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2024-10-20

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精选11篇)

1.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一

关于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对象、目的与方法

为了解国内旅游行业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掌握国内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引导行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自2007年5月底起,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但对一些信息化的深层问题,如商业模式的思考、发展的理念等,难以通过一般调查问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截至7月18日,我们共收到6392家单位的调查表,其中参与调查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914家,集团类133家,旅行社2436家,饭店2010家,景区(点)845家,其他单位54家。下面,将各地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二、当前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公共调查情况

1、人员规模

从反馈回的调查表来看,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60.2%的单位其 人员规模在40人以下, 17.8%的单位的人员规模在41-100人之间, 人员规模在401人以上的单位的比例占3.4%。

2、计算机设备及网络情况 从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80.7%的单位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在20台以下,计算机以联想品牌为主,其比例为56.29%。在网站建设方面,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43.7%的单位有网站,其主要用途是发布信息、为旅游提供业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在有网站的单位中,75.6%的单位网站的日均首页点击量在1000以下,日均首页点击量在5000以上的单位仅占总数的5.5%;51.2%的单位可对网站进行实时更新;54.6%的单位对网站采取托管方式,25.9%的单位通过ADSL(或ISDN)上网。

3、信息化培训

在“是否希望参加信息化专门培训?希望学习哪些内容?”这道题上,反馈回的信息表明,希望参加信息化应用基础、业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培训的单位占参与调查单位的比例分别为61.8%、71.3%、51.1%。

4、信息化机构情况

在机构设臵上,采取兼管方式的单位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的43.8%,有独立机构的单位占17.5%,没有机构的单位占30.8%,7.9%的单位未填此项;在信息化机构的人员方面,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数量在1-5人之间的单位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的63.62%,没有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单位占22.4%,7.22%的单位未填此项;在经费上,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57.5%的单位没有信息化经费,32.7%的单位信息化经费在50万以下,4.23%的单位未填此项。

5、信息化规范情况

在满足国际或国内信息化规范方面,从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没有满足国际或国内信息化规范软件的单位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的92.2%。

6、了解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情况

占参与调查单位总数59.8%的单位表示不了解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5%的单位未填此项。

(二)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信息化现状

从反馈回的信息来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单位占参与调查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总数的61.2%,36%的单位没有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未填此项的单位为2.8%;

在行业软件的需求方面,主要集中在行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及应用软件等。

在行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方面,占参与调查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总数40.6%的单位使用统一下发的行业管理系统;在行业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方面,参与调查的单位以使用Windows为主,其比例占85%;在行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平台方面,使用SQL SERVER的单位占参与调查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总数的33%;在行业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方面,使用ASP、PHP、JSP的单位占参与调查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总数的16.1%。

(三)旅行社信息化现状

到2006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1847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688家,占旅行社总数的9.14%,国内旅行社16787家,占 3 旅行社总数的90.86%。

这次参与调查的旅行社有2436家,其中国内旅行社占参与调查旅行社总数的82.6%,国际旅行社占17.2%,未填此项的单位占0.2%;其中,5.3%的旅行社是某旅行社的分社或承包的部门。

在软件应用方面,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程度较高,其比例占参与调查旅行社总数的58.7%,其次是财务管理软件,其比例为42.1%;在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和营销方面,旅行社主要通过互联网维护客户关系、通过第三方旅游网站发布产品信息或销售产品。

(四)饭店信息化现状

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一万二千多家,这次参与调查的饭店有2010家,各级饭店与参与调查饭店总数的比例分别为,五星级饭店占0.89%,四星级饭店占9.8%,三星级饭店占33.7%,二星级饭店占45%,一星级饭店占5.8%,其他占2.5%,未填此项的单位占2.31%。

在网站建设方面,有独立域名的饭店占参与调查饭店总数的22.3%,有二级域名的饭店占8.9%,没有网站的饭店占63.3%,未填此项的饭店占5.5%。

在软件应用方面,饭店主要拥有前台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其比例分别为75.90%、54.94%、41.74%。在如何为销售渠道提供饭店的内容和价格信息方面,反馈回的信息表明,饭店主要通过协约商定、电话传真的方式为销售渠道提供饭店的内容和价格信息,其比例分别为协约商定占71.38%,电话传真占83.38%。

(五)景区(点)信息化现状

各级景区(点)与参与调查的景区(点)总数比例分别为5A级景区(点)占1.9%,4A级景区(点)占19.5%,3A级景区(点)占21.5%,2A级景区(点)占21.2%,A级景区(点)占5.3%,其他占29%,未填此项的单位占1.6%。

其中,类别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游乐类景区/点、度假休闲类的景区(点)占参与调查景区(点)总数比例分别为43.2%、30.6%、6.85%、15.6%。

在软件应用方面,反馈回的信息表明,景区(点)主要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在管理中采取的信息技术方面,景区(点)主要采取多媒体解说和电子导游、景区实时监控系统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在营销传播方面,景区(点)主要通过在第三方网站发布、维护景区信息的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营销;在和销售渠道及分销商交换信息方面,景区(点)主要采用电话、传真方式。

(六)各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1、在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目前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要提高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现在部分单位仍缺乏足够的重视,推动工作力度还不够大;

(2)资金短缺,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项目运行维护的经费不足,制约了旅游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

5(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少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等;

(4)旅游信息化机构不健全,在参与调查的单位中,只有17.5%的单位有独立的信息化机构,43.8%的单位仍采取兼管方式。对旅游信息化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家旅游局加强全国旅游信息化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

(2)建立和加强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构筑有助于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设备的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养;

(4)加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力度;(5)加快旅游信息的更新速度。

2、对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的建议?

(1)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提高旅游市场的宣传和整体管理水平;

(2)从全国角度进行旅游信息规划,并指导地市建立自身的信息化规划;

(3)整合全国旅游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帮助欠发达地区搭建旅游业公共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4)加强对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5)对网络的安全性需要严密考虑和规划;

6(6)建立健全各省的旅游网,实现资料共享。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2007-7-19日

2.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二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反映全国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划分, 分别选取了东部地区的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福建省和海南省, 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及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甘肃省、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调查地区。调查组成员自2011年4—8月, 分赴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在1 800个接受“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中, 抽取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 总量共计623个。

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主要面向当前农村基层具有一定网络知识基础, 对农业技术信息具有迫切需求的各类群体, 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农技协领办人、农技协技术骨干、农业技术人员、科普工作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各地区精英农民为主、普通农民为辅作为对象, 从电脑设备、能否上网、电脑使用熟练度、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内容等5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方法主要是非随机判断抽样发放问卷, 辅以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从村镇和调查样本家庭应用网络的设施条件、调查样本的网络使用能力和使用手机网络的能力等方面考察农民信息化素质的基本状况。

2.1 调查样本具备的设施条件

对问卷分析结果显示, 调查样本所在乡镇单位能够上网的有548人, 占样本总数的88%, 其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样本数为535个, 占总数比例的86%。上网设备中拥有台式计算机的最多, 比重达到60%;其次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各占总数的20%和19% (图1) 。

本次参与调查的样本以精英农民为主, 因其家庭收入水平高于一般农民, 因而其家庭信息化设备的拥有率和网络接入率也要高于一般农村居民, 但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力量, 其自身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高拥有率也为网络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的应用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2.2 调查样本的网络使用能力

在对调查样本对互联网的认识进行考察时发现, 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的占37%, 会简单操作的有57%, 还有6%的人不会使用电脑 (图2) 。调查样本使用网络频率显示, 被调查者有67%会每天上网, 14%每周上网, 16%偶尔上网, 还有3%不上网 (图3) 。学习使用电脑上网的途径主要有向家人及朋友学习、读书自学、参加相关培训和在学校里学习, 分别占总数的26%、25%、23%、21%, 仍有5%的调查样本未学习过相关操作 (图4) 。由此可见, 作为目前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其对互联网还缺乏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和学习。

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 被调查者中20%选择看新闻, 19%选择查阅信息, 11%用于收发电子邮件, 11%用于办公, 还有部分人玩游戏、看电影、聊天和销售农产品等, 只有不足1%的被调查者不上网 (图5) 。可见, 互联网在农村已经被普遍应用, 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这说明可以把互联网应用于农村科技和信息服务, 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力将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显现。

2.3 调查样本使用手机网络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有61%会使用手机上网, 39%不会使用手机上网, 其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占22%, 39%的人偶尔使用手机上网, 还有39%的人从来不用手机上网 (图6) 。这主要与手机配置要求和资费标准较高有关。对于手机上网的被调查者, 有37%的选择看新闻, 19%用于聊天, 10%用于收发邮件, 还有19%从不用手机上网 (图7) 。

3 结语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就被调查者家庭来看, 其计算机拥有率和入网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信息化素质方面, 被调查对象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 其信息化素质较高, 其中绝大部分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各地区也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组织过相关培训;此外, 互联网现已逐步应用到农村基层的科技和信息服务工作中, 其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要推进网络科普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 还需要在基础条件和保障措施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部分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不足, 缺乏相应的网络建设, 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知识的查询, 农村信息化活动难以推动;部分农村基层工作者虽然对计算机有初步认识, 但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还停留在简单操作的层次, 且手机上网能力不足, 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相关知识培训, 并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技能培训。

“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农村信息技术科普培训作为提高基层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对于农村科普、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 开展信息发布、网络培训等手段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认可, 在被调查者中, 94%的被调查者表示培训内容容易理解, 96%的被调查者对培训教材内容很满意, 超过1/2的人认为培训对其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交流机会, 提高了培训人员的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农村科学生活的能力, 对其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 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且参加培训的人员可利用其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中的重要角色, 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带动更多普通农民获取科技文化知识。通过调查发现, 能够熟练运用“三农”网络书屋查找生产生活中所需技术资料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方面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三农”网络书屋的建设发展对促进基层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因此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力推进此类项目的建设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瑛, 伍艺.湖南省农村文化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 2009 (2) :58.

[2]朱丹, 袁小玲, 张忠凤, 等.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和农民知识获取能力的分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2) :40.

[3]原小玲, 贾君枝, 朱丹.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8) :1194.

[4]李静, 杨玉麟.陕西省农民居民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情报杂志, 2011 (8) :80.

3.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技术;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80-03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有效性。

本调研旨在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等情况,以便发现当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调查方法、对象及内容

1.调查方式

笔者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制作问卷,把问卷链接及二维码通过QQ群和微信发放到全院各系部,通过手机、电脑终端回收问卷。为使问卷真实反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采用匿名形式。回收有效问卷教师版85份,学生版525份。

2.调查对象

学院各系部任课教师及在校生,覆盖经济、建筑、计算机、人文、旅游、机电、园林、畜牧等各学科。

3.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1)教师版

基本情况:了解被调研教师的职称、教龄、任教系部、学历背景、性别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观念:了解调研对象对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认识,信息化对教学发挥作用的态度。调研对象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运用常用教学软件的能力、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个人和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网络的覆盖、电脑的配备、教学平台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及效果: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信息技术研训:培训的级别、内容、方式等。

(2)学生版

基本资料:学生所在的系部、年级、性别等。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多媒体的形式、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音视频材料使用的比例等。对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互动式教学的态度、多元化教学的要求。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对网络课程的态度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观念和态度比较理性

调查显示,有83.53%的教师认为采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3.94%的教师认为不清楚,只有2.35%的教师认为没有作用。63.5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教学有兴趣,35.29%的教师有很大兴趣,只有1%的教师不感兴趣。有61.18%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27.06%的教师是因为潮流选择多媒体教学,另有7.06%的教师是因为学生喜欢、有4.71%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有要求而选择多媒体教学。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解、掌握、实施存在差异

有50.59%的教师是“部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总体有待提高”,38.82%的教师是“理论上了解”,只有5.88%的教师是“非常透彻并能较好地体现在教学中”。还有4.71%的教师“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是与时俱进、注重理论学习的,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只有极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抗拒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3.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整体较好,但软件掌握情况不理想

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的占43.53%,会用的占52.94,不会的占3.53%;对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不会的占54.12%,会使用的占44.7%,熟练的占1.18%。对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不会使用的占78.82%,会用的占21.18%。

4.教师对新媒体、社交软件、搜索引擎的使用情况较好

调查显示,72.94%的教师会用微信、微博,17.6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9.41%的教师不会使用;38.82%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会的教师占58.82%,不会的教师有2.35%;99%的教师都会使用QQ和电子邮件。

5.个人和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尚可,但应用情况不理想

超过96%的教师有个人电脑,97%的教师家里可以上互联网;学校提供的条件相对较差:61.18%的教师有专用电脑,25.88%的教师是几位同事共用一台,12.94%的办公室没有电脑;91.76%的办公室可以上互联网。

对于“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调查,只有3.53%的教师认为“完全满足”,48.24%的教师认为“基本满足”,40%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

对于上网频率及用途的调查:有96.47%的教师每天上网,1.18%的教师隔天上网,2.35%的教师一月最多上一次;85.88%的“搜索教学资料”,84.71%的教师“和朋友、同学及同事联络”,45.88%的教师“同学生沟通联络”,31.76%的教师用于“娱乐”。

6.教师和学生总体认同运用多元化互动教学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有83.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64.71%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65.88%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64.71%的教师认为“能促进学生批判、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67.93的学生认为“多元化课堂使学习更有趣味性,成绩有所改善”。

以上数据显示,我院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多媒体互动教学整体形势良好,但从具体的项目来看,多媒体互动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上述各项目平均有24%的教师认为“说不清楚”,20%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增加了教学负担,15.94%的学生认为“无论用什么教学方式成绩都一样”。

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建设良好的信息技术运用平台

虽然近年来我院建设了部分精品课程,但成效并不明显,有超过7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合适的教学平台”。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的领域是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科学研究运用较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82.35%的教师认为是“硬件条件配备缺乏”,72.94%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本身技术水平不足”,35.29%认为是“学校领导意识不够”。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传统

调查显示,有83.53%的教师用Word、PPT等呈现板书,74.12%的教师在课堂中播放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18.82%的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15.29%的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合作学习。

有30.5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过分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0.5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仅仅是‘教材分家”,31.31%的学生认为“课件制作缺乏新意,形式呆板”,28.65%的学生认为“授课时照屏宣科,单调乏味”。

以上数据说明教学中仅仅使用新技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应当根据当今“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3.教师职后研训机会不均衡,知识更新滞后

有45.8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及教学应用的相关培训,41.18%的教师很少参加,8.24%的教师不定期参加,只有3.53%的教师每年都参加培训。获得省级培训的只占8.24%,市级的占4.71%,校本培训的占45.88%。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而普通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

大多数教师渴望得到相关培训,67.06%的教师希望培训信息技术基本技能,42.35%的教师希望培训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前沿理论,如MOOC,56.47%的教师希望培训教学设计及实践,如翻转课堂,64.71%的教师希望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如微课,52.94%的教师希望学习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

4.信息化教学应用瓶颈过多

在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的主要瓶颈是“师生互动”(62.35%)、“问题设计、任务设计”(60%)、“情境创设”(58.82%)、“教学行为”(42.35%),另外在“课堂评价”“目标设置”“内容呈现”等环节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亟须改进。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对策

①增加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资金投入,建立适用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

②建立优质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作为传统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网上有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高职院校可以不受师资的限制,合理选择网上教学资源,作为对学生通识教学、知识延伸、素质拓展及专业课程的补充和调配。

③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学校应扩大培训面,采用“高层次专家讲座”“一线教师教学应用辅导讲座”“基于案例的互动式培训”“与教研法活动相结合的分散式研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与应用能力。

④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评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宗益.“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6).

[2]杨文正,熊才平,丁继红,等.教育信息资源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104-112.

4.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四

1.您家的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

A.1000元以下

B.1000—3000元

C.3000—5000元

D.5000元以上

2. 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A.农产品收入

B.养殖业

C.外出打工

D.自己的企业

E.其他()

3. 您家一个月的支出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

B.500—1000元

C.1500—2000元

D.2000元以上

4. 在您家每月总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供小孩读书

B.赡养老人

C.日常生活必需品

D.农业成本

E.其他()

5. 您在农村花钱消费受到哪方面因素的限制

A.消费环境(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农村市场秩序下的流通体系是否健全)

B.您的主观愿望影响您家庭的消费(如您由于某些原因有目的限制消费)

C.您所在的地区关于农村信贷、社保等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您的消费

D.农村市场缺乏适合您的产品

E.其他方面的因素(6. 贵村村干部是否重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

A.是

B.否

7. 如果贵村村干部重视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有【多选题】

A.发展农村生产)

C.改善乡村文明

D.实现管理民主

E.其他()

8. 贵村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后的经济状况与过去的十年相比

A.改善很多

B.改善一点

C.没有明显变化

D.不如过去

9. 您认为您贵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在哪

A.住房条件(包括用水、用电的方便程度)

B.家用电器

C.家用或农用交通工具

D.儿童教育

10. 您认为,目前贵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选题】

A.就业问题

B.医疗保险问题

C.实地农民安置问题

D.农村生产力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E.卫生环境问题、水、点、路等基础建设问题

F.其他(11. 您认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急需哪些生产科技成果【多选题】

A.食品安全及农业标准化

B.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技术

C.防止病虫害技术

D.种植繁殖技术

E.养殖技术

F.水果保鲜贮藏技术

H.其他()

12. 您认为农村家庭最想得到的实惠保障

A.最低生活保障

B.基本养老保险

C.大病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

D.其他(13. 政府政策使您收益最多的地方是

A.家电三下乡

B.医疗保险

C.减免农业税))

E.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

14. 您认为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A.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B.扶持村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C.扶持农业搞好农业生产

D.补贴慰问贫困用户

E.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5.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五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我委于8月份对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教育局、财政局工作座谈会,听取我县教育信息化推进情况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问题和建议,并实地走访了部分学校,察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配备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绩和举措

近年来,我县紧抓“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发展战略,以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我县教育信息化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1.信息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10年借助省龙芯电脑配备和省幼儿园装备工程,我县每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装备了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2011年又为全县中小学添置187套电子白板。城南实验初中、城南实验小学、青萍小学、省海中等少数学校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有;对全县所有初中(含完中初中部)、小学网络教室电脑进行了全面更新。共计配置学生电脑3795台,交换机75套,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校一机房,基本满足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考试、招生志愿填报等工作的需要。

2.教学资源与应用系统建设初现成效。海安教育专网建 1 设工程启动,县局网络中心和4所高考考点学校成功实现了与省教育专网的连接,专网核心设备运行状况良好。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今年有37所学校申报数字化校园创建,其中4所学校申报创建南通市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全县学校图书馆全部实现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自主研发的实验室教学仪器计算机管理软件在南通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3.信息化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以交互式多媒体应用为核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理念为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能手培训,以网络环境下合作创新研究为共生价值的教师网络团队培训,以校园网和教育管理系统维护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员培训,2011年以来累计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承办全市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或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活动,承办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开展中小学生纵横码应用训练、学生电脑作品竞赛、师生教育教学软件竞赛、中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口语比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县拥有进修学校附小、海陵中学、紫石中学、海安中专等纵横码训练示范基地,2013年进修学校附小被评为全国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实验示范学校。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我县申报的南通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电教专项课题6个,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2个,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6个,现都已经完成中期评估。承担江苏省援疆优质教学资源的修改 2 任务,完成了5门学科,75节课,约3000多分钟的视频材料修改工作,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完成了“江海天骄”贵州省独山县支教平台的开发建设,使独山县1898名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教师顺利通过网络访问江海天骄资源。

二、我县教育信息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教育信息化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总体水平不高。教学电脑严重不足。按小学、初中的生机比分别为10∶1、8∶1,师机比为1∶1的要求,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用电脑尚需再补充 1300台左右,老师用电脑尚需再补充 3500台左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薄弱。

二是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进展缓慢。具体表现“三通两平台”建设停滞不前。对照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我县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还未启动,仅仅是4所高考考点学校与县局网络中心和省教育专网实现了连接。

三是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人才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学历偏低,队伍结构老化等因素,导致绝大部分学校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不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低下。

四是信息技术应用依然停留在较浅层面。在多数学校,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只是面子工程和展示工程,信息技术使用率不高。在管理方面,我县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

三、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立足我县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规范与标准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为基础,根据我县实际,研究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中小学“班班通”等方面的建设规划和标准。要从保障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高度,修改完善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的考核条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应用指导意见。

三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经费长效投入机制。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方面,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把教育投入、信息化投入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特别是在教学电脑装备、“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数字 4 化校园创建三个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二是现阶段在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的条件下,也可以采取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市场化机制运作,增强发展活力。

6.县财源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搞好财源建设,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我们作为农业大县,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以后,如

何尽快优化财源结构,提高工商税收比重,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更是财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对全县财源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财源建设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工强县、以农富民、市场带动、科教先行”的思路,实行“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大投入”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培植财源,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总体态势良好。2003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4963万元,较去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0。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696万元,增长25.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5660万元,占地方收入的30.3,可比增长49;农业四税6842万元,占地方收入36.6,增长15.6;企业收入671万元,占地方收入3.6,可比下降56.8;其他各项收入5523万元,占地方收入29.5,可比增长54.1。从收入级次看,县级地方财政收入9886万元,可比增长31.5,占全县地方收入的52.9;乡镇级8810万元,可比增长12.7,占全县地方收入的47.1。今年1—3月份,地方财政收入2363万元,可比增长17.7,其中工商税收1110万元;农业四税完成560万元;企业收入完成156万元;其他各项收入537万元。我县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得益于近年来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四大重点工程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3年,全县民营经济总户数发展到2.1万户,注册资金11.6亿元,从业人员12.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2、12.1和10.8,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1个,全县各级各类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亿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5.1。

(二)重点企业税收逐步回升。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退民进步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如金曼克电气集团、金贵酒业公司、金樱纺织有限公司三个重点企业预计今年比去年增收700万元,重点企业发展已走出低谷,对财政贡献率增长趋势逐步呈现。

(三)部分税种成为财政新的增长点。去年通过积极推行综合治税、加强地方税源控管,重点加强了对城市开发、恒温库、棉花加工厂、肥料厂、蒜干厂、集市税收、契税、耕地占用税等零散税源的监管和征收。2003年,全县恒温库税收1200万元,比上年增加1倍。契税和耕地占用税3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3.9。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源建设的质量不优。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3年,我县不足5,低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县经济总量不足和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看,2003年,全国是86,全省是81,全市是75.5,我县为71。从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看,2003年,我县仅为30.3,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从税源结构上看,农业税收比重偏高,我县农业税收占地方收入的比重是37,有的乡镇高达80以上,全省平均为11,全市16。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2003年全县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9.5。

(二)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三年来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38以上,而全县财政收入近三年来年平均增幅20左右,投资的较高增长与财税的较低增幅不协调,培植财源的作用近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7.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篇七

关键词: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充分与否, 直接影响着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关系着社会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面了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 在单位全体员工中开展了疾控党员队伍现状和“四风”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疾控中心全体员工, 包括169名在编职工、151名外聘员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三)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员工对疾控中心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满意度和疾控中心存在的“四风”情况等。

(四)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出问卷320份, 回收279份, 回收率87.19%。

(五) 受访员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受访员工, 以普通员工和外聘员工为主体, 分别占48.75%和38.71%;在受访员工中, 男性占42.34%, 女性占57.66%, 以40岁以下年龄段为主体, 占59.86%。

二、党员队伍现状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下设6个在职党支部, 党员135人。其中在编党员116人, 编外党员19人。

从年龄分析, 35岁以下的党员73人, 占54.07%;36至45岁26人, 占19.26%, 46至55岁27人, 占20.00%, 55岁以上的党员9人, 占6.67%。

从文化程度分析, 硕士及以上研究生28人占20.74%, 大学本科73人, 54.08%, 大专28人占20.74%, 高中及以下6人, 占4.44%。

从专业技术职务看, 高级职称32人占23.7%, 中级职称43人占31.85%, 初级职称53人占39.26%。

近五年单位党组织自主发展新党员14名, 引进学生党员15名, 目前学生党员59人占43.7%。

三、调查情况分析

(一) 党员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86.73%的员工对单位党员队伍总体形象感到满意;91.01%的员工认为近年来党员队伍素质有明显提升;80.28%的员工认为本单位党员党性较强;80.5%的员工认为身边的党员确实有党员的样子, 尤其是在关键时候能看得出;82.96%的员工认为本单位党员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 参加组织活动情况

调查说明:85.72%的员工为单位党委开展活动正常, 且具有单位特色, 富有一定的吸引力;65.09%的员工能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14.54%的员工对感兴趣的内容能积极参加, 11.64%的员工表示能被动参加活动, 只有8.73%的员工表示不参加中心组织的活动。

(三) “四风”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83.39%的员工认为本单位党员干部单位不存在“四风”问题或问题较轻;87.18%的员工认为单位各部门工作作风总体较好, 在精文简会、提升效能, 简化接待、厉行节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81.45%的员工对党员领导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总体评价为好;87.13%的员工认为周围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融洽。

关于联系服务群众:31.87%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 密切与群众的感情最为有效;46.89%的员工认为以人为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方式最有效;14.29%的员工认为增加工作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的方式更好。

(四) 员工对党组织的期望

关于党员队伍建设当前最主要的任务:40%的员工认为希望消除党内腐败, 47.29%的员工希望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7.22%的员工希望严格党员“入口”, 畅通“出口”, 5.05%的员工则认为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最为重要。

关于党员教育需改进的方面:36.33%希望创新教育形式, 21.58%的员工希望丰富学习内容, 36.33%的员工希望学习教育能结合实际。

关于党组织提供帮助方面:42.34%员工表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党组织反映, 并相信党组织可以帮助解决;28.1%的员工表示, 虽然不会以主动向党组织反映问题, 但还是希望得到党组织的帮助;20.07%的员工表示不清楚哪些问题, 通过什么途径向党组织反映。

四、讨论

无锡市疾控中心党员队伍中青年党员、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党员占较大比例, 是在职党员队伍的主体。年轻化、高学历、技术性强正成为无锡疾控党员队伍的三大特点。同时, 笔者也发现在党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少数党员宗旨意识还不强, 组织意识比较薄弱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背景下, 部分党员对先进性的认识相对弱化, 思想观念淡薄, 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失落。

(二) 党支部发挥作用不平衡

部分党支部片面强调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 认为党支部只要抓好上级党组织指定的教育和活动, 完成年度支部考核工作的主要指标就行了, 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

(三) 党组织活动形式不新颖

8.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八

关键词:业务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使用;调查

为了解市直机关各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电子文件形成、备份、归档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收回问卷48份。

1 基本情况

1.1 业务信息系统已在大多数单位普遍使用。在问及您所在的单位是否配备使用有业务信息系统时, 回答“有”42人,占 87.5%; 回答“没有”2人,占 4.17%; 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2 半数单位使用业务信息系统数量不超过6种。在问及所在单位配备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量时,回答“1种~3种”11人,占 22.92%;回答“4种~6种”14人,占 29.17%;回答“7种~9种”8人,占 16.67%;回答“10种~12种”7人,占 14.58%;回答“13种~15种”4人,占 8.33%;回答“16种~18种”3人,占 6.25%;回答“>19种”1人,占 2.08%。

1.3 不同层级统一使用的系统中,市级占比最高。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中各层级所占数量时,回答“全国统一使用”29人,占 60.42%;回答“全省统一使用”33人,占 68.75%;回答“全市统一使用”40人,占 83.33%;回答“单位统一使用”35人,占 72.92%;回答“部门单独使用”27人,占 56.25%;回答“其他”8人,占 16.67%。

1.4 公文管理系统占比最高,账务管理次之,人事管理第三。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涉及的具体业务类型时,回答“公文管理”46人,占 95.83%;回答“档案管理”26人,占 54.17%;回答“账务管理”40人,占 83.33%;回答“人事管理”36人,占 75%;回答“资产管理”31人,占 64.58%;回答“车辆管理”18人,占 37.5%;回答“招投标管理”22人,占 45.83%;回答“其他一” 9人,占 18.75%;回答“其他二”8人,占 16.67%;回答“其他三” 7人,占 14.58%。

1.5 多数单位设有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全部业务信息系统的部门。在问及所在单位是否有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全部业务信息系统的部门(如信息中心)时,回答“有”34人,占 70.83%;回答“没有”10人,占 20.83%;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6 数据库文件和电子表格文件已超过文本文件,成为电子文件的主要类型。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格式时,回答“文本文件”39人,占 81.25%;回答“电子表格”45人,占 93.75%;回答“电子邮件”11人,占 22.92%;回答“数据库文件”48人,占 100%;回答“视频文件”10人,占 20.83%;回答“音频文件”12人,占 25%;回答“图像文件”18人,占 37.5%;回答“图形文件”19人,占 39.58%;回答“网页文件”5人,占 10.42%;回答“其他”32人,占 66.67%。

1.7 对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已经成为共识。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是否进行了备份时,回答“是”44人,占 91.67%;回答“否”0人,占 0%;回答“不清楚”4人,占 8.33%。

1.8 电子文件多头管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问及所在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由哪个部门管理时,回答“产生部门自行管理”44人,占 91.67%;回答“系统专门管理机构(如信息中心)”30人,占 62.5%;回答“档案室”12人,占 25%;回答“办公室”22人,占 45.83%;回答“其他”3人,占 6.25%。

1.9 只有半数人会使用本单位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在问及对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否了解或会使用时,回答“会使用”25人,占 52.08%;回答“了解但不会使用”16人,占 33.33%;回答“不了解也不会使用”7人,占 14.58%。

2 反映出的问题

综上,反映出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子文件的形成、产生,涉及不同层次的多个系统已是普遍情况,统一管理难度大增。二是业务信息系统的多样化与使用人员熟悉系统数量有限形成反差,将影响到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保管。三是专门负责管理与维护业务信息系统部门的设立,有助于从源头上对电子文件实施管理。但非文本电子文件种类与数量的激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虽然电子文件备份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电子文件多头管理的情况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变。

3 对策与措施

3.1 开展调查或建立年报制度,掌握辖区内业务信息系统的变化情况。增量电子文件多数来自各种业务信息系统,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各单位使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量、层级、类别了解较少。心中无数,家底不清,监管自然费劲。因此,应当通过定期调查,或者建立业务信息系统作用情况年报,来掌握行政辖区内各单位,特别是行政及公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使用业务信息系统的情况。

3.2 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必要的通用业务信息系统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业务信息系统种类繁多,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全部熟悉是不现实的。通过调查和年报,我们可以梳理出某一区域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若干种通用或公共业务信息系统,请相关机构与部门的专业人士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有所了解、掌握和熟悉。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3 推行形成部门保存电子文件,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档案化管理,并使之制度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文件形成后及时保存是电子文件管理最有效、最便捷、最安全的方法。但各业务信息系统对电子文件,或者称之为数据的保管有自己的一套程序与方法,与档案管理部门所要求的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方法不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数据)档案化管理,是较为可靠的解决方案。要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与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密切配合,一个业务信息系统、一个业务信息系统地摸清该系统的特点,重点是信息数据的格式、结构、类型,再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原则,制定出较为科学,重点是方便有效的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数据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3.4 尝试在信息中心等业务信息系统集中管理与维护机构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使之成为与档案室并列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保管地。从理论上和习惯上,档案室都应当是集中管理档案的地方。电子文件归档后成为电子档案,也应当由档案室集中管理。现实是档案室基本上不接触单位的业务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者对业务信息系统知之不多,有些甚至根本不了解。部分单位设立的专门集中管理与维护本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集中管理电子文件的思路。这就是在这种专门集中管理与维护本单位业务信息系统的机构建立单位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这种思路如果能够得以实施,档案室工作人员就可以从与多个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打交道,变为只与这专门机构打交道;从多点控制,变为一点控制。沟通的成本将明显下降,管理的难度将明显降低。

9.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1.1 调查背景:

陇脚乡月亮河村、补雨村分别是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月亮河村有9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488户、1892人,陇脚大寨是该村的村民组之一,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紧靠布依文化生态园,属乡一类扶贫重点村之一。全村农用地面积5521.6亩,其中:水田3862亩,旱地1659.6亩。村内无任何工业企业,农业仍为传统农业,空气、水体和土壤均未受污染,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最佳优势。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养猪、河内养鸭和林下养鸡。补雨村有9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482户、1917人,石头寨是该村的自然村寨之一,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70%以上,紧靠布依文化生态园。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的月亮河村,通过各级的大量投入,硬件设施有很大的变化,但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和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比还有很大差距。

1.2 调查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月亮河村和补雨村是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几年来初步取得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和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做一个调查,主要取得陇脚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相关数据,并分析它存在哪些不足与其原因,需要做哪方面的改善。通过对陇脚乡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查阅资料,并取得月亮河村和补雨村新农村建设所取得成效的相关数据。通过走访当地农户,切实获得当地农民收入及生活状况等一手资料。

1.3 调查方法:

1.3.1 调查地点:贵州省六枝特区陇脚乡

1.3.2 调查时间:2009年7月29日——7月31日

1.3.3 调查对象:月亮河村和补雨村农民

1.3.4 调查样本:随机抽样50户,月亮河村抽取25户,补雨村25户。

1.3.5调查方法:

①获得陇脚乡新农村建设的统计资料。

②走访当地农民,填写调查问卷。

③拍摄照片

2、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

2.1月亮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按照 “依法治乡、科教兴乡、旅游富乡、生态立乡、文化强乡”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月亮河村的丰富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1.1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种草养鹅等项目

①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底到5月,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成功实施了70亩的优质马铃薯种植。之后又实施100亩的蔬菜种植,先后种植了黄瓜、西红柿、无筋豆、棒豆、萝卜等,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积极带动了月亮河村生产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群众感受依靠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氛围。

② 稳定畜牧养殖业支柱,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步伐。月亮河村在发展畜牧养殖业上,采取了以稳步推进生猪,积极发展禽类,继续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后续经济支柱来抓。成功实施了林下养鸡、种草养鹅、养鸭等项目。目前,7万元的养鸭项目已实施结束,饲养农户达20余户,现饲养的鸭子已全部出栏,产生了一定的效益在加大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附产物,发展沼气和作为其他种植业的肥料,发展如经果林、粮食等后续产业。

2.1.2围绕村容整洁,抓好村容村貌治理

①完成由特区建设局具体实施的陇脚大寨房屋脊梁改造17户,投资约18万元;完成高潮、陇脚大寨、滕家寨等3个自然村寨的道路硬化约17000平方米,投资近18万元;建成8个蹲位的公厕1个,改造农户厕所50个100个蹲位;修建沼气池34个,补助资金近30万元;在陇脚大寨修建垃圾池2个;修建进组公路3.5公里;茅草房改造20户;种植优质梨240亩,12万元;种植麻竹280亩,6.92万元;清理陇脚大寨水井2口,完善了陇脚小寨、岩脚寨的水井和修建了水池,解决了8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

2.1.3围绕乡风文明,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六枝工矿集团30万元用于修建月亮河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改建学校1所,投资近49万元;制作《村民行为规范》、《文明卫生公约》等进行张贴宣传。从正月初一到正月三十,月亮河村和“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园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如、布依族的“油团”节、背媳妇跑长廊、丢花包、丢锈球、大力士抱沙包比赛、辨手腕、篮球赛、传统歌舞表演赛等,不断地丰富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2.1.4围绕管理民主,抓好村级村务公开工作

①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充实调整,配备了一名村党支部副书记,专门协助支部书记抓支部工作。有力地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在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核心作用。

②二是积极实施村务公开工作,及时调整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按照“群众关心什么、要求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按期进行村务公开,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确保群众满意。

3、调查问卷分析

3.1统计信息:

①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7份。

②每户平均人口约6人,每户人均耕地面积约0.76亩,家庭年总收入10779.79元。

③陇脚乡家庭年总收入分布图(单位:元)。

图一

图二

10.建设扶贫村有关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

市委办调查组

(2012年2月20日)

为更好的开展建设扶贫和“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受市委常委、秘书长委托,由市委副秘书长带队,调查组一行于近日赴**县**镇**村对有关情况进行调研。该村是市委**书记联系**县的建设扶贫点,也是“四深入”活动**书记的联系村。从调查情况看,该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村组干部战斗力强,具备扶持发展的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南部,地处三南路与**国道交汇处,距县城5公里。现辖12个村民小组,295户,1080人,党员30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全村稻田面积746亩,旱土200亩,山林面积3000亩,渔塘、水库面积200亩。

1、村级经济状况。2011年,全村农民年均纯收入4683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668元低千余元。因病、因残、特困低保户18户。村中大部分青壮年人外出经商或务工。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12人,主要流向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在本县工业园区务工人员50余人。其他村民大部分以渔苗养殖和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全村约60%的农户都培育鱼苗。全村没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但有集体收入。2011年全村集体收入为2.08万元,其中石头坳水库承包款12800元;4个红砖厂的管理费6000元;渔场管理费2000元。生猪养殖初具规模,有养殖大户5户,生猪存栏量1200头。总的来看,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无主导产业,种田种地、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不高。

2、村级组织建设。该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是趋好的。村里党务公开较规范,村支活动开展较正常。村支书***同时兼任村委会主任,今年47岁,年富力强,经历丰富,有十几年的村支两委工作经验,是全村的致富能手。12名村民组长中,党员5名,平均年龄56岁。30名党员中,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其中高中文化4人;平均年龄59.6岁。全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发展不多的问题仍然存在。

3、基础设施建设。较之前几年,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些发展,12个村民小组中,有7个通了水泥路。村级活动中心拟在今年启动建设。村里有小

(二)型水库一座,是全村水稻灌溉和骨干塘的主要水源。整体来说,全村基础设施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

4、精神文明建设。镇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乡风文明教育,大多数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一些村民思富、思进的愿望较为迫切。

为更好的建设村庄,充分发挥本村优势,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村制定了2012年至2014年三年发展规划。主要包括:

1、村级活动中心建设。共四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同时配备办公设备,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老年活动中心等

2、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水利设施建设。该村石头坳水库为小二型水库,水面面积100余亩,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年久失修,现已是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同时,6处骨干塘、2500米水渠水沟急需清淤防渗。二是电力建设。增设变压器2个并增容,线路增粗。三是村道建设。实现户户通水泥路目标,总长4公里。四是通讯设施建设。全村12个组开通有线宽带。

3、安全饮水工程。全村12个组295户全部用上自来水。

4、村容村貌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改厕295户,改厨295户。搞好亮化、绿化和净化。在亮化上,对全村所有房屋外墙进行粉刷、装修;绿化上,对全村所有院落、道路进行绿化,面积约10亩;净化上,建好垃圾池,配备垃圾运输车对垃圾进行收集转运。

5、学校建设。对学校操场和通往学校的道路进行硬化。

6、产业建设。一是扶持牲猪养殖大户,达到年出栏3000头的目标。二是建设绿色休闲生态农庄。该农庄集种、养、吃、住、休闲、娱乐于一体,带动村级旅游业发展。三是发展壮大鱼苗养殖规模。建设规模化养殖场,以规模带动产业,以规模促进效益。四是建设绿色环保农产品特色基地。种植绿色环保蔬菜,养殖农家鸡、鸭、鱼等,形成农家土产特色,做响农家土产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不高,村民也不富裕。尽管村支两委实施了开源节流,全村群众也团结一致,积极给予支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要实现自定的村级三

年发展规划,资金缺口巨大。

2、电力供应不上。**村各村组分布较散,电力线路长,全村只安装了一个变压器,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目前的供电能力不仅难以满足当前农村电器化日益普及的需要,更难以满足**村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渠道不宽。由于未开通宽带及有线电视,**村目前的信息渠道尚不宽广。**村群众主要通过手机、人工等渠道获取信息,导致有时获得的信息较为滞后,甚至过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农副产品的外销,影响了**村经济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村是市县两级从多村中挑选出来的建设扶贫和“四深入”活动联系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在活动开展初期,我们建议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件事:

1、组建队伍,集聚合力。市委办作为联系**村的牵头单位,应及时组建驻**村建设扶贫工作班子。建议由市委副秘书长***任组长,市委政研室、市水利局、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办赴**县挂职的同志,市委政研室、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分管领导,**县委办、**镇有关领导为成员。组建好工作班子后,要对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进行分工,调动参与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建设扶贫的工作合力。

2、深入调研,完善规划。我们此次的调研,是一个初步的、只针对全村面上情况的调研,因时间紧,并没有深入各村民小组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建议“四深入”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再由市委办牵头,组织市委政研室、市水利局、市卫生

局及县委办、**镇有关人员,再次深入各村组宣讲政策、调查研究。要对**村三年(2012年—2014年)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等进行研究,并结合调研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搞好规划的纵横对接,理顺发展思路,确保建设扶贫有规可依、取得成效。

3、突出重点,推动发展。搞好**村建设扶贫工作,应认真落实市委开展“四深入”活动、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等重点,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民持续增收,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增长。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应抓好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能源建设、现代通讯建设等。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基地建设。抓住今年1号文件出台的机遇,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油茶种植业,建设绿色环保农产品特色基地。利用已有基础,抓好以牲猪、鱼苗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场。三要加大劳务科技培训力度。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搞好示范带动,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建设扶贫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积极发展一批思想素质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特别要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

11.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表 篇十一

关键词: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服务;发展

工业是涪陵区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高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工业涪陵”建设,涪陵工业以三大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326”工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加快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近年来,涪陵李渡、白涛、清溪三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实现了涪陵工业由抓“点”到抓“面”的转变。各园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独具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涪陵工业的发展。

一、三大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涪陵区三大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及战略定位

涪陵坚持“大开放、大园区、大发展”思路,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逐步形成以了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把园区打造成为涪陵大开放核心平台。

1.涪陵工业园区A区(李渡工业园区),是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临港物流为主导产业,打造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力争在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其中机械制造及新材料产业800亿元)、成为重庆市一流的特色工业园区。B区(龙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纤纺、装备制造等产业和临港经济。

2.白涛化工园区,重庆白涛化工园区是重庆市政府2006年12月批准成立的市级特色化工园区,由重庆市化医集团和涪陵区政府共同开发建设。园区启动区面积6平方公里,拓展区15平方公里,共21平方公里。园区依托建峰工业集团、天原化工公司、化医大塚公司、华峰工业园等基础,进一步深化链条和拓展外延,实施项目扩充产能、增加规模、壮大基地。 突出园区功能定位,集约发展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化下游产品加工、氟化工、磷化工等六大化工产业及十三大产业链。 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3.清溪铜铝产业园区。清溪铜铝产业园区10平方公里,利用“濒临长江,水陆交通便捷,物流运输发达;毗邻周边地区氧化铝供应大基地,原料配置条件优越;已经拥有全市70%产能的电解铝和最大规模的阳极碳素生产企业,铝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汇集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的聚龙电力公司直供电不仅强劲支撑高载能工业发展需求,而且具备相对较低的电价优势”等条件,建成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铜铝产业园区。预计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二)涪陵区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涪陵区“十二五”工业及能源发展规划》,涪陵把园区作为工业的战略平台和核心载体,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结,功能集成、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拓展, 取得巨大成就。

1.建设规模

目前,已完成了71平方公里的涪陵、白涛、清溪三大园区布局,成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开放平台,无论是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还是天然气、电力能源保障等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重庆40个区县中首屈一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兴园之本,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招商,视野紧盯世界500强及产业发展新动态,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際、国内产业分工。近年来成功引进了东方希望集团蓬威石化投资25亿元建成年产90万吨PTA项目和投资40亿元技改扩能项目、江苏攀华集团投入40亿元建成150万吨系列薄板项目和投资60亿元正加紧建设年产250万吨车用薄板项目、浙江华峰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60万吨己二酸和聚酰胺项目,仅此三项投资额度大、产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到2015年,将至少聚集1 000亿元的产能,充分发挥龙头牵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作用。

2.成就

2011年三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24.2亿元。已建成投产的入园工业企业达到7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7.5%。重点企业支撑明显,33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653.28亿元,增长48.8%,占全区规上产值的84.3%。蓬威石化PTA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96亿元,成为全区首个百亿元级工业企业。三大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81.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1亿元。工业园区进一步成为推进涪陵建设“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战场。

3.实施产业布局突出涪陵特色

涪陵工业逐步形成“园区+基地+集群”的“326”发展格局,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工业园)、白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导产业渐成体系,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总量比重达53.4%;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获批并启动建设;涪陵成为西部唯一的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龙桥和白涛热电联产等能源项目开工建设,船舶制造、能源保障两大基地已具雏形;基本形成医药食品、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能源等六大产业。

二、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实力不够强、结构不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奋斗目标存在差距,传统增长模式面临较大挑战,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目前,涪陵工业园区仍有不少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加工贸易为主。科技企业和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产品较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园区内目前新兴产业比例还不高,很多产品都属于初加工产品,深加工增值能力较低,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少。因此,加大高科技企业的引进,改变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涪陵工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园区早期对入园企业把关不严,门槛较低造成先期入园的企业较为杂乱,几乎没有产业联动,产业集群流于形式,企业互不相关,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三)交通物流规划和建设滞后

在涪陵的三个工业园区中,交通本应是发展的优势,但是从调查情况看,交通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高速公路通达里程有限,目前只有李渡园区(A区)能快速连接到渝涪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运输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承担园区货物的流通。龙桥园区(B区)企业主要分布在茶涪二级路两侧,物资进出运输通道单一。目前,龙桥场镇路段和石塔光彩基地路段亟待改造以适应物流需要。其次,铁路运输线路单一,白涛、龙桥两园区有铁路货运站,但只能依赖渝怀铁路一条线路,运载能力十分有限。再次,水路运输受季节性限制,虽然三峡水库蓄水,大吨位的船舶能够直接抵达三个园区。但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只能是季节性的,每年的4月至10月是水库的枯水期,船舶受吃水深度和港口自身条件限制,很难达到预期运输能力。

(四)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国内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生存难以维系,扩展意愿不强,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按照各园区发展思路和要求要突出特色,努力形成产业、产品集群,比如白涛园区重点发展化工业、龙桥园区重点发展化纤纺织产业,造成招商引资产业单一,对项目要求较高。因此,虽然目前有项目正在洽谈,但离落地仍有一段距离。

(五)资源总体匮乏,环境约束趋紧,能源保障供给压力增大

一方面,天然气保障不力,园区发展受制约。 从几个园区的调查中发现,受供气大环境影响,目前园区天然气缺口较大,据园区负责人估算天然气缺口全年在10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企业停产待气,如龙桥园区涪陵化工公司“2020”项目建成数年至今仍未投产;白涛园区建峰“二化”工厂投资30亿元停产待气一年,去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今年因天然气供应不足白涛园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天然气保障不力导致几个园区在招商引资中对用气量大的项目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园区发展空间有限,拆迁安置难度愈加增大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是一个必要条件。目前可供土地资源有限,取得土地批文困难,一批项目开工在即,土地配置却一时难以到位。在李渡园区,为了及时获得建设土地,专门开展了一次“百日攻坚”活动,到目前仍然有住户没有达成拆迁安置协议。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不足

近两年来,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而产成品价格严重下滑,造成很多企业产品成本价格高,竞争力不强,导致园区一些企业亏损。2012年上半年,龙桥园区企业亏损面达70%以上,尤其是蓬威石化上半年累计亏损高达2.37亿元。白涛天元化工一季度亏损1800万。

(七)个别区级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据园区企业反映,个别区级部门仍存在办事拖沓、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不良现象,更有权力寻租、行业垄断的违纪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园区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此外,同全市主导产业的结合性较差,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弱。这对于将涪陵打造成为“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的建设目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促进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倾力对外招商引资

抓工业就是上项目,项目就是工业的源头河水,没有项目,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就会衰竭。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必须扩大对外开放,依托优势资源切实对外招商引资。只有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才能最终实现打造“工业涪陵”的目标。一是以企招商。依托区内现有重点企业利用产品优势,吸引生产其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向涪陵靠拢,在涪陵落地,实现零距离运输,从而处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二是以商招商。对已落户涪陵的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投资者亲身感受涪陵亲商、安商、富商、尊商的良好创业氛围,形成以商招商的良好基础。激励已落户涪陵的投资者与国内外关联度强、优势互补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强联合,做长产业链,使之具有更大规模和更强实力。三是以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七大产业,抓好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的引进,形成产业集群。四是以比较优势招商。依托涪陵地处西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处一圈与两翼的重要节点的优势,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可靠的能源保障、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品牌的投资者来涪置业。五是以核心技术招商。利用本地企业的核心技术或校地合作研究開发的核心技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参股发展。

(二)加强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有工业企业是涪陵发展的根基,也是工业发展依靠的重点。按淘汰一批、限制一批、整合一批、提高一批、发展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现有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逐步处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走联合之路,推进现有产业和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改变现有生产企业分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现状,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各支柱产业按照产业政策调整投资方向,靠新出强,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项目和产品,推动产品向系列化、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化、高附加值发展。三是加强资源配置,加大政策导向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畅销产品倾斜,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五是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加速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发展。大力支持和推进各产业核心企业申报国家级和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技术开发能力,培育发展一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切实提高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策、程序和标准的透明度,减少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从政策上加大扶持产业链条的延伸。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策划、包装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有序投入,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发挥行业总体效益。通过行政立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规范运行。通过制定和落实规划,引导市场促进消费,使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符合市场规范要求的产品。进一步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搞好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能源保障是涪陵工业发展的短腿,是涪陵工业发展的第一位,打造“工业涪陵”必须加强能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电力:加强现有电力供应保障和需要侧管理;积极寻找电源,加快电源点建设;已经打通与贵州电网通道,增加了从贵州等地购进的电力,电力供应更加有保障。天然气:争取重庆气矿增加供气量;加强与垫江浅层气矿、开县气矿等衔接,争取落实最大限度的供气支持。煤炭:参与周边煤炭开采,与周边产煤区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要利用好疆煤入渝,确保火电厂、用煤企业的煤炭供给。运输:增加渝怀铁路货运量,推进渝怀铁路复线、涪利铁路、涪南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涪陵段建设,加快涪陵码头、港口建设步伐,提高水上运输、装卸、储存能力和通达速度,以及进出口货物通关速度,提高原材料的运进和产品运出能力。土地: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招商引资平台,提高园区工业用地的融积率。

(五)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氛围

一是落实财政导向投入。逐年增加新型工业化财政专项资金,以用于重大工业技术改造、创新研发、资源节约及清洁生产等重大项目的导向性投入及贴息。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基金,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支持。用好用活工业园区建设优惠政策,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向上积极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投入专项资金等。四是积极争取在项目布局、标准上的支持。寻求国家部委对涪陵园区重大工业项目特别石油化纤纺、冷轧及薄板、铸锻件和煤化工等项目的布局、核准上大力支持,以解决园区产业空心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各种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企业奖励实施办法、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重大项目建设奖励办法,完善对创建国家级品牌奖励办法等。

(六)大力招才引智,满足产业发展对智力的需求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培育企业家队伍;加快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通过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努力,组建相应的行业人才信息库和专家库,为企业提供人才自荐、推荐、查询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力,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研究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的创造力,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需要。三是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首席专家决策体系。通过政府与各高校签定的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精选和我区七大支柱产业相对接的资深专家,建立产业发展专家决策咨询系统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我区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产学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七)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积极引导、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开展争创重庆名牌、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活动,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培育、创造名牌,不断优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社会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市场名牌产品的企业继续给予奖励。加大整体宣傳力度,强化品牌形象,提高涪陵及涪陵工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高起点高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园林式园区

一是要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园区。涪陵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规划先行,可通过全世界招标的形式,聘请全球著名规划公司为涪陵量身打造园林式工业园区。二是要合理规划园区各大功能区,如生产厂区、生活服务区、科研开发区和商务商贸物流区等。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园区周边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疗和娱乐场所等,以满足入园企业员工的需求。四是要高度重视园林式园区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入园企业要努力提高厂房周围绿化面积,建设环境优美宜人的厂区。

参考文献

[1]涪陵区第四次党代会、第四届人代会调研工业经济工作情况材料[R].

[2]涪陵打造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对策研究[R].

[3]重庆市涪陵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4]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2011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Z].

上一篇:描写冬天寒冷的美文下一篇:入党外调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