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短诗歌(精选8篇)
1.爱国的短诗歌 篇一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 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 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 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 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 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 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 “六十年间万首诗”, 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 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 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 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 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 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 陆游热爱人民生活, 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 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 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 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 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 梦绕梁州古战场”, 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 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 一跃而起, 过关斩将; 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 披荆斩棘, 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 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 故诗中有闻: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 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夜闻雁声起太息, 来时应过桑乾责” ( 《冬夜闻雁》) 。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 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 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 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 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 深深查验自我, 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 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 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 “身杂老农间, 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 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 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 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 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 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 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 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 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 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 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 忧人民之忧, 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 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 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 有大雨滂沱的忧虑, 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 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 草木虫鱼无孔不入, 纷纷被纳入诗中, 正所谓“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 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 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 虽然走向仕途, 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 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 挺身而出, 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 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坚持“雪耻御侮, 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 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 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 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 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 如“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 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 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 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 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 听我长歌歌镜湖”, 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 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 故傍碧山飞”, 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 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 避免不了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接近人民, 并且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希望, 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 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 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 当他一旦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 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 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 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 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了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 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 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 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 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 感情真挚、激昂、慷慨, 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 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 一旦激发, 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 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 具体论述了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 2009.
[3]游国恩, 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2.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思想及其影响 篇二
【关键词】陆游 诗歌 爱国思想 影响
南宋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词的成就为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本文依据他的诗歌创作思想,结合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其诗歌中的爱国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早期的《夜读兵书》就说:“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前有樽酒行》“诸人但欲口击贼,茫茫九原谁可作!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笫。华堂乐饮自有时,少待擒胡献天子。”《书悲》:”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贯穿着要为国战死沙场,以为国捐躯为荣耀。在《书志》一诗里,他表示,如果生前不能杀敌,死后肝心也要变成金铁,铸成宝剑,清除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陆游所继承的正是我国人民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四、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书叹》则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可谓是句句沉痛,发人深省。
五、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前一首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这又反映出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
3.青春的短诗歌 篇三
青春,曾对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而又神秘的。悄然之间,青春越来越近。来说点什么吧!
在童年的小径上慢行,
青春的大门却已立起。
回首遥望那片童年的沙滩,
凝眸含笑却雨打梨花。
站在门口揣测,
青春是什么?
恍恍惚惚,
我似乎看到青春。
对每个人来说,青春是不一样的。
秋叶凋零的伤感在轻轻弥漫。
彼岸花盛开,载着记忆花瓣的河流来,
时间之风吹过,花瓣漫天飞舞。
一片一片落下,渐渐消融。
就如一捧手中清水,
不管是紧握还是平伸,
都会从手指间流走。
忙碌使思维成熟,
但,太多的记忆占了青春许多空间。
迫使自己记住它们,
可是总会在念念不忘时,淡然离开。
没有童年的稚气,天真,
只有稳重,成熟,含英咀华。
有足够的时间去站着静静凝视,
让衣袂和烦恼随风飘荡。
穿过紫堇,穿过木棉,
从无尽芳香中打马而过。
原来,只是梦一场。
青春很美好,只是很短暂。
4.关于理想的短诗歌 篇四
理想让你的生命更精彩
理想是云,洒下霏霏细雨
理想是雨,聚成浩淼的海
理想是海,托起梦想之船
理想是船,载你扬帆远航
战争的年代里,理想是和平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发展
发展的年代里,理想是超越
超越的年代里,理想是永恒
理想如水滴,一滴缀连着一滴
流向河,流向海,永远流不尽
美丽的小水滴,历史的长生药
今天有,明天有,永远都会流淌
理想是大地,给道路延伸空间
理想是道路,指引你勇往直前
但理想有时又是交叉的十字路口
长夜漫漫,啃噬着你那疲倦的心
理想是生活,饱含酸甜苦辣
理想是竞争,总会分出输赢
理想既是一种体验;
理想又是一场角逐。
没有理想,
就像远航的船没有罗盘,
没有了方向
前行的路就会陷入迷惘。
因此,拥有理想并坚守理想,
人生才会有希望,
你的生命才会越来越精彩!
5.赞美父亲的短诗歌 篇五
蟋蟀将傍晚嘈得很轻
秋天傍晚里的村落
像邻居老人讲完了的故事
安静,沉默
村北的桦树林
白成了一种孤独的想像
卷起的皮肤
是空洞的灵感?是抽象的微笑?
还是?
抑或,什么都不是
它只是村落外面
一弯弧形的时间
守着村落
沉默千年,百年
一棵向日葵
目送了最后一束阳光
头不知该朝向哪边
这个黑夜
自由得竟失去了方向
远处的村落里
像落了几粒鸟屎一样的灯光
赶走了向日葵的迷茫
想必它也怕被黑夜砸伤
夜里
成熟的孩子走了
离开了老槐树,离开了桦树林
那夜,那棵向日葵还没有结果
那夜,是农历七月的夜
6.爱国的短诗歌 篇六
但那时, 在楚国内部存在着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表现为内政上贵族残余势力保守派和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斗争, 外交上亲秦派与亲齐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人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为代表, 后者以屈原为代表。屈原不久即被保守派的上官大夫以恃才矜功之辞所谗, 怀王不察, 怒而疏之, 迁之于汉北。
屈原既疏, 群小得势, 楚国政治日趋腐败。秦惠王本以齐楚和亲为患, 此时见有隙可乘, 使张仪南见楚王, 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诈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 受张仪之欺。“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史记·楚世家》) 大概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 怀王不得已, 乃召回屈原, 让其出使齐国, 以恢复邦交, 局势得以暂时稳定下来。
齐楚邦交的恢复, 又为秦所虑。“ (怀王) 十八年,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 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史记·楚世家》) 旨在拆散齐楚联盟, 怀王竟愿得张仪而不要地。后怀王又听信宠姬郑袖之言, 释去张仪, 放虎归山。当屈原使齐返楚, 劝怀王诛杀张仪时, 怀王已追悔莫及。怀王三十年, 秦昭王藉口与楚约为婚姻, 相约以会武关, 屈原劝阻, 子兰劝行, 结果怀王入秦后被要挟以割地。楚立顷襄王以应秦。顷襄王三年, 怀王客死于秦而归葬。其后,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谮毁屈原于顷襄王, 襄王怒而放逐屈原于江南。
是时, 楚国政治更加黑暗。《战国策·中山策》中, 秦武安君说:“楚王恃其国大, 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妒以为功, 诌谀用事, 良臣斥疏, 百姓心离, 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 又无守备。”可见, 顷襄王时, 楚已是内外交困, 国运危殆, 日薄西山了。
顷襄王二十一年, 即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拔郢都, 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兵散后不复迎战, 逃往东北的陈城。面对祖国沦亡, 人民遭难, 诗人回想楚国那一段显赫的历史, 心中万分悲愤, 绝望已极, 于是怀石自沉汨罗而死, 其时传说为旧历五月五日。
诗人在长期的流放中,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通过众多诗篇“发愤以抒情” (《惜诵》) , 一再反复地抒写自己心灵深处的苦闷和彷徨、追求和斗争, 表达了深广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具有卓越才识和宏大抱负的屈原, 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理想, 并不满足于众多的天赋优势, “又重之以修能”, 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但常“恐年岁之不吾与”, 而每“惟 (想到) 草木之零落”, 则更“恐美人之迟暮”, 担心时不我待。所以, 诗人决心作怀王骑乘的千里马, 为其“道夫先路”, (前引见《离骚》) 希望他能趁楚国还未衰落时, 扬弃秽政, 改革不合理的法令制度。
在诗人参政过程中, 当他发觉楚国前途已经被苟安享乐的党人搞得“幽昧以险隘” (《离骚》) 时, 诗人不会不明白, 在“弋机而在上兮, 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 愿侧身而无所”的情势下, 自己“忘儇媚以背众”, “壹心而不豫”地“竭忠诚而事君” (前引见《惜诵》) , 必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惧怕招灾引祸, 而唯“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 。想到这些, 诗人“事君而不贰” (《惜诵》) , “忽奔走以先后兮”, 希望怀王能尽早“及前王之踵武” (前引见《离骚》) , 以振兴楚国。
可是, 诗人“竭忠诚而事君”的结果却是“反离群而赘肬”, 对此, 诗人大概还有所预料。然而, 一向以为“相臣莫若君”的屈原 (前引见《惜诵》) , 怎会想到“荃不察余之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离骚》) , 不单如此, 还“骄吾以其美好兮, 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 盖为余而造怒” (《抽思》) 。因此, 诗人沉痛悲呼:“忠何罪以遇罚兮, 亦非余之所志也” (《惜诵》) 。
在遇罚受惩的情况下, 诗人“固知蹇蹇之为患兮”, 然为了国家的富强, 却“忍而不能舍也” (前引见《离骚》) , 而随时“愿承閒而自察”, 向君王表白自己的忠心, 当总算有了机会“兹历情以陈辞”时, 可是“荪详聋而不闻” (前引见《抽思》) 。此时的窘况, 大概正如诗人所言, “行不群以巅越兮, 又众兆之所咍也。”在这种“退静默而莫余知兮, 进号呼又莫吾闻”的窘境中 (前引见《惜诵》) , 诗人感到时光飞逝, 事业无成, “老冉冉其将至兮”, 心中更“恐修名之不立” (前引见《离骚》) 。
面对“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 鸡鹜翔舞” (《怀沙》) 这一黑暗现实, 诗人明确表示,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 (《涉江》) , 随波以逐流。诗人认为,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 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而对于媚俗取巧, 诗人说:“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诗人自信自己与群小志向、道路不同, 不能彼此相安, 正如方和圆不能彼此相互配合一样。所以, 诗人甘愿“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 而绝不“背绳墨以追曲”, 因为, 他坚信这是为“前圣之所厚” (前引见《离骚》) 的。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想到群小的谗毁, 楚王的昏聩, 也感到过彷徨、孤独,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曾经“悔相道之不察”, 打算“及行迷之未远”, “退将复修吾初服”, 准备独善其身;也曾“反顾以游目”, 准备“往观乎四荒”, 逃避这一切。但诗人始终坚信, 自己“好修以为常”是没有错的, 因此, 诗人说:“虽体解吾犹未悔, 岂余心之可惩” (前引见《离骚》) 。
然而女媭的关心和劝戒, 再次让屈原感到苦闷、彷徨,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 而是“就重华而陈辞”, “诗人瞻前而顾后”, 得出“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的结论, 诗人再一次申明, “阽余身而危死兮, 览余初其犹未悔”,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 (前引见《离骚》) 。
“既得此中正”, 有了主心骨, 诗人不畏“路漫漫其修远兮”, 决心上下求索, 以期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 然而诗人上叩天阍, 下求佚女, 只感到“闺中既以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求贤已不可得, 事君又不见容。诗人再次感到迟疑彷徨, 因而决定求神问卜。首先, 灵氛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 说:“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应远游他邦, 求合于诸侯。听了这番话, 诗人“心犹豫而狐疑”起来, 巫咸又告诉他, “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镬之所同”, 应当相信,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媒”, 应“及年岁之未晏兮, 时亦犹未央”, 留楚与众周旋。深知楚之黑暗的屈原当然会感到“时缤纷其变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 以酬自己救国之志。至此, 诗人决心“远逝以自疏”, 往观“四荒”, 认为正好“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前引见《离骚》) 。
于是, 诗人备粮就驾, 扬鞭起程, 转道昆仑, 在漫长的道路上周游, 由天津到西极, 涉流沙, 遵赤水, 经不周, 直指目的地西海。这一路游来, 声势是何等的浩大;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态度是何等的坚决;内心是何等的欢快与自得;感觉前途是何等的光明。然而, 就在太阳东升照得大地一片光明之时, 忽然看到地上生他养他的故乡时, 诗人感慨“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前引见《离骚》) 了, 此时, 诗人内心别楚的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最终, 充溢于诗人灵魂深处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使诗人毅然决定留在自己的祖国, 依照彭咸一生的行止来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郢亡之后, 诗人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综观屈原一生及其在去留问题上苦闷、彷徨、矛盾、痛苦、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 诗人以一颗赤子之心, 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是进亦忧, 退亦忧。在朝之时, 则竭忠尽智, 力辅怀王, 以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 仍“思君念国, 忧心罔极” (王逸《〈九章〉序》) , 不弃“存君兴国”之志 (《屈原列传》) 。诗人“进不隐其谋, 退不顾其命” (《〈楚辞章句〉序》) , 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唯独把祖国的命运、前途系在心上。
另一方面, 应该看到, 在求贤不得, 事君又不见容, “国人莫我知”的情况下 (《离骚》) , 诗人“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楚人《卜居》) ,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愿摇起而横奔”, 又“览民尤以自镇” (《抽思》) ;“欲高儃佪以干傺”, 又“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 又怕“君罔谓汝何之”;“欲横奔而失路”, 又“盖志坚而不忍” (《惜诵》) ;“欲变节以从俗”, 又“愧易初而屈志” (《思美人》) ……这里, 诗人放言无忌, 毫无掩饰, 赤裸裸地反复抒写自己心灵深处斗争的痛苦, 是如此的真切动容, 感人至深!最后, 执著的爱国情怀战胜了私欲和怯懦, 诗人明确宣称:“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 “知死不可让, 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怀沙》) 。
由此可见, 正是这种经过心灵深处复杂而激烈斗争后所作出的人生抉择, 愈见其爱国情怀的深沉执著。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以其不朽的诗篇, 表现了光耀千古的爱国情怀, 对后世文人志士的思想, 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 宋末文天祥、陆秀夫的民族气节, 明末史可法的爱国豪情, 无不同屈原的爱国精神有着渊源关系……
千百年来, 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的尊严与统一的斗争中, 人们常把屈原作为一面旗帜, 从中吸取精神和力量。抗战中的1942年,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重庆上演, 轰动战时的陪都, 是最有力的证明!
摘要:两度临朝, 欲除旧布新、振兴楚国的屈原, 两度受谗被逐,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通过诗篇“发愤以抒情”, 饱含血泪地倾述了自己的追求和遭遇, 抒发了理想破灭后, 自己痛苦、绝望、无所适从的真切感受, 反复且毫不掩饰地吟诵自己在去留问题上矛盾、彷徨、苦闷、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最终义无反顾地做出留楚殉国的人生抉择。这曲悲歌惟其真实、执著而深沉, 千百年来, 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关键词:屈原,放逐,诗歌,心路历程,爱国
参考文献
[1]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2]郭绍虞, 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4]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7.教师节的短诗歌 篇七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是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点一根红烛》
点一根红烛
凝视青烟缭绕
听一曲呼唤
把思念逐出心头
在这个房间尽情嬉闹
点一根红烛
驱散夜的黑暗
念一段悲伤
让泪水不再隐藏
在这个房间肆意奔放
《光明的所处》
点一根红烛
明朗哭泣的心伤
饮一杯古窖
麻醉不愈的伤口
在这个房间醉有何妨
点一根红烛
见证生命的勇敢
游一回梦乡
把幸福刻在脸上
在这个房间亦有向往
《赞歌》
红烛出蜡身
幽幽疼我心
愿人多安枕
此痛最销魂
雪齿恨
霜飞唇
雨落雨花晕
《一曲流觞》
春风吹紧
夏月当临
如云吻
如香亲
而秋之韵
而冬之吟
流水山高俊
一鸣惊山人
只十里村
执百花林
至千山万水准
雁落不闻
8.赞美祖国的短诗歌 篇八
我们最亲爱的祖國媽媽
看着你在被扭曲的历史面前
流下委屈的泪水,心疼的痛苦
时刻折磨着每一颗热爱你的赤子心
我们抗议这一切非正义的行为
我们拒绝所有轻蔑你的举动
媽媽,你说
作为你的子女,我们能为你做哪些
媽媽,亲亲我的祖國
今天是你的生日——国庆
让我们携起手来,环绕在你的身旁
千言万语串起星光般灿烂的祝福
悬挂在媽媽的周围
让十三亿子女的双手
坚决悍卫你那高不可攀的气节
月是故乡明,家是国家好
亲亲我的祖國,亲爱的媽媽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汪无悔的爱恋
【爱国的短诗歌】推荐阅读:
朗诵爱国诗歌06-26
著名爱国诗歌09-05
爱国诗歌朗诵程序07-27
爱国的诗歌朗诵稿06-23
爱国诗歌《我的祖国》07-11
适合儿童的爱国诗歌09-02
五四爱国诗歌朗诵10-01
一年级爱国诗歌朗诵10-07
爱党爱国爱人民诗歌11-17
十一爱国诗歌朗诵主持词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