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范文

2024-07-21

初中记叙文范文(精选11篇)

1.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一

3.那年夏天,我和父亲去乡下的外婆家度假。碰巧那天表哥也在,外婆家只剩下了一间空屋子。所以我和爸爸只能挤在一张床上睡觉。爸爸知道我喜欢一个人睡觉,不喜欢和别人挤着。晚上,父亲抱着一床被子来找我,说他睡客厅,我一脸惊讶:客厅里空调坏了,这么闷热的天气,父亲不怕热吗?说完,父亲便坚定地离开了我的房间。

一整晚,我辗转反侧,一种无名的力量驱使我走向客厅。刚推开门,一顾热浪袭来。我就着月光稀看见了从父亲头下慢慢滑下的晶莹的汗珠。

2.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二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 以情感人, 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 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 就得让情发泄, 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 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 创设特定的环境, 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 最后为狂风暴雨, 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 家境凄惨, 父亲赋闲只能借贷, 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 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 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 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 它可大可小, 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 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 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 《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 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 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 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 他这样的经验, 他这样的想头, 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 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 对人物进行描写, 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 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 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 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 忘不了的“情”, 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 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 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 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 这样收尾,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 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 令人终生难忘, 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 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 “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 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 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 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 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 结实的基础”, “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 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 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我认为, 要想解决此问题, 在深入思考筛选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做到:首先, 要让“情”发泄, “把自己的情感加上一番融凝烹炼的工夫, 很纯粹地拿出来”。把“情”留住, “使人忘却人己之分, 同自己感到的一样地感受得深切。” (叶圣陶《作文论》) 其次,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此情的认识理解, 加以分析、判断、归纳, 得出恰如其分的人物性格品质。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将其品质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由一人拓展到一个群体, 一事拓展到一种社会风气, 让“情”放射出光芒。

3.初中记叙文教学策略探析 篇三

一、联系教材写人、绘景

记叙文不能缺少人物,那么如何写人呢?首先要从人的特点出发。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和异于他人的个性,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体特征出发,细致地进行外貌描写。此外,还应附加特定的情境,通过语言和动作描述,将人的神态和心理完整地表露出来,将人物写活。为了将人写活,我们教师应注意哪些技巧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开源,即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平时的阅读课教学。生活中人都是具体的、真实的,但是要呈现出美文,仅仅是将生活中的人物进行简单地记录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美文,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将教材中描写人物的例子进行归纳与梳理,从模仿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手法写出生活中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有多处细腻的人物描写。例如,作者通过描写左拉的鼻子,塑造了一个滑稽且刚毅的人物,除了外貌以外,还有如下的动作描述,“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这句话写得传神,动静结合,神态、动作将左拉的个性沉默寡言但很随和的性格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突出表现了他对个人形象不太注重却非常尊重他人的品格。

纵观初中记叙文,写人叙事是主体,但是要写好人和事,必须注重环境的布设,也就是写景,以景托情。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能够渲染气氛,推动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有序铺开,将无形的人物心情和心理变化外显化、形象化,同时通过景致描写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留白艺术给读者带来无限美感。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借助于“冷冷的月光”将“我”内心的悲伤进行了勾画,衬托了“我”的心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记叙文的阅读是从小学到中学延伸开来的。无论是小学时的浅尝辄止 初中时的习惯养成和基本技能获得,还是高中时的注重文化体验,都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从教材的阅读出发,总结写人、绘景的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时,要科学用语将人和景的造型、色彩进行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人和事物的声音,多维度地刻画人和景的内外形象。

二、训练写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文章造作、生硬,什么原因?这其实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生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记录下当时的心情、所思、所想,积累下生活的点滴,汇聚成海,到了写作时自然下笔如有神。同时,在写作命题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引向性。例如,规定以“来自校园的一组花絮”、“一堂有趣的实践活动课”、“爸爸的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瞬间”、“假如我是班主任”等为文题进行作文,将学生引向对最熟悉的校园、亲人、老师的观察,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表达的时尝试着变化视角。在学写作中不规定学生的写作时间,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内回忆并写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和描写的对象都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写出有着浓浓的“草根”气息的记叙文。

三、张扬个性,实现立意创新

记叙文写作是陈述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呈现的是个性特征与生命特征,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活动。因此,在记叙文中不仅仅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情感,还要重视视角的独创性,通过文本给读者似成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完成作文《这也是一种幸福》时,从学生交的作品来看,写父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等内容的较多,由于缺乏新意和个性,难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有一个学生没有描写父母的关心、帮助,转而描述了爸爸的严格要求,妈妈的唠叨和责骂,通过这一侧面给我们呈现出“真实的爱”。这样的描述,让老师和读者有心灵触动,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真实而又无私的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立意上的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

立意创新还表现在真实事件的“文学化”处理。过于“写实”有时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记流水账,使读者缺失了想象的空间。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符合生活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即用优美的文字将自己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出来,让读者透过文本中的人、事、物、景就能读懂作者写作的动机、感情。

四、修辞润饰,意象浮于文外

要写出优美的记叙文就要求作者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尤其要灵活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我们应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修辞手法呢?最常见的有比喻、借代、拟人、通感、象征等几种,这些修辞旨在成功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鲁彦的《听潮》,作者对“海的沉吟”的描写就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海沉吟的情状形象地展示出来,“像诗人般沉吟”,提高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透过文字可感、可听、可视,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抒情、议论和说明,要想写作时能够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注重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积累,了解各种手法在刻画人物时所起的作用。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找关键句、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从中吸取写作养分。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分析含有双关意义的词和句子,感悟其感情色彩,抓住写景状物的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体会记叙文质朴语言外表下蕴涵着的那份生动、那份深刻。

4.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四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必须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一、读懂主旨

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写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因为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快速把握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快速概括文章内容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二、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审读题干的语言

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面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3)______;(4)”。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内容: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考虑;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内容,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一定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提供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助考生从内容和形式上理解和答题。所以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关注题目的考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留心分值的设置

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所以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内容,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三、解题指导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半饥半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年岁已大,穷愁潦倒)”,鲁迅每一处描写都是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1)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2)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3)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4)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5)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修辞手法

根据《考纲》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武器”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武器”的特征是“攻击他人或保护自己的工具”,由此便明白,本体“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作用了。再如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起强调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不仅要记住这些条件,更要根据语言环境来作答。增强(什么)语势,强调(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如“结合文题《穷人的风骨》,说说文章赞颂了一种________的风骨”,正确答案是:“身处贫困处境,仍保持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自尊、自爱的风骨。”这是根据文章内容来揭示主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要么过于简单:“人穷志不穷”,要么去摘录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要么回答似是而非,这就在表情达意上偏离了方向,自然难以得到满分。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众多,其他考点诸如原因、依据、理由、指代、标题的含义(作用)、词序(段序)、结构、概括、归纳、比较、质疑的回答方法、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等等,往往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此,不再赘述。

5.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五

【考查形式】

典式: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变式:

1.找出本文的主旨句。2.本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结尾的横线上写出一句话,使之能画龙点睛。4.概括本文的中心。

5.×××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6.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指导】

归纳文章的主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4.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作综合归纳才能明确。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格式: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信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玛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用简练的浯言概括本文的主题(不超过50字)。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③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3.第⑦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做简要分析。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1.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在建造城市时,保护好旷野。恰当处理好建造城市和保护旷野的关系。

2.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

3.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拥有先进的通信手段的勇敢者象征“城市”;遭遇的暴风雪,象征“旷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

4.①生动、形象。例如: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熠熠闪光。②句式整齐。例如: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例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景象。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提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4.请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1.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2.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4.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间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⑧思念爸妈,回味毛蟹。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缸荷花

顾晓蕊

那年初春,弟弟在缸里种下几株荷花。我经常跑近去看,不久后,荷叶长出来了。那一片片圆圆的叶子,宛若随风舞动的罗裙,那么优美、那么清雅。我用手撩起水珠,滴落在叶片上,水珠随风滚动,像粒粒晶莹的珠玉。

一场夏雨过后,荷花开了。有的还在含苞,有的已然盛开了,起初是一两朵,后来开满一缸。弟弟买回几条金鱼,放进水缸里,鱼儿游走在荷叶间,别有一种情趣。

弟弟对荷花珍爱有加,多次提醒我切莫采摘。我嘴里应着,心里却有些不服气,不就几朵花吗?还当宝贝似的。【A】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有一天,我正在外面玩耍,天阴沉起来,紧接着一阵雷声响起。我急忙往家跑。不一会儿,豆大的雨滴砸落下来。跑进院里时,只见弟弟撑着一柄伞,从屋里飞奔出来。

他快步跑进菜园,将伞撑过缸顶,罩着一池清荷。风夹杂着雨点倾泻下来,又急又密,打湿了他的衣服,他竟似浑然不觉。再看那水中的荷,红花黄蕊,如娉婷的仙子般,有种不染俗尘的美。

我原想喊他一声,竟一时失语,懊悔、愧疚„„种种复杂的情绪齐涌上来,心倏然间变得柔软起来。【B】

过了些天,荷花陆续凋零了,水面上撑起大小不一的伞状莲蓬。随着冷风渐紧,零落枯败的残荷倾斜在水中,鱼儿在其间穿梭,似是在诉说着无限的依恋。

冬天来了,有天早上我推开门,一阵寒风袭来,冷得刺骨。走进菜园,见水缸中结着厚厚的冰,鱼被冻在冰里。我惊讶极了,一阵风似的跑回屋,喊来弟弟。他用锤子小心地凿开冰层,把带有金鱼的冰块放到盆中,端回屋子里,放到火炉旁边。

我们蹲在地上,眼睛直愣愣地盯着水盆,金鱼依偎着残荷,在时光中凝威透明的“琥珀”。弟弟自责地叹息:“都怨我!明知道天冷了,还把它们留在外边。”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盆中的冰块渐渐地化成水,金鱼居然活了过来,在水中摆动起尾巴。我不相信地揉揉眼,俯下身去贴近细看,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对弟弟说:“快看,鱼还活着呢!”

他被我的话惊住了,有些不相信地用手轻碰了一下金鱼,鱼儿游了起来。他高兴地叫嚷道:“简直太神奇了!”那个冬天,鱼儿在弟弟的精心呵护下,恢复了往日的活泼灵动。

望着游动的鱼儿,我生出一些痴想来,就在被冻僵的刹那,它们是否有过丝丝不舍,怀恋起与荷相伴的日子?它们能死里逃生,除了自身的坚守外,是否在冥冥之中,听到一声声熟悉的呼唤?【C】

第二年春天,园中的水缸里长出荷叶时,弟弟把金鱼放回去。跟去年一样,荷花又莲蓬勃勃地盛开了,在微风中摇曳着,鱼儿穿行在荷叶间,荡起层层欢快的涟漪。

曾经残败的荷又绽放如初,冻僵的鱼儿又自由游动,这一切让我们在感慨大自然的奇妙之余,心中对稍纵即逝的美丽,有一种说不出的怅惘和伤愁。【D】

时光飘远,如今每每想起那一缸荷花,我心中便充溢着宁静和安详。它让我懂得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应彼此温柔相待。这也使得我在其后的悠长岁月中,学会用有情的心、有情的眼,去看待一个有情的世界。

1.本文以一缸荷花为线索,依次描绘了四幅画面,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示例:春:荷叶圆圆,随风舞动

(1)夏:

(2)秋:

(3)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自那以后看到身边美好的事物,我会多一份怜悯、敬畏,心中也因此常常充满了欢乐和感激。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文中的弟弟对荷花珍爱有加,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要求品析句子。

(1)种种复杂的情绪齐涌上来,心倏然间变得柔软起来。(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我不相信地揉揉眼,俯下身去贴近细看,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对弟弟说:“快看,鱼还活着呢!”(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5.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学习本文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荷花满缸,鱼戏荷叶(2)残荷枯败,鱼儿穿梭(3)荷缸结冰,鱼成“琥珀” 2.B 3.①多次提醒“我”切莫采摘荷花;②下雨时,用伞罩着一池清荷;③荷缸结冰,责怪自己把它们留在外边。

4.(1)这里指内心被弟弟撑伞护荷的行为所感动。(2)该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揉揉眼”、“贴近细看”“颤抖”等词写出了“我”看到鱼儿奇迹复活时惊喜和激动的心理。

5.世间万物相互依存,我们要学会用有情的心、有情的眼,去看待一个有情的世界,例如:善待动物,爱护花草,关爱他人,为构建美好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古梨树也有春天

邓迎雪

①那年我高考失败后,一个人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老家。

②那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村庄,山清水秀,河水潺潺,但优美的环境也无法让我摆脱寂寥忧伤的心境。我常一遍又一遍地想:为什么结果会这样?为什么原本成绩不错的我,考了这么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分数!我就这样陷在自责和绝望的牛角尖里,不可自拔,任失败的痛苦啃噬我的心灵。

③爷爷知道我的心事,每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默默地发呆,满是皱纹的脸上镌刻着忧愁。有天,爷爷对我说,妮,后山上有棵三百多岁的老梨树,我领你去看看吧。

④初见古梨树,我立即被它惊艳到了。那是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梨树,枝叶葳蕤,遮天蔽日,枝干犹如蛟龙,遒劲有力,扭曲盘旋,高高的树冠仿佛一座堆云积翠的山峰,把碧蓝的天遮盖得严严实实。我伸开双臂试着拥抱这棵古树,连它的一半也围不住。

⑤爷爷说,你看看这棵大树结了多少果子?我好奇地仰望,却失望地发现,浓密的枝叶间很少有梨子的身影,仔细寻,才在叶间找着了几只像拳头大小的青梨。这和它苍劲的长势相差十万八千里。

⑥怎么才结这几个梨子?我很纳闷。

⑦今年是结得少,去年它最少结了有5000多斤果子。爷爷说。⑧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年小年吧?我说。

⑨爷爷解释说,也不算是大年小年吧,这棵树连着好几年,都结了好多果,每年摘过果后,村人都会补足料肥,今年春上开花也很繁盛,只是因为一场大风雨,几乎将花全部吹尽,于是就成了这样。

⑩哦,原来古梨树也遇到了挫折。

11爷爷点点头说,对呀,老梨树和我们人一样也遇到了挫折,不过,它应该是非常坚韧○的。想想这几百年间,它遇到的风雨该是数不胜数吧,如果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拒绝生长,它也不会成为这远近闻名的古梨树王。梨树今年不结果,并不要紧,因为它还有下一个春天呢。孩子,你也要这样啊,不要再想那个失败的果,往前看,你的春天还会有很多。

12爷爷的话,让我思索了好久。○13那个夏天,我无数次地坐在老梨树的臂弯里静静地疗伤,山风吹过,阵阵清凉,看着○老梨树那些零零星星的梨子,再想想它去年丰收的繁荣景象,内心的挫败和浮躁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就像爷爷说的,再过一个春天,老梨树又会迎来一个妖娆的丰收季节,而我,只要不放弃努力,在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的掌心也应该有更多一些的收获。

14毕竟人生不是只结这一次果,也不是只赛这一次。○15我告别老家,○离开爷爷的时候,已不再是那个哭哭啼啼的灰头土脸的女孩了,我的心里开始绽放出像阳光一样温暖的憧憬来。

16那年秋天,○我以平静恬淡的心态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去读了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四年大学时光,我一直没有放弃提高自己,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国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17那件事让我明白: ○注释:①大年小年:庄子《逍遥游》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句,意思是“小聪明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1.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充完整。忧伤绝望一—【】——失望纳闷——感悟沉思【】 2.根据要求品析语句。

(1)那是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梨树,枝叶葳蕤,遮天蔽日,枝干犹如蛟龙,道劲有力,扭曲盘旋,高高的树冠仿佛一座堆五积翠的山峰,把碧蓝的天遮盖得严严实实。(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析此句表达效果)

(2)梨树今年小结果,并不要紧,因为它还有下一个春天呢。孩子,你也要这样啊,不..要再想那个失败的果,往前看,你的春天还会有很多。(分别写出句中两个加点词“春天”..的含义)

3.第⑩段写道“哦,原来古梨树也遇到了挫折”,“古梨树遇到的挫折”是指【】。★4.请在结尾处补写“我”明白的道理,使之能画龙点睛,揭示主旨。5.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惊艳好奇平静恬淡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梨树的枝干比作虬龙,树冠比作山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梨树的高大与茂盛的长势,突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一个“春天”是指老梨树迎来又一个妖娆的丰收季节;第二个春天是指“我”战胜困难赢得的一些收获。

3.今年春上开花也很繁盛,只是因为一场大风雨,几乎将花全部吹尽,只结了几只像拳头大小的青梨。

4.示例:当在生活里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古梨树还有下一个春天,你也会有。

5.示例一: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借古梨树悟出了当在生活里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赢得胜利”的人生哲理。

示例二:对比;把老梨树去年丰收的繁荣景象和今年遭受的挫折进行对比,突出老梨树的坚韧,以及面对挫折,要永不言败的道理。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瑛子

①不曾可以寻觅,也不曾有任何准备。似乎是猝不及防,它撞进了我的视线。

②在那方柜台的一隅,它静静地、安详地、自然地停留着,姿势优美。四周的喧闹,仿佛和它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来来去去的目光,被形形色色的宝石的光华吸引着,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地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于繁华之中,于喧嚣之中,碰疼了我的心。....③哦,那一块天然的翡翠,一块美玉。④那一天滂沱大雨。我为避雨无意中躲进那间小店,无意回眸之间,就那样与它相遇。⑤尽管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意外还是发生了。

⑥或许因为之前没有佩玉的经验,而致使佩戴方法有失正确;或许因为过度喜爱,从而太过频繁地摆弄„„正如它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意外在那一日猝不及防地降临。

⑦那美丽、珍稀的翠色之间,出现一道小小的裂隙。很小,但很清晰。发现它受伤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和它一同开裂我感受到它的疼痛。它受伤的样子,令我的心血流不止、肝肠寸断。尽管裂隙很小,可它毕竟存在着。它妨碍了它的美丽,影响了我观赏它的心情。可摆在眼前的它,已然不再是那个完美无瑕的玉,它无法回到从前。

⑧只好耙它从胸前摘下。

⑨扔掉吗?实在是舍不得;退还给卖玉的人吗?那几乎没有可能。留着它,触景生情。我只好选择了逃避。把它封存起来,紧锁于抽屉,长时间不打开,避免碰触,任凭岁月将它埋葬。

⑩又一个阴雨天,雷同的天色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到来。想起初拥它的激动和欣喜。抱的那美丽时光。怀念它在我怀抱的美丽时光。

11我重新走进那间玉店。○我问卖玉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玉的伤口复原?卖玉的人拿出一块又一块的玉给我看。它们每一块都身价高昂。但几乎每一块,放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仔细琢磨,都能发现它的明显缺陷。你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它的水很好,水好自润,不易出裂,但易有杂质,看见这个小黑点了吗?就像美人的身体上长了颗痦子,你能因为她长了一痦子就不是美人了吗?再看这一块,这片绿色娇艳欲滴,它的翠真是太喜人了,可惜水不足,缺水就干燥,干燥就多絮,这是天然石头自身携带的绵絮,你能因为几团绵絮的存在就贬低它的价值吗?

12我无言以对。○13卖玉的人告诉我:天然的石头,十石九裂。正如同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世○上,完美无瑕的翡翠,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那一定是稀世罕见、无价之宝了。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既有生命,就需要拥有者用情感、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14我问:这世上就没有不怕磕碰、不怕摔打的翡翠?卖玉的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定是○人造的,是假的。

15我问:受了伤的玉,还有收藏价值和增值功能吗? ○16卖玉的人回答我:当然有。那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伤,伤的程度。你的这块,只是一个○浅表性的小小的纹隙,不是根本性的致命伤,你要经常佩戴,不过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定使用正确的佩戴方式„„你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好好地养它,好好地珍爱,但不能因为珍爱就无时无刻过分地关注它„„相信只要经过一定时间,就像人的皮肤受了点小伤,伤口自然会愈合。

17哦,能养好它? ○18我顿觉惊喜:那需要多长时间?一月?一年? ○19卖玉的人又笑了:王毕竟是石头。养玉,需要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养好了,也不失为一块传家宝。就像人的情感,那历经无数坎坷挫折、经过了漫长岁月水与火的淬炼,那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1.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玉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空。欣喜——【】——怀念【】

2.请说说你对文中第13段画横线的“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句子的理解。

3.试简析“卖玉的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文中的对话描写,为何不用双引号?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②段“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6.文章耐人寻味,请记录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或思考(不能与地1-5题重复)。同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

疑问或思考: 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1.心痛惊喜

2.虽然它是一块石头,但它有灵性,有生命,需要拥有者用感情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3.卖玉的人不仅是懂玉的人,而且更懂得人的情感,通晓人情世故,经历丰富,能把玉和情融合在一起。

4.因为文中的对话太多,如果过多地用引号就会影响语句的通顺,所以不使用双引号,有利于文句的通顺。

5.示例一:不能删掉。使用数量词,引发读者的想象,使玉的形象,具体可感,更突出了作者对玉的珍爰程度。

6.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六

――题记

“咸味的海风徐徐吹来,美丽的校园里百花盛开~”伴这欢快悦耳的校歌,初中三年的旅程就此启航。

如今一年的时光悄然流逝,令人不住感叹。在暖和的光斑中,总能忆起,初上列车,邻座的旅客。

第一次遇见,在那个夕阳的下午,我们怀着期待,迎着阳光,迈进漫长沉睡了一个假期的校园。昏黄的教室,生涩的脸庞,为迎接一个全新的旅程开始做准备。

我们拿上扫把,提起抹布,打扫着班级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彼此介绍,相互嬉戏,淡淡的阳光也不放过一点儿空隙,铺满锃亮的课桌,墨绿的黑板和每一个人的笑颜上。美好的像张照片,就此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对着空白的后黑板,我暗暗发愁,有些无措“请,请问有同学能来帮忙画个黑板报吗?”几番犹豫后我终是问出了口,还记得吗,你们抬头,却又一言不发地低下了头,我满怀期待的眸子渐渐暗下来,无奈转身抱着尝试的态度,粉笔在黑板上嗒嗒作响,教室似乎恢复静谧,不觉,深深浅浅的粉笔声乱了节奏,我回过头,带着惊讶的眼眸,不知何时,两三个女生已经站在我的身旁,我有些呆愣地望着她们,于是她们冲我莞尔一笑。像四月的暖风轻抚过我的心尖。像窗外的黄昏,一言不发却散发出淡淡暖意。

墙上时钟的分钟转过一圈又一圈,黑板上添了一笔又一笔,夕阳已落上山头,天空被染上粉红。终于,我们展开笑颜,望向黑板上的杰作,浸在此刻的夕阳中。“画得真好呢”那边拖地的,擦窗的这时也都凑近了,鼓励的言语就像是种子埋在心底,渐渐生根发芽。

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对方是学霸,不知道对方冷淡的外表下装着满腹的幽默风趣,望这一张张青涩的脸庞,却知道这是我们漫长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我们的旅程才刚开头,每一刻时光都如烟花般灿烂,列车还未到站,与其感叹时光荏苒,何不将每一刻美好珍藏?

刚升入初中的这半年来,我真是过得手忙脚乱。可谓酸甜苦辣,一个不缺。

“酸”。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我的学霸朋友们纷纷开始题海战术,我也不甘落后,买来黄金考卷,考题王猛做。考试开始了,由于过度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考了个一团糟。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一定没收获,吧能临时抱佛脚。

“甜”老爸老妈加班,自己在家,这时小伙伴来了,“吃蛋糕吗,怡儿。”小伙伴笑嘻嘻,我美滋滋。

“苦”最近天气不好,体虚的我吃上中药,整个屋子都弥漫苦涩的中药味,良药苦口,接过药碗,一口灌下,啊!哭到耳朵都要留苦水了。

“辣”冬天天气太冷,怎能没了辣椒,吃面条吧,拿过辣椒酱,盛上满满一勺,呀!全身都暖和了。

初中的酸甜苦辣,一样不少。

初中生活,如同一个打碎了的四味瓶,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

刚刚到初中时,常常会和老朋友在一起聚聚,玩玩,谈谈各自班中的趣事,讨论生活中的不愉快;有时候,还要与朋友结伴去操场上跑跑步,打打羽毛球或者看班里同学打篮球……好好地放松放松。可是近来,就没开学时那么空闲了。语、数、英、科几门功课上下来,就有一大堆的作业。中午、课间和晚自习一直都在赶呀赶,追呀追。我这手呀!那叫一个酸!这酸苦,让人不敢相信!还不止这样,早上要晨跑,体育课也要跑,每天起来时总是腰酸背痛的!

甜,也是初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考试考了高分,学校办了什么比赛,我们班XXX得了第几,这都是让我开心不已的!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吧,我拿了全年级第六的理想成绩,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和赞美,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要来的甜。不过,这不能成为我骄傲的理由,不然,下一次的考试,我便会一再的退步,有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呀!

得到这些成绩,当然离不开平日里的努力与辛苦。就像《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所说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在这通往成功的的道路上,需要吃苦的精神,如果吃不了苦,又谈何“坚持不懈”呢?我相信我们吃过的苦,终将换来美好的未来。

在初中的生活,我还体会到了“辣”。“读书这么不当心,这样的题目都会做错!这么粗心大意的,肯定连检查都没有!下一次考试再不能这么粗心大意,一定要看仔细,检查一编再检查一遍!下一次再这样就要吃竹笋炒肉丝了!”妈妈简直有点气急败坏的对我吼道。我的脸立刻红一阵白一阵,像只斗败了的公鸡。事后想想,妈妈说得不错,我太想当然了,知识掌握得也不扎实!面对这张试卷,看着成绩,脸不禁火辣辣的痛。

不过只有这样,我下一次才能记住,不再犯错。

初中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唯有这样的挫折与磨练,才能够让我像小树苗一样在风雨中成长,这是我乐观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理由!

初中的生活开始了,让我为它打打分吧!30分的充实;30分的竞争;30分的激情;10分的快乐。所以,我的初中生活=充实+竞争+激情+快乐。

第一次走进新学校时,我感觉一切都那么陌生而又那么亲切。这里和小学有什么两样呢?

初中的生活是绚丽的泡泡,多姿多彩。

初中的学习科目变多了!老师在课上讲授的内容量也变大了,不单单讲书本知识,还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老师那优美的语言与奇妙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我,每节课我都听得出神入化,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下课的十分钟,仔细地回味一下课堂所学的内容,我不仅加深了记忆,还有一番温故而知新的乐趣。初中的生活很丰富。在学校完成作业,回到家我还可以读喜爱的书。读书能充实自已,还可以尽情享受书中的乐趣。

初中的生活是一支美妙的乐曲,有规律的音符在跳跃着。

每天早上,我踏着有节奏的三部曲:起床、洗漱、吃饭。到学校,要用精神的面貌面对老师、认真学习、细心做题、仔细听课。放学了,要加快步伐、紧跟节奏,跳着三步曲:回家、复习功课、吃晚饭。一觉醒来,又会重复昨天的三步曲。实际上,每天的生活看似一样,但它们却不同。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就发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初中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每天都安排得紧紧的,没有荒废的时间。我每天都在忙碌着,很充实也很快乐。

初中的生活是到了‘马拉松’的中途,人与人的差距将渐渐拉开,大家都鼓足了劲头向前冲。

现在的班级人数增多了,优秀的学生也不少。我似乎感觉到身边的人都在不断地学习,在小学时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了。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时间再去玩耍,明显感觉到时间好象不够用。想轻松,又不能放松;想无休止地学吗?那样,谁也办不到。

这些就是我对初中的印象:有快乐、有激情、有忙碌,也有竞争。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吧!

我的初中生活像一首曼妙的乐曲,演奏出精彩的乐章;我的初中生活像一个磨练自己的舞台,让我不断地战胜自我;我的初中生活像一架通往成功的阶梯,不断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当我迈入中学校门的时候,内心是新奇并且紧张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几栋教学楼,不断地发出同学们嘹亮的朗读声,右侧有一座小型的花园,有一些同学在那里悠闲散步,花园里树木丛生,野花也开的曼妙多姿,像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向我们点头,到处都充满着新的气息。

到了新的班级,我收获到了新的友谊。想起开学的第一天,一个个都是生疏的`面孔,一个个素不相识,可没想到才过一会儿,我们就打成一片。老师纷纷组织男生去领书,我们排成一队。瞧,多有精气神!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个挨一个的取了一搂书,一路小跑向楼上跑去,要是看到谁掉了书,后面的同学就主动地停下帮他拾书,然后接力棒一样的把书全运回来了,我心想:这样的集体真好。

当我步入中学校门的时候,我收获到了火热的学习氛围。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科目也比小学更多了,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讲课深奥的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去领略春的美丽;思维缜密的数学老师带领们在正负数的数学王国里遨游;风趣幽默的英语老师有声有色的和我们一起唱着英文歌……同学们都在奥妙的王国里获取知识,正值豆蔻年华,都开始绽放着生命的花朵。

有一天,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并在黑板上描绘起来了,两侧是两座大山,山下是一条湍急而迅速的河流,两边架着坚固耐用的石桥,桥上有个哨塔,已知过桥需要五分钟,鬼子兵两分钟巡逻一次,凡是想要过桥的都不允许,请问一名女游击队员怎样安全过桥?

这时,台下七嘴八舌起来了,有的同学冥思苦想;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紧盯黑板,有人说游过去,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有人说可以冲过去,议论了好久。终于老师发话了:“我们可以先向前走三分钟,然后后退两分钟,这样鬼子兵一出来,便以为是从另一边过来的,便可以被赶到那边了,”听了老师的回答,同学们恍然大悟,在火热的集体中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纯洁的感情。

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切都是新的。”我的初中生活也一样,我的初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风筝随风而起,带我飞翔;我的初中生活是不知疲倦的马达,乘托着我们的理想;我的初中生活是一只蜡笔,给我的人生描绘出七彩的图画!

7.如何让初中生把记叙文写具体 篇七

优美的记叙文当然是具体、生动的。具体与生动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 她们的关系非常紧密, 只不过存在姐、妹之分而已。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且, 在语文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中, 就在同一次写作训练中出现写具体、写生动的要求。

怎样才能让初中生把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呢?我多年的体会和做法是:首先, 让学生明确方法。即:在写人、物时抓住人、物特征, 写事抓事件要素的感动点的基础上 (简言之, 就是在该要详细写的地方) 力争做到三个“尽可能”。一是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展开想象去描绘。也就是在写同一写作对象时, 尽可能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从多种角度展开想象去描绘。写人时, 还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二是尽可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三是尽可能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其次是用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的文章为例, 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讨论并修改, 进行写具体写生动的训练, 以便理解和掌握。最后, 是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去不断实践, 不断掌握, 不断提高写具体写生动的水平。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 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比较具体, 比较生动了。

如一学生作文《我和我的伙伴们》, 按照这样的方法指导后, 该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 作文就比较具体、生动了。在写捉泥鳅时写到:“池塘干得像个大锅底, 很多泥鳅就往‘锅底’里拥挤。伙伴们哪里去顾及淤泥染身, 只顾你一捧, 我一捧, 你追过去, 我逐过来, 既像是在和泥鳅们嬉戏, 又像是在进行捉泥鳅比赛了!再狡猾的泥鳅也逃不脱他们的手心。不一会儿, 我们就捧了一大盆。”写游泳时“我”潜水的时间长, 把小伙伴吓哭时写到:“我想, 这是多么可爱的伙伴啊, 见我潜水后几分钟无踪无影, 以为我‘光荣’时, 又是那样的担心与无助。如果我真有个三长两短, 他们会多么的伤心啊!”不难看出, 按照上述方法修改后的作文, 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还深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心理描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还抓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下巴一翘”, 使我因此而首先发起进攻并击倒对方。这样写就比前一次具体, 比前一次生动了。

如果上述事例不足以证明, 那么, 让我们看看名家的做法吧:朱自清先生的名文《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中,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些优美的句子, 就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就展开了想象从多角度描绘, 就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写得具体, 写得非常生动!茹志鹃女士的《百合花》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中, 写通讯员肩膀处的衣服在门钩上挂了一个破洞, 这一细节, 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为深刻地表达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 (不是爱情, 胜似爱情;不是亲情, 而是老百姓对军人的军民鱼水情) 作了铺垫。使文章具体、生动、感人。名家如此, 我们何妨不多多借鉴呢?

8.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八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地“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1)要素归纳法

第一,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一要抓标题,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答出本义。

②抽象、概括的内容,意义要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9.成长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篇九

成长的过程像是一片沙滩,在沙滩上有许多贝壳,我拾起了个最美的贝壳,它就是一个成长故事。

一年级的寒假,妈妈给我报了一个书法兴趣班。当我第一次去上课时,心里有点紧张,心想老师会不会很严肃啊?当我走进教室,这个念头一下子打消了,因为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男老师,他说:“是新同学吧,找个位子坐下来吧!”

开始上课了,先练横、竖,还有握笔姿势,这握笔姿势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真难啊!好多次我差点急哭了,但我想起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又忍住了,继续练着。

10.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2-01

阅读记叙文,学生如果只了解它写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中心,这远远不够。要知道,文章离开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尽管有时候内容也很生动,中心也很有意义。但毕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抓住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谴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和借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下面就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一、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

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语言入手,调动学生想象和情感,使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这样一段话:“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溜”有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意思;“推”既说明了风的作用,又使人觉得乌云有分量;“爬”字有一种慢慢的感觉;“卷”字包含着因受风力作用,一起一伏的形态;“挂”,树枝被折下,绿叶就像挂在上面一样;“啃”,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咬下来,将羊吃草的情态逼真的传达出来。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分析、品味。因为这些动词能给人以准确、贴切、传神的印象,从而审视语言的形象美。如果是环境描写的语段,可以抓住那些比喻、拟人、形容语句的力度、强度对刻画事物、描写景色的奇异效果。

二、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人们总认为歌曲、乐曲,才是音乐,才有音乐。实际上我们的汉字,以及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同样有诱人的音乐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恰当地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语调、语速等。把文章赋予的节奏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领略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韵味。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

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像在唱一手优美的歌,“风来啦”“雨来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出现一种热情奔放的气势,造成了美的韵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喜悦、明快的节奏。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时,常常赋予人物、景物以色彩,为作品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际遇、命运等。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这样刻画闰土的形象的: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以上文字通过对闰土的刻画、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其鲜明的反应了闰土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品语言的色彩美,有的淡雅清新,如出水芙蓉;有的浓烈鲜明,如大幅油画;有的朦胧,有的亮丽……这是作品的整体产生的色彩美,是作家写作风格的特色。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含蓄美

记叙文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美,语言不多道理深刻。如含橄榄,回味无穷,含蓄丰富。既有字面的表层意思,又有深层含义。有时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时直接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类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方法如下:

1、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我似乎觉得有无限的光明” ,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可以体会到语段的深层含义: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2、结合特定的语境,领悟到蕴含在其中的表情达意。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 ,这句话中的“狡猾”不能按本意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机灵、顽皮”的意思。

3、要善于从看似不合常情的表述、矛盾的语句中,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表现出:既是穿“长衫”,又不到里边喝酒,只是“站着”,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是孔乙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4、用修辞知识分析、感悟语句实际蕴含的感情。记叙文常常以多种修辞手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教学使,适当作点修辞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更准确、更深刻、感受更真切。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前面“偷偷地”修饰,写出了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生动地表明了春草的情态、活力和长势。“嫩嫩”“绿绿”,这些词传神的写出春草质地、色泽。指导学生阅读时,紧紧抓住这些词语,便会在他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农小艳.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几个要点[J].课外语文,2016(02)127.

[2] 柴继帅.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刍议[J].语文学刊,2016(03)104-105.

[3] 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34-138.

11.初中记叙文范文 篇十一

一、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 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其中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在教读课文、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个资源, 让学生悉心揣摩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如《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文字为什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究其原因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 把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等都如实写下,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吃到桔子的艰难过程, 拳拳父爱跃然纸上,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细节描写所产生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接触的文本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篇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在以后写作中也要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传情达意以打动读者阅读的欲望。

二、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除领会细节描写魅力外, 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找到打开细节描写大门的钥匙。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一是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 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准确生动地修饰和限制描述内容, 达到以少胜多、一字传神的效果。如《孔乙己》中的“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的“排”和“摸”显然是作者精心锤炼出来的。“排”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卖弄自己是规矩人, 但又拮据、穷酸的本相;“摸”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已穷困潦倒到极点, 显示了他悲惨的境地。虽然“排”、“摸”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没有精心锤炼词语又怎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二是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如《孤独之旅》中:“当杜小康一眼望去,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杜小康在家庭衰落之后无奈走上离家放鸭之旅的孤独、无助、胆怯的心里很好地传达出来。三是调动五官。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细腻描摹, 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一段文字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细腻地描写烘托出人物欢悦而迫切的心情, 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细化过程。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 写作时必须真实地再现动作的整个过程, 把过程细化, 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中的“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把捕鸟的这个过程细化,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技术的娴熟, 也生动地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三、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

方法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归纳完细节描写的方法后, 还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去记录生活中精彩细节的习惯。而且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悉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并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 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以便在写作时提取。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 把捕捉到的精彩瞬间及时地记录在周记本中。笔者在实践此种教学方法时发现有不少学生通过留心观察日常生活, 把自己捕捉到的细节在作文中细腻地描写出来。如学生在习作《今天我当家》中写道:“我拿出两个鸡蛋, 把鸡蛋的中间部分在碗边轻轻一敲, 然后用双手抓住磕破处用力掰开, 蛋白和蛋黄像两个乖顺的小孩倏地滑进碗里, 我操起一双筷子, 双手像上了发条似的飞快地搅拌着蛋, 筷子撞击着碗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不一会儿, 蛋清和蛋黄就融为一体了。”读着这一段文字, 我们仿佛和小作者一起站在厨房里进行紧张的餐前准备, 这一段文字也正因为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打蛋的过程细化, 同时也运用了拟人、比喻, 调动了视觉、听觉把当时在厨房里打蛋的情境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

正如人的十指长短不一, 我们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觉的同学会在平时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也会在周记、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增强文章的神韵, 使文章变得更具可读性。但是仍有不少同学细节描写的意识薄弱, 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课进行片段训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细节进行刻画。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 仍然是全面对接中学生的生活, 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在内容上更多关注“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等方面, 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精心确定片段描写的重点。如针对“考试受挫的情境”、“取得成功时的喜悦”、“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害怕”、“感人的亲情”、“坚持不懈的过程”、“美的瞬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题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片段训练。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原先写作中描写意识比较薄弱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他们细节描写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描写的方法也领会在心上, 运用在笔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描写, 相信在同学们写起作文时也能够得心运手地运用细节描写。

五、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古人云:文章不厌千回改。学生要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修改中锤炼细节, 使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让细节描写能够为作文添神韵。一篇好文章的细节描写有如下要求:细节要典型, 紧扣文章的中心, 为中心服务, 不能为细节而细节;细节描写要真实、自然、贴切;细节描写要生动、形象。关于如何教导学生修改习作, 笔者的方法如下。一是批注批阅。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写最后的总评语, 不打分数, 但是在文章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入题较慢、详略不当、细节不真实、细节不够细腻等处做出批改, 提出要求。二是改后自改。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在集体讲评之后, 要求立即修改。个性的问题, 如细节不够典型等,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同学面批, 指导他们重新选择细节来服务中心。三是互批互改。在老师指出不足, 学生自己修改之后, 很多学生很难再发现自己的不足, 可谓“当局者迷”,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旁观者清”组织学生互批互改, 启发智慧, 交流经验来对文章进行修改。四是讲评佳作。把学生精心修改的作文收上来, 再次批阅, 写上评语, 并在学生习作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做批注, 把好的细节描写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经过反复多次修改, 可以让学生对习作中的细节做到精心锤炼, 让细节描写生动又不失真实, 使细节描写典型又不矫揉造作, 让细节描写真正为作文添神韵。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于细节处见功夫,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 细致描绘, 反复修改, 及时总结方法, 学生的作文会因细节描写而增添神韵!

摘要: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应加强细节描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 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关键词:揣摩细节,归纳方法,观察记录,片段训练,修改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立根.作文智慧[M].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9.

[2]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描写中秋节的好段落下一篇:父亲生日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