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24-06-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精选15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一

创设导入情境教学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教学需求,要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二

一、创设情境, 类比导入新课

生活中与学习中, 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与生活中某一事物的相似特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他们之间的特点自然过渡, 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新课导入:

师:五一节快到了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您辛苦了!

生:爸爸, 我爱您!

师:哦, 我知道了, 你爱你的爸爸, 那你告诉你的同学你爱你的爸爸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 (师板书:我爱爸爸)

师: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呢?

生:我爱妈妈。 (师板书:我爱妈妈)

师:有时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很好。数学上有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三者之间你会用一个关系式连起来吗?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关系式)

由此, 教师引出了与新知识乘法分配律公式:a×b+a×c=a× (b+c) 。相类似的生活语言, 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立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集中精力于新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恰当的故事引入新课, 可以利用故事中所讲的道理跟新知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新知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享受故事中快乐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新课导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曹冲称象》的故事, 请看——— (播放《曹冲称象》故事视频)

故事结束后, 师:想要称大象的重量, 大臣们都束手无策, 年仅7岁的曹冲是想的什么方法来帮助爸爸称大象重量的呢?

生:把大象的重换成石头的重, 先称石头的重, 计算石头总重量的和就等于大象的重。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师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动手探索新知的机会,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特别是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成功的喜悦, 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热情。

案例3:苏教版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新课导入:

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把剪刀。

师:请将长方形纸对折一次重叠好, 在折线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让折线成为你画的图的一部分) , 然后在重叠的纸上剪下你画的图。

师:打开纸,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四、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活动, 游戏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过程。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案例4: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新课导入: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如果你读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老师就能准备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有生疑惑地摇摇头:不信。

师:不信咱来试试看。

生:43度、68度。

师:69度。

生:37度、76度。

师:67度。

师: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立即说出第三角的度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五、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悬念的存在可以激发起学生急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欲望, 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 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案例5:苏教版五年级《倍数和因数》新课导入:

师:有2个同学比赛数数字, 每人每次只能数1个数或2个数或3个数, 看谁先数到48谁就赢。请问有没有一定赢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可以给你们2分钟, 同位两人试试看。

(2分钟后没有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等我们今天学习了《倍数和因数》后大家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师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引入新课。

六、创设情境, 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去生活, 同时, 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实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由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新知识, 将新知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能很快地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知识的模型,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知道学好数学是为了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积极性, 主动性。

案例6:苏教版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小数比较常见, 所以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这一节课时, 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认识小数的。

【师多媒体出示生活中有小数的很多图片】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图片, 说说看你在哪里见过它?师:图片上的这个数你认识吗?是什么数?你会读吗?这些图片都来源去生活, 学生比较熟悉, 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想说的, 接下来教师只要慢慢引导就可以了。

在数学课堂中, 创设一个有效的新课导入情境就像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宝库金钥匙, 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渐进佳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创设的情境要找准跟新知识的联系点, 要导入的精彩才会扣人心弦,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3.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数学新课 篇三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新课;生活性;趣味性

一、生活性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接到紧急通知,在各班教室里召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将如何向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以便你的家长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座位呢?”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故事性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名人轶事,或一些包含有数学知识的民间故事等。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通过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2+3+4……+100”。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正确结果5050。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入新课:他的算法就是把原来的数颠倒,两式相加……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学生很容易接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节内容,说不定还真有想成为像小高斯那样的数学家的愿望呢。

三、活动性问题情境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学“乘方”这一节时,上课开始,我手拿一张白纸走进教室,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手中拿了一张白纸,我想把它对折60次,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来折呢?”学生纷纷举手,来帮忙折纸。我就请了一名学生上来折纸,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拿出一张纸折了起来。这名学生对折了8次后就折不动了,摇着头走了下去,这时其他学生也折不动了,抢着说:“老师,纸太小了,给我一张很大的纸,我才能折到60次”,我接下去说:“同学们猜猜,如果对折60次后,大约能有多厚?”这一问,学生议论纷纷:“有一尺高吧”“不止,可能有一米高吧”“我想,可能有一幢楼房那么高”……我笑着说:“到底有多高,知道是如何算的吗,我们学完数的乘方后就知道了。”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把“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紧紧的,去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就创设了一种活动性问题情境,学生的记忆深刻,悬念成为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使趣味成为激发情趣的催化剂。

四、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如下游戏: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3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我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的结果为13,教师通过解方程3x-2=13,得x=5,即猜出这张牌为5。这个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手中的牌后,对老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老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大大加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还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4.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四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情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被广大教师采用.学习情境的创设无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就要在平时多加思考,将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赋予故事中、赋予生活中、赋予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求知欲的带领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作 者:刘海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一中学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新课标   学习情境   创设  

5.导入新课 篇五

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外出,要去旅游或逛街,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

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 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讲授新课]

一、天气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46图3.1 三幅景观图片,看看几位小朋友各描述的是什么状况的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视野放开。结合生活体验,想想除了这三种状况的天气外,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那什么是天气呢,天气都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对,有人说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多变的天气。

小明说:“我们学校早晨晴天,中午刮风,下午下雨。有一首诗这样说 “东边日出西边雨”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现在同学们根据天气的特点说出几个表示天气的词语(电闪雷鸣

和风细雨 暴风骤雨 风和日丽 雨过天晴、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春暖花开这个成语是表示天气嘛 ?

学生:不是,是表示气候

教师:那么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差别呢?气候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学生:略

板书: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 有一定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特点:(1)长期(2)变化不大

教师:

我们现在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两个概念及其各自的特点,那么现在同学们说说下面的一些语句哪些是表示天气哪些是表示气候。(分组抢答)

(1)狂风暴雨(天气)

(2)多云转晴(天气)(3)四季如春(气候)

(4)冬冷夏热(气候)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6)一场秋雨,一场寒(气候)(7)春风又绿江南岸(气候)

(8)乌云密布(天气)(9)彩霞满天(天气)(1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

7.教师对学生的比赛点拨评价后,设问过渡: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板书

3.天气的影响

教师:

现在同学们谈谈天气对自己的上学、参加各种活动、生活等方面有什 么影响。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图3.2中的资料,看看这些信息,说的是人类哪方面的活动与天气的关系呢?(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说明了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再启发学生从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关系,参照已有资料至少再补充一个资料。

过渡:

既然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这么重要,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预知未来的天气状况呢?

天气既然会给人类这么多方面带来影响,我们要是能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就好了。我们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明天、后天乃至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教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在电视预报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想图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49页,知道卫星云图上各种颜色代表什么,并能判别出哪个地方是晴天,哪个地方是阴雨天气。

2.学生天探究气预报图上的风向风力图的意义。

3.阅读课本49页,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师引导学生看电视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学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看谁记得快,并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进行城市天气预报。3、4这样的卫星云图。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就来根据图 3、4来一起解读下卫星与图。板书: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为了便于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来了解并记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

同学们想想,生活中除了收看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呢?

学生:看云是天气、教师:对,我们还可以根据云和动物的变化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同样也有很多与天气相关的谚语。哪个同学来说说。学生:略

过渡: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是伴随着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多。如今在很多地方人们发出呼吁: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板书: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同学们想想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板书: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类活动教师:如课本52 页就有两幅图,讲的就是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 学们可以选择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因而具有短期、多变的特点;气候是多年大气的平均状况,因而具有长期、少变的特点;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正确地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二是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 程,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我们怎样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是了解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 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

特点:(1)长期

(2)变化不大3.天气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怎样获取天气预报

2、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

(2)人类活动

6.初中英语新课的导入 篇六

一、教师的提问为主线,通过师生问答导入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提前,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很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以复习、提高、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起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副词比较级、最高级时,先复习学生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和学生进行问答: Who is taller, Mike or Tom? Tom is taller thin Mike.Who is the tallest, Mike, Tom or Jack? Jack is the tallest? 在复习以上句型之后,教师再利用另一幅三个人跑步的图,接着问: Who runs faster, Mike or Tom? Tom runs faster than Mike? Who runs fastest, Mike, Tom or Jack? Tom runs fastest of all.通过问答,引导学生体会并总结出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和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区别。

2、直观导入新课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图表、实物、录像片、计算 1 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导入。直观导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如在教学介词 on, in, behind, over, under, above 时,可采用简笔画或实物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教师拿一个小球放在讲台的不同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on, over, above, behind, under.3、设疑、悬念导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的开始,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如在教学ZA(广州牌)Unit 3 Lesson 1 2 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a.What does Earth look like? b.Why do we hive day and might? c.How long does Earth take to turn? d.Does Earth to round the sun or does the sun go round Earth? 引导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听录音,找出答案。

4、破题导入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在英语新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点题导入,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新课。如在教学广州版初中英语教3A的 Lesson29 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 When is Christmas Day? S: December 25.T: What can you often see in the stores during the Christmas Day? S: Christmas trees.T: What do Christmas Father do on Christmas Day? S: He dresses up in red and gives the presents to children.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1、背景知识导入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在上初中第二册(下)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讲有关 Beethoven 的故事)和 Lesson 90“Bill Gates”时,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相关的材料输入计算机,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做简短的展示,增加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了解。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2

2、音乐欣赏导入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如在上初中第二册(下)Lesson 8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可让学生直接听这首曲子,并通过画面引出这篇课文的主题。

三、以学生为主体,把汇报、表演作为导入根据实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 daily report、Speech 等作为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1、值日 汇报导入教师精心安排每天一位学生上台用英语汇报,汇报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进行安排,程度中等的可进行与将要学的主题或课文相关的内容作演讲,如在教 2A(广州版)Unit 4, Lesson1 3 时,安排一个学生演讲好每天的日常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并适时地引入本文的语法项目“一般过去时”。

2、课本剧表演导入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在上初中英语第二册(下)Lesson 80 Part 5 时,教师事先通过两个学生分别扮演 the tiger 和 the monkey,通过他们的精彩表演导入这篇文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全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

7.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篇七

一、热点、时事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让课堂满激情和活力, 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鲜热点、时事材料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 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热点、时事的导入,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材, 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的时事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讨论, 以震撼、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热点、时事问题的导入, 每一位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 此时教师要导之有法, 更要导之有度、导之有意, 善于把握学生讨论的“火候”在恰到好处时引入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这一内容时, 我搜集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顽强地与灾难抗争的例子:一个从死神手中逃出的陈坚把妻子的尸体绑在背上;来自抗震救灾的感人图片《警察妈妈》、《“中国最坚强的警察”在北川祭奠亲人》等等热点、时事资料。让学生讨论:生命可贵吗?谁的生命可贵?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命?这些热点、时事问题的讨论, 将在学生脑海里产生共鸣, 达到了“课伊始, 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教师的导入有度, 引出了要学习的内容,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中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里,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从认知上产生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意向和设计合作学习形式, 收获新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 尽管导入别致、精彩引人入胜, 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 巩固学习兴趣

1. 漫画、图片、电教直观引趣导入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绘图、电教等手段来渲染气氛, 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形象型教学,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漫画, 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褒贬时事, 往往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发人深思, 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 我用了一张漫画作总结, 给学生反思, 漫画《人标》,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 运用漫画、图片、电化教学,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 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更加具体化、感性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歌曲引趣导入。歌曲能陶冶情操, 给人力量, 催人奋进, 也能引人深思。将歌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在讲第三课“珍爱我们的生命”时, 我结合教材一个伐木工人的故事播放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使学生要在乐学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那伐木工人的求生意志。

3.竞赛激情导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例如, 在讲第二课《男生女生》时, 我以竞赛的形式, 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 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通过这一活动, 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 促进男女生之间的沟通, 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三、社会调查导入, 发展学习兴趣

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 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在兴趣小组里, 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 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 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

8.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八

多媒体集声、光、影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弥补了听力残疾所造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为新课导入提供了直观的、高效的辅助教学。本文结合教材的特点,就如何利用多媒体巧设新课导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例,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给学生展示这样的一个动画画面: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八戒找到2个西瓜,可是师徒4个人,2个西瓜该怎么分,八戒费劲心思地想。此时,这样的画面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出了分数的概念,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聋生的思维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拓展课堂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例:在教学《折数》时,创设商场打折促销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折数,揭示新课内容。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的经验基础,学生研究的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设问题情景

聋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形象化情境中的问题更有兴趣,更会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一步,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现红领巾、报刊亭、数学书等实物画面,让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第二步,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角的形成;第三步,把实物图隐去,只剩下几个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图形角;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几种角的共同点,同时电脑上不时闪烁几种角的顶点及角的两条边。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模拟实验情景

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课改强调知识贴近生活。为了适应这一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来弥补常规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学习《地震》《爆炸》,课堂上我采用了实验现象直接导入新课,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所以课堂伊始,就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及目的。

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教学情景来导入新课,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9.论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技巧 篇九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精彩的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电势的概念之前,先复习场强的引入过程,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有抓住这样新旧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电势概念,才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这一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然后,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七、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教学时,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而引入了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其物理意义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又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10.《13、荷叶圆圆》情境导入设计 篇十

根据自己的授课进度,选择一节自己两周后要上的课,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完成一份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分析、情境导入使用资源、情境导入实施步骤、信息技术应用等。

请参考附件模板完成情境导入设计。完成后将方案初稿提交至平台。2.导入实施

在自己的课堂中应用“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上一节课。可以主动邀请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来听课,给这一节课的情境导入提出意见和参考。

3.方案修订

根据同伴提出的建议,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实施情况,修订完善“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在平台上,提交“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活动步骤:1.导入准备

13、荷叶圆圆》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方案

(2017年4月10日拟初步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中心句“荷叶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课件或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者分析:本班学生共有60人,其中38个男生,22个女生。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兴趣高涨,极个别学生上课会分心,需进一步吸引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

情境导入使用资源:教学图片、课件、教材、语文课本等。情境导入实施步骤:切入举偶-对话平台-引导朗读-指导积累-写字练习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课件、投影仪、录音展播等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演示课件。播放课件: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学生欣赏后说一说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教师板书:荷叶圆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优美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运用到所学的信息技术。)

2、启发谈话。教师画简笔画(荷叶):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再画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鱼儿:他们来到荷叶上做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投影仪展示)

3、播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能够结合动态图片,初读课文,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对话平台

自学(初读感知,扫除字词障碍,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或下座位找学习伙伴一起读)

2、同桌交流读,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请教伙伴或教师。识字(利用已有识字经验,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1、同桌拿出生字卡,抽读生字,看谁读的准认得多。

2、教师出示去拼音生字: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认识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字不认识可请别人帮忙。

讨论(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

1、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都有谁喜欢荷叶?

2、看图细读文: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引导学生用“荷叶是„„是„„是„„是„„”进行说话训练。

3、讨论: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利用课件、体态语或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等词语。

三、引导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和小鱼的心情,练习感情朗读,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四、指导积累(摘记好词佳句,初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每日积累:从课文中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记住它。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好句,并记住它。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丰富语文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

五、写字练习(从学生写字实际情况入手,弹性要求,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1、认读“是、朵、关”三个字,学生先观察再描红。

2、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具体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3、学生练习写字展示优秀作业:写几个都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活动步骤:2.导入实施

在自己的课堂中应用“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方案”上一节课。可以主动邀请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来听课,给这一节课的情境导入提出意见和参考。

上课时间: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上午第一节

评课老师:王秋华、王秋季、叶巧凤、谢玉清、徐玉珠、谢珍蓉等老师

1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课堂;情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98-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白导语,并不是过渡一个环节,巧妙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活动中,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意见。

一、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发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切入点,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这样导入新课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而且学生对新知识不再感到陌生,难以接受,排除了学习障碍,课堂效果很好。

2、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而听故事是每个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欲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真正感受了“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数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数学的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4、采用教具、多媒体动画演示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演示操作能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直观实物让学生动手,设置问题情景。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包含着世界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例如: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木条自制一个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三条边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测和操作,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事物认识的能力。

二、课堂导入环节问题情境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与要讲解的内容联系要紧密、自然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内容。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4、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巧妙设计导语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十二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种内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 那动力就如潺潺泉水, 延绵不绝。学习历史也需从激发兴趣入手。可以说, 激发兴趣, 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一条捷径。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有效导入, 往往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热烈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导入环节借助一些趣味化的故事讲解或是简单的视频播放等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 在《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首先可以讲述苏武牧羊、白虎将军大胜匈奴等故事来导入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的讲述、情节的变化和古人的趣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 学生就会在故事的讲述中走进课堂教学, 良好的教学气氛也就营造出来了。在《三国鼎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选择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桃园结义等精彩片段。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得三国鼎立时期的那种动态画面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学生也将在视频片段的带领下慢慢地进入到《三国鼎立》的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调动起来, 教学气氛也将更加融洽, 从而为之后的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激趣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尤其应注重对教学“导入”的设计, 因为精心设计的精彩“导入”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从而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铺垫, 使学生更容易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种体验

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课程得以深入展开的有效策略。情境中, 学生更容易亲身体验到教学活动的真谛。学习历史, 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 然后以史为鉴, 并且不断地锻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 历史课本上所记载的历史内容都已离我们非常久远了, 时间上的差距很大。所以,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历史, 笔者认为, 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创设出趣味化的情境, 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

例如, 在《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个部分的文化组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教师可以分别将“纸”“造纸术”“地动仪”“五禽戏”“火药”“麻沸散”等概念的内容分别写在纸片上, 然后播放相关知识的视频简介, 在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后, 再要求学生将不属于“秦汉文化的内容”予以剔除。学生就会很快发现“火药”并不属于秦汉文化。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 正是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入手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的范例。教师还可以分别让学生来模仿“五禽戏”中的动作和神情。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借助纸片创造出一种喻指的“真实情景”, 从而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获得印象深刻的学习。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 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 教师还可以借助“情景重现”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借助这些创造性的情境创设方式能够给学生一个生动而趣味化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将更加到位。

三、借图讲史,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种责任

中国的历史版图曾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古文化器物等。所以,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用图讲历史”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所谓用图讲历史首先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 看图、画图进行朝代更迭这一内容的讲述。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让学生在看图、画图的过程中更好地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 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例如, 在完成了整个初一上册所有内容的学习之后, 就可以借助地图演变的方式让学生依次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变化过程。而且, 在对历史地图进行展示的同时, 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能, 来呈现前后朝代之间的版图变化,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展示过程中, 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有一个更为形象而深刻的认识。除此以外, 在“用图讲历史”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历史地图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 在《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学实施完成后,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首先将秦、西汉、东汉三朝的版图进行一个简单的描画, 然后再依次将属于秦、西汉、东汉的文化成就填入到不同的版图之中。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图片的帮助下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趣味, 发现历史的学习并非是单一乏味的学习, 而是充满着趣味的学习过程。当然, 借助“用图讲历史”这一教学手段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挖掘和探索。而这些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13.浅谈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论文 篇十三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其总体而言,课程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用温故知新法有效导入新课

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例如:(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样导人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运用真实的情景材料和教具演示实验有效导入新课

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7.1几何图形的引入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师:老师今天有备而来,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苹果能从树上落到地面,为什么茶叶盒的盖子不会掉进茶叶盒里去呢(以圆柱形的茶叶盒做示范,将盖子盖住盒口)?”谁能做出解释?

生:盖子比口大!

师:看来,盖子能否掉得进去与盖子的大小有关。

师:我这还有一个茶叶盒(拿出底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形状的茶叶盒),它的盖子也比口大,这样放(盖子沿盒口的方向放),盖子会掉得进去吗?

师:如果,我将盖子立起来,这样(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一边的方向)能掉进去吗?

师:转个方向(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对角线的方向)呢?

生:掉进去了!

师:这说明盖子能否掉得进去和盖子相对于盒口的位置有关,对吗?

师:那我也将这个盒子(刚开始的圆柱形茶叶盒)的盖子立起来放(示范),为什么怎么放都掉不进去呢?

生:刚这个是方形的,它是圆的

师:噢,原来和形状也有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一所中学讲座的时候,向同学们提出的生活中的小问题。看来,生活中经常需要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数学中有一门学科,几何,就是专门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几何图形》。

三、利用数学故事有效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先给学生讲“古印度国王奖象棋发明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古印度国王特别爱下象棋,有一天,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看来胃口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我2粒麦子,第三格内给我4粒......照此下去,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于是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不久,一位大臣匆忙跑过来对国王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全国仓库的麦粒都不够放。一讲完故事学生马上兴奋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通过引导,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期待与学习之情。讲故事往往很吸引人,在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则引入新课的效果将更好。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导入新课

如果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我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内容,做成了电脑课件,把齿轮的转动、自行车在圆中运行、小汽车作斜线和直线运动、奥运会上的五环旗等画面依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极为直观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画面前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敏捷,联想也变得极为丰富,一堂课40分钟时间不仅掌握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数学的情感,同时也为下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14.绝对值教学的新课导入片断 篇十四

大堰中心校

张铁钢

(一)复习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点评:一节课这样开始似乎很平淡。但这却很直接:前一课时学习了相反数,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平淡中中透着实在,时间的金贵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二)导新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相同的,都是6,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绝对值. [板书]

3、绝对值

点评:针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只有符号不同”提出问题:“它们什么相同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再提出要求:“找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一环紧扣一环。

15.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十五

一、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随着教学理论发展, 对教师的主要职能也给出明确的定位, 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情景的创设,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情境的建立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 若想学生在学习中挣脱束缚, 全身心投入进来, 就需要情境有一定的引导功能, 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暗示, 并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进行讨论。

(2) 趣味性原则。兴趣的存在对教学的开展是最为重要的, 要想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着去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方向, 并建立起自身的自信, 数学的学习也就变得更加有趣。但是数学的学习相对抽象,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差, 经常知难而返。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依据学生年龄的情况以及认知的水平来进行。在情境创设中老师可以接收到学生很多新颖的观点, 学生也会更关注, 产生继续探索的想法。

(3) 现实性原则。数学是从生活规律中提炼出来的, 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情境的创设要有实际的意义, 要围绕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展开,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存在身边。情境创设内容以及难度的设定要和学生现有的认识相适应, 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解, 并不断搭建数学的思维, 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4) 探究性原则。情境创设要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数学信息, 根据发现和了解的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难度的设置也需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尤其是认知水平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冲击力, 这样学生才会有继续探索的想法, 学生的思维也会围绕数学信息展开。

(5) 一贯性原则。很多教师对情景创设的认知还不是很到位, 认为在课程开始前引入情境创设就可以了, 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被调动起积极性, 注意力都在课堂上, 却发现老师开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灌输知识, 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积极性会被浇灭, 长此以往学生很难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 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情境的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流程, 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考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创设情景的常用方法

(1) 生活实例。数学的学习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在原有知识的框架与学习经验的前提下开展情境教学。数学知识的提炼与规律的发现都是从生活出发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很多数学的规律, 很多事件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 学生更有亲切感, 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 趣味故事。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激发, 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 将更多比赛、竞技或者娱乐性质的内容引入课堂, 趣味性、知识性、思考性等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3) 设问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而开始的。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问题的提出才会有针对性。

总之,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恰当地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教学活力。同时渗透三维目标,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领悟求知的真谛, 为构建以情促教和以教育情的和谐课堂和人文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摘要:情境创设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是授课老师最为关心的话题。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标,情境创设,创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和美君, 刘儒德.数学问题解决的情境模型与问题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2]丁丰朝, 聂亮.谈谈初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衔接问题——从一个在高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案例谈起[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上一篇:白玉苦瓜下一篇:教师节那天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