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2024-06-21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精选11篇)

1.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一

如何提高挤压APS工业铝型材产量

在铝及铝合金半成品生产中,挤压是主要成形工艺之一,挤压产品(型材、管材及少量的线材、棒材)约占全部半成品的30%。1998年,全球的铝半成品产量约19100kt,其中挤压产品为5820kt,品种已近40000种。全世界铝材工业铝型材挤压机在5500台以上,中国大陆的在 2500台以上,台湾省约190台。不过,工业发达国家98%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挤压力超过15MN,但中国90%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挤压力在15MN以下。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开工率不 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平均能力利用率约65%,其中日本的最高为91.6%,北美和西欧的约70%,中国的35%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生产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生产率的措施很多,如提高装机水平、提高工人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等这样普遍性的措施。本文着重谈一些如何提高产量与质量的更为具体的措施。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工人是提高产量的前提

对提高挤压产品的产量来说,先进的装备、高素质的工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有的2500多台工业铝型材挤压机中,够得上国际水平的只不过25台左右,即约1%,如南平铝厂的14.5MN(1600UStf.)工业铝型材挤压机与25MN(2750UStf.)工业铝型材挤压机、天津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从意大利引进的55MN(5500UStf.)工业铝型材挤压机、裕华铝业有限公司从美国西马克.萨顿公司(SMS Sutton)引进的 21 MN2(2200/2500Ustf.)的工业铝型材挤压机、西安飞机公司从日本宇部兴产公司(UBE)引进的21MN(2350Ustf.)与 16.3MN(1800Ustf.)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等。

我国铝挤压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应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与建设,对现有的有改造价值的工业铝型材挤压机最好改造成现代化的高水平工业铝型材挤压机。新引进的正挤 压机应装有:计算机辅助正挤压系统(CADEX—Computer Aided DirectExtrusion),以使在等温挤压期间都处于最大挤压力作用下,尽量缩短实际挤压时间;需装有超精细的液压油过滤器,并有连续监测液压油 质量与温度的仪器;装有各项工艺参数显示与监控电子系统PICOS(Process Information &ControlSystem);还应有MIDIS系统(管理信息与诊断显示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Diagnostic Indication System),以显示各项工艺参数与生产情况的种种信息,以及对设备的故障及时发出警告与显示信号,指导维护与检修,最大限度地缩短停车时间;等等。温度控制与提高产量的关系

通常,如果没有非预定的停机时间,那么最大产量主要决定于挤压速度,而后者受制于四个因素,其中三个固定不变而另一个则是可变的。第一个因素是 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挤压力,挤压力大的可在锭坯温度较低时顺利地挤压;第二个因素是模具设计,挤压时金属与模壁的摩擦通常可使通过的铝合金的温度上升35~62℃; 第三个因素是被挤压合金的特性,是限制挤压速度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型材的出口温度一般不可超过540℃,否则,材料表面质量会下降,模痕明显加重,甚至出 现粘铝、凹印、微裂缝、撕裂等。最后一个因素是温度及其受控程度。

如果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的挤压力不够大,很难顺利挤压或甚至出现塞模现象而挤不动时,就可提高锭坯温度,但挤压速度应低些,以防材料的出口温度过高。每一个 合金都有其特定的最优的挤压(锭坯)温度。生产实践证明,锭坯温度最好保持在430℃左右(挤压速度≥16mm/s时)。6063合金型材的出模温度不得

超过500℃,6005合金的最高出口温度为512℃,6061合金的最好不大于525℃。出模温度的不大变化也会影响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挤压筒温度也是很重要的,特别应注意预热阶段的温度升高,应避免各层之间产生过大的热应力,最好是使挤压筒与衬套同时升高到工作温度。预热升温 速度不得大于38℃/h。最好的预热规范是:升高到235℃,保温8h,继续升温到430℃,保温4h后,才投入工作。这样不但能保证内外温度均匀一致,而且有足够的时间消除一切内部热应力。当然在炉内加热挤压筒是最佳的预热方式。

在挤压过程中,挤压筒温度应比锭坯温度低15~40℃。如果挤压速度过快,以致挤压筒温度上升到高于锭坯温度,就要设法使挤压筒温度下降,这不 但是一件麻烦的工作,而且产量会下降。在生产速度上升过程中,有时受电偶控制的加热元件会被切断,可是挤压筒温度仍在上升。如果挤压筒温度高于470℃,挤压废品就会上升。应根据不同的合金确定理想的挤压筒温度。

千万不要认为预热挤压筒是在浪费时间、消耗能源。有一个工厂有一次为了赶生产任务,一方面用内部电阻元件加热,另一方面又以液化气烧嘴加热。在 这种情况,温度无法测量与控制,会产生巨大的热应力,内衬温度高,膨胀比外套的快,以致挤压筒裂开,并听到“炸裂”的声音。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挤压轴在工作过程中会积蓄内应力,这种应力大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疲劳裂纹,一旦受到非轴向的径向力作用就会断裂。因此,挤压轴的累计工作时间达到 4500h后,最好进行一次消除应力处理,在430~480℃保温12h,然后随炉冷却到50℃以下。遗憾的是,我国很少有工厂照此处理。

生产高档优质表面建筑型材时,对挤压垫温度也应严格控制,以减少表面色调不一致废品量。固定挤压垫的质量比活动的好得多,能积聚更多的热量,因 而能降低锭坯端头温度,能减少杂质进入型材内,有助于提高产量。美国卡斯图尔公司(Castool)采用压缩空气冷却挤压垫与挤压轴,使其温度降到50℃ 左右[1]。

模具温度对于获得高的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不得低于430℃;另方面,也不得过高,否则,不但硬度可能下降,同时会产生氧化,主要在工作带。在模具加热过程中,应避免模具之间紧靠着,阻碍空气流通。最好采用带格的箱式加热炉,每个模放于一个单独的箱内。

锭坯在挤压过程中的温度升高可达40℃左右或更高些,升高量主要决定于模具设计。为了获得最大产量,对各项温度决不可忽视,应记录各个温度并严加控制,以找出机台的最大产量与各项温度的关系。最后,挤压生产厂的员工都应牢记:温度的精密控制,对提高产量是至关重要的。Optalex控制系统

丹麦阿列罗得市(Alleroed)阿卢马克公司(Alumac)开发的Optalex控制系统可装于常规的等温工业铝型材挤压机上,可与大多数PLC系 统接口,始终控制材料的出口温度恒定,可使一根锭坯的挤压周期缩短5%~35%,使挤压工作达到最优化,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产品质量,各项性能始终均 匀一致。图1挤压速度、温度与挤压时间的关系

实线—装有Optalex控制系统的等温挤压;

虚线—常规等温挤压;A—时间节约

Optalex系统由3种元件组成:红外线照相机,操纵盘与过程控制系统。温度测量系统是非接触式的,建立在对靶的多波长红外线扫描原理上。照 相机内装有激光装置,发射的激光始终对准靶面的中心。照相机安于尽量靠近模出口处,因而能精确地测定型材的温度。操纵盘是用标准的工业硬件专门设计的,而 软件系统则是根据用户提供的数据(模具型式与数量、合金类型、最大挤压速度与温度)设计的。生产数据全部储存于磁盘内,可随时提取。

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system)有3个独立过程控制,各司其职;信息传递(conmmunication),控制与温度测量。该系统根据照相机拍得的数据与 部分传来的信息进行闭环控制演算,对有关参数进行自动控制,使型材的出模温度保持恒定。瑞典型材集团公司31.5MN工业铝型材挤压机提高产量的措施

瑞典型材集团公司(Profil Gruppen)于1998年投产了1台意大利联合金属工程公司

(CometalEngineering)设计制造的31.5MN工业铝型材挤压机,用于挤压汽车工 业型材与建筑型材[3]。该生产线有两大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废品,以提高产量;对环境污染降到了当今世界最低水平,可谓是一条“绿色”的样板 挤压生产线。

挤压锭直径为250mm,可生产挤压比为45~50的型材,型材的线密度为2.46~2.216kg/m。非工作(辅助)时间为15s,采用梯度加热,以实现等温挤压,并严格控制型材出口温度,以达到最合理的最大挤压速度。

由于产品产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工人素质,所以在未投产前就对操作工人与维修工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对降低废品量的具体措施如下:

—加长锭坯,由过去的900m增长到1100mm,而压余厚度仍为25mm。

—利用热剪,可使金属实收率提高4%。

—在型材的焊合处锯断。因而,在43m长的材料上产生的废料长度仅1m,而常规料的长度为44m,产生的废料却长达2.5m。这样改的结果是成 品率提高3.3%,同时,由于精心控制挤压速度,型材的表面质量也有所提高。另外,特别注意型材在后部设备上的运动状况,尽量避免擦伤与划伤,使成品率提 高0.5个百分点。

—尽量减少零部件的磨损,采用自动润滑,以缩短维护检修时间,延长生产有效时间,尽量采用精密结构。

该厂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给予了特别注意,瑞典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全球对环保要求最严格的地区之一。工厂的最大噪声为70dbA, 因此,圆锯与牵引机都安于隔声室内。加热炉排放的烟气中的NOx最大含量为55mg/MJ,CO的最大含量为100×10-6。并设有热交换系统,利用废 热加热生活用水,使排入大气的烟气温度低于150℃。厂内所有设备的零部件都用水清洗,锯屑采用特殊装置接收,不会掉落到地面上。全部设备都经过安全分 析。瑞典型材集团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典型的“绿色”工业铝型材挤压厂,代表了工业铝型材厂的发展方向。

资料整理——东莞市旭昇铝制品有限公司

2.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二

一是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不到位, 各地对深松整地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地方认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绿色、特色农业, 促进龙头企业建设这些工作, 就可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切问题, 忽视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和基础建设工作, 特别是对深松整地认识不高, 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农民只注重种地, 不注重养地, 对深松整地的作用认识不清, 有些农民认为使用小四轮拖拉机也能整地, 虽然达不到深松整地的要求, 也比不整地强, 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产量逐年降低。

二是现有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地块零散, 不具备大型机械的作业条件, 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挥。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作业, 每家每户的整地时间不统一, 大型机具无法连续作业, 加之农用柴油价格持续上涨, 人工费的大幅度提高, 增加了作业成本, 影响了农民整地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应该报废的大型拖拉机状态不好, 带病作业, 加上松、耙机具数量少, 与大型拖拉机不配套, 也影响了秋整地的数量和质量。

三是基层干部组织不到位。由于农民对深松整地的认识不够, 有些个别群众的思想跟不上农业的发展形势, 对深松整地采取抵制情绪, 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基层干部怕统一组织整地农民上访告状;有的干部认为无事一身轻, 做得多麻烦多, 不愿意协调组织。由于缺乏当地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积极引导, 很多地方的大型拖拉机年作业量低于5 000标亩的盈亏点, 处于亏损状态。

从我省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看, 秋整地特别是深松整地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 提高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 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扩大“土壤水库”容量, 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 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应用深耕深松技术, 由于使土壤胀缩松土, 随着季节的变换, 土壤冬冻春融, 干湿交替, 使土壤趋向疏松、孔隙度增加, 储水能力明显增强, 当降水量在27~34 mm时, 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未深松地块高2~3个百分点, 同时可提高地温0.6 ℃;秋季深松整地, 比春季垄翻整地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 相当于每亩地多含3~5 t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 可以接纳秋冬降水, 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 能有效地解决我省十年九春旱问题。

第二, 深松整地可以小投入大产出。从投入上看, 采用大型农业机械深松整地, 每万亩耕地一次性机械投资只需30多万元, 而形成万亩水利有效控制面积需要投资400多万元, 就连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也不能完全实现水灌。因此, 解决干旱问题的一个明智选择, 就是靠深松整地建立起“土壤水库”。据统计, 我省三年共计节支总额1 125万元。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农民已经认识到深松整地带来的农业效应, 征地面积逐年增加。

第三, 深松整地可以抢农时、增积温, 减少低温冷害对农业的影响。我省地处高纬度地区, 常年有效积温在1 700~2 800 ℃之间, 无霜期100~135天, 有效积温不足, 冷害频繁是影响我省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特别是北部地区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更大。通过秋季深松整地, 使耕地达到播种状态, 第二年春季可以适时早播, 争得有效积温200 ℃以上。并且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 春季寒气散发快, 地温普遍高于没整地的地块, 有利于作物生长, 促进作物早熟, 降低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品质。

第四, 深松整地可以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标准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土壤耕作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初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整地达不到标准, 农业标准化就无从谈起。只有把耕地整平耙细了, 才具备实现播种、施肥、植保等作业标准化的条件, 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实施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 抓好了深松整地, 才谈得上农业标准化, 有了农业标准化才有农业现代化。黑龙江垦区系统80%的耕地实行了标准化生产, 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领先,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整地。

第五, 深松整地可以保护耕地,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 在不少耕地中, 每年消耗土壤中氮、磷、钾的返回率分别只有60%、54.5%和87.3%;有机质的返回率仅有50%, 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由6%下降到2%~3%;一些耕地由于水蚀、风蚀, 耕层逐年变薄, 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更关系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应用深松整地、机械根茬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每亩能减少沃土流失40~50 kg, 净增有机质含量1.33%, 增加含水量1.5%, 弥补有机质自然矿化量的73%, 等于每亩地增施有机质含量5%的农家肥料1.9 m3。相关数据显示, 形成1 cm的黑土层需要100万年。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一是在秋整地中扩大深松面积, 利用其增加蓄水且动土面小的特点, 减少耕地的风蚀、水蚀。二是在风蚀、水蚀严重的西部地区, 可以在秋整地深松的基础上, 实行保护性耕作, 免耕播种。专家指出, 土壤越不动它越好, 以利用团粒结构及细菌的保护, 加以覆盖层以下腐烂, 土壤会越来越好, 覆盖层防风、防旱、防墒。加拿大经过10年实验证明, 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2个百分点, 明显减少水蚀、风蚀, 农业增产10%左右, 并因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我省农垦系统已经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的探索,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可以在秋整地中加大根茬秸秆还田力度, 这样每亩耕地每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40~50 kg, 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加0.04个百分点。在保护耕地,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上, 深松整地措施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六, 深松整地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深松整地能够创造一个土层不乱、虚实并存、蓄水保墒的耕层结构, 有效地调节土壤中的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的关系, 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能够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多点实验证明, 深松地块的玉米比没深松的主根长74 cm, 次生根多出20根, 百粒重增加1.4 g, 亩增产100 kg左右。特别是实行连片整地, 不仅提高了作业质量, 还可以降低油耗, 减少耕地损失, 更大幅度地增加产出效益。海伦县海北乡2008年红星农场深松整地面积1 7 万亩, 比传统耕作每亩增产50~75 kg, 增收200万元。

第七, 深松整地技术节能效果明显。由于近几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对农机补贴的力度加大和我省在农机具配套设施的投入增多, 先进的整地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的应用, 使我省的机械整地作业面积和作业效果明显增加, 由于要求作业速度高, 作业速度可高达9~10 m/h, 而且整地效果好。标亩耗油在0.7~0.8 kg, 比东方红—1002型拖拉机作业效果好。比东方红—1002型拖拉机节约油耗25%~30%, 降低了成本, 节约了能源。

总之, 深松整地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深松整地技术的推广既能提高粮食产量, 又能节约农业用水, 降低生产成本;既能发展农业生产,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既能立足当前农产品有效供给, 又能培肥地力,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三

研究人员3月2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研究论文《保障粮食安全的土壤—作物综合管理体系》指出,与农民习惯相比,高产栽培研究尽管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氮肥用量与农民习惯相比几乎增加了3倍,氮素生产效率不高、损失严重;而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在不增加氮肥用量的同时,将玉米产量从6.8t/ha增加到13.0t/ha,增幅达91%,相应的氮肥生产效率从每公斤氮肥生产26公斤粮食增加到57公斤粮食,同时实现了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目标。这为国际上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十一五”以来,张福锁领导的团队在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支持下,建立全国协作网,并与美国、德国科学家开展紧密合作,以期为解决国际上快速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问题探索可行途径。

课题组从品种、密度和播期等措施上对玉米生产体系中进行重新设计,以最大限度利用光温资源,提高玉米产量;基于根层养分调控的原理,合理施肥满足高产群体的养分需求,避免不合理的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玉米产区开展了66个田间试验,并将研究结果与4548个农户调查数据、43个高产栽培研究相比较。

4.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四

【摘要】本文把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作为变量因子,阐述了指数施肥、平均施肥等不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与一些作物产量和生长状况的关系。

【关键词】施肥方法施肥量产量

【正文】

肥料是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有“植物的粮食”之称。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认识到,施肥时增产的重要措施,只有满足作物对营养的需求才能获得作物的优质、丰收。使用肥料可以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和循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获得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是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地表水、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由于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生产量和使用量开始呈扩大化发展。中国也是其中的大户。但近年来,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加大,增产效果逐渐减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气候、土壤状况、政策等之外,还有农户施肥方法和施肥量的不合理。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1]。增加肥料投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 化肥施入土壤后, 由于施肥、灌溉方式不当而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其施入量的30%~35%[2]。过多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倒伏、后期贪青、加重病虫害发生和稻米品质变劣等危险[ 3~6]。这样一来,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成为当前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限制因素。综合国内外各主流施肥方法,主要有日本的“V”字型施肥法、深层施肥法、片仓施肥法、桥川潮施肥法、侧深施肥法、前轻-中重-后补、前稳-攻中法、前促-中控-后补法、前稳-中保-后养平稳促进的施肥方法,国内外最新的施肥方法有水稻一次性施肥,实地、实时施肥管理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等[7]。朱存福[8]等以台湾相思苗木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台湾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

了常规浇水和水分胁迫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对相思苗木分别以平均施肥、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实验表明,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常规浇水比水分胁迫更有利于苗木生长,其中平均施肥对苗高、地径生长最有利,而指数施肥更有利于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常规浇水条件下,指数施肥苗木生物量积累最多,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则是平均施肥效果最好。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于植物的生长积累方向的积极作用不一样,但究其本质,都是促进植物的生长。王冉[9]等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从实验结果看,指数施肥和平均施肥两种施肥方式对于这两种苗木的生长促进作用呈现显著水平,且在实验过程中,指数施肥的生长促进作用较平均施肥有一定的滞后作用,但到了后期,指数施肥对其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长等各形态指标的生长促进作用均比平均施肥显著。这可能与植物的需肥量随着生长旺盛期的到来而逐渐增加有关系,也体现了施肥的时期性。对于以茎、根、花、叶、种子等不同收获方向的植物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指数施肥方法可以满足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养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生存竞争力,节省肥料,同时也避免了多余的肥料对土壤造成污染[10~16]。除此之外,施用相同的肥料,基追施结合比一次性基施增产效果显著,原因在于中后期追施有助于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所致[17]。在施肥过程中也要注意各种肥料的按比例混合施用和施用次数的控制,不同的肥料施肥方法也不尽相同[18]。尽管施肥可以使作物显著增产,但是在能不能提高作物的质量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究[20]。赵世伟[21]等以春麦为研究材料,探索了施肥方法对改善肥料氮素运移及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肥方法是影响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还是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不同施肥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行施肥方式基肥和12/ 基肥+ 1/2表追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均为最低,肥料利用只有22.32 %和26.42 %。通过对改进后的施肥方法与现行的基肥和1/2基追+1/2表追两种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基肥量可以降低土壤肥料氮素的固定和残留,改表追为深追可以使NH3挥发损失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将土体追肥改为土体追肥与叶面追肥相结合,可以显著地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少不明途径损失,使农田春麦系统“三高一低”,肥料氮素运移特征得到改善,同时,充分发挥了氮肥的增产效益。其中以1/4基肥+ 1/2深追+ 1/

4叶喷施肥方法效果最为明显,这种施肥方法不仅满足春麦不同时期氮素的需求,较现行施肥方法增产18.8%~ 39.0%,而且使春麦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9.59 %,土壤残留率降低到9.3%,挥发损失减少到5.7%,将不明途径损失下降到25.41 %为最低,明显地改善了农田春麦系统肥料氮素的运移特征。充分发挥了肥效。为了使肥料发挥其最好的效果,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于化肥价格、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土壤质量、粮食作物种植目的等各主客观因素,在施肥量方面很多地区开始出现化肥施用过量的倾向[22]。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日常生产中最常用到的三类肥料。杨绍聪[23]等以不同施氮量为变量,测定了菜豌豆的根瘤干重、豌豆产量等指标,实验发现,菜豌豆根瘤干重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种肥不施用N肥时单株根瘤干重最大,但随着种肥施磷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全部磷肥作种肥施用时单株根瘤干重最大。N 素不同用量对菜豌豆产量有明显影响,种肥以不施用N 素肥料而施用50%~100% 磷肥的产量最高。氮肥作种肥施用导致菜豌豆减产主要是产生了肥害,因此,氮肥不宜作菜豌豆的种肥施用,而磷肥可作种肥施用。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是指采用有机物如农作物秸秆、菇渣、畜禽粪便等经发酵或高温处理,使有机废弃物成为较好的有机栽培基质,形成一个稳定并具有缓冲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一般无土栽培的特点。李建勇[24]等研究了在有机基质栽培条件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实验主要研究的是其对大量元素氮、磷、钾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地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番茄的产量,促进对氮磷钾的吸收,且其吸收量与施肥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施用了化学肥料以后,有机基质中的氮钾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磷的利用率则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用化肥还可以明显促进基质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但施用量过多则很可能会抑制有机基质中养分的转化,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

【参考文献】:

[1]廖可军.水稻科学施肥技术[J].江苏农艺与农机, 1998,(4): 32.[2] 朱兆良.稻田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氮肥的合理施用[J].化学通报,1994,(9):15-17.[3] 单玉华,王余龙, 黄建晔, 等.中后期追施15N对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4): 18-21.[4] 崔玉亭, 程 序,韩纯儒,等.苏南太湖流域水稻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研究[J].生态学报, 2000,(4): 659-662.[5] 李伟波, 吴留松, 廖海秋.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 J].土壤学报, 1997, 34(1): 67-72.[6] 张福锁, 马文奇.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0, 9(2):154-157.[7]刘武,邹应斌,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6,(5):509-510.[8]朱存福,李福秀,等.不同施肥方法对台湾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0,(1):28-30.[9]王冉,李吉跃,张方秋,等.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0098-0106.[10]Timmer V R,Armstrong 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containerized Pinus resinosa seedlings at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 nutrient additions.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87,17:644-647.[11]Burgess D.Western hemlock and douglas-fir seedling development with exponential rates of nutrient addition.Forest Sci-ence,1991,37(1):54-67.[12]Xu X J ,timmer V R.Growth and nitrogen nutrition of Chinese fir seedling exposed to nutrient loading and fertilization.Plant and Soil,1999,216:83-91.[13]timmer V R,Munson AD.Site-specific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ed Picea marianain the Ontario Clay Belt.IV:nitrogen loading response.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1,21:1058-1065.[14]Hawkins B J,Burgess D,Mitchell A K.Growth and nutrient dynamics of western hemlock with converntional or exponential greenhouse fertilization and planting in different fertility conditions.Canaf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5,35(4):1002-1016.[15]Quoreshi A M,Timmer V R.Early outplanting performance of nutrient-loaded containerized black spruce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Laccaria bicolor:a bioassay study.Canadian Joural of Forest Research,2000,30(5):744-752.[16]Dumroese R K,Page-Dumroese D S,Salifu K F,Jacobs D F.Exponential fertilization leaching fractions,and early out planting performance of Pinusmonticola seedlings:nutrient uptake efficiency.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5,35(12):2961-2968.[17]姜娟,赵斌,王永欢.不同施肥方法对缓释尿素的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37(5):916-919.[18]黄恒掌,陆春燕,谢恒,等.不同化肥种类及施肥方法对甘蔗产量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2,(6):5-7.[20]石俊雄.基追肥比例和施肥方法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19-22.[21]赵世伟,陈国良.施肥方法对改善肥料氮素运移及肥效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1996,3(1):180-184.[22]马骥.农户粮食作物化肥使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36-42.[23]杨绍聪,费勇,段永华,等.氮素用量及施肥方法对菜豌豆根瘤量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96-220.[24]李建勇,高俊杰,徐守国,等.化肥施用量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 篇五

1、选用良种

品种的选择应根据本地实际, 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选用丰产、抗病、优质的品种, 特别要考虑该品种的生育期。最好是选用脱毒种薯进行播种。另外, 播前还要严把选种关, 检出病、烂及薯形不规则的种薯。

2、选地整地

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选择3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块, 马铃薯对连作反应很敏感, 生产上一定要避免连作。如果一块地连续种植马铃薯, 不但引起病害严重, 如青枯病等, 而且引起土壤养分失调, 导致产量低、品质差。马铃薯与玉米等植物轮作增产效果较好。

3、适期播种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 要获得高产、高效必须掌握好播种期, 首先应把块茎形成和增长期安排在适于薯块形成期, 气温不得超过25℃, 日照数不超过14h, 适宜降雨量的季节;其次, 要充分利用当地对出苗有利的条件, 躲过不利条件;第三, 要根据品种、种薯情况, 间套作物来确定;第四, 一般在当地晚霜期20~30d, 气温稳定在5~7℃, 十分利于薯块膨大, 可以夺取高产。

4、田间管理

重施基肥, 培肥地力。马铃薯在生长期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 因此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 马铃薯的基肥要占用肥量的3/5或2/3, 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机肥为主, 配合磷、钾肥由于土豆生育期短, 基肥要一次性施足, 一般每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3 000~4000kg, 施用方式可结合整地施入70%, 余下的30%作种肥, 采用穴施或沟施

防止晚霜冻害。出苗期经常出现晚霜, 发生冻害死苗的现象。因此, 要加强苗期防护, 采用覆盖或熏烟法, 避免晚霜冻害。

中耕培土。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 要勤中耕, 分次培土, 促进根系生长和甸甸茎形成, 增加结薯数量, 保证植株健壮生长。

摘除花蕾。当土豆花蕾形成, 花序抽出时应及时摘除花蕾, 减少养分消耗, 有利于养分积累。

6.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背后 篇六

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据专家分析,2004年以来,在经受了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等多重考验下,粮食连年增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盘点粮食生产“九连增”之路,与三个关键支撑密不可分。预计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穗数、粒重等产量要素看好,今年秋粮将继续增产。

科技支撑,让种粮改变“靠天吃饭”

江苏省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首位。如今,江苏超过七成的稻麦生产实现精确定量栽培,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

我国粮食“九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

“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能量。”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说,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640斤提高到764斤,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因素中占40%至50%的比重。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通过实施种子工程,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

良种良肥不分家。配方肥可使粮食增产10%,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起步于2005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7年间由试点到普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7亿元,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以上,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9年间,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了22.5%,相当于过去30多年的总量。农机化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的增产效应也无处不在。在南方稻区,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平均每公顷能增产750斤以上,且作物抗倒伏性更好。

科技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关键。随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我国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步入主要依靠科技的轨道。

政策支撑,形成惠农长效机制

秋收时节,黑龙江省大庆市种粮大户刘宏伟的2000亩玉米喜获丰收。“每亩能增收500多元,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

刘宏伟说,“除了种粮补贴,膜下滴灌技术也能享受补贴。”

几年来,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正在梯次构建。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开始粮食直补,同年还启动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增设了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国家还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数据显示,实行粮食直补前,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从2004年起到2011年,粮食面积连年增加,共增长1000多万公顷,总产由8613亿斤增加到了11424亿斤。

农业补贴和价格杠杆撬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则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这曾是全国的普遍情况。“不让抓粮食的地方吃亏。”在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之后,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累计安排奖励951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受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辟了农民合作的新机制,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组织化提高了粮食产出。在黑龙江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2300户农户建立了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7万亩玉米。依靠统一经营,亩产稳定在2000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几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等功能互补,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机制框架。

投入支撑,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立足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中国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说。我国把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等农田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的物质基础。

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防灾减灾首先要做到主动避灾。甘肃省十年九旱,这些年探索出地膜集雨增温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降雨利用率提高40%,平均增产25%至40%。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要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

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分析会商灾害影响,适时发布预警信息,把握了农业防灾抗灾的主动权。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光、温、水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今夏针对黏虫大批侵蚀玉米而开展的一场“虫口夺粮”攻坚战让人记忆犹新。参与此次黏虫防治的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说,玉米黏虫得到及时防治,病虫害统防统治功不可没。通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作业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农药用量可减少20%以上,增产增效作用显著。

“水”如何成为全国粮食“九连增”的“功臣”?

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10月23日宣布,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近日,水利部组织的“兴水利保丰收”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团赴黑龙江、湖北、安徽,深入田间地头看秋粮、问收成。

“有收无收在于水”。今年我国粮食再次获得大丰收,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是快速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亿万农民旱涝保收撑起一把把保护伞,是广大水利工作者用贴心的服务让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成为现实。

抗旱保粮,水利工程彰显兴利减灾巨大作用

潘祥树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4月到8月一直天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没下。”他说,“要是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现在即便受旱,渠里有水,塘里有水,庄稼随时能浇水,种田人心里吃了定心丸,种啥也都能丰收。”

今年的粮食丰收来之不易。去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降雨偏少,特别是黄准大部降雨偏少,部分耕地出现了无法播种、出苗不齐或苗小苗弱的现象,旱情高峰期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到8142万亩。

抗大旱、保丰收,上下齐心,共同努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中央领导对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部署抗旱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主持召开会商会,对抗旱工作及时做出部署。国家防总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先后派出16个工作组深入云南、四川、湖北等重旱地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科学调度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小浪底等骨干水利工程,有效蓄洪滞洪削峰错峰,实现防洪减灾与抗旱供水的共赢。并先后协调财政部下达中央抗旱经费8.2亿元,支持旱区开展抗旱工作。

旱区各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旱保种、抗旱保苗。黑龙江省抓住春耕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打井修塘、架设临时泵站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保证春灌用水。湖北省及时组织抗旱水源摸底调查,并协调邻省,跨省提引水库水源,提前储备抗旱水源。安徽省把调配水源、加大供给作为抗旱灌溉的重点,各大灌区强化引、提、抽等措施,加大供水力度。在淠史杭史河灌区抗旱紧张时期,通过动用梅山水库部分死库容进行灌溉,保障受旱农作物得到及时浇灌。

有无工程两个样。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为应对今年旱情的困扰,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水利工程的巨大兴利减灾作用: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抗旱浇地2亿亩次,确保了夏粮连续九年丰收,为夺取全国粮食“九连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防总监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比多年同期偏多或持平,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预计今年冬麦主产区大部秋播和南方秋冬种用水有保障。

夯实基础,大兴农田水利强壮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秋收正忙,在安徽省六安市,新一轮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已经掀起高潮,病险水库加固、干渠清淤整治、塘坝开挖扩建、泵站更新改造等兴修水利现场随处可见。

近年来,中央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2011年,中央明确提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湖北等省以塘堰整治、沟渠清淤为建设重点,持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随县厉山镇灯塔、联群村地处封江水库灌区尾水,由于渠道年久淤积,部分农田只能采取泵提、车驮取水下秧。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后,完成了末级两级渠系的硬化工程,减少了水的渗透率,尤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依然取得了丰收。农民深有感叹地说:“以前下秧等雨,吃饭靠天,现在只靠小农水工程就行了!”

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0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全国维修改造塘坝5.3万处,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8.6万处,整治渠道36.4万公里,新建及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139万多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多亿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区,生产了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大型灌区,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是新中国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也是全国唯一跨省的特大型灌区。由于土法上马,投入不足,灌区工程老损率达50%左右。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2012年实灌面积达到1056万亩,全灌区水稻产量约520万吨,实现大旱之年灌区粮食增产。

截至2011年底,全国纳入规划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110处完成投资。通过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7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亿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163亿立方米。

“过去用小白龙漫灌,一亩玉米收成七八百斤,今年上了大喷灌,亩产一千五六百斤,不仅增产七八百斤,而且成色好,买价也高。”黑龙江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村民张玉成说起节水灌溉滔滔不绝。

储粮于仓一吃就光,储粮于田受益万年。“继续保持粮食稳产丰收,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这是水利给出的解决之道。

广袤的东北平原被誉为“中华大粮仓”,稻田连成片,玉米排成行,土豆个头大,大豆闪金黄。这一派丰收年景背后,是高效又节水的水利措施发挥的巨大作用。

2012年年初,我国启动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四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力推动了东北、西北、华北等重点地区以及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的加速发展。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遍布黑土地,大型喷灌机组灌溉在田间洒下道道彩虹。节水、增产、增效,数字是最好的佐证:据水利部统计,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4.38亿亩。农田灌溉系数由0.4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03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的比例由61.4%以上降低到55%左右。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

节水灌溉滋润了希望的田野,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

管好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周富祥是湖北省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枯树垸40户村民推选的管水员,负责六口堰塘的管护和灌溉用水分配。农忙时节,他按照先边后中的分水方案,公平合理分配水量,闲时带领村民工投劳清淤扩塘、整治坝埂,使周边500亩稻田旱涝保收。

工程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由于不少地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主体缺位,致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农村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2012年,水利部与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要求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其公益性职能;建立完善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补贴机制;支持各地成立各级抗旱服务队,引导各地通过定向补贴等方式,鼓励学校、科研单位及专业水利公司为农民提供水利专业服务,保证水利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如今,在广袤的农村,农民自觉投工投劳维修堰塘、水库、渠道,把干水利当作自己家的事来做,不但填补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的缺位,还担负着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末级渠系建设与管护等重任,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水利站2.7万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7.8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2.4亿多亩,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1.4万支,初步建成了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保障。

7.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七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市的农村统计以农业生产统计为主,农业生产统计又是以粮食生产统计为重点,因此粮食生产统计是统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统一经营,粮食产量都进行了检斤过秤,国家又对粮食进行统购统销,统计起来还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准确。统计过程主要是由生产队统计员根据销售和检斤过秤的数量加总上报,用逐级汇总的方式取得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中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北京市的农村统计对象一下子由原来实行统一经营的3995个生产大队转变为113个联合体、11298个专业户和90多万个分散经营的农户。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在粮食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和销售渠道上都不一样。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准确、及时地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统计局于1984年2月正式组建了农村抽样调查总队,同年6月北京市也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之一——北京市农村抽样调查队。从统计内容、统计方式到统计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粮食产量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实割实测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方法减少了调查工作量,缩短了调查时间,提高了数据质量,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在抽样调查初期,许多人(包括统计系统的人员)对抽样调查的方法不理解。昌平区有个乡镇统计员,不太相信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于是,就在当年搞了一个试验,组织对全乡的粮食产量进行检斤过秤,结果采用实割实测调查出来的亩产与检斤过秤的亩产只相差1公斤,从此他成为了抽样调查的倡导者和宣传员。通过几年的实践,抽样调查方法已被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广泛认可,调查数据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每年一到6月和9月,1000多名调查员头戴草帽、手拿测框和测绳活跃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测量距离,有的收割样本,有的纪录数据,远远望去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北京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调查工作又迎来了一个前从未有的发展机遇。2006年3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北京市将原农调队、城调队、企调队合并,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同时采取与市统计局融合的模式,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北京一号”小卫星发射成功,为统计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北京市正在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建设生态城市,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调查提到了统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抽样调查工作内部,由于粮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使粮食收获和播种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也给抽样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北京统计人借机构改革的东风,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研究用遥感(RS)测量方法代替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粮食产量调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过三年的实践,获得了成功,并从2009年夏粮产量调查开始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绿色覆盖面积、农业设施面积等调查。通过改革,开拓了调查领域,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现势性、客观性、空间性等优势,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快速统计;节约了人力和调查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调查的数据质量。同时,调查手段也有了一个大的提高,测量面积用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及时监测农业的发展变化,还建立了农业生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回顾调查总队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调查总队是为改革开放而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市农调队和市城调队组建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6月,在此之前北京市就开展了农产量抽样调查、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编制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队组建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989年4月为了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将农村、城市抽样调查队更名为农村、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始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7月为了加强企业调查工作又新成立了北京市企调队,开始建立工业企业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制度和开展大企业大集团调查;2006年3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又将三支调查队合并,成立了北京调查总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查队系统的抽样调查体系。从这些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都是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今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北京调查总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调查总队始终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回顾20多年来统计调查工作走过的道路,不管是机构改革还是方法制度改革,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普查,每走一步都要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数据质量视为统计调查的生命,因为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如果说原三支调查队的组建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那么调查总队的成立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20年前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想采用科学地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如今采用遥感测量方法调查农产量和生态服务价值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原来实施的城乡住户调查超级汇总是提高数据质量一项重要措施,现在开展中加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研究是要与国际统计接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还有住户调查实行电子记账、消费价格调查使用采价器进行采价等等。为了保证调查的数据质量,我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是调查总队始终把服务政府和社会当作统计的宗旨。20多年来统计调查工作始终把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宗旨和目的。因为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统计调查的作用,才有生命力。多年來我们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服务。如为了提高住户调查样本对区县的代表性,在国家要求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6750户样本,占了总样本量的84%;为了及时监测北京市低保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1100户的低保家庭生活调查和编制北京市分收入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了全面反映北京市的三农发展状况,在2006年的农业普查中,增加了322个普查指标,占全部普查指标的1/3;为了监测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并开展了农业生态、农村城镇化、农民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定期监测评价工作;为了满足市委市政府了解群众安全感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研究并定期开展了7000户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等等。

8.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八

1合理选择种植园地

杨梅喜欢深厚肥沃、保水能力较强的酸性土壤和向阳的地方。选择合适的地方之后要对园地进行规划, 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杨梅在一般的山地均可种植, 但杨梅的质量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 由于风速较大, 气压较低, 水分的蒸发很快, 导致长成的杨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 会影响到杨梅的口感;在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山地,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 有利于杨梅果实的生长发育, 使得杨梅柔软汁多, 甜酸适度, 品质较好。因此, 海拔500m以下的平缓北坡更适宜杨梅种植。如果山地缺水, 可用柴草覆盖树盘或挖坑蓄水来解决;土质粘重, 可加砂石土及多施有机肥来改良。另外, 种植园地的坡向也会对杨梅的品质产生影响。阳光辐射较强的地区, 空气的湿度较低, 杨梅果实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产量低;散射光多的地区, 杨梅生长速度更快, 杨梅枝叶繁茂, 果形大、质地软、汁液多、风味佳、产量高。如有条件, 最好是将杨梅的种植园地选择在临近海或者湖的地方, 自然环境能够对气候进行调节, 更有利于杨梅的生长。

2杨梅苗的选择

对杨梅树苗的选择是提高杨梅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在杨梅种植过程中, 应该根据种植园区的土壤和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树苗。要选择品种纯正、嫁接口愈合、苗干顺直、无损伤的杨梅苗为宜。如当地缺乏良种, 可从外地引入嫁接苗木。引种时, 要注意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尽量选择地域差异比较小的地方进行引种, 以提高杨梅引种的成活率, 可以先少量试种, 成功后再推广, 切忌大规模盲目引种。起苗时, 最好选择无风的阴天或小雨天, 这样可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如远距离运苗, 则应用黄泥浆蘸根, 后用稻草包扎护根, 再用浦包或编织袋装好, 车上盖一层防雨布, 免受风吹、日晒, 防止根部干燥和苗木发热变质。

3杨梅的土、肥、水管理技术

3.1 土壤管理

在杨梅种植过程中, 要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对幼龄杨梅, 一般每年要除草3~4 次;成龄的杨梅树, 除草、松土之外, 每年或者隔年还应该翻耕, 深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杨梅栽种后要及时检查, 发现缺株, 立即补植。如遇到干旱的天气, 则必须及时进行浇水;对于苗木根部出现松动的, 要及时将土踏实, 并适当添土, 以稳定杨梅苗。在杨梅园中, 可间作其他的农作物, 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还可以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影响, 促进杨梅的生长, 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 间作物不宜种植高秆作物, 适应的作物有印度豇豆、乌豇豆、赤豆、绿豆等。

3.2 水肥管理

杨梅新植幼树, 除定植时施用较多的长效基肥外, 还可以等到杨梅成活之后追施速效性肥料, 以满足抽梢长叶的需要。另外, 施好稳果肥和壮果肥, 稳果肥一般用多元复合肥, 壮果肥可以配合多元复合肥和有机肥, 使杨梅生长过程中养料充足。最后, 还应做好杨梅的覆盖工作, 由于杨梅幼苗受高温干旱天气容易致死, 因此, 在高温干旱来临前, 要做好相应的抗旱管理, 如果周围有水源的, 可以就地取水;如果水源不方便, 则可以在苗木四周地面浅耕后搞好地面覆盖。

4结语

杨梅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重要的作物, 其耐受性较强,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尤其适应于山地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应该掌握种植技术要点, 如杨梅的园地选择、苗木选择、水肥和土壤管理等, 以提高杨梅产量和质量。

摘要:对杨梅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提高杨梅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杨梅种植,杨梅栽种,技术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平章, 吴雨赤.杨梅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 2006 (04)

[2]郑嵘, 陈文明, 张建平.杨梅栽培关键技术浅述[J].林业实用技术, 2007 (04)

[3]陈志银, 叶明儿.杨梅生长的气候条件初探[J].浙江气象, 1989 (03)

9.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九

国家统计局12月初公布了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初步统计,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 121万吨, 比2010年增产2 473万吨, 增长4.5%。统计数据显示, 这一产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 也是中国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其中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5亿吨, 达到51 045万吨。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 达到20 078万吨, 比去年增产503万吨, 增长2.6%;小麦总产量11 792万吨, 比去年增产274万吨, 增长2.4%;玉米总产量19 175万吨, 比去年增加1 450万吨, 增长8.2%。业内人士认为, 玉米大幅增产将减缓2009年以来玉米一路涨价给畜牧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有利生猪价格的理性回归。

10.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十

摘要:吉林省2004年到2013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230.6万千瓦增加到2554.7万千瓦,同期吉林省粮食产量增加了32.4%。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

关键词:分位数回归;粮食产量;滤波;通化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19-1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条件优越。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幅员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粮食作物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其中玉米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率高,除满足本省的需求外,还大量销往其他省份。2013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55.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22%,总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的第5位上升到第4位;粮食单产达到494.25公斤/亩,继续位居全国第1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吉林省2004年~2013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的数据如图1所示。

图1吉林省2004年~2013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的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最小二乘法是估计回归系数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假设条件要求较高,通常不能得到满足。为克服普通最小二乘法在回归分析中的缺点,Koenker和Bassett把中位数回归推广到了一般分位数回归上。

分位数回归方法能更加全面地描述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全貌,而不是仅仅分析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也可以分析解释变量如何影响被解释变量的中位数、分位数等,不同分位数下的回归系数估计量常常不同,即解释变量对不同水平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同。分位数回归可以提供不同分位点处的估计结果,因此可以对因变量的整个分配情况作出更为清楚的解释。

2 建模

影响粮食产量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较多,为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本文以单因素的农机总动力作为输入变量,以历年粮食产量作为因变量,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y=β0+β1n+ε

其中, n为农机总动力,ε为随机误差。

3 计算结果

利用R软件进行计算,列出了各因素在0.1、0.3、0.5、0.7和0.9分位点的回归结果,并对粮食产量分布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分布点的差异做更详细的刻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

农用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先呈显著上升,之后较为平缓的趋势,在0.7分位点处达到最大值,这表明粮食产量位于0.7分位点处,农用机械总动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在0.3、0.5、0.9分位点农用机械总动力的促进作用较大,在0.1分位点的促进作用最小,农用机械总动力对中高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大,而对低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最小。

4 结语

从分位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比较分散。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鼓励土地流转,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也可以推行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机的使用水平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Koenker, R.and Bassett.G: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Absolute Error Estimato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8,(73):618-622.

[2] 李群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17):24-26.

[3] 童金萍,李柏年.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5):84-87.

11.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篇十一

国际谷物理事会称, 由于种植面积增加, 且单产更高, 预计2013/2014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将增长7%。总产量将达19.1亿公吨, 高于上年度的17.8亿t。

2012年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大旱伤及玉米与小麦产量。2013年, 美国玉米种植量预计将创77年来的最高纪录, 同比增长10%, 且收获面积与平均单产都将创下新高。2012/2013年度年末库存比较吃紧, 但接下来会显著增长。

2013/201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增长至9.39亿t, 高于上年度的8.51亿t。在2013/2014年度年末, 玉米库存将达1.43亿t。全球小麦收获量将达6.8亿t, 高于上年度的6.55亿t。年末库存将达1.81亿t, 高于上年度的1.79亿t。

上一篇:中国防雷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15版)下一篇:一二三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