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4-08-09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共14篇)

1.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一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也必须具有劳动技术素养。学校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无论是从传统教育思想的视角,还是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视角,都是培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始终面临着如何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以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该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劳动技术生活体验出发,积极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根植现实,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呈现,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努力把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断地丰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涵,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同时,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有效的实践策略。

2.我校自1996年开始,开展了“培养跨世纪新型农业后备人才的研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造就新型劳动者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中加强“动手做”的实验研究”和“面向苏南农村发展特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等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课题层层深入,课题选取劳动技术教育为切人口,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劳动素质的综合评估方法,积极开展农业种养殖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广阔背景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继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层面上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为此,学校重新确立了“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实验课题。

二、理论假设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是指有利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校本教材建设,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劳动基地建设、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校园劳动技术教育文化、地方现代科技成果等。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就是通过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利用贴近时代、贴近师生、贴近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校本教学研究与交流,打造特色课程,弘扬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本课题作为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与同类课题的区别在于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凸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上,并通过对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课程校本化管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家校教育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通过学校课题研究重心的下移,积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凸显校本研究的积极意义。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和陶行知先生“手脑合用,学做为一”等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持,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为载体,以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的调整,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家校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为基点,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具有学校地方特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不断地丰富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丰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2.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通过对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的调整,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家校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3.不断深化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认真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影响教学的实施因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呈现,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认真分析劳动技术教育实施后的学生学习成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实践,劳动技能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有效的实践策略。

5.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形成一支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运用于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如何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的内容。

2.通过对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课程校本化管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家校教育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策略。依托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

3.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如何深化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

4.研究如何依托课题的校本实践活动,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实践途径。

5.研究劳动技术教育中教师对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依托课题实践,培养一支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运用于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的有效策略。

五、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1.文献法: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文献资料,认真学习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理论,定期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2.调查法:定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教学案例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实验动态和其它与课题实验相关的信息,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评比、竞赛活动,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论文,积极参与上级教育主观部门开展的论文征集活动,积极推广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实践经验。

六、实验措施

1.认真重视教师课题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学校劳动学科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认真研讨新课程计划,研讨劳动技术教育理论,提高劳动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执行力。

2.认真重视劳动技术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规范实施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

3.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地方、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组织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科研骨干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编修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

4.认真重视加强对学校专用劳动基地的管理,继续加大投入,优化基地设置,把学校劳动基地建成课题实验的基地,积极凸现学校特色资源的优势。

5.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邵建明(书记)

课题开发与理论培训组:

负责人:仲国锋(副校长、教科室主任)

师资培训与实验组:

负责人:俞维军(苏州市自然学科带头人、副教导)

资源开发与资料收集组:

负责人:杨绍球(教科室副主任,教导处副主任)

七、课题研究进程:

1.2007、5~2007、12,课题开题阶段。进行理论研究,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设计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进行师资培训。开展课题开题活动。负责人:邵建明、仲国锋、杨绍球。

2.2008、1~2009、6,课题实验阶段。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形成案例汇编。负责人:俞维军、仲国锋、杨绍球。

3.2009、7~2009、12,课题总结阶段。案例分析,成效总结,成果展示。阶段成果形式:论文集、课堂展示、成果展览。负责人:邵建明、仲国锋、杨绍球。

执笔:杨绍球

2007.9.

2.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二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概况

秉承推动产学研结合,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着回报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目的, 拥有国内一流工艺装备, 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中盐株化长期支持校外实践教育工作。

2004年3月, 湖南科技大学与中盐株化签署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2005年7月, 由湖南科技大学推荐的中盐株化实习基地经湖南省教育厅评审, 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011年5月, 签署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书”;2012年11月, 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校企双方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近三年, 中盐株化共接收省内外27个高校和单位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190次, 13 500余人, 学生受到了很好的工程教育。其中, 湖南科技大学共有18次, 1 500余名学生到中盐株化接受校外实践教育, 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教育部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学校和企业2个实体共同组建而成, 其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能承担省内外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推动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的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内容

为了实现建设目标, 中心将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三种模式, 改革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五个环节, 构筑实践教学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工程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管理等四个平台。

3.1 创新三种模式

(1) 培养模式。制订并优化卓越化工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强调“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 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团队精神。企业学习阶段以校外实践教育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为主,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作风。

(2) 教学模式。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主要采取“轮岗实习”和“项目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将实行“全程双师制”, 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通过学校导师指导与企业导师指导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工程视频教学与工程现场观摩和顶岗实习相结合, 从而实现从抽象学习到工程具体的过渡, 全面提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 管理模式。着力突破原有“管、灌”模式,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取以个性化培养和制度激励为特点的管理模式, 积极营造“宽而不懈, 严而不死”的学习氛围, 改革学生管理。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管理办法”, 创新包括管理机构设置, 卓越班学生选拔、转换和准入机制, 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落实等内容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定“卓越工程师师资管理办法”, 加强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评聘、考核、激励体制机制, 高水平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建设等内容的师资队伍管理。

3.2 改革五个环节

(1) 培养标准。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结合行业标准、校企优势和特色, 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标准, 同时学习借鉴国外工业化国家工程型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 制定学校“卓越化工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并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 对应到具体课程和教学活动中。

(2) 培养方案。根据“卓越化工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学校与企业将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 由学校和学院为主负责制定,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以生产实训和实践课程教学为主, 由企业为主负责制定, 并实现生产实训、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3) 实践内容。结合工程实际, 优化生产实训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授课 (指导) 教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按照生产要求、行业标准和规范、新产品开发设计流程、技术革新的内容和手段等进行讲授, 拓宽学生知识面。支持校企联合申报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共同编写校外实践教育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教材。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开设“名师名家”讲坛, 让学生了解掌握工程管理、工程发展现状、工程新技术和国家重大需求、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等方面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卓越化工工程师成长氛围。

(4) 实践形式。中心将优化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重心前移,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并将安全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完美意识和科学伦理的培养“嵌入”到各种课程之中。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重点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实行复合式考核方法改革, 安排工程现场问题实地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等考核内容, 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 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监督和指导卓越化工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制定评价主体由学生 (受教育者) 、教育界 (学校含教师) 、社会 (用人单位) 构成的“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评价体系”。从个人、教育界及社会三大维度对卓越化工工程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并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学校及用人单位, 为专业综合改革方向的调整和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3.3 构筑四个平台

(1) 实践教学基础平台。依托企业所属20余个生产企业和分公司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专业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根据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构建卓越化工工程师校外实践教育方案。通过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满足实践教学指导的要求;通过教学硬件条件和生活保障条件建设, 构筑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 工程能力训练平台。以企业所属科研设计院和各生产企业的现场生产线为依托, 在中心统一调度下,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承担单位设计、生产和检验等条件设施, 安排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形成工程能力训练教学流动平台,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工程技术开发平台。中心结合企业的科研设计院、技术开发部、质量保证部、生产管理部、改革发展部以及安全环保部等成立工程技术开发平台, 安排企业技术开发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该平台围绕创新理念, 通过理论应用和工程实际相结合,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中心依托学校和企业各级行政、技术和经营管理机构, 特别是学校的教务处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通过全面整合各种资源, 形成实践教学信息系统, 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4 结语

在现有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三种模式, 改革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五个环节, 构筑实践教学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工程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管理等四个平台, 教育部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摘要:在现有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三种模式, 改革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五个环节, 构筑实践教学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工程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管理等四个平台, 教育部湖南科技大学-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关键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三

摘要: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基地类型单一、教学功能匮乏、教学指导弱化、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着手,使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效影响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于多方原因,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功能单一、管理机制低下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繁荣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急需人才。由于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等存在不同认识,影响着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匮乏。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践的场所,更应该是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指导实习机会深入基地企业,练就“双师”本领;高校与企业将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功能完备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平台。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共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1]因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为中小学校和各类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甚少。有学者统计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黄淮学院等七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状况,几乎全是中小学校、健身房、俱乐部等单位,还有些是与专业无关的单位。[2]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仅用于毕业实习或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被弱化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体育类专业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因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进行教学的功能,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人员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本身不重视教学以外,许多高等体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实习基地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单一。体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是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体育师资方向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不应以中小学校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实习单位类型,以满足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多方就业的需要。

(五)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示范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高校派去的指导教师仅负责联系实践教学单位和确保学生安全,甚至要求学生定期与其联系,对实践教学内容很少过问,更不用说指导了。校外指导教师更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指导,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不做太多的纪律要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作自家人。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一)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科研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体育高等院校汇集了体育学科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大多具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素养,研究基础浓厚。实践教学基地多是体育知识的实践履行单位,能够第一手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现实所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着手,高校进行科研攻关,与教学基地联合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并共同申报专利,出版专著,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共享。在更深层次上,双方还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使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发生质的变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双方还可以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由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人才需求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高等体育院校按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由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吸收。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实习单位的人才需要,是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2004年6月,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与联想集团、华映广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启动了预就业培养模式。[3]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等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实践教学人员、基地管理人员、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软件设施都应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乡村社区等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数城市中小学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社区还配备了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运动及指导的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在将这些单位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时,在完成校内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健身房、大型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区群众聚集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状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运动训练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将球类、武术等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或各单项项目协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赛事管理、现场解说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加强管理。说到底,实践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等院校是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应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都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对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来说,虽然不属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在编教师,但基于学校与基地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地指导教师也负有管理职责。因此,高校与实践基地联手,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出台双方教师都遵守的实践教学控制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高校派驻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心,真正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基地的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从应用角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运动队跟队实践,学生应从内心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身份转换为运动员、教练员助理、裁判员助理等身份,完全服从运动队管理,在观察中学习,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纠正理论误解。再者,高等院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实践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细分各方的职责,在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划分双方职责,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企事业单位,公有事业单位如各单项项目管理中心有经费保障,人员、设施、教学条件较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民营企业如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由于全部是市场运作,受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人手较少、设备紧张现象,有些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4]因此,高等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院校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利用教学、科研优势,针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实习基地要求,或者主动要求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促进基地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很难直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投资,但可以以评估方式以评促建。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双方人员共同参与,以高等院校为主,对实习基地的实习设施是否完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完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实习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是否突出、接收实习人数是否众多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评估条件较差单位进行建设经费资助。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共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训练场地,既能满足高等院校实践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事业单位科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还可以联合成立技术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均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各自的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与媒介。[5]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教育、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以及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等专业实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必然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院校内部各相关处室、各类相关科研中心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老年体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该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及学术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多了解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到实践教学基地去考察、座谈,倾听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邀请实践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再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将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让实习工作接地气,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短板和优势,明确就业方向,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天利,陈勇,曾庆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2):91.

[2]王凌娟.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7):118.

[3]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造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3):249.

[4]中国企业网.郑州维体健身欠薪百万员工“上楼”维权,[EB/OL].http://hn.zqcn.com.cn/html/2015/yuqing_0407/38779.html,2015--04--07.

[5] 王天利,陈勇,曾庆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2):91.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四

——新教育实验学校晨诵、午读、暮省课程

我校于2012年9月建设落成,新教育的种子开始在我们这块沃土上播种、发芽。在这短短的两年中,在这段历程中我们在付出、在思索、在探究、在践行,在快乐,因为全体师生在“晨诵、午读、暮省”中成长与完善。在研究如何建设高校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以理念为先导。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晨诵、午读、暮省”。“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试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应当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育他们健全的心智。

从2012年举行新教育启动仪式后,我们迅速制订了《新教育实验学校实施方案》和《新教育学校实验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使每位师生“多一份书卷气”,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得。

二、营造书香校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洪山小学的星光大道。让每块墙壁说话,让每块展牌育人,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熏陶。

2、教师读书。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倡导教师形成读书风气,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学校投资、由教科研室负责为全体教师统一订购《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新教育》等书籍,开展全校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促进专业成长。

3、将晨诵、午读、暮省作为一项制度落实。学校规定:每天早上为晨诵时间,每次不少于25分钟;每天中午为午读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周一、三、五中午为学生练字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天晚上为学生写日记、完成随笔和开展共读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拿出一节综合实践课作为阅读课,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各年级确定了晨诵主题,并选编了晨诵教材。引导学生捐书、购书,开展好书换着读以及班级之间图书漂流。各班在黑板报上开辟“诵读园”、“每周一诗”、“今时推荐”等符合班级特点的栏目,利用课间等边角料时间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有计划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很多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结识了许多的童话作家,习作、想象、表达、阅读能力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学期,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文竞赛、书法绘画竞赛、诗歌朗诵会、手抄报展、国旗下诵诗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风采、提高素质,在活动中与书籍为友,为学生的初中生活奠定人生中最美好的基石,为孩子的初中时代打好最美妙的底色。

三、师生共写随笔。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

1、教师随笔,促进专业成长。

学校鼓励教师在网上建立博客或主题帖,记录和反思教育教学生活,老师们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生活,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小故事、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专业写作,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上网浏览《教育在线》网站,学 校在《教育在线》建有新教育实验主题帖,引导教师积极跟帖、回帖和发表文章。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做到每周至少一篇教学随笔,每两周一篇教学反思,让读书、看网、写作成为教师一种生活习惯,为教师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读写画结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读完书后,都要写读书日记,可摘录、可感悟,使学生不断反思,读书写作达到完美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让读书真正成为了学生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四、理想课堂,人人有责

1、加强集体教研。学校坚持集体教研制度,在活动时把集体备课与反思交流活动结合起来,主题教研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每次教研活动,相应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动、共同进步。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勇于展示自己,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校加强教研活动过程管理,成立教研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包干,全程跟踪指导。

2、立足课堂,打造特色

立足课堂,打造有效课堂,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殿堂。这学期就打造全优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展示课并开展好教研活动:新教育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秀选拔课、常规调研课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考核教师,激励教师,尽量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本学期,学校新教育团队先后两次召开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语、数高效课堂研讨课,探索新教育实验的途径和方法。激励了教师的干劲,激发了教师的业务智慧。

五、注重实践研究

1、建设校本教材。本学期,我们诵读了顾城的诗,以及《弟子规》,学生人手一册,作为晨诵内容(教师也可根据班级的情况适当调整),每天用诗歌来开启学生一天的黎明。

2、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本学期,我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书橱,图书主要是“新教育”指定的阅读图书,学生自带的图书,这些书目作为午读的内容。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定时开放,为学生阅读提供方便。

3、做好课堂研究工作。每学期,学校都有计划开展“晨诵、午读、暮省、阅读”课研讨活动,上完以后全体老师进行研讨,指出教学中的优点及需要改进之处。

4、重视共读共写。学校专门印制了《柿红》,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办报纸。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追求完美。

5.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经验总结 篇五

路庄子中学

我校地处县城西南,城乡结合部,现有学生600余名。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以人文思想为指导,以人性化管理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很抓教学成绩,致使今年的中考取得全县每二的好成绩。我校在注重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领导集体和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把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当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不断探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思想、新方法,使全体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参与了一定的社会活动,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加强课堂教学,注重理论学习

按照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认真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劳动技能教育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我们配备了专职教师,并要求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老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掌握几种劳动技能,有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的能力和意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各种技能理论,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深入实践的热情和意识,养成勤动手,爱实践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硬件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积极创造条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也大都是从农村来的孩子,真对这一特点,我们着重安排了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用具。配备了铁锹、锄、耙等农具;自行车修车工具、木工工具、无线电检修工具、电焊工具等。在学校操场开辟了种植园地,校内有花卉种养示范区,校外的公路两侧树木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和对象。在这些硬件的配备和建设中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它们的管理正趋规范化和制度化,硬件的配备使学生有了用武之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给学校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三、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

多年来,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每年的春季,让学生在种植园地种植瓜果蔬菜及药材;成立了学校花卉种植兴趣小组,负责管理和维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成立了学校自行车维修小组,负责学生的自行车的维修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学习了种植技术,也学习了病虫害的防治,及农药化肥的正确使用和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在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为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培养能力,能力服务于社会

多年来开展劳动实践的成果和对学生的追踪调查,我们看到我校的毕业生有丰富的劳动阅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自觉地学习新的技术,他们无论从事何种专业都能快速适应和掌握专业技能,有很强 的社会服务意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6.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介绍 篇六

——利用闲置校舍改建 苍南实践基地建设有新招

核心提示

2008年起,苍南利用撤并后的农村学校,改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仅用3年时间,建成3个实践基地;总规模从原有的50多亩,发展到200多亩;活动课程从8项,增加到26项,接待学生达60000多人次。在“十二五”的新起跑点上,苍南将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建设实践基地,全力推进苍南教育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实现跨越发展。

3年建3个实践基地

随着新课改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这便摆在了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问题。2008年6月,苍南县教育局向县政府提出创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想法,县政府同意将撤并后的闲置校产改建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2008年,将云岩中学、云岩小学改建为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2009年,将挺南小学改建为学生环保教育基地;2010年,将信智学校改建为山海文化教育基地。苍南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加大基地建设,改建一个,成功一个,把实践基地做大做强,到2015年,在各学区力争改建一个实践基地。”苍南县教育局局长梁峰介绍说,苍南县政府将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确保实践基地成功建设。2011年,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实施教育双十大项目工程的文件精神,在十二五期间,苍南将分步建设,在每个学区利用撤并后学校闲置校产改建一个实践基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独特模式打造实践基地

苍南实践基地建设可以说是“短平快”,3年改建3个实践基地。是什么使苍南能这么快建成实践基地?实践基地负责人陈孝顺给我们道出其中的奥秘。首先是政府的高度重视。苍南是省级欠发达县,但政府加大投入,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力保障。创建以来,县财政投入改造资金250万元,改善实践基地设备设施和办学环境。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实践基地

1按成本收费,并统一纳入收支两条线,为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是部门的全力支持。县教育局大力扶持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确定一位局领导分管实践基地,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审批和人员调配开辟绿色通道。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及时研究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有关资产划拨、经费、人员等重大政策问题,推动实践基地快速向前发展。

“利用撤并后学校改建实践基地,是花小钱,办大事,而且建设周期短,第一个基地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并投入使用。”梁峰说。近几年,苍南抓住校网布局调整有利时机,利用撤并后闲置学校,通过新建与改建实践基地,逐渐形成了独具苍南特色的建设模式。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徐立泉来苍南实践基地调研时说,“苍南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可学,好学,值得在全市推广。”

苍南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合作共建,综合发展”的模式。据了解,实践基地与县科协、县农业局、县民政局、县文明办等部门合作开发科普实践、农业实践、避灾实践等活动项目;与国际知名环保组织“绿眼睛”合作,共建学生环保教育分基地;与马站镇“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植物研究基地”;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生态种植园区”。

特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苍南实践基地遵循教育性、弥补性、科技性、趣味性和安全性原则,先后开发拓展训练等16个项实践课程,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夹缬、剪纸、矾塑、贝艺制作等10项地方实践课程,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发展需要,编印了《校外实践在行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指南》等系列活动教材。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实践教育论文。课题《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已经结题,获得了2010年温州大学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县教育局将实践基地列入县新教育研究会理事学校,作为新教育研究阵地之一,把实践基地课程与新教育研究有机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果。

优秀团队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支好的团队是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据介绍,苍南县教育局在人员配置上也有独特的模式。实践基地主任由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兼任,岗位、业务熟悉,有创造力,有利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中层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层干部,他们有实践教育和管理经验。从全县选调有一技之长优秀的专业老师,同时也向社会聘请民间艺人作为兼职教师,有利于特色课程的开展。“原来我是小学美术老师,平时特别喜欢手工制作。在原来学校,我还兼任剪纸这门课程。到了实践基地,我不仅教剪纸,还会教塑泡制作、丝网花艺制作等课程。”实践基地董如钰老师说。在实践基地,每个老师都是“一专多能”,他们都会教好几种实践课程。陈孝顺主任说,“我们实践基地的老师都很优秀,来到实践基地,他们主动学习,修满了一门主课程,两门副课程,甚至更多。他们在工作上团结奋进,都可以一个顶

三、顶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培养。苍南县教育局将实践课教师纳入全县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对实践基地新教师做好转岗培训。2010年,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研修班,对实践教育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并到实践基地进行结对挂职。把实践基地教师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同等待遇,列出专项经费。这几年,实践基地先后选派教师在杭州、南京、重庆等知名实践基地考察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苍南出台措施,确保实践基地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可以参加各级各类评比、职称评审,享受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和农村任教津贴,大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实践基地山区行

苍南地域广,目前,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偏远农村山区学校的实践活动需求。苍南县教育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提出了开展实践基地山区行活动并下发文件,以流动的形式把科普展品和实践课程送到学校。2010年4月22日,苍南实践基地走进岱岭畲族乡学校,拉开了“实践基

地山区行活动”序幕。岱领学校校长郑德苗说,“实践基地送活动到我们山区学校,可让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山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实践基地活动课程的乐趣。”一年来,实践基地先后到南宋小学等5所学校开展活动。在南宋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围着“会飞的碗”的科技展示区,惊讶地叫起来,“碗飞起来了,太神奇了。”据介绍,苍南实践基地在做好建设的同时,今后将继续深入开展“实践基地山区行”活动,让实践基地能真正惠及全县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位学生。

7.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七

1、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 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底出台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将大学生创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9]3号) , 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要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所以说, 在民办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是响应国家号召, 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在创业教育基地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市场最新动态, 了解市场各行各业的发展形势, 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或企业合作, 让学生深入到项目中,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创业教育基地中, 学生可以进行模拟创业, 提高创业技能。创业教育基地也为学生提供全程的创业服务, 为学生排忧解难, 降低学生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率。

相较于公办院校而言, 民办高校的实力较弱, 政府和社会给予的资助较少, 在贫困学生的补助上也较少。而建设创业教育基地可以给贫困学生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 使贫困学生在学校里健康成长。

2、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条件

2.1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基地并不一定需要建设一栋楼, 或者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等。学校要开阔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组织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如:健身房、超市、报刊亭等, 这些都是民办高校内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设施。为了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 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 学校可以适当将这些的经营、管理权分给学生。可以说, 健身房、超市、报刊亭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业基地。

2.2 校企合作

要建设校内创业教育基地需要较大数额的资金, 民办高校除了向社会和政府申请资金援助外, 还可以适当与企业合作, 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合作。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长处, 组织出不同类别的创业团队, 社会企业提供创业项目和资金, 学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项目经营管理。

2.3 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 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民办高校大力支持, 促进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 促进学校围绕创业教育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及更多创业人才,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2.4 高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工作服务部门

以往的创业工作服务是由学生处、团委、就业处等部门负责, 责任、职能分散, 创业教育没能很好的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因此, 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创业工作服务部门, 专门为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创业教育、创业工作进行服务, 开展民办高校创业工作新风象。

3、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

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实践中, 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3.1 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许多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晚, 也就近几年的探索实践, 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由于在创业教育中缺乏专业指导, 教师开展的创业教育比较混乱, 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去开展创新式的教育, 学生对创业的兴趣不强,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创业队伍中, 参与到创业实践中。

3.2 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创业教育要发展下去离不开资金支持, 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中需要资金。但是, 许多民办高校投入的资金少, 也没能吸引社会援助, 校企合作的规模也较小, 这样就使得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举步维艰, 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时总是面临着经费问题, 进而打击学生创业自信心。因此,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扩大校企合作规模, 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中。

3.3 创业教育基地项目单一, 缺乏市场竞争力

民办高校的创业项目多是营销类的, 项目形式单一, 没能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进而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业热情, 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 所以说, 创业教育基地的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3.4 建设过程中缺少专业指导

在进行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中, 许多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经验, 他们不了解市场行情, 因而在基地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 许多都是教师与学生创业团队一起摸索, 这样就限制创业效果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的提高。

结束语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这种形势下, 民办高校要认真进行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努力丰富创业项目, 将创业项目与专业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提高, 为民办高校寻求更好的创业教育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 而社会上却没有那么多的岗位空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校在教育中转变人才培养方针, 开始与市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开展基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是, 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高校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与企业合作, 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就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肖波.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4) :269——270.

8.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应用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56-04

从2000年开始,依照教育部提出的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工作要求,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了本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到2005年底,全国98%以上的地(市)级城市已经完成了教育城域网的硬件建设,形成了学校、区县、省市多级互联的网络系统。教育城域网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管理集中、远程互动等优势,提高网络教育教学绩效,是近阶段各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十分关注的命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包括网络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网络系统作为应用平台运行的环境支撑,要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系统建设要在遵循实用性、可管理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稳定性、先进性和成熟性的原则下,保障外部网(包括省市教育网、电信、CERNET)和内部网(校园网、区内教育机构网络)的安全畅通。目前网络系统涉及的产品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随着基于网络的视频应用、互动教学、网络教修的深入应用,早期建设的网络系统在性能上已不能满足新的应用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网络系统的升级和更新。

因此,在规划建设之初,要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因素,为未来的升级更新预留空间。

浦东教育城域网的应用系统建设从2000年开始,经过总结这些年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作为应用系统的管理者(管理部门)和使用者(业务部门),在规划和操作区域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应用系统,确定区域应用系统的技术架构模型

科学规划是应用平台建设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规划要明确周期内应用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规模、管理和技术、进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合理地规划应用系统架构,是保证城域网应用系统的完整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可持续性的关键。

目前,浦东新区教育网已开发的软件平台包括应用平台和应用支持平台两大类。应用平台包括:教育管理平台,包括师干训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等;教育培训平台,包括教师在线培训系统和教师研修社区平台等;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视频课例分析系统等。应用支持平台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和统一认证系统等。浦东教育城域网的应用平台的技术架构如图1模型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平台在整个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所处的核心位置和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它是其它所有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底层支撑平台,提供了统一认证、应用集成、数据交换、个性化门户和报表服务等功能。各应用平台根据基础平台提供的标准与规范设计开发,通过“接口”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应用、资源和数据的集成。

二、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效果,进行分步建设

在软件平台的建设方面,浦东新区采取了自主开发、产品定制、外包等多种形式,主要根据平台的业务需要、技术要求、用户条件、市场产品适用度等决定建设方式。

例如浦东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在建设初期,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比较迫切,亟需大量备课素材和教学课件,我们就购买了公司现成的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随着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对教学资源有了修改、评价、分级、分布的要求,因此,2003年我们与公司合作,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了功能更加完善、更易于使用的资源平台。2005年,根据上海课改和新教材的要求,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教材的课程目录和知识结构,而且教学资源平台支持资源拓展和个性定制,可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浦东教育城域网在建设初期,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资源和教育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应用培训。经过多年的建设完善,浦东教育城域网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应用平台的建设以2005年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2005年之前,主要特点是以购买和委托开发为主,平台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不能互通共享;2005年以后,平台之间进行了数据和应用两个方面的整合,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统一集成标准,完成了不同应用平台间的整合,实现了统一门户和应用集成。

不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从建设管理角度,教育城域网同时开展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都不宜过多,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要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操作人员易于接受的平台推行,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当然,急需的系统可以适当提前建设实施。同时,应用平台在开发时也要注重系统的易用性和扩展性要求。

三、重点建设应用支持平台,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教育城域网部署的多个应用系统必须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为这些平台提供数据交换和信息集成公共服务的应用支持平台,通常称之为基础平台。教育基础平台通过技术方式实现应用平台的集成,实现统一门户,共享数据信息,从而达到利用信息手段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建立一种“安全、可靠、自动、流程化的教育信息管理模式”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基础平台及其集成应用领域建立起一系列教育信息管理规范,并使之成为区域教育行业标准。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管理规范,除了技术层面上的协议和框架以外,还需要有和教育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的行业业务规范,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教育基础平台系统集成标准协议集由一系列互为支持的规范或协议构成,下层协议是建立上层协议的基础。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包含引用已成为工业标准的各种互联网协议,是系统远程互操作的最底层数据传输的基础。信息交换协议即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方法,如SOAP、远程对象调用等。WEB服务模型与体系架构是具体实现系统进化与互联的技术框架。这三项协议是标准协议集中的技术基础规范。

在这三项协议和模型基础之上的四个规范,属于教育业务规范,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系统自身特点和要求制定的。这四个规范是从技术层面保障教育应用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1.数据规范

数据规范规定了在教育基础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互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交换哪些数据,这些数据的编码与格式如何定义,通过什么方式传输和交换,以便于计算机能够实现自动交换。数据规范界定教育信息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数据模型,如教学资源属性规范、教学管理信息数据规范、网络课程信息规范、测试与管理信息数据规范等。每个数据元素都需要界定其名称、编码、约束条件、数据类型、长度等具体信息规范。教育基础平台数据规范是实现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对象在交换时使用XML表示,其语义模式包括五项元数据信息:(1)元素,对应于XML中的元素(element);(2)属性,对应于XML中的属性(attribute);(3)约束性,元素和属性在XML文档中出现的频度与取值范围要求;(4)类型,元素值和属性值的数据类型;(5)长度,元素值和属性值的精确长度或长度上限。

2.互操作规范

教育基础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规范,界定了不同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交换体系结构模型、数据交换操作定义、数据传递报文的定义、系统间的权限控制、安全性控制等,其目的在于定义与平台无关、与应用程序无关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及与应用程序无关的信息交换机制,使得教育基础平台利用一致、标准的操作与客户机界面存取、解释和显示数据。

3.业务互操作模型规范

教育基础平台业务互操作模型规范负责界定与各个应用系统基本业务的互操作过程和流程,它从具体应用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实际、优化的教育业务模式,界定一些典型的基于教育基础平台之上的服务功能与业务流程,使不同的教育应用系统服务相互操作的流程规范化,为系统互操作和数据交换提供流程指导。业务互操作模型规范是建立在互操作规范基础上的,利用互操作规范提供的交换、互动实现方式,实现具体业务模式整合与互操作,是面向具体教学和管理业务模型更高层次的规范。

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系统层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级系统的数据共享,例如学籍系统提供基本的学生信息,学生质量监测系统中要使用这些学生数据,我们将其简称为横向互联。另一类型是不同级别的系统上传和下报数据,如教育基础平台向集成的各应用系统发送注册用户及权限等信息,我们将其简称为纵向互联。通过这两种分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设计数据交换的操作方式。

4.Web服务开发工作规范

Web服务是一种互联网服务协议,采用XML作为基本标记语言,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作为互操作协议,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作为服务描述语言,通过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 Integration)可以把服务注册到互联网以便搜索,使更多的用户使用其服务。

基于Web服务的教育基础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型主要包括代理中转模型和直接查找绑定模型两种。前一种模型用于数量较少、相互之间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系统的互操作,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将权限控制和安全处理都交由服务代理统一完成,而缺点是当服务过多时,这种统一管理的机制会让服务代理的管理工作过于繁重。后一种模型用于数量庞大、相互间较分散的应用系统的互操作,如多个学校应用系统的互操作,这种模型适于数量庞大的复杂环境下的系统互操作。

无论基于何种数据交换模型,以URL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的Web服务都必须关注其安全机制,以避免未授权的访问、恶意的欺骗和攻击等。保障Web服务安全性的机制包括基于数字签名的身份验证、消息级和传输级的数据加密,我们有必要基于这些技术梳理出用于教育基础平台与各应用系统间互操作的身份验证和加密规范。

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优化业务系统功能

把所有的教育城域网应用平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功能可划分为基础服务功能和业务处理(部门业务)功能。

1.基础服务功能

基础服务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不同的平台存在共有数据和私有数据。实现基础数据集的标准化和数据的标准化,必须统一数据集标准与代码标准。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都要采取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在以后要开发的平台中必须严格执行。

(2)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与全局权限管理,保证区域内所有应用平台实现应用集成和统一登录,使用户能够很方便地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即时切换。需要注意的是,权限管理应支持集中授权和分布授权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3)在数据共享和统一认证的基础上实现统一门户,由统一的“个人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一站式服务,提高所有应用平台的易用性和灵活性。

以上的基础性功能是应用系统整合和集成的保障,是技术部门负责的任务。

2.业务处理功能

业务处理功能是为解决具体工作业务所开发的,并有具体业务部门使用和管理系统平台,如培训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由于这些平台是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而设计的,每个系统都会有特定的功能要求,并且会有发展性功能变化,所以这些平台的功能有负责具体工作的业务部门进行需求分析,在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时要关注以下方面:

(1)业务处理系统能够满足跨部门、跨系统的全局性业务需求,解决全局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需求,支持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不同要求。(2)平台设计要整合现有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在满足现有业务的前提下,使网络环境下的使用流程更优化,更简化。(3)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各业务部门保持数据统一,平台应具有良好功能及性能的可扩展性,以避免需求发生变化时,因功能扩展增加成本和延长建设周期。

五、开发前期明确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避免目标达成度不一致

应用平台建设在规划阶段所预想的目标往往是概念性、抽象性的。管理层往往关注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平台开发者大多为技术公司,关注的是技术实现方法。这就需要平台用户和开发方之间进行仔细的沟通,密切合作,进行认真细致的需求调研,让开发人员能够从平台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使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要完全满足功能要求,也要兼顾流程和操作界面,以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反复。

在平台设计之初,管理人员往往会有“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想法,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往往会持续提出一些新的需求。项目需求界限不明确,目标不断扩大,很可能导致开发周期的不可控。由此造成开发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和成本,从而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影响平台完成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项目管理者要在前期确定清晰合理的需求范围,避免在项目实施后期发生较大的变更。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用户会觉得原来开发的平台已经“落后”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应用平台必须有配套的升级和维护经费,在必要时用于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

六、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进行过程监控,降低项目风险

浦东教育网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特别注重项目的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每个应用平台项目除了项目组负责开发和推广工作,还专门设立了项目管理组。项目管理组的人员由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同时还外聘了技术监理公司做咨询服务。项目管理组负责对开发公司、项目组进行过程监控并进行项目过程的动态反馈。项目管理组以例会的形式进行进度控制、需求论证、风险提示、阶段报告,特别是针对在项目开发阶段出现的问题,项目管理组通过研究和论证,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些年来,我们在项目管理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项目过程的规范性,提高了项目的可控性,保证了项目的目标达成度,保障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隐患。

信息技术已深入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城域网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各地区的教育城域网应用存在共性和个性化特征,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观点,是浦东教育网应用平台建设过程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如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域网络应用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服务,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石磊.教育城域网:重在应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11-6 (Z11).

[2]金启明.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5.

9.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简介 篇九

市中中心小学实践基地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好课程计划。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效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2013年3月,办事处教委依托我校土地资源,建设了具有规模效应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占地2.15亩,结合当地农业结构特征,以种植蔬菜、农作物为主,按照“实践增本领、劳动长才智”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10.劳动基地实践活动作文 篇十

5月12日,我校二、四年级全体同学去劳动基地学习一天。大家都大有收获。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做的是艺术插花;我们四年级做的是木工制作—欢乐转盘。

第一节课,老师首先进行对第一步骤的细致讲解与耐心演示,同学们也兴致勃勃仔细地听着,生怕落掉一个字。然后,我们便自己动手制作起来,当然,每个同学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完成,途中经常遇到点小麻烦。如果遇到“拦路虎”,大家便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掉它,如果真的无能为力,那我们就会去请教周围的同学或讲台上的老师。第二节课,我们又上了辅课,制作小珠人,大部分同学靠自己灵巧的双手编制成功了小珠人。小珠人模样多种多样,活像一个安静的小精灵。到了下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作品,那样子真好看:朴素的转盘衬托着四个小巧玲珑的吊篮,按一下转盘上的开关,吊篮便缓缓地转动起来,多么美丽呀!时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愉快的一天很快过去了。大家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到家长那里去炫耀,感到自豪与骄傲,一股成就感涌上心头······

我喜欢劳动实践基地:在这里,我们敢于动手,勤于动脑;在这里,我们克服困

11.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微型视频案例;案例教学;教育研习;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72-04

一、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推广到医学教育,扬名于商学院的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是将具矛盾冲突的真实问题以案例形式——以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情景带到课堂,以便学习者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有以下特征:案例选择上,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其中存在无可回避的争议与冲突,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知识来源上,主要产生于生生、师生间的分析与讨论,“30%来源于教师、70%来源于同学”[2];知识性质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无结论的课堂,训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案例,课中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斯皮罗将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与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前者在概念、规则与原理上具有相对严密的层次性,后者则复杂而不规则[3],在结构上不可预见,要求参与者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案例教学是处理这类知识的一种“高级学习”方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良构领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4],在数字视频技术发展之后,形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独特的案例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视频案例研究”,后者由“现场观摩课”发展而来,以视频代替现场教学,为研修活动提供时空便利,也使原本转瞬即逝的教学事件得以停留与回放,促进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确切地说,视频案例研究的对象是课例而非案例。在分析方法上倾向于由整体到细节的全面展开。因此,视频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观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不同,研究者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三种途径。[5]理智取向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通过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应用理论,就可转化为良好的实践。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则认为构成教师知识的,除外部给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育实践的“行动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赖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并且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然而,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意图与社会习性、历史、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却无法通过诸如理论学习般的简单“传授”获得。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也会通过他人学习,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受到所在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认同。

理论假设直接影响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在持理智取向的研究者看来,教师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桥梁,因此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能反映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反映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案例教学就没有意义。然而问题在于,教育理论目前为止并不能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用托尼·比彻的话讲,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件满是补丁的破衣裳”[7],现有理论可能仅是学科知识这座冰山的水面部分。再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8],与理论并不存在着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这种本身不完善、不具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案例教学,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是会把可能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排除在外,只有那些与现有理论有对应关系的才能被选入;其次是认为案例学习就是对理论的解释过程,而不是从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储备,认为知识全部可由案例教学这一形式得来,造成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基础,许多原理甚至用讲授方式反而更为高效,这方面经验已经有研究者做了总结[2]。

二、教师教育案例编制

1.从文本案例到视频案例

案例教学的开展有赖于高质量案例库的支撑。首先在案例选材上,要求事件真实,事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冲突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在于案例撰写,这被认为是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2],不仅在于撰写人的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更需要撰写人在秉持中立的同时还要恰当表达矛盾双方的观点。哈佛大学商学院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绝大部分都由专业人员编制,每个案例的编制费用高达1.5~5万美元。除了案例质量的要求,为特定内容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总量需要足够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还存在案例时效性丧失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做法是许多案例存在A、B、C等若干版本,这是不断更新的结果。

案例库建设的困难阻碍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案例撰写人专业水准的依赖,因为视频以镜头而非撰写人“眼睛”表述问题,相对更接近于客观,而将分析问题的视角交还给使用者。文本案例撰写中,尽管要求作者秉持中立立场,仍难免受撰写人价值观、知识背景等选择性影响,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而丢失一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要形象、生动、准确地描述一个场景是很难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并且,即使授课教师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一个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将教师的语言还原为场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视频不仅能展现更为客观的问题情境,也能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视频极大地减小了案例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使得教师甚至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案例开发中。

2.视频案例的微型化

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对象有较高的要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不涉及本科阶段的教学,对于MBA学生而言,已经普遍具有工作经验,部分人甚至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同学可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9]。有学者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论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10],其问题一是在于学生对“确定性思维”的习惯性追求,认为案例教学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对相对思维、复杂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难以接受;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致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也难以深入地开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在课前研读案例、阅读材料、准备方案,而不止于课堂时间。以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需要花费4~6小时的准备时间[10]。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繁重,通常会同时修习多门课程,以案例教学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案例教学究竟是否适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案例有微型化发展的趋势,微型案例是相对于复杂的综合案例而言的,通常只包含单个问题,内容短小但结构完整,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11][12]微型案例为本科阶段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精简的体量,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研读,甚至只需在课内完成准备工作,不占用额外时间;同时,微型案例强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深入。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建设机制

1.实践教学过程——微型视频案例的来源

微型视频案例在师范生培养中既作为例证材料,也为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直观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案例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优秀案例,通常来自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实习案例,来源于师范生培养教育实习、研习与微格教学训练等过程,授课者教学水平尚在较低发展层次,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甚至问题众多。然而,实习案例对师范生培养却具有特殊价值,相似的经历与发展轨迹,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反映的问题,是学习者同样容易遭遇的,就连案例中的错误,后来者也是那么相似。另一方面,案例中所能达到的优秀水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以师范生现有起点,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也即发展目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实习案例的价值得以发挥并非易事,“有用”信息总是淹没于庞杂的原始视频之中。事实上,潜在地包含有用信息的视频并不缺乏,如本研究所在学校为师范生教育实习配备便携式数字摄像机,供拍摄实习课堂与指导教师教学视频,加上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实习实训视频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这些视频重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冗长,视频媒体本身线性的技术特征使之无法通过检索等方式快速定位,也即无法快速地从视频中找到所关注信息。使用者必须看完整个视频,或者漫无头绪地快进、拉动进度条,才能找到重点,这使他们失去耐心。也有教师从中选择典型事例,剪成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所用,但所提取的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开展案例教学所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微型案例编写机制,由实习生作为编制者,在不影响甚至能够提高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完成微型视频案例的编制。

2.教育研习——从课堂中心到问题中心

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微格训练与实习,近年,包括本研究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师范院校加设了“教育研习”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提升实习效果,培养未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习紧接着实习在大学校内集中开展,以教育实习期间摄制的视频为媒介开展反思活动,指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研讨与总结,不进行讲授,活动方式主要参照职后教师“视频案例研究”模式,每堂课安排一位实习生展示课例,先由实习生简要介绍课例设计思路、授课效果及反思,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围绕课例开展讨论。[13]然而这种方式没有达到“研习”的初衷,尽管实习生自我感受颇多,但大而全的课例分析方式,受制于实习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职后教师来源于丰富经验的敏感性,师范生通常难以找到要害问题,课堂交流易陷入同多异少的模式化,难以引发深入讨论。

因此,有必要调整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模式,变“视频案例研究”为以微型视频为媒介的案例教学模式,变“课堂中心”为“问题中心”——要求师范生选取自身教学、管理或自我发展中问题为研习内容。围绕着问题,要求预先编制成微型案例,案例以视频为主要媒介,长度通常15分钟以内。以问题为中心的微型案例教学,不仅使问题得以聚焦,讨论容易深入;也节约了案例阅读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同时,案例编制过程本身更是一种“高级学习”,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增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师范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理解,总结自身从见习时的“看”、微格教学中的“练”到实习时的“做”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也正是“研习”的目标所在。

由此,在教育研习课程中,通过师范生编制、指导教师筛选,并以“分数”形式表现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了学生编制、教师审核的微型视频案例编写机制。尽管由教师编制的案例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但成本的高昂使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这是一种编制教师教育微型视频案例经济、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采集,以不影响课程、甚至提高课程效果为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开展。若以牺牲实践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投入为代价,既违教育伦理,实践中也难以操作。除了以上案例编制机制,也需对整个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达成。

3.网络支撑平台与技术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微型视频案例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提取,以改进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增加师生负担为前提,使案例采集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副产品”,过程如图所示。纵向上为教育见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四个阶段,前三阶段是案例素材的来源,其中以教育实习为主,此时实习生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课堂,充斥着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实践感”形成的时期,在教育研习环节编制与加工案例,最终形成案例库。横向上分别由实施措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资源存储与案例提取提供支持。

建立贯通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网络平台,注重案例资源与过程数据的保存。当前师范院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设施,如数字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学远程观摩系统以及数字摄像机等,为数字案例资源采集提供了条件。然而,产生于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资源,分散保存于教师、学生或系统,“过期清空”。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作为案例采集的载体,也是个体发展、过程性评价的数据仓库。

以视频为微型案例主要介质,减少了对案例编制者经验的依赖,对视频表现与处理技术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系统的技术与案例编制培训成为必要。培训主要始于教育实习前期,通过“实习动员大会”、“组长培训”、“实习试讲”分层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面向全体实习生,阐述教育实习与研习的意义、总体安排与要求;组长培训专门针对实习组长,就教学视频拍摄、摄像机维护、视频处理、网络平台使用等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培训;实习试讲期间,除开展学科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也对实习期间的资源储备提出要求,为研习做好准备。近年技术影响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上升的趋势,由以往的边缘性地位——使用了可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不使用也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发展成为基础性地位——不使用这些媒体将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习活动。这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尤其是视频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视频表达教学信息。技能层次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但视频表现手法则建立在长期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幸而这种能力对于许多同学已不再陌生,因为用图文、视频表达思想与情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可得的手机使得这种活动甚至不再一定需要专门的影像设备。我们建议在师范生培养早期,如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就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14]。

四、结束语

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别于理论性知识,除需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组织文化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反思能力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5]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学经验缺乏的职前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来自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微型视频案例,其所反映的问题位于职前教师“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发展轨迹与经历使他们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微型化的体量则使得这种教学活动适合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建立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应该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两种手段,通过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制作、指导教师审核的方式,形成科学、生态的案例采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微型视频案例的形成是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实施的一种“副产品”,案例的采集要有助于实践环节本身教学效果的提高,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伦理、利益等各方面的障碍,得到来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支持。微型视频案例制作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是职前教师日后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微型视频案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或职前教师自助学习得到再次应用,使得后来者能借助于前人经验学习,前人经历将对后人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者所述的职前教师培养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2]史美兰. 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1-66.

[4]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29-33.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等译.学习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鲍银霞,孔企平.舒尔曼案例教学思想评析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2(7): 15-18.

[9]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89-91.

[10]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7):60-72.

[11]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12]师平.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4(10):78-82.

[13]教育部办公厅.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N].教育部简报,2012(11):1-4.

[14]沈夏林,周跃良,张振新.混合编队教育实习中的远程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65-69.

[15]潘丽芳.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十二

铁心桥街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南部,地处南京市南郊风景区,宁丹路南北纵贯,秦淮新河东西横穿,辖区2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 万多人,辖9 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街道致力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五个文明”同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类教育共同发展,而开展好社区教育则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铁心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探索终身教育,为打造学习型街道开展了努力和实践。

1 健全组织机构,政策保障有力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保障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街道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部门参与规划、协调、管理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领导全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由社会事务科科长任主任、社区教育中心主任任副主任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各社区(村)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首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街道、社区两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落实指导、督促检查。

将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成多个阵地的结合体。党校、成校、青年政治科技学校、燎校、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辅导站、市民学校集中挂牌,一块牌子,多个阵地。

2 加大经费投入,物质保障充分

通过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政府按常住人口人均2 元以上的标准拨付经费外,另外还提供考核基金,提供活动经费。社区教育中心坚持办学,创造经济效益,用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的服务功能,街道坚持“四独立”原则来建设中心。在原有6.57 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韩府山庄0.63 亩的新校区。2007 年7 月,街道统一部署,开辟了春江新城新校区,将劳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政等部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政务受理、教育培训、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这也使得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总面积增加到2596 平方米,其中有专用教室11 个,图书室2 间,图书总计8200 册以上;中心计算机室,配备了32 台电脑;另有棋牌室、健身室。2008 年8 月,街道又投入资金,为中心配备了包括6 台电脑、1 台液晶投影仪、1 部电动幕布在内的电子图书阅览设备,提高了中心硬件条件,满足居民的培训需求。

3 整合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3.1 开展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

多年来,社区教育中心的党校阵地始终在发挥作用,每年的理论学习、干部辅导、政策宣传、党员冬训都能如期完成。通过集中培训、轮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提高了政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2 积极开展学历教育。

3.2.1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中心充分利用燎原学校这块阵地,与南京电大合作,开办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截至目前,已开办了17 届,8 年间近千名学员就读,其中508 人目前已顺利毕业。

3.2.2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中心依托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成教院开展本科段学历教育,50 多名学员中已有30 人顺利毕业。

3.3 开展农村致富骨干培训。

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花卉养殖、蔬菜种植、“农家乐”餐饮、家庭养殖培训班,帮助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3.4 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每年积极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对本地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富余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岗位与实用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每年的培训量超万人。

3.5 开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

为了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各社区学校、辖区内拥有资源的驻地单位之间都实现了资源共享,将之有序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了90%以上,使得本地居民能够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利用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举办书法、绘画、戏曲、气功、太极、球类等训练与比赛活动。中心还积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成立了铁心艺术团,开展艺术培训,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3.6 开展老年教育。

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社区教育中心积极为老年朋友开辟了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举办中老年舞蹈、书法、绘画、戏曲、气功、太极等相关活动,以及开设健康讲座、老年人常见病咨询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3.7 开展青少年校外辅导教育。

社区教育中心还开展了红色夏令营、红色故事会、暑期青少年书画、作品展、科技参观、少儿校外文化补习班、少儿舞蹈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法制、科技、环保等教育。青少年校外辅导在社区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本地区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3.8 开展科普、卫生、法制、计生教育。

中心长期以来与经济科、卫生院、司法所、计生等部门联合,对各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卫生、法制、计划生育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现场咨询、月服务活动等形式,逐步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科学、科技、法制、卫生、计生知识,使村民们懂得法律,学会科学工作,学会科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3.9 开展外来人口教育。

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安监办等部门对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进行《劳动法》《刑法》《暂住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深入各地掌握流动人口情况,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广场民工维权咨询”“送电影进工地”等活动,帮助他们排解、释放不良情绪,促进稳定和谐。

4 创新办学模式,社区教育成果显著

通过共同努力,目前,金牛湖街道具有区域特点、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格局已经形成。社区教育工作每年都有新举措:2005 年,启动了“全民文化,健身月月行”工程计划;2006 年,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教育工程;2007 年,启动实施社区教育“4·12”工程计划;2008 年,启动了青少年校外教育计划;2009 年,启动了老年大学筹办计划;2010 年,开始了会计继续教育培训;2011 年,开展了物业管理与特种行业培训;2012 年,积极打造社工系列培训计划;2013 年,着手打造“小手拉大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品牌工作;2014 年,成立铁心艺术团,打造艺术教育活动品牌。这些新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较大的社会效应,赢得了居民的普遍赞誉。

不仅如此,还开发了电脑、插花、摄影3 项课程资源,组织编写了《社区教育掠影》《铁心人文知识简介》《社区简报》《铁心文史》等一批满足居民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知识读本、宣传材料,并免费向居民发放。

13.实践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走进科普基地,就看见了西北面的一块大石头。我仔细打量着这块石头,它上面比下面宽,看上去真像一个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石头上刻着两竖行鲜红的字:“共建创新路,科普育后人,”每一个字都有我一个巴掌那么大。据说这可是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题的词,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讲解员带着我们来到了主题石后面的几块化石和主题墙。竹叶矿表面有着许多竹叶状;闪锡矿的一面是不规则的凹凸型,表面上似布满了许多碎珍珠。讲解员走向主题墙,简介了主题标志、基地简介和基岩标分布图。然后,我们便看见了一块叠层石,它产自徐州,来自远古时代,距今有七亿年,真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北边的是一座六角亭。青灰色的瓦,棕红色的柱子。亭子上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亭子下面的是用几块玻璃罩着的是我校远近闻名的马杭基岩标,一根不锈钢标杆渗入地下183.54米,直接打在岩层上,他可以监测地面沉降,因为人类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地很厉害,我强烈的向大家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目前只能依赖它生存,我们一定要节约水资源。这个价呢系统,和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联网,与北斗一号卫星相对连接,可以实时采集数据。

走过六角亭,我们走向东边的科普馆,看到了原始地球是由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地球的层圈结构是: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看到了灰色的砂岩;晶莹剔透的金刚石;闪耀着紫色光泽的孔雀石;青绿色的石英石等等。不经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还了解了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其中侏罗纪和白垩纪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起初人是由普罗猿一直进化到了现代人。

1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十四

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是我国当前教育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教育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新形势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我国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 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 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 (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 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 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 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 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 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新形势下的水利事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能力、实践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内容单薄、方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 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 产学研结合不密切, 实践教学只停在“学”上, 基本脱离科研和生产, 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

3) 除了认识实习之外, 其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都是虚拟工程项目, 缺乏真真的实践生产平台;

4)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尚待加强。

这些问题使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深度不够, 专业技能的提升效率不高, 创新意识的熏陶氛围不浓, 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难以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

3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3.1 主要目标

面向当前教育战略目标、着眼未来水利发展事业、响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以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 切实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与社会企业共同研究、规划、构建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3.1.1 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基地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熏陶的同时, 将突出培养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 并通过和企业“零距离”接触, 实现对学生自信心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 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的有机结合, 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3.1.2 科研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科研能力、人才队伍优势, 吸引校外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作为基地兼职专家, 组成综合性科研队伍。以企业承担的水利工程项目为依托, 共同立项研究、开发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

3.1.3 社会化服务目标

以综合教学实习基地为平台, 积极利用由学校教授、专家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技术队伍和科研、教学实验室优势, 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多方位开展社会化咨询服务,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2 主要原则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 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担负着教学科研、创新实践、服务社会等多项任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充分彰显模块化、系统化、动态化和双赢化原则。

3.2.1 模块化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的特点、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思想以及市场需求, 实践基地分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四个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用于解决对应人才培养的特定能力。

3.2.2 系统化

基地各功能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共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两个模块的实践学习。

3.2.3 动态化

实践基地教学模块及环节是根据实际的人才培养需求设置的, 鉴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本身的动态性, 决定了实践教学基地相关模块在总体框架不作大幅调整的情况下, 根据需要和现状随时作出更新和扩充。

3.2.4 双赢化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实现校企合作, 一方面学校利用企业项目, 培养造就了创新意识浓、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师资和实验室从事生产实践,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工作质量, 从而实现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目的。

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4.1 基地组成结构框架 (如图1所示)

注:虚线部分视工程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4.2 模块功能及主要实践教学内容

4.2.1 管理模块

动能:主要用于认识实习, 解决学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工程枢纽组成、各种枢纽建筑物形态及功能的感性认识。

主要教学内容:1) 以黄河上游 (龙青段) 刘家峡水电站、小峡水电站、大峡水电站、乌金峡水电站等水利工程为教学场所, 结合龙羊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等其他水利工程, 学习流域水能水资源规划、水库调节运行原理及方式;2) 通过以上水利工程, 认识水利枢纽各种建筑物的形态、结构, 学习各种建筑物在枢纽中的功能以及水利工程枢纽布置的原则。

4.2.2 施工模块和监理模块

功能:主要用于生产实习和大学生科研训练, 施工模块也可用于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施工或监理工作, 亲历施工过程, 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

主要教学内容:1) 通过生产实践, 学习和体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和监理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2) 在从事施工或监理的工作中, 学习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导流的原理和方法;3) 通过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工艺过程, 提高对建筑物的感性认识;4) 通过实践学习, 较熟练的掌握水利工程测量放线、土石方和混凝土施工技术, 并能够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从事一定的施工生产;5) 参与疑难施工技术方案的研究。

4.2.3 设计模块

功能:主要用于毕业设计, 学生在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 参与工程项目设计, 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制定技术方案。

主要教学内容 (根据基地承担的工程项目, 分6个方向进行实践教学和生产) :1) 水利水能规划, 包括水文分析、水利动能计算、工程参数选择、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等;2) 混凝土拱坝设计, 包括洪水调节计算、坝址选择、枢纽建筑物布置、拱坝形态和剖面设计、拱坝结构和稳定验算、坝肩和坝基处理、坝内泄水孔设计等;3)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 包括洪水调节计算、坝型选择及枢纽建筑物布置、非溢流坝段设计、溢流坝段设计、结构和稳定验算、坝肩和坝基处理等;4) 土石坝设计, 包括洪水调节计算、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大坝设计、泄水建筑物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5) 水电站建筑物设计, 包括挡水和泄水建筑物设计、引水和进水建筑物设计、平水建筑物设计、厂房枢纽建筑物设计等;6) 渠系建筑物设计, 包括渠首布置、渠系规划、水闸设计、渡槽等典型建筑物设计。

4.2.4 模块组合及教学历时

组合一:管理模块 (2周) +施工模块 (4周) +设计模块 (25周) 。

组合二:管理模块 (2周) +监理模块 (4周) +设计模块 (25周) 。

组合三:管理模块 (2周) +施工模块 (2周) +施工模块 (25周) 。

4.2.5 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运行方式

管理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和暑假进行, 为期2周, 该模块教学以认识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以30~40人为一组, 参观3~4个已建成典型水利工程, 认识水利枢纽的整体布置, 初步了解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的方式, 了解实习工程 (包括所在流域) 的基本情况 (1天) ;第二阶段工程实地参观学习, 由带队指导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 (7天) ;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 (2天) 。

施工模块和监理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末和暑假进行, 以生产实习列入教学计划, 为期4周, 学生以5~10人为一组, 在1个在建典型水利工程参加施工生产或施工监理工作。通过系统识图和在生产中亲自接触施工工艺过程, 提升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听讲座、阅读设计图纸和有关文献, 认识工程并明确生产任务和工作要点 (3天) ;第二阶段工程实地从事施工或监理工作, 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参加某一分部工程的施工或监理, 培养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1天) ;第三阶段学生汇编实习报告 (4天) 。

施工模块也可继续延伸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即学生结束生产实习后, 回学校修完剩余课程 (约16周) , 再回到基地参加施工, 在施工中完成毕业设计。

设计模块:安排在第七学期16周后及第八学期进行, 为期25周, 本模块有两种运行方式。方式一学生以20~30人为一组, 派到实践基地 (设计院) 参加工程设计, 设计院根据生产需要, 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 由项目负责人担任指导老师, 指导设计工作, 同时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设计;方式二设计院将设计项目的部分工作委托到学校, 由老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程设计, 同时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设计。

4.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 将促使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主要从以下三种途径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 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 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的的中青年教师, 充实现有教师队伍;

2) 对现有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统筹, 明确专业方向, 分批次派往国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实践学习, 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素养;

3) 聘请基地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指导, 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4.4 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二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校企联合, 优势互补, 加快科研工作步伐。利用基地综合优势, 共同立项、研究、开发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 攻克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不断追踪市场需求, 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多渠道全方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是教学实践基地科研工作中的核心。

基地的建设将为校企合作和交流构建广阔的平台, 依此不断开发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 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同时,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今后将在水工模型试验、水工疑难施工技术等多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通过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实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实现科研成果向成产力的转换。

4.5 社会化服务

高等学校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场所, 在肩负人才培养的同时, 有义务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践教学基地是沟通高校与社会的纽带, 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是科技服务社会的窗口。教学实践基地将优化组合校内外高水平的科研力量, 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多方位开展社会化咨询服务, 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5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尚需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对水利水电工程人才的需求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思想都重实践、重创新、重应用, 高校在教育培养中注重“产、学、研”结合是大势所趋。因此, 在教学安排上将突出综合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真真突破实验仅仅是理论验证的观念, 具体内容包括:

1) 探索修订教学计划,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2)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 构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尝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 而其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公选课采用特定网络平台, 通过视频教学完成, 以便为综合实践教学赢得时间。

6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地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产学研”实践基地教学贯彻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思想, 践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地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在甘肃农业大学2008-2009、2009-2010两学年的教学运行中, 成功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近三年十几名同学成功考入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等名校深造,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到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朱正伟, 刘东燕, 何敏.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2 (2) :74-76.

上一篇:水质分析仪使用报告下一篇:对公司老板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