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2024-09-11

启发式教学(精选11篇)

1.启发式教学 篇一

运用启发式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万州外国语学校

高中英语

何渝

【摘 要】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启发式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以及在应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谈了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理论与实践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逐渐熟悉和采用。但是,实际上,启发式教学并不能够立竿见影,不是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式教学应用不当,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的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不是方法,而是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过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启发式教学不等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相反,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在课下要做的工作,要比传统教学多得多。

(3)启发式教学重在灵活。灵活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的进行授课,运用多种手段和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4)启发式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科学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实状况。既要有宏观的教学方向,也要有微观的细化的具体方法。

(5)启发式教学应当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作为一个长期机制,而不是解决一时问题的应急手段,因此教师务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且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启发是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互动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活动“控制者”的形象,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跨度不能太大,应当遵从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的额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多举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实例,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

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

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三.

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 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提高。

启发式教学是适应时代要求,适合新教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唯物辨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的观点,而且符合人类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 篇二

现代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 将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的合理性保留了下来。在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发展:第一, 在教学思想上, 正确处理好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重视发展学习思维能力, 强调培养思维方法;第二, 在教学方法上, 重诱导、重探索, 不越俎代庖, 不抱着学生走路;第三, 在教学形式上, 重讨论、重问答, 不搞单问传导而搞双向交流;第四, 在指导原则上, 重追问、重多疑, 提倡质疑存疑精神, 反对盲从;第五, 在教学程序上, 自始至终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运用好启发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呢?

首先,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促进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提问, 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 又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难度, 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 学生才能提起兴趣认真思考。一般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或者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提问等等。例如:有的老师教《荔枝蜜》一文时, 指出:文章的中心是歌颂社会主义劳动热情, 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荔枝蜜》”, 这与中心相符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 深入了解作者怎样以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安排结构。回答这种牵动全局的问题, 尽管有一定的难度, 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鲁迅的《祝福》, 全文通过“祝福层层深入地刻画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有的老师据此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怎样?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3.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祝福时, 精神状态又有什么不同?4.祥林嫂最后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这样抓住“祝福”这个具体的情节层层深入地提问, 也就揭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的压迫下遭受的非人折磨, 从而使学生既领会了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 又领会到鲁迅高超的构思技巧。

其次, 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以唤起学生的联想, 启发想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 或多或少的联系的。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 唤起联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兴趣也会更浓。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补充一些相关知识, 如图片观察, 诗歌背诵, 讲述典故等等。比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月光曲》时, 学生对贝多芬为一个贫穷的盲女演奏一曲又一曲的不理解。当课文分析到盲女判断出为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时, 老师提问:“盲女热爱音乐, 很想听音乐, 但又买不起票, 再听过曲子之后, 她马上判断出弹琴者是贝多芬, 你们想, 贝多芬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想不出用什么词来表达。这时老师补充了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叫俞伯牙的, 是一个弹琴的高手, 又有一个非常欣赏俞伯牙琴音的人, 叫钟子期。有一次俞伯牙弹新作《高山流水》, 子期听的入了迷, 情不自禁的赞扬道:高啊, 真像看到了泰山。好啊, 真像听到泱泱江河的流水声。于是, 他俩就成了知音。后来, 凡是称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就叫知音。”学生听完这个典故便说:“老师, 我明白了,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心情非常激动。盲女就像钟子期, 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心甘情愿地为盲女弹了多首曲子。”从这个故事, 既唤起了学生的联想, 给学生搭上了理解课文难点的阶梯, 也使学生理解了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女即席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启发式教学 篇三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对人脑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按照大脑活动的规律,随时创造条件,有系统地去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动作技能,使之通过神经活动去获得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课和其他课一样,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使讲解具有启发性,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讲多练”

“精讲”的要求是:量少,质精,从多中选少,从博中求精。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精确、简练、有情感、容易懂,并突出重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听了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其产生对动作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讲解的语言重复、枯燥、长篇大论,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所谓“多练”就是实践,课堂上只有多练才能摸索出规律,离开“练”的实践,一切都是空谈。不管什么技术动作,要领就是几条,能否掌握技术全凭练得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精讲”的基础上设法调动学生“多练”的积极性,把思路练活,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讲解动作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技术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灵活运用。

1.教授新教材时可采用目标引导法,逐点启发。为了克服学生观看示范的盲目性和欣赏性,纠正学生注意力和视觉容易出现的偏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标,使学生随着教学的进程,一步步的观察教师的示范,以求对每个动作环节都看清、看准。目标愈明确,观察的愈仔细,头脑中形成的动作影像就愈清晰、稳定,练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就愈高。

例如,我在教“鱼跃前滚翻”时,第一次示范前,先告诉学生要看我的手和脚在空中的部位,让他们在我第一次示范时观察我的身体,什么才叫“跃”起来。学生们看过后,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手和脚都离地”。接着我在做第二次示范前,要学生们注意看我的手触垫时,手臂做什么动作,学生们自然会注意到兩手撑地,曲臂缓冲的动作。当我做第三次示范时,要他们注意看我背部着地时,身体做什么动作,让学生注意团身抱膝的时机。通过三次示范,学生们逐点观察后,再讲“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点,这样教学,直观性强,学生们对动作要点领会印象深,这就加快了动作技能的形成。

2.复习某一技术动作时,采用提问引导法。运用这一种启发式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观看示范动作并积极思考,合理完成动作。

例如,短跑课的基本部分是复习“途中跑”,教材重点是改进“途中跑”技术,而其重点是有效的解决“后蹬”,我就抓住“后蹬”这一动作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讲解,接着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我的示范,并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从何而来?”然后我再做示范。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我两次示范后,学生们便可以较为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靠腿蹬地的力量。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讲清楚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动力主要是通过长肌肉的收缩产生肌肉拉力作用,于地面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进而讲解“后蹬”动作,首先从伸展髋关节开始,“后蹬”结束时,髋、膝、踝三个关节要迅速伸直,使“后蹬”的反作用力,有效地通过身体重心,更快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最后,讲“后蹬”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后蹬力量的大小,腿蹬直的程度,蹬直的速度和蹬地的角度,即脚蹬的越直,蹬直的速度越快,蹬地的角度约为50度,则效果越好。我感到,在这种情况下讲解,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3.练习跟踪启发。即在课堂上学生反复练习动作时,教师及时用简短、有力的语言配合,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技术要点。

例如投掷铅球,学生练习时我会站在投掷线旁,注意观察他们的练习情况,随时用有力的语言提示或者是纠正错误,如:“蹬地”“送髋”“注意加速”“挥大臂”“出手要快”等等。使用这些简短有力的语言对学生跟踪指导,不仅可以协调其动作,而且能提高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4.启发式教学方法 篇四

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化,便于学生思考,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内容的编排一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避免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灵活、适当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感受。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六)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与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启发式教学 篇五

摘要 „„„„„„„„„„„„„„„„„„„„„„„„„„„„„„„2 前言 „„„„„„„„„„„„„„„„„„„„„„„„„„„„„„„3 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3 2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4 2.1 „„„„„„„„„„„„„„„„„„„„„„„„„„„„„„„4 2.2 „„„„„„„„„„„„„„„„„„„„„„„„„„„„„„„4 2.3 „„„„„„„„„„„„„„„„„„„„„„„„„„„„„„„4 2.3.1 „„„„„„„„„„„„„„„„„„„„„„„„„„„„„„4 2.3.2 „„„„„„„„„„„„„„„„„„„„„„„„„„„„„„4 2.3.3 „„„„„„„„„„„„„„„„„„„„„„„„„„„„„„4 3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4 3.1 „„„„„„„„„„„„„„„„„„„„„„„„„„„„„„4 4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5 4.1 „„„„„„„„„„„„„„„„„„„„„„„„„„„„„„„5 4.2 „„„„„„„„„„„„„„„„„„„„„„„„„„„„„„„5 4.3 „„„„„„„„„„„„„„„„„„„„„„„„„„„„„„„5 4.4 „„„„„„„„„„„„„„„„„„„„„„„„„„„„„„„5 4.5 „„„„„„„„„„„„„„„„„„„„„„„„„„„„„„„6 5 结论与建议 „„„„„„„„„„„„„„„„„„„„„„„„„6 5.1 „„„„„„„„„„„„„„„„„„„„„„„„„„„„„„„6 5.2 „„„„„„„„„„„„„„„„„„„„„„„„„„„„„„„6 参考文献 „„„„„„„„„„„„„„„„„„„„„„„„„„„„6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关键词: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体育训练专业 王殿旭 指 导 教 师 吴 克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关键词: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 前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外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试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与专家同行们共勉。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

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尤其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教师讲、学生练,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由教师给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即在教师严密地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2 “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2.1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内容是: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等多重原理出发,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全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变单纯用心率、密度等生理学指标来评价任何体育课的思想。

2.2 “启发式”教学概念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2.3 “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2.3.1 长远效益原则: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2.3.2 科学合理原则:“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启发式”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模式程序的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

2.3.3 学生为主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3.1 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 的三个原则。

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 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试验结果说明 “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体育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4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4.1 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例如在篮球课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4.2 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如在篮球课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如:“怎样运球过人? ”、“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3 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 “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4.4 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 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4.5 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班小组内组织2对1,2对2练习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5.1.2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5.2 建议

5.2.1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5.2.2 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6.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措施 篇六

1、《孔子与启发式教学》作者:靳乃铮 中国教育史话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有许多贡献,其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至今对我们还有所启发,有所借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卒于公元前479年.在他之前,人们所掌握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强灌硬填的注人式。这种教法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不择手段(甚至采取野蛮的体罚)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文字的形象中都有反映。例如:教学的“教”字,在甲骨文里写作“×

××显然,左边“×”

表示学生, 右边的“×” 代表教师, 垂直一竖, 是一条棒。所谓“教”,就是教师手持大棒迫使学生学习。这从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的记载中也可得到 印证,如“朴作教刑”。这就是说,未经加工的棍棒便是保证教学的工具。此类情况也并非中国特有,在古埃及的考古发现中,也有“男孩的耳朵长在背上, 打他,他才听”的记载。从孔子起,这种情况才开始有了转变, 这就是他所倡导的与注人式对立的启发式教学。孔子在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好学、乐学,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于是他总结出了“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著名论断。按朱熹的解释, 债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曰开共意,发曰答其词。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启发”一词,就是以此为源的。总起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颜观色, 调查研究, 当学生欲知而不知, 想说又说不出时, 就是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悱”,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必然是集中的,思维是锐敏的,想象是活跃的,老师略加点拨就可豁然开朗。如果告诉他这一角,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角,便不再往下教。这一思想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尊重学生自觉的新思想, 推动了教学工作的进步。这比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启发式谈话法”,不仅早了将近百年就其内容说也要丰富得多。孔子不仅描绘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且还指出其中心问题是让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学习中要思考, 思考不能脱离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为此,他总结出“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原则。把“学”与“思”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孔子也接触到了教学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系问题。他推崇“闻一知十”、“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来”、“举一反三”等。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学实践中, 还创造了一些实行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方式和方法, 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发扬的。在教学方式上,孔子改变了那种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的注人式教学,而广泛使用了启发式问答的方式。他不但经常向学生提出启发性

问题, 而且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教师。仅据《论语》中的记载, 就有他的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士”、“问友”、“问耻”......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他在问答中讲民主。对于学生中超过了老师见解的回答,他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他对子夏就说过:“ 起予者商也”(《论语·八佾》)即启发我的是子夏啊!他对颜回的“闻一知十”的聪明, 公开承认自愧不如。他对于学生中凡能提出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的,也要给予“大哉问”、“善战问” 的很高褒奖,鼓励学生深人思考, 发现问题。他所不满意的也正是那些“学而不思”、“不日如之何如之何”的学生。这实在是非常可贵的思想。我们常说:学问、学问, 问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而注入式教学恰恰要求学生“但听勿问”。因而,鼓励学生提问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一大贡献。鼓勋学生提问,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教学质最;同时, 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人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孔子也常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论语》孔子也常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论语》中记述的讨论情况也有多处。例如《论语·先进篇》关于各言尔志的讨论就很有意思。孔子一开始先作动员说:“ 我虽比你们年龄大些,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然后提出问题说:“平时你们常有怀才不遇的说法。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知己, 让你掌权,你将怎样办呢?” 显然, 问题是切合学生实际井带有启发性的。于是学生们侃侃而谈, 各述己志。讨论中,发现一些与自己不合的观点, 他也不加斥责而只是笑笑而已, 既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也不立即下评语。学生有不愿意发言的, 他加以鼓励说:“ 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 这有什么关系。”结果, 本不想发言的学生也讲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得到了孔子的好评。由此可见, 他组织的讨论是很成功的。他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又能根据学生思想状况, 拟出富有启发性的题目, 诱导学生踊跃发言。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也是非常巧妙的。首先,他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提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爱好学习, 才能产生学习的“ 愤”、“排”之感,才能克服困难、乐此不疲。在这里, 孔子已经接触到了我们今天仍要大力提倡的内在学习动机问题, 即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爱好问题。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注入式教学所依靠的恰恰是外在动机, 是依靠教师或家长的权威, 采用强迫甚至体罚的手段来推动学生学习。两者相较, 优劣可知。

第二,孔子很善于运用榜样和比喻启发学生。例

如:他高度称颂某些历史名人的善政兹德, 甚至直接用文王、武王、周公、管仲、子产等人的言行作教材。他歌颂尧、舜、禹、汤节衣缩食, 吃苦在前, 与民同乐的德政, 都是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 启迪他们的志趣。他善用比喻启发学生。他用流水的昼夜不息解释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用苍天不语而行四时,说明以身作则, 行无言之教的根据 用松柏比喻人的节操, 用草上之风比喻君子之德⋯ ⋯ 他还归纳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说明善于比喻是启发学生的好方法。

第三,孔子创造了“叩竭法”。他对学生提出的

问题,有时并不直接作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补充问题反问学生,让其竭力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他说:“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竿》)意思是说,我并无多少学问, 有时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一无所知,“空空如也”。因而不好作正面回答, 而是尽力就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来洁问发问者, 即所谓“ 叩其两端”,让发问者竭力思考, 逐渐找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发问者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运用已有知识推求未知结论的能力大有好处。这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谈话法或称“产婆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参考:中国知网

《孔子与启发式教学》作者:靳乃铮 中国教育史话

2、《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5月第2卷第3期 作者:甘 民

一、“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即是第一种启发形式,它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 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容易为人所忽视。也正是因为如此, 人们或许会对这一形式存在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笔者认为,“自求自得”的启发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理由如下: 第一,它由孔子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所决定。众所周知,孔子以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气魄开创了“有教无类”、“教人做人”塑造完美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富于理性精神的教育。他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研究者均认为孔子的培养目 标是完美人格的人。那么,孔子完美人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他在《论语·宪问》中指出: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此外,在答述其他学生的提问时也多次强调过”知(智)、仁、勇”三德的重要性。孔子所谓完美人格是指这种人必须表里和谐,“知(智)、仁、勇

兼全。“用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观点剖析, 这三德都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不过各有侧重:智,侧重于解决道德认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问题;仁,侧重于解决人生观问题;勇,侧重于解决力行和道德信仰问题。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完人不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观念, 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学”、“思”、“行”等能力。孔子首倡的启发式正是为实现他培养完美人格的目标服务的。他通过提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主张将学生的学摆到了教学的首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作用, 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又体现了教学辩证统一原理, 符合认识和发展规律。从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看出,孔

子已意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无主体性就无完美人格可言。而从人的自由与自觉的活动是主体性的基本特点上分析, 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等只能在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形成并发展。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论断强调教师应该先弄清教学的逻辑起点, 把握好开讲的时机, 即一定要待到学生实在无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所遇疑难时, 才去实施启发;而且这种启发又只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方式进行。这样便可为学生自求、自省、自得提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效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其主体活动能力。自求自得是启发的基本形式这一点也能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孔子虽强调“愤悱”后启发,但这并不是他教学的首选形式。《论语·学而》中记载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从这一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孔子主要是从如下两个方面实施“自求自得”主张的: 一方面, 孔子注意调动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愤悱”。子贡所提两个问题即是其自求自省的结果。子贡之所以能发现与提出问题并非偶然所致, 它与孔子平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在《论语·卫灵公》中他就曾指出:“不曰

‘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即不想一下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孔子一贯认为学生应具有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主动求知的精神。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至“愤悱”,孔子采用过许多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他曾用“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朝闻道, 夕死可矣“及大问哉”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学而优则仕”,“不好学”将危害仁、智、信、直、勇、刚品德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主动性一旦形成便可为“ 愤悱”的产生提供内在动力。子贡等学生之所以能提出许多深刻的问题, 正是因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结果。另一方面, 孔子又注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尝试解决问题、自行消除“愤悱”。从他答述子贡提问之语中即可看出这一点。孔子通过“可也”证明了子贡自主学习的成效;又通过“始可与言诗已矣”赞扬了其自求自得的精神。这一过程正是其“自求自得”思想主张的具体反映。学生能“自得”同样与孔子践履躬行的一贯主张有关。他曾反复告诫弟子学而时习之、“为仁由己, 岂由人乎哉”、“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情,不可依赖别人,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身体力行,主动解决问题, 自行消除“愤、悱”。孔子采用“自求自得”的启发形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的过程去发展其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 提高主体活动能力, 从而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自求自得”还是孔子眼里实现培养目标最为理想的形式。

7.历史启发式教学小议 篇七

正问启发——强化教学重点和疑点。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 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要害问题而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教师的提问要问到点子上, 要有一定的分量, 也要难易适中, 有利于师生间产生共鸣, 同时, 也给学生指出了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正确的立场分析回答问题。例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点《权利法案》的颁布时, 提出 (1) 这个法案限制了谁的的权力? (2) 这个法案又保证了谁的权力? (3) 这种政治体制被称作什么? (4) 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 不仅使学生懂得了, 通过英国资产阶级, 英国不仅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同时又说明了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教师单纯地讲, 学生单纯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反问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 教科书指出:“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对此教师可以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讲禁烟是借口, 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 或者直接发动鸦片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决定。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 进一步指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〇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林则徐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观察启发———培养学生开动大脑、勤于动手的能力。就是利用电影、图表、图片模型等静态教具, 增强对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渲染, 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表象和形象思维。例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 让学生观察《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然后教师提问: (1) 世界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在哪儿? (2) 为什么哥伦布称当地居民叫印第安人? (3) 加勒比海群岛为什么又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4) 请同学们亲自画一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情趣启发———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 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孔子也曾经说过:“学之, 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为之。”可见, 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 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欢乐有趣的学习状态之中, 从而开动学习的效率。例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首先出示美国国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然后教师提问 (1) 美国国旗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 国旗上面的横条和小星分别代表什么? (3) 200多年前的北美大陆是在哪个国家的统治之下? (4) 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的?通过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 逐步导入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创设疑难———以疑激思。问题是启发创造能力的兴奋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易难, 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讲述早期维新派的出现时, 可让学生作如下思考 (1) 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2) 洋务运动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呢? (3) 甲午战争失败, 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错了呢? (4) 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些难易程度不同的疑难情境的创设, 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现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

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结果,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自由讨论时, 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讨论激烈时, 学生的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 还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例如:让学生讨论有关抗日战争的问题。 (1) 抗日战争何时爆发?何时结束? (2) 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3) 今天, 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如何? (4) 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问题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讨论, 配之于教师精心的准备和耐心的诱导、启发, 学生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又增长了见识。同时, 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培养, 思维能力得到了锤炼。

8.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探究 篇八

关键字:启发式教学法;启发;数学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及意义

1.1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学生达到思维激活、情感亢奋、潜心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点拨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数学知识、经验和能力得到生长,以从中领悟数学本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由认识的困惑到解疑、由模糊到确定的动态平衡过程。其中能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建立自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生成有效的数学探索活动是数学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的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通过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建构和探索过程的体验,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其最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为宗旨,以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发展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为目标。

1.2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创设一种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因进行学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个性和技能,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两个方面。

2 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2.1 激惑式启发

“思源于惑”,新知识总是在疑惑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巧设疑”,让学生在不断地“激疑”和“释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2.2 引喻式启发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引喻,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由一个浅显的“比方”,揭示出数学知识中那深刻、奥妙的内涵本质。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和实际中的例子相比较,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形象化,在电化教室对一群猪羊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羊。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个同学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还感到新奇以至于达到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的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中来,分类的方法: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的应用刚刚在猪羊分类中形成的程序,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猪羊的分类(按外部形态)引出多项式的分类(按字母和字母指数)。在初二“根式的加减运算”中也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实际上他们和合并同类项是一样的。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了数学分类的思想。

2.3 情境式启发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新课教学时,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

2.4 其它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常见方法外,还有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总之,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而又富于探究的氛圍,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会学生什么是真理,这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

3 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即体现了教法的革新,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为了克服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形式化、片面化,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化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启发式教学在课改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启发式教育理念很好的融入课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废除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变主动学习。

(3)克服启发式教学形式化、片面化,重在参与落实。要将着眼点放在培养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研究启发式提问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张奠宙,李士绮、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十三院校协编组编,高教出版社.

[4]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5] 吴宪芳.中学数学教育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6] 陈在瑞,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 陆书环,博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方雅萍.思维场与数学启发式教学[J].高中数理化(第二版),2008(06).

[9] 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目的与意义[J].数学教学研究,2007(11).

[10] 宋湘晋.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J].教学探讨,2004(04).

9.启发式教学 篇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校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学在生理、卫生、心理、社会、教育、教学方法等多重原理为基础,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握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群体性原则。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体育教师作好组织、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教学尝试及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我认识到了“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就此教学模式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忽视,因此在体育

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者和学者的两个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突出,那么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 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就实际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和运用时机的体会。

1.1 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利用flash的动感画面启发学生动脑想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学习。例如:跳远教学中的落地缓冲,就可以用车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车轮想象为无数个点组成,那么车轮着地的顺序为点1,点2,点3…….,因此,在跳远的落地时,脚的着地顺序是关键。

1.2 提出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来形容事理,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目标。

1.3运用形象的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可以用实物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如用“皮筋”、“弹弓”、“竹竿”等来比喻投掷项目中的“背弓”。

1.4 参照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

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1.5 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

二、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较的优越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学生的现实健康,而且放眼于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的发展。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的体育认识、态度和行为,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教学程序上,首先要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必须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起主导、辅助引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较。通过在教学实验的尝试,试验结果证明了 “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三、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启发式”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目标。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0.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十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认为,学生没有“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就不能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引起学生求异思维,即学生不是根据现成答案,而是灵活运用已有经验,找出解决问题与众不同的方法,或者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真正发挥自己的创见。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大大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启发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和运用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启发式教学,其思想源远流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提出。日本心理学家龙泽武元说:“不能随便运用问答式,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有了矛盾就有思维。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顺着思维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趋向深化,智能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认知论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基础,是无法接受间接经验的。“启发(enlightenment),是在学生对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但一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的。”要联想,就必须具有赖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即凭借已知,通过思维、分析、判断达到未知的过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法”或“谈话法”。“启发”就是激励和引导,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求,自己获取知识。在欧洲古代和近代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出了各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部分,而且是当代教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理论。”

3.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要表现为一种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原则,而非一般可供现成操作的具体模式。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

(1)提问启发。教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或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初二英语第一单元第二部分是两篇关于假期的日记。教师可以先逐句启发性地提问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这些问题:How was your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on your vacation? Did you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vacation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或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组成一段话,并把它说出来,将这篇课文的大意弄清楚,并让学生有一种想深入课文的求知欲。

(2)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意识呢?如教师在教初一英语第十二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时可以问学生:“What does favorite mean?”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达到共识,经过这样的讨论、争论,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引进了新的知识。同时,这种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对学到的新知识印象更深刻,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

(3)“愉快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可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愉快教学法”的首要问题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智慧的源泉,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兴趣越浓,求知欲越强,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也就越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的兴趣。英语是一门语言,一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之产生学不会、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自然而然会产生排斥感。教师要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而不是压力。同时,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好奇心适当创设“趣”境。

三、结束语

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时时注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开拓精神等优秀品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發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片面化,使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华.谈谈目标教学与启发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2]杨仁孝.启发式教学摭谈[J].云南教育,2001,(06).

[3]黄白.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概要[J].教育科学研究,2001,(06).

11.“巧”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启发,尝试,引导,启发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形成矛盾。众观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都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改革和创新。启发式教学由此而生。特别是在基层教育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赋予了启发式教学更神奇的力量,成为枯燥数学教学的润滑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动力,而开展好启发式教学成了一节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基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应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提问:商店里有15支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以“牵”为辅

“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快节奏的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因此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因此,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启发式教学也一样。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上一篇:汉魏晋诗三首学案下一篇:植树启动仪式主持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