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发展

2024-08-27

工程地质学发展(11篇)

1.工程地质学发展 篇一

摘要:工程地质问题始终是地质工程学永恒的主题。

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经历了从被动地认识世界向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转化过程。

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依赖于本学科知识领域,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等,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工程地质 思考 辩证关系 环境

1、引言

19世纪中叶,国外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1]。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与环境,研究工程与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产生的有关问题的科学[2]。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的运动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是工程地质学的主旋律,构成了其的基本的矛盾运动,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

2、工程地质问题的回顾

2.1.1 学科性质

传统工程地质的核心任务就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作出相关的工程地质评价[2];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工程地质学科必须深化到工程中去,将查明条件、评价评判再往前延伸,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地质。

因此,从工程地质学科特性来说应是地质学与工程的交叉结合,它和基础地质学不同,具有理学和工学的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永恒的主题。

2.1.2 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工程建设及人类工程活动相伴生,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步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行列。

从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开始,经过50年成千上万项工程的多方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我国的工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积累大量经验,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等的兴建,标志着中国工程地质实践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发展的历程及与其相匹配的工程地质水平。

工程地质人员通过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解决,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概括。

因此,思维方式的发展反映了工程地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思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地质演化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思维、环境工程地质思维、工程地质系统思维[3]。

这些思维的发展体现着工程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同时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过程。

从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的一个认识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拓展,逐步完善使得地质工程发展更加趋向于完美。

3、工程地质问题的发展

3.1.1 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知识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等,并由此构成一门学科的知识领域。

因此,在研究事物的某一层面时,对象的内核与外延的界定必然涉及相应学科的知识领域,并使学科功能得到一定的`体现。

一个现象或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多个原因,各自依赖于一定的学科知识,因此就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滑坡为例,滑坡的破坏可能是由于斜坡岩土体强度不够、可能是由于河流冲刷坡脚使斜坡形状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由于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

相应地,对这些滑坡的研究需要运用滑坡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及岩体力学等学科知识,并因此提出不同的抗滑减灾措施,使各个学科的研究目标得以实现

3.1.2 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体现学科的发展

工程地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有其产生演化特性因此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思维而不是定势思维。

传统工程地质学中,工程地质条件通常包括区域构造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现象等方面,显然无法包容制约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因素,工程地质环境代替工程地质条件,可理解为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的迭加与复合,是当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工程地质不仅要研究工程活动中地质环境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而且要研究工程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使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这是工程地质人员以发展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工程中总结的规律也是宝贵的经验。

基于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活性化思想提出的工程地质问题称为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3]。

由于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就必然反映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水库运用管理、库坝联合运用以及加高淤积水库大坝的勘察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出了研究水库淤积问题的主要工程地质任务,并总结出“蓄清排混”的运用规律。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界定反映出在水库工程地质工作中考虑水库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的思想。

4、结束语

工程地质问题是地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交叉点,工程地质学通过这一交叉点不断和边缘以外的学科结合、交织和渗透,从而改进内涵、扩大外延,促进学科发展,并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源动力。

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本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以工程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特征,表明工程地质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4) : 34-38

[2]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周东,吴恒,王业田.工程地质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J].勘察科学技术,

2.工程地质学发展 篇二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活动为中心的周围一定范围内并由其活动影响变异的客观地质实体。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经济一工程活动的空间条件。刘国昌教授曾区分为第一环境和第二环境:前者为经济一工程活动的天然地质环境或称地质环境;后者为经济一工程活动中利用、改造天然地质环境而使其产生了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由此所形成的新的地质环境, 即为工程地质环境。它具有以下内在的基本特征。

1.1 工程地质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异, 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对环境而言, 中心事物是人, 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它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观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1.2 工程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是在人地界面上进行的, 它对地壳表层产生扰动及自然动态平衡的调整, 造成地壳物质的运转、扰动、扩敞和重新调整。

2 工程地质环境

人类工程活动与工程地质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即互馈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动态的演化, 逐次扰动和协调的过程。

2.1 工程建设受工程地质环境制约

人类的各项工程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质体上的, 不同的地区工程地质类型各异, 面对着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工业与民用建筑要考虑到地基的变形、强度和稳定问题;铁道、道路会遇到路基边坡、隧洞围岩和桥墩桥台的稳定及道路的冻胀问题;地下工程要注意围岩稳定、涌水及影响建筑施工的高地应力、高地热和有害气体、岩爆等问题。

2.2 人类工程活动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人类的工程活动受工程地质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 工程地质环境又会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威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诱发地震问题。由于修建水库、深井注水、矿山开采, 改变了地壳原有的应力状态和地壳岩石的结构与性质, 破坏了地壳已有的应力平衡状态, 导致应力释放而诱发地震。

地面变形及塌陷问题。由于地下采掘, 破坏了岩土体的平衡, 引起地面变形或塌陷。常见的在松散层中大量抽取地下水或开采石油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发地面变形或陷落等。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沙漠化问题。人们在工矿、交通、水利、住宅和基本农田建设中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 一方面造成地表植被破坏, 另一方面废弃大量的土石, 这些废弃的土石直接倒人河床中或堆积在斜坡上,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工程活动诱发水体效应。这几乎在多数工程建设中存在, 由于工程的施工和运转,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泻状态被改变, 诱发水文地质环境效应。由于施工积水、人工水体以及人工改变地表水迳流状态, 改变了地段或地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环境。因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和废液随意排放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诱发水体效应的体现,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2.3 工程地质环境的形成

人类工程活动成为除天然内外地质作用外, 使地壳表层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又一动力作用。此外, 人类工程活动还改变了地壳表层的地球化学场、应力场、水动力场、热力场等, 产生了新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这些人为地质作用必然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形成新的平衡体系.产生新的工程地质环境。因此, 人类工程活动与工程地质环境之间遵循一种互馈机制。

3 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无数的灾害表明,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 人类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与地质环境的协同发展.其核一L, N题是谋求任何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 不仅必须注意论证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经济效益, 而且必须考虑保护和利用环境的问题。

3.1 客观性原则

工程建设应充分应用工程地质环境的规律和特点, 做好经济建设、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协调, 努力做到既要把地质环境潜能用足, 又不超越地质环境容量的负荷能力, 留有适当余度。

3.2 开发性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对现实地质环境中存在的负面效应, 应充分考虑通过人工技术的地质改造作用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

3.3 预测性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重视地质环境的现状, 而且必须认真考虑到未来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力求做到使工程建设即能满足现实的建设要求, 又要适应未来发展变化。所以, 工程建设应该体现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预测性要求。

3.4 保护性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对那些目前技术水平尚无法通过人工控制和改造的不良地质环境问题, 宜通过规划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敏感性极强的环境问题, 则应遵循保护的原则进行协调。

4 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4.1 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加大.工程建设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强。为此应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 通过技术结构调整, 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限利用的原则,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正确布局工程建设, 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4.2 做好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客观评价及其演化的准确预测现代工程地质环境研究, 即要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更应做到对不同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过程、强度和空间范围作定量预测, 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客观评价, 使因工程建设恶化的工程地质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新的平衡状态发展。如我国现在的工程地质环境灾情评估系统根据评估时间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根据评估的范围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各种类型灾情评估的基本内容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规划以及资源开发都提供了依据。

4.3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工程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成因机制、活动规律、演化趋势等方面研究,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预报,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充分考虑到工程地质环境自身的演化过程和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烈扰动问题。实施包括避让、预报、治理、设防及化害为利等措施的防治对策.防止工程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

4.4 工程建设中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准则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涵义。“生态可持续性”维护人类健康的自然过程, 能够保护生态系统永续的自我生产功能以及维护自然资源。“经济可持续性”指长期保证经济发展赖以进行的物质能量供给, 维护资源开发利用者的长期利益, 包括长期保持高产并获得足够的利润。“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更高层次的社会与文化需要, 同时保证资源和产品的公平分配,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5 结束语

工程建设活动中, 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应从本地的工程地质特性出发, 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干扰能力的加强, 更要注意从资源环境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等系统的高层次结构人手, 研究工程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 为区域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 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规划, 选择与之匹配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 把握开发利用程度, 寻求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发展途径, 强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工程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实现人——地——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3.工程地质学发展 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加速了我国当前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资源危机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本文的切入点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分析了探矿工程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潮流,有必要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加大研制钻探工艺以及设备机具、加大先进技术在探矿工程中的应用力度等,这些也是探矿工程在未来地质资源勘査中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探矿工程地质资源; 发展趋势

1.前言

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中探矿工程技术已经被应用的非常广泛了,无论是地壳探测工程还是地质找矿工程,目前都必须要用到探矿工程技术[1]。在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探矿工程技术的方式才能够都取出地下岩层中存在的地质实物样品,进而对其实施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2]。因此,广泛应用和大力发展探矿工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地质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新能源的勘测以及地质找矿,这些都对地质资源探矿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的要求会更高。但是我们必须还要知道的是,地质探矿工程所涵盖的学科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其对相关专业理论素质基础同样也要求非常高,上述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大了探矿工程技术研究的难度[3]。

2.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功能

通过上述可以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和加速,一些传统能源逐渐陷入枯竭状态,但是新生能源供应还无法弥补当前的空缺,体系也极其不完善,所以,我国当前地质资源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务还是地质找矿工。国家有关部门也极其重视和关注地质找矿工作,试图通过这种途径来降低能源危机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国家领导人都对地质工作的发展以及实施提出了严苛要求,他们地质工作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更主动更好的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服务。地质工作不但是简简单单的对矿体进行勘察探测然后对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它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治理灾害以及保护环境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找矿工作结构也在慢慢的发生着改变,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已经成为了隐伏矿以及深部矿的探究和勘测,所以,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实施地质找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地质环境的改变等这些不利因素。总而言之,在我国目前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中探矿工程技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探矿工程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目前地质资源勘查工作的进行。

3.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在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探矿工程技术的方式才能够都取出地下岩层中存在的地质实物样品,进而对其实施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所以说,在很多领域方面探矿工程有着不可替换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储备以及非常辽阔的地域,这些实际情况非常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提升空间还非常大,所以,对于目前我国的矿体勘探技术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发展,以便对我国的能源财富进行科学、合理以及高效的开发以及利用,使得我国目前矿体勘探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2)在国际方面,将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纳入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过程项目里面,这项工程项目通过对现有的深部钻探新技术进行合理高效的应用,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在5000米以上的科学深钻,并在所钻的孔中获得了大量的液态、气态以及岩石样品,通过对所测得的钻孔数据以及所获样品数据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前已经获取了诸多成果,该项目工程所涉及到的学科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地下微生物类型、结构动力学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等等。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只有对钻探技术进行科学的发展才能够显著提高研究效益以及成果;(3)我国目前的四大梦想登极、下海、入地、上天等要想得到实现,都离不开钻探取样技术,只有在该项技术的帮助下才能完成;(4)探矿工程在地下工程、缺水地区找水钻井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作用;(5)另外,在一些其它领域,比如灾害与环境治理、地球科学研究、地质资源勘查评价等等也都离不开探矿工程,其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只有转变当前旧的思量观念,探矿工程技术才有可能有大的突破和提高,也只有这样在地质工作方面才能获得更大的进展。

4.探矿工程的发展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经过上述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探矿工程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还是体现在进行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大力研发有关设备机具以及钻探工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大探矿工程的投入等等,以便进一步的拓宽探矿工程技术服务领域。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大力研究钻探取样技术,目标是慢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轻便化以及精确化;(2)对于有关的数字化系统比如定位测量实时轨迹描绘、定向钻探技术等都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进行大力研究,对变频电机驱动进行广泛推广,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岩心定向技术及装置以及绳索取心钻探技术;(3)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在某些复杂坚硬地层之中得到应用也需要大力研究和发展钻探技术;(4)对于地球科学研究钻探工作及设备要进行重点研究,要对地球科学研究钻探相关技术提出更严苛更高的要求,例如岩心抱枕等等;(5)对于超深孔钻探技术也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研究,这其中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钻探设备以及工艺、孔内事故防治以及处理技术等等;(6)重点研究分析新的碎岩技术、碎岩工具、高效切磨材料等等;(7)积极分析研究新型成孔工艺以及相关材料等等;(8)大力研究新型成孔形式以及结构的工艺和设计等;(9)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在我国探矿工程的主管业务部门还是非常的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国探矿队伍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他们的技术水平不一样,而且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比如效率地下、质量不合要求、需要的成本相对比较高、易造成安全事故、技术规范以及标准尚不完善、新技术推广的难度非常大等等。所以,随着探矿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目前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也需要逐渐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需要制定有关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等来规范探矿工程,以进一步促进探矿工程更高效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资源勘查中探矿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地球科学研究等领域还是在地质资源勘查方面,探矿工程所占的项目费用都几乎超过了整体费用的一半,当前探矿工程技术方法还无法被替代。在当前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探矿工程技术的方式才能够都取出地下岩层中存在的地质实物样品,进而对其实施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地质灾害与环境治理、新能源勘查开发、深部找矿、等相关领域,也要求积极研究发展探矿工程技术。虽然探矿工程技术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差距还非常大,需要我国相关科研人员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鑫, 万维强. 浅谈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J]. 卷宗, 2014, (11).

[2] 沈滨刚, 施忠华. 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察研究中有何作用[J]. 中国水运月刊, 2012, 12:322-322.

4.工程地质学简答题 篇四

一、矿物和岩石

1.隐晶质和玻璃质在本质上和现象上有何区别?

本质上,玻璃质是非晶体,隐晶质是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观察的晶体。现象上来说,具隐晶质结构的岩石没有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脆性程度低,有韧性,常具有瓷状断口

2.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1.块状构造 2.流纹构造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

3.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沉积成岩作用、岩浆成岩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成岩作用、花岗岩化作用

4.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二、地质构造

1.褶曲要素有哪些?1.核部2.翼部3.轴面4.轴线5.枢纽6.脊线7.槽线

2.节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方位 2.间距 3.延续性 4.张开度 5.结构面侧壁粗糙度 6.结构面风化程度 7.被充填情况 8.渗流情况 9.结构面组数 10.块体大小

3.断层要素有哪些?断层面(带)、断盘、断距、断层线

4.写出地质年代表中代,纪的名称和符号.新生代(Ks):第四纪(Q)第三极(R);中生代(Ms):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古生代(Ps):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Є)

三、水的地质作用

1.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1)淋滤作用及残积层(Qel)(2)洗刷作用及坡积层(Qdl)(3)冲刷作用及洪积层(Qpl)

2.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1)侵蚀阶地,也称基岩阶地(2)基座阶地(3)冲积阶地

3.地下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气态固态 液态(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4.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类型有哪些?(1)溶出侵蚀(2)碳酸侵蚀(3)硫酸盐侵蚀(4)一般酸性侵蚀

(5)镁盐侵蚀

四、岩石工程性质和岩体

1.对岩石工程性质进行评述,应评述哪些内容?

物理性质:1密度和重度2颗粒密度和比重3孔隙度与裂隙率4孔隙比

水理性质:1吸水性2透水性3软化性4抗冻性5可溶性6膨胀性7崩解性

力学性质:1抗压强度2抗拉强度3抗剪强度4点荷载强度5回弹强度6变形模量及弹性模量7泊松比 风化作用:1物理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

2.防止岩石风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向岩石孔隙、裂隙灌注各种浆液,提高岩石整体性和强度,增强岩石抗风化能力;

2在岩石表面喷抹水泥砂浆、沥青、或石灰水泥砂浆,防止空气、水分与岩石接触或渗入其中。

3.举例说明结构面按成因分类.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

1、原生结构面:指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结构面。如层理、层面、软弱夹层等。

2、构造结构面:指地壳运动引起岩石变形破坏,形成的破裂面。如构造节理、劈理、断层等。

3、次生结构面:指地表浅层因风化、卸荷、爆破、剥蚀等作用形成的不连续界面。如风化节理、卸荷节理、爆破节理、溶蚀节理、泥化夹层、不整合接触面等。

4.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1)节理发育程度(2)结构面组合特征(3)岩性特征

(4)地下水发育请况(5)软弱夹层发育特征(6)人为因素

五、不良地质

1.滑坡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其形态特征和结构比较完备,是识别和判断滑坡的重要标志。滑坡形态特征有:1.滑坡体 2.滑动面(滑动带)3.滑坡床 4.滑坡周界 5.滑坡后壁 6.滑坡台阶 7.封闭洼地 8.滑坡舌 9.滑坡裂缝 10.主滑线(滑坡主轴)

2.崩塌的常见防治措施有哪些?1.绕避 2.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彼 3.修筑拦挡建筑物(1).遮挡建筑物

(2).拦截建筑物 4.清除危岩 5.做好排水工程

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1.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 2.陡峭的地形 3.充足的水源

5.工程地质学实习计划安排 篇五

一、前言部分(工程地质实习的内容和安排).............1二、地质实习报告书的编写.....................4三、实习地区地质概况......................6

一、工程地质实习的内容及安排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此次实习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联系野外和现场施工的实际,使个人得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并从中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识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事物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好地了解外地质工作、收集地质资料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此外,通过实践的磨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并逐步掌握一定实践环节课程基本研究方法。

(二)地质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实习主要内容

实习内容应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一致,即通过对实习地区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从中验证和巩固《工程地质学》中所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

(1)、熟悉罗盘的使用;

(2)、伊岭岩地形及地貌特征;

(3)、伊岭岩周边村落承压水井的地质特征(即:水文地质特征,其中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出露条件等);

(4)、观察地质构造,即褶皱构造好断裂构造的野外特征等;

(5)、参观琅东区现场试验,主要包括钻探、静载、标贯等试验。

2、实习要求

1、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投入地质实习,听带队老师的讲解;

2、认真记录相关知识点和数据,可以用素描或者数码相机等手段对实地地质状况进行记录,注意和课本知识的联系;

3、地质罗盘仪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工具,在实习中,要求每个人较熟练掌握地质罗盘仪的结构原理,测量产状要素的操作方法;

4、勤于思考,注意观测点、观测线之间的联系和分析,每天应及时整理野外记录,小结每天的成果,以便为最后编写报告提供充分的实际材料;

5、实习结束后,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野外玫瑰花状节理统计图;每人提交一份由自己编写的实习报告书,和野外实习原始记录一份。

(三)实习安排

整个野外实习分为三个部分—室内准备、野外工作和内业整理。

(1)、组织工作:本次建工071班的同学分为五个小组,一组约为10人左右,实习前由学习委员和班长进行编组,并负责实习用品的借用、分发和归还。

(2)、实习用品准备:实习小组组长负责借用地质罗盘仪、地质锤等用品,并登记分发给各组员。个人应准备野外记录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3)、资料准备:收集实习地区有关资料。

2、野外工作:

(1)、实习地点:实习地区主要在南宁市武鸣县以南一带(广西大学至伊岭岩一带)和南宁北郊峙村河水库一带以及市区内几个现场施工工地。

(2)实习时间安排:2010年3月4号到5号,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并于第四周上交。

6.土木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篇六

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土木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其中,各色各样的单元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工程地质学,同时,岩土工程勘察亦是在工程地质的星海中一颗璀璨之星。因此我细心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对岩土工程勘察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什么是岩土工程勘察? 世纪80 年代岩土工程勘察体制逐渐形成,而岩土工程技术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岩石或图的利用、政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而作为岩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岩土工程勘察勘察能够为岩土工程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岩土勘察技术日趋向数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岩土勘察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造价、质量和安全使用周期,所以必须引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得岩土勘察技术更能满足高层建筑和基础建设项目工程的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若勘察工作不到位,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将揭露出来,即使上部构造的设计、施工达到了优质也不免会遭受破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二,岩土勘察的重要性

因为岩土勘察主要勘察的是工程建设场地的地基, 地基具体指建设场地的岩土体, 岩土体是自然界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 根据地区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建设场地也具有很高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所以说, 在设计和施工建设前, 要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对岩土的勘察, 岩土勘察的结果报告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岩土勘察的的报告质量也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证, 所以说岩土工程勘察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想做好岩土勘察的工作就要在进行岩土勘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完善的解决。

三,岩土工程勘察如何施工? 在各种建筑工程施工中,通常遇到许多地质情况,为了更好的施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必不可少。岩土勘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包括:1.要获取带有地形和坐标的建筑工程整体的平面结构图,还要对不良地质的类型、评价、分布状况及其对工程会造成的危害作出评价,还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处理措施,查清楚建筑物周围岩石的种类、厚度和结构,计算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2.要划分建筑工程中地震设防区附近的场地类别和土体类型,判定湿陷、液化、膨胀土的分布及程度;3.进行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时,还要调查工程场地的地下水情况,在设计地基降水时,要详细说明地下水的发展趋势和水位变化情况,对地层的渗透性也要做好调查,准确判断建筑物周围的土体情况和水资源环境可能会给建筑材料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要了解地下水的流动状态、深度、水中元素种类等,来作为判断地基土体类型以及地下水对建筑物稳定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制定出有效应对措施;4.开挖深基坑前,必须要获取相应岩土参数,以此作为根据来计算桩基稳定性情况,再根据计算的结果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与此同时充分了解建筑的特性及设计意图,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四,方法得当,事半功倍。那岩土工程勘察有什么方法呢? 1.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领域所属的基本理论,包含: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力学理论等方面,这些多数为模仿科学的理论。譬如,经验型公式。从本质上说,岩土工程的过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应用个人经验,结合实践,构建模型,技术人员运用精确的参数数据,良好的判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对于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均是尤为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学习与预测→现场观测→对比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分析、评估和总结三大过程。总之,经验积累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偏倚任何一方都将失之偏颇。

2.设计沟通的必要性

目前,部分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缺乏认识,影响勘察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具体要求是:执行房屋建筑工程详勘之前,应广泛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确切资料。强调勘察前期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因设计者是勘察成果的直接实践对象。工程前期时,勘察者应有效把握设计意图,明确拟建物的工程特性。这有利于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譬如,高层建筑设置有裙房。在勘察前,必须明确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对于主体不高而跨度较大的建筑群,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这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较大差距。须加强勘察前的设计沟通。

3.等级划分的重要性及经济性 遵循相应的分级标准,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譬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等。这些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在充分熟悉掌握各等级,才能实现安全、经济、合理的局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符合规范的前提下,采取较为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岩土工程勘察目标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本量反映技术水平的优劣。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现状,节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譬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 倍的桩径,且大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的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变更为45m(须上报审批的项目,按要求执行)。这样,可在一定程度节约工作量,实现经济效益。譬如,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是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

4.不断吸纳新知识

工作依据来源于规范、规程,其针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等,全方位提出了可操作性极强的要求与规范。技术人员应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需求,可避免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此外,技术人员应认真研读规范规程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

五,地基可以说是一栋建筑的力量之源,它承载着许多,奉献很多。因此地基的基础建设尤为重要。那岩土勘察在这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础下不同地质中又有哪些应用?

在地基基础中,岩土工程勘察是主要的施工部分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内容大致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勘察等。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地基基础勘察中,只有依据相应的勘察要求,选择使用适宜的处理方式,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还存在一些会影响勘察结果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对地质条件的勘察不够深入,导致建筑施工出现问题。因此,在地基基础中应用岩土工程勘察,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实施勘察,以便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筑施工地区的不同,代表着地基基础下的地质条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勘察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1.天然地基基坑勘察。在天然地基基坑勘察中,一般使用的勘察方法都比较容易、便捷。但是,在天然地基基坑勘察中,地质条件对地基基坑

勘察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勘察不同地质条件的天然地基基坑时,应该利用适宜、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并对勘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天然地基基坑的勘察有三种方法:(1)二次沉积地质勘察,这种勘察方法的实施需要勘察人员需要重视对土层的勘察,二次沉积形成的土层强度较差,不能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持力层。在天然地基基坑挖掘中,如果二次沉积形成的土层存在问题,应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勘察,或者是以钻孔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2)半填半挖地段,半填半挖地段式的天然地基基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在对半填半挖地段实施平整处理,并利用大型机械对这一地段进行整治,以使该地段能够实现土方平整目标。在此基础上该地段土质强度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会对该地段的勘察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该地段实施岩土工程勘察时,勘察人员应全面、仔细的分析该地段的土层,并分析该地段的土质颜色和强度,以避免在勘察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从而保证该地段勘察结果的准确性。(3)断裂破碎带。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断裂破碎带属于一种极为复杂的天然地基基坑。在对断裂破碎带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往往会出现基坑挖掘与勘察报告不一致的问题,当出现这种问题时,需要再次进行勘察,以便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地质勘查资料的完整度。同时,通过综合分析完整、准确的勘察资料,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如十字交叉法等,以便有效的解决断裂破碎带地质存在的问题。

2.人工挖孔桩基础勘察。建筑工程施工所使用的地基基础会随着区域地质的不同,而选择使用不同的地基基础。丘陵地区在实施建筑施工的时候,往往是使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尽管人工挖孔桩基础的勘察方法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如果在勘察中遇到第三系砂泥岩,人工挖孔桩基础勘察的难度就会被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三系砂泥岩的性质与普通砂泥岩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其属于半成岩,这类岩的膨胀性、软化性都比普通砂泥岩强,因此在勘察过程中,需要针对第三系砂泥岩的性质,选择使用适宜的勘察方法,并且要对人工挖孔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进行验证,以确保其能够符合建筑施工标准。在勘察第三系砂泥岩时,较常使用的勘察方法是利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的方式对第三系砂泥岩层的强度进行检测,假如该岩层人工挖孔桩基础下的桩端持力层能够达到施工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但假如桩端持力层没有达标,便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处理,如以深挖、灌浆的方式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桩端持力层能够得到施工要求,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施工。

六,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到,虽然现在岩土工程勘察很重要,但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以下几点:

1,勘察依据不足

岩土工程的勘察是一项时间短、任务重的工程,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和测绘方式等,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在岩土勘察过程中,经常出现准备不充分、缺乏相应材料的现象,导致无法对某阶段的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增加了工程的安全隐患。如果为节省资金而在勘察前没有对项目进行了解,就不仅会浪费勘察时间,同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阻碍工程进度。另外,该问题的产生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一定的联系,工作人员为了尽早完成任务,没有对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导致勘察资料失真,给工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缺乏合理的安排

由于工程建设对地形和地质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对勘察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如果在野外进行勘察,就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勘察困难,需要提前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缺乏必要的计划,因此很可能会受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临时调整计划和程序。这增加了勘察设备的管理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勘察工作的复杂性,忽视了对编制人员、勘察人员和分析人员的统一管理,导致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程序混乱,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影响了岩土勘察结果。

3,工作人员能力受限,素质不高。

很多数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由于工作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实验结果受到质疑。根据相关要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统计数据,但在实践中,未经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对专业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审核,大多是靠经验进行审核,导致工程勘察质量堪忧。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各种规范规则, 很多都是从照搬国外同类标准, 再加上国情调整演变而来, 不同的工程施工管理部门所采用的都是部门标准“ 在岩土勘察中也是如此, 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标准与地质工程的勘察标准就有很大的差异, 而同样是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 也会因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因此岩土勘察规范管理是非常混乱的, 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执行的标准规则” 这就使得岩土勘察中的工作量与数据失去准确性与可靠性, 各部门之间的勘察结果不能共享, 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施工的困难“ 同时, 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来源复杂, 很多是非科班出生, 没有接受系统的勘察教育与培训, 这也使得先进的勘察技术与勘察机械设备得不到准确迅速的推广使用, 进而影响我国岩土勘察的发展” 4,勘察工具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工程施工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为工程基础的岩土,勘察工作中也越来越多采用国际标准, 对勘察中的数据精确度要求逐渐提高“ 可是大多数岩土勘察人员手中所使用的仍然是陈旧的勘探设备和传统的勘察技术, 这就使得我们的岩土勘察数据精确度大打折扣, 是我们的工程建设发展进程受到了技术设备的阻碍” 现代新型岩土勘察设备早已摆脱了传统设备的重厚长大,变得轻薄短小,在不同的地质状况与交通条件下都能方便的搬运与适应, 运输容易, 拆装方便, 使用智能, 能迅速适应不同环境及时开展勘查工作, 并得出精确的测量数据“ 这些都是陈旧的测量设别所不具有的” 陈旧的勘查设备仪器由于不方便拆装与运输, 还很容易影响到测量工程的顺利开展, 陈旧设备测量数据的不准确性会导致工程施工失误率增加, 这些都会造成工程施工期的延长和资金的浪费“ 5,岩土勘察过程中监理力度不够

在所有的工程施工中, 工程监理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只有科学严格的工程施工监理才能确保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的顺利开展与工程规划的准确落实“ 在岩土勘察过程中也是如此” 可是我国岩土勘察中还缺少独立的工程监理系统“ ” 再加上整个工程设计部门对岩土勘察监理工作不够重视, 使得很多勘察施工缺失了监理环节, 或者是工程监理形同虚设, 走走过场“ 更有甚者, 是监理部门与勘察人员一起弄虚作假, 编造数据, 监察不严” 这些不良现象, 最终导致岩土勘察的数据失去准确性,缺少精确度, 造成工程设计失当。工程施工受阻, 很多豆腐渣工程, 就是缺失工程监理的后果体现"

6,勘察报告不完整

勘察监测报告是施工的理论依据,形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由于编制人员不熟悉整个报告编制的环节,对勘察报告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编制报告的编写存在很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过于注重结果,对报告的程序缺乏认识,忽略了对勘察建议和问题的分析。勘察报告是对勘察结果的总结,对建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保证勘察结果的正确性。

七,既然存在问题,为了以后岩土工程勘察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去解决它们。1.规范要求,培养勘察人员专业素质

岩土勘察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勘察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察工作的质量,为了满足岩土工程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岩土勘察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同时勘察人员在进入实际勘察工作之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实习期,才能正式进行勘测工作。另外,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加紧健全,从而为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改善,勘察人员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同时统一的规范使得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统一,从而使得勘察结果也更加统一。勘察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也会改善勘察工作中的不足现象,提高了岩土工程的经济性。

2.加强监管力度,从基层做起

如何进一步有效规范工程勘察市场, 行业管理部门可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建立行业信用体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工作。

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和规范, 首先要强化对建设单位执行法定程序的监督;依法规范建设单位的招投标行为, 严肃查处规避招标和不执行招投标程序的行为;建立完善建设单位的市场信用约束机制, 解决建设单位恶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行为。发挥有形市场作用, 规范工程勘察招投标工程勘察招投标应严格按照工程勘察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注重考察投标方技术实力、工程业绩, 审查投标人资格、资质, 限制入围单位数量。不应单纯以低 价格确定中标方。应加强评标过程的监督管理, 开标工作应公开, 增加透明度, 避免暗箱操作。推行责任保险制度, 保障投资安全从1999年起设计责任保险开始在深圳、上海、北京试点的基础上, 建设部和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在全 国15个省市推行。责任保险制度的效果是明显的, 是规避工程质量风险、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的好办法。工程勘察行业可考虑推行责任保险制

3.分析评价要符合标准

在进行岩土工程的资料分析评价之前,要对与分析评价有依据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直至保证准确无误后才可以进行使用。此外,还要根据实际工程结构的特征、类别、荷载等情况,对应用的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带来影响充分考虑,要对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相应的工作经验及工程地貌情况,从而提出比较精确、科学合理、符合标准的考察报告。

4.岩土工程报告撰写要有理有据

对于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要符合岩土工程的理论依据,在岩土工程报告中,基本定义要清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报告的撰写要根据相应的国家规范及行业规范,要减少隐患,保证工程安全,起到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此外,对于撰写的报告要有层次感,章节段落的安排要合乎情理,可以突出撰写的重点内容,文章前后要相互呼应,可读性要强。在应用图表方面要恰当,这样才便于分析与应用。

5.进入数字化时代

加强技术投入,提升勘察效率。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质勘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优势,加强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技术投入,采用新型科学技术,从而使地质勘察工作效率与质量全面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地质探查工作中,也应积极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针对地质勘察信息数据,建立起专门的地质勘察信息数据库,将地质勘察得到的地质参数以及力学指标等各类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进行科学化管理。此外,在地质勘察工作中,还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加大数学地质法(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结合的产物),从量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与问题,实现建筑工程场地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地质勘察中的计算机模拟、工程地质参数获取、存储与自动化处理等一体化操作,提升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效率。另外,在地质勘察工作中,还可加强3S 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统称3S。全面提升勘察质量。

6.应用策略思考

以地质条件为依据,优选适用的勘察技术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在选用勘察技术时,应根据工程地质特性以及不同地层结构与地层单元,选择合适的勘察技术,从而保障地质勘察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与坑探是地质勘察工作中两种常见的勘察方法。其中,前者的通用性较强,应用广泛;后者的主要优势在于在实测观察中,可实施直接性的探查测量,但此种勘察方式所需的勘察周期较长,需要的资源成本投入较大,应用相对较少。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中,应结合实际,优选合适的勘察方法。例如,对于岩土勘察而言,通常选用钻探方法;然而对于地下水位相对较深且勘察深度相对比较小的工程而言,多选用“探井法”进行地质勘察。同时,在对相对比较疏松的地层勘察过程中,可选用静力触探试验或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方式,来实现准确的勘察分析,获得较好的勘察效果。但如果在地下水水位较深,而且地基土的颗粒非常粗大的地层勘察中,也选用静力触探试验方式,其勘察效果将大打折扣。基于此,在地质勘察实践中,应结合勘察实际情况,优选合适的勘察方法,提升勘察质量。

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实际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从本质出发,了解影响因素的特点,从制订完善的工程勘察规范、提前做好勘察工作、规范勘察行为、采用先进的技术的等方面入手,保证勘察质量。只有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合格,才能达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八.在未来,岩土工程勘察会如何发展,将值得我们期待。

我国工程勘察行业发展态势虽然良好, 但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工程勘察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只有在认清行业现状, 找准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才能够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进步、规范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 促进工程勘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各项工程项目中的岩土勘察要求必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岩土勘察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如果勘察不合理,就可能会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为止,岩石的勘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必须加紧对勘察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大量培养勘察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积极引用新设备,不断推动岩土工程中岩土勘察的发展。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近年来数字化勘察技术被广泛应用,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 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 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 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 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 供各专业设计使用。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实施改进, 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技术, 并推广其广泛应用,这是勘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完全攻克,而且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勘察、勘探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匮乏,因此,必须加大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 以真正实现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7.工程地质学发展 篇七

1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是我国的地质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也是目前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能够使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我国很多地质高校都将水工环地质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 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地质勘探人才, 同时也做出了很多科学研究, 以进一步丰富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具体来讲,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自身的发展方向主要如下所示:

1.1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

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开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工环地质工作开始由早期无节制的开发各种资源, 开始逐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重要基础工作环节。现如今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更多的是注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尤其是在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土地规划设计等领域中具有发挥重要作用。当然, 尽管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逐渐转移了工作重心, 但是其在地质勘探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并未受到影响。从整体来看, 当前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应用最多的领域仍然是地质勘探领域和工程建设领域中。例如矿藏探明、采矿技术条件分析、工程水文地质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1.2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

由于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 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逐渐开始转变, 向着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随着信息科技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工环地质的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 这在促进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同时, 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 为其注入了一些新的科技理论, 促使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当前的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中, 其重点发展内容依然是地质勘探, 并且发展方向逐渐体现在三个阶段上, 即初测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术设计阶段。水工环地质理论发展在初测阶段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勘测位置准确度的提升、覆盖地区范围的扩大和水下测量精度的提升。水工环地质理论在初步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计技术与应用水平的提升如磁性勘测技术的应用等。水工环地质理论在技术设计阶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的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及径流情况, 地下水渗透活动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及提出解决方案等。这三个阶段促进并完善了水工环地质理论的发展, 对于相关技术勘查的进行、综合测试结果精准度的提升、勘测误差的减小的重要意义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2 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2.1 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应用

岩土工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是西方国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新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工程技术理论。岩土工程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五十年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岩土工程的进行通常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地上工程、地下工程、水中工程, 这些工程被施工人员和研究人员统称为土木工程。通常而言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岩体与土体工程性质的求解、建筑所用地基类型及地基牢固程度研究、工程边坡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等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岩土工程理论作为地质工程学的重要分支, 其理论基础和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地质学价值和工程学价值。我国的岩土工程的进行已经有了很长一时间, 并且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较好的实现了市场化和现代化, 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岩土工程自身所特有的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岩土工程的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与进步,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并抓住理论发展的机遇, 在完善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岩土工程的健康发展。

2.2 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发展

岩土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支持。在学科设定上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 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岩土工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在完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科适用性的不断提升, 并且在岩石、土木工程的相关技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岩土工程理论发展主要可以使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环节得到很大收益, 其提升范围涉及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 当代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对于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等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作为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与地质勘探相关的社会发展行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使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并丰富其理论体系, 将一些新兴科技理论融入到现有的地质研究理论体系中, 在提高地质勘探技术水平的同时, 促进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会敏.试论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 (7) :44-46.

[2]李磊.浅述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 (7) :79-81.

8.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篇八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也复杂多样,各地区的气候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各地区的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也不尽相同。水利工程建设中,因其需要的工程投资较为巨大,工程量也较为艰巨,在工程建设前夕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勘测,对整个工程所在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容易导致在建设中遭遇各种问题,不仅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更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施工前夕,通过对施工地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测不仅能够为整个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行提供详尽的基础资料,还能够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就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来看,在建设中造成问题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整个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更主要的是施工之前没能够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测。由此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好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勘测是至关重要的。

一、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建设中土石的类型和性质、地质地形结构及特点、水文地质以及天然的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前的水利工程勘测中因为对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的评估较为片面,没有结合建筑的基础设计以及施工的需要,因而导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生一些因为水文地质基础开裂或者是下沉而引起的水利工程建筑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山区,更容易引发一些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等地质性灾害。因此在后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应该加强对施工地的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的勘测,并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保证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整个工程勘测的重点应该放在地下水对岩土以及建筑物的影响作用上,从而对其危害做出适时的评估,并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最优质的方案,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

(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先设计好所建设的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基础类型特点,并能够结合施工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调整,使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存,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畅性。

(三)在建设中应该时刻关注地下水位的动态,对其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要调查人类的工程建设对地下水位所造成的相关影响,除此之外也好关注地下水所带来的反作用力。

(四)从整个工程的建设角度上来看,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从不同条件下的施工项目进行不同的分析及评估。首先对于埋在水中的地下水位下的一些建筑物,这就需要考虑到地下水对混凝土中所含有的钢筋的腐蚀力度。同时在一些软岩、残积土风化岩这一基础上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就需要考虑到有可能会发生的土壤以及岩石的软化或者崩解。对于在地基基础压缩范围内所出现的一些细砂就需要考虑到后期可能会发生液化以及会造成一些潜在的侵蚀。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分析

(一)坝基岩体的工程建设中地质问题的分析

由于不同类型的坝体,所采取的工作特点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坝体对地质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坝体所具备的特点有较为熟悉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的类型的坝型对工程地质所需要的提交以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在水利建设中基于施工地的实际地质环境选择合适的坝型,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建成。除此之外,在坝区的一些岩体之中也会存在某些地质缺陷的地方,这样有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坝基不稳定以及坝区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对坝基岩体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勘测。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边坡工程的地质分析

边坡的松弛张裂、滑坡、崩塌以及蠕动变形是四种常见的边坡变形所造成的破坏。一般来说地形地貌的特点、地质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类型及性质、水以及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共同影响着边坡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三)地下洞室围岩工程的地质分析

为了能够建造良好的地下洞室一般需要满足一些建设条件,首先施工地的地质构造需要简单,同时对于岩层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选择一些岩层厚并且节理组数较少的岩层,岩层之间的间距大,并且需要在整个选址中没有一些关系到山体稳定的断裂带。整个地下洞室需要岩体的坚硬与完整。如果在建设中不能进行很好地质工程及水文工程的勘测就容易形成一些围岩的脆性破裂、块体的活动及塌方等问题。

(四)水库工程的地质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水库分为地面水库以及地下水库。地面水库是指一些在地面河流上建坝拦截所形成的水库。而地下水库则恰恰相反,它是由人工控制,利用地下水的蓄水结构而形成的。通常情况下,水库进行蓄水之后都会对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引发相当剧烈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水库周边以及邻近地段的的地质环境的变化。通常由于水库的建立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地质问题,例如书库的渗漏、水库淤积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等,这都是因为水库蓄水后水位变高不断对岸进行侵润,同时风浪也会对库岸产生一定的侵蚀。

(五)软土路基工程的地质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中,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基坑的排水性共同构成了软土基坑工程的地质问题。为了能够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出现失稳的情况,就需要在软土基坑工程的建设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首先要设计一个较为合理的坡度,同时要在边坡建立一定的防护措施,并开挖一些基坑进行支护,以便能够降低地下水位。为了能够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一些细砂及粉砂土质类型的边坡出现流砂以及管涌的现象,保证下卧式承压含水层粘土基坑的坑底出现隆起,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基坑的干燥性,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软土基坑进行排水作业。在整个软土基坑开挖的排水法中主要包括明排法以及人工降水。而轻型的丼点以及管井井点降水是较为常用的两种人工降水排水方式。

结语

通过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测也逐渐得到发展。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因其涉及的面较为宽泛、勘测中所遇到的问题较为困难,这就更需要不断加强地质工程的勘测手段来保证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建设中也需要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一定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的合理分析,来进行相关的地质环境预测,从而能够保证在面对工程问题时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通过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的有效分析,不仅能够为工程的后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资料也能够为水工程成的正常运营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文战国.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8:193-194

[2]马均安.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J].陕西水利,2011,05:128-129.

[3]赵波.关于水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刍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66-67.

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04 篇九

水工环论坛

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刘传正 水文地质

利用因子分析确定岩溶地下河系统水质的影响因素蒋勇军吴月霞Chris Groves等(1)北京昌平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郑跃军李文鹏万利勤等(8)Ca2+含量对微粒释放的影响项长生 韩志勇刘同华等(12)矿区地下水系统水质分类判别的多元统计分析江晓益 成春奇(16)基于T-PROGS的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及应用靳萍邵景力李长青等(21)峰峰五矿底板突水数值模拟及涌水量预测邵太升邵爱军彭建平(27)雾雨作用下大岩淌滑坡非饱和渗流场数值模拟王世梅田东方(32)抽水试验确定承压含水层参数方法探讨聂庆林高广东轩华山等(37)新立海底金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结构分析赵海军马凤山李国庆等(41)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研究杨亮平姜振蛟 赵宜婷等(46)工程地质

土石混合体概念、分类及意义徐文杰 胡瑞林(50)不同三轴应力途径下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胡卸文 伊小娟 王帅雁等(57)从非饱和土力学角度探讨黄土湿陷机制许领 戴福初 金艳丽(62)控制基质吸力的非饱和粉质粘土固结试验研究吴丽君蒋关鲁李安洪等(66)金沙江上江坝址河床粘土层特性及工程意义王启国 孙云志 刘高峰(71)深埋隧道层状岩体地应力反演研究夏彬伟 李晓红 韩昌瑞等(75)高水压大断面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静力学行为模型试验研究张建刚何川(80)考虑时空效应的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谭代明 漆泰岳 莫阳春(85)水泥一膨润土泥浆固结体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徐超冯颖彦黄亮(90)膨润土一砂的膨胀特性与蒙脱石质量比率崔素丽张虎元梁健等(95)郑州地区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关系孙文怀 魏厚峰 郝小红等(100)环境地质

中俄管道(漠河一乌尔其段)多年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和评价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等(102)

汶川地震四川重灾区地质安全综合评估张二勇周爱国文冬光等(108)岩溶区土壤指纹电荷表征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袁红 袁道先 付瓦利等(112)寒旱环境草本植物根系护坡的时间尺度效应张兴玲 胡夏嵩 李国荣等(117)环渤海湾典型地区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警系统构想肖国强韩冬梅 宋献方(12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太行山区石灰岩碱活性特征陈振全陈平货吴国权(126)小秦岭某金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效应徐友宁张江华 赵阿宁等(131)固定式钻孑L倾斜仪在滑坡示范监测中的应用李刚 王刚 高幼龙等(135)信息园地

信息(31);更正(45);封面说明(99);新闻报道(I)

10.工程地质学发展 篇十

国家标准

1.水文地质术语(GB_T 14157-1993)

2.工程地质术语(GB_T 14498-1993)

3.岩溶地质术语(GB_T 12329-1990)

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_T 14538-1993)

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_T 12328-1990)

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_T12719-1991)

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 ∶ 50000)(GB_T 14158-93)

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_T 14497-1993)

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

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

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

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

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

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_T 14848-93)行业标准

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_T0181-1997)

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_T0224-2004)

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_T0225-2004)

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_T0095-1994)

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_T0096-1994)

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_T0097-1994)

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_T0059-1993)

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0-1993)

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1-1993)

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2-1993)

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_T0063-1993)

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_T0219-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

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_T0032-1992)

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_T 0221-2006)

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_T 0227-2004)

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_T0130.4-1994)

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

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_T0245-2004)

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_T0239-2004)

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_T0240-2006)

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_T0241-2006)

2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_T0220-2006)

2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_T0218-2006)

2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_T0219-2006)

2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_T0223-2007)

11.浅谈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 篇十一

【关键词】地质工程;江苏省;地面沉降;建筑材料;经验值

0.引言

在具体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因为水文参数在勘测成果内是很少直接利用的,这就造成了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不重视。然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是相互影响的,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岩土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地下水,地下水关系到工程特性,并且,它对于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起到直接的影响。所以,研究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

1.水文地质勘察的几个方面

水文地质勘察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情况、地质环境、地下水位的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等,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1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情况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情况为:含水层厚度及其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水位、地下水类型、流向等等;主要含水层的分布情况。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必须通过现场试验来测定。

1.2地质环境

基底构造及其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范围内的底层岩性、工程地质勘察所属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特点、新构造运动等等情况。

1.3地下水位的情况

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最高地下水位和水位变化的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及其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

1.4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涵盖了气象水文特点和地形地貌等等等影响工程地质勘查的一些因素。

2.岩土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分析

2.1地下水的几种存在形式

地下水的几种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下面的四种。

第一,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岩土空隙、裂隙中自由运动的水,这是地下水的一种。毛细管水不受分子力的作用,不能抗剪切,能够传递静水压力。重力水在受到天然和人为的作用之后能够形成非常活跃的渗流,所以,它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第二,弱结合水,弱薄膜水,位于吸着水外层。弱结合水的厚度比吸着水要大许多,它要受到小于强结合水的吸附力,能够在颗粒水膜之间进行比较慢的移动。弱结合水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之后会出现变形。弱結合水不会受到重力作用,也不可以传递静水压力。

第三,强结合水,紧附于颗粒表面的结合最牢固的一层水,这层水具备非常强大的吸附力。强结合水的密度接近普通水的两倍,而且,它的粉滞性和弹性也是非常巨大的,强结合水能够抗剪切并且不会受到重力作用,强结合水也不可以传递静水压力。

第四,毛细管水,由于毛细管作用保持在岩土内毛细管空隙中的地下水。毛细管水主要包括下面三种:悬挂毛细管水、孤立毛细管水和真正毛细管水。毛细管水能够受到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双重影响,如果毛细管力比重力要大,那么毛细管水就会上升。反之,毛细管水就会下降。

2.2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就是岩土与地下水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体现的各种性质,它是和岩土的物理性质一样的,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地质性质,一方面对于岩土的强度及变形情况起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能够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软化性,就是岩土体在侵水后岩土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通常情况下,通过岩土在侵水处于侵水饱和状态同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强度之比来表示软化性,软化性也是对岩石耐风化、耐侵水能力进行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标。

第二,透水性,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允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主要由岩土体空隙的大小和连通性以及空隙度来决定岩土体的渗透性的强弱,所以,它仅仅具备非常差的透水性,通常情况下,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透水性,通过抽水试验来求得渗透系数。

第三,给水性,就是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饱水岩土内通过空隙裂隙等自由流出的性能。通常情况下,通过给水度来表示给水性,它是含水层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一方面可以使基坑涌水量的大小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施工场地的疏干时间具有一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采用实验室方法来测定给水度。

第四,崩解性,就是岩土体在侵水湿化后,导致土粒间连接被消弱、破坏而崩散、解体的性质。通常情况下,使用崩解所用时间、崩解量及崩解方式等来表示崩解性。崩解性与矿物成分、岩土体的颗粒成分及结构等等都是关系非常密切的。

第五,胀缩性,就是岩土体在吸水后和失水后发生体积上的变化的特性。胀缩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而在失水后变薄。胀缩性也是导致地裂缝或基坑隆起等一系列的问题的重要根源所在,胀缩性对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发生形变和土坡表层稳定性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用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来表示胀缩性。

2.3抽水试验测试

通常情况下,抽水试验测试的目的就是掌握地层含水层透水性和弹性失水等特性,同时结合当地经验值,使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多孔抽水试验是经常被使用的。

2.4给水度测试

通常情况下,给水度测试采用原状土取样释水试验法,也就是说,用环刀取出含水层原状土或将原状土不被扰动的装入试验圆筒,经充分饱和后排出水,对于排出水的体积进行测定,按照体积进行给水度的计算。

3.地下水的地质问题

3.1水位上升导致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总体岩性产状、降雨量、含水层结构、气温及人为的灌溉或施工等因素而导致地下潜水位上升,潜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岩土体沼泽化或盐渍化而使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得到增强;使斜坡、河岸等岩土体产生滑移、崩塌等地质现象。

3.2水位下降导致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岩土体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11页)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导致下游地下水被截留等人为因素。地面沉降、地裂或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后果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造成,从而不利于保持建筑的稳定,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3.3水位频繁升降导致的问题

因为地下水的频繁交替将岩土体内胶结物内铁、铝等成分淋湿,土体失去该部分成分后变的疏松,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及承载力降低等会导致水位的频繁升降。如果情况严重,就会导致岩土尤其是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胀缩变形,因为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就会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增大,从而产生地裂的问题而破坏建筑物。

3.4动压力作用导致的问题

水的动压力在自然状态下是非常小的,然而,人类的工程地质勘察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动力平衡条件,从而会带来管涌、流砂、基坑及隧道突涌等一系列的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4.结束语

上一篇:村干部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图书馆读书月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