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共17篇)
1.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一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设置的,其中理论课所占比例要高于实践课。
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财务软件的应用,具体包括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加之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很多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软件应用方面的基础性知识,而且操作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有限,缺乏全面、系统的练习,使得学生在会计技能方面的知识掌握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
(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虽然各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演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而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总体看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仍未打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及运用水平,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及财务软件多是市场上通用的软件系统,虽然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规范企业在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及操作模块上的应用,但是这样会使学生局限于这类财务软件,而对其它财务软件的适应能力则相对较差。
如一些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多为管家婆、速达等,这些财务软件不是通用型的.,其应用界面和具体操作方法与通用型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熟悉通用型财务软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
同时,学生上机操作的财务软件多为单用户版,而企业财务软件的实际用户多为网络版,这也给学生今后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精通各类财务软件及计算机操作。
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成果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教师整体知识水平和教学体系与实际不符。
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在基层企业中参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经历,在实际教学中,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课程,满足社会需求
针对当前各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重理轻实”的局面,应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
要结合实际会计业务的日常工作流程,模拟出与实际相一致的实践课程,通过真实的工作状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从而真正拉近实际工作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需增加企业使用较多的会计业务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以便更好的应用于未来工作和学习中。
(二)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集中体现,这不仅与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同时也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优化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会计人员,并演示会计业务处理的具体操作步骤,将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三)优化财务软件教学,提高就业率
经调查发现,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工作中都很少应用学校中学习的通用型财务软件,更多的是应用管家婆、速达等财务软件,因此,对于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软件教学,应进行适当调整。
除了学习一些主流财务软件外,还应在机房安装一些中小型软件,学生可以利用同一教学案例,在其他财务软件上进行对比演练。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扩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今后就业。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还需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
另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队伍参与基层企业会计业务实践工作,或者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开展会计电算化技术讲座,使教师对财务软件功能和变化有所了解。
通过各种方法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以此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使其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及需求性。
三、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应用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会计能力与实践操作的意义重大,同时对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此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为会计行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二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分析
1. 综合性强。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该课程一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开设, 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前提下学习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 所以该课程综合性较强。
2. 操作性强。
会计电算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将手工会计处理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 而且在处理流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教学, 会计软件操作贯穿教学的始终, 理论讲解和原理分析穿插其间。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操作。
3. 系统性强。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 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会计软件操作的教学为主, 按顺序学习会计软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特点是持续地记录和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所以前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衔接性很强, 不能孤立地去学, 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去学。所以要求教师把这个系统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内容过于单薄。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校选择一种商品化会计软件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重点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系统, 对于应收应付系统、购销存系统不作要求;案例的设计不完整, 没有涵盖整个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只学习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 对于会计软件中的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却没有问津。
2. 课时安排不合理。
课时安排采用传统的每周上几节课的形式, 这样将一套连续的业务案例分割在间断的时间段里完成, 人为地破坏前后内容的衔接性, 使本来应该连续的业务处理做成了断断续续的业务处理, 跟实际工作大相径庭, 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不符合。
3. 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虽然也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工作任务, 但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大多按照老师的操作演示机械化地模仿操作, 既不能体会到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又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知其所以然, 只要结果正确就算达到课程要求。大部分学生懒于思考, 没有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 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多数学校采用“视频教室+机房”作为教学场所, 而且机房是各个专业共用的机房, 为满足教学需要安装了各种应用软件, 这样导致机器运行速度慢, 会计业务数据容易丢失;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也安排在这样的综合性机房里进行, 每个学生一台电脑做一套账, 同时兼任若干个会计岗位, 这样体会不到各子系统联网并行的工作过程, 使实训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化思路
1.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将课程内容改为ERP系统的教学, 不仅要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管理系统, 还应该了解企业的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情况、资源计划的情况, 熟悉各个系统的操作。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 首先应该从企业整体出发, 设计一个涵盖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案例, 包括供、产、销各个环节, 涉及各项资产、成本的管理;授课过程以案例资料为背景、各个ERP子系统协同操作, 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企业的运作过程, 掌握ERP各个子系统的操作。另外, 为了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 可以配套地开设《审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等课程。
2. 集中安排授课时间。
分散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一般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较好, 能够让学生有消化吸收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但是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的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 间断的教学单元不利于贯彻“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连贯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整体系统的把握。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 建议将该课程教学时间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中完整的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先进行单项任务的学习, 再安排综合项目实训, 这样使学习过程和业务处理过程保持时间上的一致, 使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过程相贴近, 便于学生培养岗位技能, 毕业后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岗位针对性, 真正实现“为职业而教”。
3. 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点, 我们虽然一直强调采用案例教学, 努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 仿佛在处理真实的会计业务, 但往往案例内容不完整, 没有和整个企业资源的运作过程相配套, 使学生学会的操作只是企业信息现代化管理当中的很小的、很孤立的一部分, 他们体会不到真实的企业大环境, 仿佛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学得很茫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 然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顶岗实习实施起来特别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我们如何去突破这个难题呢?首先, 我们能够做到尽量仿真实际工作环境。具体来讲, 我们可以录制一个真实企业的录像, 把其厂房、车间、仓库、原材料、流水线的生产过程全部拍下来并配以解说, 按时间顺序介绍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 这是可以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录像, 使之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大环境中, 在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的基础上体会自己的岗位角色, 然后伴随着录像中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其次, 设计与录像相配套的经济业务案例。要真正落实案例教学, 就要求设计的案例资料必须齐全, 涵盖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 而不是中间的一部分, 这样能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 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
4. 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鉴于各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众多, 应建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独立实验室, 安装网络版的会计软件, 这样无论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综合实训中,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并行工作过程, 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分工, 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会计的实际工作, 使该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经验, 取长补短, 促进课程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案例教学,ERP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汉密尔顿.构建高效的ERP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杨春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浅探 篇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案例教学;ERP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7-02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笔者在该课程教学的多年实践中总结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分析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宗旨,该课程一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开设,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前提下学习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所以该课程综合性较强。
2.操作性强。会计电算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将手工会计处理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而且在处理流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教学,会计软件操作贯穿教学的始终,理论讲解和原理分析穿插其间。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
3.系统性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会计软件操作的教学为主,按顺序学习会计软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特点是持续地记录和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所以前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衔接性很强,不能孤立地去学,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去学。所以要求教师把这个系统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校选择一种商品化会计软件作为教学内容,比如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重点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系统,对于应收应付系统、购销存系统不作要求;案例的设计不完整,没有涵盖整个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只学习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对于会计软件中的管理功能和决策功能却没有问津。
2.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安排采用传统的每周上几节课的形式,这样将一套连续的业务案例分割在间断的时间段里完成,人为地破坏前后内容的衔接性,使本来应该连续的业务处理做成了断断续续的业务处理,跟实际工作大相径庭,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不符合。
3.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虽然也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工作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大多按照老师的操作演示机械化地模仿操作,既不能体会到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又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知其所以然,只要结果正确就算达到课程要求。大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没有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多数学校采用“视频教室+机房”作为教学场所,而且机房是各个专业共用的机房,为满足教学需要安装了各种应用软件,这样导致机器运行速度慢,会计业务数据容易丢失;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也安排在这样的综合性机房里进行,每个学生一台电脑做一套账,同时兼任若干个会计岗位,这样体会不到各子系统联网并行的工作过程,使实训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化思路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改为ERP系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管理系统,还应该了解企业的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情况、资源计划的情况,熟悉各个系统的操作。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从企业整体出发,设计一个涵盖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案例,包括供、产、销各个环节,涉及各项资产、成本的管理;授课过程以案例资料为背景、各个ERP子系统协同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企业的运作过程,掌握ERP各个子系统的操作。另外,为了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可以配套地开设《审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等课程。
2.集中安排授课时间。分散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一般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有消化吸收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但是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的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间断的教学单元不利于贯彻“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连贯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整体系统的把握。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建议将该课程教学时间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中完整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先进行单项任务的学习,再安排综合项目实训,这样使学习过程和业务处理过程保持时间上的一致,使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过程相贴近,便于学生培养岗位技能,毕业后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岗位针对性,真正实现“为职业而教”。
3.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虽然一直强调采用案例教学,努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仿佛在处理真实的会计业务,但往往案例内容不完整,没有和整个企业资源的运作过程相配套,使学生学会的操作只是企业信息现代化管理当中的很小的、很孤立的一部分,他们体会不到真实的企业大环境,仿佛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学得很茫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然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顶岗实习实施起来特别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如何去突破这个难题呢?首先,我们能够做到尽量仿真实际工作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录制一个真实企业的录像,把其厂房、车间、仓库、原材料、流水线的生产过程全部拍下来并配以解说,按时间顺序介绍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这是可以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录像,使之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大环境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的基础上体会自己的岗位角色,然后伴随着录像中经济业务的发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其次,设计与录像相配套的经济业务案例。要真正落实案例教学,就要求设计的案例资料必须齐全,涵盖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中间的一部分,这样能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
4.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鉴于各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众多,应建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独立实验室,安装网络版的会计软件,这样无论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综合实训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并行工作过程,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分工,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会计的实际工作,使该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汉密尔顿.构建高效的ERP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杨春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教学;考核;研究
1、电大基于网络环境下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与考核的优势
1)教材更新换代较快,紧跟专业发展的实际应用
2)教学形式日趋合理,教学资源更加完善
3)考核形式先进,具有信息化的理念
4)考试系统不断升级,走在教育的前沿
5)教、学、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
6)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
2、教学与考核同步的措施与方法
2.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和考核中教师要引导尽快学生进入角色。
在教师的指引下,诱导学员进入学习、考核的状态。
2.1.1引导学员根据考核进度阅读教材。
教学班要利用学员领取教材之机,由专职教师对学员讲解这门课的考核形式,确定以小组协作为主休的学习形式,选择相应的考核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学习考核计划,根据考核的进度有重点的阅读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及教材中配套的教学软件。
2.1.2引导学员充分使用学习资源。
教师要引诱学生利用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学员发现资源,运用资源。
对网上文本、IP课件、视频资料,要结合个人喜爱及能力加以利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质量。
电大的学员多为在职的成年人,水平层次不同。
利用不同的资源接收多种信息,利于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2.1.3引导学员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
电算化会计考核方式可以说是电大各门课程考核改革力度最大的。
打破了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纸质一次性考核,而成为阶段性的无纸化考试。
这就要求学员不能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考前的复习、冲刺,而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分阶段,有计划的安排学习考核时间。
根据中央电大的考核时间表,制定自己合理的学习时间表。
2.2充分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协作学习是电大远程教育的又组织形式,可理解为师生互动、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利用协作学习来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2.2.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
电算化会计的考核是阶段性的,要利用协作学习的优势,克服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的矛盾。
以完成考核为目的,以合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形式,相互督促,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按期完成学习与考核的任务。
2.2.2充分利用学员的独特性。
电大培养的是复合型专业实用人才,学员多来自工职人员,从他们的社会经历和工作背景上看,他们有各自独立的独特性,利用协作学习的机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电算化会计课程的考核,要求学习不但要有会计知识基础,还要有计算机操作知识与操作能力。
在协作学习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与考核能进顺利进行。
2.3教给学员“学会学习,完成考核”的方法
对于电算化会计的考核,不仅是考核会计知识,重要的是考核对学员对账务软件的操作能力。
知识与能力并驾齐驱,是电算化会计的特点。
2.3.1教给学员完成考核的基本技能―安装教学软件。
学习电算化会计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安装和操作财务软件和考核软件的能力,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比其他财经类专业更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1)学会安装教学软件是按期完成电算化会计考核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员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
这样,通过会计软件的操作,学生自然会领悟、会计软件操作方法及特征。
若要正常进行考试,需要在计算机上正确安装以上软件才可以。
电算化会计的考核是在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包括数据库(MSDE200)和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支持下才能进行,顺利安装教学软件是前题条件。
首先,安装教学软件中数据库(MSDE200)。
教学软件由中央电大随教材下发。
学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软件置于软驱,打开后首先要阅读自带的安装说明――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在安装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在安装说明中都会有图文并茂的解决方式,只要引导学员认真领会,学会安装应该不难。
只要我们根据安装说明的指引,学员一般情况下就会解决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是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
安装前要进行环境检测,检测发现的问题根据安装说明中的解决方法逐步,解决后就能顺利安装。
(2)掌握基于网络环境下考核的实质――下载安装考试系统。
电算化会计课程考核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系统及试卷包都在中央电大形成性考试平台页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员首先要下载安装《电算化会计》形成性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电算化会计》考试试卷包的安装。
要引导学员从中央电大形成性考试平台页面上下载。
有些学员因为找不到下载地址而延误了考核的进行。
这在实际教学中,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学员老师演示一遍后教学生独立完成安装。
而计算机操作水平差的学员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求责任教师耐心的示范,直到学员掌握操作要领。
2.3.2教会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帮助。
教会学生使用软件中的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教会学员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2.3.3教给学员通过考核的方法――练考结合。
电算化会计课程考核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结合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软件进行的,在实验考核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践操作考核也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怕失败。
失败几次对学生的成绩根本就没有影响。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是学习电算化会计的关键。
学会了操作要领,考试也自然就通过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电算化会计这门课的教学是会计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
本人在教学中多次到基层工作站指导教学,将自己积累的经验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系统地掌握电算化会计理论和实践操作,轻松地通过考核,而不是单纯地去应付考试。
这也是作为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师因有的职业素养。
5.会计电算化课程感想 篇五
会计电算化上课只有短短8周时间,可是在这8周40节课的时间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在大二上完会计基础后对会计这门学科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对我们将来阅读企业部门报表,了解公司政府部门基本情况,实现财务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我们上课所使用的是用友ERP-U8管理学系统,这个系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而且很全面很系统,很有层次。我认为会计电算比起手工记帐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解决了记帐过程中不规范不同意,错记漏记的问题,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整个用友U8运用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系统管理,主要是建立、引用、保存帐套还有用户权限的管理。都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对系统不了解不熟悉,就会觉得很难运用。况且一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故障,导致机器和帐套编码不一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可是一旦问题迎刃而解,并且提高了熟悉度,我对U8的运用就游刃有余了。我学习的总体感觉就是依葫芦画瓢,填鸭式,像计算机那样输入计算机,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一件难度不算太高的事情,考验的不过是熟练度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而已。这样简单地学习就把第一章给过了。
接着进入第二章,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很基础,但也很重要,因为人员信息和部门信息以及系统权限是管理的基础,会计法规规定了会计岗位分权的原则,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这虽然很麻烦,但对企业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章总帐系统是最重要的一节,包括了科目设置、凭证的管理、对帐单等等记账常用的内容,学好了这一章,对下面其它管理系统基本上可以无师自通了。这一章回过头看来算是简单,可是内容很多,如果没有老师课堂解释或书本参照也是比较难做好的,我认为要熟练掌握至少需要反复练习三次,指导和反复练习很重要,可是课堂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接下来一章是UFO报表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既可以编制对外报表又可以编制各种内部报表。当然了,报表编制的难度比起之前学的章节又要加上一些,因为画表是一种思考和手工的活非常麻烦,没有参照和经验就画不好,并且编制报表公式需要代数和编程的知识,或许对于经济系的同学而言会很吃力。我在想,为什么叫做UFO报表那么奇怪的名字,估计就是它比较变态吧,其实原意是User Friend Office。话说这个系统使用麻烦在于它和MS office是不兼容的,使用之前必须卸载MS office,所以这也使老师教学计划延后了一段时间。
再接下来讲了薪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系统,这两章都和前面第二章人员和部门信息输入联系比较紧密,在之前的基础上扩展信息,如薪金、税收、固定资产录入然后结转等等,体系小同大异,但都还好掌握。后面还有应收应付款系统,内容庞大,但我粗略浏览了一会还是可以学会的,但因为时间的问题并没有成为老师教学的内容,这也许要等到以后有机会运用的时候才能找回来看了。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一般的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有的同学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同学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没有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在不少同学看来,电算化仅仅是代替了手工核算,提高了核算效率,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不多,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计算机维护人员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
就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水平上,并没有应用到企业全面管理活动中,也可以说会计软件只是实现了它的会计功能,并没有实现它的管理预测和分析功能。
另外我想对老师会计教学工作提一些看法: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
教学方法模式不能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日趋复杂,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和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行使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教材与教学软件也有不足的地方。目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在内容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没有考虑和突出财经专业的课程特点,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软件方面目前还缺乏专门为会计教学而设计的软件,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了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软件的演示版,而演示版软件主要是单用户版软件,学生能够练习的只能是单机版,这样对于网络软件学生会觉得陌生,而软件的实际用户多是网络版,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近年来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开始采用正式的网络版财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但巨额的软件费用是一般院校难以承受的,而且正式版软件并没有设置练习功能在教学中不太适用。
6.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六
摘要: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适应课程特点,强调业务和实际操作,以会计核算对象为情境载体,按电算会计工作流程确定各情境工作任务,利用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循环并具能力递进关系的两大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03-0022-03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与财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也是财会类专业必修课程。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并融入工作全程。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上岗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该课程前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手工会计处理技能,这是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如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将影响课程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应能利用财务软件独立从事会计工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构造及其操作原理,也会涉及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已掌握的,不应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要学生将已学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理论知识相结合,用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课程内容,该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任务。任务设计应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处理,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会计软件构造及操作原理。从笔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纯粹的软件理论讲解提不起兴致,对尚未在操作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软件操作比较感兴致,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深入理解软件操作相关理论。另外,为了激励学生,每个任务要有明确的成果,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及职业特征,将课程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即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定学习情境载体类型,如可以选择以问题、活动、产品、设备、生产性零部件制作等为载体。选择了学习情境载体即确定了按什么样的工作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载体之前需要考虑,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做哪些他们在学习课程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应能用财务软件对单位以货币表现的基本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核算。因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可为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核算,包括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六大具有并列与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计提以及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等;工资核算主要内容是工资的计算、计提和分配等。但与此同时,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工作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按照系统初始化、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凭证账簿查询和报表生成与输出五个步骤开展工作。综合以上六大情境载体以及各学习情境在核算流程上的一致性,每一学习情境将按核算流程设计学习活动,即按核算流程设计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该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设计思路既考虑了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又考虑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同一性,既有新的知识技能注入又可以不断地强化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核算内容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且六个学习情境的核算内容难度是递增的。总账核算情境涉及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和记账等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情境涉及资产卡片管理及计提折旧等特殊业务,工资核算情境会有工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与工资分摊发放等特殊业务,采购、销售及库存模块会涉及大量原始单据的结算及审核问题,一项业务的完成往往要运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形成较复杂的业务流转及勾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习情境工作流程的趋同,按工作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或递进性,能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中强化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并在情境变换过程中培养相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电算会计各工作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
电算会计工作流程五个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一)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管理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系统及模块的基本信息、参数、数据等,包括进行系统级初始化和模块级初始化。系统级初始化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账套,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员及其操作员权限,设置系统公用基础信息;模块级初始化包括设置模块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基础信息以及录入初始数据。
(二)凭证填制和审核
凭证填制和审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的录入、修改和审核,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折旧计提和分配、设备管理,进行工资数据的收集、员工工资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摊,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收回、支付和转账,核算存货的出入库和库存金额、余额,确认采购成本、分配采购费用和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
(三)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
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已审核的凭证完成自动记账;定义并生成各类转账凭证,包括进行自定义转账生成和期间损益结转;完成自动对账工作,包括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和辅助账、明细账和辅助账户核对;进行期末自动结账工作,包括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账务处理。
(四)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
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查询;进行科目账的查询,包括总账、明细账、余额表、多栏账、日记账的查询;进行辅助账的查询,包括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辅助总账、辅助明细账查询;进行查询凭证和账簿输出。
(五)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
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报表模式设置,包括定义报表尺寸、行高和列宽、画表格线、定义单元属性、定义组合单元;进行报表公式设置,主要是计算公式的设置;进行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进行报表数据的保存与输出。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以及每一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遵循工作任务编排的职业成长性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为了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整体认识,课程分为两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财务链的核算,涉及总账、固定资产和工资的核算。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财务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和学习情境二“固定资产核算”包含核算流程中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三“工资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因为最后一个步骤意味着一个会计基本工作循环的结束。第二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供应链的核算,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的核算。这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供应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也可以看出,学习情境四“采购核算”和学习情境五“销售核算”包含核算流程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六“库存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完成第五个步骤即结束了这一轮会计基本工作。遵循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第二轮完整的工作循环比第一轮更高一层。另外,根据教学设计原理,一是认知需要被强化,即任何知识技能均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掌握;二是要进行教学迁移,即要借助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除了这两个完整工作循环的.核算资料外,还将结合对应强化任务资料,促进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技能。五、会计电算化课程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真正意义的教学是“有目的地安排外部事件以促进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之后,要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学习情境编排达成应有的效果,需制订学习情境目标、工作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等,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设计。学习情境目标应该是整个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能力导向的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学完该学习情境能做什么来进行描述。学习情境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许多节课的学习及嵌于其中的学习活动的完成,工作内容即为预期目标,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应完成的简明扼要的工作任务。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工作内容描述是职业能力导向学习的一大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与职业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对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建议除了不得不讲授的内容外,多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环境即实现情境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运用相关教学法需要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等。考核评价方面需廓清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内容。此外还需确定学生学习该内容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组织教学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每一学习情境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描述直观地表现出来。根据以上观点,以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为例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描述(见表2)。其他五个学习情境的描述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描述需重点关注各学习情境能力目标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工作内容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多维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7.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七
1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现状
(1) 实践课程安排较少。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课程结构安排中一定要增加实践课程内容,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 大多数学校对实践课程安排都不多, 通常80课时的课程中, 理论课程是占三分之二, 实践课程是占三分之一,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教学内容较多, 教师的教学效率又不高, 这样, 高校在课程安排中还是以减少实践课程安排的办法来保证教学进度, 但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 造成了学生在就业工作中只能是纸上谈兵。
(2) 教学模式落后。现阶段, 会计电算化学科在教学中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尽管有些学校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 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优势作用, 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久而久之,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了, 学习热情下降了, 学习成绩也就落后了。可见, 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 更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 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 教学教材落后和配套软件单一。高校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教材和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如:金蝶、用友等, 所以, 教学资源更新慢是比较明显的特点。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软件学习也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完这些知识难以在工作中适用。
(4)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从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教师需要掌握财务理论知识、财务软件操作、计算机应用等多种知识和能力, 但是,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是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还属于新增设的学科, 许多教师都是从事会计学科教学的教师, 对新设的电算化学科的教学经验较少, 对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也了解不多, 这样的教学水平难以让学生学会系统的电算化知识, 在学习一些知识点上还存有疑问,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不够及时和准确。
2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案
(1) 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实践课程安排较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在教学安排中一定要调整课程结构, 尽量多的增加实践课程内容,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但是, 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减少理论课时来满足实践课教学需要, 为了保证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采用在实践课中增加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完善教学模式
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是,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有其弊端,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 教学改革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 让学生学习多种财务软件
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 会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但是, 目前, 多数学校都是使用金蝶、会友等财务软件进行教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学生往往由于不熟悉其他财务软件的界面和功能而不能得心应手, 不仅操作屡屡出错, 还难以正常操作, 根本就是不能胜任工作。因此, 为了满足就业需要, 学校对学生进行多种财务软件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新出的实用性财务软件更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 老师对学生成才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 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 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分析提高师资力量的具体做法。第一, 督促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让教师多学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 从而让自己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 增加知识储备和观念更新;第二, 引进校外优秀专业人才。学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可以外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来我校任教讲课, 这样可以带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第三, 安排教师出去深造和进修学习。
3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新兴的学科, 教学任务很重。所以, 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一定要多学习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多积累该专业的教学经验, 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9) .
[2]田家富, 钟爱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5 (09) .
8.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篇八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2-2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社会上很多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重点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性,不断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1.1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指的就是集计算机学科、管理、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知识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前,应该首先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依次讲解ERP等课程内容。
1.2 实践操作性强
针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它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要求都非常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熟记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的法规制度,从而成为一名实用性极强的会计人才[1]。
2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理念不明确,而且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如果高职院校一直采用这样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由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2 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同时,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了之前传统的教材内容,教材缺乏新意,并且实用性不高。另外,由于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从而使得实习课程的整体效果不好[2]。
2.3 缺乏实践机会,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缺乏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争取实习基地,而且,高职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也缺乏连续性,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2.4 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低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都缺乏深厚的会计理论教学知识,而且部分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就不足,很多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都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中,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没有给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3]。
3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就应该不断总结以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建立ERP教学平台,重新设计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教材内容,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下面具体论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1 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设计教材,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增加ERP教学、编制系列教材等方法进行培训。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和技能培训设计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编写,比如,系统应用功能、财务案例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编制会计电算化新教材时,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理论研究人员来莅临指导,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教材。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新教材时,一定会花费很多成本,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和其他的院校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减少编制的使用成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ERP教学平台,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4]。
3.2 加强实训机会的整合,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实训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学科,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校外实习、校内实训等。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应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合适的企业,那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的调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
第一,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高职教师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积极性;第二,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来说,它主要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案例分析法、习题练习法、问题研究法、录屏演示法等;第三,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不断加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能力,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电算化的实训、会计软件的操作实训等;第四,学校还应该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来安排学生实训,具体的步骤是配置相应的公章、结算凭证、会计报表等,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扮演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5]。
3.3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优胜略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定期让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并要求教师参加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在考核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模块和工作特点进行考评,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学生还是只掌握简单的财务核算知识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那么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就应该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马淑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 龚晓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3-245.
[3] 张渭育.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当代经济,2013(13):103-105.
[4] 石道元,宋伟,韩英锋.高职“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13-17.
9.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九
2.1情景设计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学习与实践环境上,都要尽量的贴近于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关于专业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点的应用,都需要引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当中,用于解决真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2.2操作示范
依照实际企业或者职业中的工作项目,教师示范应用知识点完成职业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将知识与技术从课本迁移到职业工作中[3]。
2.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流程,主要是通过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独立进行项目操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4确立项目
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2.5协作学习
对项目工作展开职业交流和学习讨论,小组写作完成项目研究。
2.6教学评价
10.会计电算化教学总结 篇十
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中,本人担任《初级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本学期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步,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顺利地完成《初级会计算化》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电算化教学工作方面:
1、备课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中专的电算化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课堂尽可能和生活贴近,这样才能有一堂生动的课,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
2、课堂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知识、能力、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3、课后总结
每一堂课下来,认真做好笔录,把本课需要改正的地方记录下来,避免重犯,也更好的做到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4、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多与学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但跟学生关系也要跟保持适当的距离。
二、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电算化专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经常出现。作为电算化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电算化专业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三、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电算化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电算化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的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超雄
11.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 项目教学
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这就是项目教学法的精髓。这种教学法是以项目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
一、《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原因和背景分析
(一)《电算化会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存在的弊端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软件的程序化和操作性极强,教师无法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几乎是说服性的教育,即教师说或者讲、示范,学生跟着做罢了。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只局限在校园和教室里,教学方式固定,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即一位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成员进行教学,不能因材施教。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算化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不同: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的特点:1.实用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2.目标性:围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展开学习,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3.自发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4)评价性: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电算化会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基本的步骤及教学设想
(一)整理教学资源,使其适合“项目教学法”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成功的关键。《电算化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很强,环节紧密相扣,往往在设计项目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全教材可以根据章节设计六个大项目(系统管理、基础数据设计、总账管理系统初始化、总账管理系统日常处理、总账管理系统银行对账、报表处理)。在每一个大项目下设计若干个小项目,如:报表模块中设计表样可以设计1)启动UFO报表、2)设置表格尺寸、3)定义报表的行高和行宽、4)画表格线、5)定义组合单元等七个小项目。这些小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电算化会计》的工作开展进行的。直接影响后面的操作。
(二)“项目教学法”课堂组织设计的流程。
1.情境创设。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脱节,这是以往课堂教学的两大死结,严重的教学弊端,促使我们“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在实践过程中“做细做实”,注重运用情境构建。如我在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根据相关的教学项目内容将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项目投标单位,有一名项目负责人组织,设会计、出纳、审核主管、财务主管、稽核岗位进行教学。
2.操作演示。围绕当前学习的操作点,以便于学生“理论向实践转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演示过程。在启动总账系统时,教师可以师范:
①“启动总账系统”单击|“开始”|“程序”|“用友U8”“财务会计”“总账”打开“注册总账”。
②在注册“总账”对话框中录入操作员“XXX”和密码“XXXX”,选择“XXX”账套。
③单击确定进入总账系统。
3.合作探究学习。首先各组的项目负责人向小组成员讲述项目完成需求,明确设计方案,组织人员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对设计项目进行合理细化成各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按照设计要求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然后项目负责人在组内分阶段评选出最佳设计过程交给教师审阅,由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再实施下一子项目,直到整个项目全部完成。
三、避免项目教学误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项目研究积极性的调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激励措施,多表扬、多启发、多奖励,少批评、少沉默、少埋怨,只要学生动起来,哪怕取得一点成绩也要给予肯定。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开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式的教学局面。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差生掉队
在项目教学的工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随着时间的延长,个别学生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是因为没有的新鲜感。二是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所以慢慢地掉队了。这时教师要特别地注意不能让掉队的学生影响全班学生项目教学的效果,而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如可以单独给这些学生补课、看小灶;也可以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他们的一些项目内容;还可以适当延长他们项目学习时间和降低项目标准等。
(三)“项目教学法”不能成为鹤立鸡群,应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作
“项目教学法”不能成为鹤立鸡群,应和种教学方法结合运作。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项目教学法”也是如此,它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业基础、不同素质来设计,也应根据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展开,更应与其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教学每个阶段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所以“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项目教学法是教学的一次大的更新和发展,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便适应新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1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已经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但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仅就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设计谈一些看法。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的运用技能, 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账务处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 不仅要加强会计、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且必须增加有利于培养各项技能的实践教学,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 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设计实践教学案例, 同时可把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 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改进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 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 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应该强调教学以社会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 理论知识要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
目前各种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 从内容上归纳, 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以及某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 即操作型;另一类是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各模块的实现方法, 即设计型。高职院校根据其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主要是培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及日常维护人员, 而不同于大学本科培养目标———以开发人员和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为主, 因此对教材的选择上应侧重于“操作型”教材。
因此, 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 重点掌握会计核算过程以及会计电算化管理措施内部控制与审计等。
而实践教学内容应选择一种功能强、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大型财务软件 (如:金蝶、用友、浪潮、安易等会计软件) , 主要以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 同时应掌握其他子系统与账务处理子系统的关系以及基本的操作, 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同时, 还应讲解2~3种其他软件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以备在今后工作中应用。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和使用某一实践模块的操作, 还能够将会计电算化的几个子系统综合地运用起来, 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从实践教学的地点来讲, 既包括校内实践, 也包括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则应包括各子系统的章节实训和期末的综合实训。
首先是设计子系统的章节实训。在教学中可以在每一章节后安排一个实训练习, 实训内容上各章节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 也可以有一定的联系。实训时间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安排1~2课时, 主要通过章节实训让学生掌握每一子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章节实训能够非常熟练地完成该子系统的操作。
其次是设计综合实训。可以在期末教学基本完成后进行, 时间可以安排3~5天进行集中实训, 通过设计一个企业的综合案例, 让学生完成几个主要的子系统的操作, 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管理。通过综合实训, 主要是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核算程序和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更为熟悉, 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核算流程, 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可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 建立模拟财务部门, 由主讲教师编写适应教学需要的会计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案例设计既包括各章节的案例, 又包括综合实训的案例。
对于各章节的实训案例, 各章节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 也可以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章节中的案例可以将重点放在系统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的基本信息设置、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存货设置、财务设置、收付结算设置及购销存设置等, 设计一个较复杂的企业, 建立该企业的账套。而在“账务处理系统”章节的案例, 就可以设计另一个简单的企业信息和基本设置, 将实训重点放在凭证的处理、辅助核算以及期末处理等环节。“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章节中的案例与“账务处理系统”章节的案例基本没有联系。而在“会计报表系统”的案例就可以与“账务处理系统”章节的案例联系起来, 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账套的数据进行报表系统各功能的操作。
综合实训案例的设计, 可以根据各学院的实验设备情况以及综合实训安排时间, 设计综合几个主要子系统的核算案例, 例如以“账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系统”为主, 兼顾“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 可以让学生同时担任不同的操作员, 让学生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完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协作, 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让学生体会会计电算化流程的全部工作。
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目前多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 (CAI) , 随着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给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局域网上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教学广播, 教师机不仅可以对所有学生整体进行屏幕广播、视频教学、语音广播、可视对讲, 还可以实现查看作业、提交作业、远程命令、收发文件等功能。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 要达到学生掌握操作流程, 熟悉各系统功能的目的, 只有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广播教学, 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教师机的操作界面, 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其次, 由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章节之间的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在有的章节实训中引入上一章节实训完成的账套数据, 采用多媒体信息的广播教学的“收发文件”功能即可方便地将学生的账套数据收集起来以及发放下去, 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管理。
五、校外实践教学的设计
目前各校主要以校内实践为主, 以校外实践、实训为辅。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 一般单位很难让外人插手工作, 许多单位对此都抱有非常谨慎的态度, 由此造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到校外实习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开展校外实习。可以由教师分批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 请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实训讲师, 这种实习组织方式, 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 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
(2) 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由学院的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训基地参加实习, 使师生得到大量的实际工作锻炼。同时, 该合作模式将有助于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 调动双方共同育人的积极性。
(3) 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 可以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 并由财务软件公司向学院提供其最新的软件产品,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益, 掌握了最新的产品技术;另一方面, 财务软件公司也为其产品作了潜在的和直接的宣传, 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是他们最主要的用户。
综上所述,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 以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毓萍.浅析高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J].宿州学院学报, 2008 (4) .
[2]李举芝.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 2008 (4) .
[3]程翠凤.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07 (12) .
[4]王晓薇.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3) .
13.会计电算化教学浅述 篇十三
重点培育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也已经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但由于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中职学生固有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旧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并针对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
1.知识的复杂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应用。
会计知识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内容为主。
计算机知识包含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据库、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等通用课程。
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知识后才开设的,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对计算机知识薄弱和会计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操作过程逆向的困难性
会计电算化比传统的手工账多了一项系统初始化的过程。
初始化工作是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过渡的桥梁,工作量大,考虑的问题多,综合性强,且不能出现丝毫差错,若出现差错,修改起来非常麻烦,甚至不能修改,因而影响了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教师多重身份的制约性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面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
中职学生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教师既要讲解,又要操作,很难注意学生的动态。
此外,教师重点讲的是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
所以教师一般是一边自己操作,一边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下去指导,在讲台上下来回奔跑,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常常分身乏术。
另外,如果计算机本身出现问题,特别是专业性的,会计教师很难解决。
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足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初中阶段成绩较差,中考不理想才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在学习能力和基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薄弱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基础不扎实或者偏科严重,教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前面没有打好基础,导致知识脱节,后面学起来更困难。
会计电算化需要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但很少有学生完全具备。
即便是一些学生自认为电脑很在行,但也仅仅局限于电脑游戏上,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
2.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信心
中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自卑、脆弱、敏感,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人看不起。
因此,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认真学习,但由于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课后又不主动请教,作业迟交或应付,造成系统知识的脱节,久而久之,更难赶上,甚至导致放弃了学习。
3.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制力较弱,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耐心,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思考解决,就等着教师和同学帮忙。
由于学生人数多,老师一时难以全面顾及,学生往往就放弃了学习。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像理论课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错综复杂,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流程的掌握,只要认识了流程,了解了各个流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系统数据处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讨论,并着重讲解系统处理的具体步骤,使学生对电算化处理流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挑选一名学生,充当教师的操作员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身份的多重性不仅会使教师的在教学中非常疲惫、分身乏术,而且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影响学生的操作进程。
因此,可以挑选一名学生充当教师的操作员,在讲台上演示,教师站在讲台下用语言指导,其余的学生跟着演示的学生操作。
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完成讲解和操作,还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指导学生操作。
挑选操作演示的学生尤其重要,这名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会计基础,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如果教师能在课下先对这名学生进行指导,使他提早掌握操作步骤,演示效果会更好。
3.合理分组,指定组长分担教师的指导工作
虽然可以挑选出一名学生代替教师操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但毕竟学生人数太多,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困难,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按8~10人分为一组,每一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除了要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耐心和凝聚力。
在平时操作时,组长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
在组员的操作遇到问题时,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来向教师寻求帮助。
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穿插,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学生会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计算机发生故障的规律,归纳操作方法。
在课堂上,对出现的各种软件、硬件及网络问题,如果仅依靠教师个人对故障进行排查和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出现的问题,理解计算机屏幕提示信息的含义,讲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总结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5.开展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竞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14.会计电算化培训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培训目标
本培训计划是以在原《会计电算化培训教材》和我省2008实施“无纸化考试”实施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为依据,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为一体,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计算机替代会计从员手工记帐、算帐、报帐,并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判断工作。
1、理论知识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工作原理,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学会WindowsXP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了解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
2、操作技能
学会并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并掌握一些计算机学科的常识和一些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掌握培训考试软件的使用流程及约定,学习启动培训考试软件;了解流程考试的目的和要求,理解流程考试的原理,熟练掌握流程考试正确的答题方法;了解实务考试的目的、方法和要求,熟练掌握科目初始化、凭证输入、科目余额查询、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定义方法。
二、课程设置和要求
1、基础知识(40课时)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常用型号、应用领域、主要特点及发展概况;了解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使用常用基本命令;了解WindowsXP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含义、基本组成和主要特点;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
2、专业知识(80课时)
15.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十五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一) 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 学生在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
(二) 学科交叉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从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是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 该门课程的开设应建立在会计理论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体现了该门课程的学科交叉性。
(三) 业务知识更新快。会计准则、税法等法规在不断地完善、调整过程中, 相对应的电算会计处理也在不断地更新中, 业务知识更新速度快, 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 以不变应万变, 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适用性不强。市场上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种多样, 如存在适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分、不同教学时长的区分、软件板块侧重点的区分、教材内容更新程度的区分等。教材选用不仅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 同时也影响授课老师的正常教学。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选择应该突出实践性, 部分院校选择《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教材内容, 学生学习的难度大, 无法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教学设计不当。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目标的制定, 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赖于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授课经验、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 教学设计好比指路明灯, 教学设计不当, 将使整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 部分老师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方面, 讲各个模块的设计、模块的功能等, 对于实践动手操作受限于自身实务经验和教学设计不当方面的原因, 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 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是过度重视传授会计电算化操作的理论知识, 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在运用方面显得过于空洞, 无法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实际操作、企业电算会计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是过度强调会计电算化的动手操作能力, 缺乏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 易使学生陷入死学操作步骤的误区, 而电算会计的操作项目众多、细节繁杂, 且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更新中, 而学校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学完的, 在实际中遇到新问题时, 学生会显得束手无措。
(四) 师资实务能力不强。现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师资都是毕业之后就进入高校从事教学, 专业的实务经验不足以及该课程对于交叉学科知识的要求, 使教师在实践经验和计算机知识缺乏的情况下, 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 课证融合不够。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职业证书是学生毕业求职的一块敲门砖,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如何将国家职业证书考试的知识、能力与《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是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毕业求职的信心。
(六)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虽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考核方式可以采用, 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考核形式、内容、主体、时间和考试系统单一的缺陷, 使实践课程教学考核与实际脱节, 难以达到社会对本课程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 完善教材建设。教材应由授课教师选定, 以便于日常教学。教师应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 突显其应用性, 同时, 教师不应仅通过简单的教材简介贸然选定教材, 而应先拿到具体的教材, 对其教学内容、侧重点、难易程度、教材的更新情况等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融合程度决定教材的使用。多数学校存在校本教材, 部分校本教材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基础来编写, 适合本校使用, 但部分样本教材在以上方面体现并不明显, 则应挑选更适合的教材。
(二) 优化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应提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重、难点的把握应与教学大纲相结合, 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将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相结合, 并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程度进行调整;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教学与岗、证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所学知识对其资格证书考试、求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运用。
(三) 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善应注意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如采用体验式教学或实践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 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主动思考如何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 并举一反三, 加强知识间的融合,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该教学方法的具体落实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良好配合。
(四)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 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企业挂职锻炼, 提高和更新自身实务知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需要参加信息化专业培训, 积累交叉学科知识, 保障教学效果。
(五) 加强课证融合。学校应了解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时间及软件, 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师应对考试内容有一定的研究, 并将其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 并在资格证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等考前训练, 将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 学校可与考试单位、企业进行合作办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有着很多的联系, 不管是理论方面的知识, 还是软件的实务操作, 通过在课程学习中, 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结合起来,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促进其对所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 改进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适当改进, 将传统的教考方式进行改革, 加大平时考核, 注重实务操作过程中评价。在期末考试命题时可以推行素质化命题, 体现全面考核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不同的问题, 具备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信息应用流程所需要的操作能力, 养成电算化层面的法制规范意识素质, 考核过程中具备独立自主、坚持不懈等品格。会计电算化考核素质化命题具备应用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素质化等原则。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经历, 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仍存在不足之处, 如教学改革建议不够全面、深刻, 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提炼。
摘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能课程, 操作性、应用性强, 对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 分析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海峰.《会计电算化》教学之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2]谭丽君.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体会[J].企业家天地, 2013
16.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施
中等职业学院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是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及质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操作水平,为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一、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的制订
本课程是财经类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技术、管理科学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其有机地将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起来,对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直观领悟会计理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好会计电算化,对学生成才至关重要。那如何才能教授好这门课程,可以通过分析比对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对培养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这样的三个层次上。一是熟练运用计算机,了解一定会计知识的档案管理/数据录入人员(如:收银员、库管员)。二是熟练运用计算机,理解并掌握会计原理和会计核算流程的核算人员。三是具备较高会计理论水平,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能力的会计管理人员。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正好对应不同能力、有着不同就业意向的相关学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调动其会计实践性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在具体教學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明确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才是有效的教学。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计算较为复杂,若要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实践主动性,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师资和生源力量,在进入门槛上进行拔高;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作业设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双向、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操作演示,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为学生设计一整套企业的模拟账套,涵盖企业日常的经济业务,并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激发学生研究软件、应用软件的热情,作业设计可以分小组或者个人独立完成,以作业任务的形式将电算化软件的操作重点予以强化。实施作业设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企业财务软件的使用有具体化的认识,对会计信息化流程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性应用,从而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和实践欲,培养学生对于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再次,站在学生角度,则应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对于未来就业的紧迫性,珍惜机会学活课本。
三、用好手工及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
动手能力强与实践技能突出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会计专业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是要以会计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而要达到提高技能,就必须要有实训场地,这就需要在会计教学中,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作为教学的支撑而对于会计专业,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学生对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是进行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课堂,这是办好中职会计专业以及保证学校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走出学校到实际工作岗位亲自实践,感悟会计工作实际,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建立实训基地,但目前各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基地普遍不足,有的实训基地还只是个牌子,只是走形式,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被运用,因此要建好实训基地,并充分运用,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马上顶岗就业。
四、有效利用教辅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
教师应该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特点,选择出适合此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态度、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技术、团队的配合意识等方面。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总体特点,将职业资格证有效地引进教学之中,把其证书作为考核之中的一部分。有效的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方法。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体系建立十分重要。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有效利用教辅助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第一维度,课堂表现。课堂表现这一维度可以设置三个子考核指标:出勤、实验成果、演示。第二维度,综合网络课程利用程度,统计学生利用综合网络课程的程度。第三维度,期末考核。每一维度的考核分值可依据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而定。多维度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建立离不开教辅助工具的有效利用。例如实验成果、学生演示以及综合网络课程的利用程度,都需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作业管理、学生演示、学生管理等功能的有效运用。有效利用教辅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发展离不了改革创新,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施,学院与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自身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促进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彭俊英,刘泽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106-108.
[2]彭俊英,刘泽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106-108.
[3]邓馨.以职业资格证书为驱动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4:259-260.
17.会计电算化教学实习实习报告 篇十七
实习报 告
实习学期:
至
学年
第学期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日期: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巩固所学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通过实习,进一步理解财务软件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用友财务软件系统建账、基础档案设置、总帐、工资、固定资产、应收(付)、报表等系统等模块的基本操作知识;掌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纠错处理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
东院X602机房、2号机房、四号机房
三、实习内容:
实验一 系统初始化
(1)系统管理:包括设置操作员、建账、权限分配等;
(2)设置基础档案:如建立会计科目、部门档案、人员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档案、收发类别等;
(3)系统初始化:包括总账、薪资、固定资产、应收(付)款等子系统的初始化;(4)账套备份与恢复。
实验二 日常业务处理
(1)薪资业务处理:建立工资类别、人员档案管理、工资变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银行代发、工资费用分摊、生成凭证,各种工资账簿信息查询等;
(2)固定资产业务处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部门之间调动,资产盘点,生成凭证,各种固定资产账簿信息查询等;
(3)应收(付)款业务处理:应收单据审核,收款单据录入与审核,转账处理,凭证处理,坏账处理,各种单据、业务账表的查询等
(4)总账业务处理:凭证审核与记账,出纳管理,银行对账,期末转账,各种账簿信息查询分析等。
实验三 期末处理
(1)薪资管理月末汇总工资类别,月末处理;
(2)固定资产子系统计提减值准备,与总账子系统对账,月末结账;(3)应收(付)款子系统月末结账;(4)总账子系统期末结账;(5)账表查询、编制报表。
四、实习步骤:
1.系统管理:增加操作员、建立账套、给操作员分配权限
2.企业应用平台:基础档案设置、***子系统参数设置、期初余额录入 3.总账、薪资、固定资产、应收款款子系统。
4.总账管理系统,填制凭证、出纳管理、账簿管理。
在填制凭证过程中,若某科目为“银行科目”、“外币科目”、“数量科目”、“辅助核算科目”,“现金流量科目”,输入完科目名称后,则须继续输入该科目的辅助核算信息。需要注意的是:(1)采用虚实控制时,凭证日期应大于启用日期,不能超过业务日期。(2)凭证一旦保存,其凭证类别、凭证编号不能修改。(3)科目编码必须是末级的科目编码。(4)金额不能为零。(5)未经审核的错误凭证可通过“填制凭证”,功能直接修改:已审核的凭证应先取消审核后,再进行修改。(6)外部系统传过来的凭证不能在总账管理系统中进行修改,只能在生成该凭证的系统中进行修改。
出纳管理:在进行出纳签字时,凭证填制人和出纳签字人可以为不同的人,也可以是同一个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不能是同一个人。在审核凭证时,凭证一经审核,不能被修改、删除,只有取消审核签字后才可修改或删除,已标志作废的凭证不能被审核,需先取
消作废标志后才能审核。
账簿管理:主要有部门总账、部门明细账、部门收支分析。5.薪资管理:日常业务处理、工资分摊及月末处理。
首先建立工资帐套,对正式人员和临时人员要分别进行核算,工资类别要选择多个。渐长分为四步,先参数设置,之后进行扣税设置,然后扣零设置,最后人员编码,系统要求和公共平台中的人员编码保持一致。其次要对基础信息进行设置。主要有工资项目设置,银行设置,建立工资类别。再次对正式人员工资类别初始设置。包括人员档案、工资项目、计算公式及所得税纳税基数。临时人员同正式人员的设置方法相似。
6.固定资产业务处理:资产增加。要注意:固定资产原值一定要输入卡片录入月月初的价值,否则会出现计算错误;新卡片第一个月不提折旧,累计折旧为空或0。固定资产减少要在帐套需要进行计提折旧后,才能减少资产。在所有业务完成后,成批制单。
7.应收款业务处理:首先增加应收款,增加发票及单据,然后收款结算,填收款单,之后进行转账处理,每一笔应收款的转账金额不能大于其余额。然后进行坏账处理,最后制单。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11-02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内容、问题及建议06-09
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研究论文08-16
略析会计电算化下有效内部控制的构建论文06-17
会计从业考试会计电算化简答题总结10-31
会计电算化单选题10-12
会计电算化求职简历范文06-25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意义09-12
洛阳理工会计电算化心得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