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2024-10-21

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共13篇)(共13篇)

1.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篇一

引导语: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下面是中国古代的感恩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们做一名怀有感恩之心的人。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五、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別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六、涤亲溺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顺,虽然身居高官,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七、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他九岁失去母亲,事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暑热,他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温暖父亲的被子。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黄香少年时就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所得的赏赐賑济贫民.他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八、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赶上饥荒,柴米昂贵,不足以供养母亲,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军,他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注>椹 通“葚”,桑树的果实。赤眉军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

九、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婆婆喜欢喝长江水,虽然长江离他家有六七里远,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婆婆又爱吃鱼,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训斥一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舍家,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把积蓄起来的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的事。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的泉水,口味和长江的水一样,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十、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那时还是崔家的少妇,十分孝顺。每天梳头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给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数年之久,仍然身体康健。一天,长孙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三、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他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有一天他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看见大笑一场。楚王听说他贤明,召他做官,他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老莱子属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十四、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五、刻木事亲

丁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他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的责任。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他们活着一样对待他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来。丁兰回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六、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次翁。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当时正赶上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路上几次遇到匪贼。有的匪贼要杀死他,江革哭着说:“老母年迈,没有人奉养。”匪贼看他孝顺,不忍杀他。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他为“江巨孝”。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贫穷得没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用品一样不少。明帝(58—75)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76—88)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

十七、怀橘遗亲

三国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八、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九、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继母和异母弟象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相传他的继母、异亩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继母恭顺,对弟弟慈爱。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一、啮指痛心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二、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三、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儿单,母去三子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有诗赞曰:亲疾鹿乳医,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2.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篇二

一、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地

欧洲声乐艺术最早起源地颇有争议, 但据历史考证认为,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声乐艺术是欧洲声乐起源的诞生地。

(一) 古希腊声乐艺术起源说

古希腊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欧洲文化艺术的发源地, 它将各种美德都归之于音乐, 他们认为音乐具有感召心灵的神奇威力。在古希腊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音乐中声乐荣幸地在诸形态中占据了头把交椅。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成就大多是通过声乐的形式来体现的。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最早兴起于宫廷和寺院, 前期为贵族文化, 主要是在宫廷内为贵族演唱诗歌, 是为当时贵族服务的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二) 古罗马声乐艺术起源说

古罗马的声乐艺术与古希腊的声乐艺术相比, 几乎找不到可以说明罗马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 我们只有透过古罗马的历史及其与声乐相关的其它姊妹艺术或文化发展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那就是公元前3世纪, 古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希腊沦陷为罗马帝国的罗马行省, 大批歌手、乐视被俘, 成为罗马帝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很快取代了意大利的本土音乐, 声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我想这就是后来一直到现在影响全球的意大利美声声乐唱法起源的开端吧。

二、声乐艺术的特点

(一) 演唱形式的特点

1.古希腊的声乐艺术表现特点。其着重在于声乐作品的创作先于其它地区, 其声乐作品主要以合唱形式传唱于教堂和社会, 因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其合唱仅限于齐唱和八度重唱两种形式, 在男声部中加进童声是他们大胆创作的特点之一。证明当时单声部是其声乐表现的主要特点。其它多声部的形成和表达多用器乐来丰富音乐的效果, 还没有达到用人声来演唱二声部以上的演唱形式, 其歌唱内容多为歌颂英雄、爱情和祖国的颂歌, 合唱已经成为当时庆祝游行活动中的重要娱乐方式吸引着观众。到后来开始出现了独唱, 主要用于演唱悲剧性的声乐作品, 这正是后来歌剧中宣叙调的雏形。

2.古罗马的声乐艺术表现特点。其声乐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以合唱为主, 但其合唱形式较古希腊有了较大的发展, 伴有丰富的管乐等器乐的加入, 使得合唱艺术形式在宫廷乃至民间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合唱形式之外, 独唱形式已经在悲剧、喜剧等体裁领域中发展较快, 开始出现大批演唱技巧和水平的专业歌手。这些歌手就是音乐在社会化分工后产生的第一批“歌唱家”。

(二) 声乐作品体裁特点

1.古希腊声乐作品体裁的特点。古希腊声乐作品的主流是抒情歌曲。体裁主要有颂歌、悲歌、婚礼歌、祭祀歌等这些声乐的体裁。其常见的旋律和调式就是具有朗诵特点的宣叙调, 这些特色都与古希腊声乐作品的题材有关。

古希腊声乐作品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神话。古希腊神话史诗不仅是当时声乐作品的主要题材, 而且对欧洲歌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再就是取材于诗歌。在古希腊, 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 二者息息相通。古希腊的诗歌是用以吟唱的, 诗人和作曲家往往是合二为一的。

2.古罗马声乐作品体裁的特点。古罗马的声乐艺术与音乐的其它表现形态一样, 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 声乐成为统治阶层消遣娱乐的工作。大型合唱队风靡一时, 盛大的音乐节和合唱比赛争相举办, 达官贵族们以高额酬金编制庞大的铜管乐为合唱队进行伴奏, 使声乐艺术中的合唱形式显得逐渐成熟;另一方面, 古罗马的声乐艺术开始扎根街头巷尾、乡村田野, 找到了自己赖以成长的土壤, 使意大利民歌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萌芽作用。

三、声乐艺术的社会作用

(一) 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社会作用

作为宫廷贵族的一种重要娱乐文化艺术, 宫廷供养了合唱团, 为国家典礼和贵族娱乐之用;寺院也设立了合唱队, 以“交替合唱”的轮流演唱方式, 为礼拜和其它宗教活动歌唱。古希腊雅典四年一度的雅典娜女神的祭祝节作为全民的狂欢节, 常常数以百计的各国使节参加, 已经成为各国文化的交流活动, 对欧洲诸国、中亚西亚各国音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后来欧洲歌剧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古罗马声乐艺术的社会作用

其声乐艺术作为统治阶层的消遣娱乐工具, 声乐作品的主旋律和歌词内容逐渐成为统治阶层和罗马帝国的尚武精神和思想体现。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统治阶层的奢华作风, 凸显贵族和祭司的身份和修养;另一个就是罗马帝国声乐艺术扎根街头巷尾和乡村田野后, 古罗马的民间艺术得到活跃和发展, 婚礼歌、饮酒歌、士兵歌、情歌等成为社会底层的“保留曲目”, 流行于民间。深刻滴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对这一时期的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结语

3.与古代的艺术家签合同 篇三

你穿越到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绕进一个艺术家作坊,想用低价买一幅传世巨作,回到21世纪去,卖个好价钱——但这事儿着实不容易。倒不是艺术品会比现在贵,而是一,你得会佛罗伦萨方言:那会儿,意大利人民南腔北调,现代意大利人穿越回去,都会挨一闷棍,头晕眼花,其二:你得会订合同。因为那些艺术家们,都贼着呢。

比如,1487年,菲力波-里皮先生接个壁画订单,合同上说:“作品中一切人物,须由画家亲自完成”。什么意思?因为那会儿,艺术家都是鹭鸶腿里能劈出四两肉的聪明人;订单太多,为了批量完成,就让助手帮着画。那年代,艺术家有两种学艺方式,一是家传的本事,代代相授;二是拜师学艺,让老师剥削你。比如大家都说,1490年前后,吉兰达约大师的作品格外迷人,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儿,有个十几岁的,叫做米开朗琪罗的学徒,正在给大师做学徒,被剥削呢。

如此这般,雇主须与艺术家斗智斗勇,订好协议,别被破了闷子,绕了弯子。但艺术家如果财大气粗,你就不好意思提太苛刻的要求。1499年,西涅雷利先生签的一份别墅壁画合同,雇主口气就已经软了,条件是:“所有人物脸及腰部以上躯干须由画家亲自完成,并亲自指导工作(就是指挥助手了),亲自调颜料。”

你看,不要求全人物都由画家做了,只要腰以上和脸就行;助手们画腿腿脚脚裙摆鞋子,雇主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至于颜料亲自调,听着琐碎,其实很实际。因为15世纪时,雇主只付作品钱,艺术家自己支付颜料和画步。换言之,最后作品里,颜料和画布越抠搜,艺术家利润越大。颜料里又是群青和佛金最昂贵,贵了就容易抠出油水来。打折价买来颜料后,嫌麻煩,不亲自磨,让徒弟们帮着对付:因为颜料这玩意,第一磨来麻烦,第二有害皮肤,第三有毒——后来的西班牙大宗师戈雅和尽人皆知的凡高,都是铬中毒。然而师父和徒弟,磨出的颜料到底不同;颜料好坏,又事关这画能否持久不变、历久弥新,所以雇主们得注明:“亲自调颜料!”——于是西涅雷利先生也只好嘟着嘴,亲自咔嚓咔嚓对付颜料了。

当然,也不能怪艺术家们贼滑,毕竟在文艺复兴时代,他们的收入实在太没保障:订金约等于没有,哪怕丰厚一些,通常只够买材料;酬金须得提交完作品之后才拿得到,而且容易被挑三拣四。比如米开朗琪罗做那著名的西斯廷天顶画,用了四年时光,期间教皇没给他一笔正经收入;比如伦勃朗那幅著名的《夜巡》,画里十六人每人付一百荷兰盾,其中领头两位各付二百;合计一千八百盾,但最后也没全部到手;晚年他给阿姆斯特丹市政厅某面墙壁,画历史场面《克劳迪斯的密谋》,接了一千盾;刚画完就被要求退还1/4的金额,因为市政府嫌难看;后来市政府找了个德国画家,把伦勃朗徒弟弗林克画剩一半的某幅作品填满了,给了他八十盾了事,把这幅二次改成品填了市政府墙后,就把伦勃朗那幅画退还了,钱当然是照单全部索要回来的——你敢不还?市政府也是你欺骗得了的?

16世纪德国最大的画家,也是意大利之外欧洲最好的艺术家丢勒先生,因着这些市侩雇主的计算,也只好惨淡经营。他的水彩画和油画都是当时一绝,但靠这个吃不了饭;反而是刻版画成了他主要收入来源。因为版画这玩意,一本万利,雕得了版,随时刻一版就成。当然缺点是,日常家里和工作室老是酸味弥漫,睁不开眼来。而且那时的德国人也精于计算,一度还搞出个“版画损耗率”的算法,大概意思是:比方你刻一个版,印第一张画,卖一百盾;第二张就只值八十盾——敢情版画也跟吃鱼一样,要吃个新鲜的呢。

4.与古代历史人物有关的作文素材 篇四

求变者是历史的智者。 商鞅生活在七国风争的战争年代,面对早已根深地固的奴隶制思想他提出了改革,面对那些墨守成规的谋士大臣,他舌战群儒,终于秦王接受了改革,国力兴盛,一连灭掉六国成为中国霸王,商鞅是求变者,他看透了历史的变革,看清了历史的进程。在历史前进的每一步,求变者都会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份智慧和机智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求变者是历史的勇者。一辆囚车驶入花园广场,径自开道一堆木柴边,一位饱经折磨却双目炯炯有神的青年被绑在木柴之上,他就是布鲁诺。“说,地球是中心!”“不!”“太阳才是中心!”面对教皇的逼问,布鲁诺大声吼出了真理,教皇怒不可遏,便命人点起火把,在大火熊熊中,一位伟人用自身证明了真理。面对死亡,布鲁诺坚持求变,将过去的宗教给予打击,历史因此而灿烂辉煌,这份勇气,正是历史中奋发的动力。

求变者是历史的胜者。 面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前程,毛泽东不再照搬苏联的模式,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合乎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中国革命因此而得以成功,因此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变化,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使奋斗取得成功,使历史更加辉煌。

5.与星星有关的故事 篇五

五年级学员李舒琪

有一个善良、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她是个很爱思考姑娘,而她最喜欢关于星星的故事。她总是想着一些古灵精怪的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有数不尽不星星?白天星星为什么不出来?有时,还不知不觉地数起来,一颗、两颗、三颗……二百零七,二百零八……有时候还傻傻地想着:什么时候能到那天与地之间的美丽星空看星星。

夜深了,小女孩坐在院子里,闹着奶奶给她讲一些关于星星的故事。奶奶不得不给这个淘气的小女孩讲起来,她们边讲边观察着夜空里的星星,无数个繁星眨着小眼睛,一闪一闪,小女孩也跟着眨起了眼睛。故事也在这美丽的夜空里变得生动起来……“从前,天庭里议论着让谁来白天和黑夜的分工,太阳和星星都想成为昼夜的主宰,于是,太阳提议说,让星星和自己比赛,谁赢了,谁就可以做管理昼夜的神。它们的比赛开始了,太阳和星星开始奔跑,看来星星占了优势,月亮教官不停地呐喊着,跑着,跑着,星星看不到了太阳,它以为,太阳早已被它抛到了后面,谁知太阳早已超过它,成了坚守白天的主管,而星星只能在漆黑的夜空里出现,可正是这个决定,人们才发现原来在这无边的黑夜里,有星星的出现,夜空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故事还没有讲完,小女孩睡着了,睡倒在了奶奶那温暖的怀里……

时间渐渐消失,她也长成了一个清秀亮丽的小姑娘。

6.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故事 篇六

一天,他在纽约街上散步,看见一家小店将咸肉切成薄片,装在两磅装的纸盒里出售,生意十分兴隆。爱克尔想:“这确是个好主意,只可惜两磅装的咸肉片还是太多了些,如果把它改成1磅装出售,生意一定会更好。

他依计行事,把肉片切得更薄更均匀,以1磅装送到市场,购买者果然踊跃。山毛榉食品公司加工的食品不久就闻名全美,甚至全世界。实际上,爱克尔先生的“灵机一动”,来自他对小事情的观察与思索。

许多人们不屑一顾的小事情中往往隐藏着成功的因素,这全靠多一个心眼去发掘。美国着名铁路工程师海立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次,海立门偶然发现,铁轨上的每个螺丝钉都有一截露在外面,便问同事。同事回答:“因为螺丝钉就这么长。”

“可为什么非要这样长呢?白白露了一截在外面。”

“这些螺丝钉一向都是这样制造的。”

海立门沉默了一会儿,再问:

“1英里铁轨要用多少个螺丝钉?”

“约3000个。”

海立门吃惊地说: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共有路轨1.8万英里,所需螺丝钉约5000万个。就算每个多用铁50克,岂非浪费了2500吨铁?

7.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篇七

关键词: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认知,廓清

一、对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手法”及其相似性概念的重新认知

“艺术手法”是广义的概念。《辞海》中解释: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 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现代汉语词典》承袭了这种解释。那么, 表现手法又该如何理解呢?《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均未做解释。查询“百度百科”, 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上述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是:也称为表现方法, 凡是能使作品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 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两种解读两个概念。后一种将“表现手法”概念范围缩小, 仅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恰恰是这两种解读, 让人产生不确定之惑。

如果我们想廓清诗词鉴赏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必须跳出权威窠臼, 把“艺术手法”作为一个大概念, 让其涵盖“表现手法”。否则, 通行教材中关于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无可置措。

至于“写作手法”, 实际上单指写作方面的艺术性表现, 当然也是从属于“艺术手法”。还有人提出“写作方法”概念。我以为此概念不仅涉及“艺术手法”, 还包括酝酿时的方法运用, 比如“打腹稿”“列提纲”等, 甚至可延伸至“阅读积累”“材料收集”“思考”等。我想, 这已经不属于艺术创作手法的范畴, 可不必纠缠。

二、对于古诗词教学中“表达技巧”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百度百科”中解释: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包括“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此解释与《辞海》关于“艺术手法”的解读相同。而高中诗词教学实际操作层面, 表达技巧却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主要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里, “表现手法”已经降格为表达技巧的一个种类。这又造成了混淆。我以为应以实际操作为准。

那么在表达技巧范畴内, 又如何辨析这四个种类呢?

(一)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一是宏观;一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辨析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属于文章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见有五种, 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与说明。而表现手法则是在表达过程中为了凸显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意义选用的艺术手段。表现手法中, 经常会涉及表达方式。比如, 描写中的“动静结合”, 抒情中的“融情于景”等, 既是表达方式, 也是表现手法。显然, 两者有交叉。

(三) 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的辨析

所谓“结构技巧”, 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 局部与整体的协调, 首尾的照应, 段落的过渡, 线索的安排, 详略虚实的设计, 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除较明晰的结构形式技巧, 两者同样有交叉。比如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属于结构技巧范畴, 但也理解为“表现手法”。

笔者不能细微到所有表达技巧的差异所在。我只是想提供一个认知表达技巧各类别的思路。具体鉴别还是看语用环境。

三、对间接抒情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在古代诗词中, 抒情表意是诗词的核心和归宿。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已成定论且没有多大异议。只是“间接抒情”让诗词含蓄委婉, 耐人咀嚼, 有引人联想的韵味, 利于增加情感抒发的深厚度和感染力, 因而更受诗人青睐, 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

间接抒情在表情达意时需要一个依托, 根据依托对象的不同, 我把它分为五种形式, 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和借典抒情。

(1)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如:李商隐的《端居》)

(2)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

借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例如:张籍的《秋思》)

(4)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5) 借用典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讽刺时事。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知道这五种间接抒情方式的各自特点外, 我们还需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诗歌抒情方式, 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 赏析诗歌, 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对借景抒情及其相似性概念的认知

关于情景关系的问题困扰多时, 有时似是而非, 有时又似非而是, 总也弄不明白。这中间至少牵涉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三者的辨析, 以及“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两者的差异。笔者试图剥丝抽茧, 同时删繁就简, 从而廓清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说“景情”。司空图在《诗品》中谈“含蓄”时说:“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这“一字”就是指“情”, 这“风流”就是情景之间所达到的“水乳交融”的意境。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 · 隐秀》中说:“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 秀以卓绝为巧”。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也说:“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状溢目前”不就是强调文学语言作品所描绘的“寓情于景”么?可见, 古代文人们强调在抒情写意之时必须“借景 (物) ”“寓情于景”;同时, 还要把景写得朦胧些、迷离些, 若即若离, 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这“回味无穷的韵味”, 我们今天用另一个概念词表达, 那就是“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 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 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 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造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也因此,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 都可算作手法, 是并生的两个概念。如果非要区分, 我以为:“借景抒情”一般在先, 是作家写作时的方法运用;“寓情于景”相对在后, 是作品成熟后的方法显现。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换句话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手段, 情景交融是效果。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确存在差异。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 引发了联想, 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这是诗人的心理活动, 不应理解为抒情方法。以景结情, 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与抱负。它是一种表达方式, 但它是“结构方式”。没有必要划到“抒情手法”。

景情间还存在四种衬托关系, 也就是“乐景衬托乐情、哀景衬托哀情、乐景衬托哀情、哀景衬托乐情”, 这些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具体运用, 比较好区分, 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 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技巧”, 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 都是“艺术手法”下的一个概念, 都是后人总结并赋予的。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艺术手法概念的定义, 那就与鉴赏渐行渐远。从这个意义上, “廓清”还是为了回归“鉴赏”的目标。有时候概念总是高高在上, 而鉴赏实践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金鑫.“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摭谈”[J].文学教育, 2010 (2) .

[2]杨汝明.“诗词鉴赏中巧辨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J].星星月刊, 2007 (5) .

8.与催眠有关的4个故事 篇八

某催眠师家中。

一个患者,光着上身,在床上端坐,他已经被催眠。

催眠师把一个金属片贴在他的胸口,然后,轻声缓语地告诉他,这是一个通了电的熨斗,不停地加热,加热,加热……

过了一会儿,移开那个金属片,催眠师看见,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了被烫伤的斑迹。

这是感觉超敏现象。

更奇怪的是,那个患者说,恍惚中,他看见催眠师拿的就是一个蓝色熨斗,电源线很长,是灰色的。

他是第一次到催眠师的家。

催眠师的熨斗放在柜子里,和这个患者描述的一模一样。

催眠师在暗示这个患者时,想像的正是他家熨斗的样子。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不断获奖。

西方的艺术观猛烈冲击美术界,大家都越画越抽象,他却越画越写实。

不论哪种风格,只要攀上最高峰,就是大师。

在写实的画法上,他走到了极端,也成了大师。

他画的人让人害怕。

那画上的人和真实的人比例一样大,纤毫毕现,眼神咄咄,让人觉得随时都可能从画中伸出一只手,摸摸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画家没有进过任何美术院校,也没有拜过什么师,因此,媒体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他画画时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必须闭门造车,不许任何人观看。他的同行、朋友、亲人,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他画画。

很神秘。

这一天,画家接到电视台一个编导的电话,要请他做一期访谈节目。他答应了。

第二天,一辆采访车把他拉到了电视台。

开始录制之后,他才知道,除了访谈,还有一个环节是现场作画。节目组已经把笔和纸准备好了。编导说,画一幅简单的素描,做做样子就行了。

画家愣了愣,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现场观众席上有几百双眼睛,电视机前有成千上万双眼睛。

编导就解释说:“我们请每个画家做节目都有这个环节,作品赠给现场的幸运观众。”

这个画家语无伦次地说:“不,我不画,我今天状态不好……”

编导又说:“您随便勾勒一只鸟都可以。”

“实在对不起,我画不出来……”他一边说一边冒汗。

这件事传出之后,圈里圈外对这个画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一天深夜,这个画家正在创作的时候,太太闯进了画室。房间里灯光昏暗,画家拿着一支笔,一下下在画布上涂着。他眼神呆滞,竟不像一个活人。

太太试探地说:“这房子多暗呀,再开个灯吧。”

他好像没听见,根本不理她。

太太以为他是因为自己突然闯进画室生气了,又说:“我在跟你说话呢。”

画家还是不理她,继续画,嘴里还叨叨咕咕的。

太太有点儿害怕了。她走过去,看见他画的是个清朝女子,都画完了,就差一张嘴了。她推了推他的肩:“你怎么了?”

他猛地回过头来,看着太太,双眼充满惊恐。突然,他直直地指着太太的嘴,说:“妈呀,嘴在这里啊!”

谁都不知道,这个人其实不会画画。每次,他都是先进行自我催眠,然后再开始画画。他在催眠状态中画出的作品,竟然每一幅都是神来之笔。

而这一天,他在催眠状态中,被太太吓着了,一下就走火入魔了。打那以后,深更半夜,他经常提着红油漆溜出去,到处画嘴。胡同的墙,立交桥,公共汽车站牌……到处都是鲜艳的红唇。

一个人叫盛立国。

他出差到一座小城市,给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打了个电话。那个老同学叫李立,他听说盛立国来了,立即邀请他到家里喝酒。

李立说了他家的住址,盛立国去了。

他一进门,就闻见厨房里有煎炒烹炸的香气,扑鼻而来。

寒暄了一阵,李立对厨房喊道:“黄娟,你出来。”

黄娟就一边擦手一边出来了。李立做介绍:“这是我媳妇黄娟,这是我的老同学盛立国。”

黄娟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朝盛立国点点头,又走进了厨房。

李立是个倜傥的艺术家,而黄娟像个农村来的保姆。而且,李立快40岁了,那个黄娟一看就是刚刚二十出头。盛立国觉得两个人很不般配。

那天,李立和盛立国喝酒喝到很晚。

黄娟很少说话,她一直坐在沙发上,拿一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慢慢地翻,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好像在找一枚永远也找不到的书签。

这情景深深地刻在盛立国的脑海中。

几天后,盛立国出差回来了。

有一次,他和另一个老同学通电话,偶然说起李立和他的媳妇黄娟。这个老同学说:“你别开玩笑了。他媳妇黄娟出车祸,1年前就死了!”

“可是,我千真万确看见她了呀!”盛立国急切地说。

“那就是他又娶了一个女人,也叫黄娟。”

盛立国觉得这个解释太牵强。他开始回忆那个黄娟的面孔和神态,越想越觉得这个女人很诡异。

很快,他又一次出差来到那座小城市,当天就给李立打了个电话:“李立,我又来了。我想跟你谈个事,你必须把你媳妇支出去。”

他来到李立家的时候,那个黄娟果然不在。

他坐在李立面前,想了半天才开口:“李立,这个黄娟是谁?”

“我媳妇呀。”

“你跟她结婚多长时间了?”

“3年半了。到底怎么了?”

盛立国不安地朝门口看了看,低声说:“你媳妇1年前不是出车祸了吗?”

李立一下就瞪大了眼。

“李立!”盛立国叫他。

他使劲摇了摇头,似乎一下醒了过来,惊恐地说:“我好像想起那场车祸了。可是,这个跟我过日子的女人是谁呢?”

原来,李立被他家的保姆催眠了。

他把这个保姆当成了黄娟,一心一意和她过日子。

这在催眠上叫“正幻觉”。

催眠师对已经被催眠的人说:“你最爱的人来了。”

被催眠的人接受了这个语言暗示,立即会做出亲吻、拥抱的举动。实际上,他所拥抱、亲吻的很可能是催眠师随手递给他的一个枕头或者一把椅子。

有一个催眠师,他是个盲人。

这天,有个中年男人来向盲人求助。他说他恐惧光亮,可能是精神出了什么问题,想接受催眠。

催眠师把他带进一间漆黑的房子里,和他面对面坐下来。

此时,中年男人看不见催眠师,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好像回到了母腹中,心理的恐惧渐渐消失了。他听见有滴水的声音,很清晰,很缓慢: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催眠师在黑暗中对他低低地叨咕着什么。他微闭双眼,全身松弛,渐渐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此时,他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并且绝对驯从。

催眠师说:“站起来。”

他就站起来。

催眠师说:“坐下去。”

他就坐下去。

催眠师说:“跟我走一圈。”

他就木木地跟催眠师走一圈……

最后,催眠师说:“我数5个数,你就醒过来。现在我开始倒数——5……4……3……2……1……”

中年男人慢慢睁开了眼睛。他发现,他还在那间黑房子里。

“师傅,完了吗?”他问。

“完了。你可以走了。”

“你把我领出这间黑房子,好吗?”

“催眠的时候,我已经把你领出来了。”

“现在我在什么地方?”

“你在太阳底下啊。”

“可是,我眼前一片漆黑啊。”

“你不是恐惧光亮吗?我让你瞎了。”

9.与围棋有关的成语故事 篇九

举棋不定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

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王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把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都难以下定决心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则有关围棋的最早的确切的记载文字,同时也记载了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

巢毁卵破

“巢毁卵破”比喻在大祸来临是,靠山到了,自己也不能幸免。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是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据传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此人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孔融多次给曹操提出许多好意见,曹操非常妒忌他,疑心终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给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判处“弃市”酷刑。

孔融被捕时,他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在家里下棋,有人通风报信让他们快逃,但他们不为所动,仍坚持下棋。他们说:“哪有鸟巢毁了而鸟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

兄妹俩镇定自若的行为震动了曹操,他害怕此两人日后为父报仇,于是下令把兄妹俩也给处死了。

专心致志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他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孟子认为,两个人的智商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对学棋的专一程度不同,因而产生差异。

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围棋本来是一门小技巧,如果不专心直至,同样不能学成。

这便是“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

棋逢对手

“棋逢对手”这则成语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

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因下棋结识了那个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是姑苏人,自幼聪明伶俐,曾经考过进士但没有考中,但他做过湖、苏二州的从事,因不满时世后隐居松江莆里,且不受征召。释尚颜在陆龟蒙不在的时候非常怀念这位棋友,并作过一首诗,诗中有两句为:“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表达对棋友的同情和思念。

释尚颜此诗作出后不久,赵宋僧人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一文中也有“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

“棋逢对手”比喻遇到实力和水平相当的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说,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局,指棋局。

“当局者迷”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

10.与父亲有关的亲情故事:编筐 篇十

小时候,家门前有一大片“条通”,就是长满了灌木柳条的湿地。每年夏天,那里的柳条郁郁葱葱。每一株都有几百个枝条,又细又长,我时常把它折来做哨子。这些柳条是编筐的好材料。

父亲是编筐好手。编筐用的柳条他要亲自到条通去割。拣那种粗细匀称的,枝条赿长越好。割回来的柳条堆了厨房满地。编筐用的是柳枝的木质白杆,外面的绿皮需要扒掉。扒柳条皮是有绝招的。烧上半锅开水,把柳条插进去烫一下,一撸柳条皮便兑下来了,用开水烫过的柳条也变得洁白柔韧不易折断。

编筐是从底部开始的。多根柳条交叉做成筐体的竖架,便可把柳条一根根地缠绕在架上。父亲编筐技术娴熟,编得又快又细致,一双男人的大手,是那样的灵活快捷。我很喜欢看父亲编筐,喜欢看他完工后左右端详、满足的样子。

父亲会编各种各样的筐。有又大又园的平底筐,用来盛粮食的。稍小些的锅底筐是带梁的,用来挑土挑粪的。挑柴禾的筐叫挑筐,底平帮浅,四根筐架又长又结实。一付挑筐装的柴草卸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柴堆。我读中学时星期天休息,常常挑着挑筐去拾柴,拔豆根,搂豆叶,砍苞米茬子,装得满满的,挑起来很吃力。父亲经常会在半路上接我。家里所用的筐都是父亲编的。装针线的,摘菜用的……各种样式各种规格难以一一描述。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小花式筐,编得非常精致,是花边的。老袓母把它挂在棚上垂下来的铁钩上用来装点心。其实她自己很少吃,大都拿来赏给了孙子孙女们。

我已经离家很多年。那年回去,我看见小花式筐尚在,欣赏了好半天。筐子已经不再是原来洁白的颜色。父亲谢世后,弟弟卖掉了老宅,搬到城里去居住。那个小花筐一定是不复存在了。我很后悔当初没有把它带走,真是遗憾。

父亲一位聪明有才干的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喜欢看书看报听广播,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每次回家,他都会告诫我要好好工作,不能有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让我淸白做人。老人家的教导我时时记在心上,今生今世,不敢稍忘。

作者|王宏

11.亚丁:那些与山有关的故事 篇十一

那些久远的回忆,是当地的藏民能为儿子做出的最好选择。“生活太苦了,大儿子通常会留家当帮手,小儿子当和尚—和尚受人尊重,也能解决吃住”,顶真作为家里的老幺,自然也是如此,并且按照家人的期许,18岁时正式出家当了喇嘛。

但是,亚丁风景区的发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始建于20世纪末的风景区以三怙主雪山为主体,在过去二十多年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驴友前来揽胜。顶真是个活络的小伙,15岁买了辆摩托车遍地走,16岁把摩托车换了辆面包车,夏天就出车接客当向导,20年后,还因缘际会地跟别人合伙在稻城开了一间客栈。“我还没有还俗,冬天的时候还是会回寺里学东西。”

顶真并不是特例。越来越多藏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西部探险摄影家吕玲珑见证了这里的飞速发展,“1995年第一次去的时候,稻城老乡一年的收入不到300元人民币,2000年的时候已经有2.8万元了。”面对巨大的变化,顶真也有一种意料之外的困惑:“还是从前的日子更单纯些,现在好复杂。”

从顶真的客栈窗户望出去,仙乃日仍庄严地端坐云端,而在看不见的群峰里,夏诺多吉和央迈勇依然与之像一个“品”字,构成稳定三角,淡看万年风云。

上世纪20年代:转山的匪首

在藏民的心中,这三座大山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念青贡嘎日松贡布,直译过来的意思是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最高的护法神山圣地,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三座山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符合藏传佛教传统唐卡的布局。如果以过了神水门的进山方向为上,把三座雪山从地面上揭起来,恰成一幅经典的“智悲勇三尊”唐卡。法王噶玛巴和藏传佛教的传入者莲花生大师都曾写诗称赞。后者更为之命名加持,贡嘎日松贡布从此蜚声藏区,一生当中至少来一次贡嘎日松贡布转山朝觐是每一个藏民的夙愿。

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这里的藏民对神山区的一草一木都珍爱有加,禁猎禁伐,多少个世纪以来,亚丁的神山和子民就如与世隔绝一般,在日月轮转中生生息息共度着与世无争的山中岁月。1928年,受聘于《国家地理》(美国)杂志的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但是,在当时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转山的夙愿被盘踞亚丁的土匪垄断,任何外地人只要贸然踏上贡嘎岭的土地就会被抢劫,然后被杀死,匪徒行凶后又会继续虔诚地转山朝觐。

想要转山探访的洛克只能通过木里王的庇护取得通行的资格。1928年6月13日,洛克带着36匹骡子和马以及21个随从,取道木里进入亚丁。他所看到的亚丁,到处都是大山,很少有人居住,小小的村寨坐落在峭壁上,好像燕子在墙上做的窝,“那里有美不胜收的风光和笃信宗教的土匪,那里把掠夺者变成念经者,再变回掠夺者。”

他曾在转山路上遭遇匪首扎西宗本。转山路上,扎着小辫、人高马大的土匪都配备了步枪和手枪,一块块被手弄得很脏的酥油和软干酪被包在牛皮做的马褡裢里,每爬上一个垭口,都对着眼前的神山用藏语大喊:“神胜利了!”然后点燃柏树枝作为贡品进献给神山。

匪首扎西宗本还捎话让冲古寺尽力接待好洛克一行。于是,在那个山影乌黑、山高路险、大雨倾盆的夜里,洛克在活佛的居室住了下来。“一群看上去怪里怪气的藏族土匪香客跑过来看稀奇,有的爬上墙头,其余的挤在院子里看西洋景,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又开始朝觐,继续围绕着这座旧寺院从右至左转经,众口一致地祈祷。”

在洛克的笔下,触目可及的藏民对关于神山的一切都持有最虔诚的崇拜,寺院中的香客总是川流不息,喇嘛的僧袍上总有蹭得油光光的酥油,他的藏族向导们既忌讳带外人转山又不得不从……

尽管洛克对亚丁充满了向往,但是亚丁神山的大门也仅对洛克敞开过两次,木里王第三次为洛克递信时,得到了斩钉截铁的拒绝。扎西宗本的理由是:洛克上次转山经过后,贡嘎岭之神明显生气了,冰雹袭击了贡嘎岭,摧毁了东义匪帮地里全部的青稞。于是,山峰又像以前一样被看守起来……

世纪交替:当向导的喇嘛们

尽管洛克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西方世界对“土匪盘踞的神山”的关注,但是,关山阻隔,战乱频仍,这个偏远闭塞的的地方仍旧尘封于世,三座美丽的雪域神峰仍然只属于神山区中亚丁村的村民和那些虔诚的转山朝圣者。

半个世纪的流光过去,这里通往外界的大门才悄然打开。随着“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旋律,上世纪90年代尚属赤贫县的稻城,也加紧了走出去的步伐,1995年,吕玲珑应邀前往稻城拍摄宣传册,出现在《稻城》画册中的三怙主雪山神姿各异、纯净神秘,很快便吸引了国内摄影、旅游的先行者。

时常逃课的顶真发现:那个时候,走在稻城大街上的外乡人多了,寻路亚丁的人也从无到有,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里,新玩意儿也多了起来。在寺庙里声声低回的念经声中,顶真不知道的是,以三怙主神山为核心的亚丁自然保护区正在获得越来越高级的评定认证—1996年县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与此同时,亚丁风景区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设计,涌入亚丁的人数就从那时起开始了井喷式的爆发。

“那时候不怕丢脸,大街上看见背大包的人就走过去问,去不去亚丁?”涌入的人潮第一次让顶真有了“挣快钱”的感觉,16岁的顶真用摩托车换了一辆面包车,夏天就到大街上招徕生意。“出家的,没出家的,出来当向导的喇嘛也越来越多了。”2003年,吕玲珑也回过亚丁一次,他发现:稻城的人均GDP已经从当初的200元飙升到近三万元了。旅游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亚丁乃至稻城经济的主体。

nlc202309061935

在客人眼里,顶真是个热情贴心的向导。跟别的向导不同,他会把客人领到那些不是风景区的地方,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比如自己受教的贡嘎郎吉岭寺,比如赤土乡的牧场。刚开始,顶真还会跟客人讲讲佛经,但是“客人有时会不耐烦,或者敷衍地说自己也信,我知道他们并不了解。”

面对神山,顶真也会跟客人讲他们的故事,虽然顶真知道,大部分客人只是来看一看,拍出好看的照片,仅此而已;也有少部分客人是登山爱好者,向往着探险和征服。“有时候,心里也会不舒服,在我们的文化里,他们的举动可能会触犯神山。但是我也不会说什么。”

顶真从来没带过客人转过三怙主雪山,但是他的哥哥曾经牵马带过,“他们一天只走五六小时,我们三天转完的山,他们走了七天。”

顶真记得:第一次转山的时候他才八九岁的光景,穿着父亲的黑色军大衣,脚上趿拉着解放鞋,跟着七八个年纪稍大的喇嘛,一边转一边撒着风马纸,遇见玛尼堆就念着本山的经文烧香,每天走12个小时,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大转。那时正值春天,山脚的雪刚刚化净,而山峰和垭口仍是白茫茫、厚厚的一片,下山时,小包袱往下一扔,身子团成一团,就滚了下去。几年后,寺里的活佛师傅碰上背着大包转山的年轻人,还笑着说:“背着那么多东西,还转得动吗?”

2007年至今:日渐衰老的转山人

2007年,亚丁风景区实行半封闭式施工,“禁止游客及其他人员进入”。远在西安的豌豆尽管有所耳闻,但是二劲儿上来的她还是决定闯一闯。经过龟缩在小车后备箱、假扮藏民、夜深抹黑赶路等一路坎坷,豌豆终于“偷渡”进入了形同秘境的亚丁风景区。

守着太阳出来的豌豆姐看到了日出金山,看到了通体覆雪的神山,也看到了高高的蓝天下,以及那一眼千里的绿色山麓,牛场上的牛和马。“眼前的亚丁没有栈道、没有观景台、没有观光车,只有结霜的木板和马夫的解放鞋。”一片寂静纯洁,仿佛还是上百年前的样子,原生态的净土之上,只有那些淳朴的藏民与山共存。

2010年,一直对亚丁念念不忘的豌豆姐决定重返亚丁。此去一见,木栈道、观景台之上,一群群旅行团人声鼎沸,电瓶车开始往返运营,除了供招租的马,洛绒牛场已没有散漫的生灵,曾经的净地变成了一个“大公园”。

后来,豌豆姐才听闻了2007年的故事,当时,为了修建景区的索道、宾馆,神山上的很多树应声而倒,野生动物也遭到了捕杀。曾经,崇拜神山的藏民连一根指头粗细的树木都不愿砍,眼看着遭到侵犯的神山,当地藏民自发地去山上把那些被砍伐下的树木拖下来,排列在沿途……当“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与朴素的“保护神山”两个理念相遇,前者占了上风,景区大刀阔斧的开发仍在进行,但是,在顶真的眼里,原来山上极多的獐子、牛羚、水鹿也变得难觅踪迹,神山的冰雪许多都融化了不再结冰,冰雪覆盖率早大不如前。

当时间进行到2013年8月,稻城县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和体育局局长布多和全体人员都忙着稻城机场通航的事宜。布多说:“机场八月开通后,每天将有四至七个航班,运送一万名左右的游客来到这里。”据预测,今年来亚丁旅游的人将达到八万人左右。

亚丁风景区更大的开发蓝图也正逐项展开,针对转山这一项,“仙乃日的小转路线正在铺设磁轨,预计五至十年后,三座雪山的大环线转山路线也将开发完成。届时,大环线上将配备好相应的交通、救援点、驿站等安全保障区。”开发完善之前,景区官方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考虑,明令禁止外地游客私自转山,除非是跟随有实力的旅游公司或旅行社开发的转山探险游团队。

2012年,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一份考察报告一语点出了亚丁风景区的发展逻辑。“对于工业经济不发达而自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托自然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碰巧,凭借传统神山禁忌保留下来的自然景观,以及神山所蕴含的生态意义和神秘宗教文化内涵正符合了政府包装当地旅游形象的需求。”

顶真并不了解学院派争论的条框,他说起了自己的妈妈。那是个传统的藏族女人,放牧、信佛、转山,但是她已年老,没办法像过去一样经常转山,只能转塔转寺转经筒,她一圈一圈地转过去、长头一个接一个地磕过去,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神情淡定,喃喃自语地念诵着,除了脸上的高原红,她有的只是磨平的木屐和额头略黑的茧子。

根据官方的测算,如今每年的转山人数只有三四百人,依然是以当地藏民、周边康巴地区的纳西族人为主。顶真也许已经不能算在这三四百人之列,在他们这辈人中,仍保持着过去转山频率的人越来越少了。顶真上一次转山,已经是2011年的春天,那一年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雪,转山路上,看着裸露着的页岩、神山上透出的黑色肌理,顶真只担心,以后会不会开发出黑色的神山?

顶真随着亚丁风景区的发展慢慢致富,但是他最怀念的,还是那段过去的岁月,以前没有灯,自己和伙伴经常点着两三盏酥油灯,坐在牛场的夜色里,神山高高照临,寺里的黄灯明明灭灭,虽然艰苦,但心里满满的都是充实和快乐。直至如今,顶真还保持着少小做功课的习惯—早上磕11个头,晚上磕13个头。

时代对神山崇拜的消解潜移默化,但是那些融入骨髓的信仰依然在他们心中发酵着,就如念青贡嘎日松贡布仍立于云端,无论时世更迭。

三怙主雪山转山路线

大转完全道:从康古村出发

亚丁康古村—地达牛场—曲理牛场—扎五其牛场—贡嘎扎真牛场—庆涌牛场—胛都牛场—亚丁村

从日瓦乡以东不远的康古村开始,顺时针绕三座雪山外围徒步,全长约140公里,路线平均海拔为4400米,最高海拔5000米,最低海拔2800米,属无人区,景色丰富。

康古村—地达牛场—曲理牛场

耗时10小时。康古村到地达牛场五小时左右,较轻松。康古村海拔2850米,地达牧场海拔4200米。沿途为山路,有小溪和野花野果。地达牛场到曲理牛场耗时约五小时,徒步海拔基本在4700米左右。一路上山,需要翻越三个垭口,耗时60%~70%;下山为碎石路。曲理牛场海拔4200米,地表环境和地达牛场的完全不同。地达牛场是背靠山峰的山中窝地,一条河谷穿流而过;而曲理牛场就像山谷中的湿地,草都长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水洼里。

nlc202309061935

曲理牛场—扎五其牛场—贡嘎扎真

耗时约八小时,徒步时间需七小时。从曲理牛场至扎五其牛场一段,先升再降,山陡石多,一路直下。扎五其牛场有五至六个分散的牛棚,是个交通枢纽,可通向木里、泸沽湖、大转和仙乃日。

从扎五其牛场到贡嘎扎真也是上上下下的土石混合灌木路,海拔大约在4300米左右,途经长满松萝的原始森林,夏诺多吉冷不防地就出现在眼前,那是不为人熟悉的背面。从峡谷一路走到神山脚下,即是当天的宿营地—贡嘎扎真牛场。

贡嘎扎真—娘西牛场—庆涌牛场

耗时10小时,徒步时间约八小时。穿过小树林后是一个巨长的大上坡,当天要翻五至七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垭口,这一路上,仙乃日都在右前方。行至最后一个垭口,央迈勇就突然出现在眼前。

庆涌牛场—胛都牛场—勒西措

耗时八小时,徒步时间约七小时。由庆涌牛场出发,翻越垭口、碎石塌方路面,沿着山路攀升前进,中午在胛都牛场休息,下午三时到达一个几乎不敢向下看的乱石坡顶,就能看到圣湖勒西措。

勒西措—鬼门关垭口—冲古寺—亚丁村

耗时七小时。从勒西措爬上海拔4700米的松都垭口,印有景区地图的转经轮就会出现在眼前,这是亚丁景区的边界标志,往右走就进入景区,往左走则可继续完成转山的道路。央迈勇已在身后,剩下的转山也是仙乃日小转山的后半程。下降到海拔4200米的地狱谷口,再上升到海拔4800米的鬼门关垭口,之后便是树林中的一路下坡,到达珍珠海和冲古寺后,沿着溪流前行便能到达亚丁村。

到达亚丁村之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围着三座雪山转一圈,不进景区去看看,实在可惜。游玩一两天之后,就可以搭车经过日瓦乡回稻城。

大转便捷道—从冲古寺出发

冲古寺—十八罗汉坡—扎五其牛场—贡嘎扎真牛场—娘西牛场—庆涌牛场—胛都牛场—勒西措—松都垭口—地狱谷口—鬼门关垭口—冲古寺

这一条路线长约100公里,从冲古寺至十八罗汉坡一段以黑色虚线标出。

仙乃日小转路线

冲古寺—神水门—洛绒牛场—绿度母—牛奶海—五色海—松都垭口—热松措—地狱谷口—鬼门关垭口—珍珠海—冲古寺

整个转山路线大致可分五节:

· 从冲古寺到洛绒牛场,道路平缓上坡,平整水泥大路,耗时2小时;

· 洛绒牛场到五色海,道路上坡、灌木、泥石为主,耗时2小时20分;

· 五色海到地狱谷瀑布,道路下坡、石砾草甸、石砾为主,耗时3小时;

· 地狱谷口到鬼门关垭口,道路上坡、灌木草甸、石板为主,耗时2小时;

· 鬼门关垭口回到冲古寺,道路完全下坡,林木、泥石为主,耗时2小时。

户外探险提示

最累的路段:

第二节中段:该路段有一段45°坡,海拔200米的爬升,圆石和烂泥的路面组合既湿又滑,分外泄力;

第四节后半程:此时转山已进入最后的冲刺,体力濒临耗尽,此处是从海拔4400米到海拔4780米,50°坡的艰难爬升,斜出地面的页岩容易崴脚;外加日落时分渐近,心理上也容易出现惊慌赶路的焦虑。

此外,第五节两小时的纯下坡易产生膝盖伤痛,须提早注意防范。

前两节路段人来人往,即使出事也能有人救。后三节的路上几乎没有人,一定要本着对自己、同伴负责的态度,量力而行,不逞强冒险。

三个可能迷路的地点

· 松都垭口是一个三岔路口,必须在经幡阵处锐角急转向右,否则就逆行到大转山的路上去了;

· 地狱谷瀑布之后一小时所见到的灰白屋顶的牛棚处,左侧有岔道通往地狱谷,转山者千万不要走,而是沿着牛棚右侧道路往高处走;

· 鬼门关垭口在后山平平的山脊轮廓线上不那么明显,要仔细寻找地上的人迹,如玛尼堆和垃圾物品等。

12.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设计 篇十二

精美的雕梁画栋装饰艺术, 飞檐斗拱建筑技术, 凌空欲飞的形体架势, 使中国古建筑如诗画一般隽永。西周诗篇《诗·小雅·斯干》赞美当时的建筑屋顶“如跂斯翼, 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从台基到屋身再到屋顶, 无不渗透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绝妙技术, 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西方建筑在发展过程中, 各主要部分很多时候都会因不同的功能需要而增减、隐藏甚至消失。但是传统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屋三分的特色。率先将一栋房子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统筹的是宋代的民间著名建筑师俞皓。上分是屋顶, 中分是屋身, 下分是台阶。这种三分既有科学性, 又充满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概念。

一、结实的基础 (下分)

中国建筑之所以能够突出地发展木构架, 一个重要的技术关键就是成功地把木构和夯土结合起来。夯实的台基一方面能阻隔底下水分渗透, 同时亦可防止地面雨水溅起侵蚀屋身的结构。作为基础, 台基肩负着通风和稳定竖柱的功能, 一旦遇上猛烈地震, 土地颠簸抖动, 整个台基就会像一只浮筏那样发挥缓冲作用, 抵消地震对建筑物的不规则摇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台基在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超过了实际功能, 所以一直未因为需要而茫然调整。特别在一些重要的殿室中, 台基所起的艺术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基座避免了庞大的屋顶带来的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构图, 大大增强了造型的稳定感。砖石构筑的台基也为殿屋造型突出了材质和色彩的对比。汉白玉等石料砌造的台基与红柱、黄瓦交相辉映, 在蓝天衬托下组成极为纯净的强烈的色彩构成。

二、优美的屋顶 (上分)

中国建筑的台基与屋顶, 用两个截然不同的形态来表现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色, 优美的弧线充满了魅力。屋顶的弧度在力学上可以将铺设的瓦片扣搭得更紧贴, 宽阔的出檐能保护木构屋身, 同时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的冲激而损坏。

程式化的官式建筑屋顶体现了在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实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深远的出檐, 弯曲的屋面, 反宇的檐部, 起到了排泄雨水、遮蔽烈日、收纳阳光、改善通风等多种功用。木构架的结构形式, 从早期的大叉手加披檐到成型后的抬梁式、穿斗式构架, 也推动和适应了凹曲反宇的屋面做法。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柱梁、柱坊支撑体系。屋面的掾条与柱檩是非连续的柱点接触, 柱点与柱点间没有结构受力的关系, 屋面在任一柱点降落或中断都是允许的。翼角的起翘也是由于斗拱的缩小, 角梁悬挑的增大, 促使老角梁断面加大, 并将后尾托于金桁之下而形成的。至于屋面瓦垄所形成的丰美屋脊, 脊端节点所衍化的吻兽脊饰等等, 无一不是基于功能的或技术的需要而加以美化的。

中国建筑屋顶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与功能、技术和谐统一的美化处理创造了极富表现力的形象, 消除了庞大屋顶很容易带来的苯大、沉重、僵拙、压抑的消极效果, 造就了宏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飘逸的独特韵味。

三、生活的屋身 (中分)

严格来说, 屋身结构就只有木柱。柱是木结构建筑承重的主要构件, 分为角柱、檐柱、山柱等。柱的造型多样, 截面不一, 有方、圆、八角、束竹状等。自宋代起对柱的做法即有规定, 整根柱子分为三等分, 上段的柱径向上逐渐修细, 变成微微内收的曲线, 以减少柱子完全毕直的僵硬感, 看起来又带着木材本身原有生长的稳定特性。木柱有时连下段也加以内收, 变成好像一根织布机的梭子般, 这种细致的处理手法称为“卷杀”, 它能将柱顶承受的重量在视觉上通过弹性的柱身顺滑地传到地上。柱子凡檐柱背向内倾侧少许, 称为“侧脚”, 檐柱的高度由中间柱向两端柱逐渐加高, 称为“升起”, 由此导致了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对榫卯构造来说这是一关键的力学问题。

古希腊人的形象思维为消除视差把门列柱造成侧倾, 而古代中国人则是以科学思维使之发生飞跃。中国人把圆木加工成抗弯强度最大的矩形, 选择了近似黄金分割比例, 且为民间易掌握的3:2高宽比, 在工程实践中得出的法式已十分贴近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卷杀、侧脚、升起的处理方式到明清时代逐渐减少。一方面是厅堂框架结构, 内外柱网的高度和粗幼作不同的处理, 削弱了斗拱与屋顶梁架密切的杠杆关系。另一方面, 砖墙在明代之后越发流行, 支承的构架就不再像以往那样讲究。此举是材料力学和空间处理上的进步。

三分之外, 还有很多细节部分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

斗拱是屋檐与柱子结合的过渡部分, 是转移传递荷载的构件。它向上承托屋顶的重量, 向下过渡到竖柱或横枋上面。向左右两边伸展减少梁枋所受压力, 增加开间的宽度。向内聚合, 支持天花藻井。向外将屋顶的出檐推到最大的限度, 保护屋身。斗拱像一个弹簧垫承托着建筑本身的重量, 一旦遇上地震颠簸, 又可抵御大部分对木材及榫卯造成损害的扭力。在很多次地震中, 石造建筑纷纷倒塌, 而以斗拱支承巨大屋顶的木构架房屋却则依旧丝毫无损。这实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项巨大成就。斗拱在完成它的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远远望去, 一攒攒的斗拱好像层层叠叠的波涛, 将庞大的屋顶烘托地犹如航行的船只。斑斓的色彩也使屋檐下的空间更加生动和丰富。

榫卯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又一个突出的技术。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 镶嵌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 长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 便会自动松脱。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镶嵌的话, 张紧和松脱的作用力便会自动抵消, 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 就会出现极其微妙的平衡。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颠峰, 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 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实在非常了不起。当榫卯结构受到越大的压力时, 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经过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 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外, 还有很多榫卯在维系着。

一部中国建筑史, 几乎就是整个工艺发展史。原因尽在建材——木头。在中国, 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上的技术, 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 同样, 建筑的种种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其他木材工艺上。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看到了它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文章从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入手, 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体现出古代建筑中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科学技术,木构架,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3.与苦难不幸有关的经典励志故事 篇十三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的官司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处境不佳,如何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不放弃。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一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公司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就马上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关大道来;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望而却步一蹶不振的。

更何况,这世上有许多困难原本是算不上困难的,仅仅是因为我们心里认为它是困难它才成了困难。其实,只要我们心里并不把困难当回事,不仅有许多困难我们会避免遭遇,而且就算真的遇到了困难,我们也会具有足够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的。

2.你奋斗过了,上帝不会抛弃

1985年2月5日,一个孩子意外降生了。说意外,是因为对于一个已有3个孩子的贫困家庭而言,他是不期而至的,如同累赘。他的母亲身体欠佳,经常生病,他的父亲是这个家庭的唯一支柱,由于会一点修剪手艺,在一家足球俱乐部做花匠。

花匠父亲不懂足球,但在俱乐部耳濡目染,居然对足球产生了兴趣。这影响了年幼的他,时不时地就跟着父亲溜进俱乐部。后来,碰上赛事,球员们常扔给花匠一两张门票,而他就缠着父亲带上他一起去“赏光”。

他梦想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足球。在圣诞节或自己的生日,别的孩子期望着巧克力或电动玩具的时候,他只想要一个足球。终于,在他10岁生日那年,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一个磨损得起了毛的旧足球。那是俱乐部球员送给花匠父亲的,他们熟悉花匠的球迷儿子。球员们打趣说:“告诉你儿子,这是上帝的礼物!”

那个旧足球让他爱不释手,继而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球场——大街。他渐渐开始学会变着花样地带球过人。

他的表现引起了当地国民俱乐部的注意,国民队接收了这个有些特别的孩子。当时的球队教练门东卡回忆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年轻球员,我甚至无法相信他的球技,那时候我们经常能赢对手9个或10个球,而他竟能包揽一半的入球。”,葡萄牙劲旅里斯本竞技也为其球艺所折服,以1500英镑的价格引进了年仅13岁的他。

在加盟里斯本竞技少年队最初的几个月,他的乡下口音成为同伴们的笑柄,更糟糕的是,由于个子长得太快,动作“花哨”,他险些被踢出球队。

但上帝终究垂青强者。凭借那份不服输的斗志,他前后数次入选国家队。8月,他以1224万英镑的身价从里斯本竞技转会英超曼联。征战绿茵,他为所效力的曼联队摘取过足总杯冠军、英超联赛冠军、欧洲冠军杯冠军、世俱杯冠军。而他个人则荣膺了一个球员所能获得的几乎所有荣誉:英超联赛最佳射手、欧洲冠军联赛最佳射手、欧洲金靴奖、欧洲金球奖。

他就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人们习惯叫他小小罗。1月12日,在瑞士苏黎世歌剧院举行的第18届国际足联颁奖大典中,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从贝利手中捧起了世界足球先生奖杯,成就了足坛上史无前例的第一个大满贯。

多年来,他顶住了许多非议和打击。“除了出色的球技外,他还有一颗勇敢的心,这正是伟大球员的标志。”曼联主教练弗格森如此评价。而获奖后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给家里打电话报告这个喜讯时,他父亲却竭力平静地说:“孩子,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这是上帝的礼物!你奋斗过了,上帝不会抛弃。

3.不幸经历是一种财富

印度妇女贝比·哈得三十多年的经历是很不幸的。她是印度加里各答市郊区人,因为家境贫困,她十二岁的时候,就被迫和一个年龄大她一倍的男人结了婚,十四岁时就成了一个“少女妈妈”。在家里经常受到凶狠丈夫的打骂,生活是很不幸的。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二十多岁的哈得就只好带着三个孩子到得里市当女佣。虽然她勤勤恳恳地干活,但收入却很低,并且非常劳累。她说,我工作的那些家庭都非常自私,他们要我整日整夜地干活,甚至在半夜时珲要我帮他们按摩双脚。他们一点也不体谅我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

后来她又到一位退休教授家里当佣工。这位教授家里的有很多书,哈得在打扫书架时,经常翻阅那些书籍。教授发现了哈得喜欢看书,非但没有责怪她,还鼓励她空闲时多读书。

时间长了,那位教授还建议哈得把她自己的经历用笔写下来,并且给她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尽管哈得觉得自己写得很不好,很难为情,但教授普拉波得赫·库马却说她写得很好,鼓励她继续写下去。教授很关心她,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哈得非常感激。

哈得的写作很勤奋,她要忙完一天的工作,还要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一般只有在晚上十点后才开始写作,白天还要抽空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哈得用她的母语孟加拉语写成的第一本书《卑微的生活》终于出版了,并且立即成为畅销书。祖巴恩图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安尼塔·罗伊说,她书中写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她让你看到了另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它喊出了你在印度从来没有听过的一种声音。很快英语版的《卑微的生活》也出版发生了。哈得也成了一位名人。不久她又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写作。

对哈得来说,成为一个作家的最大收获不是名声,而是让孩子为她感到骄傲。因为以前当人们问起她的孩子,“你妈妈是干什么的”的时候,他们总是很害羞,说妈妈是个女佣,可现在她们会说“妈妈是一名作家”。

如果哈得没有多年的不幸经历,即使它遇到了那位好心的教授,她也只能少了些生活压力,日子过得轻松一些,而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所以不幸的经历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一个人的地位得到不可估量的提升。

上一篇:结婚新婚祝福语下一篇:关于象棋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