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精选15篇)
1.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一
形 势 与 政 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外交应如何应对周边国家形势的新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性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第1页 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面对周边环境的动荡局势,面临如此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中国外交必须做到冷静应对周边外交,妥善处理中国外交,让自身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步步为营。在制定方针上,必须以大局观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分析,积极促进和谐周边稳定发展。
(一)周边外交凸现重要性
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因此,周边外交具有无比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三个方面:
1、国家安全方面: 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2、中国政治与对外战略方面: 周边地区是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3、经济方面: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是中国海外能 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
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
第2页 发展创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入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二)周边外交方针: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
回顾新中国成立一来的“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2、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2002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003年,睦邻、安邻、富邻 2004年,周边是首要 2005年,和谐世界
2006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 4、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
第3页 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的区域多边合作,如中亚方向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方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东北亚方向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这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关键“分量”,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水而上与稳健崛起。
(三)正确分析外交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与策略
1、东北亚地区
中国和主要伙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主要对手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日本具有两面性:既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另外,还应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对于朝鲜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2、东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南海问题,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3、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国对于印度是挑战者,印度一直把中国
第4页 作为要超越的目标;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是主要伙伴。中国的南亚政策一要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二要大力加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三要对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和高度警觉。
4、中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挑战是与俄罗斯等国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
(四)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析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1、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2、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3、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4、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
第5页 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5、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大国地缘角逐、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6、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政,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7、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6页
2.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二
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课程设置形成长效机制
我院党政领导大力支持, 教务部门积极配合, 社科部认真组织,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纳入到学院课程总体规划中, 形成了稳定的长效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性质和教育教学任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任务是: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 建立起学院党委统一领导、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科部、教务处、各系部相互配合, 紧密协作, 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要改变以往随形势发展需要不定期安排讲座的做法,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常规划、制度化:学分纳入学院学生培养计划, 课程进入学院教学任务书, 教学计划安排到学院统一课表, 并且充分考虑该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 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此为本课程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保障。
建设稳定精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 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应当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院也得以迅速壮大, 社科部的学生越来越多, 相应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需求也在增加。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原有专家讲座的基础上, 扩大专职教师队伍, 吸纳兼职教师, 培养新生力量, 建立起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都积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成为兼职教师的主力军, 与专职教师一起, 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 我们为教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例如, 专门为教师订阅了各类资料, 其中《时事报告》、《时事资料手册》人手一册, 随时将新形势、新政策信息传递给教师, 保持知识的鲜活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相关讲座, 拓展知识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 贴近社会生活, 开阔眼界;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开辟讲座专题, 教师结合自己专业兴趣、研究方向和特长, 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研究, 讲座内容相对固定, 做到了发挥教师特长与专题科研相结合。如此, 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每开一个新的讲座,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备课, 虽然很辛苦, 但积累了许多素材, 对提升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 每周1学时计算, 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 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 计1个学分, 并且实行学年考核制, 每学年考核一次, 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殊性:开课学期相对分散, 教学内容变化较快。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保证教学顺利完成。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我们在全院学生中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 以本科2学分 (专科1学分) 计, 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3年的6个学期 (专科前1年的2学期) 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不及格, 可在最后一年参加重修。课程最后成绩由每个学期平均成绩构成, 并且按照学院相关规定与学生毕业证挂钩。社科部每学期末制定出下学期教学计划, 安排至少3次专题讲座, 由教务处统一排课, 开学后以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授课。采取任课教师检查学生随堂听课笔记、小测验的形式记录每次听讲座的情况, 然后由专人负责汇总学生听课的全部情况, 给出本学期成绩, 并通过学院网上教务办公系统进行登录, 公示成绩。学期课程不合格者取消该学期评优资格。每一学期, 我们都投入大量的师资人力, 对全校学生听课情况进行梳理, 及时上报到各系, 以便了解情况, 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改进, 提高自觉性。
此外, 考虑到学生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出现缺课情况, 鉴于该课程的特殊性 (若干次专题讲座方式) , 我们在每个学期整体课程结束后, 各专题专门增加讲座一次, 在提供补课机会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教学实施科学化、多样化
稳中求变——把握课程内容, 体现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以此为教学目的。这决定了教学必须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我们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 贯彻了“稳中求变”的原则。首先, 要保持课程教育教学的“稳”。每个学期, 我们都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教育教学要点, 积极把握现实的工作重点、焦点和难点, 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中央新政策的制定, 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等等, 研讨、确定教学内容。通常是从专题分类入手将课程所讲内容分为几个大方面:一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时事与政策的专题;二是国际专题;三是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专题;四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五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特色的专题。这几大专题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其次, 彰显课程教育教学的“变”。一是与时俱进, 专题具体内容随国内外形势而变化, 每个学期不断更新。我们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点, 有针对性地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形势, 阐明相关的政策, 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我们立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 从几大专题中开设至少三个专题面向全体学生, 讲座内容表现出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期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尽相同。对刚入学的新生, 由学院党政领导专门开设“高等教育目前的形势与发展”专题讲座, 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 进行形势教育。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由系党总支书记和学团骨干开设“目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专题讲座, 进行成才就业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动中有静——立足鲜活事实, 贯彻基本理论
形势、政策教育贵在及时、新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要抓住一个“新”字, 既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规, 更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我们在教学中本着体现新形势、剖析新现象、讲解新问题的原则, 坚持做到“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首先, “动”就是要立足鲜活事实。《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注定要重视讲事实、讲事件, 力争以事例或者事实为依据, 宣传政策、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尤其是在当今传媒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消息的可信度参差不齐。教学中应坚持用事实说话, 讲成绩不炫耀, 谈问题不回避, 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使其真正信服这门课, 从而主动地自觉地接受这门课, 由此也树立起《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权威。其次, “静”就是要贯彻基本理论。事实是用来证明理论的。形势与政策课涉及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 贯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 要在讲解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同时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在教学中通过鲜活的真实事例讲述热点问题, 阐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 这样课堂才不枯燥, 学生才会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寓德于知——坚持传授知识, 注重思想教育
首先要传授知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知识性十分广泛, 其内容囊括了多门学科, 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同时, 本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不能仅是对已有定论事件的平铺直叙, 还应当是针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以及成为最新知识传输、评述的平台。更不能只是往学生的脑子里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应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 搜集更多的信息, 扩大知识面, 同时讲义内引用的材料要新, 知识含量要大, 通过课程的讲授, 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魅力。作为思想政治课程, 在知识的传授中还要时刻注意政治路线应当贯穿全课程。知识传授是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在充分讲授知识、分析形势后, 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只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入耳入脑。因此, 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 强调知识性, 不忘政治性。讲形势是入门, 讲政治是落脚点, 讲事实是方法, 讲理论是目的, 由此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三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有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即紧密结合国内外重要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帮助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特有的“三无”困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1.无足够的专职教师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党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其中专职辅导员居多且均为兼职。地方高校的辅导员本身就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投入到该课程备课、上课等环节上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也必将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兼职教师又多基于岗位聘任或职称评聘的考虑来教课的,这使他们难以形成对教学的真正重视和全身心投入,加之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形势与政策知识,教学热情无从激发,从而使这只教师队伍缺少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很难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这也是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无稳定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顾名思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很多都要求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时政事件,它不是去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理论和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出现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主张,使学生形成对形势的正确认识,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并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这些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因而也就很难确定固定的课程教材、稳定的教学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教材,不仅使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使教材和课程建设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增加了教学难度。加之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会造成不同教师讲授同一专题内容千差万别的情况,影响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无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该课程一般都不需要闭卷考试,大都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而对课程论文的好坏优劣的评价,主观性较大。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年级都要开设,换言之,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至少上两年(一般两周一次课,每次两课时),而不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它思政类课程只上一个学期。因此,跨度达到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更应该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由任课老师各自为政、全凭主观好恶判断。鉴于此,高校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可以指定统一的课程考试标准,将实践、教学、平时等环节全部纳入统一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量化,并提供参考样卷。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从该课程所特有的“三无”困境着手,综合分析,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一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中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部分教学单位遴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学生工作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的兼职教师,尤其是注重从辅导员队伍中遴选,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熟练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该课程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经常化、制度化地举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活动,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授课内容。
2.筛选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该课程加以最大可能地规范。具体而言,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点大致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结论等信息的表达;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具体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可以将有相对固定答案的、主要讲解“是什么”的知识点,整理之后形成体系,甚至编写成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是需要知识的迁移和发散性思维的,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提炼甚至是实地调研,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整理成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空谈各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而没有核心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能够切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并非全部都在变化,其中有一部分观点和提法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其答案往往是某一明确的知识点,例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等知识点,它们既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熟悉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有较为准确的内涵,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与此相对应,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讨论、分析甚至是实践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和运用来实现,而答案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鉴于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这一客观评价形式,而对于程序性知识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答辩讨论等主观评价形式。将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一方面避免了全部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评价而导致的主观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学生切切实实的学到一些有关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常识。
综上所述,面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该主动寻找该课程的独有特点,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寻求突破,让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习到一些知识、提高一些能力,体现出该课程独有的“存在感”。同时,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解决每一门高校思政类课程个性化问题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深化对不同思政类课程性质的认识,从而逐步构建起思政类课程有效教学、科学评价的完整体系。
4.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 篇四
形势与政策
【摘要】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地缘矛盾也相应最多。中国作为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也相应最多。中国作为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主要有: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之间的问题,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中日关系存在历史问题、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存在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中印关系存在严重领土争端,美国力图建立新的反华包围圈以全面遏制中国。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展开了角逐。这也进而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境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也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冷战最大的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核问题的第二次集中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统治并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行为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立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更是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的政策转变。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目标是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到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更直接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着重大关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中国南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严重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当前我面临的安全环境,既不同于冷战时期,也有别于冷战后初期。要求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辩证的态度,复杂的眼光,尽可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要看到挑战和不利的一面。
地缘环境是影响我国家安全的长期性因素,“先天不足”的特点警示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没有和平,安全难以保障;而有了和平,安全也不一定得到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历了 20多年的和平建设时期。但局部威胁却呈上升之势。确保战略机遇期和中国的崛起,需要营造既和平,又安全的周边环境。当前,要做到综合国力协调、有序、均衡、全面的发展,仅仅依靠常规定式是不行的,必须在一段时期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超常措施和手段,将某种实力过去的缺失弥补回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经历必要的补课期来缩小各单项实力之间差距之后,才谈得上协调、平衡、有序、全面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国家的战略意志和决心。
2011年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了塑造“美国太平洋世纪”的战略安排,试图从安全与经济两个方面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安全上,美国继续升级“雁型安全模式”,不仅强化了美国与各亚洲同盟国的联系,也进一步推动“雁型安全模式 ”中不同梯队间的合作,以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和中国崛起。经济上,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塑造新的亚太经贸版图。TPP不仅是经贸安排,更是一个战略的考量。美国的目的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外,更看重的是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
展望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
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核心的利益,而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未来的挑战是周边国家在何种程度上愿意接受中国改变既有的海洋秩序。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对中国周边环境产生持续影响的选举,其复杂性还在于政策调整的频率、幅度在短期内都会加剧,这有可能将使那些建立在经验积累上的外交手段失效。由于调整的叠加效应,即便是选举国自身也很难测度政策变化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从而使亚太地区存在着若干无法掌控的选举引爆点。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态势下,对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掌控能力、外交决策部门的反应能力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文化作为国家力量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和国家安全运用的手段,是一个民族必须守望好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传播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力求使之成为加强接触、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在现代宗教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国西北地区迅速蔓延,鼓吹“圣战”,采取暴力手段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某些西方国家也继续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政,把宗教作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手段,而我国新疆,西藏等地之所以出现民族分裂活动,与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宗教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关系”。因此,我们要制定独特的文化战略,以维护中华文明的和谐发展。
5.形势与政策--中国周边 篇五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参考文献
[1]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
[2]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3]09中国周边形势
6.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六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与国际上有了更多的交流,得到了许多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国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而是一个开放开明的国家。
中国在外交上一向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和平相处,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但最近以来,日本钓鱼岛事件的发生,更加的告诉我们,形势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复杂关系形势的准备。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分析中国周边目前的形势。首先是日本。
中日关系在1972年进入正常化。至今38年有余,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事件更是说明了中日在东海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其次是美国。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之后是朝鲜半岛。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最后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从以上几个国家分析来看,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有好的发展,但是也有潜伏的危机,特别是日本方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让中国和日本在长久的时间里一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日本方面更是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公然掩盖事实真相和逃避放下的错误。另外日本在军事上的发展迅速,已然成为世界级军事强国,更加多中国造成威胁。
中国的周边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且挑战大于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应该勇敢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面对挑战,不断壮大自己。
骆放
7.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七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 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我国传统的能源
生产消费模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从节能与节能行业的特性分析入手, 分析了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节能行业发展的实践, 并进行国际比较, 以及我国节能行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发现我国节能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发展节能事业的需求和产业环境, 从政策和技术发展两个维度, 提出推进我国节能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 促进我国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节能行业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非
常必要2010年,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68.0%。持续攀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 我国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2185万吨、829万吨、79亿吨, 均居世界首位。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必须依靠转变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重视和强调资源节约型发展, 节能首当其冲。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
1.2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节能行业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
发达国家正在构建以低碳为核心的技术优势, 带动产业链的革新升级。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加快构筑其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同时, 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国际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日趋激烈, 海外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面临更复杂的环境。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的减排承诺。与此同时, 我国也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二五”及中长期战略型产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迅速、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产值能耗较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能源消费量快速攀升。我国能源瓶颈凸显。与此同时, 我国在2010年, 石油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能源安全供应问题已经凸现。
伴随着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的大量环境污染, 能源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显。“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加快发展节能事业。从节能目标来看,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提出:到2015年, 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tce下降16%,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实现节约能源6.7亿tce。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 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总体来看, “十二五”期间, 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需要加快发展节能事业。
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概览
2.1.1 现代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我国节能技术整体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
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各级地方政府长官和企业家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能源的使用, 往往首先被定义为“首先要满足需求量”, 没有总量控制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 节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十一五”以来, 国家重视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 开始提倡技能技术的改造和应用, 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
2.1.2 节能产业的发展我国节能产业发展起步于“十五末”, 标志是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诞生。
“十一五”时期, 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至840亿元;节能投资从13亿元增至290亿元, “十一五”拉动社会资本节能投资累计18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tce增至1300万tce。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节能服务公司从2005年的80家增至2010年的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至18.0万人;节能企业的规模不大, 但是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 我国节能企业处于行业的成长期,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2.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 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二, 对资源浪费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第三, 资源经济成本偿付机制未能成形。第四, 缺乏系统、健全、常态的节能减排计量和检测体系。
3 加快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 从全局高度对节能事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从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 着眼提出完整、持续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框架, 包括目标的分解, 跨行业的统筹规划, 以及保障节能减排国策落实的法律、政策和机制体系。谋划建立职责清晰, 协调高效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 落实监管主体和职权, 完善管理手段, 改变目前多头交叉管理下实质监管缺位的问题。
3.2 创新节能政策管理体系, 加大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 丰富引导用能者降低能耗的手段和方式。
综合利用税收、进出口补贴、支持性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 创新节能减排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环境改善和减排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力度。以垃圾回收和燃烧利用, 废弃物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在发电、交通等重点能耗领域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降低总体工业发展的能耗水平。
3.3 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刚性和考核比重。
加快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绩效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GDP经济发展绩效主导的考核模式, 增加对环境友好、能耗降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量力度, 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 发挥舆论和民众监督作用, 推进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化, 进一步增强新型考核模式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3.4 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
在工业化进程中, 企业既是资源消耗的主体, 同时又是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的第一主力。应该在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扶持的同时, 加大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监督、跟踪和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档案, 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 并通过行业管理、排名等方式, 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体系, 营造有利于引导企业界主动追求节能减排的整体社会环境。
3.5 激发社会公众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消费领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在日常消费中, 注重环保和节约理念, 若真正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 则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资源节约效应。应该加强资源、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宣传, 引导民众意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必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和危机意识。同时, 加大对于节能生活和消费尝试的普及宣传, 引导民众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华强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年4月.
[2]贾华强主编.循环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年4月.
8.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评估 篇八
关键词:CPI;通胀;失业;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25-02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到了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据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第三季度GDP折合成年率增长3.9%,达1.372万亿美元;中国三季度GDP达1.415万亿美元,中国由此连续第二个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数据无疑是让国人高兴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宏观经济状况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何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工作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组成。
下面就2010年中国经济的8个关键数据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8%: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3%: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3%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0年10月我国的CIP涨幅已经达到了4.4%,而11月份则高达5.1%。人民生活幸福感开始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高涨的物价红了网络上各种讽刺物价上涨的视频,其实这只是老百姓表达自己无奈的方式罢了。对整个社会而言,通货膨胀并没有降低人们的购买能力,因为物价的上涨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是同幅度增长的,但是就单个市场主体而言,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格局。因此,目前我国面临的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问题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对于GDP,中国传统上总是对数字很在意,尽管我们一再强调绿色GDP,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使用的仍然是纯数字的衡量方式。诚然,GDP反映了各国家的经济繁荣程度,但是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相应的提高的话,那么GDP也就仅仅是数字。则单纯的GDP数字不能反映社会成本,比如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的地方很可能GDP很高,但人民生活水平不见得会很高,它更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代价。另外,中国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长期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的模式让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调控能力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内,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还具有时滞性。在物价涨幅明显,经济面临通胀危险的现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到依靠消费拉动越来越重要,只有百姓消费得起买得起,经济的增长才是有意义的。让人惊喜和欣慰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单纯的GDP数字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8000万: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这个数据是中国经济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900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4.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没有算入的因素。正常情况下,一个社会存在一定的失业率是正常的,也就是凯恩斯说自然失业率。而且一定的社会失业率可以让劳动者有一定的警惕性,避免道德选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但是我国面临的就业缺口问题已经开始造成社会问题了——大学应届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对整个国民教育的提高是无益的,农民工就业问题难以解决也对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也是有害的。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加社会需求,减少非自愿失业,这900万新增的就业岗位的创造就是比较直接的创造劳动力需求的表现。另外,迅速充分的就业信息,适时的再就业培训,大学生就业指导,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各种鼓励创业政策等都是相关的效果比较直接明显的政策。
――8183亿: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3185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632亿: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这一系列的数据是政府对整个国家经济的调控的表现。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经济政策更多的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金融监管不够完善,快速经济发展超过的了部分资源的负担能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求得总供求的平衡以防止严重的衰退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总的来讲,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同时存在,政府以防通胀以及流动性控制为宏观调控核心的决心是明显的。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经一步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不平衡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影响下,中国外部环境恶化,贸易冲突,出口拉动经济已经成为过去。而政府的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计划、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计划于新的消费刺激带来了强烈的宏观刺激效应。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规划的会让中国在崛起之路上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热点问题[M].红旗出版社,2005年9月.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3]李文溥.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9.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九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也时好时坏,中国的周边环境的复杂是世界罕见的中国陆地面积达到了960万平方公里,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土地,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为了生存,战争时不时的发生,随着历史推移,人们厌倦了彼此之间的斗争,从而希望和平,到现代,国与国之间很少发生战争,但是彼此之间的摩擦是必不可少的,就说我国在历史上很少对其他的国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在与邻国之间的摩擦尽量都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解决。
1.首先说一下中美关系
美国是世界的霸主,靠着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一跃而起。虽然它和我国不相邻,但对我国的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其在整个亚洲与些许国家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就比如手日本,在中日钓鱼岛矛盾争端激烈的时候,日本强行登陆钓鱼岛,美国的航空母舰就在边上,中国
本着你不争我不争的态度,先把这件事放一放,等到我们国家真正有那个实力的时候,那钓鱼岛就是我们国家的,再说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的,历史的许多资料都表明了,如果当时我们的先人们不知道会对今天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想也许他们会留下足够的证据说明的,但就像现在中国不对钓鱼岛问题作出有效的措施一样,不知道将来会对后人有何影响。有了美国的保护,日本才会作出了那么多的有损我国领土主权,有损中国经济利益的事情,像这样国家还有韩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2、朝鲜半岛并不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将影响中国多年建设的“和平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由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所诱发的紧张局势,造成的连锁反应超过以往。“弃核”和实现半岛无核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3、中日关系: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围绕钓鱼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产生严重纷争。东海问题主要涉及日本,但一旦引发冲突,对全局影响较大。
4、南海问题: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
5、中印关系: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华猜忌、防范的冷战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消极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而且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恶化的可能性。
6、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等对中国安全威胁不能低估:“台独”、“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都是威胁国家统一安全、对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因素,这些敌对分裂势力内外勾联,不断进行捣乱破坏。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对于恐怖袭击事件,近段时间以来,发生在火车站,大街,等公共场所的特别多,2014年3月4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伙暴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见人就砍。最新消息显示,已造成29人遇难、143人受伤。2014年时间3月8日0时42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型客机执行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北京(MH370)航班任务,机上共搭乘239人,包括150多名中国乘客。1时20分,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已发生超过
24小时。马航表示,目前仍未找到任何残骸证据。不能只看表面,因此分析反省和解决一系列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砍人的是新疆的分裂势力,也就是新疆人。为什么要砍人,这个很难说,政治目的可能性最大,背后的最大谋划着不一定是新疆人,恐怖组织的可能性大,而受利用的人是新疆人,利用新疆人的人有其它的目的,而被利用的新疆人是期待独立而被利用。国内的安全与周边的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都要做好防范于未然。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
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10.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十
近30年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安全与外交形式却风云变幻,不容乐观。此报告是在了解了中国与日美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形式后得出的,大略介绍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安全形式及外交关系。
1.中国与美国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扮演世界捍卫者的角色,其真正目的则是利用其政治及军事影响力维护其经济利益。也同样是在苏联解体后,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成为美国所竭力遏制的对象,此后中美摩擦不断发生,如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2001年04月01日南海撞机事件;台美军售问题;南海对峙事件等等。但中国与美国的联系却此起彼伏,总是在经历一定时期的低谷后有所缓和,如最近的中国解放军上将陈炳德访美等。
个人认为,中国与美国虽然摩擦不断,美国也在竭力遏制中国的经济及军事实力的扩张,但是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巨大联系决定了两国不可能在政治及军事上完全对立,中美的摩擦不会停止,也不会升级,同样中国如果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韬光养晦,也同样不会被完全遏制。毕竟,中美无论在领土纠纷还是地缘政治方面都是相对较安全的。所以无论是军事或是外交,中美在相当长时间内会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且合作是主调。
2.中国与日本
日本作为中国曾经的附属国,在明治维新后逐步超越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并最终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弥天大罪,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极大伤害。而中日最敏感的问题也正是历史问题,日本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直接影响到中日之间的关系。如日本教科书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均给中日关系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另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一个较大争端,日本右翼也在钓鱼岛问题上异常激进,不断向中国发难,但中日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是相对克制的,这是两国领导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做出的选择。个人认为钓鱼岛问题不会成为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阻碍,但解决钓鱼岛问题确实要考研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在经济方面,中日之间均不可或缺,双方的贸易额不断快速增长,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中国离不开日本,因为中国的很多科技只能从日本获得,而日本的技术产品也大量销往中国,也同样离不开中国,将来中日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个人认为,只要日本右翼势力得不到过分扩张,中日之间的关系不会有太大变数。
3.中国与东南亚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这是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是为了加强同东南亚的联系,缓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最主要的分歧时南海问题,南海及其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但由于海权意识不强,中国措施控制南海的最佳时机,以致南沙群岛被几个东南亚国家侵占。控制南沙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海路交通及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沙被分割几乎已成既定事实,中国发动战争似乎不太现实。但毕竟中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强过他们太多,而美国支持东南亚又只是想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全面对立,所以中国肯定能够控制南海的资源及交通,但不会是战争。
4.中国与欧盟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我不想多说,因为两者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政治上有分歧却有很多共同利益,军事上更无纠纷,都以除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外的世界强国自居,更会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两者国家安全和外交上都是可以多多联系的。
5.中国与朝鲜、巴基斯坦
现在看来,朝鲜和巴基斯坦都是中国的盟友,也是中国支持的对象。
与巴基斯坦相比,朝鲜在国际上更孤立,经济基础更薄弱,而且受到美韩等的遏制,处境相对艰难,但其国内统治比较稳定,美韩等想通过政治进行颠覆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发动针对朝鲜的战争也不太可能,况且中国也是不会容忍的。所以尽管中朝之间经济交往不多,但是朝鲜对于中国安全上的作用要求中国必须敢于去解决朝鲜不断惹下的麻烦,将朝鲜作为自己的战略底线,绝不容许别过侵占。
巴基斯坦近些年与中国经济、军事上的联系不断加强,如中巴联合研制枭龙战斗机、汶川地震巴国对中国的无私援助以及中国在巴国水灾时对其进行的援助等。两国军事上的合作更多的是由于一个共同的对手—印度。中印之间由于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问题必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互相怀有敌意,而印巴之间由于克什米尔问题不断交额,战争从未中断。这就决定了中巴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巴虽然不断合作,但两国毕竟合作时间不长,信任的深度是有限的,所以我认为中巴关系可以发展,但不能重过朝鲜,毕竟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合作深度不亚于与中国的。
6.中国与俄罗斯
作为前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虽大不如前,但由于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将矛头对准中国,俄罗斯也获得了一段时间的较快发展。而中俄在经贸方面,除了中俄九十年代军事交易比较庞大外,仿佛联系不多。
安全方面,俄罗斯不容小觑,虽然其军事实力较前苏联大打折扣,但其军事力量仍比我们强太多,历史上苏联侵占过我国大面积领土,后来的外蒙独立也有他的身影,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俄罗斯对我国威胁最大,他就像一只北极熊,随时会将利爪伸向中国。所以是中国最需要防范的国家之一。
11.中国海上周边的严峻形势 篇十一
4月5日,朝鲜宣称当天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美国、韩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坚持认为当天发射的是“大浦洞一2型”弹道导弹,认为朝鲜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
去年朝鲜炸毁设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冷却塔后,朝美双方在“全面检查核计划”的方式与内容上出现严重分歧。朝鲜在陆上和海上进行了多次导弹试验。今年2月以来,美韩等国媒体不断报道朝鲜将试射“大浦洞一2型”导弹的消息。2月24日,朝鲜正式宣布准备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由此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针对此,韩美两国进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近年来,韩国也时常以朝鲜发射导弹可能带来威胁为由,积极准备加入美国东北亚地区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同时还将建立包括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空中激光防御系统和“宙斯盾”战舰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这些计划一旦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加剧海上方向的紧张局势。在朝鲜发射“卫星”前,日韩总共派出七艘“宙斯盾”舰前往相关海域监视(美国海军也一度派出“宙斯盾”战舰)。对此,朝军宣称,任何试图拦截朝鲜“卫星”的举动都将视为“宣战”。
正当朝鲜半岛风云际会时,日本海方向又传来另一桩海上事件。2月13日,俄罗斯边防军舰炮击悬挂塞拉利昂国旗的中资货轮“新星”号,导致七名中国船员遇难。中国外交部就此事与俄方进行了严正交涉,双方舆论也相互指责。
日本因钓鱼岛、竹岛(独岛)、北方四岛主权归属。近年来多次与海上周边各国引发纠纷。
前不久日本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申请,极力拓展其“海洋国土”。其2008年版的《国防白皮书》有意将钓鱼岛列为“无争端”岛屿,以固化其实际控制范围。2008年6月,日本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撞沉台湾“联合”号渔船,随后又放任部分国会议员对钓鱼岛进行空中宣示主权的活动。12月,日本再次大肆炒作,称我海监船进入“日本”的钓鱼岛海域巡逻,并将此事列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议题。2009年日本又高调宣布,从2月1日起,日本海上保安厅派遣可搭载直升机的PLH型巡视船常驻钓鱼岛海域,以加强对钓鱼岛警戒。其后不久,驻日美军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的冲绳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反潜演习。日本同时急切希望美国插手,借助美日同盟关系使中日角力的天平向日本倾斜。
自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台海局势明显缓和,但军事准备并未放松。
当前,台湾的军事战略由陈水扁时代的攻势转为守势,但台湾在调整军事战略、向大陆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在加紧固守本岛的军事准备:积极与美沟通,加快对美军购案;努力创造条件,准备自行建造潜艇;加大提高三军一体化作战训练水平等。
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加速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彰显其“主权”。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海洋利益,对该地区海上安全形势造成不良影响。
从2008年起,南海周边各国为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划界委员会提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就爆发了新一轮舆论战。2009年3月17日,菲律宾参众两院追认了“海洋基线法案”,其最终版本将所谓的“卡拉延群岛”以及黄岩岛,划归为“菲律宾共和国的所属岛屿”。面对中方的抗议,菲律宾方面表示将交由联合国仲裁。菲律宾从20世纪70年代强行占领南沙部分岛屿至今,一直努力将占有国际化,以造成“既成事实”。中方与菲方在此问题上几经交涉却始终未见成效。
越南于2008年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一项在南海中越争议海域勘探油气的合作协议,越外交部声称“签订协议属于越南国主权”。2008年8月,马来西亚国防部长纳吉布带领约80名记者登上南沙弹丸礁,并声称“马来西亚必须维护该岛的主权”。2009年3月5日,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巴达维亲自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该国媒体分析认为,巴达维即将退位,在这样一个时刻登岛访问,想表达“宣示主权”的意义相当明确。
12.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税收政策取向 篇十二
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 是长期的体制病患———“投资拉动倚赖症”的必然结果, 中国政府虽然早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但由于政府仍然垄断、主导着资源配置, 市场因受到“体制障碍”而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 价格指示器也因受到权力干扰而难以对市场供求关系作出调节。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目前就业情况尚好, 今年上半年,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 人们普遍担心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也通过债券置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风险, 但目前看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增长的基础条件并未消失, 市场规模仍有扩大的空间, 避开“硬着陆”是可预期的。
经济下行加大了财政赤字和财政制度改革的难度。我国税收历来以流转税为主, 因而财政收入受GDP增长的变化的弹性较高, 所以目前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大大低于前些年。在支出方面, 教育、科技、农业等7项支出占比近50%, 车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专款专用性质的收支, 以及政府债务付息支出和国防支出占15%多, 这表明, 财政的大半支出是刚性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随财政收入下降而自动削减财政支出的机制, 支出的刚性存在和收入下滑的现状相对撞, 便会产生较大规模的赤字。
税制组合和税收政策与经济的增长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营改增”的进行, 增值税基本上取代了营业税, 流转税制中久已存在的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断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 各产业、各行业之间的税负比过去均衡多了, 企业税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而且这种轻税效应正逐步惠及整个产业链, 有助于经济增长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但是也要看到, 我国税制设计依然欠缺, 其所导致的低效、不平等、扭曲以致损害经济运行的问题仍然存在。据对部分省份综合税费负担率的调查, 第二产业14个行业样本企业的均值为95%, 即企业产生100元税后利润, 需要向政府交纳95元税金;第三产业9个行业的负担率均值为198%, 即企业要产生100元税后利润, 需要向政府交纳198元的税金。各产业之间的负担率差异较大, 第三产业的负担总体大于第二产业。负担率越高, 表明政府从企业收益中拿走的越多。
调查中还发现, 政府以税费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其机制存在逆向调节, 即企业规模越大, 综合税费负担率越低, 利润水平越高, 负担率越小。小型民企 (500强之外、规模以上) 的税负始终比500强民企要高, 且近些年来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003年以前, 其税负高出500强民营企业0.6个百分点, 近年来达到0.9个百分点。这是一种税制的累退效应, 是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原因, 所以尽管实行了不少针对小微企业的减负措施, 整体情况并未改观。
我国流转税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 但仍在60%以上。所得税接近30%, 其他税种在10%上下, 对流转税的倚赖没有改变。前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税负不均衡问题, 就是一种“税制病”, 是流转税天生所具有的累退性和可转嫁性的反映。它加大生产成本, 对企业投资不利, 也因为促动市场价格升高而对激励消费不利。也就是说, 当前的税制组合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要求是逆向而行的。
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一方面要合理改进“营改增”, 更有效地消除重复征税现象, 同时可考虑在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中暂时保留营业税, 以照顾这些企业因难以取得增值税发票而无法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第三产业综合税费负担率大于第二产业的状况。另一方面, 应从根本上改造税制, 逐步加大财产税和资源税的比重, 最终建立一个以轻型税收为特色的税制组合。
13.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篇十三
201101030433 资环学院采矿工程11-4 殷泽远 嫏嬛子钰
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认识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国家周边安全形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分析,最后个人认为我国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其他的我国所做出的一切决定既要维护我国根本的利益还要围绕着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主体来进行。
关键词
安全形势 发展 军事实力 和平经济建设 正文
2011年十二月十七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韩朝双方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韩国方面提升了韩朝边界的警戒水平,并且对于金正恩的政策趋向的未知性,使得朝鲜半岛局势更加混乱。而我国却在一直各方斡旋,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周边环境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利益。
一个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以美国为例,二战时期由于美国本土远离主战场,才使得美国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本国国内经济,并且借战争的机会大发横财,一跃超越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相反的,英国法国等实力雄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二战期间不稳定的国家安全形势,导致了本国经济的没落。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国家周边安全形势还是很危急的。美日韩三国屡次在我国东海地区军演,威胁我国;日本屡次在我国领土钓鱼岛附近无理由的拘留我国船员;国外某些敌对势力暗中支持台独、疆独、藏独等势力,妄图破坏民族感情,分裂中国;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屡次侵占我国南沙诸岛;中缅边境上还活跃着“金三角”毒品的威胁;印度屡次侵犯我国藏南地区;美国实行的所谓“韩-日-台-菲”的太平洋岛链封锁计划威胁着我国的东南海域,影响我国进一步的走向世界;朝鲜半岛混乱的局势、阿富汗等中亚国家混乱的局第一页 采矿11-4 殷泽远 嫏嬛子钰 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认识 资环学院采矿11-4 殷泽远
势,都严重影响我国周边的安全。总体来说,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应该常存忧患意识,维护我国的利益,维护我国人民的利益。
形势是严峻的,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根本利益决定了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化解或者说解决我国周边安全问题。
首先,我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美俄等国发动强势的战争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向日韩等国以屈服的方式逃避问题。适合我国的就是以独立自主的外交的和平的方式进行斡旋,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一味的忍让、变相的承认别国的侵略,而是一种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和平的方法来谋求我国的利益。
然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和强有力的国防水平可以自我防卫,也可以对敌对势力起到威慑的作用。不失时机的展现我国的国防水平,既能够展示出我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真诚的态度,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威慑敌人或者是潜在的敌人。
第三,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交往和相互合作,找到双方共同的目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合作友好关系,比如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起友好的、平等的合作发展关系,有利于我国同这些国家共同发展的同时,也稳定了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努力发展我国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是解决我国周边安全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我够周边安全形势的最终目的。集中全力去发展经济,努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国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在当前是次要矛盾,所以分清主次,集中全力解决主要矛盾,不要忽视次要矛盾,这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
总而言之,我国国家周边安全形势是比较危急的,我们应该常存忧患意识,竭尽所能的维护和平,为发展本国经济谋求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发展才是我国最根本的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所不足,还望指教。
14.浅析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篇十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面积第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也是未取得完全统一的国家,和平崛起是我国奉行的基本发展原则,但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却异常复杂。
一、地缘关系复杂,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陆上邻国有14个,海上邻国6个。周边的军事强国有日本、俄罗斯、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国。日本与我国在钓鱼岛的归属,东海大陆架的划分上存在分歧;印度与我国在藏南谷地归属上存在分歧。我国周边的热点军事地区有朝鲜半岛,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地区等。近日,朝鲜研发核武器,试射导弹,发射火箭,使朝核问题更加复杂。克什米尔地区,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印巴双方经常在此发生冲突。阿富汗地区,自美国以反恐名义进军后,就一直处于**状态。可以说,我国周边并不安宁。
二、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日本曾发动侵华战争,与我国存在“世仇”。同时,日本也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双方在经济、反恐等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近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购买”钓鱼岛,严重危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日本仗着美国对其的庇护,不断挑衅,使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日本新首相上台后,企图改自卫队为国防军,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其意在在与我国的竞争中,增加实力。安倍晋三就职演说时公开挑衅说:“对钓鱼岛问题不会让步”,由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钓鱼岛问题注定是两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面的较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中日关系不会得到较大改善,甚至钓鱼岛问题会进一步升温,影响我国的安全形势。
三、中印关系的复杂性
中印同是发展中大国,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人口大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广泛的合作,但近些年来中印关系却并不好。1962年,中印发生战争,中国取得全胜。对这段战争,印度一直耿耿于怀,不能正确反思战争,加之印度与中国国界尚未划定,在藏南谷地等地区归属存在分歧,使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些年来,印度一直想“雪耻”,不断加强在藏南地区的军备建设,增设陆军旅,陆军师,对我国藏南虎视眈眈。印度一直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不断增加军购,尤其是海军建设,意图称霸印度洋,在对南海问题上,印度也不断插手,影响了我国的南海权益。
四、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南海是我国故有领海,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但长久以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却不断残吞鲸食我国领海和岛礁。近几年,甚至企图使被占有的岛礁合法化。在美国的怂恿之下,东南亚诸小国对南海表现出“群狼夺岛”之势,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完整,损害了我国的尊严。今年,我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菲律宾一度派出军舰,严重违反国际法,使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南海诸国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侵占我国岛礁的行为,势必会引起我国人民和政府的强力反击,爆发小规模局部战争也不无可能。
五、美国的对华态度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 中美同是世界级大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世界经济复苏也有重要意义。但美国一直视我国为潜在威胁国。驻军日本,监视威胁我国,建立第一二岛链禁锢我海军;鼓动东南亚诸国瓜分我岛礁;在对台问题上,奉行不合不分不战的原则,使台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二战后,美军海军主要军事力量由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冷战的结束,其在全球的军事部署达到均衡。但随着我国的不断强大,美国越来越视我国为其世界霸权主义的阻碍者,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思想,加大对我国的包围。不仅加强了亚太地区海军力量的部署,还找来众多爪牙: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对我国构成合围之势,对台、对印、对奥军售,困扰我国,阻碍我国的高速发展。
六、我国的实力
尽管我国的安全形势严峻,但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后盾,加之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我国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这里简单谈谈我较为感兴趣的军事装备问题,纯属个人意见。我国现役主力战机歼-10,拥有较强战斗力,但比之美国的F-
22、F-35还有较大差距,可喜的是我国的“四公主”歼-20已经问世,歼-20的某些性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的F-
22、F-35战机,只希望歼-20早日完成各项测试改进工作,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值得一提的是,理论上当今最强的F-22事故率是很高的。尽管辽宁号航母极大的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但在我看来,辽宁号只是训练舰,辽宁号的各项训练、海试是为我国航母建设提供经验,培育人才,其实战意义并不大。相比之下,中国海军是较弱的。个人看来,中国海军中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潜艇,是核潜艇,战略核潜艇。除了战略核潜艇,我们还有杀手锏——二炮。二炮中各种战略导弹性能究竟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它足以让美国担忧。美国太平洋舰队担心的应该是潜艇和二炮吧。美国担心的也应该是它们。
15.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探析 篇十五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形势和任务,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必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应发挥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反映其思想的教育性, 明确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现鲜明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二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这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体现时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
每个专题 (四个学时) 我设计了四个栏目。在这些栏目的教学中,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主题内容的疏理, 又有文字及音像资料的支撑;既有相关内容的回顾, 又有本专题的内容的巩固, 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自然、流畅。
1 新闻播报
上课之前利用40分钟时间, 以抢答的方式提问, 让学生回顾播报上一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并选择1-2个与社会热点、生活相关的新闻,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观点和看法, 来检验学生在上课之前关注时事的程度。最后, 结合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 看待问题要由现象到本质,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习惯。由于一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 时间间隔较长, 用这种方式做开场白, 将同学们远去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主题, 学生迅速安静, 精力集中, 等待进入角色。
2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 讲解本专题涉及的话题的来龙去脉, 入情入理分析成因、经过、结果, 明确指出作为大学生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起什么作用、担当什么角色等,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时事大家谈
讲课结束后, 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看法, 联系学生的“困惑”点师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
4课外资料
在完成每一讲的课堂内容之后, 给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有关, 或者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 主要以图片新闻和音像资料为主。比如:讲“东北亚局势”时, 给同学们下载编辑有“朝核计划”、“美日军演”、“韩日军演”、“美日韩军演”等课外内容。
三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
形势是客观的存在, 政策是人根据客观提供的条件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 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形势是动态的, 教师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正确评述国家政策, 切实消除重形势轻政策现象, 否则就会出现就现象进行讲解而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不能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含义,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例如:台湾问题是形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回答此问题时, 要结合两岸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评述政策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 结合“九二共识”和“反分裂国家法”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两岸逐渐走向对话的今天, 结合两岸三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台湾问题的未来。
2热点教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形势教学中, 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局势变化中的热点, 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 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 联系事件的背景, 联系历史, 教给大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如2010年9月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购岛”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 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日文名称“鱼钓岛”;针对日本的行径,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 称为“保钓运动”。总之, 热点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要准备把握热点的本质, 从而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3 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形式与政策教学中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亦即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在形式与政策教学大纲中, 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自己的主题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联系国家政策实际与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比如在2008年突出奥运的主题、2009年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2010年突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主题、2011年关注中印关系、东亚新变局和国内民生改善等等。通过主题的学习,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性、完整性、逻辑性特点, 同时要避免教材的动态性不够问题。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育部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 安排有经验的专职教师自编讲义, 同时把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影像信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加注重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教材的权威性、严谨性以及单纯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教学中要充分影像资料。“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浓缩500年世界史, 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复兴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 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 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对于大学生而言, 都是难得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在道德教育专题中, 选取“道德的力量”, 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影像片为教学资料, 学生在模范事迹的触动中完成了道德观的完善或重塑。
总之,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如保障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探索等都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娥, 傅根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子教育, 2009 (4) :64-66.
【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推荐阅读:
我国周边形势与政策07-05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08-24
形势与政策 反恐形势研究08-04
形势与政策作文08-10
国家形势与政策08-14
形势与政策超星答案06-14
形势与政策课意义07-28
形势与政策作业2209-10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09-11
形势与政策论文创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