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调研汇报材料

2024-09-17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调研汇报材料(2篇)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调研汇报材料 篇一

**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项目以来,实现了与农业部及省、广安市网络化传输报送动物疫情及订购防疫标识的信息化管理,为**市兽医卫生监督、动物重大疫情监控、基层防疫人员管理和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我市动物防疫标识(二维码耳标)情况简介如下:

一、项目概况

**市属全国无公害畜

产品基地和商品瘦肉型猪基地,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市积极向省、广安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立项,得到了各级特别是**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项目县之一。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实施分3年时间完成(2006-2008年)。

二、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市的畜牧业以猪、蛋鸡、肉鸭、奶牛饲养为主,2006-2008年全市出栏肉猪82.03万头,家禽1007.04万只,山羊14.96万只、肉牛2.01头、肉兔216.82万只;肉类总产量89736吨、禽蛋产量12560吨、牛奶产量823 吨,同比分别增长8.53 %、9.45 %、1.99 %。实现牧业产值16.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2%;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16.7元,超目标任务19.2%(目标任务1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58.2%;牧业实现财税收入1563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

截止目前,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共计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动物防疫项目专项资金70万元,**市财政项目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文件精神,全部进入**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2006-2008年,我市支付二维码溯源耳标、耳标识读器及打印机等有关费用70万元。

2、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在省、广安市项目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我市于2006年元月起,分三年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开展使用二维码耳标的试点工作。根据全市地理位置、生猪饲养量等情况,在全市13个镇(街道)中选取了双河、永兴、天池、庆华、溪口、观音溪等六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利用我市与农业部和省、市相联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化管理生猪防疫工作,做到了防疫注射全过程均有详细的耳标、疫苗领取记录和牲畜防疫登记档案,为动物防疫追踪溯源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市又参加了省、广安市统一组织的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建设项目培训工作,同时又开展了对乡镇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培训了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培训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技术人员70人次,组织二维码耳标501270枚,发放使用了二维码耳标43万枚,耳标识读器50台,专用打印机20台,ic专用卡80张,有效保障了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2008年,按照国务院“五不漏”的要求和上级对动物防疫实行的“五强制,两强化”的规定,开展全市动物预防免疫工作。全市共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123万毫升,猪蓝耳病疫苗114万毫升,猪瘟疫苗137万毫升、耳标93万枚、发放禽流感疫苗1208万毫升、鸡新城疫760万毫升、禽流感鸡新城疫二联苗82万羽份;免疫注射生猪82.03万头、牛2.01万头、羊14.96万只、家禽1007.04万只,免疫密度和二维码耳标佩带率均为100%。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二维码耳标溯源系统的建设使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通过耳标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内动物疫病流行动态、流行规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了假冒耳标不法商贩扰乱防疫工作秩序的现象。为我市动物兽医卫生监督和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肉食品质量安全关。该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生猪死亡率降低了1.49%,生猪减少死亡1.22万头,全市减少经济损失1525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市试点情况来看,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小袋数量不足,公母牌数量不一;二是每小袋的数量均不相同,不利于基层兽医站的疫苗、耳标管理发放,建议尽可能将小袋调为100或120为宜;三是耳标外包装箱上的封签不能进行数据录入,不能直接用识读器扫描签收。进行耳标发放时,必须打开耳标箱及里面的包装袋;四是耳标小包装袋封口不严,致使耳标散落较多,影响耳标发放、使用与管理;五是耳标使用时,需录入耳标数据上传,在春秋集中免

疫高峰时,常常出现网络信号不好或进入不了溯源系统,致使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六是识读器容易损坏,充电器和电池使用时间不长,目前我们已有四台识读器不能正常使用。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技术性强,日常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产地、屠宰、市场等监控环节需配备较多相应的设施设备(如识读机、打

印机、电脑等),而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太局限,建议能继续加大投入,并适当扩大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增加人员编制,加强技术培训,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调研汇报材料 篇二

追溯体系根据应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大业务应用系统, 包括畜禽标识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监管系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将畜禽标识作为动物追踪的基本依据, 同时能够追踪和定位到村、场、户、车, 兼顾个体追踪和群体追踪。三大应用系统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从“饲养到餐桌”的畜禽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

1 三大应用系统简介

(1) 畜禽标识管理系统既是畜禽标识的统一管理平台, 具体承担各地的畜禽标识生产状况的远程监控, 以及各级机构的耳标申请、审批、签收、发放的管理工作。

(2) 动物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监管系统是对动物饲养、免疫、检疫、运输监督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监管平台, 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强大的手段, 达到快捷、准确查找信息, 防范和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3)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动物屠宰、检疫、产品运输、市场监管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平台, 完整记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过程各项信息并对屠宰过程全程监控, 促进了动物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吃到放心肉提供可靠的保障。

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应用

2.1 耳标的使用

2.1.1 耳标的管理

(1) 根据本辖区标识需求的数量, 通过网络平台申请标识.州 (地、市) 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 (区) 级机构的动物标识申请任务进行审核。省级机构对提交的动物标识种类、数量申请进行审核, 统计和汇总, 并报省农牧厅追溯办审定后, 向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动物标识。 (2) 乡镇动物防疫机构通过牲畜耳标配发管理系统登记防疫员领用情况, 不具备条件的乡镇可由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登记。

2.1.2 耳标佩戴

(1) 牲畜耳标的佩戴工作应由动物防疫人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具体实施, 同时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耳标佩戴信息。 (2) 牲畜在出生后30d内佩戴耳标;30d内离开饲养地运往外省市的, 在离开饲养地前佩戴耳标。 (3) 猪、牛、羊在左耳中部佩戴牲畜耳标, 需要再次佩戴耳标的, 在右耳中部佩戴。

2.1.3 耳标补戴

(1) 如牲畜耳标破损、脱落, 应及时补戴新耳标, 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新耳标号, 并确认新耳标和原耳标的关联信息。点击“耳标补戴”进入耳标补戴界面, 读防疫卡或扫描同批次牲畜耳标, 添加关联耳标信息, 点击“查档案”对此耳标进行档案查询, 再扫描需补戴的新耳标, 点击“确定”, 关联成功。最后佩戴新耳标。 (2) 从外省市引进牲畜, 在牲畜到达饲养地10日内佩戴本市牲畜耳标, 并录入、上传耳标佩戴信息。

2.1.4 耳标注销

牲畜死亡后, 应对其耳标进行注销。点击“溯源系统”右下方的“附加功能键”选择“耳标注销”进入耳标注销操作界面。根据需要选择注销耳标的方式:扫描耳标或者输入耳标号, 输入注销耳标的原因, 点击“确认”, 耳标注销成功。

2.2 防疫信息录入

2.2.1 基本信息录入

(1) 动物防疫员在为牲畜佩戴耳标和进行日常防疫时, 应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相关信息录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 同时建立防疫档案。 (2) 录入、上传的防疫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牲畜耳标号;牲畜饲养地 (市、县 (区) 、乡 (镇) 、村、养殖场名以及畜主名) ;牲畜种类;疫苗类型、疫苗批号;免疫日龄、免疫数量;动物防疫机构名称;动物防疫员姓名或规模养猪场兽医人员姓名。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强制免疫疫病的信息要求100%传入中央数据库。 (4) 部分网络信号不佳的乡镇可通过PDA管理员对辖区内的移动智能识读器设立离线帐号。离线帐号的用户名和职责必须和追溯体系综合业务门户网站上注册的一致。

2.2.2 散养户和规模场信息录入

(1) 动物防疫员应定期对辖区内牲畜饲养户进行巡查, 做好耳标佩戴和日常防疫工作, 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 (2) 符合条件的规模饲养场可在当地动物防疫机构的指导下由场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牲畜耳标佩戴、生产及防疫信息录入和上传等工作。

2.2.3 跨区域调运牲畜的防疫信息录入

(1) 从外省市引进牲畜, 在牲畜到达饲养地10日内佩戴本市牲畜耳标, 并录入、上传耳标佩戴和日常防疫信息。 (2) 本市范围内调运的牲畜, 到达饲养地后不必重新戴标。在进行日常防疫时, 抽扫1头以上牲畜耳标号, 录入、上传新的畜主名和免疫数量等信息至中央数据库。

2.3 防疫卡的使用

2.3.1 散养动物卡的应用

(1) 动物防疫员在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上传散养牲畜耳标佩戴信息时可使用散养卡保存耳标信息。一张散养卡能保存1500个耳标号。在进行日常免疫时可直接从散养卡中查询、调用耳标号。 (2) 散养卡的存储形式为“畜主+耳标号”。在写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覆盖”或“追加”操作。如果选择“覆盖”, 在保存新增耳标号的同时将删除该畜主名下原有耳标号;如果选择“追加”, 将在原有耳标号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耳标号。 (3) 部分散养户牲畜为分圈饲养, 为区分不同圈号, 在写卡时, 可在畜主名前编号, 如“1张三、2张三”, 并在防疫档案上做好相关记录。

2.3.2 规模动物卡的应用

上一篇:公司新年祝福语简短下一篇:环保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