拉屠宰猪/淘汰猪/种猪/仔猪等的车辆在接近场区以前必须经过两次严格清洗、消毒、干燥,最后一次清洗、消毒、干燥完成后与接近场区的间隔期至少24小时。
在此期间,车辆的内外部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动物源性污染;这些车辆停留在装猪台,不得进入场区。
4、场内专用车辆
场区内转猪的车辆应专用
淘汰猪车,死猪转运车,每天使用完毕后应该清洗、消毒、干燥。干燥完毕后放置在最后运输的起始地。
饲料车,饲料车每周清洗、消毒一次;饲料车消毒、冲洗完毕后应放置在指定的地点,放置地点应注意防止鸟、鼠接触。
猪舍空气清结度调控技术
猪舍既是猪群的生活环境,又是饲养人员的工作环境。改善猪舍小环境的质量,不论是对动物福利、增加猪群生产性能、提升员工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猪舍空气清洁度
空气清洁度应当包括洁净度和清新度两层涵义。空气洁净度是指洁净环境中空气含悬浮粒子量多少的程度,如猪舍中空气所含悬浮颗粒物的多少;空气清新度是空气中各存在气体的比例。它们都可以按照空气中悬浮物的多少或相关气体的比例进行等级的划分。
在生产实践中,时时对空气清洁度进行测定并不现实,我们建议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宜。那如何界定呢?作为猪场的技术人员,最不乐意进入的猪舍可能就是保育舍和产房。猪场场址的选择与设计
猪场应建在向阳,地势稍高的地段,这样可以保证猪场的大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性好。同时周围应当无污染性的工业企业,无其它养殖场且伴有一定的绿化设施,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强力吸附尘埃的植物,如:松树、丁香、杨柳、铁树和常春藤等。猪舍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隔距离,以猪舍高度的2.5~4倍距离为宜。通风换气
通风有两种: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充分利用好自然通风,要求饲养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猪场相关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在生产中要注意:窗钩要扣牢,封闭猪舍地窗要及时开启,四季防“贼风”,冬季防“穿堂风”。机械通风是指在猪舍内安装风机迫使空气流动以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冬季供暖气,夏季供冷风,保证猪舍小气候不受大气候的影响。机械通风以纵向通风为好,可以避免猪舍内空气死角,及时更新。饲养密度
猪群饲养密度与猪舍空气的清洁度成负相关。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每平方米115千克的活重标准,具体情况为:断奶仔猪为每头0.23~0.33平方米;3~4月龄的育肥猪为每头0.6平方米;4~6月龄的育肥猪为每头0.8平方米。动物所占用的不只是地面的大小,还有上层空间的深度,而上层空间更加保证了空气的分配度和缓冲性的存在。猪舍的设计高度一般为3米左右,同时应将每栋猪舍分成较小的隔间,便于控制空气和疫病防控。猪舍卫生
猪舍中刺鼻难闻的气体大多是由于猪群的粪尿不及时清理造成的,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尽量减少围栏、产床、保温箱等处的灰尘,及时清理天花板、墙角的蜘蛛网。在进行卫生清扫工作时,应避免人为增加尘埃,降低空气清洁度,如可在清扫时洒水等。保持一定的湿度
在干燥季节和暖气供温寒冷阶段,最容易形成猪舍空气湿度偏低的状况。它一方面使猪群的呼吸道感觉不畅,另一方面容易滋生尘埃,导致空气清洁度降低。在生产中可以通过人工喷雾或带猪消毒实现湿度的合理调控。
猪场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一、猪瘟
1、种猪:每胎产后25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各免疫一次。每次6头份。
2、仔猪:25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4头份,65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疫接种6头份;
3、后备种猪:留种后,立即免疫接种一次6头份。
4.公猪每年免疫三次,每次注射6头份。
二、口蹄疫:高效灭活苗
1、小猪,首免70-75日龄,次免90日龄,每次2毫升。
2、种猪,每年三次,每次后海穴注射3毫升。
3,后背种猪,留种后,接种一次后海穴注射3毫升。
4,公猪每年免疫三次,每次后海穴注射3毫升。
三、猪细小病毒病:
1、种猪:每胎产后10日龄免疫一次,每次一头份。
2、后备种猪:配种前一个月免疫两次,每次一头份。
四、猪乙型脑炎:
种猪、后备母猪每年4月份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一次。
五、猪伪狂犬病:
1、种公母猪,每年免疫三次,每次1头份
2,后背种猪,配种前免疫一次每次1头份。
六,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
全场种猪,后备猪每年9月统一免疫一次,每次1头份。
猪场生物安全工作漏洞
集约化畜牧业对生物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行业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及相应的应用技术研究与集约化发展速度很不匹配,很多所谓的生物安全措施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主义”。一些做法也只能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
一、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畜禽就安全了,消毒不消毒并不重要。
实际上,免疫不是医治百病的干金良方。免疫后机体应答产生了一定水平的抗体才可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而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水平会受到免疫时间及免疫方式、疫苗质量、疾病感染压力、动物健康水平、饲料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免疫只是畜牧场生物安全措施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消毒药定期轮换使用,才能避免抗药性的发生。
消毒药是否轮换使用取决于所使用消毒药的杀菌机理。所选用的消毒药的杀菌机理是穿透性杀菌方式,则不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穿透性杀菌方式下,消毒药直接穿透细菌或病毒的细胞膜,氧化细菌、病毒内的脂质、蛋白成分及DNA而杀灭细菌、病毒,一旦消毒药接触到细菌、病毒,即可完成杀灭过程。细菌、病毒没有机会对消毒药产生适应性改变(通过变异以适应)。具有穿透性杀菌功能的消毒药有:过氧化物类(如:卫可、过氧乙酸等)、卤素类(二氧化氯、漂白粉、碘制剂等)。
所选择的消毒药的杀菌机理是接触性杀菌方式,则易于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该类消毒药在杀灭细菌、病毒时需要在其周围有一定的有效浓度,当其周围的消毒药浓度不致以杀灭细菌、病毒时,细菌、病毒就会对其产生适应性改变(变异)而产生抗药性。具有接触性杀菌功能的消毒药有:季铵盐类(癸甲溴/氯胺、苯扎溴胺等)、酒精类、醛类、酚制剂等。
消毒药轮换应遵循的原则:根据畜牧场面临的生物安全情况确定。
三、高压水冲洗房舍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清洁效果,再配合彻底的消毒即可高枕无忧。
高压水只能冲走附于舍内表面的有机物,排除至舍外,对其它车间或整个生产区带来新的污染。舍内墙面、设备表面的生物膜仍会持续对生产产生不良影响。
猪舍空气清洁度调控技术
猪舍既是猪群的生活环境,又是饲养人员的工作环境。改善猪舍小环境的质量,不论是对动物福利、增加猪群生产性能、提升员工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模化猪场都积极提倡调控好猪舍“三度”,即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清洁度。温湿度的调节已经较为完善且已形成一定的标准,我们主要来谈谈空气洁净度的含义、如何界定以及相关的调控技术。猪舍空气清洁度
空气清洁度应当包括洁净度和清新度两层涵义。空气洁净度是指洁净环境中空气含悬浮粒子量多少的程度,如猪舍中空气所含悬浮颗粒物的多少;空气清新度是空气中各存在气体的比例,比如猪舍空气中O2、N2、CO2、H2S和NH3等气体的比例。它们都可以按照空气中悬浮物的多少或相关气体的比例进行等级的划分。
在生产实践中,时时对空气清洁度进行测定并不现实,我们建议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宜。那如何界定呢?作为猪场的技术人员,最不乐意进入的猪舍可能就是保育舍和产房。因此,我们建议:以进入猪舍的第一感觉来判断空气的清洁度。如:人体是否感觉呼吸畅快?是否存在异味?眼观尘埃度等等。调节技术浅析
1.猪场场址的选择与设计
猪场应建在向阳,地势稍高的地段,这样可以保证猪场的大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性好。同时周围应当无污染性的工业企业,无其他养殖场且伴有一定的绿化设施,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强力吸附尘埃的植物,如:松树、丁香、杨柳、铁树和常春藤等。猪舍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隔距离,以猪舍高度的2.5倍~4倍距离为宜。
2.通风换气
通风有两种: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充分利用好自然通风,要求饲养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猪场相关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在生产中要注意:窗钩要扣牢,封闭猪舍地窗要及时开启,四季防“贼风”,冬季防“穿堂风”。机械通风是指在猪舍内安装风机迫使空气流动以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冬季供暖气,夏季供冷风,保证猪舍小气候不受大气候的影响。机械通风以纵向通风为好,可以避免猪舍内空气死角,及时更新。
3.饲养密度
猪群饲养密度与猪舍空气的清洁度成负相关。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每平方米115千克的活重标准,具体情况为:断奶仔猪为每头0.23平方米~0.33平方米;3月龄~4月龄的育肥猪为每头0.6平方米;4月龄~6月龄的育肥猪为每头0.8平方米。动物所占用的不只是地面的大小,还有上层空间的深度,而上层空间更加保证了空气的分配度和缓冲性的存在。猪舍的设计高度一般为3米左右,同时应将每栋猪舍分成较小的隔间,便于控制空气和疫病防控。
4.猪舍卫生
猪舍中刺鼻难闻的气体大多是由于猪群的粪尿不及时清理造成的,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尽量减少围栏、产床、保温箱等处的灰尘,及时清理天花板、墙角的蜘蛛网。在进行卫生清扫工作时,应避免人为增加尘埃,降低空气清洁度,如可在清扫时洒水等。
5.保持一定的湿度
在干燥季节和暖气供温寒冷阶段,最容易形成猪舍空气湿度偏低的状况。它一方面使猪群的呼吸道感觉不畅,另一方面容易滋生尘埃,导致空气清洁度降低。在生产中可以通过人工喷雾或带猪消毒实现湿度的合理调控。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养猪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养猪业走节约资源、对环境低污染或零污染的道路。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猪场已成为养猪界的共识,是当前养猪场建设的一大热门课题。笔者就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猪场进行探讨与分析。
养猪场资源节约主要包括水电能源、各种药物、饲料原料的节约。水电的节约主要靠养猪场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加强行政管理工作来完成。而增加养猪场的收入主要是靠兽药、饲料的节约。
采取有力措施预防疾病确保养猪场环境清洁卫生圈舍周围的杂草、脏物要及时清除,舍外的粪尿沟要定期进行消毒。场区每半个月应彻底消毒1次,消毒的重点是经常通行的道路,对病猪走、卧、排粪尿的地方要反复进行消毒。
防止外疫传入谢绝外人参观,严格进场消毒,消灭老鼠蚊蝇,对引进种猪实行严格隔离。
做好消毒灭源工作每进一批猪之前,均对设备及地面进行严格的高压冲洗和常规消毒,认真执行转出-清洗-消毒-干燥-再转进制度。消毒后的干燥时间不少于7天。
做好抗体检测制定本场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注射率应达到100%。
做好猪群的群体药物预防工作根据市场近两年来疫病流行特点,以防止疫病发生。
做好驱虫保健工作根据各类生猪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驱虫保健工作,以确保猪体健康。
提高饲料利用率采用科学饲料配方,应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按照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和理想蛋白质模式给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配合平衡日粮,使其中各种氨基酸含量与动物的维持与生产需要完全符合,达到饲料利用率最大,营养素排出减至最少,从而节约饲料成本;使用饲料添加剂可显着提高日粮营养成分的生物有效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促进猪的快速生长和防止疾病;添加剂类型包括酶剂、酸制剂、抗生素、微生物制剂、微量元素、氨基酸、抗菌中草药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等;饲料添加剂注意在保质期内使用,应选择使用效果明显、稳定性强的饲料添加剂。
饲料加工过程中应使用细微粉碎,高温蒸汽制粒或膨化技术,提高淀粉糊化度,增加消化率玉米等原料粉碎时,颗粒不能过大过小。过大,猪难以消化造成下痢;过小,可造成猪胃溃疡或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配合饲料粒径大小依次为种公母猪>大猪>中猪>小猪,母猪饲粮中玉米最佳颗粒大小为0.35毫米~0.65毫米。
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预混时要保证足够的时间,一般预混时间为5分钟左右,时间太短,各种添加剂与原料混合不均匀,营养平衡失调;时间太长,浪费人力和能源,影响正常生产。
适量投料特别注意子猪补料每次不能太多,以免拱出浪费,最好吃完马上加,并加喂夜餐。加水湿喂比干喂效果好,料水比例以1:1~1:2,颗粒料比干粉料适口性好,减少粉末飞扬,饲料利用率高。饮水要保证清洁充足。自动饮水器安装在食槽附近也能减少饲料浪费。
加工配合饲料本厂加工的配合饲料从配合开始到喂完一般不超过2天,最好当天喂完,以保证饲料新鲜度和适口性,提高利用率;储存过久会因脂肪变质而使营养成分降低,其中维生素A、D、E也易氧化而降低效力;配合饲料在猪舍不能停放时间太久,否则容易引起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很重要,饲料利用率从3.1提高到3.2就意味着每头商品猪可减少饲料消耗20千克,一个千头猪场每年减少20吨饲料消耗,节约费用5万元。
减少饲料浪费节约成本据有关单位核算,养猪生产成本中饲料约占总成本的69%~83%。饲料浪费是大多数养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浪费一般占总消耗的3%~5%。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按日需8吨饲料计算,一天就有240千克~400千克饲料浪费掉。一年损失20万元左右。饲料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过量投料投料过多容易被猪拱出槽外,以母猪为例,每头每天浪费0.1千克饲料,一个500头母猪的猪场,仅母猪及哺乳子猪一项,每年浪费的饲料近20吨。母猪料按每千克2元计算,则增加成本4万元。
鼠害消耗饲料一只老鼠在饲料仓停留1年,可吃掉12千克饲料。因此,猪舍的所有窗户均应安装防鼠(鸟)网,在猪舍木门下方50厘米的地方钉上铁皮以防老鼠咬烂;灭鼠可用0.2%鼠钠盐毒谷为毒饵放在猪舍门外;饲料加工车间可用电线电栏灭鼠。
饲料霉变饲料制粒后,温度和水分均提高,如未经干燥冷却,在夏季2天~3天就会被霉菌污染,猪吃下去就会影响生长和成活。发霉的饲料发黑色、味苦,猪不爱吃,哺乳母猪吃后无奶,以致饿死子猪。
青料养猪节省精料规模化养猪场多采用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饲养方式,不用青料喂养。我国是一个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玉米和豆粕。当前,有的地方已试用部分青饲料来代替精料喂猪,如用苜蓿、松香草、苦麦菜、紫苋等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种草喂猪,一举多得。一是节省精料,降低养猪成本;二是可少用或不用添加剂,减轻猪粪尿对环境的污染;三是改善猪的福利,让猪有饱腹感;四是能使猪食欲增加,粪便臭味减轻,胃溃疡发病率明显降低;五是可生产更安全美味的猪肉;六是化粪污为肥源,减少环境污染。
7.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篇七
内部控制环境, 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对控制环境进行评估时, 其涵盖的项目共有七项:操守及价值观、执行能力、董事会及监察人、管理哲学及经营形态、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是公司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的环境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 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 特别要注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使构成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
1.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作用, 是内部控制的决定因素, 素质不同, 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在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管理者所拥有, 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 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只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管理者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 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率, 不少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简单的规章, 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2.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和基石, 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 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以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新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表明,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强调“软控制”的作用,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但从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 只能说尚处于较低的层次。虽然现在的企业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 但这些制度只要求员工怎样做和不怎样做, 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 疏于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3.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有的企业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中, 有的把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 有的企业会以缺少人力资源而未设审计机构。同时,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 使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 不能客观公正做出判断, 进而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久而久之, 内部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 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4.人力资源政策尚待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 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员工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提高员工素质和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激励机制不利于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用人机制对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不利, 虽然论资排辈的传统现象没有原来严重, 但是管理者对人才的破格提拔与使用仍然十分谨慎, “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始终不能有效解决;没有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几点措施
1.制定与企业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管理宗旨和经营方针。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总是与其管理目标相一致的, 而任何企业的管理目标又总是与企业的管理宗旨、经营方针密切相关。因此, 企业应当制定与其性质和规模相适应的管理宗旨、经营方针, 以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具体控制方式。企业管理宗旨和经营方针的制定, 既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又受管理层的基本观念影响。企业在制定有关的管理宗旨和经营方针时, 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如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 不断超越竞争对手, 为职工提供合理的待遇, 维 (下转第42页) (上接第19页) 持企业正常的发展, 维持合理的投资报酬, 承受营业风险的种类, 企业财务政策和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等。
2.设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任何企业要想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功能, 必须设置完善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进行规划、执行、控制活动的架构, 若无此架构, 管理阶层的规划、执行及控制活动将无法进行。企业设置组织结构, 应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原则, 结合企业规模、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设置职能部门并进行业务分工, 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办理, 而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对各部门既要避免权力重叠, 也要防止出现权力真空, 使每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负责。
3.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素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为此, 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 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 (2) 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 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 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 (3) 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 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
4.提高人员素质, 塑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通过塑造企业文化, 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 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以使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发展。
8.冬季肉种鸡鸡舍环境控制方案 篇八
一、保持适宜的温度
温度不仅影响肉种鸡的产蛋率,而且直接影响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功能。冬季在舍内空气不污浊的前提下,尽量使温度保持在18℃以上。如果供暖设施不健全,也应使舍温达到13℃以上。因此当寒流来临之前,应做好保温供暖准备。
要做好鸡舍保温工作,首先要密闭鸡舍,将湿帘用棉被封好,堵塞门窗、缝隙和墙上的孔洞等,门在关闭时也必须达到密封状态,并增加门帘,保证鸡舍进风口是外界空气进入舍内的惟一途径。其次在鸡舍进门处笼架前的横截面上用塑料布设一遮挡帘(上面应留出30~40厘米的间距以利空气的流动),可缓冲开门带进的冷空气,同时可减小鸡舍前、中部的温差。此外,在鸡舍风机前的笼架处也要设一遮挡帘(高2米左右),以缓冲从风机、后门、清粪口进来的冷空气。
如果鸡舍密封不良,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会很快沉降到地面,若是平养会导致垫料温度降低,这些低温垫料与周围空气接触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导致垫料湿度增加并出现板结,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贼风若直接吹到鸡身上,会造成冷应激;冷风如果吹到测温探头上,导致温度显示不准确;门窗等缝隙还会造成鸡舍的热损失。
除了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还要及时供暖,特别是当寒流来临、温度急剧下降时。全面启动加热设施,能及时减少和缓冲舍内温度的波动范围,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温度突降而产生的冷应激。
二、降低舍内湿度
舍内高湿导致鸡粪、垫料潮湿而腐败发酵,产生大量的氨气,易诱发许多疾病而危害鸡群健康。舍内高湿的原因有:供水系统洒漏的水、舍温过低形成的冷凝水、鸡只呼出气体和粪便中的水分、笼养鸡舍刷地的水分、平养鸡舍垫料中水分过高等。
冬季天气严寒,通过鸡舍的强制通风很难排出和降低舍内水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减少舍内水分的来源:①笼养种鸡采用水槽供水时应少给勤添,尽量避免饮水外溢和添水过程中水外洒,如采用水线供水应保证每个乳头都在笼侧网边,以免鸡头触及漏水。同时冬季鸡只饮水量大大减少,可适当降低供水系统的水压,以减少出水量。②采取提高舍温和按时通风换气的措施,排出鸡只呼出的气体和粪便中的水分,减少冷凝水的形成。如果舍内顶棚或墙壁形成水珠,最好用滚刷吸去水珠。③笼养种鸡采用人工清粪时,通过改变清粪方式和减少粪便污染程度,以减少刷地次数和刷地程度,可以在天气较好、气温较高的中午抓紧时间全面刷地。经常清扫过道两边的积水,特别在下午下班前必须清扫1遍,以免增加夜间湿度。④冬季带鸡消毒时尽量减少用水量,只要达到降粉尘、净化空气的目的即可。⑤勤翻动舍内潮湿的垫料,对过湿处可用生石灰或干刨花吸湿。通过采取以上降低湿度的办法来保证舍内湿度适宜,从而减轻舍内的通风强度,缓冲通风与保温的矛盾,确保鸡群健康生长。
三、加强通风管理
在寒冷的冬季,管理人员往往为了保温而尽量减少通风量,尤其对于雏鸡舍有时根本不进行通风。通风虽然损失一定的热量,但会提高鸡群的生产性能。即使在外界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也应保持鸡舍必要的最小通风量。横向通风是冬季通风最有效的方式,风速一般以0.1~0.2米/秒为宜,不应超过0.3米/秒,温度越低风速应越小,使鸡始终具有舒适感。通风一旦达到换气的目的,就要立即关闭风机,以迅速提升舍温。
通风时对风机的风量、风速以及定时周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外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通风方案。定时周期太长,舍内污浊空气的存留时间长,舍内温度变化大,而定时周期太短,会增加风机的开启次数,降低设备寿命,增加电能费用。一般要求定时风机开启时间至少60秒,关闭时间可以根据舍内温度和空气质量进行调整。此外,在喂料后、中午气温较高时、输完精后应加大通风量。
进风口采用纵墙侧窗或屋顶上的通风口,通风口应安装过滤网(净化空气),下部均安装导风板,以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鸡身上。冷空气必须从高处以足够的风速进入,才能与舍顶上部的热空气进行充分均匀的混合。另外,进风口开启大小及分布都应均匀,以产生适宜的风速和均匀的进风效果。
大型种鸡场一般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使鸡舍通风管理简单化,但是,管理者应经常对系统进行检查。每天要进鸡舍观察,开灯后30秒内监测以下数据:鸡舍的沉闷程度,舍内氨气浓度,观察墙壁饮水管道上的冷凝水情况,鸡只的舒适程度,舍内空气质量,舍内温度曲线变化情况等。定期分析鸡群的生产性能是否正常,进而确定冬季鸡舍通风是否合理,并根据鸡群需要及时调整控制系统,从而提高肉种鸡场的生产效益。
【环境控制论文】推荐阅读:
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10-21
工作环境控制程序08-11
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设施、环境控制和维护程序07-22
滁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控制对策09-15
控制系统论文09-22
电梯控制技术期末论文06-14
plc控制电机论文08-10
内部控制论文提纲09-23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论文10-19
质量控制土木工程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