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5篇)
1.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 篇一
做好农村改革“放活”这篇大文章
韩 俊
2013-3-20 5:38:16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0日 07 版)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已经到了攻坚克难阶段。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决策部署,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尤其是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扎扎实实地把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向前进。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农民进行投资、积累财富以及实现财富代际转移的主要载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有加重趋势。农民权益易被侵犯,根本原因是我国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核心是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失。这主要表现在: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善外,征地范围过宽,对农民的补偿偏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关于农民宅基地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不全,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同样一块土地,由于所有制不同,在权利设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土地权利的二元格局导致集体和农民难以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收益。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和非农部门倾斜。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需要抓紧做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项工作。一是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在确权的基础上,为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真正给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二是尽快修改土地管理法,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等各项政策。明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期限,并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对失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平补偿,鼓励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采取集体留用地、物业置换、提高补偿标准等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两个“新”,是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坚持把“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作为基本方向,稳定而不折腾,完善而不跑偏。
那么,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抓什么呢?一是扶持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应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下,应充分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长期性,不能把土地流转的多少、流转的快慢、经营规模的大小作为衡量农村工作成绩的标准。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防止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从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的现实途径是大力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应加大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二是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散的农民没有议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把依法规范和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战略举措,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培育一大批运作规范、对农民带动示范作用强的合作社,以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联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经纪人等,是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统一服务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在为农服务、引领农民进入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障农民平等获得金融服务权利
过去10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仍显得滞后。这突出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刚起步,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明确,农村金融具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不能把发展城市金融的办法简单移植到农村。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它们对金融的需求一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服务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贷款而言更为突出。城市工商业贷款中使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农业经营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具有高风险性,因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存在高风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三是重视发挥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的作用;四是重视微型金融的独特作用。应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重点引导各类资本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小型加工运销户、各类微型企业、规模种植养殖户、农村经纪人、贫困人口等提供微型金融服务。此外,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多元化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在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农民工没有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种不彻底的农业人口转移方式,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只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不仅如此,农民工市民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期动力。调查显示,目前愿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高达91.2%,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越不愿意回农村,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这意味着以新生代为主的农民工留在城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积极有序推进。一是落户转市民沉淀一批。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合理设置落户条件,把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流入地居民。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集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化地区吸纳更多人口。二是常住均服务稳定一批。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消除差别待遇,推动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对暂不符合落户条件或没有落户意愿又有常住需求的流动人口,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梯度赋权,逐步使他们在流入地居住期间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权益。三是就近促转移消化一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特别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就近消化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四是留乡创新业吸附一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向农村倾斜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创业,培养新型农民,让留乡人口安居乐业。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做好农民充分就业这篇大文章 篇二
观点做一扼要讨论。
一、收入难题本质上是就业难题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总遇到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这个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需要增加投资,但农民收入低,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启动农民购买力,仍然遇到农民兜里没钱的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更多的拿钱进入个人帐户,还是遇到农民收入低这个难题;提高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水平要接近城市的标准,仅仅其维护成本就使农民难以负担,说到底还是一个收入问题。
但是,简单地讲农民收入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仔细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民收入高低不能一概而论。农民群体中,收入高的大有人在。2008年底,我到山西中条山一带走访,发现有的农户年现金收入超出2万元,远高于日常开支的需要。至于一般农区的农户,搞养殖的、种水果的、种反季节蔬菜的等等,收入水平也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当然收入低的农民更为常见。
收入高低分布是有规律的。大体上看,农民内部收入的高低与农民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在华北平原,如果一户农民种植10亩大田作物,一年2季,每年的劳动时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约有2个月就差不多了。他们的收入总量不多,但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和城市体力劳动的报酬差不多,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前面提到的中条山的农民之所以每户可达到2万元,是因为山里的农民大量外迁,剩下的土地和果木资源多了,留下的农民更忙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和养殖户的收入高,也是因为他们每年的有效工作日比一般农户要长许多。
农民脑子里有一个计算器。只要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产品市场有某种竞争性,同样技术含量的工作,其每个劳动日的工资单价不会差很多。为什么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总收入很高,而农民不会一窝蜂地去搞?是因为农民自己在核算日工资单价的多少。只要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平均日工资单价不高过进城务工的工资单价,农民就可能去进城打工。在竞争的作用下,各行业农民其实也就赚了个辛苦钱。
凡是总收入高的农民都比较忙。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但也不能瞎忙,不能在“自然经济系统”里忙,而要在“货币交换系统”里忙,否则不会增加货币收入。农村妇女围绕家里的锅台转不算就业,农民在几亩地上不停地“精耕细作”也不是充分就业,只有使用马克思说的那种“社会必要劳动”,才是有效的劳动。
上面这个道理很重要,能解决农民增收的思路问题。我们不能把农民圈在农村让他们扩大就业,更不能成天喊着让农民在几亩地上精耕细作,也不能希望农民通过村庄范围里的劳动互助来增加财富。正确的思路是要让农民进入社会分工体系,进入市场,使农村经济在金融深化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化分工体系。专业化分工体系要扩张,就要承认经济聚集的规律,不能希望在中国的300万个自然村出现一个现代社会分工系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是要集中在数量比较少的大中小城市群中,纯农业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要大大收缩。
我们有一种不大对头的观念,以为大量人口住在农村,特别是大量过剩劳动力储备在农村是一种政治稳定因素,并把“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作为支撑这种观念的基础。这种观念要变。GDP增长和就业增长是城市经济的现象,而传统农业本质上具有封闭性和停滞性;农业生产一旦卷入现代分工体系,就开始排挤劳动力。农民户均依靠七、八亩地能有一个社会保障?当然不能。那是一种吃饭保障,不是社会保障。种七、八亩大田作物一年需要的有效工作日不到30天,农民若由此能获得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反倒是怪事。让农村成为过剩劳动力的储备场所,会使农民无法割断和自然经济的联系,使农村社会经济的金融深化遭遇阻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就难以实现。从社会政治安定的角度看,与自然经济密切联系的农民很容易和与依附型的社会关系相契合,要植入现代民主政治非常困难。这种农民群体还很容易受邪教和谣言的蛊惑,一旦闹腾起来,其内部不存在妥协谈判机制,预后非常不好。
二、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广开农民就业门路
广开农民的就业门路,就是要使大量农民逐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村社会的金融深化。这方面要有大思路,要立足于通过观念和体制的调整创造一种就业扩张机制。鸡毛蒜皮的措施作用不大。
首先,要让农民哪里挣钱就在哪里花钱、哪里生活,加快乡村社会的金融深化步伐。在这里,要深刻领会“萨伊定律”(供给会为自己创造需求)的含义。反过来说,需求也会为自己创造供给。沟通供给和需求的中介是市场的货币交换。但“萨伊定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不起作用。在孤立的乡村社会,农民倾向于自给自足,以至在同一时间段货币支出的乘数作用大大小于分工经济体中的货币乘数作用。要懂得,在我们的二元经济体中,农民在城市花钱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他们如果把钱带回农村,创造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不可搞逆向操作。
其次,要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农民向食品生产的加工销售领域进军。这里借助上表的数据对这方面的潜力做一个大略估算。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可以把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额3.16万亿看做广义农业产业链的总值,而农民出售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总值仅仅为1.36万亿。这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环节有1.8万亿的收入存在,其中,利用统计资料估算出农民大约获得了0.2万亿。其他收入被城市劳动者或经营者获取了,也就是说,在农业的全部产业链中,城市居民获得了大约51%的收入。如果这个收入由农民获得,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可增加收入117.6%。当然,这个收入量要农民获得并不容易。过去农民没有拿到这个收入或没有在相关领域就业,自然有其“道理”。一是农民缺乏技术、资本,影响他们向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二是农民进入以后会“挤”掉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关于第一个问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通过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解决,这里不再多说。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就业公正的观念来看待。城市的失业率大大小于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如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就业机会的均等化,尽管城市失业率有所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还是提高了。再说,失业发生在城市有“反周期”的作用,而发生在农村几乎没有这种作用。
再次,要通过认真贯彻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来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估算,如果能严格执行《劳动法》,下决心解决劳动者加班报酬问题、城市居民兼业问题和童工问题,全国就业岗位有可能增加4000万左右(据2005年9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披露,北京人每天加班近1小时。此报道介绍了北京市统计局对本市劳动时间的详细调查资料。另据甘肃省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甘肃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日6.59,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52小时,每周超过国家法定工作22.73小时,多出百分比57%)。如果再能够加强居民收入调节和监管,适当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累进率,努力打破就业的部门垄断,就业岗位还可以增加。从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GDP连年高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就业增长的速度。这种差距不可能用技术进步因素来完全解释。基本情况是,一方面已就业的劳动者超时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农村隐蔽失业人口存在。我们不赞成用农民素质低来解释农民失业人口大量存在的原因。事实上,在一些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农民能够从事很多工作。电脑装配流水线上,经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完全可以胜任工作,这已经有事实可以证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才是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收入户籍政策、调节政策和地方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城市化,这方面做好改革,城市化的速度还会加快。
再看一些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明白我们的结构上的问题。前不久我在浙江某地了解到,那里的农民工每天平均要劳动14小时,工资单价已经低于农业临时工。不难理解,如果全国在业职工平均每人每天多劳动1小时,那意味着全国劳动者10%左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如果大家双休日不休息,又意味着全国劳动者的30%的岗位没有了。在业者越是“勤劳”,劳动市场的竞争就越是激烈,在业者的工资也就越低。于是,就有了一个宏观经济领域的一种现象:在我们GDP总量中,属于劳动报酬的并由劳动者最终支配的数量大约在9万亿左右(2007年),占比约36%;扣除税收,加上其他一些收入,形成的最终消费支出占到GDP总量的35%左右。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资本倾斜的畸形经济结构,已经成了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东西。
只要上面提到的观念变革和体制改革有所推进,城乡就业公正的制度就可以有实质性进步。此外,也要其他改革措施配套进行,如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等,都需要深化改革。
3.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 篇三
——访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军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晓海] 发布时间:2015-04-23
(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王军)
记者:去年12月江苏省委党校成功承办了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近年来,江苏党校围绕如何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尝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王军:江苏省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精神,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不断探索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实现形式,努力做好党性教育这篇大文章。在对党性教育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努力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理论教育作为基础工程,筑牢党性教育的思想基石;二是坚持把实境课堂作为重要平台,提升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坚持把党性分析作为关键环节,激发学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把校园文化作为重要载体,营造党性教育的浓厚氛围;五是坚持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根本要求,强化党性教育的制度保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江苏党校把理论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注重寓党性教育于理论教学和理论武装之中的具体做法。
王军: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从源头上解决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通过深化理论武装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源。主要表现为“四个结合”: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加大马列经典著作导读的分量,寓党性教育于理论学习之中。通过开展学员“读书周”活动、“读经典、学原著”活动,把理论学习的氛围搞得浓浓的。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教学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研究,加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研究,加强对总书记寄予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要求的应用对策研究,开发系列新教学专题。组织编写《十八大精神学习读本》《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读本》等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三是把党史国史教
学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史党建学科优势,开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等教学专题,举办“党史国史讲坛”;发挥江苏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党情国情。四是把党性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内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开展“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努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今年要在全省党校系统启动“三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推荐选拔一批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对象、一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一批青年社科英才培养对象。
记者:江苏党校向来注重党性教育路径载体的探索和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在打造实境课堂方面富有成效,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体会。
王军:党性教育能否触动思想、洗涤心智,震撼心灵、触及灵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内容方法是否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我们充分挖掘省内外两种教育资源,打造校内外两个课堂,积极探索实境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精心设计教学线路,打造四大现场教学板块。本着立足省内、围绕教学、校地结合、共同开发的原则,重点打造红色资源教育、“两个率先”先导教育、科学发展示范教育、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教育等四大板块,精心构建十多条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现场教学线路。二是依托校内主题教室、教育馆,打造校内“实境课堂”。围绕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教育,建成党性教育主题教室和廉洁从政主题教育馆,同时,应急管理实训室、媒体沟通实训室,系列主题教室和展馆的落成使用,为推动主体班教学改革创新增添了新动力,也为整个省级机关的党员教育和党日活动拓展了新空间。加大系列配套专题的挖掘开发,努力实现主题教室功能最大化。以“微电影”形式拍摄信仰的力量等党性教育专题片,进一步拓展党性教育空间。三是拓展现场教学基地,打造校外“实境课堂”。围绕理想信念、群众路线、公仆意识、革命传统等教育主题,开辟周恩来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省内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同时积极开拓山东临沂等省外教育基地,大力推进现场实境式教学,打造“实境—情境—心境”相结合的党性教育教学过程。
记者:党性分析是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往往给人感觉流于形式、比较空洞,你们是怎样提高党性分析实效的?
王军:把党性分析作为提高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激发学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认真制定党性锻炼计
划。学校规定学员一入学,依据《学员党性锻炼规定》,结合个人思想实际,认真制定个人党性锻炼计划。学习培训结束时对照个人计划,检查回顾执行落实情况,由学员党小组、党支部和学员处组织考核。二是精心撰写党性分析报告。要求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党性分析报告,重点查找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敦促学员真正把党性分析作为一次照镜、洗澡、治病的过程,作为一次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战胜的过程。三是扎实组织党性分析交流。以班级形式组织党性分析汇报交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要求学员处、教务处等部门加强工作协作,跟班指导,努力提高党性分析实效。
记者:江苏党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有特色,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党性教育的?
王军: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学员营造静心读书、修身养德、锤炼党性的环境氛围。一是创造廉政文化环境。加强校内电子大屏宣传板块的策划与设置,推出习近平论学习、论党校教育、论党性教育、论反腐倡廉等系列板块,让学员的思想和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洗礼和净化。二是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校舍空间,布置名校校训、励志名言警句以及名家书画作品,设立学员阅览角,打造“书刊漂流站”,举办“世界读书日”主题书展,以多种文化形式的呈现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性情的陶冶。三是营造浓厚教育氛围。精心组织“周一晚讲堂”“周三报告会”,举办形势政策讲座,搭建“手机图书馆”“共产党员微信”等平台,开阔学员视野,陶冶学员情操。建设“时代
先锋”“图书馆馆藏文献”“校史展”等主题展览室,为学员知识充电、精神补钙输入正能量。
记者:江苏党校一向注重加强机制制度建设,发挥机制制度在党性教育上的保障作用,请谈谈党校的相关做法。
4.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实例 篇四
1.开展“清洁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集体打扫项目部食堂、办公室、会议室的卫生,让职工有个良好的工作环境。2.开展“冬送温暖”活动,组织党员为职工分发供暖设备“小太阳”让职工这个冬天不太冷。
3.开展“夏送清凉”活动,为奋战在施工一线的职工送去绿茶、绿豆汤、毛巾、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用品,关爱职工。4.开展“党员活动竞赛”,组织项目部全体员工积极参加篮球,羽毛球,拔河等活动,丰富了干部职工的生活。5.开展“党员献血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集体献血。6.开展“关爱在三部,和谐在向阳”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和每个职工进行交流,加强了全体职工的团结。
7.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在社区”活动,组织党员以个人为单位,到村里和社区里为群众帮忙解决困难问题。8.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活动,积极搞好扶贫帮困,为困难群众用去大米、花生油、白面等生活用品,为弱势群众营造温馨的关爱空间。
9.开展“爱心牵手一帮一”活动,号召项目部全体党员每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10.项目部员工去施工现场交通不便,为此,党组织安排的专门的车辆接送。11.每次下大雪后,党员积极带头打扫项目部门前、后院和道路上的积雪,确保职工进出方便。
12.关心职工家庭,对家庭困难的职工进行爱心捐助,让职工感到了党的温暖。
13.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组织党员为村里的老人,打水,打扫家里的卫生,并积极帮助解决难事。
14.开展“党员知识大赛”活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在丰富了职工生活的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党性。
15.组织员工定期进行体检,关心项目部职工的健康。16.组织项目部全体员工进行党课培训,培养发展对象,提高员工的思想和党性。
17.在项目部设立了意见投信箱,积极听取职工的意见,及时解决职工提出的问题。
18.发动“一人有难,全家帮”活动,动员项目部全体职工为家庭困难的员工实施帮助,让他体会到了我们项目部大家庭的温暖。
19.建设活动之家,让职工受益。组织党员为项目各个员工宿舍都配备了电视,饮水机,电热器等设备,让大家真正找到家的温暖。
郑林存
5.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 篇五
第一差异化崛起
一定要做不同,做唯一性产品,要错位发展,首先一定要注入创意。整个山西也好,朔州也罢,不缺资源缺创意,不缺文化缺包装。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朔州形成一种很好的对话,形成一种边塞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差异化崛起。可以借鉴现在北京市的做法,也是很多地方主推的模式——旅游委模式。
第二龙头化战略
朔州旅游要打出去,一定要形成拳头,就是原子弹,首先要把市场轰开。打造朔州边塞音乐,西部音乐。营造当代的应县木塔,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创新性地打造龙头名片。
第三品牌化突围
一定要营造自己的品牌,依托朔州的经济实力,率先营造概念,譬如世界名塔大会,或者边塞名关旅游节,或者门神旅游节。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只做唯一,如办一个晋商大会,找到右玉精神与走西口的结合点,也是一个品牌方面的突围。
第四产业化链条
朔州的旅游一定要做旅游经济。与会展业、高效农业、工业观光旅游等有机融合,做成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融合有两种思维:一是区域融合。以它为辐射点,去大同、去晋祠、去五台山很方便,这就是旅游功能型产业发展的思路。二是产业融合。在这方面要与相关的资源更好地融合,真正做成产业链条式的经济。
这样一个大的定位,四大战略对于朔州市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体制上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彻底的创新。力度要大点、难度会大些,但是唯其如此才可能把这篇难文章破题。
(录音整理:周芳)
【做好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推荐阅读:
努力做好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01-11
教师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计划08-30
如何做好群众安全检查工作11-03
谈消防工作中如何做好群众工作10-16
论新时期公安机关如何做好群众工作07-24
乡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总结08-20
带着感情进站 做好群众工作就不难11-14
做好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汇报10-28
发扬群众路线 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设工作01-05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