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2024-12-14

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共13篇)

1.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一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

桂发[2011]2号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任务。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特色效益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就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围绕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以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为抓手,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深化农产品加工,发展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产业,挖掘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总产值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链比较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

——做强3个千亿元产业。即蔗糖、畜禽、速丰林产业。

——壮大3个五百亿元产业。即粮食、水果、蔬菜产业。

——培育9个百亿元产业。即桑蚕、油茶、优势水产品、花卉、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上述目标简称“339”工程。

(二)主要任务

1.做强千亿元产业。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较完整、要素配置合理、科技支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品牌产业。

蔗糖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

畜禽产业。推进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加快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700亿元。

速丰林产业。发展集约化生产,推动林浆纸、林板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

2.壮大五百亿元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保鲜、贮藏、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振兴产业。

粮食产业。稳定提高生产能力,打造名优品牌,提高综合效益。到2015年,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530万吨、总产值500亿元。

水果产业。调整品种熟期结构,加大冷藏贮运为重点的贮藏、运输设施建设,发展果品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500亿元。

蔬菜产业。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市场营销,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南菜北运基地。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500亿元。

3.培育百亿元产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效益显著,产品多样化、品牌多元化、发展多格局的新兴产业。

桑蚕产业。强化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一体化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油茶产业。扩大优良品种种植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绿色茶油品牌。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优势水产品产业。抓好罗非鱼、对虾、龟鳖等重点水产品良种繁育,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花卉产业。加快品种创新,发展科学种植、规模种植,完善和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打造产地品牌。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草食动物产业。强化良种繁育推广,优化区域布局和饲养方式,推进一体化经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中药材产业。保护、开发中药及壮药、瑶药、苗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到2015年,力争产业产值100亿元。

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建立能源作物品种基地,发展木薯燃料乙醇,探索发展其他非粮生物质能源。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奶水牛产业。加快品改步伐,扩大奶源基地建设,发展乳产品深加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做好规划布局,推行评级制度,打造以“观农景、品特色、农家乐、风情游”为一体的生态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动规模经营

围绕“339”工程,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编制重点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千百亿元产业重在优势区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群化、生产园区化。加快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农产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提升区域与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升级

立足比较优势,以优势资源转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扩大加工规模。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改力度,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引进和应用,提升加工产品核心竞争力。完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物流体系,支持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储存、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经过5年左右努力,全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力争达到2:1。

(三)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作合资、上市融资,打造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实现每个千百亿元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都有一批合作组织作基础。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培育发展生产性和服务性合作组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著名企业和驰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20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良种研发、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择优批准为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发展职业教育,造就农业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农业企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

(五)强化质量安全,健全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大力度建设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强力推进农超对接,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建立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应急支持机制。

(六)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遇,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南宁建立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与东盟各国农产品交易和技术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桂林循环农业示范 区和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吸引、鼓励区外、境外资金来我区投资开发农业产业,争取更多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广西。扩大名特优新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出口。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支持和鼓励我区企业、集团到区外、境外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流通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自治区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产品加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林业贷款贴息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及其他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在各专项规定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办法内,按照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确定的投资方向、扶持重点,采取贴息、以奖代补、专项补助方式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千百亿元产业发展。二是探索建立农业投融资平台。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大户提供金融支持。适时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农业投资公司。各市、县(市、区)应增加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实行税收优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的项目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对农林牧渔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中,农户代饲养禽畜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为农户提供林木、甘蔗或其他农作物的挖坑、施肥、种植、看护、养护、割脂、灭虫、砍伐等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将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出租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转让收入或者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实行用地优惠

农业龙头企业可将其在广西区内建设的项目打捆申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实施的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列入土地利 用年度计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使用林地定额指标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单列安排。农业企业以“先补后占”方式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经自治区验收确认合格后,准予免交耕地开垦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可视为农业用地,但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支持农民和农村集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转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金融服务

各级政府可在法律授权权限范围内通过税费减免、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银行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的融资方式,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加快业务创新,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型信贷产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为合作组织、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保险,逐年扩大保险范围。建立健全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投入。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创新产品,扩大直接融资力度。

(五)优化发展环境

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可以总公司名义,在设立非独立核算分公司、办事处和建设种养或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市、县(市、区)申报各类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千百亿元产业产品及其生产基地质量认证、检验检疫费用的补贴力度。降低通关成本,增加国际班轮,促进我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扶持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办连锁店、专卖店,支持农超对接。鼓励发展农村快递物流业务。做好我区农产品在主销区的质量互认和市场准入工作。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将先进经营理念和模式引入农村,以租赁、股份合作等适当方式参与、带动 农业产业开发。对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自治区权限内的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收费标准政策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农业企业的生产用水,由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供水保障措施。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的种植、养殖用电以及自用饲料、兽药等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装机容量不超过20千瓦的粮食加工,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其他加工用电执行非普工业或大工业电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授权农产品行业协会承担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充分重视并认真解决行业协会反映的企业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强化各级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各级农经机构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规范性和主动性,提高产业化指导、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二)建立激励机制

自治区每两年评选、奖励一批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先进市、县(市、区),表彰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家、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村种养大户,命名、奖励一批“合作之星”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屯。

对年销售收入首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和新上市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强协调配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推进千百亿元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年有侧重地推动1—2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研究、组织和协调。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2.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二

一、什么是政府引导

农村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 地方政府在农村工作中存在着两种现象, 一种是得过且过, 无所作为, 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没有明确的思路, 停留在文件和口号的层面, 消极应付, 使农业发展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另一种是行政干预, 包办强制。层层下达指标, 硬性推广, 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意愿, 损害农民利益。这两种工作方式都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不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 使得农民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产业“在思想上有所疑虑, 在行动上有所保留, 结构调整的进展与形式发展的需要及政府的愿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

政府引导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是对自由放任型和干预型政府职能的扬弃。政府引导的宗旨是在引导社会总体的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功能。政府引导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担负起关键性的、实质性的引导功能, 具有前瞻性并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发展的规划, 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来引领各种各样社会的管理力量去实施对社会的全面管理。政府引导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通过发挥积极、主动、科学的引导功能, 通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担负起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3]。相应地, 政府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就是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采用提供信息、技术、规划等涉农服务, 发掘农业内部和农民内部的资源潜力, 注重内部激活, 通过提供服务来引导农民, 通过引导来服务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改造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扩大农产品市场,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农村社会发展。政府引导变传统的“扶着农民走路”为“引导农民自己走路”,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注意发掘农村潜力, 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 在工作方式上更加积极主动, 更加富有灵活性。

二、政府引导的必要性

党国英指出,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效率问题, 农村就业问题, 农民权利问题”[4],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 大量中青年劳力进城务工, 造成城市中农村人口暴涨而农村劳动力外流, 农村土地大量撂荒, 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缓慢。解决三农问题, 消除城乡二元, 不能单纯通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 更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改造传统农业, 调动农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 提高农业生产力,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依靠政府, 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先进技术, 采取先进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而言, 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决定在农民发展农业过程中政府引导的必要性。

(一) 农业生产的特性要求政府引导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 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 促进和控制生物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的生命活动过程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1]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生命规律的显著影响。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但自然灾害依然威胁着农业生产, 使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这决定农业生产先天具有脆弱性。农业的风险性和周期性导致小农经营的中国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保守不前,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农业的第二大特性是其具有准公共性。农业关系到人民的吃饭问题, 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纵观历史, 饥荒总是引起社会大动荡。“农业是安天下, 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稳定, 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5]农业的这些特性及重要性决定政府不能袖手旁观, 放任自流, 必须引导。

(二) 我国农业发展落后的现实需要政府引导

当今世界各国都制定出一系列优惠保护措施扶持农业, 保护农民利益, 保证农业生产稳定。相比之下, 中国的农业问题更为突出, 农业产业化才刚刚提上日程, 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对农业发展提出迫切要求。我国存在庞大的素质低下的农民数量,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落后、自然环境的恶化、灾害频发、耕地不断受到侵占、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利益受损、生产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都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改变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 营造质量高、产出大、效益好、保障有力、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局面需要政府的引导, 推动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变我国农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更需要政府引导。简言之, 改变农村、农业落后局面, 实现国家宏观目标要求政府引导。

(三) 家庭经营的缺陷需要政府引导

我国农民数量众多, 农村发展相对落后,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经营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 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但毋庸置疑, 该制度也存在很大缺陷。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分散原子化, 力量薄弱, 在市场化条件下不可避免处于弱势地位, 极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危害———分散的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 缺乏与市场博弈竞争的实力。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 农民缺乏宏观规划的能力, 发展生产往往盲目跟风, 扎堆盲从, 结果谷贱伤农, 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为了规避风险, 农民采取消极生产的策略来应对, 严重制约农业先进技术的使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民并非不想做大做强产业, 也并非保守愚昧。相反, 中国农民从来不缺乏创造力, 一部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史, 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史, 也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史。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大包干, 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到小城镇蓬勃发展, 再到千百万农民外出就业带动亿万农民致富增收, 无不是农民的创举。

因此, 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 在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 提供服务, 降低风险, 创造条件, 激发农民积极性, 政府责无旁贷。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发展产业, 可以弥补家庭经营制度的缺陷, 降低农民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 激发农民创造性, 推动农业增产, 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

三、如何进行政府引导

政府引导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实行政府引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思想引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思想支配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 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 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 塑新农民精神风貌, 培养头脑灵活、有上进心的农民, 把农民的致富愿望和应用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需要结合起来。目前, 政府的农村思想舆论工作形式单一, 渠道不畅, 缺乏感召力和亲和力, 不易为农民接受。要高度重视思想引导工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 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先进思想文化, 使农民能够接触到先进思想文化, 认识到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利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思想上树立农民的自主意识, 主动意识, 为开展工作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特色引导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进入卖方市场时期, 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催生了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特色农业。特色引导就是引导农民发展本地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产业, 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转化为生产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做好规划研究。规划要从本地自然地理环境等实际条件出发, 引导农民发展本地切实可行的项目, 切忌盲目模仿别人。二是做好市场研究。在认真研究本地实际情况基础上, 选择那些销路好、效益高、前景好、在市场上有优势和有竞争力的项目。如果盲目引导农民搞特色, 势必事与愿违, 损害农民利益, 得不偿失。

(三) 技术引导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 引导农民发展产业更离不开技术引导。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就会自觉自愿探索前进。可以由政府提供推广技术的平台, 通过技术推广的催发带动作用, 引领农民发展产业。由于体制原因, 我国长期是, 一方面, 农民缺乏技术, 渴望技术;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 大量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没有通畅的途径送到农民的手中。所以, 政府应该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针, 根据本地实际和产业特色, 主动出击, 与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积极寻求技术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政府推动下, 以大学为依托, 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农技推广新模式”, 结合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 建立了一批试验站及农村试验示范基地, 构建了大学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 做到了先进技术拥有者直接面对农民,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陕西省地方政府 (例如白水县) , 正是采用这种模式, 积极和科研院校联系, 开展“校地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苹果产业, 从而做大做强了本地产业。其次, 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力量, 要充分发掘群众内部的力量, 特别是把农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乡土人才组织起来, 加强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 培训农民技术专家, 使之成为技术骨干。乡土人才来自群众, 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 最容易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在群众中的推广。第三, 进行典型示范。农民有着眼见为实的朴素认识方式, 典型示范对农民最有说服力, 最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通过示范, 以点带面, 全面带动。

(四) 信息引导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及时准确的信息起着关键作用。信息决定市场, 决定销路, 决定收益。我国农业信息服务落后,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 长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为了改变信息混乱无序,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掌握全局信息资料的优势, 建立相关机构, 完善信息服务机制, 为农民提供详细及时的信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农民理性规划, 有选择地发展产业。在信息网络建设中, 要发掘多种渠道,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书籍覆盖面广的优点, 同时注重新兴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专门网站和数据库, 供农民了解相关资料, 为农民决策提供参考。在信息引导方面, 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信息及时, 二要信息准确, 三要方便获取, 能被农民方便获取。

(五) 组织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条件下, 农民已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问题在于我国农户分散, 经营规模小, 分散的家庭经营缺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生产过程难以标准化, 生产监控难度大, 加上多部门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 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缓慢、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等问题。只有农民建立起自己的组织, 使农民由一盘散沙变为组织起来的整体, 才能弥补分散经营的不足, 增强农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所以, 政府必须积极引导, 扶持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协会, 对乡村集体企业和生产大户进行引导和扶持, 通过协会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开展深加工, 进而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组织引导方面, 首先要使农民个体意识到自身力量有限, 使其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而自发联合, 主动自觉地组织化, 由政府进行引导和监督, 保证个体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个体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保证组织发展保持健康方向。通过组织引导推动组织建设, 培育公共精神, 积累社会资本, 达到保障农民利益的目的。

四、小结

发展农业产业受到诸多制约, 如何提高农业收益, 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素质低下的问题, 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制度与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绝非简单几方面的工作就能解决。政府引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实施政府引导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一要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能动性,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尊重农民意愿, 汲取农民智慧, 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为农民服务。二要坚持解放思想, 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与时俱进, 根据条件的改变改进引导方法。三要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要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把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庄严使命。正确实施政府引导, 带动农民改造传统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陈倩玉.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 :68-75.

[2]李振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J].改革与战略, 2001, (1) :29-32.

[3]刘琼莲.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6) :72-75.

[4]党国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2) :8-24.

3.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14-01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質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文雄.定西市农业比较优势分析及特色农业发展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

4.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四

【发布文号】南政综〔2007〕246号 【发布日期】2007-09-19 【生效日期】2007-09-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认定2007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通知

(南政综〔2007〕2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南平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规定》及《南平市2006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审认定及扶持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评估审定小组评审,经市政府审定,现认定南平市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为2007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附件:2007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名单。

二○○七年九月十九日

附件

2007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名单

一、市本级、延平区

南平市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南平市成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南平市延发竹木有限公司

南平市明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南平沪千人造板制造有限公司

南平市绿洲兔业有限公司

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

南平市东顺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新曙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南平蓝湖食品有限公司

南平市汇雄实业有限公司

南平天富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二、邵武市

邵武市梦迪欧竹业有限公司

邵武福人林产有限公司

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

邵武市汇源茶叶商贸有限公司

三、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友青食品有限公司

四、建瓯市

建瓯绿剑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篁城科技竹业有限公司

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

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

建瓯市富头蔬果合作社

五、建阳市

建阳市富林食品有限公司

建阳市碧全工艺品有限公司

建阳泰和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六、顺昌县

顺昌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天福油脂有限公司

顺昌县益昌竹木有限公司

七、浦城县

浦城县龙凌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

浦城县强美木业有限公司

八、光泽县

光泽县昕昕工艺品有限公司

九、松溪县

福建三信食品有限公司

松溪县光子农园有限公司

十、政和县

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

政和县新亚竹木有限公司

5.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五

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全县农业发展立足实际工作,依托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我县现有柠檬基地乡镇***个,***余个基地村,柠檬定植面积***万亩,年产量达***万吨,优质果***万吨以上,其中:柠檬出口基地备案面积***万余亩,可产出口优质果***万吨以上。果农鲜果销售收入***亿元,总产值***亿元。近年来,我县在发展柠檬产业方面取得了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政策支撑,强化行政推动力

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配备柠檬专职副县长,按正科级事业机构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柠檬产业局,35个柠檬基地乡镇配备柠檬专职副乡镇长,增设2-3个事业岗位,确保了柠檬产业有人专抓、有人专管。二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柠檬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柠檬产业三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研发、文化助推等方面落实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从开始建立柠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目前县财政累计直接投入柠檬产业近3000万元。三是集成投放涉农项目。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思路,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向柠檬产业。目前,共整合投放项目资金6亿元,粘合社会资金近3.5亿元。

二、突出规划支撑,强化项目聚合力

一是抓好发展性规划生成项目。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初具的后发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的发展性规划,着力构建全国柠檬种植、加工、营销、研发、文化五大中心。围绕这一发展性规划,催生了《安岳柠檬精深加工研究》、安岳柠檬商品化处理及物流系统、安岳柠檬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二是完善布局性规划引进项目。对柠檬产业实施产业化、区域化布局,相继推出2平方公里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万亩魅力柠海示范园等产业项目,并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和业主开发模式引进产业发展主体。成功引进四川华通公司投资建设和入驻柠檬产业园,禹王、三友等一大批柠檬精深加工、冷藏储藏、商品化处理企业相继入驻,推动柠檬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优化结构性规划争取项目。根据地形地貌和柠檬宜种区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柠檬种植面积100万亩,为安岳柠檬争取成为全国柠檬产业发展核心区和全国柠檬苗木繁育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出龙头支撑,强化主体带动力

一是引进业主、培育大户拓基地。坚持市场引业主、业主拓基地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为切入点,引进业主、培育大户种植柠檬,促进了柠檬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400余户,种植柠檬8万余亩。二是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引进培育柠檬精深加工企业17户,年加工鲜果5万吨以上,形成柠檬烯胶囊、柠檬油、柠檬酒、柠檬化妆品等10多类30多个品种的多层次加工格局。四川华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柠檬加工企业。三是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在全省率先组建起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扩面推广金大地柠檬合作社四六分账二次返利联结机制,带动全县建立柠檬专业合作社126个,幅射带动农民10万余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突出市场支撑,强化品牌影响力

一是搭建柠檬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实施品牌宣传。相继举办第六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和三届中国柠檬节,多次组织中国?安岳柠檬商务洽谈会、中国柠檬之都战略研讨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广州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围绕全国柠檬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县乡柠檬交易网点布局,基本构建起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培育柠檬营销队伍,现有自营出口企业9家,现有32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活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并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长期设立销售网点,柠檬鲜果远销中东、东欧、东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拓展柠檬销售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通安岳柠檬信息网,积极对接国际国内柠檬生产经营情况及消费习惯,不

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安岳柠檬已占据东南、西南各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进入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叙利亚、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三是创响安岳柠檬品牌。成功注册安岳柠檬证明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论证,先后获得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金奖、全国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

十佳区域农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

五、突出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技攻关体系。组建以县乡柠檬技术员为技术骨干的科技攻关小组,依托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中国食品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立题研究3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4项,《柠檬种植质量管理规范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成立安岳柠檬科学研究所,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定点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对柠檬主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测报的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建立专题会商、定期普查、动态报告、入境检疫申报等制度,做实柠檬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厅合作,编制了以安岳柠檬为代表的部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柠檬》和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柠檬》,编制的国家标准《柠檬》,已成功获得国家标委立项。同时,建成全国唯一的柠檬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农药等有害物残留检验检测技术规程,全县柠檬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全县15万亩柠檬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获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授牌成为全国柠檬研发中心。

六、突出文化助推,强化产业发展氛围

一是挖掘柠檬文化。鼓励围绕柠檬创作诗词、歌曲和舞蹈等文艺作品,挖掘和丰富柠檬文化。相继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近40首(个/幅)。其中,在《中国新闻》中登载图片5幅,新编创歌曲《柠檬情》等2首、舞蹈《金色柠檬》等2个,书画作品15幅,文学作品近10篇,戏曲5首,安岳柠檬风味宴荣获四川名宴。二是开发柠檬生态旅游。依托安岳柠檬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以中国柠檬之都为支撑中心,将柠檬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创建万亩魅力柠海生态旅游区。

6.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六

1、区位条件:**山区位于**市西部,距市区仅6公里,离高速公路互通口不到8公里,各自然村也都通了乡村公路,便于产品向外输出。同时,山区地广人少,周边均无工矿企业,不存在土壤、水质和大气的污染源,又有白岩鼻、南峰等大山为天然屏障,其大气、土壤、水质均十分优越。

2、水热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均为山泉水,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并且拥有2万多亩的山林,水源充足。年降雨量2100mm。山区海拔高度为450-800米,年平均气温为16-18度,不仅适合多种常规蔬菜种植,同时,也适合于发展夏季的反季节蔬菜。山区的通风条件极好,不利于病原体的产生、繁殖,也能抑制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不仅适合于种植业发展,也适合于养殖业的发展,利于山区生态有机农业的整体发展。

范文网【】

3、土壤条件:土壤为红壤土,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靠近村旁现仍耕作的农地和水田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由于山区经济落后,其化肥、农药的用量相对较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较小。同时,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公路通车前,山区人口外出务工多,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山林保护较好,造成野猪等对农作物的破坏现象日趋严重,加剧了土地的抛荒。绝大部分抛荒地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已基本得到了恢复,对发展有机农业极为有利。

4、耕作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山区经济十分落后,处于待开发状态,农民基本上保持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仍有使用农家肥和轮作、间作的习惯。这为引导农户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耕作习惯的基础。

5、传统产品优势:山区的水热、土壤等条件,不仅使**山区的传统大宗蔬菜,如佛手瓜、白萝卜、淀粉、茭白等在市区市场享有盛誉,而且,山区家养的鸡、鸭、兔深受市区群众喜爱,常常出现脱销。

二、发展思路

1、主导思想: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基地带动、综合开发”为山区开发的指导思想,通过整合山区现有的土地、人力资源、发挥山区的气候、土壤、优质无污染的良好生态优势,针对山区自然村落分散,地多人少、民风淳朴、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能力极弱等特点,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行业协会负责组织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措施落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构建“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创办生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推广、辐射的作用,以带动山区农民发展有机蔬菜、圈养肉鸡、科学养猪、养兔为主,带领山区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2、远期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在广大农民中树立了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理念,使广大农民自觉地拒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激素,掌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掌握生态型立体式农业开发技术,并且引导农民向休闲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将整个**山区划为有机农业生产保护区。

3、近期发展目标:

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的原则,积极培育生产技术骨干和培植生产专业户,创办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生产基地,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推广的作用。通过成立华莲科技有限公司和组建村专业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构建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销售的生产销售网络。将田中村建成生态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三、运作模式:

从**山区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在山区开展工作的经验来看,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运作更为可行。以华莲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与行业协会签订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合同,行业协会与农户签订提供种苗、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和产品回收等合同,形成由公司到协会向农户延伸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的产业网络,构建由公司牵头,协会组织协调,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标准和统一销售的“公司协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与行业协会签订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标准和统一回收产品的经济合同,在协商互利的原则上为生产者提供最低保护价,或签订统一的产品收购价,协会应负责按要求组织好生产、技术规程措施落实和产品回收,协会对符合产品标准要求的会员产品应优先收购,在技术和资金扶持上会员也具有优先权。通过经济合同,以协会为纽带,将公司与农户连接起来,既将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并能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借助协会的缓冲作用,使公司避免与过多分散经营农户直接打交道,利于经济合同的执行,提高公司诚信度,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依托田中村八斗茶场和茶仔洋自然村较为集中连片的农地创办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内分成规范化技术示范园,生态示范园和新优品种引进试验园,以发展高优农业、结合开发,向生态型、设施型农业发展,包括种养周期相对长的果树、竹等和周期相对短的鸡、羊、兔、蔬菜和食用菌等,建成多样性、生态型、立体式的高优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设具有经营风险,同时,做为龙头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又要为广大农民分担市场风险,为此,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无偿启动资金的支持。

四、阶段性工作安排

1、组织技术骨干和生产大户参加技术培训;

2、组建村行业协会;

3、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华莲科技有限公司;

4、帮助农户设计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发展适销对路的有机蔬菜。

5、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养殖业。

五、对农户的扶持措施:

为了确保山区生态的良性循环,使有机农业生产向规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应积极扶持各村的重点户、示范户,使他们成为有机农业发展的带头人。扶持措施如下:

1、对重点户、示范户加强技术的指导、帮助;

2、资金扶持:选择10户,每户扶持资金至少3000元,需资金3万元以上;

3、实物扶持:提供猪苗、种兔等,折合资金约需2万元;

4、生产大户的扶持:对生产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视生产规模和资金需求情况给予适当扶持。

六、资金需求

7.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七

关键词:公共管理,农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作用

一、农业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作用

1.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定义与特征

农业产业集群是缘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传统, 以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 以传统农业为中心, 拥有大量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作支撑, 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1][2]农业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集群资源的特定自然性和农民这个产业基本主体的非组织性。在农业产业集群内, 按照创造经济效益的贡献率来衡量, 核心主体往往是龙头企业, 但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的阶段, 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和组织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发挥, 农户处在产业链的最前端, 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 他们的农产品对企业的最终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行为、观念、技术也影响着整个集群的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农民的非组织性使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强化不可依靠基本主体自我完成, 各种要素的集聚也不可能仅由市场供求全部实现。同时, 农业产业集群源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禀赋, 因而其产业基础必然是当地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 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过程中, 地方政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行为主体之一, 而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政府不刻意创造产业集群, [3]但介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 农业集群的发生发展既源于自然的特有资源, 也主要在起步、扩张和集聚阶段, 为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所引导。政府在培育产业“氛围”, 谋求降低交易费用、诱导集群自我强化等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特别是通过构建市场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 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等措施, 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

制度经济学认为, 政府作用于产业集群意在消除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效和系统性缺陷问题。[4]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产业本体支持, 主要致力于集群产业链条的完善, 积极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二是网络支持, 通过推动集群企业建立行业商会或者联席会等形式, 重点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咨询、顾问、营销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使信息在集群内汇聚。三是技术支持, 通过实施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政策, 依托政府社会资源优势, 推动企业和校 (院、科研机构) 合作,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四是要素支持, 通过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合理配置金融、土地、能源等资源,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优质生产要素供给。五是制度支持, 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规章确保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与配置效率, 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通过培育以创业、创新、合作为基础的集群文化, 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信用环境。农业产业集群尽管有其特质, 但集群的内涵与其他产业集群是相一致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也有上述相应的内容。

二、农业产业集群初期形成过程中的政府作用演进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初期经历了起步、扩张、集聚阶段。有关成长阶段的研究内容, 有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 (陈俊2004) 、[5]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龙锋, 张良成, 张瑞卿2005) 、[6]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 (宋一淼2005) 等, 从这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

1.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期起步阶段

向集群形态发展的农业产业, 首先是区域的传统农业产业, 而其发展的主要触媒则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由于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以传统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市场机制介入生产经营环节并开始起着基础性的配置作用, 产业有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但此时生产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对技术的批量需求、对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呼唤政府的有为作用。这一阶段政府作用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是针对产业集聚要求, 确定农业职能部门为行使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主管部门, 多渠道为产业筹措发展资金, 促进农业贷款的发放。作用类别则以要素支持为主。

2.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期扩张阶段

随着更多农户接受和使用新技术和规模生产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相关产品生产迅速增长, 产量大幅提高, 与一定规模相配套的产业交易市场开始形成, 同时, 随着产量的提高, 生产工艺和技术也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 基地建设得到发展。这一阶段政府作用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积极推动流通交易市场的建立, 为产业集聚流动性要素提供初始的基础;继续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力度, 实现生产技术创新的梯度推进;开展示范建设, 加快普及推广;同时不断探索中介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要素上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 技术支持、网络支持作用也是一步得以显现。

3.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集聚阶段

由于技术的日益成熟, 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改善, 产业的工业化改造成效明显, 产业集群所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规模相对稳定,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发展开始转型, 基本建立起适应性的产业体系框架。这一阶段政府作用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谋求确立和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拉长产业链,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和文化战略的实施。产业本体支持和制度支持成为主要的政府作用类别。

4.小结

由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起步各阶段政府作用的上述演进, 本文认为, 最初地方政府作用于农业产业发展是被动的, 不完全源于市场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他因的弱作用。到了产业发展的起步扩张阶段, 政府已经积极介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作用主要体现为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支持和技术支持, 由被动支持向主动服务转进, 由弱作用向强作用提升, 不断强化主导作用, 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产业发展起步集聚阶段, 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积极促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继而推进产业本体系统的完善;将政府作用的着力点放在以制度支持推进产业发展上, 比如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培育以创业、创新、合作为基础的产业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等等。这些作用机制涵盖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作用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全部五个方面, 并且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职能体现和职能重点。随着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由小到大, 由分散到集聚, 地方政府的作用由弱转强, 由被动作用转向主动作用, 由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并重, 进而向以政府引导为主演进。

当然, 政府作用在演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与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比较, 对激励产业创新、培育区域核心竞争优势等贡献也较弱。在农业产业集群起步扩张的后期, 随着农业产业集群规模扩大, 地方政府对产业管理的难度增加了, 地方政府与集群间良好的对话和交流的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在产业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以后, 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的公共投资方面并没有持续跟进, 市县二级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过程中时有脱节, 县级政府并非按照市里确立的优势产业布局进行产业发展。这些无疑对稳定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秩序, 提高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上意识到位, 但科技投入却捉襟见肘, 产业集群发展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技术支撑出现了很大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 无疑将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三、成长期农业产业集群中地方政府作用探讨

1.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2006年, 农业部尹成杰常务副部长撰文[7]指出:“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较快, 各类农业产业集群中, 外向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大中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形成初期向成长期转进的形态。”

2.成长期农业产业集群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着力点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来看, 发展的成长期阶段是关键阶段, 对农业产业集群而言, 成长阶段的发展尤其重要。[8]在这一形态, 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对厘清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层次、落实集群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把握此时地方政府的作用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进一步完善体制、理顺关系、明确方向, 不断巩固农业产业集群地位。地方政府应理顺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功能, 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作用。形成运做有序、引导正确、服务有效、监督有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各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小组, 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和实施产业发展具体规划, 营造良好软硬环境, 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在产业政策导向上, 地方政府要明确支持发展或控制淘汰内容, 来推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采取目标集聚战略, 发展主导产业集群;采取一体化战略,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采取可持续战略, 加强创新和资源要素培育与利用, 以及技术创新、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生态效益型产品等具体战略, 都应当在产业政策当中, 确定鼓励支持措施;对于控制区域内产业生产总量, 淘汰低生物转化率品种和低资源利用率生产方式, 也要有可靠管用的措施。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提下, 进行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优化配置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 使之符合发展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的需要。

(2) 推进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速产业提升。一是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集中。重点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 加强产业园区的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布局产业发展, 确定优势产区, 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二是以新型工业理念去思考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问题, 提高农产品加工装备与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经营, 壮大产业集群, 巩固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地位, 确保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及时抓住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新动向, 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延长产业链和抵挡市场起伏的风险性, 加强对关联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与常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标准化生产、原辅材料加工等组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集群结构。四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及服务体系。为集群外地域农产品生产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支持, 也将促使农业产业集群提高效益, 提升整体竞争力及综合地位。与此同时, 进一步扩大集群组织开放程度。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相关先进农业企业或资本、技术, 加强经济技术和信息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走出区域之外包括国外去建立生产基地。进一步培育集群龙头企业特别要在精深加工、工厂化栽培、产品销售方面, 形成规模较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 增强集群发展支撑力, 提高集群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减少集群市场风险。

(3) 强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将信息网络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复合到产业各个环节,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生物转化率的育种和精深产品开发方向获得较大突破。因此, 强化技术支持系统的着力点在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投入, 建设高效的公共技术共享平台, 加强应用技术研发转化, 为产业优化升级和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加快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以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所为依托, 以区域内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为基础, 以科技型企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民营科研机构、检测中介机构和现代信息网为辅助, 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多功能的开放型技术创新网络体系, 建成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二是改革科研及推广体制。探索市场条件下新机制,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加强绩效评估考核, 按需要和实绩给经费, 化钱买公共科技服务。通过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按比例加计抵扣、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限期免征所得税等税收政策,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规范科技项目运作, 完善科技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和以奖代补的资助方式, 改进科技成果评价以及奖励方法, 探索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三是相对集中科技要素资源, 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面上着重在自身研发实力基础上, 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的合作, 采取自主开发与替代合作开发相结合, 推广应用新品种和生态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高生物转化率品种, 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和资源培育及替代技术, 以期保持或争取在全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应当追随或吸纳国内外先进地区技术, 采取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方法, 不断积蓄技术创新实力, 逐步走向自主创新之路。四是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培训与成果应用, 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和柔性引进外地人才, 多个方面有机结合可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科研和推广综合实力的水平。

(4) 加强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制度建设。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各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要以特色文化的融入为依托, 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一是强化诚信文化建设。合作是集群经济的生命, 诚信是合作的基础。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推进政务公开等, 打造诚信政府。开展各种活动宣扬诚信美德, 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信用的建立, 形成个人要讲道德、讲修养、讲信用的区域独特的集群诚信文化。集群企业要依法纳税, 诚信经营, 争做诚信企业。农民要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诚信素质, 为企业合作开辟绿道。二是强化合作文化建设。积极推动集群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金融、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 全面提高合作效率。在抓好信用环境建设的同时, 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 努力克服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合作障碍,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合力推进集群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此外培育企业家资源, 形成人人创业, 大力宣扬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 并且要尊重失败者。三是强化区域市场品牌建设。克服现有品牌辐射地域小、投入少、共享率低的局限性, 挖掘利用能涵盖区域有历史来源的地理品牌, 集聚资金和技术, 培育市级区域品牌建设主体, 制定和推行产品生产标准和品牌使用准入标准, 提高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避免搭便车的“柠檬市场”问题, 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和共享率, 形成区域品牌增值收益, 使区域内达标的农户、企业等主体能从品牌中获得更高回报, 形成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 促进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四是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办好农业文化节, 开辟农业文化景点游, 努力打造展示产业成果的平台;积极争取召开全国性、全球性的产业新科技、新产品开发研讨会, 有计划地组织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人士到国内外参加博览会、洽谈会、展示会等活动,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 为保持农业产业集群现有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 须按照网络化、扁平化、单性化的趋势, 在原有组织结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更高的效率来配置和整合资源要素, 造就具有共享性和区域性、独特性和持久性、无形性和嵌入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组织结构。政府应不断推动农业产业集群 (行业) 协会建设, 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参与, 龙头企业介入, 各基地加盟的有条有块、条块结合的行业协会, 协调区域行业产销行为, 增强行业自律能力。继续完善企业孵化器功能, 重视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加强集群沟通内外的现代信息网络建设, 为交易和信息提供支持。继续改善发展硬环境, 以建设有利于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要素的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 强化农业产业集群所在地域的公共产品的建设。农业产业集群事关各地农村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甚至涉及脱贫致富还是返贫落后的问题。从区域产业经济尤其农村产业经济来看, 其地位和重要性也是十分显著的。地方政府还应在科学认识基础上, 设计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资源数量扩大的路径, 处理好集群发展与森林、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集群战略, 提高企业对集聚区长远发展目标的认同和责任心, 充分发挥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协作优势, 引导本地企业相互利用副产品及废料,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建立生态化集群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

四、结语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 地方政府既是产业政策的决策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 又具有“经济人”的特性, 无疑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实施管理的主体。在我国现阶段, 由于经济仍处于转型时期,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以及市场本身也存在局限性, 同时产业集群发展对公共产品及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依靠地方政府来弥补市场缺陷和满足公共需求既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需要指出的是, 地方政府在积极参与产业集群发展之中, 并不是去直接经营管理具体经济活动。胡默佛莱和斯茨米特茨 (Humphery & Schmitz) 认为, 政府管理对集群的贡献, 在于集群的竞争性、集群的升级, 但最重要的是保持领先的竞赛中集群的重新定位。农业产业集群在成长阶段更需要政府正确引导和调控, 及时调整职能定位, 进行制度、职能和行为的改革创新, 提供优质的产业集群发展公共产品和服务, 切实履行好发展战略实施管理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向会娟, 曹明宏, 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 2005, (12) .

(2) 宋玉兰, 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05, (42) .

(3) 陈天祥.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功能分析[J].政治学研究, 2002, (04) .

(4) 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5) 陈俊.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4, (03) .

(6) 王龙锋, 张良成, 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7) 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03) .

8.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八

《意见》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要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改进物质装备,加快马铃薯主粮产品的产业开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相关热点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做出了解答。

1.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提出马铃薯产业开发,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二,是如何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其三,是如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顺势而为、因势而动之举。

其意义表现在:一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二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三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四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五是带动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

2.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答:在思路上,重点是“实施一个战略、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一个战略”,就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个理念”,就是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三个重点”,就是选育一批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

在原则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二是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三是坚持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五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调。

在目标上,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3.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点任务。

答: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重点是“五大任务”:一是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三是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五是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

4.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保障措施。

答: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加强协调指导。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四是搞好产销衔接。五是健全标准体系。六是加强宣传引导。

9.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篇九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新阶段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柱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加

工、市场化经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一产产值完成31.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309元。

一、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情况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塔城地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区先后引进了乌苏麦科特棉纺、沙湾秦岭棉纺、屯河乌沙番茄、裕民悦羊肉品加工、中粮北海油脂、金牛沙湾盖瑞乳业、金牛额敏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扶优扶强,组建了沙湾棉花产业公司、沙湾天宝绿色食品公司、塔原红花有限公司、乌苏啤酒等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金牛沙湾盖瑞乳业120吨乳品项目、山东高密化纤有限公司3万吨棉浆粕项目、新疆天鹰有限公司6万吨棉蛋白项目等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天海、瑞隆、盘龙、天宝等粮油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出了“福临门”油脂品牌,进一步做大“沁康”面粉品牌,年内油脂加工行业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可达2000吨,生产成品油、面粉10万吨以上。额敏万通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塔城盆地四县(市)牲畜主要集散地,日交易牛120头、羊2000只,并辐射到周边地市,占有了克拉玛依市牛羊肉8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4家,固定资产总值16.44亿元,年销售收入1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2个,1000万元以上的15个),辐射带动农户9.68万户,占全区总农户总数的75.1,带动基地面积264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57.2;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1525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

(二)地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棉花、番茄、粮食、奶牛等基地建设都初具规模,为吸引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全区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6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8.1万亩,增加15.06万亩(小麦95.69万亩,增加7.02万亩,玉米41.71万亩,增加3.34万亩);棉花面积121.37万亩,增加19万亩;油料作物46.35万亩;饲草料基地43.55万亩;区域特色产品基地面积102.43万亩。

畜牧业优势凸现,长足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牲畜饲养量达724.73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7.13万头(只),增长3.89,其中牛62.3万头,增加4.2万头;羊590.5万只,增加15.67万只。全区已培育养殖专业乡34个,专业村161个,养殖大户2773户,15个千头牛养殖小区共完成投资6673万元,建成棚圈10.6万平方米,进入小区的养殖户700余户,存栏牛7480头。为全面提高畜牧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地区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2004年全区牛胚胎移植投入资金671万元,完成牛胚胎移植1303头。今年地区下达牛胚胎移植任务2005头,安排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已组织受体牛6455头,移植395头。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

10.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篇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效果显著。20xx全乡新增多元化专合社1个,社员112人,资产总值达到9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27万元。

2.巩固和扩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化结构,不断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格局,目前,全乡已建成有机山药、藤椒、天麻、食用菌、雅南猪等5大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山药基地150亩并已申请有机认证。食用菌棚达到275座,其中新增120余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初步实现了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

3.建成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几年来,我乡在县委、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先后建成了龙包新区农贸市场、弥勒沟农产品交易市场等2家专业批发销售市场、投资总额65余万元,占地面积3亩,年交易额7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借助县级帮扶,开展了三次农产品推销会,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增强了区域市场知名度。

4.形成了一批以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全乡共有各类农民实体专业合作经济服务组织5个,资产总额700万元,入社社员450余人,带动了127余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5.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按照突出特色搞调整、突出区域优势搞调整、突出规模效益搞调整的原则,以胜利、东风、等村、组为主的乡西东部发展藤椒、天麻达到800余亩,以东风九组、十组、十一组、团结一组、战斗四组等村、组为主发展枇杷达到0.2万余亩,以团结喇嘛坪、战斗五岔路等中高山一带为主的发展山药到500亩,以战斗村海子堂养殖场、胜利一组为主的养殖场共计发展生猪,在全乡构筑起了“红、白、绿、”三色农业及东椒、西林、中菌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还形成了优质粮食小麦、玉米、无公害蔬菜、畜禽、农产品加工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结构调出了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产业调特的发展态势。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指导。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乡委、乡政府把它作为强农富民的重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一是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负总责,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的四个一的管理办法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完善工作。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进行。二是借助县级部门各项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从市场机制与建设、行政管理体制、资金筹措、法律法规保障等多方面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注重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企业驾驶市场的能力。同时组织发动全社会爱农、扶农、支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二)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从有利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出发,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栽培,打造绿色产品新优势在全乡形成了五个千亩的规模种植优势基地。

(三)培育扶持,壮大龙头,坚持把培养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着力拉长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构筑产业新优势。依托公司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投资100余万元,扶持生猪养殖、枇杷种植等项目,年。二是全面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雅安齐海盟公司、成都生态成品有限公司等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外来公司在我乡落户,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外力支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生产基地优质产业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产品档次不高,更主要是缺乏优质、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农产品 。

3.资金困难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特别是本土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颈”,融资渠道少,贷款难,资金周转缓慢,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正常发展。

4.企业联基地、带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完善,合同、契约的履约率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5.产业链条短,最关键是种植、养殖、储存、加工、运销等环节不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不成农业生产环节完整的产业系列和产业链条,并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市场发展滞后,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收困难。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果品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引导、新建一批实体专合社,力争3-5年内实体专合社总数达到10家,创办省级专合社2-3家,创办国家级专合社1家,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专合社集群,实现企业发展有较大的突破。

11.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篇十一

在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缺乏,市场谈判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从而造成了贫困地区长时间处于贫困状态。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推进,政府部门与龙头企业向农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技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贫困问题。从农户家庭收支结构情况来说,家庭经验依旧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生活消费往往占据了收入的50%以上。以2013年举例,我国贫困地区农户人均年收入3011元,家庭经营收入达到2689元,占据总收入的89%左右。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大约为2011元,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收入为89元、209元,同年工资性收入约为160元,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为170元、50元,三项相加仅仅占到家庭收入的30%左右,而生活费用支出仅仅1025元,占总支出比例约为30%左右。

因此可见,农村贫困地区要走出低收入的困境,需要借助政府部门以及龙头企业的力量和支持,向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技术扶持。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把政府支持与企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户在脱贫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也能够提高农户自我脱贫的能力。

二、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的建议

(一)重视、加大农业投入

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加速发展时期进入了调整期,过去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业比重大,国家扶持重点偏移,城乡经济建设发展差异较大等现象,如此便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资源优势无法有效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低,农村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渐降低。中央政府早已提出,要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国家政府对农业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另外,中央政府确定将重点加强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退耕还林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4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扶贫减贫资金100亿元,信贷扶贫资金超过180亿元,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达到1800余亿元。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依靠农户自力更生、依靠社会扶持援助”的扶贫工作原则,尽可能的利用好扶贫减贫资源,增强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争取社会上其他组织的援助,从而尽可能的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优先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资金雄厚的企业进入当地,提高主导产业链的市场影响力。

(二)增强龙头企业实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的重点,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扶贫减贫工作。政府部门必须要妥善合理的对支农资金进行安排,每年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设备的更新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费用,另外还应该降低对龙头企业的财政补贴,从而避免企业对财政资源形成依赖性,避免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夺财政资金上,为大、中、小型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在税收上,对于龙头企业在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业务进行分别核算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一定比例的免征,对于龙头企业进口外国先进生产设备应给予免征进口关税的优惠。

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农村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对目前的科技特派员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支持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优秀人才进入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技术研发。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要求,推动龙头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工作,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步伐,对于一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发展存在困难的企业应该实行资产重组,发挥出闲置资产的价值。

(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地区的扶贫减贫工作,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早已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确保农民群众的收入持续增长,从而让农村购买力水平得以最大化的提升。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市场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因为农产品市场供应远大于需求量,很多农产品因为品种或者质量问题找不到合适的销路,从而导致农民群众收入无法持续稳定增长,甚至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农民群众收入的降低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农业再生产投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很大阻碍,甚至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这是全面打开农村市场,确保农村扶贫减贫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问题。我们要真正意识到农民群众收入增加的重要性,将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作为扶贫减贫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下大力气处理好这一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依靠农村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从而最终形成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真正帮助农村脱贫致富。

摘要: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扶贫手段,它直接反应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相互统一,通过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让龙头企业和农村居民进行持续稳定的合作,同时进一步确保农业效益回归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群众身上,最终发挥出扶贫减贫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动力,同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逊.破解农业产业化扶贫难题的赫章路径[J].当代贵州.2010(05):32

12.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昌原河) 篇十二

随着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逐步优化,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农业必须走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健康发展道路。农业产业结构如何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如何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效益如何快速提升,我乡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十几年来,我乡积极学习浙江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取上面和项目政策的支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培植产业基地,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被授予黄山市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经验

(一)、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乡目前已形成了以茶业、山核桃、贡菊为支柱拳头,以竹笋、高山蔬菜、粮油作物、畜牧业为补充的农业生产格局。全乡农业总产值超6000万元,人均农业收入2700元。快速发展的山核桃和贡菊产业给我乡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去年我乡生产贡菊5000担,产值1500万元;去年我乡慈坑村仅山核桃收入160万元,人均1600元。特色产业效益的凸现和专业典型的涌现激发了全乡人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情,三阳人民还在成功的喜悦中勇于创新,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走向新颖丰富,道路走向宽阔多彩。

2、龙头企业得到快速的壮大。目前我乡立安茶业已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正在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顶龙炒货、老竹大方、龙凤茶业正在积极申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爱娟山核桃、福泉源茶菊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新业主正热情投入市场展现锋芒。随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有序竞争,我乡农业企业不仅积极强化硬件设施,同时他们还注意增强自身的软实力。近来,我乡企业不仅注重了知识品牌的保护,注重人才的引进培育,还纷纷牵头组建协会、合作社,积极寻求与农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力求增进企业与农户的长久紧密合作。

3、产业基地得到大步的提升。基地是农业产业的根本,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产业的档次和未来。今年来,通过干群努力,市场引导,项目推动和企业运作,我乡陆续建成了600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7000亩山核桃生产基地,5000亩贡菊生产基地,1000亩燕笋生产基地,300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我乡还对基地加强监控和管理,注重对基地农民的培训教育,近三年来,我乡开展政策科技培训150场次,20000多人次接受政策宣传和职业教育;注重对基地的规划和整合,通过项目建设和政策调控做大基地,引导规范管理;注重对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封山育林,打击高毒农药使用等手段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

(二)、主要经验

1、党委政府长久高度重视。乡党委政府从帮扶立安茶业开始,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多年来,党委政府注重学习外地经验,注重实施农业产业项目,注重农业企业的扶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套农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营造了全力支持投入农业产业的政治氛围。

2、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规划。我乡拟定了以环清凉峰周边为重点的有机茶开发基地,以徽

杭沿线为重点的山核桃竹笋生态线农林基地,以美川三高为重点的贡菊生产基地,对全乡的产业进行整合和科学规划。这些工作对指导我乡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花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过也就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经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为农业企业做好服务一直是我乡农业工作的重点。多年来,我乡为企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力量,不仅为企业解决现实的土地征用,认证办理,技术改造,融资引资等问题,还积极为企业申报项目,对外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

4、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近年来,我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多方筹措资金注入企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世行贷款有机茶开发项目,山核桃土地治理项目等大投入项目陆续落地我乡,项目带动成效明显。

5、努力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我乡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地加强农业产业服务设施力量的硬件配套,并不断加强宣传舆论,法制文化建设,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诚信守法,和谐安全,次序井然的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二、面临的困难和今后发展思路

1、农民思想意识和科技水平期待快速提高。当前青壮劳力和知识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已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跟不上思想意识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要求。我乡财力还较薄弱,农民思想文化、职业素质教育和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民素质没有质的飞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跨不到更高的台阶。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需要各级政府予以高度重视,进行深度调研,开展长远谋划。

2、企业和农户协作创新意识不够。具体表现在产销合同签订率不高,合同质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紧密度和结合力不强。企业只有为基地农户创新搞好服务,农户才有可能为企业坚守承诺,我乡正积极引导组建规范运作的高标准专业合作组织,力求通过专业组织的规范运作和大力协调,从而有效地把企业和农户做好连接。

3、企业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壮大,足够的资金注入是保障。我乡几个农业企业都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融资的难题。我乡制定了一手抓工业招商,一手抓农业引资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项目带动,强化服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有效参与企业监管,优化金融投资环境,协助农业企业争档进位,着力培育5--10家重合同守信用农业企业。

4、农业土地的现状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过去承包到户形成的土地过度零散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如何依法合理简化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如何把一些荒废的土地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一直是我乡在探索的课题。过去我们进行了不少尝试,面临的难处也就是农民意识落伍,法律知识缺乏,心里顾虑多,情愿常年不管,却不愿出租或转让,有些农户还拿经营权与我们的产业规划对抗。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地的整合扩大和新建,也影响了一些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

5、主要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比如我们的茶叶,山核桃上企业相对较强,而我乡贡菊这个给农民带来更大收益的产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叫的响的商标,全凭外地客商贩运倒卖;另外,高升笋干、高山柿子等特色产品至今依旧是只有名气不见效益。引导产业平衡发展,向纵深发展,把自有优势资源用足用好,纳入法律的保护保障是我乡今后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6、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精通农业科技,具有先进意识的知识农民不多;

会经营,具有责任的高素质农业经纪人不多;懂管理,具有操盘运作能力的企业人才不多,这是当前我们农村产业的人才现状。人才创造了产业的今天,人才决定了产业的明天,我乡已经制定了人才发展策略,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惜一切引进人才,不求一时培育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13.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 篇十三

一、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绩和做法

1、围绕基地抓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求突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制种、油茶、生猪、家禽、龙须草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依托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产业。气候很适宜于发展烤烟,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目前烤烟生产已发展到4万亩,其中马水乡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全市种植烤烟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1户,今年亩平收入可达4200元,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增收6500万元,创税收1500多万元。二是依托传统优势振兴油茶产业。是“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林之乡”,油茶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原有油茶林120万亩,早些年由于品种老化,荒芜严重,油茶产业逐步萎缩。为了重新振兴这一传统产业,为了振兴这一传统产业,2008年初,成立了市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加强宣传发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油茶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助200亩元,同时免费提供苗木。经过三年的发展,在面积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创新了一些机制,2013年全市新造油茶林3.4万亩,垦复油茶5.2万亩,完成油茶林新整地面积5万余亩。2013年全市共涌现新造百亩以上的油茶大户40户,90%以上的新造油茶户单户面积在80亩以上。生产大户主要通过承包当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造林,施工标准普遍较高,大多采取了整梯、打大穴、施基肥的造林方式。武陵油茶投资有限公司、绿源油茶公司、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在我市建立油茶生产基地。武陵源公司在哲桥镇建设了一个500亩的高标准采穗圃,同时采取承包造林或与农户合作造林等方式新造油茶林1万多亩。绿源油茶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1万多亩,已高标准整地5千多亩。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在我市建油茶生产基地3万亩。三是依托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努力,我们先后争取和完善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等优惠政策,并鼓励引导煤炭业老板转型、外出务工者返乡、农民股份合作从事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发展迅速,2013年全市共出栏生猪160.25万头,存栏生猪91.62万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9个,其中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0个、5000头以上的20个、3000头以上的24个,发展存栏生猪300头、存栏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42户,养殖小区的大量涌现,大大促进了我市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是依托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龙一年来,全市共新增了余庆乡三顺村500亩葡萄园、夏塘镇双园村570亩冰糖橙、肥田乡红光村上千亩桑树等15个上规模的其他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位于新市境内的省部级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连片种植面积1.28万亩,平均亩产152.4kg。

2、围绕龙头抓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总产值50亿元,上交利税5000万元,龙头企业联系基地40多万亩,带动10多万农户致富,人平增收320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一是大力引进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我们先后引进了温氏集团、新五丰集团、武陵源、神龙集团、绿海粮油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温氏禽畜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指导、卫生防疫及合格成品肉鸡的回收等工作,并承担市场风险。我市温氏养鸡发展迅速,现发展合作农户近1800户,年出笼肉鸡2500万羽,其中蔡子池办事处七岭村、大市乡长丰村等养鸡小区年出笼鸡都达100万羽以上。2013年,合作养户收入达2500万元,平均每个合作养户将增加近3万元的收入。二是培植发展了一批规模龙头企业。先后扶大扶强了绿海粮油、绿源油茶、日森源菇业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如绿海粮油年产优质大米13万吨,生产的“绿海”、“飘洋”等12个品种21个规格的上市产品,畅销湘、桂、粤、闽、沪等省市,跃居全省同行前列,年产值1.35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在太平等乡镇建高档优质稻基地5万亩,与1.8万农户签订高档优质稻收购合同,农户亩平可增收200元。日森源菇业在建磨菇生产基地500多亩,磨菇由农民种植,公司与农民签订订单,由公司出资为农民建好大棚和提供技术、种子、肥料等,每年可为每户种植户创收3万余元。三是积极发展了一批休闲龙头企业。已涌现了农业、蔬菜、山庄、农庄、农庄、国际农业科技园等43个上规模的休闲农庄,拥有固定资产达18975万元,年创利润4800万元,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如农业先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然后再雇佣当地农民当工人,实行的是“公司农户、以工代农、规模经营”的运作模式,是集种、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养牛场、养鸡场1800平方米,小型发电站一座,开发荒山建成了1680亩的经济果园。

3、围绕质量抓产业,在发展品牌农业上求突破。一是严把品种引进关。2013年引进蔬菜、果品、粮油名优新品种38个,建成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油茶育苗基地、畜禽良种繁供基地等4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0%,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二是严把品质提升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制定发布了3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确定了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镇、68个示范村、3个示范加工企业、4个示范层面,实行专家包基地、包项目、包示范点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50万亩优质稻、20万亩蔬菜、4万亩烤烟、3万亩水果、3万亩棉花等生产基地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007年,5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8万亩无公害水稻、20万亩油菜、3000亩无公害有机稻、90万头生猪、6万亩水产养殖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杂交水稻制种95%的种子达到国标一级。三是严把品牌培育关。我们培育了神农烟叶、优质稻米、油茶、藠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产品或知名名牌,如绿海粮油的“飘洋”米、绿源油茶的“麓歧峰”茶油等产品被授予“省著名商标”称号,绿源油茶、金拓天、日森源茹业等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

4、围绕服务抓产业,在强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一是领导力量向产业化发展集中。我们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打破城乡分割、行业隔离格局,实行纵向抓农业生产,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事处和农口各单位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办点示范,坚持“干部带头,点面结合”推进农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乡村干部创办农业示范点,承包土地或与农户联营参与优势产业带建设。今年我市共有360名干部承包土地搞种养业,创办1000亩以上的基地4个、500亩以上的基地14个、100亩以上的基地30个,有力带动了农业基地建设。二是资金投入向产业化发展倾斜。为了激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热情,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浓厚氛围,我们从2004年起,每年都召开了规模大、规格高的农业产业化表彰奖励大会,对烤烟生产、杂交水稻制种等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了表彰奖励。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万元资金对种粮大户、规模基地、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扶持和奖励。银信部门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信贷扶持力度,如农发行多次对我市的粮、油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农业保险向产业化发展延伸。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我们采取“企业为主、财政支持、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从2003年开始对烤烟种植实行保险,到2009年,投保的烤烟面积达3.85万亩,总保额达77万元。2004年我们开始对杂交水稻制种进行投保,总投保面积达1.5万余亩,2006年“7.15”洪灾,保险公司赔偿损失700万元,确保了制种业的稳定发展。2007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水稻种植、能繁母猪养殖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当年8.72万农户获得理赔资金1772.56万元。2013年我们继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覆盖棉花、油菜、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产业,总投保额达25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150万元。农业保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彻底改变了“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局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系上了一条安全带。四是合作组织向产业化发展靠拢。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我们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共有8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8000余户,其中种植业38个、畜牧业27个、渔业8个、其他15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原来“千家万户种养忙、忙完田头愁市场”的状况得到改变,促进了“小农户、大基地,小产品、大产业”的形成,有效扩大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低,增值效益差。由于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强,且多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一般只能搞初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增值效益差。

2、多数企业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转产建设的,老板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太多为家族式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3、抗风险能力弱,利益联接机制有待完善。各龙头企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定最低保护价等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但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构建利益链条的一般方式仍然是合同契约型,这种方式易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加之部分农民、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度不够,合同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情况下,企业自身发展受到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受到的影响更大。

4、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知名度不高和占有率低。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一般都是粗加工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的不多,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无一能在国内叫得响亮的品牌,没有形成品牌化经营战略局面,缺少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

5、企业融资困难。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投资建设的,自身实力比较薄弱,资金有限,加之目前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所以企业只能小搞小闹,就汤下面,扩不大规模,增不了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尤其是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形成。在扶持方式上,使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与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信贷资金配套,发挥放大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鼓励企业创名优品牌或产品、提高附加值。品牌代表着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针对我市乃至全省名优品牌产品少的现状,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抓紧品牌产品的规划和打造,企业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造名优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我市的名牌产品,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名优品牌和产品,凡是创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产品,同时又带动当地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给予重奖。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两大风险的影响,不管那种风险发生,对企业,对基地,对农户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轻则影响发展,重则影响稳定。所以,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风险基金,专项储存,丰年可以滚动发展,灾年拿出给予企业或农户作一定的补偿。

4、创新利益联接形式,增强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所在,也是发展龙头企业的关键,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密切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各市场主体间的聚合力。

上一篇:庆教师节板报评比简报下一篇:课堂教学无效行为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