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作文教学

2024-07-23

中学的作文教学(精选12篇)

1.中学的作文教学 篇一

中学作文教学的设计方案

导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设计方案。欢迎阅读!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于“素描”,《现代双语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①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②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两篇唐诗素描的范文:《游子吟》和《夜雨寄北》。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2.引导学生结合两篇范文,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交流要点:

形式新颖,耳目一新,两篇文章都把唐诗改写成了散文。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比如: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游子吟》对母亲真挚而热烈的赞美和《夜雨寄北》那种缠绵而悠长的思念之情,在范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唐诗的内涵。

3.师生共同归纳“唐诗素描”的含义。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教师选取唐诗,指导学生写作,并定期交流佳作。在学生逐步熟悉这种写作形式之后,由唐诗逐步扩展到其他古典诗文。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那怕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通过“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我们感觉到传统在这里升华,文化在这里更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中学的作文教学 篇二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大概表现为, 作文教学, 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认真去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而是围着“考试指挥棒”打转转, 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改革“应试教育”, 就是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比如, “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 中国教学是课堂交稿, 逼得有的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 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 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 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来了”。可见, 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律, 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 又有相当的难度, 日后工作也能派上用场。

美国的作文教学, 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改革是有诸多启示的。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信息储存渠道

我们要确立“大课堂”的观念。语文课本固然信息量大, 但毕竟不能包罗万象, 更何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 勤写读书笔记, 狠抓语文读本的运用和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 严格阅读和摘抄笔记的数量和质量, 以最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广泛收集材料,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材料积累能力的培养, 教师往往只偏重要学生写, 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 结果, 学生只得“闭门造车”, 拼凑成文, 作文自然言之无物。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语文教育论稿》中明确指出:“不要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把眼光死盯在高中有限的课本上……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 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因而, 教师应做好两个“立足”:一是立足大社会发掘作文资源;二是立足本校本班开发特色作文资源。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宝塔”, 奔向“十字街头”, 从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写作。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鲁迅的两段话对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意义:“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让学生自陈心曲, “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 , “我手写吾心” (黄遵宪) 。

首先, 用好教材。可从语文教材中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当然, 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 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久而久之, 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有目的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其次, 课外阅读汲取精华。“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古典小说、《读者》、《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较好的报刊杂志, 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语言, 锤炼学生的写作语言, 为学生能终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负责。

“写作个性化对学生而言就是作文个性化。个性化作文是指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 在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其核心的东西应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其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个性, 那就像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 光彩夺目。

不过, 学生在文中运用个性化语言的同时, 往往在文中出现思想偏激、脱离时代、灰色眼睛看世界, 教师应及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法, 端正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

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 甚至逃避作文, 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其写作兴趣。应端正学生“我写你改, 一写即了”的写作态度。首先要做到批改方式多样化。实践中, 可以以“精阅略批为主, 精批细改可辅”为原则批改作文。其次, 要根据具体情况, 因人而异, 各施其法。再次, 评语要有激励作用。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要多鼓励。教师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3.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篇三

(一)让学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自己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汲取新鲜事物,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把心灵的感受既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非两方面: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让人可信,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不会怕写作文了。

(二)培养观察能力,重视生活积累

文坛前辈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生活是一本大书。”作文素材到处都是,学生却不知道撷取,只知道抱怨两点一线生活的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既要用眼睛去观,还要用脑用心去察。用眼看世界,用心察百态,用脑思世事。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以便他们积累成长的财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大幅度增加写作数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作文练笔中,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通过摘抄成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通过课前一分钟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造句或通过仿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练笔等方式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妙文、美文。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构思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首先要追求结构完整,即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自然,过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层次、不紊乱。其次要力求构思的巧妙。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作家叶文玲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新鲜味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别出心裁呢?可运用彩线穿珠法、巧设悬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断组合法等巧妙的构思,还要选择自己拿手又适合表达的诸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日记、演讲稿、童话、诊断书、访谈录、起诉状等等文体,学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构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适宜。

(五)立意新颖深刻,让作文迈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主张,因此主旨一定要鲜明。其次要突破思维定势,力求创新。若能抓住细节,并从自身的独特感悟出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脑中无”,若能激活读者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给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定是立意深远、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评论,去完善。

4.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四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错字废话连篇、书写潦草、语言贫乏、条理不清。学生发愁写作,老师也发愁。

身为语文教师,我对学生的写作现状深有感触:作文难写,许多学生真的怕写作文。每单元后都有作文训练,作文课上教师讲解、布置写作,我说得越多学生越感觉有难度,不知道怎样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素材、组织语言。少一半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及时写完作文,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完成的情况就不太好了。不是选材不好,就是内容不充实,语言蹩脚、重复,文字偏少,书写欠佳。一句话,作文水平偏低。

学生作文水平偏低,既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在现今日益注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探究根源,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大多数农民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严重制约文化教育的进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的情况一直延续,农村的孩子虽有广阔的娱乐天地,但农村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却严重影响孩子文化素质的提高。多数家长注重的是孩子是否有劳动能力,是否能处理人际关系。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要严重低于城市人群。“能吃饭,能和熟人打招呼,有把子力气”是人们衡量男孩子的标准。“懂规矩、老实听话”是人们评价女孩子的标准。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且侧重的不是文化素质。许多孩子在家长的一些不良影响之下,更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狭窄的生活视野和贫乏的见闻感悟制约着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的提高。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没读过几本课外书,没进过博物馆,更别说见到什么新奇事物有所感触。许多农村中学生上课时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不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如果农村语文教师的素质再差一些,教育方法再落后一些,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一句大而空的谎话。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农村教师的培养方式参差不齐和待遇及培训学习水平的偏低,许多优秀的师范类人才不能及时补充到基层农村学校,致使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很难在短时期内得以提升。许多农村学校经常由于师资不足而从当地农村招募代课教师,学校开不齐课、教师上不好课的现象普遍存在。高学历、高水平的语文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从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上都呈现许多的不足。中学语文教师更是在升学率和学生写作素质偏低的双重压力下竭力挣扎,文学写作理念不足,作文教学方式简单,思维跟不上时代步伐,靠单纯的语文课堂、作文课辅导和简单评判进行作文教学,很少让学生自己记日记、写小作文和自由写作,评作文的时候念一下好同学的作文而已。日积月累,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临近考试,许多学生怕不会写作文,拿背作文来应付考试。少数教师甚至鼓励记忆好的学生多背范文以提高作文速度和质量。

学校在检查语文教学的时候多侧重于学生作文的完成数量,很少听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不注重作文课的检查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

在文字的书写上,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经过小学数年的习惯练习,文字书写已经定型了,书写整齐一些,老师能认识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在世时还天天坚持练正楷字,更不用说普通人了。笔常洗,砚常磨,学生的字没有完全成型,经过一定数量和时间的练习,书法是会好起来的。

作业繁重、任务紧迫,多数学校的图书馆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怕学生破坏图书很少让学生光顾,图书束之高阁且更新缓慢,只是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开放一下。这样的管理致使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水平在很低的程度上徘徊不前,学生的作文数量和作文水平偏低,作文水平提高缓慢。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不容乐观,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仍然有提高的必要。

下面是我对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作文水平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二、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

(一)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发掘素材

我们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也正在对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中学生)更会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发起的,最近十年的发展变化,使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了。远的.不说,近几年减轻农民负担直至取消农业税、发放各项补助、文化下乡、干部下基层、电影定期播放、农民工培训、改善基础设施、林权改革、家电下乡、示范店工程、新型农业合作社等等,这些好事我们掰手指头数就数不清了。农村学生身处其中,难道没有任何感受吗?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面事件。惠农政策不到位、干部作风的问题、坑害农民工等等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值得学生去奋笔揭露。

参加各项农业生产,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会让我们的学生笔下生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的切身经历不仅会促使学生乐于写作,更会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格。

教师多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升华思想,一定会写好作文的。真希望从农村宽广的的天地,涌现出更多像赵树理、西戎等这样深入生活、发掘思想的小作家。

(二)改革作文教学方法,积极写作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方法,求新求实;应该成为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家。

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教初二语文课,刚开始的时候照着课本教参去做,学生们不喜欢写作文,尤其那些平时早被教师们贴上标签的落后生。后来我改变思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做、喜欢听、喜欢看的东西写出来。好的学生不说,差生都能试着写完整的话了,文字的数量也达标了。有时候我干脆“懒”起来,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去想去挖每单元的写作素材,提供给我,然后再上作文指导课。

作文评改时,三分之一的评改量放手让给学生,然后集体讨论学生的评语恰当正确与否。根据中考高考作文题,我试着让孩子们写,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有时候我也和学生们一起写作文,带着他们写,让他们给我提意见,作文讲评的时候可热闹了。我还定期组织书法、板报比赛,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建议学校定期开放图书室,让孩子们去阅读。我的做法得到学校和其他教师们的肯定,也取得了骄人的教学成绩,我教的学生们敢说话了、敢写作了、敢评判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五

【摘 要】:文章要有真实情感,品之才能芳香四溢,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味同嚼蜡。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学生缺乏阅历,但不缺乏真情,真实情感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培育真实情感,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引导。写作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保持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会,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一、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写作感情

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只有爱一行,才能专一行,写作也一样,如果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自然写不出感人的篇章。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就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作用,现在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一种厌恶和敌对的情绪,写作纯粹是一种应付式或者应试式,并没有多少学生真正对写作产生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有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没有激发出来。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是当务之急。1.激发情感,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加强,学生生活面和接触面越来越广,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好各异,写作如果很好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绪写出来,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篇动人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抓住引导契机,至关重要。比如在以“喜 欢”为话题的写作中,老师先谈自己的喜好,由喜欢的玩具运动、音乐电影、作品作家到抽象的某种精神,学生自有他们的喜好,滔滔不绝的就说了一通,然后再问他们讨厌什么,为什么讨厌,这样对比,思路打开了,情感激活了,学生兴趣来了,洋洋洒洒的自会下笔千言。2.丰富情感,提高觉悟

情感是写作的心理基础。“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写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听到1999年缆车坠入深渊事故中为救孩子而牺牲自己的那对父母的事迹,马上就让人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汶川地震中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爱等,学生自然产生的不同的联想的和感情,文章自然有真实感情言之有物。

3.培养美感,提高修养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反映,学生对某事或者某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以审美的情趣欣赏人生,保持平和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正确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追求高尚的情操,文章才能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采取多种方式,诱导写作激情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已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 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作文重点在于实践,再多再高深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情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教学现代化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实施情感教学提供了教学优势。1.以情激情

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写作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高涨的热情,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引导中,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演讲,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导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以境激情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需要一定载体的激发,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潜力,激发情感的共鸣。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避免捏造事实,千篇一律。上课时采用多种方式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比如春天带学生游五岩山,激发学生对美景甚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组织学生观赏当地的文化景点,如云梦山等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考;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播放《黄河颂》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讲述社区互助友爱的故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到自己居住的小区搞活动,激发学生友爱互助的热情。学生有了自身体验和间接的感受,自然有了诉说的欲望,就有真实 感情。3.以社会激情

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培育于真情实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白居易在《策林》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因此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尤其时社会热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增强爱国责任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针对“北京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香港巨星的陨落”、“中国足球的失落”、“亚洲飞人刘翔”等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曾把“希望工程”和顺德的义工组织联系起来讨论,学生有一些参加过义工活动,体会到义务助人的自豪感,讲述起来颇有感染力,学生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写出来的文章少了以前的矫揉造作。

三、搭建情感舞台,展现创作才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满怀激情精心营造一篇文章之后,自然希望得到肯定,这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肯定,能够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写作热情。1.赏识性评讲,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作文批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中传导的语言、行为和个性、情感等信息进行处理后,做出的一定的评价和指导。不管学生这篇习作质量如何,总有他自己觉得得意的地方,老师如果恰当地点出,适当加以鼓励,学生自然觉得受到老师的赏析和鼓励。所以在评语中,以鼓励为主,以商榷为辅。

2.互助性点评,鼓励学生取长补短

一般来说,学生的鉴赏水平要比写作水平要高一些,首先肯定他们的鉴赏能力,给予他们评改的信心,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评判的标准,也就着“欣赏为主,商榷为辅”的原则,学生在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同时,也期待着自己被人家肯定,这样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就能保持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3.共享性展示,提供作品发表舞台

学生能对写作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感情,总得有点成就感的激励和期待。提供发表的园地、举行多样的展示活动更能直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比如评讲课上朗诵优秀作文,黑板报上刊登优秀作品,利用班级的刊物发表优秀诗文和日记,利用学校网络建立班级作品展,举行班级作文竞赛,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在文学网站上投稿或建立自己的专栏,亦或将作品投到报刊和杂志,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不同的园地出现,获得名种嘉奖,自然有种成就感和信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才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打开写作思路。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挖掘,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表达出来,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刘 勰:《文心雕龙》

2.秦训刚:《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

6.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篇六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便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这时候,尤其需要加强指导,教会学生去观察、分析、积累、选择、运用,写出各类体裁的文章。

7.试论中学作文教学的“规矩” 篇七

一、与人规矩少不了模仿再创造

与人规矩, 就要注意模仿。说到模仿, 很多人会嗤之以鼻, 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例子, 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这种偏见与反感的根源是因为人们对模仿有认识的偏差, 模仿不是片面地照葫芦画瓢, 而是借鉴与继承。古往今来的写作者深谙此道, 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李清照模仿韩偓《偶见》中“见客入来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门”, 写出了“见有人来, 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的优美小词;鲁迅借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呐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悲歌。由此可见, 模仿借鉴并非初学写作者的专利, 很多名家都热衷于此, 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显然不是简单的套用, 模仿应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区别。在小学阶段, 模仿可以看成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初级模仿, 如临摹临帖, 看字写字。中学阶段的模仿则上升到“似范其貌, 实取其神”的较高级模仿, 模仿中存在个人感悟和创造。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写作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这种模仿注重“规矩”方面的习得, 写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 向范文借鉴学习, 有意识地在语言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工夫, 懂得如何详略得当、构思立意, 逐渐习得作文章法, 悟得作文之道。通过模仿习得作文规矩之后, 再创造就成了可能, 再创造可以看成一种个性化的创造, 是“关乎天才”, 是“巧”的体现。

二、与人规矩既要实践躬行又要独立思考

南宋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写作属于技巧性知识习得, 少不了反复多次写作实践, 实践乃是作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中, 一些教师将作文教学过度简化, 没有把实践落到实处。这从中学生作文的内容中可见一二, 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为脱离实际, 僵化而没有灵气, 或随大流无主见, 喜欢编故事说假话;另一类能说真话、抒真情, 但往往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为什么他们写出这样的内容?原因很简单, 缺少实践, 缺少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悲的是, 这里的“广阔空间”已经被限制为“教室”, 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都被禁锢在教室里, 写作的“源头活水”被遏制了, 写作的“渠水”则不会“清如许”,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无趣就可想而知。

实践不仅指课外活动这一含义, 还指大量反复写作练习。《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道:“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 不能使人巧。”其意思是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 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写作如同工匠制作工艺, 也是一种技法的操练习得。假若写作的“规矩”是写作技巧和法则, 那么获取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写作练习。这个练习, 当然就是实践。练习切记盲目性, 而是要带着领悟和思考。古语有云,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修行少不了个人领悟和思考, 否则永远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初级阶段, 不能向更高一级的技巧上前进。实践可以使人熟能生巧, 更多的是要在理解上的熟练, 这样获得的规矩才更加深刻, 才能更进一步实现个人创造, 达到“巧”的可能。

三、与人规矩需要激发兴趣, 涵泳其情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是学生心智的体现, 是认知情感积郁在胸, 有感而发, 最终喷薄而出的过程。朱自清先生说:“古人作一篇文章, 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 发自他的胸腑, 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 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2]如何让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呢? 要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乐之”、感兴趣呢?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成功激发兴趣。成功带来的喜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会让人产生满足感, 使人心情愉悦。因为这种强烈的刺激, 很多人会不断追求成功, 继续学习,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开发潜能。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因材施教, 给不同学生设定不同学习目标, 只要学生达到量身定制的目标要求, 就是成功, 就给予肯定与表扬。定期举办征文比赛, 成立文学社, 出版文学杂志, 推荐优秀文章发表, 对优秀作文进行表彰等, 这种成功激励法对兴趣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相当有益的。

2.以阅读发展兴趣。阅读与写作就像孪生兄弟, 阅读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与否。中学生阅读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写作的需要, 很有必要通过课外大量阅读“充电”。阅读多了, 知识自然丰富, 写作就有话可说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阅读少不了教师的指导, 书籍浩如烟海, 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要有慧眼识珠的本领,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 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旺盛的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

3.以真情引导兴趣。写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 更是利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形式。父母给予生命, 这是浓厚的亲情, 儿女需要有“乌鸦反哺, 羚羊跪乳”的感恩之情;祖国和人民构建了和谐美好的社会, “泛爱众, 而亲仁”,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要有舍“小我”, 成“大我”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情感这一条件,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善于、乐于用文字抒发真情实感。

总之, 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与人规矩”, 就是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 只有学好规矩, 才能作巧, 才能创新。就像婴儿学步, 其终究是从蹒跚开始的, 一开始就想奔跑, 肯定是要摔跤的。“与人规矩”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能给的可能只是章法规矩, 更多的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师生需要双向互动, 共同进步, 这样才有利于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写作规矩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中学作文教学要注意“与人规矩”, 鼓励学生模仿再创造, 由低级的照葫芦画瓢到独立的个人创造;强调实践, 多参加课外活动积累素材, 进行大量反复写作训练, 多领悟思考, 加深学生理解;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用文字抒发真情实感, 涵泳其情。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与人规矩,使人巧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著作文入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4.

8.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八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

自从国家实施了各种减负措施后,表面上,学校给学生的负担减掉了,可是家长却给学生“加负”,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使学生们没闲暇时间走进多姿多彩的四季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导致了学生作文的材料贫乏,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必然缺乏创造力。加之,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没有了关心他人的体验。而这些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乐,文学作品恰恰是人类情感的表露。总而言之,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犹如无源之水,写作文时只能苦思冥想,胡拼乱凑,难以写出立意较高的文章。

(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作文教学

现在中学的作文教学在各年级、各学期都缺乏计划性,缺乏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系列,随意性很大。教师的作文教学教案里面,对作文训练的目标、讲评、指导方法等都写得很笼统,不够全面,也没有具体性。作文教学从教师布置命题开始到最后的作文讲评,往往是语文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积极性不高,将写作当成了负担,提不起兴趣。

(三)应试教育的束缚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高分模式化,在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的发掘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另外,作文的提高幅度相对于阅读和基础知识而言比较小,教师在这种应试高分的束缚下,在作文教学中花费的时间较少。当前许多中学作文教学的关注点仍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作文课上,教师主要是强调技巧和方法,即所谓的猪肚、凤头、豹尾。这让学生对于写作陷入了误区: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写作方法和技巧。事实上,真正好的作品,在语言上都是经过作者千锤万炼的,力求语言丰满、有个性,应试教育却对这些要求极度忽视。

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改革办法

(一)引导学生多阅读,勤练笔

阅读,是写作一生的事业。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空谈写作技巧也是“纸上谈兵”。经北大温儒敏教授2009年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1)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2)没有阅读习惯,只熟悉教材的学生,视野窄,写作思路难以展开。第二类学生占了大的比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除了应试,是不是可以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呢?

(二)转变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

现阶段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未得到较好的发挥。目前的作文训练方法,其陈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都在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第二,作文的教学,完全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来进行。第三,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标准和模板来写作,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分数作文”现象频频发生。

长久的课堂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思想感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紧绷的状态,很容易造成学生写作思路的中断。因此,可适时挑选开放的观察和写作的场所,如周边景点,校园等,不仅可以激发灵感,搜集写作材料,还可以舒缓身心,使写作语言和手法变得自然、流畅。另外还可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让学生写心情日记、观察日记,写读书笔记、心得等,不固定话题,不限定文体,不限制写作时间,使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等能得到有效抒发,激发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辛勤地耕耘和努力。

9.中学的作文教学 篇九

长丰县柘塘中学 刘成才

内容提要: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水平较低,学生写作现状为:写作热情不高、写作练笔较少、课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课外阅读量较少。改进措施为: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给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提供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现状

措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然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水平仍然较低,这值得每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正视与反思。

一、农村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学生缺乏生活感悟,无话可写和缺乏情趣动力等,再就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而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造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水平不高。

(一)写作热情不高

在农村,有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在写作过程中没话可说、不会思考、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丰富的情感,所写的文章千篇一律。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教师方面的原因大致有二:1.教师命题的随意性大,内容陈旧或脱离学生实际,训练形式单一,激不起学生写作的冲动。2.教师不注意去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生活的能力。

(二)写作练笔较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教师的灌输下,学生肯花功夫写的还是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写作实践活动过少,学生用来写作的自由时间太少,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两三星期才安排一堂作文课。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语文素养也相对低下。有许多时候,学生并不都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了要写的事和情而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去抒发。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应有的作文基本功的训练。

(三)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据调查与观察,平时的课堂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影响与教师的期望值并不成正比,这反映出平时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有:一方面写作教学的无序性。课堂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缺少应有的具体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过少,学生没有基本的写作常识。另外,由于缺少精心的批阅,更缺少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评讲与交流,不注重激励,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课外阅读量较少

农村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等原因,家中的藏书极少,也没有能力买书,课外阅读只能在学校课余时间里进行,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知识性的积累也少得可怜。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及大城市浓厚,另一方面读书风气丧失、繁重学业挤压造成农村中学生不喜欢读书。较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很难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由练笔)数量较少、阅读量偏低、知识储备不多,课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反映出当前农村中学写作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思索与改进措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发展,把精力放在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上,放在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环境建设上,放在学生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上,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一)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热情

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人是本,是根。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去写想写的事、去说乐意说的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造欲望。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我们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异彩纷呈”的“事件”。像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

深入生活是开拓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只有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例如,五月份我校举行了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形式有演讲、朗诵、征文、读书报告会、看影视剧等,学校还要求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写一封信、唱一首歌,我布置了一篇以“感恩父母”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写《我的父亲》,父亲是位油漆工,夏天傍晚父亲还在大门外,自己老远能闻到爸爸毛巾上那种汗味加上特殊的味道。每当这时,自己会马上迎上去,替爸爸解下搭在自行车上的毛巾,帮爸爸清洗,写出了爸爸的辛苦和自己对爸爸的感激和爱,很真切,很朴实。

(三)给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提供时间和空间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强度,多积累,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农村中学生在读书与积累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一是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名著、古诗以及报刊时文等。阅读时间可以这样安排,①从教学课时中抽出一至二课时专门进行阅读。②利用课外活动、周末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二是对教材中规定的基本篇目以及语文读本,指导学生反复进行阅读,加深理解,增强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背诵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手段。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背诵大纲规定的篇目外,还要帮助学生识记一些课外名篇。在每学期开始,我都要求每一位学生设立一本积累本,进行知识积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综合评价。要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筛选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名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及时识记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感触深的语句或语段。

(2)积极倡导自主作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多写。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一个学期训练七至八次大作文,训练量很有限。我的办法是,以课外自主自由练笔为主,学期初提出目标和写作总量,中间每两周收看和及时交流一次,期终进行总结和评价奖励。学生可以记身边的所见所闻,可以描写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也可以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课堂作文教学的时间,我更多地是用来讲评与交流。

经常历练(多写)是使写作成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写”训练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写随笔,让学生的写作跟紧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

(3)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如学完《大连丸上》 后可布置学生把它改编成短剧;学完《项链》可为玛蒂尔德设计一个故事结局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读写积极性,我尝试进行专题读写活动,即围绕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我的偶像”、“十八岁的困惑”等,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少同学注重了思考,也重视了摘抄积累。阅读量的扩大,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10.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十

文科教研组:郝丽霞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要求

著名的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这句话说明了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想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部分亦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还阐明了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培育学生的想象力的要求反映了写作与想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增强其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次是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面,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而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是一种艺术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看来平淡无奇的面貌会因想象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的看来千篇一律的形状会因为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缺乏想象的大脑,是干涸的大脑,没有想象的写作,是枯涩的作品。

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策略

(一)从表象导入

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导引学生从丰富的表象入手,指引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据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想象,在黑板上画一滴水,让学生据“水滴”展开想象,圆钮扣、球、物体向下坠的形态„„皆可成为描写对象;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启发大胆想象。如爱好美术的同学,可让他们围绕色彩、几何图形等进行想象;爱好音乐的同学,可让他们听琴声、虫声、风声、水声„„展开想象。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变求同思维为发散思维,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要丰富表象,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如锯的发明,飞机的制造„„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其次是增加阅读量。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情绪跌宕,感情起伏,用情表达所感,用“我手写我心”。再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各种实践操作,促使他们手、眼、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从情感激发

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可以这么说: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是干柴,习作者的激情是火种。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激情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巨大的变化,才能发出光和热。激情触发想象,而且又渗透于想象过程之中。习作时,只要让学生“情动于中”,思维的火花就如打开“藩多拉的魔盒”一样迸发。试想鲁迅先生如果没有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有警世名篇《阿 Q 正传》的问世;唐代诗圣杜甫如果没有对平民百姓的关爱之情,就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概叹。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制约,写作缺乏激情,当然写不出有创意,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作文。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感情,一定要让学生移情入境,“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习作中选取那些使之“动情”的材料来写,如真情流露的《我想 ____ 》、《第一次 _____ 》、《 _____ 我想对你说》等文题;表现友情的《我的好伙伴》、《ⅹⅹ我佩服你》;激发好奇心的《月球上的地球村》、《森林历险记》„„让他们写自己最爱的人,记最动情的事,想最有神秘感的时空,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觉得不吐不快,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快乐。在情感的支配下,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绪驰骋千里,下笔如有神助,文章就能一气呵成。

(三)、从题材引发

想象力的培养,要以理性为指导,受理性的制约。不同的题材,就有不同的想象,因而,习作时,要教育学生想象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控制想象的方向,避免漫无目的地放野马,亦不能人云亦云,想象要有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

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如《沙漠历险记》、《如果我在野外迷了路》、《多功能书包》等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想象出来的新形象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捏造。而童话体的作文则要求学生重“神”而不重“形”,也就是说,不侧重于外在的形象轮廓,而在于内在的精神韵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甚至“幻想”“异想天开”的东西也可以随意写,如苹果是黑色的,人类可以与动植物对话等。超越时空的作文题材,如《 2008 的我》、《 100 年后的今天》等文体训练,让学生借助想象提前进入未来的世界,展望美好前程,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想象的领域里,时空的距离不在存在,想象力丰富的人,可以灵活地再组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培养这种想象力,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超越与扬弃,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畅想未来。

(四)、从评价激励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对有创意的想象都应予鼓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成年人如此,学生亦是。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学生内心会充满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体验越多,学生越容易增强自信心,习作评价时成绩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成绩差的学生,更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而对于意想不到的想象,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教师应给予肯定、赞美,加以引导,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善用赏识来鼓励学生,不断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春寒。积极的评价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心灵,增强自信心。

鲁迅先生常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11.中学作文教学的行动与思考 篇十一

一、放胆为文显个性

作文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作文是一个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载体,作文是一种思想的结果。作文首先要放开,“放开”,即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放胆为文。

1.放开思路,创新创奇

个性是创新作文的生命属性。我手写我心,才能写出真正的内容、思想、感情;才能写出真正的新的有生命力的文章。以往作文当中大部分学生观察别人的观察,思考别人的思考,体验别人的体验,立意别人的立意,构思别人的构思,不能放开思路,不能创新创奇。而新课标就要求我们放开这些。放,就是要让学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这就要多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放胆文、多写自由文。可以立意求新,反弹琵琶出新招;可以语言求新,闪现个性出光芒;可以结构求新,可以构思求新等等。

2.放开题材,丰富内容

受传统观念、惯性思维的控制,我们的作文题材比较单一、单调。很多题材不能很畅快的进入学生的作文中间。而现代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是光怪陆离的,一味的要求学生写那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东西,要求学生写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不但学生没有热情去写,就连教师恐怕也没有干劲去批阅。所以我们要放开题材,让学生去写他们所熟悉的东西,去写他们想写的生活,去抒发他们想抒发的情感。放开,就是要让学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可以多途径选材,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可以写出多元化生活,万紫千红总是春;可以把事件写的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

3.放开评价,尊重劳动

在一个思路放开、题材放开的作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是五彩纷呈的,其中有的让人扼腕赞叹,有的让人捶胸惋惜,有的会让人哈哈大笑,也有的会让人号啕大哭。这时,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评价就会显得苍白无益,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运用扎实丰厚的基本经验,运用渊博的知识储备,灵活机智地实施有效评价。我们要贴进学生的生活、现状,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上,更应该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上。如此作文,能不好哉?

二、小心作文求规范

一位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为“游人”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径,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予以指点评价。这就是“收拢”的艺术,也就会自然形成这堂课的主题观点,做到繁而不乱,放收有序,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对文字的考究,对文面的讲求,对文体的留意,对主题的牵引,都是收拢的工作。

1.收拢目标,练有所得

作文教学,决不能随意放羊式的进行。平时课堂上不指导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学生没有形成能力,掌握不了规律,面对作文的要求还是稀里糊涂,无从着手。随意放羊,让学生碰运气,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收拢目标,练有所得。每一篇作文,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胸有成竹,学生要心知肚明。其中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都应做到审题准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端正、符合文体要求。当然一篇作文练习,不可能都面面俱到,包医百病,也不可能一促而蹴,一口吃成个胖子。

2.收拢时间,激发思维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放任学生的时间。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强调时间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应试作文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效度。我们知道思维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来激发的,我们经常讲的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活力。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给予一定的时间限制,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强度,多轮训练,效益必佳。

3.收拢模式,以成方圆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完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随意为文。那样的话,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不能提高,反而适得其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作文教学的模式上,我们要加以严格的指导。文体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把握此类文体的基本思路,局部流程。把握文章如何开头,如何与中间,如何结尾。先教给固定的套路,运用自如后,然后在规范中求变化。

12.中学作文教学的错误导向及转变 篇十二

一、中学生的作文现状

现状一:面对作文, 深感头痛, 手重千斤, 无从下笔, 苦苦地憋了两节课写出来的仍是“短裤”文章, 言之无物, 且条理混乱。

现状二:选材俗套, 内容空洞, 思想苍白, 感情虚假, 构思呆板, 语言乏味。这是当今中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

现状三:所写的作文构思新颖, 语言流畅, 文采斐然, 然而却是拼凑抄袭甚至全文复制的。

二、现行作文教学的错误导向表现

现行作文教学的错误导向是造成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过分强调语言积累。

这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坚信“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这一观点出发, 他们过分重视语言积累, 将语言积累放在作文教学的首要地位强调。于是, 他们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 熟记其中精彩的段落, 多背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甚至还要求学生将语文课本的每篇文章都背下来。再说学生, 他们对老师的这种做法无丝毫置疑, 也不敢置疑, 因为年纪轻、记性好, 果真背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令老师十分满意。另外, 市场也迎合师生的这种需求, 各出版社纷纷出版《话题作文》、《创新作文》、《想象作文》、《新概念作文》、《中考作文一点通》、《高考作文宝典》、《高考满分作文荟萃》, 等等。正因为教师的这种片面指导, 学生的盲目遵从, 市场的推波助澜, 学生的习作总是写一些人云亦云的题材, 写一些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有躯壳无灵魂的文章。比如写母爱, 多是深夜发烧, 母亲背我连夜上医院;写老师, 多是夜人静还在备课批改作业。1998年的高考作文, 许多学生编造自己父母双亡, 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自己如何“战胜脆弱”, 是背诵“成果”的典型。2003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近乎全文复制更是典型的例证。当然, 我们反对的只是对语言积累的片面强调, 并不排斥必要的阅读, 更不排斥经典阅读。事实上, 适当的阅读和积累对初学写作的人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只是强调死记硬背, 而不能将积累贮存的语言经过有效的方法消化吸收, 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那么, 这种积累就是无意义的, 教师的这种指导也就是片面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消化吸收这一环节, 即语言与生活如何结合这一环节, 所以, 这种对语言积累的强调是片面的。

2. 片面强调技巧的训练。

在写作中, 技巧的使用是习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要予以必要的重视。而实际情况是,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技巧训练”至上的教学模式, 将“技巧训练”进行到底, 致使学生的写作训练沦为“纯技巧”的训练。这类教师总是把作文教学完全纳入作文技法的训练之中, 以文章学中讲的写作方法为训练体系, 以审题立意而结构行文, 而修改定稿;由这种模式讲到那种模式, 很讲究写作方法的完整与系统。“纯技巧”训练法危害甚大, 影响深远。“技巧”是形式上的东西, 过分强调就是过分强调形式, 一味追求形式;形式追求多了就会忽视内容, 这在作文教学中是一种“逆操作”。这种操作多了, 学生无形中就进入作文是从形式入手, 而不是从内容入手的误区, 默认技巧第一, 从而为追求技巧而编造故事。

3. 忽视生活体验, 漠视生活感悟。

现行作文教学总是在语言积累和表达技巧上下大功夫, 而轻视漠视甚至无视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的重要性。这是作文教学中严重的错误导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起步, 经过感官摄取、思维的加工、语言表达, 终结于文章——这就是写作的全过程的始末”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生活”乃写作之门, 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从生活中摄取材料, 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门”未打开, 欲想写作成功是不可能的。接着, 便是对摄取到的材料进行思索琢磨, 从中得到感悟。这是第二步。至于语言表达和技巧的运用则是在生活感悟的后面。如果没有生活素材和从素材中得来的感悟, 语言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技巧就更不知道用在何方。倘使谁能做这“无米之炊”, 那一定是偷窃来的, 不是真实的东西。事实证明, 学生善做这“无米之炊”, 惯做冒牌之事, 因为他们没有“大米”, 迫不得已到处拼凑剽窃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当今学生的习作现状是:内容贫乏、思想空洞、情感虚假、无个性, 几乎全是这一原因造成的。请看下面这篇习作:

俯首是春, 仰望是秋。四季的年轮划过了岁岁年年……

又是一个追思的季节, 又是一片金黄的世界。夹杂着层层变幻的情感, 我迎来了姗姗来迟的秋。

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 我心潮澎湃, 回忆起往日的一幕幕, 思念起整日为我奔波的父母, 再想想现在的我, 期中考试的脚步刚刚走远, 留下的是我的无奈叹息与内疚, 我感到自己正在向悬崖走去, 面对我的仅有黑暗, 何时黎明才会到来?我期待着, 期待着蝴蝶翩飞般的美丽, 期待着一束光照亮黑暗的震撼。

……

随着深秋的临近, 校园里也变得如此凄凉, 小路上飘落着稀疏的树叶, 正如我的心情, “剪不断, 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上这篇作文我们如果不细致分析, 就会认为作者写的是真实的生活体验, 真实的情感历程, 认为“我”的情感转变是真实的, 是一篇优秀的习作。然而, 只要我们稍作推敲, 就能看出, 一场考试失利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心理感受吗?一个学生会始终把父母作为情感的出发点和归宿吗?再看, 文章的开头写的是“一片金黄的世界”, 而后面又写“随着深秋的临近, 校园里也变得如此凄凉……”似乎是当“我”漫步的时候, 时光飞逝, 迈右腿是初秋, 迈左腿已经是深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作者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而是抄袭拼凑记忆中的一些优美的词句。

如此看来,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从中获得感悟, 才是当今作文教学的重要正确导向。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 脱离了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强调的就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的重要性。因为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感悟源发于生活。

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李元昌老师的教学实践得到证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李元昌老师曾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两百篇作文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一个重大的发现:取材于家庭生活的有86篇, 占41.5%;取材于学校生活的有106篇, 占53%;取材于社会生活的仅有8篇, 占5.5%。这个调查统计雄辩地说明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矛盾不是语言问题, 也不是技巧问题, 而是写作内容的贫乏。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 所以学生选此为题材的就多, 写作内容也就局限在学校与家庭事件。因此, 李元昌老师提出了大作文观, 强调要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亲近自然, 体验生活, 从本源上进行开拓。经过实践, 他教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写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佳作, 如《田野上的小花》、《船, 家乡的船》、《假大姐》、《吃了谁, 苦了谁》、《十八就当妈》、《改造涝洼地的设想》, 等等。如此看来, 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就应鼓励学生走出“小课堂”, 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课堂”, 就不宜在语言积累和技巧训练的道路上苦苦奔波, 否则, 作文教学将继续在黑暗中跋涉。

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漠视学生的生活感悟是导致现行作文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危害性极大。首先, 这种做法其严重后果是导致学生人格的分裂, 即作文与做人的背离。往往是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生活相去甚远, 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很不一致。其次,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萎缩。“学习写作要立足于生活, 从观察起步”, 然后对采集到的材料思索、感受和联想, 这样,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现行作文教学却未立足于生活, 学生囿于课堂内, 生动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生动丰富的社会现象无法作为观察的对象进入学生的视野, 其观察对象显得枯燥、单调, 学生的观察能力自然就得不到多层次、多角度的锻炼, 而以观察对象为媒介引发的感悟、想象、思索也就难以深刻丰富, 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限制。再次, 这种做法消解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千世界, 丰富多彩, 奥妙神奇;社会生活, 瞬息万变, 趣味无穷。在自然中放飞心灵, 在社会中开放视听, 能愉悦青少年的身心, 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进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可是, 现在我们关起门来教写作, 抽象的传授技法, 背一些文章, 记一些句子, 学生怎能不烦?兴趣都没有了还指望出成果, 岂不荒唐?

三、现行作文教学错误导向的根源

1. 因循守旧, 教师守着传统不肯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按两种“序”来进行的:一是按表达方式来定, 即文体训练这条序:初、高中阶段, 第一学年都以记叙文写作为主, 第二学年多训练说明文, 第三学年训练议论文;按不同的文体写作再细分到每次训练。二是按写作流程来定序, 把写作过程, 按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行文、修改的步骤定出一个序来。这两种“序”重在写作的技能训练, 它们以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为轴心组织序列, 看起来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 又比较严密细致, 总被一些人认为是"科学的"。其实它们只是符合知识的科学, 而不符合教育的科学。也就是说把它们自身作为写作学著作来看也许是科学的, 但按这个东西去指导训练中学生作文, 并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原因在于它们只力图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而没有针对中学生作文更大的困惑:不知写什么和缺少写作激情的问题。可是, 我们的教师长久以来却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法, 缺乏探索精神, 不想去改变。我曾多次听过作文公开课, 教师讲的几乎都是技法问题。

2. 急功近利, 应付考试走“邪道”。

不论是高考、中考还是期末统考, 成绩都是任课教师的“生命”, 没有谁敢不重视;拿不拿奖金是小事, “排队儿”站在后面就丢人, 弄不好还有可能被“末位淘汰”。为此, 作文教学也就走上了功利之途,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多记多背精彩之作, 逢到考试“不会作文也会抄”, 何况现在多时髦考话题作文, 套不上的概率几近于零。而要学生通过深入生活, 获取感悟, 提高写作水平绝非短期所能实现的, 操作起来也麻烦累人, 自然不是首选。

3. 安全第一, 教师不敢让学生亲近自然, 深入社会。

“安全”这个紧箍咒紧紧地扣在校长和教师的头上。“安全一定要第一, 成绩可以是第二” (某中学校长高论) , 只要不出安全事故, 成绩差点也没什么。“安全第一”的口号响遍校园。为确保安全, 层层签定责任状 (这也算得上是中国的特色吧) 就已让校长教师莫名恐惧, 更不用说出安全事故了, 所以, 哪个教师还有胆量带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呢?

四、现行作文教学错误导向的转变

现行作文教学重语言而轻内容, 重技巧而轻生活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针对此提出三种做法:

1. 改变落后的作文教学思想, 抛弃陈旧的作文教学方法, 用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大脑,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开放学生的写作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摄取写作素材, 捕捉写作灵感。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观念的转变犹如方向的转变, 其余的做法才有实现的可能, 否则, 一切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

2. 解除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为作文教学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欲使学生走进自然, 走入社会, 就要让他们的组织者消除安全“恐惧症”。

3. 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 给教师“松绑”。课改已搞了好多年, 可是评价体系仍是“古董”。只要还以考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 教师就不敢解放教学思想。如何改革考试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必须的问题, 它是课改成功的前提, 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 教师才不会为了考试而教, 才能回到“练习写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生活的需要”这个基本起点上。

总之, 现行作文教学的错误导向是显而易见的, 要改变这些错误的做法就既要社会创设大的环境, 更要语文教师加倍努力。所有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 瞄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目标, 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增长自己的见识,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惟有此, 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出现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涌.跨世纪作文教学的新思维.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9.

[2]朱水根.控制作文认知活动中的负性情绪.中学语文教与学, 1999.1.

[3]李真微.开发源头, 重在感悟——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讨论.语文教学通讯, 2006.4.

[4]蔡伟.写作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福建教育, 2003.7.

[5]王海林, 吴书华.关于作文现状的反思.http://rui-wen.com.

[6]沈德明.对生活作文三个层面的思考.http://www.21jfs.com.2003-6-17.

上一篇:施工现场检查情况报告下一篇:初中感恩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