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教学设计

2024-10-31

《神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神经》教学设计 篇一

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

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2.《神经》教学设计 篇二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密切联系。本节主要 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其中反射、反射弧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所以对学生来说不难掌握。而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全新的、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内容分2课时进行。第1课时主要讲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第2课时讲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本文是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2.1知 识目标 。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2能 力目标 。

通过观察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图,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

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渗透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思想。

3.课 前准备

为保证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设计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以下任务:明确兴奋、反射、神经元、神经细胞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讲清兴奋的本质; 要求学生明确反射弧的组成,正确理解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的区别。

4.教 学过程

4.1导 入 。

列举教师上班乘坐公交车, 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做出的反应,以及车上的乘客做出的反应,指出做出这些反应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 引出本节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4.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

教师直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列举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由“膝跳反射”这一非条件反射引出学生活动:安排学生根据座位情况两人组合,相互配合完成膝跳反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成膝跳反射需要哪些结构基础?教师PPT出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学生在图上指出膝跳反射是如何发生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兴奋”的概念及反射弧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使学生明确反射的发生必须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过这部分内容,但当时学习不够深入且时隔较久,部分知识被遗忘,所以,提前预习,课堂亲身体验,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快速掌握内容之后进行下一环节学习。

4.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教师用PPT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讲解神经元的结构名称及神经纤维的概念。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第17~18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出问题:1“兴奋”产生的实质是什么? 2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电荷分布如何? 3神经元受刺激后膜内外电荷又如何分布? 4神经冲动传导的形式是什么?学生阅读完后在教师事先画好的神经元膜内外标上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标出后教师指出给予适当刺激后神经元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先尝试分析“兴奋”的实质,理解冲动的产生及传导实质,再通过师生互动给予适当引导,进一步深入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为下一环节学习做好铺垫。

4.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教师设问: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电流在一个神经纤维上传导到神经末梢时, 还能否以电流形式将神经冲动传给相邻细胞? 如果不能那么会以什么形式传递? 教师出示PPT展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介绍突触的结构名称,强调“突触的连接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播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画,边播放边讲解,师生互动学习这部分内容。另外,教师须指出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设计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部分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的功能 ”有一定联系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课程进行到此时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已经很大,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下降, 所以播放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这一学习内容的理解。

4.5总 结提升 ,期待下一节课 。

结合反射弧、兴奋的传导等内容分析“膝跳反射”如何发生,提出问题:当刺激膝盖下方韧带时我们能否控制不让小腿跷起? 强化理解两种递质的作用,尤其是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同时引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5.教 学反思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内容包括很多概念 ,如反射、反射弧、兴奋、突触等,还有兴奋传导的两种形式,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等,内容多、信息量大,所以分为2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1课时要讲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样的内容划分使第1课时内容偏多,但这一课时中有些概念是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所以教师设计预习学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可以为学生学习“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留出较多时间,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采用阅读、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实践互动等方式,并结合讨论合作进行教学,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神经病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神经病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8-01

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BL)的学习模式因缺少互动、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日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匹配等问题正逐渐被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模式所取代。PBL教学法是有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授新、巩固、练习”等传统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在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西方先进医学教育国家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因缺乏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2]。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单纯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学习阶段、授课人群及学科间的的效果不同,对复杂的临床学科,如神经内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選择LBL、PBL或者两者结合,否则容易出现重点偏移、难以达到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抽象、对基础知识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经解剖学)、临床表现更复杂,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体系涉及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多门科学,不同的疾病谱、疾病的不同环节对上述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 将LBL、PBL选择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结合LBL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上述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以无力为主诉就诊的常见原因[3]。在发病机制、解剖结构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融汇贯通的一个典型疾病。损害的解剖学结构直接导致了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治疗也是在解剖学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学中,解剖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发病机制和解剖学部分,应该以LBL教学为主,在LBL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呈现形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基底节核团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学联系通路与功能学联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维平面解剖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尾状核、豆状核和苍白球的位置、纹状体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用生动的视频展现功能失衡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复杂机制的理解,使锥体外系的概念在脑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框架建起来后,就可以进入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教学。当一名老年患者以肢体无力、震颤、行动缓慢等典型表现就诊时,结合病史及临床治疗分析很容易想到这个病。但如果表现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单独症状出现时,就要综合分析,以问题为启发,提示学生们主动思考损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诊断,如肢体的无力是锥体系损害还是锥体外系损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出来的无力怎样区分?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强直少动的功能学和解剖学基础是什么?震颤是哪种震颤?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各自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帕金森病产生震颤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这种震颤可以想到的干预方式有什么......。这样就可以在逐步推导原因和结果的过程中将疾病的全貌呈现出来,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也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疗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部分可以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前所述,药物治疗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异常提出和进行的,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多巴胺能的减少可以怎样改善?胆碱能的亢进怎样抑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药物的治疗可以有哪些靶点......,在大体上给出治疗靶点和方向后,以LBL教学方式,板书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过程中自然分类了目前治疗的药物及药物作用的机制,避免了刻板记忆。通过对LBL、PBL及两者的选择性结合,实现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生动、容易理解,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通过举例教学,我们认识到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学也应该有主有次,综合利用。神经系统疾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神经病学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本身对疾病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纸上谈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两者的优势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课者应当在精心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认真选取病例,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将LBL和PBL紧密结合,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具为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效果,为繁复的神经病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董靖竹。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页。

[2]秦志平,李伟,申志扬,卢学峰。PBL联合SBME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5月第18卷第10期,p60-61。

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篇四

高二生物组 制作人:张桂艳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 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配餐作业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脑和脑神经教学设计方案一 篇五

一、基本内容与程序:

脑的形态结构→大脑结构与功能→小脑的功能→脑干与脑神经。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脊髓知识出发,提出:脊髓在结构上与脑相连接,在功能上受脑的控制,那么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脑和脑神经。

2.了解脑的形态结构:

教师出示脑的形态图,并示脑模型请学生观察。

首先介绍脑的位置、外形,简要说明大脑半球、表面沟回、小脑位置、脑干及其与脊髓连接关系,然后介绍脑的正中矢状剖面与额状剖面的方位,并结合脑模型说明之。总结脑的大体形态结构特征。

3.认识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脑的额状剖面,认识大脑灰质与白质的分布特点。

教师拿出兔的脑模型,与人的脑模型比较,请学生观察其大脑发达程度与表面形态之不同。然后指出,人的大脑皮层沟回起伏,尤为发达,这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功能高度进化相适应:人的大脑皮层成为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教师提出:人们对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功能是如何研究的呢?

教师可介绍典型研究实例。如:

一位法国医生[Broca(1860)]曾观察了这样一个病人,他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话。他的喉、舌、唇、声带等都没有运动障碍,他可以哼曲调。后来,在病人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大脑左半球有一鸡蛋大的病变区,而右半球正常。Broca以后又研究了8个相同的病人,都在大脑左半球这个区域受损。这些发现使Broca在1864年宣布了一条脑机能原理:“我们用左半球说话。”

有两位德国生理学家[Gustav Fritsch和Eduard Hitzig(1870)]发现,用电刺激狗的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可以规律性地引起对侧肢体产生一定的运动。这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大脑皮层上存在不同的功能定位。

还有的科学家,在对人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实验性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观察病人的运动反应,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认识了大脑皮层主要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的部位及其支配、管理的对侧性情况。

总之,人们可以采用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或者把临床观察、手术治疗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到了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许多知识。

然后,教师可概括地介绍皮层几个重要的中枢功能及它们的位置。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脑剖面图上白质纤维形态,说明大脑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是怎样的。

4.认识小脑功能:

对小脑知识的学习,先从形态、位置出发,了解小脑大体部位、形态情况。

然后,列举人的小脑损伤病例临床表现。例如随意运动的共济失调症状(随意运动的共济即运动中各主动机、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肌群的共同协调活动):行走时摇晃、不稳,状如醉酒,往往有向后倾倒之势;不能完成精确的动作,如用手指物、写字等等。再介绍教材中关于狗的小脑切除术后,狗的运动异常现象。以上介绍内容,最好有图像直观材料。

从上述事例中引出结论:小脑具有维持运动协调性、体位平衡等重要功能。

也需要指出,小脑在其腹面有许多联系大脑、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纤维出入。这些纤维的信息传送,使小脑能够将来自大脑指挥肌肉运动的信息与肌肉实际动作情况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发出调整信息到大脑及其他下位运动中枢,使动作能够协调、准确地完成。

5.了解脑干和脑神经:

首先,出示脑干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特别注意显示脑干腹面各脑神经根的形态状况。请学生观察脑干外形,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脑干与脊髓、大脑、小脑的连接关系。并结合脑干额状剖面图示,说明脑干中白质纤维纵横交错、灰质分布为许多散在核团的情况,其中存在管理呼吸运动、心血管活的基本中枢。指出,这些中枢结构的损伤,会致呼吸、心跳停止活动而危及生命。

然后,概略介绍12对脑神经根与脑的连接情况。着重指出,除第一对脑神经连接大脑外,其余都与脑干相连。通过这些脑神经的联系实现脑中枢结构对头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管理。特别是视、嗅、听等重要感觉器官的传入信息,通过相应脑神经传送,使我们对环境中相应刺激的感受成为可能。介绍迷走神经的分布和主要功能时,简要说明“植物性神经”的含义。

最后小结:

(1)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最高级中枢部位。各种感觉功能、随意运动指令以及语言功能、意识活动等高级神经功能都要由大脑皮层完成;

大脑内部白质纤维,有的联络左、右大脑半球,有的联络大脑以下各级中枢部位。其中许多上行和下行纤维,大多要在一定部位交叉至对侧,使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支配与感觉的产生表现为对侧性特征。

(2)小脑通过脑干与大脑和脊髓联络,主要功能是使躯体运动的动作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不仅是联络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中继站,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灰质核团,作为呼吸、心血管运动反射调节的中枢结构,并连接除嗅神经外的各对脑神经,成为有关反射的基本中枢。

在做上述小结时,教师最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思考并做出概括性回答。以此来及时检查前面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6.《神经》教学设计 篇六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

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②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③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2教学难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教学用具

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引言: 我们知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三大调节,先看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考与讨论(课本P16)提出问题:

1.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是如何 经过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

3.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 器官同样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 实现的?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设问: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学生答:反射。设问:什么是反射?

学生答: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

点拨:人的高级神经冲动是条件反射;低级神经冲动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中枢(脊髓等),二者作用的中枢不同。

设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设问: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是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了兴奋,那么什么是兴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学生答: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通过反射弧来进行传递。

设问:构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细胞

点拨: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7思考与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尝试回答下列四个问题。

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点拨:神经元细胞核所在的部位称为细胞体。突起一般包括长的突起和短的突起两种,长的突起长而少,称为轴突,短的突起短而多,呈树枝状,称为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是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概括起跳反射和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学生答: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要求:在学生的图B和C中找出参与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神经元的个数,然后回答。学生答:膝跳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由此可知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点拨: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参与,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学生答: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例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D)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题指导: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设问:我们知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会产生兴奋,那么神经细胞的兴奋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个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课件呈现:图(1)

设问:蛙的坐骨神经表面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课件呈现:图(1)的箭头,箭头代表刺激神经。

设问: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电表上的指针有何变化? 课件呈现:依次出现图(1)图(2)图(3)图(4)设问:电表上的指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答:指针先往右偏,在往左偏,最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设问:请根据图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提示:物理学上已经定义了电流方向就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学生答:由图(2)可知:首先a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b流向a,由图(3)可知:然后b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a流向b,由图(4)可知:最后a与b点的电位由恢复到原来相等的状态。

设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兴奋是以什么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呢? 学生答: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先a点兴奋,电流从b点传到a点,然后b点兴奋,电流从a点传到b点,使电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最后恢复到原来状态。

强调:兴奋传导的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设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课件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

设问:为什么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而钠离子则低于细胞外液? 学生答:由于钠—钾泵的工作, 不断地把 Na+泵出细胞,K+泵入细胞。设问: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这种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答:钾离子的通道开放, 钾离子从膜内进入膜外。

点评:当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即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的通道开放,可从浓度高的膜内向低浓度的膜外运动.当膜外正电荷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此时,膜外带正电,膜内由于钾离子的减少而带负电.这种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钾离子流向膜外形成静息电位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静息电位:钾离子的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协助扩散)→外正内负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

设问: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学生答:刺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

点评: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即处于兴奋状态时,钠离子的通道会开放而钾离子的通道关闭,故钠离子可以从浓度高的膜外流向浓度底的膜内运动.当膜外的钠离子进入膜内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钠离子继续向膜内运动.此时,膜外由于钠离子的减少表现为负电位,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这种外负内正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钠离子大量流向膜内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动作电位:适宜的刺激→钠离子通开放→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散)→外负内正。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传导。

板书:如上图

画图:在膜内和膜外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均会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出现必然导致电荷的移动,而电荷的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膜内外电流的方向。

学生画图(抽另一个学生到黑板板书来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各自画)。答案见图2 点评:膜内电流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设问: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

学生答:局部电流将引起未兴奋区的离子通道开关情况发生变化。点评:局部电流回路的作用使邻近的静息区膜电位上升而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又会按同样的方式影响与它邻近的区域产生局部电流回路,于是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设问: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学生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借助离子运输进行的,在离子运输的过程中形成局部电流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由兴奋的部位传导到未兴奋的部位。

点拨:兴奋区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钾泵的作用是把钠离子运出细胞外,把钾离子运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总结提升:课件呈兴奋传导的过程小结

【例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C)

7.如何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 篇七

1 用图像代替文字

提到一些神经科的老教授, 人们总会说基本功很扎实, 所谓基本功就是神经解剖学知识, 即神经内科医生定位诊断的基础, 如果不懂神经解剖, 一定不会学好神经病学。如果不结合解剖图谱, 仅仅是死记硬背, 很难理解、记忆纷繁复杂的神经通路。要学好神经解剖学, 就是四个字“看图识字”。记得在听一位早教专家讲课的时候, 他展示了30多个词语, 让大家在1分钟内按照顺序把神这些词语记下来, 结果最厉害的家长也只是记住了10多个词语。接着这位专家展示了一幅图, 将这30多个词语用图画讲述了一个故事, 结果大家在回忆故事的时候按顺序记住了所有的词语。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对于图画的理解和记忆远远要比文字和符号更快、更深刻。例如, 在学习大脑的解剖时, 可以模仿解剖图谱, 自己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用五种颜色画出不同的脑叶, 标出每个脑叶的名称, 再用红笔画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走形。这样就能从整体对大脑的结构、血管走形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2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

仅仅靠画图, 很难使学生建立一个三维立体的概念。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这点上则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文字、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集成, 以直观的形式显示出来[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三维动画显示, 能将复杂的神经解剖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助于定位诊断的学习。如将小脑后下动脉的走形以及供应的传导束和核团直观的显示出来,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syndrome) 的临床表现了。多媒体教学使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变为双向学习,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注重临床病历资料收集

如何将所学的神经解剖学以及神经病学知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既是临床思维的建立和训练, 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对于一些典型病例的观摩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病历唤醒自己记忆中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知识, 并对相关疾病有大体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加强对该病的理解和记忆。因此, 在日常的医疗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临床病历资料, 包括病人信息、联系方式、MRI和CT图像、脑电图及肌电图, 最好建立病例库。有些罕见的病历可能很多年才能见到一例, 所以病案库可以帮助学生见到更多的病种, 并且也可以和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3]。

4 以病例讨论形式促进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病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具有特殊性及启发性的住院病例, 组织病例讨论, 先是主管医师汇报病史, 后是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依次发言[4]。在每次分析病例中都要求遵循先定位、再定性的诊断原则。定位强调条理性, 如运动系统的定位应从上到下:大脑皮层-内囊 (三偏征) -脑干 (交叉瘫) -脊髓 (横贯、半切损害) -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等;定性包含血管、感染、变性、遗传、自身免疫等八大类疾病。对讨论的病例进行诊断, 并提出相应的诊断依据以及需要完善的检查及治疗。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扩充知识, 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作者所在科从科室成立至今, 一直延续和坚持每周四进行病例讨论, 一批批的进修生和实习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5 加强文献阅读, 紧跟专业上的国际前沿

在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时, 更应该注重文献阅读。以前的神经科医生可以凭借叩诊锤、音叉走遍天下, 而当今神经科学的发展, 要求神经科医生在传统临床技能的基础上, 既能深刻理解神经影像, 又要准确诠释实验室结果, 还要懂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知识,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这样才能较全面把握疾病的诊疗。文献阅读是读一些英文杂志的综述, 如New England of Medicine, JAMA, Lancet, LancentNeurology, 不难发现:纵观神经科教科书中疾病诊断和治疗学的划时代革新, 几乎都来自这些杂志, 这些杂志的文章许多都可以直接当作结论来应用, 如一些随机、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的结果。当然, 还要积累自己的经验, 毕竟中国人群乃至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在身体和生理机能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 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等人近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CHANCE研究, 为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

总之, 临床教学是确保培养优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作为临床带教教师, 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将复杂、抽象的神经病学变得浅显易懂, 努力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出色的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吴绍华, 刘远厚.临床教学工作改革的实践和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5) :49-50.

[2]周竹娟, 郑健, 赵士福.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 2005, 26 (3) :82.

[3]付锦, 杨丹, 俞春江, 等.病案库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5) :32.

[4]方兴.神经病学临床教学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 (2) :111-112.

8.《神经》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物;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9-1

【案例描述】

我的课安排在下午第二节课,第一节课后我拎着满满一袋子自制实验材料走进了开课的教室。这时学生们带着惊诧的目光也走进了教室,我就用事先设计好的自我简介来导入这节课。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节生物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江宁区陆郎中学,陆郎是南京市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那儿山清水秀。美丽乡村黄龙岘就在那里,每逢周末很多骑友结伴骑车去那儿郊游。(图片展示美丽乡村风景和骑友照片)请问同学们:他们完成骑行路线主要依靠人体的什么系统?生答:运动系统。想一想在骑行的过程中主要靠我们人体的什么系统调节?生答:神经系统。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多媒体展示活动一、问题导学,初探神经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3~94页,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系统的组成?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3.神经元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2~3分钟后,我通过巡视,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我请同学们回答屏幕上的三个小问题,同学们个个踊跃举手回答,同时我又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就这样轻松地解决第一项活动。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神经元。多媒体展示活动二、手脑并用,再探神经元 1.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玻片标本,识别神经元的结构组成。现在我们要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神经元标本,同学们你们知道显微镜的操作要领吗?(大部分感到疑惑)屏幕图示显微镜操作要领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按照观察指导的要求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标本,(屏幕出示观察指导:(1)使用显微镜认真观察快速找到神经元。(2)将一个完整的神经元移至视野中央仔细观察!(3)找出树突、轴突。)同学们很快就按要求观察到神经元的细胞体和突起,他们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成功完成了观察任务,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我们现在已经观察到神经元的结构,请同学们两人一组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制作一个神经元的模型呢?屏幕出示2.同伴互助,制作神经元模型。(提供材料供学生合作制作模型,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用所给材料制作模型,并标出神经元的结构;小组展示各自的模型)

同学们随后就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忙得不亦乐乎!很快,风格迥异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展示各自的杰作。同学们在活动中既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同时又直观地认识了神经元的结构。最后,我也把课前做好的神经元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神经元的结构,为什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呢?屏幕出示3.对比神经元和普通人体细胞结构,理解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神经元。(图示:神经元和普通人体细胞的结构差异——神经元具有突起:树突、轴突)通过图示比较方法和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同学们一下就明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同学们,神经元的结构中有很多新生物名词,请辨析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屏幕出示活动三、理清概念,熟知神经元 1.理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神经元、神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树突、轴突(通过图示神经元、神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等,大部分同学都能识别图中的各个结构)2.思考:若将神经和神经纤维看作网线和网线里的铜丝线之间的关系,则铜丝线可看作 ,网线可看作,外面的胶皮可看成是结缔组织的膜。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答对这道思考题,原因可能是,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学生对神经和神经纤维概念混淆不清。

【教学反思】

1.要主动地去尝试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本人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主旨是“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有效生成”,教师主要起一个引领作用。通过上课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同伴互助的生教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设计的第二个原则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体验。

2.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教学中发现,我们老师设计的很多问题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情况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本节课中的一个问题——理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神经元、神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树突、轴突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若将神经和神经纤维看作网线和网线里的铜丝线之间的关系,则铜丝线可看作,网线可看作,外面的胶皮可看成是结缔组织的膜。我们认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图片和书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可以是很容易把网线比作神经,网芯线比作神经纤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的同学并不能达到效果,这说明我们用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去思考一个要求初中生解决的问题,想得不到位,我们在“备学生”这个环节上做得不深入。所以,只有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这样在备课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学生更容易去接受。

9.《神经》教学设计 篇九

西沟中学

张海波

我所讲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信息的传递”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既需要掌握前面所学的神经系统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信息的处理的重要基础,因此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针对自身的优势条件认真的设计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技术熟练,使教学程序比较流畅。由于精心的制作了课件,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了很大帮助,使教学内容结构清晰、简洁、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间的探究活动,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学生在学习中也体会到了乐趣。

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主要有:

1、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但是重点并不是很明确,因此使效果大打折扣。有些问题学生本身思考就能完成,我却让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交流完后,我只做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发挥出学生探究交流的效果,使这种探究活动显得有点空。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我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只集中在前面几个学生身上,对于后面一直举手的同学照顾不到。

3、对课堂的掌控还不到位。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比较拥挤,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无法全部完成,造成课堂秩序很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对于设计的问题,学生回答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4、由于前面的环节运用的时间过多,在课堂练习时时间就比较紧,使练习的效果比较差。

10.《神经》教学设计 篇十

摘要: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科学。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都陆续在不同层次水平开设了神经生物学课程。目前没有全国统编教材,各校神经生物学课程差别很大,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以规范神经生物学课程。在此将我们在医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经验进行一下介绍,以此与国内同行共勉。

关键词: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体会

【分类号】R741-4

医学神经生物学(Medical Neurobiology)与神经生物具有相同的学术范围,但更加关注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理论。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十分复杂而重要,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美国国会于1989年通过立法将1990-2000年命为“脑的十年”,该计划推出后国际脑研究组织和欧盟、日本等国家纷纷相应,“欧洲脑10年”规划;日本制定了“脑科学时代”20年发展规划。1991年我国成立了神经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1995年成立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这些计划大大促进了神经科学的发展[1]。

近年来,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陆续在不同层次水平开设了神经生物学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神经生物学的师资来源不一、教材内容不统一、教学进度及教学安排不一、教学条件相差很大及教学手段不同等各种原因,造成各校神经生物学课程差别很大,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以规范神经生物学课程。我校1988年成立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在国内较早地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可设了医学神经生物学课堂。在此将我们在医学神经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经验进行一下介绍,以此与国内同行共勉。

一、教学方法

医学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深奥、抽象,知识点多,发展迅速的学科。神经生物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听课兴趣和热情,必须在授课方式上下功夫。神经生物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来分解课程。神经生物学中脑高级功能这章节,举个例子,学习和记忆睡眠这一章节涉及海马神经解剖、电生理内容、信号转导等内容,所以授课时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之后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阐述学记忆的基本原理。再就是采取新颖的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在授课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找到许多基本问题的答案。将这种学生主动的交互的模式与传统的交互模式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我校开设神经生物学的专业有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五年制军医、海医和麻醉本科专业、七、八年制军医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等不同专业。根据不同专业,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有较大的不同,对四、五年制的本科专业,我们主要选择基神经生物学的础理论知识如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发育、感觉与运动,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在七、八年制医学专业以及硕士生授课时,我们采用了“专题讲座+综述+汇报”的教学试验方案,将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主题如神经科学发展历史与思考、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发育、痛觉与镇痛、学习记忆、脑变性疾病、脊髓损伤修复、抑郁症等[2]。授课教员以讲座的形式,结合各主题方面的新进展,生动形象地讲解各主题内容。关于科研综述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开课初,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讲述如何提出特定的科学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查阅文献,检索信息,如何整理加工收集到的资料,最终写出相关综述,期间穿插几次课来讲解一些最新文献,介绍神经生物学前沿研究成果,经实例讲解怎样阅读文献,使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技术的意义。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教学实验场地的限制,国内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神经生物学实验课,我校也不例外。但是,根据教研室的现有条件,我还是开设了4个学时示教实验。示教实验主要包括神经形态学、神经行为学。神经形态学示教实验如神经组织取材、固定、常规神经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实验;行为学实验包括水迷宫、高架十字迷宫、悬尾实验、强迫游泳、自身给药、痛觉测定等。主要讲解这些实验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学生对这些示教内容十分感兴趣,强烈建议开设这些实验课。

为增加医学神经生物学教学的生动性、科学性,我们在学有余力、对神经生物学特别感兴趣的的学生(主要是四、五年制的本科生)中开展了兴趣小组,主要包括文献阅读活动以及辅助实验研究和观察。不仅加强学生在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方面的训练,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神经科学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地训练其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我们通过在小范围试行“医学文献检索”、“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讲座,指导学生在课余进行选题,通过在阅读文献、设计课题、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等多方面的指导,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提升和激发了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结业方式。对临床7、8年制的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一次走向讲台汇报科研综述,通过5-6個评委(主要由授课老师组成)打分,最后将综述的撰写质量和口头报告的质量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我们的这种“专题讲座+综述+汇报”形式的教学和考评自开始实施起就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学生都觉得摆脱了传统“授课+考试”的框框,少了考试的压力,多了求知的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值得倡导的新教学和考核方式。对5年制的医学本科学生,将考核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包括开卷和闭卷考试。开卷部分要求学生独立编译一篇文章或撰写一篇综述,不少于4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2O篇。译文或综述内容可以是任何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神经生物学问题。课程结束束时上交,老师根据学生综述质量,给出一个分数,占总成绩的40%。闭卷部分分两大内容,一是神经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问答题等。4年制医学生物工程的学生,只进行医学神经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考试,考试题型与医学本科生相似,但内容方面相对简单一些。

参考文献

[1]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思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一种BP神经网络软件的设计 篇十一

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网络结构, 通过学习、自我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形成的并行分析方法, 可处理无法语言化的模式信息。将知识信息用隶属函数输入该网络, 通过网络的学习调整隶属函数, 进一步理解所得的规则或知识[1]。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性, 但并不是人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真实写照, 只是对其作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2]。BP神经网络软件通过建立网络模型, 模拟实现这一过程, 目前BP神经网络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 其对设计、决策及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4]。但通用的BP神经网络软件较少, 软件可靠性等方面也有待提高。本文应用VC实现了一个任意结构的BP神经网络软件。

1 BP神经网络原理

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称为BP神经网络, 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状态稳定、易于硬件实现等优点。BP神经网络由1个输入层、若干隐含层和1个输出层构成。图1为常用的三层BP网络的结构, 如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单元个数分别为n、q、m, 则该三层网络可表示为BP (n, q, m) , 利用该网络实现n维输入向量Xn= (X1, …, Xn) T到m维输出向量Ym= (Y1, …, Ym) T的非线性映射。输入层和输出层的单元数n、m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而隐含层单元数q的确定尚无成熟的方法, 一般可设定不同的q值根据训练结果来进行选择。

BP (n, q, m) 网络结构确定后, 网络参数包括输入层第i单元到隐含层第j单元的权重WijΙ (i=1, …, n;j=1, …, q) 、隐含层第j单元到输出层第k单元的权重WjkΟ (j=1, …, q;k=1, …, m) 、隐含层第j单元的激活阈值θjΗ (j=1, …, q) 及输出层第k单元的激活阈值θkΟ (k=1, …, m) , 以上权重和阈值的初值在网络训练之前随机生成。假设共有P个训练样本, 输入的第p个 (p=1, …, P) 训练样本信息首先向前传播到隐含单元上, 经过转移函数f (x) 的作用得到隐含层的输出信息。

Hjw=f (i=1nWij1Xiw-θjΗ) (j=1, , q;p=1, , p)

转移函数f (x) 一般采用S型函数, 即

f (x) =11+e-x, 0f (x) 1

隐含层的输出信息传到输出层, 可得到最终输出结果为

Ykp=f (j=1nWjk0Ηjk-ϑk0) (k=1, , m;p=1, , Ρ)

以上过程为网络学习的信息正向传播过程, 另一个过程为误差反向传播过程。如果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间存在误差, 则将误差反向传播, 利用下面公式来调节网络权重和阈值[5]。

ΔW (t+1) =ηEW+aΔW (t) ,

E=12k=1my=1p (YΡ-tp) 2

上式中, ΔW (t) 为t次训练时权重和阈值的修正, ηα分别为比例系数和动量系数, E为误差平方和。反复运用以上两个过程, 直至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间的误差满足一定的要求。

2 软件设计及实现

目前标准的BP算法存在以下的缺陷:1) 易形成局部极小而得不到全局最优;2) 训练次数多但学习效率低下;3) 隐节点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4) 学习新样本时容易遗忘旧样本的趋势。目前可以采用1) 增加动量项;2) 自适应调节学习效率;3) 引入陡度用因子等算法来进行改进[1]。本软件基于改进的BP算法, 解决其中部分的缺陷, 从而实现任意结构BP的神经网络。软件主要由控制模块、网络模型建立模块、更新模块、学习模块、模拟模块、打印模块、状态显示模块、接口模块等组成。

2.1 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不宜直接采用失效数据, 必须先对失效数据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输入经过监督学习之后稳定的BP神经网络, 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聚类, 从而可实现最优模型的选择[6]。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对权值矩阵W、V赋随机数, 将样本模式计数器p和训练次数计数器q置为1, 总误差E置为0, 学习速率η设为0~1间小数, 网络训练后达到的精度Emin设为一正的小数;

(2) 输入训练样本对, 计算各层输出。用当前样本Xp、dp对向量数组X、d赋值, 计算Y和O中各分量;

(3) 计算网络输出误差。设共有P对训练样本, 网络对应不同的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Ep, 可用其中最大者Emax代表网络的总误差, 也可以用其均方根Erme=1Ρp=1Ρ (Ep) 2作为网络的总误差;

(4) 计算各层误差信号。计算δko和δjy;

(5) 调整各层权值。计算W和V中的各分量;

(6) 检查是否对所有样本完成一次轮训。若p﹤P, 计数器p、q增1, 返回步骤 (2) , 否则转步骤 (7) ;

(7) 检查网络总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例如, 当用Erme代表网络总误差时, E=Erme。若E<Emin, 训练结束, 否则E置0, P置1, 返回步骤 (2) 。

2.2 神经网络节点结构设计

在内存中, 神经网络通过节点结构可生成一个单链表。其链表结构与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节点个数有关, 其之间的连接关系用node[]标识, 对应W[n]的值。

单个神经网络节点连接信息代码如下:

神经网络节点信息的代码如下:

2.3 构造网络函数

构造神经网络结构的方法复杂, 图2为构造人工神经网络的网络函数的流程图, 代码程序略。

2.4 软件特点

传统BP神经网络软件结构比较简单, 系统界面不够人性化, 虽然能够按照预先设置的学习算法进行设计, 但软件更新升级困难, 如早期采用C语言开发的BP神经网络模拟软件[4]。本软件采用模块化管理, 其中只有5%左右的模块是复杂的, 这样能提高软件的质量, 后续升级更新容易。通过对本软件模块的风险性分析, 其中只有更新识别等模块具有一定的风险, 也间接证明了网络模型的可靠性[6]。大量的可靠性试验结果显示软件故障数与软件的复杂性指标有直接的关系。和目前同类软件比较, 本软件操作简单, 可靠性、可维护性、高效性等软件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效果良好。

3 示例学习及测试

在单输入单输出的测试程序中, 采用y=sin (3.14*x) 作为测试函数, 首先定义输入输出的类型, 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之后, 读入样本文件和测试样本文件, 学习信息的函数采用y=sin (3.14*x) , 这里学习样本数目设定不大于200个, 测试样本数目不大于50个。在多输入多输出测试程序中, y1=sin (3.14*x1) +cos (3.14*x2) , y2=sin (3.14*x2) +cos (3.14*x1) 作为测试函数, 样本数目和测试样本数目的设定和单输入单输出相同。

一个学习过程完成之后, 打乱样本的排序, 再重新进行学习, 完善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包括前向计算和反向学习, 在设置学习速率、动量系数后, 输入样本数目, 经过学习之后, 图表中就显示出学习误差 (红色) 和测试误差 (绿色) 的曲线, 为了保证神经网络具有泛化能力, 需要把学习样本重新打乱顺序再学习, 通过几次反复之后, 学习误差的精度达到所设置的精度之后, 学习过程就停止, 神经网络模型就建立成功。示例中设定学习误差精度为0.005, 学习误差和测试误差曲线如图3左曲线图所示, 右图显示了学习之后的sin曲线与标准sin曲线的误差。

4 结语

本设计采用了VC++实现了3层任意结构的BP神经网络软件。在这个3层神经网络结构中, 学习过程是由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完成, 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软件后续升级后可以构造出多至6层的BP的神经网络。一旦算法改进, 通过修改网络模型及软件程序减少因算法带来的误差, 这样有利于提高精度, 也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可扩展性[7]。本软件可应用于各种故障诊断、模式识别以及最优预测等方面。

摘要:介绍了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算法, 设计出一种基于模糊的能实现的任意结构的三层BP神经网络软件。软件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测试表明, 该神经网络软件的学习效果达到较高的精度, 可广泛应用于故障诊断、模式识别、最优预测等方面。

关键词:BP神经网络,网络模型,软件

参考文献

[1]李良, 吴红聘.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及推导的研究.中国水运, 2008; (1) :161—162

[2]周政.BP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综述.山西电子技术, 2008; (2) :90—92

[3]周黄斌, 周永华, 朱丽娟.基于MATLAB的改进BP神经网络的实现与比较, 2008; (1) :28—31

[4]龚向东.BP神经网络模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南昌大学学报, 1994; (3) :229—233

[5] Lee W.A data mining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features and modelsfor ins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1999

[6]朱磊, 杨丹.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9) :4091—4093

12.《神经》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应用神经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临床资料的能力,掌握应用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去推测病变部位,并能借助检查资料获得完全诊断,依据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二、课程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和临床诊断思路,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2.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3.掌握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4.熟悉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熟悉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熟悉常见病毒性脑炎(单疱病毒)及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处理原则。

5.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熟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了解病因、分类与发作原因。

6.掌握震颤麻痹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抗震颤麻痹药物的应用,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熟悉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一)、绪论(0.5学时)

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2.熟悉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3.掌握学习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4学时)

1.掌握各种意识障碍的概念,熟悉昏迷的鉴别诊断。

2.掌握失语症的概念、分类、临床特点与对应的病灶部位,了解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临床类型及表现、对应的病灶部位。3.*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征

4.了解视力障碍的病因,掌握视野缺损的概念及对应的病变部位。

5.掌握复视、核性眼肌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和霍纳征的概念,熟悉不同类型眼肌麻痹的鉴别诊断、相应的病变部位,了解一个半综合征的概念。

6.掌握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7.熟悉耳聋的临床类型与鉴别诊断,熟悉眩晕的临床类型与鉴别诊断。8.掌握延髓麻痹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9.掌握晕厥与痫性发作的概念,熟悉晕厥的分类及临床特点,熟悉晕厥与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10. 掌握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11. 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12. *肌萎缩 13. *步态异常

14. 了解不自主运动各种症状常见的疾病。

15. 掌握共济失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熟悉各种类型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三)、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0.5学时)

1.了解病史询问的要点,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难点。2.掌握昏迷患者的检查和诊断思路。

3.了解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检查和临床意义。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0.5学时)

1.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掌握CSF的常规、生化和免疫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掌握DSA、CT、MRI、MRA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3.*神经电生理检查,超声,同位素,活检,基因诊断。

(五)神经系统的诊断原则(0.5学时)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两个基本方面。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准则;掌握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损的临床特点。3.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六)周围神经病(2学时)

1.熟悉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偏侧面肌痉挛、多发性脑神经损害、脊神经疾病。

3.掌握AIDP和CIDP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七)脊髓疾病(3学时)1.熟悉脊髓的解剖生理,掌握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脊髓病变的定位原则。2.掌握急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2.掌握脊髓压迫症的病因、不同类型及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

3.了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病变部位及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4.*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病。

(八)脑血管疾病(3学时)

1.了解脑的血液供应,熟悉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3.掌握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临床类型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4.熟悉腔隙性梗塞的临床表现。熟悉脑栓塞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5.掌握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6.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复发。

(九)中枢神经系统感染(0.5学时)

1.掌握单纯疱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熟悉治疗原则及辅助检查,了解其发病机制。

2.*朊蛋白病,AIDS的神经系统病变,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螺旋体感染性疾病,脑寄生虫病。

(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0.5学时)1.掌握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及病理特征。

2.掌握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方法,熟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十一)运动障碍疾病(1学时)

1.掌握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两组锥体外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震颤麻痹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熟悉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小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肌张力障碍、Huntington舞蹈病、抽动秽语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

(十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十三)癫痫(2学时)

1.了解癫痫的病因及发作原理。

2.熟悉癫痫的临床分类及诊断方法:详述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强直痉挛发作),全面性发作(典型失神发作、强直——痉挛发作)未分类的发作。

3.掌握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及治疗原则。

(十四)头痛(1学时)

1.了解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

2.掌握头痛的诊断要点,掌握偏头痛的分型和临床特点及相应处理。3.掌握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诊治要点。

(十五)*睡眠障碍

(十六)痴呆(1学时)

1.熟悉痴呆的定义和常见痴呆的诊断。

2.掌握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十七)*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十八)*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十九)神经-肌肉接头疾病(1学时)

1.了解肌肉的组织结构和收缩生理,乙酰胆碱在收缩中的作用。

2.掌握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熟悉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危象发作的类型和治疗,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本病为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依据。

(二十)肌肉疾病(1学时)

1.掌握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熟悉其临床分型。

2.掌握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熟悉病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注] 打*章节为学生自学部分。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见习)

(一)神经系统检查: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床边观察典型体征,了解病史的采集,巩固课堂内讲述的总论内容,做好定位诊断。(3学时)

(二)脑血管疾病:掌握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及一般处理原则,对典型病例进行示教,了解几种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3学时)

(三)脊髓病、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病:对这几种疾病进行床边示教,掌握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3学时)

(四)电视示教:通过华山医院示教片和二军大示教片对神经科常见疾病有一系列了解,弥补某些病种的不足。(3学时)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

神经病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又是神经科学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病因与病理的诸多基础学科息息相关,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推动。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

主要参考书:神经病学,第四版,王维治主编

上一篇:医生执业工作计划下一篇: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