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024-09-18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2篇)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一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操作指南

1、毕业生注册

1)省内院校毕业生只有在通过省级就业主管部门的生源审核后,才能通过设置注册账户信息成为系统合法登录用户。

省内院校毕业生毕业生点击首页“用户登录”部分的“毕业生注册”链接,选择“省内院校毕业生”选项,显示协议界面,点“接受”按钮,进入省内院校毕业生注册界面。然后输入正确的身份证号、姓名、登录账号、密码、重复密码、验证码。出现注册成功信息。输入自己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系统。

2)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在注册界面按照提示输入真实、有效的生源信息,预注册成功后持有效证件到生源市人事部门审核。

3)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网上填写注册信息,然后持有效证件到山东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激活帐户。

省外院校毕业生点击首页“用户登录”部分的“毕业生注册”链接,选择“省外院校毕业生”选项,显示协议界面,点“接受”按钮,进入省外院校毕业生注册界面。然后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出现注册成功信息。经过省市两级主管部门或服务中心资格审核通过后(审核通过信息发送到毕业生注册的有效邮箱),输入自己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系统。

2、制作简历

毕业生的电子简历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信息,第二部分是毕业院校审核通过的信息;第三部

分是毕业生本人填写的个性信息。

毕业生登录系统后填写基本信息、求职意向、教育培训、技能专长、社会实践等个性信息完成电子简历的制作。制作电子简历成功后系统自动激活简历状态。不制作电子简历和不激活简历的毕业生无权使用系统的其他业务功能。

3、检索职位信息

通过智能搜索、综合搜索、关键字搜索等查询方式,按照职位类别、单位地点、单位性质等搜索职位,显示符合条件的职位信息后,点击单位名称或职位名称进入具体信息。如对某用人单位有意向,可以在单位职位信息页面中点击“放入职位收藏夹”即可收藏此单位职位信息。

4、投递简历

毕业生在职位具体信息页面或者职位收藏库中可以向意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

5、达成签约意向

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发送的签约邀请后,可以对此用人单位选择应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应约后系统锁定毕业生网上与其他用人单位继续签约的功能。

6、签约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发送的签约邀请进行应约操作后,协议书最终发送到就业主管部门鉴证。就业主管部门签证通过后,用人单位打印协议书,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签字。毕业生把签字盖章的协议书送学

校审核存档。毕业生的签约过程结束。如果学校没有审核存档,毕业生签约过程没有真正完成,毕业生与单位无法解约。

7、解约

毕业生若要与用人单位解约,首先保证签约过程完成,其次向用人单位发解约申请,在用人单位同意之后,双方达成解约意向,解约过程完毕。毕业生可以与新的用人单位签约。

8、毕业生网上报到

省内院校毕业生毕业前未落实工作单位被派回生源地后,要在网上向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报到确认。

9、毕业生省外就业申请

省内院校毕业生如果要到省外就业,首先向学校提出申请,申请通过后毕业生拿学校发的协议书与省外用人单位签约,签约后网上录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协议内容发送学校审核。

10、灵活就业申请

灵活就业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劳务派遣、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的就业,包括自主创业。

只有派回生源地和缓派的省内院校毕业生的可以向学校提出灵活就业申请。

11、毕业生档案查询

毕业生网上可以查看档案的发送、接收情况。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二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就业问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高校存亡的核心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这一支新生力量,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不能忽视。鉴此, 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成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就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过5年的不断摸索, 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的汇总方面已建立成较为完整信息库, 并在工作实践中, 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类别

最近几年, 随着毕业生数量成倍的增加, 如何把浩如烟海的大量毕业生信息管理好, 进而高效的对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毕业生的信息更应该分类汇总, 建立成数据库, 即就业信息库。

主要类别如下。

1.1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以往学校只有在校生的学籍卡、诚信档案, 这样管理学生信息, 很落后, 查阅学生信息很费时。现在我们在毕业生一些自然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不同的专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以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 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2 就业成功毕业生的典型人物库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每届都会有一些优秀人物, 他们是学校的财富与光荣。鉴此, 要为这些学生单独建立个人档案, 以他们的就业拼搏历程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对于独立院校, 考研学生的拼搏经历, 这些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1.3 近几年所需专业调查研究档案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进行, 由于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比较困难, 以及招生和就业的时间差,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层次搭配上都很难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几年来, 我们通过不同的渠道, 根据我们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对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出了科学的预测。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 认真细致的研究, 建立起了五至十年内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调研档案。

1.4 毕业生反馈信息库

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 产品好不好直接影响学校的兴衰荣辱。而毕业生质量的好坏, 最具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我院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在一定时间内, 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追踪调查, 了解他们的流动、发展、薪金、待遇等信息, 按专业、年级汇总信息, 整理成库, 反馈给学校招生就业部门, 促进良性循环。

1.5 毕业生诚信信息库

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均能够本着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 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为避免应聘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必须在高校对毕业生开展诚信教育, 同时规范就业市场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因此, 毕业生诚信信息库的建立尤为主要。

2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的措施

2.1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主要包括两项信息:一是毕业生个人情况信息:班级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民族、身份证号、入学时间、学制、培养方式等等;二是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联系方式、毕业去向、就业单位、单位所在地址、派遣时间、就业状况等等。这些详细的信息可供档案管理工作和就业管理工作中根据需要兼容并蓄。同时,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可以对每名毕业生在其整个就业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

2.2 加强校企合作, 健全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 收集社会评价材料整理成信息库

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 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 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 收集其填写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表。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及时的反馈建议, 可以对学生管理和教学方面进行改进。

2.3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

(1) 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院长、副院长牵头抓毕业生就业、设置专门负责毕业班就业的辅导员具体抓, 其他毕业班辅导员配合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 将工作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地渗入各教学单位。 (2)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与管理的投资力度, 高起点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3) 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使用, 保证其安全性、准确性。对于毕业生个人信息的安全与合理的利用, 尤其是对具有保密内容的信息, 必须派专人负责, 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方可查询。

2.4 运用毕业生信息库开展编辑研究工作,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毕业生的信息编织成专题, 成为校刊之一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意义

(1) 为高等院校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高校任何一项重要决策, 不仅要求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 还特别注重本校实际情况。对此, 就业信息库为学校的科学决策, 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 根据专业调查研究档案的信息反馈, 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这方面的人才匮乏, 于是本校果断决定增设了安全工程这一专业。

(2)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建立, 对每名毕业生的在校和就业过程进行记录, 可以使就业指导老师对每名毕业生有更加直观和详细的了解。同时, 可以结合每名毕业生不同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必须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 一旦脱节, 产销不对路, 就会形成毕业生剩余的恶劣局面。学校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库, 确定重点学科, 对于匮乏和饱和的专业的教学、招生上做出调整, 重视实践实训的教学方法与课时量, 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人才, 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改进。在这个竞争的年代,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 一个成功的判断和选择能使毕业生节省很多人生成本。然而选择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做出的, 具有很浅的时效性。经过时间的检验, 成功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的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家英.大学生档案与就业[J].档案时空, 2005 (8) .

[2]金鑫.档案管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 2004 (5) .

3.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三

关键词:就业服务信息;采集;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631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37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和新的挑战。

在现阶段,就业服务信息不畅、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不配套、就业协议缺乏有效监督等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薄弱环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用人单位也找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境况,其中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已成为影响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毕业生就业信息不畅,一打听到消息就带上简历去碰运气,不懂得对信息进行甄别。有的学生信息来源少,没有比较便草草签约,之后发现别的单位更合适,后悔不已。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闭门造车,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凡此种种,使得就业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就业服务信息的范围

所谓的就业服务信息,广义来讲,跟就业有关的信息都可以归入就业服务信息的范畴,包括各类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指导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这也是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最直接、最具现实价值的信息,也是毕业生最关心的一块信息。尽管如此,其他方面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择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单位信息、专业发展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

二、就业服务信息采集的重要意义

就业服务信息采集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承担着联通政策制定与实施、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信息监测与市场监督等重要功能,是推动就业工作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信息来源,可以有效地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管理效能。因此,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可以最大程度上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为毕业生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就业服务信息采集的主要渠道

1.政府政策、法规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一大问题,是关系到众多毕业生家庭的敏感问题,对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从中央至地方,各级的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有利于稳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高校在采集就业服务信息时要首先关注政策层面的利好信息,从中获取相关职业方针政策、职业环境、就业舆论等信息,作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

2.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渠道。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宽普及面、多层次受众的特点,已经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介绍发展情况和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的主要途径。以师范类毕业生为例,报刊、电视、广播每年1~3月份都会发布相关师范类毕业生招聘信息,包括各类教育局的教师招考。部分人才市场也会选择这些媒体作为宣传的载体,高校在采集就业服务信息时尤其要注意媒体上公布的相关信息。

3.校友信息渠道。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业信息来源,对历届毕业校友应保留通讯录,及时进行追踪,建立联系网络,特别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为学生开讲座,与学校保持联系,协助学校了解职业对学生相关知识、技能、职业规范等的要求。高校可以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情况来指导学生就业择业,同时对今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调整具有参考作用。

4.用人单位渠道。与毕业生就业或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一方面作为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资源,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岗位要求、劳动报酬、行业发展前景等相关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追踪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毕业生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5.网络渠道。网络作为快速发布信息的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采集就业服務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一般用人单位的招聘、各种大型招聘会、企事业单位招考、就业政策法规、行业发展、市场分析等信息,都会在网络上发布。此外,网络上的就业服务信息发布及时、更新快且种类多,高校在就业信息采集时应着重关注网络上的信息。

6.其他采集渠道。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信息点,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而言,应鼓励学生发动自己的各种优势和人际资源收集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出路;鼓励低年级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就业相关信息,与毕业班同学共享;高校教师队伍也可以动员起来,利用强大的社会资源,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四、就业服务信息的整理

1.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信息的价值。就业指导部门或教师采集到的信息,数量大,质量不一,特别是招聘信息,良莠不齐,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甄别,极易给毕业生造成伤害。有的挂羊头卖狗肉,有的为了招聘优良人才进行虚假宣传,有的招聘操作不规范,甚至设置求职“陷阱”等,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可因为急于推荐学生就业而盲目相信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学校应该对不熟悉的企业先进行了解、调查、电话邮件确认、实地考察、明确其用人资格,避免向学生提供不确实的就业信息。

2.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分析。信息利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分类归纳和分析,在获取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别归入不同的子栏目中,以避免信息的庞杂与混乱。对于有效的指导信息或就业信息进行分类,按照相关的维度进行归纳,及时发布给相关学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招聘信息和毕业生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对于不匹配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也予以归类整理,提供给兄弟院校,以便信息共享。

五、就业服务信息的利用

1.利用就业信息,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多年来积累的众多就业服务信息,完全有可能实现电子化,建设信息化平臺。当前众多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服务信息相关网页,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维护和更新,但分类上仍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内容上还是以宣传政绩为主,不能做到真正地贴近大学生。可以建立校园毕业生的专门网站,下设考研、专业发展、升学、就业、创业、出国等子目录,方便学生按需查询,实实在在地为大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要、贴近他们实际的信息。

2.根据就业信息的分析和反馈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如果把学校看作一个企业的话,那学生就是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对一个企业来说,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销售,是企业的生命线,而销售的好坏将直接反馈市场意见,进而影响来年“原材料”的质量,因此,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深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进而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及时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意见,为政府对就业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进一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与专业发展同步的高素质学生,为今后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就业服务信息,促进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利用就业服务信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运用各种载体及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方式,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就业,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应征入伍等项目。其次,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培养大学生多元化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搭建信息服务和指导的平台。

六、结语

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关系到学校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关系到就业率,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及社会形象。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应该包含信息的搜集、信息的甄别、信息的分类归纳、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发布、信息的利用、信息的统计反馈等环节。上述过程包含着许多专业知识及细节,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始这项工作,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需完善。

参考文献:

[1]舒晓丽.获取有效就业服务信息 缓解就业压力[J].云梦学刊,2006(1).

4.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四

一、信息网介绍

“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以下简称 “ 信息网 ”),是以“服务毕业生、方便用人单位”为宗旨,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业务处理和毕业生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用人单位在信息网注册开户后,可发布招聘、搜索学生、查看学生投递简历、给学生发送面试通知等进行网上招聘,可对有意向的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与学生进行网上签约,办理接收毕业生手续。单位登录后还可对部分注册信息进行修改,对登录密码进行修改等操作。

二、办事流程

三、单位注册指南

用人单位点击信息网首页“单位注册”,选择省内或省外单位,点击“接受”,进入注册信息填写界面。填写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选项:

1、企业规模,填写时可点击“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进行参考。

2、行政区划,该项是经查询后选择录入,点击录入框,在查询对话模框中输入单位所属行政区划的关键字,查询出来后,点击行政区划代码即可。

3、联系电话,填写时区号与电话号码之间的“-”,要在英文输入法下录入。

4、邮箱,填写时要使用有效的邮箱,建议使用实名邮箱,这是做为密码找回的重要方式。

5、注册类型,单位要选择注册类型,签协议单位或非签协议单位。签协议单位可进行网上招聘(即可发布招聘信息进行招聘),也可进行网上签约(即网上跟学生签定就业协议书)。非签协议单位,只能进行网上招聘,不能进行网上签约。

6、如果选择签协议单位必须填写第三部分“单位签约信息”。

填写完注册信息点击“确定”后,单位预注册成功,须带相关资料到隶属的人事部门办理开户手续后才可登录信息网。

7、单位更改资料,(1)单位如更改“单位基本信息”和“单位签约信息”内容需带相关资料到开户人事部门办理变更。(2)单位如变更隶属人事主管部门则需填写变更申请,原开户人事部门和接收人事部门盖章后传真到市或省人事主管部门办理。

四、开户资格审核指南

1、省内用人单位提供的审核资料:

·注册时选择的签协议单位,需提供的资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人事代理证明(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3)如接收毕业生需上级单位同意的需提供上级单位证明(加盖上级单位公章)。

注册时选择的非签协议单位,需提供的资料: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非签协议转签协议单位需审核的资料:

(1)人事代理证明(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2)如接收毕业生需上级单位同意的需提供上级单位证明(加盖上级单位公章)。隶属人事部门审核通过后,省内用人单位用注册时填写的组织机构代码作为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即可登录本系统。

2、省外用人单位提供的审核资料:

机关单位提供资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2)单位申请开户介绍信;

事业单位提供资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2)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3)单位申请开户介绍信;

企业提供资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2)营业执照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3)单位申请开户介绍信;

远程办理的需将上述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邮寄到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服务中心。信息网服务中心审核通过后,省外用人单位利用注册时填写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本系统。

五、网上招聘指南

1、发布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登录专区后,在“发布招聘信息”栏目填写招聘需求信息,上报到隶属的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如注册时填写上级主管部门,则信息需先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就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信息自动发布,毕业生登录后可搜索到该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

2、接收简历

用人单位发布招聘需求后,毕业生可以检索到该单位的招聘信息,然后向单位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在“已收简历”栏目中能查收到所有毕业生投递来的简历信息。对有意向的毕业生,可把其放入收藏夹中备用。

3、发送用工证明

如果单位不与毕业生签定网上协议书,但与毕业生存在用工关系,可在“签约邀请”栏目中给毕业生“发送用工证明”。毕业生应约后,网上自动生成用工证明并可以打印。单位所发的用工证明主要是为了证明单位与毕业生存在用工关系,不作为大学生毕业派遣。

六、办理接收毕业生手续指南(只有签协议单位有此功能)

1、发送签约邀请签定网上协议书

如果单位要与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则在“签约邀请”栏目中,给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毕业生应约后即达成了网上签约意向。经过就业主管部门鉴证后,单位在“协议书管理“栏目中打印协议书,单位盖章毕业生签字后,用人单位结束签约过程。

2、解约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可以主动提出解约申请,只要双方达成解约意向,即可办理解约手续。用人单位在 “协议书管理”栏目中向签约毕业生发送解约信息和接收签约毕业生提出的解约信息。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注册申请表

2012-02-08 15:40:18点击次数:

455.........................................................................................................................................................................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申请表点击下载

备注:

(1)表格中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范围为企业必填项目;

(2)隶属部门一项,如单位没有隶属,则默认填写山东省;

(3)接收毕业生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需上级主管部门盖章;

(4)办理人事代理的用人单位需人事代理部门盖章;

5.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五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要看到,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促进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着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在信贷、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重点解决好到城乡基层岗位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贴息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毕业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四)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见习管理,规范见习活动。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对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毕业生和

对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

6.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六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研究亦有较多报道。美国学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戴蒙德 (Diamond P) 认为, 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导致职位空缺和高失业率并存[4]。李伟文认为, 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5]。付陈辉等认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有效了解和掌握求职信息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关键[6]。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可有效缓解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 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 (已就业者)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就业信息质量、获取就业信息的难易程度、就业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等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110份, 回收983份, 问卷回收率为88.56%。有效问卷856份, 问卷有效率为87.08%。

(一)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主要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亲朋好友、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老师介绍和报纸广播媒体等7条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选择人数分别为调查毕业生总数的49.18%、48.71%、40.07%、21.96%、18.34%、14.94%和13.08%。采用其他途径的人数较少。可见,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以学校就业部门、互联网、亲朋好友为主, 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服务机构、学校老师介绍和报纸广播媒体为辅。

(二) 就业信息质量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就业信息质量 (可靠性) 从高到低依次为来源于政府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的信息, 认为上述渠道就业信息真实的人数依次为调查总人数的58.17%、57.79%、35.75%、28.39%、16.94%、16.59%和7.48%。可见, 除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和学校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外, 其他信息来源可靠性认知程度较低。

(三) 获取信息难易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从易到难依次为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政府就业服务机构、亲戚朋友、学校老师、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 认可人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63%、44.63%、34.93%、27.57%、23.01%、16.59%和7.48%。可见, 学校就业服务部门是高校毕业生认为最容易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互联网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次之, 认为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容易的人数较少。

(四) 信息服务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 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不满意的高校毕业生占72.20%。通过访谈得知, 由于高校毕业生精力有限, 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取足量的就业信息。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传播量较少, 且时效性较强。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就业信息仅限于内部发布, 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现象。

(五) 支付信息成本意愿

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搜集信息成本和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成本[7]。调查结果表明, 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和400元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2.66%、32.16%、24.37%、10.05%和10.86%。可见,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 (近90%) 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400元以下。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就业信息具有目的性、变化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征。高校毕业生作为集中就业的特殊群体, 要求各类就业信息传播及时、准确、可靠。调查发现,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信息传播时效方面

调查发现, 高校学生毕业前必须落实接收单位, 才能够确保毕业后及时就业。目前, 很多用人单位都招聘应届毕业生, 且设定了时间限制, 这给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 如果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再核实, 极易导致信息失效。

(二) 信息服务内容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首先急需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对行业发展前景信息需求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再次是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而对就业维权方面的信息关注度相对较低。但目前多数就业信息内容仅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这既不利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

(三) 信息传播方向方面

就业信息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用人单位可向求职者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者也可向用人单位发布求职信息。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多为用人单位向求职者发布招聘信息, 高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的极少。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及时向用人单位传播了本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专业等信息, 但仍难以代替高校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愿。

(四) 信息传播组织方面

目前,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组织既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服务机构, 还有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等。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高校毕业生比较信任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传播的就业信息;而因互联网、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和小刊小报等传播的虚假就业信息曾给初涉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而较少得到高校毕业生的信任。

(五) 信息传播媒介方面

调查发现, 高校毕业生普遍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伪难辨, 部分就业信息随意夸大用人单位实力, 误导、甚至欺骗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一些非法传销组织、诈骗集团等也参与到互联网就业信息传播之中, 直接侵害了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部分社会中介组织以盈利为目的, 利用高校毕业生急于就业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特征, 也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形式进行不法活动。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措施

就业信息服务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谁先获得就业信息, 谁就占据了就业的主动地位[8]。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需要针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 拓展信息传播途径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9], 引导大学生及时关注学校发布的各类就业信息, 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宣讲会等, 不断增加就业信息传播总量;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优化平台设计, 方便高校毕业生获取各类就业创业信息;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中来, 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效率, 扩大其覆盖面;有关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开发新的就业信息传播媒介[10], 不断拓展就业信息传播途径。

(二) 丰富就业信息内容

实践证明, 高校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 内容越丰富, 求职视野就越开阔。就业信息利用的越好, 就业成功率就越高[11]。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丰富就业信息内容, 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扶植政策、就业维权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 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 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信息的传播, 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政府应规定国有垄断企业招聘信息必须公开发布,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实行公平、公开竞争。

(三) 提升信息服务效率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引导大学生养成平时关注就业信息的习惯, 善于获取各类就业信息, 不断增加就业信息的积累量;学校相关部门应教育大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和利用就业信息的各种技巧, 增强辨析能力, 及时处理获取的就业信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应经常保持和亲朋好友、本专业学长 (学姐) 的联系, 学习他们获取就业信息、分析就业信息的经验, 并能够通过他们获取新的就业信息。在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的时刻,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及时组织他们登录各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网获取就业信息, 合理地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报纸媒体等渠道的就业信息。

(四) 实现信息传播互动

借鉴国外经验, 鼓励高校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 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建立就业信息传播的互动机制[12], 以此缓解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13]。政府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势、科学分析社会需要, 正确处理个人就业的主观愿望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树立客观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用人单位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本着对求职人员负责的态度, 对收到的求职信息及时给予回复, 进而增强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加强信息服务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相关规制, 加大对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媒体传播就业信息的监管力度, 加强各类用人单位发布人才招聘信息的审核工作, 从源头上防止伪劣就业信息的传播, 及时阻止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建立伪劣就业信息举报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经常开办相关专题讲座, 增强大学生对虚假就业信息的识别能力,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 对相关就业信息进行核实后再实施求职行为,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摘要:及时、有效地传播就业信息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媒体、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7条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各渠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及满意度不一。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需要正视传播时效、信息内容、传播方向、传播组织、传播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拓展传播途径、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信息互动、加强信息监管等具体措施。

7.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就业指导 篇七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提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2016年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从就业率来说,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高于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重点大学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各省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应更多,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东南部地区城市以及高收入行业就业;二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但工资相对低、发展空间相对小,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三是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不匹配,就业政策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均衡。以上三大矛盾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大中城市就业,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职业指导也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高校毕业生

一是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从而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树立理性的择业观;二是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通过指导、培训和沟通联系,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项重要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是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对于用人单位

一是职业指导实现双向促进,合理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形成紧密联系,避免双方沟通不畅,学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就业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学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三是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通过摸底调查等手段,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建立动态信息库,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重点的帮扶,进而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高校的主力群体多为90后,他们对就业创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个人意识强,心理期望高。

一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服务能力。校内学习是学生的主阵地,也是职业指导的主阵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应大力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服务,提高其政策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大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实用性,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是将职业指导送进校园。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在深入了解高校毕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分析单位岗位需求,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组织高校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介绍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现场、进行职业规划等。

三是岗位进学校。校园招聘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多渠道采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

四是选树典型。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坚持突出实践性,注重校本化,多以毕业生的成功范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在校的学生。

五是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将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信息送进校园,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特长参加相应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新型人才。

2.多方位开展职业指导,千方百计促就业

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特色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推销自我的能力。

三是高校应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提前接触就业岗位。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岗位、接触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四是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底数清,登好记,情况明,进行主动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使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五是推进创业服务建设,响应双创号召,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提供配套服务。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能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接地气”。

8.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八

西安七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底将实现就业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秋季人才交流会上,西安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将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进力度。到今年年底,目前西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有70%找到工作岗位,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据统计,今年西安市大学生实际就业率达到78.1%,6~9月,仅西安市市属单位就接纳大学生3.6万人。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进工作,同时加大对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援助。到年底,我市未就业大学生要有70%找到工作岗位,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率更要达到100%。此外,今年陕西有3万大学生要进入见习基地实习,其中西安市有3000个名额,年底要保证这3000名大学生全部进入见习基地学习。

9.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篇九

3日,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广东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11%,比同期上升0.31个百分点,平均初次就业月薪为3393元,同比增长8.41%。

哪些专业薪酬高?

本科哲学类平均月薪最高

20,广东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高校13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所。各院校应届毕业生53.5万人,比20增加4.15万人,其中研究生2.9万人,本科生24.5万人,专科生26.1万人。

2016年哪些专业容易就业,哪些专业工资高?《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中,高于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的学科有农学类、经济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4个学科。其中,市场营销教育就业率达100%,其次是动物科学(99.35%)、休闲体育(99.15%)、大气科学(99.09%)、材料科学与工程(98.78%)。而就业率最低的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70.04%),其次是轮机工程(70.06%)。在平均月薪方面,哲学类最高,为4507元;其次是工学类,为3966元;第三是理学类,为3959元。具体从专业来看,平均月薪最高的是针灸推拿学,为5704元;其次是信息安全,为5428元;第三是侦查学,为5307元。

在毕业研究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4.95%;其次是经济学类,就业率为93.75%。法学类和教育学类就业率较低,最低的是生态学,为31.58%。其次是生物物理学,为36.84%。在平均月薪方面,管理学类毕业生月薪最高,达7443元;其次是工学类,为6846元;第三是经济学类,为6555元。

在专科毕业生中,水利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和生化与药品大类就业率最高,均超过98.2%,而就业率最低的10个专业中,有6个专业属文化教育大类。其中,在平均月薪方面,交通运输大类最高,为3352元。

哪些地区受青睐?

毕业生偏爱广州深圳

《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地区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的94.64%。其中珠三角9个地级市共吸纳37.33万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82.18%。《报告》分析,近5年来毕业生流向珠三角的占比增长近2个百分点,并有进一步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

此外,2016年到广州市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16.32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35.93%;其次是深圳市,有7.51万人,占16.53%;第三是佛山市,有3.81万人,占8.38%。

相比之下,2016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分别吸纳6.52%、4.13%、1.81%的已就业毕业生,5年间占比分别下降了0.9、0.5、0.2个百分点。

而到广东省外地区就业的有2.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5.36%,约有一半的外省生源毕业生选择留粤就业。外省地区中,到北京市就业的最多,有2352人,占到外省地区就业毕业生的9.67%;其次是上海市,有2293人,占9.42%;第三是福建省,占7.15%。

创业一族爱干啥?

多从事文化艺术和零售业

《报告》显示,2016年有超过40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88.51%,比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其中六成毕业生在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就业。到机关、部队、党群及政法系统单位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与2015年基本持平。有5.25%选择升学和出国出境,比2015年增加0.3个百分点。

2016年,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为3261人,占毕业生数的0.65%。其中,研究生毕业自主创业人数为35人,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2184人,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1042人。

从行业方面看,选择在文化艺术界创业的最多,占创业人数的19.32%。其次是零售业,占15.67%。其中,新兴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成为自主创业的热点。新兴产业创业人数为513人,占创业人数的15.73%,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4.21个百分点。

10.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十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市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构为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秦皇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的管理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师范类毕业生的管理在市教育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的提升,该机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建议:1、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框架下建立高校毕业生工作联席会议并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落实已经出台的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通过增加编制、配备人员、落实经费等措施,建立高校毕业生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拟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及落实,高校毕业生统计,综合协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项服务活动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二、完善统计制度,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动态管理

由于没有相应的跟踪调查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当年和往年就业率的统计依据的是全省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库办理报到证情况,这样就造成对未通过办理报到手续而就业的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底数不清。进而就会造成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不强,影响政策效果。建议:实行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制度,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动态管理与服务。通过建立完善就业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确保统计工作规范,统计数字客观真实。

三、畅通信息渠道,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主渠道作用

国家虽然已经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就业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不能有效对接,使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一方面基层单位对具有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有很大需求,但是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服务存在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求职成本太高等现象,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了阻碍,导致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建议:1.加强与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起統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发布需求信息,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2.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服务活动,拓展供求信息服务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选人“双向选择”的需求。

四、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促进就业

创业相对就业来讲,自由度更大、利润更高,但风险和要求也更高。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进行自主创业的最大困难在于创业资金无法落实,其次觉得创业风险太大。而对创业政策的不够了解以及创业项目的缺乏都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之路上的拦路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鼓励创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非常现实、有效的渠道。据统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成功率仅为5%。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诸如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补贴、减免各类费用等优惠政策。而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分担风险、提供后续服务等却没有跟上。建议:1、制定含金量更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要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还应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制定实施细则,使政策落实具有操作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活力,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开展创业培训。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在观念、素质、知识和心理上都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通过一些创业社团、创业基金来构建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保障。3、创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高校毕业生创业缺少经验、更缺少资金,可通过多种形式创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五、加强宣传,建立舆论宣传工作机制

1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十一

一、现状分析

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 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方面,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 以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平台的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手段, 实现面向信息发布与信息收集﹑面向功能整合﹑面向信息与数据集成处理的科学管理方法。它涵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发布和传递﹑就业指导﹑职业测评﹑就业管理﹑毕业派遣和后续跟踪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信息化工作, 以实现高效﹑透明和有序的就业服务的过程。[2]

狭义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是指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工作信息化, 广义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 (已经参加工作) 的毕业就业工作信息化, 本文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指的是广义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方面, 通过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不断丰富就业网的内容、扩充就业网的功能、提高就业网的应用水平, 积极拓宽各种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为促进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供强了有力的信息保障, [3]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网络平台,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包括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信息发布等功能, 以及网络化互动功能和信息整合与共享功能。

2. 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渠道

大部分高校都为毕业生建立了良好的就业供需信息沟通渠道, 很多高校依托于现有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 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校园内部就业网站, 为就业的供需双方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提高了双向选择的效率。同时毕业生还可通过专业性的就业信息网站搜集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沟通渠道。

3. 提供毕业生网上信息交流功能

很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开辟了毕业生交流群、毕业生交流论坛等信息交流系统, 使得毕业生之间能够实现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及时沟通和互动, 同时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还可以在交流群和就业论坛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4]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提供毕业生网上职业测评

部分高校通过开通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一方面可以通过测评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自我认识以及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自我定位, 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在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 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 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难以为毕业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服务, 且没有建立全方位的、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难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未实现统筹兼顾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许多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各自规划、重复投入、分散建设情况比较严重, 对现有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造成较大浪费。教育部及各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虽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网络, 但缺乏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筹方案。[5]

2. 信息化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主要是针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 内容一般仅停留在对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和规定的诠释, 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的回答等方面,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服务的内容比较单一, 形式比较被动, 缺乏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主动收集、分析、处理和反馈。尤其是在毕业生职业分析和择业能力的培养,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6]

3. 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获取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与往届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的互动方面存在不足, 往届大学生就业之后, 大部分高校都未对往届毕业生建立有效的跟踪联络机制, 无法快速有效获取往届毕业生的各种就业信息和工作信息, 无法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并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了解高校自身在就业工作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也无法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资源带动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

4. 与毕业生的双向沟通不足

没有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闭环管理机制, 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参加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收集和反馈, 学校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反馈的就业信息对自身的就业工作信息化进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基于闭环管理机制的毕业生信息化体系构建

闭环管理机制是基于综合闭环系统、封闭式管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它把管理过程作为一个闭环的系统, 并把该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管理作为闭环管理子系统, 使系统和子系统内的管理构成连续封闭的回路且使系统的活动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 该系统能够进行灵敏、快速、正确的信息反馈并依据反馈的信息对自身做出相应的变革, 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通过“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反复的循环积累实现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 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特点, 分析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表现出来的共性特点, 并结合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法, 弥补现有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不足, 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机制。

1. 建立应届毕业生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层级结构, 实现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 减少网站重复建设, 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校级毕业生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自助式的网络服务平台, 根据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对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进行多维度的分类,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助式的分类筛选和获取信息, 同时实现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与外部相关就业网络信息的有效链接, 使毕业生能够快速查找适合自身需要的就业信息。

借助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毕业生网络咨询、网络社区讨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需求的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等方式, 高校可以获取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 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导入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数据库, 通过统计分析管理信息数据库, 改进和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 实现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闭环管理。

2. 建立往届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通过建立毕业生校园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为已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同时通过该社区建立与往届毕业生的有效联络机制, 发布电子调查问卷、发布网络社区信息, 毕业生通过该社区反馈自身就业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个人参加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大学学业中存在的不足等, 形成往届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闭环管理机制。

往届毕业生通过网络社区反馈其个人就业和工作信息, 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将信息导入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数据库, 学校借助于就业管理信息数据库, 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信息进行系统分类汇总和聚类分析, 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形成共享式与自助式就业问题电子手册与问题数据库, 同时借助于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工作信息的分析, 改进和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 实现往届毕业生信息的闭环管理, 同时借助于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群聚优势和就业资源, 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渠道。

3.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数据库, 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特点, 分析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所反映出来的共性优缺点, 并结合就业单位实际情况, 了解往届毕业生对工作和用人单位的适应性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倾向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分析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弥补现有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不足。

4.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应届毕业生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往届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和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等,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 如图1所示。通过对应届生和往届生的就业工作闭环管理, 实现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 在实现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高校学生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闭环管理, 如图2所示。

四、结论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 逐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同时在建立就业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闭环管理机制, 不断改进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弥补现有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不足,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主要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 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渠道, 提供毕业生网上信息交流功能, 提供毕业生网上职业测评等功能。其建设存在未实现统筹兼顾, 信息化功能不够完善, 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获取不足, 与毕业生的双向沟通不足等问题和不足。应建立应届毕业生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 提高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和指导力度。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自助式网络服务平台,就业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颜水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39-41.

[2]朱银银.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J].才智, 2009, (30) :196.

[3]罗劲松, 叶彬强, 周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4) :15-25.

[4]成琼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 (8) :29-30.

[5]张凤成.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1) :52-53.

12.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篇十二

大学生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从最高政府到各个学校都受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也是高度关注。

一、08年和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就业工作的周期是学校的学年周期,不是自然,教育部每年在9月1日要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08年情况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07年增加了64万,不包括成人高校自学考试,也不包括网络教育,这些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学校,研究生是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学校的。就业率是稳中有升,保持70%左右;08年的主要工作成效是:情况特殊,冰灾地震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突破;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对地震灾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实施了就业援助,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奥运前期确保了08年毕业生安全离校

1.毕业生规模连年扩大,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04年的毕业生规模是280万,08年是559万,09年是662万,随着毕业生就业规模的增加,就业人数在逐步增加,但是就业率基本稳定。

2.毕业生就业流向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党政机关等的比例在下降,到08年占到1.1%。另外与此相对应的到中小民营企业在明显上升,必须拓宽大学毕业生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就业渠道。

3.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上升,已连续5年实现就业率和就业人数双增长,近几年教育部提出的高职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初见成效。

4.毕业生就业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

从04年到08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传统的就业不存在大学生灵活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全社会的劳动者来说,灵活就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灵活就业也应成为一种就业方式,这种方式虽不应成为主流,但却是一种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者,搞艺术的,搞设计的,当家教,当翻译,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养活自己,有的人说在飘,但也是一种就业形式,北科大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投资意向调查组07对10个省市54所高校5000多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对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作的选择,最多的46%选择从基层做起,逐步奋斗,10%——11%选择继续找工作,参加职业培训。

5.已经落实就业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对全国2万名毕业生的调查,基本满意、比较满意的也较高,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12%。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今天的双向选择是怎样一步步演变 的,是从计划分配的基础演变的。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1951——1984年)

1950年6月22日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公令?》,还没有强制性地对所有学生进行分配,从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里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二)指导性分配阶段(1985-1989年)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重大决策,决定中指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填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毕业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三)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阶段(1989-1993年)

1989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成为当时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

(四)自主择业阶段(1993-2002年)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办?干部”的毕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自主择业的制度,这跟当时的办学体制有关系,98年以前的办学体制是教育部管36所院校,对于中央部门的学校对国防兵工口?人才有非常强烈的需要。如果自主择业,他们可能就不会选择到军工企业和艰苦行业工作。

(五)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指令性计划分配的作用有:

1.有利地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2.对边远地区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去学习 3.对人才的合理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大学生及时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1.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 2.影响了学生学习求知的积极性

3.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使高等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和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活力 4.用人单位吸引和择优录用急需人才

(六)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基本制度(2002年以来)

02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届专科毕业生就业,02年确立了国务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管理体制,02年之前主管大学生就业的部门是国家发改委,之后是劳动人事部,86年后由国家教育部负责,02年后越发感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作,于是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个省成立了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导的协调机构,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框架体系。02年到0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和各部门都发布了一系列文件。02年发布的《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的文件;03年的文件是针对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以及非典起草的文件;04年的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体制,提出以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05年中央下发鼓励毕业生面向自主就业的文件;06年提出了要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发布制度;07年文件提出要强调突出政府的职责,采取救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措施;08年文件提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开展毕业生培训,这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脉络。

政府的政策有国家包到不包,是不是国家不管了呢?还是把学生推向市场,政府就不管了呢?实际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02年更强调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到了07年突出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是把学生推向市场一推了之,政府对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本建立起了以高校为主,社会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主渠道还是在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的三到位和就业信息跨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是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分配到位。高校就业人员的师生比教育部提出是1:500,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经费,要达到学费的1%现在正在建立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78年是16.63万,08年是559万,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

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05年颁布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05年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对西部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打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通道,经胡锦涛同志的批示,人事部、教育部、劳动部等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和初稿,最后由总书记签发。

(二)《意见》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意见》的主要内容有: 1.充分认识到基层的意义

2.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政策障碍 3.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培训、经费、编制等政策 4.采取项目组织的手段鼓励学生到基层 突出特点是:

1.主题更鲜明,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认识更深刻,提高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角度

3.机制更完善,是在市场导向的原则下的毕业生自主就业

4.措施更有力,提出了一些经费上的支持,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 5.更加人性化,考虑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文件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的基本情况较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初见成效 1.毕业生踊跃报名

2.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3.进村进社区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新亮点 4.非公有制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2004-2008年中央、地方各类基层服务与就业项目招募毕业生人数统计,04年整个项目数只有18个,各基层服务项目数量08年有118个。

(四)存在的问题 1.许多基层单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紧张,超编严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接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空间有限,同时基层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某些基层单位用人机制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2.一些政策措施地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协调,进一步作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3.目前的组织引导措施多为1到3年的短期服务项目,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满后的去留和二次就业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应予重视妥善引导

4.教育力度的问题。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学生所学专业到基层用不上,所学非所用,学生的择业观念还存在偏差。

四、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部分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美国、俄罗斯的就业率较高,我们与印度离校时的就业率是25%;我国的就业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就业率统计由三个渠道来做。

1.政府机构:美国是劳动统计局,国家有教育统计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2.中介机构:如美国大学生和雇主协会;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中心 3.高等学校自己在做统计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

国外是以劳工部门为主,教育部门结合。这是国外的管理体制。英国原来是教育部和就业部。95年改为教育就业部。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几经改革:

教育部与就业部合成一个部——教育就业部——教育技能部——分为儿童:学校

1.工作模式:政府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事务,并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作用(如日本、德国等)2.以市场调节为主

3.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三)国外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措施 1.法律手段 德国有专门的劳动法院

2.行政手段 日本出台了全面就业实施计划,刺激就业岗位的产生

3.经济手段 美国的“为美国而娇”,实施到落后地区从教,由政府发给学费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的高校在就业中的作用超过了政府

1.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我国叫就业指导,国外更多强调的是生涯教育,在美国,在中学就业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培养。报考大学时中国考生往往不清楚怎样报自愿,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在美国除中学外,大学有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转专业很容易,学生会到就业指导中心区咨询,一对一的进行指导,课程一般按照年级进行。

2.开展就业咨询和辅导,是预约式的、进行量表测试来帮助分析学生喜欢、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3.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每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设有就业信息网。4.举办招聘活动和提供面试服务,美国大学举行招聘会,一年2到3次。5.就业统计和监测,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率。

6.就业问题研究,有些问题是学校的,有些是区域性的,有些是政策性的,政府担负着研究的责任。(五)国外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 1.校园招聘 2.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3.亲朋好友推荐 4.媒体广告

5.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是个性化的服务,是对所有人的最基本的服务。

6.营利性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工作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支付这笔费用,占的比例不高。

(六)国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占15%到20%,但据了解,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并不多。哥伦比亚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仅占4%,世界各地鼓励大学生就业有优惠制度,如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七)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

欧美国家:高校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所以高校对社会需求非常敏感能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而我国的情况很难办,学校没有完全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八)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动向

1.政府教育部门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国,2008年成立了大学生毕业专向领导机构,美国纽约州成立大学生就业委员会,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2.先实习,后雇佣

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2008年有一个调查,90%的雇主愿意通过实习发现他们满意的员工。我国的情况很难,找一个实习单位很难,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8个不利因素: 1.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 国际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1月28日发表的全球就业机制报告指出09年的失业人口和07年相比要增加180万至30万,如果形势继续恶化,失业人口可能增加1000万。

美国2008年失业人口达到260万人,创二战以来最高水平,预计2009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将达到8.7%.我国的目标是控制在4.6%。

2008年10月以来,世界多家企业纷纷宣布裁员。国内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名为十年开最低增幅。

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出现金融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接业现象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的压力逐步加大。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当充足的大国,与西方大学生不一样,白领当不成还可以当蓝领,但中国的大学生不具有比较优势。

去年10月以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三个变化值得注意:

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幅下降,前9个月平均是90%,到十月份是8%。

二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三季度后用工需求下降了5.5%,今后可能还要增多。三是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受影响较大

(1)地域,涉及东、中、西部地区

(2)行业:金融、证券、外贸、房地产等行业(3)学历层次,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影响较大

(4)用人单位类型:中小民营企业冲击大,但是从08年的就业数据看,中小民营企业能吸纳大学毕业生的30%。

从学校的情况来看,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数量和岗位数量都在减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取消校园招聘会;

2.取消录用已签定的协议的应届毕业生 3.推迟已录用的2008级毕业生的入职时间 4.提高学历要求 5.降低薪水

2.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就业形势的幅面压力,在压力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也出现在非毕业生身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加,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下降,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忧虑极易转变为就业焦虑。

就业敏感性强的活动、区域、人群等易生事端,一些大型招聘活动有形无实。一是金融的招聘单位减少,二是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生就业比东部更困难。

3.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

4.高校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比重持续增加,从04年到07年一直是900万,08年新增就业岗位是1000万,到09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900万,而大学生就占了611万。

5.结构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流向分析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就占了一半。6.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供给解构与社会人才需求解构不相匹配。一级学科:工学就业最高,法学最低(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法学专业。)

二级学科:排在前面的是工学,排在后30位的比较复杂,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7.大学生的能力问题 有过实习经历的都要高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实际上学校也需要反思,大学生自己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其次是社会关系。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分析就业信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政策宣讲和咨询,个性化就业辅导。

8.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低位徘徊,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英国是1.2%。前面谈到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现在谈论如何应对。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12月14日胡锦涛考察了辽宁考察人才市场,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温家宝也就这一问题提出把高校大学的就业问题,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月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会议在历史是第二次。19日国务办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通知》提出七方面政策举措,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基层就业单位的范围要有所扩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国务院从02年提出高校毕业生落户要取消落户限制;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个体经营免收事业性收费,小额贷款达到5万; 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6.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困难家庭学生、录用公务员,)。

国务院将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的职能进行调整。现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教育部门的职责,把战略重点和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创造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上来。一手抓教育培养,一手抓就业指导。

(三)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重要举措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逐一作出决定?

2.全面系统地对2009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推动。3.广泛征集信息 4.挖掘政策潜力

5.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6.强化离校前的实习、实践 7.对于教育领导确保安全、稳定 8.教育引导

(四)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项主要政策 1.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适当扩大工学方面的研究生

2.专业学位允许应届学生报考,正在出台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3.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待岗计划,3直5年制定农村教师岗位新的机制,将来农村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要优先录用待岗计划服务期满的大学毕业生。

4.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每年的11月12日是入伍时期,采取预征的办法,学生离校前征兵部门进入学校进行预征,预征完后,学生先回家庭所在地,到11月份从家庭所在地入伍。

政法院校进行招生体制改革,高职学历的学生免试进入成人本科或者通过一定考核进入普通本科。

上一篇: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评估总结报告(2#楼土建基础及主体)下一篇:感谢那双温暖的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