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2024-10-07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共16篇)(共16篇)

1.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一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常规

南河镇小

张治民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学管理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和执行。把落实教学常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常规的内容和要求对我们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到底有多大,这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改进和发展传统教学常规,赋予教学常规新的内涵,实施以适合新课程的现代个性化的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对传统教学常规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常规主要以知识教学为线索,主要以培养高分学生为目标,所以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注重教师工作内容,忽视教师工作方法策略和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这五个环节,而上课则要求复习导入、展开新课、训练辅导、作业巩固等环节,具有规范、封闭及机械性控制等特点。而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学常规的主要特征是:主体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师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必须关注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具有弹性、灵活变化的特点,因而更适应于现代教育理念,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需要对传统教学常规进行改进和发展,努力实现现代个性化的教学常规管理。

二、对传统教学常规的改进和发展

目前各校教学常规的现状是统一与个性化并存,统一是多数,个性化正在发展,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传统的教学常规必须要向现代的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传统教学常规要扬弃,教学“五环节”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尤其针对基础课程而言,它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教学常规,不能完全丢弃,但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特点、学生基础进行改进,优化传统教学常规中的基本环节,促进其个性化。

对于备课,传统的备课就是备透教材、备教法,而新课程要求的备课则强调在现代课程观指导下,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备学法。备课总体要求必须有思想: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备课程标准),胸中有“本”(备教材),目中有“人”(备学生),心中有“数”(备差异),手中有“法”(备方法)。对于上课,传统教学常规关注教学进度,关注知识点的落实。但现代教学常规要求重视师生的对话交流,及时评价与分层指导,重视必要的动态生成,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上努力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作业布置与批改,传统教学强调作业的统一标准,而现代个性化教学更注重作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力求使所布置的作业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业布置尽可能分层处理,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作业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可以是知识、技能的巩固练习,也可以是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也可以独立与小组相结合,在要求上,可以实施分层作业。教师对待作业批改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并且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对作业作出个性化的批改指导。批改不是教师完成工作的目的,而是实行再教学的手段。

对于课外辅导,要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重视作业的矫正,对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辅导,对个性问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做到有的放矢,重视落实。

对于测试与评价(考试),传统的常规管理主要关注分值评价,常用手段就是依据分值排名。而现代个性化教学常规管理则强调多角度、多维度的多元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采用教学业绩评价、学生评价、同伴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重视学习态度、过程的评价,以此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突出现代个性化教学常规重点,实施有效教学

在改进和发展传统“五环节”教学常规的同时,增加课后反思交流的常规。坚持开展教学反思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要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使教师勇于并善于解剖与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可以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两个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学会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样。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开展相互交流,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传统“五环节”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现代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扎实做好现代个性化的教学常规,关键就是要抓住上课这个核心环节,同时要突出备课和课后反思等教学常规。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施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重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因此,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必须要深入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和反思等教学基本环节,突出重点,把握其中蕴涵的规律;对于学校而言,要切实加强现代个性化教学常规的制定和有效落实,改变常规落实管理中重常规执行检查为注重执行常规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现代个性化教学常规的能力,从而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二

应该说, 即时通讯真是个好东西, 它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能够取代电话、手机等有偿手段, 通过文字的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互动, 还不花钱, 而且更具有隐秘性, 很好地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

正是由于它有很强的优势, 对消费者很具吸引力, 因此大一些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IM, 希望借此来留住用户。除了前面说的两个之外, 后起之秀层出不穷, 如新浪UC、网易泡泡、淘气旺旺等, 甚至连电信运营商也插足其中, 如移动的飞信和联通的超信 (因电信重组, 现已关闭服务) 。

这工具一多, 对于用户来说麻烦也多了, 不说别的, 光是内存就要耗掉不少。比如笔者现在用的办公电脑是一台自购于N年前的水货SHARP牌笔记本, 我从来不装杀毒软件的, 因为装了之后比中了病毒还慢。可是因为工作需求, 我每次开机时都要打开QQ、MSN、飞信, 还有一个单位内部的RTX (腾讯通) , 四个软件一起开, 速度堪比装了某国产杀毒软件。

可是, 我又不能随便关掉任何一个——QQ已经用了十几年了, 伴随着我从懵懂走向成熟, 上面有最多的好友;MSN上则全是和工作相关的客户, 因为其一度被定义为白领阶层专用的商务IM;飞信是一款可以免费给移动用户发短信的客户端软件, 它的群发短信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 这种便宜不占实在不忍;而内部的RTX更是不能关了, 单位发通知什么的不说, 老是不在线还有可能被领导同事误认为迟到或者没来。

于是, 我只能在每天开机之后依次点击这些IM的LOGO, 然后用个三五分钟去打水, 避开我的笔记本被蹂躏的这段时间。我常常想, 要是能够有一个整合式的IM该多好啊!

如果可以的话, 那么这个即时通讯工具 (我且定名为“XIM”吧) 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呢?

首先, 这个一统天下的玩意儿要尽量多地兼容各类账号。前面说的每个IM都有各自不同类型的账户, 如QQ是数字, MSN是邮箱名, 飞信是手机号等等。XIM的账户可以有自己的定名规则, 但是一定要能够兼容大多数已经存在的IM账号, 并将这些IM中的好友转移到XIM中来。因为IM最珍贵的不是号码, 而且其中的好友, 说到底就是人脉关系。最近电信推出了一款叫做天翼LIVE的即时通讯工具, 是和微软合作推出的, 貌似可以通过MSN账号和手机号两种方式注册登录, 这说明不同规则之间的账户并非不可逾越的。

其次, XIM的网络服务要有很好的稳定性。据说, 仅仅是据说啊, MSN的服务器在国外, 而QQ的服务器在国内, 所以MSN不如QQ稳定, 经常出现掉线或者服务故障。这种情况笔者是遇到过的, 一大早到单位, QQ的小企鹅好好的, 而MSN却显示不能使用。而且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 QQ传文件的速度往往要比其他一些IM来得快, 这一点没有经过测试, 而仅仅是从感知上得来的。可是话又说回来, 用户良好的感知, 是不是比看似权威、实则枯燥的测试统计数据更重要、更有说服力呢?

第三, XIM要尽可能多地集成个人通信服务。IM是一种通讯工具, 核心需求在于满足人们随时沟通的需要, 而非文字聊天的需要。而现在更已不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 光靠发发消息就能够吸引使用者已经不够了, 融合的、一站式的通信服务才是发展的主流。纵观现在人的通信需求, 包括语音、聊天、短信、宽带等等, 人们都希望通过一种方式就可以满足这四项需求, 而非用固话打电话、用IM聊天、用手机发短信、用ADSL上网。所有说, XIM应当紧跟时代潮流, 提供全面的通信服务, 甚至包括网盘、邮件、博客、播客等。

最后, XIM要具有良好的跨终端服务能力。和以前相比, IM已经不仅仅是使用在电脑上了, 还有可能是在手机上。而且, 这种趋势有可能愈演愈烈, 移动终端将可能成为IM的主要载体, 所以说, 被我寄予厚望的XIM不但要在PC端具有强健的功能, 更要在手机上表现一致才行。这点上, 我觉得飞信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PC和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感知都比较好, 手机QQ我没有使用过, 不好妄下评论。

3.我们需要怎样的先生 篇三

这一点是与儒家所强调的教育精神是一致的。《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可以说就给教育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孔子并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而是个深谙快乐精神的先生,所以他会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唱卡拉OK。儒家思想对快乐的肯定,明顯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对教育有个重要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乐之”比“知之”“好之”重要得多,只有快乐的求知与谋道,知识和大道与人的生命才变得没有间隔,圆融贯通。他不仅重视快乐教育,还期望学生“举一反三”,为让每个人都学会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为后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规则,极少规定学生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孔子不仅把快乐作为教育的目的,也把它视作一种生活理想。《我是先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传统教育精神。

如今谈起儒家教育,总认为它与西方现代教育有很大不同,这是对中国儒家最大的误解。《我是先生》节目对这种误解,显然负有正本清源的使命。中国当代教育的主要危机,是把教育和知识工具化。教育和知识对人类生活,确有工具价值,但它的本质却是精神性的,源自人类渴望真善美的天性。而工具性不过是知识的一个附属价值,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却成了一种主导价值。因为对知识本质的认知错误,知识或沦为财富的奴隶,或沦为权力的奴隶,或沦为利益的工具。有了这个前提,生产与传播知识的教育体制,自然会成为人们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工具。

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他说“君子不器”,这里“器”就是指器具、工具,要人们把人文之“学”与工具性知识分开。“学”在孔子的字典中,更多地指修习一种人文精神。孔子并不把“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视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的目的,他更看重的是学者如何通过学来使生命变得更为丰富。所以他说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所以他说,学而能不想着俸禄,是不易得的。“学”在上古时代,就有“觉”的意思,和今天“学习”的意思有很大不同。

这和当下西方现代教育的很多理念是一致的。如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就对传统大学体制的工具化,有过非常深刻的批判。在他看来,传统大学体制已成为社会一切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场所,只不过它借用了文化和知识这个符号系统。人们大多认为大学是知识的中立者,学者的使命是追求真理、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但事实上,大学异化后的功能,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权力体系的合法传承。它通过一种貌似公平的竞争方式,掩盖了对权力关系的传递。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统治阶层和特权阶层的子女,比一般民众子弟,进入名牌大学及出国升造的条件和机率都要大得多。当一个社会奉行“学历至上”时,就是通过对人贴上“优”“劣”的标签,使那些在名牌大学出身的特权子弟,在社会权力分配中能轻易获得理想的地位和职业,以方便他们继续待在社会上层。那些学历不够的人,自然沦落社会下层。与血统论对权力的必然传递不同,现代大学机制采用的是一种大机率传递,来实现集团或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在布尔迪厄看来,传统大学体制正在成为社会生产不平等权力的工具。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并不是为了获得培养个体自主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而是期望拥有一张进入社会上层的的通行证。于是严酷的考试和知识灌输机制,在忽略了年轻人人格教育的同时,将轻视个体自尊、强化社会等级的观念反而彰显了出来。那些高学历者,往往成了有专业知识无人文情怀、只关心个人利益并无公共精神的群体,他们多是权力和名利信徒,成为稳定特权阶层的主导力量。原本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的知识与文化系统,也被异化成了维护权力垄断和社会等级的工具。这种教育理念只会把人教育成工具,一方面它只重视技术教育,将知识视为工具,用知识灌输取代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另一方面,它忽视人格教育,强化的是对权威和权力的服从和接受,将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了对权力驯服的工具。这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将人矮化成工具的教育理念,不仅形成对人格的异化,让工具凌驾于精神之上,更使得崇尚个体尊严和理性质疑的现代社会精神,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对这些问题,儒家早有反思,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思。“为己”的意思,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学问。在孔子话语中,“古”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今”则为现实。从这句话看出,从那个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学问,一种是为了社会性需求,即为了作官、谋生的求学;另一种则为了使自己人格得以成长的求学。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第一种功能,即求学的社会性功能。

孔子并不反对“为人”之学,但他无疑更看重“为已”之学。二千多年来,“为己”之学一直被看作儒家的核心,儒家被称为“身心之学”“性命之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只做“为人”之学是缺乏根基的,容易使人生成为一座空中楼阁,这时学问反而成为了生命的一种负担。而只有以“为己”为一切学问的根基,一个人才真正能够找寻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当在人役于物、工具超越于价值之上教育大环境中,重提“为已”之学也变得有了特殊的意义,它至少让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当代教育精神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在儒家的知识系统中,使自己获得一种完善的人格,不仅是首要问题,也是一个终极问题。也就是说,一切学问的目的,都要指向这个目标。“为人”之学只有指向了这个目标后,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或发现。儒家对自我人格的看重,体现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它对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远远超过了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关心。当然,儒家的“己”,并不是指一个孤独的个体,更多地是指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中心点。这种个人观是由个人的独特的社会关系和公认的角色构成的,始终与社会和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己人格的实现,也需联系到他人人格发展。这就是孔子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的就是个人的人格如何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儒家对学问和人格的发展,可以说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扬出来。这里,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有责任,各类媒体和文化机构同样有责任。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节目,显然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会通过综艺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中对学问与人格的认知作为一份珍贵的思想资源传播出来,这样,民众才可能真正认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先生,中国强!这里的先生,除了要是个快乐的先生,还需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个强调人道主义的先生。孔子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而是完全的人道。他说的“仁”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爱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礼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所以他教的是如何修身、如何为人。他把教育分為四科,德行为首,主张的是“尽性成德”,尽性就是追求自由,成德就是发展自身的人格。从孔子开始,课堂便成了中国人心灵的教堂,他使教教育拥有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在这座教堂里,信的不是上帝圣灵,而是谁都能做尧舜,人人可成佛陀。儒家不仅塑造了传统国人的价值观,也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

有先生,中国强!这里的先生,还要像孔子一样是个懂得宽容哲学的先生。孔子期望每个人都学会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为后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规则。他说的“道”,就是个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说“朝闻道夕可死也”。他希望人们把求道、谋道、为道、行道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也梦想着他的教育,能给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一种大道,它包括了所有的德行、真诚、正义、慈爱和喜好。

有先生,中国强!这里的先生,还需像孔子一样,是个追求平等的先生。孔子来自平民,也把教育带给了平民。在他眼中,贫贱者与富贵者永远平等。他教学的方式不是强制,而是说服。他不在意对错误的惩罚,而强调对正确的奖励。他不尚空言,要求知行合一。他随时随地可以施教,没有后代老师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孔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弟子们成为“君子”。“君子”不仅指一个饱学之士,还肩负着一种使命:宁可牺牲自我,也要冲击强权,以民众的名义和利益掌管国家。

有先生,中国强!这里的先生,还需像孔子一样,是个对中国社会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先生。孔子期望政治统领社会,学术统领政治;他期望学术源于公众,不受政府钳制。孔子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真正的好政府。所以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 “如果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不能成立。”他还告诫后人:“国家有道,贫穷与卑贱是一种羞耻;但国家无道,富有与做官都是令人耻辱的事情。”他强调不以出身,要以德行和才能选择从政者;他认为统治者不应为自己敛财和攫权,而要设法给民众带来福利与幸福。在他的思想引导下,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内,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中国的大地上消亡了。

只有让这样的先生,成为中国教育与文化的血脉,教育才能为每个中国人构筑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希望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节目能更好地完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使命。

4.我们需要怎样的诚信档案 篇四

制定诚信档案本无可厚非,其目的在于对师德实行量化测定和精确考核,从管理学的角度说,只有可操作的目标管理,才是行之有效的。另一方面,当地根据实际需要,对近些年教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予以积极应对,也是值得肯定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家早有规定,甚至涉及教师个人生活、习惯、职业操守的内容也被列入了诚信档案中。这就引发两个疑问:一是师德的重复建设,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下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国家对师德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式均有明晰界定,岳阳市看似多此一举的背后,是不是对教育部和教师群体的集体“失信”呢?二是诚信档案的管理边界不清,部分涉及教师个人权利的内容被过度干预,当地教育部门以一种高压的姿态层层布防,处处设限,利用行政暴力侵犯教师的个人自由。

对“法”的认识需要当地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任何条规都不能逾越法律,任何档案都不能携带“私货”,否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失信,所谓“诚信”,就成了笑柄,

另外,诚信档案的出台,背后还有一种权力思维在作祟。这种思维,不但助长了权力部门的傲慢与偏见,还有懒政庸政之嫌。比如,就解决拖课、作业布置、教育评价等问题而言,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原理,绝不是念念“禁”字咒就可以根治的。而作为专业的管理部门,如果只能以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规范教师行为,那在管理的信度上和效度上,都将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思维方式试图用条条框框约束教师,看上去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实则已剥夺了教师的自由。失去自由,教师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或者如卓别林饰演的流水线上的“钳工”,被软禁于一个叫做“诚信档案”的迷宫中,他们的生活、情趣、活动将在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中被“标准答案”统一,每天看上去都是新的,但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5.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篇五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读后感《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6.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六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示范课,也多次参加评课。每一次听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课教得怎样,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甚至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雕细刻。而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使预设的教学程序固定化。有些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安排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但只是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越过“雷池”。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以课堂上的学情为转移,而是以教师设计的教案为转移。

笔者以为,重视教学设计无可厚非,但精雕细刻却大可不必,课堂上也无须死抠课前设计的教案。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力求清晰,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甚至天衣无缝,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精雕细刻”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还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闪失”。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意志,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听任教师的摆布,虽然也不乏思维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服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架势,把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学生,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的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本不能沉下心来,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更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连环套似的操作程序来控制学生,而是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是一种宏观调控。它只需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并明确师生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它必须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填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情。事实上,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便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改变“既定方针”。你若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分享课堂控制权,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这样的课必然充满“悬念”,甚至会发生“意外”。可以说,一堂毫无“悬念”即完全按照精雕细刻的教案施教的课不能看作成功的课。

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作出即时判断和处理,对放开学生手脚后难以避免的.过头现象适时纠偏,尤其是在发生“意外”时处惊不变,驾驭得当。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文课程标准》正在使语文教学发生根本的变革,这一变革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的角色转换。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走出封闭、狭隘、垄断的阴影。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指导的作用,还可以从学生各具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中受到启示,得到新的收获,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从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从注重操作转向注重调控,从不变转向可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杨先武

7.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科研 篇七

一、我们需要低姿态的教育科研

虽然我们更愿意把教师定位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结合体,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实践能力大于研究能力。一线教师所关心的, 大都还是局限于如何解决具体的、必须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比如, 两个学生闹了矛盾, 怎样处理才是最佳方案?某个学生经常扰乱上课秩序, 怎样才能让他“安静”下来?某个男生不愿意做卫生值日, 应该怎样和他沟通?……诸如此类看起来“鸡毛蒜皮”, 实则是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线教师“研究”这类问题, 既不需要写一篇结构严谨的教育论文, 也不需要立项结题进行课题研究, 大多是在办公室里一人提起、众人参与, 七嘴八舌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有时候, 甚至是老师的一个牢骚, 也可以引发一场“办公室研究活动”。这样的“研究”, 虽不规范, 却是最实用、最有效、最容易被教师接受的方式, 是一种自发的、原生态的研究活动。

再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科研, 往往把精力和目光放在了课题研究上。看起来高端宏大, 实则是把很多教师排斥在研究之外。专业科研的严谨、精细和枯燥, 本身就很容易让教师望而却步, 再加上课题研究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 离一线教师比较远, 并不是教师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这就更让教师抱有放一放、缓一缓的想法。既可以解决, 也可以不解决, 大多数人自然就会选择后者。所以, 教育科研要想真正走进教师, 就必须放低姿态, 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形式, 都需要让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做得起。

二、我们需要有梯次的教育科研

现在的教科研, 很像是一件奢侈品, 特别是高级别的课题, 不仅稀缺, 而且难以普及。对于层次和发展方向迥异的众多教师来说, 有的会喜欢“阳春白雪”, 有的可能就独爱“下里巴人”, 只有把教育科研做成一个有梯次的体系, 才有可能让教师各取所需, 教育科研也才具有针对性。

教育科研的梯次,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表现在研究内容上。在研究的问题取向上, 我们既要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构建, 也要有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既要有对前瞻性问题的眺望, 也要有对既有经验的总结提升。二是表现在研究形式上。我们既需要结构严谨、表达理性的论文, 也需要充满人文、启人深思的叙事研究;既需要组织庞大、严格规范的规划课题, 也需要小巧灵动、着眼实际的草根课题。三是研究主体上。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可以划分为普通教师、有科研意识教师、科研型教师和专门的研究人员, 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研究, 是促进他们进一步提搞研究能力和研究积极性的最佳选择。为此, 教育科研的梯次大致可以按照这样一个层次来实现:100%教师可以做的研究———以对具体事件反思为主的教育叙事研究;80%教师可以做的研究———以论文、案例撰写为主的经验提升;50%教师可以做的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小课题研究;20%教师可以做的研究———以各级规划课题为主的重点课题研究。

三、我们需要有激励的教育科研

现在的教育科研评价仍是局限于官方认定。论文评选要看是哪级机构组织, 得了哪个奖次;课题评奖要看是哪级规划, 还要分出个一二三来。这样的评价机制, 一方面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受到权威认定, 绝大多数人只能是望洋兴叹, 这就必然会让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受挫, 还会助长不把心思放在如何搞好研究, 而是热衷于走门子、跑关系上。另一方面, 让教育科研活动越来越趋向行政化, 科研机构不再是安静的学术研究团队, 而成了管理和评价的权威部门。教育科研课题成了部分人手中的“官印”, 论文评奖权成了部分人抬高身份的手段。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逐步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认可, 借助群体组织和非官方评价来达到教育研究推动教师成长的目的。以教育叙事撰写为例, 一个教师撰写的叙事文章, 如果在某一个层次得到了交流, 比如自己的教育博客、学校的网站论坛、各种教师QQ群以及各大教育网站, 那么就会有其他教师留言评价, 这种草根的鼓励虽然微弱, 但也是一种激励力量;如果在某一级教育报刊发表了, 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就会是一种更大的鼓励。长期下去, 教师就会在他人的鼓励中获得自我认可, 这种自我认可比权威认定更具有长久价值。

8.我们需要怎样的督导 篇八

关键词:教育督导;检查方法;评估

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从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认识了各种检查。任教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加班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补各项记录、笔记。虽然感觉是在做无用功,但是也不得不做,每一项检查都是“政治任务”,每一个活动都是“重中之重”啊!当时边抄写记录,边在心里骂学校领导搞形式主义。进入学校中层也快有10个年头了,年年都要为各种检查准备资料,整理档案,弄得精疲力竭;有时布置老师完成一些资料时,更是弄得怨声载道,自己里外不是人,有时,为了按时、按标准准备资料、档案,不得不打乱自己的工作计划,失去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可以这样说,教育上的各类检查,评估大多已经让老师、领导深恶痛绝了。学校的工作,上级总得要检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督导呢?我认为教育督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督导应立足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

1.不提前通知,不发督导标准

要想在教育督导的时候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真实情况,必须改掉提前通知的做法,禁止发放督导检查标准,要求学校按照标准分类归档,改掉按照标准查相应资料的做法。没有资料,也不能说明某项工作没做,也不能表明学校不作为。

提前通知督导时间,给学校提供了造假的机会。发督导标准,也就给了学校造假档案的依据。为了得到督导领导的认可,学校会在充分的时间里,按照标准补全资料。不但让督导领导看不到学校的庐山真面目,还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压力,给学校师生带来了负担。

2.改变督导检查方法,更换督导内容

各个学校都有各自运行的体制,如果督导真想了解真实的教育情况,可以学学古代的皇帝微服私访,到一个学校,我不听你汇报,也不看你档案,我要看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相当于学校的面孔,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然后,找老师座谈,找的老师不要让学校指定,要自己去找。在与老师的随意交流中,能捕捉教师的敬业精神、培训情况、师资力量等。最后,随意找学生谈谈,看作息时间是否合理,作用布置是否加重了学生负担,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以及学生习惯形成等都可以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得到信息。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因而教育督导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工作:

(1)学校管理上

领导班子坚定,办学方向明确;教学与课程设置方面都达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的目标、准则和政策都能在领导工作中反映出来;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确定工作重点与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采用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办法;校风正派,学习风气浓厚,学习环境良好;校内关系和睦,学生机会均等。

(2)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情况,鉴别教师的教学能力

需要了解的内容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科目和领域中是否具有牢固的知识;是否对学生要求高并能通过教学深化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是否教学有计划、有安排,行之有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并适合所有学生的要求;课堂组织能力是否强,课堂秩序是否良好;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设备、分配教学时间;是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作业来巩固或延伸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發问是否有技巧和是否有解释问题的能力;是否对学生功课所附评语有深度等。

二、教育督导应发挥参谋、反馈、督促的作用

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是“参谋”“反馈”“督促”。督导员得到的真实信息是当地政府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智囊”,它使领导明确情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把检查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促进学校改进工作。如果督导是为了督导而督导,为了视察而视察,将本来视察和评估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教育督导的意义。教育督导就是个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要想让督导真正起到作用,就发挥好参谋和反馈的作用。有了参谋、有了反馈,还得督促:

(1)省级政府督导室督促区县级政府完善学校办学条件、配备合理的师资。

(2)区县级督导室督促学校科学管理,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张慧勤,梁慧.关于提高教学督导质量的浅见.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

9.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九

首先与学生交流:在家、在学校都是哪些人来照顾我们的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和老师。然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每天除了享受父母和老师的爱,还享受着很多人带给我们的方便。” 在音乐声中,老师讲述自己曾被一位出租车司机帮助的经历,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第二、学生调查交流,自主体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各行业的人带给我们的方便,并通过三个活动:

1、假如没有清洁工;

2、我当服务员;

3、动画配音。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服务行业的工作,懂得其必要性,从而从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工作产生感激,并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学生自主总结,话题延伸。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存关系,在此通过一组各行业劳动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次走进他们真实的生活,在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的激情衬托下,学生发自内心的大声呼喊:“生活因你们而精彩,感谢你们!”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节课的设计我在努力体现《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走进社会”。学生们从观察生活入手,通过各种真实的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

教学中,孩子们在情景中去体验劳动者为我们生活提供的服务----服务员的模拟,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服务员的默默无闻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也更是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从而揭示劳动者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视觉享受中去感受劳动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由配音演员引发开来,幕后的劳动者们可能并不为人们所知;在问题假想中去发现如果没有清洁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在这些与孩子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原来我们的生活一刻都离不开这些劳动者呀!”这就是我执教这一课希望看到的。正像课堂结束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这节课为什么很高兴吗?”有两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可能是因为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别人的服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吧!”我非常高兴看到,孩子在用心感受着生活,思考着生活,这些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种知识,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10.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十

1.通过观察、体验,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感受各行业劳动者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初步感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关系。3.能够根据主题,观察生活,并能讲述自己观察后的感受。活动准备:

1.课前发调查表,布置学生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天或某种活动中都有谁在为我们服务(“为我服务的人”),写下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我的新发现”)。

2.请学生用塑料瓶准备几瓶水,为模拟活动做准备。3.制作课件,准备写有各行业名称的小卡片。活动时数: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齐:余老师。

师:对啊,余老师今天给你们上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为了上这节课,还有个小插曲呢!早晨我在车站等553路汽车,等了好半天都没有车来,可把我急坏了,赶紧拦了一辆的士。我想,幸亏有这位的士司机,我才能及时赶到咱们育才二小。老师上班、出门玩,离不开公汽司机、的士司机。

【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将师生关系转换成朋友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初见端倪,既引发话题,又为学生大胆发言、主动交流创设了条件。】

二、调查交流自主体验

师:哎,同学们,课前我请大家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调查“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贴课题),请把调查表拿出来,先在小组里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说给同学听。(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谁愿意把调查结果讲给大家听?

(请介绍的同学上台,把调查表用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教师随机贴或写出学生发现的行业名称。)生1:我记的是4月2号那一天。早上我坐的士到补习老师家上课,晚上到江汉路逛街,妈妈在一家卖儿童服装的专卖店里给我买了一件衣服,售货员告诉妈妈我穿多大的,在收银台还专门有人收钱。

师:(贴老师、司机、售货员、收银员。)哟,一天之内有这么多人为我们服务。生2: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钱包丢了,是警察叔叔帮我们找回来的。师:钱包掉了,一家人心情怎样?

生2:很不好,没有玩成,爸爸妈妈还差一点吵起来了。师:真扫兴。警察帮你们把钱包找回来后呢? 生2:我们心里就很高兴了,很感谢警察。

师:你用你家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离不了警察。(贴警察)生3:我画了一幅画。

师:那赶快拿上来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3:我画的是和爸爸乘车到海洋公园玩,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鱼,但是不知道鱼的名字,(指图)这位讲解员正在给我讲解,告诉我很多知识,我很感谢她。

师:(贴讲解员)是呀,咱们生活在长江边,有很多海洋鱼类听都没有听说过,正是因为有了讲解员,让你了解了许多新知识。

生4:上星期天我和妈妈下楼吃早点,小区的保安伯伯给我们开门。然后我们又到菜场买菜,卖菜的阿姨给我们称好后,还帮我们用袋子系起来。回来,经过保安室,保安伯伯又把我们家今天的报纸递给我们。

师:哦,同学们找找她发现了谁为我们服务。(显示该生调查表,让学生了解表中内容)生齐:卖早点的。

师:(边纠正边贴出行业名称)我们称他们为早点摊主。生齐:保安、卖菜的阿姨。师:(贴出行业名称)你们瞧,大家每天都要吃菜,只有这位同学细心观察到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卖菜人。

生5:(指自己的画)我那天咳嗽,妈妈带我到医院去,医生给我检查后,护士给我打了针。师:这是你画下的那天看病的情形,对吧? 生5:是的。

师: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贴)

【本课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有多少种职业,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需要各种行业人的服务。】

活动一:假如没有„„

生6:昨天下午放学后,爸爸妈妈带我去喝喜酒,酒店的保安告诉我爸爸把车停到空车位上。服务员把我们带到位子上,我还看见主持人主持婚礼,厨师把菜做好后,服务员还把各种菜端到我们桌子上,还给我们到饮料。

师:(相机贴出主持人、厨师、服务员)我们只是吃一餐饭,短短的1、2个小时为我们服务的人也不少啊。

师:刚才我下去听你们交流时,听到其他同学也说到了服务员,那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注重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同样是服务员,孩子的发现不同,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由一个点引发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扩大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维。】

生7:我有一次在酒店,去洗手时滑倒了,是服务员阿姨把我扶起来的,还要我小心走。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为我们提供帮助。

生8:我那次参加表哥的婚礼,我发现服务员很忙,一个人为几桌同时服务,谁叫她,她都会过去,态度很热情。

师:同样是喝喜酒,你的发现就和别人不一样!

师:我想问问大家,假如我们去吃饭,没有服务员会怎么样呢?

【假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生活的,孩子对服务员这一行业有了充分认识,在假象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行业的重要,认识到服务员的服务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生:也许我们会找不到空位子,就不能坐着吃饭了。生:如果没有服务员,我们就得自己端菜。生:如果没有服务员,厨师做好菜得自己端出来,这样炒菜就很慢,我们吃饭就要等很长时间。师:多不方便呀!

生:要是我们自己到厨房去,厨房都要被挤炸了。

师:那样还很不卫生呢。看来一个很普通的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不能少的呀。

活动二:我当送奶工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生9:我们家定了牛奶,送奶工每天都把牛奶送到我家门口。有一天早上,我6点就醒了,听见门口有开锁的声音,先以为是小偷。但是一想,肯定是送牛奶的人在放牛奶。我想我家住七楼,上下累,如果没有送奶工就不方便喝到牛奶,花钱订牛奶值得。

师:送奶工来得太早了,才让你有这样的误会。他为什么这么早就来送奶呢? 生:因为我们家的人七点半钟都出门了,他不早点来送牛奶的话,我就喝不到牛奶了。生:现在天气很热,要是早上不把牛奶拿进来,晚上就坏了。

师:余老师也为自己家的小宝宝订了3瓶牛奶。咱们听听送奶工师傅是怎么说的吧!(CAI图片:送奶工把牛奶送到客户门口的情景

画外音:我每天凌晨2点起床,先赶到牛奶公司把牛奶领出来,然后一家家的送。一百多家,要在7点半前送完。)

师:这位同学家订了牛奶,还有哪些同学家也订了。(生纷纷举手。)师:你家牛奶送到几楼?

生:(二楼、四楼、一楼、七楼„„)

师:根据客户的需要,很多公司都要求送到家门口。像余老师住八楼,没有电梯,可友芝友公司的送奶工每天把牛奶送到门口。

师:咱们当一回送奶工,送几个单元的牛奶。好吗? 生:好。

师:来,送奶工师傅们,拿起你们的“牛奶”。现在是凌晨4点,人们都还在熟睡中,我们送奶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扰到别人。出发前,别忘了你的客户地址,拿好牛奶瓶呀!(教师语言创境、提示活动阶段,学生体验活动)师:好吧,时间到了,我们的体验就到这。师:看你满头大汗,有什么感受呀? 生:我很累,上那么多楼梯,腿都酸了。师:你呢?(多指几名)

生:(气喘吁吁)我累死了,口渴得不得了,想喝水。生:我的脚都发麻了。

师:不光是你们几个有这样的感觉,看看大家,都气喘吁吁的。我们只送了五、六家,还有一百多家等着我们送奶工呢!

(生惊叹)

师:一百多家,要爬多少层楼梯呀?这么早,这么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提问题的角度很巧妙,体验活动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不仅使孩子认识到是这些劳动者给他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更引发孩子思考,让他们初步感受到送奶工与社会的依存关系。】

生:因为我们需要他送牛奶来。师:哦,我们的生活需要他。生:那是他的工作,他要赚钱。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可能他要赚钱给他孩子交学费,要养家糊口。

师:是的,我问过他,送一瓶牛奶赚1角8分钱,100瓶牛奶30天下来大约500多元,这500多元就是他一家的生活收入。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他为我们提供了服务。

师:大家做的调查让我们看到了厨师、老师、服务员、司机、警察、医生、护士、讲解员、清洁工„这些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服务都是我们生活需要的。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以及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社会各行业有一个总体认识。】

活动三:动画配音

师:同学们,咱们都有在家休息的时候,休息在家时你喜欢干什么? 生:帮家里做事,下棋。生:看书、看电视。生:看电视。

师:(出示教材中看电视图)休息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呀。看来即使是休息在家时,也需要电视节目来丰富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喜欢看的节目就这样直接从电视里放出来吗?

【在家里不出门,是不是就不需要别人的服务?其实看似简单的休息生活背后,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人间接的为我们默默无闻的提供着服务,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生:不是的。应该有演员演、摄影师拍。生:还需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师:我听说咱们班上有位同学的家长就在电视台工作,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生10:我妈妈说,播放节目要有导演、灯光、剧务、剪辑师,还有的我记不清了。师:你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10:我妈妈是武汉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她总是在家里背台词,有时候背得很晚才睡觉。师:看来演员台上看着很风光,台下还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生活资源。】

生11:我告诉大家一种办法,用影碟机放动画片的碟子,就不用演员。师: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还是需要有人画呀!生:还要有人配音,做成碟子才能看!

师:原来是这样。那你们现在想不想看一段动画片? 师:(CAI《宝莲灯》录像片段)这是什么片子? 生:(争先恐后说)《宝莲灯》。

师:看来大家对这部动画片非常熟悉。我这儿有孙悟空和沉香的一段对话台词,谁想给他们配音?(指两名学生上台,稍做准备然后配音)师:大家笑什么? 生:这一段都放完了,他们还在讲。师:(问配音学生)自己感觉怎么样? 生:太快了,跟不上来。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再来试一试?(2生配音)师:这回怎么样? 生:没有感情。生:口型还是对不上。

师:还有好多人不服气,这样吧,我再放一遍,同桌之间配合,每个人都试一下。(自由配音)师:感觉怎么样? 生:还是不好。

生:我觉得有点进步,但还是没有和同位配合好。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吧?(CAI配音现场图片)这些专业演员为了跟《宝莲灯》配音,先得作20多天准备,才能走进录音棚。虽然在荧幕上我们看不见他们,但这些配音演员用自己惟妙惟肖的声音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欢乐。

【幕后的劳动者也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劳动,而这是学生没有发现到的。通过配音活动,进行视觉、听觉享受上的体验,从而让孩子感受那些他们从来没见过的配音演员用独特的方式服务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由此而引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许多看不见的劳动者的服务。】

三、自主总结话题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的活动快要结束了,余老师给你们上这节课非常的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1:因为我们课上得好。师:好在哪里呀?

生1:我们找到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人的服务。生2: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生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人。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有许多人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吧!(CAI各行业图片背景音乐《为了谁》)

师:我们的生活也一刻都离不开他们。同学们,让我们去发现、去感谢他们吧。

【话题的延伸是活动的继续,是学习的继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也正是学生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继续。】

活动反思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下)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话题。品味这一话题的提法──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词“需要”,也就是说不仅让学生发现相关的人,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需要”是一种体验,在学生的体验培养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维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丰富。

1.生活体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走进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理念,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孩子们生活的舞台,也是他们成长的课堂。因此,引导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但可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逐渐体验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前我引导孩子对自己某一天的生活进行了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于是一些平常熟视无睹的画面映入了孩子们的眼帘。在课堂上的交流中,孩子们谈到了帮助过家找回钱包的警察,生病时为他看病的医生护士,在外吃饭时为他端菜倒茶的服务员,甚至是买早点的摊主、买菜的阿姨。生活中的这些细微末节,在课堂上明晰起来,孩子们纷纷认识到,一个时段为我们服务的人不少,一天中更多,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生活是需要这些劳动者的服务的呀!

2.活动体验──让孩子在实践中自己感悟

听到过的、看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种知识,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11.我们需要怎样的理财网站 篇十一

侯宁经典语录理性思考是骨子里的爱好,以大视野审视投资是毕生的追求。派丰网会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说话,我们希望通过网站营造一种理性氛围、公平理念,我们倡导以最稳健最远视的方式来理财。

钱经您之前一直都是以“评论家”的身份出现,我们也经常在您的blog上看到一些真知灼见。为什么会选择加盟派丰网并担任总编辑一职?

侯宁:我们希望“派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理财网站。除了网站的派丰视点、最能影响你的新闻等几块是由我们专业管理,其余的都是开放的。只要成为派丰网的会员,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门户,并在各个小组发言,派丰网编辑会把大家发言中精粹以及对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提炼出来,放在交流平台上和所有会员共享。当然,我们还将建立最健全的理财账本,会员可以用它来管理投资,所有的投资状况都一目了然。

至于我自己,决定来派丰网也是考虑再三。主要因为派丰网的几位股东大多都有丰富的海内外投资经验和许多别人不具备的财经资源,而我本身对财经和媒体都很熟悉吧,所以大家一拍即合,希望共同打造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平台。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投资理财时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的市场需求也让我对做好派丰网信心较足。

钱经对那些想要投资理财的百姓们,您认为派丰网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

侯宁:我们知道,目前在中国,老百姓得到有效理财讯息的渠道非常少,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信息表面看是好事,但鱼龙混杂,许多人看到的往往是无用甚至误导信息。而我们正是要以自己的专业眼光来遴选信息,让投资者看后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我们会提供大量的投资建议,投资分析和投资知识。当然,这只是我们提供专业指导的一个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提供高效能信息的同时,我们的重点还在于打造投资者自己的开放平台。

钱经现在国内理财网站也非常多,你认为和别的网站相比,派丰网的优势是什么?

侯宁:我发现到财经媒体的专业性稍弱,满眼看去尽是大量经济信息的堆积,媒体对这些财经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很弱,对一般投资者来说,要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刻含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样他进行投资的风险就高。

我们着手做的就是,不仅要及时告诉投资者客观的财经信息,提供我们自己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的平台展现投资者各自的思考,展现他们的理财经验,抚慰他们的投资苦恼,为他们维权,为他们服务。国外流行一句话,“最聪明的人在华尔街”,我也盼望最聪明的投资者在我们派丰网。

侯宁经曲语录公平是思考的轴心,批判看待股市

在以贪婪和恐惧为特色的股市,要遵守的投资规则永远是:大熊时不惧,大牛时不贪!

钱经作为一位理财专家,您个人投资收益怎么样呢?

侯宁:这是个人秘密,但有一点我可以告你,两年来我肯定是跑赢了大盘的。一般而言,在大盘的关键位置我还是基本能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2003年11月13日当年最低点我写了“理性投机者入场何妨”,其后就有了为期四个多月的小牛市,在2006年6月8日,我又写了一篇“我们再没有理由看空市场”,其后就有了一年多罕见的大牛市。我说了也做了,所以收益还不错。如果说有失误的就是,就是在去年8月对股市的疯狂和投机力量估计不足。

钱经您的收益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收益,那么在投资中有什么秘诀吗?

12.我们需要怎样的标志性建筑 篇十二

城市气质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表达出来, 城市空间、城市生活是我们感受城市气质最为直接的要素, 二者共同构成城市风貌。我们对感受到的城市风貌, 经过提炼加工, 形成城市印象。城市风貌如同一个人的体态与行为, 我们通过观察人的高矮胖瘦、言行举止的特殊性, 来进行记忆与识别。人可以通过训练不断完善自身, 形成独特的气质, 城市风貌也可以经过主动设计来增加可意象性, 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 这正是城市设计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城市风貌的可意象性塑造中, 标志性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同与人的相貌相比, 人的面部特征与表情是我们快速识别人的主要依据, 标志性建筑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识别的主要依据, 也构成了城市的表情。北京的故宫、上海的外滩、西安的城墙、杭州的西湖、成都的宽窄巷、深圳的市民中心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 以极强的可意象性, 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城市表情, 是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表征。

当标志性建筑有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塑造, 与城市气质相协调时, 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之, 则对城市风貌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并且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城市的风貌与气质还算协调的话, 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已使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变, 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出一种拼贴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挤在一起, 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城市风貌。各类标志性建筑则更是集政府、发展商等多方诉求于一身, 形成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典型形象。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则基本可以了解我国城市近三十多年的建筑设计思潮。

有些处在标志性位置上的建筑, 达不到城市标志的要求, 而有些不需要成为标志的建筑却因为足够特殊、怪异而成为“标志”。当所有建筑都为了博人眼球而希望与众不同时, 城市整体风貌则表现出混乱的、离散的状态。如果年轻的装老练、年老的装清纯, 活泼的装严肃、古板的装活泼, 城市就真正变得像舞台布景一样, 我们很难从各种光怪陆离的城市表情中解读真正的城市特质, 或者说曾经独特的、内在的城市特质已经在当今各种广谱性的建筑创造中产生变异, 变得趋同化、表面化。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 我国近三十多年的标志性建筑已经走入误区, 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标志性建筑的误区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政府短期政绩的诉求、发展商利润最大化的诉求, 都使得标志性建筑承载了过多的任务, 成为新奇特、高造价、少约束的典型。客观地讲, 将标志性建筑推入误区, 城市政府与发展商的责任不可推卸。

1. 我行我素—越新奇特越好?越新奇特越好?

在城市风貌的总体控制中, 在某些重要的城市节点上, 需要形成新的地标, 有些是需要“新奇特”的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建成, 会为城市带来正面的、积极的效果。如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以其一贯的新奇特设计风格, 用一座博物馆改变了城市衰退的命运, 使得城市再次繁荣, 创造了著名的“毕尔巴鄂效应”,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城市品牌营销。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中轴线之上的市民中心, 没有刻意塑造政府部门惯常的威严感, 而是运用自由的曲线来寓意大鹏展翅, 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任何人都可以接近的亲民政府, 中轴线不再被高级官员占据, 而是还给市民, 建筑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 从而成为深圳市的地标 (图1, 图2) 。

然而上述重要的城市节点少之又少, 随着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 很多业主都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够成为地标, 力争形式上的与众不同。当这些建筑以标新立异的建筑语汇争奇斗艳的时候, 却给城市和周边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 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有肌理。“大裤衩”央视大楼可以说在新奇特方面做到了极致, 不论当时库哈斯有怎样的创新设计理念, 最后还是承认设计一定要怪才能脱颖而出, 因为他知道中国人需要怪。这在国际建筑界无疑是一个玩笑, 一个不可思议的建筑最终会在中国建成。央视大楼在充满争议中仍然我行我素, 以新奇特的造型成为北京的地标, 可以说对其他城市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在城市中经常可以见到具有不同造型与表皮的建筑, 形成争先恐后表现自我的城市表情。现在, 没有建筑愿意成为陪衬, 大家都争当主角, 而我们对这样的城市街景已经见怪不怪了。

2. 有钱任性—花钱越多越好?

当中国人富起来之后, 横扫国外各种奢侈品店的行为已经让人瞠目结舌, 有钱可以很任性。如果说奢侈品还有一定价值的话, 国人在建筑上的不理性花费已经不是奢侈而是巨大浪费了, 甚至以追求最高、最大、最难为目标, 并引以为豪。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施工技术堪称当今世界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建筑之一, 只是造型上仿生态而已;“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央视大楼在163 m的高度出挑75 m, 可以说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被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 建筑内外两层皮, 34名院士联名上访也未能阻止其建设, 由于椭圆造型不能满足舞台的高度需要, 不得不把舞台台面压至地下7 m, 基础深24.5 m, 加上场地的限制, 需构筑1.5 m厚、40 m深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墙, 带来了不必要的巨大浪费。[1]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鸟巢”的建设成本一再追加, 最后的建设耗资分别为30多亿、50多亿和70多亿。似乎花钱越多越能打造一个伟大的标志性建筑, 豪气冲天难以阻挡, 国际学术界不得不承认, 恐怕只有在中国才会造得起这样的建筑。这样的有钱任性, 造成攀比之风盛行, 无论建设项目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 所处什么样的区位, 只要凭借雄厚的财力, 都可堂而皇之地被打造成标志性建筑, 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天际线屡次被改变, 城市风貌进入无序状态, 标志性建筑也丧失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3. 市场做主—管得越少越好?

我国城市建设的管控依据主要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果没有与开发主体结合, 则根本没有可操作性。控规中同样的指标体系, 可形成千变万化的空间方案, 指导城市建设明显乏力。而作为管控城市空间建设的有力工具—城市设计, 却因为法律地位的缺失, 始终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忽略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秩序的组织和安排, 导致城市空间骨架不清晰、城市片区特色不鲜明, 城市建设的轻重缓急缺少合理安排。这不仅容易使城市丧失原有的特质, 也使得新建标志性建筑缺少布局与管控, 最终交由市场做主。城市中具有重要空间意义的土地被轻易使用, 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却在一般地段内泛滥, 城市建设充满偶然性。上海中心城区到处是高层建筑, 城市肌理早已荡然无存, 使得市府大厦、博物馆、大剧院、上海火车站等这些本具有标志性潜力的建筑, 并没有留给人们太多印象, 而浦东陆家嘴的超高层建筑群无疑成为新上海的象征。[2]深圳的国贸大厦, 曾经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 具有改革开放和深圳速度的象征意义, 但由于缺乏城市空间的统筹组织, 如今已渐渐被忽略, 而随后建设的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大厦, 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不断刷新高度, 成为新的城市标志, 足见市场力量的强大。显而易见, 城市空间管控不到位, 甚至放任不管, 交由市场做主, 为建筑我行我素、有钱任性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在提倡城市发展从速度走向质量、从外延走向内涵的今天, 精细化城市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二、标志性建筑的解读

当前我国关于标志性建筑的各种争论, 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困惑, 争论有利于不断地厘清标志性建筑的本质并赋予标志性建筑更深的内涵, 本文从建筑、区域和城市三个层次来解读。

1. 建筑单体层面—功能需求与个性表达功能需求与个性表达

对于标志性建筑而言, 虽然对其有更高和更多的诉求, 但符合基本的技术逻辑、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即建筑本身的“真”与“善”仍是其本质, 而个性化则是与二者紧密结合的创造过程, 达到形式上的“美”。从这个角度讲, 央视大楼是不够“真”的, 它在故意挑战结构极限, 增加不必要的技术难度;国家大剧院是不够“善”的, 其造型不仅与剧院本身使用毫无关联, 还限制了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如果缺少了“真”与“善”的基础, 无论在建筑形象上如何有个性, 力图达到“美”的境地, 也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同, 而常常变为大众调侃的对象, 民间各种绰号纷至沓来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 区域标志层面—标识特征征与与社社会会需需求求

从区域层面来看, 标志性建筑应具有标志属性和公共属性。标志属性是标志性建筑的最基本属性, 凯文·林奇认为标志性建筑关键的物质特征必须要具有单一性, 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 或者是在整个城市背景环境中令人难忘。[3]如果建筑物有清晰的形式, 能够与城市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或者是能占据城市中突出的空间位置, 那么它就容易被识别到, 能够成为城市区域重要的标志。如深圳的市民中心、香港的会展中心。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 标志性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 常常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更能反映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关系, 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洛克菲勒中心, 成为城市标志不仅因为建筑的高度与造型, 更得益于前面的广场, 一年四季的活动丰富多彩, 深受市民欢迎。因此, 在区域层面, 标志属性使标志性建筑具有良好的图底关系、易于识别, 公共属性则要求标志性建筑具有某种开放性, 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者共同促成标志性建筑实现社会价值。

3. 城市形象层面—文文化化价价值值与与城城市市特特质质

标志性建筑之所以能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是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城市精神高度契合, 与时代进步高度契合, 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价值是形而上的, 既是城市或地域的固有文化, 具有差异性和地方性, 又会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 不断有新的文化形成。而文化认同是城市文化差异性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基础, 并且可以通过集体表象和共同意识表现出来。[4]文化认同依赖于“空间感应”的作用, 标志性建筑作为一种城市“空间感应”的物质形态, 对城市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公众共同意识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座建筑能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标志, 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文化价值, 是否体现城市特质。很显然, 类似“盘古大观”、“铜钱”建筑、“福禄寿”酒店等寓意肤浅的建筑, 只能流于低俗, 难以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的建设, 应至少从以上三个层面来考量, 并应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而不是城市政府、发展商甚或建筑师的意愿强加在城市上的。

三、怎样塑造标志性建筑

对于标志性建筑, 我们应该从设计、管理和价值认识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塑造。

1. 鼓励体现包容与创新的设计

标志性建筑不仅要求造型上具有标志性和创新性, 更要求功能上具有包容性和前瞻性, 它是城市功能配置的有机组成, 应能够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功能价值是标志性建筑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本前提。

包容, 是标志性建筑的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外化体现, 意味着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中不能孤芳自赏, 而是应作为城市整体风貌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城市结构、城市形象、城市功能等多个层面的包容, 融入城市、与之成为一体。在复杂的城市关系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包容性的设计不是自由主义, 更不是包罗万象或面面俱到, 而是与其他城市要素碰撞之后的融合, 是以尊重城市的态度, 从功能、形式、精神、历史传统、社会人文, 以及地域特点等多角度慎重思考后的选择。

创新, 不应该仅仅是在形态上夺人眼球, 也不是新技术、新手段的简单应用, 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上的设计创新, 是基于文化自信上的创新。文化自信是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精髓内涵基础上, 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 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设计需要摒弃对风格、样式的简单模仿和盲目排外的心态, 在文化自觉的高度之上, 体现文化、时代和地域特征。

2. 提倡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

和谐的城市风貌是由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作为其中的关键要素, 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应在谋求自身开发利益的基础上, 向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促进开发活动对城市环境产生正外部性。这一过程的实现, 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宜过度限制, 这其中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进行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

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首先应体现在对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处理上。标志性建筑位置的选择、功能的安排、形态的设计必须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并与其他标志物共同构成城市中的地标系统, 成为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另外, 标志性建筑与周边各种空间构成元素之间、与不同的建设项目之间也需要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进行有序的协调, 通过必要的控制和引导来保证最佳城市整体形态的形成, 避免个性过于突出导致整体混乱无序。这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作为支撑, 深圳前海的单元规划已经做出非常有益的尝试。

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还体现在对各利益群体的关系协调中。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并非仅仅涉及开发机构、政府部门的利益, 也涉及普通市民的公共利益, 其实现需要在整体、全局的观念下来审视并进行利益的平衡, 通过建立政府、投资者、建筑师, 以及公众的多维度互动和沟通, 让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决策和管理机制更加公开透明, 让公众的监督和专业的意见评判方案的好坏, 决定方案的去留, 促进各利益群体的良性互动, 进而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

3. 促进多元价值的满足与实现

标志性建筑具备实用、社会、文化、艺术和生态等多元价值, 出于不同的利益动机, 城市政府、发展商、公众往往对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抱有不同的预期目标。城市政府希望能通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 进而彰显政绩, 更多地关注标志性建筑的综合价值;发展商希望通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获得经济收益, 重点关注标志性建筑的实用价值;公众则希望通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和品质, 增加城市的归属感, 更看重标志性建筑的社会价值。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并非是矛盾的, 事实上, 好的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应该使所有人均能够获得收益。库哈斯的新作深圳证券交易所总部, 与央视总部相比低调很多, 与周边建筑群相协调, 抬升的裙房不仅为城市提供了生机盎然的公共空间, 更增加了建筑的个性, 人们给予昵称“超短裙”, 这是标志性建筑满足多元价值的体现 (图3) 。

当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却仍相对滞后, 价值认识上的偏颇是造成当前标志性建筑乱象的深层原因。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出色的设计、合理的管理、各参与方的相互合作等, 其中设计者、管理者、开发者、使用者素质的提高, 对于达成价值共识、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促进优秀的标志性建筑建设而言十分重要。

四、结语

造成标志性建筑误区的原因很多, 既有如权力欲望、自我膨胀、自我表现等主观意识的影响, 也有规划体制、监管体制、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问题进行探讨, 是希望能够理解标志性建筑的真正意义。在中国城市再次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 我们要摒弃浮躁、夸大的心态, 摒弃简单、粗暴的方式, 鼓励体现包容与创新的设计, 进行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避免城市走向呆滞和无序两个极端, 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

摘要:标志性建筑是体现城市气质的重要媒介, 对城市风貌的塑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很多标志性建筑“我行我素、有钱任性”并交由市场做主。我们需要从建筑、区域、城市三个层面来理解标志性建筑, 并从设计、管理、价值认识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塑造。要鼓励体现包容与创新的设计、提倡适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促进多元价值的满足与实现。

关键词: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2]李阎魁.城市标志性建筑布局探研—以上海为例[J].华中建筑, 2002 (4) :53-58.

[3]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1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尊敬母亲的感情。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加拿大作家里柯克的名篇,本文从一个家庭成员的角度叙述了这个家庭所度过的一个母亲节,其主旨是用家庭成员们对母亲辛勤操劳的理所当然来表现母爱。里柯克善于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去提炼一些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篇文章就是撷取了生活中母亲辛勤操劳、父亲和孩子们理所当然享受的这个司空见惯但不合理的这件事来作为素材,写就了这篇幽默小品。里柯克在《我的幽默观》里说:“(幽默)是深深地根治在生活的深层反差之中,我们的期望是一回事,而实际结果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对于读者来说,期望与实际结果相符合是合理的,而期望与实际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则是不合理的。文章中的家庭成员们原本期望母亲过一个愉快、舒服的母亲节,但实际结果则是孩子们和父亲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母亲节,而母亲则操劳了一天,期望和实际结果不符合。除了情节,文章的细部还有许多家庭成员的期望与实际的结果不相符合之处,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种不合理所表现出的幽默。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所以学生可以体会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母亲的操劳及对家人的爱、孩子们的不懂事、父亲的自私,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对比领悟本篇课文的主旨。文章中的幽默以及这种幽默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多数七年级的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本篇文章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并熟悉里柯克的幽默的表现形式,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让读者觉得幽默的。

教学重点

通过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对比,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体会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环节教学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朗读课文n遍,完成课前预习题。

1、本文作者是(),()国家,()家。

2、母亲节是每年的()天,代表花儿是()。

3、给加粗字注音:

点缀()兜 游()筵席()游逛()鱼篓()屡次()

肮脏()明媚()美滋滋()解释词语:

想入非非

力所能及

漫无目的 诸如此类

屡次三番 点缀

迁就

扫兴

折腾

兜游

5、分组复述故事情节。

6、将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回顾节日,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呢?(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好,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里柯克家看看他们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小组检查自主预习1、2、3、4小题,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2、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小组复述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理清故事内容思路:

起因: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的庆祝。

经过:我们最初打算是在(家里)过母亲节,帮助母亲打扫整理装饰房间,我们突然改变计划,让母亲到乡下兜游,母亲准备便餐收拾行李;出现意外,汽车太小,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家里,我们都有理由出去,母亲留了下来

;我们尽兴游玩归来,享受丰盛晚餐;

结果:我们吃得很高兴,母亲很累却很快乐。

三、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2、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

明确:起先是大家请假回来,用鲜花和格言装饰房间,女孩子隆重地购买了新帽子,男孩子隆重购买了新领带;决定出去游玩。

3、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明确:

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4、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四、研读课文,品味细节

1、品味具体细节,体会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

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这些都是他话里的言外之意。

(2)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些话是真诚的吗? 明确:决定母亲留下了,又要说免得她外出着凉,这是自己得了好处不承认,别人没得到实惠还要硬给她安上“得了好处”的虚名。表面上是宽慰别人,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表面上是替别人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些话是不真诚的。

写父亲突出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自私,他的言内和言外之意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

(3)全文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的理由,这与庆祝母亲节,“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有无矛盾?如有矛盾,作者不厌其烦地细写是要表达对父亲及孩子们态度的同情还是有点嘲笑意味?或者主要是歌颂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

教师归纳:反复强调其他人不合适留在家里与“让母亲休息一天”的强烈动机显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里的理由都是为了戴帽子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亲所谓三年来没过过一个真正的节日的理由与操劳一生的母亲,又适逢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相比都是应当让路的。所以作者不厌其烦细写这一切包含了对父亲及孩子们的嘲笑。同时,文章这样写,更是歌颂了母亲天生以牺牲为乐,因为文中表现出,母亲对这一切“理由”似乎乐于接受或者至少是并不关注,她关注的是孩子们、亲人们过得愉愉快快,她能为这些提供她的服务就是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她的节日。就象《养母》的母亲看着亲人们吃好吃的饭菜,自己一口不吃却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慈母情深》的母亲辛苦挣来钱不许替她买罐头,而给儿子买书却感到挺高兴。父爱也一样,真正的父爱也是以牺牲为乐的,就像《背影》里的父亲,不顾年龄、身体、尊严,为二十岁的儿子忙这忙那,挑这拣那,忙得心甘情愿,做得心满意足。

2、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1、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明确:觉得能让孩子和丈夫过得愉快,幸福感到高兴而满足。

2、在母亲节里,母亲劳累了一天,但她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为什么,其他课文有无类似的例子?

教师总结:这正是真正母爱的表现,以自己的孩子、自己亲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没有享受也在所不计。其他课文中类似的例子有:《背影》中父亲付出一番艰辛买回橘子后“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慈母情深》中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母亲在如此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挣钱却又爽快地拿出大约等于二天工资的钱给儿子买书,并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责备儿子把这钱用来给她买了罐头,说:“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养母》中的例子更多,凡是有一点好吃的,养母总是不吃,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包括养父、“我”、她的兄妹几家人;看着自己亲人有滋有味吃那些好吃的饭菜,是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刻;不惜以哭闹丢脸的举动为儿子争讨玉米面窝窝头,而自己却吃掺了玉米轴的玉米;乃至希望以自己替代丈夫的去世。

五、拓展延伸,感恩母亲

如果你是文中母亲的一位孩子,你打算怎样给母亲过母亲节。

六、课堂检测,及时反馈。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4分)

①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②__→③__→④大家外出游玩→⑤母亲为大家忙碌。

2.结尾处母亲眼里为何会“含着泪水”?(4分)

3.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4.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5分)

5.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处2分)②大家筹划过母亲节 ③大家决定母亲留下(概括合理即可。)

2.(4分)母亲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她看到大家请假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她流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能从感动或幸福快乐角度进行分析,原因合理即可。)

3.(3分)参考要点:①吃苦耐劳②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默默无闻⑤慈爱善良(答出三点,每点1分,概括合理即可。)

4.(5分)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这一情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形象(或:突出了文章主题)。

(答出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内容2分,艺术效果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4分)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的确,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给满分。)

七、总结课堂,归纳收获。

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学生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面对幽默的文字,通过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

八、布置作业,感受母爱。

14.《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 篇十四

1、浏览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书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怎样出行”:同学们,现代人们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学生自由说说。(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3、教师激趣导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你们想象过未来的我们会怎么出行吗?今天我们就穿过时间的隧道,到我们的未来去看看我们的出行工具吧!(补充完整课题)

二、学生自渎,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读通、读熟课文。

(2)、思考:课文介绍了那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请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这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3)、边读边想,把你的感受旁批在边上。

3、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反馈,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4、指名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5、教师小结:依据科学,科学家们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 有”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等等。这些并不是胡思乱想,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交通工具呢?现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足,而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有什么优势呢?

6、集体交流反馈,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7、教师小结:虽然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科学的日益发展给人们带累的生活变化。利用科学依据,创造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是科学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指名说:你最喜欢文中的那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们都是科学家,你们想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呢?

3、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反馈,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但是梦想的实现还得依靠科学的支持。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这些大胆的设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六、作业

1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现状,本土化设计,设计能力

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1.认识不够, 观念陈旧。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对设计的探讨和研究非常不够。国内对设计实质的理解, 上至主管部门, 下至厂矿企业都认为设计仅仅是工程师外加“美工”, 这个现象导致长期以来对设计的评价仅限于就造型论造型, 就线条谈线条, 或者是死板的遵循所谓的形式法则或美学规律之类, 而遗漏了设计中一切和人相关的因素的问题, 正是这种对于设计观念的含糊不清, 同时就导致了我国设计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曾经在一段时期内的包装热、广告热、引进流水线热, 以为多做广告、多美化、多引进生产线就可以促进产品销量。这些问题, 都反映着我们在观念上、认识上对设计理解的不足。当然并不是反对包装、广告、反对抓管理、引进流水线, 而是掩盖了对设计实质的认识不足, 没有能把设计摆正位置, 从社会和文化的深层中去进一步寻找设计开发、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2.过多模仿, 创新不足。设计观念的不够深入, 导致很多企业、部门盲目追求产品数量与产值, 事实上已经正在阻碍着现阶段我国产品走向世界, 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了。许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益, 不惜抄袭、模仿外国的先进产品, 重视了加工技术, 而放弃了开发创新产品的创造性人才与技术力量。在一次世界钟表、珠宝行业最高级别的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博览会上, 经努力中国七家国内钟表行业的佼佼者, 终于获得了入场券时, 却首先是在中国有相当知名度的一家手表公司, 因为产品设计大量仿造抄袭国外名牌手表的款式而遭到欧洲起诉不得入场, 使我国钟表行业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目前, 更迫切地要求企业在投入开发创新产品方面加强力度, 高度重视, 实现从仿造到创造的飞跃。

3.缺乏政策, 教育缓慢。不少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都由政府主持和推广的, 而且在各方面政策上都会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 形成一个工业设计良性循环的竞争氛围, 由于我们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启蒙阶段, 还未能掀起一个热潮。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 对工业设计投放资金不足, 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往往不深入而流于形式。

鉴于此寻求原创——设计之根埋藏在民族的工艺传统中:华人面孔的设计应该具有东方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应该是被国际公认的。当然, 象征性可以是一种文化符号, 也可以是独有的资源, 反正只要能够引起西方人的那种东方联想的都可以归入其中。而且, 华人面孔的设计必须要使用西方人认同的设计语言。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符号, 开发独特资源应该是一个方向。让设计具有东方民族的象征性, 具有乡音, 会是很好的切入点。就材料而言, 什么才可能是中国化的文化符号?也许是木头?恐怕欧洲有更好的上等木材。或者是陶瓷?那个对于西方人而言已经不再是个秘密。是玻璃?可能我们还不如欧洲呢。也许是竹子。这些是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要更多的思考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面对欧洲先进的材料和生产技术, 我们的设计必将淹没其中。

虽然中国设计是要民族化、本土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符号都可以用, 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用, 更不应该到处用, 滥用就意味着中国当代设计的贫乏, 现代设计审美的滞后。作为当代设计师我们在考虑使用传统的时候, 应该积极投入对传统美的研究、对民族美的思考, 以开阔的视野、发散的思维, 发展的策略, 以“民族美、传统美”之矛迎战世界经济一体化之盾, 在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 以后现代的美学需求审视传统美、民族美, 加速中国产品设计的步伐。当然利用传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有好的设计, 但是利用传统象征符号设计出好产品的几率和效率将是个人能力所无法比拟的。

没有传统的特点, 可能会没有缺点, 同时也不会具备任何的优势。加强本民族的特点和本土化的特色, 动用原始的造物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结合, 不乏是一种设计的思路。

产品设计呼唤有自己的性格——设计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未来企业的难题将不再是行业不景气或是同行业的竞争, 而主要在于企业自身的设计能力竞争的问题。

如何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 我想产品有性格才不会被淹没。设计能力除了影响中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外, 也是我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关键。工业设计最大的问题是研究人类怎么使用产品, 让企业产品最适合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需要。比如一个家庭使用的无绳电话的夜光按键被设计得很大, 这是为了方便用户在夜间打电话, 而后为企业产品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产品拥有自己的“性格”, 获得消费者的长期关注和信任。设计师汤姆斯·肯 (Thomas Keen) 也举例表示, 在欧洲, 人们普遍认为 (BENS) 奔驰和宝马 (BMW) 的汽车拥有不同的性格, 奔驰汽车就像稳健的农夫, 崇尚坚固耐用和稳定;而宝马就是年轻人, 注重驾驶的乐趣。这两个企业的产品虽然都是汽车, 但由于其产品的“性格”如此明显, 因此两个公司的汽车可以同时在全球市场上共存。

相反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 工业设计只是请人给产品的模样画个图, 简单的一条曲线的变化, 一个曲面的改变, 或者什么其他的外观因素, 是不能够打动客户, 让客户满意的。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也是缺乏内涵的, 同样也不可能是好的设计, 产品自然很难获得消费者的注意, 推出不久就淹没在类似产品的海洋当中。因此, 提高国内的工业水平, 让产品获得“性格”, 拥有更高的附加值, 应该是今后国内企业面对跨国大公司把制造环节引入国内后, 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产品设计的未来是民族化, 本土化, 设计风格的传统再生, 设计思想的历史异变。中国产品设计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 2003年总第5期.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16.我们需要怎样的励志文化? 篇十六

这个帖子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董藩说这一说法仅是对学生讲的励志的话,自己作为一名教房地产专业的老师,必须得跟学生谈钱、谈投资,“我们讨论投资与经营,不是讨论道德修养。这是自己在鼓励学生奋斗”。

从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看,董藩现任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是北师大土地资源管理、政府经济管理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董藩说,他的学生素质都很高,而且都要进入商界,他可以接受自己不富有,但是不能容忍学生贫困,因为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就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所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职业目标,特别是在这个财富时代,董藩认为他的学生需要鞭策、需要励志。于是,自己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财富教育和成功教育,告诉学生从开始自己的事业始,就要具有财富的意识。人生的成功和人生的价值,是当你40岁时,具有4000万的身价……

董藩这个“成功等于4000万”的理论,不过是这个时代精神趣味的一种折射。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财富的时代,追求财富,获得财富,不仅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动机,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一种价值标准,不只物质的成果要用财富做标准,即使是精神的东西也要用财富去衡量,财富的标准似乎正在决定一切,主宰一切。自然也就不奇怪,董藩为什么要告诫他的学生,40岁时要拥有4000万的财富。

正如董藩的励志理论,现在,我们对励志文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谈励志文化,简单地理解成如何谱写财富的神话,如何享受到社会的物质最大分配,如何成为人人艳羡的所谓成功人士,甚至,励志文化向着财富化、物质化、功利化、利益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如明星助阵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明星出一本励志图书,佩带刻有豪言壮语的励志腕带……一时都成了“励志文化”。董藩的财富励志,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很流行,有一定的市场。而这种用财富励志的方法,其实已被世界上许多财富人物、财富故事、财富名言所证明,目光短视,看重私利,信仰缺失,更看不出精神的大境界,人生的大境界。

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萎缩、精神信念缺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现状。正像有的文化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今天这个时代,经济的迅速腾飞并没有带来精神的丰富充盈,在社会的巨大转型面前,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感到巨大的困惑和不适。如果说,在以往的时代动荡面前,人们还有一个拯救与追求的目标的话,现在的人却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无物之阵”,陷入集体的失语与焦虑。我们评论比较多的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所写的一些作品,其实正是反映了这代人一种“疼痛的青春”,表达了这代人物质富裕、精神空虚、信念缺乏的这样一种现实。

不久前,某文艺评论家在媒体上发表了《我们需要励志文化》一文,多家媒体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转载,但未能激起更多的涟漪效应,关于励志文化的讨论氛围仍显不足。这篇文化评论可贵之处,让我们看到上个世纪80年代励志文化的形成过程,概括了那个时代励志文化的核心价值,指出这种励志文化与我们时代宏大主题改革开放的精神联系。

如今,这种励志文化,自然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文化的一种背景,但这种思想、精神和文化的现实源泉,却未能激起励志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发展。我们今天似乎尚未建立起当代励志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勾画出当代励志文化的精神脉络。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评论家,从历代的先贤著作中,以现代人的文化视角挖掘、提炼和汲取其中的励志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智慧。

励志文化,其实代表着崇高的精神理想,是对于我们心灵的培养,它应该影响和指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它是对非功利性的探求,是对真实性的关注,是对普遍性的向往,是对参与的需要,是对高雅、深刻、创造性的要求,是对人格提高的期望,是我们共同努力向上的追求,是寻求幸福的形式之一,是我们通向高尚的生活形式,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前提,是我们使命的实现。一个时代的励志文化,必须是这个时代这样的一种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现,是这个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今天亟需建立和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励志文化,这是我们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道德原则和精神信仰的需要,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是我们主流文化价值的需要。

每个历史时代或民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精神理想。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志向,就是从这种历史文化和时代现实中获得,从这个总的思想贮存库中汲取并注入自己的思想中的。这种精神理想和道德信念,是公有的和渐增的,而且它们是普遍被认可的,它们逐渐建立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准则。励志文化,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现,是这个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励志文化”,我们也应该产生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励志文化。

上一篇:消防安保工作先进个人下一篇:初一珍惜青春的题目作文六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