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美的作文(精选17篇)
1.记忆中最美的作文 篇一
石头城的城墙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让一代代的人都被他的气势镇住了,这也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都能见到石头城的身躯,我越看越觉得这石头太美。它美在它身上的伤疤,缺一块砖,缺几块砖,凹了一个洞,这都饱含了岁月的重量。它作为吴国的都城,被攻城的人们多次伤害。它以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抵挡了百万大军的进攻。它任劳任怨,站在那儿,以自己一个城墙的伤痕,换取城中老百姓与众位将士还有主公的性命,它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石头城虽远观时看起来伤痕累累,但回望它的过去,这些伤痕无不给这城墙增添光彩。让其不仅拥有着历史的沉重,还变得更加美丽,让我无不记忆深刻。
石城的一处被人唤为鬼脸,这石头鬼脸,也不失其威严,它满脸通红,把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河对岸,仿佛是一员勇将要和敌人厮杀300回合,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这鬼到了晚上,灯火从下往上一照,这鬼脸就更加逼真,我不禁会倒退三步。这鬼脸也不失搞笑气氛,明明也那么凶恶,嘴巴竟咧成了一半西瓜似的,笑得合不拢嘴,严肃之感又突然荡然无存。让我觉得这鬼脸很神奇,神奇的美丽,让我记忆深刻。
石头城即便饱经风霜,但依然有大自然朋友为它打扮,迎春花用金黄的花瓣为石头城打扮,从缝隙中长出的绿草为它把睫毛捋长。紫荆花也钻出来为石头城装点。蝴蝶也忍不住了,来给石头城抹粉。仔细再看石头城,她是那么美丽动人是那么生机勃勃。想要把这石头城变得那么生机勃勃,不得不惊异于那些植物们顽强的生命力。在那小小的缝隙中,竟然在没有土壤的情况努力生长。正是这些植物的生机,才使石头城在千年之后依旧拥有与之前的雄伟截然不同的美丽。生机勃勃的石头城,让我越发觉得石头城的美丽。
雄伟高大,历尽沧桑、生气勃勃,威严而不失神奇这些特点而美丽的石头城,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2.记忆中最美的作文 篇二
数学不单纯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工具和载体, 数学教育还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而数学的精神也不仅蕴含在数学的图形和数字之中, 它能够超越数学的范畴, 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人们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弹奏好数学原生态美音符
数学源于自然, 还应回归到自然, 这才是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脉络是人类长期积累、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比如数起源于记录日常的收入和支出;几何起源于人们丈量土地;函数起源于为了精确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人体上, 在动植物界, 我们都可以看到黄金比的存在, 这黄金分割就表现了自然、艺术与数学的交融与汇合。壁虎在捕捉昆虫时, 总是沿着一条数学上的螺旋曲线奔跑的;珊瑚虫每年在体壁上刻画出365条环纹, 显然是一天画一条的;大雁成群结队飞行, 或排成“一”字形, 或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永远是110°。
二、弹奏好数学精简美音符
精简本身就是一种美, 而数学外在表现的特点在于它的精简之处, 如一个字母可以代表任意的数和式;勾股定理可以算出任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正因如此, 人们不断追求、探索计算方法尽量简捷、明快。法国哲学家狄德说过:“数学中所谓美的解答, 是对于困难而复杂的问题的简单回答。”用字母表示数, 这是算术到代数的飞跃, 不论从结构或是形式上, 都使人感到式简意明。重要的是数学中的简洁美还是优化解题思路的内驱动力因素之一。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在解题中如何获得最佳解答方案。每一个复杂问题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一个简洁的解法, 这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一种美的享受。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曾说过:“几何学里有两个宝库, 一个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一个是黄金分割。前者可以比作金矿, 后者可以比作珍贵的钻石矿, 能令人惊叹不已。”
三、弹奏好数学对称美音符
著名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紧密相连, 对称能给人们以美感。”对称美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表现。由于客观世界中各种各样对称事物, 引起无穷无尽的数的对称和形的对称。几何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代数中的许多公式都能给人以美感。在解题中, 在证明中, 给我们以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分的和谐, 是它们的对称, 是它们的巧妙平衡。在我们周围千姿百态的物体中, 很多都具有某种对称性。数学的对称正是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对称的再现和引申。在几何知识的初步教学中, 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工农业生产中, 人们利用对称知识建造房屋、庭院、桥梁, 如北京天坛祈年殿、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印度泰姬陵、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日本蒲群市和平纪念塔都体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四、弹奏好数学严谨美音符
严谨性是数学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尤其在数学定义方面比较突出, 有了数学的严谨才能恰如其分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加严密, 来龙去脉分明, 不可能出现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例如, 几何中的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圆中的垂径定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等等, 每一句的内容是特别简洁严密, 形式整齐, 加一字就多余, 少一字有遗憾。言简意赅, 没有形容和比喻, 这正是数学美的真正价值所在。此外, 数学代数式结构协调, 数学图形精美和谐也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
五、弹奏好数学变化美音符
张奠宙说过:“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 而且有着浸润期中的数学文化, 只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 即冰冷的数学, 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及火热的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才是人才陶冶的炉膛。”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一图多用、一法多用等变式犹如钢琴的键, 它们千变万化, 让人眼花缭乱, 惊叹不已, 给人以奇异突变之美的感受。变式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也是一种超俗的学习方法。一题多解, 实现了由点到线的变化;一题多用, 又产生了由线到面的变化;一法多用则进一步实现了由面到体的变化。变式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生长;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巧妙地掌握知识之间的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契机, 拓宽学生思维境界, 用数学变化美的感召力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
数学的美是深邃的、和谐的、奇异的, 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生长在世间万物, 需要我们去挖掘, 然后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捕捉到书本中的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的元素, 这会极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并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如果学生能发现数学美,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海洋中, 攫取数学的宝藏, 把数学的学习当成一种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音乐依靠听觉、图画靠视觉、数学靠思考, 这是人类的三种本质属性, 也应当是宇宙智慧生命的共同属性。音乐必须有美的音调, 美的音调必须是和谐的。希腊人发现, 最和谐的音调是由比1:2:3:4确定的。莱布尼茨说:“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 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 是直觉的。”黄金分割大量出现在绘画作品中;透视学被艺术家由衷青睐, 足以说明绘画艺术与数学的渊源。达·芬奇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界, 而绘画的目的更是精确地再现, 因此, 绘画是一门科学, 和其他科学一样, 其基础是数学。”他在《艺术专论》指出:“欣赏我的作品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
数学的美隐藏在奇妙的数字中, 数学的美隐藏在奇异的图形中;数学的美隐藏在真实问题中;数学的美隐藏在每个人的双手中。换种角度思考问题;换种方法思考问题;换种心态思考问题, 就会认识到数学的真、数学的美, 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或繁杂的图形将是学习数学的加油站和催化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进行推导和演算的智力体操;是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思维方式的素养体操。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是数学的精髓, 是数学中的珍宝, 是它才使得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日本的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 发现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在毕业进入社会后,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 通常是出校门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 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形式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内涵美的力量是巨大的, 数学思想美的应用是神奇的。美的数学需要美的课堂教学展示, 而美的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美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从中体验知识的内在美。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最佳时机, 弹奏好数学中的美妙音符, 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张顺燕, 《数学的美与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2].任勇, 《中学数学教学艺术》,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
[3].欧阳维诚, 《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
3.记忆深处最美的风景 篇三
——题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千多年的历史铸就了祖国满载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德可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在灿烂的文化之中,有这样一个人,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可谓是德的先驱。他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尊重别人的意思,换位思考。这大概就是德的真正主旨,不因什么而改变。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安慰:一是我们头上广阔无垠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之魂——德的魅力所在。即使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成名得利,但谎言不能挡住真相,欺诈也无法遮掩丑行,在事业征途中失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类的精神追求。一个讲道德的人,不仅能收获内心的充实,锤炼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也会享受到真情的温暖和别人的尊重,所以有道德的人能够活得更加愉快和更有价值。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新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新生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谢过老人后,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新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学术大师,当时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守行李的老人。虽然不知道这位新生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在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道德素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学位。
德是不可攀比的。我们向往高尚,追求高尚,却容易不自觉地将道德引向一条狭窄的小巷:同别人攀比。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有高尚的道德,这很容易达到,然而却总有人希望比别人有更高的道德素养,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总是相信别人的修养更高。
在同别人攀比的过程中,就会有失道德素养,反而失去了德的本意。在攀比中会渐渐失去可以拥有的闲暇和轻松,心里的弦就会绷得越紧,反而会失去更多,所以说德是不可攀比的。正如诸葛亮所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时候,难住我们的,体现我们的道德观的,往往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些小事如同道德堤坝上的蚁穴,虽小,却足以导致道德大坝的坍塌。所以要注重养德的细节,勇于行动,勇于坚持,勇于克服惰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坚持不懈,恪守原则的人,使道德的光辉照亮我们生活中最隐蔽的角落,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使者。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的心中都应有道德的种子,在中华腾飞时,绽放光彩,萌发道德的种子,让它茁壮成长,千古永存。
让我们谨记记忆深处最美的风景,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光芒万丈。
4.记忆中最美的颜色作文 篇四
蓝色,是天空的胸怀。黑色是神秘的剑客,粉色是可爱活泼,绿色是生命的赞歌。
在我的记忆中,最美的是天使的白色。
每一颗流星降落的时候,寓意这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但在与此同时,也会有人守护着他们,他们就是无处不在的白衣天使。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他们,就向一星损落,暗淡不了整个天空。一花凋谢,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样,他们是星星的守护神,是花儿的医生,他们的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给一个病人带来勇气。每当有危险的事故发生,她们都会穿着洁白的制服,出现在现场,与死神作战。生命是脆弱的,但在她们的`手中,生命显得那么可贵,他们的笑容是病人最好的药方。
我站在蓝天下,几朵白云飘过,他们的使命就是救人,但是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寸步不离病人,他们尽职尽责。有一次,我发烧,母亲抱我去医院,给我的并不是恐惧,而是温暖,一位护士问我头痛不痛,难不难受,样子十分着急,温馨的话语感动着我。她为我擦汗,给我讲故事,一字一句都是那样的亲切。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5.记忆中,你最美作文 篇五
春风再次使北方广阔的北方大地变绿,再次迎来了春天。记忆中最美丽的人就像春风和我在一起。我不知道别人眼中是否有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抬起嘴角;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和别人在一起度过余生。生命的起伏总是伴随着你的岁月;我只知道你是我的伴侣。我们还是忘不了见面。当我们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我离开了我的同学,日夜都在一起。那天,当我走进教室时,我感到尖锐而迅速地看着我。就像我不知所措一样,高高在上的学生把我拉进了办公室,他们坚持说我偷了其中的一些文具盒。我几乎不知道老师面前有多少人在谈论这件事。此刻,似乎有很多墨水和醋种植在人群中。我愤怒地哭了起来。正当老师要给我一个没有指控的时候,你瘦弱的身体挤进了人群,尽管老师看起来很生气,并急切地说:老师。没有证据你不能责怪别人。
在那之后,你的脸红可能太兴奋了。我不知道如果你没有结果会发生什么:也许我愿意被指控偷我的同学。也许我会失去对我周围的人的信任。也许我会变得孤独。正是因为你的出现,我突然在劳顿的沙漠里发现了一片水源丰富的绿洲。寒冷的冬天突然充满了温暖、阳光明媚、荒凉的土地。你的话让老师意识到,我当然接受了那些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人的道歉。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互相认识,逐渐进入彼此的生活,成为彼此的伴侣。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作文是相同的材料选择,文章中总是有一个人物;我们不能忘记打破旧花瓶。但是当老班追求自己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爱。在过去的生活中,很难在这里成为知己。我不能把你藏起来。你的情绪不能把我藏起来。我真的很讨厌我不是画家。我不能用颜色来形容我们的画。
我真的很讨厌我不是作曲家。我不能用音符来演奏我们的运动。我真的很讨厌我不是诗人。我不能用诗句写我们的诗。据说,在过去的生活中,500次的回顾可以用来交换这个世界的肩部。今年春风又来了,你还在陪我。我只希望你年复一年,你是南风中最美丽的。
6.记忆中你最美作文 篇六
初次见面她正抱着一叠书缓缓地走了进来, 面带 着微笑,用着和温和的目光把全班同学看了一遍, 她是那认真,似乎把所有的人都记住了一样。当我们观察她时,她的面孔也是那么的和善,大家紧张的心情都平静了下来,仔细打量:她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扎着一条辫子。一双和善的眼睛戴着一副小巧的眼镜,鼻子不算太高,但是给我卬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嘴,她总是面带微笑,嘴里总能说出一些使人感到亲切、温暖的话。初见她只用两个字来形容———和蔼!
记得有一次考试,我把“慌忙” 写错了,这个词我也错过都是我不认真的原因导致的,她很严肃认真的对我说:“以后不许再错了,再错你就向上帝祈祷了。”然后她帮我分析了错误的原因——粗心!她又很和蔼的告诉我写错字的危害,还向我提出了几条改正的方法。对于这些,我真的很感谢老师。也许又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她——认真!
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水平很差,经常得“良好”、“及格”,写的句子干巴巴的,一点都不生动,上了五年级后,我正想放弃时,是朱老师及时的教导了我,找我谈心,给我帮助,使我听后深受启发,我再次在语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一番辛苦努力,我收获了。我要感谢我的朱老师,是她让我找到了“home”。这时又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她——“导航”!
7.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篇七
“当当当……”时钟适时地敲了12下。我骤然一惊:“哦,12点了!”没想到这微小的声音惊醒了睡梦中的弟弟,他倦怠的声音中藏不住一丝期待:“爸爸妈妈回来了吗?”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对他说:“睡吧!他们今天可能不会回来了吧!”
我看见弟弟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继而又满怀信心地说:“他们今天一定会回来的,因为我要亲口对爸爸说‘生日快乐’啊!”说完便幸福地笑了,似乎今天是他的生日……
我望了望安静地躺在桌上的蛋糕,寂寞而美丽,因为那是我们对长年在外忙碌的爸爸最好的祝福。对,他答应我们今天一定回来,我相信爸爸一定可以做到。
熟悉的鸣笛声终于在我和弟弟满满的期待中欢快地跳跃起来,弟弟惊喜地喊叫着:“姐姐,快,插上蜡烛,点燃它,我们要给爸爸一个惊喜……”
熄灭了灯,漆黑的屋里寻不到一丝光亮,弟弟躲藏在屋内,关上了门。
我飞奔到了门外,车前的灯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借着明明灭灭的车灯,我看到了父亲疲惫的身影,母亲惺忪的睡眼,他们显得那么憔悴,那么令人心痛。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却又故作平静地问道。
“进屋看看啊!”我故意把嗓门提高,把语速放慢对母亲说。
“爸爸,你先进去吧!”
门推开的一刹那,我看见弟弟手里捧着点燃蜡烛的蛋糕,听到了风中我们的祝福:“爸爸,祝您生日快乐!”这一刻,被永远定格。
父亲疲惫的双眸里闪耀着水晶般光亮的泪珠,快乐而幸福……
哽咽的声音任由风传送,在寂静的夜里回转,飘荡……
母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任由它流进嘴里,直至心底。
这一切,都被定格在这一秒,永不逝去……
父亲的声音响起:“谢谢你们,我的孩子,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谢谢!”
我为父亲戴上了准备好的手表,对父亲说:“爸爸,我希望您分分秒秒都幸福,分分秒秒都记得我们……”
围坐在桌边,我们开心地吃着蛋糕,幸福地微笑着,这一切,被永远定格在记忆的画面中……
■名师点评
1.反弹琵琶,新颖别致。
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的是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幸福场景和对自己的关心疼爱内容,本文却反弹琵琶,写子女为爸爸过生日,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精彩对话,饱含深情。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可圈可点。单就人物对话描写就可见一斑。精彩的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个性特征又饱含深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看来,小作者有较强的语言功底。
3.主题鲜明,富有现实意义。
8.记忆中最美的作文 篇八
As a student of human nature, I often wonder why anyone goes on family holidays. I pondered the matter again recently when we took the kids to southern Italy. Naturally, it rained almost solidly every day. There were moments familiar to any parent, like the deflating1) sound of an exhausted child waking up at 6:20 am; the attempt to explain Pompeii to a three-year-old; or the evening we walked forever to the restaurant we’d read about, ordered food, and then watched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 at table before the meal arrived. Yet by the time easyJet2) landed us home, I think I’d figured out why people take family holidays—and, by extension, why they have families.
The “challenges” of family holidays are well-known. It’s hard enough getting on with your spouse and kids at home, let alone when cooped up3) with them for days. Susan M. Shaw, expert on leis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in Canada, thinks the term “family leisure” is problematic.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uch activities do not always live up to4) the leisure ideal,” she writes, darkly. Brian Viner5) in his Cream Teas, Traffic Jams and Sunburn: The Great British Holiday describes one seaside holiday when he shared a bedroom with his parents, it rained all week, he cut off clumps of his hair from boredom, his mother smacked him and then, as a finale, they heard on the car radio on the drive home that Robert Kennedy6) had been shot dead.
Family holidays probably don’t add much to the sum of human happiness. However, as an economist friend of mine likes to argue, people don’t have children for happiness. It’s a cliché of happiness research that parents are less happy than childless people. Rather, says my friend, having children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biological urge. You have them not for the present but for the future, to perpetuate7) your genes when you are gone. And likewise, you go on family holidays not for the present but for the future.
Families try to live up to the ideal of family life while struggling with an often disappointing reality. The aim, much of the time, is to stock up good memories: to leave all family members with snapshots of happiness that they can look back on8) after the family ceases to exist. When the kids leave home, the family effectively dissolves, even in cases where the parents are still alive and together. That means parents have only just over a decade to create happy memories: from the time the kids are about five, and have any memories at all, until they are in their late teens and heading for the exit. Family holidays are the parents’ best shot at creating those memories.
nlc202309032058
Much of what we remember of our families comes from holidays. On holiday, the family exists more clearly than at any other time: all together for once, without work, school or friends. Because holidays distil9) the essence of family, they would be unbearable if they lasted more than a week or two. Indeed, less can still be fatal, as witness the number of Britons who check into mental hospitals after Christmas.
On holiday, you imbibe10) your family. The exotic setting imprints itself on the child’s mind. All those holiday photographs reinforce the effect. In fact, the photos themselves are perhaps the main aim of the holiday: that’s where the memories get laid down, and then rubbed in11) over the decades. Louis Begley12) recently recalled his prewar childhood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3). “At the core of14) my first memories of Poland,” he wrote, “is a summer in the remote countryside where my grandparents had a small property.” And he proceeded to describe that Polish summer, in 1938 when he was four, in minute detail15). Above the article is a photo of the child Begley beaming16) into the lens at an outdoor meal table, with behind him the adults over whom the catastrophe was about to unfold.
That holiday was Begley’s Madeleine17). A few decades from now, perhaps the main thing anyone will remember about me is my son’s memory of my pushing him on the swings during a long-lost holiday in Sorrento. That’s what you’re doing it for: not for the children’s happiness in Sorrento this week, but for their memories. Your children’s memories give meaning to the otherwise day-to-day of your own life. If nobody remembered us, a philosopher friend once explained to me, much of the point would be gone.
A family holiday is for memories. Once you’ve grasped that, it’s just a matter of enduring it. I vividly remember, about 30 years ago, returning from an Italian vacation to our handsome brick house with the fir tree in front. As we opened the front gate, my mother said, “That’s the best part of a holiday: coming home.” At the time I didn’t know what she meant.
我是個喜欢探究人性的人,常常想不通人们为什么会举家出游度假。最近,就在我们带孩子们去意大利南部度假之际,我又仔细想了这个问题。不用说,度假那几天几乎天天阴雨连绵。我们要面对任何父母都熟悉不过的那些场景:累坏了的孩子在早晨6点20分醒来,吵吵闹闹,让人泄气;试图跟一个三岁的小朋友解释什么是庞贝古城;晚上不辞辛苦地一路走到我们慕名前往的餐厅,点上菜,然后看着孩子们在饭菜上来之前酣然睡去。然而,当我们乘坐易捷航空的航班打道回府时,我想我总算想明白了人们为什么会带孩子出游度假,甚至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要孩子。
举家出游度假之“难”谁都知道。在家里跟自己的配偶以及孩子们相处已经不容易,更别说要数日和他们“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休闲问题的专家苏珊·M·肖认为,“家庭休闲”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她悲观地写道:“研究显示,这类活动并不总能达到理想的休闲效果。”在《奶油茶点、交通堵塞和阳光灼伤:伟大的英国假期》一书中,作者布里安·瓦伊纳描述了自己的一次海滩度假经历:他与父母同住一个房间,雨连绵不断地下了整整一周,他无聊得剪自己的头发玩,被妈妈揍了一顿。度假的尾声是他们在开车回家途中听到广播里说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了。
nlc202309032058
带孩子出游度假可能并不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然而,正如我的一位经济学家朋友喜欢说的,人们要孩子也不是为了快乐幸福。关于幸福的研究中就有一个老生常谈,说有孩子的人不如没孩子的人幸福。而我的那位朋友倒是认为,最好把要孩子这种行为理解为一种生物本能。人们要孩子,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是为了在自己的生命结束后,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同样,带孩子出游度假也不是顾及现在,而是着眼将来。
许多家庭都努力向理想的家庭生活靠拢,但却挣扎于总是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很多时候,我们度假的目的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为家庭的每个成员在照片上定格出快乐的瞬间,等到大家各奔东西后,还有这些瞬间可供追忆。一旦孩子们离开家,家庭实际上就解体了,即便父母都还在世,也还生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父母只有十来年的时间来创造快乐的回忆:从孩子们五岁左右会记事起,到他們十八九岁准备离家时止。举家出游度假是父母创造快乐回忆的最好方法。
我们对家庭的许多回忆都来自度假的经历。在度假的时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家庭的存在:总算有这么一次全家人能聚在一起,不用工作,不用上学,没有社交活动。假期让家庭的本质得以体现,因此,要是度假的时间超过了一两周,大家都会受不了。事实上,就算是假期少于一两周,也可能要人命——你看看每年圣诞节后有多少英国人去看精神科医生就知道了。
在假期里,你感受着家庭的氛围。具有异域风情的环境在孩子脑中留下了印记。度假时拍的照片又加强了这种效果。事实上,那些照片本身可能就是度假的主要目的:照片将记忆定格,在此后几十年里,这些记忆会被反复提及。路易斯·贝格利最近在《纽约书评》回忆起二战前他的童年生活。他在文中写道:“在我对波兰最早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一个偏远乡下度假的那个夏天,祖父母在那个乡下有一处小小的房产。”接下来,他不厌其详地描述了在波兰的那个夏天的情景,当时是1938年,他四岁。在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张贝格利小时候的照片,他在一张户外餐桌旁,对着镜头甜甜地微笑,身后站着一帮大人。不久之后,一场劫难即将降临在那些大人们身上。
就像马塞尔·普鲁斯特因玛德琳蛋糕勾起的回忆而写出《追忆似水年华》一样,那个假日勾起了贝格利的旧日记忆。数年后,人们对我的主要记忆可能来自我儿子的回忆,回忆起很久以前,在索伦托度假时,我曾推着他荡秋千。这就是我带全家去索伦托的意义: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索伦托度过快乐的一周,而是为了留给他们一份记忆。孩子们的记忆让我们原本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有了意义。一位哲学家朋友曾对我说,如果没有人记得起我们,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举家出游度假是为了日后多些回忆。明白了这个道理,度假不过就是个忍耐的问题。有些情景到现在都让我觉得历历在目,大约30年前,我们一家人从意大利度假回到家里。我们家的房子是幢漂亮的红砖房子,门前还种着冷杉树。打开家门的时候,妈妈说:“这就是度假最美妙的部分——回家。”那个时候,我还没能领会她的意思。
1.deflate [di??fle?t] vt. 使泄气,挫……的锐气
2.easyJet:英国易捷航空,欧洲第二大廉价航空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卢顿机场。
3.coop up:(在狭小的地方)把(某人)拘禁起来,把……关入笼中
4.live up to:做到,符合
5.Brian Viner:布里安·瓦伊纳(1961~),英国记者、作家
6.Robert Kennedy:罗伯特·肯尼迪(1925~1968),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任期内担任美国司法部长,在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和促进民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68年遭遇暗杀而死。
7.perpetuate [p?(r)?pet?ue?t] vt. 使继续,延长
8.look back on:回顾,回忆
9.distil [d??st?l] vt. 从……中提取精华
10.imbibe [?m?ba?b] vt. 感受,接受
11.rub in:强调,不断提及
12.Louis Begley:路易斯·贝格利(1933~),美国小说家,著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战时谎言》(Wartime Lies)。
13.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纽约书评》,美国著名书评杂志,美国知识界的必读之物
14.at the core of:最重要或最基本的部分
15.in minute detail:详尽无遗
16.beam [bi?m] vi. 笑容满面
17.Madeleine:玛德琳蛋糕,法国著名甜点。此处指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因玛德琳蛋糕所唤起的味觉印象回忆起往事,写下了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9.最美的记忆初二作文 篇九
回首,这--年的岁月,这--年的时光,那些风风雨雨,那些电闪雷鸣。朋友们都一起手牵手,肩并肩地一起走了过来。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在童年的旅途上,有各种美丽的风景迷惑着我们的双眼,我们也许会止步不前,但那只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前方有朋友们等待的身影、温暖的怀抱;我们也许会跌倒,也许会受伤,但我们不准许自己趴下,因为我们明白,不远处有朋友们动人的微笑,鼓励的目光;我们也许会失败,也许会遇到挫折,但我们不允许自己就此放弃,因为我们懂得,朋友们那一颗颗热情的心,不能让他们失望。
朋友们,谢谢你们,--年了,一直是你们陪伴着我,我知道,那是一个无形的约定,直到永远。
翻开,这--年的史册,这--年的长河,那些身影仍清晰地在我眼前闪现:忘不了,失败时,老师那一个个鼓励目光;抹不去,课堂上,老师那一脸的笑意;擦不掉,嬉戏时,老师那快活的身影。老师,谢谢你,谢谢你这六年来的悉心培育,谢谢你这六年来一句句的教悔。老师,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燃烧着自己,照亮他人,只是默默地奉献,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老师,再多的话语也形容不出这种神圣,我只有用我整颗心的诚意,对您说声:“谢谢您,老师。”
仰望,这生活了--年的地方,这满腹书香的园地——母校。是母校将我们汇集,相聚,是我们梦想起航的码头。望着操场,看着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尽情地玩耍,那些纯真,那些笑脸,那些深浅不一,坑洼不平的小脚印,四处奔跑着,飞溅着快乐,洋溢着幸福。谢谢你,母校,是你给了我花样的年华,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是你记录着我的成长,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我们在你的怀抱中长大;是你让我获得了那些珍贵的友谊,那些浓厚的师生情谊,母校,谢谢你!
10.最美的记忆作文900字 篇十
翻开厚厚的相册,里面的照片都是新放进去的,里面还写着那标好的日期,整整齐齐的摆在相册里。咦?怎么会有一张旧照片?我拿起这张早已泛黄的照片,端详着它,竟莫名的勾起了我的回忆。
大概是我五岁的时候吧,由于得的病需要做手术,所以我就从家里搬到了到处都是一片白色的医院,住了三天,我便受不了这乏味无聊的求医生活了,每天的打针、吃药让我彻底对药产生了恐惧,一见到药便又哭又闹,把整个病房搞得鸡犬不宁。可是我也有安静的时候,那就是画画。其实就是小孩子的涂鸦罢了,可是我却对此大感兴趣,也许是每天的生活太苍白了吧,我喜欢把它们涂上好看的颜色,因此我缠着妈妈给我买水彩笔,当妈妈答应我并且走出病房时,我的心情格外的好,那个傍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傍晚,太阳的余晖映着大朵大朵的云,显出一种让人感到无比温暖的深红。
渐渐天黑了下来,黑色笼罩了天空,窗子外面什么也看不到,这让幼小的我开始害怕起来,听大人们说,天黑的晚上是有怪兽的!可是妈妈,依旧还没回来。我听到爸爸焦急的声音:“怎么还没回来?难道还去很远的地方了?”很远的地方?那妈妈是不是回不来了?想到妈妈的遭遇,我的心紧了一下,我下意识的看向窗外,仍然是漆黑一片,似乎刮起了大风,树枝都张扬的舞动着。我缩进了被子里,可是还是感到好冷好冷。妈妈,你快回来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病房的门“吱哟”了一声,本来就没有睡熟的我半闭着眼,但却清醒的不得了。隐隐约约中我看到有人将一盒闪着亮光的水彩笔放在了我的床头,我睁开双眼,妈妈正静静的望着我,她的头发有些凌乱了,被风吹的略微红肿的脸上露出很美很美的笑容,我的眼睛湿润了。妈妈把她的手轻轻的放在我的颈边,和蔼地说:“快睡吧。”我懂事的点了点头,缩回了被子里……
11.城市广场中的集体记忆初探 篇十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在一种普适的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所谓历史趋势下,成片的“国际化”风格的摩天大厦、遮天盖地的高架道路、形象雷同的街区、粗陋模仿“欧陆风情”的住宅区,在旧城区轰然倒塌的废墟上,在市郊原野上迅速崛起时,各城市独具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文化风情也随之迅速消失。缺乏个性的现代建筑,毫无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设计,日益趋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环境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急剧丧失。
城市广场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标志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城市记忆。本文希望从广场入手,探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以一种连续动态的时间观看待城市形态建构,为保留过去和发展未来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的出现首先是社会需求的结果, 而并非有目的的城市空间造型的结果。因此城市广场的定义, 首先应该是社会学的, 其次才是空间形态的。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 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 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 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 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2.集体记忆
记忆是一种开放性动态发展过程, 人们往往是基于未来的目的, 在现实中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忆的。因此, 记忆可谓是一种将过去、现在、将来有机统一的艺术。哈布瓦赫在其名著《论集体记忆》中, 就曾特别强调了记忆在时间发展中连续性与建构性的并存特征。他以为, 集体记忆是一种在现实中依然运动着的连续思想流, 它始终受到特定时空中群体的支持, 属于被群体或个人使用着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3.连续动态的时间观
连续动态的时间观就是引入记忆在时间发展中连续性与建构性的并存特征, 以一种开放多元的动态观点看待“旧”与“新”。“旧”不是僵死孤立的“旧”, “新”也不是天外来客;“旧”的生长, “新”的回顾, 界限在此时模糊了, 融合了。只有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新”与“旧”, 才不至于落入“新旧”的二元对立中, 而必须面对保护与更新的难题。
三.城市广场的记忆:过去与现在
1.城市广场的历史缺位:没有广场的城市
由于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史上未曾出现过能与西方的城市广场相比拟的类似的城市空间。中国公共空间的传统是街道生活, 城市里有限的公共生活在墙内的院落或街市上展开。
而最早的中国城市广场是西方或受西方影响的殖民者修建的, 是外来文化渗入的结果。而此时引进的已不再是中世纪灵活多变的广场空间, 而代之以轴线透视规律。以大连中山广场为例, 作为城市中心的中山广场位于十条放射性道路的轴心。
经过解放后50多年的本土化尝试, 城市广场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由于城市生活公共性元素的先天不足, 城市广场的社会学层面受到忽视, 中国近现代广场的设计和需求首先考虑的是手法主义的“构图需要”, 而不是市民所需的公共生活空间。广场的建设大都着眼于空间形态的塑造, 因循于中轴对称的中国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特点, 众多规模巨大、中轴对称的城市广场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2.城市广场发展面临的现实
在国家、社会对于“现代化”诉求的背景下, 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城市的功能在逐渐从生产向消费转换, 资本扩张在城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即为对现存城市的重新规划和大拆大建。城市空间不再是给定的, 而是纳入了整个社会的资本循环和商品生产中, 正如列斐伏击尔所说, “空间是生产性的”。因此, 现代城市空间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对城市广场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城市更新带来更多城市广场建设的可能;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在文化和商业上有利可图的地区, 城市广场作为公共空间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和边缘化。
四.初步探讨
在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下, 如何以连续动态的时间观看待城市广场建设, 延续和构建城市的集体记忆。笔者试图从空间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初步探讨:
1.空间层面
1.1 区位
城市中心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与尺度形态一起对城市空间起控制性作用。在城市更新中,基于市场理性,很多广场的选址缺乏空间逻辑,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的认知和记忆困难。
1.2 尺度
广场的尺度从宏观上来说,应尊重传统城市空间文脉,一些庞大尺度的空间破坏了城市传统的空间结构,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尺度感。在建筑不断地朝高朝大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利用广场这一空间元素将“高、大”糅合进原有的空间结构。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安门广场巨大的尺度恰恰与故宫建筑群相呼应,在强化城市文脉的同时,为未来城市建设保留了余地。
1.3 建筑
广场周边的建筑对广场空间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欧洲中世纪广场上美轮美奂的建筑往往成为广场的灵魂。而在城市更新中,新旧建筑在广场周边的并存,则很好地反映了历时性的特征,一种时间的生长。
2.社会层面
2.1 场所
城市广场常常是城市历史上通过重要事件留下痕迹的地方,或许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场所。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即使不是那样超大的规模,也还是中国的第一广场。而人们的生活场所可能没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同样凝聚了一个时代众多个性化的生活记忆,也是人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广场的改扩建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广场被异地或者原地重建,可能新修的广场更大更漂亮,但关于广场的记忆就那样被残酷的抹去了,如同被格式化般。面对这样的情况,希望政府和设计师都能更加耐心一点,空谈文脉特色,不如低下头看看民众的生活记忆。
2.2 形态
城市广场的基本形态有线性广场和点式广场两种。线性广场又称街道式广场,是以线性的较为开阔的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广场的类型。基于中国两宋时期开始的“街市”传统,这种街道式广场类型可以成为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拓展的主流。
2.3 活动
当代中国的城市广场, 首先是作为一个景观的存在, 基于“看”的逻辑;其次是体验, 基于“玩”的逻辑, 一种节庆性狂欢的活动, 如音乐喷泉在广场的大量使用。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在白天只有零星的几个游人, 到了晚上音乐喷泉的表演时间, 人满为患。保罗康纳顿将习惯记忆的表现形式分为纪念仪式与身体实践。而广场作为“陌生人的聚会”, 作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应该更加内化为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只有这样, 人们对于城市才会有更真实的感知, 而不是如夜色中的大雁塔, 只是一块虚幻美丽的背景, 遥不可及。·
结语
阿尔多·罗西在他的《城市建筑》中指出,城市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交织着个人与历史的记忆。“而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等级。”在我们试图保持城市记忆的同时,要警惕如新天地系列在全国的泛滥,“消费主义的空间使用逻辑在巧妙利用地方性元素的同时,正在瓦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地方的文化传统”,这种篡改远比全盘抹杀更可怕。据说,19世纪中叶,欧斯曼彻底改造了巴黎,而在他去世150多年后的今天,巴黎人还不原谅他。1924年,柯布西埃又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造巴黎的方案,建大高楼、开大马路,巴黎人不再听他的。后来,蓬皮杜想这样做,竟被今天的巴黎人斥责为:“幸亏蓬皮杜死了,巴黎得救了!”
12.遇见,是最美的记忆作文700字 篇十二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荡漾在心中的浪波被丁立梅的一本书激起——在某个时间,我与《遇见》相识。
“你来或不来,它就在那里,大爱无言,大音希声。”是的,佛的力量,永远光辉于人之上,无论你信或不信,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人是否也该如此?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不管开心还是悲伤,要永远做真实的自己,不遮不掩,平平淡淡的.,知足常乐。心也同样在那儿,既然大爱无言,请抽出片刻,让它一静。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事、物。想来,人死之后,所有记忆,不都匿迹在滚滚大江之中?所以,记忆里的遇见,请不要忘记。花开半夏,你是否看到不久以后的落花满地?似水流年,你是否意识到老时回忆的遗憾满心?那么,请趁年少,好好记,好好思,好好看,好好爱……
每一次的遇见,都注定着一段不平凡。在凌乱不堪的记忆碎片中,你能否拼凑出几近完美的某次相遇?第一次的遇见,习以为常,而之后的重逢,实属不易,丁立梅,爱用音乐煮文字。的确,她的文章,美到极致。挥笔一落,即是一段梦中私语。看看《遇见》吧,与景的遇见,涌现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的遇见,交织弥漫在相识相知的天地;与物的遇见,时刻提醒着,倍加珍惜……
尤其钟爱其中的《虫儿飞》,再熟悉不过的童谣。而尘封的记忆被拉出好远好远。隐约看见儿时蹒跚学步的背影,脑中突现被父母带到小学的场景,还是那么温馨,不忍释怀。所谓“人的一生,原是要与许多人相遇,相爱,相守,然后分离。”那淋漓的诠释,挥洒出了一席美梦,相约丁立梅,所遇甚远:是对人生的,久久思索。
13.记忆最美作文 篇十三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家中的庭院里,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棵棵南瓜藤上的南瓜花。
每年,外婆都会在庭院里种下一些南瓜籽,春去夏来,一棵棵南瓜苗一个劲的疯长,每一处南瓜苗爬过的地方,都长满了蓬蓬勃勃的藤蔓,南瓜叶葱绿迷人,给人以心灵的清凉、甜蜜。盛开的南瓜花不仅娇艳艳的、黄灿灿的,还像一群活泼天真的孩子,仿佛每一朵花都极力的想要撑开她迷人又圆润的脸袋,真是美的可爱、美的清纯。南瓜花也像藤一样旺盛,只需要一点儿阳光和雨露便会冲出墙头上一泻而下,毫无掩饰地向人们彰显它的生机与活力。
外婆除了会种南瓜之外,还是一位烹调南瓜花的高手。
外婆将南瓜花摘下放进水池中清洗,一朵朵南瓜花乖巧的躺在水池里,好像享受着贵宾式的招待。接下来就要把它们放进油锅中炸,你瞧,它们赶趟儿似的挤着往锅里跳,锅里的南瓜花更是咧着嘴儿翻腾着,追着,闹着,场面甚是热火!不一会儿,南瓜花出锅了,香喷喷的,像精灵一样躺在盘子里。炸好了的南瓜花,吃起来清香可口,味道让人难忘。
14.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十四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学生如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就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如记忆汉代的丝绸之路, 可联系汉代居于世界前列的丝织业的兴盛状况;学习宋朝对贸易主要输出物品——瓷器、丝织品, 可要求学生联系宋朝手工业中的制瓷业和丝织业;学习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联系记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前后几个知识点。这样把知识点串成线, 减少了记忆头绪, 十分便于记忆。
其二, 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图册》自绘一些简明方位示意图, 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如讲两宋及元代农业经济方面棉花的种植 (北宋时, 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 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 元朝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 时, 教师画出标有长江、淮河、黄河棉花位置分布简图, 用箭头标示棉花的扩展方向。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 印象更加深刻。讲解“西晋末年人口迁徙方向”时, 也可用方位示意图教学。教师先画出标有黄河、长江的示意图, 然后用两组不同色彩的粗箭头分别标示由黄河到长江、由长江到更南地方的迁徙, 这样所讲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凡此种种, 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练”、“串”、“背”的四步教学法,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讲”, 在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经验不足, 知之不多, 需要启发引导, 而师“学有专攻”, 且懂得学习的方法, 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不是先天就有的,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诱导调动。而且, 教师在“讲”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即精讲。在充分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的基础上, 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 如历史事件的时间, 人物地点内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 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
“练”, 即作相应的练习题。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 知识覆盖面广, 题要灵活, 体现出创新精神。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 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本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学形成知识体系, 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
“串”, 即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能做到顺藤摸瓜。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最后作相应的练习题。
“背”, 历史是一门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初中尤其如此。在讲授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十之八九, 而难懂的、不易背的、易混淆的知识要点则要求学生背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记忆规律的运用, 不能死记硬背。
在“练”的时候应结合形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需要。如在讲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 可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 假设自己是清朝的皇帝, 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如何办?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 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 展望台湾的未来, 重申我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总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 利用影视文学作品来学习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记忆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直观性、趣味性,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例如讲鸦片战争时, 可以插播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增强历史的真实性, 还要多和历史以外的书籍联系起来。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 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经验, 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 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们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
15.美文鉴赏《记忆总是最美的》 篇十五
永远到底有多远,人生的离合,世事的变幻,曾经的沧海,如今的桑田,多少悲欢,多少酸甜,多少泪水与笑颜,如划个天边的刹那火焰。当感情消逝时,我们的心就会痛,但痛过之后,一切都会重新开始,因为没有永恒,也不会有永远。有些人或事注定只能成为人生中的一些记忆。
我们往往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就会无法立足,但是有一天发现自己离开了,反而甩掉所有的束缚,义无反顾投入,比之前活得更好。我们发现很多女人失去了爱,就感觉自己没法活了,但若干年后,她们都老老实实地活下来了,活得比之前更滋润。所以千万不要说没有他怎么办或永远不能没有他,没有车,我们照样到达目的地,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我们照样要联系,照样要生活。
人,永远是现实而娇情的动物,他们以为自己能坚守,殊不知面对诱惑,你真的不知所措。当女人面对999朵玫瑰的时候,你那一刹那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拒绝变得多么的苍白。爱情是短暂的,因为那玫瑰不是天天有点送,男人得到女人之后,变得现实多了,再送给你或许是一份柴米油盐,或许是一份清贫或平淡。当爱情升华成婚姻,新的生活开始,日积累月的琐碎掩饰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美丽的传说。执子之手,冷暖相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执手是因为爱,爱的越真,心就清纯,爱的越深,情越质朴。分手时,并不是无情,或许是另一种爱,给彼此自由的爱,所不必过分伤悲,记住那些美好的过往就好。
16.记忆中最美的地方 篇十六
我到过的地方很少,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仔细的看,就象一个嗜酒的人细心的品评美酒一般,有心品味那个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好让记忆中多一些对生活的感受,也让手头存留一些为创作所用的形象资料。作为与美术工作有着无法割舍的我来说,在我记忆中最美的地方名叫“思蒙”。
从湖南省溆浦县城中心的河码头上船,洵着溆水河而下,约点把钟就可进入思蒙的地界。可别小看了这溆水河,它可是当年屈原大夫濯缨洗尘之处,在此留下了千古不绝的感慨。也许是受了屈大夫的感染,河水一进入思蒙便变得蜿蜒回转,河两岸的山陡峭挺立,时常有白鹭在水与山之间掠过,充满诗情画意,一路上婉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当地人将之称为“小桂林”。清清的水在静静的流趟,河中心深,但在河边可自由趟走;山体是红色砂岩,山峰并不尖,有的山顶还有那么一小块平地呢。最美的时候是在夏季,赭红色的山体上,有的地方长了许多的青草,给山腰上镶嵌了一些绿色的翡翠,给山顶抹上了一笔天然的绿荫。
17.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快乐记忆 篇十七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义记忆,联想记忆,思维导图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将有大量的知识需要牢固地被记忆, 这就给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 语义记忆主要是由大脑左半球言语记忆功能来完成的, 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枯燥乏味, 没有趣味性。因此, 学生不管是积累好词也罢, 还是背诵课文也罢, 个个都表现出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来, 怎么也提不起积累的兴趣来, 大大地影响了语文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积累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所在,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尤其是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 我重点研究了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记忆。即情绪记忆与语义记忆相结合, 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快乐。
一、在故事情景中体验语义记忆
语文的学习中少不了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五册语文园地四中, 要求学生完成“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 这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句式对仗, 读起来也较为上口, 学生比较喜欢朗读, 但由于内容较长学生背诵起来就显得有些困难, 对学困生而言尤为如此。
面对这样的困难, 如果我们能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结合起来, 学生记忆这首歌谣是不是就会很容易呢?于是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 我先把歌谣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告诉学生将要带他们走进一座美丽的农家小院, 在那里我们将看到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此时的学生已是兴趣盎然了, 我作为导游带着学生一一参观这些蔬菜瓜果并结合歌谣中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我请学生自己读这首歌谣, 在熟读后我要求他们立刻将它背下来, 孩子们有点傻眼, 觉得这刚读熟就让背肯定背不下来, 都像泄了气的皮球, 一下子没了兴致。这样的情况在语文的学习中可是家常菜。我让孩子们回忆刚才在农家小院里参观的情景, 把自己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回忆一遍, 接着一边回忆刚才的情景, 一边想一想读过的歌谣。慢慢的, 孩子们又开始兴高采烈起来, 似乎都能把歌谣背诵下来了。这时他们也发现原来用回忆情景的方法来记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啊。
二、语义——联想记忆训练营
所谓“语义——联想”的记忆方法, 从字面就不难看出, 这是一种将语义记忆与联想画面相结合的一种记忆方法。那么, 在语文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呢?往往我们在记忆一些没有什么关联的词语时候比较常用。例如, 学生在积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记记”的十二个四字词语时, 我发现很多学生就记得很困难。于是,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将这十二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可以用它们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象丰富可是三年级孩子最大的优势, 所以他们的故事编得非常起劲。就用这种联想创编的方法, 学生们都在五分钟内将十二个四字词语一个不落的全都记住了。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上写满了编故事时的兴奋, 写满了短时内记住这么多东西的快乐与骄傲。看来“语义——联想”的记忆方法真的可以让他们在记忆中找到快乐。
三、思维导图——形象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完美结合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既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 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 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同时, 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 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 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 也让思维导图更轻松有趣, 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如图所示:
(人教版试验课程标准语文第四册《日月潭》一课思维导图)
【记忆中最美的作文】推荐阅读:
记忆中的芦苇作文08-10
记忆中的墨香作文09-17
记忆中的家乡作文10-30
记忆中热闹的新春作文11-10
记忆中的绿色作文11-28
记忆中的眼神作文12-05
记忆中的快乐童年作文06-10
记忆中的味道-初二作文08-28
我记忆中的故乡作文12-20
初一开学作文:记忆中的美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