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精选12篇)
1.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篇一
注意多多夸奖孩子幼师随笔
每个幼儿园都有很多的孩子,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班级,年龄不同,爱好不同,自然性格也是各有不同!就好比我们班,整个班里有三十几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聪明乖巧,有的小朋友调皮淘气,有的小朋友遵守纪律,有的小朋友控制能力差,小朋友之间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聪明乖巧的小朋友深受老师的喜欢,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则令老师头疼,自然少不了被老师批评教育,但效果仍微乎其微。
怎样使这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不调皮不捣蛋呢?这就需要老师多留心多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指出并加以表扬肯定。班上有个叫帆帆小朋友,虽说不是个调皮捣蛋鬼,但确实让人头疼,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慢吞吞的,上课坐无坐相,眼睛总是四处张望,小脑子里不知在想什么事情,跟他说教让他上课坐好听好,但由于控制能力差特别好动,总是说到做不到。有一次游戏后,小朋友们来整理玩具,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小朋友把游戏材料弄得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帆帆小朋友却很有耐心地把材料一件一件整理好,最后还在墙角边上捡到了一个玩具,老师及时观察到了他的这些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小朋友也伸出了大拇指表扬了他,很少听到表扬的他,小脸笑得可灿烂了。从那以后,帆帆小朋友的不良习惯逐步得到了改善。
所以说,有些时候,相较于批评,称赞反而会更有用!所以说,老师们可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表扬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某些不良习惯。
2.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篇二
一、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心理学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后, 告诉班主任和所有任课老师:其中一部分学生智力优秀, 比较有发展前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心理学家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再次评估, 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其实, 这些学生的智力在班级内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 而有一些智力比较不错的学生, 成绩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皮特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就反映出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期望,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 对学优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对优秀的学生, 教师自然而然地有着较高的期望。当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 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 同时还会给该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即使该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我们同样会给其答案以必要的补充, 对其进行相应的鼓励。这些行为都是我们对该学生具有一定的期望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当然, 这对该生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因为学生会很容易地理解老师的意图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来报答老师, 换取老师更大的关爱。
但是当对某学生具有极高期望的时候, 我们教师就不能用平常的心理来承受该学生偶然的失败。比如, 我们选拔该学生参加一项比赛, 我们坚信该学生会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一旦学生偶然失败了, 或者该学生发挥正常, 没有达到教师理想中的目标, 这时候, 教师的失望程度会很强烈。这种失望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为在高期望得到失败的情况下, 教师就不能用宽容心来宽容学生的失败, 理解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的成绩, 而且他们会在言行之中流露出这种失望, 或者对该学生的期望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很有可能会使该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
因此, 对好学生有一定的期望是好的, 但一定要控制你的期望值, 这样才能正确地衡量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才会对优秀学生有所裨益。
2. 对学困生不要没有期望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对待学困生是不公平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把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心目中的好学生, 不给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时候即使提问了学习较差的学生, 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对于他们的回答也是缺乏耐心的;更有时候我们提问这些学生纯粹是为了寻找一个反面的回答, 以便作为例子警示班中其他学生, 防止他们出现问题。这都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值较低造成的,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糟糕。
二、家长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如今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高期望值的影响下, 父母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 直接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学生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 父母就会把自己的失望传染给学生,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1. 父母很容易以自己的心理来衡量孩子的心理和能力
有时候,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擅长运用“我当年”“如果是我”“我觉得”等等字眼, 强调孩子一定能够像他们一样出色或超过他们当年取得的成绩。一旦孩子不能达到其要求, 父母往往不明白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 而会批评孩子, 甚至讽刺孩子, 给本来就比较失望的孩子更大的打击。所以, 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能力基础上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当下的学习, 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孩子, 才能对孩子学习有所帮助。
2. 不要使用过于绝对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还表现在这样一些字眼上:“你一定”“你应该”“你必须”“你肯定”等。这在无形之中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高压。当孩子没有完成父母的标准或未能达到父母给定的目标时, 他们就会做出一些简单的欺骗或规避行为来逃避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一定达到某种目标, 必须完成不切合孩子实际能力的要求呢?有时候, 我们的这种高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3.小学教育,请善待孩子的高度 篇三
在海涛小学,所有的板报、宣传橱窗和标语、图片、文化装饰,都是根据学生的身高来设计它们的高度,即把它们的高度从成年人观看的习惯高度降下来,一般要下降30厘米左右。这样,学生看过去很轻松和很愉快。在海涛小学的教室文化环境建设中,学校特别重视善待学生身体高度的原则。学校重视这个问题,也许是很不起眼的用心,但学校教育无小事,事事都应当讲究。
盐田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提出树立“精致化教育”的办学理念。所谓“精致”,就是教育工作要重细节,重科学,重过程,重审美。很难说,在学校板报和图片设计的高度上,都疏忽了对小学生观看角度的关怀,还有什么“精品教育”和“品质办学”可言呢?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的课桌椅高度,曾经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必须符合卫生学的标准。同一个班级的孩子身高是不一样的,厂商制作的学生桌椅高度必须可以调节,否则是不允许提供给学校使用的。由此观之,当前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在办学工作中,善待孩子身体及目视的高度,必须给予重视。
二、学校课程开发范围的适度
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国学”。直接以“国学”为名称的课程开发,如今在众多小学和初中已广泛推行,其热度之高、势头之强和影响之大,是谁都感受得到的事实。但冷静思考一下,这里面也存在是否善待孩子高度的问题。
首先,有关学校自行设定的课程名称为“国学”,是否合适?国学的范围和内涵是很广、很专业和很精深的,现在呈现于孩子面前的课本与“国学”有多大的交集?而且,中小学课本体系里,以“学”命名课程,应当慎重,理化生和政史地等中学课程都没有在其课程名称上缀上一个“学”字,怎么可以在辑录古诗文或成语典故的校本教材上就冠以“国学”呢?如果以“经典古诗文诵读”命名,才切合学生课外学习的补充。但是,这里面所选编的古诗文,不应当是学生以后初中高中课本中的课文,也不应当把理解难度超过学生此时接受能力的内容放进去。
其次,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围绕所对应的国家教材教育教学需要进行,而我们相当多数的学校却忽视了这个出发点。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春季教材里《扁鹊治病》课文为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它对我们今天小学生来说,启示和教益何在?其中深层次的教育教学要素是很丰富、很重要和很宝贵的。海涛小学的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当前小学生们都听闻的医患关系矛盾冲突的个别极端事例切入,从自己曾经就诊的体验说起,再引导学习本文,探讨并进而理解这里面所呈现的是今天同样存在的医患矛盾。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为患者的蔡桓公的缺点是什么以后,还引导学生研讨扁鹊在说服患者时不够耐心、不够具体的问题。教师将2000多年前的医学发展成就和水平,与今天医学科学发展相对比,启发学生去寻求古今医学成就的相关知识,并思考怎样正确认识和分析医患矛盾和纠纷。
这样的教学实践,丰富了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经验和体会,待条件具备,学校准备汇编成册,作为可以促进和深化国家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的校本教材。
三、善待,需要辩证的教育思考
为了鼓励和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的教师从来不吝啬表扬和奖励学生。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例,教师上课一般都准备了小红花等奖品,哪个孩子回答问题或课堂表现好,就奖给他或她一个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的贴纸,老师很夸张地把它贴在孩子的脑门上。孩子很得意,下课了,放学了,都保护得好好的,见到老师或家长,都特别在意你们看到没有:我得了小红花了。
老师这样做,无疑是想到孩子还小,从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还不久,对受到老师表扬的荣誉感是很强烈的。但小学低年级老师这样做,从教育科学来说,并非真正善待孩子的情感认知高度。在孩子接受人生早期教育的最初阶段,我们应当引导孩子现在已经不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了,他们从此是学生了,他们应当学会从老师的表扬话语里,从老师赞许的、高兴的眼神里,甚至从老师的身体、肢体语言里,比如抚摸孩子的头发的动作里,感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肯定和心理需求。随着年龄渐大,孩子们是应当学会理解老师哪怕是批评,也是关怀和爱的表示。
4.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篇四
记得去年我们小班有个小女孩,很文静内向,几乎不说话,但每天早上来都会哭一阵儿,家长也很着急,我也试图去和他接近,想和她先成为朋友,但效果不是很好。有一天早上她奶奶来送她,我害怕她再哭,赶紧从她奶奶的手里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在她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她似乎有点害羞低下了头,很令我吃惊的是她今天早上没有哭,晚上我接到了她妈妈的电话,说今天放学回家很高兴,又蹦又跳,还说“妈妈,你知道我们老师最喜欢谁吗?”谁?“是我,今天老师抱着我亲了我的头,还说很喜欢我,妈妈,我明天还上幼儿园”,他妈妈说完也哽咽了,她说“韩老师,谢谢你了,孩子让你受累了。。”我晚上躺在床上就在想:一个拥抱、一个吻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给孩子的影响确如此大,我们又为何去吝啬呢? 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话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希望孩子在我们的爱里能放松自由的成长。通过这件事我感触很深,对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并付出你的爱,多抱抱,多亲亲,让他们知道你的爱,让他们了解老师对他们的爱,并不亚于他们的父母,因为我们一直都把他们当作我们自己的孩子!
5.幼师教育随笔 篇五
在教育活动中,我总是特别在活动结束后单独找他,问问他活动中的知识学会了没有,时不时开一次小灶。
有一次,小朋友在室内自由活动,突然电灯灭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电灯没了”、“灯坏了”。这时候鸣鸣地声音响了起来:“不是的,是停电了。”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停电的含义,于是我就马上插话:“鸣鸣,你给大家说说,你怎么知道电灯灭了是因为停电了。”鸣鸣走到大家面前,涨红了脸说:“爸爸告诉我,电灯要通电,停电了电灯就不亮了。”我看着孩子们认真听的神情,心想:这正是一个让鸣鸣表现自我,增强自信的好机会。我对全体小朋友用崇拜的口气说:“原来是这个道理呀,鸣鸣真了不起,我们大家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随着我的一番话,鸣鸣的头仿佛抬高了一些。自从这件事后,每当有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我都让鸣鸣参加,并对他的表现无论好坏,都给予鼓励、赞同,渐渐地鸣鸣也成了一个活泼勇敢爱表现的孩子。
6.第一次离开妈妈幼师教育随笔 篇六
新学年开学,我又迎来了小班的孩子们。考虑到小班孩子刚入园会出现分离焦虑,我特地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向家长们就此现象作了充分的讲解,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应对方法。开学初虽然有的孩子也会哭泣,也会焦虑,但是他们会期待地等着“下午四点钟”,念叨着“下午四点钟,妈妈会第一个来接我”来安慰自己。看来,开学前的“预防针”还是很见效的,我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焦虑的顺顺
开学后的第三天,顺顺妈妈焦急地给我打来求助电话:“何老师,顺顺在家里成天机械地重复同一句话,晚上要拉着外婆的手才能蒙胧入睡,还时常惊醒,怎么办……”
“老师,一起!”“外婆什么时候来?”“不要睡觉好不好?”……在幼儿园里顺顺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几句话,一边抽泣,一边不安地拉着我的衣服,不允许我离开他的视线,也不愿意坐在他的小椅子上。顺顺的午睡也是在迷迷糊糊中进行的,每天大约也只有半小时,只要我从他的小床上稍稍挪一挪身子,他就马上跳起来:“老师不要走!”接着就是大声哭泣和无休无止的“……好不好……什么时候来……”如果有陌生的老师或高鼻子蓝眼睛的外教进入教室,顺顺更是恐惧地蜷缩在我身边,惊恐地哭着重复:“老师,一起!老师,一起!”我完全被顺顺死死地拖住了,分身乏术。望着满头大汗、精疲力竭却依旧惊恐焦虑的顺顺,我有说不出的心疼。从教近二十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分离焦虑反应如此强烈的孩子,怎么办?
我开始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分离焦虑是幼儿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突然离开了幼儿的视线,幼儿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幼儿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幼儿缺乏安全感有关,它促使幼儿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幼儿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有效方法。焦虑中的幼儿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幼儿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此时其他活动自然也就进入不了幼儿的视线。
同时,我还考虑到幼儿的强烈反应可能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于是,我和顺顺妈妈进行沟通,了解家长的个性、教养方式,分析顺顺的气质类型。
顺顺非常聪明,但是从小体质较弱,一旦发高烧,就会出现惊厥现象。此外,他对痛、痒、热等感觉特别敏感。如果手上有小伤口,他就会不停地哭泣,并且要求妈妈和外婆陪伴。顺顺的爸爸长期在国外工作,顺顺在外婆和妈妈的呵护中长大。尤其是外婆,对顺顺非常关注,顺顺几乎从来都没离开过外婆的视线。即便是顺顺到早教中心参加活动,外婆也在窗外守候。顺顺不太出门、接触陌生人,很少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也从没有离开过妈妈,甚至没有出过远门旅行。顺顺始终生活在他熟悉的环境里。
顺顺第一次离开妈妈,特别没有安全感,对未知的生活方式充满担忧和恐惧,对教师也不信任。加之妈妈和外婆每天忧心忡忡的神情,深深感染着敏感的顺顺。每天来幼儿园对顺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制订互动要点
经过分析和反思,我制订了与顺顺本人和其家长等人的互动要点:
1.仔细观察顺顺的表现,寻找他在幼儿园里的快乐片段,找到能让他开心并暂时忘记紧张的“开心点”和让他担忧和不安的“紧张点”,寻找对顺顺有效的方法,总结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
2.经常和顺顺妈妈沟通,和妈妈一起详细分析顺顺在幼儿园的一些细节表现,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
3.付出更多耐心,及时给予关注,让顺顺对教师逐渐产生信赖,确立安全感。说服自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及时回应顺顺重复的同一句话,减轻他的焦虑。
4.在一日生活中,尝试让顺顺对依赖逐渐“脱敏”:让他从紧紧黏着我→可以离开我,在1米范围内帮我取东西→在我的注视下坐着玩→让顺顺在看得见我的视线范围里活动→我能短暂离开顺顺的视线去照顾别的孩子。
5.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鼓励顺顺妈妈了解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私配合。
顺顺需要我长期耐心、细致地观察和帮助,我在心理上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顺顺的进步
吃午饭的时候,和顺顺同桌的可可又开始“作”了。一会儿嫌饭太多,一会儿不要吃胡萝卜、不要吃汤里的蔬菜……伴随着可可的大哭和呕吐,顺顺也紧张得满脸通红,喃喃地重复着:“我吃的,我吃的……”接着也嚎啕大哭和呕吐起来,最后还伤心地说:“我要吃饭的……”
幼儿间情绪感染的现象在顺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也说明顺顺内心很希望进步。看来,要尽量避免同伴在顺顺面前的强烈情绪表现。于是,我把顺顺的座位换到了吃饭特香、情绪愉快的小小身边,让同伴的愉悦情绪给顺顺带去轻松的心情和好胃口。
在同伴的感染下,顺顺也开始像小小那样鼓起小腮帮子香香地咀嚼饭菜,有时还会自己捧着小碗大口地喝汤。尽管挑食的习惯还是有时会让顺顺皱着眉头,撅起小嘴,但在我积极地鼓励再配合适时地喂几口饭后,每天午饭时顺顺便变得轻松自然起来。
又要游泳了,这是我最头疼的环节,因为需要花多一些精力去照顾班里大部分孩子,所以我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在顺顺身上。闷热的更衣环境加上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的着急、对下水的恐惧、对男教练的畏惧……这一切让顺顺更加焦躁不安。顺顺常常满头大汗地拉着我的衣服嚎啕大哭,焦虑地重复同一句话的现象便会加剧。
每次进游泳池之前,我都会加倍耐心地对顺顺讲:别的小朋友都需要何老师的帮助,你要学会等一等,我会来帮助你的……等一会儿在游泳池里,你就和我在一起,我陪你站一会儿,再到水里去玩……不管顺顺是否能理解,我总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我的话:我一边满头大汗地照顾着大部分孩子,一边及时回应着顺顺的哭喊……
终于,顺顺愿意等一等了,尽管红着眼圈,眼泪汪汪。进入游泳池后顺顺也愿意试着下水,虽然远远地离开男教练,虽然站在水里紧紧拉着我的手,但是,我却很开心,毕竟顺顺进步了!他开始学着控制自己不安的情绪,开始信任我了。
看来,教师在幼儿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时对其行为给予包容和理解,以及给予及时地回应和耐心安抚,就能带给幼儿像母亲一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经过一段时间,顺顺渐渐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我开始趁他不注意悄悄离开他,站在离他有些距离的地方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做游戏,但是依旧时刻注意着顺顺的表现。有几次,顺顺可能玩得比较专注,竟然没有注意到我的离开。等到他意识到抬头寻找我的时候,没等他着急,我就很主动地叫他“顺顺,我在这里,正看着你玩呢”。顺顺心情好的时候,会很配合地点点头,继续他的游戏。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拒绝顺顺的某些过于依恋的要求。“你自己去小便,我会在门口看着你。”“到我的桌上帮我拿一本书好吗?”“自己试着吃几口饭,然后我再来帮你!”我发现,时不时地提些小要求,顺顺还是能够接受的。这样也更有利于他大胆地去尝试独立活动。
可是,刚适应了一点点,顺顺就生病请假了,我很担心:顺顺好不容易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家呆几天后会不会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呢?我及时和顺顺妈妈进行交流,说出了我的想法和计划。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给顺顺打电话,和他聊天,关心他的情况,使顺顺对我产生亲近感,让他不忘记幼儿园的生活。顺顺妈妈也很配合,每天在顺顺面前提及我和小朋友,还让顺顺在家里画了一幅画快递到幼儿园。更可喜的是,顺顺不再说“不上幼儿园”了。
我充满期待地等待着顺顺重新回到幼儿园,并决定帮助顺顺逐步建立自信,让他早日在心理上独立起来。
7.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篇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对所有的孩子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式,面对不同的孩子,起到的效果也是差异非常大的。瑞瑞小朋友是班级年龄最小的孩子,相对其他幼儿,瑞瑞平时在学习活动或者游戏活动时参与度较低,吃饭也是比较的让人头疼。一天,我跟瑞瑞说:“瑞瑞,你和张扬比比赛,看看谁最厉害先吃完。?”瑞瑞说:“好的。”然后就大口大口的开始吃饭了,那一天瑞瑞吃饭没有老师喂,也不是最后一个吃完的。接下来几天,我都跟瑞瑞说:“瑞瑞你想和谁比赛?”瑞瑞自己选择一个小朋友说:“xx,我和他比。”“瑞瑞你看他的嘴巴好大哦,吃了好大一口。”接着瑞瑞也自己开始吃,可是勺子盛的太少,我说“瑞瑞勺子不大,再多点?”瑞瑞盛了满满一大勺子说:“这样吗?”我说:“对的,好大一口呀。嘴巴真厉害。”
别看现在瑞瑞吃饭这么爽快,他以前可是根本就做不到这点的。我是根据瑞瑞这个孩子的性格,对他用了其他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才让他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瑞瑞以前吃饭我想过很多办法,软硬兼施,可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越是严厉,孩子表现的越是抵触,后来我发现他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最开心,也没有抵触心理。并且他也很乐意和好朋友一起进行游戏,看到他动起来的身姿,真是为他感到开心。《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针对孩子乐意与同伴交往的特性,我们对孩子的进餐进行了上述的引导、激励。虽然从科学进餐上来说,对孩子进行比赛进餐时不合理的做法,但是我们目前的目标需求,就是能够让瑞瑞小朋友开始主动进餐,其他的要求在下阶段的目标计划中再体现出来。
8.教育孩子随笔 篇八
一天,在自由活动时,我们班的惠惠随手就把一张废纸扔到了地上,我让她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只见惠惠拾起纸来,一脸的不情愿,走起路来磨磨蹭蹭,好像将废纸扔进垃圾箱不是她应做的事情。这时我看见熊猫造型的垃圾箱,马上有了个新想法,何不换一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呢?我指着不远出的垃圾箱说:“惠惠你看熊猫垃圾箱肚子是不是饿了,要不然嘴巴怎么张的那么大,你把废纸喂到熊猫的嘴里好吗?”惠惠听了这话,拿着废纸快步走到垃圾箱旁边,高高兴兴得把废纸扔到了垃圾箱里,快乐并洋溢在她的脸上。
还有一次美术课后,我发现孩子们多多少少画在了桌子上。通过上次得到的经验,这次同样我改变了以往的说话方法,而是对孩子们说:“今天小桌子向老师告状了,说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脸洗的干干净净的,而把它的脸弄脏了,它感觉一点也不舒服,我们现在一起给小桌子洗洗脸吧。”于是我每人给了孩子们一块小抹布,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安排,并小心的擦起了小桌子,那样子像在擦自己的脸。
9.善待生活随笔 篇九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老在播出一首歌——《生活就是舞台》。演唱者全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一群俊男靓女——当然,老毕除外。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着装靓丽,笑容灿烂,载歌载舞,还时不时地摆上一个pose,“实在标致极了”。那画面美得让人眼花。
一点儿不错的,生活就是舞台,是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舞台上的我们都在饰演着各自的角色。遗憾的是,大多数角色都带有被迫的成分。很多时候,我们饰演的往往是我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角色。令人痛苦的是,我们往往还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甚至连一些贵为帝王者也是如此。最为著名的,恐怕就属那个南唐后主李煜了。还有个明熹宗叫朱由校的,按他的喜好,他本应成为一个鲁班式的人物,却因做了皇帝又不务正业而误了国。
不过,我等草民自是不好和贵为帝王者相比,我们多是为了生活。这样说似乎还不够准确,因为,生活的内涵太丰富了。各人的生活需要、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目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还处在为生存而奋斗的阶段。是啊,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少年读书要考试,中年做事要谋生,老年悠闲却衰病。”苦啊!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说来,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好戏确乎不多!
很多人都很希望自己能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等自得!可是,在此之前,他的生活里也一定是很有些被迫和无奈的成分的,不然,他也不会生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来。陶老先生到底是个性情中人,在有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之后,便毅然“归园田居”了。大概是他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做到“自我实现”了吧。
大凡人在不如意的时候,才会去问一些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类似这样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季羡林先生在谈到人生问题的时候,曾对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发一通感慨,在此,我不妨抄录如下:“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季先生的这段话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倒更愿意赞成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冯先生认为,“人是天然界的一个东西,人生是人的一切动作”。“每一部分的行为,说起来是人为的,而从人生全体看,却是天然的事情。”“凡是天然的,不能问他是什么目的,如雨就是雨,山就是山,只可说他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生活的要素就是活动,活动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各种‘欲’”—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要。人的“欲”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要生存;有的.要自由;有的要事业;有的要金钱;也有的人,如果不让他升官,那简直就是要他的命。这就叫人各有志。
有需要是好事,有需要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乞丐过屠门而不大嚼,就已经是无用的废物了”。人活着总应该积极向上,积聚一些正能量。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盖世英雄或者道德模范,可是,我也相信,应该也不会有人一生下来就想成为追腥逐臭的苍蝇。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10.孩子教育随笔的杂文 篇十
对于孩子的教育,妈妈总是付出的多,爸爸总是在宏观调控着,其实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蛟龙、是凤凰,其实孩子们都是有差异的,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这样孩子的成长不累,父母的教育不累!
我并不是说孩子的教育路上,我们听之任之,让他自由散漫的去成长。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能力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说孩子的成长,教育必须由父母去抓,协同学校,社会,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教育,养成教育,习惯教育,使孩子真正树立起自信心!
孩子就如树苗,我们的教育如剪刀,教育者如园丁,修剪好了,他就成才,修剪不合理,他就是庸才。孩子又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我们要给足他光,水等物质,让他尽情绽放。孩子的教育,我们更要时不时的给点挫折,给点压力,让他们知道成长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消除现在孩子“温室效应”、“镜子效应”的心里!让他们从精神上真正强大起来!
11.一切为了孩子教育随笔 篇十一
这次我们整个活动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广播操――三节,教学活动:语言《七彩象》。在开放日中,不仅有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一起来了,把教室挤得满满的。在做早操时孩子的态度也比往常认真了,可能有家长在旁边看着的缘故吧!活动《七彩象》充满了童趣。直观地画面,加上一些动作的表演,把孩子得兴趣都引出来了,欢乐地情绪表现地淋漓竟致。最后一个环节有了家长的加入表演,课堂气氛十分的和谐。
家长开放日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幼儿的情况大部分都是不错的,虽然都是才进入集体生活的孩子,但都能够和往常一样地学习、活动着,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非常好,而且有个别幼儿表现非常积极活跃,让家长们又高兴又好笑。但有部分孩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上不爱举手,胆子表现很小,希望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做到尽量照顾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感觉到自己孩子的进步。活动后及时提醒幼儿小便。在每一个活动前,能把要求提在前面,让小朋友在每一个活动中能做到心中有数。
12.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 篇十二
回顾我们的过往,我们之所以觉得需要进行动作练习的示范,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们在练习动作时需要一定的标准性,需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这也是很多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很容易因为这两个问题被点评和批判。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最关键的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动作真的是孩子们当下所需要的吗?更无须去谈孩子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审视我们很多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我们所强调的动作标准和规范往往都是专门化竞技性动作的雏形,而不是基础运动能力发展阶段的基本动作。其二是我们所不断强调的标准和规范很多时候容易忽略幼儿当下的身体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所给予的标准更多的是成人的动作标准,而不是幼儿当下能够完成的动作标准。这样的动作和标准自然难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更谈不上达成《纲要》所希望的“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在我们的意识中对于幼儿体育的理解依然过多的停留在原有学校体育的认知上,对于幼儿运动能力水平的评价依然停留在“跑得快、蹦的高、跳的远”量化评价上,而要达到这种水平,只能通过反复的去练习这些运动技能,结果往往是会了动作,坏了情绪。所以,关于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动作技能,我们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发展无处不在。我曾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因为课程形态的不同,动作技能是孩子们生活、游戏重要的基础和手段。只是幼儿阶段的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其生活、游戏的需要而不是其他“更高、更快、更强”的目的追求,同时,孩子们生活和游戏的不断进行,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他们的身体和动作。所以在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考虑他们的生活和游戏到底需要怎样的动作技能。
其次,幼儿阶段的学习以丰富经验为主。幼儿的学习就像存银行一样,经历的越丰富,储备的经验也就越加丰富。动作经验也是如此,幼儿阶段储备的动作经验或者动作模式越多,后期在进行专门化运动时就越能够充分的运用。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活动,应该更多的以环境材料的支持或引导性的问题任务激发幼儿对身体与动作的探究、创造,不断拓展身体动作的经验或模式。但是,这些探究和创造性的动作或运动模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规范,更多是身体基本动作的各种组合。
再次,我并不是反对动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而是我们需要来反思我们当下的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到底是成人动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还是基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形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同时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发展,还是要更多的考虑生活化和游戏化的问题。从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中来,再回到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中去。
南京体育学院王正伦教授谈到:当今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能真正融入生活的,有利于长期维护、改善和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运动技能”,不妨将其称为“运动促进健康的技能”。幼儿园的体育,更是需要我们来关注:是否真正的是在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融入孩子们的游戏?所以,当下,最急需要做的就是:打破我们原有对于体育的认知局限,幼儿园体育不是把我们认为的“体育”强加灌输给孩子们,而是从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来寻找和建构属于孩子们的“体育”。
【善待孩子幼师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教育叙事:善待每一个孩子10-09
教育随笔坏脾气的孩子07-16
教育随笔: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07-10
教育随笔小班关注胆小的孩子09-13
教育随笔不爱说话的孩子06-12
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09-24
幼儿园教育随笔孩子受伤后11-12
期待孩子们长大的那一天教育随笔11-06
善待对手就是善待自己11-18
善待自己善待生活作文8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