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消除策略

2024-12-27

麻疹消除策略(共12篇)

1.麻疹消除策略 篇一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2011消灭脊髓灰质炎和麻疹

强化免疫活动工作总结

为巩固风景区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成果,进一步消除免疫空白人群。风景区疾控中心根据毕节地区卫生局关于印发《毕节地区2011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毕署卫发【2011】153号),及百里杜鹃卫生局关于印发《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2011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贵百卫发【2011】76号)精神,分别于 2011年11月5-15日和2011年12月5-10日对全区0-6岁儿童及7—12儿童进行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

地区疾控中心及风景区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布署,要求各级都要有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和具体工作安排,务必把强化免疫活动落到实处,特别强调了城郊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密集的街道(村、居委)、矿区、工业园区、车站、集贸市场等重要场所,以及与其他县交界的乡村、常规免疫难以覆盖的边远村(组)、常规报表信息可疑、卡证记录信息可疑、近年来有麻疹病例发生的乡为重点地区。风景区专门协调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分赴各乡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程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质量。

二、疫苗计划及供应

2011年10月下旬风景区及时将摸底统计报表上报地区疾控中心,10月24—30日地区疾控中心下发麻疹疫苗00剂,风景区疾控中心于10月30日以前将疫苗下发到各乡,确保了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宣传动员

为了使所有重点乡、村的接种对象都得到免疫接种,各乡充分利用广播、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此次强化免疫活动的时间、范围、对象,动员适龄儿童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使社会各界及儿童家长及时得到了强化免疫信息,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四、培训和接种落实情况 为保证接种质量,风景区对强化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培训,使参加强化免疫的人员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掌握了技术要求。此次强化免疫活动全区共培训各级专业人员113名,建立入户接种组X个,巡回接种组X个,设立固定接种点X个,临时固定接种点X个,村级接种人员X人,乡级接种人员X人,县级计免接种人员X人次,地区级督导X人次,县级督导X人次,乡级督导X人次。

五、接种情况

1、报告接种率

第一轮共报告应种儿童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其中常住儿童应种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流动儿童应种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98%(见表

2、表3)。

第二轮共报告应种儿童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其中常住儿童应种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流动儿童应种X名,实种X名,报告接种率X%。

两轮共免疫流动儿童X名,占全部免疫儿童的X%

2、“零剂次”儿童免疫情况

第一轮共免疫“零剂次”儿童X名,占免疫儿童总数的X%,其中常住儿童X名,流动儿童X名。免疫<1岁“零剂次”儿童X名,占零剂次儿童总数的X%。

第二轮共免疫“零剂次”儿童X名,占免疫儿童总数的X%,其中常住儿童X名,流动儿童X名。免疫<1岁“零剂次”儿童X名,占零剂次儿童总数的X%。

两轮共免疫<1岁和1岁“零剂次”儿童906名,占免疫儿童总数的4%,共免疫<1岁和1岁“零剂次”常住儿童459名,流动儿童447名。

六、现场快速评估检查情况

风景区疾控中心专门成立巡回督查评估小组,按照方案的要求,分别于211年11月7-9日、2011年12月 6-8日完成两次快速评估工作。从督导情况来看,X、X各项工作完成较好,尤其是X带领工作人员连续多天下乡蹲点进行投服疫苗、快速评估和督导检查,有力促进了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

七、存在问题

1、部分乡卫生院对这次活动重视不够,组织协调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2、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从督导情况来看,此次强化免疫活动,县乡两级政府均未提供专项经费。

3、县级在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个别地方漏服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密集的乡(村、居委),摸底不清,导致个别儿童漏种。

4、培训工作不到位。在督导中发现部分乡培训工作不全面,个别乡镇卫生院在填写登记表的有关项目时存在填写不规范的现象,上报的强化免疫报表错误较多。

5、《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在督导过程中发现个别乡镇仍然存在疫苗浪费现象

2.麻疹消除策略 篇二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遍布全球,多发于儿童,可引起严重的合并症。在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是人人必得的疾病,大多数在婴儿期发病,病死率较高。随着麻疹疫苗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儿童受到保护,明显控制了麻疹流行,发病数大大减少。但麻疹仍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免疫规划重点控制的疾病。

2 WHO消除麻疹意义及策略

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WHA)提出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义,达成《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行动计划》,提出了与WHA相同的控制麻疹目标,包括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高质量的初试和后续免疫等,作为消灭麻疹长期工作的一个主要步骤,同时要求保持高水平接种率。根据WHO估计1996年全球有3650万麻疹病例,100万死亡,分别较使用疫苗前下降了78%和88%[1]。2007年,WHO和UNICEF 报告称:2005年全球麻疹死亡比1999年下降了60%。2008年全球估计麻疹死亡人数16.4万,比2000年下降78%,除WHO SEARO外其他五个区均实现麻疹死亡降低90%的目标。WHO美洲区已于2002年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且连续7年维持消除麻疹状态,为其他区提供了经验和信心[2]。2009年4月,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建议应当使用“消灭”(Eradication) 一词来描述阻断全球范围内的麻疹病毒传播 (即在所有地区消除麻疹)。2010年5月,第63届WHA报告提出了消灭麻疹的建议,将2015年作为全球消灭麻疹的里程碑性目标:(1)各国MCV1接种率>90%,每个县级单位>80%;(2)麻疹发病率下降并维持在<5/100万;(3)麻疹估算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95%[2]。

3 我国疫苗时代麻疹发病特点

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的麻疹发病人群主要是未接种疫苗者,最小的为生后1月内[3]。发病年龄提前,是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下降,疫苗时代麻疹的流行特点是,麻疹在全年都可发病,但在冬春季节为多,麻疹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以<1岁和>20岁为主,<8个月儿童发病率在很多地区都程上升趋势,已成为麻疹控制难点[4,5]。婴幼儿和成人构成发病主要人群,与疫苗时代麻疹发病特征吻合。<1岁组发病率增高,该人群发病主要与胎传抗体过早消失有关[6,7]。还有原发性免疫失败者即接种疫苗后没有产生免疫反应(称原发免疫失败),随着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提高,原发性免疫失败者在易感人群中占的比例逐步增加。这提示我们规范冷链制度,保证麻苗效价,提高接种技术,保证高水平的免疫成功率对今后保护易感人群、降低麻疹发病及消除、消灭麻疹具有重要意义。

4 我国各地区消除、消灭麻疹策略

控制消除和消灭麻疹的关键在于如何用麻疹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如何对待原发性免疫失败和继发性免疫失败以及漏种者,这里有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我国政府承诺到2012年消除麻疹,麻疹发病率下降并维持在1/100万以内,卫生部制定了消除麻疹的目标。2008年根据卫生部要求甘肃省开展了覆盖全省8月龄-1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的控制了麻疹发病,但部分地区麻疹爆发还时有发生,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且呈现明显的季节高峰。麻疹控制及消除工作任务艰巨,而接种麻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实现消除麻疹的关键,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基础,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为有效控制麻疹,降低发病率,加速消除麻疹进程,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卫生部决定于2010年9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甘肃省对8月龄-4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对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率达95%以上;2011年9月又对14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了两剂次以下麻苗查漏补种。

5 免疫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解决原发性免疫失败,是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疫苗的冷链运输、储存管理、以及接种前接种时及接种后的各个环节中,严格规范管理及操作,严格安全注射措施。兰大一院免疫规划科从2004-2010年接种麻苗及麻疹成分苗6106剂次,使3000多适龄儿童接受了麻疹主动免疫,提高了对麻疹的免疫水平,从而免受了麻疹病毒的侵袭,所管辖区域无麻疹发病,为一方儿童送去福音。除了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外,特别注重接种操作的细节。如:接种麻疹活疫苗关键是怎样保持疫苗的活性,冻干麻疹疫苗使用前加入灭菌注射用水1ml,待完全溶解后使用。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成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变紫变黄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由于麻疹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凉干后再注射,所有接种对象均应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已稀释的麻疹疫苗,接种后用干棉球轻按注射部位,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以保证疫苗的活性。使用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的接种与麻疹疫苗的接种操作要求相同。

6 结语

消灭麻疹在生物学和技术上是可行的,AMRO已经连续7年维持消除麻疹状态,这为全球消除麻疹提供了信心和经验。但消除麻疹也面临众多挑战:常规免疫接种率不高,特殊人群存在免疫空白而难以实现高水平人群免疫力,原发性免疫失败,继发性免疫失败;为实现全球消除乃至消灭麻疹目标,还需要政府高层次的政治承诺和进行必要投入,保障各项策略措施的切实落实。还要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及时接种疫苗、消灭免疫空白、提高接种率、提高疫苗质量、及接种质量。从而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消除和消灭麻疹目的。

参考文献

[1]WHO.progress towards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1990-1996[J].WER,1997,47:349-353.

[2]安志杰,马超,罗会明.全球消除麻疹进展概述[J].中国疫苗与免疫,2010,16(8):359.

[3]杜彦科.沈阳市于洪区2009年麻疹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65.

[4]张红,李秋成.浏阳市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26.

[5]孙印旗,王岩.河北省1999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0,6(5):284-286.

[6]李平,习源,关荣晖.陕西省麻疹病毒基因分型及疫苗免疫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122-1124.

3.消除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 篇三

一、纠正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为“惯性大小是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相同,与它们的速度无关。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一是讲解概念时,要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二、防止相近物理概念的混淆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时,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了特别强调加速度和速度这两个大小的差别和变化的不一致性,再让学生分别说明始末位置它们的大小,学生通过这一物理情境就可以具体地理解这两个量的区别,避免混淆。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三、克服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讨论,而经常忽视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和库仑定律F=kQ1Q2/R2,学生认为R趋向于零,万有引力和库仑引力将无穷大。却不知这两个公式成立的条件是M1和M2为质点,Q1和Q2为点电荷,当它们的距离趋向于零,条件就不成立了。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及适用条件。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四、注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概念的外延指的是适用该概念的一切有关事物,因此,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如对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学生只考虑其向上加速的情况,忽视了向下减速的情况等等。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情景建立得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相反,也有无意识地扩大外延的情况,如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学生有时就扩大为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为了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4.面试空姐时消除紧张情绪的策略 篇四

面试者面对面试的场面往往都有紧张的情绪,这在所难免,但如果过分紧张就会影响到面试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消除紧张呢

有效的做法是:

第一,礼貌的话大声地说。一般情况是,当人在紧张时大声说上几句话,会缓解一下紧张情绪。当面试者走进考试室,一进门,就强迫自己向在座的考官响亮地打声招呼:“你们好,我是××”。这就是一石双鸟,既表示了你的礼貌,又可稳定自己的情绪,这样心情会轻松很多。

第二,放慢讲话速度。不管是谁,一旦紧张起来,说话就会像打机关枪一样,速度极快,而且,说得越快,就越紧张,造成恶性循环,这是要控制自己说话的速度,让字一个一个地从口中吐出来,速度放慢了,心情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每句话说得清楚明白。紧张时,容易使语尾含糊,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加重语尾发音,说得缓慢响亮,有助于消除紧张。

第四,如实说出自己心情紧张,不妨直接对考官说:“对不起,我有点紧张。”考官会给你鼓励,你的紧张情绪也会逐渐消失。考官不会因此而扣你的分,可能会认为你有幽默感而给你加分。

5.麻疹消除策略 篇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 Excel2007 进行数据分析及 Map Info 绘制地图。

2 结果

2.1发病概况2004-2013年黑龙江省风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42例、221例、414例、1 439例、3 294例、1 350例、445例、345例、794例和14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8/10万、0.58/10万、1.08/10万、3.76/10万、8.61/10万、3.53/10万、1.16/10万、0.90/10万、2.07/10万和0.37/10万。2006-2013年均无风疹死亡病例报告。见图1。

2.2时间分布2004-2013年黑龙江省全年均有风疹病例报告,风疹发病高峰与麻疹发病高峰相同,均为3-6月,每年高峰季节报告风疹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比例为71.04%~93.83%,见图2。

2.3地区分布黑龙江省风疹发病呈高度聚集状态,发病在局部相对集中。2004-2013年,风疹发病共涉及的县区分别为43个、47个、78个、71个、94个、82个、85个、72个、82个和57个,分别占县区总数的32.33% 、35.34% 、59.09% 、53.79% 、71.21% 、62.12% 、64.39%、54.55%、62.12%和43.18%。

2.4 人群分布

2.4.1性别分布2004-2013年风疹男女性别发病率之比在1.3∶1~1.6∶1之间。

2.4.2年龄分布从2004-2013年风疹发病率来看,2004-2006年风疹发病主要以<15岁人群为主,峰值由高到低分别在10~14岁组、0~4岁组和5~9岁组,2007年以后风疹发病高峰的峰值逐渐后移,2007-2010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均在15~19岁组,2011年和2012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在20~24岁组,2013年风疹发病高峰前提,峰值在0~4岁组。见图3。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年无风疹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信息,从2005年开始有风疹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信息。通过对2005-2013年风疹病例出生年份分析,风疹病例集中在1986-1996年出生的人群中,峰值为1992年前后,见图4。

从2004-2013年风疹发病年龄构成来看,黑龙江省风疹发病年龄构成主要以≥15岁组人群为主,其高峰人群与黑龙江省麻疹发病高峰人群趋势相同。2.4.3职业分布2004-2013年报告风疹病例数最多的为学生,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62.68%、43.44% 、37.20% 、80.75% 、73.95% 、59.85% 、41.35% 、51.59%、57.18%和31.69%。

3 讨论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0年以前,中国未将风疹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报告。1990年以后,将风疹列为丙类传染病,但只要求疾病监测点进行报告,从各地掌握的情况来看,风疹在中国的发病非常严重,不仅呈周期性流行,有时局部地区甚至发生大规模暴发[1,2,3]。2004年以后,全国通过“中国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风疹病例进行网络报告。中国风疹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发病达高峰,发病率为9.11/10万;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相对较高,近2年有所下降。黑龙江省风疹发病趋势与全国一致,2008年为风疹高发年,发病率为8.61/10万;2007年、2009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2013年风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1997年制订《黑龙江省风疹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分两阶段对15岁以下儿童及育龄期妇女和大学新生进行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之后每年对满1周岁儿童有偿实施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风疹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进行接种,但由于疫苗的供应问题,最初每个适龄儿童只接种1剂次含风疹成分的疫苗,为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复种时(18~24月龄),只在部分地市接种麻腮风疫苗,至2011年在全省范围内复种全部使用麻腮风疫苗,从此,黑龙江省适龄儿童含风疹成分疫苗实施2剂次接种。从发病率曲线来看,自2004年实行风疹疫情网络直报以来,监测系统的敏感性逐年提高;同时,随着不同免疫干预措施的实施,近年风疹发病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省风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高发,高峰为每年的3-6月,风疹发病高峰季节与全国一致,与黑龙江省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一致。风疹和麻疹发病季节的一致性,且又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单纯从临床表现难以鉴别诊断,临床风疹病例往往可能误诊为麻疹,导致麻疹监测系统里疑似麻疹病例增加,给麻疹防控带来一定压力;相反,一些轻型麻疹病例又往往被误诊为风疹,造成麻疹的进一步流行。提示,在促进消除麻疹进程中,加强风疹的监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且势在必行。另从地区分布来看,2004-2008年风疹发病以局部地区暴发为主;2009年以后风疹发病以高度散发为主,伴有局部暴发。风疹发病地区间的差异性,可能与各地传染病监测系统敏感性、人口密集性、人口流动频繁程度、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和免疫干预措施落实情况等有关。

从发病年龄看,风疹病例年龄构成发生改变,2004-2006年风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与上海市[4]报道的2006年以前风疹病例集中在5~9岁和10~14岁年龄组 为主发病 模式相似 。黑龙江 省2007-2010年风疹发病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发病高峰均在15~19岁组,2011-2012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在20~24岁组。山东省[5]也报道近年来风疹发病有向大年龄组转移的趋势。风疹发病年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必将威胁育龄期妇女,如果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CRS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6]。中国虽没有CRS发生率的报道,据国内相关研究估计, 约15%~20%的育龄期妇女存在感染风疹病毒的风险[7,8,9],严重威胁中国的优生优育。

6.麻疹消除策略 篇六

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当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应耐心地予以疏导,予以帮助,将学生的焦虑情绪“最大化”地加以控制,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 焦虑 恐惧 策略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发现有这样的小学生:说话的时候声音颤抖,声音极小,面部表情僵硬,有的学生手脚还在发抖,说英语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停顿,诸如此类的情绪表现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焦虑。英语课堂焦虑的根源在于小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与英语课堂语言学习相关联的自主观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情感触发、行为表征的鲜明复合体,是由于小学生必须凭借非母语的语言进行课堂活动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焦虑情绪是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

有学者认为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感因素可以加速或者阻碍英语语言的习得。控制英语课堂上小学生的过度焦虑可以防止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抑制作用。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设法控制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首先,教师应重视研究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目标切忌过高过严,而让小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产生心理负担,以引发小学生的过度焦虑。其次,教师应重视研究教法,应重视小学生听、说、读、写多种英语能力的协调发展,应重视对英语教材(文本)的灵活处理,增、删、补、减,合理规划,努力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强烈的兴趣自然会降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再次,教师应充分彰显自己的独特的英语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努力肯定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英语课堂焦虑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三个方面。那么,英语教师该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策略去消除小学生英语课堂的焦虑情绪呢?

一、帮助学生减轻交际恐惧感

交际恐惧感通常来讲是说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构思与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无法用足够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达以形成的受挫感以及恐惧的心理反映。这种负面的情感在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因为小学生刚学习英语,相对来说掌握的英语词汇量相对匮乏,假如离开了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通常情况下是难以自主实现具有一定量的英语语境交际的,其间,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本身的性格就比较内向,日常生活中用母语与人沟通交流都有一定的困难,让这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更会显得困难重重,更会感到紧张,更会感到恐惧。针对这样的情况,显然教师就必须科学、合理、周到、细致地精心设计好英语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难易有度,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理解英语学习的目标,课堂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在通盘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地运用循序渐进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并且着力去遵循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的英语学习规律,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英语,从而避免产生学习英语的挫折感。同时,英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的英语交际构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广阔的平台上广泛地展开英语交际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自信,以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自我,适度减少焦虑。此外,英语教师更应着力改进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以加以解答的问题进行选择,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唯有在不断的“摘果子”的成功喜悦中才能产生英语学习的激情。另外,英语教师应为学生的英语交际构建充裕的时间与充足的空间,提供足够的英语交际素材,让学生广泛地交际,以减轻交际的恐惧感。

二、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感

学生面对考试产生了巨大压力而焦虑,严重的考虑焦虑会让学生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害怕自己考得不好而导致英语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影响考试成绩,不良的考试成绩又会加剧考试焦虑,以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长此以往,学生一旦遇到考试便会出现恶心、心慌、头昏、失眠、出汗、厌食等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作为教师应全面考量学生,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学生,切忌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应鼓励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理性地确定自己的考试期望值,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做好考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力求打有准备之仗。教师应关心学生考试前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学生出现疾病、过度疲劳等生理性问题的时候也易产生焦虑感等。

三、帮助学生减轻对负面社会评价的恐惧感

负面评价恐惧感指的是学生担心害怕在别人面前丢失面子,力求避开被评价的场合。通常英语学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感更强烈,因为这类学生的内心更脆弱。作为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决不讽刺挖苦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真正地理解学生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教师应启发学生知错就改,知难而进,相信自己能成功,应教育学生互助,取长补短,着力借鉴他人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相互分享英语学习的快乐,相互吐露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以让学生彼此间获得安慰,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消除自卑,从而舒缓焦虑感。

7.浅谈消除小学生被排斥的引导策略 篇七

被排斥学生到底因为什么而不受同学们欢迎呢?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习方面: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技能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方面:比较好动,时不时伸出拳头打人,爱搞恶作剧捉弄人;卫生习惯方面:经常乱丢纸屑,不整洁利落。

怎样让被排斥的同学改变自己,从而能被大家接受,并真正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

一、激励策略促成长

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我与榜样手拉手”,设立“每天进步一点点”展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其尽快融入班集体。

1.心理辅导促成长

自我意识辅导就是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辅导活动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学生有效适应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开设《做个受欢迎的人》、《团结合作》、《优点轰炸》等心理辅导课。

在《优点轰炸》课上,我让同学们在制作精美的闪光卡上写下对三个被排斥同学的评价,让同学们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开始大家是一阵惊讶,而后七嘴八舌地说他们会有什么优点呀。我启发同学们用平和的心态去寻找,一阵沉默之后,他们纷纷在闪光卡上写下了赞美之词。“佳颖,音乐课上你以动听的歌声让老师给了你一个大大的优,你真棒!”“佳颖,你待人和善,语气温柔。”“佳颖你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你在努力地赶上同学们。你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佳颖,你上课胆子大了,说话的声音也响了。”当佳颖听到同学们的赞扬,收到22张精美的闪光卡时,她又惊又喜,脸上的笑容不由地绽放开来。

这种主题活动带有游戏性质,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活动方式巧妙,通过他人评价,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从而提高个体自尊心和自信心。借相互评价的机会,认识同伴的长处,从而欣赏同伴,增强对同伴的了解和感情。

2.我与榜样手拉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更容易相互模仿,受同辈的影响。在班级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对子,不仅给孩子提供正面的学习榜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还能让那些能够理智处理问题的孩子与被排斥学生多接触并交上朋友,在恰当的时候能给以提醒和帮助。志龙在班内没有朋友,而谢依泽、方锦瑶因为学习成绩优秀、 待人真诚大方而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伙伴,班内的每个同学都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包括志龙。于是我就让谢依泽、方锦瑶与志龙结成对子。谢依泽、方锦瑶不仅自己伸开双臂欢迎他,还利用广泛的人际网带动自己的朋友也来和叶志龙交朋友。以往下课志龙不是独自游荡、自娱自乐,就是到处捣乱,惹得同学们都很烦他。现在的他课间休息时,有时和谢依泽一起画漫画,一边画一边编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有时和一群女同学跳牛皮筋,遵守游戏规则,还奋力给自己组争分;有时围看男同学下棋。

3.小岗位显大责任

被排斥的孩子中,有的很少受到班级的关注,想为班级做点事也不会有机会;有的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主人,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和责任意识淡薄。为此,我在班级设立班级小岗位,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锻炼学生能力。小岗位让孩子们感到“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在《我是班级小主人》的班队活动中,我设立了日光灯管理员、餐盘管理员、发本子助理、卫生检查员、礼仪监督员等10多个班级小岗位,让同学们竞聘上岗。志龙在谢依泽的鼓励下主动竞聘餐盘管理员并成功应聘,当他从我手里接过一张简单的聘任卡,显得特别高兴。他在班上发表感言时说:“想不到我也能为班级出一份力了。小岗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我会好好干的。”他善始善终坚持到期末,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4.特色争章促成长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特色争章以培养学生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广泛兴趣爱好为重点,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结合我校乡贤特色争章活动,鼓励被排斥孩子争夺乡贤特色章——孝女章、建成章、虞舜章。中年段孩子争夺的是建成章,由“自信章”、“合作章”、“善学章”三枚小章组成,分别针对自信、合作、善学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争章活动,鼓励被排斥孩子对照小目标努力达成大目标。

5.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被排斥孩子的闪光点,收集孩子的点滴进步,展示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重拾自信,逐步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与认同。在班级中可以设立“每天进步一点点”展台,他们设计的贺卡,写的文章、钢笔字,和同学共同合作的小报,同学们写给自己的闪光卡,都是展示的内容。梁瑞的字可以说是班级中最差的,不用说笔锋,间架结构,就连端正、干净的要求都做不到,每一个字都歪歪扭扭。当我看到他认真练字的样子,不禁夸他:“你写字的姿势很好,每写一笔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听我在夸他,他显得更认真了,但字还是不好看。我就手把手教他写点、横、竖、撇、捺,他每练一次都有进步,我把他练习的书法纸整理后在“每天进步一点点”展台展出,同学们看了都夸他:“梁瑞的进步真大。”“想不到,梁瑞认真练字进步得真快啊。”……听了同学们的赞扬声,他露出了快乐的笑容。他用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许声。

二、心心相印促和谐

在我们班教室的进门,有个同学们特别喜欢的地方——心情蘑菇站。孩子们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用笑脸和哭脸的图标向全班展示。老师和同学会主动询问与帮助心情不佳的同学,促使师生、生生心心相印。上学期期末,梁瑞的心情总是显示为“哭脸”,与他同组的人就及时询问。原来复习阶段白天学习太累了,跟不上同学们的步伐。晚上妈妈急迫帮他补这补那,每天要10点以后睡觉,第二天早上醒不过来,上课也就无精打采。于是同组的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负责教他写作业,有的负责提醒他珍惜时间专心学习,我则帮他补习知识漏洞,还联系家长让孩子早点休息以保证第二天能有充沛的精力学习。总在60分徘徊的他,期末进步明显,考到了76分。

为了让被排斥的同学能被其他同学所接受,我利用晨会、班会教育全班同学敞开心扉,摒弃前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在调查中,46%的同学愿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23% 的同学愿意和他们在玩中建立友谊;19%的同学愿意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劝说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于是,大家签下了“请让我来帮助你”的约定。

三、持之以恒是关键

持之以恒是获得成功的关键,三分钟热度只会使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效果归零。针对活动时大家热情高涨,活动一过大家又恢复原样的现象,我用星星、积分卡等激励手段来强化教育效果。对于中高段的学生,用星星激励已失去了魅力,就可以用积分卡来代替。德育积分卡是代币制的一种形式,可以用来当作激励手段来强化良好的行为。我根据学生被排斥的实际原因设计积分卡,分别用于奖励自信、合作互助、学习进步等方面,期末根据积分兑换奖品。奖品可以是学习用品、书籍或者名人名家书签等。事实证明,这种办法的确很有效果。

(作者地址:上虞市滨江小学浙江绍兴312300)

8.麻疹消除策略 篇八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2年数据均来自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系统。

1.2 对象与方法

主要方法使用Excel及SPSS软件整理、统计资料, 并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哈尔滨市2004年的1月1日到2012年的12月30日全部确认的实验室病例共4 536例进行调查。

1.3 统计方法

将信息资料分层次和分量, 按有关体重指数儿童和成年人的分类标准[5,6]。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趋势

哈尔滨市2004-2012年大疫情网络报告的麻疹发病共4 536例, 开始实施计划免疫接种麻疹疫苗以来, 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除2006年、2009年和2010年的发病率较高以外, 其他年份控制较好。见图1。

2.2 年龄分布

以发病最高的2010年为例, 麻疹患者中0~1岁儿童720例, 占总病例的36.9%;1~2岁儿童208例, 占10.7%;25~30岁成人272例, 占13.9%, 为三个高发年龄组。

2.3 季节分布

2010年, 哈尔滨市麻疹3-6月为高发季节。

2.4 地区分布

2010年哈尔滨市各区、市、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 高发区主要为五常市、依兰县、通河县、巴彦县、尚志市和宾县。城市和农村相接合的地区是散发和流行的源头, 见图2。

3 讨论

危险因素回归分析表明, 流动外来人群和其对麻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是造成麻疹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提示应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工作, 普及传染病发病常识, 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 成年年轻人人群自身都有获得性免疫, 当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成人麻疹的发生, 这表明将年龄稍轻的人口也纳为免疫管理中对控制成年人麻疹发生是重要的。对平均年龄7.91岁麻疹患儿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有些父母主动接种疫苗的意识不高, 不携带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直接影响了麻疹的发病。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质量也影响麻疹的发病。家庭经济困难也会对接种疫苗有影响。多因素分析表明, 疫苗的接种史、孩子家长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家庭收入对麻疹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对生活居住条件差、少儿低体重、以往患病、发病前有无就诊情况和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等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预防儿童麻疹发病重要内容应包括:加强疫苗接种力度、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降低发病、加强儿童营养和降低就诊率、防止交叉传染。不按时接种相关疫苗是小年龄人群发生麻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婴幼儿在6月龄后从母亲体内获得的抗体减少, 8月龄婴幼儿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力降低也易感。25~35岁成年人发病172例, 占发病总数的13.9%。8月龄至6岁有439例患者发病, 发病率为22.5%, 表明学龄前小儿和小学龄儿童是计划免疫重点保护人群。接种疫苗后儿童抗体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少, 很难获得持久的免疫效果;对易感人群要多次接种疫苗, 查漏补种是减少发病的好途径。所以在婴幼儿18~24月龄期间, 应增加免疫次数。报告发病数中有10例儿童接种过规范保存的麻疹疫苗, 值得思考。

从发病最高的2010年看, 哈尔滨市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高峰集中在3-6月, 全年的各个季节均有麻疹病例, 提示麻疹防治工作不能放松。从发病数量来看, 远离城市的农村发病率不高, 高发地区是与城镇邻近的地区。城市暂住人口、农村人口和流动人群混居地区是接种疫苗和管理薄弱地区。流动人群各种传染病相关常识不足以及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而流动人口和外出打工人群的儿童不及时接种疫苗直接造成了免疫漏洞。随着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流动人口增加, 同时当地疾控人员责任心不强也是造成麻疹等传染病高发的原因。

关键词:麻疹病毒,流行因素,免疫策略

参考文献

[1]Muller CP.Measlese, limination:old and new challenges[J].Vaccine.2001, (19) :2258-2261.

[2]De Jong JG, Winkler KC.Survival of measles virus in air[J].Nature.1964, 201:1054-1055.

[3]WHO.Measles Eradication:Reeonunendations from a meeting ceosponsor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Pan Ameriean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CDC[J].MMWR.1997, 46 (RR-11) :l-19.

[4]吴霆.中国防制麻疹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2) :143.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290.

9.职校生心理问题解析及消除策略 篇九

职校学生心里苦恼解析

封闭的管理使学生自由不够 很多职校对封闭式管理津津乐道, 推崇备至。确实, 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预防了职校生外出上网、打架、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但是, 这种“卡、压、堵”的管理模式, 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使学生觉得压抑, 缺乏幸福感。可以说这是职业学校的一种无奈之举, 也是逃避教育责任的消极行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学生在周六、周日时就会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在这种发泄的背后, 隐藏着学生的空虚、无聊与苦闷。

个性的缺陷使学生交往不畅 毋庸讳言, 职校生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学生冲动、任性、自我中心, 喜欢我行我素, 不顾别人感受。在和同学交往时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 也不会有效地加以解决, 从而使得人际关系僵化。很多职校生缺乏知心朋友, 有困惑无人倾诉, 有喜悦无人分享, 倍感孤独。

兴趣的匮乏使学生机会不多 职校开展的活动不能说不多, 但参与的学生永远是那些熟脸。大部分学生不愿参与也不敢参与, 既没有发展的机遇, 也根本抓不住机遇。熬一天, 算一天, 于是离快乐的生活越来越远。

职校学生苦恼的消除策略

了解了学生的痛苦, 我们就应该少些抱怨, 多些宽容;少些训斥, 多些表扬;少些急躁, 多些耐心;少些说教, 多些引导。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努力帮助学生提高交往技能,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提升自我调节水平, 让学生学得轻松, 活得快乐。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想了会怎样?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才会觉得一切是那么的平常, 也是那么的正常。不知道学生想什么, 就无法和学生沟通;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就不能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想了会怎样, 就很难有效引导学生。因此, 首先,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并加以合理引导;其次, 教师要有同理心, 多倾听学生, 深刻体验学生的情绪和想法;再次, 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思绪;最后, 教师要善于发现职校生的闪光点, 多赞美学生。要坚持“优点不说不得了, 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 让学生懂得, 万物各有所长, 彼此不同, 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自己。

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 学生的发展需要客观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成为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基。职校生心中郁积着苦闷和孤独, 他们渴望交往, 又不会或不敢交往。这就需要教师真心地去爱职校生, 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尊严、快乐和幸福。为此, 职校教师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交往绝不是吃吃喝喝、打打闹闹, 而是为了促进彼此的发展, 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二要帮助学生实践交往的原则, 在平等、尊重、信任、互惠的基础上交往;三要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偏见, 正确对待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 客观、公平、全面地去看待同学和老师;四要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消除愤怒、悲伤、恐惧、烦躁、自卑、自傲等不良情绪;五要帮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 比如谈心、微笑、倾听、赞美、距离的把握等。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缺乏或单一, 人就会把心志过分专注于某一事物, 容易造成偏执。偏执的人很难与人交流, 只能与孤独和痛苦为友。职校生往往是想干的干不了, 干的了的又不想干, 浑浑噩噩, 度日如年, 心中备受煎熬。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使学生有事可做, 不至于无事生非,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兴趣多了, 痛苦也就少了;爱好广了, 痛苦也就轻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可以通过三条途径。第一, 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与求知欲望;第二, 要开展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各种活动, 组建创业、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社团,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打造精品课程,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灵魂, 它可以带动学生其他兴趣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自我肯定的心态, 是学习成功的有力保证。学业成就和学习信心是成正比的,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就会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这样不但学得轻松, 而且学有成效。遗憾的是, 职校生学习信心不足, 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觉得不行, 当然学不好, 学不好则更认为自己不行。于是, 职校生的学习信心每况愈下。信心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特别是教师责无旁贷。一是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 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精神发展的领域, 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度, 使他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二是创造成功机会。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与学生共同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三是教会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四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归因。影响学习成败的因素很多, 如果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 如自己学习能力强、学习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信心;如归结为外部的因素, 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 学生就不会增加信心。因此, 要尽量让学生多进行学习的内归因。

提升学生的调节水平 人生不如意, 十之八九。职校生面对着社会偏见、遭遇着学习困难, 空虚、无聊、困惑以及痛苦在所难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职校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 使3~5年的职校生活过得快乐、充实与幸福。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运动与休闲。适度的体育运动与必要的劳动, 不但可以充实时间, 强健身心, 而且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休闲方式要多样, 特别要学会阅读。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烦恼、忧愁和不快乐的时候, 去读一读或翻一翻喜欢的书籍和杂志, 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改变心态、稳定情绪、减少痛苦。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倾诉, 并且成为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有苦恼的事把它说 (写) 出来, 就会释放痛苦、减缓压力。再次, 要善于转移。很多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是由于学生过分注意那些令人担心的事物或情境上造成的。这时, 注意与紧张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系统, 越注意, 越紧张、越紧张, 越注意, 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所以, 转移注意不失为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高效方法。最后, 要让学生学会放弃。放弃实际是心灵的放生, 是一种豁达与智慧。在放弃的同时, 获得对自我的尊重, 懂得放弃, 才会更好地选择。“天涯何处无芳草”, “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某个人、某件事, 有太多美好的东西等我们去领略, 去开发。只有学会放弃, 才会拥有精彩的生活, 拥有海阔天空的心灵境界。

参考文献

[1]屈正良, 张福仁.职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8) :32-34.

[2]王正军, 高秀铃.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实践与思考[J].班主任之友, 2004, (7) :33-35.

10.麻疹消除策略 篇十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失误 消除策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是,在一线教学中,却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了教学艺术的锤炼,尤其表现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行为失误,使课堂教学常常事倍功半,希望同行们能引以为戒。

一、提问时的切入点失误及其消除策略

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生活阅历浅薄,课堂提问点切入不准、难度过大、过于笼统,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卡壳”,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不妨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化难为易。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然后再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地指地上的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希望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二、提问时的行为失误及其消除策略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先点学生姓名,待该生站起来以后,再说出要学生回答的问题,甚至板着脸,用手指靠近并指向学生鼻尖,或走近学生座位,用手指敲打课桌,以此代替点名。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针对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学达标。因此,提问要面向全班每一位学生,并在提问后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让学生单独答问,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答问质量。先点名后提问,其余同学就会停止思维,只是像剧场里的观众一样,在观看老师如何提问某同学。被提问的同学往往也会因为问得突然,毫无准备,而产生紧张心理。用手指敲打桌子点名,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感,也抑制甚至破坏了师生的情感活动。

三、答问时的行为失误及其消除策略

学生答问时教师站在学生面前;答不出问题时,让学生站着,再叫其他学生,甚至一连十几个学生都站着;教师急促地敲打着讲台或课桌,厉声责怪学生不动脑筋、不配合教学。

要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与引导是重要手段。上一段所列举的种种行为,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并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甚至破坏学生记忆思维的内动力,使其听问生畏,答不出其所以然,或答不到问题的要点上,也会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紧张心理,从而害怕提问。一般来说,学生答不出问题,应让学生坐下,或调整提问的角度、深度与方法,也可作适当提示。

四、解答时的行为失误及其消除策略

让学生站着,老师只顾讲析,有时会讲很长时间;面对面靠近学生讲解,唾沫飞溅,学生掩面而避;背对学生或不正面注视学生解答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具有两面性,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的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学艺术是通过师情、生情、文情的和谐交融来共同创造的,教学行为中必须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文。而以上几种行为不仅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有损教师形象,也失去了教学的情感交流与审美特征。教师的正确行为能使师生经常沟通情感,交流心声,不断建立平等、温馨的联系方式,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不断获取有益信息,不断得到鼓励与启发。因此,教师应站在全体学生前面,目光扫视全班,笑而不失态,哀而不失声,用科学而简明的语言解答知识要点,用热情而亲切的语调解说问题。

五、评价时的行为失误及其消除策略

有意让学生站在前面;敲着教鞭讽刺或以不当的比喻批评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就答题引开话题,从而对全班学生长时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或离开课文内容而开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地侃大山、讲故事。

学生答不出问题,原因很多。教师应认真思考分析,本着热情鼓励、耐心指导的原则,帮助学生弄懂问题。对学生进行惩罚、讽刺、挖苦,或思想教育一大篇,不仅降低教师的威信,也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完成产生影响,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只简单地一个“对”或“错”,也不应该由教师一个人包办,要有学生的共同参与。评价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激励性。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是完全错误,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如果学生的表述含糊,不够明晰,可以提示: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怎样说才能使大家都理解你的意思呢?还有些评价语,如回答的有创新;你说得非常正确,了不起;你真聪明,想到了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如果几个同学同时回答一个问题,后面的同学只是简单重复前面同学的答案,可以评价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只知其然,却说不出其所以然来,老师也不能硬逼,可以说:认准了真理就行,至于为什么这样,再讨论嘛。可以这么说,如此等等阳光式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形式是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百花齐放”,要因时、因科、因课、因人而异。本文列举的课堂提问时教师的种种行为失误,也是“发问技巧”的方方面面,每个语文教师万万不可忽略,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自然、灵活的“传道授业”,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6月.

[2]《教育艺术》.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主办.2001年第二期.

[3]《光明教育论坛》.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

11.麻疹消除策略 篇十一

1. 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

目前的作文教学, 严重缺少过程性的指导, 更缺乏写作前习作素材的积累。重形势轻内容, 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 无异于“闭门造车”。学生要么围着《优秀作文选》转, 要么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定势。

2. 学生得不到及时的鼓励

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来说, 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一旦产生兴趣, 他们就会愉快地学习,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 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求全责备, 或用命令式禁止, 学生尝不到那份成功的喜乐, 便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更认为作文是高不可攀的, 从而丧失自信心, 失去写作的兴趣, 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慢慢消退。特别是一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本来就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 如果教师再不给他们信心, 他们更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甚至是反抗的心理。

3. 学生积极心被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挫伤

在作文批改中, 有些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 从字、词、句的修改, 到眉批、尾批都细致周到, 看起来“满堂红”, 但教师辛苦批阅出来的作文, 很多学生连看都不看, 又开始了新一次的作文写作。更有一些孩子, 等教师发还作文时, 早忘了自己写的是什么作文了, 也不在乎分数、评语, 当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4. 学生缺乏生活感知, 积累较少

根据作文网的网上调查: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 55%以上的人认为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一天的生活, 早上一起床就背着书包上学去, 上午四节课, 下午四节课, 四点半回到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剩下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 算上两天的假期, 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时间比起在学校的时间仅占10%左右。另外, 这种和社会的接触, 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相关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缺乏目的, 没有系统, 把握不了重点, 深入不到细节, 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 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等, 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作物, 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储存一定量的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 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

二、习作教学中的针对性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写作热情

习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现实情况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总有表达的需要, 或者睹物思人, 或者有感而发, 教师应善于抓住某一情境进行引导,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去年冬天, 北风呼呼, 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在南方是很少见到这样的大雪的。在上课时, 我发现学生有的望着窗外出神, 有的甚至将脑袋探出窗外用手接雪花, 许多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当机立断, 带着他们去看雪。学生高兴极了, 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 诉说着自己的心情:“下吧, 下吧, 我要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啦!”“我要滑雪喽!”“再下得大些, ‘瑞雪兆丰年’啊!”“雪呀, 不要下太大, 路滑会摔跤的!”……课后, 学生意犹未尽, 我让他们写出自己此时的感受, 他们都飞快地在纸上写起来, 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 不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也让他们的语言得以自由放飞, 个性得到张扬。

2. 丰富生活体验, 激发写作热情

如何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 解放思想, 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让他们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最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如语文专题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以及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增长见识与才干。另外, 我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去郊外踏青, 到乡间游玩, 参观游览, 真正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观赏自然风光, 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状态……这样, 学生对经常见到却又没有留心的事物, 在教师的用心点拔下, 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生活处处是作文”, 在生活中, 在学生的周围, 有很多的写作素材。如早读课上, 一名学生突然呕吐了, 让学生写写当时同学们的表现和感想;学校开运动会了, 天气突变时, 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因此, 只要教师善于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启迪, 去引导学生捕捉, 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使之产生表现的渴望, 就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这样的生活积淀, 学生写作时还会有无米之炊的感觉吗?

3. 加强阅读积累, 激发写作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6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而且学生从读中还能悟出技巧。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并且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其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比如, 我在教学时, 课内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阅读课, 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阅读十五分钟左右, 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童话寓言故事等, 既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技术, 丰富语言积累, 还可以陶冶情操;阅读报纸杂志, 里面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读书笔记, 不仅记好词好句, 重要的是写上自己的心得。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产生了语感, 激发了灵感, 有了自己的感悟, 写起作文也就轻轻松松了。

4. 倡导自主写作, 顺应写作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增强灵活性, 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多样表达, 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 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真实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情。因此, 在写话教学中, 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出作文题目。学生交上来的题目常会令人耳目一新, 有“善意的谎言”“当_____已成往事”“咱班的_____”“我与自己的对话”……这些题目是我平时枯坐半日也想不出来的, 很有创意。然后, 我再把这些题目进行整理, 编成目录发给每一个学生。每次练笔, 让学生自选一题, 没有了太多的写作限制, 学生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这种灵活的写作教学设计, 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了一种享受, 学生习作中的语言世界也必会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说过:“假如有所感兴, 这当时不吐不畅快的, 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称为求成。”对于同一题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情感。在写话教学中,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来写, 做到有感而发。同时, 不必强调完整规划的作文体式, 应该让自由的形式来反映鲜活的内容,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不一定成熟的形式喊出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如在我校举行的“六一文艺汇演”活动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题材进行写作,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可写这次活动中某某同学如何获得了冠军的过程, 联想到她平时苦练基本功的情境;也可以表达自己比赛时的紧张而兴奋的心情, 联想到站在舞台上为班级争光的情境;还可以写写自己失败的经历……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感受, 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来写,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千姿百态、内容丰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能将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评价手段的创新巧妙结合, 就能切实帮助学生战胜习作恐惧, 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对作文总是怀着一种惧怕心理, 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少数学生更是望而生畏。要让学生消除惧怕,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在激发写作热情、丰富生活体验、加强阅读积累等方面狠下工夫。

关键词:习作教学,恐惧心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2.麻疹消除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心理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六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六引导”,即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2、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過“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3、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4、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導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5、竞争引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6、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下一篇:年保安大队长年终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