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6篇)(共16篇)
1.《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2.《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教育的反思就是教师作为一个他者, 不断地检验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及过去、现在实施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地追问自己, 否定自己, 发现自己理论上的缺失和行为上的不足, 探究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行为和更为成熟完善的教育理论过程.
法国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 他说,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 不到最后一刻, 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 做到了这点, 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 多一份反思, 或许会多一份清醒, 多一份进步.
反思方式之一:写教学日记、教学体会.教学日记是以日记的方式, 记录再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事件;教学体会是以心得和感悟的方式, 捕捉教学当中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写教学日记和教学体会, 分析教学中的困惑和失败, 可及时纠正教学环节的偏差与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反思方式之二:课堂反馈分析.教师备课上课是工作的职责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备好课不等于上好课.课堂教学有其丰富的多样性、突发性、动态性.备课的预设和实施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 这就给了教师绝好的反思机会,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备课教案进行反馈分析.比如:目标能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足, 能不能更好;学生学习活动能不能更积极主动等.这一反思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细节, 是最有效的反思方式.
反思方式之三: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性评价、评定.分析得与失,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从而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教师可以以月总结、学期总结、年度总结的方式进行反思.
反思方式之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记录自己或他人教学过程、经过分析参考的教学实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能更直观地再现教学的利弊得失, 从而在反思自己、学习他人中提高自己.“如果每一个人积累了一年的经验, 5个人交流就有5年的经验.”案例分析也不失为很好的反思方式.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 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 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 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 东一榔头西一棒, 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 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 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 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 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探究欲望, 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 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 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 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 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 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 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 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 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 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专挑“科技含量高, 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 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 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种别人的田, 荒自家的园”,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 唯独读书不多,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 某教师教学《家》 (苏教版第一册) 时, 这样活跃课堂, 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当一回小画家, 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 (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 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 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 边唱边做动作 (学生刚入小学, 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 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 再表演, 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
我们不能否认, 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 可以带给学生欢乐, 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 学科间加强“整合”, 可以开阔视野, 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 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 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 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 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服务,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 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使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异化本质.
3.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由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制订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而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太阳》这课时,就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太阳的样子,分组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相似事物,情景模拟有关太阳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素养具体而言指的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思维、习惯等方面,而想要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必须先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也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大脑就会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让各种器官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一个最佳的心理准备,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习能把紧张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去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加大,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4.教学内容注重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历来重视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但对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二者的统一还体现的并不明确。提高小学语文的素质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点,而做人素质就是语文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想要将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进行有效统一的要求远远高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甚至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因为做人理念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习惯上,而其他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思想的意识上。想要实现二者统一,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真、善、美的教学理念,然后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当然,这样的效果并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达到,还需要坚持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在实现“知”的基础上,也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行”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一个优秀的教师看的就是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试想,一个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若是从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他这三十年来的教学也只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活动,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还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教学重点和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围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重点研究和完善的问题。如今教学方式增多了,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培养的能力,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增多,也就便于教师更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一系列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都是教学反思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便于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教师的成长其实就是经验和反思的循环叠加。教师若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获取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还是一样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在经验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反思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重复的,从来都没有最好的语文教学,有的都是更好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6.
4.月夜教学反思(定稿) 篇四
为了能够上好这个课,查了很多资料。课件也是一再更改。在开课之前,我请同组的前辈老师来听我的课进行指导。第一次听,前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做了记录。第一,从导入开始听的音乐,要先给同学讲解室内乐,要用心去听,没有任何的杂念,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掉在地上一根针都听得到。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音乐。
第二,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的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是《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一。但是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我只讲解了乐句里的统一,并没有讲述到整体乐曲的统一,这是我的失误。
第三,我总是担心上课时间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整体的听完《春江花月夜》。前辈的建议是音乐课就是
需要音乐来让学生理解、欣赏的。可以讲前部分内容进行精华的整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音乐。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音乐。在这次活动课中我采用了前辈的建议,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第四,在讲课内容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悍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并能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综合以上几点,我吸取了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调整,重新写了教案,制作课件,在音乐上,内容上,知识点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经过反复推敲后我更加自信的上课,上完课后有了很大进步,篇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赵虹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美读想象,赏月夜美景;深读思考,悟人生哲理;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读诗思己,谈收获感悟。以读带思,以读带悟。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让学生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层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据内容划分三层景——理——情三个层次,按照时间划分为: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美读想象,赏月夜美景:我认为学习诗歌要像喝茶,将茶泡开了,细细的品味。诗歌的前八句写月下美景,我先让学生诵读,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 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优美而又朦胧的月夜美景。第一名学生只是将诗句翻译一下,冲淡了美的意境,我又适时引导,使用修饰语,融入自己的想象。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学生通过描绘走进了诗境。
深读思考,悟人生哲理: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学生最初不能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我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的诗句,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
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诗人并未陷入人生的感慨中,转而写人间最美的相思之情,赏析这一层次我让学生围绕“诗歌是怎样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呢?”这一问题进行赏析,(借助意象及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联系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读诗思己,谈收获感悟:我认为学生学过任何一篇诗文,不仅仅要做到学会了什么,还要联系自身,让自己与诗人达到真正的共鸣,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受到洗涤与熏陶。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诵读与品味,但由于时间有限,对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中意象的品味不够深入。篇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篇四: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反思一: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反思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 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反思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
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篇五:《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韩潮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
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5.春江花月夜教案反思 篇五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6.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观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初中教育阶段,八年级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八年级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 觥()筹交错 林霏()开
B 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 伛偻()提携 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 颓()然乎其间者 酿()泉为酒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日出而林霏开()③苍颜白发()
④伛偻提携()新授内容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四、语言特色探究 1.骈散结合 2.“而”字运用 3.千古传送的名句 堂堂清训练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5)树林阴翳:(6)太守谓谁:(7)负者歌于途:(8)林壑尤美:(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1)蔚然而深秀者()(2)日出而林霏开()(3)临溪而渔()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
(3)(4)
(5)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课前测评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二、预习导学交流(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三、内容展示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 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学生置疑 预设疑难:
1.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
2.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
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
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
六、课堂小结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评价,因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弄清楚评价的目的。首先,教学评价要起到一种检测的作用。看一看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教学评价设计还要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游戏,竞争,演示,表演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在一种情境中较好的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然后,老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评价,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最后,评价还应起到使学生发展的作用。整个评价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
【片段一】
师: (出示白板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 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这就是九曲回肠, 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 我们伫立在黄河边, 听着黄河的咆哮, 心潮起伏, 感情激荡……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 令人胆战心惊。
师:看了激流奔泻, 巨浪滔天的黄河, 同学们,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答: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到海, 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
生答:我感受到黄河像桀骜不驯的猛兽, 它发狂了, 发怒了, 发威了……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多么真切啊!在这黄河上, 激流险滩不计其数, 如此凶险的黄河, 却有人征服了它, 成了黄河的主人。
【反思一】
此次课中, 我恰当地运用了白板课件, 特别针对我校流动儿童情感较难激发的特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创设情境, 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学生情感渐渐进入较佳状态时, 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 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从而感受黄河水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在教学过程中, 我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情境的创设, 角色的进入, 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意境, 使教与学双方的情感搭建畅通无阻。
【片段二】
师:提到“这么小, 这么轻”的筏子, 大家一定十分好奇吧, 见过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这个小东西吧! (出示“羊皮筏子制作”视频课件) 它就是由一个木头搭的架子和几张吹满气的羊皮构成, 仅此而已。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波涛澎湃的黄河上漂流, 让人感到怎么样?
生答:险!
师:再仔细看看, 河心的那个小东西仅仅就只是个羊皮筏子吗, 还有其他吗?
生答:还有人!
师:几个?看着图数一数。
生手指向课件点数:123456。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出示白板课件“黄河中的羊皮筏子图”) 课文中的第3小节就是你们刚刚所看到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再定睛一瞧, 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 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我觉得作者会很紧张, 这么小的筏子上有这么多人, 筏子怎么受得住呢!
师:读到这儿, 我们的作者也不禁惊叹到, 大家一起读书上作者惊叹的词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反思二】
这一段关于“羊皮筏子”的教学片段, 我借助图文视频资料的呈现, 使学生首先对羊皮筏子的“小而轻”有了深刻的体会, 当学生们在目不转睛地观看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时,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 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真是不可思议, 嘴中还有不断的感叹声发出。当让学生数“羊皮筏子”上人的个数时, 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把手指向了课件屏幕, 边用手指点人数, 边嘴里数着数, 朗读的语气非常到位!因此, 我认为, 此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而朗读课文的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老师去“唤醒”, 去“激活”。由信息技术设计出来的文本环节,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同时, 在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也得到熏陶, 智慧也同时可以得以启迪。这时让学生的朗读发自内心, 朗读的语感也可以完全被唤醒了。
【片段三】
师:同学们,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孕育了中华儿女, 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 艄公只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 像这样的“艄公”千千万万。
(出示播放课件视频短片+配乐:“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 “奥运会的运动员”, “中国的宇航员”,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舍生忘死的战士”, “废寝忘食的医护人员”……)
(出示白板文字:中国的________成了________的主人。)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出示的图片, 想想:中国的______成了_____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教师成了教育园地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运动员成了庞大运动场的主人。
……
【反思三】
在教学中, 我认为文本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本次课末尾处, 我通过视频短片放映的形式, 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存在着的具有“艄公精神”的人, 学生们触动很深。课后, 仍有学生向我讲述他们身边所发现的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讲述他们的故事。此手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我认为,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语言, 从而优化语文课。
8.《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从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开始尝试分层教学,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不同班级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开展分层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计,“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
一、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
语文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分层问题,而在对学生分层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动态性原则
由于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即便是同一学科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差异程度也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控制分层的标准,隔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动态地分层,然后调整自身的教学措施,使各层学生得到的指导与个别需要相适应。切忌按一种分层模式,机械地套用,一分不变。
2、限时性原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遵循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增加考试的次数,在限定的时间里提高教学质量。
3、模糊分层的原则
A、B、C三层学生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教师只能确定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接近哪一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层次,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要在动态分层和模糊分层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把学生短时、适时地确定于某一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施以分层区别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之后,就要考虑分层教学的方法问题。在这一环节,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依次为:A级基础层次;B级技能层次;C级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B级目标,即关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C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次递进,不同层次的學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分层授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分层授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要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让学生全员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所得。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把每篇课文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上课时先讲基本的内容,然后让成绩差的学生做课堂练习,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任务。3、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每个教师都知道,差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所以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无信心等,思想负担较重。对于他们,教师首先应扫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耐心疏导,不讽刺、不怨恨,帮助查找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智力因素问题,还是学习态度问题,针对不同情况,树立学习信心。其次,解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努力上进。对中等生,重在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的指导。对于优生,他们大都自觉,有好的基础,但容易骄傲,因此,注意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戒骄戒躁,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特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布置作业时,紧扣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分层递进,采用“1+X”制,也就是第一题要求全体学生必做,包括第二题以后的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这样,既使学生减轻过多的作业负担,愉快地按时完成作业,也使优秀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展。
5、分层测试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在进行阶段验收时可采取A、B、C卷制:A卷是最基础的知识;B卷在A卷的基础上有20%的应用题;C卷比B卷又增加10%灵活性较强的题,或设置增加了难度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任选其中的一种试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高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二、分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分层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分层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学习难度有所不同,让快班学生“吃得饱”,平行班学生“吃得下”,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在探索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存在一定的问题,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理论水平急待提高。分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挑战自我。分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教学必须做到整体把握,高屋建瓴,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传统观点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分层学习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条取水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的取水方法。所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十分必要。
2、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需加强。分层教学设计,备一节课等于备两节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开展集体备课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实现智慧和资源共享,弥补各位教师独立备课过程中的不足,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保证备课的质量。当由于集体备课开展的力度还不够大,每个人对分层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同,造成了集体备课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合作交流,打造和谐的团队还尚需时日。
9.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价与反思 篇九
作为新老师,本周四上午,学校派我参加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价观摩研讨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老师在《学生在评改作文中的成长》提到:“评价要多元化”,此外,还使用①面对面;②一对多;③一对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作文评价要多样,同桌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其中,在学生自改作文时,指名修改作文的.方向,依据评价标准。最后,引领学生进行自改作文,需要学生明确内容上批改、结构上批改,语言文字、标点使用的批改;另外,也需要学生用红笔标出优美句子,做出简单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
还有一位老师在《教研、实践、领悟、改进》中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位老师讲到:教研—制定习作评价标准;实践—凸显习作改进优势;感悟—总结习作改进成效(总批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习作评价方式。每一个单元提前制定好评价与等级(学生先自己制定,教师后进行补充);采用星级评价,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把评价标准详细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记在心里,写作时可用来依据。评价方式也要改进:多元开放;评语要因势利导;主体要互动交流。
10.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篇十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转变了,知道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但实际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多讲多抄,让学生记下所学内容课后理解巩固。在我校进行的随堂推门听课中我发现这种教师的比例非常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从实际调研来看,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来看,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理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校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都急需转变,应尽快探究并建立适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案,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语文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做好导演,把学生培养成好演员
习惯一般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形成的行为方式。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但学生普遍缺少预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依赖听教师讲,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成命运,我们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是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在校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阅读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认真,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有无阅读的兴趣,看学生是否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检验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心智,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为此,应该做到:一是授之以渔。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会阅读,抓重点,圈点勾画,筛选信息,质疑解难,联系实际,迁移应用等等;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育理论认为,一堂课教师的讲解累计不要超过1/3的时间,应该把2/3的时间交给学生。从各地名校实践来看,这是切实可行的。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师每节课一般只讲4—8分钟;山东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是10+35,也就是教师讲课累计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5分钟;河北衡水中学的教师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1/3。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可能相比较之下要讲的内容较多,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在一节课内思考、讨论、训练的时间不到10分钟。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老师讲解累计时间不超过二分之一,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练笔的累计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三是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目前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默写、作业、练习、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只用这样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太单一,如果教学水平无法提高,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很难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要坚持听、说、读、写、思相结合。
11.《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一
新课标下的作业, 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七种或七种以上的潜能, 每一种潜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形式, 如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并用。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 愿望的一项活动, 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因此, 作业应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 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操作形式多样, 听、说、读、写、诵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结合;体现层次需求, 采用阶梯式递进, 还是螺旋式上升, 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布置不同的作业, 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能力要求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基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学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从多维度吗, 根据学生层次, 基于学生发展, 评价作业完成的优劣。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与学科教学特点相适应、与学生健康发展相适应。语文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我认为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入手。
一、合作探究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 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边城》的课后习题第三题和《归去来兮辞》的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两个作业, 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 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 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研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研究的组织形式:多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研究的实施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只要组织得当, 指导得法, 这种作业都会使学生收获丰厚。
二、个性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授《雨巷》结束时, 课后作业的形式为点餐式:配乐诗歌朗诵展示, 绘画雨巷意境, 创作朦胧的青春散文, 收集朦胧忧郁的经典诗歌等等。课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最后, 在《雨巷》的课后作展示时, 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享受到的一份非常丰富的精神大餐, 受益匪浅。
三、体验型作业
体验性作业是形式多样的, 各种体验实践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 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如利用周末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不规范汉字。然后, 进行小组比赛, 各小组积极参与, 效果明显。我以利用身边的资源, 设计一些语文实践作业。如“清溪河保护与利用之调查研究”、“梨花节自愿者活动”,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庄进行考察, 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作业, 学生感到新鲜, 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并不轻松, 但对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大有益处。我还让学生搜集广告用语、对联, 深入农村搜集俗语、人文典故、民间故事来自编课本剧等。在体验中内化, 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积累整合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按以下要求积累知识: (1) 做好课外阅读和摘抄。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做好不少于500字的摘抄作业。摘抄的内容为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 后面要附上自己的点评, 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 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体会, 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2) 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 结合文章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增加课外知识。 (3) 做好一些小故事的积累, 这些小故事往往能给人一定的启发或教益, 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 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1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十二
↘蕝蝂·貨℡
一:设计思路: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二、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展示句子)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 难道友谊 „„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把上面这个 “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三、教学反思:
1、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2、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3、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13.《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三
在课堂上解决了字词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思考哪些段落是关于“敬业”的,哪些段落是关于“乐业”的,哪些段落是既和“敬业”有关又与“乐业”相关,很快理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我把重点放在对议论文知识的领悟和演讲特点的体会上。但是怎样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呢?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这些知识,就会使学生学的索然无味。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知识指导,学生恐怕学完本课后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寥寥无几,或许连皮毛也没有学会。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不单纯来学习议论文知识,而在课文学习中逐步渗透。我把重点放在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总分总结构,论据充足,两种论据类型都有,论证方法灵活,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均涉及到,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这一部分的细致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我觉得这样,即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学生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生活,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在第6段的学习中,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来强化对“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有的学生在举例时只注重名人,而忽视了身边的人,我及时提醒学生,想想我们门岗的闫师傅,起早贪黑,尽职尽责,不仅做好分内事,还尽力干好分外事,完全称得上“天地间第一等人”。同时我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待自己目前的“业”——学习,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现在认真学习,慎思明辨,上课专心,认真做好作业,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就是“敬业”。从学习中领略到读书学习的乐趣,从刻苦努力中体会到学问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快乐,这就是“乐业”。
14.《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四
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是在新课改中全面实施的, 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 定期进行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 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教师自身的素质等等。因此, 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注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方面的推进。
在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常常起着及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 首先, 在一堂语文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在这样一个结构体系下, 语文教师又是起着一个类似纽带的作用, 在课堂中将学生和所要讲述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保证课堂秩序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其次, 在整个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有效率地接受知识并且自由地加以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三观, 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会生存的必备技能。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尤为突出,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课堂观察, 在充分观察课堂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已被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途径加以运用开来。如今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 发展前景比较可观但问题频现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政策和提高教师素质, 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这一方式已经被大力支持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的内容, 也成为了考核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方式。这一改革内容也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
虽然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但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 在教学上也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现象, 包括教学的环境、资源等, 都影响了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的进一步发展, 也影响了教师个人技能的培训, 使得这一方式无法得到相当大的提升。同时, 在新课改实行的今天, 教师乃至学校都在及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希望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这就使得教师忽视了平时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必要的反思。
(二) 主动性、积极性的缺失
虽然语文教师都意识到要去进行教学反思,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在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 几乎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教学反思的意义, 只有极少数是不赞同的, 这也说明新课改发展到今天, 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不断在提升。但与此同时, 在调查到关于教学反思的实施态度的时候发现, 少部分教师会积极进行思考, 一部分有较积极的态度, 而大部分都表示出不太积极的态度。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师对真正实施教学反思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性, 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 内容分散单一
一般来说, 教学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比较丰富的, 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 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都是偏重某一个侧面, 而不能完全覆盖到所有的内容, 使得教学反思显得比较分散凌乱, 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效果。
(四) 形式单调
为了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 教学反思本应该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 但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分析来看, 极大多数教师才有的教学反思的方式都是用反思日志, 很少有其他的形式, 这种教学反思的效果应该是较为不明显的, 也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如何加强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加强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笔者对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有以下建议。
(一) 观察是反思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以严格而谨慎的课堂观察为基础。例如, 可以以教师的课件展示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表现为观察点, 去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反应做详细的记录, 以此作为教学反思的根据, 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教学反思为提高课堂质量奠基
教学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 因此, 可以以教学反思为契机, 全面提高课堂质量。例如,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角度去提出和思考问题, 语文是与生活分不开的, 这样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又比如, 新课改要求创新与探索精神, 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的形式, 都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透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质量。
高中语文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 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把握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也有积极的作用, 是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改革实践。在取长补短之后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目标继续贯彻下去。
摘要:在新的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程也需要有大的变动和创新。然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反思入手, 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作出新的探究。教学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不断认识、改善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丰富课堂形式;另一方面, 教学反思也在很大程度上利于课堂教学的整改,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将从为什么进行语文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现状、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入手, 对全面实施新教育课程提供关键性建议。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反思,原因,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1 (2) .
[2]张玉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1) .
15.谈语文反思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十五
反思性教学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在教师的教育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感等方面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教学素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课程改革正在深化,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新的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以反思性教学为基础,来进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一、反思教学是“新课程”“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必然需求
贯彻实施“新课程”“语文新课标”,要求每一位教师打破传统课程观的束缚,都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语文反思教学中,反思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教师能够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随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是否遵循“新课程”和“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能够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还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能够在反思思考的基础之上建构起自己指导教学实践的理念和教育哲学,从而真正贯彻执行“新课程”“语文新课标”。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开发课程资源,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主动建构语文课程与社会、世界及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综合包容、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养成以及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和需要的语文课程,并以此为根基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进程,进而决定对语文教科书做出适当的剪裁,灵活设计教学活动,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建构起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使课程进展充满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也才能真正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和“语文新课标”,最终确立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二、语文课程特性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
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熔民族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人文性于一炉;语文学科也绝非是一门纯粹的认知学科,而是一门极具复杂性、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事先无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设计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势下,反思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才能发现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进而充分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对思维活动作出调整和纠正,或者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自己的行为更具规范性、明晰性、合理性和稳定性。这表现在语文反思教学中就是教师根据对教育环境、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情境的最新认知对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的进行完全、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对所作的决定进行回顾;对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进行思索,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反思,语文教师提高了警觉度,从而具备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促使语文教师关注教学整个领域的问题,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具体、准确、可靠的依据,并把这种实践建立在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行为依据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全面合理性。如,语文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中,随时对学生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课程、教学策略、课堂的组织与原则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互动进行反思,并不断探究,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以及语文学科特性,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转化教育矛盾,调节教育行为,进而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逻辑结构,最终改善语文教学现状。
三、反思教学是语文教师自我提升的必然途径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中,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教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策略,就会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学习与自我提高仅仅是学习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及本学科等的一些理论性知识;语文教学实践也更多注重纯技术性地照套、机械模仿或移植别人的甚至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方法,或者强调机械的课堂控制程序,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现实化。
16.《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六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习《夏夜多美》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张贴到图板上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音乐上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08-06
选修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08-18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08-12
解读《春江花月夜》08-11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06-27
春江花月夜赏析翻译07-09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08-05
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吗11-1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08-1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鉴赏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