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折纸灯笼教案

2025-01-09

学前班折纸灯笼教案(精选7篇)

1.南瓜灯笼的折纸怎么折 篇一

110g厚的A4半透明纸(南瓜黄颜色)、剪刀、直尺、小圆孔打孔钳、针、线、双面胶、压痕工具(可选,也可使用没有笔油的圆珠笔)

步骤1:下载模板,打印在南瓜黄的A4纸上,沿边框裁剪下长条形的灯笼纸

步骤2:在长条形纸的两侧,也就是灯笼的顶部和底部在折线的中间冲压出小圆孔

步骤3:沿打印出模板的`红色竖线折出波峰

步骤4:展开平铺灯笼纸,使用压痕工具沿黑色斜线折出凹陷褶皱低谷

步骤5:按折线折叠成菠萝格的样式

步骤6:环圈成圆柱形,按折叠出的格子重叠两端并使用双面胶粘贴固定成形

步骤7:将针线穿入纸灯笼两端的小孔中

步骤8:收紧细线,收拢顶部,细线打结固定灯笼成形,另一端也同样穿上细线收拢底部

步骤9:两端收拢成一个迷你可爱的球形南瓜

同样的方法制作出多个迷你南瓜小灯笼

2.灯笼教案(通用) 篇二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灯笼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灯笼教案1

活动名称:小灯笼的聚会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议题导课,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题目猜想。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

2、帮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评议,再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

2、质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

3、讨论“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下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5、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巩固会认字。

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灯笼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幼儿剪纸灯笼、5以内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

1、认读加法题:1+4=5,4+1=5,2+3=5,3+2=5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2”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4等于5。1、4、5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例如“一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5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1盏大灯笼等于五盏灯笼”等。

三、看灯笼找算式题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四、认读交流:

1、认读每一串灯笼下面的算式题。

2、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4、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3+2=5既可表示3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表示3盏圆灯笼加上2盏方灯笼等。

灯笼教案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花边的纹样来装饰灯笼。

2、能够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地制作灯笼。

3、能够合理配色、制作色彩鲜艳的.灯笼培养幼儿对制作灯笼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白卡纸、剪刀、钉书机、线、花边纹样6张。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几天就是元旦了,大街小巷都布上了漂亮的环境。

你们想不想把教室也布置成节日的环境啊!

二、观察花边纹样,学习用花边纹样装饰灯笼。

1、出示灯笼让幼儿观察、灯笼上的花边纹样。

2、指导幼儿画花边的纹样装饰灯笼,及制作灯笼。

三、幼儿制作

要求:

1、画三条花边纹样,每一条的花边纹样都要画满格。

在花边上涂上颜色,然后涂上底色。

2、在两边涂上颜色,按线剪出形,制作成灯笼。

四、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布置环境。

灯笼教案5

活动名称:

美工活动《灯笼》——小班

活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涂染,初步掌握正确涂染的方法。

2.巩固撕贴的技能,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及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蜡笔、皱纸、剪好的铅画纸灯笼、固体胶若干,灯笼范例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放音乐,拉动灯笼。

教师:“看,谁在跳舞?”(幼儿回答)

教师:“灯笼宝宝要去参加联欢会,瞧,老师把它们打扮得怎样?你们喜欢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灯笼,示范装饰方法。

(1)把灯笼上方拉的线比喻成灯笼的辫子,将穗子比喻成灯笼的裙子。

(2)把用蜡笔涂色的部分比作灯笼的衣服。

(3)请幼儿探索辫子、裙子的装饰方法。

(4)教师重点示范讲解涂染的方法,要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涂染,形象地告诉幼儿灯笼宝宝的衣服要穿得整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即颜色要涂得满满的)。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灯笼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也要去参加联欢会呢!可它们还没有打扮,怎么办呢?”(幼儿回答)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爱帮助别人,来,我们一起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2.提出要求:

(1)先做辫子、裙子。

(2)在给灯笼宝宝穿件漂亮的衣服。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示交流,结束活动。

1.看看哪个灯笼宝宝最漂亮,幼儿互相评价。

3.做灯笼教案 篇三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过程,懂得合作愉快的道理。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赞扬、布置、漂漂亮亮”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的问题理解课文。

重点

难点 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经过,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做 灯 笼

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王京是班里公认①的小画家。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②,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句导读:“不光……还……”写出了王京的画儿画得好。要读出称赞的语气。]

段导读:介绍了王京画画儿好的特长。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但是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句导读:用称赞的语气读。]

段导读:介绍了李良会做手工的特长。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会画画儿,李良手巧。

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③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王京想画一幅画儿,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她发现已经④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了。那做什么好呢?[句导读:读出很为难的语气。]王京把心事⑤告诉了李良,没想到李良也在烦恼⑥呢。原来李良扎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正在发愁⑦白白的灯罩缺少点儿色彩呢。[句导读:交代了李良发愁的原因。]李良想了想,忽然⑧有了主意。他对王京说:“咱俩合作⑨吧!你在我扎的灯笼上画画儿,好不好?”[句导读:要读出郑重的语气。]王京听了很高兴,使劲点了点头。[句导读:“很高兴”“使劲”写出王京很愿意合作。]

段导读:写李良真诚邀请王京与他合作。

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罩上,画了花草,画了树木,画了可爱⑩的小金鱼……还写下一句话:“合作真快乐!”[句导读:具体写王京在灯笼上绘画和写字的情形。]

段导读: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

同学们看了,使劲鼓起掌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李良和王京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字 词 导 读

①公认:大家一致认为。

②赞扬:称赞表扬。(例句)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③行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④已经:表示时间过去或事物完成。

⑤心事:心里盘算的事。

⑥烦恼:烦闷;苦恼。

⑦发(fā)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发”还读fà,如理发。

⑧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⑨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句)这个风筝是我和小方一起合作完成的。

⑩可爱:令人喜爱。(例句)妈妈用巧手给我做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一个灯笼。

一 揭示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灯笼,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灯笼,说说这个灯笼的样子。引导学生从灯笼的形状和图案等多个角度介绍灯笼的样子。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做灯笼》。

4.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谁做灯笼?做了个什么样子的灯笼?怎么做灯笼?)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仔细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对照拼音,朗读课文。生字要多读几遍。

3.同桌检查朗读。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

5.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题目,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2.指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汇报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是个小画家,李良手很巧。

第三段(第4~6自然段):王京与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李良和王京的特长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2.李良和王京的特长分别是什么?在课文中标画出来。

3.了解王京的特长。

(1)出示句子1:王京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追问:“公认”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致认可。)

(2)出示句子2: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分析“不光……还……”表示什么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4.了解李良的特长。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找一找李良有哪些爱好。

(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5.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五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两个人合作的经过

1.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做灯笼呢?(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2.这两个人是怎样合作的?

(1)学生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并请同学说一说。

(2)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创作的?

(3)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上“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呢?(两个人一起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为布置教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发挥了两个人不同的特长。因此,他们感受到合作真快乐。)

3.指名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为他们鼓掌。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和他人合作的经历。

六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1.本课选材贴合学生实际,大多数同学都有因为某一节日而布置教室的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以实物——一个红灯笼为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设置的情境当中。

2.王京在灯笼上所写的“合作真快乐”是理解本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灯笼教案 篇四

1、学习用各种花边的纹样来装饰灯笼。

2、能够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地制作灯笼。

3、能够合理配色、制作色彩鲜艳的灯笼培养幼儿对制作灯笼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白卡纸、剪刀、钉书机、线、花边纹样6张。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几天就是元旦了,大街小巷都布上了漂亮的环境。

你们想不想把教室也布置成节日的环境啊!

二、观察花边纹样,学习用花边纹样装饰灯笼。

1、出示灯笼让幼儿观察、灯笼上的花边纹样。

2、指导幼儿画花边的纹样装饰灯笼,及制作灯笼。

三、幼儿制作

要求:

1、画三条花边纹样,每一条的花边纹样都要画满格。

在花边上涂上颜色,然后涂上底色。

2、在两边涂上颜色,按线剪出形,制作成灯笼。

5.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篇五

李智群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冷静。

2、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雨幕、盲目、坚持”,正确运用这些词。用“坚持”说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词语,小组读,齐读。

艰苦 坚信 渴望 喧哗 悠长 哆嗦 焦急 挣扎 抽搭 援救 幸亏 盲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5自然段,思考:坠井这件事怎么发生的?边读边想像当时的天气情况,在特别能表现天气情况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狂风骤起、乌云翻滚、茫茫雨幕、一阵疾风)

2.什么是“雨幕”?雨幕就是用来形容雨很大,天地间好像挂着幕布一样。你们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天气情况吗?(恶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描写天气的恶劣?(为后面坠井埋下铺垫)。是的,正是有了这个铺垫,我们才可以理解作者坠井的意外。

3、那这个意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因为舍不得穿鞋,就脱下来拎着,光着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上走着。)从这句话里你读到了什么?(从“舍不得”我读出小男孩的可怜,说明他家穷,也许只有一双鞋)(我读出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是呀,就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小男孩,我们多希望他能平安地到家,可是天不遂人愿。

4、(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卡住井口。)你能想像出当时的这种情形吗?我们的课文第一幅插图形象地绘画了这种情形)背篓(上大下小)我的身子(瘦弱),这种上不去,也掉不下去的情形就叫做卡住。

5、刚坠井时,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上横线,读一读,在写我动作的词下划上三角形符号,并用心体会我是怎样一种心情?(让生找句子,划出动词)(哭、喊、挣扎、抠)

6、你能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怎样一种心情?(慌乱无助),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慌乱无助吗?(我怎么感觉到你们的不慌不忙,淡定自若?请大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你就是作者,作者就是你)(好,我感觉到了你们的彷徨、惊惶、无助)。

7、我在哭喊、挣扎着,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那我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我心中所想的句子。(点生回答)我怎么样的?(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8、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可能会继续往下陷,可能挣扎到没有体力威胁到生命)所以,现在最好怎样做?(坚持;等人来援救),因为,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9、为什么在自救不成功的时候,我凭什么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凭什么呀?(从“大人们怕大雨把我淋坏了,让我先回家“看出来家人很心疼我,所以一定会来救我)你真会读书,能联系前面的内容来体会(”我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说明我和村里的孩子感情深厚,所以„„)

10、我是这样想的,那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不再„„往下坠)(虽然四肢„„坚信着)。这时,我会面临哪些可怕的情况?(寒冷、黑暗、孤独、危险)从作者的所想所为,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冷静聪明,勇敢坚强)。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也要像作者一样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筋。

(三)学习课文6~8自然段

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听!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指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动。

3、生有感情地读第6段。

是啊,这一部分也许是同学都倍受感动的地方,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最后竟然是满山的灯笼火把,多少感人的一幕啊!那“满山遍野”是什么情景呢?(指导看图)这说明了什么呢?(来的人之多,我的危难牵挂着全村所有的人,)此时,我泪如涌泉。

4、“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泪水像泉水一样地涌出来。——因为当时,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听到了远处传来了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我还看到了那满山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所以我泪如泉涌。)

5、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因为当时时间太长了,天又下着雨,很冷,我都冻僵了,所以只有泪水是热的,另一方面是说我太感动了,有那么多的人们来救我,我流出了激动的热泪。)

6、最后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这是作者对这种浓浓亲情重重地又描上了一笔,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齐读,读出浓浓的深情。

(四)、拓展延伸

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呢!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此,我想对 说:

6.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本站推荐) 篇六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宜阳县韩城镇官东小学 赵小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作者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全文分三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1)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2-5)写“我”傍晚时在大雨中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卡在井口,自己保持冷静,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第三部分:(6-8)写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了“我”并救助了“我”。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二、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层层深入,懂得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也就是有自救意识,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学会感恩。

2、让学生入情入景想象,体会被卡在井口,笼罩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危急时冷静,想办法保护自己,感悟亲情。

3、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情分析]

阅读第二部分时,要层层深入。“我”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害怕、着急的心情,以及想摆脱困境的本能的挣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会“我”的心情。“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决定,这一点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理智,也是触动学生思考的地方。[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遇到危险时的勇敢镇定及得救后的心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部分,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在危难中要勇敢、冷静、沉着、坚强,懂得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坚强、勇敢,感受全村人对“我”的关爱。教学难点:

体会村民们淳朴、善良的品质,并从中得到成长的启示。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谈话导入: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总会有令人终生铭记的感动。那“满山的灯笼火把”,就永远铭刻在作家邹德学的心里。孩子们,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那《满山的灯笼火把》,一同去体验那份感动与感激。

2、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强调“满”、“笼”),满怀深情地读课题。

3、回顾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

叙的?

4、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二、自主学习2—5自然段,感悟“遇险”场景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我”遇险(坠入土井)的?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出示学习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思考:

① “我”坠入土井时的天气怎样?划出描写天气的词语。

②“我”是怎么做的?在动词下画“ ..”

“我”又是怎么想的?找出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并体会“我”的心情。

2、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2—5自然段。

3、汇报交流:

①描写天气的词语:茫茫雨幕、狂风骤起、乌云密布

(看图,体会当时天气的恶劣)

②刚坠入土井时,“我”怎么做?(读句子、找出动词)

你能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想象:如果是你,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一不小心坠入土井,被卡在井口,你会是什么心情?)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我”当时的慌乱、无助、绝望吗?

(出示句子“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指名读、齐读)

师: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生读“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③那么,“我”又是怎样想的呢?把你找到的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师指导)

从中你能感觉到“小德学”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作者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启发?(讨论)

4、在“茫茫雨幕”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出示情景图,生有感情地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四肢已经冻得发麻,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我”在怎样坚持着?“我”坚信着什么?

多么聪明、了不起的孩子呀!(可举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二年

级学生林浩,在废墟中从两个伤病同学的重压下硬是爬了出来,做到了自救,而且还把原来压在他身上的两个同学背了出去,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还有的在废墟中坚持了三天、五天,终于被营救出来的人。他们都有自救的意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师谈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遭遇挫折和意外。在遭受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自救意识,要保持冷静,动脑筋想办法脱离险境,大家能做到吗?

三、合作学习6--8自然段,感悟“得救”场景

过渡:在“小德学”努力的坚持中,在他急切的渴望中,终于,村里的人来了!

1、生合作学习“获救”部分:

(出示学习要求: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6~8自然段。在小组内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说一说为什么感动。)

2、指名读: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他同学。

想象:都有哪些人来找“我”了?他们会怎样呼喊?(生自由说)情境诵读:

A、师: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瞧,外婆来了,她迈着蹒跚的步子,踏着泥泞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喊——(配轻音乐《感恩的心》:生读“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B、看,邻居的大婶来了,她在焦急地呼喊着,喊声在山谷里回荡——(生读“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

C、看,“我”的小伙伴们也来了,他们一个个高举着灯笼火把,大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生读“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

3、只有这几个人打着灯笼、举着火把来了吗?紧接着“我”又看到了什么?(出示句子,生读)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有很多很多的人?(“满山遍野”)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出示课件,体会“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

②想象:如果卡在井口的是你,看到这满山的灯笼火把(这么多的人来救你),你会怎么想?

③得救了,应该高兴,为什么“我”会“泪如泉涌”呢?【在危难中,“我”看到了亮光,看到了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这是生命的曙光,这是爱的见证(在板书上画心形)爱是什么?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因为有爱拥抱着我,才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

4、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生读“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全身已经冻僵是冰冷的,但眼泪却是热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体会。(小组讨论)

引导想象:村里人此刻会说些什么?你得救了,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纯朴、善良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芽!)

5、在漆黑的夜晚,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情感

1、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以“满山的灯笼火把”为题?

2、我们一起感受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对于你以后的成长有哪些启示呢?(讨论交流)

3、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让自己感动的事,让自己难忘的事,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动?(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4、出示格言,生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你才会体会到幸福,你才会体会到快乐!】

师总结: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亲人、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结束本节课。)反馈测评:

一、成长启示:

学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在危难中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之间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学会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练笔:写给亲人的一封信:

(学了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感恩,也许我们要说的太多,但面对他们难以说出口,那么,借这次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的感激之情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吧!)板书设计:

满山的灯笼火把

坠井 :坚持、坚信(冷静、坚强)

获救: 泪如泉涌(关爱、感动)

教学反思: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我”的心情(害怕、紧张、无助„„),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谈自己怎样处理,一方面让学生体会自己在危机中的紧张,害怕,同时对比学习“我”在危急时的那么冷静,学会想办法自救。

2、创设情景,真情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师生转换角色来体验亲人救“我”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理地感知亲情,体会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的关心、爱护,学会感恩。

3、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遇险”部分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地

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地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地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纯朴、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芽!”

7.大班其他教案:灯笼 篇七

1,学习用自测的方法,均匀地剪短直线。

2,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剪刀、胶水、抹布、每组12只范例

过程:

1,欣赏范例:

---教师出示范例:还记得我们听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只灯笼,但老师先不讲方法,我们能不能先研究一下灯笼,该怎么做呢?

2,分组研究:

---怎样使灯笼的每一条间隔剪得均匀呢?

a,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能借助书上的步骤图。

b,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师汇总幼儿的几种方法。

c,教师重点讲解: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2/3的地方折一下,用剪刀剪短至折缝处,剪短直线使,要尽量使每一条线的间隔距离相等。

d,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实践

a,幼儿操作时,教师注意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b,对部分幼儿提供帮助,鼓励幼儿教幼儿。

上一篇:描写春雨的古代诗句下一篇:懂得自己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