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共7篇)
1.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一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翻译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
梭:织布机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来迅速,如日月如梭。
拟奈何:打算怎么办。
官况阑珊:意谓出仕为官的热情淡漠了。
况:况味,境况和情味。
阑珊:衰落,即将残尽。
青松守岁寒:指青松耐寒冷,终岁不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东坡自杭返朝过高邮之时。是时,词人与高邮令赵晦之再一次相见,感慨颇多,于是写下这首词送给他。
赏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交友,情深谊厚。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白 首相看拟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词人在“故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结句“惭愧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愧。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愧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全词曲尽心态,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2.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二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表现了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二、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4.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四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 鸣啾啾(jiū) 鸣溅溅(jiān) 赴戎机(róng) 传金柝(tuò) 阿姊(zǐ) 著我旧时裳(zhuó cháng) 磨刀霍霍(huò)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3.一词多义
策 强
市
4.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所思何”“所忆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题解说】
木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名字。这首诗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木 兰 诗
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这个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学习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本课为2课时。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4.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5.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1.诵读感悟法、创设情景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的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2.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难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课时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3.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重点】
1.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2.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难点】
通过情节的分析,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导入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初读感知指导背诵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由木兰的形象,直接点出课题,点明木兰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做到心中有数。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流传到海外。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导入二:视频型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激发愿意阅读全诗的兴趣。
播放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导入三:音频型
[设计意图] 由教大家唱家喻户晓的豫剧片段开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兴趣阅读全诗。
听过这首曲目吗?大家唱一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此引出课题。
一、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纠字音--辨节奏--学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顺读诗歌,做到节奏鲜明,顺读自然,情感充沛。
1.教师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辨析字音。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 燕山( ) 胡骑( ) 鸣啾啾( ) 鸣溅溅( ) 赴戎机( ) 传金柝( ) 阿姊( ) 著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答案〕 zhù tiě kèhán ānjiān pèi Yān jì jiū jiān róng tuò zǐ zhuó cháng huò
【生快速辨认读音,组内互相检测,齐读两遍,巩固认识。】
2.辨析通假字。
帖花黄
〔明确〕 “帖”同“贴”,粘贴。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然后齐读,指名读,教师纠错。
二、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翻译,培养学生自学自译的能力。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用工具书,自主翻译诗歌。
2.画出疑难词语和语句,组内交流,班内集中释疑。
3.班内交流翻译效果。【教师指名翻译,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纠错。】
4.重点语句(特殊句式)翻译展示。
【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生自主翻译,师讲解翻译方法。】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2)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才得胜而归。(3)希望驰骋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4)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5)它们一起贴近地面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三、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教师帮助归类,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矫正等策略,协助学生梳理出本课的重点词汇,增加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一)积累如下重点词语。【生独立完成词语的解释,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唯闻女叹息(只)
愿为市鞍马(买)
旦辞爷娘去(早晨)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关山度若飞(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外城)
著我旧时裳(穿)
雄兔脚扑朔(动弹)
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二)教师梳理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重点文言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班内展示。
1.一词多义
市
策
强
2.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下)
四、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出大意并梳理出每段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
【生再次顺读课文,在读顺的基础上,组内讨论,了解故事大意,明确层次划分。】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五、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当堂背诵,提高其背诵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1.学生结合对每一段内容的概括,抓住每一段语句的规律,进行独立背诵。
2.组内开展背诵比赛,互相交流背诵方法。
3.班内展示背诵效果。【背诵不熟练的,可以作为课下作业。】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诗歌,对其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希望同学们再读一读、品一品这首乐府诗歌,更深入地领会它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 )头 扑shuò( ) 雄cí( ) 阿z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3.填空。
《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课时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难点】
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明白本诗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
前情回顾探究人物读透技法畅谈感悟拓展迁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梳理上堂课的内容,帮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检验翻译诗文的效果,为本堂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1.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诗句是:
(3)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明确〕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记最大的功勋,赏赐的财物成百上千。(2)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3)雄雌两兔一起贴近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疏通了文意,知道了故事的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详细研读课文,欣赏木兰这一形象美,欣赏本文组织情节的恰当美。】
二、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研读课文细节、分析人物描写的能力。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独立找寻相关语句。】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第五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明确〕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精读课文,读透技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和多种修辞手法并用的手法。培养学生挖掘文本,归纳发现的能力。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1)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明确〕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十几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2)再读第四段和第六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3)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学生在全班展示。
〔明确〕 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地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及女装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多年的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的娇美的形象刻画得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这一形象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仍以第三、六段为例,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修辞手法都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效果。
(4)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它们的表达作用。
(5)除了上述修辞手法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明确〕 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四、齐背课文,畅谈感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的能力。
1.齐背一遍。
2.思考: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报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几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思考:学完本诗,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4.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5.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6.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作为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有有了这样的责任感,你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才能成为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五、悟读课文,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完成与木兰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借此巩固对本诗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木兰诗》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以“花木兰”为话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
1.请确定你的研究选题并围绕选题提出两个问题。
2.你建议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增加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了解?
3.你准备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花木兰”这一形象?
〔明确〕 1.花木兰的身世或花木兰的精神。 2.阅读文学作品;查阅史料,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风土人情,认识木兰替父从军行为的可行性。 3.花木兰,中国古代的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之敌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木兰诗》这一北方民歌便是对其事迹的描述。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北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用自己的一丝绿,哪怕用自己的一点红。
以“学木兰,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链接一:
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2-1-c-n-j-y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长诗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长达三百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奔赴疆场、屡立战功而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名篇,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流畅,叙事中兼有浓厚的抒情,描写上运用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对放射奇光异彩的宝石,被称为乐府“双璧”,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
链接二: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吟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养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予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描绘她的传奇形象。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链接三: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修养的途径,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1.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串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的,一直以来总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但是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2.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这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得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站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使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得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比较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地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一、〔参考答案〕 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本身。所以,表现主题的部分要详写。
二、〔参考答案〕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也是排比句。
三、〔参考答案〕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这个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四、〔参考答案〕 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面临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参考答案〕 背诵这首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汗(kè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6.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二、课内语段阅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www.21-cn-jy.com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类比,赞颂了什么?
10.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11.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多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12.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三、课外类文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皆次当行( )
(2)数建奇功( )
15.区别一词多义。
(1)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2)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7.“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8.“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意思相类似的句子是:
【答案与解析】
1.B(“朔”读“shuò”。)
2.C(A项“贴”为“帖”;B项“渡”为“度”;D项“辩”为“辨”。)
3.D(“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5.C(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诗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6.C
7.A(注意互文修辞的运用。)
8.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喜悦心情。
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0.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21*cnjy*com
11.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多年军旅生活只做了高度的概括。
12.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13.D(“易”解释为“更换”。)
14.(1)háng (2)shuò
15.(1)因为 (2)因而(所以)
16.(1)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2)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17.C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译文:
木兰是古时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时就学习骑术,长大之后更加精通。正值可汗招兵,她的父亲被列入名册之中,(要求)与当地的青壮年一起去服役。(由于)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有疾,不能去,于是木兰换上男装,到集市里购置了鞍马,替父亲去从军。渡过黄河,经过黑山,在战场上驱驰了共十多年,屡次立下奇功。啊,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我从木兰从军这个事迹,(因此)于是更加相信了。
李杰
5.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五
修改、补充栏
课题:8.木兰诗主备:高辉 第4周(3.26--3.30)备课时间:2月27日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一定通过影视作品与课外阅读了解一些“木兰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2、《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有详有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自探提示:
1有感情的的朗读古诗,自学本课生字新词。2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1)重点生字词检查
郭茂倩(qiàn)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â hán)
鞯(jiān)
辔(pâi)头
溅溅(jiān)
燕(yān)山 胡骑(jì)
啾啾(jiū)
戎机(róng)
朔(suò)气 金柝(tuò)
铠(kǎi)甲
策勋(xūn)
红妆(zhuāng)
修改、补充栏
著(zhuó)
云鬓(bìn)
扑朔(suò)
傍地(bàng)(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户:门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 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 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 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 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了 市:买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溅溅:水流声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3)疏通文意
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这首叙事诗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意思是到各个集市买来作战用的物品。(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是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意思是北方的寒气里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战士的盔甲上。(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互文,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得胜归来。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打仗归来后,天子为木兰记了很多功,赏赐她很多财物,这是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的铺垫。意思是(为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东西。
(4)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质疑再探:(3分钟)
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那么文中地方叙述的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详写战前的准备工作,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形,略写了战斗生活。这样安排可以突出木兰勇于献身,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详略得当,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有利于铺陈故事情节,突出中心。
四、运用拓展(17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 一,根据所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1何所思: 2当户织: 3鞍马: 4戎机: 5策勋: 6红妆: 二,根据所学内容,理解下列诗句。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6.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篇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凉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唧唧声又是唧唧声,木兰对着门把布织。听不见织机上的梭子响,只听到木兰女在叹息。问木兰思什么?问木兰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有思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昨夜已见军中文告,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实在很多,册册都有爹爹的名字。爹爹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女儿我愿为出征买鞍备马,从今后替爹去从军。
到东面的集市买好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和鞍垫,到南面的集市买来嚼子、笼头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清晨告别父母出征去,傍晚住宿在黄河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奔涌水声溅溅。清晨辞别黄河出征去,傍晚来到黑山之巅,听不到爹娘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
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过道道险关、重重山峰。北风传送着军营中击柝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征衣。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勇士们征战十年凯旋归来。
归来后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廷大堂。给木兰记下屡屡战功,赏赐的财物成百上千。君王询问木兰希望得到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只愿骑上千里快马,送我早早回到故乡。
爹妈听说女儿归来,互相搀扶迎出城外;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喜对门户整理容妆;弟弟听说姐姐回来,磨刀霍霍向着猪羊。木兰打开东房的门,坐在西房的床上,脱下战时的战袍,换上昔日女儿装,对着窗子梳理云发,照着明镜贴上花黄。走出门外去看伙伴,伙伴们都惊奇地不能相识。一同朝夕征战十二年,竟不知木兰是个姑娘。
7.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 篇七
8.木兰诗
A组
1.《木兰诗》是我国________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民歌,选自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的《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合称“乐府双璧”。
2.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机杼(zhù)军帖(tiē)可汗(kè hán)鞍鞯(jiān).....B.辔头(pèi)胡骑(qí)啾啾(jiū)霍霍(huò)....C.阿姊(zǐ)红妆(zhuāng)溅溅(jiān)戎机(róng)....D.金柝(tuò)云鬓(bìn)铠甲(kǎi)燕山(yàn)....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2)昨夜见军帖
()...(3)旦辞爷娘去()(4)万里赴戎机
()...(5)朔气传金柝()(6)木兰不用尚书郎()...(7)出郭相扶将()(8)出门看火伴
()...
B组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塞和山岭,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英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7.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A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你的看法如何呢?请 2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八十始得归()(2)采葵持作羹()..(3)兔从狗窦入()(4)不知贻阿谁()..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选自《木兰诗》)【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选自《石壕吏》)17.请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的美学趣味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那么诗歌为什么从“唧唧复唧唧”的蟋蟀声开始唱起呢?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蟋蟀声响起的时候,是农家准备冬衣的时节,所以“木兰当户织”非常顺理成章。从这第一句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木兰是个非常勤劳的女孩。才是初秋,木兰就在张罗着冬天里的事情,可见她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但就是这么一个勤劳聪敏的女孩,今天却不再织布,而是在那里叹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让长辈们着实感到意外。于是便有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关心,但在这里是谁在发问真的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思”与“忆”该怎么解释,因为紧接着一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与后文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产生矛盾。既然你木兰“无所思”“无所忆”,也就 4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是什么都不想,那为何又想到了“可汗大点兵”时阿爷征榜上有名的事情呢?所以阅读《木兰诗》这个问题不能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句呢?
我国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现存民歌应该是从《诗经》中的“国风”开始的,到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等等,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都是指男女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和“忆”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念。《木兰诗》也是民歌——北朝民歌,这样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从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可得到旁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也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但那个女子“所思”“所忆”的只是“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的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木兰坚决地回答“无所思”“无所忆”的用意,意在说明自己并非少女怀春,而是想到父亲年老,出征作战有很大的困难,但想到自己是女儿身,能不能出征,作战时会不会受伤或死亡等高危险性的问题时,她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才是她诗歌开头叹息的根本原因。
当然,如果较真,那么只要问木兰“代父从军”有没有经过官府同意,为什么没有人检举,女扮男装如此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火伴”怀疑、发现,于是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无法再读下去,也因此感受不到它的动人心魄的美和魅力。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点,即文学是一种虚拟,是一个假定,《木兰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一种夸张,一种大家相互约定俗成的假定。但如果你以为《木兰诗》就是要写残酷战争,通过战争来展现木兰是个巾帼英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即将发生的残酷战争,《木兰诗》却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凝重,突然变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轻快。但是紧接着的后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又换作了凝重,有人以为这八句“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我们觉得甚是牵强,否则写木兰战场生活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何以举重若轻,没有一丝残酷感,反而是一种轻松的氛围。从中可见,《木兰诗》这篇文章还另有意图。
这从文章对事件的处理,尤其是木兰凯旋后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上我们更可以看出。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这一节,通常的做法往往是不分析,采取回避策略,说木兰不稀罕赏赐和官爵,归心似箭,希望过宁静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分析有脱离文章实际的嫌疑。因为诗歌中只说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没有说木兰不要可汗的赏赐。那么依照文章的实际,我们可以得出木兰应该是接受了可汗的“百千强”的赏赐的结论。至于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因为她对可汗说的是“送儿还故乡”而不是“送‘女’还故乡”。在通篇诗歌中,当她面向长辈或长官说话时,除了“送儿还故乡”这句中木兰是自称“儿”外,其余均自称“女”。当然这里也表现女性与男性对人生价值倾向的不同,因为女性更愿意享受家庭的欢乐、亲情的融融,而不是对荣誉之类的身外之物趋之若鹜。
到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节里,叙述已经不是一般的轻快,简直是轻捷流转。尤其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在火伴们的一片惊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对自己是女儿身的无比自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也照应了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叙述中,迎候木兰得胜归来的人,除了木兰的亲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在后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叙述里,同样没有提到木兰的“男朋友”或者“未婚夫”的蛛丝马迹。从这里,我们就更进一步解决了“无所思”“无所忆”仿佛费解的疑窦,凸显她作为不同于当时一般少女的高大形象。这也恰恰说明只要机会均等,女性也完全可以承担起家国重任。
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在赞扬木兰高贵品质的同时,在1 700多年前,一个男性完全是主宰的时代里,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木兰干了当时男人干的工作,而且比男人干得还出色,还成了英雄,为千千万万妇女扬眉吐气。在语言特色上,朴素自然的口语,精妙绝伦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和运用排比的反复咏叹,在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百读不厌。
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8.木兰诗
1.南北朝 乐府 北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孔雀东南飞 2.C(解析:此题考查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A项中的“帖”应读tiě;B项中的“骑”应读jì;D项中的“燕”应读yān。)3.(1)对偶(2)夸张(3)反问(4)排比、互文 4.(1)对着(2)军中的文告(3)早晨(4)战事(5)北方的寒气(6)愿做(7)外城(8)同伍的士兵 5.(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6.C 7.C 8.表达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子生活的喜悦心情。
9.扑朔迷离。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后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10.表现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之情。11.不仅写出了火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12.这个说法欠妥当。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13.(1)才(2)菜汤(3)洞(4)给 14.(1)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2)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裳。15.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6.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参考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同乡的人说:)“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去,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熟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裳。
17.示例一:旦辞黄河去。示例二:旦辞爷娘去。示例三:暮宿黄河边。示例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暮至黑山头。18.《木兰诗》中的“夜色”与下文“不闻”“但闻”的内容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而《石壕吏》中的“夜色”与文中吏捉人、吏之怒、妇之苦的情状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意思对即可)19.同是“从军”“应征”,但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家无长兄,代父从军。老妇应征的原因是:家中老翁已逃走,男人已被征尽,老妇被迫应征。作者各自的态度是:前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者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差吏抓人的凶暴气焰的无情揭露。
【乙文参考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木兰诗原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木兰诗七年级下册教案06-26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09-12
四年级下册第1课写作背景及赏析06-1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07-21
七年级英语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08-24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12-07
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考试测试题及答案01-17
九年级下册《外国诗》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