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基层安监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精选3篇)
1.某市基层安监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篇一
关于基层安监工作现状与问题的调研报告
基层安监工作在平安创建、和谐构建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但新形势下基层安监管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构筑坚固的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一)完善规章制度,密织“安全网”。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去年将安全生产列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工作“一票否决”制,严格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自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讨论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预案》、《安全生产行政领导责任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在安全监管中应负的责任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县乡两级政府每年年初将安全责任进行分解落实,印发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事故指标控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已经形成。
(二)着力安全防范,筑牢“防火墙”。一抓安监“正规军”建设。基层各乡镇成立安监办,专司其职抓安全工作,还配备了专职安全监管人员,一支安全监管“正规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二抓专项整治活动。今年以来,我乡持续开展了道路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等8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整治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实行“谁家的孩子谁家抱”,重大问题齐协调,明确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时间和责任人员,确保在限期内整改到位。安全生产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三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围绕主体抓“落实”,围绕业主抓“意识”,今年以来在部分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烟花爆竹销售单位等高危行业推行了安全生产风险保证金制度。此外,定期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充电”,使他们了解、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违章指挥。
(三)夯实“双基”工作,推进“落实年”。围绕国家“落实年”活动的要求,今年我乡组织开展了“双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层安全监管工作)建设推进年活动,其目的是落实二个“推进”,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的到位,推进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
1、抓“双基”工作。我乡安全达标在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在现场管理、规章制度落实、监管手段创新上做文章,夯实安全监管基础。
2、抓宣传“喉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主阵地的宣传“喉舌”作用,突出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宣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凸现的几个问题
(一)监管力量不足。安全监管人员既要做到上传下达,又要开展宣传教育,抓好隐患督查整改,面对面广,量大的安全监管工作,凸现编制太少,监管力量不足的软肋。
(二)财力紧张,监管手段落后。基层乡镇普遍财力有限,装备十分缺乏,安全监管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监管手段主要靠眼眼看、靠鼻子去闻、靠用手去摸。特别是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由于无专用车辆,无法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到了事故现场由于没有防护装备和专业知识,无法靠前指挥,极易成为次生事故的受害者。
(三)欠帐较多,安全基础脆弱。一是先天不不足,大部分的企业未进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厂房耐火等级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存在先天不足。二是投入较少。有的企业图省钱,舍不得投入,购买淘汰的旧设备,由于这些设备安全等级差,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三是隐患较多。有的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每次检查都会发现不少事故隐患,隐患发现后尚未得到整改,新的隐患又出现了。四是业主不重视。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较为突出,不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盲目指挥、盲目蛮干,大有人在;企业无规章制度,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五是职工不懂安全。企业安全培训流于形式,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没有具体内容,加之部分职工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淡漠,不懂得安全操作和自身防范,盲目作业、违章作业现象严重。
(四)上急下不急,监管体制不顺。乡镇安监办实行双重管理模式,业务上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行政关系隶属乡镇政府序列,这种双重管理体制直接导致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相脱节。由于抓安全工作难出政绩,少数乡镇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面盯得紧就抓一下,平时很少顾及,有些领导重视的是事后“救火”,极少数乡镇甚至为了谋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执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三、对策及建议
(一)配强基层监管力量
建议根据乡镇规模和经济总量,增加安全监管人员的编制指标,配足监管力量,将监管的重点前移到村一级,下移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乡镇组建的安全生产执法中队的力量要加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延伸至乡镇的安全监管垂直管理体制。
(二)配齐基层监管装备
建议县乡两级安全监管经费要进入财政预算,在装备上要求财力倾斜,确保乡镇安全监管必备的车辆、个人防护、检验检测装备的到位。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新文秘网:http://xwmw.cn 建议结合实际修改此文章] 一是强化源头管理。对新、改、扩企业一律实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不得“落户”。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重点防范单位重点查、反复查,发现事故隐患责令限期整改、跟踪整改,做到“隐患不整改结束不收兵”。三是严格执法处罚。对拒不整改或在期限内不整改事故隐患的单位,依法立案查处,做到查处一家,处罚一家,教育一片。
当前全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责任基本得到落实。乡政府每年年初召开安全生产会议时,都与各行政村,乡直单位,企业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施压力传递,营造并浓厚了安全生产工作的“优先”氛围。二是基础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对辖区范围内安全生产状况基本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建立了生产经营单位档案台帐,配备了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伤亡事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今年以来组织开展6次集中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从严查处事故隐患,确保跟踪整改到位。
更新观念方能突破障碍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必须提高安全认识
全乡上下各级领导务必更新观念,充分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决克服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片面政绩观,树立抓安全生产就是政绩,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政绩,就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在安全监管上突出以发展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以规范为重点,以执法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有效监管、企业自我约束、群众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努力夯实基础,促使乡安全生产步入健康轨道。
2、必须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干部、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这是安全生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首先要加强镇区领导、安管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安全生产任职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其次要加强企业负责人、企业安管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再教育,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负责人和安管人员非经安监部门考核合格不得上岗;第三要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落实“三级教育”制度,重点在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增强自我保安意识上下功夫,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第四要加强对村干部、村民及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第五要加强镇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3、必须严格执法标准
国务院最近颁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于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事故报告和查处、解决瞒报事故问题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镇区安监机构要运用法律武器,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主体责任不落实的,要及时上报,依法查处;由此导致发生事故的,将依法按照高限予以严惩;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提高其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强制其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着力改变目前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刑事处罚偏轻的问题,达到“处罚一家,教育一片”的目的。
4、必须完善考评机制
乡要推行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化,不断深化细化各项安全生产检查监督工作,加大安全生产在“一票否决”考核中的分值和比重,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切实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观点,促进安全生产上台阶,为创建平安和谐乡镇打下坚实基础。
2.某市基层安监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篇二
【关键词】学校 课程管理现状对策
学校的课程管理应该是课程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环节,由于我国长期秉承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传统,学校管理课程的权力尤其是基层非常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改革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以适当自主权。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但这一政策在基层落实的不够到位,加快相关改革势在必行。
1 我国当前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校课程管理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受全国统一的管理课程政策的影响,课程管理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指示,学校大多被动等待,直到有了详尽的指令后才照章行事。习惯于这种课程管理模式的中小学校,很少考虑课程管理问题,从而造成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意识极其淡薄的现象。学校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就很难自主地、创造性地将课程作为其自身的东西加以实施,遇到问题也很少从课程管理方面寻求解决办法。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行后,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宏观指导,从而留给广大中小学更大的管理空间。淡薄的课程管理意识必将使学校许多工作放任自流,最终将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2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国课程管理是典型的“外控管理”,这种管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要求较低。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如果完全依赖行政手段,那么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如果学校领导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解决一切问题,课程管理信息多为单向输出,得不到及时交流与信息反馈,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课程决策失误。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会限制课程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性非常强,不但要熟悉课程理论,而且要深入研究课程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新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如果学校仍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课程,不去研究课程管理中的问题,必然使学校课程管理停留在较低水平,最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1.3学校课程管理领域需要拓展。在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我国课程管理的领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于对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这其实仅仅涉及了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学校课程管理应该包括从课程计划、编制到实施、展开以及最后评价的全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学校要做到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除了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外,必须组织力量研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目标和标准,创造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1.4领导和教师的角色急需转变。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的二元分离,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图纸”与“施工”、“设计”与“操作”的关系。在学校领导看来,管理就是“控制”“督促”“检查”的同义语,他们习惯于发号施令,制定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长官意志”,强化了学校的“官僚体制”特征。教师是既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他们乐于接受管理,宁可按部就班也不愿承担责任,教学活动非常被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大课程观,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密切关系,要求重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中小学领导应该从上级行政部门指令的执行者转变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领导者,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扬民主,充分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努力使学校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应该从既定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反思与批判意识,进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2 加强我国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对策
2.1重视课程管理的研究。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但课程管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涉及学校教育中最核心、最复杂的课程问题,与学校教育目标直接相关,因此决不能简单套用学校其他管理工作的做法。这就需要我们把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加以探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在学校课程管理方面面临许多困境,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因此,研究者应该从我国实际以及具体问题出发,对学校课程管理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课程管理研究才会真正发挥指导学校课程管理实践的功能。
2.2改革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我国课程管理明显表现为经验型与行政型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方面,学校管理课程的活动多表现为某种经验的再现和延伸,缺少对管理活动的自觉反思和总结;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课程较多地依赖行政手段,特别强调管理的有序性。虽然,经验和行政手段对于学校的课程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管理者把学校组织视为封闭系统,那么这两种管理模式显然既不利于学校课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碍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总之学校组织的特点以及学校课程管理的复杂性呼唤着科学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科学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要建立起学校与校外其他相关机构之间、行政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保证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其次,要求教师有机会平等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体现学校课程管理的民主性;最后,要有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課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性。
2.3建章立制,依法治校。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管理学校的基本方略。学校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遵守《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其次,必须建立健全严格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世伟,基层学校管理之我见,《安徽师范学院学报》[J],2008年第5期,42—44;
[2]李夏同,浅论学校课程设置与管理的优化配置,《教育工作》[J],2009年第3期,19—21;
3.某市基层安监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篇三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 月 14 日至 7 月 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平带领有关人员深入 XX 县、XX 县、XX 市、XX 区就能源化工、煤炭生产、管道运输、道路交通、防汛等行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此次调研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7 月 17 日听取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安全事故总量逐年下降、伤亡人员逐年递减、安全形势逐年向好。XX 年上半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 X起,同比下降 X%;伤亡 X 人,同比下降 X%;直接经济损失 X 万元,同比下降 X%。其中: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X 起,伤亡 X 人,同比下降 X%。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做法及主要成效 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XX 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围绕责任落实、风险防控、专项整治、执法监察、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政府连续 7 年在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位列优秀,市安监局被评为全国安全监管监察先进集体。
(一)全面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以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突破口,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为主线,对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行了坐标式、精准化定位,实现了明责在前、尽责在中、追责在后,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定出台了《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领导班子和市委常委及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进一步落实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了安委会组织领导力量,由市长任主任,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夯实行业监管责任。成立了 17 个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业
委员会,由各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各牵头部门,并落实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印发《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下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文件,压实了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三是抓实企业主体责任。连续 5 年组织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系列年”活动,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项制度”》,要求企业对标自查自改,部门对标监管执法,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对 3 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行业安全监管和企业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追究,追究法律责任 2 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X 人。配合省煤监局对 X 起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了调查处理,先后追究问责 X 人。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一是加强重点行业、事故多发领域的安全风险源头管控,采取试点推进、示范引领的办法,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过对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等定级、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人,努力把风险关进“笼子”、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了两道“防火墙”;落实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从源头上把住安全
准入关口。二是坚持不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查找整改突出问题、安全隐患、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建档立卡、建立清单,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跟踪督查、验收销号。去年以来,共挂牌督办市级重大安全隐患137 处,下发《市安委办督办函》22 份,整改到位 136 个。三是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重要时段、敏感时期的风险管控、事故防范、整改治理督查督导活动,形成常态化督查督导工作模式。对工作不重视、问题多的企业,加大了执法力度。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一是针对道路交通、煤矿、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实际,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五项安全攻坚”行动,聚合力量攻坚克难,努力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采取计划执法、集中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的办法,聚焦重点企业、要害场所、关键环节,围绕危险工艺工序、设备设施,持续不断查问题、查隐患、查不安全因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去年以来,全市共执法检查企业(单位、场所)1.4 万多家次,发现问题与隐患 X 万多个,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X 份;立案查处 X 起,行政处罚 X 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X 家,暂扣吊销证照 X 个。三是针对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实际,坚持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 《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应急演练周”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监管方法。一是在全国首创了“四季安全生产工作办法”。针对我市季节安全监管侧重点不同实际,组织研判潜在的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印发《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做到早研判、早部署、早防范,促进行业监管责任的落实。二是在全省首推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月排名季讲评”考核制度,科学设置共性考核评价指标,促进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三是创新推进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新时代安全监管全新模式,省政府在延安召开现场会,要求学习推广我市经验。四是创新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系列年”活动,有力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部分重点行业安全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监管体制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安全生产法治观念淡薄。一是一些企业法治观念、依法履行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的主动性不够,重效益、轻安全倾向不同程度存在,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二是一些行业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不到位,红线保障意识不强烈,隐患排查治理不
彻底,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三是全社会的安全法治意识有待加强,还没有形成依法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氛围。
(二)企业主体责任落得不实。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理不严格,安全设施不完备,安全教育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积极,以及安全费用提取和责任保险等政策规定执行不严格等问题。二是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生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重生产经营、轻生产安全,重经济效益、轻安全投入。尤其是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较低,一线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低,自我防护意识差,心存侥幸、冒险蛮干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致使近年来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总量排在道路交通之后,为事故多发第二大行业。
(三)重点行业领域 潜在风险隐患多。一是一些高层住宅楼、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火灾扑救能力弱,有些擅自改为商业用途,隐蔽致灾隐患大量存在。一些商场、市场、宾馆等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强,设备设施陈旧,电路老化,地上地下商铺、库房混杂交织,隐患多,风险大。二是我市为能源化工大市,油、煤、气资源相对富集,辖区高危企业密集,地下油气管道密布,潜在安全风险较多,安全监管压力较大。随着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油气管道运输
和危化品公路运输量剧增,目前,全市油气输送管道 3.3 万多公里,有危货运输车辆 4000 多辆(不含过境车辆),运输过程中泄露燃爆事故概率增大。洛川、XX 段表现较为突出。三是灾害防治能力不足。近年来,水旱灾害突发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局部突发强降雨,区域性干旱等极端事件明显增多,应对措施不够有力。目前,全市现有库坝 39 座,其中需加固的2座(延长县滑里河水库、XX市魏家岔书库),7 座在做大坝鉴定。
(四)行业安全监管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不够明晰,存在推诿卸责或相互脱节现象。行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安全生产巡查、考核等作用发挥得不够有力有效。二是随着行政审批改革的深化,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安全监管的对象大幅增加,监管能力与量大面宽的安全隐患矛盾十分突出。
(五)安全监管执法力量薄弱。目前,我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队伍建设与安全生产发展形势、执法监管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监管执法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已成为影响安全监管执法效能的短板问题。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后,一些部门只划转职责、不划转人员,原安监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一部分负责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弱
化了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全市只有 6 个县(区、市)保留了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XX 市、XX 县、富县、延川县有执法大队,宝塔区、甘泉县执法大队和安全生产救援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延长县有机构,无人员配备。其余县区合并到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失去了执法资格,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安全执法监管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作为谋划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松懈情绪,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行动上常抓不懈,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隐患排查,源头防范生产安全生产事故。一是全面排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所有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不间断地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安全隐患大排查,着力解决好“隐患在哪”“如何根治”的问题,力求查到实情、取得实效。如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第二分公司推行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制度,将管道风险识别和完整性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管道内外检测及缺陷修复结合起来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闭环式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二是彻底整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逐一落实治理措施,进行全方位整改,要强化跟踪落实,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要求及时整改到位。三是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规范标准,为政府监管提供可靠依据。坚决淘汰一批风险隐患突出的落后产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三)强化安全监管,精准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是深入开展“打通生命通道”专项治理,加强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三合一等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加大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旅游等公众场所的消防安全监管力度。二是强化公路运输的源头管控,加大运输车辆、司驾和押运人员安全监管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精准实施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管道运营企业安全监管,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三是强化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建立灾害风险会商评估机制,加强预测信息共享,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和专家参与的多灾种和灾害链风险研判机制。尽快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市、县、乡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防救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四)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企业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基础管理、应急救援“四到位”。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和不良信用“黑名单”制度,推广XX 煤化工将员工收益与安全效益“挂钩”“捆绑”,年初风险抵押、年终奖惩兑现经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制度,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与行业部门专业监管责任清单,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问责机制,依法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的关口前移,建立常态化的安全生产失责追究制度。
(五)提升治理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一是严格执法监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安全监管方式由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法治理模式转变,推进依法治安。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市安委会和行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形成执法工作合力。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县安全生产执法机
【某市基层安监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推荐阅读:
某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1-10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4
当前基层工商所(队)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07-08
基层环保执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对策09-19
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0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08-10
某市扶贫工作计划07-13
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存问题及对策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