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青团的认识

2024-08-08

对共青团的认识(精选8篇)

1.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一

对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销售分公司团委 项丽娜

各位团干部,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与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团青工作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对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已成为企业共青团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是我们团干部需要考虑的问题所在。

第一方面:团干部

团支部运转的是否通畅,团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认为,一名团干部最基本的要做到以下要求: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要正确认识共青团工作,正确认识团组织赋予你团干部这一工作职责的重要性。

第二,对共青团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应全面掌握,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凡事都要从基础做起,我们经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础打坚实,打牢固,才能走稳每一步。责任心是做好团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三,对本支部的情况应了如指掌。本支部情况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团员自然情况、生活情况,思想动态、每个团员的自身特点、他们有哪些爱好、哪些人爱说、那些人不爱说等等,团的干部,应掌握本支部团员的第一手材料,做到心知肚明。

第四,要求团干部要有灵敏的嗅觉。目前分公司组织结构是分公司团委、基层团总支、基层团支部,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团干部应该随时关注本单位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切准适宜团组织可以开展活动的工作点,立即付诸实施。

第五,多同主管领导的交流与沟通,工作的开展取得行政领导的认可。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党政领导的支持,特别是在开展活动中需要一定经费的支持。为此,在开展活动时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等等方面要考虑周全,切实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宜本阶段的工作主体。

第二方面:当前如何开展共青团工作

在讨论如何开展共青团工作前,先分析一下目前我们团组织存在的问题:一是团工作冷落化,有些人认为共青团是花架子,干不了大事,起不了作用,可有可无。二是团组织弱化,由于企业调入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团员逐步减少,团组织日益削弱。三是团工作淡化,团工作的开展不见起色,团员对团组织的意识愈加淡薄。四是团作用单一化,共青团工作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党政工组织联合起来,对企业的发展没能形成合力和推动力。以上因素都影响了共青团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很多团干部经常会因为找不到到适合团组织的活动而苦恼。随着时代的变迁,整个共青团工作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此共青团工作,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和特色,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围绕团的三大块工作进行说明)

一、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始终是团组织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因为不同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不同的,形式也不再单一。我们要跟随社会的变迁、企业的变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例如:从集团改制以来,销售分公司每一年在改革上都有新的举措,在人员上的调动也比较频繁,像2003,从其他分公司调入我单位的人员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青年在企业中的责任”主题讲座,以团组织名义送上了一封包括销售公司概况、基层管理所工作模式、今后所从事工作简介的慰问信。2004年,围绕“企业的发展,青年的责任”这一主题开展了演讲比赛,大事记知识竞赛等活动。同一年围绕公司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带领团委委员深入基层班组进行调研。围绕三标一体的认证,编辑印制了以贯标内容为主的宣传册,发到团员青年中间广泛宣传。2005年,围绕集团、公司成立五周年,举办“相声小品比赛”活动。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开展 “安全在我心中”知识趣味竞赛活动。我们一定要抓住企业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重大纪念日等及时开展活动。这样,开展的活动有针对性,目的性强,活动的开展会取得实效。

二、加强团组织建设工作

在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员队伍建设是尤为重要的部分,这两部分都是组织建设的核心力量。在2004年,集团各级团组织成立了委员会,设置了委员,并在工作上进行了分工。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委员的作

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团干部的素质要求,严格团干部的选拔标准,加大对团干部的培养力度,关心团干部的工作和成长,加强对团干部的管理。使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在团员队伍建设方面,要继续认真做好团员发展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团员发展力度。不能让团员队伍削弱、闲置,加强团员队伍的管理,配备德才兼备的过硬的团干部,结合企业的工作,让团员队伍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带动团工作的全面活跃。

三、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团的活动

首先,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青年职工在企业中迅速成长,青年人将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企业改革每项新举措、新办法的出台同样与青年息息相关。因此,团组织要积极的引导教育青年,认识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使企业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团组织要组织培养青年人才,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充分发挥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

其次,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共青团组织必须毫不动摇地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工作。一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供热工作中,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努力找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切人点,全方位、全过程、多侧面、多层次地向生产经营“渗透”。二是主动、大胆地在供热、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作用。三是引导教育青年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建功立业。

第三,要在围绕为青年服务上做文章,构建团的工作新思路。只有服务青年,才谈得上团结青年和带领青年。如果不能适应青年的需要,为之提供多方面,有效的服务,青年就不会选择团组织。因此,团组织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年增强适应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为提高青年素质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向企业推荐和选送青年中的骨干与佼佼者。

第四,当前新的形势下,企业共青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专职团干部减少而兼职团干部增多。因此,我们要转变团的工作方式、方法,例如可以把大规模集中活动变为小型分散活动,把单一的思想教育变为思想教育与青年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把单一的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变为学先进同岗位、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立足岗位成长、建功立业等等。

第三方面:创新

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对新事物的不断创造和刷新。创新,是近几年我们在策划共青团工作或活动中经常提到的词语,但是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创新呢?我认为:首先是共青团工作思路的创新。一是扩大团组织影响力。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打造品牌的一个艰难过程。共青团要加大“团”字当头的活动力度,加强共青团活动的品牌建设,努力塑造共青团的新形象,提升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二是提高团干部的领导能力。加强岗位培训,并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让新老团干部、专兼职团干部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共青团岗位上,来这里干什么,怎么干?认识共青团这一平台对发挥个人才能所起的作用,增强他们对岗位的热爱。兼职团干虽然干团务时间相对少,但是这为共青团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团干部能同一时期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更有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

第二,在工作载体上要创新。企业团组织要紧扣企业生产主题,可以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销售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将活动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青工岗位。共青团可以围绕企业文化的创建目标,加强对青年的管理,并适时地举行各种活动。要充分利用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与职工的联系,帮助青工改变就业观念。

第三,创新工作职能。在结构调整和改制的新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题,只要所选载体得当,企业共青团工作可以延伸到众多领域。企业工作千头万绪,共青团要发挥助手作用就要真正帮到点子上。如销售团委开展的粘贴热费收缴通知、冬季入户测温工作等等,既使青年人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共青团在企业中的地位。此外,要加强部门之间、分公司之间、分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合,打破仅局限于本单位青年参与的局面,扩大活动规模,增强横向交流。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对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予以补充和批评。最后我有一句话同在座的团干部共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平淡,管得住小节,防微杜渐,走好人生每一步。

2.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二

一、李求实生平简介

李求实 (1903—1931) 原名李国玮, 字北平, 乳名伟生, 笔名李求实, 化名林伟, 湖北武汉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1903年, 李求实出生于江夏县金口 (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 的一个渐已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李求实自幼受家庭熏陶, 5岁时即随父亲识字、读书;8岁时则进入武昌高等小学读书, 常因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而无钱买书, 因此他常在课余之时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武昌出售部读书, 这也令李求实自幼便养成了节约、苦读的好习惯。他常常为了减少家中开支, 用稻草将布鞋包起来走路, 并在放学回家之后, 再将稻草藏好, 以便明天走路上学时再用。正因李求实读书刻苦, 在小学毕业之后, 就越级报考了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 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李求实在校期间, 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 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外语专科学校学习英文, 以便可以更多地阅读外文报刊。

李求实在此期间, 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兼战友———恽代英, 并加入了由恽代英等人创办的互助社, 成为一名先知先觉的进步青年。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率先发起之后, 李求实则在恽代英的影响之下, 积极参加了“五四”学生运动;他带领同学一起书写传单并到大街上散发, 组织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和集会[1]38。与此同时, 李求实也在此次爱国运动之中, 看到了学生与群众的力量, 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李求实又于1920年投身到由恽代英和林育南创办的利群书社;同年, 他跟随恽代英等人来到了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学习, 并与恽代英一同登台讲演, 宣传工农政权等政治思想。李求实还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分析俄国革命, 讨论《新青年》等刊物中的进步文章, 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随后, 李求实又来到了由林育南等人创办的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浚新小学教书。于1921年7月, 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在浚新小学成立了共存社, 李求实任共存社编印干事。

李求实作为恽代英的得力助手, 一面继续就读求学以提高自身的学识, 一面积极协助恽代英开展各项青年运动。1922年, 李求实加了入了中国共产党, 以笔为武器, 以编辑、记者的身份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他主办了《日日新闻》, 并在该刊上连续发表了揭露军阀混战罪行、介绍工人运动、反映工人疾苦的诸多文章。曾先后写下了《除夕》、《姊妹的屈服》两篇以自己亲人为原型的小说, 以进一步表达其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及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切关注。此时, 李求实的革命思想已经趋近于成熟, 并将其付诸于革命实践。1923年初, 李求实来到了郑州, 参加总工会党团会议, 并开始着手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组建工作。同年2月1日, 李求实与其他同志们一起, 不畏吴佩孚设下的层层封锁, 秘密完成了武汉各工团代表的动员工作, 庄严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2月4日与同志们一起举行了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为了进一步声援铁路工人的罢工运动, 李求实又以记者的身份号召武汉工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并活跃于工人群众之中。2月7日, 由于军阀吴佩孚对罢工工人开展了大规模的血腥镇压而导致罢工失败;就在惨案发生之后, 李求实于2月20日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施洋的死》一文, 并在文中庄严宣告:“施洋的死, 乃是全国民众合力打倒军阀、建设新国家的导火索”。通过“二七”大罢工的失败, 李求实的革命思想彻底成熟起来, 并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同时担任安源青年团地委委员, 正式开始了共青团的工作[2]42。

二、共青团组织的开路先锋———李求实

1925年, 李求实从苏联回国之后, 一方面主持团中央的工作, 另一方面, 他深入共青团的实际工作, 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 并成为了中国共青团的卓越开创者。

1925年10月, 团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南、陕西地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领导, 决定在河南成立团豫陕区委, 而李求实则被任命为团豫陕区委执行委员会书记, 全面负责团豫陕区委的筹建工作。李求实一方面积极筹划团豫陕区委的成立工作, 同时, 还深入到河南各地基层去了解青年运动实际的开展情况。当团豫陕区委成立之后, 李求实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具体情况, 立即派张霁帆等人前往信阳、郑州、卫辉、荥阳、彰德 (今安阳) 等地进行巡视, 参与、帮助各地团组织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另外, 李求实为了更好地加强豫陕区委的工作, 还请团中央派吴景中、黄五一等同志前往河南共同开展共青团工作。在李求实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仅仅半个多月, 河南省就在开封、郑州、信阳建立了三个团地委;并在洛阳、彰德、焦作、卫辉成立了四个特别支部, 使得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均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不但壮大了共青团组织, 同时也积极鼓舞、带动了河南青年们的革命热情。李求实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有效开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3年末和1926年春末, 李求实还受党中央派遣, 先后担任了共青团中央机关重要刊物《中国青年》的编辑与主编, 并以“求实”、“秋士”等署名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18篇。此时, 李求实已经将青年运动视为民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曾说:“只有‘五卅'才是工人、学生、商人、农民, 一切被压迫的民众起来干的!”同时, 为了解决青年们内心中的疑虑———民众运动应该举什么旗帜, 要靠谁来领导和组织呢?李求实则以《中国青年》刊物为媒介告诉青年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才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努力为的是被压迫的民众, 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是民众的, 失败亦是民众的。他们的努力, 应该值得一切被压迫民众的赞赏, 他们在群众中的领导地位应该值得一切被压迫民众的拥护。”李求实以《中国青年》为阵地, 在1926年暑假之前, 还告诉青年学生们不要在假期中安于享乐, 应该回到家乡从事民众活动, 并引导青年学生们积极联络进步的小学老师、毕业学生以及农民等, 介绍他们也加入进步青年团体, 勇敢地领导群众与军阀、土豪、劣绅们进行斗争[3]26。

1926年8月, 团中央为了进一步扩大广东地区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开展, 派李求实任广东区团委宣传部长;他还在任广东团省委的重要机关刊物《少年先锋》主编期间, 陆续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由于《少年先锋》和《中国青年》均为当时很具影响力的革命刊物, 这两个刊物也恰恰均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群体, 李求实则通过这两个中央机关刊物积极引导青年认识国情以及世界形势, 使国内广大青年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业, 进一步理解自身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 李求实还积极通过《中国青年》、《少年先锋》来旗帜鲜明地颂扬人民的革命斗争, 对苏维埃的红色政权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李求实在1926年9月1日出版的《少年先锋》的创刊号上就曾提出:“我们定期发行这小册子, 便是想唤起这般青年群众注意自己的问题, 引导他们杀出一条血路来。”与此同时, 李求实更力图通过《少年先锋》来帮助青年正确分析革命斗争的最终目的, 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一步反映青年的思想、斗争、学习与生活, 以期为全国的热血青年们指出一条鲜明的、前进的革命道路。李求实既是编者, 又是作者, 他常常在每一期的《少年先锋》上以“求实”为署名发表文章, 少则一篇, 多则几篇;有时还会以记者的身份来回答青年读者们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以达到引领青年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目的。由于李求实深刻地理解了革命斗争的广泛性, 为此他还常常深入青年之中, 进一步了解、掌握了青年们的思想活动规律, 因此, 他在解释青年们诸多问题之时, 都会令青年们感到亲切、具体, 丝毫都没有“被教育、被训示”的感觉。在《少年先锋》第1卷第1期中, 李求实在《开学以后》一文中则对青年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的学习当然不能只是读几句死书, 我们亦应从实际活动中去学习现在的知识。”“我们应该在学校里自由地组织各种团体, 如研究会, 讲演会, 新剧团……我们亦应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革新运动, 爱国运动。”[4]148李求实为了使《少年先锋》更适合于青年读者, 他还根据每一期的内容, 尽可能地办得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以达到更好的阅读、宣传效果, 从而使得这一份综合性的期刊, 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1931年1月17日李求实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 并于同年2月7日与林育南、柔石、何孟雄等人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年仅28岁[5]66。但在李求实的努力之下, 上海、广东、河南等地的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均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而其犀利的笔锋、深刻的分析、激情的文字均吸引和影响了大批青年, 更为日后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摘要:李求实是我国早期共青团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 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在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之中, 李求实为中国共青团工作开创与开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并用他的青春、激情与生命谱写了青年英雄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李求实,共青团,开创,左翼作家联盟

参考文献

[1]张军.李求实与红军歌曲[J].党史博采, 1995 (1) .

[2]彭耀春.李伟森评传[J].镇江师专学报, .1992 (2) .

[3]王鹏程.从《中国青年》看李求实的革命思想[J].江汉大学学报, 2012 (5) .

[4]丁言昭.李伟森和《少年先锋》[J].社会科学, 1981 (5) .

3.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

【分类号】D297

随着移动智能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的共青团更是认识到了新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活动中来。高校共青团应该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效率,从而在广大大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实现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功能,使共青团的工作活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 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且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性格特征。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极大地满足其心理需求,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所传播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共青团作为在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组织者,正是由于看到了新媒体技术的这种特性,才决定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共青团的工作管理活动中来。高校共青团为了有效提升其工作的效率,并且扩大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只能投其所好,选择受广大学生普遍欢迎的新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共青团就可以了解到更多与学生有关的信息,以便他们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现阶段的大学生几乎是手机不离手,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手机的影响较深,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普遍都是用手机来获取信息,而且相对来说也比较关注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指引,纷繁复杂的信息就会对学生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共青团应该充分借助这种新媒体技术来实施共青团的管理组织活动。共青团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应该以共青团的工作目标为导向,设计一些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和内容,吸引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共青团组织活动的目的。

二 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怎样有效使用新媒体技术

高校共青团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工作效率较低,這就要求共青团要不断探索新媒体技术,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加强共青团的管理工作。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党培养和推荐优秀的入党人选,并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也要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的号召:“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必然就当代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共青团就必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努力将新媒体技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引导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构建手机短信平台或者共青团网站

现在大学生所使用的通讯手段十分丰富,但是手机短信一直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通讯手段。高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利用手机交互性和便于携带等优势,在工作过程中利用群发短信的功能,向在校大学生发送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内容可以是学校近期内的工作安排,也可以是宣传正能量的内容,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共青团的宣传效率,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些时事政治,使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加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学校的共青团和相关技术机构应该共同合作,构建工团专属网站,共青团可以在网站上发布一些与学生的就业和学习有关的信息,为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共青团在对网页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内容的新颖性以及形式的丰富多彩,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2在共青团网站中推出娱乐交流互动平台

大学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娱乐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共青团网站中的娱乐平台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有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娱乐活动,使其能够以一种愉快的心态去接受知识,交流情感等。当然,共青团网站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可以设置一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师等服务来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心理障碍,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大学生接受和发送信息所使用的软件种类非常多,因此,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不断拓展信息的辐射面积。共青团通过实施这些活动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校的一些事物,并且获取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支持。共青团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也能够及时得到学生们共青团工作的反馈和评价,使共青团能够不断完善其管理和组织工作。

总而言之,在这个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因此,对高校的共青团来说,要想有效提升其工作影响力,就必须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技术,这对高校共青团来说是一个机遇。但是我们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必须迎难而上,勇敢地勉励挑战,才能将问题转变成更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肖学斌, 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

4.对当前通信段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篇四

(武汉铁路局武汉通信段团委书记 黄 浩)

武汉通信段是2010年3月25日由原武汉、襄樊通信段和武汉高速通信段三个单位整合而成的。其原武汉、襄樊通信段和武汉高速通信段是2009年12月15日由中国铁通湖北分公司整建制划归武汉铁路局管理。伴随着通信段划归铁路局管理以及三个通信段的整合后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通信段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通信段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团员青年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团组织的贡献力是我们共青团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通信段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情况

武汉通信段担负着武汉局全局管内239个车站专用通信设备和3100多公里通信光电缆线路的维护工作,共有干部职工1322人,现有35岁以下青工296人,其中团员102人。自划归铁路局管理一年来,段团委在段党委、路局团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团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增强了团组织工作对安全生产的贡献力。具体表现为:

1、加强政策引导,做好改革宣传,确保改革期间青工队伍稳定。自整合后,段团委利用展板、橱窗、信息等形式,广泛宣传三段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宣传,做到“三个讲清”。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改革形势大宣讲等活动,对青工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引导,使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认清改革的形势、明确当前的工作重点,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保改革、保稳定上来。通过宣传和教育,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地服从改革大局,以实际行动参与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确保了整合期间团员青年队伍的稳定。

2、倡导精神文明,传播优良传统,不断提高青工思想道德素质。全段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共青团优质设备”创建等“青字号”品牌工程创建活动,结合“自控型班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青字号”品牌工程创建活动。近一年来,我们共创建段级“青年文明号”2个、青年班组达自控型班组15个、共青团优质设备40多台,局级“青年文明号”1个。

3、深化读书活动,推行岗位成才,不断提高青工综合素质。我们深入开展“每半年读一本好书”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了《责任胜于能力》和《成功源自心态》等书籍。通过读书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对工作“负责任做最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在2010年4月全国铁道团委组织开展的《穿越梦幻的时空》主题征文活动中,该段推荐的团员

李晶玉撰写的《扬起风帆、踏梦而行》征文荣大赛三等奖。在2010年10月湖北省电务系统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中,段青工获奖比例占总获奖的38.5%。

二、当前通信段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历了九年的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造成部分青工思想活跃,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钱主义”思想,其存在着以下不足和问题。

一是个别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淡薄。我们对全段青工的思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发现有的部分团员青年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改革发展没有坚定信心;有的甚至认为人活着首先为个人,其次为社会,或只为个人不管其他的,团队意识淡化。

二是部分青工业务素质,不适应通信行业的发展要求。近几年,由于我们通信系统一直未招收新的职工,为全段注入新鲜血液,造成全段整体职工平均年龄较大,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原通信段职工文化程度整体不高,不能适应铁路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

三是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淡化。由于基层团支部书记队伍全是兼职,并且绝大部分在一线关键生产岗位上,没有精力、时间开展团的工作,这也是影响着团的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是团员队伍萎缩。目前,随着铁路企业深入开展“三

项工程”建设,使得进入通信系统的青年逐步减少,加上每年大批的团员离团,团组织团员发展与超龄离团成反比。团员数目下降,团员队伍萎缩。

三、对当前通信段共青团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是我们基层团干部的首要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切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

1、坚持方向,加强党建带团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建带团建活动。一是灵活设置团的工作机构。根据车间的特点和青年状况,结合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团的组织管理出发,灵活设置团的基层组织;二是加强对团干部选拔配备,把思想作风端正、业务素质过硬、在团员青年中有较高威信、热心团的事业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队伍中来,注重对后备人员的物色和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一专多能、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团干队伍。三是加强团内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条理化、制度化的工作局面。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在活动方式上,做到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实现团的活动与安全生产活动相结合,与党组织、工会开展群众工作相结合。

2、创先争优,发挥团员作用。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一是要突出教育重点,进一步加强团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抓好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发挥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大外送内培的力度和团员青年受教育的机会,鼓励团员青年走岗位成才之路。

3、创新方式,注重团内活动。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类团

内主题活动。一是精选有效载体。围绕段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春运、暑运和黄金周等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实践活动。结合段工作重点每季度对团内活动有一个详尽的统一安排,选准载体,深化创新“融入”方式,把“触角”延深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把团组织工作“融入”、“渗透”到各项中心工作当中,做到工作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哪里就有团组织的作用,使团员青年生力军作用得以充分展现。二是注重实效。按照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成效就是要用安全运输生产的成绩来检验,绝不能搞 “花架子”,必须贴近实际融入中心,切实发挥作用,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提高团组织对安全生产的贡献力。

4、强化学习,提高团干素质。随着生产劳动组织的不

断整合,兼职团干的比重也随之增大,抓好兼职团干素质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重点解决三个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要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目前,兼职团支部书记基本上都是工人兼任。一些兼职

5.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五

同大家一起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乡镇在我国历史上的演变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概况;乡镇机构特别是新一轮改革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历史上乡镇的演变轨迹

“乡制”始建于西周,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乡镇作为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从理论上讲,应具有以下特征:保持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乡镇建制”经历了“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等多次变革。

(一)“乡官制”下的乡镇

“乡官制”:就是乡治为官治,乡官是官。据史载,西周初年,大小国家和部落多至数百个,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乡里社会管理与控制,开始建立“乡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此时的“乡制”规模较大,层级划分细致,注重“相保、相爱、相葬、相救、相賙、相宾”等社会功能。“乡官”皆有品级,是“公务员”。“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

秦朝时期,对“乡制”进行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史载,秦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朝廷授予地方官员一定的权力,即根据人口多寡可随时调整和变动“乡”的建制规模及员额编制,从而使后来的“乡”建制规模越来越小,地位和作用也逐渐降低。魏晋、隋唐时期,“乡”的规模仅为500户左右,与周代的“万户之乡”无法相比。“乡官”隶属关系复杂,各自为政,肢解了基层政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到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弛、两税法的实行,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原来实行乡官制的乡里制度,已经开始向“职役制”转化。

(二)“职役制”下的乡镇

“职役制”:就是乡治由官治转为半官式的绅治。由于隋唐实行“科举制”,“官”与“吏”分设,“官”作为“士”身居要职,而“吏”的地位逐渐降低,颇有义务服役的性质,乡官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再是官,乡制逐步从“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自此,隋唐至清末的千余年间,我国乡里社会的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北宋中期,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了保甲制度,即“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头立一甲长,十甲长立一保正”,保甲人员之都保正、都保副正、大保长都不支薪,出现轮差、募充,几乎把“乡官制”的政治色彩全部抹去。

清代除了继承明朝以来的自然村落的形态之外,采取明朝的里甲制,作为赋役征收的机构;采取宋朝的保甲制,以维护地方治安。但上述改革措施大大增加了吏胥人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致使“吏胥视民如鱼肉,民畏吏胥为虎狼”。这是“职役制”下的乡村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自治制”下的乡镇

虽然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地方自治”之说,但在清朝末年也出现了乡村自治的萌芽。一是太平天国的乡村组织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建立守土乡官制,此时的“乡官”均由保举或公举的本地人充任、且多由贫苦农民构成,平时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执行军事任务。二是光绪末年和宣统初年开始提倡“乡镇自治”。光绪三十四年(19),晚清政府制订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为地方自治的基层单位,城镇人口10万人以上者设为“区”,5万人以上者设为“镇”,乡村人口5万人以下者设为“乡”。城镇乡分别成立“自治公所”,设“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慈举、公共营业”等事务。议事会的议员均由选民互选产生,但属于名誉职务,不支付薪水,只有董事会的成员才发薪水。

(四)民国时期的乡镇改革

进入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国家行政权开始从县一级下沉到了乡村社会,形成了“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府曾规定:“百户以上村者设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设保甲;保甲长须由县区长委任;实际是充当政治警察,“防制异党之活动”。1939年,又规定:乡(镇)公所下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4股,各股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人。据粗略估计,1942年国民党政府仅区一级约干部16万人,乡镇一级约干部68万人,保甲长1200多万,大

大超出了传统农业国家的农民承载能力,最终也吞噬了国民党基层政权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演变阶段,每一阶段机构设置及团干部配备均有所不同。

(一)第一阶段(1949—1958年):确定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1.机构改革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了土地改革和基层政权建设,实行县、区、乡三级人民代表会议。此时,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乡是区下面的一级政权组织。

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明确乡与行政村同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同属区管辖,一般不设内部机构,只配备数名专职甚至是不脱产的工作人员,分管民政、公安、财政、粮食、调解等事务。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出了《关于健全乡镇政权建设的指示》,规定:乡人民政府应设置各种工作委员会。一般应按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财粮、调解等方面的工作,分设各种经济的工作委员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合并或调整,最多不超过七个。

1954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首次明确规定,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村一级退出政权体系。1957年农村开始撤区并乡。从此,区不再作为县以下的一级政权组织存在,乡镇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2.团干部配备

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194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青年团干部调动的决定》,开始给予青年团管理干部的一定权利。1950年3月,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团的干部工作,又发出了《中央关于青年团干部配备与调动的几项规定》,:“青年团各级团委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专职干部,这是开展青年团工作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县、区两级团委,如果人手不够,则会使团的日常教育与组织工作发生困难。因此,团区委应保持3个专职团干部,团县委则保持5人至7人的数目。”

1954年9月青年团中央书记处在《青年团中央关于团的农村工作会议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团区委经过今春紧缩编制后,已由原来的3个干部减少为1个或两个干部。事实上很难管得过来。我们拟要团的区委均增设几个兼职的委员,以建立集体领导,加强对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同时,建议将团的发展列入县、区党委的工作计划之内,并指定适当的党团员干部兼管这一工作。团的组织要注意选拔合作社中优秀团员担任支部中的领导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二)第二阶段(1958—1980年):人民公社时期

1.机构改革情况

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镇党委改称公社党委,原镇人民委员会改为社务委员会。公社管理委员会受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设各种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生产建设、财政、粮食、文教卫生、民兵、调解民事等。生产大队(管理区)是分片管理工农商学兵和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生产队是劳动组织单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兼有国家行政管理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双重职能。

1962年6月,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的管理层级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生产大队一般设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1~2名,设治保、调解、民政等委员各1人,设民兵连(或营)长1人,仍保留妇联、共青团等职数。

2.团干部配备情况

1959年,在合并县市和调整公社组织机构中,共青团中央批转了陕西团省委关于县、市、公社团委干部编制、配备、使用问题的请示报告:各级农村团组织的干部编制名额,原则上应与各方面干部编制一样,不增不减。公社团委干部的编制应是:凡公社干部编制15人以下的,配备专职干部1名,编制20人到30人的,配备2名,编制30人以上的,配备3人至4人。对于不脱产团总支书记因公误工,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1961年10月,小平同志在党中央书记处讨论团的工作时说:“全国公社有五万余个,一个公社应当有一个团的脱产干部,在这里定下来。”1962年国家编制方案中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有脱产干部5人以上的,配团的干部1人。”1964年6月19日,小平同志在团的九大讲话时说:“你们提出,团的专职干部应该适当增加,这个意见,我觉得是正确的。”“过去提出每一个公社有一个专职干部,这是中央已经作了决定的,应该是这样的,没有的应该补起来。”1965年8月9日党中央书记处讨论团的工作,当汇报到团的干部不多,在精简机构中是不是要再减的问题后,小平同志又说:“在这方面,不能节省。精简机构,主要是在事业、企业、党、政系统。团的编制不大,妇联的编制也不大。”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团中央书记处改组,共青团组织被迫停止工作。1970年开始整团建团,恢复各基层团组织。当时公社、镇一级的团干部严重缺额。

(三)第三阶段(1980—1985年):“社改乡”时期

从这一阶段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在农村,变化最大的就是乡镇。

1.机构改革情况

1978年12月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开始解体。1982年12月,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治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确立起“乡政村治”体制模式。

到1985年,人民公社全部解体,乡镇重新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和乡上下级关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即“条条块块”双重领导的“七站八所”来推动,其中“所”的性质是政府机构,“站”的性质是行政性事业机构。

2.团干部配备情况

1978年团十大以后,团的系统领导得到恢复了,各级党委加强了对共青团的领导。在党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团干部在中央没有确定新的编制之前,应该参照文化大革命前的编制配备。但截至1980年底全国有近2万个公社没有配备专职团干部。

1980年团中央组织下发了《关于各级团委编制的参考意见》,提出农村人民公社和街道团委一般应配团的专职干部1至2人,团干部的配备逐年增长。但是至1982年全国仍有近万个公社(占公社总数的五之一)未配备专职团干部。

1983年,地方各级团委的机构改革逐步展开,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地方各级团委编制、机构设置和领导干部配备的参考意见》的通知,提出:“区、公社、乡、街道团委专职团干部1至2人”。

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转发《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农村政权体制改革中加强区、乡团干部配备的报告》。团中央在报告中提出如下意见:一社改一乡的地方,乡设团委。乡团委配备专职团委书记1人,配备兼职团委副书记1至2人。

(四)第四阶段(1986—1998年):撤并乡镇和县乡综合改革

1.1986年至1989年:撤并乡镇。

由于1983年中央文件中“乡的规模一般以原有公社的管辖范围为基础,如原有公社范围过大的也可以适当划小”的规定给地方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造成了新建乡的规模普遍变小,建制镇的数量猛增。于是从1986年开始,各地又开展了“撤并乡镇”工作,建制乡的数目从1985年的8.3万个左右下降到1988年的4.5万个左右。

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把注重力集中到乡以下的村级组织建设。1987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实行“村民自治”进入了度化运作阶段。

2.1990年至1997年:县乡综合改革。重点解决简政放权、人员机构臃肿的问题。

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就有关政策做出规定。部分省份选择一些县进行县乡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解决乡镇政企关系不顺、县对乡统得过死等问题,实行简政放权,理顺服务部门的条块关系,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93年,从中央到乡镇又进行了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乡镇人员编制精简42%,并规范了县直部门派驻乡镇的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服务性机构的管理方式。

(五)第五阶段(1999—):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1999年,全国开展地方机构改革,对乡镇采取适度撤并、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归并事业站所等措施,并首次提出乡镇机构改革要与农村税费改革密切配合。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

2月,中央召开全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行政编制,坚决清退超编人员和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归并乡镇事业单位,压缩财政供养人员。3月,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提出试点要严格守住“两条底线”:即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全国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财政管理上实行乡财县管;机构设置上不搞上下对口。

(六)第六阶段(—2012年):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经过5年试点后,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全国已完成机构改革的乡镇达1.9万余个,全部乡镇的改革任务将于2012年完成。

1.深刻背景

(1)全面取消农业税是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最大背景。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自3月试点,到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切需要乡镇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其提供系统、整体的支持。3月,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村改革从单一的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到,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

(2)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纵深推进成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推动器。9月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把探索大部门体制、综合设置机构作为改革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已结束,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普遍在年底前完成。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机构,乡镇机构的改革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应有之义。

2.显著特点

(1)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新一轮改革明确了乡镇政府的功能定位,提出乡镇政府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单看这四项职能,并不都是全新内容,但把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却是第一次。

(2)路径是转变乡镇治理模式。要求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财政管理实行乡财县管,变“养人”为“养事”,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改革后,乡镇政府退出催种催收,还农民经营自主权;退出村级事务管理,还村民自治权;退出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交由社会、合作组织。

(3)形式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全国所有乡镇既要“切一刀”搞改革,又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4)原则上坚持权责一致。根据乡镇四个方面的职能,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改变长期以来由于事权和财力的不相匹配导致乡镇权力没多少、责任却无限大,严重影响乡镇的正常履职与运行的情况。比如,山东将上级部门的一些审批权限委托给乡镇政府依法行使;一些基础设施配套费、计生费、城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乡镇政府。

(三)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情况

1.重新调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般设党委、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内设机构实行“大办制”,将乡镇原有内设机构按相应职能重新合并,成立3-5个综合性办公室,如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规模较小的乡镇只设一个综合性办公室。极少数地方不设机构,只设若干岗位。个别地方规定,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可在上述综合性办公室上挂牌子,不单独设置机构,除这些办公室外,乡镇不再挂其他牌子。

2.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兼职和党政交叉任职,党委副书记一般设2名左右,人大副主席、纪检书记、武装部长由党政领导兼任。这样,领导职数总体上精简到5—9名。如安徽由原来的10—15人精简为6—8名,黑龙江由9—11名精简为5名,湖北由原来的平均16人精简为7—9名。一些省份如贵州、湖北的个别乡镇党委不设专职副书记。

3.精简乡镇工作人员。据乡镇改革试点三年后的统计,与相比,全国乡镇行政编制精简4.3%,实有人员精简10.3%;事业编制精简20.4%,实有人员精简28.5%。精简后,规模小的乡镇行政编制一般在20人左右,大的一般在30人左右。

4.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各地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将事业站所整合为3—6个综合性的服务中心,对没有正式录用手续的人员和富余人员进行清退分流;第二种是将乡镇事业站所逐步转制为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由政府通过签订合同、项目招标的办法向其购买服务;第三种是将农机推广站等站所改为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有的跨乡镇设置。

1985年至今,即第四到第六阶段,中央层面没有出台新的关于乡镇基层共青团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的政策。

三、乡镇机构改革特别是新一轮改革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对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建国以来的历次乡镇机构改革,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共青团工作特别是乡镇团委的工作。尤其是1986年“社改乡”之后的历次改革,对乡镇团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冲击到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乡镇团委机构从以前的单设变成逐步合并到乡镇党政办;乡镇团委干部从以前的专职变成几乎全部兼职;部分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对团的作用存在模糊认识,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团的工作被边缘化;乡镇团的工作经费和物资来源没有保障;乡村团组织在社会和青年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导致农村基层团的组织出现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无阵地、无作用、无发展、无管理“七无”现象。

直接影响表现在:

1.乡镇团委的机构设置。乡镇机构实行“大办制”后,乡镇团委一般并入党政综合办公室,不再单设乡镇团委,极个别地方甚至撤销乡镇团委职数。在工作上,出现以党政工作替代团的工作的情况。

2.乡镇团委的分管。乡镇党政领导职数减少以后,团的工作出现多种分管形式:设党委副职的地方一般是党委副职分管;没有副职的地方指由综合性办公室分管;有的是乡镇党委委员兼团委书记,不再安排分管领导。

3.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使得大部分乡镇连续几年不能进公务员,由此造成缺少乡镇团委书记的后备人选。一些地方就从事业单位选拔乡镇团委书记。从事业单位或工勤人员中任命团委书记,他们干满一届后难以解决公务员身份,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4.乡镇团的工作资源保障。由于财政管理上实行乡财县管,乡镇不再像改革前那样掌握财政开支的自主权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乡镇团的工作经费、物资等资源更加难以得到保障。

间接影响:

1.乡镇机构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党在农村基层执政方式的转变,共青团履行职能的方式迫切要求创新。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乡镇政府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能,其核心是推进乡镇职能实现新转变,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说到底,这一系列改革就是在改进党在农村的执政行为。这种执政行为的转变是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单位,每个单位都以政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党的组织网络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单位社会”,个体和单位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在农村,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集体经济形式使党和政府的执政、管理形式单一而有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催生了大量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性组织,基层社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重组、分化。农村家庭经济功能恢复,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还用原有、传统的组织化模式,与现在具有市场经济特质的经济组织打交道,无论是方法上、还是组织建构模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党在农村执政方式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正在转变,而乡镇团的组织二十多年未变化,改革滞后,转变职能不到位,仍旧沿袭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势必出现问题。

2.乡镇机构改革改变了乡村治理结构,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构架、工作模式迫切需要调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村民自治,促进乡村治理模式发生深层次转变。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行乡财县管、村财乡代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导致乡镇政府相对独立的人权、事权、财权弱化,对乡镇团委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工作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借助于党政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不可行。村民自治以后,村干部职数减少、村务更加公开,加之青年人很难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使得村团组织书记配备、待遇落实及工作开展难度增加,传统村团支部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很难发挥作用。

(二)近期国家相应政策的调整

基于乡镇机构改革以及农村综合改革带来的影响,为确保各项改革扎实、顺利推进,近期国家对乡村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

中央部门:

——选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

——推广“四议两公开”,改善基层民主。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底前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部门:

——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按照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清理化解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应对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抓住机遇,借助力量,主动适应,转变职能。抓住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借助基层党建的成果和力量,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在农村的组织和服务职能,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做好对农村青年的服务,以吸引凝聚更多青年,实现根本政治目标。

这里重点谈一下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如何应对的建议:应着力在健全基层组织,明确基本职责,强化基础工作,加大支持力度上下功夫。

1.健全基层组织。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思考农村共青团工作,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打破以往传统的思维,重新构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框架,在团的组织格局上寻求突破,完善县、乡、村三级团组织的总体布局。

1)县:主要是增强组织体系的力量,解决干部产生的路径、干部的素质问题。组织格局上:①加强团县委:发挥县级团委常委会、委员会作用。②培育县域青年组织:如县青年商会、青年专业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③探索成立县青少年事务协调委员会或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干部配备上:探索以公开选拔等方式增配兼职团县委副书记;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驻县级团委工作。

2)乡镇:创新组织格局,充实乡镇团委的工作力量,拓展乡镇团委联系青年的渠道,增强乡镇团委调动资源的能力。组织格局上:①健全乡镇团委:发挥书记班子、委员会作用。②培育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青年社团。③探索成立乡镇青年工作委员会。干部配备上,调整乡镇团的领导班子结构,增配编制内外的兼职副书记;扩大乡镇团委委员来源。

3)村:组织载体:一类是行政性的载体,即村团支部;一类是产业化的载体,即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条团的组织。干部配备:集中换届,增配团支部副书记、委员;利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发挥农村青年能人作用,充实工作力量。

在干部载体上,陆昊同志在农村共青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考虑。第一,乡镇党政班子、村两委当中的年轻干部。专职团干部是正职、副职都可以。第二,致富带头人。把热爱共产党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青年工作的致富带头人,产业链上的负责人作为干部载体,正职、副职都可以考虑。第三,大学生村官。

2.明确基本职责。就是要明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功能定位,解决农村团组织“干什么”的问题。“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一条准则,也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一条准则。当前乡、村团组织面临困境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乡、村两级团组织长期以来没有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到底应该“干什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了乡镇党政的功能定位,农村党的基层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农村基层团组织必须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找准自己的定位。陆昊同志明确提出,要从党团关系角度,明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的切入点,要围绕党在农村的总体任务,带领农村青年增收致富,用带领农村青年增收致富的旗帜吸引人。具体的功能界定上:团县委应承担统筹协调职责,围绕政策规划、工作内容设计、整合资源、健全组织网络等主要任务开展工作;乡镇团委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团县委工作安排,结合本乡镇青年需求开展活动,完善组织网络、把组织延伸到村;村级团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工作,做好对本村青年的日常联系。

3.强化基础工作。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团务工作。这是来自基层的两个集中的呼吁,一个是职责不清,不知道干什么;第二个是工作流失特别快,没有制度保证,随意性很大。所以要在基础工作上下力气,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学习、会议、工作、文件档案管理等制度建设;制定基层团的工作指南,明确工作流程,传授基本工作方法;指导基层团组织建立本地青年的基础数据档案,摸清青年底数,掌握青年动态,加强与青年的联系。通过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团的好的传统和工作方法传承下去,增强农村基层团建创新的后劲。

6.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六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始终以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带团建,最重要的就是在团的建设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团组织的先进性,紧跟党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团结带领青年的重任,使青年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好的发挥;要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把广大团员青年紧密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增强党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二、以党建带团建的内涵和运行方式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党建带团建,根本在“建”,关键在“带”。根本在“建”,就是党、团组织都要首先把自身建设抓好。关键在“带”,就是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责任,加强对团组织的领导,通过“三带一优化”即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工作发展、优化工作条件,指导和帮助团组织搞好团的建设,发挥团组织的应有作用。

1、带思想建设,指导团组织的政治建设方向。党组织要加强对团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应与团组织共同利用思想教育阵地,联合开展活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每年至少应给团员青年上一次党课,做一次形势报告。学习党内文件、上党课,应吸收优秀团员参加。28周岁以下保留团籍的青年党员和35周岁以下青年党员应积极参加团的组织生活和活动,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8周岁以下的青年党员35周岁以下青年党员评选先进,应征求团组织的意见。团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团员青年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团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组织团员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抵御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要引导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遵守让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要及时了解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为党组织指导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

2、带组织建设,巩固和健全团的基层组织。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对同级团的组织建设的领导责任。凡是建有党组织、团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单位,党组织负有建立团的组织的责任;未建立党组织,但具备建团条件的,其上级党团组织负有建立团的组织的责任。同时,开展创建“五有”团支部总支、团委活动,即有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好的书记,有一支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队伍,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的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活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经过二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五有”团支部总支、团委在系统中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和团支部”。要鼓励团组织积极探索新的组织运行机制,支持团组织建立广泛联系青年的个性化社团组织,拓展工作网络。要把实行团组织按期换届,作为加强团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基层团组织换届的时间,应尽量与党组织换届时间相衔接。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统一规划协调,积极做好这项工作。

7.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七

1.网络时代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赋予新的内容

网络发展速度快, 更新周期短, 开放程度高, 是现代科技的结晶, 也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2.98亿, 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为2.7亿。该报告数据显示,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他们极大地活跃了中国互联网的应用,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的青年学生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 互联网已经成了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空间。高校校园网发展非常迅速, 普遍采用在学生公寓、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信息中心等地设立计算机终端的形式, 使网络遍布全校。高校团组织也纷纷上网, 开辟自己的宣传教育阵地, 利用信息网络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特点, 架起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信息高速公路”, 让青年学生凭借终端设备就能随心所欲地传递或获取所需的信息。网络为共青团工作打开新局面, 开创了新平台, 提供了新载体。网络的跨时空特点, 使团的工作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改变了过去团的工作主要依靠课堂、讲座、谈话、讨论、报告等方式开展教育的传统做法, 摆脱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增加了团的工作的覆盖面。同时, 信息网络超文本的检索方式, 可以方便地加入多媒体技术, 运用图片、音乐、动画等方式, 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 达到生动、直观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1)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青年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优势是感觉敏锐, 好奇心强, 可塑性大, 但由于青年人的思想正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 鉴别能力较弱, 还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准确、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 也就不能正确识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这就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同时也给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多的新问题。

(2) 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千百万共青团工作者来进行的, 共青团工作者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共青团工作的实效。网络提供的信息共享、公开交流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环境让被教育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从客观上打破了教育者或领导者的信息垄断, 这对共青团工作者的地位是一个挑战。在传统的过程中, 共青团工作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 通过这种信息优势, 共青团工作者比较容易树立威信, 得到青年学生的尊重, 从而更加有利于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然而在网络时代, 共青团工作者丧失了部分信息优势, 也就相应增大了共青团工作的难度。

(3) 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较多使用宣讲学习、座谈讨论、开展活动等“面对面”的方式, 这些方式的优越性是针对性强, 反馈及时。然而, 在网络时代, 传统方式却面临着一些新情况, 比如:“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 一次只能对特定人数的对象发挥作用;教育产生效果的时间持续性比较差, 容易产生“剧场效应”等。目前大学生非常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寻找各种疑问的答案, 因此, 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继续发挥“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的优点之外, 还需要开发新型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式。

二、网络时代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场所,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 而网络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项新技术, 并没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在信息开放的条件下, 任何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都可以利用它与我们争夺青年。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网络发展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网络教育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这既是网络本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共青团工作者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同时要和受教育的广大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 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 在与学生交朋友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健康成才, 从而推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2.形成完善的机制体系, 明确、理顺“三个机制”, 要保证共青团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要建立领导机制, 使工作层层落实, 灵活顺畅;二要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明确目标, 分工明晰, 狠抓落实, 保证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三要规范科学运行机制, 疏通各个环节, 有效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3.转变观念, 探索网络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 提高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就要求我们共青团工作者转变以下观念:一是要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为教育引导的观念;二是要变传统的权威、主导意识为平等交流、沟通理解的观念;三是要变拒绝网络、封闭的观念为开放性利用网络资源的观念。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和功能探索出促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途径。

(1) 建立主流网站, 加强教育引导。高校共青团应建立一个互联网上的平台——网站或二级域名, 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实现突破。共青团的网站不仅要开展理论灌输教育, 还应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文化活动,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 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积极利用校园网, 拓宽工作渠道。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 这给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也为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拓宽了渠道。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的电子函件功能、电子布告系统广泛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讨论活动, 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校园网上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 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网上的每一个角落去。

(3) 活动多维化, 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在高度重视网上工作的同时, 还要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联动, 把网上新的活动模式与传统的“面对面”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真实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网络, 又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既要继承和发扬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还要积极赋予其新的内涵, 以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 使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相互补充, 促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4.加强管理,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共青团工作队伍

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在共青团工作队伍。在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 网络中产生的问题是综合性的, 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共青团工作者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具有相关的网络技术知识。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培训和教育共青团工作者, 并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和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共青团工作者也要主动加强学习, 主动走进网络, 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网络的迅速发展, 为高校的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在积极开发利用其有利于工作的一面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 化消极为积极, 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努力开辟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07-02].www.gov.cn/jrzg/att/att/site1/20080724/00.

[3]苏红燕.高校网络思想文化教育新途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8) :46-48.

[4]邵一江, 黄雄英.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43-45.

[5]胡斌武, 吴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 2001 (8) :90-92.

[6]魏世平, 杨守鸿.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关系研究[J].现代高等教育, 2006 (10) .

8.对共青团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网络;共青团;青年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o Enhance Att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Song Jiao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121000,China)

Abstract: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ring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k of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all the Youth League Committees should construct an interactive internet communicating platform in order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the young,should enhance the unity of the youth and give a better guidance to the young by conveying them a life-oriented and popular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Keywords:Internet;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Youth

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发展,互联网以其传播上信息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性,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新时期共青团青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网络特性、利用网络功能开展青年工作是摆在各级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1)。对比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图发现,青年网民占据着相当大的数量。(见附表)笔者日前对某高校大二年级共260人进行了有关网络使用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100%的同学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其中约85%的同学每周使用网络1次以上,每次使用时间平均在半个小时以上。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使用网络现象十分普遍,说明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强团队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特性开展共青团工作。青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过去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慢慢过渡到主要从网络等新媒体中获得。我们的共青团工作虽然近年来利用网络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一般。结合青年使用网络多以交互式为主的特点,各级团组织应着力于构建新型的互动式的网络沟通交流平台,以网络模式的变革加强对青年的吸引。交互式网络提供给我们及时迅速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有利于随时修正、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其次,要准确把握网络时代青年的变化趋势。网络使得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了不同于父辈的特征改变。以80后、90后为主的他们反感于说教、形式主义、大道理,更关注自身的发展。视频制作者胡戈在2010年的春节发布了他的全新作品——《宅居动物》,视频中的青年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和食都依靠网络购物解决,甚至依靠网络完成和维系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体现在思想、语言、行为方式、人际交流方式等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掌握了“网络的一代”的改变,才能对症下药地开展工作。

再次,以生活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的舆论和行为。我们当前的青年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与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的。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宏观的思想教育是呆板的、没有吸引力的,他们更乐于接受微观的具体的人本的教育。因此,共青团的工作要根据客观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和传递,以亲切感、真实感感化和教育广大青年。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传播生活化过的信息,吸引青年的目光,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现实生活中,举凡网络植树、为贫困地区儿童买午餐等活动屡见不鲜,这些自网络中发起,在现实中实现的例子,参与的主体恰恰是青年一代。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充分利用网络来举办有益活动,是增强青年凝聚力和引导青年行为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创新性地转变利用网络开展团的工作为开展团的网络工作。网络是团工作的媒介和途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同时它也是工作的内容,对网络内容的经营、控制和管理,本身就是对青年的引导、规范和教育。我们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舆论战的斗争中来。同时要主动出击,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吸引青年。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型有力武器,要有效地加以利用要不断研究新方法,才能增强团队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参考文献:

[1]腾讯网.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R/OL].[2011-5-19].http://tech.qq.com/zt2011/cnnic27/

注:

我国网民年龄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锦州市委员会大调研课题

上一篇:压疮分析报告鱼骨图下一篇:小学急救常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