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阅读答案(共9篇)
1.铃兰花阅读答案 篇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下面是雨霖铃柳永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原曲】: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⑩风情:男女恋情.【阅读训练】:
一:
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
(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3分)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2: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3: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二:
(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
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2.《铃兰花》的教学设计 篇二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
3.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4.理解环境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见过铃兰花吗?那你感觉铃兰花应该是什么样?铃兰花在欧洲是纯洁、幸福的象征。本文的作者小时候为了采摘铃兰花,特地去了一趟地狱,还收获了成长,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二、投影学习目标,学生个读。
三、基础知识。
学生读,补充订正,对多音字“澄”课后查字典。教师:大多数字都是形声字,由字义决定字音,查字典时要关注字的解释,养成归纳整理所学字音的好习惯。
四、问题探讨。
1.快速阅读课文,本文大致可以分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三部分:1——4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害怕地狱。
5——22写作者第一次去地狱放牧。
23——36写作者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2.再次阅读文章,读完之后,请大家写下阅读中所思考到的疑惑,并请大家勇敢地提出来。
仅限五个问题。(教师将问题简要写在黑板上,如果没有学生提问,可能同学们还没有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希望今天的课能给你很好的友情提醒。)
3.来看我的问题,作者“地狱”一共去了两次,这两次行动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这两次进入地狱的行动的异同比较有意思。就请大家阅读后两个部分,试着比较这两次行动的异同点。
提供思考的角度:
“地狱”的环境、“我”的表现、父母的反应、我去“地狱”的原因。
【教师提醒: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圈划重要的词句,作为你回答问题的依据。】
(1)“地狱”的环境:第二次恐怖的程度更深(不寒而栗的声音更响)。
(2)“我”的表现:
第二次:a 兴奋(为何会兴奋呢?能为母亲摘采到铃兰花。)
战胜恐惧、得到成长
b 眼泪噙在眼里,而不是大声哭叫。
(3)父母的反应;
第一次:父亲:愤怒、嘲笑。母亲:怜悯、安慰
第二次:母亲:高兴、欣慰(父亲呢?应该一定与母亲一样高兴、欣慰。)
(4)我去“地狱”的原因:
相同:其实都是父母刻意安排的,目的就是让我克服恐怖。(用心良苦啊!)
不相同:第一次是被动的,是父亲强迫我去的,当然是失败而归。
第二次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采摘铃兰花。(你从哪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充满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神奇的力量 我对母亲的关心与爱!)最终成功了,战胜恐惧、得到成长。
但作者是不是因为爱自己的母亲就变得一下子就无敌,一下子就决定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有矛盾、争斗的过程。(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准是我梦里出过大汗),这样写显得更真实,不虚假。
【结论】父亲的打骂不能让我抵挡对地狱的恐惧,而爱,对母亲的爱却让作者充满勇气,战胜困难。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做父母的都很明白,为了帮助作者克服对“地狱”的恐惧,父母用那不留痕迹的方式让我成长,而我对母亲的爱的表现更让这样的成长显得光辉灿烂。
我想这应该就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环境的作用
在小说或散文中,一般都有环境描写,但环境描写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结合我给的提示,请大家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渲染一种氛围。
2.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形象。
3.结构上,照应前文、铺垫下文。
4.表现文章的主题。
教师指定三处:
第一段:渲染恐怖、神秘的氛围。为下文写害怕地狱埋下伏笔,也为后来战胜对地狱的恐惧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十八段:艳丽、勃勃生机:烘托了作者“责任感”及对母亲关心的内心。也为下文我被神秘的力量驱使径直进入地狱做了铺垫。是不是都是明丽的?不是,最后一句,烘托出我仍然害怕去地狱的心理。
第三十一段:烘托母亲的美丽及我当时幸福喜悦的心理状态。表现了爱的力量的伟大鱼神奇。
【结语】
人生成长的脚步从未停止,成长让人无比激动、喜悦,虽然不一定顺利,但只要有勇气,有爱的力量,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齐读最后七段。
六、作业:
以“我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兰花的智慧》阅读答案 篇三
①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影踪。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被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入。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走”到更远的地方。
②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③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④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个结构会整个的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花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⑤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些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⑥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就可以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⑦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古义。(2分)
①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投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②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2.根据第2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两个原因。(4分)
3.“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④段至第⑦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6分)
4.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 ①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②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2.种子轻巧、能随风飘荡到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可以防止水分渗透的细胞,因此可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3.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避开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引诱昆虫来无偿为自己传播花粉,能自我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4.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答案 篇四
2、文章第(4)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3、文章第(6)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请结合第(7)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6、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4分)
7、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 (4分)
8、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3分)
9、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3分)
①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② 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我选 句,评析:
5.减字木兰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五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执行细则】①既有对自然的“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可给2分,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给2分。
6.铃兰花阅读答案 篇六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析
(1)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译文: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7.减字木兰花春怨阅读答案朱淑真 篇七
原文: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减字木兰花・春怨字词解释:
⑴《诗・郑风・[兮》:“倡予和女。”酬即和也。
⑵著摸:撩惹、沾惹,见《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
⑶仍:因也,重也。
减字木兰花・春怨翻译:
8.铃兰花阅读答案 篇八
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2分,答出2点即可。)
(2)比喻(1分)。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1分)对比(1分)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1分)
9.《减字木兰花》阅读题答案 篇九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①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5.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1分)
A.王维B.韩愈C.杜牧D.李贺
16.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17.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5.B(1分)16.C(2分)
【铃兰花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刘敏中 ,木兰花慢的意思,木兰花慢赏析06-24
兰花小学作文08-10
兰花状物作文09-05
兰花情深深散文09-27
描写兰花作文100字06-09
玉兰花赞作文09-06
随笔小辞:兰花辞10-03
兰花魂550字作文10-11
米兰花作文800字07-15
秦观:减字木兰花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