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2024-10-13

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精选16篇)

1.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数学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机会参加了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非浅,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教学有较为全面的熟悉,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认识到要上好数学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新学期里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学习计法

数学学习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如:向学生讲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需要更多的人会讲数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二.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数学及其文化、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数学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数学,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数学与他人交流,发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数学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数学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数学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这次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的学习,聆听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非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及时总结和借鉴经验,使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2.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篇二

本人在多年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 并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知时, 可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 引起探究的兴趣.而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来自于自我内在的需要, 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可以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去探索解决的问题,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例如:教授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一课时, 教师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呢?让学生产生悬念.接着教师出示石英钟、六角螺母、五角星、一块地板砖等实物给学生观察, 再问:同学们, 这些实物和我们的数学图形联系起来, 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吗?学生置身现实生活情境中, 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会踊跃发言说: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在教学多边形的定义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问:同学们想知道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它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联系吗?由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则跃跃欲试想亲自动手试试看,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 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 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先思考, 再交流、讨论, 规律让学生主动寻找, 结论让学生去概括, 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建构.

例如: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 在推导求根公式时, 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配方法的知识去解一般形式下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 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点拔帮助, 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出求根公式的机会, 让学生品尝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过程的平台, 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学生, 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也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的课程, 教材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卡片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中编混合运算的题, 同时计算.我课前准备了一些卡片, 我在准备这个游戏时, 感觉有些问题挺难的, 担心学生进行不下去, 可是学生觉得数学课做游戏非常有趣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 在分小组竞赛时, 大家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努力争取胜利, 编出许多我事先都没想到的题, 学生不但很快编出, 而且计算迅速准确, 令我感慨万分, 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所以教师教学中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去探索、交流, 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设发散式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 教学中, 教师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途径、角度, 去观察、操作、猜想,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从而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建构新知识, 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里, 在证明“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时, 教师引导学生作辅助线解决这个问题, 提问:可以有几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后得出几种不同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方法一是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把等腰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方法二是过梯形下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并与上底的延长线相交, 构造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来解决问题;方法三是延长梯形两腰相交于一点构造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得证.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时体验到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篇三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4.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篇四

2011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连云港市教育局主办的连云港市中小学“青蓝课程”初中数学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在开幕式上,我知道了“青蓝课程”被指定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培训活动的选修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潜心治学,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实施,促进全市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上午的一、四节课中,我听了来自新海实验中学的姜晓刚老师、东海实验中学的丁广琳老师的七年级数学《3.1字母表示数》,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很透彻的讲解了本节内容;姜晓刚老师在自学质疑环节中讲解生动形象,在数学实验室中讲解直观、简洁、明了,在智力大比拼环节中的算“24”中的J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它更能生动形象的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丁广琳老师通过学案上的问题1和问题2巧妙的引入课题,其中例子日常用语中“你已经说了n遍”中的n是字母,但它能很好的表示数多的意思,这更能充分的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另外两位老师的思路都很清晰,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上午的第二节课中,来自海州实验中学的王立老师利用多媒体从自主探究、生活小测、自主合作、挑战自我等几个方面精彩的讲述了九年级数学《3.1二次根式》。

上午的第三节课中来自东辛农场中学的潘守忠老师利用分组比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主总结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由学生自主发言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讲解过程中潘守忠老师能充分利用模型进行形象直观的讲解,最后由师生一起总结出解决等腰梯形问题常见的辅助线。

下午的第一节课中,来自赣榆欢墩中学的李加官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了九年级数学《4.1一元二次方程》,在讲解过程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所提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最后孙朝仁所长的评课更是精彩无比,他的观点使我感慨很深,具体如下:

一、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能象传统教学一样,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学案导学的一定要科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富有启发性,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二、教师要读透课本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以课本为载体,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学透大纲、读透课本,通过认真研读课本,再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忘了课本,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不但要守住、还要守好,不但研究它,还要读透它。

三、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认识数学的本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不能进行纵向的深挖,而应进行横向的拓宽,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高难度,只要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即可。

四、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白自己要讲什么;教学引入也一定要干脆、利落,直指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总结同样也要围绕教学目标。

五、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到位,不管是“三案六环节”还是“六模块”,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要的是内涵上的改变;学案不能只是课本的“搬家”,同时学案也不一定还是六个环节,要进行变通,要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上面就是我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觉得这次学习很值!

凌兵

5.初中数学学习研修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中学数学,对于我们这些有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应该是有这样“一桶水”的。但是相信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在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后,很多时候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教学才能更为清晰明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我就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课,除了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本质的数学的认识。“一些课上得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数学功底。” “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数学教学是在正确的数学观下所进行的教学,要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素养为基础,这也是把握好教材,设计好教学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教学大多考虑的还是操作技能层面,如何引入、如何选择让人耳目一新的素材、如何设计丰富的活动、课件如何做的精致漂亮……。但是,本质的教学目标定位、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等,考虑的不多不深入。这有我们教学习惯使然,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自身缺乏相应的数学素养。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所教内容认识模糊、肤浅,如何能够让学生学得清晰、认识深刻?中学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这是专业发展需要,是突破自身教学的关键所在。

6.初中数学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篇六

李兴霞

通过对专题讲座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研究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很多,对照王玉起教授的这堂讲座,我深刻的反思了一下自己,平常上复习课不就是像王教授说的那样在上吗?一上来不是总结罗列那些条条框框的定义、概念、性质等等就是搬出大量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罗列那些东西要浪费至少半节课的时间,而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会的同学早已会,不会的同学依然还是一头雾水,复习课的效果没有达到。

温故而知新自古以来就是书生一直秉承的良好学习习惯,那么复习课更是如此,不仅仅要达到“温故”的效果,更要力求“知新”,知什么新呢?知思想、知方法。如果说前面的零碎章节是在教学生做题,那么后面的复习课就是在教学生总结做题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前面是在授人以鱼,那么后面就是在授人以渔。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提供给学生答案不如教会他们寻求答案的方法。

通过学习,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是复习课,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题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了解了上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要上好一堂复习课,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堂新课,所以备课一定要认真,决不能有敷衍了事或直接不备课、裸上等这些没有多大意义的心态或行为。上一堂复习课,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对此我分析了一下自己以前上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并把他们罗列如下: .对知识的单纯重复,只 “ 温故 ” 而不 “ 知新 ” ; 3 .对复习课没有明确、合理的设计理念; 4 . 复习课与习题课混而不清; 5 . 复习课的操作模式单一。

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得不到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无明显进展。在复习阶段,如果我能够转变教学理念,恰当地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就能使复习课的效率 “ 事半功倍 ”。

针对这些问题,在王教授的启示下,我学习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温故 复习课的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查漏补缺。以前的复习课占用大量时间采用背诵、默写、齐读、罗列等形式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入理解。那么如何进行“温故”呢?

1.以小题带概念

复习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再现已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而是精心设置一些题组,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例如:有理数的复习课(1)用数轴上的表示下列各有理数,并求其相反数和绝对值。-0.5,-3.5,-4.5,7,-4 通过做这么一个小题,学生就可以复习有理数及其分类,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绝对值以及相反数,及复习了概念又练习了题目,一举两得。在做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能让全体学生轻松把好 “ 基础关 ” . . 展示学生近期作业、练习中的错误。

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时常犯的错误,复习课时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辨别达到巩固基础,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通过这样的辨别,帮助学生查出漏洞,使他们进行正确计算。

(二)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成为一体

以后的每节复习课都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的零碎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作不同角度的分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课前采用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大括号图等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其归纳能力。而我作为教师展示学生的梳理情况,并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三)深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亦即“知新”。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或提炼,使方法系统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提高。例如: 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的复习应深化转化思想、方程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系统化不是复习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 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迁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此外我认识到复习课还应注意: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前期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要力求准确、具体、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各层次的学生,习题训练或考试最好有针对性的编制分层题目,让各类学生都能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考需要时间,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时间,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才能有效培养各类学生的数学能力。

7.开拓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七

让学生主动从事思维活动, 就要有空间, 而对于数学而言, 那就是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问题1:在长方形内有n个点, 连同长方形的顶点共有n+4点, 在n+4个点中, 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 若以这些点为顶点, 可组成k个三角形, 求k的值。

问题1是一道趣味性和操作性兼备的题, 初看, 学生普遍感到茫然, 首先要求学生分别对三角形、四边形纸片内一个点、二个点、三个点、四个点, 按问题的要求剪成三角形纸片。

二、探究过程

1.问题的引导。

三角形是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图形, 可否从以上实验中探寻有关规律呢

2.学生自主探究。

(1) 交流实验结果。三角形纸片内分别取1、2、3、4时, 对应的k为3、5、7、9张。 (2) 探循规律。学生在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形成了共识, 当n=1、2、3、4时, 剪得对应的三角形的张数分别是三角形纸片内的点数的二倍加一。

那么三解形纸片内有n个点的结论又如何呢

问题2:若三角形纸片内有n个点, 连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n+3个点 (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组成k个小三角形, 求k的值。

猜想:三角形内有n个点, 则k=2n+l。

教师总结:这种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 通过考察几个简单而具体的数、式或图形, 探索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从而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 猜想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猜想是合情的推理, 但不是严格的论证, 有的猜想正确, 有的猜想不正确, 所以对猜想的结论必须证明或验证。

证明:因为k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k度;另一方面大三角形内每一个点所对应的小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 大三角形三个顶点所对应的内角和为180度, k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表示成360n+180 (度) 。所以180k=360n+180, 所以k= (360n+180) ÷180=2n+1。

引导学生归纳一猜想的思路

(1) 通过对几个简单、具体例子的分析, 寻找命题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归纳。 (2) 猜想符合规律的一般性结论。 (3) 验证或证明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问题3 : 若四边形纸片内有n个点, 连同四个顶点的n+4个点 (没有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若以这些点为顶点, 可组成k个三角形, 求k的值。

通过剪纸片, 当n=1、2、3、4…时, 剪得对应的三角形的张数为4、6、8、10…, 引导学生归纳:剪得三角形张数是四边形内点数的2倍与2的和。

猜想:四边形内n个点时, k=2n+2。

证明:因为四边形内有n个点, 组成k个三角形, 所以180 k=360n+360度, 所以k= (360n+360) ÷180=2n+2。

3.推广与引伸, 深化探究成果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必须注重对数学问题的推广和引伸,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问题4:若五边形内有n个点, 连同五个顶点的n+5个点 (没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 若以这些点为顶点, 可组成多少个小三角形

问题5:m边形内有n个点, 若以n+m个点 (没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为顶点, 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探究 : 三角形内, 四边形内各有n个点, 分别可剪2 n+1, 2 n+2个小三角形。

猜想 : 5边形和m边形内各有n个点时, 分别可剪得三角形2 n+3, 2 n+ (m-2) 张。

证明:参照问题2, 问题3。

问题6:在m边形纸片内有n个点, 连同m个顶点的n+m个点 (没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 可剪出的k个三角形的顶点, 问剪出k个三角形需要剪多少刀

分析 k=2n+ (m一2) , 每个三角形需剪三刀, m边形的m条边不需剪, 且每剪一刀分成两个三角形的各一条边, 故所求刀数是{3[ 2 n+ (m一2) ]-m}÷2=3n+m-3。

4.几点想法

(1) 从具体案例出发, 以理论结合实际, 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层层深入,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 应该说达到探究学习的真正目的。 (2) 实验教材为一线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与广阔的创造天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研究教材与学习相关理论, 尽快去体验探究性学习这一方式, 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此作为数学“课改”的切入点。 (3) 一次探究性活动课, 一般应安排一个专题、一个内容为宜, 把这个问题弄透, 教师的引导应适当, 同时教师应设法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言、多提问, 引导学生尽量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好是形成辩论格局, 这是探究课成功的关键。 (4) 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农村中学中学困生比较多, 而目前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强大社会压力而给探究性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教学改革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 实验教师担心实验教学会影响中考, 放不下思想负担, 对探究性教学实验会有一定的影响,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一线的教师“松绑”。 (5) 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可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 制作音、画、动态等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 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 笔者认为在“课改”教学中不能忽视传统“双基”的训练, 实验教材中这类习题很少, 教师必须作必要的补充, 一定量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7) 中学教师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初等数学研究经验, 很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 则必将会影响探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所以有志开展此项研究的教师应挤点时间读一些数学方法论论著。

8.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篇八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自主性学习虽然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着手点却是转变教师教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下面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正确认识自主性学习与自学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独立性,即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自尊、自立、自控、自强等。②主动性,即积极自觉地学习,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等。③自信性,即相信自己能学好,表现为学习困难面前不急躁,学习挫折面前不气馁、学习失败面前能反思并继续努力等。④创新性,即能创造性地学习,表现为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二、与时俱进,更替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故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思想观念也要跟上时代,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进行相关引导而不要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规矩强加给学生引起学生反感。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从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不要总是一副苦瓜脸这样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学习,应该找机会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意见,特别对一些独特的看法、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要不惜牺牲上课时间去给予鼓励、表扬、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个别学生的不“正规性”问题,要善意指责,不呵斥,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问题中找出差异性,从非相关问题中找出相关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兴趣而又符合学科特点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去解决一些教师安排的跟下面的新课有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的自学。

四、尊重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时间。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六、强化交流和合作,搞好对外开放

9.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九

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了“初中数学新课标”及“中学生组织化学习”,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绥棱教育推出“中学生组织化学习”,而新课程也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会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如果有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就会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会非常积极。当然,课堂上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会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三.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六.通过学习,要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等。

10.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篇十

浚县第二实验中学吴俊鹏

7月27号----8月2号,我们一行九人在熊主任的带领下,有幸参加了河师大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师培训。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住宿在宾馆,吃饭学习在河师大校园,圆了自己上大学的一个梦想。在培训期间,我们共听了十二场来自一线名师的报告,他们一个个知识渊博,报告精彩绝伦。翻开自己的学习笔记,收获满满,感想很深,体会很多。

一、教育教学的理论得到转变。

在培训学习中,听了好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讲座,结合新课程,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刘峰教授的《提升法治素养,奠基幸福人生》,丁陶红教授的《走向专业听评课》,从报告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程观上,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创建与开发的过程;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二、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魏银光教授的《初中数学试题的命制与试卷设计》,张彩霞教授的《数学活动课探讨》,听了专家的精彩的讲解,我深受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更好地设计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各种类型的课,怎样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讲

解与交谈,我体会到,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然是科学,就要按规律办事,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要讲究艺术性,尽量上好每一节课。另外要加强说课和评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教科研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科研方面,侯欣杰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听专家介绍了校本课程的设计,从培养意识到选题,收集素材,怎样写,学会了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养成了平时及时总结经验的习惯。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要把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要用科研促进教研。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要进行科研,必须做如下几点:第一,要注重自己的理论学习,为自己的科研提供理论以据;第二,要注重自己平时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积累,为科研准备好第一手资料;第三,要找准自己教科研的切入点,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即研究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研究,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做研究型教师。

四、多媒体教学的意识得到加强。

赵志勇教授的《互联网下的几何画板应用教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展现知识的发生,更好的传授,使课堂更精彩、更有效。现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联想、想象能力,好奇心强,侧重于形象思维。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来自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中国红十字会培训师马玲教授的《应急救护知识》,教给我们了急救知识。

11.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学习 方法策略

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实效,并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教学的根本是有效学习,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让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如果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学过程只有充满趣味,学生才能更加高效收获知识。”所以,教学中,教师除了吃透教材,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研究好教学方法,把教学中的知识、理论能够形象生动地讲出来,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生成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真正让学生既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收获快乐,寓学于乐。

例如,学习“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时,有很多种分解因式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这些分解方法的同时,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开展学习竞赛,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感知数学的学习规律。又如,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a2-b2=(a+b)(a-b),a2±2ab+b2=(a±b)2,这是最为基本的公式法,让学生记住很容易,但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应用好就不简单了,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仔细研究这两组公式的特点,找出满足这些公式的基本条件,根据具体特点和条件选用不同的公式,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准确、最全面。然后给学生分析一下典型例题,x2-6x+9,x2-16因式分解就可以根据公式法x2-6x+9=(x-3)2, x2-16=(x+4)(x-4),这样的分解是如何满足公式的基本特点的,符合哪些条件,如何进行分解,引导学生把这个因式和公式进行类比,寻找相同点和变化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二、引导合作交流,增强集体意识

探究能力既是个人能力,又是集体能力。尤其在今天,很多的科学发现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可以达到的,而是集体的智慧和合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思维,灵活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进步,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了“三角形的相似性”的有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在学习过有关“统计图表”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十字路口去统计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只有教师认真引导,学生才能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将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探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调查研究,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很多情况下,学生和教师都把辩证思维看做是文科的知识和思想,其实,辩证思维对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数学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为学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最初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动动手操作,借助量角器来测量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然后相加。由于学生操作上的问题,难免会出现误差,很多学生都不可能量出三角之和是180度。教会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电脑演示,寻找存在误差的原因和减少误差的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根据计算机任意选择三角形,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内角和,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是规律,而非偶然,感知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具有任意性、随意性和必然性。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把它贯穿在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

四、教会学生数学思维,掌握数学学习规律

数学学习不仅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构建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等等。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便具有了数学思维,也就能很好地把握数学规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x2+4xy=4y2-2x-4y-3这道试题,不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因式分解,反复地给学生强调运用十字相乘法,让学生感知十字相乘法是怎样运用在分解这道习题中的,对于这样较为复杂的试题,很多学生没有学会,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会了,而且不是深刻理解。由此,学生之间等级层次被拉开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也被束缚了。最好的做法是把数学的思想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感知数学规律。根据前三项分析明显是个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公式法,第四项和第五项可以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得到和前三项一个相同的因式(x+2y),引导学生根据因式分解的一般特点,对复杂的因式实行分类整合,化繁为简,再把相同的复杂因式运用转化思想进行简化,设(x+2y)=a,这样,原来的因式就变成了a2-2a-3,就转化为一道非常容易的试题了,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因式分解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数学思维,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中学教研,2002(8).

[2]颜志伟.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学习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2010(10).

12.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 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应避免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在七年级上册《图案的设计》这一节课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组含有数学规律的图案。学生每人设计一副图案后,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转变教师角色

首先,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由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 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 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努力当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

众所周知,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为此, 我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 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这个评定对学生保密) , 把学生按四人一个小组, 四人角色按学习能力的大小分别为甲、乙、丙和丁四级, 同级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其次, 我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采用学生双向选择与教师适当调配相结合的方法, 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 如组织者、讲解者和检查者等, 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不定期轮换,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

四、“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这里主要是教师能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得到全面的发展, “问题解决是思维的动力”,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合理地提出问题, 就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 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 在教学“圆的确定”时, 若提出问题:“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会不需思考便回答出来, 这样就不能起到鼓励学生参与、不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缺少思维的“量”和灵活性的问题, 就不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 不是有价值的问题。若把问题改为:“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圆?”情况就不同了, 它会促使学生先对三点的可能位置关系进行研究和作出结论, 然后再分别就各种不同位置关系下能画几个圆进行研究, 得出准确答案。因而这个问题就起到鼓励学生参与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因而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为实现师生合作,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和课中设置的问题, 都要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 即要是学生可接受的、有一定思维量的、具有灵活性 (或开放性) 的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五、评价、激励机制不可少

不管是课内合作还是课外合作, 评价、激励机制都至关重要。有评价、激励机制才有动力, 学生会更有积极性, 才会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 是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 (比如说看小组平均分) 。只要小组成员认真参与合作, 基本完成任务, 就能评为好;能提出建设性、突破性的建议或亮点问题, 小组可评为很好, 为更好调动积极性, 每次大考 (期中和期末) , 以平均分为标准, 平均分最高的和进步最大的两个组将受到奖励。奖品开始是文具, 后来干脆与我一起共进早餐!当然是我买单, 一个早餐, 也就是几元钱, 但学生兴致高涨, 很是兴奋。

13.学习初中数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直以来都觉得函数这部分不好讲。函数教学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每年中考的考点。所以老师们都想尽一切方法去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怕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而做为老师的我也认可这种观点。因为函数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又超越了千变万化的客体的个性,内涵深刻,外延广泛,上课感到特难教。听了专家的讲座,才使我意识到在函数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数”与“形”两方面体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2、抓住数与形的转换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教学中抓住这一转换点,能有效的促进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那就是,函数图象就是点的集合,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就是一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因此数与形的转换点就是图象上的点及其坐标。

3、使学生明确学习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在函数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并认真观察。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

另外我还学习了如何处理函数中的一些难点处理,比如: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应用问题。

14.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感受 篇十四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地把书本上a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三、运用变式设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重点的知识,讲一遍,练一遍是不够的,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识别出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搞“题海战术”用增加练习的次数来代替数学变式的训练。

四、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通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五、新课程更注重创新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改革很难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以创新的角色演绎新课堂。

15.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特点,策略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也正面临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之中只是单纯地听讲,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及时地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久而久之其数学成绩就会下降。而自主学习方式更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把学习的主体归还给学生,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优势,提升了全体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自主学习方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科目中的重点,其理论性较强,知识难度大且跨越性强,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传统的“讲和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造成了数学学习的逐渐两极分化,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难题。自主学习为教师提供了解题新思路,有助于学生在繁杂的数学体系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初中数学的自主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直接提高数学考试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数学问题的洞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实践也大有裨益。此外,新型的教学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

1.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自主学习涵盖的范围包括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常都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把思考的环节交给学生,通过理论阐述来引导学生的解题思维。当面对和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的时候,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并实际应用,最后由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之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自主学习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学生在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之中,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探讨激发学生新颖的思维。

3. 教学方式的完整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扮演着听众和引导者的作用,在问题的探讨之中,提出下一步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同时,教师会保证引导的准确性,把整个知识体系完整地串联在一起,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解题思路和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中的阻碍因素

1. 师生认识出现偏差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彻底地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以成绩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过度地追求成绩,甚至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方式是在浪费时间,且取得的效果又不是很明显。所以,开展数学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效果不是很明显。

2. 学习知识比较局限

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过分地依赖教材,把教材之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授课目标,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仅靠教材就能够解决数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这对数学的自主性学习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数学学习之中,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同时知识点的局限性也束缚了学生学习思维。

3. 教学方式不够先进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开展的时间不长,其教学经验累积不足。教师在实行教学时,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摸索着前进,所以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数学难题的解答,一切教学内容都围绕着数学难题讲解进行,因此,教师很难把握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不能完成自主性学习的任务。

4. 活动开展过于频繁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次数过于频繁,而安排的课时又相对较少,造成活动的质量不佳。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探究时间长,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足够的学时进行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而如果开展活动的次数较多,又不能够保障有足够的学习课时,就会使自主性学习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能够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

5. 评价系统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数学自主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认识不足,过分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获取,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总结,重结果而轻过程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在数学自主性学习中应当采取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此外,在实际的评价操作过程之中,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科学、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探讨

为了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各初中学校积极地开展数学自主性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当前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数学改革的进行。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之中应当重视自主性学习,并完善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的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成绩。

1. 转变教学理念,改进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数学自主性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接受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学习提高其分析能力,扩展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此外,在某些课本内容的学习之中,在做好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调查、研究,了解课本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2. 突破教材约束,扩展学习范围

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勇于突破教材的约束,增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在教学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加入更加有趣、深入的知识,有助于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另外选择课程题目。

3. 勇于开拓创新,增加师生交流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数学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时候,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班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条有创新性的学习模式。例如在班级开展数学交流、设置“解题日”等,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增强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了他们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4. 淡化问题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教师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5. 创设多种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创设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使得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进到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联系实际并注重实践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

6. 掌握多种方法,采用循环讲解

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数学知识很广,需要掌握的科学思想方法也很多,因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促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突破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循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采用循环的讲解方式不仅能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五、总结

16.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初探 篇十六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得使学生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有趣,我喜欢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1.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平行、垂直、对称等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性质的物体,如教室中是否存在平行、垂直关系的物体?人的脸是对称的吗?雪花图案呢?你还能发现身边哪些事物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现象。

2.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发现数学美的能力。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等。①数学中的对称美随处可见,如几何中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等轴对称图形;代数中的完全平方公式、集合运算性质等,他们的对称都给人一种优美舒适之感。②数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述上。数学方法追求精练、简单,每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都会给每位解题者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回忆。③数学的统一美也不少,如负数的引入,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一成代数和的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美的挖掘,向学生展示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做”数学”。“做”是尝试性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做,才能知真假,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做数学”的理念:课堂上能提供生活原型就以生活原型引发;能动手实践的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能创设情景的就以情景激发。在这个理念下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了,再也不是从文字到文字的学习数学了,而是真正认识了数学的价值,越来越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过程目标,在过程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初步的经验;“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我从七巧板拼图引入,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动手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关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发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公式。又如:在统计与概率中,让学生用硬币、计算机等做摸拟实验,收集数据,发现规律。

2.掌握方法,学会归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会学。如在教学《七巧板》时,给学生悟出方法留下空间:①让学生自学怎样画出七巧板,为什么叫七巧板?怎样剪出七巧板?②请你用七巧板拼出漂亮的图案,并给图案命名。③从拼出的图案中可以找到什么角?多少度?能找到垂直或平行的图案吗?让学生亲自尝试、操作、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方法。

3.积极参与,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自我感知、自我发展。如在学习“储蓄问题”时,课前让学生到银行或利用网络,了解不同种类储蓄利率问题,课上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储蓄的信息,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将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问题的应用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4.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结论转化为问题,善于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题转化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统计图表”的教学时,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①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②利用Excel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的数据;③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益。

上一篇:日出入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描写泰山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