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2024-12-25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精选19篇)

1.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一

1 、画段儿。 就是学生预习课文前 ,先让孩子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自然段,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构成。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构成,然后把蓝色通道生字在课文圈出来增加印象,再把蓝色通道生字组词记住。

2、画疑难处 。就是孩子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再把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可以查字典或者问家长,老师,同学再解决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然后告诉孩子再把好词好句妙词佳句画出来,这种词句不要低估他的用途,写作文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大有好处。

3、一年级的孩子一定要把汉语拼音背的滚瓜烂熟,能正确的认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的书写声母,韵母,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能准确的写出要写的100个生字。准确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按顺序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老师会推荐一些课外书,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让他知道阅读的乐趣。会使用音序查字典,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二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课本的450个生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课外阅读书籍也开始加深了,能正确的读准字音和朗读。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一定要记住常用的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把阅读中的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写作中。

5、三年级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能把课文要求会认的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个字,这时候已经能熟练的使用字典了,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习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附属课文。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书可以增加国外的优秀的书籍,比如【绿野仙踪】【金银岛】等等。

6 、四年级认识汉字 会写的汉字肯定都增加了,现在开始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能正确熟练的运用字典学习积累词语。熟练的运用钢笔写字,字一定要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时候能正确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的资料独立阅读适合的课外书籍,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变想,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讲述一件事。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清楚。

7 、五年级的生字就更不用说了,字典也是运用的得心应手。用钢笔书写楷书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也有一定的速度,并且能抓住文章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敢于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能自己修改自己的写作。

2.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二

一.预习目标的预设

就像备课一样, 教学目标要预设, 预习目标同样也需要预设。对于不同的文章, 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 教材特点等设定不同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可操作性。预习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包括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在设计预习题时, 既要反映明确的要求, 也要提示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事?”这一习题仅交代了要求, 即了解课文大意。作为操作程序和要领的提示是不够的, 应改为“轻声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的“读”和“思”就是明确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有了这些操作性指令, 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去机械性思考问题, 预习也才能到位。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而每个学生由于学习基础, 能力水平都有差异, 完成预习任务的效果会有不同。因此, 在设定预习目标时, 要考虑到预习题目的难易程度, 既要给学困生一定的自信, 还要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我曾经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按照不同文体给学生布置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如在学习记叙类文章时, 布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项预习作业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读过课文,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写人的记叙类文章还可布置学生归纳人物品质, 这样可让学生对从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预习方法的多样化

一般而言, 在新课文学习之前, 需要学生预先感知的内容大致有:1.本课的生字词, 应要求学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握。2.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或事件、文章的线索等。3.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等等。传统的预习方式一般是做笔记, 其实预习的方式亦可创新。我将预习方法分为以下几类:圈点批注法、归纳概括法、积累赏析法、心得体会法、收集整理法、比较阅读法。下面结合我的做法, 具体谈一谈。

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文章时, 我只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 就是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后感。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 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作者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打动了学生, 很多学生写出了感情真挚的读后感。有位学生写道:“我不是盲聋哑人, 但我似乎进入了她的精神世界, 我懂了什么是热爱, 什么是珍惜。”

在进行一次综合性活动时, 以往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做一些摘录, 而我在一次《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活动学习之前, 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本小杂志, 要有目录索引, 各种不同栏目, 图文并茂。这项作业既是一项预习收集资料的过程, 又是一次整理信息的过程, 还是一次巩固知识的机会。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们办了一本本不亚于刊物的小杂志, 里面有自己调配的色彩, 自己设计的字体, 自己剪贴的图片。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 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学习同类文章时,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歌时, 我设计了几个预习题目: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季节, 哪些景物?2、这两首诗中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于这两首诗一首是春景, 一首是秋景, 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肯定各不相同, 学生在两首诗的比较预习中, 不仅了解了内容, 更体会到了不同景物可以烘托人物不同情感。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不同文体, 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预习方法,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三.预习结果的评价

3.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中年段 课前预习 习惯培养

引言

在正式上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课堂预习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思考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重视对英语等学科的预习,而忽视了对数学学科的预习,使得学生的上课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既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可以帮助老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小学生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的预习,可以大致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并与以往知识进行结合,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在预习过程中,小学生清楚地了解哪些知识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就能学会;哪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听课时着重学习,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面。当数学老师讲到学生比较疑惑的地方时,小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更用心地听教师的讲解,以此消除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通过认真的课前预习,能大概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数学教师让学生阐述自己预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在阐述过程中,既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又体会到自学的乐趣,进而更积极地进行预习。

二、小学数学中年段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布置具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用彩笔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并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是多少度[2]。小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可以加强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

2.培养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预习,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逐渐衍生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适当、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不仅仅是优等生回答问题,学困生也会主动回答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掌握数学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性质概念,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步骤的表述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解题步骤进行反复演算,逐步弄清解题过程。通过一遍遍地琢磨和推敲理解通过预习学到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更明确学习内容。

2.大胆提出自己见解

小学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预习问题,让小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只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就会禁锢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若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学生就会通过观察法、猜想法、总结法等一系列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加强师生互动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眼、口、手、脑等多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在小学数学阅读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而且能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三)有针对性地教学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工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小学生预习后,教师通过预习测试,了解不同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如果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到标准,教师则可以对其“放手”。

结语

预习是学生开展中年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预习展示,了解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确定侧重点和教学的进度。在小学数学中年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布置多样的预习任务,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不是注重教,而是注重学,所以要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12):15-18.

4.语文课前预习的三种方法 篇四

语文课前预习的三种方法

1.常规预习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

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把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部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高中语文预习三大要点

1.通读课本文章,把握文章脉络

就像上文所说,既然语文课本是以众多内容相互关联的文章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的,那么这些文章就是承载我们应学习内容的载体。因此,应该对这些文章倍加重视。在高考当中也是这样,阅读题是除作文之外赋分最高的题目,不管是古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其做题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能够充分的理解文章含义。所以在平日当中,我们可以试图将预习过程中的文章阅读看作是一种阅读题的日常练习。

在这里,我们建议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有声朗读课文。一来可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纠正一些自己在发音方面的问题,二来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通过有声朗读,你可以加深对课文中情境的把握。等待自己大约明白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之后,就尝试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都讲述了哪些内容,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来讲述的,其优势在哪里……这些都可以进行思考。然后再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提炼出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

另外,所谓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让你用标准答案的精确语言去进行概括总结,你只需要知道文章通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或者描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追求文字的精准。这点就和高考一样,往往考查大家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大略掌握,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只要理解方向准确就足够了。

2.攻克字词难关,巧用工具辞书

高中语文学科在考查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时,往往会从字、词和句的角度进行考查。从高考前几道基础知识题就可以看出来,高考题目往往从字型或者发音角度入手,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字、词、句也就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很多地方的同学因为方言或者不够重视此方面内容的缘故,语文考试的前几道题目总是取得不了另人满意的成绩,如此丢分确实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在平日中就要注重这方面的练习。

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我们首先应该把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词及句子标记出来,通过查询工具书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再次理解。倘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足以将问题彻底搞清楚,就应该特别标记出来等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这样势必会让你听课更加有目标性。也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老师的讲授。如此心中有数,听课效果怎会没有大幅度提高。这也是课前预习最重要的价值。

3.了解文章背景,浏览课后练习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的符号。当今时代下,有很多文章看起来很难理解,实际上,我们是没有处在原来那种环境下去理解。时代总是在变化的,我们的审美等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文章的内容没有改变,所以想要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里,探究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就需要我们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

这种感觉有点像学习历史。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可以让你走进一个与自己现在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去,去感受他的人生他的故事。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文章的趣味性。每一位文章被收录进教科书的作者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务财富,只能观摩不能复制。大家通过这些传奇的经历,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

高中语文课前预习意义及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5.语文课前预习教学随笔 篇五

1、明确预习课任务。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有方向。找出重难点后小对子先交流1-2分钟,再进行小组内交流补充,最后进行组际交流,在班上进行汇总,用不同形式展示交流结果。

2、明确预习课流程。预习课大致分7步:①发自主学习小研究,根据小研究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②阅读文本,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独立阅读、小对子赛读、小组合作阅读、分角色阅读等)。③小组交流,对于难度的问题,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解决。④思考沉淀,对小组交流的问题,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回顾、整合。⑤预习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小组的任务进行展示,师生互评。⑥预习反馈,通过练习典型题目,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同时对个人、小对子进行评比。⑦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对本节课收获进行总结,老师适当补充。

3、预习指导一定要从字、词、句、段、篇、章入手,给学生明确预习思路。一年级着重从字词,句段入手,让学生主动找出需要识记的字词、句段。遇到不懂的进行标记。

4、上好预习课的关键是把握好师生、生生互动,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主自由去研究知识,形成自己主动学的好习惯,同时在课堂上要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进行指导帮扶工作。

6.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六

知识总结

一、生字组词

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

符fú(符号、相符、音符)

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牧mù(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异yì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二、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

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五、课文主题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六、课后习题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主要描绘了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屠苏酒、用新桃换旧符等热闹场面。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第14期课前预习:飞流直下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望庐山瀑布》诗文详情_阿凡题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生性浪漫,热爱自然。本诗大概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游览庐山时作。原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磅礴的气势、奇特的想象描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奇丽,是李白诗中传诵最广的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庐山瀑布诗中的绝唱。

字词解释

1.香炉:指香炉峰。惠远《庐山记略》:“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

2.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小学语文课前的预习与预设谈 篇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 动了天君 (指大脑) ,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 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而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作用的精辟阐述。

学生的预习可分为常规性预习和针对性预习。常规预习包括1、圈出生字。此举可促使学生读文, 随文识字。认读生字, 掌握音、形、义是语文最重要的基础。2、理解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新词, 可以培养学生的解词能力, 积累词汇, 为阅读理解文章扫除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目的在弄清文章怎样层层表达, 学习文章作者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方。4、熟读课文。这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 产生疑问的前提, 形成学习期待的条件。所以学生要结合以上预习步骤,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5试解文后的习题。这是对预习作自我反馈, 把握学习的重点。以上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级段逐步提出。

针对性预习有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做相关的实践等。例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掌握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前的预习是一种预测、一种铺垫、一种自练。有了这些“基础”, 上课时才能与老师“合拍”, 共入佳境。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预习作为自己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预设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文本的预设。教师与文本对话, 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精心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把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情境化, 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感悟文本, 对文本做出恰当的审美判断。要读进文本中去, 只有自己被打动, 被感染, 在教学时才能打动、感染学生;还应从文本走出来, 通过品味文本, 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要回顾整体, 把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 进行整体性教学;还要查询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扩充知识面。做到既能源于教材, 也能超越教材。

2、对学生的预设。课堂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 与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密切相关。我们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设计;要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把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备课中, 想学生所想, 备学生所想;要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使自己教得自然、到位, 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兴趣盎然。

为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 调整自己的预设。

8.初中语文课前的有效预习 篇八

有效的预习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制订了惩罚制度来约束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评比中个人成绩的的得分。具体做法:下发学案,认真批改,课前评比,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然后将个人成绩统计的结果汇报给班主任,其结果被纳入班级综合评比中,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二、增加预习的信心

要想让学生由“知之”到“乐之”,关键就要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同一学科,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其选用的预习方法也不同。如,讲解《三峡》,预习时除了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外,要高度重视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可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理解文章内容,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回顾自己曾学过的写景美文,他们都有哪些特点?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三峡》一课的重点,即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三、提高预习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预习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预习内容,做到灵活多样,兼顾全面,真正起到预习的作用,通过预习鼓励学生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端午节》的预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作者沈从文的个人资料,我是以“归纳作者档案”的形式呈现的,从哪些方面介绍准确适当,由学生自己明确,既考查了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了的能力。实践证明,得法的预习为课堂教学减轻了压力。

四、加强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源于教师的反复培养,长期的训练。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人物,教师认真批阅,及时反馈信息。我通过三种情况检查:(1)个人检查。上交任务单前自己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疏漏之处;(2)小组长检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3)教师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作为课堂上重点讲解的依据。

9.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九

结题报告

定边县第六小学 课题负责人:钟丽娟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内涵概要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高段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四)研究对象

定边县第六小学五年级1-4班的80名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堂全解》的研究。(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A、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六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措施,准备相关研究工具,做好具体研究工作的分工和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3.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尽力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6年5月)1.对本校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全面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借鉴已有的成果,探求适合小学教学特点的预习方法、评价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3.根据实践反馈,修正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使本课题研究趋于合理完善。

4.课题组成员完成各自相关学科研究论文及研究总结报告,上缴课题负责人。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1.整理研究材料,进行数据统据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各种预期研究成果 4.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鉴定

四、研究方法设计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

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五、预期测验效果

学生们懂得了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与重要性。知道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等。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整个学校语文课前预习效果良好。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

2.五年级语文检测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爱学、善学。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学生的课前预习由被动转为自主

常规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甚至机械地学习活动,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行动研究开展的初期,教师借助电子档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评价的形式去鼓励、引导、督促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七、课题反思

经过半年的研究,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附录: 参考文献: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霍力岩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 池春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陈大伟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业的革命》 刘春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河海大学出版社

10.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

1.“读”

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读懂。初次读课文要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查”

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

3.“数”

在课文中数自然段,并进行标注。

4.“画”

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练习在文中涉及的地方。例如,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5.“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重点句子、写作方法、课后练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中。

6.“摘抄”

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抄下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抄,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7.“提问”

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8.“记”

记住生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生字的最终目的。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生字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住生字。如:(王+里=理)(鸡-鸟=又),还可以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游”字可以编成“大人带着孩子到有水的地方游泳。”

9.“预习卡”

制作预习卡。

如:姓名( )班级( )时间( )家长签名( )

本课共( )个自然段。我能用笔标出来。

课文:我默读了( )遍,朗诵了( )遍。我能得到( )颗星星。

朗诵情况:流利有感情( );非常流利( );流利( );正确( )

家长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总之,良好的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1.试谈对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认识 篇十一

一、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 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 学生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 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 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 学生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

预习时学生只需粗略的阅读, 了解知识的梗概, 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 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 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 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 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 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教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课前预习的优势

1. 将新知与旧知紧密联系

学生在自学新知识的同时必然要联系到已学过的知识, 而且还会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这样就会将所涉及的知识面扩大, 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2. 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

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新课知识有了初步印象, 他们会对新知生成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 上课时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目的性会更强, 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知欲, 会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启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 这样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要靠人精心培养的。兴趣能激发求知欲,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经过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新旧知识得到衔接, 课外知识获得补充。这样比单纯灌输新知识,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 把学习兴趣慢慢培养起来, 学习成绩自然会不断提升。

4. 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

当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产生疑问, 这就是质疑。有了疑问, 才会有自己新的认知, 经过不断质疑和探索, 就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课前预习就是课前自学, 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顾旧知识,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完成预习题目, 从而自主地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这就养成了自学能力。

三、搞好有效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 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的方法很多, 有勾画圈点法、尝试做题法、自由阅读法等。那么, 如何做到有效预习呢?

1. 多“读”。

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2. 多“查”。

初读新课文, 学生会遇到不易理解的生字词。这就需要学生查阅工具书, 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词, 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体会。结合上下文理解, 自查自悟。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 建议学生到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上网查询或请教长辈。查的过程, 便是学生动手动脑理解的过程。

3. 多“思”。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实践, 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提示学生思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 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是预习中让学生获得对文章整体印象的最关键的一步。随着预习的逐步深入, 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思的范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 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使学生达到自主求知。

4. 多“画”。

预习时, 要明确课文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清楚哪些已经掌握, 哪些还不太牢固, 预习时应重点画下来, 为课堂学习提供向导。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每篇文章在不同读者眼里, 所能学到的知识点不尽相同, 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见解和感受,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5. 多“批”。

一定要鼓励学生边说边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世界, 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文学, 让语文成为每个学生表达心灵的最佳方式, 这是语文教学殊途同归之所在。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便会逐渐提高。

6. 多“议”。

议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是学生预习的中心环节,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学生自己初学后, 把学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里畅所欲言, 通过争议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纠正错误的想法, 从而更多地发现知识, 产生思想, 找寻规律, 培养情感。

12.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十二

现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自学能力,总是感到老师的课堂节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学习就觉得吃力无趣,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

其次,指导学生划分自然段。预习生字进行了半学期后,我开始加了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然段进行划分,每次讲新课的时候也要检查下是否划分正确了。

最后,指导学生提问题,而这个内容也是预习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难的一项,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具体怎么做呢?我想了几句简单易记的话:“看题目,提问题。读课文,想问题。动动笔,找问题。”我把这几句话让学生写到书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进行读文提问题找问题。最初的时候,学生提不明白问题,课堂上我就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怎样提问,比如《棉鞋里的阳光》,我让学生看着题目想:你有什么疑问呢?他们就说了:“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就是对课文提问题了,要把问题写到书上。几天后,会根据题目提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读了课文后提问,这样的问题一般对全文的理解就不够了。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看着题目提问了,一般来说题目就是题眼,它或是精炼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或是总结了全文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题目提问并弄明白,那么基本就是读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所以我不提倡预习的时候在课文里面提问题,那些更细致的了解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会了提问,我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把答案画到书上,如果没有画对,课堂上我们再一起订正。对那些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的孩子我在课上充分肯定并在综合素质评比台上贴上笑脸。

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理解课文了。

学习特棒的孩子最大的法宝就是会预习和复习。预习方法也早已印发给了孩子,本来认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孩子对预习方法还不是了如指掌啊,可事后一看,不行啊,太碎啦!没几人能吃透精神的唉,我只好化繁为简,将整整一张纸概括为八个字,美其名曰“

八字预习法”。花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如何预习!什么叫“八字预习法”呢?

1、读(读课文至少3遍,读通为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读通了,孩子自然就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了,你可以听他读再问一问他呀)

2、标(标小节,即我们说的自然段有几个,具体的从第4课才开始有呢)

3、圈(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当然圈字的同时,字音和课文中的词也就明了了)

4、找(找生字中易错易混的读音,包括绿线内的二类字。易错的无非是前后鼻音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翘舌的区别,孩子找到了,自然也能分辨了)

5、书(用手在空中边写生字边说出每个笔画,笔画名称知道了,笔顺也练啦!)

6、描(生字描红,水到渠成,当然要写啦)

7、扩(给生字组词,至少2个,尽量用学过的字。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变相的生字也至少写了两遍了吧)。

8、记(即记忆生字的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便于孩子更清楚的记住生字)。这样,动嘴、动手又动脑,想学不好都不易啦!

一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通读课文;(读)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条里的字,在文中找到,用圆圈勾画出来,给二线格里的生字正确标注拼音会组词,正确拼读三次;(圈)

3、标出自然段;(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

5、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什么,或者我懂得了什么?”(想)

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应该前置,最好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从一年级起就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以后再逐步放到课前。按照教育局减负的要求,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我就布置学生复习和预习。

应该教给一年级学生哪些的预习方法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如下:“一标段,二画圈,三画二类生字词,四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概括为“六画读书预习法”。“一标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小结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标段”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识记的一类生词”,在课文中相应生词下面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好。

“三画二类生字词”就是画完要求识记的“一类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一类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一类生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

“四画翘舌整体认读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把含有整体认读音节的用“ ”标出,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检测时学生成绩一般较好。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

“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定能厚积薄发,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此外有《第一朵杏花》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犹如一面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沐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吮吸着小组合作带来的惊喜。那么,我们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建立合作小组,营造合作氛围,激起合作的兴趣

我把班上48个学生分成了12小组,根据孩子们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给学生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方式。从这个座位的改变,可以看出孩子喜欢坐在一起,在一起交流。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生长特点的。然后给小组取名字,取名字也很关键,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来取。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就这取名字,个个争的面红耳赤,焦点主要集中在每小组的男生与女生中,女生喜欢小动物,男生喜欢变形金刚或是大型动物恐龙,豹子等。后来商量个对策,少数服从多数。我们班女生25人,男生23人,每小组女生都多,所以用小动物命名。有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小猫组。还要挑选小组长,也是组员推选,孩子们挑选的主观性强,不过我告诉他们,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后还可以竞争上岗。为了合作学习有秩序,我还给组员编了序号。这样六个小组就成立了。

当一个新的小组建立时,孩子们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面的拓宽,孩子们会厌倦固有的小组名字,这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给小组换个新名字,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水平,适当调整小组成员,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人人参与。农村的学生不比城里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见识比较少。接触的人和事也很有限,所以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在小组合作时,我会特别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我们班就有几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学生,如,王萍,她胆子小,说话声音很低,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很不耐烦。在小组活动时,我经常关注这一小组,提醒其他人耐心等待,多多鼓励胆子小的人。另一个是韩志萱,能力弱,也不爱说话,常常轮到她时,就此停止不前了,我建议让其他人先说,给她多一点时间思考,同时也借鉴别人的方法。

其次注意倾听。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一窝蜂的乱成一团,还没听清楚合作的内容和要求时,就唧唧喳喳嚷起来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他们说的话,有很多都是跟合作无关的东西。这时我会要求孩子们停下来,听清楚合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有的孩子东张西望,不听别人说,还有的孩子,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嘴,弄的胆小的人不敢说,又怕说错。这时,我会要求孩子注意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品质。

最后学会评价。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读生字,朗读课文时,我不仅要求其他成员倾听,还要学会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读生字,朗读课文时,别人读错了,能主动为他找出来。这点,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踊跃,尤其是在低年级,一旦有人读错了,全班的小手立马举了起来,非要把错误揪出来不可。而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却不被孩子们关注。这要靠老师的引导,我通常会问:“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呢?”在每一次的评价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学会了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在认真听,对别人是一种肯定,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教孩子们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生字。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组织孩子们互相读读生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检查每个孩子读生字的情况。因此在小组里,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而且变换形式读,开火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这项合作学习比较简易,我在第一课时中经常采用,效果很好,也适合低中高各个年级。

(2)合作朗读课文。我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如果课文内容长,每人读一节,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合作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3)合作表演课本剧。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适合表演。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九色鹿》、《狐狸和乌鸦》、《三顾茅庐》等。像这些好剧本,课堂上一定会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别小看这小小的课本剧,它可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胆小,可一旦表演起来,真的很入情入境。其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表演《西游记》时,各小组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制作一件件的道具,一个比一个逼真,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实践证明,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活泼可爱,大方,表演课本剧来活灵活现。

(4)合作写习作。常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也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鉴赏能力。同时我也开展了两次主要活动。一是小组合作写观察日记,五月份,教科学的葛老师组织孩子们养蚕,每个孩子都分到两三只蚕,还鼓励孩子们写观察日记,而且写的好的有奖励。有的孩子把蚕养的白白胖胖的,有的孩子却养死了,怎么办呢?我想就让孩子们合作轮流把蚕带回家,轮流写观察日记,共同完成养蚕日记,那些失败者喜出望外。活动中孩子们合作的很愉快,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气氛非常活跃。

13.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十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从学生层面来看,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佳,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部分学生有课前预习的意识,遗憾的是在预习时缺乏方法的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往往付出了时间却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以上问题客观存在,由此可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去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认识

1、该课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使其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

2、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定的保证,使教学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和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自我。

5、该课题为校本教研做有效地补充,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完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主要从教师课前预习工作的安排和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前预习的情况两方面入手。

2、解决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的问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4、其中,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二三两项,第二项侧重于科学性的探索,第三项侧重于实践性的操作。

四、本学期的研究实践及成果

(一)、别样的“语文课前预习卡”

精心设计好每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质疑”三部分内容,将此预习卡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认真阅读单元课文后完成预习卡。

1、对于词语的理解

(1)、用网络、语文工具书等形式解决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然后两个学生交换检查完成的情况。

(2)、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概括文章的段意

(1)、提炼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根据其意思进行概括。(2)、对于特殊段落,可以用中心句进行概括。(3)、根据段落的意思,用自己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3、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归纳每个段的段意,用自己的语言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归纳重点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宣读自己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补充,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4、探讨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1)、根据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理解。

(3)、找出重点词,剖析重点词的意思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句子含义。

5、“质疑”

(1)、可以围绕课后的问题进行质疑;(2)、可以在不懂的内容或句子处质疑;(3)、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成果:根据这些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预习,让学生做到了预习时有重点、有目标、有路可循,学会质疑问难,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成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奠定基础。

(二)、精彩的“课后复习卡”

“课后复习卡”由“我积累的好词”、“佳句”和“我会背诵”两部分内容组成。每个单元结束后,将此复习卡发到学生手中,采用以下形式完成:

1、摘抄每个单元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利用早自习或语文课的时间给学生听写好词佳句,及时复习巩固所学过的内容。

3、根据教材要求,除完成教材中指定的背诵内容外,还选择其中的精彩句段让学生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定期开展背诵比赛,让每个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

5、开展“复习卡漂流”活动,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成果:通过完成复习卡,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一举三得啊!

在参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将是我们这些普通教育者永远奋进的目标,铭记毛泽东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4.语文课前预习策略实践探析 篇十四

一、指导学生预习,教授预习方法

语文课前预习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没有目的性的预习,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正确而且科学地预习语文课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预习课文的步骤和基本要求。第一步,让学生通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第二步,学生要通过预习,对课文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参考书目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作者资料,通过收集进而对课文产生更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梳理课文的脉络,包括对每个段落大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在预习过程中做一定的批注,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预习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将重点词句记在笔记中。做好预习笔记,不仅可以记下预习时的想法,还可以用于之后的复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先将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生词,如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再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内容。此外, 学生还可以运用网络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学生对课文的相关背景、字词及段落大意都做了一定的预习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效果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一定的兴趣,才可以做好这件事。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预习有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认真地完成语文课前预习,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预习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预习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所在,通过多种多样的预习任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预习变为主动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

三、合理竞争,完善教师评价

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点评,不管学生做得好还是不好,教师都要予以一定的鼓励。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做得很认真、很好,教师一定要进行表扬。即使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好,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一味地批评,而是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哪里做得不好,要将做得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的预习方法,用一定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任务,然后通过竞赛方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四、让学生主动预习,自主选择合适的预习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出预案,并给学生以细心和耐心的引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预习课文,提高学生预习的自主能力。此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预习的内容。如果教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只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的身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

五、结束语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累积的过程,而预习作为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需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时,要予以认真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前预习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进行了探析,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海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2013(05).

15.浅谈初中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五

许多学生往往认为,预习就是无非将要学习的知识大略浏览一遍或两遍即可;或是将课前预习提示或课后思考题读一读,或想一想;或是从课文中找、查出不认识的生字或难理解的词语标一标,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而不是深入去课文中阅读去读、去探索、去深思、去独立感悟和去发现问题;或运用学习工具书去解决自己在读中产生的问题,去解决学中的思考题,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接受新知识,为将要进入的新教材内容的学习铺好跳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将预习的目的简化了、易化、甚至淡化了,他们对如何去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怎样事前去为自己扫清进入课堂学习上的障碍如何做,而感到十分茫然。这样的预习没有任何目的,学生即使进行了所谓的预习,也是无效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预习任务。

二、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教材内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那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也需要合理地调配,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自觉的心理去预习,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投入对新教材内容的预习中,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学生因当天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常常需要经过晚上一至二个小时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理解和消化、吸收,而学生要达到吸收的过程不例外是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这几种途径来实施。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晚上的家庭作业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在此时布置他们在家庭作业之上又去预习将要学习的新教材,学生会产生心理厌烦,往往采取的预习手段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如何合理的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我采取了分时段的预习时间,从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识将要学习的新教材;短短的十分钟难于收到预习成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钟的时间借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乎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1、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

4、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那么怎么做预习笔记呢?比

四、重视预习检查,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我每天都对学生抽员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我常以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在交谈中,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而教师也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6.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十六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现状,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塑造上,让学生能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深化预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预习教学预习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教师运用恰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均得到相应的提高。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这门课程的预习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普及中外文化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更何况语文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指导课程之一,给学生的交流也带了许多新鲜的信息。不难想象,假如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根本没有丝毫兴趣,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反之,假设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就十足,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得到的回馈也就变得更大了。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预习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学生对阅读还是对写作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某个方面燃起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得到调动,语文教师的预习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预习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高中语文这门课程说难其实并不太难,要说简单似乎也不见得简单,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将两位同学甲与乙分为一个合作小组,甲乙两人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想法,两人合作的话可以让两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进行碰撞,学生可能??为了找到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去搜罗更多的资料进行证明。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语文预习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预习是让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探讨来获取有关的语文知识,预习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印象得到深化。合作学习是在促进学生共同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就彼此的观点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是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提倡的。

二、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

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还要求语文教师注重传授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尽管繁多复杂,但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后,学生的预习效率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预习方法的传授。

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高中语文的课文大部分比较具有文学性,有的课文内容比较长并且出现了许多词汇的生僻用法,又或是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隐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一些课文中还容易出现一些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的生僻字或者异体字,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处,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勤做笔记的良好预习习惯。例如,一篇课文中出现了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将这些字勾画出来,或者是让学生将这些生僻字誊写到自己专门准备的预习笔记本上,这样正式上课时,在语文教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些生字的读法和用法。

三、不断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

为了走出当前预习教育失衡、发展成果薄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多项创新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预习手段,对文章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借助于网络、书籍等形式,搜集和《岳阳楼记》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背景等方面,加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目标,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提高预习课程的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预习教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对学生强调语文预习的具体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7.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十七

鸟瞰式预习多是在假期里或开学之初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多数能自我安排,并且学习比较轻松。比如在暑假里或开学之初,新教材刚刚发下来的时候,利用一两天的时间,粗略地预习一下要学习的内容。

但你要知道,鸟瞰式预习并不是泛泛地预习课文的表面知识,而是通过这一鸟瞰式的了解,明确学习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以便制订出科学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学多少?大约要多长时间?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心中有底,就能增强自信心。

鸟瞰式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很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

18.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篇十八

新课标中也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 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为此, 我们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过去, 我常常叫学生预习课文, 而学生总是不知道怎么去预习。认为预习无非就是读读课文, 只要把课文读通顺了, 读流利了, 预习就完成了。结果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时, 学生没有要讨论的问题, 也没有要交流的话题, 老师不满意, 学生也觉得冤。通过反思:是老师没有交给学生预习方法。俗话说:会怪的只会怪自己, 不会怪的就会怪别人。杜威也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把预习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启发和引导, 与学生一起总结, 整理, 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预习。下面简单介绍我的做法:

一、从字词入手

读准字音, 弄懂词义, 这是预习课文时的第一步。过去上每课之前, 我叫学生预习, 学生一般都是只读书识字, 不会思考词语的意思。只动口, 不动脑, 更不会动手。现在, 我要求学生:不认识的字必须查字典, 并且把音注上;生字不仅会读, 还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自己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并把解释抄下来, 就抄写在课文中词语旁边空白处, 这样, 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也方便。

二、概括主要内容

在学生预习课文时, 要求学生必须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样做, 可以促使学生边读边思考。

过去, 多数学生都是被动读书, 抽他起来朗读还不错, 问他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的吞吞吐吐, 有的干脆闭口不说。究其原因, 并不是他的概括能力差, 而是他们在读课文时没有认真去读, “人在曹营心在汉”, 糊里糊涂, 不知所云。现在, 预习课文时, 我叫学生必须把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就自然改变了学生们的读书态度。

三、边读边思边批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 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细读慢研。朱熹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大嚼大咀, 终不知味也。”

怎样咀, 怎样嚼呢?要明确告诉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中心, 感悟作者的表达

◇王增阳

如何去抓重点词句, 如何去体会, 刚刚开始, 学生都很茫然。教师不能要求太高, 不必要求学生全篇课文都读懂, 只要学生能抓住一个词, 一个句话都是可以的。更不必要求学生体会得如何透彻。

让学生批注什么呢?就是要学生批注自己从某个词语, 某句话中体会到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完这篇文章后, 自己想要说的, 体会到的, 感悟到的, 或者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等等。说具体点, 一方面, 要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他用这个词、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他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另一方面, 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想:从这个词、这句话中, 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懂得了些什么?悟出了什么?读完这篇文章后, 也同样要这样去思考。就这样, 一边读, 一边想, 一边批注。只有这样边读、边想、边批注, 才能更好地预习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培养和训练, 我班学生完全掌握了预习课文的方法, 同时,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如:学生在预习《我的老师》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21课) 一文时, 在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旁这样批注“我从这段景物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心里非常快乐。”;在课文刘老师外貌描写旁写下“我从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忠厚, 善良。”;在课文刘老师讲故事的一段话旁写着“我从刘老师的语言描写中, 体会到刘老师说话十分幽默, 他一定过得很开心。”;在课文描写刘老师板书一段旁写上“我从刘老师板书的动作描写中, 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非常执着, 工作认真负责。我想, 他一定很爱自己的学生……”;在课文描写刘老师放风筝时‘他笑着, 叫着’……旁写下“我从这里体会到刘老师生活得十分快乐, 并没有因为自己少了一条腿而感到自卑。”;在刘老师插图旁写着“刘老师, 您太伟大了, 我要向你学习。学习您乐观向上, 身残志坚的精神!”。

不仅如此, 学生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如:在老舍《母鸡》一文“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 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旁批注道:“我认为这里不应该用‘嘎嘎’, 应该用‘咯咯’才对。”在鲁迅《少年闰土》一文“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旁写着:“我觉得这里多写了一个‘的’字, 读起来不怎么通顺”。

当老师看到这样的旁批时, 看到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思想时, 能不兴奋, 能不满意, 能不感到震撼吗?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 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 还给学生们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下他们真正需要也应该得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语文123资源网

19.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九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1.预习的内容单一,只要求了解课文,而不要求看相关的书籍或上网查资料。

2.预习形式单一,只要求对生字注音组词。

3.预习没有目的,让学生随便看教材,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

4.预习之前没有指导。农村家庭缺乏书籍资料,家长外出务工无人指导,大部分学生不能上网查资料。

二、课前预习的一些方法

1.对课文的预习

(1)诵读预习法

这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读课文。农村家庭一般都是聚集在一起,同一年级的学生较多,教师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学习小组,便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不认识的字、不会组的词。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这样读课文,学生自己先读流利,再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在检查读时他们都读得比较好,学生在表演读时心灵也受到了老班长精神的震撼。

(2)问题带动法

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参考书,查找答案。教师布置的问题尽量简单一些,保证能让大部分学生解决。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布置了几个问题:(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3)老班长为什么不让我把他吃鱼刺的事告诉别人?(4)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预习得差不多了。

(3)复述法

能简略完整地复述课文的内容,这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要求。这样不但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复述时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可及时提醒,及时鼓励给予他们信心。

以上这些,在上课前可以机智地择条进行检查,并不是要每一条都检查,那样会显得过于繁琐,会在“课前检查”环节花费太多的时间。

2.对作者的预习

作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作者,会便于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1.激“趣”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从而更近一步地“探”趣,让学生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质疑,从初步解疑中收获的成功与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可以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

2.以评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他们长期坚持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靠监督。建立“学校、家庭”共同监督的评价管理体系,这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

(1)教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课堂提问、小测验、预习作业检查、课下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也可以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生生互动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以此达到以预习方法为目标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学习效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预习,还有助于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

在课前预习的环节,教师要择量布置预习任务,不能布置得太多,一定要在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之内。假如过多、过难,容易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失去兴趣,到时候得不偿失。把预习做好了,教师上课变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还可以把剩余的时间用在拓展知识上,在40分钟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说课稿下一篇:商务网站建设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