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精选9篇)
1.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一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党建工作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关键要搞好党的建设,而企业党建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2013年6月,桥梁公司成立了调研小组,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赴京福项目、合福绩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领导体制中,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
长期以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的着眼点往往在囿于如何处理好党政两者的关系上兜圈子。建国后企业的领导体制先后经历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厂长负责制的变迁。但无论怎么变,在企业的领导体制中一直存在着党政两套并存的“板块式”的组织结构,理顺党政关系、摆正“中心”“核心”始终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囿于党政关系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格局,在公司制企业中由分属三个层次的“四个机构”来组成公司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机构。这就是决策层中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作为经营决策机构的董事会;执行层中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指挥机构以及监督层中作为公司自我监督机构的监事会。这些机构按《公司法》章程各自独立、各司其职,职责分明,相互制约。那么显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权力框架下,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呢?这是第一个挑战。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运行规范中,党组织政治核 心作用如何体现?
在原有的企业体制中,由于企业的权力机制和组织结构都是依从于行政隶属关系,厂长、书记一般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因此,党组织的作用,往往是直接以党委的名义,以企业政治领导的身份,以党政联席会议为载体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和共同决策,然后再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体现。尽管这种做法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法规保证,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少矛盾、磨擦之处,但鉴于国有企业党政在根本利益取向是一致的,再加上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个人素质,如果形成一种“哥俩好”的关系,那么党政的优势也能得到互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也能得以体现。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权力框架和治理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依附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对自己经营活动负责。在公司内部党组织面对的关系远比与厂长一个人的关系复杂得多。如果再沿着过去那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就不那么可行了,这就要求党组织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这是第二个挑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中,党组织的工作 思路和活动方式如何适应?
长期以来,在原有企业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其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仅仅依靠老办法,老经验已远远不够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已成了当务之急。这是第三个挑战。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在建立,这 必然带来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使一部分人对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落差,主要有三种具体表现:
“无用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公司法》的规定,企业决策由股东会、董事会决定,与党组织无关,另外,继续保留和建立党组织与国际惯例不符,不利于同国际接轨,反对在企业中保留和建立党组织。
“怀疑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行政事务为主导,企业党组织没有地位,工作难于开展,对能否继续发挥核心作用疑虑重重,对企业党建工作信心不足。“无望论”。对党内的腐败现象认识偏激,对企业党建工作产生失望心理。
2、党建工作的弱化
由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有些国企党组织涣散,党组织 作用被淡化和削弱,对企业党建工作方针、原则和任务、要求,没有抓好落实。甚至因为党建工作的严重弱化,导致领导班子建设出现问题,轻者表现为领导班子管理企业、抓发展的能力不足,重者把企业带入关停破产的境地。这些问题的背后,经常是腐败滋生蔓延、害企误国。
3、党政关系的失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厂长、经理、董事长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一些企业 党政领导受权力和利益的引诱,没有 很好地处理“中心”与“核心”的关 系,发生党政一把手甚至整个行政管理领导和党组织领导不和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党的建设。
4、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党建工作,有些企业党务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一些企业党组织面对国企改革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意识不够,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创新党建工作的建议
1、确立新的理念,寻找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目前企业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建工作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企业而言,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发展生产,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铁的定律。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微观上讲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壮大自己;而从宏观上讲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而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发展经济,这一点,实际上就体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企业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我们寻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游戏规则,而企业党建是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服务和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力量。因而两者的根本目的具有相融性和一致性,它为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平台。
企业的现代发展,企业党建工作不但不可削弱,而应是大有可为的。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寻找到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共同点,确立企业党建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要明确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和方针。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保证、监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党建目标和方针,然而不同的目标中有相同的共性,这个“共性”应该是“建设好班子;带领好队伍;创建好机制;塑造好文化”。在这样一个目标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方针应该是“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证”。
2、确立企业党建工作定位,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当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这就必须依靠企业党组织来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就应该是“政治核心”,这个定位并不会与企业在市场化下的企业目标、要求和运作规则相矛盾,董事会是企业的战略决策机构;企业行政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机构;企业职代会是企业的民主参与机构;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机构。这样,不同的组织定位明确,职责分明,几驾马车共同协调,必将大力推进企业向前发展。
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两道“关口”,是“参与决策”和“党管干部”。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插不上手,说不上话,就无法实施保证监督,政治核心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怎样插手,如何说话,一定要符合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其方式和途径应注意二点:第一,必须界定哪些属企业重大问题。明确在企业的哪些问题上党组织必须插手、说话,这是党委有效参与决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公司制试点企业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凡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均属企业重大问题,党组织必须参与。因为根据公司企业多层决策分工的原则,与日常的经营指挥性决策不同,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一般均为方针性、规划性、原则性的决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方针,投资方案,长远规划、计划改革方案、机构设置、工资调整方案,自有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以及对公司主要管理干部的选聘等。在这些问题上,党组织应当参与,也必须参与。第二,必须改变参与的方式。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目的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决策之中,而不是去直接制定决策。其途径和形式应该是:(1)借助国有控股的优势,以国有股份的名义,推荐符合条件的党组织负责人经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由兼任了董事身份的党委成员把党委的意图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之中。这一点应当是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2)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力求做到在决策前,董事会中的党委成员要将董事会准备讨论的重大问题报告党委,党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党委会先行讨论研究。(3)制定出台有关公司党组织工作条例,从制度法规上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规范性。应当根据《公司法》的要求,配套出台有关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操作规范,例如建立公司党员行政领导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公司党组织定期向党员通报重大问题的制度等。(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间接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党组织应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公司党员领导成员学习基本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倡导的思想变为班子成员的自觉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决策之中。
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事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董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以下各部门管理人员分别由董事会、总经理分层聘任。在这一规范下如何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呢?其关键在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管理规范有机相衔接,做到把握“一个前提”,抓好“三个环节”。“一个前提”是,党管干部不等于由党组织去直接任命决定各层干部。而是体现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三个环节”是,一是培养、教育环节。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党组织应与行政领导一起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好、懂管理、善开拓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并要创造条件按复合型干部的要求,进行双向培训,双向交流。二是考察、推荐环节。对主管部门的管理干部认真做好考察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或聘任。三是管理、监督环节。党组织要重点教育、管理、监督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党员干部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规定的职权。
3、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特色的党建工作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重在改进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与地方、部门的党建工作不同,它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根据企业改革的难点、生产经营的重点、职工关心的热点开展工作,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特色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纯政治性的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要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要从计划经济下那种等布置、听指令转变为从企业实际出发,把企业改革、发展、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的政治性教育灌输转变为溶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文化为一体,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四是在活动方式上,要从习惯搞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尤其是要加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内活动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党内争优创新,党员责任区、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项活动。
五是在活动时间上,要从以脱产活动为主,转变为以业余时间活动为主,少占或者不占工作时间,做到时间求短,效果求实。
六是考核标准,要从单纯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为综合考核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实效,把党建达标与经济达标捆在一起。
总之,企业制度的创新,既向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企业党建工作应当在转变中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使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2.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二
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外部环境, 而科学管理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机制。外部条件再好, 没有科学的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是一句空话。科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企业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普及管理者的财务会计知识
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除应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经营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外, 还必须树立新型的财务、会计观念, 具备必要的财务、会计知识, 如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会计报表的审阅, 内部控制和审计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等等。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能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考虑, 把与企业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运筹帷幄, 以财务、会计工作统管全局, 不断开拓进取。目前, 一些大型企业加大了智力投资力度, 与高等院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请进来或走出去, 提高在职管理者的学历, 加强业务进修或培训等, 比较热门的内容就是财务管理, 如投资技巧与理财方法等。
财务、会计观念从范围上看不仅包括管理者对财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普通职工对财会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而且包括财会人员自身对财会工作的重视程度, 即整个企业对财务、会计的总体认知水平, 也称“社会会计道德”———一个有待认识的崭新领域。普及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知识, 目的在于让管理者了解、重视、运用、宣传财务、会计并以此渲染整个企业, 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财会文化。
二、迅速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1. 给财会人员定位。
在现有体制下, 财会人员从企业内部看应当有“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的雇佣者”两个身份。然而这两个身份却未得到很好的协调, 很多情况下只扮演“企业的雇佣者”一个角色。财会人员身在财会岗位, 却未尽其才只是机械地从事事后核算, 提供财务报表等简单工作, 没有真正发挥财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和辐射功能。给财会人员定位, 就是以制度的形式界定财会人员的责、权、利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其提高到企业管理的定位, 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凡重大决策都需有财会人员参加并认真听取意见, 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并适当予以奖励, 同时要求其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才能激发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便其积极地且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
2. 完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财会人员真正成为管理者, 也就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 信息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特别是我国财务会计、税收制度、外汇体制等正处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转型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新业务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更系统、更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 财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业务技能培训, 持证上岗, 其次必须定期接受继续教育, 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 拓展知识面, 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 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核定相应的经费, 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确保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这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基本手段。
3. 强化考核, 完善用人机制。
财会岗位的特殊性, 使企业对其考核处于相当突出的地位。定期考核是衡量财会人员工作实绩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如果没有考核, 财会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就会落空, 也就谈不上发挥财会工作的作用。目前已有的专业技能考核, 如珠算技术、电算化操作考核, 这些形式就比较好。但是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应当是全方位的, 考核内容不仅包括业务技能, 而且还包括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比如对现行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 对财会工作的态度、工作能力、业务水平, 是否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廉洁自律、严守秘密等等。对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考核要把重点放在考核财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上。具体可实行年度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职务任免、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挂起钩来, 形成良好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可靠保障。
三、建立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系统
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 离不开科学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 就需要相应的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并得以一贯遵守, 不仅能够预防、发现并纠正错误或舞弊, 堵塞漏洞, 清除内患,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而且能够组织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 保障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反映的是企业管理者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会计系统的核心是根据公认会计对交易进行处理;控制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责任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目前企业应致力于完善控制程序方面, 坚持量力而行、注意轻重缓急、逐步展开的原则, 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基础工作:组织机构控制, 包括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分工的科学性,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素质控制等;不相容职务控制, 如出纳和稽核不得由一人兼任, 钱、财、物分管, 交易授权、执行、处理职务分开等;确定业务循环控制点, 如收入循环、支出循环控制点或销货循环、购货循环控制点等;会计系统控制, 包括完善凭证手续, 规范业务记录程序, 定期对账等。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 是对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 同时也是对内部控制健全与否、是否有效运行或一贯遵守进行的验证。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即使是最完备的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因管理者的不重视、执行者错误理解控制指令或粗心大意、内外勾结和串通舞弊等而失效。实施内部审计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它可以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管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 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 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加以完善。内部审计的实质在于经济效益审计, 具体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核, 检查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管理部门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花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 并且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直接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
五、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推行会计电算化
管理科学的一个要求就是规范。要充分发挥财会工作的作用, 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就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 健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计量工作和内部转移价格, 完善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和程序, 制定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办法等等。管理科学的又一个要求是高效。要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 必须改进其核算手段, 推行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 才能使会计工作从原来记账、算账、报账的繁重业务中解放出来, 运用科学、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 通过现代化手段更大程度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来, 即突破传统会计“温度计”反映统一基本功能, 真正发挥现代会计的“空调器”的调节、控制等综合作用。推行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追求办公自动化, 更是以此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 对于企业的财会工作来说, 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一种机遇, 又是一种挑战。在新形势下, 应努力加强企业的财会工作, 实现科学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尽快建成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管理。文章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普及管理者的财务会计知识;迅速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财会基础工作, 推行会计电算化等。
3.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三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
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过去按单一投资主体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形成了矛盾。《公司法》、《企业法》没有具体规范企业党组织的职能,没有具体明确企业党政之间的责权界面,在实际操作中还停留在强调党政一把手素质和“哥俩好”的关系协调上,这已难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政企分开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转折
实现政企分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外,主要职能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尤其要针对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盈利性经济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趋势,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实行经营机制转换中,政工机构精简又首当其冲,加上后继无人,出现了政工机构弱化、政工人员老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趋势,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4.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与现实需求形成了反差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已不能造就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过去那种单纯的政治说教和模式化的活动方式,已很难吸引员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
5.企业政工队伍的自身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封闭式的“自我循环”为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大循环”,建设一支精干、复合、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而目前政工干部队伍无论是知识还是专业、年龄结构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致使有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关键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
1.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法,从组织结构保证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作用
企业党组织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通过职能融合、机构融合、观念融合,彻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党组织“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工作机制。党委负责人通过法宝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及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依照党章的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条件具备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人兼任。
2.理顺党组织与投资方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配置政工机构,“精官简政”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那种主要根据行政关系来划分党组织归属的做法,显然已不适应新的企业资产关系。按照改制后的机制运行特点和要求,对企业政工机构与行政机构相对应精简,人员精于配置,职能符合高效,基层党支部书记基本衽了兼职化。
3.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要将完善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与思想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把管事、管物、管人统一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要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工的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并纳入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之中,使职工政治素质的提高与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统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内容相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坚持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和文化力量开发职工的精神能源,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统一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4.确立“大政工”的观念,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要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党政共同负责、专兼职结合、群众组织与党团骨干、班组长结合的“大政工”队伍,实行“一岗两责”,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其次,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转变到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上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5.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运行机制,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
4.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四
一、现代企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经营新机制,关键的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这项改革是国有企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是体制的转换,机制的创新,观念的转变。职工身份的置换、法人持股和职工参股是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的关键,只有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将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更加严密,竞争更加激烈,内部用人机制上只有管理者和员工之分,实行定岗、定员、定额、定酬,管理者能升能降,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人事管理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克服了过去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现象。所有这些改革都将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是改革发展中的一道难题。要把企业内部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促进发展,就需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基础,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在战争年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国企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敏感的问题,在改革中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把各类矛盾化解到最低程度,使职工群众真正认识到国企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早改早主动,晚改更被动,不改没出路,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中去,做改革改制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从而使企业改革依法民主规范的进行,通过改革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受益的目标。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盈利,就是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中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主题,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健康发展的原则,坚持为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造好势、服好务,鼓好劲、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就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不断地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技能,从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集中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5.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篇五
二、全局性:企业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三、长远性:兼顾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标,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其次,围绕远景目标,企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
四、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五、系统性: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决策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本书讲解的企业战略主要属于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是企业独立核算经营单位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竞争环境分析,侧重市场与产品,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轨迹进行的长远谋划;职能部门战略是企业各职能部门,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事业单位战略,侧重分工协作,对本部门的长远目标、资源调配等战略支持保障体系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比如:策划部战略、采购部战略等。
6.现代企业制度 篇六
产权与企业制度
企业是在一定的财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的行为倾向与企业产权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企业在市场上所进行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实质上也是产权的交易。因此了解企业制度,必须从产权这一概念入手。
1、产权
所谓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
产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是涵盖一组权利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权的总和相当于所有权的概念。但是,产权和所有权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在所有权的内在权能发生分离的情况下,所有权就只是产权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产权代表着与产权客体处置有关的一组财产权利。在这组财产权利中,所有权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一切财产权利都是从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
2、产权的经济功能
(1)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所有者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侵犯。产权的这种功能是维护社会的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法权支柱和基础。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具有可让渡性和可分性。任何一项交易活动实质上就是不同产权之间的交易,明确界定的产权可以提供一种对经济行为的规范或约束。
(3)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制度基础。产权强调的是规则或行为规范,它规定了财产的存在及其使用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的行为权利界限和约束关系。产权关系的复杂化和明晰化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顺利运行的法权基础。
(4)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或其他诸方利益造成的损失或提供的便利不能用价格来准确衡量,也难以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或支付。对一些外部性问题,通过明晰产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当事人有可能找到各自利益损失最小化的合约安排。
3、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三者分别构成企业制度的不同层次。企业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演进的。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制度有以下三种:
(1)业主制。这一企业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独资企业。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既是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独自获得全部经营收益。这种企业形式一般规模小,经营灵活。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业主制这一古老的企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但业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资本来源有限,企业发展受限制;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与解散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等。因此业主制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2)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合伙企业的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金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但是合伙人在经营决策上也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偷懒的道德风险。所以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3)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从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的总体要求。
1、产权清晰
所谓“产权清晰”,主要有两层含义:
(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
(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实物形态国有资产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不同的。
权利。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对由各个投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责任。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严格意义上说,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要做到“权责明确”,除了明确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外,还必须使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或相平衡。此外,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冲突的一面。相互制衡就要求明确彼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求相互监督。
3、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1)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将原来与政府职能合一的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后还给企业,改革以来进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政企分开还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后交还给政府和社会,如住房、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应注意的是,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对其拥有股份的企业行使所有者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因为强调“政企分开”而改变这一点。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正确地行使而不是滥用其拥有的所有权。
4、管理科学
7.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七
1 整合会计机构设置, 不断创新会计管理职能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机构长期合二为一, 经过财务会计领域几十年的争论, 理论和实务界逐步达成了财务与会计分离的共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要求企业财务、会计机构的分离。
1.1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将企业推向大市场, 企业要经得起国内外竞争激烈多变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起经营观念和效益观念, 实现从传统记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1.2 现代企业制度是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将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面回归企业。
1.3 财务管理机构的独立具有内在必然性。财务与会计在其本质、对象、工作侧重点和职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为财务机构的独立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 一般都独立设置财务机构, 在财务副总经理之下, 设置主计长和财务长两位主管人员, 分别负责核算和理财工作。
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在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之下, 设置平行的会计部和财务部, 分别履行会计职能与财务职能。会计部主要负责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的核算, 提供系统、完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财务部主要负责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承担资金筹集、编制财务预算、投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税务管理、利润分配及日常财务活动的分析、评价与控制。企业财务管理机构的独立设置, 不仅有利于理论上明确财务目标, 而且便于在实践中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财务、会计机构相分离, 有利于改变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的现状, 充分发挥会计为管理服务的职能, 支持现代企业决策。
会计为管理服务的职能是“与生俱来”的, 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 会计源于管理, 又为管理所用, 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完善的企业内控系统就是会计与可操作性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形式[3]。
2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使用过程, 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转的一个基本的微观机制, 新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含量按决策有用的原则重新架构。会计信息的功能不仅在于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 而且要能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发展趋势, 作为经济活动决策的基本依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特征, 扩充企业会计信息含量, 成为保障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不同内容的信息需求, 需要转换传统企业的会计工作模式, 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依据不同的目标自主地选择核算方法和管理措施, 以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信息需求。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既有利于企业完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措施, 又有利于国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4]。要求会计信息在发布方式上应当具有公开性, 在提供形式上具有多元性, 在处理形式上具有通用性。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 建立资本金制度, 突出会计主体地位, 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确保各产权主体权益的实现, 从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 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和拥有经营权的经营者都是企业的控制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企业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来监督和保证各项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正常运作。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 (COSO) 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因此, 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
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依靠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内部的勾稽关系或逻辑关系来维系很难保证会计信息中的粉饰和欺诈行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从会计信息源头 (即经济业务、会计事项) 的真实性和责任性的控制。长期以来, 人们只重视对外 (或外部) 会计信息的核算与监督, 事实上, 内部会计信息是外部会计信息的产生基础, 前者的质量决定着后者的质量。如: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资料这类内部会计信息一般不对外提供, 但它们所记录的信息是对外会计报告生成的基础。因此, 在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 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与管理水平, 重视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全面规范会计信息, 即对企业所有会计信息形成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的规范。
3 重构现代管理会计与行为会计体系
现代企业的经营者要完成所有者的受托责任, 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3.1 现代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 要求从战略角度提供有关企业的市场和竞争者信息, 将企业战略与管理会计相结合, 构建战略管理会计, 协助管理当局确定、编制、实施战略规划, 进行战略性业绩评价。
3.2 现代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发挥比其他专业管理无法比拟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利的重要途径。现代管理会计通过提供产品设计、标准成本制定、成本分析等经营决策相关的成本信息, 为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保证。
3.3 现代管理会计是建立科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
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分别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再将责任预算制定的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等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中心, 通过业绩计量, 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考评和奖惩, 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行为会计是指在会计技术方法基础上, 运用行为科学原理研究会计信息生产、使用和传递过程中各当事人的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为行为会计的实施既带来了必然性又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关于人在特定组织结构中行动的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性, 使会计方法多样化, 因而具有选择性;会计信息是信息用户了解外部环境、并据以采取行动的刺激物, 会计也可调控人的行为。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政府对会计的管理, 由直接的统一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 并通过制订一些具体的会计规范, 来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 建立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分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
4 逐步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企业制度, 委派财务总监和实行财务总监制必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 也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财务总监委派制, 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 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权监督, 维护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措施。财务总监具有较大的职权与责任, 承担着对国有企业监管和服务的双重使命, 它是维护、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 财务总监委派制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监督制度, 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4.1 财务总监制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的作用。
财务总监制 (下转165页) (上接176页) 是对企业的一种外部监督。财务总监是以国家所有者代表人身份进入企业, 向所有者负责, 独立行使财务管理监督权。同时, 财务总监制又具有内部监督的职能。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经营管理者深化企业改革, 拓展经营业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勤政廉政的要求, 加强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财务监控。
4.2 规范财务总监的权限和职责。
财务总监应定位于"产权代表在财务上的职责实现", 并非干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 其工作权责主要包括企业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调拨的签字权等。
参考文献
[1]戴新民, 龚银燕.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会计信息全面规范.管理世界, 2003 (2) .
[2]黄保强.现代企业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8.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党建工作;创新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新的企业管理理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改变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在党建工作方面进行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转变观念,让政治核心成为企业科学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解析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以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者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企业不再是像之前由单一的控股主体控股,实行对企业单一的管理和控制,而是由各种控股主体共同管理。对于我们的国有企业来说,在国企股份制改造之前,国家对企业具有着唯一的掌控作用,企业直接对国家负责,国家决定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然而,在国企股份制改造之后,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断的流人到企业中,虽然国家仍然把握住了企业的最大股份,但是之前的绝对控股优势已经消失,产权主体多元化现象更加普遍。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于实现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够保障每一个企业的投资者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并且很多的投资者都不具备专业的企业管理才能,理论与实践能力欠缺,这时就需要聘请专业的管理人上来进行企业的日常管理操作和运行,保障企业的正常营运与盈利。如此,就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掌握在了投资者于中,管理权掌握在了经理人的手中。
(三)有限责任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投资者只需要以其投资到企业当中的资本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资不抵债,面对企业更大的缺损投资者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现代企业制度与我们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同,正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才对我们企业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细致的要求。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党建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观念陈旧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一是更新观念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当前部分企业党组织的工作缺乏服从和服务的观念。企业党组织既要服从全党工作的大局,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服务于企业效益增长这一中心工作任务,并把完成中心工作任务的情况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大小的标准和尺度。二是改革与创新的观念较差。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与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确立改革与创新观念是开创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的迫切要求。要树立党建工作新观念,必须改变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三是民主与法制、依法治企的观念欠深入。企业党委应依靠职工,积极推进依法治企。要健全党内民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确保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没有落到实处。要把人心的凝聚、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党组织工作的一个基本点。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人、凝聚人,激发广大党员和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战斗堡垒。
(二)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但当前部分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尚待健全和完善。首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要健全党的领导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其次,党内民主生活的相关制度尚待健全和完善。再次,干部工作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最后,权力监督制度还不很健全、完善,要健全和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如何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党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实现体制、机制、内容、方法上的创新。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领导体制
多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在公司制企业中实行党政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可以从组织结构上有效解决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双向进入”,是指符合条件的企业党委会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同时,符合条件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成员,可以按照党章及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所谓“交叉任职”,是指党员董事长可以担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可以担任副董事长。这种领导体制的优势是:一方面,有利于党组织负责人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用人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服务企业经济大局
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坚持董事会与党委会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凡企业的重大决策问题和需要集体讨论研究的事项。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资产重组、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以及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都必须先经过党政联席会进行讨论再提交董事会,确保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是企业党组织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支持董事会、监事会行使职权,维护总经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保障企业内部管理的有序化;三是要恪守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的原则,即“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全面渗入而不代替”,努力形成经营工作与党建工作各负其责,有机融合的良好局面。
(三)在思想文化建设上不断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首先,党建工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政治导向。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企业党组织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深入开展信念教育、忠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其次。党建工作要为企业改革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改革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旧观念、旧思想的阻碍和撞击。因此,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担当起解放思想的重任,下大力抓好干部职工深层次观念的更新,使他们树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意识。再次,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针对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出现的熱点、难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引领、解释、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全力打造和谐型企业。最后,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构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企业内部网站、内刊、宣传栏、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向全体员工宣传和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通过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升企业内涵和价值,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四、结束语
总之,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党建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仅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应该抓住机遇,创新企业的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欣欣.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J]. 改革与开放,2011(6).
[2]郭泗东.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J].企业论坛,2012(9).
9.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框架 篇九
篇一: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从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
1、产权清晰。
(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
(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实物形态国有资产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不同的。
权利。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对由各个投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 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责任。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严格意义上说,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要做到“权责明确”,除了明确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外,还必须使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或相平衡。此外,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冲突的一面。相互制衡就要求明确彼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求相互监督。
3、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1)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将原来与政府职能合一的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后还给企业,改革以来进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政企分开还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后交还给政府和社会,如住房、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应注意的是,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对其拥有股份的企业行使所有者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因为强调“政企分开”而改变这一点。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正确地行使而不是滥用其拥有的所有权。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管理致力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要使“管理科学”,当然要学习、创造,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包括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是否科学,虽然可以从企业所采取的具体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上来判断,但最终还要从管理的经济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较上做出评判。
二、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彻底摒屏传统产权理念,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企业改制成功与否的核心和关键。以往不少企业改制之所以不成功,都是因产权制度不明晰而造成的。
二是要摒弃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企业组织形式一旦确定,又反过来对企业产权产生影响。即影响产权的增值、贬值和转让。同时,企业组织形式还决定着企业的运作方式,不同形式的企业,其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差异。而纵观世界各国的经 济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按照财产构成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目前我国也基本沿袭了这种基本经济组织形式。
三是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企业一定要按照公司法确定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权利与义 务,形成互相依托、互相制衡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以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以董事会为决策系统,以监事会为监督系统、以总经理为首、以行政管理人员为执 行系统 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受股东大会信用委托,向股东大会负责,总经理受董事会信用委托,向董事会负责。同时,监事会对董事会和以总经理为首 的领导班子进行监督,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了以董事会所聘任的总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权力结构平衡,责任约束与制衡体系有效 的特点,从而解决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篇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当前实践的过程看,难度确实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政企真正分开难;第二、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难;第三、将企业全面堆人市场难;第四、股份经济规律与国有企业现实的矛盾突出。
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发展速度过慢,国家的基本方针就是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人们则有不同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
1、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坚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诚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内容,还得研究。至少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在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我国政府具有两种职能。即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前者凭借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使其协调发展;后者凭借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国有经济、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两种职能不同,管理的方式也应
不同。政府应设立两类机构,一是专司社会经济管理的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机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界定的财产界限对国有经济实施科学管理。
(2)在国有资产专司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组监管。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上,通过国家统一所有,统一投资,以投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明确其产权关系。使公司变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在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长期来。国有资产经营收支与政府的公共预算混合使用、这就使政企难以分开的症结所在。国有资产专职机构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收支,都要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国家股的分红,派息与国有资产转让的收入,国有资源及其使用权收入等,都要纳入法规。
以上是前提,是关键。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的公司化往往就变成”翻牌公司”,并给予”翻牌公司”以合法的地位。这种公司是不是就是”产权明晰、两权分离”呢?
2、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坚持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上述原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且是国家对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这是我们多年来对企业管理所强调的标准,并不能算“新”,更不能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政企分开是已故经济学家蒋一苇提出的,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历史,我们分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这么难?它的难,还不在于对它是否“共认”,而主要是人们利润的调整。既得利润者对此持消极态度。产权明晰的提法,公正的说,很不科学。产权本来就很“明晰”,属国家所有,现在用“法人财产权”代替,并说这样就达到“明晰”。“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是法律界定的“支配权”,并不是企业所有权,而一些人却把它说成企业“所有”,把国家所有单纯变为“分红”,“终极所有”,把本来明晰的产权倒变为“不明晰”。
终极所有。是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政企不分的现状提出来的,意在政府不要盲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放开手脚让企业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政府只享受企业经营活动之后的所有权效益。这种用意是好的,但“终极所有”提法是不确切的。国家资本,他就是所有者,怎么能对其经营活动不干预、而只坐享其成呢?国家控股,他就会利用控股权干预企业的经营,进而达到享受所有效益的目的。国家参股,也会通过公司的董事会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可能只享受所谓的“终极所有”。正确的提法应是“股权所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概念不清。经济形态指的是企业归谁所有,经营形态指的是企业由谁经营,法律形态指的是谁是企业法人代表。“法人财产权”是企业经营权,用它代替经济权与法律权,怎么
能不乱呢!
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我认为至少包括下列三点:
第一、有限责任原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市场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就有可能亏损破产,以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还给失败者以东山再起之机。
第二、多元投资原则。社会法人参股,便于相互监督与相互扶持,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职工与社会居民参股,容易形成企业经营与社会经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居民,形成社会效益。
第三、内在动力原则。工资所体现的是雇工关系,不利于激发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让企业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工资,而是来自分红,那他们就会拚命。拚命+才干=企业效益。篇二: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为什么说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一、公司治理结构又译为公司管治,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以股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彼此相互关系的运作体系。按照公司法理,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股东大会,股东依其职权在的股东大会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公司的权利益发端于此,也就是公司的意思表示结构。第二层分为董事会,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结构,是股东大会议决事项的执行结构,它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日常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第三层次是监事会,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结构代表股东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股东意志的贯彻实施。三层结构级彼此都具有各自的内部组织系统,加上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便构成统一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众所周知,公司是由股东投资所形成的营利性组织,公司的利益主要是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也正是为满足股东的利益而存在的。由于公司在本质上寄托的就是股东的利益,所以由其形成的股东自然会按照一定方式决定公司的一切事务。但因为公司是众多股东的公司,公司是众多投资者共用投资形成的法人实体,公司资本构成的多元化决定了其组织管理形式不能再像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那样由投资者直接进行管理,这样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但股东或出资者又不愿放弃对其出资的监管而经由他人去支配我决定自己财产的命运。因而以权力分工,相互制衡为理念的公司治理结构便应此而生,他们组成自己的意思和表意结构--股东大会;通过该结构股东委派自己信任的人进行实际的经营管理,实现自己的投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公司的执行结构――董事会;为了使经营管理者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避免其为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股东的利益,股东通过其表意结构派出监督人员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督导,使其为股东的利益而行动,这样又建立了公司的监督结构――监事会。公司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小,业务相对简单,加之浓重的家族经营特点,所以股东有机会更多地亲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起作用相对较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制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步成为现代公司制度最主要的组织结构。毫无疑问,以权力分工、相互制衡为理念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现代公司制度基本组织构架是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公司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且也是公司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公司作为股东利益的满足者,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法人治理结构来进行管理、治理。公司的内在结构就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来体现的,股东或出资者通过设计治理结构各个层次上的权利、利益、责任并将公司运行满足自身的利益。首先,股东出资设立公司后,便通过股东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权力,股东大会作权力结构,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选举更换董事、监事,决定其报酬,审议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并对公司修改章程,公司解散、清算等事项审议表决。股东大会掌握公司最重要的命门,决定着公司自下而上发展的生命线。而董事会作为执行业务的常设机关,根据授权具体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专损方案等,具体经营公司资本,为公司利益对外开展业务。同时,董事会可以聘任公司经理人员来更具体经营公司资本,经理人员在董事会的指导下开展和操作公司的业务及事务。董事会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中心,并要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有权对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制止经营者违反公司利益的行为,目标也是对股东会负责。因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有机运行来实现股东的利益。具体地讲,公司股东利益的满足,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所以说法人治理结构当然便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的组织构架,也是公司制度的政体。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决定其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公司制度主要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治理结构严谨,责权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制约机制键全,企业规模可以迅速扩大并稳定、持久地经营的公司制度,其载体主要为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而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其他企业则不充分有或不同时具有上述特点,其缺陷在于其封闭性,特别是筹集资本局限性上。从公司制度的基本含义上分析就知道,现代公司制度除应具有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责任有限,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早期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规模相对简单,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出资人都以企业为生存的根本,所以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通常是合而为一的。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的所有权与基于公司法人产权之上的权利是完全分离的。当然,股份有限公司两权的完全分离,并不是说经营者可以确定股东的利益而任凭自己意志随心所欲经营,而是说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前提下,经营者可以最充分地支配、调动公司法人的产权,股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加以干涉,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特点在西方国家日趋明显,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公司的分散,使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必然。但是如何去解决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呢?最关键的就解决处理法人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也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所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所在,更是处理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的关键所在。从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关系上分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代理上,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并负责经营。董事会接受股东的委托后,成为公司的代表,股东不能随意干预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仅在董事会玩忽职守,未尽勤勉管理公司义务并造成公司损害时,股东作为出资者才有权起诉,要求董事会成相关董事对公司的起诉进行赔偿,股东也可通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对董事的聘用,从而来体现股东作为所有者的地位,法人治理结构便是通过上述关系的处理来解决现代公司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
2、现代公司制度的又一特点是公司行为的高度规范性。公司的高度规范性主要还是要决定于公司内部组织构架的规范性,且最终要取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高度严谨性。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指其组织构架,更在于其结构之间关系的确定,及各结构职权运作方式的确定,合理,科学地处理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之间的关系,使治理结构有序规范地运作,才能实现现代公司制度的高度规范性,才能够在法律调整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内在运行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职权划分,运作方式等关系。其中,董事会在上述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正是董事会本身的系才形成变为的内在结构治理,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性,解决了公司制度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制度,为目前股东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逐步在向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转化,但是最终后果还是实现了公司的民化解决所有权在经营权分离的制度,本质上关系定了其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三、良好的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筹集资本,向规模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营利是公司的根本,工农业也需要资本。一般的企业公司通常是通过向金融结构借贷形成吸纳有限的出资人来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其中向金融机构借贷的资本是非自有资本,到期必经还本带息的债权人偿还,企业公能领先自己逐步积累的资金滚动地向前发展,而现代公司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向社会无限发行的需要的资本来着集资本。这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优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是其实有资产出的。只要是指法定的条件,它就可以不所地发行新股,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产。所以说从理论上讲,股份有限公司有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在经营债正常的情况下,它可以迅速成长为规模巨大的企。但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载体的现代瓮其筹集资本的可靠来源又取决于什么呢?其中最关键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行,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内、国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的企业可以在国外去融资,但是国能否吸引限期,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首要的前提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让投资者和接受,刚才论治理结构的本职就是委托代理关系那么作为投资者,首先关心的就是其财产所有权的如何体现和体护,以经营者是否可以值得检和接受,没有哪个一投资者不是把资本交得可信赖的经营者经营的,因而公司治理结构的良好是否严重影响着现代公司的筹集资本的能力,及公司扩大规模化如果说现代公司能够遵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形成科学合理、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就能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多更稳定的资产来源。
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解决对现代公司制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经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效的公司这行结制,主要包括权责结制,用人结制,激励结制,监督结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后才建立,发展现代公司制度,面且决定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治理。
综上所述,现代公司制度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法人治理结构也是伴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而逐步产生并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良好的治理结构已显很重要,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现代公司的组织构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质特点决定了其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核心地位。篇三:现代企业制度期末重点
选择题10题
1.用企业价值作为激励依据的形式是【c】
a.奖金b.股权c.股票期权d.年薪
2.年薪制是指【 a 】
a.工资+奖金(或风险收入)b.工资+股权c.工资+(奖金)+股票期权d.工资.3.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是
【a】
a.产权明晰b.责权明确c.政企分开d.公平理论
4..企业的员工与产业工会的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参与企业决策的一种制度是【 c 】a.高薪制b.年功序列制c.职工参与决策制d.期权制
5..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b】
a.建立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资产制度b.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c.建立法人财产制度d.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6..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行价格超出发行前每股净资产的溢价,包括了流通权和公司创业者价值,这就意味着流通股股东获得流通权是向非流通股股东支付了对价是属于b
a.缩股b.流通权回购c.转增d.送股
7..产权的实质是【d】
a.交易权b.财产权c.股权d.利得权
8..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c】
a.无限责任公司b.两合公司c.有限责任公司d.股份公司
9..产权的确立起到了为产权主体称为商品生产者奠定基础的作用,产权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的对象指的是产权的【 b 】
a.激励功能b.交易功能c.资源配置功能d.约束功能
10.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b】
a.核心b.基础c.关键d.最基本要求
11.产权:(书67)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12.“假集体”企业:(223)假集体型企业是指企业所有制性质名义上归属于公有制经济,但实质上与名义性质有本质差别,事实上主要由经营者个人出具一定的资金、实物、技术等资产,并实际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企业经营名义责任由公有制部门承担,实际责任由经营者个人承担或与公有制部门分担。根据企业设立时的不同情况,这类企业又可具体细分为三种类型,即个人创办型企业、合资创办企业和无形资产组合型企业。
13.公司治理结构:(99)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分权和制衡的原则下所作出的公司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的制度安排。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
14.企业集团:(147)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以产权为核心,以产权为连接纽带,把多个企业连接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结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15.产权交易与企业产权交易:(259)产权交易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生产要素以及附着在生产要素上的各种权利关系的有偿转让行为。所谓企业产权交易是指企业作为一定财产的代表,以不同的产权客体作为交易对象,根据不同的产权形式采取相应的交易方式,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
16.公司关系:(153)母子公司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股权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行政关系。从管理体制角度上讲,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规范母子公司关系的原则是,母公司对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应依法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结构。
17.政府企业:(183)政府企业是指那些由政府所有并直接由政府机构经营的非营利企业。这类企业不具有商业性目标,也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只是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
18.(3)市场经济对企业主体的基本要求:1。真正独立的法人 2.企业应是资本企业 3.企业要有企业章程来约束。4.企业应建立横向责任制度。
19.(179)国有企业制度的优点:1.可以突破一般所有者眼界和实力的局限,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投资眼界宽广。2.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3.拥有特殊的融资手段。4.有稳固的企业形象和信誉。5.能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缺点:1.权利义务关系模糊。2.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收到限制。3.在保卫资产安全上有特殊的困难。4.有很强的退出壁垒。5.可能受到更多的行政性干预。
20.(259)企业产权交易的层次。从企业产权交易的对象看,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单项要素的产权交易,如企业闲置资产、单项资产出售,部分厂房、土地出租和
篇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公司制、业主制、合伙制。
(1)业主制。这一企业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独资企业。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既是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独自获得全部经营收益。这种企业形式一般规模小,经营灵活。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业主制这一古老的企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但业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资本来源有限,企业发展受限制;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与解散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等。因此业主制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2)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合伙企业的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金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但是合伙人在经营决策上也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偷懒的道德风险。所以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3)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出台与形成。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过程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伴随开放的扩大,大量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方面使国有企业处于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这种挑战,国有企业原有单一的国有这种产权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同时,国有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企业冗员、企业债务、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企业在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中深陷困境。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制度创新,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这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沿着这一方向推进,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4年,国务院选择了100户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包括7个方面: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建立、明确国有产权运营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新的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同时,企业分别按3种类型改制: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国有投资控股公司。
但是,单纯的企业制度创新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原有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1989年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亏损面与亏损额急剧上升。一段时间中,人们对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产生怀疑。这种情况预示着单纯从体制与制度的角度,是无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国有经济也是无法真正搞好的。
有鉴于此,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即在坚持国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缩小国有企业的范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其控制力。这一思路的创新之处在于,开始跳出单纯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的窠臼,开始强调国有经济本身规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
1997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3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在此基础上,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
1997—1999年间,主要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抓大放小、增资减债、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加强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措施。1997、1998年间,这些措施没有立即产生明显成效。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滑坡。1999年上半年情况开始改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
【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论文07-02
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11-01
现代企业管理分组08-03
现代企业团队建设要点09-25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案例06-19
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08-16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08-17
现代企业秘书与传媒效应08-29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11-14
员工福利对现代企业的意义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