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简短名篇

2024-12-14

古代散文简短名篇(精选9篇)

1.英语散文名篇朗诵 篇一

I have always wondered at the passion many people have to meet the celebrated. The prestige you acquire by being able to tell your friends that you know famous men proves only that you are yourself of small account. The celebrated develop a technique to deal with the persons they come across. They show the world a mask, often an impressive on, but take care to conceal their real selves. They play the part that is expected from them, and with practice learn to play it very well, but you are stupid if you think that this public performance of theirs corresponds with the man within.

I have been attached, deeply attached, to a few people; but I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men in general not for their own sakes, but for the sake of my work. I have not, as Kant enjoined, regarded each man as an end in himself, but as material that might be useful to me as a writer. I have been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obscure than with the famous. They are more often themselves. They have had no need to create a figur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world or to impress it. Their idiosyncrasies have had more chance to develop in the limited circle of their activity, and since they have never been in the public eye it has never occurred to them that they have anything to conceal. They display their oddities because it has never struck them that they are odd. And after all it is with the common run of men that we writers have to deal; kings, dictators, commercial magnates are from our point of view very unsatisfactory. To write about them is a venture that has often tempted writers, but the failure that has attended their efforts shows that such beings are too exceptional to form a proper ground for a work of art. They cannot be made real. The ordinary is the writer’s richer field. Its unexpectedness, its singularity, its infinite variety afford unending material. The great man is too often all of a piece; it is the little man that is a bundle of contradictory elements. He is inexhaustible. You never come to the end of the surprises he has in store for you. For my part I would much sooner spend a month on a desert island with a veterinary surgeon than with a prime minister.

2.写景散文名篇 篇二

叶圣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3.哲理散文名家名篇 篇三

砚台是一块黑色和棕色过渡的石块做成的,整个右半边刻着一头老黄牛,背上坐了两个顽皮的孩子。右半边的平坦光滑之处,正有浓稠的墨汁汩汩沿着爷爷手中墨块转动的方向化开、漫出。墨块上用金粉画着一条精细的龙,自底端盘踞,研出的墨里杂糅着细细碎碎的金色,在一片漆黑之中忽明忽暗。墨块不停地转动,研出的墨汁已积成一小洼,墨块荡起了厚重踏实的墨汁,绸缎样的轻轻颤抖。这时,一股独特的书卷气息就泄了出来,像背后含着春天芳香的帷幕被揭开了一角,悄然流露。

墨已研好。

爷爷提笔,与我一起写今草,孙过庭的《书谱》。灰色蓬松的毛笔沾上墨后收拢,聚成一只尖锐的笔锋。黑色的墨迹充溢着灵性,在宣纸上划过飘逸轻灵的弧线。

几千年来,墨迹浸润了人们的灵魂。或是竹简上的苍劲,抑或丝帛上的圆滑。复杂漫长的历史文化在一段段墨迹中得以保存,得以流传。每幅名作中,浸透著书法家最自然,最真切的人生情感。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粗砺顿挫的行笔间,映射出作者在侄子被害后的极度悲伤和愤慨。又像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清新脱俗的墨迹道出了与雅士围坐在兰溪之畔,衔觞赋诗的快活。当我们与那墨色对视之时,墨的美便连绵不绝的涌来。从研磨,到习字,再到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墨深蕴着的美感在眼前绽放,生生不息。

4.写雪景散文名家名篇 篇四

写雪景散文名家名篇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第十一期。

②暖国 指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

③宝珠山茶 据《广群芳谱》卷四十一载:“宝珠山茶,千叶含苞,历几月而放,殷红若丹,最可爱。”

④磬口的蜡梅花 据清代陈淏子撰《花镜》卷三载:“圆瓣深黄,形似梅花,虽盛开如半含者,名磬口,最为世珍。

写雪景散文名家名篇

2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写雪景散文名家名篇3

李白句:“燕山雪华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时。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天上同云,雨雪雰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般。”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聊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写雪景散文名家名篇4

淡淡地说,疏疏的说,不论您是否过瘾,凡懒人总该欢喜的是那一年上,您还记得否?您家湖上的新居落成未久。它正对三台山,旁见圣湖一角。曾于这楼廊上一度看雪,雪景如何的好,似在当时也未留下深沉的影像,现在追想更觉茫然--无非是面粉盐花之流罢,即使于才嫒嘴里依然是柳絮。日来北京骤冷,谈谈雪罢。怪腻人的,不知怎么总说起江南来。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日子久了,方圆的轮廓渐磨钝了,写来倒反方便些,应了岂明君的“就是要加减两笔也不要紧”这句话。我近来真懒得可以,懒得笔都拿不起,拿起来费劲,放下却很“豪燥”的。依普通说法,似应当是才尽,但我压根儿未见得有才哩。

然而君快意于他的新居,更喜欢同着儿女们游山玩水,于是我们遂从“杭州城内”翦湖水而西了。于雪中,于明敞的楼头凝眸暂对,却也尽多佳处,皎沽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孤负我们来时的一团高兴。且日常见惯的峦姿,一被积雪覆着,蓦地添出多少层叠来,宛然新生的境界,仿佛将完工的画又加上几笔皴染似的。记得那时君就这般说。

静趣最难形容,回忆中的静趣每不自主的杂以凄清,更加难说了。而且您必不会忘记,我几时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我从来不曾如此伟大过一回,真人面前不说谎。团雪为球,掷得一塌糊涂倒是真的,有同嬉的为证。

以掷雪而败,败而袜湿,等袜子烤干,天已黑下来,于是回家。如此的清游可发一笑罢?瞧瞧今古名流的游记上有这般写着的吗?没有过!--惟其如此,我才敢大大方方地写,否则马上搁笔,“您另请高明!”

5.哲理散文名家名篇短篇 篇五

我在巨人树身边过了两天。这儿没有旅客,没有带着照相机吵闹的人群,只有一种大教堂式的肃穆。也许是那厚厚的软树皮吸收了声音才造成这寂静的吧!巨人树耸立着,直到天顶,看不到地平线。黎明来得很早,直到太阳升得老高,辽远天空中的羊齿植物般的绿叶才把阳光过滤成金绿色,分作一道道、一片片的光和影。太阳刚过天顶,便是下午了,紧接着黄昏也到了。黄昏带来一片寂静的阴影,跟上午一样,很漫长。

这样时间变了,平时的早晚划分也变了。我一向认为黎明和黄昏是安静的。在这儿,在这座水杉林里,整天都很安静。鸟儿在蒙胧的光影中飞动,在片片阳光里穿梭,像点点火花,却很少喧哗。脚下是一片积聚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深怕惊扰了什么——怕惊扰了什么呢?我从孩提时代起,就觉得树林里有某种东西在活动——某种我所不理解的东西。这似乎淡忘了的感觉又立即回到我的心里。

夜黑得很深沉,头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够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把它们叫作树)来往了大半辈子了。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能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但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不但因为巨衫的巨大,而且因为它的奇特。怎呢能不害怕呢?这些树是早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的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巨衫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它们在第三纪始新纪和第三纪中新纪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可是冰河来了,巨人树无可挽回地绝灭了,只有这一片树林幸存下来。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在踏进森林里去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是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样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

6.描写儿童的名篇散文 篇六

有关爱情,有太多的话想说,却总又说不出口,一个人慢慢回味,轻轻地翻阅着那些往事,那些曾经在心里过往的美好。爱情给我带来了些什么,然后又带走了些什么呢。

记得男朋友曾经问过我说,你会一直都爱我吗?永远都会象现在这样对我好吗?

我坚定的说,会,我会的。我们要好好的!

他说,要挣很多钱买很多好吃的给我,给我所有我想要的。

我说,只要你肯努力,有没有钱不重要。

可是有关这些,却再也提不起来。或许我们不应再以承诺去衡量,或许我们错的不能回头。回忆,放在心里某个的地方,小心隐藏,怕不小心被自己发现伤害到。

离开家很难,回家更难。一个人生活惯了,突然说到家,却怎么都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家里人也是,一家人已经习惯没有我存在。

早晨起床,看着镜子前那张渐渐成熟的面孔,总会感觉有些可笑,忍不住在镜子上做出各种鬼脸,然后越看越觉得可怕,是不是这样就已经开始变老了…

自言自语,逗自己开心,让自己放松,完成着一天快乐的开始,还有那熟悉的音乐和一直不变的心情。

时间长了,才开始发觉,我在过着曾经的生活,越来越象了…

离开后,开始向往漂泊流浪的生活,独来独往,习惯了闲来听听歌,晒晒太阳,习惯了在安静的早上喝苦涩的咖啡,对着电脑发呆,或者是在过滤,想象着我会在某个城市独自打拼,想象着在有老朋友的地反安静的聊天吃饭。想要有部车子,那种我说过最喜欢的那种款式,JEEP。房子不大,但有大大的落地窗,还有曾经喜欢的窗帘,台灯,睡衣和拖鞋,生活不会太节俭,但绝对要抵制浪费。

不太会生活,但总觉得一直是在享受,一个称的上是懒散,偶尔会想想浪漫的人。

我,变成了一个不太被人理解而又时常会矛盾的怪人。

7.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800 篇七

桃花奖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

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忍饥挨冻总算又捱过一年。自春祖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收租老相公”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

荠菜马兰豆,姊姊嫁亨(在)后门头;后门春破我来修,修得两只奶奶头。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义的山歌:

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紫开花满天星,芝麻开花九莲灯,蚕豆开花当中一点黑良心,怪不得我家爹爹要赖婚。

故乡有句民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扫墓的李节,挑野菜的孩子,遇见城市人家来上坟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乐事,大家高高兴兴,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哥儿姐儿奶奶太太们,摆开祭祀三牲,在凤灯里点起红烛,一个个在坟前欠身下拜。要遇见新郎新娘头年祭祖,阔人家还有乐队吹奏.祭扫完毕。上坟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坟果” ——发芽豆、烧饼、馒头、甘蔗、荸荠分给看热闹的孩子,算是结缘施福。上坟还有放炮仗的,从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头,也有孩子们宝贝似的拾了放在篮子里。说说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满篮翠碧,便赶着新鲜拿到镇上叫卖,换得一把叮当作响的铜板,拿回家里云交给父母。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送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

按照历年的例规,到时候自会有热心的乡人为首,挨家着户募钱。农民哪怕再穷,也不会吝惜这份捐献。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家家户户置办酒肴香烛,乘便祭祖上坟,朝山进香。午后社戏开场,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们,便要趁这一年难得的机会,换上红红绿绿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预先用门板搭成的看台上去看戏。但家里的主人主妇,却很少有能闲适地去看一会戏的,因为他们得小心张罗,迎接客人光降。

镇上的侧主也许会趁扫墓的方便,把上坟船停下来看一看戏,这时候就得赶紧泡好一壶茶,送上瓜子花生,乡间土做的黄花果糕、松花饼;傍晚时再摆开请过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戏开锣,戏场上照例要比白天热闹得多。来看戏的,大半是附近村庄的闲人,镇上那些米店、油烛店、杂货店里的伙计。看过一出开场的“夺头”(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戏台下去找寻一些熟识的店伙先生,热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门前早用小桌子摆好菜肴点心,刚坐下,主妇就送出大壶“三年陈”,在锣鼓声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们用最大的诚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哟,老八斤,别拉呵,背心袖子也给拉掉了!”到后却总是大声笑着领了情。这殷勤有点用处,端午下乡收帐时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点小便宜。

在从前,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最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一九三四年春

8.白色山茶花名篇散文 篇八

不知不觉间已是清明了,我跨上一个台阶,口中吞吐出的白雾,扩散融入到整个略微寒冷的春日的晨雾里,来拜访沉睡在山茶丛中的曾祖母。

曾祖母的坟很好认,旁边开着一簇又一簇的山茶,给这寂寞的坟山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面纱。但这在我心中始终是碍眼的,你这山茶为何偏偏在这伤痛之处早早地盛开呢?

曾祖母生前是极爱种山茶的。还清晰地记得曾祖母离去那天,天还是灰蒙蒙的,空气中那一份肃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有人都一身黑衣迎着东方刚亮起的一抹鱼肚白走去,送曾祖母到另外一个我们无法接触的世界。唯有院子里的山茶,不知廉耻地展示着那一抹殷红。

曾祖母走了,不久那株山茶花也谢了,光秃着枝杈,突兀地立在春风中,生命就这样随风逝去。在很多很多年之前,曾祖母还是一个柔婉的江南女子,插一朵山茶花在那乌黑亮丽的秀发上,对着铜镜轻抿着小嘴娇羞地笑了。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双曾经细嫩的双手已经粗糙得如同树皮,娇美的芳容早被岁月打磨出了沧桑,过往的温情也只停留在照片之上了。

痴情的山茶,明知要败又何必要开呢?

又是一年春,我望着这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心就像装满了水,然后一点一点地凝结在面颊,沿着紊乱的痕迹下落。也许在很多很多年之后,祖父、父亲、我、我的子子孙孙都将走进那么一座坟,任谁也不能例外,只是在人世间走一遭罢了。

固执的山茶,世世代代的死有何意义呀?

这时一双枯黄带着烟熏痕迹的大手抚平了我的泪,那是祖父的手呀,祖父对我说:“囡,有什么好哭的!你看这是谁家的坟,那又是谁家的坟,你阿太在这里就不会寂寞了啊!”

我愣住了,对于祖父他们来说生死只是云淡风轻的一条痕迹吧!就像这满山的山茶开了又败,败了又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诚挚的谢意与崇高的敬畏呢?这也就是生命如此缤纷繁华却始终无法破解的奥秘所在吧!

花败了,红褪了,蝶散了,而山茶那若有若无的香却在千年之间慢慢流转了,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盛开、衰落。祖父带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漫天飞舞的灰烬能带上在世人的思念,那将是最美的祝福。

阅读山茶就像阅读生命。有的时候,一些人、一些事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一些微小的痕迹,牵扯起情绪,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虽终究要离去,却能真实地带给别人一缕香气,一丝感动,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绪,那便是如同山茶一般那些人留下的生命的芳香吧!

阅读山茶,收获的却是人生,我站在曾祖母的坟头,却释怀了。

9.秋天的散文名篇 篇九

不必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从农村到城市,空气里到处飘逸着那成熟了的瓜果的清香,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们都在享受着劳动果实的甘美,品尝着生活美酒的醇香,那丰收的喜悦写在一张张幸福的脸上,无疑地这是北国之秋里最美的图画;也不必说这又是个最为令人舒适的季节:

白天里的气温总是在十七八度上下波动,既没有酷暑的闷热,也没有隆冬的严寒,而是不冷不热,不湿不燥,温柔可人。

也难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秋天的不朽名篇。

比如宋代大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现代著名文人峻青的《秋色赋》都是咏秋的佳作罢。

眼下,论节气,霜降已过,立冬也是即将来临,确实是深秋了。

但是,我不甘心秋天就这么匆匆地逝去,仿佛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拽住秋天的脚步似的,不过,这只能是自欺欺人罢了,秋天毕竟是要去了。

怀着对秋天的那份眷恋,在一个周日,我又坐上了开往远郊的旅游汽车,希冀在一个庄重幽静之所再看秋天一眼,送别秋天。

这是一班从济南开往远郊灵岩寺的班车,汽车离开了喧嚣的市区,在郊外的国道上疾驶。

透过汽车的窗玻璃,只见道路两旁的原野上满是长势喜人的绿油油的麦苗。

远处那连绵的山峦上青松郁郁,翠柏森森。

半山腰以下的梯田里已经没有了庄稼,空荡荡地;隙地荒坡上衰草漫漫,荆棘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

汽车很快地就进入了灵岩寺风景区的山间公路上,那路旁的田头地边不时地掠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柿子树和一些别的树。

柿子树因为上面的树叶红彤彤地很是显眼,但也是稀稀拉拉地已近凋零殆尽。

而每棵柿子树上不知是果农有意留的还是不经意落下的都在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几颗醒目的红果;就是这些遗落在树上的红果倒成了这深秋山野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把车窗当作画框,每每把一棵棵柿子树或是几棵柿子树框在里面。

你看吧,这分明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秋色图啊!汽车开进了灵岩寺风景区停下来。

游人鱼贯下车。

走进了灵岩寺的大门,迎面那两棵千年的古银杏树立刻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

有人发出了惊叹声:太美了!我也被这突如期来的美景惊呆了。

只见:两棵硕大的银杏树冠一片金黄色,树下也是铺满了一地的金黄。

上下一色,相互辉映。

这种美景我一时也找不出个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她。

这分明就是深秋的风霜把银杏树的绿叶染成了这个模样吧?在萧瑟的秋风里,一片片小小的银杏叶恋恋不舍地告别母枝乱舞梨花一般飘向大地,轻轻地落了几片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没有一丝的声响。

树干周围的很大一片地面就象是南国的春天田野里的黄花菜一样被银杏叶遮蔽的不漏一丝一缝。

我踩在软绵绵的黄花菜一般颜色的“地毯”上,心里真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

在这庄严肃穆的古刹深秋里,站在这经历了千年的古银杏树下,望着那空中翻飞的一片片小精灵,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震撼美,一种崇高的境界美,一种凄凉的美。

夜里,突然下了一场小雨。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第二天,你去大街上看吧,男女老小都穿起了深颜色的服装:男士不仅仅穿T恤衫或衬衫加外套,现在也加穿上了羊毛衫;女士有怕冷者甚至穿起了羽绒服。

昨日街上还偶尔一见的白色或浅色衣衫一夜之间就没了踪影,俨然冬天已经来临似的。

这就是秋天,也只有深秋里才有的风景。

经常去网上遛达,结识了几位网友,但真正能谈得上来而又保持联系的却不多。

有位女网友跟我在网上谈的很是投机。

我们谈家庭、谈工作也谈爱情,有时候在网上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竟也不觉得累。

她那优秀女性的温柔宁静,对人生的淡泊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意思的是,这位网友的伊妹儿跟网名都和秋天有关联。

伊妹儿比较直接,这很符合她的性格,开头的拼音部分译成汉字就是喜欢秋天。

而网名叫做北雁就有点意思了。

我对这个网名很感兴趣,一琢磨,觉得还挺有意境的呢!你可以想象:在天高云淡的秋天背景下,从北国南飞的大雁排成雁阵嘎嘎地叫着从你的头顶高高地掠过。

这不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秋景图又是什么?我曾经在网上聊天时问过她,怎么想到起这么个网名?

上一篇:创文员工文明诚信考核办法下一篇:农民工工伤应怎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