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2024-10-22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12篇)

1.《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篇一

【注】①骫(wěi):弯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

食:供养

B.羞行乞而憎自取

羞:使……羞

C.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宁:安宁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宣孟曰:“而名为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先君之庙在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若自在危厄之中/王曰:“若是其甚与?”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戳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5分)

(2)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5分)

参考答案

9. B(羞:以……为羞)

10. D(动词,像,好像。A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我。B代词,你的;连词,表递进。 C代词,那里;语气词,可译为“啊”)

11.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12. A(“钱财”之说不全面,文中无“ 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

13.(1)(他)反/转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问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点词语:反、走、何以、斗、遂)

(2)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只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重点词语:说、听、任、所说、说者)

参考译文: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 jì国都绛jiàng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赵宣孟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 ”赵宣孟说:“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过了二年,晋灵公想杀死赵宣孟,在房中埋伏了兵士,等待赵宣孟到来。灵公于是请赵宣孟饮酒,赵宣孟知道了灵公的意图,酒喝到一半就走了出去。灵公命令房中的士兵赶快追上去杀死他。有一个人追得很快,先追到赵宣孟跟前,说:“喂,您快上车逃走,我愿为您回去拼命。”赵宣孟说:“你名字叫什么?” 他反身快跑回答说;“问名字干什么?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灵公的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啊!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康。”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广泛地寻找,就不会失掉了。

孟尝君在薛的时候,楚国人攻打薛。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去,返回的时候,经过薛。孟尝君让人以礼相待并亲自到郊外送他,对他说:“楚国人攻打薛,如果先生您不为此担忧,我将没有办法再侍奉您了。”淳于髡说;“我遵命了。”到了齐国,禀报完毕,齐王说:“到楚国见到了什么?”淳于髡回答说:“楚国很贪婪,薛也不自量力。”齐王说;“说的什么意思?”淳于髡回答:“薛不自量力,给齐先王立了宗庙。楚国贪婪而攻打薛,薛的宗庙必定危险。所以说薛不自量力,楚国也太贪婪。”齐王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在那里呢!”于是赶快派兵援救薛,因此薛才得以保全。所以善于劝说的人,陈述形势,讲述主张,看到别人危急,就像自己处于危难之中,这样,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极力劝说就鄙陋了。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

2.吕氏校长 历城春秋 篇二

历城的冬夜,北国的寒风张狂肆虐。学校宿舍里几个男孩一边哆嗦一边“卧谈”。

“我盖了三层被子,脚还是两根冰棒,好冷呀!”“怎么办呀,这样下去,咱该给冻死了。”“要不,咱给强哥反映反映?”

漆黑中,一个平时被叫做“老大”的孩子正义凛然地拿出了手机,发短信跟“强哥”交流了起来。剩下的男孩抓紧被子,边竖着耳朵听动静,边迫不及待问“强哥说啥?”

老大“哒”一声关掉手机,神气得不行:“强哥叫咱们先睡,这个问题他会想办法的。”

几个孩子拥着一份寒冷中的期冀渐渐入梦。

第二年冬天,所有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

这几个男孩都是济南历城二职专的学生,而他们口里的“强哥”就是历城二职专的校长——吕学强。用手机短信和学生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也反作用于学校建设,这算是吕学强这位“80后”校长在学校管理举措上的首创。当然,执校四年,将历城二职专从落寞惨淡引向欣荣发展,“强哥”的制胜奇招绝非仅止于此。

你别无选择

2008年8月29日,吕学强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因为自己的人生轨迹至此折转。那时他还是历城区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刚从震乱痛伤的汶川接护一批学生回来。

教育局开会,他就安安分分地端坐聆听,当领导在发言中提到“任命吕学强为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专校长”时,不知是否汶川之行带给他的惊惶疲惫尚未平息,他竟半天没有反应,直到身边的同事一再推搡提醒,他才慌乱地站起身,对着周围领导示以尴尬的微笑。

待到吕学强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捋清之后,“请辞不做”是他的第一个想法,因为这是绝对的明智选择:

其一,历城二职专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的工业经济潮短暂地“热”了一把之后,就一直处于冷寂的边缘,师资弱、环境差、生源短、关系杂。

其二,吕学强当时只有28岁,在教育局工作颇得同事信服领导赏识,自己也很享受带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做事的状态,快乐而有前途。但自己这样年纪轻轻,如果要去一个几乎“龙潭虎穴”的学校,管理那帮早已刀枪不入的老教师和快要上天入地的野孩子,如何招架?

这校长当不得!但领导只有一句话:你年轻,你不当谁当?

当天下午,吕学强就被教育局的领导推到了历城二职专大会议室的讲台上。在场的老师们多少有些傻眼:这么个小伙子就是我们的新校长?

这个别无选择的校长就此已成定局。

潜伏

吕学强告诉记者,最后学校能成功地转变,自己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性格里有一股劲儿,做一件事就把一件事做好的劲儿,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劲儿。

在历城二职专担任校长的第一学期,吕学强说自己没干什么正事,就只是演着正在热播的连续剧“潜伏”。

潜伏才能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

汽修实训室里,王老师正在清理东西,准备锁门。吕学强乐呵呵走进来。“老王等会,我来看看。”老王有点慌张,殷勤地不住应承。吕学强发现很多机子都是坏的,有的还生锈了,问老王是怎么回事。老王有些支吾。吕学强拍拍他的肩,有什么情况说给我听吧,不怕问题大,就怕瞒着,瞒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学校就毁了。老王叹了口气……

就这样,跟老教师“拉呱”,了解学校的教育生态,理解老师们的心理状态和形成因素。偷溜进教室听课,观察老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分析总结他们的弊病。和学生及家长聊天,听他们谈对学校的看法和期望……

通过大半学期的调查,吕学强把清了历城二职专的“病脉”:往高处说是学校缺乏教育理念,老师缺乏发展方向,学生缺乏人生信心:说实在点就是风气不正,缺人情味。

迷途星光

和为根基,爱为灵魂。吕学强一直认为改变学校人心温度是改变学校整个风气,最终让学校获得发展的前提。

新学期开始,学校的老师们人人都收到一份神秘礼物,打开盒子一看,不觉讶异:一瓶鞋油,一把梳子,一面小镜子——以往很多老师在穿着形象上极为随意甚至邋遢,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好示范。老师们领会了校长的关心和用心,以后便注意在着装仪态上“为人师表”。

学校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冷漠恶劣,见面形同陌路,背后闲话脏话。吕学强带头向每一个见面的学生、老师主动问好,一开始很多人都感到可笑或尴尬,但渐渐地有学生老师开始模仿,一年下来,配合“和爱”文化的渗透,学校人际关系变得舒畅和睦。

一件事情让吕学强触动很深。

他无意中翻看学生周记,发现内容不是秋天黑夜就是离别哀伤,基调悲凉。中职学生大多是所谓“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不是按通常标准来看“智力迟钝”,就是“问题少年”。心理往往自卑、叛逆、冷漠、绝望。

“四心育人”德育管理机制是一种努力,希图用爱将孩子心灵的茧剥开。吕学强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微笑面对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做朋友;班级管理实行专职班主任亲情化管理……

很多老师习惯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与学生相对立的教师姿态,一时很难转变,吕学强就做给老师们看:和学生称兄道弟“拉呱”;和学生一起打篮球,体力不支时认输受罚;遇到上课捣乱的学生偷偷提醒,并和他达成好好学习就保证不告诉班主任的“秘密承诺”;开通“校长在线”短信通道,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心声,为他们解决问题……老师们慢慢跟着学,放下“先生”架子以后,突然觉得很轻松,孩子们不再是天兵神将牛鬼蛇神,再皮再野不过是个孩子。

学生把心打开了,还没有把人生打开,因为缺乏建设人生大厦的基石——自信。

“校园满天星”文化活动是吕学强一个用心良苦的愿望,他带领老师们几乎拿着放大镜在这群曾经被社会和自己放弃了的孩子身上找闪光点:歌唱之星、技能之星、勤学之星,甚至踢毽子之星、洗衣服之星……

nlc202309021300

一次颁奖典礼结束后,有位家长打电话给吕学强,几乎哭了半个小时,他言语笨拙,大致意思是以前每次被老师叫到学校都是批评孩子,这是第一次例外。

“双百方针”

学校学为本。

吕学强“偷听”一个老师讲课,发现老师教学刻板僵硬,底下学生三分之二在打瞌睡。有点憋不住火,冲进去把老师请到一边自己上起来——他在进教育局前当过老师,什么课都教,课堂有声有色,学生也来了精神。

这种情况在学校里不少见,也成为了吕学强的一块心病,直到他琢磨出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就是要把课堂弄得有趣,让孩子们喜欢、感兴趣,我要看到他们在教室里是切切实实学习而不是打瞌睡。”

校长“诏令”一下,老师们心领神会以后也都开始想方设法创新课堂。开头很难,但几经试验打磨之后,教学改革居然小有所成,老师们总结出了诸如“四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师生互换教学法”、“滚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尤以“滚动式教学法”最具特点。

滚动式教学法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任务,所有小组的组合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下一个小组跟上,这就突破了教材、专业、场地的限制,使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让学生学习更有新鲜感,更有探知欲。目前,“滚动式教学法”已被确定为济南市职业学校重点研究课题,省内外有11个地市专程来观摩学习。

2012年历程二职专像经过了一季苦心耕耘的园丁一样,终于收获了她沉甸甸又甜蜜蜜的教育果实:

学生由08年不足800人发展到超过4000人,就业率四年保持100%,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单位……

在济南的冬天里,有残雪暖阳,记者跟着孙主任参观历城二职专校园。虽然寒气肃然,但校园里一些飘散着浓浓人文气和书卷香的建筑景观却让人心生温馨。弘毅楼,自强路,感恩亭。一面学生通往食堂会看到的墙壁上写着:梦开始的地方。孙主任指着一处有人物琴棋雕塑设计的“琴韵阁”说:当年这里还是一堆垃圾……记者感受着这些变化和时间,也想象着孩子们在这样润物无声的园地里慢慢舒展开来的微笑和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之路也恰如是语。吕学强说学校发展到今天算是度过了生存危机,但前路还是充满挑战:如何从规模扩张转战到内涵探索,学校的品牌价值如何提炼提升,老师因为学生膨胀而产生的发展瓶颈问题……这都是“强哥”接下来不得不应对的现实,问他是否“压力山大”,他憨实一笑,“还能怎么样呢,见招拆招呗!”

一校一世界,一长一春秋,岁月与教育相逢,吕学强便依从了这缘分,认真前行,没有功夫苦思梦想几何,意义几多——“我就是盼着孩子们将来好”——而梦想、意义却早已真水无香,自居其中。

编辑 李丰池

3.《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篇三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

②疾耕则家富(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小题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① 却② 就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题2:示例: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良犬吗?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好办了。

评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汉语中是个表多种关系的连词,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时表“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②“则”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这句中的关键词有:“得无(莫非,难道)”、“欲(想)”、“致力(尽力)”“于(在)”、“而(表顺承关系)”、“市(买)”、“良(好)”;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这一句是个反问句。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4.吕氏春秋去私的阅读与译文 篇四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每个选项要加大括号

A.其谁可而为之 B. 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D. 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与起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 此所以禁伤杀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译文

天不私覆,地不私载,日月不私照,四时不私行,天地、日月、四时施其德样而万物得以成长。黄帝说:话不能乱说,不能沉迷于美色,不能穿的太过华贵,不能太注重外表,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住的太高调。尧有十个儿子,不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舜;舜有九个儿子,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传给禹;这是大公无私的了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县令,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空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合适担任?(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补这个空缺)。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5.《吕氏春秋·骄恣篇》全文及译文 篇五

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大夫们的谋虑,没有人赶得上我了。”只站了一会儿,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李悝快步走上前说:“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成就了很大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身边的人说:‘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请问这是什幺原因?’庄王说:‘仲虺有话,我很喜欢。(他)说:“诸侯的品德,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就会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就会保存自身;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灭亡。”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臣子们的谋划,又都赶不上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李悝接着又)说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那怎么可以呢?”武侯说:“你说的好。”(从此以后)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对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宫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6.《吕氏春秋》中“瞽曚”史料考 篇六

胡雅静 陶亚兵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所涉及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音乐方面也专门对其中音乐史料的整理。本文将《吕氏春秋》中所涉及对“瞽曚”的史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也对瞽曚稍做了简单的论述。

《吕氏春秋》 瞽曚 乐官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相传为吕不韦和诸门客集体编纂所作。它原为一部为维护秦帝国长治久安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所以它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就《吕氏春秋》中的音乐方面而言,历来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前人吉联抗先生对这部典籍编有《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一书,针对其中涉及音乐方面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整理,校订译注。但是,对于这其中所提到的“瞽曚”的史料却没有充分展开。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考虑到全文体例的局限,所以没有对此问题深入下去。然而,就“瞽曚”而言,它作为先秦时期宫廷音乐机构中所特别存在的一部分乐官,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在民间老百姓那里也家喻户晓。他们兼具了宗教神话的色彩,成为沟通天地的使者,又是体察民情,讽谏天子的忠臣。在《吕氏春秋》这部汇集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思想的典籍中,对“瞽曚”也有些史料散见其中。笔者看来,此问题当有深入下去的必要,所以将其试着加以论证。

“瞽曚”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中“瞽,目但有朕也。从鼓从目。“”聣,童聣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視”①在《词源》中,“一曰:瞽曚为乐官名,《周礼春官序》载有‘瞽曚,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又六十人’。郑司农注云‘無目朕谓之瞽,有目朕而無见谓之聣。’二曰:瞽曚,舜父之别名。三曰:官名。”②在此,显然是作为一种乐官现象来论述。在《吕氏春秋》中,有关瞽曚的史料共出现了五次,分别为:

1“.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舞。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寄上帝。”

“舜立,命延,乃拌瞽瞍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吕氏春秋·古乐》

2“.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吕氏春秋·重言》

3“.是故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聣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厉王斟酌焉。”

《吕氏春秋·达郁》

4“.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甚者?”

《吕氏春秋·重己》

5“.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吕氏春秋·节丧》

这五处中,论及了瞽曚乐官的起源,讽诵进谏的职能,以及作为举例散见于后两处。

一、《吕氏春秋》中有关瞽曚起源的史料

翻阅诸多先秦的著作,在周代以前“瞽曚”几乎仅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直到《周礼》中,才有对于瞽曚较为完整的记载:

“瞽曚,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

《周礼·春官宗伯》

“瞽曚: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周礼·春官·瞽曚》③

由此看来,瞽曚为大师直属的宫廷乐官。那么,到周代如此完备的体系,必然不是突然就形成的,一定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载:“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已有瞽人‘拊鼙鼓,击钟磬’的掌乐史实。”在《吕氏春秋》中也不乏有记载瞽曚起源的史料存在“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舞。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寄上帝。”帝尧时期,就任命质为乐官。质就效仿山林溪谷之音做歌,又以麋輅做成缶而敲打,拊石击石,仿佛是玉磬的声音,让百兽起舞。而瞽瞍用无弦的瑟为其伴奏,又将五弦的瑟扩大音域增加为十五弦的瑟。做《大章》以表示对上帝的恭敬。由此可见,瞽瞍和质同为帝尧时期的宫廷乐官。瞽瞍不但有弹奏瑟的职能,还可以改进乐器,作乐。此处的记载,笔者认为当为有历史文献可查询的第一位宫廷盲人乐官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将瞽曚作为宫廷乐官的记载推至到尧舜时期。那么《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瞽瞍究竟为何许人也呢?有文献称其为舜的父亲。《尚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王世舜和王翠叶在对其进行译注时,明确地指出:“瞽,相传舜的父亲是瞎子,名瞽瞍,担任乐官。”④《史记·五帝本纪》:“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⑤称赞的就是舜,此处的盲者即指瞽瞍。这显然是继承了《尚书》中的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材料。《尚书》和《史记》中所提到的瞽瞍心术不正,对自己的儿子舜也很不友好,这样完全丧失了为人之父所该具有的美德的人,怎么会在崇尚美德的帝尧的宫廷中担任乐官呢?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那么,或许《吕氏春秋》中提到的瞽瞍和舜父所指的瞽瞍并非同一人。“瞽”指盲人,“瞍”意为老头,瞽瞍就是指盲人老头。在《词源》中,汉孔安国传:“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瞍。”⑥清人汪中《述学》补遗《瞽瞍说》中对“瞽”为乐官也作了详细的论证。但是他不认为瞽为舜父的名字,而是掌管乐的官名,相当于后世乐官“夔”。⑦究竟瞽瞍是否为舜父之名字,我们暂且不深究,但是瞽瞍为盲人乐官一事即可得到证实。因此,由《吕氏春秋》中关于瞽瞍的记载,我们应该将瞽曚的起源推至尧舜时期。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盲人乐官在宫廷中存在上前年,又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呢?这或许和他们的一些特殊的职能有关。“在远古时期及人类的早起文明阶段,‘乐’是原始宗教施行巫术的媒介,又是早期统治者实行神权统治的重要手段”⑧而作为与神沟通的乐的掌管着们,乐师就普遍受到重视,这其中又以瞽曚乐官最为特殊。因为他们目盲而耳聪,对声音尤其敏感,因此统治者们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为宫廷服务。在先秦时期,瞽曚拥有听风知律的职能。《国语·郑语》:“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⑨瞽曚通过音律对气候进行占卜,从而通告统治者何时来进行农耕。除此之外,在战争中当然也少不了乐官进行占卜吉凶。郑玄注《周礼》所引《兵书》:“王者帅军出征,将出发时,授给军将弓矢,军将张弓大呼,大师则吹律与之和,以辨别属于哪一种声音,是吉是凶。商则战胜,军士强;交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和,士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名。”⑩《国语·周语下》中说:“吾非瞽史,焉知天道”(11)就清楚的指瞽曚这种占卜先知的职能。除此之外瞽曚还有教育的职能。在商代,大学之曰瞽宗。《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殷人举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在西部。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大学的设立以被甲骨卜辞所证实。“右学和瞽宗都是大学性质的。实是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当时大学的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12)在《诗经周颂有瞽》篇中,还记载了“有瞽有瞽在周之庭”的祭祀职能。正是他们身兼传承礼乐文化的重任,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吕氏春秋》中关于瞽曚的讽诵进谏职责

在《吕氏春秋》的《达郁》篇中这样记载道:“是故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聣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厉王斟酌焉。”这无疑是瞽曚讽诵进谏职能的最好体现。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国语·周语》中也有提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聣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是行而不悖。”(13)这里除了提到瞽曚的职责之外,还提到了史官累死的职能。胡适曾这样解释“瞽史”:即古代说故事的史,编唱史诗的‘史’”。而顾颉刚在《左丘失明》一文中认为:“瞽和史事两种人,且都是‘候王近侍,多谈论机会,自有各出所知以相熏染之可能,其术昌甚相通’。”(14)王树民也认为瞽史的职务是单独的。(15)而杨皑在《瞽史刍议》中则认为瞽史是某位不幸失明的史官,这显然是忽略了“瞽”为盲人乐官这一事实。王卯根在《“瞽史”的连及用法》里认为“瞽史”是乐师与史官的并称。(16)

然而,无论“瞽”和“史”应该分开还是在一起来看,这其中都不能忽略了“瞽曚”作为乐官参与讽诵进谏的职能。在文字还没有广泛盛行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和记述重要靠人的语言来口传心授。针对瞽曚失明耳聪之以特点,将史事编成诗歌加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诵读,来帮助记忆,这在文字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代应该是保存历史的最有效的办法。而瞽曚所讽诵进谏的内容在国语力里也有记载。《国语·鲁语》:“故工史书世,宗视书昭穆,犹恐其途也。”(17)《国语·晋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史使勿兜……”(18)这里的“工”即瞽曚。而在《吕氏春秋·重言》中也记载:“周公对曰:‘臣闻,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由此看来,史官应该是记录,而由乐官瞽曚将其讽诵。《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教太子,有“教之《世》为之昭明德而废昏德焉”之言,(19)韦昭注:“《世》,先王之世系也。亦即《世本》《帝王姓》”这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一样,为瞽曚对统治者讽诵进谏的内容。

说到这种口传心授的史诗传诵和讽诵进谏的形式,它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说唱艺术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成相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成相篇》曰:“请成相,世之殃,愚鶞愚鶞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20)这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形式,在很多学者看来以为《成相篇》乃为瞽人所作。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还众说纷纭。然而无论是出自于谁,这种抑扬顿挫的形式,以及三言、四言、七言杂用的句式直接影响到后世说唱艺术的形式。比如:宋代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凭栏人缠令》中:“忆多才,自别来约过一载,何日里却得同谐?萦损愁怀。怕黄昏愁倚朱栏,到良宵独立空阶。……”(21)这里三言、四言、七言交错的句式,与《成相篇》极其吻,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后人也根据这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将其编为通俗的教育童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这种平仄有序,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光芒也普照到了中国诗歌结构的形式中。

三、《吕氏春秋》中作为类比出现的两处

在《吕氏春秋》的《重己》篇和《节丧》篇,瞽曚这一现象作为举例出现过两次。在《重己》篇中:“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甚者?”盲人乐官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眼睛看不见,却不小心将孩子放入了谷糠里扎坏了眼睛。聋子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耳朵听不见,抱着孩子欣赏闪电,却让雷鸣震坏了孩子的耳朵。在《吕氏春秋》的《节丧》篇中:“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也是用盲人乐官举例,说瞽曚因为眼睛看不见,本来想躲避柱子,结果反而碰到钉子上了。”这两篇文章都不是专门记录音乐方面的,但是却用了瞽曚作为类比。这不能说是巧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瞽曚作为当时的一种乐官,其体系的庞大,以及所受的重视程度。用瞽曚举例,也是因为他们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群体。他们百姓那里家喻户晓,恐怕也因为统治者对他们的重视吧。为什么这些盲人乐官会受到如此的重视呢?

这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思想上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也是自然化的存在。人生活在自然界中,生存于动物世界中,时常都感受到自然界给人造成的生存危机,当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时,人类往往把自然圣神化,”(22)无论是氏族时代的图腾信仰,还是古代国家的天命信仰,都是希望化解人们无法控制的厄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的效用。这无疑也是一种心理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寄托。于是便有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求神驱疫,祈求国泰民安等一系列的巫术形式。这种巫术的影响直接映射到商周时期,况且还很普遍。在甲骨卜辞中,凡是出现“舞”字,毫无例外都与求雨有关。(23)而瞽曚因为眼疾,人们便认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他们能更好的和神灵沟通,况且瞽曚们敏锐的听觉能力,更让他们增加了一份神秘感。统治者也让他们来作为通天地,知天道的使者。瞽曚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和待遇都是很高的。“王公大人演奏乐器、表演乐舞的人是‘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的,因为‘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比文绣。’”(24)况且,在周代每一位瞽曚都配有以为专门照顾他们的“相”,即眡瞭,以彰显温籍之仪。这样一群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神秘群体,必然会受到老百姓的关注也是理所当然了。

结语

《吕氏春秋》在先秦诸多著作中,属于是论乐文字最多的,而且其书保存的史料价值也很高,常为后世音乐著作所引用。《古乐》篇虽然只有短短1000多字,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上古音乐编年史;《侈乐》篇批判了“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侈乐现象,告诫了统治者作为乱世之物的侈乐非但不能使人欢乐,反而引起人民的怨恨,伤害君主的性命;《适音》篇论述了“和乐”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美学上的主客观关系的理论;《音律》篇论述了乐律的起源于天地阴阳的关系;《音初》篇旨在描述我国古代音乐东西南北诸音调的始创……而其他散见于各篇章中的音乐史料也是不胜枚举。作为我国先秦的一步重要文献著作,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其中所论述的瞽曚这一现象也是即春秋战国以后几千年中不再有过的现象,很庆幸我们能从《吕氏春秋》中窥见其一些信息。

注释:

①许慎著,李克主编.说文解字[M],凤凰出版社.

②⑥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③吕友仁,译著.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④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中华书局,2012.

⑤韩兆琦,主译.史记[M].中华书局,2008.

⑦转引自陈四海.李小虎.论先秦音乐艺术家——瞽曚[J].载《人民音乐》2009(08).

⑧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⑨1○1(13)(17)(18)(19)陈桐生,译注.国语[M].中华书局,2013.

⑩]转引自丁建平.先唐师旷故事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转引自丁波“.瞽史”之辨[J].潍坊学院学报,2006(01).

(15)王树民.瞽史[J].载《文史》,(21).

(16)杨皑.瞽史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8)

(20)刘再生.荀子《成相》“相”字析疑兼及“瞽”文化现象[J].载《音乐研究》,2011(03).

(21)周柱铨,孙继楠.中国音乐通史简编.P129.

(22)张荣明.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88.

(24)墨子·非乐上.出自《墨子》卷八。

[1]陆玖.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吉联抗.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3]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备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熊申英.乐以和同:东周之前的乐思想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6]丁波.“瞽史”之辨[J].潍坊学院学报,2006(1).

[7]王树民.瞽史[J].文史,(21).

[8]杨皑.瞽史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8).

[9]王卯根.“瞽史”的连及用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5).

[10]孙进,江林昌.出土秦简《成相篇》与楚民族的瞽史说唱传统[J].艺术探索,2006(2).

[11]过常宝.试论西周瞽史的谏诫职责[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0.13944/j.cnki.ysyj.2015.0228

7.《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篇七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8.吕氏春秋的名言 篇八

2)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3) 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4)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5)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6) 事师之犹事父也

7)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只谓也

8)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9)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疵

10) 君子反道以修德

11)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12)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13)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14)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15) 以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吕氏春秋翻译

★ 雷锋日记里的名言

★ 沧月小说里的经典名言

★ 国学里读书的名言警句

★ 适合用在作文里的名言

★ 中国古文里的励志名言警句

★ 从《吕氏春秋》的天人观看其存在哲学

★ 里成语

★ 单位里自我介绍范文

9.吕氏春秋优秀读后感 篇九

说道我的这本书,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他可是我10岁时收到的礼物呢!刚刚收到着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书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写成的书,这让我一时间不敢读。后来经爸爸的劝说,我才慢慢的拿起这本书开始细细地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的文笔绵密细腻,犹如小桥流水。它集为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_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可谓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书中以文言文为主,在配上翻译及事例,让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义。

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纪--季冬纪--诚廉。

所谓的诚廉就是诚实和廉洁。这一章倡导人们要廉洁为人,千万别贪小便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还要诚实待人,免得别人不相信你,落个骗子的‘‘美称’’。还用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诚信很可贵,千万不能丢失,一旦丢失的话,就很难补回来。

10.吕氏春秋里的名言 篇十

2)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3)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4)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6)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7) 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8)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物

9)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10) 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11)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12)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13) 事师之犹事父也

14)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11.吕氏春秋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十一

所图无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国家之大利。《吕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专论,非为留恋虚名之荣,探其旨,在于务实求用,以佐国君,以治平天下为利。试言之。

《孟春纪》之《孟春》,言礼,却非为论理,乃君王行礼教程,详尽君王行礼仪程之所在,行礼所在,命之时。又《大乐》、《侈乐》、《适音》、《制乐》多了些敬畏之言,兼听之明,身危国乱之论,而劝勉寓于论道,论道又成于正听,可谓谆谆善诱者也。此礼乐之论,非为孔孟之言,然睹之则警,闻者足戒,立足于实际,志在导君王之言、行,斯为善言良谋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于警策,得与失、取与舍、善与恶、仁与暴、义与毒,皆在一念之间,或为商纣,或为西周,言虽苦,却秉于实。其余《任数》、《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职》诸篇,一体而成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何在?务其任,揆其要,分其职,察古今之变,顺民为本,治吏为体,则国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体,庶几国治矣。

及为任贤举能,察人之道:《论人》、《爱士》、《知士》、《谨听》、《听言》、《察贤》等分而属之。如《察贤》有言:“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为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故逸。“弹鸣琴而治,与星出星入而治,岂可同日而语?故贤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农》《慎行》《当赏》等篇,无不以事说理,以理顺事,以事理干于治国,其言论明于时实之务,顺合时情时势。

故,读《吕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质实、其用专、其能用。无虚夸之辞,贵在务实为用。此为国,亦”奇货可居“也,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悬之咸阳城门,增减一字千金,盖言之有物,为论不避务实,故而自信如此。

12.《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篇十二

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

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

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明察君臣的职分,然后国家的安定才可以实现,奸诈邪僻的渠道才可以堵塞,浊气恶疫才无法出现。修养自身与治理国家,其方法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用许多人耕种土地,共同耕作就缓慢,这是因为人们有所藏匿自己的力气,分开耕作就迅速,这是因为人们无法藏匿力气,无法缓慢耕作。君主治理国家也象种地一样,臣子和君主共同治理,臣子就有所藏匿自己的阴私,君主就无法避开负累了。

凡是亲自去做善事就困难,任用别人做善事就容易。凭什么知道是这样?人与千里马一起奔跑,那么人不能胜过千里马,人坐在车上驾驭千里马,那么千里马就不能胜过人了。君主喜欢处理官吏职权范围内的事,那么这就如同是与千里马一块跑啊,一定在很多方面都赶不上。君主也必须像驾车的人一样坐在车上,不要离开车子,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就都会尽心竭力了,阿谀奉承、邪恶奸巧的人就无法藏匿其奸了,刚强睿智、忠诚谆朴的人就会争相努力去奔走效劳了。君主的车子,是用来载物的。明察了载物的道理,那么四方边远之地都可以占有,不懂得载物的道理,依赖恃自己的能力,强行改变他物的才智,教令下得很多,喜欢凭自己的意图行事,这样,各级官吏就都恐惧扰乱,长幼失序,各种邪恶一起出现,权威分散下移,不能善始善终,不可以施教,这是亡国的象征啊。

有方法的君主,他驾驭臣子们的方法是也有“缰绳”。那“缰绳”是什么?辨正名称,明察职分,这就是治理臣子们的“缰绳”。所以,依照实际审察名称,以便求得真情,听到言论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让它们彼此悖逆。名称有很多不符合实际,所行之事有很多不切合实用的,所以君主不可不辩明名分。不辨明名分,这就是厌恶壅闭反而更加阻塞啊。阻塞的责任,不在臣子,在于君主。尧、舜的臣子并不全仁义,汤、禹的臣子并不全忠诚,他们能称王天下,是因为驾驭臣子得法啊!桀,纣的臣子并不全鄙陋,幽王、厉王的臣子并不全邪僻,他们亡国丧身,是因为驾驭臣子不得法啊。

不辨正他们的名称,不区别他们的职分,却多次使用刑罚,惑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称道一个人明智通达,实际上这人却愚蠢胡涂,称赞一个人高尚贤德,实际上这人却很卑下,赞誉一个人品德高浩,这人紧跟着表露的却是污秽品德;委任一个人掌公法,这人做起事来却贪赃枉法,由于外表勇敢任用一个人,而他内心却疲弱怯懦。所以,名分不正,那么君主就忧愁劳苦,百官就混乱乖逆了。国家灭亡,名声受损,就由此产生出来了。想要白,反倒更加黑了,想得到,却越发不能得到,大概都是这个道理吧!

上一篇:今天开始努力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机电产品包装结构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