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

2024-12-11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精选14篇)

1.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 篇一

初中地理会考模拟试题

一、 单选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下列四个地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是。

2、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

A.0°经线 B.0°纬线 C.20°W,160°E D.20°E,160°W

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乌拉尔山 D.京杭运河

4、纵贯南北美洲的山系

A.喜马拉雅山系 B.阿尔卑斯山系 C.科迪勒拉山系 D.阿特拉斯山系

5、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有

A.窑洞 B.吊脚楼 C.竹楼 D.蒙古包

6、下列描述中表示天气的是

A.冬暖夏凉 B.风和日丽 C.四季如春 D.终年干旱

7、在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

A.海洋 B.陆地 C.云雨区 D.国界线

8、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A.贝加尔湖 B.死海 C.里海 D.苏比利尔湖

9、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10、南极洲代表性的动物有

A.企鹅 B.鸸鹋 C.北极熊 D.斑马

11、巴西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是

A.蔗糖、香蕉、剑麻 B.咖啡、可可、剑麻

C.小麦、玉米、大豆 D.柑橘、香蕉、棉花

1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 D.巴西

13、我国人口的基本政策是

A.逐渐增加人口 B.大杂居,小聚居

C.实行计划生育 D.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4、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秦岭——淮河一线

15、海南岛的最北端是

A.鱼鳞角 B.铜鼓岭 C.木栏角 D.锦母角

16、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在上游峡谷修建水库 B.在中游搞好水土保持

C.加固江防大堤 D.开辟入海新河

17、我国某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

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这是我国的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18、解决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

A.跨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节约用水 D.防治水污染

19、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农业区是

A.湟水谷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河西走廊 D.河套平原

20、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湿润 B.酷寒 C.高寒 D.干旱

21、塔里木河河水来源于

A.地下水 B.湖泊水 C.季风降水 D.冰雪融水

22、内蒙古牧区的优良畜种是

A.滩羊 B.细毛羊 C.三河马、三河牛 D.牦牛

23、从上海把一批急救药品运往拉萨,最佳的运输方式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24、读我国分区略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有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B.乙图中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

C.丙图中有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D.丁图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2.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 篇二

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德莱顿曾说:“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组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充满了“新的组合”, 充满了许多创造的空间,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在复习的初始阶段, 就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知识框架。具体做法是: (1) 和学生交流近期、中期和远期复习进度, 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单元复习之前进行自我复习, 将自己整理好的单元知识框架带到课堂上展示。 (2) 在课堂上, 有意识地先选取一些基础较薄弱和好的学生发表见解, 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框架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去粗取精。 (3) 教师拿出自己的框架, 陈述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共同形成一个知识结构。 (4) 在评析的过程中, 师生平等, 共同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5) 在单元复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再“回望”一下最初的知识结构, 并作最后的调整。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质疑、解惑

古人说:“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敢于和善于提问的学生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宰地位, 在对待“向教师提问”上, 我们的学生总是小心翼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问题本, 随时记下问题, 每周上交1至2次。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 也就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大气环境》为例,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出现在南极上空?

●地面辐射在一年中的大小变化与太阳辐射有什么关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反射、散射共占34%, 为什么称是最强的?

●为什么在北方, 朝西的房屋光线条件差?

●为什么锋面过后, 天气都会转晴?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教材中的难点; (2) 教材中的重点; (3) 新的问题; (4) 有关知识的外延; (5) 有关知识的背景常识; (6) 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错误问题。不同类别的问题, 教学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对于 (1) (2) 类, 融进正常的教学;对于 (3) (4) (5) 类, 应根据情况或在课堂上重点评析、讨论;对于 (6) 类, 视问题的普遍性在课堂上强调或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 问题本已成为学生手中珍贵的资料。

三、引导学生完成认知水平的升华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的知识支撑逐渐提升。在第二轮复习的阶段, 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一个质的飞跃。它包括: (1) 知识的完整再现; (2) 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3) 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 (4) 在熟悉和不熟悉相混杂的情境中抗拒知识、思维“定势”; (5) 进行反映整体知识水平的语言表述。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什么样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图文转换的形式先发散、再抽象, 继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例如, 在一张只有数值变化趋势, 没有文字说明的等值线图上, 学生的发散与抽象有: (1) 若是等温线, 则图示所处的半球、导致弯曲的原因等; (2) 若图幅范围是海洋, 两侧是陆地, 则此时为几月等; (3) 若等温线弯曲由洋流或地形所致, 则地形和洋流分别是…… (4) 若是等压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 常常会有妙语连篇。

四、引导学生超越教师

《学记》中阐述了“教学相长”“学学半”的道理。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十分巨大的, 学生最终超越老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完美境界。例如, 针对文字表述要求较高的简答题, 分析完答案要点后, 可以补充一句:“这只是老师的答案要点, 你们应该做得更丰富, 更完整。”

在复习的过程中, 保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条件;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是确保复习进度的关键;对学生如何恰当地评价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发展能力的同时, 应构建符合大纲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诚.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的方法研究 篇三

一、制订复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目前,我市初中阶段地理统一使用的是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从教材的编辑上看,新课的授课任务要在八年级下学期才能完成,基本没有针对会考复习的时间。要挤出会考的复习时间,我们只能加快教学进度,但最快要到八年级下学期的第八周后才能提前结束新课的授课任务。因此,地理会考复习具有时间少、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地理老师必须掌握好考试的命题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我的计划是:第一阶段:边上新课边复习(这里所说的复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复习)。八年级下学期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利用个人编的识记资料进行复习,要求学生一个星期完成一章书的识记内容。然后对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复习。到新课结束时,学生基本就把七年级上、下册及八年级上册的内容自主复习一遍。第二阶段:依据考纲进行四册课本系统复习,边讲内容,边进行各类习题的训练。第三阶段:做综合测试卷,进行系统知识讲解。

二、科学的会考复习方法

制订好复习计划后,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执行计划。第一阶段因为是学生识记知识点,第三阶段是综合练习,所以不再细谈,这里主要谈谈第二阶段依据考试说明进行四册课本知识梳理和各类习题训练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我市地理会考试卷的考试内容涉及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从对历年地理会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会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大弱点就是对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不扎实。因此,在复习中我特别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对基础知识复习,我经常用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能把所学内容整理好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繁多的地理知识用知识结构图可以清晰地把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在复习过程中我让学生把知识结构图提前设计好,再在课堂上查缺补漏,力求抓住主干知识。

2.归纳总结,进行专题练习。

初中地理教材是总分的关系。七年级地理内容是世界地理,八年级地理内容是中国地理,这两者是总分关系,而七、八年级地理的上、下册又是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地理,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七年级下册则是挑选出典型代表,分开认识世界,具体了解某一大洲、地区或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八年级上册是系统的认识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省级行政单位来认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所以初中四册地理课本都是总分关系。我在复习时让学生对教材有总体上的认识,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内容、考查角度有全面的把握,使知识“由厚到薄”。

地理会考复习时间紧张,想留出充足的专题复习时间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是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这样的复习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提高复习效率。比如对于气候的复习,四本地理教材对气候都有一定内容的体现,七年级上册是总体的认识气候,下册则是认识具体地区或国家的气候特点,八年级主要认识中国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我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就对气候来一次系统的讲解,之所以选这个时候是因为七年级地理我们已经学完了一年,学生基本都已经忘记,而现在刚复习完七年级地理,学生印象深刻,而八年级地理学生刚刚学完,所以选此时对气候进行系统复习有利于承前启后,而且效果显著。

3.紧扣考试说明,强化练习。

初中地理会考,因为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90%学生合格,地理教师应该吃透考试说明,教会学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准确地掌握每一个考点。

当学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各项基础知识之后,就要适时地进行各类习题的强化训练。这项工作必须在学生正确理解考试说明要求之后开展。强化练习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做习题,而应该是应付会考技巧的训练,更是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应试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接触各类题型,可以使学生理出思路,清除“死角”,首先在做完试题后要进行讲评;其次,老师必须对试题命题思路进行剖析和点评;最后,在会考前需要重新拿出试题进行回顾,思考同类试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反复训练,掌握同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4.关注社会热点,关心乡土地理。

这就要求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的时事问题,要求教师在会考复习时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将素材变成问题,思考热点和地理的关系。在复习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各类地理问题,特别是要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的实用性,提高其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强化读图练习,提高读图能力。

有人说地理试卷是“无图不成题”,我市的会考试卷也不例外:每年会考试卷都会出5至7幅读图分析题。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大多数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地图而获得,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正确的读图方法、优秀的读图能力都应该在日常学习及复习时培养。在会考答题时要求认真析图,认真分析地图的组成元素,认清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做到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图中的可用信息。

6.树立良好心态,确保万无一失。

良好的心态对于复习和考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树立信心才有学习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每一次平时测验中,要求每个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特别是善于总结在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防,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冷静对待各种考试的良好心理状态,确保考试成功。

4.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篇四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中国东北黑土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与东北黑土地有所不同,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

作为与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乌克兰第聂伯河岸并称的全球三大黑土带,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横跨从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贯北纬44°10′到50°20′的10个纬度,总面积多达5.76万平方公里。

5.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 篇五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6.初二地理会考复习策略 篇六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初二地理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

1、紧扣考纲和教材,全面推进。

依照地理考纲和教材,进行一轮地毯式的讲解复习,也就是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全部罗列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消灭学生初

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点和教师未讲解到的知识点,同时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比如: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学生应加强记忆的。使学生复习时心中有数。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考纲内容覆盖了四册<初中地理>和海南地理,知识点多而复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近几年的地理结业考试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内容不回避“双基”及其重点。怪题、偏题较少。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主干知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重点放在八年级下册和七年级下册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从而达到对“双基”的真正掌握。

3、讲练结合、有效教学。

复习时除了讲解,还要选择一些合适的题型,(前两年结业考试和单元过关题中的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特别是讲后评析是十分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交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同时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开放性试题,要怎样把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答题角度,恰当地组织答案。

4、注重学生析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理想手段.学生能找出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如:08年的考试题中关于汶川和湖南的两题.地理中的图指:基本图(如七大洲和四大洋、我国的四大区域图、台港省图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还有平面图等。地图掌握得好,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二、综合强化复习阶段。(时间:半个月左右)

在考试范围出来后,根据前面的复习情况,抓考纲、抓考点、抓记忆。

1、选择典型试题,加强模拟训练。

2、精讲精练,重在指导。

讲:做到有针对性,除重、难点外,着重讲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节,所有的知识点:农业、工业、铁路、资源、地形、河流等都可综合在四大地理区域中考查。

练:适应结业考试的要求,注重选题的质量,重视能力题和应用题,注意培养审题能力。

7.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 篇七

关键词:建构;质疑;解惑

会考复习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失去了在新授课时的那种新鲜感,继而失去了求知的欲望,难以进入思维兴奋的状态,致使复习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即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复习要求和目标,循序渐进,给沉闷的复习课注入新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德莱顿曾说:“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充满了“新的组合”,充满了许多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在复习的初始阶段,就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知识框架。具体做法是:①和学生交流近期、中期和远期复习进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单元复习之前进行自我复习,将自己整理好的单元知识框架带到课堂上展示。②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先选取一些基础较薄弱和好的学生发表见解,全班同学结合自己的框架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去粗取精。③教师拿出自己的框架,陈述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知识结构。④在评析的过程中,师生平等,共同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⑤在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再“回望”一下最初的知识结构,并作最后的调整。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质疑、解惑

古人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敢于和善于提问的学生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宰地位,在对待“向教师提问”上,我们的学生总是小心翼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问题本,随时记下问题,每周上交1至2次。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就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大气环境》为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出现在南极上空?

地面辐射在一年中的大小变化与太阳辐射有什么关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散射共占34%,为什么称是最强的?

为什么在北方,朝西的房屋光线条件差?

为什么锋面过后,天气都会转晴?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类:①教材中的难点;②教材中的重点;③新的问题;④有关知识的外延;⑤有关知识的背景常识;⑥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错误问题。不同类别的问题,教学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对于①②类,融进正常的教学;对于③④⑤类,应根据情况或在课堂上重点评析、讨论;对于⑥类,视问题的普遍性在课堂上强调或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问题本已成为学生手中珍贵的资料。

三、引导学生完成认知水平的升华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支撑逐渐提升。在第二轮复习的阶段,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一个质的飞跃。它包括:①知识的完整再现;②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知识;③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④在熟悉和不熟悉相混杂的情境中抗拒知識、思维“定势”;⑤进行反映整体知识水平的语言表述。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什么样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图文转换的形式先发散、再抽象,继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例如,在一张只有数值变化趋势,没有文字说明的等值线图上,学生的发散与抽象有:①若是等温线,则图示所处的半球、导致弯曲的原因等;②若图幅范围是海洋,两侧是陆地,则此时为几月等;③若等温线弯曲由洋流或地形所致,则地形和洋流分别是……④若是等压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常常会有妙语连篇。

四、引导学生超越教师

《学记》中阐述了“教学相长”“学学半”的道理。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十分巨大的,学生最终超越老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完美境界。例如,针对文字表述要求较高的简答题,分析完答案要点后,可以补充一句:“这只是老师的答案要点,你们应该做得更丰富,更完整。”

在复习的过程中,保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条件;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是确保复习进度的关键;对学生如何恰当地评价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发展能力的同时,应构建符合大纲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诚.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8.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复习试题 篇八

练习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农业生产B.人们生活C.交通D.旅游

2.下列天气预报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

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4.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华迪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

16℃、14℃、4℃。据此,完成5~6题。

5.华迪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B.17℃C.25℃D.10℃

6.该日的平均气温是()

A.10℃B.14℃C.16℃D.8℃

7.如图,当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温大约是()

A.12℃B.15℃C.18℃D.21℃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为()

A.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降低

B.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C.从亚洲中部向两极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9.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B.青藏高原 C.亚洲北部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11.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

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12.图中点A是_____,降水_____。()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 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

13.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4.我国东南部的气候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16、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7月 B.7月、1月 C.6月、12月 D.8月、2月

17、有关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B、一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C、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D、沿海湿润地区年温差大

18、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

A、赤道地区 B、南极地区 C、大陆内部 D、山地背风坡

19、全世界降水空间分布是:( )

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 B、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多于西岸 D、内陆降水多于沿海

20、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气压和风力 B.气温和降水 C.温度和降水 D.气温和温差

21、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湿润。下列与这一气候特征相一致的气温、降水坐标图是( )

2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 B.阴雨天气 C.阴转晴天气 D.晴转阴天气

2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 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 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2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25.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

26.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

27.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

C.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D.温带地区降水多

28.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29.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各月平均降水量 C.各年最高降水量 D.某一年的降水量

读右图分析完成30~32题

30.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31.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

A.全年高温多南 B.全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2.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亚马孙河流域 D.澳大利亚中部

33.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洋流分布

34.世界气温分布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人类活动

3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

(2)亚洲中部的_______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___。

(3)南半球的20℃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纬线)接近。

(4)由以上分析,你认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

36.读“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

(2)B地7月份降水约为_____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_____月。

(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

37.读四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

(2)乙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

(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

(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

(5)北京的气候与_______相似。

38、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类型是 。请描述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的分布规律: 。这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 )

A、非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图中有大片沙漠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分布在热带 附近的大陆 地区。

9.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计划有哪些 篇九

我们已经复习了八上和八下内容,剩余七上内容(4月份)、七下内容(5月份)和专题及中考模拟(6月份)部分,按每周三节课的进度,针对复习的进度安排,我们要根据复习的时间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复习的计划。每周你要复习哪个主题的哪些肉容,做多少试题等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要落到实处,持之以恒。有些主题你掌握得比较扎实就少用些时间,重难点就多花些时间。

(二)复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重抓基础知识落实。

生地会考难度不大,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和运用,而且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都是以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为基础,所以复习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过关、基础题的练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有不少同学希望临考前打突击战,有些同学喜欢做一些偏、难、杂的题等,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因为生物地理学科的主干和核心知识与基础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主干没有枝叶的树木是不能成活的。只有抓住主干,通过主干带出知识点才能主次分明,做到事半功倍,而做到这些靠突击和不注重基础是没有效果的。

2、建网络——相关知识纳入体系并进行比较串联。

在抓主干知识时最好能列标题概括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在生物地理考试说明里,各主题的重点和复习的内容都有明确写出,但处主干是零碎的知识,在复习时应挖掘好知识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进而形成概念图;或者抓住主干知识,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形成思维导图。将相关共性知识进行比较,联系,以便于更好的区分理解,也便于记忆和掌握。

3、避轻就重选择要害——攻重点和难点

复习时应对照考标找出自己的“难点”,逐一击破。如生物科“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容易混”、“体循环与肺循环过程,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变化”“肾小球的结构与尿的形成”象这些重难点可单个作为一个个的主题重点突破

这样对你个人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重点题和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需要逐个落实。

4.重视书本上的插图,指导读图作答

从近几年的会考生物地理试题来看,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图像的复习,要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结合,从而提高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5.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10.浅谈初中生物会考复习中的取与舍 篇十

一、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强化训练

以进化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内容来看,植物的主要类群、整个动物学部分以及第七部分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知识,都是由进化这一主线贯串起来的。如第七部分三章的内容,以进化为主线,让学生明白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环境的变化又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从而理解这三章的内在联系。抓住由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的进化原则为主线,把各章内容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主要特征等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联想到它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从某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推测其所可能具有的特征。再如,绿色开花植物部分和人体生理卫生的内容无不贯穿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如肺的结构主要由肺泡组成,肺泡壁和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要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一原理,从器官的结构特点联想到它的功能,或由器官的功能联想到它的结构特点。

比如:关于被子植物的知识,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课中,如果按教材直接讲解“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难以真正理解掌握。于是我们就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相关知识,如花生、玉米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等一些知识进行了补充介绍。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后,能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再通过把学到的一些孤立的概念进行适当的融合,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知识链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依托教材,夯实基础,侧重拓展

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教科书是课标的具体化,中考会考命题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复习必须依标靠本来确定内容和方案。加强集体(包括理综三科教师之间)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加强对“两纲”的研究和会考样题的研究,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拿出近几年的会考题进行体验、分析、讲授,分析出题方向,分析试题的考查点,从中找到解决如何进行训练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3)低倍镜观察。把所要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高倍镜观察。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再如显微镜的使用拓展:(1)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数×物镜放大数,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2)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在用高倍镜时,必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像明亮清晰。(3)观察任何标本先用低倍镜观察。(4)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5)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动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

三、讲练结合,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只讲不练不行,只练不讲也不行。只有讲练结合,和谐交替,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量情境新、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对于各章节的重要内容,如概念、主要原理让学生看课本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加以解决,真正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如果必修教学速度过快,就会出现基础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留下缺陷,所以要把高考复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应战能力,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11.高二地理会考复习题测试卷 篇十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居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

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

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

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

10、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

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且也越来越走近普通人的生活。回答12—17题。

12、下列技术,关键装置为传感器的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13、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的数据在CIS技术程序中属于( )

A.数据处理 B.信息源 C.数据库 D.表达

14、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 )

A.21颗和3颗 B.22颗和2颗 C.21颗和4颗 D.24颗和4颗

15、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

A.全球定位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16、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是( )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C.能对遥感信息经过处理和判断分析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17、有关全球定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不属于信息技术 B.它属于遥感技术

C.它由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等简要程序组成

D.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18—20题:

18、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9、对1985年与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城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20、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技术 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以下2题。

21.7月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22.图示区域铁矿石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湿地和森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以下2题。

23.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包括 (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世界森林日的主题为:善待并擅待森林,无异于善待人 类自己。下列能体现善待并擅待森林的是 ( )

①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②加强森林的开发使用

③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

④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以下3题。

25.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 )

①迁移农业 ②迁都巴西利亚

③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 ④商业性伐木

⑤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26.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27.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据此完成以下2题。

28.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

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

B.北美中南部?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澳大利亚中部?

29.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

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30.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强烈 B.土壤肥沃

C.生物生长迅速 D.生物循环旺盛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以下2题。

31.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32.关于1980年到20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以下2题。

3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3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以下2题。

35.为深入研究沙尘暴发生机制,我国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和必经之地,建立了一系列沙尘暴观测研究站,这些站点大多位于 ( )

A.西北和华北 B.华北和东北

C.华北和华东 D.华北和中南

36.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以下3题。

37.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38.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9.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读我国南方某流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以下2题。

40.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为 ( )

A.养殖

B.改善气候

C.分洪与蓄洪

D.立体开发利用

41.为缓解甲河段洪水泛滥,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 B.在甲河上游修建水库

C.下游退耕还湖 D.修建和加固河堤

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率图,完成以下2题。

42.关于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

B.煤炭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消费形式

C.煤炭主要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来的

D.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都很缺乏

43.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44.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B.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

C.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D.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完成以下3题。?

45.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掘业 D.冶金业?

46.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一铁一钢 ⑤煤一电一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4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了主体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48.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自身因素是…( )?

A.西气东输 B.开采成本上升?

C.能源结构调整 D.西电东送?

49.山西省能源基地对外通道比较狭窄的地区是( )?

A.晋西北地区 B.晋西南地区?

C.晋东南地区 D.晋东北地区?

50.下列不利于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做法是( )?

A.排土场的水土保持?

B.采空区的回填、复垦?

C.矿区与河道之间建“隔离护坝”?

D.矿区废弃物排放至城市外缘?

51.区域内能源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区域的能源资源状况 B.市场?

C.交通条件 D.科技条件?

52.下列能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①风能 ②生物能 ③天然气 ④核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以下2题。

53.下列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54.下列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③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 ④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5.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欧洲西部(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降水丰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6.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流域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B.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C.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但由于地形起伏大,大部分不能通航

D.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1—5 CDADB 6—10 CAABC 11—15 CABAB 16—20 ADACA

21-25AAAAB 26-30BBDBB 31-36BBDDAB

12.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试题人教版 篇十二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2、下列各项中,哪项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 ( ) A.能运动和由小变大 B.能代谢和排出废物

C.能呼吸和获取营养 D.能生长和繁殖后代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 A. 病毒 B.蘑菇 C.鱼化石 D.梨树

4、把印有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

A.b B.q C.d D.p

5、下列有关玻片标本制作的操作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 ①盖上盖玻片 ②将生物材料放入水滴中

③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④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A. ④②①③ B. 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 ③①②④

6、科学家分析,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却成了荒山秃岭、黄土高坡,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气候干燥 C.地壳运动

D.人类的滥砍乱伐、过度放牧、开荒种地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所致

7、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细胞结构上看,这主要取决于 (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8、取一个成熟的番茄果实,用开水烫过后就会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

A.机械组织 B.保护组织 C.输导组织 D.营养组织

9、种子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更容易保存 ( )

A.干燥、低温 B.潮湿、低温 C.干燥、高温 D.潮湿、高温

10、导致酸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

A.自然现象 B.人口激增 C.生活用水

D.工业生产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合物

11、有一生物的排尿量少,甚至不排汗,则此生物可能生活在 ( )

A.草原地带 B.沙漠地带 C.温暖地带 D.寒冷地带

12、动植物在基本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动物细胞不具有 ( )

A.细胞壁、染色体、液泡 B.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C.叶绿体、染色体、液泡 D.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

13、下列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 ( )

A.皮下脂肪 B.皮脂腺 C.血液 D.真皮

14、将大米播种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 ( )

A.胚乳被破坏 B.胚被破坏 C.种皮被破坏 D.胚芽被破坏

15、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原理是 ( )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种子萌发需要避光

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D.防止风沙

16、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的部位是 ( )

A.根冠 B.成熟区 C.伸长区 D.分生区

17、发育为果皮和果实的结构分别是 ( )

A.胚珠和种子 B.种子和子房壁 C.子房壁和子房 D.子房和子房

18、人们在饲养金鱼时,常常往鱼缸里放一些新鲜的水草,其主要目的是 ( )

A.水草可供鱼食用 B.水草能进化水质

C.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鱼生活 D.水草能增加鱼缸的美观

19、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

A.只在种子里 B.只在叶片内 C.只在根系中 D.在植物体的各个活细胞中

20、绿色食品是指 (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1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试题 篇十三

1、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饮食习惯的地方差异为:长江三角洲―――甜、山东河北东北三省―――咸、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辣、山西―――酸(醋)。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1秦岭-淮河(影响因素:气候),2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降水),3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地形地势)。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不利条件:降水较少,灌溉水源不足,华北地区春旱严重(解决办法: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4、北方地区土壤肥沃: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地。

5、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马蹄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素有“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之称。农业适合机械化耕作。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冷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东北三省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生低温冻害。

6、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决定停止开荒,恢复湿地,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三江平原分布有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7、东北三省矿产资源丰富,迅速发展成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8、黄土高原特色风情有窑洞,信天游,白羊肚头巾。自然灾害有水土流失、干旱、洪涝等。“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的。黄土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9、黄土高原整治措施: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10、北京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名胜古迹有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明清故宫、明十三陵。

11、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形成了卫星城、中央商务区、关村等重点功能区。市区形成了环路加放射状路线的快速道路网。目前北京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12、南方地区水热充足,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土壤。四川盆地分布着紫色土,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被称为“喀斯特高原”。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13、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14、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呆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15、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同城效应”依托发达的高速铁路和调整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样。

16、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和杭州西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水乡风貌也别具特色,菠萝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7、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回归祖国之后分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土地扩展方式为“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

18、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购物天堂),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支柱产业是服务业。澳门的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19、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目前,香港与内地形成了新的合作模式――世界先进的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

20、台湾省主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玉山为我国东部最高山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东高西低。台湾岛上河流短小急促,水能丰富。最大河流是浊水溪,最大湖泊是日月潭。

21、台湾岛: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宝库,东南盐库。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台湾特有树种。

22、台湾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60-90年代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23、西北地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传统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24、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山地牧区-新疆细毛羊)。新疆牧区和青海牧区(高原牧区――牦牛)。

25、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夏季气温高,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河西走廊、新疆绿洲:人们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成为粮棉瓜果之乡。新疆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

26、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塔克拉玛干沙漠两条沙漠公路的建成,为开发油气资源创造条件。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而且也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27、西气东输路线:

1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2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

28、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区主要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东部的湟水谷地。青藏地区主食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粿酒,典型建筑是碉房。传统服饰是藏袍。青藏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可见四季”之说,拉萨有日光城之称(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热量,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水分)。

29、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雪山和冰川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0、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31、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措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等措施。

32、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我国人地关系不夠和谐,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地上,公平合理解决争议问题。4做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3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为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地理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湖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内湘江贯穿南北,又简称为湘。湘江流域过去多植芙蓉,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国”之称。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

2、行政区划和众人口分布状况

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省会长沙市。全省现有人口6568万多,人口主要分布在湘中、和湘北地区,湘东、湘西、湘南地区人口偏少,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2%。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山区。邵阳常住人口707万多,仅次于衡阳和长沙居全省第3位。

3、地形

(1)地势特点: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即洞庭湖平原。全省地势是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雪峰山是湖南东西两部分自然和经济的重要界线。

(2)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是湘西山地,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③中部是湘中丘陵。④北部的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气候:湖南大致位于25°N---30°N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5、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在城陵矶注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1湘江: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源于广西,流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重要城市,流域面积占湖南40%。其支流耒水上建有东江水电站。2资江:中游建有著名的柘溪水电站。3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干支流上建有凤滩、五强溪等水电站,其中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4澧水:在津市附近注入洞庭湖。洞庭湖水在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对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6、主要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南岭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幕阜山和湘中丘陵等山区易发生山地灾害。湖南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等。

二、交通与旅游

1、铁路干线:四纵四横:四纵是指焦柳线、京广线、洛湛线、武广客运专线。四横是指浙赣——湘黔线、湘桂线、石长线、渝怀线。主要铁路枢纽有株洲、怀化、长沙、衡阳等。株洲(浙赣线——湘黔线和京广线)、怀化(焦柳线——湘黔线)和衡阳(京广线——湘桂线)

2、主要旅游景点:

主要旅游景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因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和保护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国家历史名城:长沙、岳阳。

国家地质公园:崀山。崀山景区位于邵阳新宁县,是“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伟人故里:韶山。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之一(红色旅游)。

3、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的方针,杜绝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与工业

1、农业与主要农副产品

湖南省水热条件优越,耕地、林地面积广阔,水系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和淡水鱼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是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著名农产品或产区有:沅江、南县、汉寿、益阳的苎麻;君山银针茶(君山-岳阳洞庭湖);湘西中华猕猴桃;湘潭、长沙、汨罗、双峰的生猪;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牧场。

2、有色金属:

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矿种齐全、类型多、分布广、储量大,现已探明钨、锑、铋储量全国第一,钒、铷列全国第二,锡、汞、铅、锌也位居全国前列。在清朝时水口山(衡阳)和锡矿山(冷水江)分别有“铅都”和“锑都”之称。另有有色金属博物馆柿竹园(郴州市),主要矿产有钨、锡、铋、钼等

3、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湖南省工业发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众多的农产品和充足的劳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湖南强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

湖南省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等主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业有以冶金、食品、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长沙、株洲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有三个:湘潭、益阳、衡阳)。中国烟花之乡――浏阳。湖南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一点一线”地区。一点是指长株潭城市群,一线是指京广线湖南段。

四、城镇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简称,它们地处湘江下游,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株潭一体化是以三个城市的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等建设为重点,融合三市要素,实现立体交通和绿化带相连接,形成以三大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组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

14.天津一中会考复习中国地理 篇十四

中国地理知识点填空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1、我国位于 洲的东部,洋的西岸。从南北半球看,我国属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我国属于 半球。

普遍。我国一月0C等温线大致通过----一线。

o14、根据 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带、带、带、带、带。

15、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向 递减。我国把

受 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2、我国陆地面积约为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位。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 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最东端在江与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 高原。

3、我国大部分在 带,小部分在 带,没有 带。

4、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 区的区时,即东经 经线上的地方时。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 海、海、海、海。

6、我国的内海有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 和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

7、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 的国家,我国有 个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地区。

8、我国地势 高 低,大致呈 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上有 高原、盆地;第二级阶梯上有 高原、高原、高原、盆地、盆地、盆地,第三级阶梯上有平原、平原和平原。

9、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起 山、经 山脉向东南到 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 岭、山、山、______山。

10、位于我国和 国家边界的 峰,海拔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11、我国最大的高原是 高原,也是世界海拔最 的高原。我国最大的盆地是

盆地,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沙漠。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是位于青

藏高原上的 盆地。属于外流盆地的是 盆地。

12、我国最大的平原是

平原,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

13、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夏季南北气温相差,全国大部分地区

16、我国的降水多集中在 月至 月。一般来说,南方雨季较,北方雨

季较。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 的进退

所决定的。

17、在一般年份,五月中旬夏季风便开始在 登陆,六月中旬雨带北移到

地区,七月中旬雨带北移到、地区。

18、我国气候的特点是:、、。

19、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夏季。

20、我国的气候灾害有、、,其中

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21、我国东部外流区域 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22、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 河;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是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我国冬季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

23、内流河大多为 性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位于新疆南部的 河。

24、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湖,属于 湖泊;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

省的 湖。

25、长江发源于 高原上的 山脉,注入 海,全长

千米,居世界第 位,是我国第 长河。

26、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依次为 高原、盆地、平原。

27、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 省的,中、下游的分界是 省的。

28、长江切穿 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上而下依次为 峡、52、东北、华北平原居民的食品以 为主,黄土高原的居民以 为主食。

5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名胜古迹

地势,形成独特的 气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 的地区。64、青藏高原是我国的 牧区,主要牲畜有、、。有:、、。北京应着重发展 少、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有

。西藏南部的 少、少的企业。

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 谷地是高原上的 重要农业区。

54、南方地区位于 以南,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 65、青藏高原的能源,主要有、、。有“日光海和 海。

城”之称的城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发电站是。青海省的

55、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o

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属于 的、气候。

56、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 熟或 熟,是我国、和 的主要产区,的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57、南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重要产区,其中 产量最大,南部沿海地区出产、、、等水果。

58、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 以西,和 以 北。包括 自治区、自治区、自治区和 省北部。

59、西北地区的地表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在内蒙古东部的 草原牧草茂盛,山以西牧草变的矮小、稀疏,在荒漠地区只生长少数 植物,在河岸附近生长少量的 林。

60、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水源主要是、、。内蒙古的平原和宁夏的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

、新疆

的绿洲,是西北粮棉瓜果之乡。西北地区的、、都闻名国内外。61、西北地区以、运输为主。西气东输,是把新疆 油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 地区;西电东送,是将、水火电站的电能送到 和 地区。

62、青藏地区位于 山以西,山以北,山和 山以南。包括 自治区、省和 省西部。

63、世界最高的高原是 高原,被成为“ ”。青藏高原

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在 盐湖附近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西藏正在建设 我国海拔最高的 水电站。三江源地区是、、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66、台湾省包括 岛,以及附近的 列岛、岛等许多小岛。67、台湾岛西隔 海峡与 省相望,东临 洋,北临 海,南临 海。是我国面积最 的岛屿。

68、台湾岛最大的湖泊是,为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台湾 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在台湾西部平原 种植普遍,产量也很大;台湾的、和 驰名中外。

69、台湾重点发展 工业,形成 型的经济,出口产品

为主,其中

、、、等居重要地位,形成以 为中心的北部工业区和以 为中心的南部 工业区。

70、台湾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他们的祖先是很早从、迁移去的,少数民族最多的是 族,台湾最大的城市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是。

71、香港和澳门靠近省,其中香港位于珠江口的 侧,与 经济特区邻近;澳门位于珠江口 侧,与 经济特区邻近。

上一篇:质检员培训内容下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