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精选5篇)
1.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 篇一
证明专题
1、将额定电压为U,额定功率分别为P1、P2的两个白炽灯泡。串联后接入电源电压为U的电路中,假设灯泡的电阻是常量不随温度变化,试证明电路的总功率为:PP1P
2P1P22、盛有水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块,冰的内部有一块石头,请证明:当冰块融化后液面将下降。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的a、c两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的示数分别是
0和4V;请证明当滑片在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一半位置b时电压表示数大于2V。
4.在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就解决了如何鉴定王冠是不是纯金做成的这一难题。现在,请你利用弹簧秤、水和容器,鉴定一只王冠是不是纯金(已知金的密度为ρ0)做成的,要求写出具体步骤和做法。
5.一个由定值电阻R和滑动变阻器R0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电路。
试证明: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R时,滑动变阻器所消耗的电功率最大.6、小明在学了电功率知识后,发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总功率都等于电路中各部分电功率之和。你认为他的发现对吗?请分别予以证明。
7、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
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
小心、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
线又变直。请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8、一架不准确的天平,主要是由于它横梁左右两臂不等长。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室中常用“交换法”来测定物体的质量。即先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l;再把被测物体放在右盘,当天平平衡时,左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2。试证明被测物体的质量m=
9、萧山某学校的在学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密度计,小强将一轻质的吸管两头密封后,用细线与小石块绑在一起如右图所示,并分别在水和盐水中测量,得到在盐水中密度计露出部分多,从而得到密度计刻度“上小下大”的特点,请你根据此设计推导密度计的刻度不均匀的特点并设计实验证明。
10、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中,重力为G的重物在拉力大小为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上升,请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1)试推导: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请写出增大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至少三条)[来源:学|科|网]
11、用n股绳子组成的滑轮组,提起重力为G的物体。若动滑轮的重力为G0,忽略轴间的摩擦和绳重,求证:当该滑轮组不省力时,机械效率η≤1/n。
12、如右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小于BO.在A、B两端悬挂重物G1和G2后杠杆平衡.若将G1和G2同时向支点O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是否仍平衡?若不平衡,杠杆哪端向下倾斜?试证明之。
13、如图,物体A的重力为G1,物体B的重力为G2。将物体A置于水中时A处于漂浮状
态,将物体B叠在物体A上,则物体A刚好浸没于水中,如图所示。若水的密度为ρ,请计算物体A的密度。
14、小明和他爸爸周未在公园里玩跷跷板,小明和他爸爸的质量分别为m和M,他们都在跷跷板走,都向中间支点走近,小明发现跷跷板一直保持水平平衡,小明和他爸爸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求证:m V1=M V2
2.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 篇二
一、忽视科学实验造成学生科学学习困难
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虽然得到了加强, 但是教材中有的实验存在局限性, 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周期长,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现象虽然明显, 但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 实验的效果有明显差距。有些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认为做实验就是在浪费时间, 耽误学习进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把动手实验转变为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更有甚者直接取消实验。结果是, 学生的学生兴趣明显下降, 学习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很容易遗忘, 亲自动手实验了解到的知识才会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在科学教学中, 实验仍然是薄弱的环节。
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没有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所造成的。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原理与概念的形成。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能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形成科学精神,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真正体现出科学教育的意义与本质。
二、实验创新策略探索
怎样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整合甄别, 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发挥科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验创新策略的探索,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创造性而科学地处理教材实验, 以突出科学本质, 寻找学生建构知识的“根”, 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创新, 来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
(1) 实验激趣, 营造课堂氛围。生活中有很多有用的情境, 可以用来做实验前的铺垫。
案例1: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过程中, 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来引入问题:上课伊始, 教师扛着一个拖把, 弓着腰, 累得很夸张的模样走进教室。同学们一见立刻大笑起来。
学生:老师, 就这一个拖把怎么会把你累成这样啊, 我就能很轻松地拿起来。
教师:真的吗?那你来试试。
学生:边说边很轻松地扛起了拖把。
师:等等, 别忙着走。
教师把拖把柄一点一点地向后移, 那位同学越来越吃力。这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都陷入沉思之中……然后再开始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
(2) 增强实验现象, 提高可观察性。有许多老师在演示光学实验时, 常因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实验器材或现有光源所模拟的光线可观察性不够, 无法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感到郁闷。
案例2:倘若改用天文台工作用的指星笔就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能很好地解决教材原有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用指星笔, 可以演示光在有烟的空气中、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的实验、在光的反射演示仪上的实验。直接在教室中实验效果也非常不错, 在遮光条件下的效果就更好了。
在演示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时, 只用转动水平转盘或调节中间平面镜上的红色激光灯 (模拟法线) , 并且平面镜可立体空间全方位转动, 还配制了一个喷烟器。这样, 在烟罩内的立体空间就可以看到不同情形的、动态的反射现象, 并且“三线同面”的现象一目了然。通过移动滑块, 还可以看到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形。这样的改进, 增加了可观察度, 满足了不同教学形式的需要。
(3) 实验“缩小”, 变演示为分组实验。有些实验时间比较长, 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困难。若将微型实验引入实验中, 实验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样, 可以节约药品, 方便学生实验, 为探究式教学创造条件,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兴趣, 大大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案例3:在省优质课《物质微观粒子的组成》中, 一位老师用实验来研究水在通电情况下电解。这位老师在塑料滴管中加入1ml~2ml水, 然后在塑料滴管上方的两侧插入大头针充当电极, 再接上一节干电池作为电源。通电不到一分钟, 用火柴点燃滴管的管口气体, 能听到暴鸣声。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学生的积极性高。如果用教材提供的电解水的装置来做实验, 装置麻烦, 需要电压高, 实验所需时间长, 不适合学生的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忙于动手做实验, 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虽然水的电解这个实验在以前已经接触过, 但是亲自动手做还是第一次。当用火柴点燃滴管的管口听到暴鸣声时, 许多同学思考并讨论着实验的相关知识。
(4) 自制实验仪器, 探索科学原理。要鼓励学生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教师和学生的自制仪器往往都是一些已有器具的简单组合, 我认为组合就是创造。爱因斯坦说过:“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性, 善于发挥组合作用的人往往都是有创造性的人, 新的组合就是创造。”我们所用的技术都是已有的、现存的, 关键在于组合。例如, 在学习物体沉浮的条件时, 可利用可乐瓶 (2500ml) 、小药瓶进行实验。先在可乐瓶中装水, 水面接近瓶口;然后, 在药瓶中装适量的水, 使其放入可乐瓶中轻轻挤压恰好悬浮。这时, 我们用手捧住可乐瓶, 稍用力挤压后, 小药瓶在水中下沉;停止挤压, 小药瓶上浮。这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思索。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可将小药瓶用彩色塑料纸做成大鱼的样子, 在瓶底制作一些小鱼。小药瓶在水中下沉时, 大鱼就吃到小鱼。可以为本实验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称之为“大鱼吃小鱼”。在这样课堂教学后, 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品来制作实验器材, 在课外继续深化,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 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铺路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实验情境, 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实验,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使他们爱学、乐学, 主动地进行科学学习。利用实验改进, 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快乐体验中提高科学素养。
3.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 篇三
作者:朱剑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87 更新时间:2008-5-10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实验的机会,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从问题中去探究,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学生 科学实验 体验 乐趣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
许多探究活动是需要借助实验来完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教师的期望不能太高,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就行了。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实验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现在学生都有人手一袋科学材料袋,如:四上材料袋中有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不同的云图、风向标、风有力量、磁铁的磁性、制作指南针、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土电话等,四下的材料袋中有简单电路、电路检测器、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红绿灯、小开关、接线盒、岩石矿物标本、花的解剖等,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科学实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回家利用科学材料袋中的东西,要做一个红绿灯的实验。
我做完作业后,把实验用品拿出来,开始实验了。我把电线剪成两段,其中的一头按在电池盒的正极上,另一头按在电池盒的负极上。然后再把电线的另一端连到开关上。再小心
翼翼地连接到红灯、黄灯、绿灯上,我想只要一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于是我接通开关,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只有绿灯亮,红灯和黄灯连一丝光也没有。
我想我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实验了。仔细瞧着放在眼前的几样东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我想电池的电一定是太弱了,我又到街上买了两个电池,我信心实足地自言自语说:“这次你肯定会亮了。”我把新电池连起来。又照原来的步骤做了一遍。可还是不亮,我怎么也想不通,几乎失去了信心。我在材料袋的说明上发现这些小灯泡和平常用的小灯泡不一样,叫做发光二极管,和电池连接时正极要连电池正极,负极极要连电池负极,我恍然大悟。但是哪个是它的正极、负极呢,我苦苦思索,忽然我发现绿灯亮的只要按照绿灯的接法就对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发光二极管有两个长短不同的脚,长的接正极,短的接负极,我实在太高兴了,我把电线分别接在红灯和黄灯上。合上开关,啊!红灯、黄灯、绿灯终于亮了。
“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有成功的喜悦呢,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二、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学会观察,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加以锻炼,例如,在了解了共同特征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找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图片,找出鸟的共同特征。此外,学会利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工具的使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利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观察解剖油菜花和其它植物的花的结构,利用视频展示台可以把一些实物放大许多倍,清楚地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各种实验、探究、推测,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多种方式表述,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充分地调动起来。
例如:在上四年级科学《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袋的材料作实验,动手做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课堂上学生动手做了实验,都成功了,也有一个小组同学汇报说没有成功,我心理纳闷,仔细检查他们的组装电路,是正确的,电池是新的,灯泡是是好的,我就因势利导,问:怎样来检查故障呢?假如电池、灯泡、电线坏了,该怎样检查,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我就请他们马上动手检查,结果他们马上告诉我是电线坏了,是好好的新电线怎么会坏呢?,我叫学生把电线拿来,小斌说这电线是他从小马达上拆下来的,我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想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何不让他们自行去搞明白呢,就说:看来问题就出现在这段电线上,你们有没有仔细检查这段电线与其他电线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去检查后,第二天中午跑过来告诉我:发现其中的秘密了:
一个同学说:“我发现这根铜丝与其他电线颜色不一样,猜想是不是外面包了一层其他的东西呢?我用小刀刮开这根铜丝,结果发现里面的颜色和其他铜丝的颜色是一样的,连接好后,小灯泡亮了,证明了我的猜想。”
一个同学汇报说:“我放在火上烧一下,发现亮晶晶的铜丝外面有一层能燃烧的东西,把两头烧一下,再连接,小灯泡就亮了,我知道他的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东西。”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告诉他们这种铜丝叫漆包线,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漆,然后鼓励他们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铜丝外面包一层不导电的东西的东西呢?
他们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了漆包线的作用:普通导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其绝缘皮层厚,体积很大,不宜用作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的绕组线圈,而使用漆包线(涂有绝缘漆的导线)能使线圈体积缩小而提高了单位体积内线圈的绕线匝数,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机的功率。
望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跃跃欲试的神情,我不仅为我在课堂上的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想法而高兴,在以往的常识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的思维历程、情感体验,以及探索实践过程。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所谓重过程,我认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行为的作用巨大,但是小学生的兴趣以自发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教师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其能长时间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随之产生了探究活动板块小、活动不完整、自主性不强等问题。设计时必须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中寻找探究的活力。科学来源于生活,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教师在上《水的热胀冷缩》时开始从生活中烧开水引入,让学生猜测,水开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有的说有气泡、水冒出来、壶盖响。这时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接着,放录像水开的情
景。让学生讨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上述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是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欲望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学生想研究更多的液体时,(科学的课堂研究时间不够,大量的研究需要课后去完成),教师出示喷泉实验装置,给学生回家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既有水的膨胀,又有空气的膨胀,空气的膨胀体积要增大好几倍,压迫水从管中喷涌出)。
又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中的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家中的电灯如果一个电灯发生故障,别的电灯照样能亮,从这个意义上看,一致认为家中的电路是并联电路。联系学生身边事物开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从问题中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事物和变化,也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就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明确的告诉他,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科学知识就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身边的事物中,并积极指点他们去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与指导。
有教育家这样说过,一个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一群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就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学是为了学会自学”,一个连问题都不会提的人,是不会自学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发现问题,能自觉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学生能在课堂中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笔者在上《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设计了通过让学生经历用多种实验方法探究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以及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 “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当研究到感受磁铁斥力,了解磁悬浮列车这一活动时,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学生通过做一辆磁力小车,应用磁铁斥力的作用推动小车运动;并用手感觉斥力的大小。二是通过课件演示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前进动画,运用情景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感受磁悬浮列车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应该说设计比较成功,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感受到了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
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又对现代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的模拟体验,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下课时一名学生问老师:磁悬浮列车有没有轮子?教师一下子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只好说等下课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后来老师和学生通过研究网上资料,了解了许多磁悬浮列车的知识: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并且它采用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悬浮列车意味着这些火车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悬浮在导轨上来代替旧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将整个列车车厢托起,摆脱了讨厌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锵锵声,实现与地面无接触、无燃料的快速“飞行”。
磁悬浮列车的推进系统是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由于它与列车上的超导电磁体的相互作用,就使列车开动起来。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并且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流向就反转过来了。其结果就是原来那个S极线圈,现在变为N极线圈了,反之亦然。这样,列车由于电磁极性的转换而得以持续向前奔驰。根据车速,通过电能转换器调整在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从这个意义上说:磁悬浮列车是没有轮子的。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的过程,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4.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妙用 篇四
我们要以实验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物理综合素养, 推进物理新课程改革。我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妙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就会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 这样的学习是愉悦而有效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是进行物理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与重要手段, 这应该成为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以往的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以语言描述、板书与阅读教材为主, 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单调沉闷, 无法激起内心丰富、好动爱玩的初中生学习的激情, 无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如同机器人一样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 一节课下来, 思考的机会很少, 真正掌握知识的又有多少呢?而实验有着鲜明的实验现象, 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同时符合初中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采用实验更易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从而使学生在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验, 以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物理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震惊与好奇, 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此外, 我们还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愉悦而积极地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大气压”时, 我们可以点燃放置在烧瓶内的浸湿酒精的棉花, 燃烧一段时间后, 将剥了壳的熟鸡蛋置于瓶口。原本鸡蛋稍大于瓶口不会掉下去, 但是鸡蛋却被挤进了烧瓶。这样的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又如, 在学习“压强”时, 教师可做这样的实验:让男女生比赛, 看谁能将鸡蛋弄碎。学生普遍认为男生力气大, 肯定能赢女生。让男生将鸡蛋握在手中, 用力握鸡蛋, 鸡蛋完好, 没有破碎;让女生拿着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即破。如此有趣的实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从而使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呈现问题, 这样能大大增强了问题的趣味性,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探究活动。采用实验来呈现问题, 教师要注重问题本身的启发性与探索性, 将学生带入有效的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现真理, 享受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直接用语言来提出问题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 而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动力, 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来呈现问题, 先让学生来猜测结果, 然后进行实验。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不符时, 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求知的强烈欲望。如在学习“水不善于导热”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在装满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条小鱼, 用网状物将鱼隔离在试管的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进行加热直到沸腾, 此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而在试管底部加热时, 水还没有沸腾小鱼就死掉了。
通过这样两个小实验来让学生分析水的导热,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地主动探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从而总结出水不善于导热, 水的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做实验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 我们也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 来主动地完成实验, 用实验搭建起通往物理世界的桥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习方法,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现行物理教材在演示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安排比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做好教材上的探索性实验外, 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 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如在学习“密度”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来判断水和酒精、铜块和铅块、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 我们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实验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充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亲自动手操作, 动手动脑来自行地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认识到对于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 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 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用上面的方法无法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 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想、修订实验方案。这样, 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 总结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 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我们用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 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5.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 篇五
一、利用绘画来有效渲染文字
在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可以引入课堂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且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这些对于学生从阅读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能够起到辅助效果。不少阅读篇章其实有着极强的画面感,文字能够呈现出非常动人的画面,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绘画来有效渲染文字,可以将文字和画面进行融合,以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应的画面或者图景,在文本讲授时将画面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的文字体验与感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阅读文章的体验来将自己的感受用画面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是学生对于自己内心情感与感受的一种诠释。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阅读课堂极大地得到丰富,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取的生命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例如,在进行《孤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领读古诗后,选择三位学生在黑板上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绘画,其他学生在自己准备的白纸上描绘诗句中的情节。教师可以逐句地朗诵诗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引领下进行图景描绘。当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绘画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其画作旁边将诗句写出来,这样一来,诗句与绘画交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利用绘画来渲染文字能够收获的效果也极为显著。最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古诗文内容的感受会更深,会更容易在画面的衬托下领会到作者透过文字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所能够从阅读中获取的生命体验自然会更丰富。
二、利用音乐来充分衬托文字
在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音乐来衬托文字,这种方法很值得被引入课堂,并且能够在阅读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带来很多实际的教学效果。以音乐为背景会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会更容易融入文字中。同时,对于那些需要表达较为丰富或者深刻情感的阅读文本而言,在合适的音乐的依托下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字,进而从中实现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与体验。教师要善于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各种可用工具或者素材的教学辅助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字创设的情境中。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以及体验文章中的情感,还是从阅读中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都会极有帮助。
例如,在进行《春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词句意境相符的乐曲《离别》作为背景音乐。其旋律低沉、幽怨、哀婉、缠绵、如泣如诉,课堂在音乐的渲染下变得凄凉孤苦。教师可以领读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时词句与音乐交相辉映,词句踏着节奏缓缓而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在音乐的衬托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方式下学生会极大地感受到诗句文字的感染力,会充分融入作者表达的那种情感与心境中,更容易领会到作者当时内心的那种愁苦。在这样的基础上,也更容易让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得到丰富,能够让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充分地得到体现。
三、让语言和文字实现充分融合
教师还可以让语言和文字实现充分融合,透过语言表达来激发思维,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中文字表达的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阅读文本的感受,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教师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或灵活的语言描述来推动文本教学,让语言充分为学生的文本学习发挥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丰富自身生命体验的有效教学过程,这会让阅读课堂的整体教学成效有所提升。
【初中科学课本实验专题】推荐阅读:
五年级科学上实验总结06-21
科学初中作文09-13
初中科学小论文07-17
初中科学教学总结11-15
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10-04
初中科学组工作计划08-26
浙江初中科学期中考试11-12
初中科学教学计划12-10
初中科学实验班01-20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复习07-25